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调查员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2 16:26:13

劳动力调查员工作总结

劳动力调查员工作总结篇1

切实加强和完善社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一步强化劳动保障基础工作,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以推进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为主线,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作用。

二、目标任务

将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延伸到街、乡(镇)和社区。做到一个明确”四个建立”即:明确街、乡)镇和社区在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中的基本职能。建立完善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组织体系,实现一个目标。以街、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为依托。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组织网络,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适时维护;建立劳动关系台帐和基础数据库,全面掌握劳动关系基础信息,实现动态管理;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规范用工行为,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

三、方法步骤

推进工作从 年 月 日开始。共分为准备启动、组织实施、总结验收三个阶段。

(一)准备启动阶段

1制定工作方案。街、乡(镇)要结合实际。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建立组织机构,明确目标任务。

2进行动员部署。 月 日召开全区启动大会。

(二)组织实施阶段

1配备专职人员。此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街、乡(镇)及社区要按照区里统一要求,目前劳动保障工作任务重,工作人员少的情况下,将推进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从各街、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现有人员中选配1名素质高、业务熟的人员,专门负责推进工作,其他人员予以配合。

2组织岗前培训。每个街、乡(镇)聘2名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经考试合格者分别聘为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和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并分别颁发证书。

3建立备案制度。按照省、市全面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总体要求。全面开展劳动用工备案,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

4开展全面调查。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要对辖区内所有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逐一采集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信息,并录入微机建立台帐。

5组建协调机构。街、乡(镇)组建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社区组建劳动关系协调小组。

6扩建监察网络。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延伸到街、乡(镇)和社区。建立一个检查、监督、指导的完整工作体系。

7分步专项治理。各街、乡(镇)和社区要根据调查统计的汇总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按专项、分步骤提出治理意见,逐级上报劳动保障监察部门,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统一进行专项整治。

(三)验收阶段

1检查分析。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找出劳动关系不和谐的具体成因,并对加强社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和基础平台建设工作等,向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建设性意见,全面总结推进工作的基础上形成工作总结报告,上报区推进领导小组。

2联合检查。组织有关人员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各街、镇(乡)推进工作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按照目标要求量化评比,同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考核指标。适时召开全区推进工作情况总结大会,对推进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先进典型进行总结表彰。

四、组织领导

区成立以区劳动保障局局长为组长,为加强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区劳动保障局副局长,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区总工会副主席,区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区民政局副局长,区工商局副局长,区地税局副局长为副组长的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由区劳动保障局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包括:区劳动保障局各科室,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劳动保障局。区就业服务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工会、区中小企业局、区民政局、区工商局、区地税局相关科室。

五、几点要求

(一)加强领导。

一是时间紧,这次推进工作。国家和省市要求我 月底前完成,需要我集中精力加快推进。二是任务重,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延伸,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我进一步明确任务抓紧落实。三是意义大,这次推进工作对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需要我高度重视。为此,各街、乡(镇)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开展工作过程中,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亲自组织、部署任务,要量化责任考核指标,任务分解到人,高标准地完成任务。

(二)加强指导。

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各街、乡(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召开分析会,解决疑难问题。要经常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特别是要深入问题较集中、困难较大的社区面对面的指导,全力抓好基础调查工作,掌握用人单位基础信息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用工不办理备案的问题,从源头上杜绝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重点解决用工不签劳动合同的问题,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加强督导。

对推进工作进展较慢、动作迟缓的社区要进行督查、督办,各街、乡(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督导工作。对督查后工作改进不大或仍没有进展的要在全区进行通报批评,对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要予以表扬。

需要各部门整体行动,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是一项系统工程。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合力。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适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共同推进工作目标的实现。

(四)加强引导。

劳动力调查员工作总结篇2

成立区劳动用工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次专项检查活动进行组织领导和协调落实。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区长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区人社局局长同志担任,成员单位为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办、人社局、安监局、公安分局、工商分局、国土分局、残联、工业总公司及各镇街。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人社局,办公室主任由人社局副局长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劳动监察大队大队长同志担任。

二、检查对象

此次劳动用工检查的重点是全区区域内的小砖窑、小煤场、小石灰窑、小采石场、小作坊等“五小”组织和相关用工单位及全区职业介绍机构。

三、检查内容

(一)用工单位依法领取证照情况,包括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及采矿许可、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等。

(二)用工单位劳动用工基本情况,包括招用人员的数量、来源、招用渠道等。

(三)用工单位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重点检查是否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是否使用童工、未成年工或智障人员;是否存在打骂、体罚劳动者,强迫劳动,超时加班,限制人身自由等违法行为;是否为劳动者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用工单位工资支付是否公开透明、是否按月足额发放给劳动者本人。

(四)职业介绍机构是否取得营业执照和职业介绍许可证,是否提供虚假信息,是否超标准收费,是否以职业介绍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用人单位是否向求职者收取招聘费用。

四、工作安排

(一)执法检查阶段。各镇街要立即对辖区内的各职业介绍机构、“五小”组织进行全面自查。在镇街自查的同时,区人社部门要会同公安、工商、安监、国土、残联等部门成立执法检查组,集中力量,立即开展检查,对违法单位依法进行处理。

(二)督查落实阶段。区劳动用工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分组对各镇街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督查整改。

(三)总结分析阶段。区执法检查组、各镇街要及时汇总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并按要求向区劳动用工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书面总结材料。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各成员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检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专项检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好各自职责,严格依照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开展检查,落实人员,加大检查力度,突出工作重点,确保专项检查工作顺利开展。

(二)分工负责,全面排查

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互相协调,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做好此次劳动用工专项检查工作,真正使这次专项检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对非法用工案件要及时进行调查,依法作出行政处理或处罚,并将无合法证照情况通报行业主管部门予以查处取缔。对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违法行为要依法处理;对违法扣留各种身份证件,或者以暴力、威胁、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强迫农民工、智障人员和未成年人劳动,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拐骗和拘禁劳动者等违法犯罪行为,要交由公安部门依法严惩;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无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要交由安监部门依法予以取缔关闭。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维权意识

各成员单位要结合此次专项检查,采用多种方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处理好发展地方经济和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关系,提高各部门特别是基层组织及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强化劳动者特别是女职工、未成年工和智障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氛围。

(四)协调配合,建立长效机制

劳动力调查员工作总结篇3

(一)单一的统计调查方法,无法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当前高校劳动工资统计仍是使用全面统计报表的统计方法,其调查方法较为单一,加之没有采取其他有效的统计方法进行补充和更换,其统计结果已远远落后于高校的发展变化,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受到较大影响。以《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报表为例,该报表并非针对高校而设置的统计报表,其统计范围和统计内容只能体现高校劳动工资的一部分,不能全面体现高校劳动工资分配情况。另外,由于这种统计方法工作量较大,再加上统计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多为应付日常报表而工作,很难保证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二)陈旧的统计指标体系,缺乏实用性、针对性

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使用时间较长,在统计报表中如教职工人员变动情况、劳动工资总额等等指标,虽然还能够满足高校宏观调控的需要,但随着高校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工资分配形式的多元化,统计指标体系也应该作出调整。现阶段有的高校已经实行年薪制、岗位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分配方式,劳动工资多名目,多标准,多渠道,原有的统计指标已不能满足当前统计工作需要。另外,学校临时聘用的公益岗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工资却不在劳动工资统计的指标内,没有相应的指标可以体现。在实行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等等结构工资的高校,如今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中,工资总额难以分解出结构变化的因素,难以分解出工资的结构比例,占较大比例的奖金一项更是不能清晰地表明。平均工资的确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工资总体水平,但其受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的限制。由于职工人数易变动,加上工资总额并不全面,导致平均工资无法具备代表性。

(三)落后的工资统计手段,让统计工作复杂化

目前,劳动工资统计主要还是实行定期报表制度。如未实现统计网上直报的报表还是以层层上报的方式获得数据,这就导致报表工作中间环节增加,接触统计数据的人员增多,迟报和错报现象容易发生。再如,像审核、汇总等环节的报表程序的也不严密,对于出错的统计数据不能及时发现,有的即使在汇总中发现问题,也是人为地将数据改为合格状态,并没有找出错误的原因。另外,在统计和分析数据时,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能力不高,加上高校没有充足的经费作保障,硬件无法及时更新,软件购买力度不大,统计人员没有得到更好的培训,一些先进的工资统计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

二、解决高校劳动工资统计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认识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高校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质量是高校各级领导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校要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机构,做实统计基础工作。例如,可以成立由主管副校长为组长,由人事、财务等职能部门人员为成员的高校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还可以成立工资统计办公室,解决统计工作人员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待遇,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校工资统计研究工作,负责学校各种劳资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调查研究工作。积极推进劳资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完善劳资统计资料,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夯实工作基础,切实做到数出有据。二是要重视开展高校统计人员业务培训。高校领导要大力支持统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提高其统计业务水平。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高校等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促使基层统计部门规范工作程序,严格实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二)改革劳动工资统计和调查方式

高校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涉及面较广,数据来源多,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应加强高校报表数据的审核,要建立数据质量抽样调查制度,优化统计数据评估系统,努力提高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质量。在统计过程中可尝试采取抽样调查与全面调查相结合的统计方式进行。平时以抽样调查为主,定期报表任务。加之重点调查或典型调查等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统计质量。例如,按单位教职工人数加以分层,选定样本,或者按收入高低分层选取样本,或者按规模、部门等不同的方式方法选择样本。

(三)完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

在制定统计指标过程中应该增加反映高校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社会经济运行等方面的统计指标。如适时增加在岗教师的年龄、职称、职务、学历、收入等各种细化指标,使高校劳资统计数据真正发挥其作用,为高校所用,为统计者所用,更为广大的教职员工所用,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建立高校从业人员统计抽样调查制。可统计高校岗位劳动报酬数据,还可计算其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工资统计指标。如可按书记、校长、副校长、主任等对象来划分,也可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对象来划分,从而获取最多人数的工资段,来统计其最高值和最低值,不受平均工资的影响,使劳资统计结果真实反映高校各阶层的收入。

(四)加快劳资统计工作的信息资源进程

加快高校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加速其信息化进程,是当前高校统计工作的重要一环。高校应加大对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断推进统计信息化进程。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更新设备,完善网络环境,研发劳动工资统计数据处理系统。同时要提高劳动工资统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使之掌握专业的信息知识,能够熟练应用劳动工资统计软件。另外,还要做好高校各部门之间数据资源共享,切实实现高校劳资统计数据的电子化、网络化,提高劳资统计工作效率,减少统计误差。

劳动力调查员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劳动工资改革策略

一、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范围定义不清,制度规定难以掌握。劳动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综合范围为辖区内全部独立核算的企业(单位),但不包括乡镇企业、规模以下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制度中有的规定却难以掌握。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当前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投资和劳动用工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的企业都为九十年代以后建立,且大多集中在城镇,而企业主多数原有身份为农民。如按投资主体划分,企业主户籍为乡村;如按企业所在地域则在城镇。指标设置陈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设置陈旧滞后,几十年一贯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多种经济模式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模式,工资分配形式呈现多元化格局,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反映经济社会劳动工资的总体规模和主流特征,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调查方式单一,难以保证数据质量。劳动工资统计至今仍采取计划经济时期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填报单位包括辖区内所有行业的全部单位,收集资料费时费力。由于填报单位增减变化快,单位各种情况变动大,再加上有些单位统计法制意识淡薄,不愿把工资总额报足的心态,工资总额漏统漏报现象较为严重,数据质量难以符合统计真实性原则。统计力量薄弱,填报人员素质不高。大多基层单位没有专人负责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一般是财会人员或从事人事工作人员兼职,很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劳动工资统计中,业务水平难以保证。部门衔接不够,口径不一数出多门。部分劳动工资统计指标的设置与相关部门衔接不够,部门之间指标口径、含义不一,导致数出多门,不利于工作开展、资源共享和数据使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改革思路

现行劳动统计出现问题的原因,有来自主观的,也有来自客观的。从产生错统的主观原因看,一是统计人员对统计制度理解有误,又没有认真学习有关制度,甚至把统计上的概念与劳动部门的概念混淆了。二是统计相对人的统计法律意识淡薄,为了本部门的利益或小集体的利益而违反统计法。统计部门的管理只停留在表面上,似乎有了台帐就具备了统计基础工作。因此,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在扩大劳动工资统计范围的思路上,要打破“不包括乡镇企业、规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统计范围限制,从而形成涵盖全社会所有劳动现象的统计,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全社会劳动就业的分布与构成以及劳动报酬的收入与分配,较好地满足各级政府和部门及社会对劳动工资统计数的需求和利用。

其次,建立完善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突破城乡地域、所有制形式和职工身份的限制,完善和制定全面反映我国各类企业和单位职工就业、流动和工资收入情况,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同时,还应注意统计指标的口径与其他部门劳动指标的口径衔接。

建立以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的劳动工资统计调查方法。以建立完善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前提,以经济普查为基础,反映不同行业职工就业、流动和工资收入等方面情况的抽样调查制度,通过抽样调查来获取不同行业职工就业、流动和工资收入水平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信息。

最后,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和统计执法与监督。统计工作的生命在于真实,而真实的数据来源于扎实的统计基础工作。基层单位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工资统计台账,健全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有关的各种原始记录和凭证等统计基础工作。并进一步提高统计普法执法与监督力度,对统计人员要加强《统计法》知识的培训学习,对那些不按时上报,屡次迟报、拒报或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要充分利用《统计法》赋予的权利,及时启动法律程序,加大处罚力度。

三、劳动工资统计改革具体策略

1.改革现行劳动工资统计的调查方式

针对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量大,代表性差的弊端,建议采取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结合。对于劳动工资统计年报规模以上单位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规模以下的单位与基本单位普查相结合,基本单位普查范围是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法人、产业活动单位,在普查统计报表中扩大范围,增加劳动情况指标,这样既能节省人力、工作量,又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对于定期报表,建议取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劳动现象在一年内变化不大,工资较为规范,每年的变化不大。或是协调交由核对人员、工资的劳动人事部门统计,统一上报统计部门;对于定期报表中企业单位的统计,可以结合城镇劳动力调查,实行抽样调查,分行业、按企业进行抽样,反映区域劳动工资情况。

2.建立新的统计指标体系

劳资统计要面向全社会,服务于全社会,因此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设置一套与新时期相适应的全新的统计指标体系。首先指标体系种类要根据机关、事业、规模上、规模下企业和单位及个体户,区分种类分别设置。因上述各种的人员性质、组织机构、工资发放办法等存在差别,如机关无专业技术人员,人员分在编、合同工、临时招聘工,又分领导干部、中层干部、职工等;而事业、企业和单位也有相同的,又有区别的各种人员性质等情况,所以必须分设数套指标体系。其次劳资统计指标解释尽可能做到直观、易懂,便于填写,把错填数据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再次要删除过去报表中不易填列或不适应目前需要的指标而增设新的指标。

3.确定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下的细项分组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应该是一个涵盖比较广泛的指标,包括的内容较多,除了工资科目里边有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津贴和补贴等项目外,还有一些工资科目中不包括的旅游费、过节费、实报实销的手机费、固定电话费、伙食补助等。所以在报表指标的设置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下应设置其中项,特别是工资科目中不包括的手机费、旅游费、过节费、伙食补助等,可能很多填报单位漏报了这些额度。

4.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和法制宣传工作

为了保证从源头上提高劳资统计数据质量,一定要加强劳资统计基础工作,要求基层单位建立统一的劳资统计台账,健全与劳资统计资料有关的各种原始记录和凭证等统计基础工作。同时加强对劳动工资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包括统计职业道德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一年保证不少于一次以上,要努力增强同基层统计人员的沟通。要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制宣传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制宣传和教育,使全社会人人了解《统计法》,自觉遵守和维护《统计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对统计违法行为严厉查处,从而教育一片,才能有力地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更好地服务于全社会。

参考文献:

李志强.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改革初浅思考.浙江统计.

赵冬根.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存在问题及对策.能源技术与管理,2005,06.

劳动力调查员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现状;问题;对策;江苏南京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日益成为推动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在工伤发生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以保证其最大限度的恢复生产力,成为南京市工伤保险工作的当务之急。笔者通过对南京市主城区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提出完善南京市工伤保险的政策建议。

1调查方法

为了解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现状,本调查随机选择秦淮、白下、玄武、建邺等4个区作为南京市主城区的代表,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涉及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情况、安全生产情况、政策听说情况和外来务工人员对工伤保险改革的建议等4个方面内容。本调查共发出问卷320份,实际回收问卷320份,有效问卷率100%。

2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现状

2.1基本情况

南京市主城区外来务工人员总体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普遍为初中(43.1%),其次是高中(22.5%)、小学(18.8%),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他们的收入处于中等或偏下水平,调查显示,接近60%的外来务工人员月收入在1 500元以下。其中包括8.1%的人收入低于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850元)。在务工形式来看,被企业(单位)招用在固定岗位就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5.2%,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或灵活就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4.8%。

2.2安全生产情况

一是工作安全状况、保障措施较好。南京市主城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情况总体较好,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目前工作的安全状况及安全保障措施还是比较满意的。这主要与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大部分被访者都是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工作本身的安全性好、工伤事故发生少。二是安全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要“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但是在被调查者中,接受过安全教育和培训仅占到总人数的51.2%,还有近1/2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这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在调查中还了解到,接受过健康安全教育和培训的人员基本上是从事企事业单位的保安、门卫等相对安全职业的人员,而从事建筑、安装等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并没有接受相应的安全教育。三是健康检查和安全保障措施。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劳动者享有获得职业健康检查的权利。而在调查中,只有1/2左右的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80.63%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对自己目前工作的安全保障措施满意或比较满意,13.12%的人表示对目前的安全保障措施不太满意,只有6.25%的人对目前的安全保障措施不满意。四是疲劳加班。南京市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状态相对较好。1/2以上(60.9%)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多数情况下他们不需要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还必须加班工作,33.8%的人则表示,有时候即使已经极度疲劳,还是要加班工作,这部分人主要分布在餐饮行业等服务业,他们在生意淡季时清闲,但是在旺季就要加班加点。

2.3对工伤保险政策的了解及实施情况

一是外来务工人员对工伤保险相关政策知之甚少。调查结果显示,在《工伤保险条例》、“农民工平安计划”、《南京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南京市建筑业农民工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办法》等几项与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切身相关的工伤保险政策中,有1/2的外来务工人员一项政策都没听说过,还有32%人只听说过其中1项。而法律意识薄弱,将直接影响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二是工伤保障责任的承担问题。41.56%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伤保障的责任应由单位承担,20%的人认为应由单位和政府共同承担,12.5%的人认为工伤保障责任应该由政府、单位和个人3方共担。三是工伤保险率。在320名被调查者中只有19.69%的人参加了工伤保险,而另外79.69%的人没有参加工伤保险,工伤保险的参保率很低。在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有21.77%的人是没有与用人的单位签劳动合同,13.28%的人虽然签了劳动合同,但合同中并没有有关工伤保险的相关条款,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包括3.76%不知道工伤保险、不知道办理途径等,因为对工伤保险缺乏了解而没有办理。

3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反映了南京市主城区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现状中存在着突出问题:一是工伤保险参保率低;二是外来务工人员法律知识欠缺,工伤保险维权意识和能力差;三是用人单位安全培训不到位。因此,应完善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制度。

4对策

4.1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

虽然国家规定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都必须按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对工资待遇要求比较短视等原因,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参保率很低。因此,必须强化政府在工伤保险工作层面上的监督和规范职能采取各种强制甚至惩罚措施,强制雇主为雇员办理工伤保险,防止出现用人单位在工伤保险方面的逃保、漏保现象。

4.2强化工伤保险法制宣传,加强法制教育

只有具备熟悉工伤保险法律常识,劳动者才有意识和能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大工伤保险法制宣传力度,在社会群众,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中进行广泛宣传,工会等部门也有责任协助进行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相关知识,使其与雇主签订劳动或劳务合同时知道要求雇之为自己办理工伤保险[1,2]。

4.3加强职业安全健康教育

工伤预防能大大降低工伤事故的发生率,进而减少工伤康复和补偿的压力,降低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同时,积极预防也减轻了劳动者的恐慌和压力,使其持续有效地进行生产工作,减少了因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而导致生产停止而带来的损失[3,4]。政府应监督用人单位健康安全教育情况,强制其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宣传。

5参考文献

[1] 许素睿.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4):59-62.

[2] 孟繁元,田旭,李晶.我国农民工a 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06(2):47-49.

[3] 汪宜新.预防为先康复为重——德国工伤保险制度一瞥[J].现代职业安全,2008(9):44-45.

劳动力调查员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现状;问题;对策;江苏南京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日益成为推动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在工伤发生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以保证其最大限度的恢复生产力,成为南京市工伤保险工作的当务之急。笔者通过对南京市主城区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提出完善南京市工伤保险的政策建议。

1、调查方法

为了解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现状,本调查随机选择秦淮、白下、玄武、建邺等4个区作为南京市主城区的代表,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涉及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情况、安全生产情况、政策听说情况和外来务工人员对工伤保险改革的建议等4个方面内容。本调查共发出问卷320份,实际回收问卷320份,有效问卷率100%。

2、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现状

2.1基本情况

南京市主城区外来务工人员总体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普遍为初中(43.1%),其次是高中(22.5%)、小学(18.8%),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他们的收入处于中等或偏下水平,调查显示,接近60%的外来务工人员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其中包括8.1%的人收入低于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850元)。在务工形式来看,被企业(单位)招用在固定岗位就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5.2%,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或灵活就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4.8%。

2.2安全生产情况

一是工作安全状况、保障措施较好。南京市主城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情况总体较好,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目前工作的安全状况及安全保障措施还是比较满意的。这主要与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大部分被访者都是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工作本身的安全性好、工伤事故发生少。二是安全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要“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但是在被调查者中,接受过安全教育和培训仅占到总人数的51.2%,还有近1/2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这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在调查中还了解到,接受过健康安全教育和培训的人员基本上是从事企事业单位的保安、门卫等相对安全职业的人员,而从事建筑、安装等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并没有接受相应的安全教育。三是健康检查和安全保障措施。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劳动者享有获得职业健康检查的权利。而在调查中,只有1/2左右的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80.63%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对自己目前工作的安全保障措施满意或比较满意,13.12%的人表示对目前的安全保障措施不太满意,只有6.25%的人对目前的安全保障措施不满意。四是疲劳加班。南京市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状态相对较好。1/2以上(60.9%)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多数情况下他们不需要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还必须加班工作,33.8%的人则表示,有时候即使已经极度疲劳,还是要加班工作,这部分人主要分布在餐饮行业等服务业,他们在生意淡季时清闲,但是在旺季就要加班加点。

2.3对工伤保险政策的了解及实施情况

一是外来务工人员对工伤保险相关政策知之甚少。调查结果显示,在《工伤保险条例》、“农民工平安计划”、《南京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南京市建筑业农民工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办法》等几项与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切身相关的工伤保险政策中,有1/2的外来务工人员一项政策都没听说过,还有32%人只听说过其中1项。而法律意识薄弱,将直接影响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二是工伤保障责任的承担问题。41.56%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伤保障的责任应由单位承担,20%的人认为应由单位和政府共同承担,12.5%的人认为工伤保障责任应该由政府、单位和个人3方共担。三是工伤保险率。在320名被调查者中只有19.69%的人参加了工伤保险,而另外79.69%的人没有参加工伤保险,工伤保险的参保率很低。在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有21.77%的人是没有与用人的单位签劳动合同,13.28%的人虽然签了劳动合同,但合同中并没有有关工伤保险的相关条款,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包括3.76%不知道工伤保险、不知道办理途径等,因为对工伤保险缺乏了解而没有办理。

3、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反映了南京市主城区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现状中存在着突出问题:一是工伤保险参保率低;二是外来务工人员法律知识欠缺,工伤保险维权意识和能力差;三是用人单位安全培训不到位。因此,应完善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制度。

4、对策

4.1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

虽然国家规定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都必须按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对工资待遇要求比较短视等原因,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参保率很低。因此,必须强化政府在工伤保险工作层面上的监督和规范职能采取各种强制甚至惩罚措施,强制雇主为雇员办理工伤保险,防止出现用人单位在工伤保险方面的逃保、漏保现象。

4.2强化工伤保险法制宣传,加强法制教育

只有具备熟悉工伤保险法律常识,劳动者才有意识和能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大工伤保险法制宣传力度,在社会群众,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中进行广泛宣传,工会等部门也有责任协助进行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相关知识,使其与雇主签订劳动或劳务合同时知道要求雇之为自己办理工伤保险[1,2]。

4.3加强职业安全健康教育

工伤预防能大大降低工伤事故的发生率,进而减少工伤康复和补偿的压力,降低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同时,积极预防也减轻了劳动者的恐慌和压力,使其持续有效地进行生产工作,减少了因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而导致生产停止而带来的损失[3,4]。政府应监督用人单位健康安全教育情况,强制其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宣传。

5参考文献

[1]许素睿.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4):59-62.

[2]孟繁元,田旭,李晶.我国农民工a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06(2):47-49.

[3]汪宜新.预防为先康复为重——德国工伤保险制度一瞥[J].现代职业安全,2008(9):44-45.

劳动力调查员工作总结篇7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政府《关于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工会联动结合、示范引领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激励先进与鞭策后进相结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完善构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为实现我镇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创建工程的目标任务 (一)总体规划 以“十个全面”为创建标准,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面推进和落实创建工程。以北滘工业园为创建工程示范点,按照以点带面、积累经验、树立典型的原则,逐步扩大创建工程在我镇的覆盖区域,不断探索和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开拓企业与职工和谐共处、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将北滘创建成为各类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升、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更 加健全的和谐劳动关系示范镇。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北滘工业园和谐劳动关系示范镇试点基本创建完成,参加创建工程的企业达到园区企业总量的90%,符合和谐劳动关系示范镇创建标准的企业达到80%。

2015年,全面铺开和谐劳动关系示范镇创建工程,参加创建工程的企业达到我镇企业总量的90%,符合和谐劳动关系示范镇创建标准的示范点达到80%,从而在北滘基本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示范镇的目标。

三、工作领导组

组 长:

副组长:

领导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我镇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镇工程的实施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梁炎生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创建工程的内容与标准 (一)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在平等协商的情况下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9%以上,引导企业和员工签订3年或以上的中长期劳动合同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二)全面建立集体协商制度。以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为重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

(三)全面落实职工收入分配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规定,自觉规范工资支付行为,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及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合理确定员工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

(四)全面执行劳动标准。严格执行工时管理规定,合理安排员工的劳动定额及作息时间,全面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提高职工福利待遇。

(五)全面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职工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对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决定,应依照民主程序,通过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并实行公示告知制度。

(六)全面改善劳动用工环境。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关心员工的心理健康,丰富员工的娱乐活动,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推行企业职工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良好的职工晋升机制和奖励机制,加强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七)全面执行社会保险制度。依法为职工办理和参加社会保险的手续,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

(八)全面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制订劳动安全措施,改善劳动安全条件,建立安全隐患定期清查与应急制度,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定期开展安全事故自救演练,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人。开展工伤预防与安全生产培训,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预防措施,落实有毒有害劳动场所定期检测和岗位人员定期体检制度,确保不发生重大伤亡和职业病危害事故。

(九)全面组建企业工会。按照《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建立企业工会,职工入会率达90%以上。认真贯彻《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和《企业工会主席产生办法》,健全符合本企业特点的工会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健全厂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工会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作用。

(十)全面建立企业内部劳动争议协调机制。全面设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畅通企业和职工的沟通渠道,发挥企业内部自我协调能力,预防和化解劳资纠纷,确保不发生重大。

五、工作措施和步骤

(一)制定创建工程具体实施方案。以企业相对集中、劳动用工管理比较规范、工作环境比较优越、劳动用工人数较多的北滘工业园作为开展创建工程试点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经济促进局和有关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能,对照创建工程的要求加强对示范点创建工程的业务指导,在创建示范点的基础上,逐步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逐年扩大创建工程的范围,确保任务计划按期实现。

(二)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一是通过报纸、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大力开展对创建工程的宣传力度,营造创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按创建工程的推进,召集各工业园区企业召开宣传动员会议,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创建工程。三是以村居作为劳动保障普法基地或联系点,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进企业活动,健全劳动保障法制宣传制度。四是加强对企业的负责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生产安全管理人员等人员的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使企业能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引导企业守法经营,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积极乐观、互相包容、良性竞争的企业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认识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三方机制的作用。完善三方机制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提高三方机制协调劳动关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三方机制的影响力,切实发挥三方机制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四)严密组织实施程序。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创建工程工作,加强对创建工程的组织领导。及时对外进行沟通交流,总结经验,并结合北滘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形成一套有北滘特色的方式方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建立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创建过程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监察执法力度。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以工资支付、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社会保险、休息休假、工作时间等作为监控的主要内容,不断加强巡查监控的力度,扩大投诉的渠道,及时发现和依法查处影响创建工程的违法行为,创造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于违法情节较轻的单位,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对于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整改的,要依法予以查处。发现企业员工采取过激行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或者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及时处置。

(六)充分发挥各村居行政服务站的基层作用。加强各行政服务站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完善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同时根据辖区内的企业数量和职工人数,设立“劳动关系协调员”公益性岗位,协助开展劳动关系管理、劳动争议调解等工作。

五、部门职责

(一)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1. 牵头做好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镇的各项工作。深入开展“送法到企业”活动,健全劳动保障法制宣传培训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电话咨询服务,通过综治维稳中心等平台不断拓宽渠道。制订企业用工管理水平提升计划,出台可供不同类型参照使用的用工管理模板。构建多渠道开放式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建立灵活、高效的劳动争议预防和预警机制。全面推进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工资支付监控系统,落实租赁厂房企业工资支付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防止欠薪保障制度。加强劳动关系协调事务性工作,为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关系协调公益服务。建立健全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为主,公安、法院、司法、国土城建、市场安全监管等部门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劳动保障重大违法案件处理机制。

2. 牵头做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各项工作。完善三方机制的组织体系、运作模式和工作制度,提高三方机制协调劳动关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三方机制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三方机制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3. 加强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推动村居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劳动关系协调员制度,充实基层服务平台协调劳动关系的力量,根据辖区内的企业数量和职工人数,开发劳动关系协调员公益性岗位,协助开展劳动关系管理、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监察执法等工作。

4. 负责创建工程日常组织工作。牵头组织开展创建工程的各项工作,统筹协调和检查指导创建工程的开展。组织创建工程工作的定期交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对创建工程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和研究,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意见。

(二)镇总工会

共同做好创建工程的各项工作。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加大行业、区域基层工会联合会的组建力度。通过工会组织与企业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等形式,建立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调机制,保障职工依法行使民利,实现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升。配合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劳动保障专项执法检查活动。积极参与劳资纠纷事件的调处,普遍建立工会代表职工参与协调处理劳动保障机制,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协助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和工作秩序。

(三)镇经济促进局

配合做好创建工程的各项工作。协助督促企业守法经营,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增强企业凝聚力,进一步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四)镇派出所

配合做好创建工程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制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部门联动处理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等各项制度、政策,配合建立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劳动保障重大违法案件查处机制,协助处理因劳资纠纷引发的各类突发性和,严厉打击恶意欠薪、欠薪逃匿等涉嫌犯罪行为,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五)镇国土资源和水利局

配合做好创建工程的各项工作。加强对建筑行业的监督检查,协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积极参与制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部门联动处理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等各项规章制度、政策,配合建立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劳动保障重大违法案件查处机制,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六)市场安全监管局北滘分局

配合做好创建工程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制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部门联动处理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等各项规章制度、政策,配合建立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劳动保障重大违法案件查处机制,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大对无牌、无照或牌照不齐全的企业的查处力度,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强安全生产法规政策体系建设,组织、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制定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措施办法,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情况及落实安全生产条件、安全措施、材料和劳动防护用品。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安全事故应急机制,引导企业定期开展安全事故逃生演练。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采取有力措施,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依法开展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工作,严肃追究事故责任。

(七)地税局北滘分局

配合做好创建工程的各项工作。加强监管,检查督促企业贯彻执行有关就业、再就业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做好社会保险基金征收工作,督促企业依法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提高参保率。

(八)镇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

配合做好创建工程的各项工作。组织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活动,指导企业做好职业健康培训、职业健康检查和开展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

(九)各村居行政服务站 各行政服务站要充分发挥贴近企业和员工的优势,积极开展劳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和职业病预防的宣传活动,提高企业和员工对和谐劳动关系示范镇创建活动的认同感;及时向所在辖区的企业和职工收集关于创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的意见,并反馈至创建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为创建工程顺利开展提供信息保障。

六、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创建工程工作领导组的统筹指导下,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建立健全创建工程的工作机制。要高度重视创建工程工作,把创建工程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落到实处。制定创建工程的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工作保障机制,对创建工程所需人员、经费等方面要落实相关部门给予保证,确保创建工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沟通协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切实做好分类指导工作,定期开展沟通交流会议,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推进创建工程各项工作。

劳动力调查员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劳动力;供需;结构性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5-0019-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5.05

盐城市是苏北传统农业大市,也是劳务输出大市。为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实际状况,笔者近期走访了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并在所辖7个县(市)发放农民工调查问卷210份,同时组织对辖内50户样本企业及相关重点行业的用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发现当前总体就业形势较为稳定,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

一、当前劳动力市场供需的主要特点

(一)企业用工需求日渐趋旺,劳动力供略大于需,供求基本平衡

据调查,盐城市2009年三季度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用人单位共计402家,招聘各类人员共30077人,同期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共为35806人,供大于求5729人,求职人倍率为0.84,与上季度持平,比2008年同期提高了0.34个百分点;当季用工需求人数比上季度增加4708人,求职人数增加5461人。上述数据表明,随着金融危机对该市经济影响的逐步弱化,企业用工需求日渐趋旺,该市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当前劳动力市场供略大于需,供求基本平衡。

(二)企业用工需求突显,外资企业用工需求占比较低

从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占比构成来看,企业用工需求占据了大比例。据统计,2009年三季度盐城市企业用工需求为29048人,占需求总量的96.58%,较上季度增长2.35%。分企业性质看,其中有限责任公司以用工需求16302人数居首位,占内资企业需求数的56.12%;私营企业居次位,用工需求为6148人,占21.16%;股份有限公司需求3100人,占10.67%。从上述数据可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股份公司企业的用人需求仍占据了全市企业用工需求人数的前三位。由于该市经济结构的原因,相对于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和需求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231人、0.80%和62人、0.21%。

(三)用工需求呈现明显“剧增拐点”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盐城市2009年1-6月就业市场疲软,提供岗位数与登记求职数与08年同期相比出现“双降”格局,最低值出现于6月,分别为7582个和9357人,提供岗位数同比最大降幅为4月的25.52%,登记求职数最大降幅为6月的37.75%。但2009年7、8两月所提供岗位数与登记求职数同比大幅增加,尤其是提供岗位数分别增长了30.98%、32.87%,使得用工需求在时序上呈现出明显的“上扬拐点”。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在2008年下半年对该市影响巨大,企业整体形势下滑,用工需求大幅下降,企业提供的岗位数处于低点。而2009年以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了一揽子计划,经济形势逐步好转,用工需求大幅增加,致使7、8月份提供岗位数同比大幅上扬。

(四)外出务工人员总体规模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半数以上

据2005-2008年度盐城市外出务工人员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市外出务工规模已超出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2005年外出务工人数达158.9万人,2006年达161.98万人,2007年达168.4万人,2008年达173.93万人,2009年达181.32万人,其占当年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例分别达58.09%、59.21%、59.07%、60.32%和62.33%。由此可看出,外出务工(劳务输出)已成为该市农村劳动力流向的显著特征,也已成为当前五成以上农民的共同选择。

(五)外出务工人数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增长规模有限

据统计数据显示,盐城市2005-2009年外出务工队伍的规模呈逐年扩大上升势头,但增长的规模较为有限。如2006年全市外出务工人数较2005年净增加3.08万人,增长1.94%;2007年较2006年净增加6.42万人,增长3.96%;2008年较2007年净增加5.53万人,增长3.28%;2009年较2008年净增加7.39万人,增长4.25%。此外,从该市外出务工人员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例情况来看,2009年占比较2005年占比增加了4.24个百分点。

(六)外出务工区域及行业相对较为集中

调查结果显示,盐城市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区域及行业相对较为集中。首先,从务工流向的总体区域来看,“输出”(即出市务工)占比较高,约为65%;“就近就地转移”(即未出市务工)占比较低,约为35%。而从市外转移就业的具体分布区域来看,全市的外出务工主要集中在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和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广东等珠三角地区也有少量的务工队伍。据调查问卷显示,选择在上海、江浙地区务工的人数达123人,占比高达59%;选择在广东省务工的仅25人,占比为12%。其次,从外出务工所从事的具体行业来看,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建筑及机电行业,其占比分别为28%、38%和20%,这主要是因为上述行业均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七)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逐年上升,农民务工意愿强烈

据调查统计,2009年以来盐城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9.31万人,其中近地转移4.61万人,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幅超过30%,且近地转移人数占总外出务工人员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2007年该比例为32.26%,2008年末该比例增至32.76%,2009年三季度末,该比例则达到33.43%。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此前本地就业空间容量较小,大批农村劳动力都劳务输出至苏南、上海、浙江、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而随着本地经济的崛起,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能力增强,工资待遇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了在本地企业就业。此外,调查问卷还显示,57%的农民愿意外出务工,52%的农民工最看中工厂提供的工资待遇,其次,21%的农民看重工厂对工人权益的保障程度。

二、当前劳动力供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主要问题

1.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现象明显。据调查了解,目前盐城市企业大约缺工1万人,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岗位。部分企业用工需求大幅增加,但却招不到工人,用工缺口趋势于扩大。如在本次调查50户样本企业中,显示缺工的企业达17户,占比为34%,缺工总数达2443人,主要集中于纺织、化工等行业;12户纺织企业中有8户缺工,缺工人数达795人;10户化工行业中有3户缺工,缺工人数为238人;又如该市下辖建湖县20户具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性的中小企业实际需要工人18022人,目前缺工2166人,占比达12.02%;部分乡镇中小型纺织企业也存在用工缺口。从以上企业的“用工荒”现象可发现,此类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且所缺职工大部分为一线工人。

2.制造业用工需求缺口高居榜首。据调查,从行业分组的需求结构来看,2009年三季度盐城市制造业需求人数达1.9万人,占整体需求的66.48%,这一比例凸显出制造业用工的回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制造业的复苏迹象。在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10项职业中,制造业占7个,其中排名首位的缝纫工、挡车工需求人数为5101人,求职人数仅为176人,缺口率高达96.55%。这主要是由于该市作为传统的产棉大市,近年来纺织、服装业飞速发展致使工人供不应求,但这一现象一直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如某纺织工业园是世界一流设施的纺织企业,2009年以来职位需求近千人,但至目前仅招到200多名挡车工,用工缺口仍在800人左右。

3.各行业用工需求不均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据所调查的样本企业情况显示,目前各行业的用工需求不均衡,其中以纺织、化工等行业的需求人数居多。如据对滨海县6户具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性的纺织服装企业的调查显示,进入三季度以来,企业订单饱满,同时出现了用工难题。6户纺织服装企业实际需要工人17437人,目前缺工1108人,占比6.35%。其中缺少技术工469人,缺少普通工639人。随着化工行业形势的逐步好转,相关企业的产能开始恢复,用工需求大幅增加,据对以化工为支柱产业的响水县8户化工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6户企业缺少工人,占比75%,无企业反映有冗员现象。此外,与上述行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石油机械行业的用工需求则相对较少,主要是由于部分石油机械企业在手订单不足,预计下一阶段扩大生产规模的可能性也较小,因此目前基本无额外用工需求。

4.富余劳动力仍较多,劳动力转移工作任重道远。据调查,下辖东台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率目前为57.6%,尽管居全辖各县(市)前列,但与苏南发达地区80%以上的转移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近20万未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剔除一产所需的劳动力以外,尚有近10万劳动力需向二、三产业转移。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及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还会增加,且由于富余劳动力文化偏低、年龄偏大,转移难度也随之较大。

5.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较低,就业选择范围狭小。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素质低;二是劳动技能低。[1]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无技术专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时间、目的地、从事职业等方面都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行业选择范围狭小,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装修、贸易餐饮和服务等行业,且大都从事简单、低层次劳动,具有工作时间长、收入低、就业稳定性差等特点。

(二)成因分析

1.用工需求量大、工资待遇不高。随着经济逐渐回暖、年末经济的带动,部分行业订单开始增加,用工需求增加,尤其是纺织服装与化工行业。纺织服装行业是盐城市的支柱行业,而纺织服装企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此类企业的用工需求相当大,且其用工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订单变化的影响。随着总体经济形势不断好转,纺织企业的订单数有所增加,用工需求量进一步扩大。化工行业的经营环境也在不断好转,产能逐渐恢复。据调查统计,目前某化工园区内的化工企业的开工率普遍回升到高峰时80%左右的水平,出口缓慢恢复,订单情况良好,部分化工企业开始新增车间,用工需求较大。然而,此类企业由于利润低,难以支付提高工人工资和改善福利待遇所需要的成本,对劳动者缺乏吸引力。如纺织工人劳动强度相当大,月平均工资仅为1000元左右;机械设备行业工人工资大约为1500元;化工行业由于其特殊性,一线车间工人工资较其他行业稍高,能够达到每月1800-2000元左右,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综上所述,用工需求量大,但工资、福利待遇不高,对工人吸引力不足是造成企业缺工的重要原因。

2.就业的性别、年龄结构矛盾较大。从企业用工需求方面看,由于盐城市纺织、服装行业需求相对旺盛,这两个行业对女工的需求较多,该市2009年三季度对女工的需求为15053人,占50.05%,对男工的需求为9442人,占31.39%,女工的需求比男工的需求高18.66%;而从求职方面看,男性18672人,占52.15%,女性17134人,占47.85%,男性求职略多于女性,因此就业的性别结构矛盾较大。以下辖滨海县为例,该县以纺织服装为支柱产业,用工需求以年轻女性为主,而目前滞留在家返乡农民工和剩余农村劳动力多为男性,全县220家企业缺工达6400人,难以从本地现有劳动力资源中招到所需人员。此外,就业还存在一定的年龄结构矛盾,从2009年三季度市场需求来看,对25-34岁这一年龄段的需求最多,为12145人,占40.38%;而求职人员方面,35-44岁年龄段的最多,为10962人,占30.61%。现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不愿从事此类苦力劳动型的职业年青人数居多,因此对年龄有限制的企业仍存在用工短缺现象。

3.劳动者求职观念发生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使广大就业者进一步意识到工作稳定的重要性。部分中小企业因效益低下而停产,停产期间仅给工人发放少量生活费,无法保证正常的生活来源。部分企业无视劳动合同制度,不依法与员工签订用工合同,社会保险落实不到位,农民工如遇工伤、疾病等更是处境艰难,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不稳定,生产起伏性大,员工收入难以得到保障。如据对农民工就业的调查显示,22%的受访农民工对工作选择持谨慎态度,担心突然无故被辞退。目前此类企业招工缺口的存在正反映了此情况,劳动者对于目前的招工没有信心,考虑更多的是工作的长远性。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难以得到满足。

4.劳动者素质与企业要求不相适应。从企业的需求情况来看,企业需求较多的是技术工人,从被调查的17户缺工企业来看,其中15户企业缺少技术工人,占比达71.4%,而市场上技术工人的短缺早已出现。企业要求技术工人能直接投入生产,然而技工教育培训的发展却跟不上需求的步伐。一方面,一些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只使用、不培养员工的企业较多。此外,培养1名熟练工需要至少2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用工量放大的情况下自然供不应求。

三、劳动力市场发展变化趋势预测

(一)经济企稳回升将难以在短期内缓解部分企业用工短缺现象

随着经济逐渐回暖,企业生产逐渐恢复,企业订单数量也有所增加。从盐城市48户工业企业问卷的调查显示,2009年四季度企业总体的经营状况指数为35.42%,比年初增长了25%。且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一直保持在15%-17%。经济稳步回升,产能扩大、投资增长带动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增加。尽管从总的供求数量来看,供给大于需求,然而就业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在短期内无法消除,因此该市部分行业、部分企业用工短缺的现象在短期内仍存在,2010年该市可能缺缝纫工、挡车工、化工一线操作等工种约2万人。

(二)预计今后一阶段劳动力市场将呈现总量平衡、结构失调、局部紧张的格局

这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从劳动力供给方面来看,受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劳动力自然增长大幅放缓,同时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吸附力不强,劳动力外流现象也日益突出。而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一部分人员回流家乡创业或务工,因此在总量上有进有出,将呈现弱平衡状态。其次,从用工需求角度来看,随着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加。此外由于当前初择业者受教育程度较高,对自身工作的期望值也较高,基于收入水平、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等方面的考虑不愿从事一线车间工作。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线工人将呈现需求增加而供给减少的失衡局面。再次,从行业差异角度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将面临长期用工紧张的局面,而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服务型行业则将会吸纳更多的务工人员。

(三)随着部分行业、企业用工短缺现象的延续和加剧,有望带来企业用工成本的“压迫式”提升

从目前情况来看,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仍很大,而由于一时难以大幅提高工资水平致使企业用工短缺的状况短期内可能还会持续。而从中长期来看,这一状况将可能导致企业工资水平的被迫上涨,而随着用工成本的提升和加大,此后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用工短缺现象,如问卷调查显示,有32%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在工资待遇有较大幅度增长时,将会选择外出务工。

(四)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将相对减少

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初盐城市有少部分外出就业人员返乡回流,且由于本地企业受危机影响致使出现裁员现象,同时部分农民选择了就近就业。据2009年初该市农转办百户抽样调查显示,在100户中实有劳动力199人,已实现转移117人,其中劳务输出70人,占已转移人数的59.83%。而通过对未转移的82名农村劳动力调查发现,愿意到外地就业的仅14人,占17.07%,可见该市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劳务工资性收入增长较为困难。此外,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将逐步减少。另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失业人员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竞争上的劣势,上述种种因素使得农村劳动力的整体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五)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数量和比率将呈稳步攀升态势

200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这一方针的提出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和全市经济的不断壮大,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数量和比率将继续呈稳步攀升态势。

(六)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偏低将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范围的拓展与就业的稳定

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企业对有知识、懂技术的工人的需求日趋强烈,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无法同步提升,将导致“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从当前企业的用工需求来看,企业最急需的即是技术工人,只有让农民真正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实现“工作稳定、收入提高”的目标,也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带动消费需求的增长。[2]

参考文献:

[1]周云波.我国农村二元经济转换及其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J].经济学家,2004(5).

上一篇:健身房顾问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辅助调查员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