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1 07:36:30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篇1

艺术管理这一概念似乎涵盖的范畴比较大,横跨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4大类,但若从管理的经营性质来看,艺术管理的业务领域实际上只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营利性艺术业务;一类是非营利性艺术业务(表1)。在这两大类业务中,营利性业务实际占据着艺术管理的绝大部分业务,而随着商品化、市场化的深入,所有艺术中介(企业)营利性成分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文学类业务,如图书馆、报刊社等属于广义的文化产业,暂不把其纳入艺术管理的业务范畴)毫无疑问,所有这些营利性业务必然会成为艺术中介(企业)经营的核心业务,没有这些营利性业务作支撑,现代化的艺术中介(企业)将不复存在;没有这些营利性业务创造的经济价值,非营利性业务的维持也将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在当代市场条件下生存的各种企业,包括艺术企业,都毫不例外地要遵循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因为这些方法和原理是基于人类社会各种管理活动、管理现象研究总结出来的系列规律,它具有普遍性和重复性。换言之,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彼得•德鲁克的知识管理理论、哈默的核心能力理论、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等,这些现代经典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适用于当代艺术中介(企业),那些自命清高、自命不凡,把自己看作是阳春白雪的艺术管理都是肤浅的。

艺术管理学研究必须借鉴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我们知道,人文学科之所以称之为“学科”而不称之为“科学”,是因为人文类学科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研究的对象是一种感性对象、经验对象,对它的研究通常采用观察、描述、思辨等非实证性方法和手段,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归纳走向概括。相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最根本的原因是具有实证性,以及重复性和他证性(可测量性),且排斥任何哲学式诡辩。虽然艺术管理兼具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特点,但在本质上更多具有社会科学的特点,因此我们把艺术管理的学科属性定位为一门具有很强人文气质的社会科学,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其本质是一门社会科学,那艺术管理学也必然具备实证性特点,艺术管理学研究也就可以像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那样达到一种可预测和可控制的程度,比如通过调查预测某种年龄层次的人更认同某种艺术,或调查某社区、群体的文化趣味、审美倾向,从而对艺术的生产和消费进行控制。如此说来,艺术管理学研究在某些必要的时候也就自然可以采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完全可以运用统计学、数学之类的工具来建立分析模型,也完全可以运用各种管理工具来辅助经营决策,比如在艺术管理实践中的财务分析、战略分析、经营环境分析等就可以运用统计工具进行辅助决策,这样可以让我们大量的艺术管理行为建立在相对可靠的理性分析之上,而不是性情多变的主观判断。实际上,在艺术行业范围内,许多我们看似主观、感性的现象,仍然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和方法来转换成理性分析。比如日本的艺术设计界,就针对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各种难以驾驭、难以评判的感性因素开发出一套理性评判学科——感性工学,其基本思路就是把艺术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感性因素通过设码、编码、译码等环节转换成一种理性判断,为设计提供具有实际分析价值的数据参考,这可以大大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成功率。可以说当今日本的产品、时尚设计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受到欢迎,与其设计界能利用像感性工学这样具有科学、理性思维的分析工具是分不开的。当然,在一个几千年来人文伦理异常强大的国度要求我们的学者在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时具备更多的科学精神,这是非常不习惯的,也是非常艰难的,这种转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其实,在知识交融的今天,艺术界完全不必谈理性色变,谈规则色变,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或许会给研究带来一种新鲜的空气和意想不到的局面。在这个开放的世界里,任何把自己关闭起来,拒绝吸收外界营养的行业,最终都会走向消亡。

艺术管理学研究必须淡化“门户色彩”

目前,我国艺术管理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较强的“门户色彩”,大部分教材名义上是艺术管理学,实质上是某一门类艺术管理学。我们知道,美术管理替代不了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也替代不了艺术管理,它们都只是艺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艺术管理却应该涵盖美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等,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本末不能颠倒。当然,艺术管理学也不应只是横跨在各门类艺术管理之上的一些纯粹理论,它还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具体指导各门类艺术管理的实践,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艺术管理学。完整的艺术管理学术体系应该由“艺术管理一般理论与原理”和“门类艺术管理理论与原理”这两大部分内容构成,这两大部分内容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而“门类艺术管理理论与原理”又包括音乐与舞蹈类管理理论、戏剧与影视类管理理论、美术类管理理论、设计类管理理论四部分。艺术管理一般理论与原理,主要研究的是各门类艺术管理中具有共性的规律,如同现在的“艺术学理论”所承担的任务一样,它着眼于艺术管理的整体性和宏观性,研究艺术管理的基本思路、基本任务、基本方法、基本原则、基本过程等。它是整个艺术管理知识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部分,这部分研究能保证整个艺术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走势,价值取向,以及学科系统性。门类艺术管理理论与原理,主要研究的是各门类艺术管理中各自独特的规律,如同现在的“美术学”“音乐学与舞蹈学”等所承担的任务一样,它着眼于艺术管理的微观性和具体性,研究各门类艺术管理中的特殊问题、特殊现象、具体任务、专门技术等。它是整个艺术管理知识体系中延伸的部分,这部分研究能保证艺术管理学研究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我们更应该注重艺术管理学的整体性研究,这是目前我们所缺欠的,当然,在注重整体性研究的同时还应注重内容的可操作性,因为艺术管理学毕竟不是一门像哲学一样的思辨性学科,它的存在始终要以指导具体实践活动为最根本目的,否则,我们的艺术管理学便是一座美丽飘渺的空中楼阁。

结语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篇2

艺术档案工作便于实现艺术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首先就艺术档案工作的内涵进行一下概念性解读。艺术档案工作是指通过科学的办法,正确的运用各种管理方法,直接地为艺术生产活动服务,丰富国家档案馆藏。从狭义上讲,就是艺术档案管理。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分别为收集、整理、保管、鉴定、检索、利用、编目、统计等,简称艺术档案管理八要素。从广义上讲,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提供艺术档案材料,直接为艺术生产活动服务。从整体上讲,艺术档案工作是整个国家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具体到一个单位的艺术档案,首先要面对的工作就是艺术档案的管理,可以说是从艺术档案工作的侠义入手,通过收集、整理、保管、鉴定、检索、利用、编目、统计等8个环节,实现科学的管理,直接作用于艺术生产,可见侠义是广义的细化,二者共同构成国家艺术档案管理的一个内容。

要顺利完成艺术档案管理的八要素,整理和利用是关键。在对艺术档案进行科学整理方面,要严格按照文化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艺术档案管理办法》的分类标准,它是科学进行艺术档案整理的工具和参照,对一个单位艺术档案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方法论意义。该分类法根据文化事业发展部门设置和文化艺术生产的活动的规律,按照艺术档案产生的领域,从大的范围内,确立了艺术档案宏观划分的六大类,第一,文学创作材料:包括文学创作活动形成的材料;文学本(手稿与印刷本);创作素材材料;采风材料。第二、艺术表演材料:剧本,包括导演本、演出本、改编本、移植本、外国剧作译稿;还应保留创作的手稿、修改本、发表本。一般在收集时,归档最后定稿外,还需保留首次修改稿,以及演出时的字幕电子版本;导演和舞蹈编导材料、导演构思、导演计划、导演阐述、排练计划;场记、舞台调度材料;舞谱材料;总谱、分谱、旋律曲谱、钢琴谱、合唱谱;剧照、造型照、空景照、气氛照、活动照;角色手记和演员心得;舞台布景设计和制作图;灯光设计图等。第三、美术、摄影材料: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民间美术、书法篆刻、美术展览、摄影艺术等活动材料。第四、社会文化材料:群众文学、群众艺术活动、群众艺术业务培训和辅导、群众文化艺术理论研究、民族民间艺术调查、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挖掘、抢救、整理、馆(站)举办的或参加市、区、街道各类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形成的材料。第五、艺术研究材料:文学艺术论著研究、美术研究、艺术史研究、艺术品种研究、艺术专题研究、艺术作品研究等形成的材料。第六、艺术教育材料:艺术教育教材、教案、教学大纲;教职人员在艺术教育实践、创作研究中形成的材料;师生艺术采风收集、整理的材料;学生艺术实习、毕业演出形成的材料;学生艺术实习作品材料;学生艺术学科优异成绩材料。

以上这六个方面的分类实现了对全部文化艺术档案进行艺术学科体系的科学划分,是文化艺术单位管理艺术档案的总纲和依据。具体到一个单位,则对照以上六大类,来确定本单位的艺术档案。比如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的艺术档案,业务类参照该分类标准的第五部分,即艺术研究材料,包括文学艺术论著研究、艺术史研究、艺术品种研究、艺术专题研究、艺术作品研究等形成的材料。比如该单位研究室完成的《河北戏剧》、《河北皮影•木偶》、《河北梆子文化述论》等相关文艺科研成果。我在整理本单位艺术研究档案的时候,注重从艺术研究部门在课题调研、艺术科研与研讨、戏剧作品观摩等职能活动内容方面去归类、组卷,建档,分类清楚,组卷规范,收到不错效果。

艺术档案工作能够直接为本单位文化艺术工作提供服务,实现了艺术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艺术档案管理的实质就是为了利用,科学规范地管理艺术档案,能切实有效地在利用方面发挥作用。艺术档案工作的服务性,是艺术档案工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艺术档案管理从细的概念来解释,就是收集、分类、整理、组卷、入档、编目、利用、统计等八个程序性的任务,完成了这八要素,就能基本实现艺术档案管理的关键内容,即整理和利用。比如我在管理单位艺术档案的时候,在综合类里面,一般第一项属类都是艺术节材料,分别包括戏剧节、杂技节等资料。就戏剧节资料来谈,首先按照内容,把每一届戏剧节分节目单、剧目剧本、评论等进行分类组卷,按照一个流水编号一直排列下去,如今年的某八届河北省戏剧节组卷排到了第56卷,那么下一届也就是两年后的第九届河北省戏剧节的第一卷一定是第57卷,以此类推,别的类别的艺术档案也照此分类组卷编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子文件目录,在研究人员查阅戏剧节资料的时候,我可以从电子目录里面直接实现初步检索,快速提取所需实物案卷资料,及时为科研活动服务。如果能在电子目录文件的基础上建立本单位的民族民间文艺资料数据库,就更能快速实现所需资料的调取和利用。

艺术档案工作便于实现对艺术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文化部和国家档案局在《艺术档案管理办法》通知中明确指出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集中统一管理国家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国家各项工作的利用。有利于档案馆的接收与管理。集中统一地管理全部档案,体现了艺术档案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管理体制。在集中统一管理本单位艺术档案的时候,要建立专门的艺术档案馆,要保持艺术档案数量的齐全,质量上保证材料的有机联系,要具备一定的馆藏条件和设施条件,温湿度要求,密闭等。要把握馆、室的集中统一管理,艺术档案的内容不可分割,并有一套统一的相应的分类归档制度。比如我所在单位就建立了专门的艺术档案馆,对所有的纸本档案和音像档案初步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按照本单位艺术档案分类标准,统一归档,统一的立卷,在单位制度建设上,注重把单位部室业务活动和艺术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考核相结合,从而实现本单位艺术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篇3

一、艺术管理学科―――艺术与管理结合的产物

通常我们认为,管理更多与经济、政治、利益分配等相关联。很少有人会认为艺术管理能够有效结合起来。然而事实上,艺术要想有效发展,就需要与管理紧密结合,通过有效管理手段,实现对艺术活动内容与发展形式集约化管理。整个艺术管理实质上是艺术与管理相互结合,互相融合的产物。

而要想认识艺术管理学科,就要从管理的概念和定义出发。无论是哪一种管理理论流派,毋庸置疑,管理都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方式和理念,合理规划发展思路,通过科学化管理手段和技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达到最优效果。简单的说,管理实质上是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资源的最优化分配,从而实现预期目的。而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要适当结合制约条件,实现最终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要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客观规律和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有意识、有目标的协调发展。在艺术领域中的艺术管理活动,不仅包括对艺术活动的拓展与演出,也包括推广艺术活动的资金支撑、队伍体系构建等。而整个艺术管理活动实质上是一系列整体发展、全面规划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的具体过程。尽管艺术管理是管理活动,但与其他管理活动相比,艺术管理对利益价值目标的把握上,更重视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具有自身的文化艺术特性。这是艺术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方式的最重要内容。

二、艺术管理学科的特点分析

1、传承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结合

任何社会存在都是人们群众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中创造的。艺术、艺术管理都是这样。在传统艺术管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借鉴、吸收的先进艺术管理思想,而这些艺术中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去借鉴,通过有效吸收,结合具体发展状况,从而有效创新。以往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的艺术管理思想,并不是所有部分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不可否认这些思想中有一大部分是符合我们现阶段发展需要的。因此,要想实现更好发展,需要我们对这些旧的思想做好传承和总结,同时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做好发展和超越。而在现阶段,要想做好艺术管理工作,我们就需要我们结合具体实践理论,结合发展现状,吸取发展过程中有益经验,从而建设一条适合艺术管理学科良好发展的具体道路。

2、文化性与科学性的有效融合

艺术管理学科实质上是艺术与管理的高度融合。这一融合过程实质上融合了艺术的文化特征和管理的科学特征。艺术管理学科在培养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在培养管理能力。事实上,艺术管理学科是文化与科学的有效结合,而艺术管理也要考虑到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应有的地位。不仅要认识到艺术管理过程中的文化性,还要重视在这一过程中的科学性。但艺术管理学科更加注重精神价值的发挥和应用,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充分做到文化性与科学性的良好融合,实现二者有机结合和统一。

艺术管理学科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升华。具体而言则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相互融合,也是美与真实的最好融合。文化性与科学性是艺术管理学科的双重本质。但是在艺术管理过程中,文化性与科学性的地位不同,科学性是艺术管理的基本和本质,而文化艺术性则是其良好升华和融合。文化艺术性的良好发挥应该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的。作为管理科学的一部分,艺术管理有着自身的本质特征、运动规律,而这些内容在管理实践过程中,是无法分割的。也是我们实施艺术管理所必须坚持的。想要构建合理、高效的艺术管理学科,就应该充分做好文化性与科学性的有机融合与统一。而不能把两者分裂开来,要在实践过程中做好二者相互借鉴与融合。

3、目标建设性与方法性的有机统一

构建艺术管理学科,就必须要知道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目标。这是学科建设的切入点。而在建设过程中,更是要树立正确的建设方法和方针。要依据艺术管理学科的建设目标,选择有利于艺术事业发展的方针和路线,针对发展对象,选择正确认识艺术管理学研究的方法层面。充分使用正确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结合信息科学、决策控制论等科学手段,通过批判吸收的具体理念,为艺术管理学科发展拓展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学科的有效整合,最终实现艺术管理学科更好更快发展。

三、艺术管理学科的社会价值分析

尽管艺术管理这一学科概念,在近年来才被广泛宣传,但这一学科在艺术活动产生之后就已经出现。艺术这门学科,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思想表现和社会观念的最好表现。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文化活动,背后实质上都与公众活动有关,同时比如通过诗歌、戏曲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将这一系列内容合理保存下来,最终有利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同时更是一种民族精神和风气的形成。

艺术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社会环境影响,致使整个艺术活动发展质量参差不齐,大量不良文化现象出现。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艺术管理,整个艺术活动现场混论无序,只有通过高效的艺术管理才能确保艺术活动健康持续发展。

艺术活动并非只能有一部分人享有,应该是全民所共有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才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而艺术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实质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文化资源,也体现了文化艺术应有的意义和使命。扩大了艺术文化活动的有效性和目的性,而这也能有效推动文化长远发展,延续了整个文化活动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艺术专业学生 扩招 特点 教育与管理 艺术实践

近年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持续大规模扩招。许多院校相继增设和开办了艺术类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080所本科院校中,已有632所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艺术专业学生在非艺术专业院校的出现,在给这些传统上学风比较严谨的高校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的同时,也对其原来相对单一和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学生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已设有艺术专业的高校,由于大规模扩招,其教育方式方法和学生管理模式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为此,认识和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探索适合艺术专业学生自身特点的教育与管理方法,对于当前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多样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其自身鲜明的个性特点,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情感丰富,思维活跃。求新求异意识强,但遇事不冷静,思想深度也不够。

追求自我,注重个性,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不强。

重专业、轻文化,人文素质相对薄弱。

重实践、轻理论,艺术素质不够,艺术修养不高。

由于经常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活动,“见多识广”。但由于缺乏理性,易受社会负面因素和不良现象影响。

显而易见,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与其专业的特殊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并掌握其独“特”之处。便于我们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经过多年来的摸索,我们积累了一套较有成效的艺术专业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方式方法。

一、建立健全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并监督检查。

制度是管理的根本,必须在工作实践中建立健全和不断充实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近年来,我们先后制定和完善了《艺术学院学生干部考核制度》、《艺术学院学生请假制度》、《艺术学院学生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有关规定》、《艺术学院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艺术学院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办法》等教育管理制度。在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事不对人,不搞因人而异。由于艺术专业学生情绪易受环境影响,懒散、自由、自制力差等特点,我们在加强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和频度,不厌其烦,常抓不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质教育

这一点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首先,要解决他们对专业和文化、实践和理论等关系的认识问题,告诫他们眼光应放远一些,不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赚钱。要知道,在当今社会,仅有专业技能而无专业理论修养,尤其是人文修养是不可能出色地做好工作的,更谈不上有创造和成大“家”了,就连中央电视台组织的青年歌手大赛。也还有文化素质考核项目。其次。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特点,修订教学大纲,适当增加人文素质必修课或选修课,如:影视文学、现代科技常识、唐诗宋词欣赏、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其文化素养。再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或收看学校举办的“濂溪讲坛”、九江市政府举办的“白鹿讲坛”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等各种高雅文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欣赏品位。

三、精心组织各种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加以规范和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虽然艺术专业学生有自我意识突出、缺乏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不足,但是,可以运用其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的特点在各种社会艺术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并加以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在安排学生活动时增强其综合性和覆盖面。调动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更好地展示自我、发挥特长提供宽阔的舞台。使学生认识到班集体、学校乃至社会对个人发展、个人价值体现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各类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参与者和表演者,同时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切身感受和体会相互配合的重要,学会与人交流沟通,掌握团结协作的技巧,潜移默化地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注重教育与管理方式方法的情感化和艺术化

针对艺术专业学生情感丰富,思维活跃,情绪波动大,自由散漫,注重个性等特点。在教育与管理方式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以情动人”、“以感化人”。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教育人、培养人。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入耳、入心、入脑。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炼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教育”,由此可见。对有着强烈个性的艺术专业学生而言,任何外在的强制性压力都不可能成为促进其个性转化的动力,只有人性化、情感化的教育方式方法才适合于他们。因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愿望”。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愿望,这才是促进其个性发展的内驱力。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做的只是激发学生的这些主体意识,通过情感交流达到思想交流,做到“润物细无声”,这才是教育方式方法的“艺术化”,动不动就训斥,动不动就处罚,难以使学生心悦诚服,有时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工作处于被动。

五、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基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成才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如前所述,艺术专业学生重专业、轻文化。重实践、轻理论。并将其视为个人未来发展的根本。可以根据学生这种迫切成才的心理,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我们从学生进校开始,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以当前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切入点,从专业技能的基本标准拓展到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素养、职业道德的要求,通过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在掌握专业技能之外,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个人修养等在求职、成才中的重要性,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整个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文化学习和各种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当中,推动学生对自身素质主动的、全面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文为九江学院校级资助课题《高校扩招后,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之研究》的成果之一。第二作者为该课题负责人。]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为言论双方所站角度或立场的差异造成的。强调管理是科学,是言者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的结果;认为管理是艺术,是论者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现在,人们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1 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1.1 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在各种组织当中是纷纭复杂,别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处,存在着规律性。大量学者和实业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好让其他人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矩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说,管理学是科学的,具备科学的特征。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 管理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象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医生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医一样了。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管理者学好管理学,能减少因违背管理的基本科学规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时常看到一些饱读管理经书的学者,在管理实践中却屡遭败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片面强调了科学性,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而管理的科学性对现实的要求过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论*文*网]

1.2 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艺术,就其本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艺术,则是表现为灵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艺术化的管理方法,是打开管理活动奥妙的钥匙。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属于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如果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注重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艺术性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

2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1 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以管理的基本规律为行动指南。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管理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培养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

管理的理论价值,有别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技术。在工程技术应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通常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飞机,一般都能飞得起来,一般无需对每一架飞机作个别的特殊处理。但在管理上则并非如此。由于每一个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阶段情绪也不一样,以及每一种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别,导致了同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仅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懂得针对现实及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对科学规律进行巧妙运用,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正是管理者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2.3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

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规律。没有他们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创新的源泉。

2.4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

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科学性侧重喻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管理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较注重科学性,借鉴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可能较注重艺术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层次的技巧去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比例也可能是变化的。在企业创业阶段,艺术管理可能更为需要;在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可能更为重要,而到成熟阶段,艺术性可能又上升到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学规律为企业实现目标指明了一条最短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危机或使危机最小化讲究的就是管理艺术。

综上所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鹭。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清华管理评论,2001,10.

[3]汪洋。管理与用人。特区企业文化,1996,2.

[4]陈月华,林韦。知识、经验与直觉概述。中国营销咨询网,2003,11.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篇6

摘要: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也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艺术管理就是以现代的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为基础,以文化市场需要为根据设计的新型管理专业。艺术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显现,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体制的改革,是将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团结起来,积极的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关键字:艺术管理 艺术与文化 文化体制改革 两者结合

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新生的管理专业,有着极佳的就业机会和前景。要想学会管理艺术,就要对艺术本身有一个很深的认识,大部分的人对于艺术本身的认识还是很浅的,只是很单纯的认为艺术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很强,因此很难能够把握住艺术本身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因此就更不能够理解艺术要怎么管理,还会提出疑问,就是艺术也是需要管理的?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去学习艺术管理?我们要知道万事万物都是有一定的生存法则,艺术无一例外,这也是这个专业在各大院校越来越被学生认可的原因。

我们在艺术管理专业所设立的教学课程除了基本的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同时还要加大对于艺术营销、知识产权、文化法规等多个方面的课程教学。既然要学会管理艺术,就要对艺术有着全方面的了解和认知。我们知道单纯的拿管理来说,它就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专业,往大了说作为一名管理者,你不仅要对于所涉及的行业一定要有很清楚的了解,还要具备作为一名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所以管理学是不可少,那么公关学和广告学等的基本常识也是需要了解的。因此在教学的课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的知识面广,同时还要加大实践的力度,多参加艺术类的策划与执行工作和市场调研的活动,增加自己的实战能力。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和改革教学上的不足,积极的进行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文化。

说到艺术文化,我们前面说到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也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它是一种文化显现,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产业的突起,显示了经济发展的运动规律,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国内外的艺术市场全面的升温,但由于在我国文化市场还处在一个发展初期的一个阶段,其产业体系也没有完全的形成,因此,在我国有着很大的潜力市场。文化体制的改革,是将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团结起来,积极的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这里延伸出一个文化体制的问题,所谓的文化体制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文化产品的生产、管理和传播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化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体制的变革相应进行。按照指示我们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已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发展文学艺术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氛围,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的、健康的、繁荣的快速发展。要深入的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期间,我们取得很大的成效,首先在认识和思想上得了统一,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其次在对文化单位进行的结构调整,是民族文化艺术和优秀的高雅艺术的了政府的支持,从而蓬勃发展起来,再就是各个文化管理部门开始认真的贯彻行政执行法,进一步的完善了政府的职能。

在不断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靠的是经济,这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但是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则代表了整个国家的软实力,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没有国家的支持一味盲目进取是不可行的。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对于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而言,是很不理想的,首先体现在教育上,各大院校虽然把它列为文化课,但在的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讲出理论,并未从理论真正的延续到实践应用上来。我们之前说文化是艺术的显现形式,因此这对于在教学上我们所设立的艺术管理专业,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只注重艺术文化的分类和发展,我们还要重视我们的艺术文化环境和市场,这样才能整整的用理论的角度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理解了文化环境的重要之后我们更要明确的目标是如何将我们所设立的艺术管理专业与现在的文化体制相结合,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更清楚的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

首先,从艺术管理的专业来说,对于它的定位和设计一直存在着争议,各大院校的做法也是不同,因此我们说这个专业设在什么样的学校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发现这个专业的特点和优势。艺术管理分开说,设在教育管理学院它的侧重点在于管理的学习和应用,设在艺术类院校,则偏重的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根据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在教育管理方面要紧随社会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理论去武装的头脑,用实践去推动公估宗发展,是文化的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艺术文化方面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和群众,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去创造艺术,发展艺术。艺术来源以生活,只有一开广大的群众,才能是艺术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挥。

其次,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前景来说,我们说坚持改革开放,就要精神、物质一手抓,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纯厚的思想传统,也是因为有这一高尚的情操才将我们中华儿女时刻紧密在一起。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学生对于整个民族的自信和自豪感,始终坚持八荣八耻,大力的倡导学生要始终的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仅在精神上的到高度统一,我们的社会也才能更和谐更快的发展。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篇7

1.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

尽管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究竟是管理类,还是艺术类,并未得到定论,但是其强调以艺术和管理为基础,强调对艺术创意、艺术市场营销、艺术管理实践等方面的研究的培养方向上并无多大争议。

其培养目标是:(一)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所谓艺术鉴赏,是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二)经营管理能力。艺术管理强调艺术,也强调管理,营销才能。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培养他们对艺术发展趋势,艺术市场走向有较好的辨别能力,这样才能把握人的审美情趣的变化,将艺术品的价值最大化。(三)宽阔的文化视野。艺术门类众多,除了八大类,还有很多细分,另外艺术往往与体育,时尚等要素结合在一起。艺术管理人才需要及时了解全球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艺术存在,不同地区人们真正的艺术爱好,做到推陈出新。

2.艺术管理教育现状

2.1 培养模式不尽相同

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是从艺术培训班,艺术管理课程班演变而来的。2001年天津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建立了艺术管理专业,时至今日已有50多说学校建立了该专业。各个学校在学科准备、教学实践、招生就业三个方面各有特色。如中国戏曲学院在2001年建立了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其强调以艺术为主,以外语,管理营销,经济法等为辅;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招收艺术管理本科生,其目标在于培养具备一定音乐商业与艺术管理的实践技能,能在文化产业的各行业中进行管理的人才;中央戏剧学院旨在培养系统掌握文化艺术管理与文化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艺术管理工作和文化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才,主要课程则围绕着剧场、演出和艺术院团开展;中央美术学院以培养和艺术相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画廊和拍卖行的经营人员、展览和公共艺术的策划人以及包括艺术出版在内的媒体策划人员为目标;北京舞蹈学院者关注培养学生以艺术(舞蹈)为媒介手段从事跨文化传播及艺术管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能力的人才;中国传媒大学以培养在文化产业、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和经营的专门人才为目标。还有一些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也设置了类似的专业。

以上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必然在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上有较大差别。这种差别主要的原因在于:(一)艺术管理的范围太广泛,这样学校在设置专业是就以本校的师资力量情况为基础来定位培养方向。(二)艺术管理起步较晚,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2.2 重基础和技能,轻实践

我国的艺术管理呈现多样性,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总结各个学校的教育模式,其共同特征就是比较重视基础和技能,而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如果将艺术管理的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科,其他课程的话,以马瑄的调査报告为例,中国戏曲学院(1)中央戏剧学院(2)北京舞蹈学院(3)中央美术学院(4)的课程比率。

以上几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设置标准,开设课程名称也以上几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设置标准,开设课程名称也有所区别,但是实践所占的比率都比较小,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文史,英语等为主,专业课上则以艺术管理,营销,等为主。这种“以理论灌输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为艺术管理不像企业管理能提供给学生众多的机会,艺术管理更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艺术管理可以将知识分为四个层次,即应用理论类,应用理论类,分门理论类,技术方法类。实践证明,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之后,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是艺术管理的最佳手段。学生只有通过摸索,探究,如文化产品市场营销,演出策划,舞台设计,艺术作品鉴定,数码软件应用等,才能得到实际能力的提升。

3.艺术管理专业教育改进策略

3.1 强调以艺术为基础,管理为先导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理念

艺术管理是以艺术学为基础,还是以管理学为基础取决于艺术院校的基本价值取向。但是,该专业的所有课程基本都是与艺术和文化相关,如果脱离这些就成为纯粹的管理学。因此在实践中应以艺术为基础,以管理学为指导。当前,很多高校对艺术管理的科学属性没有明确的划分,未将艺术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部分进行对待,殊不知,管理存在于各行各业,与艺术创作,生产,营销,资本运作的管理才是艺术管理,这类似于其他的管理学,如经济管理,酒店管理,行政管理等,单纯的管理是不存在的,必须建立在某一种生产或行为之上。就艺术管理而言,它本身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因为研究艺术管理学,必须具备艺术学、文化学方面的丰富的知识和修养,甚至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创造的能力,或者对艺术有着突出的爱好,熟悉文化艺术市场,才能理解文化艺术的活动规律。如果不顾艺术活动的特点,直接利用管理学基本原理从事艺术活动的管理,将在教学中,课程居于核心地位,课程设置的结构与比重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与发展。

3.2 突出案例教学,强调实践

艺术管理专业重视案例教学,在课程设计中强调应用性与可操作性并重,教学中以案例调研、专业实习和媒体技术运用作为特色教学手段,并融入相关理论进行教学。艺术管理范围广泛,教师要积极的搜集典型的案例。这些课程是不能依靠单纯的管理理念来代替的,而是应该在案例教学中融入各种管理知识。案例教学和实践是紧密结合起来的。艺术管理学科专业的应用主要是艺术实践和管理实践,这是集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管理实践包括管理应用,与管理写作,前者主要是具体的管理行为,如组织,策划,沟通等,还有如演出场馆调研,演出市场调研,演出团体机构调研等,后者包含如可行性报告、财务报告、调研报告、项目策划书、商务议案、演出合同协议拟定、融资策划书等。通过这些实践,可以让学生体会文化艺术的市场管理活动,方案,以及运作规律。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篇8

在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无法摆脱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的海量信息的影响,而信息接收习惯和认知风格则决定了他们的信息来源方式、对各种信息的接受程度和对信息的加工方式等。深入探究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有助于我们了解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接受和内化的过程和机理。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研究时间从2014年10月12日至2014年11月4日,调查对象包括山东大学本部校区、山东师范大学本部校区和济南大学西校区的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31份,其中有效问卷863份,有效比率86.3%。在有效受调查对象中,理科99人,占11.4%;工科401人,占46.5%;人文艺术类168人,占19.5%;经济管理类195人,占22.6%。下表是大学生获取感兴趣的信息后的各项处理方式(可多选)所占比例。其中“即用”一项指的是网上求职、购物、咨询等可即刻应用的信息。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为χ2分析。将上表所得数据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在“社会时政”大项下:“不处理”子项的理科和工科的被试结果有低差异(χ2=10.588,P=0.003),人文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的有低差异(χ2=10.872,P=0.003),而理科和工科的均值,与人文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的均值的被试结果有显著差异(χ2=2.417,P=0.049);“评论”子项的理科和工科的被试结果有低差异(χ2=11.021,P=0.002),人文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的被试结果有低差异(χ2=11.127,P=0.002),而理科和工科的均值,与人文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的均值,两者的被试结果有显著差异(χ2=1.651,P=0.052);“转发”子项的理科和工科的被试结果有低差异(χ2=14.470,P=0.002),人文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的被试结果有低差异(χ2=13.327,P=0.002),而理科和工科的均值,与人文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的均值,两者的被试结果有显著差异(χ2=1.698,P=0.061);但本项样本数目较少,结果的权威性较低;“保存”子项的被试样本过少,不予计入;“不确定”子项的理科和经济管理类的被试结果有低差异(χ2=14.241,P=0.002),其均值与人文艺术类的被试结果有一定差异(χ2=9.452,P=0.007),与工科的被试结果有显著差异(χ2=4.877,P=0.013);“其他”子项的工科和经济管理类的被试结果有低差异(χ2=19.009,P=0.001),其均值与理科和人文艺术类的被试结果均有显著差异(χ2=8.188,P=0.015和χ2=3.094,P=0.027)。但本项样本数目较少,结果的权威性较低。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对社会时政的看法,人文艺术类、经济管理类与理科、工科的差异较为明显。总体上讲人文艺术类、经济管理类学生参与评论和转发的比例高于理科、工科学生,说明他们对时事政治的关心程度较高。但从现有的数据看,前两者保存有关信息的习惯并不比后者突出,反映出前两者其实并不注重数据和信息的整理,从而从逻辑和理性角度构建起对社会的体系性认知,而大多只是凭着感性来评价探讨。而选择“不确定”一项的比例工科最低,反映出该专业培养的确定性素质对这一项的不适应;理科与经济管理类的比例相近,反映出这两种数据性要求较强的专业在这一点的处理方式和心理上较为相似;人文艺术类的比例最高,反映出该专业处理方式和心理的模糊性。(2)在“科技教育”大项下:“不处理”子项的工科和经济管理类的被试结果基本无差异(χ2=1.081,P=0.093),其均值与理科的被试结果有一定差异(χ2=5.709,P=0.011),与人文艺术类的被试结果有显著差异(χ2=12.505,P=0.004);“评论”子项的理科和经济管理类的被试结果有低差异(χ2=2.007,P=0.022),人文其均值与工科和人文艺术类的被试结果均有一定差异(χ2=9.253,P=0.010和χ2=8.437,P=0.012);“转发”子项的理科和工科的被试结果有低差异(χ2=1.877,P=0.081),其均值与人文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的被试结果均有显著差异(χ2=42.115,P=0.003和χ2=18.707,P=0.002);但本项样本数目较少,结果的权威性较低。“保存”子项的被试样本过少,不予计入;“不确定”子项的理科和经济管理类的被试结果有低差异(χ2=9.902,P=0.007),其均值与工科和人文艺术类的被试结果均有显著差异(χ2=3.764,P=0.027和χ2=2.707,P=0.034);“其他”子项的四个专业均有显著差异。但本项样本数目较少,结果的权威性较低;从以上数据可看出,对科技教育的看法,文科与理科、工科和经济管理类的差异较为明显。总体上讲文科生参与评论、转发和保存的比例明显低于于理科、工科和经济管理类的学生,说明他们对科技教育的关心程度较低。

而选择“不确定”一项的比例,工科的最低,反映出该专业培养的确定性素质对这一项的不适应;理科与经济管理类的比例相近,反映出这两种数据性要求较强的专业在这一点的处理方式和心理上较为相似;人文艺术类的比例最高,反映出该专业处理方式和心理的模糊性。(3)(1)在“历史人文”大项下:“不处理”子项的四个专业的被试结果均有低差异;“评论”子项的人文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的被试结果有低差异(χ2=10.077,P=0.003),其均值与理科和工科的被试结果均有显著差异(χ2=6.160,P=0.019和χ2=3.207,P=0.033);“转发”子项的理科和工科的被试结果有低差异(χ2=16.271,P=0.002),人文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的被试结果有低差异(χ2=13.225,P=0.002),而理科和工科的均值,与人文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的均值,两者的被试结果有显著差异(χ2=1.522,P=0.072);但本项样本数目较少,结果的权威性较低;“保存”子项的被试样本过少,不予计入;“不确定”子项的理科和工科的被试结果有低差异(χ2=18.808,P=0.001),人文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的被试结果有低差异(χ2=16.556,P=0.002),而理科和工科的均值,与人文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的均值,两者的被试结果有显著差异(χ2=3.830,P=0.068);“其他”子项的理科和经济管理类的被试结果有低差异(χ2=19.911,P=0.001),其均值与工科的被试结果有一定差异(χ2=8.238,P=0.017),与人文艺术类的被试结果有显著差异(χ2=4.332,P=0.032)。但本项样本数目较少,结果的权威性较低;从以上数据可看出,对历史人文的看法,人文艺术类、经济管理类与理科、工科的差异较为明显。总体上讲人文艺术类、经济管理类学生参与评论和转发的比例高于理科、工科学生,说明他们对历史人文的关心程度较高。但从现有的数据看,前两者保存有关信息的习惯并不比后者突出,反映出前两者其实并不注重数据和信息的整理,从而从逻辑和理性角度构建起对历史人文的体系性认知,而大多只是凭着感性来评价探讨。而选择“不确定”一项的比例,人文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较低,反映出这两个专业对历史人文的看法有较强的确定性。而相反的,理科、工科的较高,反映出这两个专业的较强不确定性。(4)用同样的分析手段,我们可以看出这四个专业对“娱乐”的态度较为一致,文科(广义)更热衷一些,但整体上并不太在意。

对“实用”的态度呈现出鲜明的碎片化,四个专业几乎没有对哪一项的态度有相似性。这应与各专业关注的实用信息的性质不同有关,不能一概而论。但由于我们的疏忽,在“实用”子项下没有更详细的分类,故而无法进一步分析。综上所述,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对信息来源、信息属性和各类信息的处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大体来说,理工科学生较为关注技术性信息,文科生(广义)则较为关注时政类和历史人文类的信息;理工科学生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有较高的确定性,文科生(广义)则较为不确定一些;双方对即用性信息的关注重点不同。

作者:张扬 张良红 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安全施工论文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安全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