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主任履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25 03:57:40

信用社主任履职报告

信用社主任履职报告篇1

关键词: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披露 社会责任会计

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已普遍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但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尚处于认识与探索阶段。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把单位GDP能耗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等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系中;一些组织和地方政府也正在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2005年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发起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正式成立,联合与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推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事业有组织地开展,并为中国企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理论指导与支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于2005年颁布了《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并正采取措施在全国行业范围内推广实施。深圳市2006年在全国率先制订了《深圳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讨论稿),目前正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和市民征求的意见,准备在全市全面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许多报纸、电台、网站等媒体越来越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光明日报》正通过“光明公益报告”专栏系列报道跨国公司和我国一些大型企业的企业价值观、社会责任理念及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事迹;越多的企业注重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有些跨国公司也开始在我国推出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国家电网公司也在2006年3月正式对外了我国中央企业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国家电网公司2005社会责任报告》。种种迹象表明,在我国推行社会责任披露制度的时机已趋于成熟。

一、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政府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宏观监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作用。“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纲要提出了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首次把单位GDP能耗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耕地保有量等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纳入指标体系,这不仅显示出党中央、对建设和谐社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也凸显了政府强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人民生活等方面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责任。各级地方政府要首先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要运用行政力量,加强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政策手段促进企业从职工、消费者、社区、环境等方面全面履行社会责任。政府要运用行政力量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要求企业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全面、准确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而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无法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只有通过社会责任会计客观、公允地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政府有关部门才能全面评价企业的业绩和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同时,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可为政府部门制定国家经济政策、配置社会资源提供决策依据,促进经济、人文、环境、社会和谐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观念还不强,有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差,生产事故频频发生;有的企业依靠减少职工收入福利来谋取利润,忽视职工工作条件和教育培训;有的企业缺乏环境意识,随意排放废弃物;有的企业向消费者提供有损身心健康的产品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有的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偷逃国家税收等。这些企业行为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相违背的,也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建立社会责任披露制度有利于企业经营者树立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按照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虽然企业社会责任必然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但履行社会责任将有利于吸引人才和提高员工积极性,使企业与广大相关利益群体形成和谐关系,改善企业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社会责任披露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能增强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将企业社会责任落到实处。

(三)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了社会责任观念,近年来更进一步演化为社会责任运动,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重要竞争策略。纵观国内、外各种公司声望调查、最佳公司排名都显示出使用社会责任标准评价公司的趋势。2004年至今,欧美的跨国企业纷纷对供应链上的中国企业实施诸如SA8000等社会责任标准认证,许多企业因为不符合要求而被取消了供应商资格,广东省社科院调研统计显示,目前深圳市大约有六成的出口企业遭遇跨国公司不定期的社会责任审核。因此,我国企业要尽快应对国际环境挑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确认、记录和计量,并及时对外报告和披露,反映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进行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为企业开展国际竞争创建良好的国际环境。

(四)建立社会责任披露制度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 和谐社会要求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对职工、供应商、顾客、消费者和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群体负责,企业要与各利益相关群体形成互惠合作及互相信任的关系。

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深入人心及社会责任运动在国际社会的普及,各利益相关群体越来越希望通过企业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信息。跨国公司等采购商需要了解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以确定是否保持其供应商资格;顾客需要了解企业能否提供优质、安全、可信赖的产品和服务;职工更需要了解企业在权益保障、薪金待遇和教育培训等信息;社区居民需要了解企业在环境保护、社区建设、公益事业等方面的贡献情况;咨询中介机构、研究机构和宣传媒体需要在了解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开展的各项工作及取得成效基础上对企业进行全面公正评价。企业根据各相关利益群体的需要迅速建立起制度化和成熟化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提高企业形象,与企业各利益相关群体建立起和谐关系。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公开机制能够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社会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

二、我国推行社会责任披露制度的对策

(一)企业要转变观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及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 企业作为市场独立经营的主体,需要通过合法、公平的经济活动获取必要的利润,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用浮躁、短期的眼光来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似乎是同企业的经济利益对立的,但是如果用长远的、可持续的视角来观察,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并不只是一个盈利组织,更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追求经济利益仍然是企业的主要目标之一,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虽然履行社会责任意味着企业要增加资金投入和提高生产经营成本,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证明,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美国Curtis C.Verschoor2002年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表明,《商业伦理》杂志基于社会责任评出的100家“最佳公民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要明显优于“标准普尔500强”中的其他企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完全可以转化为现实竞争力。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履行社会责任已经不是企业可做、可不做的“善举”,而是企业要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来讲,要积极通过适当的方式披露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让企业社会责任价值“显性化”,使公众认识到企业的努力,认可企业价值,同时给予企业足够的回报。

(二)制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会计制度 企业的社会责任,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往往会流于形式。虽然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自身的事,但企业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和运作的,企业社会责任不能仅靠企业家自身的觉醒形成,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政府主导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既是顺应世界潮流的客观需要,更是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诸多不稳定、不和谐难题,引导企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的迫切要求。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已首次成为我国“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规定的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新公司法也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义务。但是,如果没有相配套的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披露社会责任的相关措施,国家的这些政策和法规就会成为“纸上谈兵”。同时,这些政策法规也为制定强制企业披露社会责任的会计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5年的《公司报告》中也要求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增值表。目前,欧美跨国企业纷纷对我国出口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认证,我国应制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强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规定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最低信息要求,并鼓励社会责任意识强的企业做更多的自愿性披露。强制性社会责任披露制度可以在上市公司和出口企业中实施,然后在全国所有企业推广使用,推动全部企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三)完善社会责任披露内容 目前,虽然我国有一些企业正通过媒体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情况,但披露内容还更多体现在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方面上,披露内容的深度、广度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讲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国际会计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内容尚无统一的认识。受宏观经济导向和社会福利主义影响,法国社会责任披露内容强调职工利益;德国社会责任会计则非常重视披露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企业除要向股东、债权人、供应商承担责任外,还要对职工、消费者、资源环境、社区和政府全面承担社会责任。对职工的社会责任应包括工资福利、职工医疗、健康和安全保护、教育培训等;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包括企业诚信、公平竞争、产品的性能与安全性等;对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能源及原料利用、企业环境保护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环境保护设备资本性投入、环境保护费用支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研究费用等;对社区的社会责任包括企业参与所在城市的改造与开发、公民权利和就业、公益性捐赠等;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法规、纳税情况等。为提高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建议国家应适时制定相关法规,明确规定社会责任披露的内容,促使企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四)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为提高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应在社会责任披露制度中明确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社会责任信息与其他会计信息相比,计量单位不能仅限于货币计量方式,应根据社会责任项目特点,全面采用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多种方式。如对企业诚信、公平竞争等方面社会责任信息主要可通过文字说明的方式进行定性披露,而对劳动保障、工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性捐赠、纳税情况可采用实物、时间或货币为计量单位,从数量上进行表述和披露。对可以采用货币计量的社会责任项目,可在企业现有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基本会计报表中增设相关项目来揭示企业社会责任,同时,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多,可货币化计量项目少的特点,可要求企业在现有财务报告基础上编制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如“社会责任年报”或“可持续发展年报”,按年度定期编制并对外公告,促进企业全面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五)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制度 欧美国家在兴起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运动的同时,也正在推行社会责任审计。如美国投资基金组织和一些社会公共利益监督机构作为外部审计主体对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审计;调查显示,财富500强企业的43%在内部进行过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为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监督力度,保证企业对外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与公允性,我国也应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制度。各级政府审计机构应主动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监督职能,加紧研究和实施社会责任审计制度,借鉴国际已有标准建立适用与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使社会责任审计有据可依。组织实施审计时,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范围广泛、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要求全面的实际,可由审计机构牵头组成由审计人员与社保、环保、工程专家共同构成的审计队伍对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审计;在社会责任审计方法方面,应改变传统审计强调对会计记录进行审查的方式,应审查企业的各种文件、记录,到企业生产现场勘测,对产品、废弃物进行调查分析,组织召开员工、管理人员、供应商、经销商、顾客等专题调查会议等方法进行审计;在审计结果利用方面,审计人员审计结束后应客观公正地撰写审计报告,向政府及公众公布审计结果,为政府考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提供依据,给投资者、消费者、雇员等企业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政府审计机构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并公布审计报告,是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有力监督手段。对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也应积极开展内部社会责任审计,及时监督企业各部门和单位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建立和实施企业内部社会责任奖惩和考核制度,推动集团所属单位全面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目标。

信用社主任履职报告篇2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最早是由西方谢尔顿(Oliver Sheldon)在1924年提出,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1953年霍华・R・鲍恩(Howard R.Bowen)提出“企业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制定政策,做出决定”。这个定义正式提出了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1960年,戴维斯(Keith Davis)又提出“企业决策和行动的采取,至少部分地要考虑企业直接的经济和技术利益以外的原因”,并与他的合作者布洛姆斯特朗(Robert L.Blom-strom)明确指出:“社会责任是决策者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也有义务采取措施以保护和改善社会福利。”70年代开始社会责任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使社会责任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充实。1985年美国学者霍德盖茨指出:“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了所处社会的福利而必须关心的道义上的责任。公司要对不同集团承担特定的社会责任。这些不同集团主要有股东或业主、顾客、债权人、员工、政府、社会等”。1990年我国学者袁家方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并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另一位较早涉猎企业社会责任的刘俊海(1999)认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

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产生并存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下,其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地丰富,很难给它下一个绝对的定论。但总体上企业社会责任倡导的是:企业社会责任不仅要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更要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不能仅仅局限在股东,还要对债权人、对消费者、员工、公众等承担社会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责任”包含三种含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即应履行的“义务”;二是指因未能完成分内的事而形成的过错或过失,即应承担的“过错”;三是指由于未能完成分内的事而应承担的惩罚,即被追究的责任。根据责任定义的解释,可以得出“责任”包括“应尽的责任”和“应追究的责任”。因此,责任的实现也应该包括“责任意识培养”和“责任履行制约”。(1)责任意识培养。一般情况下,责任主体对自己应承担的某种责任有一个认识过程。最初某种责任意识是建立在一定外力的强迫之上,表现为被动服从。发展到后来上升为一种主动责任意识,表现为主动承担。因此,只有责任主体对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内容及意义有了深入的理解,具有明确的责任认识,才会将外在的责任意识转化为内在的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情形即使责任主体有责任意识,也不一定履行,只有通过外在的他律培养和强制最终才能得以履行和承担。(2)责任履行制约。为了使某种社会责任得以实现,也需要法律、制度、道德教育等社会规范予以制约。道德规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来导向,只有在人们主观上愿意接受才能发挥作用。反之,只有借助于制度规范和法律规范。法律规范规定了社会成员应该履行的基本责任要求,也明确规定了不履行基本责任所应承担的后果。它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底线要求,而制度规范是介于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之间,社会责任的实现还需要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保证。社会舆论也是促进社会责任实现的有效机制。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离不开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法律责任的制约、道德规范的导向、制度规范调控、社会舆论的引导。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实质上包含了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两方面的问题,即披露什么和怎么披露。其中,披露内容会因行业特点、企业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披露方式也会因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能否量化而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披露的最基本的内容和模式应该统一。从目前我国实际工作来看,由于我国没有有关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要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属于自愿披露的信息,所以企业在是否披露、如何披露以及披露什么等问题的选择上有很大的随意性。虽然近年来人们日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一些企业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相关披露,但总的来说披露的内容和力度还不够充分,披露的程度也无法满足有关各方对信息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披露内容不全面且缺乏相关性。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来看,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内容至少应反映企业对债权人、对消费者、对员工、对公众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但从已公告的社会责任信息报告来看,几乎没有一个企业对与自己相关的以上四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内容进行全面披露,更多的是披露对社会的奉献,如对政府税收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以及对员工的责任。而且基本披露的都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正面信息、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很少披露企业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或者应该承担而未承担的社会责任。即使披露了,也只是简单的陈述,缺乏对问题的实质分析或对未来影响的分析。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没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专门要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处于自愿披露的阶段,必然造成披露内容不一,相关性差。

(2)披露方式不同且可量化信息少。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类型多种多样,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报告、环境与社会管理计划监测报告及健康、安全与环境报告等。其主要差别在于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点不同,更多的是从企业自己的利益出发。因而,所采用的报告模式也就不同。

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方式。理论上讲可以量化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可以在财务报表上作为正式项目反映;不能量化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可以以其他形式披露,如作为会计报表的附注反映。但从已公告的社会责任信息报告来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以文字性的叙述和说明为主,以货币计量的财务数据较少。大部分企业除了对税金问题提供了较详实的会计数据以及对社会公益福利事业的捐资和污染治理支出有一些定量数据外,其他相关社会责任信息几乎没有。导致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是企业有关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处理问题通常是作为常规的会计问题处理, 并没有进行独立核算,无法在会计报告中体现出来。如企业按环保机关要求交纳的排污费直接列入“管理费用”;企业因社会责任问题而交纳的罚款、因此而造成的停工损失或因此对他人造成的损害赔偿等列入“营业外支出”;企业对社会公益和社会福利事业提供的赞助和捐赠列入“营业外支出”;“三废”处理而得到的税收减免,体现在少缴纳的税款中等。

(3)连续性差且内容披露随意。大多数企业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是每个企业应尽的责任,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对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企业自身品牌、形象的树立和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往往是在政策要求或市场反映比较明显的情况下披露有关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产品质量、消费者和职工利益保护、捐赠与慈善活动等社会责任信息,一旦政策或市场没有要求,企业就不主动披露。即使同一企业每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一样,完全取决于政策或市场的需要,以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是一种短期、临时的、随意的行为,缺乏连续性和规范性。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原因分析

(1)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不健全。2001年12 月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规则第2 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和2002 年1 月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制定并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开辟了我国披露有关社会责任信息的先河,首次明确了公司要“尊重”和“维护”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并“重视社会责任”。2005 年10 月修订的《公司法》规定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2006 年深交所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其中提到“本所鼓励公司根据本指引的要求建立社会责任制度,定期检查和评价公司社会责任的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 形成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并要求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评价报告”与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同时还明确了社会责任报告“至少”应包括的内容。2008 年国资委颁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对我国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要求。2008 年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等11 个工业行业协会联合了《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要求企业定期社会责任报告,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和报告制度,具体落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承诺,接受全行业和全社会的监督。

上述不同组织要求的社会责任报告模式有差别,都是从各自部门或者行业的角度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提出了要求,但要使社会责任报告逐渐像财务会计报告那样成为国际商业语言这远远不够。所以,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督促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主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成为必要。

(2)企业及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经济发展,企业以追求最大经济利润为目标,而无视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以至于不断有侵犯消费者权益、侵犯职工权益、环境污染等问题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也同时反映了外部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助长了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宗旨,导致这样一些企业“质”的变化和“堕落”。因此,首要的是要让企业内部管理当局和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及会计理论界充分意识到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企业和企业会计人员的自愿披露习惯。

(3)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成本较大。社会责任内容复杂多样,包括企业收益的社会贡献、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对社会公益的责任、对人力资源的责任及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责任等,其中有些内容客观上不能单纯地使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确认和计量难度较大。这样企业就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致使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过高。面对这种状况,国家如果不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来强制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企业一般不会主动、认真、全面地披露相关会计信息。

三、我国现阶段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思考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应从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出发,披露企业相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笔者认为披露范围主要应包括以下五方面:

(1)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首先应是能够满足股东及债权人的要求,保证企业实现预定的收益目标。可设置净资产收益率、经济增加值增长率、主营业务增长率等指标。

(2)企业职工权益保护方面的信息。包括职工招聘录用、技术和职业道德培训、薪资水平、日常福利方面的信息,尤其是要披露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职工社会保险、离退休人员劳动保险、职工劳动保护及劳动条件方面的信息。可设置劳动合同签订率、职工培训费占工资比、职工工资水平率、职工工资支付率、劳动保护条件比率、职工安全事故率等指标。

(3)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包括企业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防护,减轻并消除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的信息。可设置环境保护投入率、能源净利润率、能耗比、企业罚款支出比率、重特大安全生产污染环境事故次数等指标。

(4)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信息。包括产品质量和性能、产品价格、产品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可设置顾客满意度、商业伙伴满意度、融资机构满意度、退货返修率、消费者投诉次数等指标。

(5)公益事业贡献方面的信息。除企业依法向国家上交税金外,包括企业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创造就业机会以及支持社区活动方面的信息。可设置社会捐助占税前利润百分比、慈善捐赠金额占税前利润百分比、企业每元总资产纳税额、企业创造就业岗位年增长率等指标。

(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方式 对于可以量化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可直接列示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中,不能量化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以文字叙述列示。两者互相补充,组成完整的信息披露整体,让信息使用者完整地了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从而得到正确结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可以量化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企业可以单独设置一级或者明细会计科目核算,从而为编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提供依据。

(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载体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以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为好。根据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建议企业披露收益方面的信息、职工权益保护方面的信息、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信息、公益事业贡献方面的信息,社会责任报告相应设置以下指标予以披露。

(1)反映企业收益方面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经济增加值增长率(本期经济增加值增长额/上期经济增加值)、主营业务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增长额/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2)反映企业职工权益保护方面的指标。包括:劳动合同签订率(企业当期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数/企业当期从业员工数)、职工培训费占工资比(职工培训费/职工工资总额)、职工工资水平率(企业职工工资平均值/同行业职工工资平均值)、职工工资支付率(全部已发放工资/全部应发放工资)、劳动保护条件比率(年劳保支出总数/各项劳动保护措施的总值)、职工安全事故率(工作中职工出现伤、残、病、亡的人数/职工总人数)。

(3)反映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包括:环境保护投入率(环境保护投入占当期销售额比重)、能源净利润率(能源消耗量/净利润)、能耗比(能源消耗费用/当期销售额)、企业罚款支出比率(企业罚款支出/本期销售额)、安全生产污染环境事故次数。

(4)反映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商业伙伴满意度、融资机构满意度、退货返修率(当期退货返修量/当期销售量)、消费者投诉次数。

(5)反映公益事业贡献方面的指标。包括:社会捐助占税前利润百分比(社会捐助额/税前利润)、慈善捐赠金额占税前利润百分比(慈善捐赠金额/税前利润)、企业每元总资产纳税额(企业当期上缴的税收总额/企业总资产)、企业创造就业岗位年增长率(本期企业员工总数增长额/上期企业员工总数。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要从为数不多、没有统一要求、由企业自愿披露过渡到所有企业必须按统一要求披露,并且能使企业的各种社会责任活动得到充分描述,从而使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实现全社会多个层面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吴有家:《企业社会责任与中国市场经济前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温素彬、张建红、方靖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比较研究》,《管理学报》2009年第2期。

[3]王前锋、章仁俊:《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分析》,《财会通讯》(学术)2008年第10期。

信用社主任履职报告篇3

关键词: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会计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吴俊(1994)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本质、对象、内容及我国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与论述。黎精明(2004)通过选择分属于不同行业的典型企业为对象,对我国企业目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我国“理论上急需,实务上空白”的现状,并指出“我国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特点,并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已有披露模式优点的基础上,进行披露方法的创新”。阳秋林(2005)归纳了国外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充分考虑了我国企业所处的实际情况,架构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陈玉清、马丽丽(2005)总结归纳了国外各学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并抽样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实证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市场反应不明显、不同行业所反应出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不相同等结论,从而推出“国内和国外信息使用者在观念和意识上对现代企业的要求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存在匪浅的差别”的论断。刘长翠、孔晓婷(2006)以沪市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样本公司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对社会的贡献考虑较少、消极对待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公司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规范不完整等结论。钱红光(2009)对美、法、英、德等西方国家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践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了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特点,并得出了有关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若干启示。国外研究社会责任会计早于我国,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均比较先进;重视国外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研究,有利于我们吸收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李正、向锐(2007)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包括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许家林、刘海英(2010)选取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属的125家中央企业作为分析对象,以2006年至2010年间的100份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对披露概况、编制依据报告结构及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我国央企社会责任报告偏低、报告数量逐年递增、现行报告披露不规范、报告缺乏强制性的第三方审计制度等结论。黎文靖(2012)认为,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是“政府官员为了其自身的政治利益对企业进行政治干预以及企业相应进行政治寻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行社会责任报告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构建社会责任报告体系的若干建议。为更加快速地推动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应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与现实,以及我国所处的经济转型阶段,避免全盘照搬国外,以制定出更加切实可行、可操作的规则。本文拟在综述中国借鉴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改进社会责任会计实务的若干建议。

二、社会责任会计现状分析

( 一 )社会责任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方式不适合我国国情 根据相关的研究,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采取自愿性方式还是强制性方式,取决于信息披露的动机。如前所述,陈玉清、马丽丽(2005)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市场反应不明显。杨熠、沈洪涛(2008)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认识和实践;其中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47份有效样本中,有55.1%的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是管理层自主决定的;有46.9%的企业是在主管部门的要求下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从而推断国有企业积极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来自作为主管部门的国资委的推动”。可见公众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强烈。作为一种具有生产成本的产品――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企业披露其的积极性势必不会太高,从而推断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自愿性动机不强烈。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及广大社会公众尽管对社会责任会计有了广泛的认同,但是在实质性的操作层面上,依然是没有落实到实处。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若要摈弃传统的“经济利益至上”,转为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经营管理,需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因此,在现阶段推行自愿性信息披露模式不具备可行性。而现阶段,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亦或是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是大势所趋。因此,目前我国必须建立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强制性披露制度,规范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行为,来推动社会责任会计在中国的发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二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尚待提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论述。(1)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对信息需求方而言价值相关性不高。宋献中、龚明晓(2006)对公司会计年报中有代表性的17条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决策价值和公共关系价值都不高,专业人士对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进行评价时,认为信息的性质、形式、质量特征对决策和公共关系的作用是不相同的。这说明我国企业尽管了社会责任报告,但报告所提供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对于利益相关者而言价值量不高,所提供的信息并非是所需要的信息,或是所提供的信息比较粗浅,达不到利益相关者据此作出决策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宋献中、龚明晓(2006)在研究中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负面的量化信息对决策的价值和对公共关系的价值都比较高。而我国企业目前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时,往往是从利己的角度出发,把社会责任报告当做是宣传企业自身经营理念、提高自身形象的“宣传书”,大多披露那些对企业形象和声誉都有利的社会责任信息,如捐赠、公司内部职工福利等。而信息质量较高的负面量化信息,企业往往没有自愿性披露的动机,往往是由社会公众或媒体通过不同的途径公布的。这就使得那些公众非常重视的、对其决策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被企业有意地“屏蔽”掉,导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最近经媒体公布的沸沸扬扬的“毒胶囊”事件,使得修正药业“伤筋动骨”,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负面信息使其资金链面临危机,势必殃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重视并加强对负面量化信息的监管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企业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大多采用非数量化形式。2007年12月29日,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正式下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以文件形式规范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事项。此后,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明显多于往年。但是,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上看,大多数采用的是文字叙述式、图片式等非数量化形式。笔者手中有一份某中央企业发电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包括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内容;但是在披露时,大多数都采用了文字叙述性的语言。这种非数量化的社会责任会计披露形式难以说明社会责任会计问题的本质,不容易界定清楚会计信息所要反映的内容,也非常不利于各公司间的比较,不利于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会计循环包括四个主要的环节和步骤: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社会责任会计属于会计的一个新分支,计量问题至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因此在披露和报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时,数量化问题亦会受到影响。今后,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3)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大多是未经第三方认证的信息。目前公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所披露的信息,多数是未经第三方认证的信息,其可靠性备受质疑。如前所述,企业在其社会责任报告时,多采用非数量化的形式予以披露,将其报告变成了宣传企业自身经营理念、提高自身形象的“宣传书”。在这些“宣传书”中,诸如职工福利待遇的提高、环境污染与恢复甚至是产品安全与质量的提高等信息,都是企业自身的叙述,可夸大可缩小,没有权威性可言。当然,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国家对这方面的规定尚属空白,没有强制性规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信息的第三方认证机制;其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若要经第三方认证,必然要产生认证成本,若社会责任报告对者而言产生的受益微乎其微,则不会有企业愿意生产经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信息。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企业仅靠自愿去推进社会责任会计,是不切合实际的,政府力量在此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三 )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未予以充分的宏观指导和监管 尽管社会责任会计的推行在我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社会责任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但是在实务操作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改进。有些问题在改进时,靠企业单个力量是不可行的,如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标准,社会责任会计履行的考评等。企业注重的是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则要求企业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后代子孙的长远利益,不能以牺牲当前的环境、生态、资源来换取经济短期的快速发展。只有政府才能在企业短期利益与社会、环境长期利益之间起到宏观调控、监管和协调的作用。根据相关的报道:2006年我国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仅有4份;2010年前十个月,的各类社会责任报告达663分,超过了2009年全年数量总额,并预计保持全球报告总量15%左右的份额。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数量激增的原因固然有企业对社会责任意识广泛接受这一因素,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应该是2007年12月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发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敦促中央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起到示范的作用。由此可见,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宏观指导和监管作用非常重要的。我国政府目前对社会责任会计规范的重点放在了中央企业上,事实上,中小企业也是社会经济体中不容忽视的力量,对其亦应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监管,促使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及社会责任会计的推进有更大的提高。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社会责任会计构建

( 一 )实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强制性披露方式 尽管目前我国社会责任意识已广泛为公众所接受,中央企业作为实践社会责任会计的先进力量推动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升,但从总体上来看,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加之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亦不是很高,这就导致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自愿性披露方式在实务中行不通。再有就是,对于价值相关度较高的社会责任会计负面信息,若没有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规范,企业不会有动力去主动披露这些负面信息。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实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强制性披露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目前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应以强制性披露为主。目前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颁布了若干制度来保障社会责任的履行及信息的披露。深圳证交易所于2006年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以此来鼓励上市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07年国资委又了相关的社会责任指南。这些指南的及之后中央企业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进步,充分说明了制度规范的重要性,说明了政府在推进社会责任会计方面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二 )全面提升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 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并定义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以使利益相关者及政府等部门、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企业必须提高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结合我国实际及前述原因分析,企业在实务中提高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途径有如下几点。(1)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负面信息进行科学地披露和管理。负面信息对企业而言是不利的,有时是“致命”的,能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是破产的境地,因此企业没有主动披露负面信息的积极性。但是负面信息对利益相关者及广大公众而言,却是价值相关度很高的信息,是企业应当充分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在不可调和的二者之间,必须有第三方发挥作用,才能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负面信息充分披露出来。公众传媒比如新闻界、网络、报纸等在此可以充分发挥第三方作用。负面信息质量高,是因为负面信息源于与企业无利益关联的外部第三方,是站在独立的第三方角度看问题的。这些负面信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吸引眼球”度,不但受到广大公众的关注,也会引起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关注;政府等职能部门对负面信息中涉及到的当事企业的处置情况更会受到公众的关注与监督。科学地管理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负面信息披露,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引起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联动效应,消除社会公众、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反过来促使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上的改进。建议政府或某个职能部门建立一个以“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为名的网络平台,由按年份、定期地在上面公布各企业有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负面信息。这个网络平台是开放式的,社会公众可以将某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上传到网络平台中,经有关部门核实后予以公布,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公众传媒的监督作用。该网络平台也可对某一事件进行后续的跟踪,并由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价。(2)积极推进社会责任会计计量研究全面数量化信息披露内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企业长远的利益及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政府的宏观决策。河北三鹿集团不严格履行社会责任,无视产品所含的“三聚氰胺”而继续违规生产,最终导致其破产,国人无不震惊。这一事件也波及到了其他奶制品企业,对整个行业都是一次大的冲击。因此,不但要使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深入人心,更要积极推进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问题,以全面推进社会责任会计内容的数量化披露方式。我国尚未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进行统一规定,也尚未对其披露内容确立统一标准,企业在披露其社会责任报告时大多用叙述式语言表述其所履行的社会责任。这不但会造成各企业信息间的不可比,还容易使企业大玩“文字游戏”,对事关重大的社会责任避重就轻,轻描淡写,而对维护企业形象有益的正面信息大肆渲染,造成“避重就轻”的现象。社会责任会计属会计领域的一个新分支,必须要解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循环中的关键一环:计量。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问题是该领域目前面临的难题之一,因为其计量问题不但要用到会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要用到其它学科的知识,如计量经济学等。计量问题推进后,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上,数量化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就应该有一个更大的提升,用数字描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就会更加准确、可靠,更具有信服力。(3)尽快推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第三方认证机制。近两年的研究中,推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第三方认证机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没有经第三方认证的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其权威性和可靠性都备受质疑,这也势必影响社会责任报告的可靠性和可比性,进而影响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实施。第三方认证机制既要在社会责任会计领域尽快推进,使信息来源更加权威可靠,呈现一种“以事实为依据”的状态;同时也要在审计领域加快推行社会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第三方认证的审计制度,以此来全面提升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 三 )政府要有长效的激励机制及事后的惩戒机制 基于我国目前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上空白、实践上缺乏的状况,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监管的主导作用,不但要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披露内容、披露方式、披露质量标准作统一的规定,更要建立起长效的激励机制及事后的惩戒机制来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在前述提及的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中,应定期公布“黑红榜”,以公示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良好的和较差的企业,消除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对于“红榜”企业,政府应有长效的激励机制使得这些企业比其他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更容易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为企业的信贷、融资等营运方面提供信誉支持,使企业切实分享到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效应,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收益。对于“黑榜”企业,政府亦应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建立起完善的事后惩戒机制。企业因忽视社会责任而导致的影响重大的社会责任事件,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积极介入事后的处理工作中,并且将事件公布于信息平台上。不但如此,政府还应组织相关部门,或委托第三方定期地对企业进行后续的跟踪考核和评价,促使其完善后续的社会责任治理工作。同时,也要将因企业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后果作为融资、信贷的参考依据。通过这些激励与惩戒机制,来促使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俊:《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几点思考》,《会计研究》1994年第6期。

[2]黎精明:《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3]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架构》,《当代财经》2005年第6期。

[4]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5]刘长翠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年-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6]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7]许家林、刘海英:《我国央企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8]黎文靖:《所有权类型、政治寻租与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一个分析性框架》,《会计研究》2012年第1期。

[9]宋献中、龚明晓:《公司会计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研究――基于内容的专家问卷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信用社主任履职报告篇4

【关键词】 审计导向模式; 经济责任人; 行为责任; 报告责任

一、引言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前提。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是现代审计制度在中国的一种创新。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确立的基本依据可以用审计动因学说之“受托经济责任观”给予恰当的解释,它是审计产生之历史本原的回归。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还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理论方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仍然缺乏,尚待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确立为我们创新审计导向模式提供了现实可能。本文提出的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是适应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拓展而对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理论创新,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和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是关于审计前提与目标的一种普遍认同的审计动因理论。受托经济责任是现代会计、审计之魂。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不断拓展,是推动审计理论不断创新的内在依据。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委托人对受托人经管受托经济资源的要求不断变化,致使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从受托财产保管责任扩展到受托经营责任、受托管理责任,使审计目标从查错防弊转向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可信性,审计模式从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发展到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再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种类从单纯的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管理审计、“3E”审计、绩效审计发展,甚至使审计超越了传统审计的领域,如环境审计、社会责任审计等。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认为,现代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其本质目标是保证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就是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并报告其经管状况的义务。审计产生、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

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委托人自然希望受托人能够诚实地、令人满意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不仅要实现其受托财产(资本)的保值,而且要实现其财产(资本)的增值;而受托人也具有向委托人交待或表明其在诚实地、认真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以便继续获得委托(投资)的内在需要与动机。基于受托人的需要与动机产生了会计的需要,即借助于会计来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基于委托人的愿望和保证受托人会计反映的真实公允性或可信性,产生了对审计的需要,即委托人借助于审计来控制受托人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状况,以及受托人提供的会计报告的质量(即真实公允性或可信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与受托人特别是经营管理活动存在着法律上、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离性,以及专业知识障碍和时间、成本方面的若干限制,委托人往往不能直接控制受托人的受托经济责任履行过程和会计报告的质量,必须借助于一个独立的第三者来实现这种控制,即审计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受托人为了表明其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并取信于委托人,也愿意接受此种控制。

为了保证和促使受托经济责任得到有效的履行,就需要有相应的审计模式对委托人所掌管的经济资源及其投入和产出的结果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如实反映受托人履行职责的情况。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着重研究了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本文的系统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狭义与广义的阐释

1.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狭义的解释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狭义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一种法律概念,它是指经济责任人对资源的法定的直接利益所有者(委托人)的责任。这种法定的利益所有者包括股份企业或公司的股东、国有企业的国家(政府)、政府的纳税人、慈善机构的捐赠者等。按照狭义的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也称为传统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经济责任人应该向也只向委托人即直接利益所有者报告资源的经管状况――其所应承担并履行的受托经济责任。因此,在狭义的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下,责任的指向是单一的,因为其委托人是单一的。

2.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广义的解释

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广义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一种社会概念,它是指经济责任人对其有关的所有的利益关系人的责任。这些利益关系人是一个群体,除了特定的直接利益所有者外,还包括虽然不具有法定所有权但与经济责任人所代表的组织有着某种经济或社会联系的其他利益关系人。对于企业而言,除了作为其直接利益所有者的股东或国家之外,其他利益关系人还包括投资者、债权人、贷款人、供应商、雇员、消费者、政府部门、地方团体、银行、税务机关等等。按照广义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也称为现代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所有这些方面都是经济责任人应予负责的对象。这是因为,任何经济责任人及其所代表的组织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一方面,其行为将影响到其各种利益关系人;另一方面,其生存与发展又必然依赖于各种利益关系人,所以,其行为必须对包括直接利益所有者在内的所有的利益关系人负责。显然,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所指的受托经济责任是广义的。

3.保证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和解除特定组织之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其本质是保证和促进其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所谓“全面”,是指全面履行“行为责任”与“报告责任”,包括行为责任与报告责任的各项内容;所谓“有效”,是指每一项责任都必须得到切实履行,都要真正符合要求。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就是要通过独立、客观、公正的检查,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的经济责任状况予以确认,看其是否符合“全面有效”的目标要求,一旦发现偏离此目标要求的情形,即通过审计反馈进行纠偏,以促使经济责任人全面有效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

在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由于在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审计评价标准和审计报告等方面均没有明确针对受托人行为本身,因而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的纠偏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见,本文构建的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理论创新,是汲取账项导向、制度导向和风险导向等审计模式的成果,基于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拓展,形成的针对特定组织之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状况的一种新型的组织审计行为活动的审计方式。

三、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内涵剖析

具体来说,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就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以界定、评价特定组织的经济责任人的目标经济责任为重点,在确定目标经济责任的前提下,决定审计测试的范围与程度,通过审查经济责任人的履责报告,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发表审计意见、作出审计评价、出具审计报告的一种审计组织方式。

对于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与理解:

1.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主体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按照审计主体划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类型包括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

2.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客体是特定组织的经济责任人。本文所指的特定组织主要包括各级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按照对特定组织类型的划分,经济责任人包括从事公共管理的各级政府官员和非营利组织的各级负责人、从事营利活动的企业各级负责人。从理论上讲,凡是存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受托方,均可作为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客体。

3.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和评价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经济责任人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包括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其中,行为责任是经济责任人经管经济资源的责任,目标经济责任是行为责任的具体表现形式;报告责任是经济责任人通过履责报告解释说明其履行经济责任状况的责任。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目标表明经济责任人不仅应当全面履行包括行为责任与报告责任的各项内容,而且每一项责任都必须得到切实履行,都要真正符合要求。

4.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策略是为了实现确认和解除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状况的审计目标而设计安排的一整套措施。具体包括审计计划和流程的设计、审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审计报告体系的改进等。

四、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概念框架

(一)责任的涵义辨析

研究责任的涵义有助于界定经济责任的内涵,因为经济责任与其他责任的涵义之所以不同,并不在于责任的涵义发生变化,而在于责任前面的修饰词“经济”,在理解责任的涵义的基础上才能理解经济责任的涵义。

在古代汉语中,“责”与“任”连接形成“责任”的用法并不多见,常见单用“责”字。现代汉语中的“责任”是从古代汉语中的“责”发展而来的。“责”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多义的概念,至少有六种涵义:一是求、索取;二是诘斥、非难、谴责;三是要求、督促;四是处罚、处理;五是义务、责任、负责;六是债。

在现代汉语中,《汉语大词典》认为,汉语中“责任”有三层涵义:其一,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其二,分内应做之事;其三,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承担的过失。第一层涵义,实际上仍然把“责任”作为复合词,大都见于古代汉语中。在现代汉语中,“责任”的涵义一般是指后两种。

张文显认为“责任”一词的基本语义有三方面:其一,“责任”即为分内应做的事,如“岗位责任”、“尽职尽责”等。这种责任实际上是―种角色义务,在这种意义上使用“责任”,其中心意思仍为“义务”。其二,对特定事项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成果负有义务。如“担保责任”、“举证责任”。其三,因没有做好分内之事(没有履行角色义务)或没有履行义务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如“违约责任”、“侵权责任”、“赔偿责任”等。

冯军收集了《法制日报》1993年4月1日至30日76个有关“责任”的用语例,并对所收集的用语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责任’一词是在三种意义上被使用的,即‘义务’、‘过错、谴责’、‘处罚、后果’”。

刘作翔、龚向和认为,“从语义的角度来分析,‘责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责任一般是指在政治、道德或在法律方面所应为的行为的程度和范围,在这里,责任是主体的角色义务或职责,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特定主体分内应做的事。狭义的责任是主体违反某种义务时所要承担的不利后果或不利的状态,也就是有的学者所言的‘基于一定的义务而产生的合理负担’”。

张贤明认为责任包括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属于积极意义上的责任,说明责任与责任主体的社会角色是相联系的,是各种社会规范要求社会成员负担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相适应的行为,表明了社会对责任主体的行为预期;第二层涵义属于消极意义上的责任,说明社会对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成员所给予的谴责和制裁,反映社会对其成员不履行或没有履行好积极意义上的责任进行的处置,是社会成员因为没有做好分内之事而引起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只有首先界定了前者,才有可能界定后者。

张贤明进一步指出,责任的两层涵义中包含着评价的因素,即对责任主体的行为是否做好了分内之事以及没有做好分内之事时应该受到何种处置进行评价。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认为,责任是一个人应尽的职责,应该承担的过失。或者说是一个领导干部应当做的事做了没有,做的效果如何。

综上所述,责任的内涵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它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一,责任主体的分内之事;第二,责任主体没有做好分内之事时应受的谴责和制裁;第三,对责任主体行为的评价。这三部分都与责任主体的社会角色相关。在社会中的角色不一样,责任主体的分内之事、评价的标准、应受的处置就不同,责任的具体内涵也就有所区别。

(二)经济责任涵义的界定

姜彦秋认为,经济责任主要是指作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全部法人财产及其净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承担的经营责任及其他经济责任 。

201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规定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定义为:“本规定所称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

陈波认为,经济责任其更为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受托经济责任”,即由于受托管理他人资产而承担的相对于委托人的责任 。

李三喜认为,经济责任分为三类:一是经济责任应当是当事人基于特定的职务而应承担或履行的与经济相关的职责、义务;二是经济责任应当是当事人对其与经济责任相关的职务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三是经济责任是当事人应当承担的经济上的后果,如经济上的赔偿、补偿等。

笔者分析认为,上述有关经济责任涵义的界定并不是很完整,但对本文研究界定经济责任的涵义是有启发意义的。

事实上,经济责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源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资源委托与受托关系引起的经济权力与经济义务。在社会的分工协作体系日益细密的情况下,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关系,也是现代审计赖以产生的基础。可以说,社会上的每个组织、每个人都承担着各种性质不同、内容不一的受托经济责任。从历史上看,基于产权关系和市场交易所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很早就在人们的经济交往中得到承认和履行。因此,笔者认为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将经济责任的涵义界定为受托经济责任更为完整和恰当。

(三)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的概念体系

根据现代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笔者认为,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是指经济责任人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并报告其经管状况的义务。由此推论,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应该明确界定包括经济责任人、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三位一体的受托经济责任的概念体系。

1.经济责任人

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存在于一种委托与受托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至少存在委托人和作为受托人的经济责任人两方,委托人授予经济责任人管理和经营经济资源的权力并要求其对管好、用好该种资源负责;经济责任人接受委托人的授权或委托并承担起履行相应责任的义务。根据前文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内涵的剖析,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中的经济责任人是指特定组织中受托经管经济资源的行为人,主要包括各级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和非营利组织负责人。作为承担并履行经济责任的主体,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中的经济责任人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委托受托关系以及与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如图2所示。

2.经济责任人的行为责任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经济责任人的行为责任是按照委托人关于治理性、控制性、合法合规性、效益性、环境性、社会性等要求经管受托经济资源的责任。委托人的要求代表了其对经济责任人之理想行为所持的期望,反映的是社会的客观需要,而社会需要的层次与水平总是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因此,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自然呈现出不断拓展的趋势。

经济责任人的行为责任一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予以确立,从而形成行为责任的目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目标经济责任。目标经济责任既可以通过法律、法规、预算、计划或合同、契约等形式确立;也可以由习惯或习俗确立;可以是书面的形式,也可以是口头的形式。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治理责任、经济权力控制责任、管理舞弊控制责任、绩效责任、环境保护责任和社会责任。

3.经济责任人的报告责任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受托经济责任应具有可计量性,即能够通过货币形式或其他标准予以计量,并通过报告的形式(如财政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对计量结果予以报告。报告的形式也将随着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变化而变化。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经济责任人的报告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公允性或可信性的要求编报履责报告,以公允反映经济责任人履行行为责任方面的内容。

由于目标经济责任是行为责任目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履责报告实质上应该是解释说明经济责任人履行目标经济责任状况的报告体系,为了全面反映治理责任、经济权力控制责任、管理舞弊控制责任、绩效责任、环境保护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责报告体系应当包括财政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治理结构报告、财经法纪遵循报告、经济权力行使报告、经营活动报告、经营目标报告、舞弊防范报告、环境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如图3所示)。

【参考文献】

[1] 蔡春,田秋蓉,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2011(2):9-12.

[2] 蔡春.受托经济责任――现代会计、审计之魂[J].会计之友,2002(10):15.

[3] 蔡春.论现代审计特征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J].审计研究,1998(5):1-8.

[4] 王成栋.政府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3.

[5] 汉语大词典[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91.

[6] 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184.

[7] 冯军.刑事责任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5:10-15.

[8] 刘作翔,龚向和.法律责任的概念分析[J].法学,1997(10):10.

[9] 张贤明.论政治责任――民主理论的一个视角[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1998:2-3.

[10]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6.

[11] 姜彦秋.谈谈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研究,1999(5):22.

[12] 陈波.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2005(5):84.

[13] 李三喜,高雅青.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2.

信用社主任履职报告篇5

记者问:《指导意见》的,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下面,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指导意见》出台的有关背景情况。

答: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际上,联合国于2000年正式启动了“全球契约”计划。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4年启动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的制定工作,全球约120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400多名专家参与该标准的制定工作。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制订社会责任生产守则,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出现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性新趋势。

我国也越来越重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公司法》第五条明确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履行社会责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总书记在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既要继续健全企业激励机制,也要注重强化企业外部约束,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近年来,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也提出了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和提案。可以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对企业的殷切期望和广泛要求,是改革开放发展到当前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中石油、中远集团等一批中央企业公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但从整体看,中央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履行社会责任的内涵、方式和方法也有待规范。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从2006年开始对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20多万字的《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我们广泛征求了社会各方面意见,最终形成了《指导意见》。

记者问:《指导意见》对企业社会责任是怎样定义的,和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是否一致?

答:各个国际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各有侧重。联合国在《全球契约》中要求跨国公司重视人权、劳工标准、环境保护和反腐败,以克服全球化进程带来的负面影响。欧盟则把社会责任定义为“公司在自愿的基础上把对社会和环境的关切整合到它们的经营运作以及它们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世界银行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世界经济论坛认为,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标准,二是对人的责任,三是对环境的责任,四是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国际标准化组织认为,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在开展任何活动时都要负责任地考虑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其活动应当满足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不与法律和政府间协议相抵触,且全面贯穿到该组织开展的活动之中。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国际组织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既有共同认可的内涵,也有不同的侧重和差异。

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我们认为,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法律规范的自觉遵守。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安全生产、职工权益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经济秩序等法律规范,全社会都应该共同遵守,这是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是中央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是必尽责任。

第二,企业价值的充分体现。企业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对股东要给予回报,对消费者要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对职工要创造更好的劳动、生活和发展条件,对自然环境要给予更好的保护,对国家和社会要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岗位、缴纳税收等等。充分体现企业价值,是中央企业基本的社会责任,是应尽责任。

第三,道德伦理的高尚追求。讲操守、重品行,保持高尚的道德伦理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企业在遵守法律规范、体现企业价值的基础上,还应该对社会承担更大的义务,要有善心、有善意、有善举,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模范实践对道德伦理的高尚追求,是中央企业在自愿基础上履行的社会责任,是愿尽责任。

记者问:中央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骨干和支柱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非常重要,请问近几年来中央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都作了哪些实践?

答:中央企业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市场供应,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石油石化企业在国内成品油与进口成品油价格严重倒挂的情况下,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保证了国内成品油的稳定供应。煤炭企业在煤炭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信守合同,保证质量,为稳定市场作出了积极贡献。电力企业加快电力建设,大力发展农电事业,全面推进“户户通电”工程,保障了电力供应。电信企业积极开展“村村通”工程,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在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军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载人航天、青藏铁路、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奥运工程等一大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建设中,中央企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央企业带头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关停小火电、小水泥等落后装备,率先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发挥了表率作用。中央企业还主动参与扶贫助教、慈善捐助等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到目前为止,已有11家中央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国家电网公司于2006年在中央企业中率先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总理批示:“这件事办得好。企业要向社会负责,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宝钢、中远集团、中国铝业等一批中央企业按照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制定的标准了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远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被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评为典范报告。这些都是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行动,得到了国际、国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记者问:请问为什么《指导意见》强调中央企业要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

答:中央企业要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所要求的,也是大企业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发挥领头羊作用所需要的。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对此寄予了殷切希望。

一是中央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骨干和中坚,要求中央企业发挥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的表率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央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骨干和中坚,是公有制经济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中央企业在市场主体层面体现国家意志,发挥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率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为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新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二是中央企业大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需要发挥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的表率作用。中央企业大多处在军工、石油石化、通信、电力、矿业、冶金、机械、交通运输等重要行业和领域,在支撑、引导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客观上要求中央企业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并通过自身的模范示范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影响力和带动力,促进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中央企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领头羊,客观要求中央企业发挥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率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中央企业已经形成和发展了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要具有与国际大公司同台竞技的素质和水平,就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负责任的中国大企业形象,培育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作出积极贡献。

所以,我们在《指导意见》中要求,中央企业要“成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表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表率,以人为本、创建和谐企业的表率,努力成为国家经济的栋梁和全社会企业的榜样”。

记者问:请问《指导意见》提出的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三项原则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指导意见》提出,首先要坚持履行社会责任与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相结合。这是因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保障。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物质基础。加快企业改革发展,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前提。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提高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所以,我们提出要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继续深化企业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履行社会责任要与企业实际相适应。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与民族文化传统相融合,与企业发展实际相协调。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企业实际,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力求取得社会责任工作实实在在的效果。

坚持履行社会责任还要与创建和谐企业相统一。中央企业已经广泛开展的创建和谐企业活动,与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是一致的。中央企业要把履行社会责任与创建和谐企业结合起来,把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营造和谐劳动关系,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职工全面发展,实现企业与职工、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记者问:您能否概括一下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和依据?

答:我们首先强调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我们要求中央企业必须要带头树立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意识,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做市场经济中的健康力量,自觉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这是中央企业必须履行的最基本社会责任。

其次,我们要求中央企业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和持续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中央企业要科学决策,正确制订企业发展规划,合理统筹安排生产经营各项活动,及时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开拓创新,加强管理,挖掘潜力,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投资者带来长期良好的回报,为国家强大、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幸福做出积极贡献。

三是要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这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形象的最直接体现。中央企业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改善产品性能,完善服务体系,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维护消费者权益,努力为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是要做到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资源相对不足和生态环境恶化已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中央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政策方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发展方式,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水平,实现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是要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一项重要国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中坚。中央企业大多是各行业的排头兵,在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负有重要责任。中央企业要大力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有重点有步骤地构筑知识产权优势,在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方面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

六是要保障生产安全。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社会稳定大局。保障安全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前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中央企业要把安全生产放到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

七是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不断改善职工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加强职工素质教育和培训,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中央企业要努力创建和谐企业,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员工权益,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八是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每一个公民,包括企业公民的道德要求。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成员,关注民生、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中央企业有责任热心参与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要以大局为重,积极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妥善应对危机,帮助共渡难关,促进社会和谐。

记者问:为了使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切实取得成效,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可否对《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落实保障作一概括的介绍?

答:《指导意见》提出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五大措施。

首先要树立和深化社会责任意识。中央企业要切实树立和深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把社会责任理念化为每一位员工的行动,深入推进社会责任工作。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把社会责任理念纳入公司治理,融入企业发展战略,逐步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为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三是要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中央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要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形式,及时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监督。

四是要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国际合作。中央企业要深入研究学习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有条件的企业要自觉加强与履行社会责任先进企业的对标,发现差距,改进工作。还要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对话与交流,参与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制定。

五是要加强党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领导。企业党组织是国有企业一大政治优势。要加强企业党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出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在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信用社主任履职报告篇6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除政府与社会共治、五位一体的协调、效率与公平统一等命题外,打造制度的笼子,对公权力运行进行规范和有效控制,成为当前的主要抓手之一。特别是在我国现有的政权结构和权力分布下,基层党委政府和部门单位“一把手”,享有高度集中的分配公共资源权力,如果责任边界不清、缺乏警示,客观上就为权力寻租和职务腐败行为留出了通道。因此,为保障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深化改革进程和促进我省“两个跨越”中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又精心管理和保护好干部队伍,加强对经济权力运行的规范和监督制约,就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党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指出,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发挥司法、监察和审计部门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强调,要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十报告再次重申,“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成为我党监督各地区各部门“一把手”履行经济责任的重要制度手段。

在全面深化改革号角吹响的历史节点,在经济腐败案件频发的发展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如何客观、准确地对领导干部运用经济权力进行监督评价,不仅涉及到各项改革目标的协调统一,涉及到对经济发展的助力推进,涉及到对领导干部的支持保护,也反映出我党依法治国、依法治权的能力水平。因此,在国家治理理念下对经济责任审计有了新的更高要求。

依法治国的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现代国家治理公权的共性要求,也是我党针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提出的战略任务,它客观上需要通过制度性安排,使权力相互制约成为一种机制,成为常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作为权力制约系统的设计,理应成为我党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制度,这种监督应该覆盖更多层面、更多岗位、更多的领导人员。既使公权拥有人增强一种责任自觉,也使监督的制度功能更加显现。

民主监督的需要。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化和透明政府建设的推进,作为公权力来源主体的人民群众有着监督官员履职行为的强烈要求,需要第三方的专门机关实施独立监督,并对其履职能力和成效作出客观评价。这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了党委政府连接社会的重要纽带,体现了我党依法治权的决心和信心。

领导干部自身要求。随着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推进,不同部门和岗位有了明确的责任和义务,由此激发了各级领导干部产生定期厘清自身经济责任的内在需求,希望通过不同阶段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证明自身履职行为的合法合规和廉洁性,同时及时纠正存在的突出问题,防止铸成大错。

监督目标的整合。随着国家机关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各行政和经济管理部门依托信息化管理程度不断提高,部门之间信息及时交互、共用成为可能,组建专用信息平台,为组织、监察、审计等部门开展联动监督、提高目标的一致性提供了技术支撑,既提高了监督的时效性,又增强了互动性。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

制度性约束功能还不强。总体停留在审计部门的专业检查层面,审计成果尚没有真正融入到对干部管理的考核体系之中,成果运用还没形成制度。

领导岗位的经济责任边界不够清晰。相关法规定性要求多,会议部署多,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要求不规范,特别是党委主要领导经济责任界定困难。

审计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对不同领域领导干部的评价框架和指标还不细化,审计结论中对干部履职的整体评价较薄弱,评价尺度也不够规范。

如何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途径呢?

增强使用公权理当接受监督约束的现代意识,提高培养干部和监督干部工作的协调性。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能力是体现依法行政水平的核心内容,对其监督既是防止履职出现偏差问题,也是养成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意识的手段。对重点干部的培养成长过程也应该是伴随组织监督、社会监督的过程,二者同步,才可能实现党的事业和个人成长健康发展。当前,建议实行对地方党政主要责任人任期内必审,对干部升迁和群众反应强烈的必审,对从事投资、招商、信贷等关键岗位的干部必审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要服务于不同时期国家治理的重点和方向。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评价,应体现党对执政要求的导向,审计评价体系的设置,不应该是一劳永逸的,要充分体现不同时期的特点。比如,我们当前关注了领导干部承担的发展责任、民主决策责任、财政财务管理责任、经济监督责任,这是共性要求,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特定时期,还需要与改革要求相匹配,评价干部是否敢于破除本地区本单位固有的利益格局、积极推动改革的不断深化;是否善于开拓创新、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坚定的大局意识、相互补台、敢于担当等。

积极探索领导责任划分原则和审计评价体系。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处于国家权力架构的中心环节,实事求是和准确划分其责任体系,是我们党科学执政、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引导其工作运行模式的规范。目前,这个命题亟待破题,意义重大。党委实行集体行权分工负责,政府实行首长负责;书记是常委会召集人,行政首长是政府决策人;党委是领导核心,政府是依法行政;党委负有对各方监督职责,政府主要履行协调执行义务。两者都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责任人,又有各自的行权着力点。应立足其不同的领导方式和行权特征来探索责任划分原则,切实改变泛化“领导责任”的做法,提高审计结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对评价体系的设定,要从整体上、归纳似地对个人经济责任做出评价,既指出与领导干部责任关联性较强的突出问题,也要对其工作的主导方面予以充分肯定。

完善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控制体系。从实践工作总结,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存在几个关键环节:一是走马上任时,对自己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不清楚。二是任期内,没有定期向上级组织作履职情况报告的制度。三是离职时缺乏与下任领导的交接制度。首先细化岗位职责,组织部门应对重要岗位做出职位说明,界定履职的责任边界,筑牢责任评价基础;其次建立重要岗位领导干部每年向上级组织部门报告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制度,便于组织部门动态性地了解干部情况;最后建立领导干部离职时与下任领导交接的报告制度,包括地区或单位债务变化、重大遗留问题说明等内容。

信用社主任履职报告篇7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伴随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与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有着很大的联系。于是人们在关注企业盈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企业自身也采取了很多方式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然而,缺乏规范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并不能传递给人们公正的信息,有时反成了企业用于标榜自我的工具。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会计信息因为确定性、可验证性等质量特征,无疑能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做出贡献,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纳入会计核算和考核体系已经成为未来会计学发展的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同时,社会责任会计的出现也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从微观利益目标向宏观利益目标的转移,这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美国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发祥地,一直走在研究和实践的前沿。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林诺维斯在《社会经济会计》一文中首创“社会责任会计”一词,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之后,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Mobley对社会责任会计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南卡罗纳州立大学的杰佛里和瑞德堡教授1981年在他们合著的《国际会计与跨国公司》一书中,对社会责任会计的主要内容、计量问题、各国报告形式的差别等作了详细阐述。美国专业会计机构也一直致力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70年专门成立了“生态环境委员会”和“社会计量委员会”着手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研究;1977年社会计量委员会发表了“企业社会业绩计量”的研究报告,报告建议建立一个具有实用性、可发展性的初步计量系统,该系统可用于对企业一些重大社会业绩的反映,如环境、非再生资源、人力资源、商品和劳务的提供和消费。美国会计学会为了加速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先后成立了社会方案绩效衡量委员会、组织行为环境影响委员会、社会成本计量委员会、社会成本委员会和社会业绩会计委员会五个专门组织对社会责任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报告。

在法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作为其主要会计报表之一,其规定是世界上最完整,也是最有特色的。早在1975年,法国在《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就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即“社会报告”。1977年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750人的组织(1982年扩大到300人)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揭示的信息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工资、健康和安全保护、其他工作条件、职员培训、行业关系、雇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条件等内容,从1984年起,该表必须列示3年的数据,按整个公司和所属行业分别编制,以上各项内容还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报表指标,这在发达国家也处于领先地位。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SC)1980年出版了《公司报告》一书,鼓励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在传统财务报表之外,另外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股东以外的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英国政府颁布法规规定:职工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报告工资数据,25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在向公司董事会提供的年度报告中报告有关职工雇佣和培训方面的数据。

德国有20家最大的公司定期公布社会报告,100家公司撰写社会报告供内部经营管理使用。典例之一就是德意志壳牌石油公司发表的“年度社会报告”中将经济和社会数据结合在一起,为公司规定了具体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福利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经费。

加拿大管理会计协会(SMA)创造了一种能更全面地报告社会责任信息的综合方法,它运用目标定位计量法表述企业经营计划中的每一个目标,记录每个目标的具体业绩,尽可能将所有数字信息包含其中以提高报告力度,并提供相关年度的对比分析图,阐述以后年度的规划。多数信息都是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列示的,包括详细的培训信息,如课程数、参加人数、人均培训天数;关于职工的升职、调动和招聘的信息;将整个组织劳动力按性别分类的信息;对环境保护组织的资助等有关的财务信息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报告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直至八十年代末,学术界才对我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稍许研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推行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各种约束企业行为、规范产品社会质量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会影响到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此时,社会责任会计与信息报告的研究才真正被重视,主要表现在会计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1990年“社会责任会计”第一次出现在常勋教授编写的《国际会计学》教材中,其中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是经济活动对于社会方面所带来影响的计量和报告。之后,宋献中教授于1992年出版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一书,系统地研究了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结构、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报告模式及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总体构想。

阳秋林教授在社会责任会计领域也是研究比较多的,在她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1)从不同角度,譬如“企业新概念”、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等概念和标准的出台,分析了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然性与紧迫性;(2)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进行了研究。依据社会责任会计划分的四个主要核算内容,即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收益,研究了它们的计量方法;(3)对中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新框架进行了构建。

黄珍文与李云才在《从西部开发谈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依据》一文中及王莉华在《论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会计》一文中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会计的密切关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建立并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具有重要意义。

刘建红与杨亚娥在《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介绍了国际组织、国际政府及会计职业团体在近三十年间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报告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和尝试,并指出这些研究和实践对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机制及提高报告水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实务领域,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情况研究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三篇,我们可以借此了解我国的实务现状。

阳秋林、黄珍文、曹钻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关于我国现行企业实行社会责任会计情况的调查报告》一文中选取了宁波君子兰文具有限公司、衡阳南岳油泵油嘴有限公司、台州飞球缝纫机有限公司、衡阳市金果实业及衡阳市钢管集团五家公司分析它们2000年的年报,分别从人力资源责任(工资水平和培训支出)、职工保障措施(养老金和工会经费的提取)、企业对社会贡献的调查分析(上交所得税)和企业对社区贡献的调查分析(环保支出和公益捐赠)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不高,各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日而语;总的来说,经营效益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要好于效益差的企业,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要好于私营企业。

黎精明在《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一文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六家公司,主要从报告工具和报告形式两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用案例说明了公司可以通过诸如公司网站、定期报告、招股说明书等形式的报告载体报告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结论指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的内容很不全面,零星的散布在会计信息中,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独立报告的意识,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通常是作为财务会计问题处理,几乎没有企业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没有企业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陈玉清等于2005年选择了发展迅速、科技含量大、易接受新思想和新理念的电子通讯行业78家上市公司,查阅了这些公司2003年公开报告的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结果显示,无一家自愿报告定量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自愿报告定性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情况也甚少。

目前国内研究状况表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仍处于认识和探索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报告仍处于学者的研究中,无论政府还是会计职业团体都未对社会责任会计产生多大的兴趣。正因为如此,会计学者的研究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进展也较缓慢,仅局限于介绍国外社会责任会计和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分析及一些简单的设想,没有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并非企业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表现,而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任务就是核算反映这项义务的履行情况。该反映应从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首先以企业为会计主体,反映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所做的努力;其次以整个社会为虚拟的会计主体,反映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作者单位:山东高速建设材料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3]郭丽娜.关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C].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0.

[4]黄珍文,李云才.从西部开发谈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依据[J].企业经济,2001.3.

[5]黎精明.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C].武汉理工大学,2003.

[6]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及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7]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年~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10.

[8]刘建红,杨亚娥.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2.

信用社主任履职报告篇8

一、岗位责任制

岗位责任制是按照“三定”方案确定的总体职责和部门职能,将每个部门以及每个岗位的职责、任务、目标要求等内容具体化,并要求落实责任的制度。

1、领导岗位职责

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一把手”负总责,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落实好“一岗双责”,既要抓好业务工作,也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XX(党工委书记):主持街道党工委全面工作。

XX(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主持街道办事处全面工作。

XX(人大工委主任):负责街道人大工作。分管精神文明、宣传、创城、劳动和社会保障、再就业、养老保险、老龄委等工作。联系XX社区。

XX(政协工委主任):负责街道政协工作。分管民政、残联、关工委、退役军人事务、农林水、精准扶贫等工作。联系供电,联系XX社区。

XX(党工委副书记):分管组织、人事、党政办、应急管理、综治、政法、信访、卫生计生、文化、教育、科技、旅游、审计、党务政务公开、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联系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联系XX社区。

XX(办事处副主任):分管规划、拆违控违、房产、物业等工作。联系财政税务,联系XX社区。

XX(办事处副主任):分管城市大建设、项目工作、民生工程,联系武装工作,联系XX社区。

XX(办事处副主任):分管发展改革、工业经济、商务流通、招商引资、市场监管、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消防、统计等工作。联系XX社区。

XX(统战委员):负责街道统战工作。分管土地管理、矿山整治等工作。联系XX社区。

XX(纪工委书记):负责街道纪检监察工作,联系XX社区。

XX(政法委书记):负责街道政法工作。分管文明创建、城市管理、三线三边、河段长制、环卫等工作,协助分管信访稳定工作。联系XX社区。

XX(组织委员):负责街道组织工作,分管为民服务全程工作。联系XX社区。

XX(宣传委员):负责街道宣传工作。分管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协助分管创城、卫生计生、文化、教育、科技、旅游工作。联系XX社区。

2、内设部门岗位职责

党政办公室:主要承担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人大、政协等日常事务。负责街道联系和综合协调,文电、会务、档案、保密、调研、后勤服务保障、检查督查、效能、固定资产(办公设备)管理等工作;负责街道无对应主体单位的其他工作。

党群工作部:主要承担组织室、宣传室、统战室、关工委等职能。主要负责基层党的建设、宣传及意识形态、统一战线工作、群团组织建设、干部人事等职责。统筹街道各领域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工作;负责组织、机构编制、老干部、宣传、意识形态、统战工作,指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活动和建设。

城市管理部:主要承担原大建办、环卫所、规划办、城管中队、物业办、三线三边办等职能。主要负责服务城市大建设、房屋征收、规划建设管理、物业管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城区环境卫生、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人防等综合管理类事务,协调配合或组织实施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涉及专业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事务等职责。

加挂综合执法中队牌子。

社会事务部:主要承担原卫计办、老龄委、扶贫工作站等职能。主要负责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廉租住房、卫生健康、就业创业、教育体育、双拥优抚、退役军人服务、数据资源、脱贫攻坚等政务服务,保障各项惠民政策落实等职责。

加挂卫生健康办公室、扶贫工作站牌子。

社区建设部:主要负责指导基层依法自治和居委会等自治组织建设、落实社区建设规划、组织培育社会组织、加强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管理、残疾保障、养老服务、社区公益等职责。负责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管理、培育、监督,引导社会组织拓宽服务领域。规范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确定社区工作事项,负责智慧社区建设等。

平安建设部:主要承担由原综治办、信访办、安监办、食安办等职能。主要负责社会治理综合治理、平安建设、信访维稳、应急管理等职责。负责辖区政法、司法、信访、维稳、平安建设、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气象)、城市防洪、防汛抗旱等工作。对接联系派出所、司法所。

加挂社会治理综合治理办公室、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站牌子。

经济发展部:主要承担原经济发展办、统计站、招商办等职能。主要负责企业项目服务、资产运营与管理等职责。负责街道优化营商环境、投资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发展服务、企业服务、财税服务、科技、经信、商务、发展改革(粮食)、统计、审计、供销、电力通信、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工作。对接联系财政所。

生态环境部:主要承担原环保办、林业站、河长办、水务站等职能。主要负责区域内环境保护、农业农村、林业、水务、城乡水陆交通、环境卫生(部分职责)等职责;负责生态环境、河长制、林长制等工作。对接联系农业综合服务站。

加挂生态环境保护办公室牌子。

3、社区岗位职责

党群服务中心(社区中心)。主要职责是:承担区域化党建、新兴领域党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为辖区各类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场地支持;承担便民服务、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及其他直接面向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受理的事务性、辅助性工作;承担培育指导社会组织、促进面向群众服务事业发展、发展壮大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工作者队伍、提供社会福利和文体健身娱乐、便民利民服务等工作。

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综治中心)。主要职责是:承担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加强相关工作队伍建设与管理;承担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基层平安建设的信息化支撑等工作。

二、首问责任制

第一条  首问责任制是指服务对象到街道(或来电话)办事、咨询时,接受询问的首位工作人员在职能和岗位职责范围内必须解答、办理或者交经办部门(人)办理的制度。

第二条  首问责任人是指首位接听电话或接待来访咨询、办事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  服务对象提出的服务事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凡符合规定、手续齐全的,首问责任人应当在限定时限内办结,手续不全或未能及时办结的,应主动说明原因,对不符合规定不能办理的事项,应详细说明并做好解释工作。

第四条  服务对象提出的服务事项,属于街道其他责任人职责范围的,首问责任人应主动负责联系。必要时,应请服务对象留下联系电话并告知有关经办人,同时将经办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联系电话等告知服务对象。事权管辖不明确的,应及时报请领导批办。

第五条  对不属于街道职责范围的事项,首问责任人应予说明,属于保密范围的事项,按保密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条  首问责任人应文明礼貌、主动热情、使用文明语言。

第七条  街道部门、社区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制度,按照有关规定视情给予处理。

三、服务承诺制

第一条  本规定适用于街道机关及社区所有工作人员。

第二条  在公共服务中对服务质量和具体行为作出以下承诺:

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市委市政府有关规定办理公共服务事项。

2、关心群众,深入基层。主动调查了解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和不满意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或处理。

3、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推进本职工作创新,采用新技术、新办法,简化办事程序、手续,缩短办事时间,提高服务效率。

4、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和公开办事事项的条件、程序、时限等为群众提供服务,并将群众咨询事项中属于本职工作范围的有关事项一次性告知咨询人。

5、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按照规范的服务用语和礼仪接待来访群众、接听咨询电话。

6、忠于职守,勤勉尽责,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规范的工作用语和工作礼仪进行行政执法。

7、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努力树立和维护“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四、办文办事限时制

第一条  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理各项工作事项,均实行限时办结制。

第二条  办文。工作人员应及时提出拟办意见送领导批示,或交有关部门处理,并对紧急公文提出具体办理时限。对于急办公文,承办部门应按发文机关要求或领导批示要求的时限内办结;对于内容涉及面广、问题较复杂、不能在规定时限内办结的,承办部门应当在时限前向领导说明原因。领导签发后的公文,应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发文或印制寄发。

第三条  办会。对重要会议的贯彻落实情况,应在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反馈;对会议议定的事项各部门、社区应在规定时间内办结,因事未能办结的,要报告办理进度并说明原因。

第四条  办信。各部门负责受理的信访事项,应在时间节点内办理完毕,并视情将明确答复信访者;情况复杂的,经分管领导批准时限可适当延长。上级转办或领导交办的信访件,按要求时限办理完毕,没有明确时限要求的,应在收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第五条  办事。对市委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和上级领导交办的事项,由交办部门负责人负责,在限定期限内完成,交上报办理结果。实际工作中存在特殊情况不能按办结时限完成的,应报分管领导同意后方可适当延长办结时限。

第六条  街道部门、社区要认真做好交办事项的档案资料整理工作。

第七条  街道部门、社区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限时办结制的,按照有关规定视情给予处理。

五、AB岗工作制

第一条  在街道和社区的各个岗位实行AB岗工作制度,即实行两个岗位之间顶岗或互为备岗。

第二条  全办每项工作都要确定A、B两个责任人,当A角不在岗时,必须由熟悉A角业务的B角负责及时受理各项业务,为工作对象提供便捷的服务。

第三条  凡在国家和我市规定的工作日以及我街道对外承诺的工作日内,必须做到全日对外办公,未经分管领导同意,不得空岗、缺位、延误工作的正常办理。

第四条  各部门、社区负责人作为本部门实行AB岗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的工作要详细梳理,明确AB岗,并认真做好相关业务的传教和责任交代。

第五条  对违反本制度,出现工作人员缺岗、缺位而导致投诉或不良影响的,一经查实,要严格追究AB岗两个责任人的同等责任,并视情节轻重,给予责任人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

六、一次性告知制

第一条  一次性告知制是指服务对象到我街道社区(或来电话)办事、咨询时,在职责范围内,经办人必须一次性告知其所要办理事项的依据、时限、程序、所需的全部材料或者不予办理的理由。

第二条  对服务对象要求办理的事项,在职责范围内,经办人应当场审核其有关手续和材料,对即时办理的事项要即时办理;对手续、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一次性口头或书面告知其所需补充的手续和材料;申请人按照告知的要求补充后,经办人应当及时予以办理。对不符合规定,无法办理的事项,经办人应告知法律法规或政策要求,并做好解释工作。

第三条  服务对象所办事项涉及多个部门的,或相关手续、材料不清楚,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不明确等特殊情况,经办人应尽可能帮助其咨询了解或请示报告,并将结果告知当事人。

第四条  告知过程中要使用文明用语,严禁使用服务忌语。

七、在岗离岗告示制

第一条 本制度适用街道社区所有工作人员。

第二条  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工作时间规定,坚守工作岗位,工作期间严禁擅自离岗、串岗。遇有特殊情况需暂时离开工作岗位的,必须履行离岗告知手续,并说明具体离岗事由。

第三条  无论何种原因,离岗半天以内的,离岗人员必须按以下程序履行离岗告知手续。

1、领导班子成员离岗,须告知办公室。

2、部门负责人暂时离岗半天以内的,需向分管领导汇报,经分管领导批准后离岗。

3、一般工作人员暂时离岗半天以内的,需向部门负责人汇报、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方可离岗。

第四条  离岗半天以上的,需按请假制度执行,履行请销假手续。

1、一般工作人员病假3天以内,向分管领导请假。3天以上应出据医院病休证明,经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报办主要领导批准。

2、一般工作人员事假3天以内,由分管领导批准。3天以上经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报办主要领导批准。

3、一般工作人员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生育假等均按国家政策规定执行,由分管领导批准。

4、街道工作人员请病、事假和年休假等法定假,经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报办主要领导批准。社区负责人请病事假和年休假等法定假要报告街道主要领导。

5、街道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请休假规定,必须填写请休假审批表。假期届满应按时销假上班,并履行销假手续,具体手续为工作人员在假满后,要向批准人报告,并由批准人签字销假。

6、休探亲假、婚假、生育假、年休假者,本人应提前一周报告分管领导,以便安排好工作。

第五条  所有离岗人员必须按时归岗,到岗后立即按批准程序向批准人报告。

第六条  各部门要做好内部工作岗位的衔接,工作时间所有岗位必须保证有工作人员办理。本岗位工作人员离岗,必须指定代行职责人员(AB岗制),禁止因工作人员离岗导致业务中断,影响群众办事。

第七条  办公室要加强对工作人员在岗情况的检查,凡未履行离岗告知手续而擅自离岗的,按旷工处理;凡履行告知手续而未按时到岗的,按迟到或旷工处理。凡未履行离岗告示手续而擅自离岗的,或履行告示手续而未按时到岗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八、效能建设追究制

第一条 街道全体工作人员在执行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工作制度中,因作风和效能问题,损害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将予以追究问责。

第二条  责任的追究问责决定必须经过党工委集体研究讨论决定。

第三条  追究问责方式。

1、批评教育;

2、通报批评;

3、诫勉谈话;

4、调离岗位;

5、停职检查;

6、引咎辞职、责令辞职或免职;

7、解聘或辞退。

以上问责方式可单独运用,也可合并运用。应追究党纪政纪或法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对下列情形应当进行追究和问责

1、服务对象投诉的;

2、上级转办、交办的;

3、各类明查暗访、督查考核中发现的;

4、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

5、纪检、监察、司法、审计、信访等部门提出的;

6、其他需要进行追究问责的。

第五条  被追究问责人员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决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作出问责决定的机关提出复核;如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在收到复核决定后15个工作日之内向上级机关提出申诉。

上一篇:客服主管述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教学主管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