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30 19:46:42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篇1

高校对外交流合作与城市文化推广的关系

城市文化在定义上,有从文化本身出发的解释,也有从城市的特征出发的定义,本文援引《中外城市知识辞典》(刘国光主编)中的定义,认为城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那么城市文化的推广,就有了相当广泛的范围。例如北京公布“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城市精神,上海倡导“公正、包容、诚信、责任”的城市价值取向,重庆、杭州和苏州的城市标志设计与使用,普及“爽爽的贵阳”、“烟花三月”等城市宣传歌曲,直到城市标志性文化建筑的建设,都可以属于从抽象到具体的城市文化推广。

中国高等院校的发展和城市有密切联系,而且大部分高校相对集中在经济发达、社会环境优越的大中城市,这不仅仅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方面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高等院校与城市相结合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方面的惯例。然而,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高等院校与城市有着更为紧密的关联,倾向于将城市作为母体来实现自身发展。西方国家则既存在完全在大都市里的高校(如位于美国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也可以形成某种意义上独立建制的大学城(如位于英国剑桥郡剑桥镇的剑桥大学)。这一特点,也使得中国高校更贴近于所在城市的实际,成为既最熟悉当地城市文化,又有塑造当地城市文化能力的重要部门。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高等院校在国际化发展方面,获得了国际国内双重机遇。在文化交流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作为国家的文化名片,走上了世界舞台。然而,高校对外交流合作也经历了相对长期的初级阶段。例如,在当事人的回忆文章里,1984年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在复旦大学演讲,是新中国以来“西方政府首脑在沪上大学讲坛的首度亮相”,我们仍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当时上海方面的紧张气氛。由于时代所限,当时上海的城市精神、城市标识等城市文化符号,可以说都比较模糊,处于“再国际化”的准备阶段。而这之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大学接待外国政商学各界精英,已经成为高校对外交流合作中的一种常态。仅以上海为例,到2015年底,上海境内各类高校已承办了超过40所孔子学院,占全球孔子学院总数的10%。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高校正以更为从容的姿态、更为开放的心态对待国际交流合作,主动“走出去”,甚至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上都已走出新步(如老挝苏州大学)。

那么,高校能否在对外交往中,除代表自身,或在某些场合代表国家之外,增加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呢?高校对外交流合作又能在何种程度上属于城市文化推广呢?是否能将接待外国政要、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互派或接纳留学生的机会,同时整合成为城市文化的国际推广平台呢?在国家深化改革谋篇布局和公共外交事业方兴未艾的时代,城市文化的国际推广更加需要创新思维,在打造城市国际魅力的同时发展新的领域。以高等院校作为切入口,利用其天然形成的国际公共关系网络,形成城市文化国际推广的又一“落地项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高校对外交流合作与城市文化推广如何对接

在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下,高校确实有中央院校与地方院校之分。在实际工作中,两类院校的人事管理、经费来源、数据统计乃至生源比例等方面都有所区别。然而,在打造和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升级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发展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与所在城市的关系、与国际国内同行的关系,只能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强调竞争力,而不是关起门来办学。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而言,“出身”虽然仍有影响,但自身的努力在竞职时的权重无疑更为关键。

既然高校与城市的关系日益密切,两者之间的相互要求势必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对外交流合作乃至未来的生存问题,都有赖于城市的繁荣;城市文化的国际推广,缺失了高校的国际公共关系网络,则丧失了一系列动力源。如何在高校对外交流合作与城市文化国际推广中相互释放改革红利,既需要在校、地联动的实践中打破藩篱、不断探索,也需要公共外交的顶层设计予以支撑。

具体到高校对外交流合作与城市文化推广如何对接的问题,结合上海市政协方面的资政材料和统计数据、档案、学术论文等文献,本文提出如下设想。

首先,在高校重大国际节事活动上嵌入城市文化名片。目前,中央对于国际活动的规范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也有利于高校对外交流合作的规范化。对于重大国际节事活动,如“一级团”(即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团)来访、高校邀请到国际公认的重要外籍商界或学界人员(如500强企业领袖、诺奖得主等)、高校申办大型国际项目等方面,地方外事管理部门不应仅仅成为“统计部门”,而应成为高校国际节事活动的“合作部门”。这种合作形式也不一定体现在成为主办单位上,也可以体现在协助节事公共关系策划、组织中外文通稿、礼品赠送方面,低成本、嵌入式地推广城市文化等。在这个方面,中国台北市与台湾大学合作,成功申办2016年世界设计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简称WDC)的经验值得注意。

其次,利用高校已有的国际合作管道推广城市文化。高校的国际合作管道主要在国际联合办学机构、签有其他协议的国际学术机构、海外校友会、对外派出和接纳学者学生等方面,某种程度上具有国际公共关系平台的属性。如果城市本身的国际联系较多,对于外界而言,其城市文化认同度较高,那么高校的国际合作管道可以成为补充,在城市文化更新升级的情况下,高校还可以成为代言人向外传播新的城市文化内容;如果城市发展中急切需要发展或拓展城市文化推广渠道,那么渗入高校搭建的国际合作管道,在国际化人才上“联合培养”,也是一种方法。例如,日本岛根县立大学与所在地滨田市合作,以委任状的形式,委任学成的优秀学者成为滨田市“形象大使”。

最后,留学生活动的组织与创新推广城市文化。这里的留学生既包括城市接纳的外籍留学生,属于中方的公共外交对象,也包括从高校所在城市前往境外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也是重要的公共外交主体。公共外交的理念中包括“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留学生对于他们所在城市文化的理解,容易口口相传,甚至能够影响到几代人。如何让这样的“客人”,传递内外两个方面的城市正能量,使其观念与当地发展同步更新,是可能的破局之举。例如,上海在自贸区建设方面,同时加强外籍留学生群体和中国留学生群体对自贸区的认识,并突出自贸区这一新机遇带来的工作机会,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城市文化推广作用。当然,这需要接纳和派出留学生的高校予以重视和支持。

作为上述观点的补充,作者认为,利用高校对外合作交流渠道,在海外试点和推广城市文化中心,如上海纽约大学推出Events In New York City项目;吸纳国际组织入驻,如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是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AFDC)所在地;甚至城市与高校联合设立海外机构综合体等方面,在国际公共关系建设与发展意义上都存在空间。

结语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篇2

论文摘 要:外语人才是中国外交“大众化”和大力开展人文外交的重要支撑,也是扩大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加强对外语专业学生外交学理论与实践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从事外语外事工作的人才,成为摆在外语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人文外交是中国外交未来的新亮点

2008年10月,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中央党校就“奥运后的国际形势与外交工作”做了专题报告,指出今后我国“要大力开展人文外交,加深人与人之间、民众与民众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友好情谊。”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提出“人文外交”概念。“人文外交”是一种凸显人的价值,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对外交流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体来说,人文外交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在外交主体上,强调非官方的社会和民间力量的参与,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潜力。其二,在外交方式上,强调将外交渗透到文化、体育、旅游等与普通民众生活直接相关的领域。其三,在外交理念上,强调世界各种文化的共生并存、对等交流、求同存异。其四,在外交目的上,强调传播优秀中华文化,促使“和谐世界”的构建。

2009年7月20日,胡锦涛主席在出席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这表明,在新的形势下,人文外交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文外交是中国外交未来的新亮点,是中国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外语人才肩负着开展人文外交的重要使命

外语人才是中国外交多层次化和“大众化”的重要支撑,实实在在地担当着外交、外贸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任务,直接构成对外交流的窗口,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现有的千余所普通高校中,除了体育、艺术类院校、部分中医院校外,其它院校均设有外语专业,共讲授53种外国语言,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涉外性大批人才。然而,目前国内的外语教学和语言学习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与大力开展人文外交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知识结构单一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外语专业一直被定位于文学学科门类中的“外国语言文学类”,被当做具有基础学科性质的专业教育,肩负的使命则是“教授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等课程,直接导致了我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单科教育模式。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缺少文化底蕴的单向度外语人才难以适应社会要求。”

(二)实践和创新能力缺乏

外语专业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主要指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独立提出建议和讨论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知人处事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等等。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制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这种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开展人文外交的对大批外语人才的需求。

三、适应人文外交需要,加强外语院校外交学理论与实践教育

人文外交的性质决定了发挥公民个人力量的重要性,因而积极培育广大民众的外交观念,促使其掌握国际和外交知识,积极关注和热情参与中国外交事业的建设,共同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也就成为中国外交的当务之急了。为中国日益发展的“大外交”、“总体外交”服务,成为摆在外语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外交理论、外交实务等课程学习

周恩来总理的“大外交”思想(外交人员不但要有外交外语知识,还应有哲学、政治、法律、经济、中外历史、地理文化以及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认为,从事外交工作的人员仅有外语知识远远不够,“一定要学习驻在国的语言,尊重驻在国的文化,向他们学习。”李岚清同志也曾经指出,“不能只靠外语,要加大内容,增加外交、外贸等方面的知识,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第一,加强外交学理论的学习。可以增加外语类院校公共必修课,增加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内容;第二,开设交流学课程。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总结到,在几十年的外交工作中,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交流学是一门当前中国十分紧缺的学问。很多中国人不懂得交流,结果在对外交往中效果就大大地打了折扣。第三,加强对外礼仪等外交实务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外交工作中的具体知识。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第四,各高校外语院系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学、历史文化等通识教育课程的同时,可根据社会需求及个人兴趣跨学院,跨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其知识面,培养其综合能力。

(二)加强外交实践教育

外交是一门交流性、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它应该紧密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如果缺少实用性,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培养学生具备外交外事工作所需的“五种基本素质”(政治、专业、语言、交流、信息技术)和“五种能力”(调研能力、办案能力、礼宾能力、谈判能力、创新能力),是摆在外语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外交实践能力可从以下两个环节着手:

第一,增加课堂实验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外,还可尝试增设与外交一线工作相关的模拟课。还可以聘请专业人士对各种礼仪等方面知识进行专门介绍示范。第二,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各外语院校要创造条件多举办模拟联合国、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模拟外交谈判、模拟新闻发言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诸如国际会议的翻译服务工作、模拟联合国、以及一系列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强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还应加强校外联系,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高素质外交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素质外交人才的培养就有如空中楼阁。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外交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还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政府依托的专门从事外交培养的教学科研机构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很多外语院校的师资队伍自身外交外事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更缺乏外交实践经验,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办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包括加强他们与外交一线工作的交流。二是高校要为教师建立激励机制,提供到国外进修、学习的机会,挂职参加外交实践,借以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加大教师海外研修的力度,优化知识结构,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增加教师对外交流交际工作的能力。三是高校应积极引进具有外交外事工作背景的专业人员做专职或兼职教师,以加快外交外事人才培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杨洁篪:“奥运后的中国外交”,《学习时报》,2008年10月6日。

“2009两会杨洁篪记者招待会中英文实录”, wenku.baidu.com/view/67509d4bcf84b9d528ea7a4d.html

[2]新华网:“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在京召开,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gov.cn/ldhd/2009-07/20/content_1370171.htm

[3] 何其莘:外国语言文学:跨越文化的桥梁(2009),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与发展研究网:isbrt.ruc.edu.cn/rwlh/html/fzhbg/index.asp rootid=10_30&leaf_id=10_30_50&article_id=525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篇3

[关键词]语伴交流 成人学生 语言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37-03

一、国际化背景下的成人语言学习

国际化和全球化在当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合作共事已是平常事。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成功地进行交流和交往是当代社会国际化背景下青年人必备的素质之一。[1]在国际化氛围下学习或工作都需要掌握一些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已不仅仅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必备能力,也是各相关专业,尤其是语言类专业学生和青年才俊提升自己知识层次、提高职业能力的途径之一。

国际化背景下的语言教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转变为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习者懂得如何进行合理的文化导入和构建交际型教学模式都不可忽视,[2]而为学习者创造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机会,使他们有机会体验用所学语言成功进行有效的人际交流、学以致用,更是语言专业教学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语言学习已变得更为开放,学习的形式更为多样化,寻求语言文化交流和通过交流进行语言实践的需求和机会也越来越多,作为语言专业学生语言实践和教学实践环节的语伴交流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本文主要讨论在职学习的继续教育语言学习者与不同母语背景的外籍人士如何开展有效的语伴活动,如何培养成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从事与语言文化相关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文化活动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二、成人学生语伴交流活动的缘起

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校园内,语伴交流是语言学习者中间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中外学习者一入校园,便利用各种机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语言伙伴,每周定期练习语言或者交流其他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的人甚至因此成为终身的朋友。本文讨论的是在这个背景下的成人学习者和外籍学习者的语伴交流,即基于北京语言大学开设的以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组织的来华“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的学习者和本校继续教育学院的中方语伴之间的沟通和交流。2010年至今,作为该项目的配套内容之一的“语伴交流”活动,已经持续了近三年,对于在职学习的成人学生的语言社会实践,是一项很好的尝试。

(一)语伴双方背景

外方语伴:其中一些人是对汉语言有兴趣的汉语初学者,一些人是对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有兴趣的社会人士;另一些人是希望通过短期来华学习和实践,获得某些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学分的认可。2010年以来,北京语言大学开设“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项目中的海外人士多数是初来中国,汉语语言水平和能力有限,同一批次中人员的汉语基础水平差异很大,要与他们成功地进行交流和对话,具有一定难度。但是,这些学习者对于中国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多人期望在短暂的来华期间,能够和普通中国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建立联系,愿望很迫切。中方语伴:正在进行语言学习的成人学习者们,因为在职学习,还要兼顾工作,很多人是为了进入下一个工作岗位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很少有机会再去进行专门的语言实践和交流。

以上这种双向的交际需要,构成了短时语伴交流的基础。虽然交流的时间和次数很有限,但中外学生们在活动中的有效参与和达到的实际效果超出预想。

(二)语伴活动设计

语伴活动最初主要是针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设计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锻炼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随着活动的深入和对外方语伴需求的进一步了解后,我们发现多数外方语伴汉语水平为初级,有的甚至仅学习了几个月的汉语,交流沟通难度很大,经常出现尴尬场面。于是,将活动扩大到其他语言专业,如英语、韩语、日语、法语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习者参与活动的目的和对外汉语专业略有不同,他们十分珍惜这个利用目的语进行语言实践和体验的机会,期待运用所学习的第二语言和语伴交流,其间穿插少量的与对方汉语水平相当的中文交流。这样,中国学生练习了外语,外国学生也练习到中文,双方都有所获。活动在不影响成人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前提下自愿、义务参加。一般在校园和教室内进行,如果有外出或者餐饮娱乐活动则实行AA制。活动时间以寒暑假为主。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外双方共800多人次参与活动,外方语伴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日本、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国家,其中有中学生、大学生,也有社会人士,包括教师和教育官员。2011年暑期曾经遇到一批“孔子学院暑期奖学金研修生项目”的语伴。该次活动的外方语伴有50余人,分别来自法国、加拿大、厄瓜多尔、乌克兰、韩国、俄罗斯、西班牙、喀麦隆、德国、荷兰、葡萄牙,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场面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三、语伴交流活动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提高交流能力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言语交际中具有不同的说话规约,遵守不同的交际原则,怎样开始交谈,怎样继续交谈,如何使谈话轻松愉快地进行下去,这之间都体现了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3]作为教学实践活动,同学们将课堂上学到的汉语言和中国文化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各自用自己的交际方式去尝试交流和沟通,不断总结和提高。活动以两人一组结成“语伴对”的方式进行,轻松愉快的交流场面非常感人。每次活动一开始,大家相互间比较陌生,交流起来也有些拘谨。但是,随着相互认识和进一步的熟悉之后,沟通顺畅起来,有的还借助肢体语言,交流的内容和表情变得越来越丰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者们对于能运用课堂中学到的教学理论知识去进行实践,感觉异常兴奋。有的同学为了交流顺利进行,事先准备了纸笔,遇到口头交流不顺畅时,将交流内容借助文字(中文或英文)进行。遇到中国语伴数量不够时,为了不让外方语伴感到受冷落,同学们还尝试采取一个中国语伴应对三位外方语伴的方式进行交流。有一次,个别同学要同时面对法、意、美三国语伴,同学们利用自己原有的跨文化交际常识,很有序地将与对方的交流顺序排序为法国语伴、意大利语伴、美国语伴,他事后在总结交流时说到:“我觉得法国人比较在意一些细节,比如他们大都会一些英语,但并不十分愿意说,所以我把和法国语伴的交流排在前面,以免他不愉快;意大利人很热情、开放,但是,和意大利语伴的沟通,也要借助英语进行,交流内容很有限,但他们的民族习性使得他们很擅长肢体语言,交流难度排第二,为此,我将意大利语伴排在中间;美国人很开放,也比较大度,我感觉他不会太在意细节,所以,将美国语伴的交流放在最后,但我和美国语伴的交流时间最长。当然,这些都是在交流开始的时候和他们事先商量并征得他们同意后才开始的。”每次活动结束,大家都在快乐、兴奋的心情下惜别。

(二)培养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文化尊重意识

虽然“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的语伴交流只是一种短期的交流活动,但也都要不同程度接触到双方国家的风俗礼仪、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包括一些著名景观、人物和事件。比如:中国的近期重大事件,2008年的奥运会、2010年的世博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礼仪,中国的政治、经济甚至物价情况,等等。因此,语伴交流中不仅需要了解双方国家的一些重要的知识、文化信息,更重要的还要关注对他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问题。[4]对于来自宗教色彩较浓国家的语伴,更要关注其方面的情况,事先掌握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如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可以使交流顺畅愉快地进行。另外,青年人共同关心的“世界杯”等话题,事先如果有所准备,在沟通交流的时候可以使内容更为丰富。有过外事经验的同学事先都会准备更多必备的知识和信息,以便从容应对。同学们之间将这些信息共同分享。在准备语伴交流的文化背景材料过程中,同学们一方面增强了对背景国文化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不同民族、国家之间文化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重要性,特别是事先了解对方语言和民族的文化禁忌,以及对某些事物理解上的差异,以利于在交流中采取宽容心态,求同存异,为正式的交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再有,了解对方来华的行程安排和即将要接触到的人和事,以及将要参观的景点,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某些细节的准备。

(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多次参加者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得到了较好提升。对语伴进行汉语辅导和语言交流的技巧也随着交流的次数增加在提高。有的同学参加活动达十余次。学生C在活动心得中兴奋地说:“学校组织的‘语伴’活动,让自己有了与外籍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这样的氛围中练习口语,效果很好。”

(四)锻炼和提高活动组织者的组织协调能力

由于活动是以自助方式进行,因此,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被指定的负责人,都是班长或者热心公益活动的同学,在负责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当众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也在活动的参与中经受了考验。曾多次担任活动负责人的学生D说:“通过语伴交流活动的锻炼,使我重新认识了我学习的专业,提升了我做语言文化交流工作的信心,毕业后,我会改换我的工作,从事与我的专业背景相同的工作。”

四、有效开展语伴活动的措施

由于“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语伴项目是一个跨文化交流项目,外方语伴背景多样化,中方语伴由于学习期限的影响参与者不断地面临新老人员的更替。要使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够和谐、顺畅进行,使该项目能够持续地滚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对相关背景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还要建立规范严格的活动组织程序,才能保持活动的质量。[5]

(一)系列背景知识的准备和培训

1.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准备。在活动之前,需要中方语伴学习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其中包括:外方语伴所在国家的地理、文化风情、饮食、礼仪、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信息;中国传统文化、名胜景点的了解,热点事件和问题,体育事件、重大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活动和会议等。使中方语伴提前接触到跨文化问题,初步建立起跨文化意识,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宽容心态。[6]

2.自愿参加和有引导、有组织的培训相结合。为便于中国学生与这些外国学习者顺利交流,对中方语伴进行培训是必要的。为让每名学生从“语伴交流”中获益,我们的做法是,每次活动前一周,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在和语伴见面的前一天,再组织中方语伴进行网上在线培训,[7]培训内容包括学习了解活动相关规定、外事礼仪、背景国文化材料等等。

(二)语伴双方的信息提前预知,根据已知信息安排好活动细节

“语伴对”名单的准备是活动能否有效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方语伴提前了解外方语伴的年龄、性别、汉语水平、职业、甚至饮食习惯等等,可以掌握交流的主动权,并有效调节气氛。在和不同语言背景、初来中国的外籍人员交流的过程中,文化碰撞是难免的,学生们会遇到一些困惑。所以,在培训中不仅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料,我们还收集和整理了一些活动案例提供给中方语伴,针对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并在培训中设计了提问和互动环节,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做好各种铺垫。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活动效率

因为中方参与者为在职业余学习的成年人,所以,活动要适应他们的特点。从报名、培训、各种通知的都由QQ群在线完成。[8]每次活动以指定的负责人为核心,以自愿报名的志愿者为主体。制定电子版《培训手册》,在培训中及时,内容不仅包括中国文化背景材料,还包括背景国的相关文化材料、活动的宗旨和要求(活动总则、细则、活动须知)、负责人联系方式以及应急事件的处理程序等。

(四)有效监控、自主管理、适当鼓励

成人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既要尊重他们,又不能放任,否则活动不能持续进行。语伴活动毕竟属于外事活动的范围,细节不能忽略。为避免发生意外,有效监控是必须的,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在有组织进行的跨文化语伴交流过程中,发生一些碰撞和冲突是难免的。另外,语伴双方在活动进程中发生临时变化也是经常遇到的事情,或缺席或迟到或不守时、不守约,等等,这些都需要组织者设立及时跟进的组织程序,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设定应急的措施和办法,把问题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或零。

参加活动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将活动的心得和体会及时撰写成文字,及时总结和交流成功的经验,有的同学还能将收集的案例和自己的体会,经过精心整理后,作为作业和论文的素材,上升到理论层面,得到任课教师的肯定。有关老师反映:参加过语伴活动的同学提交的跨文化相关专题的作业和论文,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较大提升。对课堂教学和专业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虽然同学们是自愿参加活动,但是,适当的鼓励也非常重要,我们和“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的主办方制作了“优秀语伴”证书,为多次参加活动、表现优秀的同学颁发证书,使同学们倍受鼓舞。总之,语伴交流活动在当今国际化大背景下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熊佳全.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6月,P7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2:73-83.

[4]周建国.全球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理论导刊,2005年11月,P30.

[5]李加军.跨文化的对话:误读与化解路径——以孔子学院为例.学术探索,2011.4:113.

[6]魏木春等.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世界汉语教学,1992.1:54.

[7][8]汉语语伴志愿者群(1)(2).http:///air/#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国际交流 角色定位

全世界范围内汉语学习者人数不断攀高,汉语教师紧缺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汉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汉语国际教育的进程。在国外,很多具有丰富一线实际教学经验的汉语教师并不具有正规的教育专业和汉语专业知识背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前很少有机会将课堂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面对面给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或是在毕业后因为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而不能较快地适应在国内外的汉语教学工作。

一、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趋势

对外汉语专业最早设立于1985年,随着汉语热的升温,汉语国际教育快速发展。国家汉办研制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从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五方面,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汉语传播专业人才。

二、高校国际交流发展情况

中国高校在教育全球化发展趋势下,逐渐与世界各国高校之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交流规模逐年增加。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教师和外教规模逐渐扩大,推动了高校的对外交流发展,丰富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内涵。主要表现在学生互派、教师互访、国际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教学科研项目合作几个方面。

三、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国际交流活动的形式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参加国际交流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学校建立的校内实习基地,利用外国学生、学者或是各类团组的来访机会进行交流学习。

(一)专业实践

观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校内实践的主要环节和形式。课堂教学观摩能使学生能近距离感受留学生汉语教学课堂,为专业实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在境外实习名额有限或家庭经济能力受限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可以通过对在校留学生的教学实践完成专业实习,锻炼教学技能。另外,协助老师参与校内国际交流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化传播能力。

(二)志愿者服务

通过担任留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生活服务伙伴,协助老师完成留学生教学、服务管理,以语言互助学习,日常生活照顾、心理辅导等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训,有利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事汉语语言文化传播工作。

四、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国际交流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根据专业发展目标和专业知识能力学习和培养需要,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有“专业学生”、“汉语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者”和“对外汉语教师”几个角色身份。这几个角色即相互紧密联系,同时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要求。

(一)专业学生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国际交流活动中扮演的首要角色,这个角色以跨文化交流技能、对外汉语课堂授课技巧及对象国文化常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从角色要求上看,学生需要掌握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习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交流技能作为一种交流技能,理论学习是必要的,既然是技能就要通过实践来完善。尽可能地利用参加校内国际交流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技能,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

学习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对外汉语专业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一批能够进行对国际语教学的汉语教师,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需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为基础,利用课堂教学观摩的机会,努力完善教学能力,发现更多实用的教学技巧。

(二)汉语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者

汉语语言文化传播者是一个具体的身份,这个角色肩负着汉语语言文化传播的重任,除了需要掌握以汉语言文学、外国语为基础的课程外,具有一定的中国文化传播技能(太极拳、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或中国书法绘画)是必要的。同时,学习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技巧便于理解异国文化差异,积累更多的异国文化常识。另外,熟悉中国文化,能对留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解读,有利于在对外交往中的相互理解与认同。

(三)国际汉语教师

对外汉语教师是指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工作的教师,参与到校泰国学生的汉语语言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就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是对学生要求最高的一个角色。其职业特殊性要求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知识结构

语言学及汉语言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必须踏实学好语言学理论基础知识、汉语言理论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这是国际汉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全面掌握现代汉语理论,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对简单的汉语语言现象进行科学分析。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及对理论的理解运用。

2.能力结构

组织教学的能力。国际汉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引导学生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交际技能。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课堂组织管理上有较好的驾驭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创新能力。打破常规,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尤其重要。创新能力应该分为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思维模式、创新的教学技能三个方面。

表达能力。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言学习者进行教学时,语音标准、吐字清晰、语速适中,并能很好地把握用语分寸,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3.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汉语传播过程中做到不卑不亢,不崇洋;在涉及敏感政治问题要有合理的化解方式。做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中华文化传播者。

根据汉语国际化进程中国内外高校间交流日益频繁的具体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国际交流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分析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耿淑梅.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D].万方数据,2009,(7).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篇5

关键词:茶理论;体育文化;艺术交流;运用思路

引言

虽然我国茶文化理论也实现了系统化发展,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与西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更多局限在整个训练活动中,更多将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精力放在了抽象的内容讲解之上,而未能将具体的训练需要与整个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系统化结合,其不仅影响了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同时也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影响力推广产生了相应影响。

1茶理论的具体内涵和价值作用分析

随着当前茶文化理论体系传播的深度不断增加,其对茶文化理论的具体内涵也有着较高要求。因此,正是该茶文化理论的具体特点,决定了整个茶文化理论在开展过程中,往往具有以下训练特点:首先,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项目开展过程中,其充分注重技能训练的有效开展,无论是整个运动的特点,还是其发展趋势,都对该项目的难点有着相应要求,如何完美的呈现出其复杂的内容,就值得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予以创新完善。其次,在整个茶文化理念创新开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元素的系统化融合和具体统一,也就是说,除了丰富体系化的物质元素外,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能训练,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来说,其交流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理想效果和优美性,其更是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员在具体传播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想要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理想效果,就需要将文化艺术与实际应用之间等一系列内容相结合,从而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效果的理想呈现。最后,我们必须充分认知到整个茶文化理论内涵实际上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必须在对整个茶文化理论的具体状况和各个阶段,以及具体要素进行系统化认知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完善的传播思路。茶文化理论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同时其在今天仍然极具传播价值和意义。

2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尽管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突破,无论是运动理念,还是其比赛的完善度,都实现了重大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我国的具体开展状况来看,其更多是一种体育茶文化理论的内涵融入度,无论是推广过程中的具体参与人数,还是具体的社会关注都较差。这就使得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无论是人们的具体参与状况,还是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支撑要素,都存在匮乏现象。因此,创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形式,就极为必要。当然,对于茶文化理论开展活动来说,由于其未能全面认知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从而也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和不足。其次,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其更多将着重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力和具体关注度放在了体育课堂教学之上,忽视了课外活动和体育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通过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精准度,还是内涵的完善度,都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如果仅仅依靠体育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理想效果的。因此,想要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延展教学时间,将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有效融入,从而使其能够实现最佳训练效果。最后,当前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开展过程中,其缺乏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尤其是其整体教学理念认知较为片面,未能认识到融入其他教学资源和形式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想要实现整个体育运动有效开展,就需要在充分结合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项目的训练特点认知基础上,通过有效探究和系统化融入,对整个课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延续和整体补充,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最佳效果。而构建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全面机制,实际上就是对传统体育文化艺术交流的教学方式进行系统化补充,通过将课堂学习与课下锻炼、校内学习与校外参赛等一系列教学形式相结合,来实现最佳教学训练效果。这实际上也是茶文化理论训练创新开展的基本要求。

3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分析

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系统化开展,实际上是基于茶文化理论发展趋势所提出的具体思路模式,其不仅是对教学活动创新,更是对教学理念的有效丰富,因此,具体而言,系统化应用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具体价值:首先,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应用该模式,其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体系中各个元素的理解能力和具体认知度。所以这也是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最佳传播效果提升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当前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具体开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瓶颈问题,需要突破,而如果只是使用课堂来开展传统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那么其很难对所有教学内容形成扎实的掌握基础。因此,创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能够在有效延展教学训练内容的同时,实现整个体育活动的最佳效果。其次,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感知中所具备的文化艺术内涵,其能够实现整个体育活动实施的系统化优化和整体性提升。对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训练效果和内涵,不仅能要充分注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内容和方法的合理选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合理完善的组织活动,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最佳效果。无论是体育文化艺术交流的基础知识传播阶段,还是全面提升阶段,都需要在充分了解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实现整体创新发展。而应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也使得整个运动训练的组织范围进一步广泛,同时也便于先进的训练经验融入其中,从而推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成熟发展。最后,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融入文化艺术内涵,其能够为该训练活动开展寻找到更全面、更符合运动训练特点的元素,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满足其发展趋势。实施体育文化艺术经验与具体文化内涵理念相结合,就是说将各种适合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将传统体育茶文化理念内容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通过设置相关模拟场景,从而提升学生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具体学习效果。当然,也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进而增进学员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具体理念认知。

4茶理论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中的具体运用思路

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实施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入,其具体需要:首先,要注重将整个茶理论体系中的各项元素系统化融入到整个艺术交流活动中,通过具体理念的借鉴和有效融入,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创新发展。而想要实现创新发展这一目标,就需要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界定。当然,在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入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还是训练都应该系统化融合,尤其是要确保两者实现内涵上的一致性和标准上的统一,从而为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入开展奠定相应基础。此外,有效融入茶理论体系开展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时,必须充分注重将文化艺术交流与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结合。实际上,影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中,不仅包含了具体的传播活动,同时也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之间有着重要关联。因此,在充分借助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创新,结合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所需要的具体元素,从而实现理想传播效果。比如可以在课堂下,积极组织学员参与各种相关体育比赛活动,通过实施以赛促学的方式,从而提升训练效果。最后,应用茶理论体系,将为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取得理想效果提供实质性帮助,而想要实现理想的训练效果,必须将该运动的具体发展趋势与项目的具体特点相融合,通过有效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当然,在茶理论体系传承时,必须对茶理论体系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有效嫁接和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传承效果。

5结语

茶理论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中的具体运用,实际上就是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方式进行系统化补充,通过将学习与传播等一系列具体形式相结合,从而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而这实际上也是茶文化理论训练创新开展的基本要求。当然,想要实现最佳应用效果,必须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具体训练特点进行有效分析,通过系统化融入当前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茶理论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的核心,将其与整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相融合,必然能够实现最佳传承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雪梅.基于学术交流理论的体育科技社团历史演变及当代趋势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4):151-153.

[2]刘明生.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161-165.

[3]谭金明.文化谱系中的艺术与体育比较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5(6):73-75.

[4]李国娇.儒家人文精神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15(11):66-68.

[5]杨文志.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植入体育元素的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6(6):12-15.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篇6

【关键词】 中国学院;语言文化外交;汉语文化推广;总结;建议

随着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外交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文化外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的迅速崛起离不开外交方面的成功。 因此,需要通过文化外交来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社会地位。在各种文化外交形式中,本国语言推广仍是文化外交最重要的手段。对于我国来说,近几年孔子学院已成为推广汉语文化实现语言文化外交的主要途径。然而新兴的孔子学院在推广汉语文化的过程中, 遇到较大阻力。而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孔子学院的发展推动我国文化外交少有研究,因此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研究中国学院的成功经验,总结其推广汉语文化的成功策略及对语言文化外交的指导意义,并结合孔子学院的发展实际与所遇困难,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孔子学院语言文化外交的措施以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文化。

对于文化外交方面的研究,国外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国际文化外交理论层面的研究塞缪尔[1](1996)基于当时世界形势系统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二是对于文化外交在国际交往中的具体运用。曾任美国外交官的鲁思・埃米莉・麦克默里和穆纳・李[2](1947)提出文化是国际关系的另外一种方式,并研究了美国等国家对于文化方式的具体应用。国内对于文化外交的研究起步较晚,开金[3](2006)在总结中国文化外交的历史演变、组织体系和途径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文化外交作为中国国际战略选择的具体应用及对中国对外文化关系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以及文化外交理论政策,显示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外交愈发重要。对文化外交手段研究相对薄弱,还有待于深化。

而语言文化外交方面,国内目前较少有人研究,戴蓉[4](2008)首次提出“语言文化外交”的概念,以孔子学院为例对语言文化外交做了研究,而语言文化外交作为文化外交的重要手段,却少有对于语言推广机构与文化外交结合的研究。任晶晶[5](2013)通过“孔子学院事件”指出孔子学院作为中国主要的语言推广机构在文化外交中数次遭遇海剿,孔子学院急需先进经验的指导。

对于中国学院的相关研究,谭中与郁龙余[6](2012)研究了中国学院及其首任校长谭云山,分析了在谭云山的带领下中国学院对于中印文化交流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大部分都局限于描述性,没有对未来语言推广机构提出指导性意见。本文将中国学院与语言文化外交相结合,通过总结中国学院的成功经验,寻找对新时代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发展有意义的指导性措施及利于推动中国文化外交的相关建议。

一、文化外交与中国语言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作为一种对外交流活动,是以加强本国文化传播、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沟通为主要内容,是国家利用文化手段为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而进行的行为。文化外交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纽带,对于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以及构建和谐世界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语言文化外交是文化外交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先导为语言推广,内容以文化传播和语言部分为主,通过采取教育和交流的方式来加深彼此了解、提升本国形象进而促进文化交流。语言文化外交主要由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实施,语言文化的国际化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组织性,旨在促进文化跨国交流,增进国家相互理解。

二、中国学院与中国语言文化外交

中国学院的诞生被称为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结晶。发展的过程中增加了汉语教学,逐渐成为印度培养汉语人才的根据地。 中国学院是印度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场所,致力于教学和学术研究数十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印文化研究和中印文化交流的圣地。 极大促进了中印两国文化外交,并在语言文化外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成熟的策略。

中国学院在语言文化外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翻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总结出其策略如下几点。

1、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开展文化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了中国软实力

中国学院建立之初,就被赋予了加强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因此在中国学院的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均给予相当的重视。在讲授拥有深厚底蕴的中国文化的同时对中国文化开展深入研究,培养了大批汉学家,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中国历来奉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中国学院也在积极传播和谐价值观以促进民族的相互理解 。首任校长谭云山带领学者们对哲学、文学、佛教等进行研究,同时谭云山还撰写了三十八种英文著作以及十来种中文著作。印度文学家从英文翻译了若干著名的中国小说,并对这些小说展开研究和评论。

2、塑造文化使者,培养研究型人才,增进两国人民感情交流,加深两国理解

被誉为“现代玄奘”的谭云山,在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中成功地起到了文化使者的作用,为中印友好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在谭云山的提议下而成立的中印文化协会为加强两国沟通交流不懈努力,为两国交往做出了重大贡献。谭云山和两国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即使是在中国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印度友人还是给了他难忘的支持和安慰。1962年,尼赫鲁在国际大学年会上发表讲话,国内外记者都期待着一番反华演说,然而当他在听众中看到谭云山身穿白色印度服装,像菩萨一样端坐在地上,尼赫鲁话锋一转,说道:“中国学院院长是位著名的中国学者。这是很好的,使你们经常记得你们在过去与现在都不会与伟大的中国和她的文化为敌。”可见,谭云山作为两国的文化使者得到了印度人民极大的信任,对两国的和平与互相理解做出了极大贡献。谭云山是屈指可数的中印文化研究精英,致力于造就研究型人才为中印文化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

3、互派教师、留学生等学者增进两国文化互动

中国学院为鼓励两国学者的交流,最大程度地为来此学习的学者提供便利,吸引了包括徐志摩、徐悲鸿、陶行知在内的众多文化名人和学者到此交流访问。中国学院注重年轻学者之间的交流往来,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4、高层领导人的往来,维护两国之间的和平相处,为两国友好往来提供平台

中国学院是中国在印度的汉语文化交流和研究中心,开展汉语教学同时,传播了中国文化,为中印人民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平台。印度总理拉吉夫和总理拉奥等曾在中国高校演讲时重点提到国际大学的中国学院,并将其视为中印友好的标志。国家高层领导人的参与利于化解两国之间的分歧与争执,对于巩固两国之间和平友好关系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三、对发展语言文化外交的建议

借鉴国外推广语言机构的成功经验以及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推广汉语文化的策略,结合孔子学院的实际,总结出加强汉语文化外交的具体指导性方法如下:

1、开展语言教学同时,加强文化教学

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中国各类语言推广结构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应该给予文化教学同等的重视。在孔子学院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随之而来。其根本原因是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希望构建和谐世界的愿望不能有效地传达出去。因此,只有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才能更好地进行国际交往。在开展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播,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2、塑造文化使者和研究型人才,为国际交往搭建桥梁

文化使者作为连接两国的纽带和桥梁,具有非功利性、非官方性。文化使者对于两国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更能够被当地人民和政府接纳。在促进两地区的相互理解,增进两国的相互利益方面,文化使者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3、组织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构建文化交流平台

孔子学院不只是单纯的语言学校,更多的是中国文化推广和文化外交机构,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文化平台。为达到文化外交的目的,需要组织多样的文化活动项目 。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应针对不同国家和民族,开设不同的文化课程以适应当地的文化大环境。

4、增强国家高层领导往来互动

高层领导人代表着国家形象 是文化外交的重要途径。 高层领导人的往来更具代表性,可以就两国关系进行对话和讨论,化解双方误会,解决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国际关系尤其是文化交流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外交是大势所趋,而语言文化外交作为文化外交的重要方式应得到高度重视。中国学院作为成功推动中印文化交流的典范,值得孔子学院等现代汉语言推广和文化外交机构去借鉴其运营模式。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总结出中国学院的成功经验: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开展文化教学;塑造文化使者,培育研究性人才;互派学者增进互动;保持高层领导人的友好往来。本文结合孔子学院处于发展初期文化外交重视不足的实际,针对性地提出加强语言文化外交的建议:开展语言教学同时,加强文化教学;塑造文化使者和研究型人才;组织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构建文化交流平台;增强国家高层领导往来互动。本文通过对中国学院进行分析,结合孔子学院等语言推广机构的发展实际,提出了语言文化外交发展的相关建议,但具体实施仍需时间的验证。

【注 释】

[1]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Y: Simon&Schusterine.1996.

[2] Ruth Emily Mcmurry and Muna Lee, cultural approach, another wa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47.

[3] 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4] 戴蓉.孔子学院与中国语言文化外交[D].上海:复旦大学,2008.

[5] 任晶晶.“孔子学院事件”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J].对外传播,2013.

[6] 谭中,郁龙余.谭云山[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7] Frank A. Ninkovich. The Diplomacy of Ideas:U. S. Foreign Policy and Cultural Relat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8] Tan Chung.Across the Himalayan Gap: An India Quest for Understanding China[M].New Delhi: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 Gyan Publishing House,1998.

[9] Tan Chung.In the Footsteps of Xuanzang: Tan Yun-shan and India[M].New Delhi: Indira Gandhi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 Gyan Publishing House,1998.

[10] 董友忱. 谭云山与国际大学中国学院[J].南亚研究,2012.2.155.

[11] 孙红霞,陈海燕.加强我国文化外交的有效路径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

【作者简介】

张可为(1990-)女,内蒙古赤峰人,天津大学文法学院翻译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文化研究.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篇7

关键词: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 文化战略 齐鲁文化

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研究成果,名称是增强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为“一带一路”建设提高粘着力――以齐鲁文化的国际化为例。项目编号2016RKB01192。负责人刘洪健,参与人杨世生,孙洁

一、“一带一路”战略简要概述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统称。“一带一路”策略是现阶段我国最高等级的战略目标。主席在二一五年十月份访问英国时,重点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议。在该建议中,认为一带一路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虽然起源于古代丝绸之路,却不完全局限于丝绸之路,拥有更广阔的领域,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自己加入该范围当中。强烈地表明了本国的态度,欢迎世界各国共同加入“一带一路”战略目标中。

二、“一带一路”文化战略及政策的实施现状

二一五年,山东省得到文化部门的全力支持,并在党与政府的领导下,对文化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开拓了全新的交流平台,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为对象的对外文化交流制度,力求于将齐鲁文化推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在二一五年,山东省共派出一百四十二组访问团对外进行访问,共计1562人;共接待四百零六组外来访问团,共计4894人。

(一)根据国家外交以及全省外交现状,策划各种文化话交流活动

首先,安排高质量演出团队协同国家领导人员外出访问。二一五年十二月,省杂技团的《鼓韵》节目登入了中非合作项目推出的约翰内斯堡峰会文艺晚会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二是以省委政府的工作目标与要求为依托安排各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山东省曾在法国地区组织了“孔府乐舞”、“山东鲁绣精品展览”等活动、在立陶宛开展了“孔子文化展”以及各种古典文化表演,在米兰世界博览会中通过演出的方式展示山东文化等;三是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强化山东省的文化水平。例如参加海外组织的“欢度节日”相关活动,在二一五年,山东省共派出十二批团队参加海外城市组织的“欢度节日”活动,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一次对外交流活动,充分展现了我国齐鲁文化的文化底蕴与特色;五是通过组织“东亚文化行动”来展示山东省的东亚文化之都形象及齐鲁文化底蕴。“东亚文化之都”对于山东省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渠道,山东省于二一五年举办了“东亚文化之都・青岛活动年”活动,该活动共由4个部分构成,其中包括一百五十多项框架内项目,该活动对山东省“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实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依托孔子故里、齐鲁文化建立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首先是在海外建立“尼山论坛”这一品牌。具体是在泰国围绕“儒学、佛学宗教交流”等主题建立“尼山论坛”,中外各领导纷纷参与了此次活动的开幕典礼。此外,中泰两国的研究人员共同针对这一主题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讨论,“尼山论坛”活动海外的成功举办,象征着我国齐鲁文化进一步推向了国际;其次是推动“尼山书屋”项目的构建。“尼山书屋”于二一五年正式在美国洛杉矶、纽约以及泰国曼谷等地区成立,截止至现在,“尼山书屋”已经在全球十四个国家正式落户,包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三是组建“文化中国、齐鲁风韵”演出团队,并奔赴世界各国进行表演。山东省与国务院侨办、省侨办、省外办等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机制,构建了一批演团队,专门赴海外进行各种以齐鲁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演出,向全球推广我国传统特色文化;四是将山东杂技推向全球各地。山东杂技是我省甚至我国较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同时也是将齐鲁文化推向世界的核心品牌。山东省杂技团与日本、美国以及欧盟各国建立了合作表演的良好互动关系,常年与上述国家联合开展巡回式商业演出,不仅获取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r还促进了齐鲁文化在国际市场中的传播。济南市杂技团在二一五年八月至十二月之间,将京剧意象杂技晚会《北京梦》在美国以及加拿大等国进行了持续一百天的巡回商演,共计出演了九十二场演出,踏遍了美国二十五个州以及加拿大七十多个城市,刷新了我国杂技演出团队国际巡演的记录。

(三)文化贸易活动取得了理想的初步效果

山东省每年会从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项目的开展,致力于发展良好的国际文化交流关系。从二一三年至二一四年间,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共拨款一千万元用于山东省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例如山东齐鲁文化以及品牌的推广、文化进出口贸易工作的宣传、齐鲁文化贸易平台及相关国家重点扶持项目的构建。二一五年,山东省的关键文化产品以及实现了四十五点三亿美元的进出口额,以及百分之四十点四的同比增长率。

三、“一带一路”文化战略及政策的计划

山东省会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工作的开展,以“一带一路”文化为基础,将齐鲁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深入地推广。致力于研究与策划,加强行业、部门以及区域文化的整合,深入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清晰的工作方向,以服务国家及本全身为格局,依托省政府为核心开展相关工作,坚持梳理全省“孔子故里、齐鲁文化”的国际品牌,创新活动方式,建立完善的文化传播体系,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进展,向全世界讲述山东的故事,建立优质的山东品牌。

山东省委政府在《山东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实施方案》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实施是我国发扬中国传统特色文化的重要方式。山东省素来享有“孔孟故里”的美誉,是我国齐鲁文化的发源地,齐鲁文化代表的是鲁家文化,对世界各国的文明具有深远的影响。加入“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中可以将山东省的特色文化以及资源优势丰富地发挥出来,有助于齐鲁文化在全球市场中的推广,使山东省在全球的品牌形象良好地树立起来,享有更高的国际知名度。进一步强化沿线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我国的民间文化铺设坚实的文化基础,使各国之间实现良好的文化交流与借鉴,增强国际文化的包容性。要加大人文交流平台合作机制的构建力度,进一步挖掘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齐鲁文化底蕴,通过创新的方式来宣传儒家思想的精髓,做好“山东故事”的讲述工作,使国际文化交流工作更有效地落实。构建高质量文化交流平台,以促进齐鲁文化传播为目的,全面提高全省地文化软实力,形成一个具有国际文化特色地文化交流中心。并构建一批独具我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品牌。

二一七年,山东省将以“一带一路”文化战略为基础,致力于以下工作的落实:建立省部合作机制,全面贯彻文化部门的策划与统筹工作,与新加坡共同举办“二一七新加坡与中国山东的文化交流年”活动,两国并肩策划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美术作品展览、文化遗产展览、各种文化交流研讨会、旅游特色介绍等项目。全面贯彻“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构建工作。在“一三五”期间,山东省将与文化部门及山东高速集团进行强强联手,共同打造塞尔维亚中国文化中心,全面做好设计与策划工作,向上海以及北京等一线城市借鉴资源投入方式、人员派遣模式以及管理形式等方面的经验,充分做好塞尔维亚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工作。积极完善“东亚文化之都”的遗留工作。“东亚文化之都--青岛活动年”的开展取得了理想的活动效果,并掀开了中韩文化交流的最新序幕,我们应充分利用好“东亚文化之都”的良好口碑,将中韩文化交流工作推向更高的深度。扩大“尼山书屋”在全球范围内的覆盖范围。在二一七年,山东省将联合山东友谊出版社共同落实“尼山书屋”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工作,其中包含韩国安东大学孔子学院、安东市图书馆、韩国首尔尼山书屋等。5、庆祝山东省与澳洲合作关系建立三十周年活动。该活动主要包括:按照省委书记姜异康二一年九月与澳洲南部州长魏杰签订的《山东省--南澳州友好合作行动计划》,山东省计划于二一七年组建一个画家采风团队赴往澳洲进行有关国画、油画以及水彩画的写生活动,随后又接着举办了有关山东画家眼里的南澳州艺术画展示。山东省计划在明年十月份继续举办“南澳州文化周”活动,活动由双方合作表演、南澳州艺术文化展、南澳州电影展等活动组成。“南澳州文化周”活动将作为两国三十周年庆祝活动的开幕式,并邀请了两省州的领导共同参与,此外山东省还将派出艺术演出团协同省级领导共同访问南澳州。6、选拔并派出相关人才至海外进行深造学习。基于省委组织部在《关于加强儒学人才高地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山东省将选拔一批儒学传播人才至其他国家进行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播,预计在明年拟派出两名儒学派人才赴往海外图书馆进行研修学习。7、积极推广对外文化贸易交易的开展。持续更新对外文化贸易模式,构建更多优秀体系用于推广齐鲁优秀文化,维护山东良好的国际形象。山东省组织了对外文化贸易团队至日本以及韩国等过进行文化交流,对日本与韩国的文化产业以及贸易政策进行进一步了解,并共同讨论我省与日韩两国的具体合作机制。计划于明年赴新加坡举行以山东齐鲁文化为主体的产品展销交流会,强化与韩国在儒学文化方面的研究,增强两国的文化交流机制。

参与文化部门举办的海外春节联欢活动。山东省将组织各类杂技演员以及文化遗产研究人员共赴泰国参加“春节联欢活动”,在活动上开展风筝年画展览并形成风筝制作培训班,并将其作为泰中文化交流活动的最终闭幕式,同时也作为庆祝泰国王后八十四岁诞辰的表演活动。此外,山东省还将以“山东木版年画展”为代表至德国进行展示。预计在明年左右,山东省将组建十五个团体共同赴往十几个海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项目。最后,山东省还致力于加强与港澳台三地的文化交流活动力度,与港澳台相关文化部门建立合作机制,使中国京剧、戏曲以及笔墨等传统文化传播至港澳台地区。

参考文献:

[1]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

[2]韩永辉,邹建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J].宏观经济研究,2014

[3]高虎城.深化经贸合作共创新的辉煌――“一带一路”战略构建经贸合作新格局[J].国际商务财会,2014

[4]保建云.论“一带一路”建设给人民币国际化创造的投融资机遇、市场条件及风险分布[J].天府新论,2015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篇8

[关键词]言语行为 商务信函 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56-01

商务信函是跨文化交际中十分重要的交流方式,也是体现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商务信函的书写是否能表达交流者的本意,是否符合跨文化交际的原则,直接关系到商务交流的成败。因此,对英语商务信函中常见的语用失误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从言语行为理论的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减少商务信函中出现的错误,避免由于语用失误导致的跨文化商务交流的失败,从而达到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文商务写作能力的目的。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理论。是由Austin(1962)首先提出的,根据Austin的理论,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同时要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itionary act)。言内行为指说话本身,即发声说出一个语句的行为。言外行为指通过说话所完成的言语行为。言后行为就是通过实施这一言语行为所造成的行为,即言外行为的后果。言后行为依赖语境,并不是通过话语本身就能达到,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交际结果的失败,常常是因为言后行为没有发生所导致的。因此,通过研究言后行为没有发生的原因,能帮助我们分析导致商务交流中出现语用失误的原因,并有效地避免这些语用失误,从而提高商务交流的能力。

二、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一)称谓用语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

商务交际中,信函开头的称谓标志着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交流的开始,如果称谓使用不得当,会给对方留下糟糕的第一印象。中国学生在商务信函的开头,常常会使用Dear Sir, 或Dear Madam这种比较宽泛的称谓用语,因为在没有确切了解对方信息的情况下,这种称谓被认为是比较安全的,可以指向对方机构的任何人。而这种不够具体的称谓在英语商务信函中并不容易被英语的本族人接受,看到这样的称谓,会让对方觉得不够礼貌和重视,因此,也会让对方在进一步的商务信函交流中缺乏热情和兴趣。英语的本族人倾向于使用指向性更强的明确称呼。

(二)寒暄语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

寒暄语一般出现在商务信函的开头,常常是一些没有实质意义的客套话。在汉语习惯中,我们通常在信函的开头使用一些寒暄语来拉近彼此的关系,从而为后面的交流奠定基础。而类似:“hello,how is everything going lately?”这样的寒暄,往往会给英语的本族人留下随便的印象,反而显得对接下来的商务交流不够重视,不但不能达到维系友好的人际关系的目的,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在正式的商务信函中,应该避免这种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

(三)致谢语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

在商务信函交流中,出于礼貌的考虑,我们常常会使用致谢语来表达认可和感激之情。这些致谢语有的出现在信函的开头,如:“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consideration.”“Thanks a lot for your last letter.”我们看到这样的句子中出现了起强调作用的修饰词“very much”“a lot”。如果这些修饰词的使用频率过高,会让英语的本族人感觉到莫名其妙,无法理解这么多的致谢从何而来。因此,如果不能意识到这种差异,那么我们的致谢言语行为就无法产生我们所期望的言后行为,也无法对商务交流的顺利进行起到促进作用。

三、结语

言内行为是通过说话的行为表达字面的意思,言外行为是通过字面意思表达说话人的意图,而言后行为就是当你的言外行为被理解以后所产生的后果。如果我们只考虑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否表达了本意,而忽略了这些表达是否恰当,是否符合英语本族人的思维和语言习惯,这也就等同于忽略了言后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最终也必将导致表达意图和表达效果不对等,从而造成语用失误。我们在商务交流中,应该更多的关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会按照英语本族语者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去思考和处理问题,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使其满足的适应商务交流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由于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差异所导致的语用失误,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成功地实现良好的商务交流。

【参考文献】

[1]杨蔚.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看英语专业学生英文求职信中的语用失误[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08).

[2]刘霞.基于跨文化交流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J].英语广场,2015(10).

上一篇:企业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下一篇:美食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