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3 09:48:53

弘扬红色文化论文

弘扬红色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庆阳;红色文化遗产;继承;弘扬;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红色文化遗产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存在、产生和创造的在历史、艺术、社会学等方面有着重大革命纪念意义和纪念价值的文物、建筑物、遗迹,或者可移动的工艺品、文献等实物以及文学、艺术、制度等人类精神文化产品及其所承载、体现的革命历史、事迹、精神[1]。

庆阳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要求对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产业开发。如果能把庆阳红色文化遗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于庆阳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庆阳红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问题作初步探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庆阳红色文化遗产的现状

庆阳红色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物质形式,又有精神内涵,主要类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质形式

1、红色遗址遗迹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先烈在庆阳浴血奋战,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址、遗迹。据不完全统计,庆阳市现存重要价值的革命遗址、遗迹59处,被列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l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l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全省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党史教育基地3处,市级命名的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党史教育基地ll处,县级命名的15处。其中华池县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这些承载着等革命先烈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红色遗址遗迹,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2、革命文物

革命文物是指在革命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遗物,它是作为一定的具体的历史过程而存在的。庆阳作为有着光荣传统的红色革命热土,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革命文物。目前,庆阳馆藏的重要文物“主要有山城堡战役遗物、抗大七分校遗物、红军长征时期的生活用品、南梁政府印鉴、列宁小学自编课本、新陇东报以及王孝锡烈士诗词手迹等”[2]。这些重要文物是革命先驱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

(二)文学艺术形式

1、革命诗词

庆阳老区留下的革命诗词是西北地区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和解放后的文学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目前,“见到的民主革命时期老一辈革命者在本区留下的诗词、诗作共有340首;建国前后纪念、回忆抒怀的90余首;革命烈士的题词、对联及纪念塔联、碑联100余副”[3]。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以便更好地传承。

2、革命标语和口号

红军长征通过庆阳时,书写了大量标语口号,其中有:“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军民联合红军抗日反蒋”、“唯有苏维埃能够救中国”、“只有红军才是唯一救中国、救穷人的军队”,以及“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4]等口号,这些标语不但言简意赅,内容鲜明,而且指明了当时革命的对象、前途以及红军的性质,在人民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起到了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作用。

3、革命文艺

在戏剧方面,庆阳有陇东道情、大鼓说唱、秦腔、眉户等,形式多种多样。庆阳还诞生了大量的歌曲,在民歌方面有信天游、劳动号子和酒曲等;被人熟知并传唱至今的《绣金匾》、《咱们的领袖》、《军民大生产》等红色歌谣也诞生于本区。这里还诞生了许多优秀的舞蹈、文艺作品,最著名的当属当地流传很广的“云朵子”舞蹈,经舞蹈家陈爱莲提炼加工成为深受国内外赞誉的《荷花舞》;闻名全国的《刘巧儿抗婚》的故事,后来被改编为评剧《刘巧儿》,誉满全国。

(三)精神形式

庆阳老区不但留下了内容丰富的物质形式的红色文化遗产,而且还培育了垂范百世的庆阳老区精神和南梁精神。

1、老区精神

庆阳老区精神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马列主义指导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庆阳老区的人民群众,在同国内外敌人和各种困难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过程中,用汗水、鲜血和生命浇铸和培育起来的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优良传统和作风。从广义上讲,庆阳老区精神是苏区精神、延安精神和庆阳本土革命精神合力发展而成的产物,其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开拓创新的变革意识,面向群众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的创业作风,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5]。她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庆阳老区红色文化遗产的主体和内涵所在,是我们党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的法宝,有着非常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南梁精神

南梁精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陕甘边苏区人民英勇斗争的产物,是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中凝聚起来的特定地域下的精神载体和宝贵财富,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同为延安精神的重要源头。其内涵被概括为:“恪守信念、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忍辱负重、团结协作的大局精神,实事求是、勇于纠错的务实精神,忠诚于党、忠于事业的奉献精神,建设苏区、勤政为民的公仆精神”[6]等几个方面。南梁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继承、发展与升华,是构建和谐庆阳的巨大精神财富。

二、庆阳红色文化遗产的价值

庆阳老区留下的红色文化遗产有其独特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等。这些价值的合理评估对提升红色文化遗产内涵,创新开发模式,实现红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治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时期,庆阳红色文化遗产中的庆阳老区精神、南梁精神焕发生机,他们所包含的内容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源头之一。发扬庆阳老区精神、南梁精神,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遗产,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人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政治价值。

(二)历史价值

红色文化遗产是一个特殊时代的证明,带有大量的历史信息,很能说明战争实况及其性质。庆阳红色文化遗产,包括革命遗址、遗迹及文献资料等,是当时的革命形势、老区建设境况和人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生动地展现了庆阳老区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做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巨大牺牲。这些红色文化遗产既见证了庆阳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也对今天我们比较客观地认识、评价庆阳老区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庆阳红色文化遗产也是了解和研究土地革命战争等特殊历史时期庆阳老区革命形势和历史事件的可靠证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

三、庆阳红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

就目前庆阳老区红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组织领导,开展红色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

红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其传承必须依靠各级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特别是各级党组织、党校、党史办、党史研究机构,以及根据需要建立的各级红色文化研究机构、红色革命历史教育基地和干部培训学校,都是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主要平台和主力军。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各级党委要始终把挖掘、研究和利用党的历史,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红色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庆阳红色文化遗产的挖掘与研究。

(二)注意政策支持,拓宽红色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的资金渠道

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目前,庆阳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庆阳,仅靠政府的单一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更好地解决庆阳老区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一方面可以发挥民间组织的优势,建立各种类型的红色文化遗产项目,如保护基金会、民间办红色文物博物馆等,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入手,向社会筹集资金。同时,庆阳政府应当通过出台新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政府对捐助公益事业的政策,规范捐款者所得的回报,以唤起公众对文物保护慷慨支持的热情。另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为银企搭建政策信息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工作的有效信贷投入,从而为庆阳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提供资金支持。

(三)加强科研力度,挖掘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

庆阳的红色文化遗产为进行红色文化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开展学术研究又能够挖掘出红色文化遗产的深层内涵,并为红色文化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庆阳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应在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配合的基础上,主动加强与陇东学院、“甘肃延安精神研究会庆阳分会”以及周边地区党史部门、党史学会的学术联络与协作交流,挖掘庆阳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如南梁精神的内涵研究),组织编写红色文化丛书,实施重大红色文化研究课题。同时,充分发挥庆阳市党史研究会、市委党校、南梁革命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和吸收市内外党史工作人才、老干部、专家学者参与红色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办多种形式的研讨会和各种专题学术讲座,活跃红色文化研究氛围,丰富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和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从而为红色文化遗产的更好继承和弘扬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四)发展红色旅游,提升红色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内涵,以现代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浏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是红色革命精神与现代旅游经济的结晶。”

庆阳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红色文化遗产的革命老区,但发展红色旅游由于受到经济、交通、政府规划以及人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开发较晚且发展较为缓慢,红色文化遗产在庆阳的影响力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色文化遗产尤其是精神遗产的传播与弘扬。因此,庆阳政府应该充分利用优越的遗产资源条件,加快当地红色旅游的开发,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如“红色南梁”品牌,并把这一品牌的宣传与全国知名红色景区的宣传相接轨,在庆阳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干部教育中心和红色旅游胜地。同时,要因立足于《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抓好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景点与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把红色遗产与红色旅游结合起来,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遗产转变为经济资源,从而推动庆阳的经济发展,帮助庆阳人民脱贫致富。

做好庆阳红色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工作,大力宣扬红色革命精神,让红色文化遗产产生的吸引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有助于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学文.红色文化遗产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以湘潭市为例[D].湖南:湘潭大学,2008.

[2]白学锋,罗凯.试论庆阳老区的红色资源[J].法制与经济,2009(9):138-139.

[3]马西林,王钊林,任愚公.继承和发扬老区精神新论[A]中共庆阳地委党史办编,庆阳党史论文集[C].2001,6.

[4]刘治立.论南梁精神[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报,2012,5(2):127-133.

[5]郑小萌.浅谈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31.

弘扬红色文化论文篇2

会议由原市长助理陈国明先生主持,大会选举表决产生了驻马店市红色文化艺术交流研究会首席会长陈文云同志、驻马店市红色文化艺术交流研究会第一届会长陈国明先生、驻马店市红色文化艺术交流研究会秘书长范翠兰以及副会长、常务理事成员等。

驻马店市红色文化艺术交流研究会的成立,为驻马店市注入了一股红色文化研究交流学习与发展的力量。对于推进该市文化建设,促进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该市党史建设,人文建设,弘扬正能量,培养教育下一代的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培养该市红色艺术人才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据了解,驻马店市红色文化艺术交流研究会是隶属驻马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领导、市民政局注册的社团法人组织;是从事红色文化艺术传播、交流和研究,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社会团体;是培训教育红色文化艺术人才的平台和摇篮。

会后,本刊记者对参与此次会议的有关领导和红色文化领域的知名人士、专家进行了现场采访,请他们就红色文化领域中的一些热点话题展开交流,本刊将他们谈到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了如下总结。

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发展

2014年12月14日,主席在参观军史馆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16年2月,在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这说明党中央对红色文化的发展高度重视。全国“举红色旗帜、建红色学校、创红色基地、创红色单位、授红色旗帜、树红色人物、走红色道路”等红色文化系列活动竞相开展。

要让红色文化根植于人们心中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发展后,领导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造、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它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可以增强人民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弘扬红色文化可以培育人民的高尚情操,铸就人民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近年来,随着历史文化的升温,以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问世,并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近期拍摄的《少年杨靖宇》等影视作品,在以其特有的魅力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要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人民大众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在今天,为了让更多的人从心灵深处感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永远不要忘记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永远不要忘记抗日战争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精神;永远不要忘记中国人民军队不怕牺牲的精神,用红色文化艺术形式,将老一代艰苦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灌输到一代又一代人心中。

开展红色文化交流研究的意义重大

发展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历史印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近代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为了拯救国家和人民,无数革命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斗争,为之流血牺牲,但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是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中国人民的幸福、自由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付出了重大牺牲。一部红色文化史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也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传承红色文化,解读革命历史,有利于帮助人们了解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来之不易,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并具有以下社会功能:

第一、文明传承价值功能。了解过去,目的是启迪和指导未来。红色文化的文明传承价值功能表现在:一是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就是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二是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作为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

第二、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一是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二是红色文化形成的多样化,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第三、经济开发价值功能。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已成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而红色文化则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革命老区保留下来的遗址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使命与责任

各地红色文化交流研究机构是推动红色文化事业大发展的主力军之一,通过红色文化艺术交流,把红色文化传播开来,让红色文化产业的市场份额壮大起来。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和广大红色文艺工作者和红色文化艺术爱好者,共同集结到红色文化的旗帜下,通过研究、挖掘、拓展、笔会、交流,红色产品的经营,传承中国红色文化精髓,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

弘扬红色文化论文篇3

《文化生活》角度:文化影响人生,文化遗产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

《生活与哲学》角度: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的作用,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材料一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四路红色铁流,纵横十余省,长驱数万里,战顽敌、跨激流、翻雪山、过草地,向死而生、浴火重生,最终会师陕甘宁,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这一精神,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长征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这代人的长征。只有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发奋图强、奋发有为,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材料二 80年前的那场伟大远征,创造了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坚定执着、顽强进取的伟大史诗。长征出发前,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他根据地也遭受挫折,中国革命面临方向和道路的选择。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开辟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在血的教训和斗争考验中得出的真理。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基础上全党的空前团结、红军的空前团结。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弘扬长征精神。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红军长征的历程,说明人类应该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

(3)今天,我们纪念长征,是为了更进一步地用长征精神教育当代青年学生。请就如何发挥长征精神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教育功能提出两条建议。

(1)①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纽带和价值源泉。伟大长征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充分彰显,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只有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①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我们党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及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来源于伟大的长征历程,是在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中国革命斗争的需要。②追求和发展真理要正确对待错误,不断克服谬误。正是不断地同党内错误思想进行激烈斗争,才使得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正是因为经过长征的千锤百炼,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才能不断成熟。

(3)①策划一系列适合青年学生观看的主题突出、鲜明的文物展览,有效挖掘长征精神蕴含的历史、文化等价值。②建立博物馆、纪念馆与学校的共建共享机制,扩大长征资源向青年学生开放的力度。③培育以长征革命文物为支撑的研学旅行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长征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只要围绕主题作答,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弘扬红色文化论文篇4

【1】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发言稿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即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长河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对于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科学把握红色文化体系的需要,有助于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并延续至今,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体系。由于各个历史阶段的条件、性质和任务不同,红色文化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在本质精髓上一脉相承,在表现形式和载体上丰富多样。革命战争年代孕育而生的长征精神是红色文化体系中的光辉坐标之一。

长征精神一方面继承了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中诸如坚定信念、听党指挥、清廉为民、艰苦奋斗、敢为人先、敢闯新路等优秀品质;一方面又启迪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对形成内容完整、逻辑缜密的红色文化体系产生了特殊作用。从途径14个省,翻雪山过草地、斩关夺隘,与围追堵截的军队殊死搏斗,到啃树皮、吃野菜,战胜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饥寒伤病,长征将红色文化中坚定信念的精髓予以发扬光大;从遵义会议确立了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到与和红军的活动作坚决斗争,长征将红色文化中听党指挥的信条予以发扬光大;从长征伊始就明令严格执行阶级路线,不许丝毫损害工农群众的利益,到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提出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我们党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将红色文化中清廉为民的宗旨予以发扬光大可见,长征精神为建立健全红色文化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长征精神既是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深刻理解红色文化价值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增添文化自信的底气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因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有血与火铸成的红色文化,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指出,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由长征铸成的长征精神,是探究文化自信缘由的一个窗口、洞悉文化自信精髓的重要管道、彰显红色文化价值的一面旗帜。

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信仰共产主义、不畏和不怕牺牲的写照。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由8.6万人锐减至3万人,受伤被俘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在扯断自己的肠子后壮烈牺牲;在法国传教士薄复礼的笔下有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的场景。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爱国爱民、勇于担当和顾全大局胸怀的展示。长征期间,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交织缠绕,我们党却在最艰难的时候,以民族利益为重,高扬北上抗日的大旗。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知耻后勇、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等优秀品质的再现。在长征路上,我们党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为我们党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牢记党的宗旨、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长征既是一场与军队真枪实弹的较量,又是一次与政府争取民心的博弈。长征中,红军每到一地,都深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废苛捐,严守纪律,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和白军则军纪涣散、盘剥百姓,失道寡助。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将反法西斯的中国力量壮大为一支争取世界和平重要力量的升华。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背景下进行的长征中,我们党始终以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为己任,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沿阵地联系在一起,以长征的胜利推动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的先进文化,遵循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增添文化自信的底气,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集中国力量的迫切需要,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激活红色文化基因的体现,有助于我们在增强文化自信中走好新的长征路

在宁夏考察时要求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长征精神,并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激活红色文化基因的体现,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长征呈现了一幅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有平均每三百米就倒下一名战士的纪录;有冻死的红军战士仍紧握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费的场面;有泸定桥上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链冲锋的身影;还有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这一发自肺腑的话语;等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将促使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保持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力量。

要弘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定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期间,武器简陋的红军将士始终处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四百场以上的战斗,平均每三天就要发生一次激烈的战斗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指出,长征是震惊世界的行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定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是长征取得胜利的保障,也是增强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不可或缺的品质。这种品质能够使我们在困难的时候看到光明、在曲折的局面里得到勇气、在失败的逆境中振奋前行。

要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长征途中,红军没有飞机和足够的枪支弹药,缺医少药,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却在极其艰难的自然和战争环境中,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红军中传唱的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的《牛皮腰带歌》,恰好证明了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中的评论,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证明了法国女学者西蒙娜戴博瓦尔在《长征》中的赞叹,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是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增强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不可或缺的品德。这种品德能够使我们不忘根本站得牢、不移壮志立得住、不忘初心行得远。

【2】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发言稿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是改革的责任主体,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力量。各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基本取向,强化责任担当,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改革,坚决端正思想认识,坚持从改革大局出发,坚定抓好改革落实。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面对世界复杂、多元的文化体系,广大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中国现阶段发展实际,实现对文化的理性自觉与自信。当前,长治市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期,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决战决胜期,要贯彻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构建良好政治生态、推动经济稳步向好,打造全省重要增长极,任务异常艰巨,迫切需要我们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养分,把革命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责任和激情,大干苦干实干,打开思想和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凝聚起方方面面干事创业的合力。

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行动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省委书记骆惠宁在长治市调研时的讲话精神作为当前理论学习的重点,深入开展学习研讨,不断铸造理想品格,把红色基因激活,浸入灵魂深处,在党性锻炼和品格塑造上来一次新的提升。要做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的表率,不忘初心,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要做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的表率,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当前,尤其要抓好脱贫攻坚,做好向下服务,办好民生实事,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守住安全稳定底线,把政府的温暖送到需要帮助的群众手中。要做敢于担当实干的表率,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抓发展上,把工作的发力点打到企业和项目上,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由煤促兴的新路,把长治打造成为全省重要增长极。要做艰苦奋斗作风硬的表率。要敢于吃苦,甘愿吃苦,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成为一个组织和干部群众可以信赖的人、同事和朋友值得敬重的人、家人和亲属引以为荣的人。

全体党员应该珍惜机遇,遵守纪律,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更好地指导实践,干好工作。

【3】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发言稿

井冈山精神是、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里,在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用鲜血和生命培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所概括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 《人民日报》,2001年6月4日]这24个字的表述,已为大家普遍认同。井冈山精神的鲜明特色是: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延续和展开。井冈山精神和其他革命精神,是源和流的关系,井冈山革命精神同其他革命精神具有同一性,基本内容和方向是一致的,但在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由于具体历史条件和革命的中心任务不同,又表现出差异性,各有自己的特色。井冈山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存在于个性中,个性之中有共性。井冈山精神源远流长,它同其他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构成中国近现代史上雄伟壮丽的精神长河,流淌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脉之中。

井冈山精神与井冈山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井冈山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没有井冈山精神,就没有井冈山道路,反之,没有井冈山道路,也没有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在井冈山道路的开辟中产生,井冈山道路在井冈山精神的光照下形成,两者同时孕育产生,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井冈山道路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是独辟蹊径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的生动体现,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和核心,是它最鲜明的特色和亮点。

井冈山精神与思想的形成是同步进行的。思想是在土地革命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井冈山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之作,是思想的发端。井冈山精神与思想是不同领域的意识形式,但本质上是相通的。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同井冈山精神是契合的,也是在井冈山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初步形成的。井冈山精神是思想在思想道德领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集中反映。井冈山精神永远同思想和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井冈山精神体现了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这在中国革命思想史上是第一次。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博大精神的民族精神,这就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总结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条精神血脉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屡经劫难而不衰,并创造过历史的辉煌,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入侵,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民族良知、历史任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爱国主义的最高风范,中国共产党人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就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源头的依据: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这本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有的同志对源头的说法存疑,认为源头应追溯到五四精神,或者1921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精神,对此,本文稍作分析。

第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高举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旗帜,一部分最有觉悟的知识分子也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了与工农大众的结合,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但主要表现为以追求民主和科学为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还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

第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就立即投入革命实践,进行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积极参加北伐战争,并在后来以马日事变和四一二事变中表现出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大革命时期是国共合作时期,革命是以的旗帜为旗帜,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为思想,共产党人则加入。直到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仍然打的是左派的旗帜。1927年8月18日在中共湖南省委会议上才提出这块招牌已经无用,我们应该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10月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就不是用的名义,而是用工农革命委员会的名义,打的是镰刀斧头的军旗,这就是后来邓小平说的井冈山打旗帜成为中国革命的新起点。

第三,大革命时期,党还处于幼年时期,是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的党,是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的党,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的党。[ 《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2卷第610页]刘少奇在1941年曾指出:中国党的组织能力并不弱。中国党的英勇牺牲精神亦是很好的。数十万党员被人割去头颅的白色恐怖,亦不能威胁我们的党员放弃自己马列主义的旗帜。这些表现,是除联共党外,为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党所不及的。然而,中国党有一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他还分析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客观革命形势已经成熟,要求党立即以全部力量去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无暇来从事理论研究与斗争经验的总结。党在幼年时期的理论准备不足,给了教条主义以可乘之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几乎使中国革命陷于绝境。从井冈山斗争开始,中国共产党才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而开始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才有了革命精神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第四,从井冈山斗争开始,中国革命才有了固定的革命根据地,有了红色政权,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党的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相对固定的区域内,通过大力倡导和通过党员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成为一种群体精神风范,并逐步扩大影响,辐射周边,成为主导和引领社会风尚的意识形态。值得指出的是,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时存在的革命根据地还有式、式、李文林式,在一片白色恐怖的包围中,各红色割据的根据地所开展的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相互呼应,朱毛式的井冈山根据地是一面旗帜,是主阵地,影响深远,其他的根据地也各有特色。例如,在1929年进入李文林式的东固革命根据地后,对他们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党的建设称赞有加。这些革命根据地都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为思想和中国革命精神形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研究中国革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理应把这些革命根据地同时纳入其中。

弘扬红色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 《中国红歌会》 文化责任 红色文化 绿色收视率 主流话语

美国传媒学者丹尼·埃利奥特曾言:“无论大众媒介置身于怎样的社会中,它们都对社会负有责任,而且每种媒介都要对依赖它们而获知信息的公众、团体负责。”无疑,《中国红歌会》将红色文化与带有平民性、生活性、狂欢性色彩的商业文化进行了有效的电视化融合、改造,成为乱象重生的传媒生态下坚守电视文化责任的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文化景观,为“限娱令”背景下中国电视的责任担当与文化操守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一、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自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等媒体打造诸如“超女”、“好男儿”、“非诚勿扰”等娱乐节目大获成功以来,“真人秀”以无穷的魅力迅速将中国电视带入了集体狂欢、娱乐至死的“身体文化”时代。中国电视也在短时间内通过大量的机械复制、相互效仿,陷入了同质化竞争与“三俗”倾向泛滥的发展瓶颈。

始于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的《中国红歌会》,通过红色歌谣的传唱、红色故事的重演、民族精神的弘扬,以差异化、选秀文化主流化的文化策略成为中国电视史上一个著名的媒介事件和电视活动品牌,也成为了反拨娱乐节目同质化浪潮的一股清新剂。《中国红歌会》不仅是一个歌唱节目,更是一道精神盛宴,它唤醒了中老年人埋藏于心底永不退色的红色记忆,点燃了青少年铭记历史痛楚、争当国家建设栋梁的激情,更迎合了广大受众对革命历史年代的那份真挚的情感托付。七年来,无数的草根民众带着一腔热忱、一种情怀走进了红歌会的舞台,通过各种渠道参与海选的红歌爱好者更是多达近四十万,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炙手可热、“高烧难退”的红色热潮。红歌手们不仅展露了歌唱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红歌会的舞台上得到了形式新颖、震撼人心的革命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这么说,《中国红歌会》能够成为中国电视史上唯一连续举办七年的大型原创选秀活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电视这一载体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红色文化产生于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产物, 是经历血与火的严酷考验的一种先进文化。”[1]充满激情的革命理想、饱含铿锵旋律的红歌是红色文化的呈现载体之一,是革命时期凝聚人心、坚定理想信念和恪守保家卫国使命的力量源泉与精神养料。因而,红歌与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传统一脉相承,具有同一性。《中国红歌会》依托革命老区江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电视艺术立体化、即时性的传播特性,将节目打造成为了一个高唱红色歌谣的海洋,展示革命历史文化传统的电视盛会,也应了它“唱响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宣传口号。通过红歌会的舞台,各种类型的红色歌曲纷纷被重新传唱,一段段充满革命历史情怀的红色旋律如约响起。如表现军民鱼水情的歌曲《十送红军》、《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歌颂伟大领袖的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北京的金山上》、《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歌唱新时代、新中国的歌曲《五星红旗》、《歌唱祖国》、《爱我中华》等。这些红歌有些是革命年代创作的,有些是新时期为凝聚人心、缅怀历史而创作的,虽然它们诞生的社会语境与艺术氛围各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但在其所承载的红色文化内涵、民族心理积淀及绵长深厚的红色情怀上,它们是相通的。

中国正处在全面改革的转型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比任何时期都复杂与艰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电视媒体在提供丰足的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受众的多层次、多样性需求时,应主动承担起梳理、传承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精神的重任,通过电视媒体构建起客观、积极、立体的国家形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因此,江西卫视打造的《中国红歌会》应当继续整合多元文化,通过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与民族精神,为坚守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做出表率。

二、倡导绿色收视率,提升文化品格

面对我国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倾向与唯收视率现象愈演愈烈,著名电视学者仲呈祥指出,“如果我们不注意对电视艺术的思想内涵、文化内涵和审美格调的追求,让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电视艺术作品泛滥成灾,那么它将培养造就一种浮躁而不沉稳、肤浅而不深刻、油滑而不幽默的群体性的欣赏心理,就会造成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审美修养的滑坡。”[2]仲呈祥先生的忧患之思是及时的,更是发人深省的。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针对我国电视文化品格堪忧这一趋向,经过集结大量专家、学者的长期论证,于2005夏天在《北京晚报》提出了绿色收视率的概念。这一理念一经提出之时,便在电视领域引起轩然大波,制造了不小的轰动。绿色收视率的基本理念就是电视媒介注重收视率,但不惟收视率,在满足受众的电视文化需求的同时强调倡导先进文化、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从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已经得到的社会反馈来看,《中国红歌会》无疑是一个有效贯彻绿色收视率理念,自觉提升电视节目文化品格的重要标杆。

《中国红歌会》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真人秀”节目选拔优秀红歌手,既让观众(包括选手)在娱乐狂欢中得到释放,又达到了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传播主流文化的寓教于乐的效果。不可否认,《中国红歌会》选秀文化主流化策略的成功实施,给走入恶性竞争的选秀节目带来了一个生动启示,那就是电视媒体不能将经营的自主性与文化责任完全交给市场来遥控,唯收视率马首是瞻。对于实行公营制的中国电视来说,在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消遣等服务的同时,还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和培育广大受众的健康审美取向的功能。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红歌会》节目组深刻领悟电视媒体的多层次社会功能,在重视收视率的前提下,坚守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抵制了“三俗”倾向,确保了主流媒体对观众的影响力和对舆论的引导力。

电视在中国诞生早期,一直被当作政治话语的“传声筒”,监察社会的“风向标”。当多元文化体系逐渐形成并被商业话语主导时,中国电视又一股脑儿栽进了娱乐狂欢、收视率至上的旋涡里不能自拔。在我们看来,电视发展应当尊重多元文化的不同审美需求,不可偏废其一,否则其文化肌体将是畸形的、不健全的。因而,电视人要注重文化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内涵与形式两个方面创新电视节目形态,通过制作具有一定文化品格的节目来引导、培养受众的审美能力。

从电视美学的范畴来看,娱乐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坏境中,娱乐节目更是成为了大众宣泄压力、排解烦闷情绪的最便捷廉价的工具之一。但是,“并非所有的受众都仅仅满足于一种简单的娱乐,尤其是面对一味的不负责任的娱乐甚至是‘愚乐’时,我们至少应当为有着这种高雅品位需求的受众提供适量的选择。”[3]比如,多制作类似于《中国红歌会》的弘扬主旋律、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却又抓住了受众红色情怀的“绿色”节目。因此,电视人要积极认识与践行“绿色收视率”的节目评估体系,转变以往靠制作噱头、大爆个人隐私等低俗理念,积极大胆地探索创新节目的方式方法,以融合大众审美趣味与思想性、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制胜。作为大众精神产品的制造者,电视娱乐传播必须考虑媒介导向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电视天生就要有责任担负起提供“健康、有益、向上”产品的历史使命。

三、缝合主流话语与商业话语

“《中国红歌会》是代表了主流价值的娱乐形式,它是代表先进文化的一个知名品牌。”[4]正如2006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红歌会节目现场的赞赏,《中国红歌会》是主流文化在电视荧屏上主动彰显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成功运作。它将电视的娱乐功能与意识形态性巧妙地融合了起来,实现了红色主流文化与大众商业话语的紧密缝合。

众所周知,电视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平衡点是遵循大众文化与精神文化、主流文化的和谐共生,将娱乐功能与舆论引导功能相结合。“《中国红歌会》坚守媒体社会责任感和‘红色品牌’定位,走有益与有趣相结合的娱乐路线,以树立‘通俗但不庸俗’的传播理念为突破口,对选秀节目形态进行了大胆创新。‘秀点’由‘真人秀’向‘红歌秀’拓展,将流行元素融入‘红歌会’,使经典红歌主旋律变成时尚新宠,吸引和教育广大青少年。”[5]《中国红歌会》的成功建立在大力吸收大众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借鉴电视艺术与大众话语的立体化、草根性及狂欢性等特征,消解了蕴涵于该节目中的红色主流文化的严肃性、宏大性及历史感, 反而激发了受众的无穷激情与红色情怀。《中国红歌会》在报名资格、节目形式等方面都体现了大众性,颠覆了以往节目资源为社会精英、娱乐明星等少数人专擅的现象。如在报名资格上,不论性别、民族、国籍、文化水平、外在形象的任何成年人都可以报名参加红歌会的海选,进入红歌的海洋。在节目形式上,红歌会以“真人秀”的形式,从海选到层层晋级历时几个月,范围除中国之外扩延到全球的主要华人聚居区,将以小众化的主旋律歌唱比赛改造成了全民狂欢、受众广泛的红歌盛会。与此同时, 红歌舞台上那一首首饱含真情的红歌,一个个热泪盈眶、感人至深的动人画面, 仿佛把大众带回了热血沸腾、理想饱满的革命时代,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民族精神让人心潮澎湃、久久回荡于心间。

从节目形态来看,《中国红歌会》在内涵上表现为民族精神和红色文化的重温与传承,同时将当前正在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悄无声息地穿插于其中。但是客观地讲,《中国红歌会》最成功的关键点并不是单纯的将红色文化进行电视传播,而在于它通过选秀节目开发了红歌潜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中国人心底的红色情结,并寻找到了二者的最佳契合点,即将经典与大众、历史与现实、革命历史主义情怀与大众消费文化的通俗性有机结合了起来,开拓出了一个电视文化品牌。因而,《中国红歌会》给主流话语与商业话语这一对矛盾体带来的启示就是电视媒体在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时,应该既尊重受众的娱乐消闲需求,又注重主流文化的传播与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刘爱华,艾亚玮.集体无意识下民族精神的回归与民众狂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 关于电视艺术的审美思索——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专访[J].北方传媒研究,2005(6).

[3]孔令顺.深度娱乐:讲坛类电视栏目的核心竞争力[J].声屏世界,2007(11).

[4]熊小玉,李盼.《中国红歌会》成功之模式与理念探研[J].文学界,2008(2).

[5]郑超英.《创新选秀 唱响品牌》[J].声屏世界,2008(2).

作者简介

弘扬红色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苏区精神 科学发展观 发展

苏区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创造和培育出来的革命精神。新时期弘扬苏区精神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苏区精神的引导下,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而落实科学发展观,则是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针,来指导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科学发展。弘扬苏区精神,关键在于行动,科学发展观需要落实到具体的事业中方能体现其指导作用,弘扬苏区精神。将科学发展观具体落实到党的廉政建设、城乡经济建设、红色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是时展的需要。

一、苏区精神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1 反腐倡廉的意志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于党的建设的有力武器。在苏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苏区制定了严明的法纪来监督干部,保证了干部的清正廉洁,推动了执政党廉洁建设的发展。反腐倡廉的决心促进了反腐工作的开展,为苏区的廉政建设创造了良好氛围。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党的廉政建设,同样需要坚定反腐倡廉的意志。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于党的建设,就需要弘扬苏区精神,让反腐倡廉的意志成为党反腐工作科学发展的有力武器。

2 自主建设的理念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于经济建设的动力源泉。在屡遭重敌“围剿”的艰苦环境下,苏区人民坚持在斗争中求发展,通过自主建设,保证了基本生活和战争之需。在自主建设理念的指导下,苏区人民丰富了物质生产,为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于经济建设,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乡经济的发展,而推进城乡的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样需要坚持自主建设的理念。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于经济建设,就需要弘扬苏区精神,让自主建设的理念为推动城乡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 坚定理想信念的品质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于文化建设的引领航标。苏区军民深信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经过一次次的反“围剿”战争,苏区逐步发展壮大,坚定理想信念的品质推动了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于文化建设,是为了推进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红色文化的发展。而推进红色文化的繁荣发展,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让人民坚定社会主义的信仰,同样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的品质来指引。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于文化建设,就需要弘扬苏区精神,让坚定理想信念的品质引领人们形成坚定社会主义信仰。

4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于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苏区干部“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得到了苏区人民的拥护,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到每个苏区干部的心里。他们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困难,这种群众理念使苏区军民相处融洽,患难相依。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于社会建设,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障人民的利益,而推进社会的建设,为人民群众造福,仍然需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于社会建设。就需要弘扬苏区精神,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更好地建设社会,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弘扬苏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 私扬苏区精神,坚持反腐倡廉,推进政治事业的科学发展,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廉洁自律的能力,保证党廉政建设的科学发展。在苏区建设的过程中,苏区干部们坚持以身作则,培育了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同时,苏区也深入开展了反腐倡廉的行动,形成了较完善的惩处和监督机制,通过采取多项反腐措施,有效地遏制了腐败。“自背粮食去办公,腰缠金条去讨米”的事迹,生动地反映了当年苏区干部廉洁奉公的精神境界。

苏区反腐倡廉取得好的成效,关键就在于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干部廉洁自律的能力,新时期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政治事业的发展中,就需要弘扬苏区精神,坚定反腐倡廉的意志,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党廉政建设的科学发展。推进党廉政建设的科学发展。第一,要从思想上把关,抵御腐朽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防止党员思想退步,各级党组织可以定期组织理论学习,以提高思想意识,防患于未然。第二,要从组织上把关,防止投机取利和动机不纯的人进入组织牟取私利,各级党组织的考察人员必须参考群众意见,对入党分子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不可以草率了事。第三,要从作风上把关,防止党员干部忘本,败坏良好的风气,要不断提高党廉洁自律的能力。一要继续推进反腐制度体制的建设,完善嘉奖以及保密制度,让检举群众能够安心地、没有顾虑地检举腐败行为。二要继续推进反腐措施的有效实施,加强各地反腐机构的串联,并连同人民群众,共同打击腐败行为。三要继续推进反腐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强化对腐败分子的威慑力。

2 弘扬苏区精神,发扬自主建设的理念,推进经济事业的科学发展,关键在于坚持自力更生,不断提高党引导城乡经济发展的能力,保证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苏区艰苦卓绝奋斗的岁月里,苏区军民不畏自然条件的恶劣,不畏敌人的经济封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根据地建设,发展了生产和贸易,有效地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保证了人民的基本生活。苏区军民在建设苏区过程中所形成的自主建设理念,鼓舞着苏区军民在落后、困难的条件下,坚持自力更生,团结一致搞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壮大苏区。

苏区能够维持生存发展,关键就在于坚持自力更生,不断提高党领导发展经济的能力,新时期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事业的发展中,就需要弘扬苏区精神,坚持自主建设的理念,不断提高党引导经济发展的能力,保证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引导,加强与城乡人民的沟通,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其次,政府应该结合实际,积极主动地招商引资,帮助城乡人民致富:再次,城乡人民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结合地方特色。创建并发展特色产业,通过相应的节庆日或定期的展销会,打出自己的品牌特色。

3 弘扬苏区精神。继续坚定理想信念。推进文化事业的科学发展,关键在于推进红色文化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繁荣文化的能力。保证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苏区能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苏区军民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携手共建,同甘共苦,将自己的命运融入苏区的发展中,推动了苏区的建设发展。同志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种英雄气概真实地体现了坚定革命意志的苏区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的品质鼓舞人们为发展社会主义而不断开拓进取。

苏区能够不断壮大,关键就在于苏区军民形成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拥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新时期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就需要弘扬苏区精神,继续坚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党繁荣文化的能力,保证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要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需要推进红色文化的开发与传播,首先,红色故土可以加强红色资源的开发,形成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促进地方人民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其次,要加强媒体的宣传报导,将红色文化传播开来,让共同的理想信念深入民心;再次,地方各单位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反映革命历史的歌舞晚会或纪念活动,让红色思想渗透民心,让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民心。

4 弘扬苏区精神,继续密切联系群众,推进社会事业的科学发展,关键在于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不断提高党执政为民的能力,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年在总结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经验时。就郑重提出:“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可见,密切联系群众,推动社会的发展,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

弘扬红色文化论文篇7

70年前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伟大的长征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民族复兴的献身精神;坚决服从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坚定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高度团结统一的精神;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强大动力,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继承红军传统,弘扬长征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弘扬长征精神,就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人间奇迹,战胜艰难险阻,就是因为共同的理想和坚强的信念,将人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铸成一种摧不垮、压不倒的巨大力量。当前,我们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样需要树立这一坚强信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学习红军将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在前有天险,后有追兵,既无后方依托,又无物质保障的条件下,红军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克服了困难,扭转了危局。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是一场全新的事业,是一次新的长征,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出现挫折。比如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企业的改制问题、“三农”问题、反腐败等问题仍然困绕着我们,犹如一道道无形的封锁线,考验着每一个党员、每一个人。克服这些困难要有一种精神,要像当年红军那样,满怀信心,勇于拼搏,去夺取胜利。

弘扬长征精神,夺取新长征的胜利,不但要有正确的理论和政策,还必须有一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长征的胜利是一个历史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红军队伍中,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目前,我们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全党力量,推动各项工作,把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弘扬长征精神,必须同加强社会主义的四个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为发展、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并努力把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因此加强四个文明建设,必须把党在长期革命和生产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承下来,将其贯注到亿万人民群众中去,贯注到广大青少年中去,形成强大地鼓动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做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弘扬红色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铁军精神;新四军;传承;发扬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0076-02

一、“铁军精神”的渊源、提出及内涵

(一)“铁军精神”的渊源

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是同国民革命第四军、红军第四方面军和坚持南方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等革命军队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如前所述,早在北伐时期,国民革命第四军就被称为“铁军”,是为“铁军精神”之滥殇。1927年“八七会议”以后,以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始重视“枪杆子里出政权”。同年9月在湖南发动秋收起义,成立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希望以国民革命四军为榜样建立一支红军“铁军”。文家市决策和三湾改编后,红四军成为党领导的代表人民利益的、与传统军队有别的新型军队,红四军的一些传统如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军务公开、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等后来都成为党的建军原则。可以说,红四军的军队传统是新四军“铁军精神”之母。第五次“反围剿”以后,革命形势发生变化,为保存革命力量,苏区红军主力开始北上转移,一部分红军则留在南方、在湘赣鄂闽粤等地开辟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这些军队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被统一编为新四军。这些部队的革命传统和精神也就成为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本源。武昌城下的老四军、罗霄山上的红四军、南方八省的游击健儿,这些共同铸就了新四军和新四军的“铁军精神”。

(二)“铁军精神”的提出

1939年2月,受中央所托,到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部队为欢迎的到来举行联欢晚会,席间引吭高歌的一曲《马赛曲》慷慨激昂、感人肺腑,将晚会气氛推向高潮。晚会结束后,提议请为新四军编首军歌,以展现新四军的革命传统和精神、激励将领战士杀敌报国。不做推辞,几经思索并结合其他同志的意见,终于完成一首慷慨激昂、雄壮豪迈的《新四军军歌》。在歌词中,深情回顾了新四军的历史渊源,“光荣北伐武昌城下……孤军奋斗罗霄山上……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最后振臂高呼,“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脍炙人口的《新四军军歌》很快在全军传开,而词中“铁的新四军”也重重印在每位将领和战士的心中,激励着他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铁军精神”开始成为凝聚全军上下的精神战斗力,并在继承和发扬中流传至今。

(三)“铁军精神”的内涵

“铁军精神”是什么,似乎很难具体言明。但不可否认的是,“铁军精神”是同塑造这种精神的最初的部队――新四军分不开的。《亮剑》中的李云龙讲的好,“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而这种传统的存在,“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对于这种精神和传统,江苏阜宁籍作家康健在2011年出版的《铁军》一书中将它归纳为五个方面:听党指挥,忠于人民,坚贞不渝的铁的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百折不挠的铁的意志;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牢不可破的铁的团结;令行禁止,执纪严明,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勇猛顽强,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铁的作风。

“铁军精神”,是对人民军队宗旨意识的高度精练和概括,是党和人民对军队、对革命热情的希冀和要求。从本质上来讲,“铁军精神”就是共产党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奉献精神在军队的延续和发展;而把握和认识“铁军精神”,也就是认清共产党人对自身使命和责任的要求,继承和发扬共产党人的优秀革命传统。

二、新时代我们仍然需要“铁军精神”

(一)继承传统、弘扬党的优秀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铁军精神”

“铁军精神”是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阵地建设中逐渐培育和形成起来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党的文化和智慧结晶。“铁军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培育和形成的,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发扬和继承的,它贯穿于党建和军建的主要过程,用自身为党、军队和社会建设提供着革命意志和精神支撑,是党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新时代的我们而言,要读懂和了解党的历史,要继承和弘扬党的文化,就必须要从曾经乃至现在仍在党的舞台上活跃着的、具有代表性的载体入手。而“铁军”精神所包含的都是党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宝贵结晶,这无疑是认识和继承党的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透过它,我们就能读懂为什么党能够以小胜强、战胜伪军、战胜日本侵略者、战胜,就能读懂为什么党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搬走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就能读懂为什么党能够在短时期内带领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铁军精神”

党的十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历史任务,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坚定不移地沿着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奋进。建国60多年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改善、世界地位日益增强,这无不昭示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过去长期高速奔跑的经济巨轮已经开始减速,我们开始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而长期因为经济发展而被掩盖的各种社会问题也开始不断暴露、显现,经济改革、民生保障、社会就业等问题纷繁沓来,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勇气。当前正值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牢记“铁军精神”,要有战胜、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勇于创新、忠于职守、敢于拼搏,将“铁军精神”转化为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实践行动。

(三)凝聚社会共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铁军精神”

社会价值观是整个社会在漫长的文化融合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被广泛认同并作用于该区域全体民众的某种思维方式、道德理念和价值判断。党的十提出要倡导培育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和凝聚全体爱国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和党的优秀传统的浓缩和升华,是同“铁军精神”一脉相承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铁军精神”,自觉将“铁军精神”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动指引,传播和弘扬社会正能量,用“铁军精神”感召和聚集爱国分子和有识之士,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和奋斗。同时,对“铁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能使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将传统文化糟粕和西方舶来的思想垃圾挤出文化阵地,纯净认识、凝聚共识。

(四)深入推进腐败治理、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铁军精神”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腐败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威信和执政根基,甚至要“”。腐败问题的治理要抓好两个方面,一个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是制度建设,而这都同“铁军精神”息息相关。“铁军精神”的核心就是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落实到党建上则是要依法治党、从严治党,用铁一般的纪律和雷霆般的手段加强对党的治理和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制度反腐上,新四军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新四军就通过健全财经制度、推行财务公开以及严惩腐败行为来加强腐败治理和监管,并收到了实效。新时期反腐形势更加严峻、腐败手段更加隐蔽复杂,但我们仍然要吸收和发扬“铁军”反腐的经验,创新监管,不断推进腐败治理、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建设廉洁政府、法治政府、阳光政府。

三、如何传承和发扬“铁军精神”

(一)与时俱进,深入挖掘“铁军精神”的时代内涵

“铁军精神”我党在革命斗争年代中培育和形成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党和人民的共同财富和宝贵精神遗产。我们要深入研究、学习、宣传和弘扬“铁军精神”,用时代的眼光去分析和研究“铁军精神”,走进“铁军精神”、认识“铁军精神”、学习“铁军精神”。要在历史中传承“铁军精神”,在时代中发扬“铁军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面向历史,不断寻找和挖掘“铁军”和“铁军精神”历史资料,加强课题研究和史料分析,进一步掌握和领会“铁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当前社会特点,找准“铁军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结合点,推动“铁军精神”在新的时代下绽放新的精神光芒,为我们的社会建设提供更富时代特征的源泉动力。要加强理论研究,以史为鉴、以史资政,用“铁军精神”的最新理论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加强组织,全面掀起“铁军精神”的学习热潮

学习“铁军精神”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未来的启迪。在“铁军精神”的弘扬传播过程中,一定要抓好组织领导,充分动员起干部群众、全面掀起宣传和学习“铁军精神”的热潮。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依托自身组织,制定科学的动员和学习计划,在内部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明确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加强学习监督和成果检查,强化学习效果。街道、乡镇等要充分发动社区、村干部,动员社区居民、村民等加入到学习“铁军精神”的队伍中来。在弘扬和传播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要用实际行动来宣传和弘扬“铁军精神”,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社区和农村要充分依托当地党员,发挥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家人和周围民众自觉学习和弘扬“铁军精神”。发动媒体,在社会上营造宣传学习“铁军精神”的氛围,助力“铁军精神”弘扬传播。

(三)因地制宜,创新发展“铁军精神”的教育载体

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借助红色资源来宣传和弘扬“铁军精神”。搜集和整理“铁军”新四军的文物、遗迹等,建立红色展馆,向外宣介“铁军”及“铁军精神”。发展红色主题旅游,依托新四军的革命遗址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主题旅游,传播“铁军精神”。鼓励和支持关于新四军和弘扬“铁军精神”的文艺作品创作,通过小说、电影、电视等方式向社会民众宣传新四军和“铁军精神”。组织“铁军精神”巡回汇报演出,结合文艺五进活动,扩大“铁军精神”的宣传辐射范围。举办关于新四军和“铁军精神”的研讨会和学习会,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推动学习进步。运用现代先进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工具,创新“铁军精神”的教育载体,如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宣传和推介“铁军精神”。加强精品文化建设,努力提升“铁军精神”教育品质。

(四)环环相扣,科学构建“铁军精神”的长效机制

“铁军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不应是一阵风式的运动式学习,而应当是渗入血液里、融入到骨髓里的长期的坚持和学习。要认识到“铁军精神”的学习和宣传并不是出于某种任务或目的,而是为了提升个人修养、凝聚社会力量的需要。这就要求“铁军精神”的弘扬和传播应同个人利益、社会利益统一起来,最大限度调动民众传播和弘扬“铁军精神”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应当将“铁军精神”同传统文化结合、融入,增强民众对“铁军精神”的文化认识归同,并将这种认识逐步转化成一种文化本能,以此作为继承和弘扬“铁军精神”的内生驱动。由此,“铁军精神”也应当纳入到传统文化的课程教育里去,通过课程教育来进一步加深“铁军精神”的文化植入和认同。此外,媒体也应当加强对“铁军精神”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刺激,不断给予“铁军精神”对大众的正面强化作用,巩固和深化“铁军精神”的文化传播效果。

四、结束语

上一篇:科技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新文化运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