高职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7 14:58:45

高职教师论文

高职教师论文篇1

高职生源普遍基础知识较薄弱,理解能力较差,自学能力不强,学习缺乏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坐在下面听,“填鸭式”的理论知识灌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坐一圈,是很好的课堂组织形式之一。分组围坐的模式,有利于小组成员间面对面地互相探讨、辩论、取长补短。每组选定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小组长是小组的总负责人,协调小组成员开展讨论,对培养其积极性、责任性有积极的作用。记录员负责将讨论内容的要点记录下来,不仅能培养学生勤做记录、形成书面材料的良好习惯,也便于讨论结果的总结、整理。每次课程更换小组长和记录员,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小组的成果展示及小组间的答辩、打分。每组请两名学生上讲台,通过幻灯片、白板等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进行必要的阐述,并由其他小组成员提问,类似于答辩过程。学生自我阐述、自我评价的课堂组织形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而且能理清思路、开阔眼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组与组之间的辩论、评价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学生用活页材料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综合开发用于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学习的文本材料,让学生记录各教学环节中的主要内容,如思考过程、讨论结果、重要知识点、操作体会及相关内容。学生用活页材料的应用,不仅能培养学生勤做记录、形成书面材料的良好习惯,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用活页材料,有助于增强课堂学习的目标性,并能对课堂学习过程起到很好的引导性,增强课堂学习的条理性。课堂结束,学生看到自己写得满满的活页材料,满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这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内适当运用趣味性的小游戏,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具有启发意义的小游戏更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启发式教学的灵活运用是开展创新教育成败的关键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诱导、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自身应牢固树立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启发式教学是否能真正落实到具体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前提。随时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树立终身教育思想,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参加各项科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项目,通过培训、继续教育以及顶岗实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的职教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自己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真正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

2.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

根据课程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领域的发展,根据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要及时根据择优原则、择新原则、适用原则、先评后选原则选择合适的教材。对未及时编入教材的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讲义、图片、实验册等纸质材料,设备、模型等实物资源,光盘、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内外作为课程的补充和扩展,使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3.课堂内开展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内,教师应围绕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思路,有目的性地在学生重难点知识上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并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为学生打开思路,通过班上学生集体讨论,相互补充,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知识。

4.注重创新型实训环节的开展。

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既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标志。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构建科学的实训教学方案,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前提。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应减少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节,如认知性、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应增加具体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增加使职业技能熟练化的实践环节,如模拟性、操作性的实训类型。教师应特别注重创新型实训环节的开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主动创新为主体是创新型实训教学环节的主要特征。

三、案例分析

以高职《液压传动》课程《绪论》内容为例对创新教育的课堂实施作进一步阐述。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液压传动》课程中通常会安排约两个学时来介绍液压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场合,即课程的绪论。在《液压传动》绪论的讲解中,大多数教师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千斤顶为例,借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讲解帕斯卡原理,通过计算、推导,分析为什么人们可以通过较小的力举起较大的重物。其实,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前,教师设计一份用于《液压传动》绪论教学的活页材料,明确本次课程的学习目的、需要完成的内容。课前,每小组桌上摆放一个实际生活、工程中使用的千斤顶。两课时的课堂教学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1.教学环节一:引入案例。

结合生活常识,由学生举手发言,表述日常生活中千斤顶的用处,并说出自己最大的感受,并记录到活页材料中。教师播放千斤顶在生活及工程中实际应用的图片和视频。此环节通过引入来自生活的案例“千斤顶”,使课程内容变得通俗、易于接受,“问题式”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每人分发一份活页材料,使学生有很强的新鲜感。

2.教学环节二:趣味性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趣味性游戏。一人站立于千斤顶之上,另一人摇动手柄将其顶起,轮换操作,并将体会记录到活页材料中。游戏中,教师提醒小组成员间互相配合。趣味性游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动手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小组成员间的协同操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在此环节中,教师提醒平时不愿动手、不愿参与的学生积极投入到游戏中去,明确告诉他们你才是学习的主体,这种真正“以生为本”的教学细节,能慢慢地消除他们排斥学习的消极心理。

3.教学环节三:自主探索。

此环节是核心内容,根据对千斤顶的初步认识,结合已学的课程知识,请学生亲手绘制千斤顶的工作原理简图。此环节难度较大,可分步进行。根据学生实际绘制情况,分阶段播放帕斯卡原理的视频和千斤顶内部结构的视频,逐步引导学生。在没有提示时,很多学生几乎没有头绪,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只能表示出已学过的几类机械传动的模式,但是观看帕斯卡原理的视频后,不少学生试着将大小油缸表达到示意图中,但是对如何进油、如何复位等细节还是表达不清。观看了千斤顶的内部结构视频后,几乎每个组都能总结出一幅工作原理基本合理的示意图。教师请学生将小组讨论、总结后的工作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向同学讲解其工作原理,并接受同学的提问。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记录讨论过程,总结讨论结果,展示讨论成果,都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在教师巡视过程中,教师关心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肯定他们的可取之处,鼓励他们敢想敢做。每一位学生都会为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成果感到自豪。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4.教学环节四:真实环境体验。

教师安排学生观摩实训室组装完成的液压缸系统和液压马达系统,并思考实际液压系统和千斤顶的区别、液压系统的工作方式、液压系统的组成部分等问题。此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真实环境的体验,不仅增强了对液压系统的感性认识,同时更加明确了课程的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对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帮助。通过和千斤顶系统的对比,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液压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大有帮助。教师通过多种课堂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高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高职教师论文篇2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聘任、培训、作用发挥和激励构成了这一工程的大框架。

聘任兼职教师可减少固定编制,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可使专业拓展和课程调整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真正实施岗位教育;可为办学特色和办学活力找到较佳贡献人。可见,我国高职院校聘任兼职教师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选择。遗憾的是,各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的管理要么没有纳入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范畴,要么还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

本文将对这一复杂、精细的系统工程进行粗略的勾画和粗浅的探讨。

一、兼职教师的聘任

聘任兼职教师首先得制定聘任计划,然后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挑选,最后才是正式聘任和建档。

高职院校人事部门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在分析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准确估计和预测未来几年师资的发展情况,拟定出该时间段内引进师资的人数和标准,并出台兼职教师的可行性聘任方案。再根据学校目前的办学规模、各系部专业建设需求和课程设置变动,确定出拟聘兼职教师的具体数量;同时,结合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尽量使拟聘兼职教师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优化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目的。这样,一个既具前瞩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兼职教师聘任计划就可以制定出来了。它是选择与聘任兼职教师的总根据。

为了保证足够宽广的兼职教师挑选范围,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应转变工作作风,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深入拟聘教师工作第一线,多渠道汇集有意向到本校兼职的备选人员。从目前看,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行业专家、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其它高校的高职称高水平教师,踏实勤奋的在职研究生,教学经理丰富身体健康并愿意将余生献给高职教育事业的退休人员,只要符合兼职教师聘任计划对师资结构的要求,都应该在备选之列。

由于高职院校入学门槛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相对较差而心理障碍又不少。因此,可通过面谈首先淘汰不会对高职教育事业维持长久热情或对高职学生缺乏足够爱心、信心和耐心的人员。

面谈之后,高职院校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恰当的途径多侧面地了解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技术熟练程度、曾取得的工作业绩以及教育教学能力,择较优者进行最后的试讲。

试讲的时候,校系管理部门应组织人员认真听课,对每一位试讲者的学识境界、技术水准、传授艺术、工作态度、气质形象等进行客观的评估和论证,在全面比较的基础上择优录用。

至此,最恰当最优秀的兼职教师终于被选出来了。

对通过试讲的被录用人员,高职院校应颁发聘任书,并与其签订较详细的聘任合同:兼职教师的工作任务、责任和地位、权利、待遇以及双方的违约赔偿等诸多事项都应有明确的规定。最后,对签订合同的人员,学校人事部门应该建立兼职教师师资数据库。数据库可包括两大块内容:年龄、性别、职称、学位、现场工作年限或高校从教年限、从事兼职的经历等信息是个人背景资料;在本校兼职过程中将积累起来的从教专业、讲授课程、工作业绩等信息构成个人工作档案。后者往往就是日后续聘或缓聘的依据。因为兼职教师是流动的,所以数据库也会及时更新。

二、兼职教师的培训

应该承认,能进入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挑选范围的都应该是身怀绝技、各有优势的人才,而能通过层层筛选最终被聘为兼职教师的肯定具备了一名优秀教师的一些素质。

但教师职业要求的正是“全面”二字:人品、知识、思维、能力、才华等等,少一项不行,弱一项不够;且作为近两年才迅速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河山的高职教育又自有其特殊性。

可许多兼职教师并不是学师范出身,多数人没有从教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从教的经历。因此,对兼职教师进行培训是必须的。培训的时间、方式当然要视具体情况来定,这里只讨论培训的内容。

综合起来看,培训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①高职教育理论知识:高职教育大背景;行业发展和专业人才供给情况;本高职院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本校以及具体专业的学生素质状况;等等。这一方面的介绍可使兼职教师比较准确地把握高职教育规律,加深对培养对象的了解,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利于他们即将开始的施教实践。

②高职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一方面知识补充可使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育学原理和心理规律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对启迪学生思考,开发其智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将大有裨益。

③传授技巧和艺术尤其是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已是今天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可部分兼职教师缺乏或需要锤炼的却正是这种基本功。让优秀教师进行高水平的表演与示范,无疑是给兼职教师提供了样板和努力方向,可加速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

④教研室主任牵头,组织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一道,对兼职教师要主讲的课程教材进行仔细分析,并辅以学生接受能力和品味的针对性介绍。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极具意义的培训。这种培训可使教学内容选择得当、宽窄有度、深浅适宜,也可使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甚至语言艺术更为得体,使教与学相吻合。⑤师德教育。这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培训,忽略不得,放松不得,马虎不得。通过智力劳动换取第二份收入并不低俗甚至可以说得上光荣,但创收目的确实已让部分兼职教师其劳动的无形价值大打折扣了;既然专职教师好像有一种无言的冷漠和深埋的敌意,那我也就没有必要和他们进行学术与教学交流了;昨晚没能充分备课,今天何不天南地北海侃,既可调动课堂气氛,或许还能博得学生对自己的好印象,不亦乐乎;我的任务就是两节课,课下指导和课后的作业批改就对不起了;因为和本职工作发生冲突,调课、停课、请假虽情非所愿,实迫不得已。凭心而论,兼职比专职要苦得多,要克服的主、客观困难多得多。可正因为如此,所以兼职教师更需要师德,需要更崇高的师德。上述种种情形,就是师德境界不高而出现的必然现象。故高职院校一定要深入考查(挑选时已有所考查)所聘兼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其师德言行提出明确要求。如果所兼职的整个学校就是一个修炼师德的大熔炉,那这一培训的难度就会剧减。尊敬老师、对知识和技能孜孜以求的莘莘学子是基础;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专、兼职教师是榜样;对高职教育事业真切热爱和无限忠诚的学校领导是根本: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以师德标兵的典型事迹或报告会感化、感染和感动兼职教师,帮助他们对自己的新角色重新定位,更深刻地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培训的效果想不好都难了。

三、兼职教师的作用发挥

加强管理,尤其是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发挥兼职教师特长求得更佳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果说聘任、建档、培训应由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管理的话,则教学管理还是采用校系两级但以系部为主的管理为好:教学任务的布置,教学时间的确定,助理教师的配备,备课室与休息室的安排皆可由系部统一管理。为调整着的课程寻找最佳授课者本就是高职院校聘请兼职教师的初衷,所以,对责任心不强或教学效果不好的兼职教师,依据合同条款予以随时辞聘是不能含糊的。在这种两级管理模式和流动机制下,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督导随机抽查听课并作好记录,课后对兼职教师的授课当面进行实事求是的得失点评;教学班级信息员将班上同学的想法和评论收集起来,上报系部;管教学的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通过教案检查和听课获取第一手信息。综合这三方面情况,系部对本系每位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定,学期结束时将评定结果与可以改进的地方反馈给他们;如果可能的话,学校的课酬设定可以与评定结果挂起钩来。

有了切合实际的管理,各有擅长的教师在教学中就愿意或“被迫”各显神通各展特色了:来自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人员不断地把实践中的新内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新经验巧妙地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去,使教学向“零距离就业”的方向前进;他们对行业实际运作机理的分析,使可操性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更显生气更具效果;而他们对行业资格标准的深刻理解,又有助于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利于“双证书”教育。在理论课时被相对压缩的情况下,高校名教师课堂上精简、精湛、精彩的阐述和剖析与“必需、够用”的原则极其合拍。在读研究生勤钻研善思考有激情的特点又教会了学生思考,鼓舞他们去创造,激发起他们对未来工作的美好憧憬。至于不计报酬、扎实严谨的退休人员,除了无私奉献毕生所思、毕生所获之外,他们求学为师做人的高尚风范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宝贵的人文教育,使人文素质堪忧的高职学生终生受用。

除了抓好教学管理,让学生确有所得之外,高职院校应以最诚恳的态度,创造条件,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来。

高职院校应主动打破自我封闭状态,就学校的重大决策和关键事宜征求兼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有意识加强专、兼职教师之间的沟通,定期组织二者之间的座谈、研讨、经验交流和联谊活动,帮助他们共同提高,更好地发挥作用;邀请兼职教师直接参与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制定,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方案,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校外实习实训和科研基地的建设,学生就业单位的推荐,兼职教师大可助一臂之力。

四、兼职教师的激励

兼职教师的必要流动是正常的,但最中意兼职教师的频繁离开却是流失,兼职教师队伍同样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而要想兼职教师心情舒畅地拿出真本事,除了上文论及的加强管理、真诚相邀、创造条件之外,高职院校的回报当然是重要的。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充分发挥作用,要求有恰当而成功的激励。

首先,物质激励是必须的。提高课酬,享受福利,改善备课住宿条件,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对做出重要贡献或深受师生赞誉的兼职教师除精神表彰之外颁发奖金,都是有效的物质激励手段。按劳取酬、按贡献取酬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内在原则,又满足了兼职教师的基本物质需求,并会激发出他们内心深处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

其次,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激励。帮助兼职教师协调好兼职和本职工作的矛盾,解决好食、住、行方面的实际困难尤其是时空困难,帮助甚至代替处理繁琐的日常教学事务,为其借阅图书提供方便,从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去。这里的关键是要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既有一定挑战性,又没有超出能力范围。任务进行过程中,兼职教师可以同时咀嚼艰辛和甘甜;任务完成之后,又将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幸福。工作激励满足的是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精神需求。

最后,情感激励是最应该被提倡的。关心兼职教师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引导他们树立事业概念,邀请他们与专职教师合作搞科研开发等,都是情感投入,都有情感投入。而在这里,笔者以为:切实改变观念,营造一种尊重兼职教师的氛围是重中之重。高职院校的校长、书记也应该视他们为学校的拓荒人;人事处、教务处、各系部中层领导不能把他们看成外来人,更不能把他们当作赚取课时费的知识打工仔来对待;专职教师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抢自己饭碗的竞争对手,而应该看成亲密无间、精诚合作的同事;各机关处室的服务人员则要把他们当成最尊贵的客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学生对他们当然要有一视同仁甚至礼遇有加的尊敬。唯有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这种氛围才能出得来,进到每一位兼职教师的心里去。兼职教师的心拴住了,贡献也就留下了。

高职教师论文篇3

论文摘要:教师的劳动具有两方面的基本价值。即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在教师劳动价值的实现过程中。面时着多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只有使这些矛盾关系取得平衡。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师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教师的劳动不仅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教师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而教师具有两方面的基本价值.即教师劳动满足社会需要时的社会价值和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时的个人价值。

“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作为客体和教师劳动对于教师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某种状态.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需要在以下几个价值层面取得平衡。

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仍在搞应试教育。尤其是完全“以考试论英雄”的中小学教育,更是实实在在地开展着应试教育。其实老师们不是不想开展素质教育,而是国家目前的考试制度没有引导素质教育,而在引导应试教育。这就使教师处于两难境地。他们在“戴着镣铐跳舞”。

二、优秀和平庸之间

近些年来。我国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2002年全国普通高中、普通初中和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72.9%,90.4%和97.4%.普通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9.7%,小学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33.1%.普通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0.8%。

但是,目前我国教师仍然比较辛苦.尤其是中小学教师。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人调查提出.教师的目平均工作时间为9.67小时。从现实来看,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要多于9.67小时。他们既缺乏良好的读书生活环境,也没有时问读书,仍然用大学期间获得的知识去应付课堂学习。以至于一些教师缺乏教学艺术。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另有个别教师素质不那么高,有的只修文凭,不修本领.只重职称,不重德行;甚至有的教师,智能素质太差,讲课中常常出错。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掌握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增加课堂教学中的科技含量。但据凋查,目前。几乎三分之二的教师觉得他们一点也没预备好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或仅仅略有预备,几乎三分之二(65%)的教师在电脑进入教室之前从未使用过电脑。

一流的教育.一定要有一流的师资作保证。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大规模普及教育之初,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往往难以求得一种平衡.于是不得不牺牲质量以满足教师数量方面的需求。这样.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技能就很难得到有效的保证。这时期,即使教育界再强烈要求增加待遇、提高地位。大量不合格教师充斥教学领域的现象也必定使这些要求难以兑现。教师不可能取得与医生、律师等专门性职业同等的社会地位。正因为教育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才需要我们通过增强教师教育专业自的方式去加强这种专业性,而不是像有些教育管理者所做的那样,千方百计直接干预和控制教师的每一项工作,结果导致专业性的进一步削弱和丧失。

三、理想与现实之间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而繁重的脑力劳动.因为要教育一个人、转化一个人都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教育过程教师经常要超越上下班的时间界限.对教育工作花费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一个优秀教师的劳动付出和由这种劳动所取得的报酬常常是不相等的。这需要教师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对教育事业有一种执著的追求。对教师工作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才能乐此不疲。矢志不移。许许多多的教师也正是这样做的。

但是。教师也是一个现实社会中的自然人,也要重视自己的生活发展,也要在服务于别人的同时而为.自己谋福利。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而教师的经济地位历来就比其他一些职业.像律师、医生、商人、同级别的行政干部都要低。一些特别落后的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收人还要更低一些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更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纷纷转行,或从事第二职业.或举办各种学习辅导班。赚取一些额外的劳动所得。

更让教师难以接受的是.时下的职称评定中.请客送礼之风大行其道.教师们不得不在搞好业务工作的同时.去研究请客送礼的为人处事之道.否则.有的教师尽管业务能力很强.科研水平较高.却因为所谓的不善于人际交往而屡屡被刷下来。在这种社会风气下.教师们能搞好教育教学吗?

四、较高期待和较低待遇之间

国家对教师任职资格有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已经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师的社会角色期望历来也是比较高的。社会认为,知识分子应是社会的良心,是国家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他们不但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而且对整个社会能够产生持久而深刻的人文关怀.对周边环境产生高品位的文化辐射。似乎教师在道德上应该是正人君子.知识上应该饱学多识.工作上应该兢兢业业.与人交往应该和蔼可亲.为人处世应该公正公道。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更应该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是,“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我们没有任何先验的和经验的理由来证明知识分子必定比其他人,比如工人、农民、白领甚至小痞子更具有道德上的优先性。倒过来反而可以找到一些相反的例子”。教师与普通人一样也是道德上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已经成熟的道德完人。期望教师成为道德完人也是对教师道德的一种幻想。教师和普通人一样只是一个追求完善的“常人”.是一个具有多种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多面体。

另一方面,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与给予教师的社会地位却很不相称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投入是最大的,收入却是比较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都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其他人员.这里还没有计算教师收入的含金量.而且,教师还要从中抽出一部分购买教学参考资料。即使是高校教师,其经济收入与他们付出的劳动应获得的报酬距离也不小。目前北京高校教师的平均月工资为1320.89元.而他们期望的平均月收人为3568.97元。调查显示,三成教师有跳槽的打算或想法.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打算跳槽的原因.依次为发展机会、收人、住房和职称这四个主要方面。而45岁以下的教师跳槽时.第一考虑的因素仍然是收入。

教育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待遇差别.主要是与公务员的待遇和与其他垄断行业相同学历人员的待遇比较.都能反映出教师的待遇较低。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在“庆祝2003年教师节及纪念《教师法》颁布十周年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教师待遇的差别.造成了优秀教师向教育战线外流动.贫困地区教师向富裕地区流动.一般学校的优秀教师向重点学校流动.形成了“马太效应”。2001年至2003年苏北一所全国重点中学平均每年流失近20名教师.其中多为青年骨干教师,也有部分年纪较大、资历较深的特级教师提前退休,南下一些重点中学任教苏北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专科教高中、中专教初中、小学请l临代”的现象。连正常的教学要求都不能达到.如何要求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

五、良心和利益之间

在目前的教育领域.存在着良心与体制对立问题现行的招生体制、教育评估体制、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等。都迫使教师昧着良心去做那些明显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事情“素质教育”、减负“等词语已成为教师们调侃时的用语。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然而我们所采取的手段却类似于加工厂里的流水线.用一个统一标准去要求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用统一的模式去塑造他们。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中.教师的敬业精神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然而,教师越是工作辛苦。学生负担就越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宁愿放弃提高自身素质和自己休息的时间.与学生打“消耗战”、“疲劳战”在练习上,唯恐漏了一种题型,少了一种解法,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题目也要练上若干遍.顾不得思考这是不是无效劳动。为了班级的荣誉.违心地不让一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参加统考。明明知道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近几年来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滑坡的趋势却越来越明显,教师打、罚学生的现象接连不断.教师借各种机会公开向学生家长索要礼品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学校要在假期举办学习辅导班。补课现象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且收费相当高。一件事情超过了限度。其积极意义就值得商榷了。教师由于教学工作忙。升学压力大,对学生的爱心、耐心也在逐渐消失。教师侮辱学生人格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教师的这些社会行为.都是危及其社会地位的潜在因素。若任其发展,必将后患无穷。

六、权利与义务之间

教师除了享有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外.还享有参与管理的权利。独立工作的权利。包括执行国家教学计划、认真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充分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侵犯或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等但由于目前教师的社会地位还不够高。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了《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但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欺负教师的事件仍时有发生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师连起码的公民权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各色人等.动辄都可以跑到学校里找教师寻衅滋事.再高的工资待遇恐怕也难以吸引人们去做教师这就需要整个社会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全社会共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意识。

高职教师论文篇4

1.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小,高职院校教师待遇低。

由于一些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高职院校在社会地位、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方面,与普通高校都无法相提并论,高职院校的发展困难重重,教师的待遇不高。一方面由于国家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水平较低,导致教师的物质待遇较差。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公告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9%,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低;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尤其是国办高职院校隶属于教育局、教育厅,高职院校人事任免权基本掌握在上级手中,高职院校领导大部分是空降,导致院校领导级别意识强,工作中做派严重,甚至存在“外行人管内行人”现象,不能真正实现“教授治学,专家治学”,高职院校教师没有主人公的责任感,教师的权利待遇差,导致一些教师心理失衡,情绪失落,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高职院校教师存在职业自卑感。

许多家长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儒家传统文化影响,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又脏又累的蓝领工作,如果孩子没有考上普通本科院校,宁愿让孩子复读或者读二级学院(俗称的本三)也不愿意让孩子就读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在整体生源数量下降的情况下,招生工作日益白热化。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招到学生,不断降低录取门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越来越差。渐渐恶性循环,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卑,有的甚至在人前都不好意思介绍自己的单位。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工作为荣,无疑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兼职多,分散教学精力。

高职院校教师物质待遇和权利待遇得不到保障,教师职业认同度又不高。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高职教师开始从事第二职业,进行社会兼职。高职院校教师不用坐班,时间灵活。学校对教师从事兼职缺乏约束,高职院校教师在兼职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必然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

二、学校因素

1.高职院校根据市场调整专业,需要“双师型”教师,教师面临的压力空前增大。

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据市场不断调整专业,要淘汰一些招生不景气的夕阳专业,设立招生火、社会热门专业,但是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不能及时引进相关专业的教师。这就意味着许多教师要进行“转行”,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进修,及时调整知识结构,进入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这对于很多教师而言几乎是重新开始,需要边学习,边积累,边教学,因此会感到十分辛苦。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以职业为导向。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讲课技能,还要花时间去做科研,更要有实践工作经验,要定期下企业进行锻炼,接收来自行业领域的最新知识。他们既要教学生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又要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产教结合,把课堂搬到宾馆、车间第一线,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教师承受的来自学校和学生的压力空前增大,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学校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导向,使教师过分关注科研工作,对本职教学工作不重视。

具体表现在:①职称评定方面,对教师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过分关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教师职称晋升的考核中,过分关注教师科研方面的成果。在职称考核量化中,常常以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主持或参与的课题数量、级别等为量化标准,虽然教学成绩也是评定的主要依据,但由于教学效果难以量化,教学质量难以评估,在实际的操作中,这方面往往被忽视。这样的职称评定标准,严重挫伤了许多优秀骨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的收入与职称高低紧密相关,职称评定又与科研成果紧密相关,因此教师的收入主要由科研成果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影响其收入水平,因此很多教师也就失去了搞好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②我国高职院校一部分由发展不景气的本科院校转制而来,就一部分由中专院校升级而来,还有一部分是由几个高职院校合并而来,教师来源多,思想不易统一。教师的思想长期以来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在市场经济大潮重,以个人为中心的名利观、道德观、价值观的侵蚀,教师的思想领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社会兼职缺乏约束和引导,校内教学也缺乏评估,高职院校教师在社会兼职上花费大量时间,对本职工作敷衍,效率低。

3.学校教学评估制度不健全,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不重视。

由于高职院校教学效果难以量化,教学质量难以评价,加上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上缺乏健全的评估制度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未建立起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只是从教学工作数量上对教师的教学有要求,教师的教学缺乏有力和有效的监管与评价,教师在教学上产生“教好教坏一个样”的思想。而且一些学校不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提高,没有鼓励教师进修的计划,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缓慢。教师感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不被重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欲望逐渐消磨殆尽,教学积极性下降。

三、学生因素

1.生源素质差,教师教学有难度。

虽然教育部在今年4月份特别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基本沿袭着普通高校的招生模式,招生对象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在招生过程中,高职被作为专科二批,放到了高考录取的最后。高职成了专科第一批落榜者的“收容站”,成了部分学生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尤其是在整体生源数量下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日益白热化。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招到学生,不断降低录取门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越来越差。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差是以后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学生厌学,对专业没有兴趣,知识衔接不上,给高职教师带来了教学的难度。“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得不到学生的回应与共鸣,失落感增强,教学的积极性严重下降。

2.学生就业难,学生情绪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无形地受到了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压力的影响,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激烈竞争。学生就业难,使学生感到前途暗淡,学习更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部分学生对上课带有情绪,认为学什么都没用,老师教什么也没用。教师的授课情绪受到影响,教学积极性下降。

四、个人因素

1.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感低,影响教学积极性。

教师教学积极性首先来源于教师自身对教学的热爱,来源于其对教师这一行业的职业认同感。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像中学教师那样有成就感,也不像普通本科院校教师那样有心理优越感。面对各种思潮的侵蚀,一些教师不能明确自己职业的特殊性,角色意识不强,甚至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教师已经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了兴趣和激情,“敬业奉公”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一种内在精神需要,“教书育人”仅仅成了他们的一种谋生手段。教师由于职业认同淡化,丧失工作热情和教学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高职院校教师个人性格差异,无法有效自我调节。

近年来,高职教育承受着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压力,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产生着很大的变化。有些高职院校教师对自我认识不客观,角色定位不准确。再加上有些教师本身具有负面的性格特征,如怯懦、自卑等,面对这些变化,心理上充满着压力和挫折感,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对,无法有效地自我调节,难免影响到个人的教学积极性。

五、结语

总之,影响其教学积极性的因素有很多,调动高职教师的积极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和教师的一起努力。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高职教师论文篇5

1.职业道德。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从我国哲学观点来看,道德侧重个人自我内在德行修养的提升与超越。何谓“职业道德”呢?在现代化社会结构日趋走向理性、社会分工的历程中,维持人与人之间相互感应的行为过程和人际关系随之改变。一位优秀的职业者除了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外,更有其职业道德的理论认知与处理所面对问题的实践经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以学生的独立学习为基础,教师扮演的是多元化的角色。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求知的自由,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拓展学生的个人潜能,同时教师应去除自我中心主义、本位主义观点,以宏观的事业处理师生关系;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需不断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自我的成长与进步,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自我身心的修养。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固然具有作为其上位概念的“教师”的基本属性,但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小学教师相比,其在个人特征、职业特点、工作职责、社会地位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传统意义上,教师通常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也是高校教师最初和最基本的角色。但随着高等学校职能的扩张,高校教师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职责。高校教师需通过从事其职业活动,履行其相应的职责,来扮演社会所赋予的角色。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提出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了全面的要求。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1.高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我国,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一直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激荡,不平等竞争、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种种社会现象与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了通知。这是继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修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首次制定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大部分论述,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了详细要求。2014年10月9日,针对近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对高校教师有“红七条”情形的,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等相应处分,将高校师德建设全面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养成途径。从上述可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属于自我道德责任所给出的国家、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信任的永恒性承诺。不但提供了高校教师在面临价值冲突时抉择的准则,也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元素。第一,高校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静下心来教学做科研,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用教师职业精神支撑自己,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一些资历丰富的名师,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了许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是真正的师魂,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第二,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刚从“学生”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我们来说,面对着比我们小几岁的学生,我们该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不断地学习,以谦虚的态度面对教学环境,用尊重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生命之可贵在其意义的崇高与价值的珍贵,更在于它无可取代的独一性。因此,采取谦虚、尊重的态度面度学生,才能发挥成就“文化人”的素养与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所扮演的是主动引导者的角色,善于观察教学情境中各项纷争、问题与需求而进行转化,同时具备专业权威的观念和做法,以民主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纠正学生错误偏执的概念,建立正确概念,让学生能养成专业意识以提高教育成效。这与部分学生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填鸭式”不同,大学生的学习必须从“教师教,学生学”过渡到师生的“讨论、对话”和学生自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在师生沟通中,高校教师不应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或促成者。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之时,已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就容易形成不平衡的关系,所以在师生沟通上,教师更需以理解、真实、适当与真诚等判准来检视自己的观点,避免流于专断或放任,共同与学生决定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进行方式。第五,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持为人师表以维持师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因为知识与技术训练并非教育唯一的目的,教学更是一种道德的责任。作为教师,首先应做好自我情绪管理,不将偏激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其次,对于环境能做特殊的把握与使用,谛听“更宽广的人文化的声音”,对学生产生关注,使学生的行为能向善发展。最后,在处理冲突事件或解决问题时,教师能秉持高价值的原则,有较为固定而合理的规范,不至于对相似的个案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行教学活动时当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标准,以自身引导学生。唯有自我向上提升,才能对学生作正面的示范。

三、结语

教师是一门职业,也是一种专业,更是一门艺术。高校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传递学科知识外,更需在教学领域中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面对异质性的学生观察其生活经验,聆听其心声,欣赏其独特性,善于运用多元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每位学生能依自己的个性建构出属于自己的学科知识,让“教”与“学”活起来。在处理师生关系时,高校教师需彻底敞开心扉,融入到学生中,尊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拥有真实的自我,活出真正的自我,以成就自我。同时,唯有教师本身对教育事业有认同感,才能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才能返璞归真,才能发扬师道精神。

高职教师论文篇6

1.高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在我国,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一直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激荡,不平等竞争、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种种社会现象与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了通知。这是继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修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首次制定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大部分论述,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了详细要求。2014年10月9日,针对近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对高校教师有“红七条”情形的,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等相应处分,将高校师德建设全面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养成途径

从上述可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属于自我道德责任所给出的国家、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信任的永恒性承诺。不但提供了高校教师在面临价值冲突时抉择的准则,也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元素。第一,高校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静下心来教学做科研,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用教师职业精神支撑自己,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一些资历丰富的名师,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了许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是真正的师魂,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第二,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刚从“学生”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我们来说,面对着比我们小几岁的学生,我们该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不断地学习,以谦虚的态度面对教学环境,用尊重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生命之可贵在其意义的崇高与价值的珍贵,更在于它无可取代的独一性。因此,采取谦虚、尊重的态度面度学生,才能发挥成就“文化人”的素养与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所扮演的是主动引导者的角色,善于观察教学情境中各项纷争、问题与需求而进行转化,同时具备专业权威的观念和做法,以民主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纠正学生错误偏执的概念,建立正确概念,让学生能养成专业意识以提高教育成效。这与部分学生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填鸭式”不同,大学生的学习必须从“教师教,学生学”过渡到师生的“讨论、对话”和学生自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在师生沟通中,高校教师不应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或促成者。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之时,已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就容易形成不平衡的关系,所以在师生沟通上,教师更需以理解、真实、适当与真诚等判准来检视自己的观点,避免流于专断或放任,共同与学生决定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进行方式。第五,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持为人师表以维持师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因为知识与技术训练并非教育唯一的目的,教学更是一种道德的责任。作为教师,首先应做好自我情绪管理,不将偏激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其次,对于环境能做特殊的把握与使用,谛听“更宽广的人文化的声音”,对学生产生关注,使学生的行为能向善发展。最后,在处理冲突事件或解决问题时,教师能秉持高价值的原则,有较为固定而合理的规范,不至于对相似的个案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行教学活动时当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标准,以自身引导学生。唯有自我向上提升,才能对学生作正面的示范。

二、结语

教师是一门职业,也是一种专业,更是一门艺术。高校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传递学科知识外,更需在教学领域中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面对异质性的学生观察其生活经验,聆听其心声,欣赏其独特性,善于运用多元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每位学生能依自己的个性建构出属于自己的学科知识,让“教”与“学”活起来。在处理师生关系时,高校教师需彻底敞开心扉,融入到学生中,尊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拥有真实的自我,活出真正的自我,以成就自我。同时,唯有教师本身对教育事业有认同感,才能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才能返璞归真,才能发扬师道精神。

高职教师论文篇7

1.青年教师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认识。高校部分青年教师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较深,认识不到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他们秉持“有用即真理”的价值观,把道德问题理解为虚假的意识形态问题。这种理性认知上的偏差直接导致高校部分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即作为教育者自身主体性的丧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能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对自己要求过低,缺乏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的内在精神,容易为外在的社会环境所左‘右,甚至陷人追名逐利的物质拜物教当中。

2.髙校在培养和管理环节上的不足。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是高校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但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在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环节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把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看作衡量其工作能力的核心指标,而在教书育人方面却屡有疏忽,致使部分青年教师颠倒本末;同时,在对青年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亦显得十分薄弱,多是停留在表面工作而未能真正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这种“重硬件”而“轻软件”的评价考核方式,无疑是导致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

3.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思想、心理无不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促使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不断蔓延,价值理性被淹没在工具理性的浪潮之中。高校青年教师多是伴随改革开放长大的一代,他们的思想观念中被烙下了深刻的“市场”的烙印,反映在价值观上,便产生了重“物质”而轻“精神”的错误观念。这种实利主义观念深刻影响了部分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观,从而陷入一种困境当中。

二、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

1.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认识,增强其职业道德素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提高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上的自觉性,是促进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师德观、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的关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要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增强师德情感,锻炼师德意志,树立师德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要具备辨析是非善恶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职业道德修养作为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环节,有效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塑造良好的师德风范。具体来说,高校青年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问题。只有首先解决青年教师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促使青年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人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另一方面还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和相关要求,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2.加强青年教师的管理,建立健全评价监督机制。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还要求学校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工作,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机制,从而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切实保障。由此,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建立一整套围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而细化的管理、考核、评价、监督细则,从制度上规范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行为,做到以制度管人。首先,通过落实教学检查工作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的评价和监督。其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做好学生对教师的评教活动,从而实现对青年教师职业行为全过程的有效监督。再次,建立健全青年教师的奖惩激励机制,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教师岗位责任完成情况实施奖罚。最后,完善岗位竞争机制,增强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聘任过程中,把教师的师德状况作为聘任教师的首要因素予以考虑,做到“德高者上,无德者下”具体来说,就是要制定和贯彻好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评价、考核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细则和办法,把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与岗位津Mi、职务晋升、职称评审、评优评先、进修培训等结合起来,使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过程中的行为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这样既能弘扬正气,又能.有效监督教师的工作业绩。

3.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还需要高校从整体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上营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首先,政府和高校要大力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重新营逄全社会“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使得广大教师包括青年教师能够获得一个优良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获得应有的尊重和价值的充分体现。其次,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管理和建设,在改善教育教学设施的同时,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一种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风,凸显高校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的正能量,建设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和谐的社会氛围,对于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对于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高职教师论文篇8

1.1更新教学内容的力度要加强。

《证券投资实务》课程本身实践性强,其知识理论更新都比较快。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国外教材体系为学生教学添加新内容,提高其学习兴趣。这部分如何体现到现有课程中,需要思考和创新。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比如在讲到证券交易程序时,并鼓励学生到证券公司网点去观察投资者如何开设股东账户和资金账户、购买股票以及与投资者交谈。

1.2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课程教学应优化模块化教学,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模块,兼顾理论部分(包括考证部分)、实验部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证券从业考试的重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实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增强学生考取从业资格证书的信心。其次,如何引入案例教学需要构思。根据教学内容难度的变化,选择与之配套的典型案例,将复杂的、枯燥的理论用生动的案例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可便于学生理解,又可供学生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能力。

1.3教学成果评价方式改革与创新。

实践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成果评价方式,必须加强实践环节考核力度,把课程考核分成实操考试和理论考试,不再简单地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增加平时成绩、问题解决、项目学习等评价因素的权重,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课程具体设计方案为,考核变为平时过程性考核(20%)+实训项目考核(60%)+期末理论考试(20%),淡化期末考核色彩,强化平时实训实践的考核比重。平时过程性考核由到课率和课堂表现两部分组成。实训项目考核由实训手册完成情况、项目方案设计及模拟投资成绩构成。期末理论考试考察学生对于证券投资基本原理及考证内容的掌握程度。

1.4结合课外社团活动强化课内教学效果。

本课程对应的学院社团是理财协会。理财协会是针对对理财投资有兴趣的同学交流的平台,通过平时接触、协会活动、专家讲座、内部比赛等形式促进学生对证券投资理性的理解与把握,对其人生有很大的益处。金融专业同学几乎都是协会会员,社团活动是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与延伸,因此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培养自己的爱好项目,力争做到课堂学习与课外兴趣的和谐统一。

2.强化实践教学

《证券投资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培训。

实践性教学需要有一批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力保证。担任实践性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证券投资实践经验,学校应支持教师定期到社会上的相关对口工作单位进修培训,了解证券业的最新进展,以便将最新、最先进的知识教给学生,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也可提高教学的社会适应性。

2.2改革证券投资模拟实验方案设计。

运用证券软件系统,开展以下综合实验:一是证券资讯阅读分析。学会使用证券分析系统,增强搜集、观察、甄别市场信息的能力,培养对证券市场的敏感性。二是技术分析实验。学会识别、熟悉主要技术图形、技术指标,掌握看盘技巧,能对个股及大盘行情做出基本判断。三是基本面分析实验。学习使用证券分析系统,掌握基本分析的主要方法。四是股票实盘模拟操作实验。开设个人股票模拟账户,熟悉证券交易基本流程,掌握股票买卖技巧。通过模拟投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

2.3新增校外实践学习方案设计。

我院应积极建立足够的、相对稳定的证券投资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如与当地证券公司以及相关上市公司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尤为重要。任课教师对于证券市场信息的把握和敏锐程度往往不如市场专业人士,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聘请实务部门的高级专业人士授课或举办论坛,介绍来自市场的最新观点和实务操作方面的最新模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实务部门的感性认识。

2.4加强金融综合实验室建设。

课程迫切需要相应硬件和软件支持,学院应该重视金融综合实验室的建设问题,及时完善和补充实验设施,购买和更新相应证券模拟软件,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接触到证券业最先进的电子设备和软件,为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持。恰逢学院搬迁新址,经管院实验室整体筹划应该凸显金融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的地位。

3.探索“滚动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3.1为推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金融专业可借鉴国内成熟高职院校的经验,利用在校二年级上半学期或下半学期2—3个月的时间实行在工作岗位学习的办法。该模式是将全年工学交替教学实习的学生分为若干个批次,每批学生实习周期为10周,实现每批实习学生之间的无缝对接(即中间不断档),以免影响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滚动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工学交替中学生实习期满回校学习后,岗位空缺的问题,使企业的利益在工学结合教育中与学校利益取得了一致。

3.2以职业素养为质量标准,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行业调研数据,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差,而是因为其职业素养的欠缺。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在教学评价中,考虑引入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并构建以职业素养为质量标准的“工学交替”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实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教育的有效途径。真实的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学院可采用了职业道德(20分)、出勤与守纪(20分)、合作能力(20分)、适应能力(20分)和工作表现(20分)五个项目考虑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并将其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标准。

3.3以弹性学分制为保障,完善课程成绩评定。

为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全面掌握该专业各岗位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课程进行调整方式可参考以下思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习岗位所应用的知识有一定的相关性,可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加课程置换的方法,其课堂教学总学时因工学交替教学实习而比原计划减少,但工学交替学时可置换其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数。因而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由课堂教学成绩+工学交替实习成绩+1200字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习报告组成。其比例为2∶1∶1。

上一篇:特岗教师论文范文 下一篇:生物教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