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安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4 22:22:49

财务安全论文

财务安全论文篇1

企业的安全性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在财务分析中体现企业安全性的主要方面就是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将企业的安全性和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联系在一起,因为对企业安全性威胁最大的是“财务失败”现象的发生,即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诉讼或破产。企业的安全性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安排好到期财务负担;二是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二者不可偏废。如果仅仅满足于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还算不上安全。真正安全的企业应是在安排好到期财务负担的同时,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和盈利。从根本上来讲安全性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某一时点上的债务偿还能力即静态性,而这个偿还能力又是平时盈利以及现金流入的积累即动态性。如果企业无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或盈利,很难想象它能长久生存而不出现危机。我国绝大多数教科书上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都有失偏颇,并且导致企业财务分析人员教条式运用,得出的结论往往不正确。 一、我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是建立在清算基础而非持续经营基础上的。长期以来,对偿债能力的分析是建立在对企业现有资产进行清盘变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认为企业的债务应该由企业的资产作保障。比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都是基于这样的基础来计算的。这种分析基础看起来似乎十分有道理,但是并本符合企业将来的实际运行状况、企业要生存下去就不可能将所有流动资产变现来偿还流动负债,也不可能将所有资产变现来偿还企业所有债务。因此只能以持续经营为基础而非清算基础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否则评价的结论只能是企业的清算偿债能力。而正常持续经营的企业偿还债务要依赖企业稳定的现金流入,所以偿债能力的分析如果不包括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就有失偏颇。 2.偿还债务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化。偿还负债的资金来源有多种渠道,可以以资产变现,可以是经营中产生的现金,还可以是新的短期融资资金。而后两种偿还渠道往往是企业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常常采用的。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大多是以资产变现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渠道,显然不能正确衡量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这样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必然会使企业视线狭窄,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 3.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是一种静态性的,而不是动态性的。只重视了一种静态效果,而没有充分重视在企业生产经营运转过程中的偿债能力;只重视了某一时点上的偿债能力,而不重视达到这一时点之前积累的过程。 4.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没有将利息的支付与本金的偿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长期性的债务,本金数额巨大,到期一次还本,必须有一个利润或现金流入积累的过程,否则企业必然会感到巨大的财务压力。这样一个积累过程没有在财务分析中充分反映,必然导致企业产生错误的想法。 二、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分析,除现在所使用的几个比率外,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取决于企业销售量大小及增长情况、成本开支比例及 变动情况、赊销政策及资产管理效率等因素。外部坏境的变化及企业的适应能力是分析企业产生现金能力的关键。这方面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1.分析企业近几年的现金流量表,观察企业近几年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裕。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首先要分析基本的经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如果一个企业一段时期从客户处收到的现金大于它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的支出,那么,这个现金流量水平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正数。这个数字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活动的基本保证,长期出现负值是十分不正常的,经营活动将难以维持。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其现金流量的特征是不同的,现金流量的特征与产品生命周期特征是否相吻合是判断现金流量适当性的关键。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由于企业不同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可能相互交叉,故整个企业的现金流量应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才是恰当的。其次,较多企业将一些现金流量投入到营运资本中,所以还要分析营运资本的投入是否恰当。企业在营运资本上的投入是与企业的有关政策相联系的,如赊销政策决定应收账款的水平,支付政策决定应付账款、预付费用的水平,预期销售增长前景决定企业的库存水平。所以应联系企业自身的战略、行业特征及相关政策来解

财务安全论文篇2

关键词:6S 基础财务管理工作 探索与实践

一、引言

6S管理起源于日本工业企业的5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其含义是指在工业现场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并通过规范现场的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的良好工作习惯。日本的5S现场管理理念助推了日本产品品质的提升,造就了日本制造业的辉煌。5S管理理论和实践在日本丰田公司大力倡导下,迅速传遍欧美等发达国家,并被各国管理界和实务界所认同。像日本的丰田公司、本田公司,韩国的LG、三星,美国的GE公司等都采用5S管理方法。5S管理在传入中国后,在海尔等公司的革新下加入“安全(Safety)”要素,最终形成了6S管理理论。6S管理方法在海尔、联想、华为、东航、成飞集团等国内一流企业的现场管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6S管理理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有效地规范了现场管理,使得现场干净、整洁、有序,更为关键的它是对企业文化和人的素质的管理。6S突出强调了对环境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从对现场环境和物料的管理上升到产品品质的管理,从对物的规范化上升为对人的规范化,从对员工现场行为的要求上升为对企业执行力的要求。

现场管理是企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升品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企业形象的关键,6S管理是关于现场管理的法宝。目前它已经突破制造业的范围,在服务业、教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医疗行业等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从广义上讲,6S管理方法可以在一切以完成(生产)任务为核心的活动场所实践和应用。本文将6S管理方法应用于公司的基础财务管理工作,并以6S管理方法指导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实践。

二、整理(Seiri)

(一)“整理”在6S中的基本含义。整理,是指区分工作环境中需要与不需要的物品,对不需要的物品加以处理。在生产现场中,区分需要和不需要的工具及文件等物品并进行适当整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资源浪费、提升工作士气是很有必要的,它是生产现场管理的第一步。

(二)“整理”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整理”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主要是要区分办理财务业务所必须的办公物品、文档资料与非必要的办公物品、文档资料,以及区分需要特别管理的物品。对于非必要的办公物品及文档资料则要清理出财务办公场所或者是放置于不妨碍正常办公的位置。

三、整顿(Seiton)

(一)“整顿”在6S管理中的基本含义。整顿,是指将整理后留下来的必要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明确数量,并进行有效的标识。

(二)“整顿”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整顿”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办公物品的摆放和财务文件档案资料的保管整齐有序,这不但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基本功,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效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愉悦度。2.不同公司的业务资料要分开放置和处理。目前单一公司较少,往往是一套人马几块牌子。对于这种涉及到一处办公地点同时操作多家公司业务的,不同公司的业务资料需要分开放置。3.坚持灵活方便的原则,处理完毕的与未处理完毕的、重要的与非重要的资料需要分开放置或保管。4.对于重要的财务数据,如账套资料数据,应定期备份数据并妥善保管。5.需要特别管理的物品,比如公司证照、印章等,应根据公司制度要求妥善安排专人保管并采取必要保护措施。

四、清扫(Seiso)

(一)“清扫”在6S管理中的基本含义。清扫,是把工作场所打扫干净,清除工作场所的脏污,使工作场所干净整洁,创造一个一尘不染的工作环境,并将设备保养得干净完好,对出现异常的设备进行修理。

(二)“清扫”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清扫”在6S管理中的隐性含义是创造一个干净、整洁、顺畅的工作环境,并对干净、整洁、顺畅的工作所赖以运行的载体进行维护保养。所以,“清扫”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已经不是单纯的打扫卫生、维护好财务办公设备那么简单,它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含义。

“清扫”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实质性含义是指理顺财务工作流程、规范财务运作模式。结合基础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范财务系统内部的财务作业流程。一方面要明确不同财务岗位职责,定岗定编,另一方面要建立财务系统内部的工作流程图,使每个工作岗位不但明确自己的职责边界,而且清楚自己在财务系统整体环节中的所在。二是规范公司整体的报销/请款及相应的审核流程。财务部门切忌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要把角度放在整个公司考虑问题,因为公司的所有事项都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和财务联系起来。所以,财务部门要重视并积极参与公司整体的报销/请款审批流程的制定,时刻关注审批流程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单独或会同公司其他部门采取措施解决。三是规范银行存款管理流程。银行存款的收付在公司经济业务中占据绝对位置。因此,必须把规范银行存款账户的开立、维护,以及银行存款业务的发生作为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四是规范现金管理流程,明确现金的开支范围,加大个人往来借款的清理。

五、清洁(Seiketsu)

(一)“清洁”在6S管理中的基本含义。清洁,是指在清理、整顿、清扫之后,认真维护和持续改进现场最佳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清洁是对前三项活动的坚持和深入,并通过制度化、标准化维持和持续改善前三项活动的结果。

(二)“清洁”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清洁”的本质就是将“整理”、“整顿”、“清扫”的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结合笔者在财务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清洁”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针对银行业务风险对公司经济风险的重要性,建立银行对账制度,明确银行对账时间、程序和规则。二是建立现金对账制度,明确现金对账的时间、程序和规则。三是建立财务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财务档案的负责人、财务档案的归档标准、实物财务档案的管理要求和电子财务档案的管理要求等。四是建立财务办公例会制度。财务部门定期(如每周)举行办公例会,并以部门制度的形式将财务办公例会制度固定下来。财务办公例会的主要内容是检讨过去一周(或者是其他办公例会频率时间,如每月等)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和布置下周的工作安排,另外财务办公例会还是讨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和需部门间协调的问题的场所。五是建立财务系统学习讨论制度。财务部门选择订阅会计、税务、经济类期刊,并安排专人负责相应期刊的学习,组织财务系统人员定期(如每周一次)对自己所负责期刊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交流与探讨,并将学习讨论会的学习内容装订成册以供随时查阅。

六、素养(Shitsuke)

(一)“素养”在6S管理中的基本含义。素养,是指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严格遵守规则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塑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营造团队精神。

(二)“素养”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一般来讲,财务部门是公司的核心部门。财务部门风气的好坏和财务部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个公司的风气和水平。所以,必须下大力气加强财务部门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品质修养。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的“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会计、财务、税务知识素养,即基本业务素养。这是做好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综合经济管理能力素养。这是推动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向更高台阶迈进和推动个人不断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财务期刊的学习及其讨论交流制度可以有助于我们提高整个部门及个人的综合经济管理能力。三是诚实本分的品质。诚实本分的人品不但是财务人员个人素养的核心要素,而且是财务系统整体品质的核心要求,甚至会决定整个公司的风气。因此,必须对财务人员从严要求,坚决杜绝和制止歪风邪气在财务系统的蔓延滋长。四是大局观念。财务部门在公司管理体系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必须秉持大局为重的思想,处处维护公司整体大局,不说出格的话,不做出格的事,不做公司的“离心剂”,而是做公司的“粘合剂”。

七、安全(Safety)

(一)“安全”在6S管理中的基本含义。安全,是指重视全员安全教育,消除隐患,排除险情,防患于未然。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生产的正常运行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减少经济损失,是现场管理的前提和目的。

(二)“安全”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安全”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含义已经不是单纯的防火措施的建立等物理性安全措施,而是在采取上述“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等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后的结果。“安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金支付的安全。二是资金保存的安全。三是文件档案资料保护的安全。四是信息保密的安全。五是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约束下的财务业务的安全。

实践证明,在引入6S管理模式后,笔者所在单位的基础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但财务环境变得清新舒畅,财务人员的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而且财务部门形成了踏实、严谨、奋进的工作学习状态和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公司的财务局面焕然一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秉持实践出真知的理念,继续推动6S管理模式与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融合,争取在基础财务管理实践中取得更大突破和更大进步。X

参考文献:

1.肖智军.6S活动实战[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2.孙少雄,邱杰.制造业6S精益管理――现场改善利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财务安全论文篇3

【关键词】 不完全契约理论;财务契约;财务治理;研究框架

一、研究背景

企业作为一种契约关系的联结,在组织形式上表现为通过对企业契约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应配置而形成的治理结构。同时,企业作为生产要素及其所有者之间的契约耦合,要受到要素所有者为实现其自身利益的行动驱使,而企业各要素所有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都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经济决策的依据,这必然在各要素所有者之间产生利益冲突,这种利益冲突在企业运作过程中最后必然表现到企业的财务冲突上。因而对企业契约参与者财产权利与义务进行界定、财务活动的反映和控制便成为企业整体契约机制得以运行与生存的关键所在,这要求企业建立科学和具有效率的财务治理结构安排。然而在现实中,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冲突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制度环境中具有普遍性。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阶段,企业面临外部产权制度的不完整、市场的非均衡更显著,同时,大规模企业产权改革使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尖锐的财务冲突。在外部制度不完善甚至缺位的情况下,构建我国企业内部财务冲突的协调机制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对财务问题的研究,尤其是旨在协调企业各产权主体的财务冲突,探寻均衡的制度安排的“财务治理”问题成为我国会计领域新的研究热点,且方兴未艾。但是,目前尚未形成成熟而统一的研究范式,另外,对于财务治理的核心问题即财权配置的具体方式、途径、方案设计也很少涉及。这种研究不足导致财务冲突与治理在我国理论研究与现实应用中存在较大的差距,反过来也制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企业财务契约冲突及其协调机制是当前财务理论与实务的迫切需要。

二、 财务治理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外关于财务冲突的形式、原因与治理的一般机理研究较为深入,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并且发生了问题研究的范式转换,从早期的内生性完备契约理论范式演变为目前的不完全契约理论范式。

完备契约理论范式研究企业财务冲突与治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关系或企业冲突是成本的必然逻辑结果;二是认为可以事前通过设计一份体现“激励相容”的完备契约来解决问题,控制成本。该研究范式的理论流派及代表人物主要有:成本理论(Jensen和Mechling,1976)、债务契约理论(Smith和warner,1979;Haugen和Senbet,1979,1981;Townsend,1979;Diamond,1984;Gale和Hellwig,1985)、财务信号理论(Ross,1977,1978;Leland 和 pyle,1977)、融资啄序理论(Myers,1984)等。

现代契约理论的贡献之一是建立了更能反映实际状况的不完全契约理论。正式的不完全契约理论是由Grossman和Hart(1986)以及Hart和Moore(1990)建立的。以不完全契约理论为基础研究企业财务冲突与治理主要反映在资本结构的控制权流派。早期的控制权理论是从静态配置角度研究企业剩余控制权的争夺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代表学者有Harris和Raviv(1988,1989,1990)、Stulz(1988)等。但是真正意义上将不完全契约理论应用到资本结构理论探讨中,学界普遍认为是Aghion和Bolton(1992)。Aghion和Bolton构建出一个二期控制权配置模型,认为剩余控制权应当依据事后可验证的信号在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动态转移才是符合效率的,这就是所谓的企业控制权的状态依存(state contingent)。以Aghion和Bolton的控制权转移模型为基础,此后的控制权理论基本转到以“不完全契约”理论分析框架中进行分析。我国学者李心合、杨淑娥和雷新途等深入研究了企业的财务治理问题。

但是,无论是从完备契约范式还是不完全契约范式,研究的共同特征是对“财务契约”的内涵定位在狭义层面,即“债务契约”或“融资契约”,而非联结企业所有产权主体(财务主体)的、完整的财务契约。由于长期研究中将财务契约概念狭义化,财务冲突与治理的主体局限在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之间,对财务治理的机制研究也是局限于规避三者之间机会主义行为的契约安排,而对更为广泛的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务契约冲突形式、原因与治理机制研究则相对不足。

三、不完全契约视角的企业财务治理:研究框架的构建

现代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契约都是不完全的,因而企业内部的契约同样是不完全的。企业内部的财务治理也是一种契约安排,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地配置产权未能明确界定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的约束机制和制衡机制。从企业契约交易的角度看,企业财务交易的性质是一系列不完全财务契约的缔结和履行过程。根据不完全契约理论,财务治理契约不可能完全事无巨细地规定契约各方全部契约利益和行为方式,具有信息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契约主体可能侵害其他契约主体的利益,从而形成企业内部的财务冲突,财务契约的不完全性是导致企业财务冲突与治理问题的基本逻辑起点。因此,以不完全契约理论研究企业财务冲突与治理问题,能够很好地研究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各个财务主体(产权主体)的博弈和制度安排,并将交易费用、制度、产权、契约等因素正式纳入企业财务理论研究范畴,从而形成新的研究范式。不完全契约的财务治理研究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企业财务冲突与治理的规范性分析框架

利用不完全契约理论,对企业财务冲突与治理的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重要文献进行综述性梳理。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完全契约理论,研究企业财务冲突的一般形式、原因,财务治理的主体、客体,财务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机制与层次;研究财务治理引导下的财务体制、财务行为,财权纵向和横向配置的目标、机理和实现路径等具体内容,以建立起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企业财务冲突与治理的规范性分析框架。

(二)企业财务冲突的现状与原因研究

分析企业财务契约(股权契约、债权契约、报酬契约、税收契约、商业契约、社会责任契约)缔结环境、缔结主体、缔结客体的特殊性;研究企业财务契约不完全性的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研究企业财务冲突的形式、频率、幅度和强度,这可以结合某类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

(三)企业财务相机治理机制研究

即依据不完全契约理论的状态依存机制原理,研究企业剩余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的相机配置机制,包括企业股东相机财务治理机制、债权人相机财务治理机制、经营者相机财务治理机制、员工相机财务治理机制、客户相机财务治理机制、社区相机财务治理机制、政府相机财务治理机制。

(四)企业财权横向配置研究

具体研究企业决策机构的财务组织与财权配置,执行机构的财务组织与财权配置,监督机构的财务组织与财权配置,对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内部治理结构的财权配置进行结构优化研究。

(五)企业财权纵向配置研究

研究适合企业的财权纵向配置的契约结构(即总分公司间、母子公司间重大财权配置结构),包括企业投资决策权与资产处置权配置、融资决策权、收益分配权与担保管理权配置、成本费用管理权与预算审批权配置、财务绩效考核权与薪酬福利分配权配置、现金调配权和资本运营权配置。

(六)企业外部财务通用契约优化研究

将财务契约缔结和履行的外部环境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通用契约(即财务相关的法规制度、文化、舆论、习惯等)的联结,以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对我国企业财务通用契约进行优化研究,以此提出旨在提高契约效率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企业财务契约不完全类型与政府的干预政策(政府战略模糊性研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结构优化(正式契约和非正式契约的重构)、我国企业财务外部关系型治理(文化、舆论、习俗、观念引导与培植)。

四、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以不完全契约理论为基础,构建一个财务冲突与治理的理论分析性框架。对我国企业财务治理理论发展和财务治理制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选择“不完全契约理论”为研究的基本理论分析工具,构建一个“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企业财务冲突与治理的规范性分析框架”,为我国财务治理建立成熟的研究范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将企业财务的性质概括为“一系列不完全财务契约的缔结和履行过程”,可以拓展财务契约的内涵,以完善我国内生性财务理论体系。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相机财务治理机制,对重大财权从横向与纵向进行具体配置方案的设计,有助于深化我国财权配置的研究。

二是对我国企业财务契约缔结环境、缔结主体、缔结客体以及财务契约冲突的形式、频率、幅度和强度进行实证研究,可以揭示我国企业财务冲突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以及优化治理的方向。

三是依据不完全契约理论的状态依存机制原理,建立起适合我国企业剩余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的相机配置机制,包括股东相机财务治理机制、债权人相机财务治理机制、经营者相机财务治理机制、员工相机财务治理机制、客户相机财务治理机制、社区相机财务治理机制、政府相机财务治理机制,将对我国企业财务治理结构规范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

四是本研究设计出我国企业财权配置的具体方案,对现阶段我国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内部治理结构的财权配置进行结构优化,将合理引导我国企业内部具体的财权配置,为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起到实际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雷新途,李世辉. 不完备契约与财务目标的状态依存及边际修正[J].会计研究,2007(4).

[2] 詹森,麦克林. 公司理论:管理行为、成本和所有权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 李心合. 财务理论的范式革命与财务学的制度主义思考[J].会计研究,2002(7).

[4] 伍中信. 现代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会计研究,2005(10).

[5] 杨淑娥,金帆. 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2(12).

[6] 杨瑞龙,聂辉华. 不完全契约理论: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06(2).

财务安全论文篇4

关键词:财务治理 利益相关者 财权配置

目前,我国公司的制度安排受经济转轨时期的影响,透过一些问题公司事件,不难发现市场上许多公司的问题往往表现在财务方面,如:财务报表的粉饰造假,募股资金的随意挪用,委托理财行为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单纯从财务技术的角度已无法解释,必须考虑公司形成的财务契约的过程及其制度环境,重视公司赖以存在的治理基础,转而从定性方面、制度层面来展开对公司财务的研究,即着重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已成共识,财务治理就是规范各产权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确保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公司财务治理的基础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和诺斯等开创的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它在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引入契约、不对称信息、成本等基本分析工具来分析企业问题。根据分析工具和侧重点的不同,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划分成以下理论分支。

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结合体,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等利害关系人组成的契约组织。哈特等人直接提出了企业合约不完备的论点,将契约规定外的权利即剩余权利称之为剩余控制权,而且把剩余控制权定义为所有权。“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就推导出了控制权”而完全契约理论却忽视了“控制权”、“权利”等范畴,这些恰恰是企业问题当中的关键所在。

委托理论,指出企业是一个存在个人相互抵触的利益冲突的契约关系。因此,必须设计某种制度:一是通过财务治理来明确各级委托人和人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委托人欲实现自身目标的最大化,必然要采取某种方式对人的行为进行激励与监督。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对市场特定交易信息的拥有不相等,有些参与者比另一些参与者拥有更多的信息。签约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存在逆向选择,它包含隐藏信息的问题;签约后的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道德风险,它既包含隐藏信息的问题,也包括隐藏行为的问题。

财务治理应该保证财务信息的畅通流动和财务权利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执行,使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落到实处。正是高昂的成本配合不完全的契约促使人们关注对财务治理的研究,因此是财务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公司治理理论

哈特提出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指出在合约不完全的情况下,治理结构确实有很大作用。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工人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制度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其实质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是一种状态依存的控制权结构,不同状态下的企业应当由不同的利益要求者控制。杨瑞龙则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公司治理理论的出现是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前提,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财务治理在研究思路、方法等方面必然借鉴、遵循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对财务治理的指导是很重要的,没有公司治理理论的成熟与拓展,就不可能有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

(三)公司财务理论

本金理论,是财务理论体系中最为基础的理论,财务治理就是对本金流向、流量的合理协调、控制;是对本金的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等权能的合理配置。

财权流理论,汲取了“价值流”的优点、考虑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思想、挖掘了价值背后的本质力量——权力、注重了“价值”与“权力”的高度结合。

财务分层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是在1997年,汤谷良、谢志华、王斌的三篇论文,分别从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阐述了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的架构、内容、特点等财务理论问题。后经不断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如下观点:财权分属所有者和经营者,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之间划分。

公司财务治理的基本理论

(一)财务治理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于财务治理的概念众说纷纭,尽管概念描述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科学决策,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耦合。

(二)财务治理的主体

财务治理的主体是指在财务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确定财务治理主体,关键是“考虑参与财务治理的行为主体是否有能力和动力来行使其权利”。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财务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参与主体不可能太多,只能择其要者来规范调整他们的关系。应将政府包括在内,在公司财权配置和制衡关系中,政府对公司的财务政策和财务行为进行规范,是不可避免的,撇开政府研究财务治理问题,难以保证财务治理结构合理,在实践中会带来不利后果。作为财务治理的主体倾向应为目前主流经济学所关注的“真实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和政府等)。

(三)财务治理的客体

财务治理的客体也即财务治理的对象,对财务治理的客体研究,不应只停留在“价值流”的层面上。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支配价值流的“权利”是隐藏在“价值”背后更为抽象、更为实在的具有支配能力的本质力量,以“财权流”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的本质是现代财务的主流。作为财务活动的财务治理的客体就是“价值流”与“权力流”相结合的“财权流”,即财权在财务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配置。

(四)财务治理的目标

随着公司治理的创新,“股东至上”理念,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质疑。尽管都没有否定股东在企业中的决定性地位,但动摇了股东作为惟一的剩余风险承担者的假设,因而使股东作为惟一的剩余收益享有者的制度安排的合理存在疑问,利益相关者理念应运而生。现代企业是众多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系列的“契约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结构复杂性和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会损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需要谋求一种对利益关系的平衡、制衡机制,遵守效率、公平原则。因此,将财务治理的目标定位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体现了财务治理效率性目标与公平性目标的有机耦合,是一种现实选择。

(五)财务治理的核心

财务治理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分配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决策权等权能。合理配置财权可以增强控制的广泛性和渗透性,减少失控区域;可以有效地防止人的败德行为,遏制利益流失;可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公司财务治理的相关理论

(一)财务治理机制

财务治理机制,就是要有效运用财务手段,解决有关因素在相互关联和制约过程中所涉及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一个完善的现代公司财务治理机制应该是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以及财务治理信息披露机制等几方面的有机结合体。

财务治理机制作为公司运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分层配置的财务决策机制的建立居于财务治理机制的首要位置;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是提升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的重要内容,利益相关者需要利用公司披露的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进行相关决策;而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健全有效则是财务治理机制的核心,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相容机制,以协调各权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财务治理的目标。

(二)财务治理模式

现代企业是众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联结体,为使契约得以顺利履行,必然要求各主体能够平等、独立地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拥有与特定经济地位相一致的财权,进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的制度安排成了必然的选择。但这不是也不可能是平均分配公司财权,重点在于强调“参与”。当然,这也只是公司处于正常经营状态下的治理机制,体现了利益相关者间的合作。为确保公司在非正常经营状态下,有适当的制度安排帮助受损的利益相关者,必须有一套制度设计安排来确保对控制权的适时适度、有序有效转移来改变利益分配格局,这套制度安排就是相机治理。基于传统的单边治理模式正在经受严峻考验,并在内外部压力下走向共同参与治理和相机治理相结合的新模式。但各种财务治理模式理论也仅是提供了分析研究的基本框架,鉴于各种内、外在客观因素并非一成不变,财务治理也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治理模式。

总的说来,关于财务治理理论研究时间并不长,基本上缺乏总体架构的认识,系统性的理论成果不多,本文试图为财务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1.朱俊晶,纳鹏杰.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财务安全论文篇5

【论文摘要】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司治理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所有权安排奠定了财务治理体系的基本架构,指导公司财权具体配置,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历史演变带来财务治理模式的不断演进。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抽象概括,遵循企业所有权安排、公司治理、财务治理逻辑主线,可以认识到:财务治理体系构建的基础是企业所有权安排,企业所有权安排状况决定了企业财权配置状态;企业所有权安排契约不断演变,决定了财务治理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演进。

一、财务治理体系与企业所有权安排

公司治理一般意义上是企业所有权安排具体化,财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部分,必然要以企业所有权安排为基石。企业所有权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张维迎,1996),其安排是由企业各要素所有者(签约方)相互谈判直接决定,企业所有权安排框架决定了财务治理基本结构,形成了相应治理机制,规范了具体治理行为。

具体讲,企业所有权安排对财务治理体系主要产生如下影响:

首先,企业所有权安排奠定了财务治理的基本结构。资本结构是财务治理结构基础组成部分,股权和债权不仅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融资工具,而且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治理结构(Williamson,1988)。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剩余权利”配置决定了股东与债权人的权利与地位,影响股东与债权人风险态度与积极性。资本结构不仅仅是一个财务比率,更体现股权债权相互制衡关系。从治理角度认识,企业“剩余权利”配置深刻影响股东与债权人利益,促成了股权债权利益均衡,间接决定了资本结构。同时,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剩余权利”具体配置,对财务治理结构中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经理层组成影响重大,初步奠定了上述各治理层级应享有的基本权利。由此,企业所有权安排基本逻辑决定了财务治理基本框架结构。英美治理模式下侧重于通过市场机制保证债权人利益,德日治理模式下侧重于通过债权人参与公司运营保证债权人利益,进而保障企业所有权安排有效性。我国运作相对规范的上市公司,大部分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受制于特殊历史原因,其债权人利益既得不到市场法律机制保障,也无法参与公司运营,出现许多诸如“三角债”等问题,导致资本结构治理约束力不强,企业所有权安排效果不彰。

其次,企业所有权安排促成财务治理机制形成与完善。财务治理动力机制中,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常常给予经理层部分“剩余权利”,这本身就是一种长期激励,其效果是货币奖励等短期激励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这将有助于财务治理动力机制有效发挥;财务治理制衡机制中,企业不同治理主体为维护自身权益,必然会对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剩余权利”进行激烈争夺,最终将促成“剩余权利”的分散配置,形成相互制衡态势,这将非常有利于财务治理制衡机制进一步完善;财务治理主体机制(财务相机治理机制)中,企业所有权“状态依存性”直接决定了财务相机治理的客观必要性。“剩余权利”在股东、债权人等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转换,必然要求遵从企业所有权安排一般逻辑,遵守相应运作规则,这将有利于企业财权在股东、债权人等治理主体之间合理并顺利转移,形成有效的财务相机治理机制。在“宏智科技”双董事会案例中,公司股权结构安排、股东权利约束等企业所有权安排制度化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直接影响了财务治理机制发挥,严重干扰了公司正常运营。

最后,企业所有权安排能够有效规范财务治理行为。企业所有权安排初步奠定了企业基本权利配置格局,财务战略制定、财务全面调控、财务政策选择等财务治理行为必然要遵从这一权利配置状态,并受其约束与规范。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剩余权利”具体配置,决定了股东、董事会等治理主体权利分享状态,对公司财务战略制定、发展方向具有深刻影响;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剩余权利”适当分散配置,相应的责任匹配相应的权利,将有利于调动企业各治理层级积极性,上下一心顺利完成财务全面调控任务;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合约权利”与“剩余权利”合理界定,将有利于明确企业各治理主体财务权利界限,减少权利真空或重叠,这将有利于企业选择合理的财务政策。我国上市公司在企业所有权安排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对关联交易、资产转移等重大财务行为约束力度不够,出现了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隧道效应”、“支撑效应”等利益输送问题,值得深思。

二、财权配置与企业所有权安排

现代企业理论(特别是不完全契约理论)有关企业所有权安排研究,为财权配置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企业所有权安排本质上可以说是公司基本权利分配,财权作为企业所有权的核心权能,其具体配置必然要以企业所有权安排为基础,遵从企业所有权安排逻辑。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股东至上主义”或“利益相关者共享主义”,决定了企业实施“股东单边治理”或“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由此也决定了财务治理中财权配置采用“财务集权”模式或“财务分权”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对企业所有权内涵认识的不同,会深刻影响企业财权的具体配置。用“剩余控制权”等“剩余权利”定义企业所有权,对于理解企业相关运营问题具有重大价值,但同时也暴露出“剩余控制权”内涵与外延模糊等问题。也就是说,“剩余控制权”也变成了一个没有大小、没有范围差异的“万金油”似的变量(杨其静,2002)。就是将企业所有权定义为“剩余控制权”的哈特(Hart)等人也承认,事实上剩余控制权等同于完全控制权。

针对上述问题,杨瑞龙等学者提出用“重大决策权”替代“剩余权利”定义企业所有权,“为避免因概念内涵的含糊性所引起的理论上的混乱,我们以比较现实的态度把剩余控制权定义为企业的重要决策权”(杨瑞龙等,1997)。本文赞同这一观点,在实践中将企业所有权定义为“重大决策权”是适宜的。在治理框架下,财权是企业所有权的核心权能,由此在财权配置方面,虽然用“剩余权利”定义企业所有权对于理解财权匹配约束等问题非常重要,但在实际财权配置中,依据财务实践经验,在不割裂完整财权原则下,将财权定义为重大财务事项决策权进而进行有效配置是合理的现实选择。

企业所有权安排如过于强调股东尤其是大股东权利,将会导致公司财权配置严重失衡,大股东将完全控制企业财权,股东大会将成为“大股东大会”,董事会将成为大股东“橡皮图章”,这将导致严重后果。我国上市公司陆续暴露出的“猴王股份”、“托普软件”等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事件,就是很好例证。

三、企业所有权安排演变与财务治理模式演进

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企业规模相对狭小,市场竞争并不激烈,对资本有较强烈的需求。这一时期,由于企业管理、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对经营能力、专业技术等要求并不高,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家”对投资机会的把握。在企业契约签订过程中,企业规模狭小、经营风险大和抵御风险能力差等特点导致了对资本“抵押性”的现实要求,资本所有者(股东)的经济实力对谈判力的影响十分显著。由于经济扩张的冲动对资本需求很大,资本的“相对稀缺性”十分明显,资本所有者在契约谈判中占有了绝对优势地位。由此,在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古典企业”中,资本所有者(也是企业家)与工人“谈判力”对比严重失衡,企业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集中于企业资本所有者手中,这一状态适应了当时签约各方对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要求。此时,资本所有者完全控制企业,拥有企业全部财权,属于典型的股东控制的“集权型”财务治理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剧,企业规模得到不断扩大,有效管理对企业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同时,企业资本来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出现了“两权分离”现象。此时,资本市场的发展加剧了物质资本之间的投资竞争,削弱了资本所有者的谈判力,减少了其对企业所有权占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者的经营才能显得至关重要,对企业剩余创造贡献更大,从而增强了经营者的谈判力,使其具有了分享企业剩余的能力,享有更多的企业所有权。由此,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分享企业剩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一企业所有权安排状况是符合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相对“谈判力”变化趋势的,是必然的现实选择。此时,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等都参与了财权分享,形成了股东主导多元参与的“分权型”财务治理模式。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创新型企业对企业人力资本更加依赖,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对物质资本的倚重则明显减弱。以人力资本投入到企业契约的经营者、员工,其个人创新能力成为相对“稀缺”资源,对企业剩余创造更为重要,在企业所有权安排契约谈判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有效提高。由此,经营者、主要技术员工对企业所有权要求和实际占有也相应增大。在现代高科技企业中,经营者持股、员工以技术入股而分享企业剩余现象已非常普遍,正是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此时,企业所有权安排契约将更加倾向于人力资本方面,以物资资本为分配基础、人力资本分享份额不断加大的所有权安排变化将是大势所趋,而人力资本对财务权利占有、财务收益分享将更为明显,形成强调人力资本参与的“混合型”财务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瑞龙,聂辉华.不完全契约理论: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06(2).

[2] 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 杨其静.合同与企业理论前沿综述[J].经济研究,2002(1).

[4] 杨瑞龙,周业安.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框架及其理论含义[J].经济研究,1997 (1).

[5] 郭复初.现代财务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财务安全论文篇6

摘要:可以说网络财务实现了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将相关财务管理活动置于互联网环境中,全面提升财务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高效、集中的财务管理。但是网络财务管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本文就在分析网络财务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网络财务

一、电子商务与网络财务的关系

(一)电子商务催生了网络财务

正是由于不断提升、发展的电子商务技术催生了网络财务。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体现出无纸化、直接化的特点,不仅可以进行远程交易,而且信息流动的时间也越来越短,相应的物资、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管理成本也有所下降,于是网络财务应运而生。网络财务基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电子商务的各项功能进行优化与整合,而相关的电子商务技术也为网络财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扩大网络财务工作领域,增强网络财务功能。

(二)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基础

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一系列的贸易活动均是基于网络环境实现的,包括原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销售、储运及电子支付等等,企业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来往均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因此就必须利用网络财务承担起联结网络各个终端之间的经济业务联系。网络财务具备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的功能,相应的财务数据也一改传统的纸质数据的形式,而转化为页面数据,有效解决了网络环境中电子商务运行过程中相关财务问题。基于内部协同的角度而言,网络财务实现了财务部门预算控制、资金准备、网络支付、网络结算的协同进行;基于外部协同的角度而言,网络财务又实现了网上询价、网络催账、网络保险与网络报税等多个社会部门的协同进行,由此可见,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基础。

二、网络财务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网络财务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拟化的会计主体

所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的服务对象。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中,会计主体是一个实体单位,其以实物的形式实际存在。而在电子化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中的会计主体的空间特征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多对象的商务服务,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流、商务流可以大大精减诸多中间环节。网上银行、电子单据,这些均使得交易对象体现出交易程序电子化、交易过程虚拟化的特点,在形成了一个电子商务网络环境后,虑拟的会计主体将是网络财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现阶段,网络会计主体的虚拟化还处于相对模糊的状态,而这些虚拟的网络企业将成为网络经济的主体,网络财务的管理面临着辩认其虚拟性的问题。

(二)财务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

网络财务是电子网络与财务管理互相结合的产物,而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是两个不同的科学分支,其不仅要求从业人员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还要其具备相当的财务管理知识与娴熟的财务业务技能。此外,财务人员要保证相关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比如成本信息,就要深入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与生产工艺,掌握一些相关的基本知识;此外,网络财务管理人员还会面临着其它的新课题,比如人力资源财务的构造、信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计价,因此网络财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但是现在很多企业的网络财务管理人员不仅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实践操作能力较低,而且对网络技术的了解也相对较少,所以无法较好的适应网络财务的发展与进步。

(三)安全问题

网络的开放性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网络财务具备通过数据化的形式运作、应用大量的电子单据等优势均要归功于网络技术开放性的特点,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正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使得财务信息所遭受到的威胁也更多。财务信息由电子符号来取代、利用网络传统财务数据、无形资产的转移等,均加大了识别安全隐患、实现内部控制的难度。数字化的原始凭证伪造更加容易,使得财务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牵制,内存数据不留痕迹、系统文件不可读、指定程序进行数据处理等等,这些均会存在一些潜在的安全问题。此外,由于系统中各个职能环节的分工界线相对模糊,总账与明细账之间不再存在制约关系,一旦系统运行出现差错,则会引发一些连锁性、重复性的错误。

(四)网络财务数据接口的标准化问题

网络财务的应用与企业内部各个管理系统之间存在多方联系,而网络财务与其经外部社会部门,比如银行、税务、保险以及海关等也会发生数据交流,因此网络财务系统的数据接口就面临着标准化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市场上通用相关网络财务软件有多种,但是缺乏一个标准的、统一的数据输入与输出接口,所以软件之间无法实现自由的数据交换,从而对网络财务系统软件的应用、网络财务功能的发挥均会产生不利影响。三、提高网络财务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一)采取完善的网络财务信息保密措施

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是网络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杜绝安全隐患:首先在系统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传输的所有财务信息均实行两层加密,即采用SSL协议防破译、防重发、防修改,另外一种则是采用不公开、不采用公开算法、高加密强度的私有加密协议,从而防止非法用户窃取机密信息或者越权操作。其次,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依据会计电算化的相关规范要求,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安全日志管理等规章制度。最后,国家也要基于宏观的角度进行适时的社会立法,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建立信息化的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要具备整合企业整体信息流的能力,从电子商务的运行过程来看,企业是否可以从传统的业务方式转型为电子商务模式,主要就是看其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因此企业要建立一个面向客户群体的窗口,选择社会信誉高、点击率高的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的最终实施是将电子商务与企业财务管理及企业管理结合起来,直接在网上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建立电子商务的营销平台,实现企业信息化,并与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相结合,必将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效率。此外,政府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国内主要的财务会计软件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税收、银行、海关、政府管理使用的软件进行调查,并参照国际上流行的同类产品来制订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作为今后该类软件升级及设计生产的强制标准;由市场主导网络财务软件生产商,联合制订出相应的行业标准,通过一定时期的实施与修订,成熟稳定后再上升为国家标准予以强制执行。

(三)提高网络系统安全控制的有效性

首先做好硬件安全控制,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制度,保证其运行环境的稳定性,相关指标包括电源、温湿度、静电、电磁干扰以及辐射等等,比如计算机系统的电源必须是不间断、稳压电源,其主要目的是保证系统运行的连续性,如果必要还要配置备份电源,以保证系统在断电情况下启用备用电源后可以正常运行。其次,做好软件的安全控制,在安装软件、进行软件升级时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定期对系统进行预防性检查,要求软件具备强制备份、快速恢复等功能,以保证系统受到破坏时可以及时修复数据信息。最后,要做好系统维护安全控制。网络财务系统的正常运作需要网络管理员和操作员的日常维护,因此必须建立网络系统维护的规范化制度、程序保管控制制度等。

(四)吸纳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基于网络环境的企业财务管理,其管理模式注定不同于传统的财务管理,相应的管理的主体——财务管理人员也要转变观念,提高技能,快速成长为一名复合型人才,才能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发展。网络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先进的管理思想,还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相关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现在专业对口、综合能力相对较高的毕业生通常更倾向于金融证券等行业,因为其收益较高,而基层一线的专业人才日益短缺。因此企业要采取相应的策略,首先通过高薪吸引社会上的人才;其次针对有发展潜力的在职人员进行培训;最后,在企业内部形成定期培训、上岗考核、职称管理等多种人力资源管理形式为一体的培训管理工作体系,鼓励更多的人员继续学习,接受教育。

四、结语

总之,企业财务管理网络化是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创新,将最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去,构造出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新模式。

李菁.浅析网络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财会通讯.2012(8).

李晓峰,王瑞珩.网络财务的安全问题与维护研究.商场现代化.2012(6).

财务安全论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交通建设中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及主要内容作了简单介绍,明确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然后就当前交通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结合现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财务管理,保证交通建设资金安全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近些年来,国家继续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满足交通发展需求。而屡次出现的交通建设资金缺失、损害、腐败等现象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财务管理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交通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保证交通资金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交通建设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1.财务管理,即对资金的管理,交通建设中的财务管理对象为交通建设过程中及路政活动中涉及的所有财务关系,是有关交通路政单位对学财务活动进行组织。指导、分析及监督等一系列的管理工作。交通建设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政策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政策性即有关路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依据一定的国家政策和制度规定,其中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复杂性是指我国对交通公路等运营的管理体制没有相应明确的规定,大多为地区对运营管理的具体规定,在这种运营管理不一致的背景下,造成管理体制上一定程度的混乱,此外由于我国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使得交通建设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使得交通建设后期管理呈现复杂现象。而且交通建设的地域性差异和地理特点也会形成一定的运营管理复杂性。 

2.交通建设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预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资产管理及财务分析与评估。财务监管等。其中财务监督是重要内容,从工作环节上来划分主要包括交通建设前期工作中资金筹措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以及建设项目竣工个财务管理和监督。 

二、交通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交通建设中财务管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分析现状,认清问题,有助于我们从实际出发,从而加强财务管理,真正有效地保证交通建设资金的安全,解决问题。 

1. 交通建设资金管理所面临的风险性安全问题。由于交通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银行方面,因此建设资金一定程度上受到金融风险的影响。主要包括银行方面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内部管理风险,这其中有非人为原因造成的风险,如金融危机,也有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风险,如银行自身管理不力造成的内部人员徇私枉法、诈骗等行为给客户造成的损失、或者由于工作人员失误造成的结算风险等。其次是由于资金管理方面内部造成的安全问题,这主要包括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从而导致的资金风险,如财务人员私吞财务、在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时,没有印鉴分管等;财务管理中由于工作人员或者非财务工作人员的原因造成的管理风险性问题,资金流向不合规导致的风险问题屡屡出现,另外由于内部审计监督不完善导致正常的监督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等问题。 

2.交通建设财务管工作中的财务监督和内部控制不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建设项目财务不规范问题,相关人员违反纪律,贪污腐败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工程款、建设资金被挪用,私占等问题层出不穷;建设资金中的配套资金缺口较大,不能得到落实;用交通建设资金擅自搞其他建筑的建设,搞概算外项目,擅自扩大建设规模等问题。 

三、加强财务管理,保证交通建设资金安全的对策 

1.针对风险性问题,首先要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分析各种风险安全问题的特点和类型,并且提高对交通建设资金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认识到加强资金安全管理是加强交通建设资金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任务,保证交通建设资金安全对于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与保证交通建设资金安全是相辅相成的。分析风险带来的资金安全问题,需要科学正确地分析各种风险,风险主要分为金融机构方面的金融风险以及资金管理者方面的内部风险,清楚各种风险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形成风险的原因、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从而有效地加强资金风险安全管理。而针对于银行来说,要慎重选择信誉好、实力雄厚的开户银行,可以抵抗金融风险,并且关注每一笔金融业务,认真核对每一次的银行对账单,避免不法分子有机可趁。针对资金管理者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避免工作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违法乱纪造成的危害等。 

2.加强交通建设中的财务监管工作,有效发挥财务监督功能。为加强财务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应从交通建设的全程着眼,从各个环节入手,全面有效地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主要分为交通建设前期工作中的财务监督、建设实施进程中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建设项目竣工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应从这三方面着手,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机的管理体系。前期工作的财务监督主要为对于资金筹措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对于建设项目效益分析、预测分析等一整套科学评价系统;建设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主要为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做到资金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继续建全和晚上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检查机制,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做好建设资金管理工作,保证资金安全,使得资金合理、有效使用,另外交通建设工程资金结算也是需要注意的环节;建设项目竣工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主要工作为对于基建结余资金和收入的监督和管理,进行正确的核实、计算和分配处理。此外要加强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成本管理等工作,保证建设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保证资金安全。 

3.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管理。首先要树立财务管理和资金安全的意识,依据国家法律和政策,严格按照会计法和财务部门得相关规范制度,建立健全适合各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落实资金管理相关责任人,权责分明,分工明确,对相关工作实行轮岗制度,并且对资金管理的工作和岗位实行定期检查、抽查制度,发挥监督功能。 

4.加强相关财务人员的道德法律建设,进行职业道德的相关教育工作,并且落到实处,非虚张声势,做表面功夫,而是把这项工作融入到财务管理日常工作中来进行,增强内部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强化岗位责任制,尤其是重要资金管理岗位上的管理者,使得各人员在工作岗位上能遵纪守法、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从源头上遏制徇私枉法、挪用公款、私自占用资金、贪污腐败等现象,保证交通建设资金的安全。 

5.重视审计工作,继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功能。审计工作对于进行科学的财务管理,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部审计制度必须要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进行审计工作、发挥监督功能,真实反映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地向财务部门进行如实反映和协商,依据规范制度处理问题,保证交通建设资金的安全。 

6.在交通建设资金监管中要注重遵循实事求实、尊重事实、灵活操作、协调监管、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等原则,并采用多种监管方法,科学管理,提高监管效率。可采用定人监管、定额控制、定期考核、定时考查、监察并重、循序渐进等方法,研究制定适合各个单位部门以及不同岗位的监管方法。 

总之,研究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保证交通建设安全对于有效、科学进行交通项目建设,实现交通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当前交通建设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当然本观点和建议也存在不足之处,同时加强财务管理,保证交通建设资金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就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保证交通建设资金安全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明锐,孙玉琢.加强财务管理,防范金融风险,保证交通建设资金安全[j].吉林交通科技.2005(2) 

2.吉尚宣.加强交通建设资金有效监管的对策[j].广西交通科技.2002(3). 

3.丁勇.试论高速公路路政财政管理[j].交通财会.2005(8) 

财务安全论文篇8

[关键词]财务文化 差异 理念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和各种企业丑闻的不断曝光,使得人们开始思考现行的财务制度环境和财务结构合理性同时,开始关注企业财务文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建立人性化的和谐的财务文化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

一、西方财务文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在企业文化研究方面的理论很多,但直接研究企业财务文化的文献却很少。Hofstede定义了五方面的内容对文化及其差异进行界定和描述。其中包括:(1)对于组织中权力不平等分配,组织内部成员所能够接受的程度,即权力距离。(2)当个人主义在社会文化中占主导位置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为冷淡, 注重的是个人利益的实现。(3)性别在文化发展中存在明显的角色差异,即两性差异。(4)在不同文化发展进程中人们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承受程度, 即不确定性回避。(5)人们在不同文化中对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侧重选择不同, 即长短利益目标。Erickson的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企业文化的建立和评价应以员工是否认为自己在组织中是重要的且被尊重为基础,员工管理的方式与企业安全绩效联系密切,所以得到结论为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安全绩效。Chuck C. Y. Kwok的研究表明,文化与财务系统特征密切相关,喜好风险忽视文化的企业,企业财务特征为银行主导型,资本结构中负债比重大;崇尚风险重视文化的企业,企业财务特征为市场主导型,对负债财务杠杆使用不足,过多依赖于市场融资。Gina M.Hernandez认为在全球经济发展趋向一体化的背景下,增加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

二、国内财务文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的研究者主要从伦理角度、资本角度和管理活动角度对企业财务文化进行了研究。从伦理角度出发,刘章胜认为企业财务管理不能过于强调技术理性,忽视伦理理性,应该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进行自我的继承与更新,将儒家伦理思想灵活的融入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具体操作实践中。李心合指出对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来说,儒家伦理道德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和适用性,儒家伦理思想中的诚信对企业财务管理有良好的强化作用。从资本角度出发,高晓林认为资产重组的重心是文化重组,财务文化整合是提升资产重组质量的关键,提出财务与文化沟通的措施重点和难点。王棣华认为,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健康发展的关键,需要企业财务文化与财务资本的有机结合。从管理活动角度出发,王棣华提出了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概念及价值,企业要提高财务文化软实力,应当重视企业财务相关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重视和谐财务管理重要意义。

三、建立和谐、科学的财务文化理念

财务文化广泛的定义指包括知识、信仰、政治、经济及法律制度在内的,影响财务模式选择和财务行为的活动方式。在当今文化经济纵横时期,财务文化已成为企业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和谐、积极、健康财务文化对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也是财务管理自身发展的需要。

1.建立和谐的企业财务文化环境

在遵守国家财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以合法的、合规的财务操作流程,来维护企业财务管理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从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来说,和谐的财务文化环境,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和维护企业形象,帮助企业健康发展。从企业财务工作人员方面来说,和谐的财务文化环境,有利于财务工作者忠诚企业,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为企业做好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展示财务参谋作用。

2.建立科学、综合的企业财务文化环境

在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手段和技巧基础上,应不断拓宽财务工作人员的国际化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更偏重直觉,逻辑归纳方面有所忽视,而西方文化却过多偏重数学公式,逻辑分析。充分结合中西方文化优势,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视角,控制好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理性与感性的恰当运用。企业财务工作者不断创新自身思维和工作方法,对营造企业综合的财务文化氛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财务工作人员来说,严于律己、法纪第一、健康心态,是企业财务人员三个基本工作条件。在此基础上,企业综合的、科学的财务文化环境,对实现财务队伍健康发展,保证财务运行和管理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Edgar H. Schein. The corporate culture survival guide(new and revised edition)[J].Busi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010(6)

[2]Chuck C. Y. Kwok. National Cultureand Financial System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6,37(2)

[3]刘章胜.刍议儒家伦理思想对企业理财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6(5)上

上一篇:安全教育议论文范文 下一篇:能源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