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2 19:24:50

舞蹈教师论文

舞蹈教师论文篇1

在家长和学生的传统认识中,“考大学才是唯一出路”。很多高职院校舞蹈老师在为学生准备教学素材的时候,常常被局限在大纲要求的范围。在传统的高职舞蹈课堂上,师生关系主要以授课的形式开展,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呆板沉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却不能主动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来,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在这种形式下,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也只是把教学思想和任务机械的做了一个罗列,未加入自己的心得体会,课堂上也几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内容乏善可陈,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自主能力薄弱。而由此同时,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舞蹈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也显得越来越严峻,尤其是还有很多专业舞蹈院校甚至是名牌院校的舞蹈专业毕业生,这更是在无形当中给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高职舞蹈院校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二、师生互动模式的类型

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学习的效果。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成功的互动,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舞蹈课程的热爱程度,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舞蹈是一种美的展现,是一种人体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在舞蹈中,则是用形体动作代替了语言,成为了感染观众的工具。因此,高职舞蹈教学师生互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正确的交流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比较,然后评出不同学生的优点和劣势,这时候老师可以对学生们的看法进行总结,纠正学生认识的不足,帮助她们提出修改的方法。或者是根据不同学生的训练项目以及基础程度,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旋律起伏自编舞蹈动作,最后对学生的合作作品进行互动点评。以这种直观的授课方式,让学生顺利地进入自己的角色定位,激发她们的创新能力和感官体会。或者是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先用摄像机将学生训练的内容拍摄下来,再采用回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舞蹈动作进行评价,并与课堂所学内容相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借助多媒体手段来拓展高职舞蹈专业学生的能力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颇受广大教师和同学的好评。它增加了接触舞蹈不同类型的机会,开阔了学生对舞动的视野,也对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帮助。

三、师生互动模式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从高职舞蹈教育的长远发展,还是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都必须强调高职舞蹈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师生互动模式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让学生置身于学习的主动状态。在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应该多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多让学生自主回答问题,调动课堂的积极性,主动的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收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而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舞蹈专业知识,练习舞蹈动作外,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义务演出、排练节目、参加比赛等。通过各种各样的锻炼机会,找出自身舞蹈知识的不足,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解决不明白的地方。这样,高职舞蹈学生就可以不断地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能力,努力成长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综合型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专业课程作为高职学生学习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在学习舞蹈专业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不断得到美的享受和乐趣,成为一个综合发展的人才,既是顺应时展的潮流,也是学生将来立足社会、发展自身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因此,高职院校的管理阶层和老师应在舞蹈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上大胆革新,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的发挥舞蹈课程的作用,展现其魅力,同时还要重视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更有用的综合型人才。

舞蹈教师论文篇2

舞蹈是一种展现世间真善美的艺术表达形式,舞蹈教学的开展也是对幼儿心灵的构建,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发现美的途径,也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创造美的方式。在愉快的课堂环境中,进行舞蹈教学,这种快乐的感受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理解美,感受美,追求美。

二、优化幼儿的道德品质

舞蹈看似简单,但真正的想要掌握起来却需要具备坚定的意志力,舞蹈教学中的很多动作在实际练习的过程中都是非常困难的,例如对于柔韧度的训练,就需要学生具备坚定的意志力,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学生出现坚持不住想要放弃的现象,教师要针对这种现象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直面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另外,幼儿舞蹈的表现形式一般为多人舞蹈,在舞蹈排练的过程中有一缺席就会变得十分麻烦,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明确自律的重要性,学会关心他人,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做好幼儿舞蹈教学工作的途径

(一)注重教学针对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各种方面的差异,教师要在对这些差异性做出充分的了解之后,再进行教学安排。对于小中班的舞蹈教学可以使用带有歌词的音乐配乐形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舞蹈的理解,难度动作也需要适当的减少;对于大班的学生就可以采用略长的无词音乐进行伴奏,并且舞蹈动作的难度也可以适当的增加。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动作难度一定要是逐步提升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没有压力。

(二)增强教学直观性。幼儿接受新鲜的东西都是通过最直观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所传授的舞蹈知识或者动作一定是直观的,不要曲折也不要耐人寻味,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产生苦恼。无论是舞蹈内容中人物的表现还是情感的表达一定要立场明确,喜怒分明。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接受和学习。

(三)增加教学趣味性。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实际是片面的,幼儿教育的关键是兴趣的培养,趣味的感受。那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注重“娱乐”与“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教师可以采用舞蹈结合游戏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让学生在集体的游戏活动中对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学习,还要抓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给予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将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编排到舞蹈中,增强学生对舞蹈课程的兴趣,提升教学趣味。

四、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舞蹈教学课程的开展是对幼儿课堂的一种扩充,是学生特长发现与培养的开端,做好幼儿舞蹈教学工作,为幼儿营造开心快乐的学习环境,实现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是一名优秀的幼儿舞蹈教师应当负起的责任。

舞蹈教师论文篇3

关键词:舞蹈专业院校;教育现状;对策

著名舞蹈艺术家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说道:“中国专业舞蹈的教育目的,总的来说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式的前提下,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舞蹈人才。”然而,由于舞蹈专业院校扩招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意愿便盲目投入到专业的舞蹈学习中来,有的只注重舞蹈身形的训练,而忽视舞蹈理论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培养,还有的则一味依赖老师和学校,无法形成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了舞蹈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久而久之便会影响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培养知识技能全面、多元的复合型舞蹈人才,如何加强舞蹈学子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知识修养,如何建立科学的舞蹈学习观和价值观,是摆在舞蹈专业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国舞蹈专业院校教育现状

1.1教学模式方面

如今,有相当一部分专业院校对学生在舞蹈教育方面,仍然坚持过去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培养学生在作品表演与技术技巧方面的训练,忽视其对舞蹈理论及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将舞蹈课变成一种单项信息的灌输,认为动作与技巧教学是舞蹈教学的全部含义,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示范、机械的模仿过程和技术技巧的学习。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思考创作,从一开始就排斥学生在训练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理论素质成为一张白纸,只是单纯的为舞蹈而舞蹈,使学生停留在对动作表象认识的感性阶段。学生根本无法从动作中体会舞蹈的本质属性和审美特点,对舞蹈的内涵意蕴更是一无所知。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学生的舞蹈综合素质不平衡发展。

1.2师资力量方面

在专业舞蹈教学方面,目前很多舞蹈教师基本是近几年从一些专业的舞蹈院校(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毕业的,他们是一支非常年青化的队伍,十分有活力,这些教师都具备较高的舞蹈专业技能水平,但是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舞蹈的程式化动作与技巧,对舞蹈的理论知识与历史轨迹、国内外发展前景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在这种传统模式的熏陶下,一代传一代,舞蹈教学的发展令人堪忧。

2对策及建议

2.1更新教育理念

舞蹈专业院校要更新教育理念,运用素质教育的教学观、人才观、效能观努力适应学生的天性和兴趣。要更新教育途径,由浅入深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掌握舞蹈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要将舞蹈教学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在教育过程中,应融入新的思想观念,把人文精神与舞蹈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其单一的教育模式,这样既丰富了舞蹈的内涵,又扩展了知识结构,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

2.2优化课程设置

在课程的安排上,应重视对学生舞蹈理论的教育,引起学生对舞蹈理论的重视,从而使专业舞蹈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培养出更加优异的舞蹈人才。同时,针对学生在舞蹈学习中面对的问题,开设的课程要满足以下几点:首先应该从舞蹈的基础概论入手(了解舞蹈的定义、分类、艺术特点);其次,要学习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史,这对学生了解舞蹈发展的前景有很大的帮助;最后是针对中国民间舞、古典舞、外国芭蕾舞、现代舞等不同舞种,学习不同舞蹈种类的发展史和艺术特征。

2.3创新教学模式

改革舞蹈教育中陈旧的、不合理的教育模式,就要改变过去单独追求技术技巧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理论以及自身素质的修养。同时,在舞蹈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单调的讲解,老师手把手的教,学生机械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进行培养和激发。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要使用精彩、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充分体现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内容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2.4培养师资力量

舞蹈教师是舞蹈教学活动的主导,是舞蹈教学课程的组织者,是舞蹈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当前中国专业舞蹈教育有待解决的,是对于师资力量的培养,除了专业技能的水平培养,还需对这些舞蹈教师的综合文化知识和舞蹈理论方面加以重视。作为从事舞蹈理论教学的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目前的一些高校教师在学校提倡进修时,应该把握机会去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学习专门的舞蹈理论教学机构是如何传授知识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摆脱理论教学的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这样会更有利于理论知识在学生思想中的巩固与升华,逐渐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些理论知识概念,促进他们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实践表演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冠莲.舞蹈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J].美与时代,2003(12).

[2] 季明娥.舞蹈教育纵横谈[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6(3).

[3] 刘桂芳.转型中的中国舞蹈教育[J].艺术教育,2004(4).

[4]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5] 杨仲华等.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舞蹈教师论文篇4

新疆阿勒泰富蕴县文化馆新疆阿勒泰836100

摘要院民族舞蹈是舞蹈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推动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效掌握民族舞蹈的表演技巧及内在特点,就必须把民族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将就民资舞蹈在教学中产生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进行相关探讨。

http://

关键词 院民族舞蹈;教学;影响;发展;趋势

在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课程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以及趣味性,对学生来说能够激发潜能,对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因此,民族舞蹈的教学如何全面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并且将文化与专业充分联系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内容。

1 民族舞蹈的特点以及教学现状

我国的民族民族舞蹈教学目前以师范类高校为主,在我国目前的民族舞蹈教学来说,大约是从上世纪开始艺术院校以及师范院校设立相关民族舞蹈的教学,对于教师资源和硬件资源逐渐配备,并且一直延续下去,随着不断的经验累积和工作实践逐渐对民族舞蹈的教学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方法,为舞蹈人才的培养以及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是在这些成就之外我们要看到的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民族舞蹈的理论方面研究和发展相较于实践课程来说更为滞后。

所谓的民族舞蹈是一种传统形式的舞蹈,对于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以及表演方式有所体现和融入,民族舞能够通过教学和肢体的表现展现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特点,能够体现出地理特点、服装特点以及生活文化等,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舞蹈动作的讲解和指导带领学生们在特定的音乐和环境中了解学习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从而在舞蹈中融入了对文化的传承,促进了对爱国情怀的理解,并且实现了舞蹈的更强的表现力。

在目前的舞蹈课程中来说,对于民族舞蹈的教学内容通常是较为单一,教师对于民族舞蹈的特征以及文化的融入不够重视,学生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对民族舞蹈的认识较为表面,这就造成了民族舞蹈教学的困难,学生只学到了肢体的特定动作,而对于舞蹈中所融入的内涵不能深刻了解和认识,对于民族特色以及风土人情等更是没有认识,这就需要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科学地引导学生的进步,在民族舞蹈的教学中设立特定的文化背景,通过民族的特点和风俗信仰等,让学生能够理解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更能够开放思维,强化记忆,在舞蹈动作中抒发感情。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将舞蹈动作和舞蹈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在肢体动作的表现上更为深入地体现民族文化。从而在演绎中将民族文化和优美的动作同时展示出来。

2 民族舞蹈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高校民族舞蹈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己经越来越受到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民族舞蹈教学应该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的基础结构和主要阶段等,教师通过生动的方法方式传授给学生民族舞蹈的理论和动作,并且在基本的舞蹈动作上进行研究和创新,从而使得学生对舞蹈的学习更有兴趣和新鲜感,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学生素质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1 丰富的课堂内容

我国民族舞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舞蹈表演能力的体现以及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民族舞蹈具有多样性和文化内涵深刻多变的特点,这就对民族舞蹈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是理论教学完成之后再进行实践课程,对于实践课程不够重视,从而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较少不能充分理解舞蹈动作中的内涵,这就需要进行改善,将不同阶段的理论课程与训练、创作课程穿插安排,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创作课程都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同时将舞蹈案例穿插进日常教学中,提倡理论、实践、创新、案例融合教学的教学理念。

2.2 强大的师资和硬件配置

对于师资力量的开发和改进是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首先师资力量方面,学校要根据各校具体的教学计划对教师资源有所引进和改造,例如从艺术团体或者高校等引进教学经验丰富或者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邀请舞蹈专家进行讲座交流等活动,从而促进师资力量的强大,另外在课程安排上,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安排和教师情况进行分配,教师也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研讨,从自身不断优化教师素质。在教师资源得到了保证的同时也要注重学校硬件的发展,硬件包括教材资源和道具资源,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选用与民族舞蹈相符合服装以及配饰等,对学习条件以及学习气氛不断优化,从而为舞蹈教学提供实践基础。

2.3 创新的舞蹈方向

改变以往常规舞蹈动作、理论知识方面的局限性教学方式,开拓眼界,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积极模仿舞蹈动作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经典视角及自身视角鉴赏不同的民族舞蹈、大胆创新表演。

从传承的角度来说,对于保留原生态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要从两个方向进行综合考虑,其中一方面是传承,对于民族舞蹈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必须保留,另一方面则是改善,在民族元素的基础上对舞蹈教学进行时代化的改善和推进,所以在高校民族舞蹈的教学教材的编制时应该多方面考虑,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多样化的对民族舞蹈文化的精髓进行体现,并且有效的改进,促进民族舞蹈与时代的共同进步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舞蹈是我国舞蹈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不仅仅是舞蹈本身,在文化上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民族舞蹈传承的重要性,从而推进对民族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完善,在舞蹈教学中结合已有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使民族舞蹈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传承文化和舞蹈。

http://

参考文献:

[1]黄秋野.民族舞蹈教学要注重生命情调的渗透[J].科学导报,2015(2):96-96.

[2]董乐.关于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优化策略的探索[J].北方音乐,2014(4):10-11.

[3]李霞.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影响的研究[J].华章,2010(33):126-127.

舞蹈教师论文篇5

关键词:高师教育;舞蹈专业;音乐理论课;艺术素养;综合能力

面对新时期社会对基础教育综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的舞蹈专业,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革,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以培养符合教育实践需要的合格的舞蹈学科师资作为自身教育教学的目标,都成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现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细致而重要的系统工程。

高师舞蹈专业是以培养基础教育的舞蹈师资为主导,有别于专业舞蹈院校的教育机制。而过去针对高师舞蹈专业的教学,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大多沿用专业院校的办学模式,侧重于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舞台表演经验的积累,以及系统掌握舞蹈基本理论和研究舞蹈作品的方法等方面,忽略了对学生“师范性”的培养,也与基础教育实践的要求相背离,从而导致了学生就业后不能适应针对中小学学生的舞蹈教学,违背了高师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基于高师舞蹈专业所培养的教学师资要求具有较强师范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学特点,通过合理、适当地开设音乐理论课程,以及开展适合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课教育,重视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1]、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教育前提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思路的不断发展,逐渐完善高师舞蹈专业的教育体系。

1 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加强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针对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应区别于对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具备了解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的内涵、演绎不同形式的舞蹈作品的能力,以及对本专业及其相关艺术形式的内在联系与发展动态能够有所认识。

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曾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戏剧、文学、电影等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同为表现艺术的音乐学科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原始的舞蹈通过身体的律动与敲打的节拍相伴和;还是经典舞剧在管弦乐的配合和衬托下意境得到深化;抑或是现代舞蹈在音乐的帮助下更准确地传递情绪和烘托气氛。舞蹈都需要通过音乐的伴奏来表现美感、交流思想、深化主题,因此,音乐在舞蹈艺术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

在高师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音乐理论课的比重,强调音乐理论课不仅是高师舞蹈专业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而且通过音乐理论课中的音乐训练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舞蹈表演的能力[2],增强对舞蹈作品的表达和艺术感染力,从而避免因单一的模仿舞蹈动作、追求高难度技巧而造成缺乏对舞蹈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无法完整地展现艺术意境,以及过于专业化倾向等问题。所以,加强高师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理论课的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高,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更好地表现舞蹈作品、提升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能力和艺术素养,为将来的基础教育教学打好坚实基础的有效途径。

2 通过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提高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

舞蹈一般有音乐伴奏,是一种以有节奏的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也是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人体运动表达艺术。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通常在如何与音乐衔接、配合,以及如何准确地表现舞蹈作品的情绪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归其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缺乏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就是“乐感”,以及对音乐基础技能的训练,尤其是对“节奏感”的培养。对于高师舞蹈专业学生所开设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实际操作与运用,意在通过加强学生的乐感与节奏感,达到提高音乐与舞蹈的协调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教学目标。

2.1 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对我院舞蹈专业学生的调查中显示,93%的学生在进校前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技能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识五线谱、没有音高概念,音准和节奏感也较差。普遍存在着因缺乏音乐基础知识和对音乐学科的基本认识,而不具备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问题。因此,面对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应与其他音乐专业所开设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在授课方法、教学要求上相区别,应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特点,将各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

以《视唱练耳》课程为例,在教学中应避免强调单纯的听音练习、重复机械的技能训练,以及一味要求严格的记谱等。而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为出发点,让掌握对音乐要素听、读(唱)、写的实践技能[3],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运用。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听、唱、写的过程中全面感受音乐的表现作用,掌握和积累音乐语言[4],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时代、风格迥异的各种音乐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尤其对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通过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增强舞蹈表现力和展现舞蹈作品的内涵,是实现自我升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为适应基础教育中灵活多样的舞蹈教学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有的放矢,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舞蹈是一种有音乐伴奏的、以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能力,但这种技巧动作本身并不是舞蹈艺术表现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如果在表现舞蹈作品时,学生只是单纯的运用舞蹈动作技巧,不考虑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不具备良好的节奏感,那样,舞蹈就会缺乏美感、表现力和艺术的完整性,从而丧失了舞蹈所具有丰富感染力的艺术特性。

对于高师舞蹈专业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更应强调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一方面,学生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节奏感,无论是舞蹈队形、动作、速度、幅度,还是在舞蹈姿态、造型等舞台效果上都会大打折扣,不但舞蹈画面会非常的凌乱,而且也体现不出舞蹈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2];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加强节奏训练,让学生更好地将身体的律动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让他们的舞蹈创编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具备一定的舞蹈编排能力,这也是成为一名优秀舞蹈教师的重要前提。在有关“节奏训练与强化”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设置时,可将《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这两门课程进行综合与整合,在一年级开设学时均为一学期(共18周,36学时)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并列为专业必修课程。采用因材施教、分类训练、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基础理论与音乐训练相结合,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通过音乐理论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提高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

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舞蹈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艺术学科的内在联系和艺术特性,且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上也有一定的修养[5],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和要求。在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理论课的教学中,应探索如何从丰富学生相关学科知识着手,培养其艺术修养,加强审美能力和提高综合能力,从而起到让学生全面发展、“专业性”与“师范性”并重的作用,这也是提高中小学舞蹈师资培养质量的关键。适当开设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专业选修课,如:《艺术概论》、《中国戏曲赏析》、《音乐与文学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表演艺术鉴赏》、《艺术美学》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与舞蹈、音乐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的内容和特点,并对“学科综合”有所认识,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感受、思考、理解这些互相渗透的艺术材料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加他们的艺术素养,提高其人文素质的综合发展[6]。

总之,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开展的音乐理论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在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同时,将掌握音乐及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作为提升艺术修养、增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并充分考虑高师教育的教学规律及特性,明确教育方向,始终以培养具备一定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作为高师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常娟娟.论高师舞蹈专业中艺术实践课的教育价值[J].西昌学院学报,2010.

[2] 唐可.试论音乐课在舞蹈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

[3] 钱今帼.视唱练耳教学的多元化趋向[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

[4] 文剑.对少数民族地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

[5] 黄小明.高师音乐舞蹈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舞蹈教师论文篇6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 舞蹈教学 教师素养

一、对民族民间教师民族文化修养的提升

(一)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的土壤,同时也是其发展的基础。民族文化的学习对于深入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积淀是民族民间舞蹈持久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强大后盾。因此,民族文化的学习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作为民族民间舞蹈教师更应该对民族文化进行系统的了解和研究。

(二)打破民族民间舞蹈的界限广泛涉猎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在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研究时,应打破学科界限,广泛地进行涉猎和研究。通过对多种学科的分析和研究获得更多的学科支持。这种多个领域的涉猎能使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师的视野开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思考和研究。使得民族民间舞蹈能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发展。教师知识面的拓展与知识量的增加会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启发,能够带动学生对多种学科以外的知识进行涉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师不但要吸收不同学科的知识,也要对外国尤其是西方先进的舞蹈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甄别和科学地吸收。使西方的先进理念与方法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为其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知识学习与理论研究并重

(一)整理并研究民族民间舞资料

民族民间舞蹈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材料才能对教学和研究作出重大贡献。舞蹈教师必须从期刊报纸、网络电视、学术研讨会中将与民族民间舞蹈有关的材料进行搜集和整理。为日后的研究做好准备。在搜集的同时也要将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将资料按照类别进行分类并做好标注这样有助于在日后需要时能够实现及时查找。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对专业材料进行搜集并整理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师需要具备的一种专业素养,这对于他们日后的研究和教学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二)注重采风与田野调查研究

采风和田野调查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进行田野作业的有效形式。通过对研究对象生活背景的实际观察与访谈来对舞蹈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还能获得创作的灵感。实践证明,田野作业对于了解舞蹈动作产生的地域及自然状态,感受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田野作业本身就是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理论的研究,对民族民间舞蹈理论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存在状态较为复杂,既有独立的形态及表现形式又包含着丰富而且深厚的意识及心理机制层面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这需要采用新型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使用。这种研究方法的使用就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田野作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在采风和调查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舞蹈的外在形式, 还要深入研究舞蹈形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及韵味风格。将民族民间舞蹈置于民族文化的大环境中,进一步发掘文化与舞蹈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采风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应该从多种角度来对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进行阐释。不但要以动态的形象为研究基础还不能忽视俚俗文化岁舞蹈的影响。同时要适当地对非艺术化行为动作进行了解和研究。在采风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开阔视野并锻炼他们的研究能力。

(三)加强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和交流

在进行理论学习和田野作业的同时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还要注重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同行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参加各种研讨会来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和教育实际。在讨论和研究中不断丰富思想、开阔视野、激发灵感。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与切磋能够使得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通过借鉴他人经验来实现对自身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于同行的交流中还能激发出艺术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使得民族民间舞蹈教师的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

三、民族民间舞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提高表演和示范能力

舞蹈是肢体的语言是一种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进行思想表达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在这一点上,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也和其他舞蹈一样都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舞蹈动作示范能力。

(二)提高和改进教学方法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要注意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根据培养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使用“一言堂”式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应注重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感受和体会。 (三)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同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在交流过程中,民族民间舞蹈教师通过鼓励和表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单独地指导和帮助能够使使舞蹈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结语: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研究探讨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师素养提高的途径。这三个方面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关联性,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同时入手才能实现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师素养的全面提高。(作者单位:无锡文化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李正一、唐满城、黄嘉敏:《中国古典舞身韵》北京舞蹈学院教材

[3]李正康:《舞蹈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期,

[4]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1月

[5]刘青弋主编《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二版

舞蹈教师论文篇7

[关键词]舞蹈 高校舞蹈教育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于彬(1978- ),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舞。(陕西 西安 71006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9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舞蹈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著名舞蹈教育家特德·肖思说过:“我认为真正的舞蹈教育也是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由此可见,舞蹈教育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素养以及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同时又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其内在潜力,使其拥有丰富的艺术情感和想象力,最终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所以,在高校开设舞蹈课程并使其发扬光大是势在必行的。

一、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舞蹈教育逐渐在我国高校进入了一个飞速的发展时期。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舞蹈教育的教学模式有了一系列的改进,但不可否认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高校舞蹈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一些普通高校将舞蹈列入限选课或任选课的范畴中,供学生选课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因舞蹈艺术类课程开设的种类繁多,分科较细,让学生无从选择。舞蹈教育应以提高舞蹈技能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情操及艺术审美为中心,而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多是注重技能性的培养, 忽略了对学生艺术审美和艺术素养的提高。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按照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阐述,缺乏示范动作,而在实践课中,教师的示范又与教材的理论知识有所出入,导致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脱节,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2.舞蹈教学的教材针对性不强。我国至今出版了很多专业舞蹈教学系列丛书供舞蹈教学使用,但其中大部分都是供专业舞蹈艺术类学生学习使用的,并不能作为各大高校的普及教材使用。而在这些教材中,对一些舞步仅使用文字介绍,这让普通高校的师生都很难理解并正确演绎。由于学生的艺术审美以及对舞蹈文化的了解较少,致使这些有限的教材不能让学生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3.舞蹈师资队伍短缺。舞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舞蹈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开展舞蹈教育的时间较晚,现在从事舞蹈教育的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经过长期专业的、系统的学习,在音乐以及身体素质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达不到舞蹈教育的要求。最早培养舞蹈硕士研究生的只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每年招生名额有限,1999年北京舞蹈学院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3年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开始招收舞蹈学研究生,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舞蹈高学历人才培养相对较少。由于舞蹈方面的师资力量薄弱从而直接影响了舞蹈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发展,而专业基础差,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对学生进行更规范的教学示范,最终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4.舞蹈教育与人文理念发展脱节。刘青弋教授曾说:“舞蹈的跨学科理论主要包括舞蹈与人文社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舞蹈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以及与自然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舞蹈技术与艺术的有效结合是舞蹈教育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所在,不仅要掌握熟练的舞蹈技巧,还要注意培养舞蹈艺术洞察力。这就需要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将人文理念的发展相综合,即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强调舞蹈理论知识的普及,体现学科的完美融合;欣赏课上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将课堂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其艺术修养,让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舞蹈的艺术魅力所在,从而丰富和完善舞蹈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

二、高校舞蹈教育的改革对策

1.课程设置的人性化与务实性。将舞蹈教育课程统一为高校选修课程的一个单独的门类,优化教学课程结构并加强理论课程建设,将其科学地化整归一,减少门类,增加课时,使学生对其有更完整更系统的了解。另外,本着一切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重视对学生艺术欣赏素质的培养。在开设理论课程基础上,还应开设舞蹈艺术作品赏析课程,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的过程中,感受舞蹈的审美价值所在。

2.优化师资队伍。在国外很多国家的教育部门实践探索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参照体系。我国也应尽快完善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认证体系。舞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拥有精湛熟练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舞蹈教师还要具备美好的情操,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忠诚于舞蹈教育事业,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楷模。学校要尊重舞蹈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中坚力量,使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舞蹈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新的舞蹈知识,学校要经常安排其进行专项进修。教师通过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理论基础水平,在此基础上积极将理论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满足高校舞蹈课的需求,为高校舞蹈课培养高素质的专项人才。

3.教学方法多元化。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以往的“教师一人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指导式与自主式教学方法的结合,始终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如在民间舞的学习中,可以将音乐放给学生听,让他们听后根据自己所学的舞蹈基本技巧进行舞蹈创编。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敏锐的反应能力,又可以培养其自主、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互动。其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单靠教师讲学无法实现教学优化,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舞蹈是一门表演艺术,教学中很多方面需要教师示范,而其中有很多韵律情感是教师很难用语言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但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可以给学生最直观地、形象地、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内在感知力,从而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加深记忆。第三,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舞蹈的艺术形象是通过人体运动而塑造的,在舞蹈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模仿学习,也要充分激发其创造与创新的能力。用摄像机将学生创作的作品录下后,再到课堂上播放观看,让他们从中发现问题,并发散思维进行二度创作。

4.选择合适的教材。由于大学生的骨骼发育基本定型,在舞蹈教学训练中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高校编写教材时应考虑到这一点,密切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扬长避短。与此同时,高校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师资状况、学生的素质水平等合理选用教材,深刻了解生源素养及对毕业就业进行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在舞蹈教学中调整现有教材难易程度,科学选用适合学生舞蹈专业发展的教材。

5.注重开展艺术实践。高等教育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在进行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授课,艺术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各高校要积极倡导舞蹈艺术实践,可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大学生艺术团、舞蹈协会、沙龙、舞蹈比赛、迎新交谊舞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实践中交流经验、学以致用,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情。

三、结语

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较高艺术审美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及艺术情操。因此, 高校的舞蹈教学改革一定要务实,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但是,当前我们仍有诸多不足,如何更好地完善舞蹈教育体制,是我们不懈努力研究与探索的课题。如何将当代大学生用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方式把他们带入艺术殿堂,领悟艺术、升华思想、不断完善和实现自我价值,也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要长期思考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文辅相.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2]张莉,李晓红.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平原大学学报,2005(10).

[3]李文婧.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4).

[4]孙博.以音乐与舞蹈教育入手思考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途径[J].青年文学家,2010(15).

[5]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6]刘益民,张旭东,程甫.心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刘斌.高师舞蹈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科学教育家,2007(10).

舞蹈教师论文篇8

【关键词】民族舞蹈;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135-01

作者简介:祁丽(1982-)女,甘肃天水市清水县人,本科学历,甘肃省清水县文化馆初级助理馆员

一、我国民族舞蹈的特点

(一)多民族性。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各自的居住环境、别具特色的劳动和生活方式当中创作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民族舞蹈,这也造就了民族舞蹈的多民族性、多元性,使得不同民族的舞蹈所展现出的情感、艺术和美学同样各具特色。

(二)文化传承性。民族舞蹈来源于各个民族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当中,在历史长流中经历不断的筛选、提炼和积淀,最终得以流传。因此,可以说民族舞蹈是各个民族自身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对各自民族的发展、居住环境、社会结构、饮食文化、服饰特点、甚至都有所体现。通过民族舞蹈的教学可以让更多的人受到丰富文化的熏陶。

二、民族舞蹈教学中的问题

(一)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近年来多元文化发展使得我国民族舞蹈深受外来现代舞蹈的冲击[1],在许多院校出现了重西方现代舞蹈、轻民族舞蹈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盲目热衷于现代舞蹈的风格,忽视了民族舞蹈本身自有的特色和民族艺术韵味。甚至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认为民族舞蹈是一种过时老旧的舞种,教师不愿意花时间教,学生也不乐于学习。另一方面,由于生源舞蹈功底的差异,一些教师更多地把基本功练习作为课程重点,民族舞蹈教学只是作为其他舞蹈课程中的知识拓展部分,欣赏为主,实践训练极少。

(二)缺少必要的民族文化教学环节。在当前的民族舞蹈教学中往往忽略了民族文化的教学,然而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两者息息相关,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形式之一,民族舞蹈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学习民族文化是加深对民族舞蹈理解、提高舞蹈表现力的重要途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资源匮乏主要是指:一是缺少具备专业教学能力的教师,教师是舞蹈课程中的主体,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我国民族舞蹈教师普遍存在学历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低职称人数占比大等问题;二是软硬件基础设备不足。教学内容不合理是指:一是教学内容单一,我国民族舞蹈种类繁多,但由于受到学校资源的限制,往往只是开设一种或少数几种民族舞蹈课程,无法实现民族舞蹈的全面学习和训练;二是课程内容缺乏舞蹈理论知识学习,舞蹈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三是在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缺少细节的剖析,比如舞蹈音乐的理解和配合、学生情感的培养、呼吸的调节、重点动作的训练等,都会给民族舞蹈的学习进步产生阻碍作用。

三、民族舞蹈教学优化策略

(一)提高对民族舞蹈的认识,推进课程专业化。各个院校和教师应当端正对民族舞蹈的认识,民族舞蹈经过历史的锤炼,是具有独特文化气息的,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做好民族舞蹈教学工作可以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在西方现代舞蹈潮流冲击下,更应当保持平静心态,不丢弃我国民族舞蹈。此外,各个院校应当加大力量推动我国民族舞蹈教学的专业化发展,把民族舞蹈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根据民族舞蹈的特点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提高民族舞蹈训练在教学中的时间比例,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民族舞蹈学习中来。

(二)加强民族文化学习,融入民族情感。民族舞蹈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动作、表情的训练,而应当是民族文化和情感的共鸣,简单的动作模范是难以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讲解各个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民族舞蹈文化基础,激发学生对于各个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等的认同感和热爱,让学生从心理和情感上融入民族舞蹈中,提高学生舞蹈的内涵。并且在教授不同种类的民族舞蹈时,还应当将多个类别放在一起进行民族文化的比较,分析共性,辨别差异性,使得学生对不同民族舞蹈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2]。

(三)开发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因此应当尽量保证和丰富民族舞蹈的教学资源:一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各个院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在招聘教师时应提高入职门槛,应当优先聘请具备专业民族舞蹈知识的教师;二是对于在校的民族舞蹈教师,应建立起定期培训机制,提高教师自身的民族舞蹈专业涵养及教学能力的水平。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当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优化:首先,要进行必要的舞蹈理论知识讲解,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民族舞蹈教学中,理论知识必不可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环节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穿插起来进行安排,理论与实践两手抓;其次,注重教学中的细节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讲解呼吸的方法和节奏。

参考文献:

[1]崔琰.新时期我国民族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J].艺术教育,2013(5).

[2]吴迪.民族舞蹈教学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4(12).

上一篇:物理教师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