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范文

时间:2023-09-20 19:30:14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篇1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

对于网络平台选择的态度本项目跨文化交际教学主要依托wiki平台进行网络互动和学习。Wiki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文本多人在线协作写作系统,可以让学习社群成员在网页上创作、编辑、添加、修改、删除内容,可以体现知识构建的关联性。潘文晗认为,wiki是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最佳选择。为了解学生对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倾向,本研究调查了学生对于wikis平台学习和QQ或微信辅助学习的态度。统计显示,26%的学生倾向于在wikis平台学习;72%的学生倾向于借助QQ或微信辅助学习;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学习关键靠自己。也就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有丰富社交功能的QQ或微信平台辅助学习,四分之一的学生支持wiki专业学习平台。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支持QQ和微信辅助学习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QQ常用、熟悉,操作简单,用户更多,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信息可以更及时的了解,也不易忘记。而Wiki不是常用网站,登录较少,无法保持师生间及时沟通,学生有时会遗忘上面的任务。第二,QQ上网速度快,手机也能用,节省时间。而wiki网页网速较慢,而且用户登录程序较复杂。第三,运用QQ平台学习可以提高关注度。赞成Wiki平台学习的原因有:第一,wiki是专业的网络学习平台,针对性强,预习和学习内容比较有条理,比QQ正式。QQ平台偏娱乐性,不便于引导和培养习惯,wiki可以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第二,每个人可以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答案公开,大家都可以看到,可以从别人处学到知识,发现自己答案的不足,在比较中进步;督促能力较强,可以看到更多同学的评论和观点,使大家主动预习。第三,wiki平台内容丰富,全英界面,有利于词汇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调查还发现,有极少部分学生对于网络平台的选择持无所谓态度,其原因归结为两类:其一,对于一些学生,任何方式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完成学习任务;其二,不喜欢上网,对网络学习没有兴趣,或者认为传统的纸质学习材料更适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傅钢善和王改花(2014)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网络学习交互越强,学习效果越好;学习者外部调控能力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效果

总体上,对于英语课的跨文化知识和交际教学和相关活动,后测项目第12题统计表明:18%的学生非常满意,73%的学生基本满意,8%的学生不太满意。即五分之一的学生非常满意,大部分学生基本满意,还有近十分之一学生不太满意。究其不满意的原因,其一,如后测问卷第8个项目结果显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对于网络平台的选择,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采用常用的社交网络来辅助学习。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英语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想法,本研究进一步设计主观问题,让学生对本学期英语阅读课提出建议,经归纳分析,学生对于英语阅读跨文化交际教学建议可分为三类:第一,加强词汇语法学习,短语、句型和语法知识需补充加强;第二,传授更系统的学习技巧,做题方法,如关于CET考试方面的知识;第三,提高学生兴趣,增加课外知识,补充国外的短语,适当增加书籍、电影等文化学习方式。这说明,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要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国内外语语言测试结合起来,同时要探索多种灵活丰富的学习策略和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王玉敏单位: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篇2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跨文化交际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缪道蓉(197.8-),女,四川双流人,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及二语习得。(四川 成都 610039)陈渝(1974-),女,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重庆 40005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大学校级重点二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39-01

目前CET4和CET6是检查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不少高校把通过四级或六级而不是培养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这样导致很多过了四级乃至六级的学生仍然难以用英语在实际生活中交际。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立十分必要,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跨文化交际的历史及其必要性,文化与交际等相关概念,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以及跨文化的感知、适应和跨文化能力等。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将分析在已过大学英语四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设置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等效学分课程,并将着重分析该课程设置应包含的内容和有效策略。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跨国交流与合作以及跨文化交际愈加频繁,这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更应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较少涉及交际能力,这导致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交际知识了解程度普遍不高。另外,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形势下,很多高校和教师虽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始注意对文化的导入,但是在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跨文化交际一般是本科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英语国家文化,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进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该课程一般在英语专业的大二或大三时候开设。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水平。在基于大学英语四级的分层教学下,已过四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经过第一和二学期的语言基础的学习之后,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学生语言水平而言,设置跨文化交际等效学分课程是可行的。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设置

1 常规跨文化交际课程所含内容的摄入。在对已过四级的非英语专业进行该门课程教学时,应包括跨文化交际的历史及--其必要性,文化与交际等相关概念,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以及跨文化的感知、适应和跨文化能力等。但在每部分具体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考虑非英语专业学生现有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文化及相关概念的知识,对较难或那些离实际交际相对较偏的知识(如理论)做适当的删减或简化,而对于那些较重要或跨文化交际中常遇到的内容应当做适当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或扩充,做到由点到面,从而让学生对该部分有一个相对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2 语言能力的再培养。尽管在已过四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可行的,但是非英语专业与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特点存在很多差异。有鉴于此,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的情况,作为等效学分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内容应该包含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再培养这一环节。首先,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听懂英语,能说英语;二是要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具备的听力策略和会话原则,策略以及相关言语行为。其次,在该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扩充学生相关词汇,使其掌握其外延和文化内涵。最后,有效地利用跨文化交际相关资料来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写、译等语言技巧和能力。

3 融合更多的中西文化。经过一年的大学英语学习,相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仍然比较肤浅。因此,在该课程的内容中应当融合更多的中西文化知识,从而使他们对中西文化有一个相对深入的认识。教师引入中西方文化上可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社会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非语言层面的文化差异。如中西方的教育、宗教和政治、人际交往、对友谊以及年龄的认识等。二是语言层面上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如,中西方动植物词汇以及颜色词所带有的不同文化内涵、来自历史文化典故以及宗教的习语表达、委婉语与禁忌语、含不同国家名称的习语表达等。另外,现在跨文化交际是多元文化的交际,因此在文化植入中,教师可适当涉及一些非英语发达国家的相关文化。

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交际者对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两方面的认识,有不少跨文化交际失败不是因为对他国文化不了解,而是因为对本国文化的缺失,因此教师不能只注重对西方文化的介绍,而更应该同时注重中国相关文化的引入。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的有效策略

要使跨文化交际课程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有效实施,该课程的设置就必须从多方面人手并采取一定的策略,把相关内容有效地贯穿起来。

1 要使跨文化交际常规知识、中西文化比较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等相关内容有效、灵活地融合在课程中。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文化的介绍,课程可通过视听说,如英语影视、漫画以及图片等方式呈现。这样,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相关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文化差异。另外,在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该课程还要采取多样化、具体和直观的策略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如Donn Snow在其跨文化交际教程中提出的critical incident exercise就是基于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这让学生在操练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过程中学会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所具备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会话协商策略等。

2 要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有效地设置跨文化交际课程,就必须对学生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实施该课程教学之前,相关教师应通过一些途径(如问卷调查等)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进而让课程的具体内容、结构和教学手段等更全面、更科学化。

3 课程评价是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一方面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另一方面,通过期末考试来考核学生对所学的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文化的基本知识以及其相关语言能力,从而了解该课程的设置还存在哪些不足以及哪些需要继续发扬。该课程的考核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方面,通过直接方式考核学生所学的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文化知识以及语言点;另一方面,可通过设置一些具体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对语言能力进行测试,从而间接地检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基于这些反馈对该课程的设置进行改进和优化。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篇3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 高级英语 洋为中用 跨文化交际

一、高级英语中跨文化教学现状

近年来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已是英语教学中不争的共识。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提高意识”而非“认同采纳”。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高级英语》除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分析鉴别能力。因此,《高级英语》课程需要注重教学中双向文化认知的导入,创设中西文化的课堂交流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高级英语教学阶段除了对基础阶段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进行巩固和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文化意识、特别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因为高级英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和知识.而运用语言知识需要对一定的目标语的社会文化,包含历史文化、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内容的融会贯通。

二、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障碍

(一)英语教育考试导向及其要求。

刘润清先生在(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一文中不无忧虑地指出.“目前英语的教与更多的是出于商业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什么‘文化’和‘社会’的目的,这正是有识之士所担心的”。各种英语考试多半是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考查,这样.英语教学的过程免不了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对其语言所蕴藏的文化却往往忽略。而高级英语教育更是如此。

由于高级英语的语言知识量非常丰富,能力要求绝大多数也停留在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学生没有太多涉猎到文化的内容,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影响不大。2004年修改的《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加大了对于文化内容的考核,虽然考察的基本上都是常识性的内容,但由于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师生文化意识淡薄,课堂文化元素难寻,跨文化教学的路依旧艰辛。因此,认真研究跨文化教学,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真正提高高级英语教学质量,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受我国多年应试教育及高校扩招引起的综合教学水平降低的影响。很多年轻高级英语教师本身就缺乏渊博的中外历史、社会文化知识,再加上学生本身的不重视,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意教那些考试要求的内容而忽略一定的文化社会背景。这些状况应该引起英语教师的反思。所以,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人才呼唤有较高的语言素质和较强的文化素养的教师。

三、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措施

虽然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有诸多障碍和困难,但这不是不进行跨文化教学的理由。不管教初级英语还是高级英语,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而且要持之以恒,因为“语言学习者不可能一下子摆脱自己固有的文化而轻易获得另一种文化” (Byram,1994)。那么如何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挖掘教材,顺势拓展。

现行的张汉熙编AdvancedEnglish及杨立民编Con.tempo.r~-'yCollegeEnglish等教材有一个特点是“文化渗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深挖其文化元素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增加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授肯尼迪的就职演说时就可以围绕美国总统选举、任期等内容展开,并可以对比中美两国元首等内容,让学生将相关知识铭记于心。又如“VirginiaWoolf’的“Professionsdorwomen”中有关于英国人不愿吃鸡腿的习惯——吃鸡腿等于“sacriifce”,中国学生对此不理解。这种不解源于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

(二)词汇教学,彰显文化。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PeterTrudgill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典故。了解这些词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如在学动物名称时可以介绍宠物习俗。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例如中英两国的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诸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但是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例如luckydog。喻指“幸运的人”;bigdog,喻指“大亨、要人、保镖”等。词汇富含文化,只要教师勤于探究和积累,通过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更加佩服老师知识的渊博。总之,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

(三)灵活教学,渗透文化。

高级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创造新颖、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实践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由课堂上的客体(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自然地体会到英语语言的特点,教师再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征,归纳出英语的特点与文化背景的联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实质的认识和文化的理解,最终提高学生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更准确、更恰当、更丰富地运用英语的能力。另外,高级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实也是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就是反复训练,频繁练习。教师授课时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穿插一定的英语新闻、时事等内容,既可以拓宽学生文化知识面,又可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地道语言表达:让学生课后大量阅读一些英语原版剧本、著作、英语报刊杂志等,收听、收视英语节目,定期参加英语角活动等,增加学习英语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结语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随着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人们逐渐意识到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在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听说能力已经被明确写进了国家教委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多重视语法和阅读而轻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纲领,造成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与人交流时却听不懂说不出,在交流过程中出现误解和困惑的现象。而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摆脱“聋哑英语”,使学生能够使用英语进行自由交流,就必须在英语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外语学习的实质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由于社会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不同的语言思维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思维交谈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造成话语推论错误,造成冲突和故障。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在语言上有着直接的体现,并深刻地影响着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与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这就要求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是必要的,给他们提供课本中语言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则更为重要而迫切。

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不能简单等同于对目标语言国家文化差异的了解。仅仅了解一两个目标国家的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培养对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我们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了解的越多,就越容易对异国文化采取理解和容忍的态度。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与宽容来源于换位思维能力的提高。即一旦我们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不会对异国文化感到奇怪或者觉得不可思议。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须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导入。教学中文化的导入有多种方法。文化的导入并不是仅限于简单的背景知识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必须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与学生的兴趣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至于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空洞、抽象、不好理解。教学中涉及到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背景,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查阅相关知识并加以实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积累文化知识,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听说方面着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外语交际能力。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在自己设想的英美文化情景中,进行诸如打招呼、介绍、祝贺、告别、致谢、道歉、约会、购物等特定情景的语言练习。还可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短剧等方式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大胆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感性认识。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做跨文化交际的表率。作为教师,特别是外语教师,其个人素质特别重要。教师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无不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课堂中,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尽量体现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好表率作用。在教学中把更多的异国文化融入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当中,引导学生以一种宽容的心理对待外族文化,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心理上接受外族文化,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尊重别人的交际习惯,不要将自己的交际习惯强加于人。从而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外族文化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调动外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从低层到高层,循序渐进。也就是说,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开始,进而端正他们对异国文化差异的态度,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最后再训练他们处理异国文化差异的技能和技巧。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这三项任务不能看成是不同学期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比较合适的做法是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教师在外语教学的课堂上应花相当一部分精力于介绍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交际规则等语言本身之外的东西。

三、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融入文化因素,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背景输入、进行中外文化对比、组织课堂活动等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帮助学生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提高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从方法上看,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同时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学生对异国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参考资料:

[1]杜英秋.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3]黄志福.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文化差异.韶关学院学报,1994,(1).

[4]盛一英.试论如何加强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5]王凤.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篇5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交际体验;结构学习

在语言学界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中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国外英语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强调了语言的交际属性和文化属性。语言的结构规律是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语言的交际行为则是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的。不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因此,外语教学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交际体验、结构学习和跨文化意识。这个教学方法可以归纳成“交际一结构一跨文化”教学模式。

一、交际体验

交际体验应以掌握交际功能为目标,日常生活为重点,语言媒体为英语;交际化外语教学模式集中体现在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一些从事英语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育者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形式,还应该包括社会规则。

交际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技能,它们是交际活动中自我调节机制的组成部分。交际能力的形成要有知识,知识具有完成活动的定向功能;还要有技能,技能是完成活动的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师与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交际。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与学是互为影响的一种双向交际关系。教师的教不断影响学生的学和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也在不断影响教师的教,并在促进、检验着教;师生之间的交际影响具有相互反馈的双向交际作用。实质上,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

交际化外语理论指出:在交际化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交际化外语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跨文化传播和获取知识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交际化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语言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交际化的外语教学中,中国学生在外语交际过程中存在着两方面明显的不足之处1、不会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用不同的交际方式;2、缺少有关外语交际的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的知识。对此,英语教师应对交际能力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做更加深人的调查研究,对不同文化的交际规则和交际方式进行对比性研究,培养学生在交际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实现得体的外语交际。

二、结构学习

结构学习要以语言技巧训练为目标,语言结构为重点,语言媒体以英语为主。人类学习任何知识,都企图在所接触的事物发展中发现秩序,寻找规律。学习外语也是一个发现规律、寻求规律,并对原有规律进行重组的过程。词义、句法规则和语用知识的重组,无一不在影响着学习者整个外语知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重组过程中,某种知识发展成为一种技巧,又逐渐成为一种常规。通过实践,技巧和常规形成了一种自动过程,成为一种能力。英语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因此。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英语。

目前,人们重新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但不赞成机械的句型操练方式。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者们的任务是寻求和设计一些有效的培养学习者语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他们主要想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使学习者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法规则的作用并逐步掌握这些规则。事实上是,正因为英语教学在中国是属于外语的范畴,大多数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并没有多少听说英语的机会,他们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反复刺激。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结构的能力,其具体教学内容应包括: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选择词汇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运用词汇组句成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所处的语言环境运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语言实践活动,以交际思想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三、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要以了解文化知识为目标,各种文化习俗为重点,语言媒体以英语为主。由于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探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外语教育而言,对文化概念和范畴的界定需紧紧围绕目的语的特点,以及影响目的语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要素来进行。外语教育语言学所研究的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但总的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跨文化意识是基础英语教育的目标,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它与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密切相关。文化知识指学生了解的有关中外文化的知识(knowledgeaboutculture),比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知识。文化理解指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ofculture)。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是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基础,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获得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理解力。

对外族文化抱有好感、渴望了解其历史、文化及社会知识,这是一种十分有利于学习该文化语言的因素。对某一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法感到新奇,那么对该学习者来说学习该门外语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探索;相反,把外语想象得过难,觉得外语表达别扭,这样的学习者必然会对外语学习畏之如虎,学习的效果毫无疑问受其影响。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是否有兴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有兴趣,这些都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的个性也是学生改变对外语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交际一结构一跨文化”模式是指英语教学中,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通过贯穿始终的中西文化对比,使学习者获得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出英语运用准确、流利、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者。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篇6

论文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对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培养一大批既有扎实商务知识又精通各国文化习俗的专业人士。本文从具体分析各类文化的差异入手,讨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随着全球化和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同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各国之间的商务活动也变得频繁,对商务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我们发现,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它需要的不再是只会说英语的人才,而是需要既懂得国际商务运作规则又能成功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涉外交流活动的高层次商务英语人才。因为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在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文化差异的问题。在商务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人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对文化的误解很有可能会导致摩擦的发生,甚至会造成交易的失败。很多英语已经有了很好基础的人,在与外宾交往中还是感觉力不从心,不能深入了解对方和对方的需求。如果没有深入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就会感到自己陷入了瓶颈中,无法前进。

一、 商务英语与商务英语教学

商务英语在国际上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以其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征而独树一帜。随着教育部对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设置的批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和研究又迎来了一个高潮。温家宝总理在针对中国教育现状的讲话中指出:教育要与社会需求接轨,我们培养的应该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商务英语教学无论从广义还是从狭义出发,都要基于以实用为主的原则,改变以往纯语言学习的局面,要语言与文化并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要求。

二、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能力、策略能力、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商务知识。而在我国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中,依然把重点放在英语技能和商务知识两个方面,忽略了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技能和商务英语结合较少,或者根本没有结合。这种单一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误认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顺畅地进行跨国商务活动,从而造成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thomas这样说过:“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可以看出来,听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类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听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则不会像语法错误那样被看待,若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错误,他可能被认为缺乏礼貌和不友好。他在交流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为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为粗鲁和敌意。”所以,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一定要使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用错误比起语法错误要致命得多,使他们了解汉英语言之间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 各类文化差异分析

(1)社交语用错误,导致误解。社交语用错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牵涉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哪些属于个人隐私,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利奇曾说:语用原则基本上是共有的,但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却由于文化的不同而相异。有些东方文化(如中国、日本)一般比西方国家更看重谦虚的原则。比如,一个售货员把汉语中招呼顾客用语“您要点什么”套用到英语中,去招呼说英语的顾客“what do you want?”对方就会感到这位中国售货员缺乏礼貌。而合适的问题应是“what can i do for you?”或者“may i help you?”一位访美女学者在宴会上听到别人称赞她的衣服“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她不会用“thank you”作答,马上按汉语习惯说“no, no, 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结果闹了笑话。

又如:接待外宾时,外宾用thank you表示感谢,可接待员却说:it’s my duty to do so. 殊不知,一句you are welcome 就能解决问题了。到机场接一位重要的客人,不能照汉语习惯:您一路辛苦了(you must be tired)。对方定会生气地以为你说他身体不行,对你心怀不满。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属于一种文化干扰,即学习者不知不觉地将本民族的习惯或文化模式套用或强加到所学语言中去,产生理解的偏误,直接导致交际的失败。

(2)审美习惯差异,导致误解。不了解对方与己不同的审美观、审美习惯,会起到恰恰相反的效果。比如,有一家宾馆为了吸引外宾,在做广告时煞费苦心,把宾馆作了一番描绘。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十里蛙声不断,九溪曲流潺潺”。按照我们的审美习惯,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幽美、娴静的环境,是人向往的去所。然而,英美人讲究的是privacy,他们讨厌吵闹声,包括这里的蛙鸣声。因此,可想而知,这家宾馆的外宾定会寥寥无几了。再如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它历来是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乃一种恐怖的怪物“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

(3)对颜色和图案的偏好不同,导致误解。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装潢颜色很有讲究。意大利喜欢绿色,巴西人忌绿色,日本人忌黄色,泰国人忌红色,比利时人埃及人忌蓝色,土耳其人忌花色,欧美等国忌黑色。如果不了解这一点 ,不尊重这一颜色偏向,你就卖不出商品,当然也赚不了外汇。又如,日本人认为荷花图形不吉祥,因此,在设计商品装潢画面时如果能投其所好,就会有利于扩大出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对体态语理解不同,导致误解。不同民族的人使用相同或相近的体态语,却表达着不同的语义。比如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点头称“是”,但也有一些民族摇头称“是”。比如欧洲的阿尔巴尼亚国和亚洲的尼泊尔国,点头就表示“不”,摇头表示“是”。

又如,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表示ok,而欧洲人将这种手势视为猥琐下流的动作。美国人两眼正视对方,眼光直接接触,表示感兴趣,波多黎各人则不正视,避开对方眼光,以示尊重,而非洲尼日利亚人甚至把正视别人看成是对人不敬的表现。

再如,我们熟知的ok手势,在美国人看来表示“行、可以”,而在法国人眼中表示毫无价值的“零”,在日本则代表“钱”。所以,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某些非语言手段的非普遍性,以及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区性,以便尽量避免造成歧义。

另外,体态语也是随着文化的改变而改变的。比如,在中国,年轻的同性朋友挽着胳膊在马路上走,被看成是朋友之间关系密切,而在美国,则有可能被误认为是同性恋者。

四、 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①在学生的教材中应当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多开设一些历史、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

②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还可通过给学生观看英语录像、讲座、电影,阅读现代文学作品,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等渠道以达到目的。

③课堂上多组织学生就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习俗的区别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能力。

④课外多鼓励学生与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进行交流,多阅读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并且广泛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或故事剧本,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⑤定期举办有关各国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如有可能,举办夏令营等活动,送学生到外国学习,和当地人生活一段时间,切身体会各国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不重视文化知识,显然会落后于客观的需要。所以,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了解和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以达到更顺畅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2(5).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篇7

【关键词】英语副语言;跨文化交际;交际功能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言语交际必须借助非言语交际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副语言,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一、英语副语言的内涵

20世纪50年代,学者们开始用“副语言”这一术语来解释主要包括音质、音型和发音等的各种语调。所谓副语言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副语言指的是超音段音位学中的韵律特征(如语调、重音等),突发性特征(如说话时的笑声、哭泣声等),以及次要发音(如圆唇、化音、鼻化音等)。广义的副语言不仅包括狭义副语言的特征,而且包括一些非声特征,如面部表情、视觉接触、体态、手势、谈话时双方的距离等。当代的副语言研究往往是广义的副语言研究。[1]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起着辅助言语交际,作为辅助的交际系统与语言在交际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互为共存,发挥着增进对话双方情感交流的作用。这一术语的使用提高了人们对它的存在及其在交流中的重要性的意识。

二、英语副语言的交际功能

副语言现象是英语口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说英语时,英语语言依赖这些包括不同程度的重音、停顿和音调等音律特征来实现表达目的和发出情感信号。[2]同时,英语口语中还穿插着大量以非词汇词和沉默形式出现的发音替代码及功能性发音,如笑声、打哈欠声及咳嗽声。这些副语言虽无固定语义,但可以传递不同的话语意义和信息,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

(一)辅助修饰功能。辅助修饰功能是英语副语言最主要的交际功能。伴随着言语的笑声、哭声、、尖叫、低语、赞叹等副语言属于声音修饰的范畴。它使得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并且有利于传递信息,对话语意义起到辅助修饰的作用。

(二)情态功能。在言语交际中,副语言伴随言语或独立地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立场等,并赋予话语以丰富的情感内涵。例如:音高的改变可以表达出说话人的赞美、惊讶、愤怒、高兴等情感;而语调的改变也可以表达说话人愤怒、讽刺、否定等态度。

(三)替代功能。某些副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像词汇一样具有特定的意义,可以取代某些词表达特殊的话语意义。由于其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殊表现力,副语言能使话语意义更加生动、传神。例如:在交际中,交际双方意见不同、兴趣不一时,用言语直接拒绝、反驳、或打断对方表达未免有失礼貌。这时发出一些无词汇意义的声音停顿符号如“uh”、“er”、“oooh”来替代言语的运用,既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又挽救了交际。

(四)明确话语意义功能。如何明确地传达说话人的意图,除了靠准确的语言表达,副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句子重音、语调、音长、停顿等副语言行为的使用可以使说话人的话语意义表达得更清楚、更生动、更明确。

三、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学习者要熟练掌握副语言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把握副语言的表达规律,了解副语言使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才能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把握发声韵律特征,避免文化冲突。副语言是有声但没有固定语义的语言,是通过语句的重读、语调、停顿和延长语音等表达说话者的意图,表达不同的意思。在跨文化交际中重读不同,话语的意义迥然不同。例如You get the bag.在这个句子中,重读“You”,特指你,而不是别人;重读“get”指得到,而不是其他动作行为; 重读“the bag”,说明得到的是书包,而不是其他的物品。随着重音的改变,句子的语用和话语意义也不同,重音运用不当,将会在文化交际中产生冲突,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进行。语调指说话人抑扬顿挫的变化,有升调、降调、升降调、降升调。不同的语调带有说话人的情感色彩。例如She is beautiful.用不同的语调,会表达不同的语义。用正常陈述句的语调,句末用降调,表示“她是位漂亮的女孩”;句末用升调,表示不确定性,一种猜测和怀疑,“她真的很漂亮吗”;在“is”处降调,表示肯定,指“她确实漂亮”;在“is”和“kind”处用降升调,暗示“她很漂亮,但是……”,即有言外之音。

停顿是语音分隔的一种表现形式,停顿在交际中传递着重要信息、聚焦重点、引起听众的注意。例如,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主办权时,说到:“The games of the 29th Olympiad 2008 are awarded to the city of--Beijing.”在这句话中使用了停顿,充分地渲染了现场的气氛,引起了听者的高度注意,也达到了表达的效果。延长语音是一个音素在一个词、短语或句子中读音时间的长短叫音的长度。说话者可以通过延长单词或单词中的语音来表达说话人的不同语用意图或话语意义。例如“I am coming.”这句日常用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延长语音使用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Tom是个贪玩的男孩,妈妈要和他一起出门,他正在打游戏,这时他拖长了语音“coming”,表示了厌烦和漫不经心的态度。过了一会,他玩完了这局,并且取得了胜利,这时妈妈再次叫他离开,他同样回答了“I am coming.”但语音显得干净利落、嗓音宏亮,这时却表达了他取得胜利后兴奋激动的情绪。

(二)正确使用功能性发声,避免语意模糊

功能性发声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取决于讲话人在一定语境中的态度,伴随着言语的笑声、哭声、低语声等的副语言,对话语意义起到辅助修饰的作用,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丰富,语意更加明确,有利于信息的准确表达。例如: Tom: May I have a look at your new shoes? Lucy: (Smiling) as you like.Lucy的微笑赋予了“as you like”更为直接的态度--答应、允许。如果Lucy采用了“yelling”的态度,则表明了Lucy的不愿意、不耐烦,那么Tom可能就会打消看鞋的念头。可见,功能性发声的正确表达,强化了话语意义,避免了语意模糊。

(三)恰当地运用“话轮转接”,避免沉默不语。“话轮”的含义是指给予说话人的权利与义务及实际所说的话语。上世纪70年代,社会学家萨克斯、杰弗逊等提出了“话轮转接”理论,来说明话语中发言者的变换问题。邓肯将话轮转接分为三类:话轮放弃提示,讲话人示意自己已讲完,听话人可以说话了,常见的技巧是讲话人语速放慢,然后用缓冲语,如well,you know,听话人就知道自己可以讲话了; 话轮回归提示,话轮放弃信号以后示意自己不想说话,希望继续听下去,常见的形式是Mm,或用升调Oh,鼓励讲话人继续讲下去;话轮维持提示,是采用加强音量变化和加快讲话速度的方法来抑制听话人的发言要求。如用Ah之类声音填补讲话过程中的停顿,不给对方以插话的机会。[3]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始终坚持给予对方有声的反应,不可沉默不语,更不可毫无反应,交谈时要注意话轮的自然转接。

四、结语

副语言作为人类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言语交际的必要补充。它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对话语意义起着明确、辅助修饰、替代、表达情感等作用。因此,在交际中,只有充分重视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作用,适当地使用副语言,才能使交际更加和谐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田华.副语言交际概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刘琴.英语副语言的话语意义与交际功能[J].南昌高专学报,2008(3).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篇8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尤其要注意跨文化交际中本国和异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注意文化信息等值,防止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原文文化信息的丢失与扭曲,要想方设法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去除。

    自从我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对精通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沟通各国经济交流和商务活动的语言工具—商务英语,已成为一门新型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专业学科。商务英语涵盖了相关不同领域的专业英语,例如财经英语、会计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外贸英语、广告英语等等。商务英语研究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gb尸:english for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和专门商务用途英语(esbp:english for special business purposes)。商务英语的特点是它为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专业学科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它既有英语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语基本语法、句法结构和词汇,又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研究其语言现象,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以掌握其翻译时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

        世界各国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及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各国商人的相互商贸往来即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有着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们在交流时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间的文化障碍,以共同达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国经济、文化、军事等交往中,英语是首选语言。英语的词汇量丰富,它不断吸收各国语言词汇,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因此人们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须特别关注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异,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对等。

    奈达博士在谈到翻译问题时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也说过:“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

    上述这些权威的观点对目前商务英语翻译仍具有指导意义。一个国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会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特别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对等。具体到翻译就必须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

    例如我国在评比企业的等级时不少企业为自己是“国家二级企业”而自豪,但有的广告却把“国家二级企业”译成“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在英语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 a standard;  inferior"(低于标准的;劣质的)这里有“差的”含义,与中文原意有很大的差异,不如译成“statelevel ii enterprise”更贴切些。

    语义信息等值和风格信息对等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最起码的对等。在这基础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种文化信息,翻译人员必须尽可能把原文中的这种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译入语中体现出来,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与译入语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种深层次的对等。在具体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语言翻译转换过程中这种文化信息的扭曲、丢失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译:“我们希望产品的图案和色彩能照顾到欧洲人的心理。”有译者译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这句译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译者把“心理”译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因为在汉英词典中也是这么对应的。但通过细细推敲原文,我们会发现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种人的“偏爱”和“情趣”的含义,而“psychology”这个词则侧重于指“心理学”或“人的心理过程”,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比如:“本协议及附件用中英文书就,两种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译者译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language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这里译者把“两种文字”译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讨,通过仔细分析原文,这里的“两种文字”应理解为“用两种文字写成的文本”,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哪种“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译文似应改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二、文化差异和语义差异引起的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几种情况

    世界各国每年至少有数万种商品被介绍到全球市场(其中多数被介绍到美欧市场),但这些商品有五分之四销路不佳,究其原因,盖因许多广告正文错误叠出,有拼写错误,也有句法错误,.还有用词错误及文化错误,出现“胡译”、“死译”等,所有这些错误都有损企业形象和产品的销售,“国际营销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错误营销和广告战役中失败的废墟之上,他们中大多数失败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错误”。这些交流的错误和失败或者是由于忽视文化差异,或者是对文化差异的无知造成的,因此为避免这些差异引发的失败,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就要探究了解这些差异的起因,力争在翻译时尽可能避免。

    比如,有人把“白酒”译成“white wine",乍一看似乎没什么不妥,但在英语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为原料酿造的酒,如apple wine, cherry 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没有添加某种水果的名称,则专门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译成“old dry white wine",但是既然指液体的酒,用dry(干)显然是矛盾的。其实在英语中,dry还可以解释“不含糖分的”,"dry white wine”的汉译应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应译成"white spirit”或“strong liquor"。

    又比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有人把它翻译为“fourasian dragons”这样翻译似乎不妥.虽然在国人的心目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常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汉语成语中常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来表达正面的含义,封建社会中至高无上的皇帝被视作“真龙天子”,但是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却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在中世纪,“龙”( dragon)被视作罪恶的象征,圣经中恶魔撒旦被认为是“下he great dragon",这样,我们在翻译亚洲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这四个在上世纪七、八+年代创造经济奇迹的国家和地区时,似应译成“four asian tigers”较为妥当。

    上述错误之所以出现盖因对文化差异的无知或无视所导致,商务英语的翻译人员似应从地理位置引以的文化差异,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颜色的文化差异等处引起重视,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时造成原文文化信息不易翻译到译入语中,等值的标准有时也较难完全做到,通常文化差异会引起以下几种不对应的情形: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不存在或少见或不被重视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发明并推出的新药层出不穷,如penicillin,aspirin ,amoxicillin等,由于我国药学界也无相应的中文产品和术语,于是只能采用音译法来分别译成“盘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用的久了,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又如国人这些年穿的名牌鞋子“耐克”( nike ),nike原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会从这一品牌联想到吉祥与胜利,但中国人却不会有这样的联想,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背景,如果我们把其音译为“娜基”,在国人的心目中也不会有什么联想,但译成“耐克”就大不一样了,人们穿鞋子总喜欢它能结实耐穿,取名“耐克”会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即这种鞋子耐穿牢固,“克”有“克服困难,克敌制胜”的意思,这是翻译人员在翻译时根据其音节和鞋类产品应该具有的特点而独具匠心的一种译法,但也不得不承认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丢失现象,因为原商标“nike”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想起了nike女神,同样汉语中的“鸳鸯”常被用来指代夫妇,但译成“mandarin duck”则不会使洋人产生类似的联想。

    2原语文化在语言中有明确的指代,而译入语则须另行处理

    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六六大顺,八一八(发一发),但在英语中666却是魔鬼的象征,“八”也不具有发(财)的内涵,而西方人看中的却是“7”这个数字,比如有一种碳酸饮料叫“seven-up",在译成中文时似不应译成“七上”,因为这会使人联想起汉语中的成语“七上八下”,于是把它译为“七喜”则较为合适.

    又如国产“雄鸡牌闹钟”原译为“golden cock alarm clock",“雄鸡”在我国是一种吉祥的动物,‘一唱雄鸡天下白”,以“雄鸡”作为闹钟的商标比喻闹钟早上像雄鸡一样唤醒沉睡的人们。但在英语中cock也可以指男人的性器官,cock up在英国理语中则有“一团槽糕”的意思。这种效果恐怕是生产厂商和出口商都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把其改为“金鸡牌”闹钟,译为"golden rooster”则会使中国消费者和国外客户都能获得类似的美感。

    3.原语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是由字面意思完全不同的词语取代

    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在其撰写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这本著作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在书中他还指出“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他的观点对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原文与译文语义信息的对等语义信息是基础,没有语义信息就不会有风格信息或文化信息。因为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必须通过语言的的基本含义体现出来。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假使语言没有传递信息,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也就谈不上了。一般来说风格和文化都是通过语义信息所反映出来的。语义信息包括表层语义信息(surface structure semantic message)和深层语义信息(deep structure semantic message)。表层语义信息一般是指话语或语篇的字面意思。例如英语中的“dry goods”应和汉语的“纺织品”(textile)对应,而不能译成“千货”,“干货”则应译成 "dry grocery"。

    又比如中国人历来推荐“东风”,古人诗句中有“东风送暖”字样,诸葛亮借的是“东风”,上世纪五十年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是“东风”牌汽车,而在英国人的心目中,“西风”( zephyr )是温暖和煦的,这是因为大西洋在英国的西边,西风从大西洋上吹来,在英国有一首专门颂扬西风的诗歌《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it’ 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译成:“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由于英语中西风含有特殊的文化信息,我们出口到英国的商品,在商标上就应考虑入乡随俗。

    三、如何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进行文化信息的调整

    各国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作为商务英语翻译人员便应了解这些差异的存在,通过适当的翻译达到文化信息灵活等值,要做到这一条,就必须在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当中找一个切合点,就要把两种语言的文化进行比对,具体体现在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人员必须对文化上的差异进行适度调整,以实现文化信息上的对等,上文提到的把“亚洲四小龙”译成“four asian tiger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化信息传递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对等。对下列这些情况,文化上的差异似应作出调整,a:原文指称对象有可能引起读者的曲解。日:原文指称对象乍一看好像毫无意义,c:译入语出现“语义过载”现象使读者不易理解,指称对象是词语句子及文章反映出的客观世界:英语和中文译文所指事物往往类似,反映出客观外界的相同事物或相同现象,体现出相同的语言功能,然而,东西方人有着不同的人文,地理,哲学,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这种差异肯定存在,从而使文化翻译的可译性产生一定的障碍,语言文化的这种特殊性使得中文的某些词语在英语中只能找到部分的对应语,有时根本就找不到对应语,反之亦然,例如“五保户”,“五七干校”等中文词语在英语中存在“意义空缺”,故其文化负载沉重,翻译时必须进行文化信息调整,通常翻译界对汉英词语指称意义的翻译一般采用四种方法,即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音译与意译结合法。

      1.直译法

    直译法指的是在不违背译入语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译入语中完全保留原文语言词语的指称意义,由汉语直译成英语的例子有: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铁饭碗(iron rice bowl)、纸老虎(paper tigers)、丢脸(to lose face)等等。由英语直译成汉语的例子有:iron curtain(铁幕)、chain reactions  (连锁反应)等等,有时为了保持原文符号意义的完整传递,可采用直译加注的办法,例如:“拳头产品”( fist products),有学者认为,如果把它翻译成“competitive products"、"quality products”或“key products”恐不能充分表达原文含义,如直译成“first products”又担心外国人看不懂,于是采用“直译加注’,的办法,比如‘·拳头产品”直译成“a fist product",然后再加注“a fist product, literally,  like a clenched fist, used to refer to the product which is excellent and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among similar products(拳头产品,字面上的意思是像握紧的拳头,用来指过硬而又有竞争力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直译加注,即对词语的指称意译做了清晰的说明,又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传递了近似的语言文化信息。     2.意译法

    意译法指的是翻译人员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舍弃原文的字面意思,力争译文与原文的大意相符合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一种方法。由于地理、风俗、历史等差异、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直译有时晦涩难懂,有时会引起歧义,有时则不能充分传达原文的神韵,由此我们只能采取意译,意译保留了原文的特点和形式,一般来说意译可有两种形式:直接意译和转换意译,直接意译是指将源语言在词典中的意思译为目的语。例如:talk shop all the time(三句话不离本行),a land of honey and milk(鱼米之乡),四川成都的“紫薇酒店”译成英语为“户rime hotel",紫微星在中国星相学中其星宿排名居首位,而英语prime含有“首位的、首要的、最好的、第一流的”意思,因此这可看作是成功采用意译法的典范。

    转换意译是指翻译人员不按词典中词汇的解释释义来翻译源语言,而是在了解了该商品的特点并考虑到本国消费者消费心理习惯后采用另一个译名来取代原名原意,使其与商品的特点有关联,例如:walkman(随身听),safeguard(“舒肤佳”香皂)、whisper(护舒宝)、coca-cola“可口可乐”饮料),benz(“奔驰”轿车),这种译法如使用得好,可以使人顾名思义,联想到产品的特点及性能,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音译法

    音译法指的是用音位为单位在译文中保留源语言的发音以便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以突出l}文主要语言功能的一种翻译方法,常见的有“humor(幽默)、logic(逻辑)、sofa(沙发)、nylon(尼龙)、sonar(声纳)、whisky(威士忌)、sony(索尼)、casio(卡西欧)等等。

    音译法看似简单,却也有很多讲究,翻译人员在下笔之前似应反复斟酌比较,比如“benz“奔驰”轿车)本来是译成“本茨”的但后来采用谐音联想法,译成“奔驰”显然要比“本茨”好得多。

    音译商标也须有一定的技巧,其原则是尽量简短,省去某些非重读音节,比如将“rolls-royce”译成“劳斯莱斯”,而不是译成“罗尔斯.罗迈斯”。

    如果是中文商标译成英语,有两种情况:一是谐音造词,二是按照汉语拼音,这里须注意如用汉语拼音做商标,最好事先查一下英汉词典,看看英语中是否有与该拼音一模一样的词、如有,应该搞清它的词义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与该商品是否适宜?例如,我国曾有一种“芳芳”牌的化妆品系列被译成“fang fang",但“fang”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意思却是(“毒蛇的“)毒牙、(“犬、狼等的”)尖牙。

    4.音译和意译结合法

    音译和意译结合指的是在英译.中保留原文的发音同时又体现出原文的指称意思,是一种兼顾音译和意译、谐音又谐意的方法。例如“x-ray”译成中文是“爱克斯光”,“爱克斯”是字母x的音译,“光”是ray的意译,又如“cambridge”译成“剑桥”,"uncle sam"(山姆大叔”,指芙国政府或美国人),new delhi(新德里,印度的首都),ice-cream(冰淇淋)等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出现了一种影响颇广的翻译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人员的根本任务就是使他的翻译成果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一模一样,这条原则有人称之为“等效”(similar or equivalent response or effect)也有学者称之为“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上一篇: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国建筑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