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销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5 21:49:47

食品营销论文

食品营销论文篇1

1、理论新颖,紧贴“互联网+”时代潮流,阐释最新市场营销理论,理论性强

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战略之后,“互联网+”思维迅速在各行各业深入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间的优化调整,打破了传统行业的链条和营销模式。对于食品行业而言,“互联网+”时代下的营销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及时把握市场讯息、转变传统生产与销售之间相互脱节的现状、提升社会经济实体生命力,为传统行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网络销售环节。《食品品营销学》在第二章和第三章详细阐述了食品市场营销的理论和环境,特别是网络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例如书中提到的“6Ps营销理论”,该理论是在营销学界专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4P营销理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宣传(Promotion)基础上,添加了Power(权力)和PublicRelations(公共关系两个元素,尤其适用于“互联网+”背景的时代营销,一方面,“6Ps营销理论”提出在公共关系上要以人为本、用心服务,建立良好的销售关系维护;另一方面,“6Ps营销理论”在权力方面指出互联网营销要遵循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建立起包含专家权力营销、信仰权力营销和形象权力营销等在内的食品企业网络品牌。

2、内容丰富,探讨了“互联网+”下的多种营销模式,指导性强

“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食品市场营销也从单一的线下推广转为线上线下O2O多渠道并存,在营销模式中,食品企业借助自身文化和内涵,针对性地为每位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食品营销学》详细阐述了食品市场营销的组织、实施与控制,对“互联网+”下的食品营销具有指导作用。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下,食品企业应加大网络在营销过程中的运用,充分发挥企业APP和企业小程序、微信服务号、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接入服务,特别是注重大数据平台的利用,以拓宽食品营销范围、探寻更多的营销机遇与渠道;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形成企业品牌,并通过传播性、趣味性的创意,借助社会化媒体和自媒体渠道传达给消费者,达到“网络品牌——用户口碑——营销引流”的目的。例如三只松鼠在食品营销上便充分利用网络营销特点,在细节上做到极致、注重人文关怀和主流文化、打造人格化品牌形象。

3、体系完整,提出“互联网+”背景下食品营销应对策略,应用性强

“互联网+”时代下,食品营销面临着宏观市场环境和微观消费者心理、消费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所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营销途径的改变,更带来了消费理念的创新,《食品品营销学》在第七章到第十章分别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营销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方面探讨了食品营销策略,具有较强的应用性。首先,从产品策略来看,食品企业作为产品的生产者和营销者,需要针对不同消费者需求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优化升级,在“互联网+”时代下,食品营销应基于大数据分析让食品企业更加精确把握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创新打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制定符合消费习惯的影响策略;其次,从价格策略来看,“互联网+”时代下的食品定价已摒弃传统对生产成本的定价方式,食品生产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多消费者对于食品价格的接纳程度、同类食品厂家对产品的定价模式,有效对生产成本进行把控;再次,从渠道分销来看,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商、批发商、零售商的多层次营销环节,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直接购买产品降低来中间商差价;最后,从促销策略来看,互联网时代下的消费者具有购买的主动性,可以主动了解、订购感兴趣食品,食品企业也可以根据消费者反馈进行促销调整。《食品品营销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习者食品营销的知识和能力,强化对食品营销基本观点与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丰富和完善营销专业知识结构,加深对有关食品营销理论的理解,还能提高学习者运用营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践营销问题的能力,形成专业思维模式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该书可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用书,也可作为政府市场管理及食品行业管理部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与人事专员的参考用书,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食品市场营销也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食品营销论文篇2

(一)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构建的研究

不得不承认,其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存在着诸如“角色不清”、“权限不清”、“定义不清”等众多弊病。因此,要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李晓安、钱星认为,要完善这一体系,必须在《食品安全法》的基本法律框架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等的配套,建立若干具体完整的法律制度,且这些制度应着力于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信息,食品安全服务(检测、鉴定)等方面[2]。王中亮主张重新制定一部《食品安全法》,对包括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食用消费各环节,即从农用到餐桌整个过程实施调节和规范;并且以这部法律为核心,建设多层次分门类的各种法律的法规配套组合,囊括立法、执法、监管、行政处罚以及刑罚的综合性法律体系[4]。雷方华主张以统一性和完整性为立法原则,本着降低执法成本和守法成本、加大违法成本的要求,进行科学理性的基本制度的设计,构建覆盖和规范整个食品链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7]。刘宏伟则从国际出发,认为我国需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制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次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1]。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任务,其必将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对企业伦理道德的研究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其重要原因在于部分企业利欲熏心,一味追求短期、微观的经济效益,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及企业的发展前景。茅于轼先生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提出应该构建一种“自利但不损人”、“诚实、敬业、守信”的市场经济道德底线,在“民以食为天”这个中国传统饮食观念下,我们更应该发挥道德规范作用,构筑坚强的道德支撑,将“利己但不损人”作为道德准则来限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14]123。陈杰认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坚持自律和生态伦理原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全面性,包括对健康安全、无害产品的需求,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求,对安全、无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需求以及对和谐社会关系的需求[15]。袁武林认为,企业应将绿色文化作为其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绿色文化的建设中,企业目标与环境目标相融合,企业营销理念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同时,更要在企业内部培养员工的绿色理念,建立绿色管理制度,形成人人具有绿色理念,人人宣传绿色理念的绿色文化氛围[16]。王奇、秦效宏则认为,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承担起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职责,通过法律法规的建设、行政机构的管理、奖惩机制的设置等多项措施促使企业树立绿色营销理念,保证食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17]。综述而言,目前对于此领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尤其是在现代文化的大力冲击下,更应该加强对于伦理道德的研究,并且应更多地从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多角度进行研究。

(三)深入探讨消费者心理行为的研究

浙江大学周洁洪、江励卿认为,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管理过程的最终目标指向,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所体现的态度与消费者倾向会对政府和食品行业的行为选择产生深刻影响,而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态度也决定着食品安全的效用程度[9]美国食品市场研究机构在1996年的消费者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处于变化之中,且男性消费者比女性消费者更容易采取风险行为,其风险偏好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而增加。Brewer等研究表明,有六种主要因素影响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化学因素(例如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健康因素(营养平衡性等)、污染因素(微生物污染)、政策因素(食品检验和标签管理)等。但是,国内在食品安全消费行为方面的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王向阳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分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阶段,并对此作了相应的营销策略分析[18]。周静、周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消费者选择绿色食品的原因各不相同:出于“营养价值高于普通食品”考虑的占11%;出于“保护环境”的占19%;出于“性价比”的占11%;出于“其他原因”的占6%;其中最高的是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占54%[19]。黎建新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消费者绿色购买的因素有:价值观、环保态度、环境生态知识、人口统计变量、生活方式等,并得出了开发绿色产品的启示[20]。邱重植、杨焱的研究表明,食品信息对称是影响食品安全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对于安全食品的价格支付意愿往往会根据自身情况全面衡量效用最大化[13]。而戴春山则从博弈论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消费者策略与企业生产策略模型,研究消费者购买欲对企业生产产生的理想状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1]。由此观之,关于食品安全领域中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今后应多加强对某种具体食品的实证研究;加强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研究;加强消费者风险意识研究以及其支付意愿的研究。另外,在研究方法上要学会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及思路,例如结合分析法、假设评价法和实验拍卖法等,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国情与实践相结合。

(四)深化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的研究

近年来,从苏丹红一号、劣质奶粉、有毒大米、孔雀石绿到毒豆奶、毒饺子、毒奶粉事件,我国食品安全危机不断。因此,食品安全亟需加大对公关危机的研究。关于危机管理的具体程序,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型,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三阶段模型、芬克的四阶段模型和米特若夫的五阶段模型。其中,三阶段模型将危机管理分为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三个阶段,要求从危机发展的各个生命周期去深刻把握危机事件的本身,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达到有效管理危机的目的。葛晓春结合三阶段模型,从三鹿奶粉事件的危机管理过失中得出针对食品安全的危机管理公关研究方法:首先,在食品安全危机爆发前,对危机的风险进行分析;其次,在危机爆发时,首先在专家领导的带领下,迅速识别危机类型,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理工作,并做好危机沟通;再次,在危机结束后,对已经破坏的秩序进行恢复性工作,对在危机处理过程中的相关人员进行奖惩,并在最后对原先不完善的预案进行彻底的修改和补充。同时,该论者提出了加强中国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管理的具体措施,即:建立行之有效的食品危机预防机制、快速应急机制、国际合作机制,加强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增强消费者食品危机意识以及妥善处理食品危机善后工作[5]。另外,有学者指出,危机公关应遵循五大原则:速度第一原则、权威证实原则、系统运行或系统工程原则、承担责任原则和真诚沟通的原则。冠生园能成功应对其食品安全危机公关,主要便是因为坚持了危机公关的五大原则。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加强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的研究,还应重视媒体和公众的公关效应[12]。

(五)强化对绿色物流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绿色供应链研究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环境负责制造项目组”在1996年提出来的,但目前我国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不很成熟,很少有企业真正将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并取得卓越效果。徐学军、樊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以供应链管理技术和绿色制造技术为基础,以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与环境相荣为目标,综合考虑产品的原材料获取、设计、加工、包装销售、运输、使用、报废、处理及再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最终促使社会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2]。一般说来,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营销以及产品报废处理。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中,尤其缺乏对于绿色物流的研究,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在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环节中造成的。因此,极其需要在大量生产与大量消费之间建立一条绿色通道,搭建沟通买卖双方的经济桥梁,绿色物流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对此,蒋智毅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绿色物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即认知价值论、外部经济理论与效益统一理论[23]。丁淑平对绿色物流的内涵、必要性、实施障碍等进行了研究,并预测描述了我国今后的绿色物流之路。综述而言,关于绿色供应链与绿色物流的研究,今后应引入国外先进的预警技术和方法,发展我国风险评估技术,建立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对食品供应链从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到销售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溯源,实现真正意义上从“农田到餐桌”的绿色安全链条[24]。

(六)扩展国际绿色营销的研究

不得不承认,“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面对国际“绿色壁垒”的不合理化,反思如何走国际化的绿色营销道路以突破“绿色壁垒”的限制显得十分重要。彭朝林指出,推动国际绿色营销应包含四大因素:全球绿色消费;全球环保运动的呼唤;绿色壁垒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25]。魏锋、李炼通过对绿色壁垒的正确认识,提出如何通过增强非价格竞争优势,走国际绿色营销道路;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策略,即树立绿色国际营销观念与开发绿色产品、重视国际标准和产品认证工作、实施绿色投资、实行企业绿色营销稽核与审查策略[26]。柴世民、苏佩兰等人则深入研究了国际市场的发展状况,积极探索国际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寻找开拓国际绿色产品市场的突破口[27]。李树则认为,应对绿色国际营销除了按照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强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明晰产权关系外,还应建立一系列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化的环境资源制度(如增收环境费制度、生态税收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以降低绿色产业运作的交易成本,提高绿色经济的运行效率[28]。综上所述,只要我国企业不断加强该领域研究,我国的国际绿色营销道路前景一片广阔。

(七)深入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的探讨

当前部分企业为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科学要求,从而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因此,促使绿色营销的研究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最终的落脚点。绿色营销是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王奇分析了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9]。袁武林指出了绿色营销的特点及实施意义[16]。胡秀忠以绿色食品为例,对绿色营销做了政府职能分析[30]。陈杰[15]、喻文德[31]等从伦理角度分析了绿色营销的核心理念。对于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国内学者看法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收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产品;强化产品的绿色包装;制定绿色价格;选择绿色销售渠道;开展绿色促销;加强绿色销售服务;推行绿色管理;积极参加并取得绿色认证标志等。总而言之,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须注意几点:首先,在借鉴国外先进的营销经验的同时,进行营销创新,创建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营销模型;其次,对绿色营销渠道的选择应尽可能地建立短渠道、宽渠道,减少渠道资源消耗,降低渠道费用和绿色成本;再次,在营销策略的选择上应注重多种策略的结合,如肖创林提出的4P与4C的结合[32];其三,应将政府、企业消费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实施绿色营销密不可分的三边效益模型,使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最后,应将理论研究落到实处,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走出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

食品营销论文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伦理道德;绿色营销;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416.82;D922.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3-0046-07

从福寿螺致病事件到肯德基苏丹红事件,从安徽埠阳的大头婴儿事件到2008年吵得沸沸扬扬的“三聚氰胺”事件,食品安全的丑闻层出不穷。面对如此危机四伏的食品行业,消费者对其忧心忡忡乃至缺失信心。不容否认,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普遍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基于现实,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也显得更为紧迫。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有所裨益。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食品安全内涵的科学界定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任务是正确把握食品安全的科学内涵,它是一切工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不同研究。刘宏伟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食品安全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狭义的食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对供人们直接食用的各种食品的营养、质量卫生、检验、价格、市场供应等诸多方面能否满足社会运转和消费者正常生活需要程度的衡量;广义是指一个国家对可供人们直接食用的食品和各种原料性食品的生产、储存、加工、保鲜、营养、质量、检疫、卫生、价格、库存、市场等诸多方面能保证社会正常运转和消费者需求程度的衡量[1]。李晓安、钱星则通过举例说明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是不一样的,比如吃一样的食物,表面有细菌导致人体生病和食物本身有毒导致人体生病,最终寻求的依据是不一样的;由此得出:食品安全是指包括食品的原料、添加剂以及与食品生产过程相关的用具的安全;而食品卫生仅指食品中的细菌标准是否达到相关法律的要求[2] 。

由此可见,在科学界定食品安全内涵时,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是两个最为接近并容易混淆的概念,不能科学界定食品安全的范畴就容易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泛化及其解决措施的不力乃至无效。

(二)食品安全研究的意义探究

从文献分析得出,食品安全的研究意义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

一是关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按照许辉的说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社区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由此可见,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而食品的安全、卫生和必要营养是食品的基本要求,食品安全自然成为了关系人体身体健康和国民昌盛的头等大事。

二是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性。王中亮认为其危害主要有四点,即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制约食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影响我国外贸出口[4]。葛晓春则从其危害中直接提出了食品危机的概念,所谓食品危机是指因食品数量和质量对人群、组织、社会和国家产生的重大危害事件。同时,葛晓春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不可预知的食品危机和人为食品危机;根据其存在形态,将其分为显性食品危机和隐性食品危机;根据其种类,将其分为物理性质食品危机、化学性食品危机和生物性食品危机:根据其危害程度,将其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级(一般),并指出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非线性、敏感性等特征[5]。

三是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性。王志振从经济角度出发,认为食品安全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大计[6];刘宏伟则从政治、经济、社会多个角度阐释食品安全的相关性,认为其既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又关系到我国外贸的发展以及农产品的国际声誉等[1]。

不难看出,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系统问题,其重要性、危害性以及相关性等特征的演变都直接维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以及民生安定,探究食品安全问题本身不是一个学科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三)食品安全现状的概况描述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存在各种复杂现象,因此不同学者对其描述呈现纷繁芜杂的局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雷方华从六个方面比较全面准确地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概括起来主要有:产业起点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污染严重、重金属和水污染日趋严重、食品企业违规生产加工食品、少数不法分子参加制假以及无证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同时指出,我国当前传统工艺制作食品也暴露了不少问题[7]。许辉则在和雷方华有重合的基础上,揭示了食品安全存在的另外两个问题: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新出现的生物技术产品以及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3]。

(四)食品安全隐患的现实根源

对于食品安全的隐患问题,众多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而这些研究中以政府角度出发的居多。李晓安、钱星认为,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症结所在是法制建设存在着突出问题:第一,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整,食品安全保障制度还存有空白,现有法律法规难以概括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第二,管理监测职责不够清晰,管理监测主体过多且混乱;第三,现行法律对相应违法行为所规定的行政处罚缺乏相应的力度,法律救济制度运行成本过高[2]。王中亮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凸现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足和缺乏,反映了监管体系目前存在的诸多弊端,主要有: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多头监管,无法形成合力;处罚不力,难以根治违法之本[4];肖平辉、阎志刚同样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出在行政管理上,认为其主因是食品监管部门多而杂造成的[8]。周杰红、姜励卿则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全面分析和探讨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态度、知识和行为的特征以及这三者之间的互动联系,研究影响消费者态度、行为等决定因素[9]。

总体而言,上述研究从不同层面给食品安全的隐患带来了一定的解决方案,但并未引起食品安全全新的变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上述研究多半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生活中缺乏针对性与操作性;另一方面是上述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而且侧重于对政府的政策研究而忽略对消费者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乃至媒体行为的研究。事实上,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安全意识、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公众与媒体的危机公关非常重要,只有将政府、企业、消费者和媒体四者相结合,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作用于食品安全,才能从根本上促使食品安全有一个根本的改观。

(五)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是本研究的重中之重,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王中亮主张,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应科学构建并完善五大体系,即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测体系、创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以及构建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和监测、预警体系[4]。李晓安、钱星主张,防范食品安全隐患应建立政府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社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相结合的机制[2]。雷方华建议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综合保障能力[7];刘宏伟主张建立健全市场准入体系[1];许建军、周若兰则从美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研究中得出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启示,并对我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若干参考性意见[10]。

不难看出,以上策略的提出均是从政府角度出发的,这体现了政府作为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样,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食品安全上也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江应松认为,食品安全问题频现的原因是由于企业经营管理层不成熟、食品安全管理人才匮乏造成的,因此对食品行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11];任渝婉则认为应加强食品行业者的伦理道德建设[12]。事实上,食品安全管理绝不仅仅是食品供应者或者政府相关机构的职责,食品消费者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邱重直、杨焱通过对食品安全的消费行为分析,将消费者分为漠然形、实惠型、理智型和鉴定型四种类型,并提倡注重媒体信息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推动科学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的形成[13]。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有学者指出,在强化政府、企业、消费者三者相结合的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的重点是:要完善一部法律,即《食品安全法》;把好两个关口,即生产加工关和市场准入关;增强三个意识,即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诚信意识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4]。

二、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展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绿色壁垒愈演愈烈,同时食品危机的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下乃至今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有关食品安全的研究在逐步增强。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今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七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加大对企业伦理道德的研究;深入探讨消费者行为研究;加大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研究;加强食品安全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研究;深化国际绿色营销研究以及探讨中国特色的绿色营销道路。

(一)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构建的研究

纵观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现状,由《食品卫生法》为主导,《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等数部单行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以及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中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构成的集合法群形态,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框架的现状[3]。不得不承认,其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存在着诸如“角色不清”、“权限不清”、“定义不清”等众多弊病。因此,要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

李晓安、钱星认为,要完善这一体系,必须在《食品安全法》的基本法律框架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等的配套,建立若干具体完整的法律制度,且这些制度应着力于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信息,食品安全服务(检测、鉴定)等方面[2]。王中亮主张重新制定一部《食品安全法》,对包括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食用消费各环节,即从农用到餐桌整个过程实施调节和规范;并且以这部法律为核心,建设多层次分门类的各种法律的法规配套组合,囊括立法、执法、监管、行政处罚以及刑罚的综合性法律体系[4]。雷方华主张以统一性和完整性为立法原则,本着降低执法成本和守法成本、加大违法成本的要求,进行科学理性的基本制度的设计,构建覆盖和规范整个食品链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7]。刘宏伟则从国际出发,认为我国需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制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次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1]。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任务,其必将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对企业伦理道德的研究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其重要原因在于部分企业利欲熏心,一味追求短期、微观的经济效益,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及企业的发展前景。茅于轼先生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提出应该构建一种“自利但不损人”、“诚实、敬业、守信”的市场经济道德底线,在“民以食为天”这个中国传统饮食观念下,我们更应该发挥道德规范作用,构筑坚强的道德支撑,将“利己但不损人”作为道德准则来限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14]123。陈杰认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坚持自律和生态伦理原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全面性,包括对健康安全、无害产品的需求,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求,对安全、无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需求以及对和谐社会关系的需求[15]。袁武林认为,企业应将绿色文化作为其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绿色文化的建设中,企业目标与环境目标相融合,企业营销理念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同时,更要在企业内部培养员工的绿色理念,建立绿色管理制度,形成人人具有绿色理念,人人宣传绿色理念的绿色文化氛围[16]。王奇、秦效宏则认为,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承担起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职责,通过法律法规的建设、行政机构的管理、奖惩机制的设置等多项措施促使企业树立绿色营销理念,保证食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17]。综述而言,目前对于此领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尤其是在现代文化的大力冲击下,更应该加强对于伦理道德的研究,并且应更多地从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多角度进行研究。

(三)深入探讨消费者心理行为的研究

浙江大学周洁洪、江励卿认为,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管理过程的最终目标指向,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所体现的态度与消费者倾向会对政府和食品行业的行为选择产生深刻影响,而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态度也决定着食品安全的效用程度[9]美国食品市场研究机构在1996年的消费者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处于变化之中,且男性消费者比女性消费者更容易采取风险行为,其风险偏好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而增加。Brewer等研究表明,有六种主要因素影响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化学因素(例如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健康因素(营养平衡性等)、污染因素(微生物污染)、政策因素(食品检验和标签管理)等。

但是,国内在食品安全消费行为方面的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王向阳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分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阶段,并对此作了相应的营销策略分析[18]。周静、周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消费者选择绿色食品的原因各不相同:出于“营养价值高于普通食品”考虑的占11%;出于“保护环境”的占19%;出于“性价比”的占11%;出于“其他原因”的占6%;其中最高的是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占54%[19]。黎建新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消费者绿色购买的因素有:价值观、环保态度、环境生态知识、人口统计变量、生活方式等,并得出了开发绿色产品的启示[20]。邱重植、杨焱的研究表明,食品信息对称是影响食品安全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对于安全食品的价格支付意愿往往会根据自身情况全面衡量效用最大化[13]。而戴春山则从博弈论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消费者策略与企业生产策略模型,研究消费者购买欲对企业生产产生的理想状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1]。由此观之,关于食品安全领域中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今后应多加强对某种具体食品的实证研究;加强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研究;加强消费者风险意识研究以及其支付意愿的研究。另外,在研究方法上要学会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及思路,例如结合分析法、假设评价法和实验拍卖法等,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国情与实践相结合。

(四)深化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的研究

近年来,从苏丹红一号、劣质奶粉、有毒大米、孔雀石绿到毒豆奶、毒饺子、毒奶粉事件,我国食品安全危机不断。因此,食品安全亟需加大对公关危机的研究。

关于危机管理的具体程序,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型,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三阶段模型、芬克的四阶段模型和米特若夫的五阶段模型。其中,三阶段模型将危机管理分为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三个阶段,要求从危机发展的各个生命周期去深刻把握危机事件的本身,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达到有效管理危机的目的。葛晓春结合三阶段模型,从三鹿奶粉事件的危机管理过失中得出针对食品安全的危机管理公关研究方法:首先,在食品安全危机爆发前,对危机的风险进行分析;其次,在危机爆发时,首先在专家领导的带领下,迅速识别危机类型,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理工作,并做好危机沟通;再次,在危机结束后,对已经破坏的秩序进行恢复性工作,对在危机处理过程中的相关人员进行奖惩,并在最后对原先不完善的预案进行彻底的修改和补充。同时,该论者提出了加强中国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管理的具体措施,即:建立行之有效的食品危机预防机制、快速应急机制、国际合作机制,加强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增强消费者食品危机意识以及妥善处理食品危机善后工作[5]。另外,有学者指出,危机公关应遵循五大原则:速度第一原则、权威证实原则、系统运行或系统工程原则、承担责任原则和真诚沟通的原则。冠生园能成功应对其食品安全危机公关,主要便是因为坚持了危机公关的五大原则。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加强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的研究,还应重视媒体和公众的公关效应[12]。

(五)强化对绿色物流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绿色供应链研究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环境负责制造项目组”在1996年提出来的,但目前我国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不很成熟,很少有企业真正将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并取得卓越效果。徐学军、樊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以供应链管理技术和绿色制造技术为基础,以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与环境相荣为目标,综合考虑产品的原材料获取、设计、加工、包装销售、运输、使用、报废、处理及再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最终促使社会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2]。一般说来,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营销以及产品报废处理。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中,尤其缺乏对于绿色物流的研究,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在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环节中造成的。因此,极其需要在大量生产与大量消费之间建立一条绿色通道,搭建沟通买卖双方的经济桥梁,绿色物流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对此,蒋智毅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绿色物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即认知价值论、外部经济理论与效益统一理论[23]。丁淑平对绿色物流的内涵、必要性、实施障碍等进行了研究,并预测描述了我国今后的绿色物流之路。综述而言,关于绿色供应链与绿色物流的研究,今后应引入国外先进的预警技术和方法,发展我国风险评估技术,建立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对食品供应链从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到销售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溯源,实现真正意义上从“农田到餐桌”的绿色安全链条[24]。

(六)扩展国际绿色营销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一场空前壮阔的绿色革命——不仅要求产品对人体无害,而且要求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无害。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出现新变化,绿色营销的概念逐渐被关注。而某些发达国家为了摆脱经济竞争,利用逐渐高涨的绿色浪潮,构筑起非关税的“绿色壁垒”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以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导致我国出口产品(尤其以食品居多)频遭“绿色壁垒”的狙击。不得不承认,“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面对国际“绿色壁垒”的不合理化,反思如何走国际化的绿色营销道路以突破“绿色壁垒”的限制显得十分重要。

彭朝林指出,推动国际绿色营销应包含四大因素:全球绿色消费;全球环保运动的呼唤;绿色壁垒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25]。魏锋、李炼通过对绿色壁垒的正确认识,提出如何通过增强非价格竞争优势,走国际绿色营销道路;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策略,即树立绿色国际营销观念与开发绿色产品、重视国际标准和产品认证工作、实施绿色投资、实行企业绿色营销稽核与审查策略[26]。柴世民、苏佩兰等人则深入研究了国际市场的发展状况,积极探索国际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寻找开拓国际绿色产品市场的突破口[27]。李树则认为,应对绿色国际营销除了按照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强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明晰产权关系外,还应建立一系列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化的环境资源制度(如增收环境费制度、生态税收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以降低绿色产业运作的交易成本,提高绿色经济的运行效率[28]。综上所述,只要我国企业不断加强该领域研究,我国的国际绿色营销道路前景一片广阔。

(七)深入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的探讨

当前部分企业为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科学要求,从而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因此,促使绿色营销的研究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最终的落脚点。

绿色营销是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王奇分析了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9]。袁武林指出了绿色营销的特点及实施意义[16]。胡秀忠以绿色食品为例,对绿色营销做了政府职能分析[30]。陈杰[15]、喻文德[31]等从伦理角度分析了绿色营销的核心理念。对于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国内学者看法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收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产品;强化产品的绿色包装;制定绿色价格;选择绿色销售渠道;开展绿色促销;加强绿色销售服务;推行绿色管理;积极参加并取得绿色认证标志等。总而言之,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须注意几点:首先,在借鉴国外先进的营销经验的同时,进行营销创新,创建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营销模型;其次,对绿色营销渠道的选择应尽可能地建立短渠道、宽渠道,减少渠道资源消耗,降低渠道费用和绿色成本;再次,在营销策略的选择上应注重多种策略的结合,如肖创林提出的4P与4C的结合[32];其三,应将政府、企业消费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实施绿色营销密不可分的三边效益模型,使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最后,应将理论研究落到实处,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走出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相关研究成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绿色营销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愈来愈多研究者的加入,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内容将更加丰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宏伟.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6):127-128.

[2]李晓安,钱星. 论建立与完善食品安全二级检验体系[J].河北法学,2005(7):25-28.

[3]许辉.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浅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7(12):24-25.

[4]王中亮.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7(11):14-17.

[5]葛晓春.从三鹿奶粉事件浅析中国食品危机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65-67.

[6]王志振.食品安全:谁来为我们把关[J].法制与经济,2006(12):44-45.

[7]雷方华.浅谈如何为食品安全把关[J].中国食品,2008(6):28-30.

[8]肖平辉,阎志刚.中国食品安全行政管理体系初探[J].太平洋学报,2007(2):74-84.

[9]周洁红,姜励卿.食品安全中消费行为的研究与进展[J].世界农业,2004(10):43-44.

[10]周若兰,许建军.美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3):47-49.

[11]江应松.食品安全呼唤相关人才[J].中国人才,2006(6):23-24.

[12]任渝婉.如何完善食品安全的道德准则与法律规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技术学校学报,2008(3):50-51.

[13]邱重值,杨焱.基于食品安全的消费行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8):3 432-3 433.

[14]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15]陈杰.企业绿色营销的伦理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7):108-110.

[16]袁武林.企业绿色营销策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12):114-115.

[17]王奇,秦效宏.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8(2):88-89.

[18]王向阳.绿色消费的心理分析及对绿色营销沟通的启示[J].市场营销学,1999(1):204.

[19]周静,周虹.绿色食品消费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现代化,2007(1):75-77.

[20]黎建新.绿色购买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启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70-74.

[21]戴春山.生产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中的博弈分析[J].新西部,2007(18):39-41.

[22]徐学军,樊奇.对我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8(3):47-48.

[23]蒋智毅.绿色物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3):26-28.

[24]丁淑平.我国中小企业绿色营销与绿色物流管理[J].中国市场,2007(7):28-29.

[25]彭朝林.中国企业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的“六部曲”[J].现代商贸工业,2004(9):56-58.

[26]魏锋,李炼.实施企业绿色营销创新 增强非价格竞争优势[J].经济问题探索,2006(6):95-98.

[27]柴世民,苏佩兰,原红兵.入世后我国企业应如何应对国际绿色壁垒[J].生产力研究,2002(3):280-281.

[28]李树.绿色壁垒下我国经济的绿色化战略[J].探索,2002(5):57-61.

[29]王奇,秦效宏.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综合版,2008(3):87-88.

[30]胡秀忠.我国绿色食品营销问题及政府职能分析[J].科技咨询,2008(31):185-186.

[31]喻文德.论食品安全伦理的基本价值诉求[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27-131.

食品营销论文篇4

关键词 特色餐饮 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蒙古族特色餐饮”简称“蒙餐”,是蒙古族饮食文化商业化的一种表现。广义来说“蒙餐”包含了内蒙古境内、包括蒙古国以及相邻省份接壤地区的饮食品种、饮食习俗、饮食文化礼仪。也就是说一切与蒙古族饮食习惯相关的内容都可以称之为蒙餐的内容。

与一般的菜系不同“蒙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的呈现,他更是集“饮、食、礼、情、器”于一体的一种综合文化的表现。蒙古族古老的饮食传统是“先礼后食”,仪式、歌舞、酒、奶食、肉要穿行。首先用歌声和舞蹈迎接客人入席、紧接着上茶、敬茶,在饮食上遵循着先白食后红食的顺序,当歌舞高潮时主人敬酒,退席前吃羊肉稀粥等主食。过去,蒙餐宴请通常要进行整整一天,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就餐时间也相应缩短,但现阶段为了在短时间完成就餐,很多企业的做法让蒙餐的就餐形式走进误区,礼仪上的缺失和程序上的混乱让当今“蒙餐”失去它本身的意义。“礼仪”永远是蒙餐的灵魂,不尊重蒙古族餐饮礼仪的“蒙餐”也就缺少了文化的铺垫和后劲。

因此如何在将蒙餐文化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互融合便成为现代蒙餐企业的首要任务。

当前蒙餐行业市场营销手段主要遵循菲利·普科特勒的传统4p理论,将营销从四个方面进行规划: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从这个层面看来传统营销理论主要以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利益为诉求点。蒙餐能够作为产品来展示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实体产品,也就是食物,在现阶段食品产品是蒙餐营销中主要的产品基础,蒙餐的食品可以分为三类:白食、红食、青食,其中白食是指所有类型的奶制品包括奶豆腐、奶嚼口、奶渣滓、马奶酒等;红食就指的是牛肉、羊肉、野味;而青食代表着各种青茶。蒙餐中这三类食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白食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红食中钙和铁的含量很高、青食中所蕴涵的酶可以解除食肉过程中产生的油腻感。第二,文化产品,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这一角度出发蒙餐行业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就包括蒙古族特色的室内装修风格、民族特色的餐具,以及一切能够展示蒙古族文化的行为和实体。

在现代蒙餐商业化过程中,表面上以“文化”作为诉求,但在呈现过程中却丢失了蒙餐的灵魂——“礼仪”,举个例子来说,当前各大蒙餐企业都会有献哈达的仪式,哈达是蒙古人顶礼佛像、拜见尊长、迎来送往、致敬致贺、婚丧嫁娶时不可或缺的工具,不同的场合所用的哈达和敬献哈达的方式也不同,但是如今很多蒙餐企业照猫画虎的使用哈达,服务人员将哈达直接挂在客人的颈子之上不仅是非常不合礼节的做法,更是将蒙古族习俗错误的表达。这样简单的将民俗文化符号堆积不仅会让营销手法越来越低质更不利于蒙古族文化的正确传播!

蒙古族文化的宣扬和蒙餐事业的发展总是相互促进、彼此相长的关系。蒙古族文化越是受欢迎蒙餐行业的发展就会越来越顺畅,同样蒙餐行业若要做的精致,它厚重的用餐礼仪又会吸引接触蒙餐的客人对蒙古族文化的好奇。因此,蒙餐行业的营销内容不仅仅会决定蒙餐未来的发展,对蒙古族文化的传播也会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

“文化营销”是指企业或组织以文化为主体进行营销的行为方式。与传统营销不同,“文化营销”是以品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作为诉求点。蒙餐的灵魂就是“礼仪”,“礼仪”是一种文化的集中表现,因此文化营销这一种营销思想恰恰符合蒙餐发展要求,应该成为蒙餐发展的主要营销手段。进行文化营销前首先要深入理解和挖掘蒙餐内涵,把什么是蒙餐和怎样将文化与商业相结合分析清楚。

蒙餐是通过“饮、食、礼、情、器”来展现的,在饮、食方面当今蒙餐企业不仅要收集和汇总现有的蒙古族饮食内容,更要深入挖掘蒙古族最辉煌时期“元代”的一些宝贵的药膳食谱加以传承;在礼、情方面,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在表面上简单的堆积蒙古族民俗符号,更是要深刻理解蒙古族民俗传统以及饮食、言情习俗。传统的习俗固然繁琐,如果要将传统习俗照搬照抄不符合现代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如传统蒙古族婚礼这样的大型宴请传统上往往要持续一整天,但我们可以保留传统的程序和项目将内容尽可能缩减,这样不仅不会将民族文化错误的传递,也能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蒙餐企业经营过程中,应该将推广蒙餐文化为己任,通过对蒙餐厚重的历史文化的现代展现,使更多的人认识蒙餐、了解蒙餐进而对蒙古族文化产生好奇,与之相应的蒙餐行业也会随着对蒙古族文化产生兴趣的消费者的数量的增长而更好更快的发展。

食品营销论文篇5

市场调研与预测开题报告 题 目: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关于南农食品顾客满意度研究 经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121 孙江明 职称: 副教授

2017年 5月 2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南农食品顾客满意度研究

一.选题依据

(一)背景 南京南农食品有限公司(简称南农食品)是由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益生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组建的集食品研发、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型食品企业。 南农食品以南京农业大学为食品科技研发后盾,并通过与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的营养专家的紧密合作,积极致力于安全、绿色、健康、美味的食品开发,使传统食品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创新升华。 南农烧鸡闻名南京,誉满长江两岸。现如今,南农食品已经形成了以南农烧鸡、南农酱鸭为特色的酱卤食品系列,以方便健康为基础的南农杂粮食品系列和绿色无公害的精品净菜系列。 南农食品拥有完善、配套的生产设施,4000平方米的厂房内拥有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加工生产设备,尤其是瞬间熟化技术,精品蔬菜净菜低温包装盒生产技术等领先于同类企业。 南农食品用最周到的服务,满足顾客最细微的需要。在江苏省的各大超市,都有南农卤菜、南农杂粮供顾客挑选;在大街小巷,南农食品的百余家南农烧鸡连锁店欢迎您的光临;畅通的物流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将产品的第一时间送货上门。 南农食品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致力于将南农卤菜系列产品产业化,把在南京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卤菜推向全国;同时,南农食品也将不断推出新的健康产品。

不过多年来,南农食品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南京居民,在其他地方的市场迟迟没有打开,销售额不高。

(二)意义

南农食品是江南悠久历史的传统卤菜代表之一,对它的研究有利于向全国发扬江南卤菜。

二.调研目的

(一)目的

通过对顾客满意度的调查,分析研究南京人对南农食品的满意度,改进南农食品的不足,进而打进其他市场。把在南京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卤菜推向全国;同时,南农食品也将不断推出新的健康产品。

(二)目标

通过对南京本地市民对南农食品的满意度研究分析南农食品的不足。

三.营销理论基础

(一)4C营销理论

针对顾客满意这一目标,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了4C理论,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这一理论强调企业首先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然后要充分注意到顾客购买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不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决定销售渠道策略,最后还应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有效的营销沟通。

1.顾客(Customer):零售企业直接面向顾客,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销售观念, 市场营销全过程中贯穿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研究消费者的需求,组织产品研发与销售;研究消费者行为,采取适合、适当的营销策略。

2.成本(Cost):消费者购买过程产生购买总成本,即包括时间成本、货币成本、体力成本和精神成本。4C理论指导企业努力降低顾客购买的总成本,如提供低价;努力提高服务效率,降低顾客的时间成本;采用多种渠道向顾客提供信息,提供良好售后服务,降低体力与精神成本。

3.便利(Convenient):即最大程度地方便消费者购买。店铺的选址、设计和布局要方便消费者参观、浏览、挑选等。

4.沟通(Communication):零售企业为了创立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地与消费者沟通。与消费者沟通包括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店地点、商品、服务、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影响消费者的态度与偏好,说服消费者光顾商店、购买商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零售市场环境中,零售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与消费者沟通比选择适当的商品、价格、地点、促销更为重要,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重视顾客满意的意义

1.重视顾客满意度,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经营不仅应重视短期经济效益,更应重视长期经济效益。顾客满意作为顾客产生忠诚购买行为的重要基础,是企业获得长期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须做到的目标。

2.重视顾客满意,有利于企业营销策略的优化执行

顾客满意可以反映某一时间段的企业产品的营销效果。企业重视顾客满意的同时,有利于其采取针对顾客不满意的补救措施,力求挽回原有顾客,其次,为使顾客满意,企业在了解顾客在哪些方面满意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促进企业营销的整体优化。

四.顾客满意度的研究综述

顾客满意度的英文全称是 Customer Satisfaction ,简称 CS。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顾客满意度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顾客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只有让顾客满意,以及达到顾客忠诚,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让这一宝贵资源持续不会断的为企业带来利润。

(一)顾客满意度的定义

自从20世纪60年代顾客满意概念在营销理论中出现,许多学者就对其进行了不断深入的持续研究。

美国著名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顾客满意是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效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Richard L. Oliver(1999)提出,满意是消费者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是基于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特征的一个判断,它描述了与消费者相关的实践的愉快水平;Keith Hunt(2001)认为顾客将他们在实际服务过程中的感受与他们自身的期望进行比较结果就产生满意或不满意;Kotler(1996)指出顾客满意可以解释为个人在比较

了对服务或产品的绩效认知与自身的期望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愉快或失望的感知状态,并指出顾客满意水平是预期绩效与期望差异的函数,当期望高于实际绩效会产生满意,当期望低于实际绩效会产生失望。

我国学者蒲红(2010)认为顾客满意度的概念从经济学角度、行为学和心理学角度、事前期望与事后感知比较角度都有不同的含义;严帧利(2012)认为顾客满意概念的界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主观性,即顾客满意度与顾客自身条件息息相关,是的顾客满意的结论常常是主观的;层次性,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对产品和服务的心里标准不尽相同,因此某个产品或某项服务的评价也不尽相同;相对性,顾客习惯将自己购买的产品与自己以往购买的同类型相比较,因此满意与不满意的感受也是相对的;阶段性,作者指出,随着现代社会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人们对产品的满意度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即一个产品的满意度很可能在市场推出新产品后迅速降低;张秋林在其《市场营销学》中指出,企业如果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从理念满意(MS)、行为满意(BS)、视听满意(VS)、产品满意(PS)、服务满意(SS)等五个方面来满足顾客需求。

(二)顾客满意度的测评模型

由于顾客满意度对公司和总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性,现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国家性指数,从宏观的水平上评估和追踪消费者的满意情况。许多公共政制定者相信,这些标准就像生产力和物价这些传统标准一样,可以成为而且应该成为评估国家经济是否健康的工具。顾客满意度指数开始接近经济产出的质量,而更多的传统经济指标总是只关注数量。其中比较具有权威的是瑞典顾客满意度晴雨表模型、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欧洲顾客满意度指数。

1.瑞典顾客满意度晴雨表模型

瑞典顾客满意度晴雨表模型,即SCSB模型,该模型可对瑞典30多个行业100多个企业的年度顾客满意情况进行测量,旨在作为对生产力衡量指标的补充。由于生产力指标主要反映产出的数量,而SCSB能够从购买者角度反映产出的质量,因此SCSB在衡量顾客满意度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 SCSB模型

2.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 1994年,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第一次被采用过。ACSI是一种衡量经济产出质量的宏观指标,是以产品和服务消费的过程为基础,对顾客满意度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由国家整体满意度指数、部门满意度指数、行业满意度指数和企业满意度指数4个层次构成,是目前体系最完整、应用效果最好的一个国家顾客满意度理论模型。

图2. ACSI模型

该模型共有6个结构变量,顾客满意度是最终所求的目标变最,预期质量、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是顾客满意度的原因变量,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则是顾客满意度的结果变量。模型中6个结构变量的选取以顾客行为理论为基础,每个结构变量又包含一个或多个观测变量,而观测变量则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得到。

3.欧洲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欧洲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即ECSI模型,它是在ACSI的基础上构建的,模型包括企业形象、顾客期望、质量感知、价值感知、顾客满意、顾客忠诚6个隐变量。ECSI

模型是欧洲质量组织、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等机构组织下构建的。1999年,采用ECSI模型在12个欧盟国家进行了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

六.调研内容

(一)文献综述搜集资料

本小组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了解顾客满意度调查的方法与模型,并对满意度含义进行整体把握。其次,小组成员从营销组合、产品种类、产品安全性方面对南农食品作出大致了解。

(二)问卷调查

本小组在实际调查中,将选取南京市各区居民为调查对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南农食品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进行问卷设计,并以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分析结果。

(1)消费者认知情况

1)问题设计确认消费者是否听过南农食品或了解程度

2)问题设计确定消费者是否知道南农食品的可获渠道

3)问题设计确定消费者对南农食品相关信息的关注程度及关注渠道

(2)消费者对产品属性满意情况(主要采用李克特量表检验顾客的满意程度)

1)问题设计确认消费者对南农食品的口味是否满意

2)问题设计确认消费者对南农食品的营养价值是否满意

3)问题设计确认消费者对南农食品的食品安全程度是否满意

4)问题设计确认消费者对南农食品的包装是否满意

5)问题设计确定消费者对南农食品中绿色无公害净菜系列的食品卫生、新鲜度等是否满意

(3)消费者对南农食品其他因素的满意情况

1)问题设计确定消费者对南农食品的价格是否满意

2)问题设计确定消费者对南农食品的销售场所布局或选址是否满意

3)问题设计确定消费对南农食品提供的服务是否满意

(4)消费者购买行为

1)问题设计确定消费者是否发生过购买行为,若无,是否有意愿购买,若未发生购买行为,问题设计确定消费者拒购原因

2)问题设计确定消费者的购买频率

3)问题设计确定消费者的一般购买场所或途径

4)问题设计确定消费者的购买食品偏好

(5)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

最后,在问卷设计中对消费者的人口统计特征进行调查,涉及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家庭中是否有小孩或老人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Parasuraman A,ZeithamI V A,BerryL L.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5,49(3):41-50.

[2]Parasuraman A.Zeithaml V A,BerryL L.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Retailing, 1988,64( 1):12-40.

[3]蒲红.经济型酒店顾客感知价值、满意度与忠诚度关系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旅游管理,2010.

[4]严帧利.杭州经济型酒店的顾客满意度研究 基于携程网网友评价的内容分析[D].浙江财贸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012.

食品营销论文篇6

关键词:江门老字号;新媒体营销;策略

江门,中国明代初期的商业重镇,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沟通珠三角和粤西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江门本地企业众多,被列为中华老字号的也不少,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媒体营销的不断出现,使得这些原本具有优势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面临一定的挑战。在江门老字号中,鹤山东古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新会大有酱园食品有限公司和新会新宝堂陈皮有限公司,率先做出了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营销的行为,让中华老字号在与新媒体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一、江门老字号新媒体营销的平台和载体

江门地区的三家老字号企业:新会大有酱园食品有限公司、新会新宝堂陈皮有限公司和鹤山市东古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利用新媒体进行产品营销的平台不尽相同。

(一)新会大有酱园食品有限公司

大有食品有限公司现拥有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天猫商城旗舰店三种新媒体。其中官方网站产品内容齐全,所销售产品均能在官网查询,并可以通过网站中的二维码链接天猫商城进行购买。同时经营着进口的果脯凉果。官网还设有生产设备简介及客户反馈渠道,用户的权益可得到保障。微信公众号有相关优惠信息及产品链接至天猫,但内容在2014年之后的再无更新。天猫商城中的旗舰店是大有在新媒体运用中比较突出的方面,市面上出售的产品均有在电商上出售,服务评价及物流速度均高于平均水平。此外,在百度上搜索“江门凉果”等关键词,第一条是大有酱园的凉果产品。但是在一号店的搜索引擎上输入凉果并没有出现大有酱园的品牌。

(二)新会新宝堂陈皮有限公司

新宝堂拥有的新媒体主要包括:官方网站、微博、天猫商城及与京东商城链接的微店。官网网站处于无人监管状态,除了企业基本信息,没有产品等其他可咨询信息,属于无用类型。微博拥有两万人的粉丝,并且有持续更新内容。而天猫及京东时常有打折信息用微信、微博告知消费者,属于阳江地区利用新媒体技术对老字号产品营销较成功的例子。新宝堂在微博营销中采取创造故事具有年代性并以自身为创作主题的的《陈皮世家》连载的方式,宣传自己古法制造陈皮的技艺,并且将读者带入故事情景,从而达到销售及宣传的目的,这是老字号企业利用新媒体营销中老字号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创新及优势举动。

(三)鹤山东古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东古现拥有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及在天猫商城、一号店有官方产品销售。官方网站上主要以宣传企业文化为主,以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向顾客宣传东古调味食品的制作方式,并且网站上有东古产品的产品详解,全方面的展示了东古的企业文化及产品。微博上有持续更新的内容,并有开设美食厨房的节目,在展现广东传统美食的同时展现了东古食品调味的作用,并且有与中央电视台的合作视频对东古调味品的宣传,在新媒体的使用上范围较广。东古作为主要以食品调味品为主要产品,有效的与食品烹饪相结合,推出的美食厨房系列,对购买调味品的妇女人群有明确的宣传作用,能在市场上占据足够的市场份额。

二、江门老字号新媒体营销方式方法

(一)新会大有酱园食品有限公司

主要以网络平台销售为主,通过在官网和天猫商城、一号店的销售为主,以避免零售店选择性进货而导致的货品不足问题。有效扩大销售市场。

大有所用到的新媒体技术均是为天猫商城的销售服务,在顾客登陆官网搜索产品时可以转跳天猫是比较方便的方法,对于实体店没有进货或者存货的情况可以得到有效补充,官方开设旗舰店的做法值得食品销售企业学习,实体店存在为了节约成本而选择性进货,不能做到所有产品都能有效在市面流通,电商的做法有效去除了这一弊端。

(二)新会新宝堂陈皮有限公司

主要以微博的《陈皮世家》为主要的宣传方式,以及天猫和京东商城的网络平台销售,并在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以新会陈皮领头羊的形象出现。

一是,在官方网站上大力宣传陈皮的药用功效及保健作用,在网络平台的销售用语可大致归为:买给家人的保健品或者药膳食品、绿色健康,并迎合广东人以饮食为主的生活理念提出“健康人生吃出来”。为在改观消费者对陈皮只用于稀释味道或者零食的大众观念,加入时常烹饪或者药膳的使用方法可以有效扩大消费群体,同时在阿里巴巴商城注册了商铺,消费者可以在其官方网站上直接购买。

二是,通过小说《陈皮世家》进行文化营销。读者在阅读小说的同时可以了解陈皮的制作,加深对陈皮的认识,并了解到以新宝堂为原型创作的陈皮世家四代人的兴衰沉浮,旨在读者可以更为直观的了解陈皮产品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

(三)鹤山市东古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主要以微博上的东古美食厨房的烹饪教学作为宣传手段。以及在天猫超市、京东商城和一号店上均有销售产品,主要一酱油等食用调味品为主。

一是,通过在天猫超市等电商渠道销售东古调味食品。充分迎合了当下年轻一代已婚女性习惯在网络平台购买产品的行为。作为江门地区的调味食品龙头企业,东古产品已经成为该地区市民的常用的调味品,网络平台销售可以满足不在江门地区的江门人能感受到家乡的味道,同时这也是东古的宣传手段之一:“在食物中感受家乡”。

二是,在微博投入播放的东古美食厨房是东古新媒体营销的一大创新方式。在拍摄烹饪江门地区特色私房菜的同时采用东古的调味食品,烹饪“江门味道”,在宣传饮食文化的同时对产品进行营销,在吸引江门地区消费者的同时扩大东古调味品在饮食爱好者的知名度。

三、江门老字号新媒体营销中的挑战

新宝堂陈皮有限公司,利用自创的小说为载体在新浪微博,使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了解企业文化,达到新媒体营销的目的。但是作为江门的特产产品,新宝堂并未成功将产品和品牌变为陈皮的一种象征,很大程度上使得消费者知道陈皮是江门的优质产品,却不知道哪一家企业的陈皮生产质量最好。并且在利用文化营销的道路上没有很好地继续下去。陈皮作为一种可以零食也可作为膳食的一种食材,其需求弹性较小,在超市作为零售的地位是偏低的,很难有大的发展前景,新宝堂所提出的陈皮与食材以及保健食疗相结合的方法尚未有效利用新媒体的平台进行推广和利用这一特性与饮食行业相结合。

鹤山东古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利用拍摄美食厨房节目的方式宣传产品有其独到之处。但东古所生产的调味品在普通人家中并没有很大的竞争优势,调味品作为一种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需求的决定因素是产品知名度及食品安全程度。经过一定数量的调查发现,大多数超市所售卖的调味品不超过四个品牌,广州地区只有很少的超市进行东古的调味品出售,江门地区则比较多,但就销量和知名度来说不及海天和厨邦两个品牌。利用具体的菜式结合江门味道与饮食行业,新媒体相结合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新会大有酱园食品有限公司利用电子商务的网络销售平台进行扩大零售市场有其优势点。但同样作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一般来说凉果以及果仁之类的产品会在过年过节期间销量大增,而其他时间段则销量惨淡,发财应子在粤语中有大吉大利的意思,但是作为日常零食则很少有人喜爱,如何利用新媒体在过年过节的年货市场上有效地占据一席之地将成为人们首选的送礼佳品会成为企业突破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江门老字号新媒体营销的策略建议

(一)充分发挥互联网营销的广度,全面展示老字号

对于大有酱园所经营的凉果、应子等季节类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宣传营销方法,将产品全面地展现在消费者容易触及的平台,在品牌进行推广时结合“中华老字号”的招牌,更好地在销售旺季占领市场。

(二)挖掘互联网营销的深度,实现跨界营销

新宝堂主要以陈皮的制作闻名,在老字号新媒体营销的环境下使用创新的小说故事的形式宣传企业文化和产品,但因为现在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纸质书本的销售渠道变窄,可以寻求电子书籍的推广,并联系电视电影栏目组,将陈皮的故事搬上大银幕并开展电商销售。同时由于陈皮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可以联系美食节目组对陈皮相关的菜式进行研究和开发,打造新媒体形式下的美食节目,比如利用当前很火热的网络直播承载。另外,可以寻求和江门当地有名的餐饮行业合作,开发专有江门新会陈皮独有口味的菜式。

(三)利用新媒体实施文化营销

调味品对于餐饮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就对东古调味品的理解在美食杂志或者网站上发表文章,在发表见解的同时对产品及品牌进行营销;在扩大销售量的同时,提升企业知名度。利用当前很火热的网络直播,与当红主播以及直播平台合作,开发直播节目,招揽美食爱好者。同时寻求调味品最大的需求商家、餐饮酒店,定期推出新的菜式推广到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使得东古能和占据市场份额较大的海天调味品抗衡。

参考文献:

[1]李利华,吴新玲.微时代老化品牌的微营销策略分析[J].现代商业,2014(05).

[2]杨兴乐,肖浩.生态型产业前景广阔 “互联网+农业”打造新会陈皮电商之路[N].南方日报,2015-11-18.

[3]吴新玲.医药老字号新营销:大健康营销战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5).

[4]佚名.传世调味 百年东古――广东省鹤山市东古调味食品有限公司[J].中国产业,2012(01).

[5]肖晓欣.新宝堂:“老陈皮”焕发“新活力”[A].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政府、中国药文化研究会.第三届中国・新会陈皮产业发展论坛主题发言材料[C].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政府、中国药文化研究会,2011.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12620028)“新媒体时代老字号品牌发展的创新路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GD14XGL41)“广东省国有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科研课题(14-002A)“新媒体时代与电商背景下老字号发展的创新路径”。

食品营销论文篇7

一、广告营销

它是通过购买某种宣传媒介的空间或时间,向餐饮公众或特定的餐饮市场中的潜在顾客进行推销或宣传的营销工具,这是餐饮企业常用的手段。素食餐饮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可见或可闻地开展营销活动,使人们能够感受到素食的独特性。这种营销方式包括:电视广告、电台广告、报纸杂志、餐厅内部宣传品、邮寄广告、户外广告等。目前,选择较多的方式主要是报纸杂志、餐厅内部宣传品。

二、菜单营销

它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菜单向前来餐厅就餐消费的顾客进行餐饮推销。餐饮企业可以通过形式各异、图文并茂的固定菜单、循环式菜单、特选菜单、每周菜单等进行宣传和营销。菜单要针对不同目标人群进行设计,以求实现营销效果的最优化,激起顾客的消费欲望。上海枣子树餐饮有限公司是一家素食餐饮企业,下属的素食餐厅中菜单内容丰富、制作精美,每月在菜单上都会推出新菜。此外,还有相应的商务套餐菜单供商务客人选择。枣子树所进行的菜单营销较为成功,借此吸引并稳固了大批客人。

三、餐厅形象营销

对素食餐厅的形象应进行整体设计与考虑,在设计店徽、选择餐厅主题、布置装饰家具等方面都应突出餐厅的特色,如可以将整个素食餐厅格调装潢成清新淡雅型,素食与这类风格搭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枣子树餐饮有限公司作为上海素食餐厅的佼佼者,就非常重视餐厅的形象营销。现有的5家直营素食餐厅的店徽、装修风格都较为统一,强调素雅。这与素食文化及枣子树的公司文化都十分吻合,因此深受顾客好评。

四、宣传营销

这是以付费或非付费新闻报道、消费等形式出现的,一般通过媒体为人们提供有关饮食产品以及服务的信息,与广告相比,它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因为它把直接体验转化成文字等让消费者感受,从消费者的立场较为客观地进行评价。素食餐饮企业应广泛开展美食活动,主动向新闻媒介提供相应信息,邀请媒体从业人员到餐厅就餐,也可以与媒体、餐饮协会等联合举办相关活动,如素食与健康、素食大餐饮等节目及活动。这样既可以扩大素食餐饮企业在社会上的正面影响,又可以为自己的经营特色、各种销售活动进行宣传,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如2008年在广州举办了中国首届素食论坛,就邀请了不少媒体、企业、知名人士参加。上海枣子树、广州怡新、深圳天厨妙供等素食餐饮企业纷纷借此进行营销,扩大知名度。

此外,素食餐饮企业还可以进行网络营销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如建设专门的网站,开展网上订购等。上海的百年素食老店功德林已经建立网站供客人预订素宴、素食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是一名脂肪肝患者,脂肪肝除了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贫血等疾病原因相关外,还与人的饮食、营养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编辑朋友,脂肪肝患者饮食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食品营销论文篇8

1.基本无营销时期(建国初期——70年代末)

农产品市场营销是在市场上进行的,没有市场,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营销。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里,由于农产品的严重短缺,国家直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这里没有市场。这期间虽然也开放过农产品集贸市场,但进入集贸市场交易的品种受到限制,数量也很小,而且都很快被取消。同时,在农产品集贸市场上参与交易的卖方和买方人员也受到严格限制,在市场空间上基本上是地产地销,等等。所有这些显然不能影响农产品统购统销的基本性质。加之这一时期市场营销理论尚未引入我国,无论农产品生产者还是销售者,还都没有“市场营销”的概念。

需要指出的是,一般说来,在农产品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生产者受利润最大化动机的支配,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等途径增加农产品总量,去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我国这一时期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者还是销售者,其生产经营行为都不受利润最大化动机的支配,而是由计划指令或行政命令所决定。在生产方面,由政府行为决定的低层次的广种薄收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围湖造田等成为这一时期增加农产品总量的主要途径。在价格方面,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由政府统一制定,生产者、销售者没有定价的主动权,消费者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价格也就失去了促进销售的功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不仅单一,而且由政府垄断,生产者和销售者既没有开拓分销渠道以扩大销售的必要,也没有通过构建新的分阶渠道以促进农产品销售的可能。在促销方面,由于农产品严重短缺,供不应求,即使产品质量一般也能卖出去,甚至是排队抢购。无论是农户还是国营商业部门,并不要派人搞推销,也用不着做广告。所以销售促进与农产品无缘。据作者查阅这一时期的有关资料,除出口贸易举办的每年一次的“广交会”期间偶尔能见到少数农产品的文字宣传材料外,现代广告几乎与农产品无缘,更谈不上利用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手段进行农产品促俏了。因此,这一时期的农产品基本市场无营销可言。

2.大量生产向大量推销转变时期(80年代初——90年代中期)

增加农产品总量以缓解供求矛盾是改革初期的主要任务。与前一阶段不同的是,这一时期主要通过经济手段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产品供给总量。80年代初,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双重刺激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为了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大量生产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产成为这一时期增加农产品总量的主要手段。例如,凡是能增加产量的品种就被认为是“良种”,质量被放到次要位置,并且只要是产量高的品种,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变。以水稻为例,据作者在湖南攸县的调查,有些米质并不好的水稻品种由于产量高,易管理而被作为“良种”,在当时种植的时间长达十几年。(见表1) 广矮早4号(水稻)1974——1988年15年湘矮早9号(水稻)1976——1988年13年威优6号(水稻)1980——1991年13年湘早籼(水稻)1987——1995年9年威优46(水稻)1991——1994年9年

大量生产有一个假定前提,即假定市场需求是相同的,即使存在着差异也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或根本看不到需求的差异性。对于粮食等同质性很高的农产品来说,这种假定也是基本符合改革初期消费需求的实际情况的。因此大量生产成为这一时期农民生产经营行为的主要特征。但品种单调和低品质的大量生产本身已隐藏着“卖难”的可能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这种在只关心生产,忽视市场需求的营销哲学指导下大量生产出来的高度同质化的农产品,便难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市场需求,造成不少地方农产品“卖难”和大量推销现象的出现。

“卖难”问题首先出现在粮食领域,1983—1984年,就已出现了“卖粮难”现象。但由于当时粮食市场尚未放开,仍由政府垄断粮食的收购与销售,政府采取扩大收购的对策;加之粮食是一种兼有自给性和商品性双重属性的产品,粮食难卖时农户会多存储一些或多消费(如用作饲料、酿酒等)一些。因此,当时没有造成农民粮食的大量推销现象的出现,但并没有消除导致“卖粮难”和大量推销的根源。相反,政府几次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给农民一个错误的信息:粮食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粮食的需求差异被掩盖。随着政府对低品质且高度同质化的粮食收购量的增加,“卖粮难”的潜在危机便由粮食生产者即农民转移到国有粮食部门。到1997年,终于出现粮多仓满,盛不了,卖不出,调不动,存不下的严重局面。粮食部门普遍亏损,财政补贴急剧增加,以1997年为例,除国家200多亿元的财政补贴外,粮食系统还亏损挂帐480亿元。国家近800亿元都用在粮食补贴上了。因此,如何将已生产的或库存的粮食卖出去,减少库存,成为国有粮食部门的主要任务,粮食的大量推销终于爆发。据作者对湖南攸县的调查,该县国有粮库97年有陈粮36000多吨。这批粮食的平均收购价为72元/50公斤:而当时的市场价已下降到52—53元/50公斤。为了将这批粮食卖出去,该县粮食局拟以52元/50公斤的价格出售这批粮食,并组织干部职工全力推销,但收效甚微。这种以降价为主要特征的粮食大量推销在全国非常普遍。

对于大多数由市场调节的农产品而言,大量推销现象在80年代中期就已出现。南方的柑桔是当时大量推销的典型。如湖南在六、七十年代从浙江引种的无核蜜桔,到80年代中期已进入盛果期,过去是桔农坐在家里等人上门收购,当时是柑桔丰收却卖不出去,于是派出推销人员到华北、东北等地大力推销,但由于品质一般,且受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收效也不理想。在柑桔产地,过去卖0.8—1元左右一斤,跌到0.2-0.3元一斤也没有人要。

这一时期,市场营销理论已引入中国,并在农业领域得到初步应用,但在不同的产品领域应用的程度不同。一般说来,由市场调节的农产品的应用市场营销原理较早且较充分,而由政府控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农产品则应用较少。这一时期对市场营销原理的应用主要偏重于分销渠道、人员推销与广告促销等方面。虽然一些地方也将品牌、商标、包装等的原理应用到农产品的领域,但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产品销售。从根本上来说,营销观念仍停留在产品观念或推销观念阶段。

3.从大量推销向现代营销转变时期(90年代末以来)

90年代来末期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食物结构方面,经历了细粮化、副食化演变之后,已进入主食优质化阶段。在选购食品标准方面,越来越注重食品的特色、营养成份、安全卫生性和易加工性;在购买地点上,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更倾向于节省时间、方便的场所购买;在消费倾向方面,品牌消费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即使农产品也出现了指牌认购(如大米)。总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对农产品的需求差异越来越明显。加之90年代中期以后,农产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卖方已没有市场优势。这种市场环境,促使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营销观念发生重要变化,从以生产或推销为中心逐步向以顾客或消费者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转变。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营销观念导入农产品营销过程,绿色营销已成为一种大趋势。绿色营销观念是环境保护意识和市场营销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的新发展。与纯市场营销观念相比较,它更重视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主要表现在:①它将生产经营者的营销目标从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费需求转变为追求可持续消费;②将营销服务的对象从消费者扩展到“消费者与社会”;将顾客重新定性,即从毫无约束的物质资源“消费者”转向保护自然资源的“人”;③将“顾客满足”重新定义。传统营销学所指的“满足”集中于产品和服务被消费时得到的满足,而绿色营销要求达到的满足,不仅在产品被消费时,而且还包括生产或提供产品时和产品被消费后。这一从产品的“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均使顾客得到满足的要求,涉及生产经营者的全部行为和创造顾客满足的整个产品历史过程,因而使“顾客满足”变得更为复杂;④营销管理的内容增加。70年代以来的营销管理强调生产经营者应以重视顾客满足为出发点的整体管理。绿色营销管理则将环境保护纳入生产经营者整体管理的范畴。生产经营者在整体营销管理中必须考虑绿色产品与包装、产品生产和营销过程中的污染和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等,并以此实施整体管理。绿色营销观念的这些基本思想,正在逐步深入到我国农产品领域,并开始成为农产品营销的一种新的指导思想。

农产品绿色营销涉及宏观和微观两大体系,包括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从宏观方面看,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已经出台,成立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绿色食品标志,制定了《绿色食品的标志管理办法》,确定了若干产品的绿色食品标准。目前该中心已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委托了38个管理机构9个部级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和56个省级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绿色食品的认证和质量管理工作,全国环境监测农田和水面达4000多万亩,涉及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等行业。其中,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分别占25%或75%。这表明,国家制定农产品营销政策的绿色营销导向已十分明显,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宏观条件已基本具备。

从微观方面看,目前,绿色营销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所认识,对其营销活动影响越来越大。在产品生产方面,加强了绿色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生产条件、生产技术、劳动投入的研究,建立了一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的品种、产量增加。到1999年底,全国已开发出绿色食品的1360种,实物产量达1000多万吨,总产值达494亿元,销售额302亿元。湖北省1997年绿色食品品牌仅8个,到2000年增加到78个,总产量达31万吨,总产值达10.6亿元。在营销组合策略方面所体现的绿色营销观念也越来越明显。首先是绿色包装。现在使用包装的农产品越来越多,这些产品在包装装璜设计时,实际部门和舆论界越来越重视包装及其残余物对环境的影响,使之符合“可再循环”、“可生物分解”的要求。其次是绿色商标。即在给绿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命名和选择商标时,更注重符合绿色标志的要求,使人们在接触产品及其商标时,使人联想到葱郁的植被,茂密的森林,诱人的花草,清彻的水源,优美清洁的环境和蓬勃的自然生机。有的甚至还直接使用了“可食商标”。如山东省东营市的一些生产经营者将可食色素、可溶性动植物的产品如豆腐皮、糯米低等做成可食商标,直接加工在主食上或农产品上。如在苹果、西瓜、梨等产品上用纸塑贴皮,形成“福”、“喜”等天然图案。对一些瓜型蔬菜如冬瓜、西葫芦、南瓜等产品则用硬枝把商标写在幼果上,图案同瓜果一起长大,保持原汁原味,既无公害又带有商标。这些都是绿色营销观念在品牌商标策略中的具体体现。再次是绿色价格策略。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有特殊的环境要求,其成本也较之一般产品高,因此绿色农产品的价格也高于普通农产品,使之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在农产品促销中,将产品信息传递与绿色教育融为一体已成为新趋向。特别是近来的一些农产品促销广告已不只是单纯传递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信息,而是转化为对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教育,使消费者从关心广告产品“是否对我有害”转变为“我要关心爱护环境”。所有这些,表明绿色营销已成为农产品营销的一种新方式。

2.农产品市场营销团体纷纷成立。农产品市场营销团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专业技术服务组织转化而来,如蔬菜协会、苹果协会等,这类组织在进行技术服务的同时还承担部分市场营销职能。另一类是专门成立的农产品营销协会,它的成立更能表明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发展。2002年1月,江苏省农产品营销协会成立,目的在于通过协会,引导全省农民开拓农产品国内国际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江苏省农产品营销协会首批会员973名,其中,团体会员324名,个人会员649名。会员的主体是该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运 销大户。协会的主要任务是:一抓理念,推动和促进农产品销售。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动批发市场或龙头企业与基地、超市对接,不断地向超市经营延伸。引导有条件的批发市场或龙头企业直接兴办超市,或利用现有超市和社会资源实行联合,由批发市场或龙头企业负责配送。二抓基础,建立健全现有的组织网络。拟用3—4年的时间,在全省建立健全覆盖所有乡镇的协会组织。三抓信息,为农民提供较为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有条件的大户发展网上交易,依托“江苏农业网”建立一支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信息员队伍。四抓商机,广泛开展农产品营销活动。逐步发展一批省级品牌农产品,建立江苏省品牌农产品超市和配送中心,进而发展订单农业和优质农产品基地,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五抓维护权益,建立行政、舆论、法制监督机制,为会员说话、撑腰。六抓通道,协调农产品运销过程中的问题,创建农产品“绿色通道”。

2000年3月,广西农产品产销协会成立并正式运作,它结束了广西农产品产销群龙无首,长期“跑单帮”的局面,开辟一个有序、公平、公开、规范的市场竞争的新局面。据悉,目前加入协会的成员理事单位,已有包括南宁市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柳州市柳邕农产品批发市场、田阳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在内的23家区内著名农产品市场。

3.注重市场调研,并对市场进行细分,实行目标市场营销。在农产品大量生产与大推销时期,由于忽视消费需求的差异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并没有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概念。随着“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的确立,市场调研越来越受到生产经营者的重视。市场调研是新产产品开发的起点,也是进行市场细分、实行目标市场营销的前提。很多农产品中介组织、经销商通过市场调查,将市场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农产品生产者;一些农产品生产者也直接进行市场调查或通过广告等渠道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信息,确定生产品种、上市时间、销售地区。例如,当湖南本地的辣椒“落摊”后,海南生产的辣椒便源源不断运往湖南市场;南方沿海一些渔民网箱养殖的水产品,专门供应北京等大城市的宾馆、招待所和餐饮业;小麦既有用作面包加工原料的,也有用于加工面粉的;等等。这些农产品在生产时其目标市场就已十分明确。即使是大米这样同质化程度很高的产品,也细分为宾馆餐饮业和居民食用等不同子市场,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都有其目标市场。

4.注重新产品的开发与产品改良。现代营销观念与传统推销观念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从既定产品出发,在此前提下进行大量推销。现代营销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则不限于流通领域,而是扩大则生产领域,注重研究适应市场需要,新产品的开发与产品改良。近年来,农业领域推出的甜玉米、方形西瓜、工程鲫鱼等,以及农产品加工一系列新产品的问世,正是现代营销思想在生产领域发生作用的具体体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粮食领域,长期以来一直围绕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研究,基本不涉及生产领域。99年5月,国务务院发出了“着力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号召,并决定调整(缩小)按保护价收购的范围,完善粮食收购价格政策,实行优质优价。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粮食品种,将逐步退出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的范围。从而形成了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的动力和机制。这项政策表面上是政府利用价格机制引导农民改良粮食品种,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实际上同样是现代市场营销思想从粮食流通领域扩大到粮食生产领域的具体体现。

5.品牌、商标意识增强。

过去,我国农产品同品牌、商标基本无缘。90年代中期,随着很多地方的名牌战略的实施和向农产品领域的延伸,不少农产品开始使用品牌、商标,但大多是注重品牌、商标的识别功能和促销功能。近来,不仅品牌化的农产品越来越多,鲜肉、活鱼都用上了商标,甚至鸡蛋也贴着商标卖;而且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和中介组织对品牌、商标功能的认识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从识别功能和促销功能向信息传递功能、价值功能、形象功能的综合功能转变。很多农产品品牌富含个性特色,过目不忘,易于记忆和传递品牌信息,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创造品牌价值。虽然目前农产品商标在商标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农产品品牌化意识的增强和商品从其基本功能向综合功能的转变,表明品牌营销已在农业领域初露端倪。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12月1日起实施的新标法,比修改前更有利于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农产品品牌营销。过去,只有法人才能申请注册商标,农民作为自然人,是不能为自己所生产经营的农产品申请注册商标的。新商标法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对其所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可以向商标局申请商品商标注册。这就是说,我国农民今后不论是否具有法人资格,都可以为自己生经营的农产品申请注册商标。这无疑为农产品商标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新商标法还将农产品领域广泛使用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作出明确的规定,并与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并列,受法律保护。这对农产品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的发展与保护,也是有利的。同时,新商标法已与国际法接轨,有利于我国进入国际市场。所有这些,一方面为农产品品牌营销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又表明农产品品牌营销已是大势所趋。

6.农产品的分销与促销形成多样化。在分销方面,不仅传统的“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分销渠道模式得到发展与完善,许多农产品进了大型的超收市场,而且创造了新的营销方式:一是网络营销。一些农产品生产基地或批发市场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将农产品品种、规格、价格等信息及时传递给买方,并可在网上进行交易。二是定制营销。农产品在定制营销也分为两种:一种是B to B,即通常所说的“订单农业”。它是农产品生产者根据加工者或批发商的要求进行生产,农产品收获后由生产者直接送达到加工者或批发商,或由后者自己运输。另一种是B to C,它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者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进行专门生产或品种搭配并直接送货上门的营销方式。“鲜菜配送”、“鲜奶送货上门”是这类营销方式的典型。

上一篇: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化产业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