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7 15:49:55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篇1

和现代礼仪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体育礼仪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参考性建议:尊重文化差异,求同

存异;注重系统教育,找到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礼仪发展模式;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礼仪教育大环境;加强

社会媒体的监督与导向。

关键词:礼仪教育;体育礼仪;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6-0065-03

体育礼仪作为体育文化核心层面的重要内容一直

在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从奴隶社会

开始就已经有了礼仪教育的雏形,随着西方体育项目

的强势介入与我国新旧文化体制的交替,我国传统的

体育礼仪正在经受挑战和断裂。观赛礼仪是观众在参

与赛场活动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整套表现尊重、教育

和审美意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文章分析我国古代

和现代礼仪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体育礼仪

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参考性建议,以期更适应当代

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1 我国体育观赛礼仪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我国体育观赛礼仪的现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箭赛场的“喝倒彩事件”、

足球赛场观众席的“垃圾门”、2009年CBA太原赛区

因观众不文明观赛而处罚5万元案例等都是近几年出

现的典型观赛不文明事件,不遵守赛场秩序、大声喧哗、

不注意衣着形象、喝倒彩、乱扔垃圾、破坏公共设施、

对于自认为不公正的判罚对裁判大加指责和谩骂等都

是近些年我国观众在观赛时的一些典型表现,有的虽

然是无意行为,但客观上不单影响了运动员比赛的情

绪和赛事的正常进行,也破坏了我国观众在世人面前

的形象,无利于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的传播和中国传

统礼仪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2 影响我国体育观赛礼仪的因素分析

1.2.1 与我国“金牌至上”的传统观念有关 个人英雄

主义、“金牌至上”理论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都根深

蒂固,我们习惯于为冠军或优胜队伍加油鼓掌,而为落

败者不予鼓励,中国观众喜欢用击鼓、大声叫好等强烈

的方法来表达对于喜爱球队最热隋的支持,“金牌至上”

理念催生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诞生,使观众在观赛时将比

赛成绩凌驾于体育道德之上,加剧了不注重比赛过程、

只注重比赛结果的畸形观赛心态。

1.2.2 中西方民族性和地域性差异 不同的体育项目有

不同的观赛礼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对于同一个体育

项目的爱好与关注点不同,不同民族和地域对于体育

礼仪的理解也大不相同,东方体育更注重技巧性和观

赏性,而西方体育更注重竞技性与竞争性,不同民族

地区的体育项目都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是民族习惯

的一种表现。

体育礼仪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非

常浓郁的时代特点,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任何时代

的礼仪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不论是从体育服装、服饰、礼仪器物、还是礼仪规范,

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礼

仪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地域性的矛盾相互冲突与

融合,如礼仪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

传统的具有狭隘民族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文化特点已经

淡化,随之而来的是礼仪文化中更符合时展的精

神,如倡导和谐社会的礼仪文化观念。

1.2.3 与个人文化背景、社会文化氛围有较大关联 体

育礼仪与社会文化氛围、个人文化背景有较大关系,

体育礼仪的发展会随着主体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高而

提高,也会由于个人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出不一样的

特性,当今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全面转型”时期,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社会生活的基

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缺位,引发社会行为层面的无序

与失灵。近些年,在我国体育赛场上的一些不文明行

为就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影响的具体体现。同时又

由于个人文化背景、职业等差异,造成对体育礼仪的

理解和认识程度不同,在观赛礼仪、礼仪认可度等方

面有可能会造成一些问题。

1.2.4 对不同观赛礼仪认识的缺乏 不同的赛事,观赛礼

仪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专门针

对观赛礼仪对全体国民进行加强教育活动,大部分的

观赛礼仪都是观众在平时通过自身了解和观察所得来,

所以难免会对不同项目的观赛礼仪不了解,无意造成

一些破坏赛事顺利进行的行为,对比赛所展示的奥林

匹克精神也未做深入了解。

2 我国古代体育观赛礼仪的文化内涵

2.1 非常注重礼仪与政治、伦理的结合

纵观我国礼仪教育思想,会发现无论是中国古代

还是近代,都非常注重礼仪与政治思想、伦理纲常之

间的结合问题,有尊卑、谦逊之意,是儒家伦理思想

在礼仪文化方面应用的体现,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仁、

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建立了传统社会

中最基本的为人处事原则,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

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对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社会风气的养成等都起到

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注重系统性与分类教育思想

礼仪教育应该贯穿于人成长的各个阶段,从我国

礼仪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都非常注重礼仪教育的

系统性,分年龄、分性别、分职业、分场合等进行重点

教育与培养。年龄方面,注重从青少年时期进行培养,

从小加深礼仪的认识和了解,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

进行分类分重点的礼仪文化教育,在大学阶段,加强社

会礼仪与家庭伦理教育,作为必修课进行;在性别上,

分别针对男性与女性开展了绅士教育与淑女教育,职业

上有骑士教育,场合上有注重餐桌礼仪的博雅教育等,

应该说分类教育思想比较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3 把礼仪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地位来抓

从我国礼仪教育思想中能看出,礼仪教育是作为

培养人才非常显著的地位来抓的,普遍认为:礼仪教

育作为人的基础教育尤为重要,一个人对待人、事的

基本判断和行为都来自于礼仪教育,只有培养良好的

礼仪习惯,才能更好的解决将来从事的工作以及面临

的社会问题。

3 我国体育观赛礼仪发展的启示

3.1 要尊重文化差异,求同存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要

在充分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加强对西方体育礼

仪与我国传统礼仪的研究与传播,要有批判继承与批

判引进的思想。现在大多数奥林匹克项目都来源于西

方,在对项目的理解与认可度方面,中西方还是存在

一定的文化差异,如在观赛礼仪上,西方礼仪中更注

重用欣赏的态度来面对竞技与成功,而中国观众由于

文化背景与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更喜欢用欢呼

与其它更热闹的方式来祝贺成功,在这些方面,应该

抱有求同存异的思想,在充分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

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性的进行改良,不

能一味的批判与打击,从其它方面不断渗入,逐步改

善国人的观赛礼仪等方面。

3.2 注重系统教育,找到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礼仪

发展模式

我国礼仪教育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注重系统教育,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礼

仪教育模式,在这里提倡“一线四点”的教育模式,“一

线”主要指的是以终身教育为主线,“四点”分别是以

不同职业为基点,以公民基本素质为支撑点,以学校教

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为着力点,以观赛礼仪为突破点来

进行有针对的礼仪教育。要倡导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

要奉行礼仪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主线的教育思想,

加强在不同时期的礼仪教育,以不同职业为基点,是要

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各种不同职业人群的特

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礼仪教育,不搞“一刀切”,不能

看到—些不合理的礼仪习惯就一味的采取批评的态度,

在面临具体问题的时候要具体分析,以公民基本素质为

支撑点,就是要在社会范围内开展传统礼仪及规范等的

宣传及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对于不文明的

礼仪现象,要采取多种方式批评教育;以学校教育与社

会教育相结合为着力点,一方面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

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普及思想,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

展礼仪教育的基本规范教育,要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系

统性,从社会教育角度来说,社会教育机构也要在开展

其它专业学习的同时,加强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

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3.3 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礼仪教育大环境

要充分重视社会环境对个人礼仪教育的影响程度,

礼仪教育大环境的建设对于国民体育礼仪的提高有着

重要作用。作为政府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对于不同项

目体育礼仪的宣传与教育活动,提高国民的体育审美

能力,体育审美作为体育素养的一部分,就是要培养

观众具有一定的审美知识,能够感知与体验、欣赏和

表达体育美;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渠道广泛的

宣传体育比赛规则,特别是一些不为广大群众所熟悉

的比赛项目,使国民在了解该项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加

深对相关礼仪规范的认识。

3.4 加强社会媒体的监督与导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公众媒体的宣传对普通民众

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从目

前中国媒体对礼仪教育的宣传方面来看,还没有形成一

套完整并积极向上的套路,更多的停留在对某—些事件

的报道,在比赛胜负观上、在对观众不文明行为的报道

方面、对体育比赛过程中的不良现象的报道方面并没有

充分体现出—个专业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规范人们

行为与引导行为方面并没有起到—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为具有教育功能与导向的媒体,应该利用适当的议程

设置和舆论宣传来影响和引导树立正确的礼仪规范,提

高宣传功能与正面导向功能,体现出专业的奥林匹克精

神,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4 小结

从我国礼仪教育思想的对比分析角度对我国体育

礼仪教育进行研究将为我国建立更和谐、更有效的礼仪

教育思想提供参考数据。从我国礼仪教育思想中细化出

经验,再结合社会发展和体育礼仪的特点,以更好的发

展体育为标准,为公民更好的参与体育、爱好体育提供

合理发展方式,为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旭武,林少娜.体育赛事观赛礼仪缺失探因与

对策[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2):10-12.

[2]冯强.中国现场观众观赛礼仪缺失的原因及对

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7):204.

[3]高玉诺.“一线四点”礼仪教育模式探索[J].中

国德育,2011(2):50.

[4]罗永义.体育礼仪的涵义、特点与功能探析[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26(3):3-4.

[5]杨彤彤,谢忠萍.体育礼仪的功能与传播途径研

究[J].体育与科学,2011,32(4):92-94.

[6]周萍.论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当代继承[J].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篇2

“奥运礼仪”需要向西方看齐吗?有教育、培训、指导说,中国人见到老外不要随便打听人家的私人情况,比如婚否、工作、信仰一类的。“出国观光”与“在京迎客”,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奥运本来就是展示中国的文化文明,那种礼仪细节的碰撞,并不会影响人家对中国的看法,相反,我们如果一味迎合,反而让人看不到中国文化的特点。

最典型是奥运礼仪小姐的头饰,弄了个五环挂在脑后,体现中国民俗文化的头饰多得很啊,选哪一种都比那做成头饰的五环好看、有特色。五彩的五环,人家老外见多啦,在这上面都一味迎合,难不成是故意把中国文化的特色藏起来不给人家看?

礼仪文化本来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国际通用标准”,所谓“和国际接轨”是不存在的;全世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西方礼仪也是国际礼仪的一种。文明举止当然要时刻学习提高,但不必念念不忘学习使用西方的礼仪;我们需要知道一些西方的礼仪,但不要将其当成自己的行为规则。中国人见面,要想表示亲近,就是要问问你老婆怎么样,你“吃了没”,其实这无伤大雅。人类的交往聚会,应当遵循的原则是“客随主便”,即客人一方尊重主人一方的礼仪,这样才能领略不同民族的礼仪文化,这也是各民族平等享有尊严的表现。

文化有差异,文明无高下。正是文化的差异性造就了文化多样性,中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你是胡椒我是芥末,没有什么不好。有网友这样“戏说”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差异: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往往不知自己在干什么;美国人不管周围人在干什么,却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中国人在街上争吵,开会时很文明;美国人在国会争吵,上街时很文明。美国人送礼是表示友好,一见面即呈上,受礼者当面打开,以示对送礼的欣赏;中国人送礼总似有行贿之嫌,一般悄悄拿出或丢下,受礼者等送礼者走后才打开检视……在奥运礼仪上如果只向西方看齐,不正是“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不知自己干什么”吗?

差异才产生吸引力。不同地域产生的语言差异也是一种文化差异,比如港台将自行车称为“铁马”,日本称豆腐为“冷奴”,这些差别是文化性的,很有意思,不必“整齐划一”。有些文化差异是长期形成的,比如中国的传统是突出“一把手”,《步辇图》中的李世民就很高大,可见“三突出”的历史很悠久。而美国却是常常拿“一把手”来调侃。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养育了各族儿女,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习惯,形成了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文化风俗,通过奥运尽可能多地展示一些不同文化,这才是好事情。西南联大纪念碑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到位: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

“人文奥运”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看主办国是否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本国的文化与形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是民俗就不必伪饰,更没必要“临时改变”。礼仪方面如果临时改成人家的方式,反而可能成为东施效颦。 这世界的经济可以全球化,价值追求可以全球化,但千万不能将民族风俗习惯给“全球化”了。

礼仪礼仪,相同的是“礼”,不同的是“仪”。礼仪文化没有国际标准,我们不可拿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来衡量另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对是错。风俗礼仪、处世习惯,因民族而异,但良德善意,无论在哪里都会被认可。待人接物之际,微笑是相同的,热情是相同的,发自内心的尊重是相同的。有了这些让人“心里一暖”而不是“心里一紧”的相同,那么,不同国度的人就能相通、互敬。

奥运聚会,是了解沟通,是展示呈现,是欣赏体会,是合奏融合;奥运不仅仅是比赛得金牌,更重要的是“跨文化交流”。

【选自2008年8月6日《光明网・光明观察》本刊有

删节】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篇3

【关键词】商务会议;礼仪;中西方差异

0 引言

商务会议是指带有商业性质的会议形式。一般包括:新产品推广会、上市公司年会、项目竞标会、行业峰会、答谢宴等等。会议是做生意的重要一部分,无论是召开还是出席会议的人都应该具备良好的商务礼仪。在现如今各国之间的商务会议盛行的今天,中西方在商务会议礼仪方面却仍需要磨合。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明,他们的不同源于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东方以儒家思想为文化核心,而西方以基督教为文化核心,精神上追求的是英雄主义。由于中西两个文化思想体系的不同,便产生了中西方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的差异,在这样的文化差异下,中西方也呈现出各有特色的商务会议礼仪特点。

1 商务会议中见面礼仪的差异

1.1 称谓的差异

中国人对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年轻人通常对长辈称“叔叔”、“阿姨”、他们对平辈称“大哥”、“大姐”。而西方对于亲属称谓相对模糊,而且指称宽泛,对于他们除了区分辈分之外,什么都不那么重要。例如,一个单词“aunt”,就相当于中国的“阿姨”、“姑姑”、“婶婶”、“舅妈”这4个词。因为西方人倡导的是人格平等,不必太在意年龄,可以直呼其名,对话时无论辈位多高直接称呼为you。因此,在英语中亲属称谓根本没有汉语那样多与复杂,使用频率也没有这么高。

在会议人员初次见面时的称谓尤为商务礼仪的展现,作为中方的代表要称外方的代表中的女士为Miss or Mrs.而男士为Mr.其实中国人不必拘泥于西方人的职位,而特别在称呼时一定要叫什么经理什么部长;相反地,中国人则很在乎职位,外方要常将其职位挂在对中方的称谓后面。只有这样的称谓才会让双方都舒服且合理的接受。

1.2 问候的差异

在召开商务会议前的打招呼,主要用以向对方询问安好、表示关切,或者致以敬意。常用中国人最常用的汉语是说一声: “您好!”。但是西方人更愿意说“Nice to meet you”。除此之外,中国人问候的同时习惯于与对方握手,而西方人甚至有时候会热情的拥抱,中方一定要接受这种友好的方式并同样热情的拥抱对方。有时见面简单的问候之后,人与人之间会有简单的寒暄,即人们在平日问候他人时所讲的一些应酬话。外国人见面的寒暄主要是从天气开始,如果用中国人的习惯去问候就会被认为你是在关注对方的隐私,打听他们的私事,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的行为。

所以,在会议前的寒暄时双方一定要多注意对方的禁忌,说话讲求适度合理。

1.3 交际语言的差异

在商务会议中,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语言习惯的不同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这次会议的成功与否。在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中,认为谦逊是一种美德,当面对别人的夸奖的时候,中国人通常都喜欢说“不行,不行,还不好”、“哪里,哪里”、“还不够”等,而这种回答方式却与西方人的传统截然不同。在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里,夸别人的人总是希望被夸奖者对他的赞扬做出认可。例如,在商务会议中,中方人称赞外国人时,他们而则会毫不犹豫地说声“Thank you”,这样的举动在中国人看来是不谦虚的,而中国人的做法在外国人看来也比较虚伪。

因此,双方都需要深入了解两国的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念,更多的去考虑对方,用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的话语交谈。

2 商务会议中社交礼仪的差异

2.1 时间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的时间观念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对时间是一种环形认识。孔子曰: “温故而知新。”只有反思过去,才能知道现在的缺点,才能知道下一步去做什么。而道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出于“道”,经过生长变化之后又都复归于“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使用时间灵活性较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中国人对时间的随意性较强。这也就是经常可以看到中国公司的领导人更改时间表。但是,在外国人的思想中,他们要把时间算得十分精确,所以,他们会有严格的时间安排,如在美国、西欧的商务会议活动应提前两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来安排好约会。由于观念的不同,中西方在商务活动中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例如,西方人认为时间是金钱,会谈开始就直入主题,在会谈的过程中,他们多是速战速决。而中国人在贸易往来中比较注重细水长流,通过宴请或非正式会晤等商业活动,慢慢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2.2 商务交涉礼仪的差异

在商务会议中对方发言时,中国人总是习惯于默默地听着,并且认为此时提出问题打断别人讲话时非常不礼貌的,是不谦逊和爱挑剔的一种表现。而西方国家的人则对此感到非常疑惑,认为你这样做表示你没有好好听,要么就是厌倦和生气了,这时他们会不高兴的一再重复。因为在西方国家如英国或者美国,他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不断做出各种反应,提出各种问题。因为他们的员工和领导都是平等的地位,有什么想法与意见可以随时提出。

2.3 馈赠礼品的差异

会议双方互赠礼品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确认伙伴关系的形式,不仅中国人有送礼的习惯,外国人同样讲究送礼之道。但是,中外对送礼的认识上却是截然不同,外国人不会送非常贵重的礼物,他们讲求的是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以及浪漫的情调,比如本国有纪念意义的工艺品,而且他们非常在意礼物的外在包装,体现感情的深厚。正所谓“礼轻情意重”。然而。现在的中国人都喜欢送和接收贵的礼物,这样反而让西方人不知如何是好。

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西方人的观念,金钱是无法衡量感情的深厚的,礼物送的有意义远比用钱来砸人好得多。

3 商务会议后宴请礼仪的差异

商业会议结束后的宴请,已经成为中西方非常有潜力的商业工具,商务人士都认为餐桌是绝佳的会谈地点,轻松愉快的用餐更有利于促进合作关系。中餐注重的是热情,而西餐讲究的是优雅和浪漫,这就使得中西宴请礼仪存在很大差异。

3.1 座次安排的差异

在正式的商务宴请中,位次的排列往往比菜肴的选择更引人注目。中餐一般以圆桌为主,面门居中即房间正门中央的位置为主位,因为中国自古有种“男尊女卑”的观念所以一般是男主人就坐,主人右侧的位置是男主宾,宾主双方其他人员不必交叉,主方人员可以坐在主位的左侧,客方人员可以坐在主人的右侧,也就是主左宾右。不同的是,在西方的宴请中长方形桌子居多,而且在西餐礼仪里,女士处处备受尊重,女宾的座要比男宾的座位稍高,在排列位次时,女主人坐主位,男主人坐第二主位,男主宾坐女主人右侧,女主宾坐男主人右侧,其他男女应遵循交叉排列的原则就坐,即使夫妇也应交叉而坐,这样可以广交朋友,男性也方便对身边的女性进行照顾。

这样不同的座位习惯就需要双方的助理及时搞清领导们的位次安排,然后进行协调,避免当场不必要的尴尬发生。

3.2 赴宴举止的差异

中国人有时参加宴会穿着很随便,而西方人士参加宴会时服装考究,男士最好是西装革履,女士要穿套装或晚礼服,并配上高跟鞋。在用餐中,中国人举止可以很随意,拉扯入座、激情劝酒、频频夹菜,只要能表达热烈的感情都可以; 而西方人用餐时一定要从椅子的左侧入座,并会正确使用餐巾以表示优雅,多饮用红酒,举止优雅端庄,整体环境和气氛安静浪漫。尤其在宴会中喝酒要适度,中国人经常用朋友情谊的口号把对方灌醉,这是非常不当的商务礼仪。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入乡随俗,哪方为主要宴请者另一方就要遵从宴请方的风俗礼仪习惯来就餐。

3.3 餐后交谈礼仪的差异

用餐结束后会议双方的工作人员可以随意地进行交谈,而这时的言谈举止才是最容易触碰到对方禁忌的时候。中国人总是特别爱聊天,本质是好的却常常让外国人不自在。因为中国人常常唠唠就涉及人家的隐私领域,什么婚姻、工资、生活等等,这些都是外国人不愿多说的。而且很多中国女工作人员还愿意给单身的外国伙伴介绍异性朋友,常常闹的尴尬。这时就需要双方在交谈时都掌握尺度,中方不要多过问私事,西方也不要太在意中国人的幽默风趣之处。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会议礼仪。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同各国的经济碰撞、摩擦日益增多,要想成功地进行商务会议,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从文化层面上更好的理解各国的商务会议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以有利于与贸易伙伴培养感情,促进商务会议的成功举办最后签订贸易协议。

【参考文献】

[1]韩慧如.跨文化交际下中西商务礼仪比较研究[J].新西部,2011.35-36合期.

[2]李少伟.从文化层面探究中西商务礼仪的差异[J].商场现代化,2007,6.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篇4

摘要: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也正是这些礼仪困扰着我们很多人,餐桌礼仪文化是最重要的非语言文化,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比较;差异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文化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餐桌礼仪文化又是构成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人民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着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当我们进入21世纪,就要不可避免的参与跨国文化交际,饮食文化正是国际文化交流中非语言交流的重要部分。世界之大,各地文化风俗、人文地理都不相同,而我们通过分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能提高外语学习者对西方文化、语言的了解,以便交际。

1、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座位安排、餐具、进餐方式等都直接反映了当地人的社会生产模式与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一种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同时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能有效避免失礼于人。

1.1就餐气氛的差异

西方人的饮食讲究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西方人一上餐桌就会静静的享受自己的盘中餐,即使要分享食物,也会用小盘分好,各自食用。进餐时与客人交谈的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咀嚼食物时不要说话,即使有人与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之后再回答。而中国人则相反,一坐上餐桌,往往会滔滔不绝,互相夹菜,互相劝酒,以显出彼此的热情与关心。这种闹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内心的愉悦,温馨和睦,一团和气。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就从根本上反映出了其文化的差异。

1.2座位排序的差异

中西方人在正式宴会上都讲究座位的安排。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圆桌,一般情况下,坐北朝南或者正对门厅的座位为上座,两边为偏座。通常是让年长者、位高权重者或主宾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与上座相对,其余客人则按重要程度做偏座。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所以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作为了排座的标准。总之,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正相反,右为尊,左为次。西方餐桌常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别坐两端,客人位于两旁。以男女主人的右手为上,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在安排上将尊重女性、女士优先作为排座标准。

1.3餐具的差异

西方人用餐习惯使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这两种不同的餐具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西方国家由于受狩猎文化的影响,喜欢争强好胜,乐于冒险。在他们看来,食物是人们暴力之下的产物,金属的刀叉代表着一种进攻,一种强硬。同时,西方的分吃折射出西方人的独立,强调个性的尊重与平等。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用餐时只有把两根筷子一起配合,才能运用自如,准确无误,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精神。筷子带来的合餐制,也突出了中国人牢固的家庭观念。在使用餐具时中西都有不同的规范。比如中餐进餐时不能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更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西餐中使用刀叉时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进餐中需要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用餐。用餐结束后,将叉子背面向上,刀刃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中。

1.4进餐礼仪的差异

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对‘美’的精神追求,不但要求食物的味美,而且更要享受进餐的过程。不但要衣着整齐,坐姿端正,还应轻言细语,耳边通常还伴随着柔美的音乐。在进餐过程中,人们不允许在喝汤时发出声响,不允许吸烟和劝酒。不能用自己的餐具替他人取菜,不要将盘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不能将骨头或者不吃的食物放在台布上,应该放在盘子的一角。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入席后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开始动筷子,而主人一般要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新菜上来的时候,客人们也会相互夹菜,以示关心。

1.5餐桌上离席的礼仪

西方人用餐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开手机,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手机铃声都会很小声,有电话来你要先跟大家说“对不起”然后起身离席出去听电话。用餐结束时,人们首先将腿上的餐巾拿起,随意叠好,再放回餐桌的左侧,然后起身离座。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客人才能离开,告别时还要向主人致谢,更为正式的,回家后还可再以电话或致谢卡致谢。吃中餐时,接听电话虽然也是不礼貌的表现,但是中国人对此细节并不太在意,手机响了直接出去接或者就在座位上接。用餐结束后会等主人来宣布结束,感谢宾客们前来用餐。在主人和主宾离开座位后,其它客人才慢慢离开。

2、结论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我们只有多了解中西方文化,深入去探索文化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机的融合,才能真正适应我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以及消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产生的误解,这对我国文化的传播、文明的发展已经国际地位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维萨.餐桌礼仪: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M].刘晓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2]冯玉珠.宴之道:职场宴请细节攻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篇5

英国人文明礼貌,注重修养是举世闻名的。在有些国家,穿着睡衣在小区里散步遛狗或穿着睡衣去菜场买菜似乎已经成为一件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不过,大部分英国人却认为睡衣是只有伴侣才能看见的衣物,穿睡衣出门则被认为是一种不文明和粗俗的行为。他们不但自己注重外表,讲究礼貌,同时也要求别人对自己有礼貌。无论你是哪个国家的,只要你去过英国,你都会被这个国家浓浓的融洽和礼貌谦和的气氛所感染。在英国的公共场合,比如说电影院、飞机场或地铁里,人们很少听见有人高声喧哗或大声说话。他们一般都是很安静的坐着,一边品茶或喝咖啡一边看书、看报纸。一般而言,年轻人在公共场所玩弄各类电子产品、大声接打电话或进行微信聊天的人并不多见,最常见的就是年轻人带着耳机、耳塞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与别的国家不同的是,英国人一般不会在公共场所发出很响的声音去影响他人,也不会因为你是英国伦敦市长,在乘坐地铁时就会给其特殊照顾或给其让座。当然,对于有人有意或无意的大声喧哗、说笑或打闹或做出任何不雅的动作,他们定会表现出不满或反感,甚至会给出提醒或严厉呵斥。在有些国家随处可见的插队现象,在英国,这样的行为不但被视为非常不礼貌,而且还会让英国人严重的不满或受到他们的批评与指责。另外,在跟英国人交谈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不要用手来指着他人,因为在英国,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不友好的动作。英国人说话时一般不会靠对方太近,也非常不喜欢猛烈拍打别人后背。而在公共场所翘起“二郎腿”或随便席地而坐都是英国人眼里失礼的动作。

隐私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对英国人也是如此。不同的是,个人问题,例如年龄、恋爱关系、婚姻、有无孩子、个人经济状况、健康等涉及私人的话题在我们国家似乎是人们家常便饭或套近乎常用的话题,然而,在英国,在彼此相互不熟识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避免,英国人尤其忌讳别人问有关年龄、家庭或个人的收入以及经济状况。看到朋友戴了漂亮的项链或戒指等私人物品,最好不要问购买的价格或值多少钱。在外购物要看清价格,不要和英国人随意讨价还价,否则,对方认为你很庸俗且粗鲁。英国人比较慢热,相处初期往往会显得比较寡言,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会逐渐健谈。在英国,最为保险的话题则是讨论天气。因为,在英国各地的天气往往变幻无常,从而成了人们不可避免而又最为保险的话题。英国人很有幽默感,有时他们在调侃的时候,可能看起来很严肃,但实际上他们很善于自嘲,但绝不会对别人的遭遇幸灾乐祸,而你也千万不要拿他们的不幸当笑话谈论,更不要以王室的事情作为谈笑的资料,切忌谈论带有讽刺英国皇家的话题。在文化交往中,人们还会遇到一些无形的束缚,那就是各国的禁忌。在英国,有些禁忌也是比较特殊的。例如,大多信奉基督教的英国人常常视自杀为罪恶,因此,在交往中要尽量忌谈自杀。在这个国家,13是个非常不吉利的数字,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人们都尽可能避免用这个数字。如果不得已而用到,人们往往会忧心忡忡,有人甚至会因此而生病。人们之所以忌讳这个数字,一方面是基于《圣经》中的故事,另一方面是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说法。另外,有些英国人认为,在吃饭时如果用刀叉碰响了水杯,而任其发响不止,便会带来不幸,因此,在与英国人一起进餐时,要尽量避免刀叉器皿撞击声。当然,英国各个教派中也有许多禁忌,有的教派规定禁止制造和敬拜一切偶像,有的教派则不允许崇拜其他宗教的神。还有的则规定信徒不可跟非信徒结婚等等。

不难看出,英国的诸多文化习俗与禁忌跟我们文化中的东西有比较大的区别。其原因是各国的文化习俗都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体态的象征和体现。因此,习俗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英国的这些礼仪文化既有别于东方文化,同样也有别于美国等其他西方国家。这是因为处在一个与欧洲大陆相隔离的群岛上的英国有着独特的、较为孤立的地理位置,这就使得英国人与其他欧洲人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从而使大部分英国人的思维与其他欧洲人、美国人,特别是东方人的思维有很大的差异。而英国又有一个较美国或其他欧洲国家更长的历史,有着世袭贵族和十分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与大多数西方国家提倡开放、自由和追求平等观念有着巨大的差异。长期的封建统治使得英国人更具容忍性和包容性的同时也更安于现状。另外,在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六十年里,一系列严厉甚至近乎苛刻的国法与家规得以制定与完善。女王本人在仪表、修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高贵、典雅、节制和苛求无论是对其后代还是英国中产阶级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和相仿。在女王的领导下,英国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并在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渐渐成了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

总之,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原因各不相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但是,只知道自己国家的礼仪和禁忌在当今国际交往日益增多的环境里是远远不够的。了解、尊重英国的礼仪文化和禁忌,不但有助于我们这样不同的文化族群在交流和接触时不产生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和误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学习并借鉴英国文化中好的东西,使我们在认清中英礼仪文化差异的同时能够将各自的礼仪文化精髓进行有效合理的融合,从而让中国原有的优秀文化体系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篇6

关键词:男士配饰 礼仪文化 差别 中国 西方

中图分类号:G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457-01

一、从中国的男士配饰看中国的礼仪文化

1.中国男士配饰

“古之君子必佩玉”, “君子如玉”。中国人之爱玉,佩玉,时年久矣。玉贵为统治者专有,以此来彰显佩戴者的高贵的身份,所以玉叶被当着尊贵的象征。同时“温润而泽”的玉被用来象征佩戴者的“仁”。喜欢玉的并非只是在中国古代,而在现在,许多人仍然喜欢把玩玉佩,认为玉是与人想通的一种有灵性的配饰,所以不仅老者和喜爱古物的玩家,连时尚男士都好之不已。

汉代时期,出现了双印这种配饰。人们在双双印上刻上文字咒语,据说把它挂在身上,可以祛除瘟疫。

宋朝时,在祭祀、寿诞等这样重大的礼仪活动中,群臣都要在幞头上簪花。

古人还喜欢在身上佩挂香袋,后来多称香囊。袋子里面放入香草香料,不时散发出阵阵幽香。

男性除了在宗教礼仪活动中大量的佩戴首饰,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佩戴首饰。由于首饰大多由贵金属和宝石玉石等材料制成。

2.从中国男士配饰中所投射出的礼仪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礼仪即礼节和仪式,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佩饰都各有要求,将服饰与社会地位结合起来,是古代华夏礼仪制度的又一重要内容和标志。饰物的佩戴有着严格的等级要求。而在一些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等的场合,服饰可以相对随意,参加者通常除了佩戴表示身份的饰物,还会佩戴表示个人风格和品位的饰物。古代文人雅士喜配玉,《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因其温润无暇的品相被古人视为有君子的品格,“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人们用玉来象征伦理观念中的高尚品德。在很多的礼仪场合,玉饰成为必不可少的饰物,有的甚至全身各处都佩戴不同的玉石,配饰是不可或缺的物品,它不是简单的承担一种装饰功能,而是社会礼仪交际的一种符号。不同身份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所佩戴的饰物都有其各自的特性。

二、从西方的男士配饰看西方的礼仪文化

1.西方的男士配饰

西方的男士配饰更加追随潮流,其种类繁多,式样大多也很新颖。这些男士配饰大致有以下几种。

领带,在男性的众多衣物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饰品。每天早晨都有千百万男性在打领带。20世纪初,蝴蝶领结和带式领结一样常见。款领结是一种比较小,轻便,扣在领口的一种领带。

手表,男人的手表不会镶很多钻石,但是一定是经典的牌子,而且有许多的功能。男士手表最重要的是工艺和历史。

公文包,一款质地良好的公文包,不仅能体现你的气质与魅力,更能凸显你的品位与地位。

皮带,一个在意形象讲究品位的男人总会在皮带上花点心思,而不是随意对待。

袖口,就是扣在袖子纽扣地方的一种扣子,用袖口钮的衬衣很平时穿的衬衣在袖子处会有一点差别。

2.从西方男士配饰中所投射出的礼仪

从以上的男士配饰可以窥见西方国家的礼仪是什么样的。

佩戴领带时应该有这样的礼仪: 1:三原则: 高品质面料、图案含蓄、深蓝酱红保底2: 五不宜:日常工作不宜佩带纯黑色领带不宜佩带图案、色彩繁杂的领带、不宜佩带面料出现破损、皱折的领带、非公务领带夹不宜外露不宜选择简易式领带。

如何正确佩戴手表:1正式场合:需要一款端庄和优雅的腕表。 2 上班工作不锈钢或黄金制作的粗大腕表在会议桌上最能吸引人的视线。 3 社会聚会穿休闲装时需要佩戴大号腕表,无论是t恤还是粗花呢都能与之搭配。

使用公文包时应注意的礼仪:1用包不宜多。2用包不张扬。3用包不乱装。4用包不乱放。

使用皮带所注意的细节:要考虑皮带的装饰性,不要挂过多的物品。、皮带尾长度应介于第一和第二的裤扣之间,宽度应保持在3厘米。

使用袖口时的礼仪: 水晶玻璃袖扣因其 透明,最好搭配白色衬衫;开紧急会 议的时候:白色衬衫,最好搭配低调的包边白色 袖口。红色衬衫搭配金色袖扣;暗斜纹的粉色衬衫搭配同样有斜纹的金色包边的紫色袖口;横条衬衫搭配金色袖口;蓝色衬衫搭配金色袖口。

从这些搭配细节可以看出,西方的礼仪是以小见大,从细节之处给人以视觉的美,同时以细节之处让人舒服,同时也看出,西方的礼仪也是很注重人文关怀的,不仅使自己感到舒服,同时也要让所接触的人感到舒畅,这才是西方礼仪的宗旨。

三、从男士饰品看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而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礼仪的记载也源远流长。《荷马史诗》中有关于讲礼仪的章节,例如讲礼貌、守信用的人才受人尊重。

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尊卑次序,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平等。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比如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

四、小结

礼仪对个人,团体,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中西方男士配饰的起源、发展、着重点都有所不同,从而投射出的中西方的礼仪文化也是有很大的差别。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中西方的礼仪文化都是以一个基本点而传承下来,那就是:知礼仪、懂礼仪、在生活中以礼仪的准则来规范自己。所以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每一个人都应该做一个讲礼仪的人。这样社会才能发展地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邓晓娟.中西方礼仪文化之比较.兰州大学.2012年3月1日

[2]雅敏.中国古代配饰趣说.今日中学生.2008年29期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篇7

关键词:戏剧改良;中国热;二元对立;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49—02

一、五四“戏剧改良”对西方戏剧的态度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中国戏曲进行了严厉的审视和批判。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几乎都加入了讨伐旧戏的队伍,纷纷撰文探讨“戏剧改良”问题。“新剧”倡导者采用文学进化论、西方人道主义精神等作为思想武器,对“旧剧”进行激烈批判。他们认为文学经由低级慢慢进化到完全发达的阶段,“西洋的戏剧便是自由发展的进化……(中国戏剧)被种种旧戏的恶习惯束缚,到如今弄成一种既不通俗,又无意义的恶劣戏剧。”他们指责旧戏的脸谱、嗓子、台步、行头、武把子、翻筋斗等是“下等把戏的遗传”、“竞技的遗传”,是应随着历史进化而废弃的“遣形物”。主张“中国旧戏,非不可存。惟恶习惯太多,非汰洗净尽不可”。相比之下,“遣形物在西洋久已成了历史上的古迹”,“在西洋戏剧史人类精神的表现,在中国是非人类精神的表现……西洋名剧,总要有精神上的寄托,中国戏曲,全不离物质上的。”所以,只有“扫除旧日的种种遣形物,采用西洋最近百年继续发达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如此方才可使中国戏剧有改良进步的希望。”

从中不难看出,无论是批判“旧戏”,还是探索建设“新剧”,“西方”总是作为“中国”的对立面存在。一方面,西方理论(进化论、人道主义)成为评判中国戏剧价值不容置疑的标准,在这种标准的“解剖”下,旧戏被贴上“进化不完全”、“物欲”、“非人类”的标签。另一方面,西方戏剧又是中国戏剧仿效的对象,在先进、文明的西方戏剧对比之下,旧戏显出落后、野蛮的特征。中国旧戏与西方戏剧构成二元对立关系,这种关系极不对等:后者不但被用来否定前者,还被用作前者改良的榜样。伴随着西方殖民入侵,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西方成为带给当时知识分子羞耻感和压迫感的“他者”。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意识到文学改良和国家复兴有着极大的连带关系,于是亟不可待地要改变传统中国文化,以对抗西方文化。但对抗的前提是承认对方的压迫。“新剧”倡导者为了论证“旧戏”之应废,给其贴上“野蛮”“落后”的标签,这些标签恰恰迎合了西方对中国戏剧一贯的想象。与此同时,亟待建立的“新剧”需是“文明”、“进步”的,而这种文明进步还有赖于西方的认同。也就是说,只有“西方的”才算是“文明”、“进步”的。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试图扭转中国戏剧的劣势,取得与西方戏剧平起平坐的地位,却不得不在中西二元对立的框架内矛盾地认同西方戏剧对中国戏剧的俯视,这是与对抗西方的初衷相违背的。

二、“中国人礼仪”事件前后欧洲对中国文化的两种态度

如果说近代中国是被迫“西化”的,那么在启蒙时期的欧洲,“中国化”则是自愿的。启蒙时期是中国和西方最早有深入接触的时代,当时西方对中国的看法总体而言比较正面。这些正面的看法,主要来自最早认真研习中国文化的西方人——耶稣会士。耶稣会士熟悉中国礼俗,通晓汉语,来华传教不忘著书立说,出版了许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和通讯,向欧洲全面介绍中国的情况。耶稣会士宣传说,中国人是诺亚的后代,中国古书印证了许多《圣经》的真理;儒家经书充满理性精神,孔子是伟大的自然哲人,儒教是已发展得十分完善的自然宗教,接下来就能接受启示宗教(基督教);中国的王朝是由哲人管理的,哲人有着无与伦比的道德和勇气;朝廷不论出身血统,通过科举制选贤任能……这种对儒家传统的认可实质是一种适应策略,为的是争取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不论耶稣会士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赞扬多么不遗余力,毕竟是出于传教的目的。因为在传教士眼里,世界分为“基督教的“与“非基督教的”,中国因其“非基督教”而与“基督教的”欧洲自然形成对立。在这个层面上讲,传教士来华传教的目的在于把中国(非我)与欧洲(自我)同一。

耶稣会士对中国传统习惯与信仰采取宽容态度,允许中国的基督徒祭孔祭祖、用汉语主持天主教仪式的做法引起了天主教其他修会的不满,认为这不符合教义。于是各方发生激烈争执,最终于1700年爆发了“中国人礼仪事件”。中国礼仪之争主要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天主教徒能否祭祀孔子、能否依传统礼仪祭祀死者、能否用汉语中的“天”、“上帝”称呼三位一体的神。“中国人礼仪事件”实质上是主张教义纯洁的正统派与采取适应策略一派的冲突。正统派纯洁教义的动机无可厚非,就连积极推行适应策略半个多世纪的耶稣会内部也对教义的纯正问题提出过异议。但他们的反对理由很值得注意:“龙华民神甫认为,‘上帝’一词指的丝毫不是天主,不是一个精神的、超验的人,而只是指物质的天体。至于中国典籍中说的‘神’,龙华民觉得它们与天使迥然不同,因为它们被赋予了肉体的形式、在龙华民的要求下,熊三拔神甫撰写了一份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人不区分精神与物质,因此不可能用他们的语言形成灵魂、天使或神的正统教义中的概念。”可以看出,与利玛窦等人认为中国文化与基督教可以融合的看法相反,正统派从根本上强调中国文化与基督教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本性在于中国的哲学是物质性的,缺乏西方思想包含的精神实体和抽象概念,所以中国的语言也是具体的、物质的,无法表达形而上学观念。这就将中西文化的差异上升到了思想范畴和思维模式根本不同的程度,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

三、中西文化对立问题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篇8

【关键词】宴会饮食文化;差异;交流

由于中西方在社会历史、地理位置、体制网络、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不尽相同,所以在此背景下的饮食文化也各有千秋。而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又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饮食文化研究在文化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国家在宴会礼仪中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饮食文化中宴会礼仪的具体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一、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这就使得邻里乡亲生活联系更加的密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时他们喜欢就餐时有热闹的氛围,所以在饮食宴会上他们喜欢聚食制,这种用餐的方式就慢慢地流传下来,也是中华民族重视亲属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在饮食中的体现。西方人是以肉为主的民族,是同各种野兽打交道,所以必须具备强悍的体魄和进攻性的性格,必须与自然相抗衡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他们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华民族是以谷类为主的农业民族,其对象是土地和农作物,他们需要的不是进攻和凶猛,而是在耕作时的精心照料和耕作后的耐心等待,因而他们的性格必须倾向于平和闲静,他们必须与自然和平相处,所以他们安土重迁,固本守己。

(二)社会体制网络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国家政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政府下的各种不同的制度也会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中华民族是社会主义国家,他们看重集体的力量,所以在饮食上就形成了“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而西方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看重的是个人主义的力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竞争。这也为中西方不同的聚餐方式打下基础。

(三)价值观信仰的原因。在中国,自古流行以左为尊,古籍《易经》中就有“男为阳,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而且加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即以君、父、夫、长为尊、为先,以臣、子、妻、幼为卑、为后,进而形成了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行为标准。总之,在中国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以左为尊作为安排座位的标准。在西方的基督教传统里,右具有积极主动的含义,左则是被动消极的:右意味着未来、善,左意味着过去、恶。所以在西方左边为偏座,按照男左女右之说,男士一般做女士的左边,而且人们通常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是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

二、宴会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饮食内容的差异。西方人在饮食上多是肉类和乳制品,如牛肉、鸡肉、猪肉、羊肉、鱼以及牛奶、奶油、奶酪等,蔬菜和水果等则作为辅食或配料。而中国自古以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在饮食内容上,以粮食作物为主,辅之以蔬菜和少量肉类,植物类菜品在饮食结构中占着主导地位.据植物学家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 比西方多6倍(万建中1995)。

(二)餐具的差异。由于中国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喜欢和平与安定的生活,反对侵略,而且喜欢使用热腾腾的食物,由此中国人采用聚餐制,所以只能使用筷子导热慢的餐具,而且使用筷子温文尔雅,极少出现一些不雅动作,对待食物是相当温柔。相反,西方国家由于受狩猎文化的影响,喜欢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喜欢实用肉类,所以必须使用刀叉等比较锋利的餐具。

(三)座次安排的差异。传统的中式正式宴会采用圆桌,因为中餐的上菜方式,圆桌可以更好的照顾到每个人夹到菜。座次方面,一般主人会坐在正对门的地方,为的是看到客人及时作出迎接的准备。通常最重要的客人会安排到主人的左手边,第二重要的客人则被安排到主人的右手边,以此类推。相反,在西方因为菜品不是很多样,多采用长桌,而且每人面前是同一份菜式。在座次方面,通常男女主人会分别落座在长桌的两头,男主人在正对大门或是包房入口的一头,女主人则在背对门的那头。男主人的右手边第一个位子为女性第一主宾客,而左手边为第一个位子为男性第二主宾客;女主人右手边的第一个位子为男性第一主宾客,左手第一个位子为女性第二主宾客,以此类推,男女穿插而坐,可以保证就餐时对面一定是异性,左右两边也是异性。

(四)出席时间的差异。准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遍适用的概念,然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在参加宴会时,由于中西方文化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中西方人在出席时间上的差异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在中国宴会中,时间的多样化模式使客人更倾向于“迟到”,往往在规定时间的半小时之后到达。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西方国家中,各种活动都会按照预定的时间的时间开始,宴会要求参会者准时到达,否则将被视为没有礼貌,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极大不尊重。

(五)进餐礼仪的差异。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和合”的精神。由于在中国人们喜欢坐在一起进餐,共同夹一个盘子里的菜,所以当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嘴时,才表示宴会开始,即客随主便。而主人一般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当有新菜上来, 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主人还要招待好客人,时不时要给客人夹菜,询问客人的需要还要劝酒劝菜,一定要使客人吃好喝好。

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西方人们习惯各点各的菜,即使是大家吃同一道菜,人们也会使用公共餐具把菜盛到自己碗中实用。在饭店聚餐时候人们认为是公共场合,所以整个进餐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交谈要轻言细语,不高声喧哗。而且在宴会上不但要衣着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并要求坐姿要端庄。其次,进餐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

总之,研究中西饮食文化中宴会礼仪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的宴会饮食特点,同时也总结我们自己的宴会饮食特征,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汲取一切先进的观念,摒弃我们文化中的糟粕,改善和提高我们的饮食品质。中国饮食应积极吸取西方饮食中合理一面,做到饮食结构合理,营养搭配均衡,同时在参加宴会时应该做到准时。

【参考文献】

[1] Chang K C.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M]. USA: The Vail Ballou Press Inc., Binghamton, N.Y.,1977.

[2]卞浩宇,高永展.论中西饮食丈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上一篇:日本便当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旅游文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