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4 03:16:27

地方经济论文

地方经济论文篇1

【论文摘要】:计量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在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改革发展的时期,计量工作若仅仅以传统的方式来支撑并服务于经济的发展显然是力不从心。我们要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出有效的管理方法,促进量值溯源的正常进行,以达到更好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买方市场的到来,为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众多企业纷纷通过体系认证来加强企业的管理和提高知名度。这些通过认证的企业无论在规模、产品质量、计量管理上,在当地都是位居前列的,通过对这些企业计量器具检定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有助于管理部门了解企业对计量工作的要求,切准技术机构为企业服务的重点和发展的方向,找到计量工作的突破口。

现在通过体系认证的企业已经为数不少,而在这些企业当中,计量器具的配备从数字上看起来也是非常让人乐观,而实际工作中,经检定后使用的计量器具数量与显示数据有很大差距。窥斑见豹,我们可以分析当前计量检定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是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认证是是受益方推动、受外界的压力的结果,企业自己没有加强企业管理的意愿,缺乏必要的自觉性。为获得认证,企业常常突击送检计量器具,突击培训计量管理人员,突击制订规章制度,一旦通过认证,则对这些工作放任不管,等待下一次的突击。在日常的检定中,企业不送检计量器具就想获得检定证书就是这类问题的表现。

二是企业的计量器具用来进行检测的比较少,大量的是一些基本的工作计量器具(如卡尺、台秤等),这从一方面说明企业不重视产品的检验工作,造成企业的检测能力比较薄弱,制约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高新技术的产品,不需要高精度的计量器具来进行检测。这一点也可以从电磁类计量器具的数量上反映出来。

三是部分认证机构的不规范操作导致了一些认证企业对计量工作不重视,对计量器具管理不到位。有的企业计量器具没有建台帐,有的甚至分不清什么是计量器具,全由认证机构说了算,企业对计量器具不送检或者少送检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一些溯源困难或者送检麻烦的计量器具,企业干脆就放弃检定了。

四是部分企业的经营者素质偏低,没有意识到计量工作对企业增效节支方面的作用,片面强调检定费用等支出,不愿花人力、物力来支持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

五是溯源困难,检定时间长,以及企业连续生产等也成为影响企业计量器具送检积极性的因素。

一、抓好外部协调,促进检定工作开展

首先,抓好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关键在企业。技术监督部门要帮助企业加强计量法律法规的学习,一方面要使他们认识到依法检定的重要性,特别是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企业必须要落实好检定所需的各种资源,从“要我检定”转变到“我要检定”的思路上来;另一方面,帮助企业把计量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上来,使企业明白计量工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起到基础保障作用,要把计“量”变为计“钱”,把计量工作为企业带来的效益算在明处,提高计量在成本核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计量检定工作要注重实效。计量检定工作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不能走过场,要帮助企业把计量工作融入本企业的工作目标方针中,使之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一些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更要加强引导,要增强企业领导的计量意识,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提高计量检定工作的有效性。

第三,我国的量传体系是国家根据经济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就近就地组织起来的按区域管理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检定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现状,主要表现在高资源不足而低资源却简单重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技术机构应该多加强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从而使高准确度的计量器具和低准确度的计量器具都能得到量值传递,从这个意义上说,协调好省、市、县三级技术机构的设置非常重要。

第四,有关部门要加强认证机构的管理,使认证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企业要端正认证的态度,要把认证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克服为证书而认证的消极观念,充分认识计量器具检定作为企业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促进企业计量器具检定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五、计量检定工作的开展必须切入社会的热点和百姓关心的主题,从而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为检定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抓好内部建设,提高检定深度广度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其所属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在创建“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群众信赖、社会赞誉”的部门形象时,要转变职能,把服务的职能放在首要的位置。要服务企业,必须提升我们服务的能力、服务的手段和服务的水平。具体来说,以下几方面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一是要提高人员的素质。简单、低水平的重复性检定工作阻碍着计量技术水平的提高,当前,技术机构要为始终站在科技前沿作好准备。我们前些年还在为取缔古老的计量器具——木杆秤而奔走,转眼间我们就必须面对技术含量超越了几个数量级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新能源等一些新门类学科中的“新新”计量器具。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机构必须正视技术更新带来的挑战,要制订人员的长期培训计划,完善人员的考核、评价制度。培养或者引进开发型的人才和高端科技发展方面的人才,使技术机构有能力解决新技术应用中碰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树立技术机构在企业中、在社会上的技术形象。

二是必要的硬件设施。对一个技术机构来说,精密的检测设备是必需的,一边是新型、尖端的产品不断涌现,一边我们的技术机构却可能还在使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设备搞检定,这就无法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当前要增加现代化检定手段,利用有限的经费购置专业性强且利用率高的通用设备,进行重点培育,同时对购置设备的更新换代要有好的计划,使检定设备能够跟上技术的发展。

三是用良好的内部环境,营造单位文化。技术机构的内部环境是保证公正、科学、高效的必备条件,是体现一个单位的社会形象的本质要求。我们在用制度、用体系营造一个好的内部环境时,要体现自己的单位文化,技术机构也要有名牌思想,要打响自己的牌子。企业文化现象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技术机构追求的文化必须能体现单位内涵、产生强大凝聚力、有助于树立良好形象。总之,着手培养自己特有的文化,对技术机构的长远发展非常必要。

四是抓好校准市场的开发。由于检定规程是按各类计量器具制订的,使一部分与产品质量检测关系不大的计量器具也纳入强检工作范围,增加了管理工作量。减少强检项目,开展校准工作,增强企业的自主性在目前非常重要。技术机构要充分利用已开展的校准项目,抓好校准市场的开发,使计量器具在量值溯源方面也能获得发展。

五是有计划地进行项目开发。在日常的工作中,企业往往要求技术机构下厂检定的要求,却往往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针对企业连续生产和送检不便的特点,技术机构要想企业所想,在开发检定项目时应优先考虑能下厂的项目,减少企业检定的成本。

六是培育检定市场。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我们必须了解市场的规则。要培育一个市场,或者说检测市场的形成,需要多种资源来配合,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有好的服务就会有市场,技术机构也有一个定位的问题。技术机构要敢于走出去、善于引进来、勤于做起来,充分认识计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服从、服务于《计量法》的立法宗旨。

地方经济论文篇2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地方经济

对研究生教育来说,导师水平、科研能力、基地建设是制约研究生教育水平的3个重要因素。教学研究型高校,一般来说,它的导师虽然不乏佼佼者,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整体素质稍逊;其科研整体实力也存在较大差距,在部级、高层次项目的竞争上力量还有些欠缺;并且,由于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普遍不大,对研究生的基地建设投入不够,使学生得不到更多动手能力的锻炼。笔者认为,只有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结合学校科研师资和条件建设等诸多因素,将培养目标落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具有一定知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上,才能发挥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优势。进而扩大研究生实践平台,为研究生提供锻炼机会,为研究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自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教学研究型大学以知识应用与社会服务为价值取向。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是从教学型大学发展而来的。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突出和强调的是科学研究工作在学校上层次和水平过程中的地位。以争取科研项目为目标,通过科研任务来整合科研资源,集聚科研力量,从而带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政策来引导学科建设,以增强学科建设的意识。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类大学有点类似于“中等规模企业”——没有“行业领先企业”的垄断优势但要有与其类似的组织结构,高不成低不就,容易陷入低效率和低效益的困境。办学和服务面向主要为国家大经济区域、部分省市及特殊行业。

教学研究型高校并没有最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质量,只是在部分学科保持优势。从人才培养类型来看,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从科学研究的贡献看,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上;从社会服务的功能看,主要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能力开展知识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从社会经济需求角度看,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领域量大面广,发展潜力巨大。

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应坚持实用性,以硕士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为主要目标。对于致力于发展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高校而言,扩大研究生规模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失去了正确的培养方向,培养对象就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就业困难,大学也就失去了办学的基础。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就业竞争力下滑及其原因

近年来,研究生就业不仅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且还成为部分地区、高校以及社会的突出问题。以前被用人单位争抢的研究生,今日为何遭到如此冷遇?很多人简单地认为是扩招导致的结果,事实上,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还不足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5%,因而从人力资源角度考虑,研究生人才还属于稀缺产品,不应该存在如此大的就业难题。并且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5.57%,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研究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实践性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是造成研究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持续增长,但相比之下研究生导师数量的增长远跟不上招生人数的增长。许多高校都存在一位导师带十几名研究生的状况。要提升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最有效的是为研究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部分高校有一些实习基地或教学基地,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因此,如何为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载体,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关键。

三、立足服务地方经济,重塑人才培养过程

立足服务地方经济,重塑人才培养过程,其实就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满足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需求,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的同时提供研究生教育载体,让学生们参与更多的课题研究,多动手、多思考,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由于学生有较多机会在企业实习、就业,因此在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之后,学生又有机会到企业中实际工作,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样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结合。通过以上两次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工与学的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得到加大提高。研究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革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具体要做到以下方面:

1.理论课程教学时间设置要具有一定弹性。以往的研究生理论教学往往集中在研究生入学第一年或第一学期,填鸭式的灌输理论知识。考试成为检验理论知识掌握的唯一工具,这种体制下,研究生往往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一知半解地完成了理论学习,然后投入到闭门造车的“科学研究”中,完成论文毕业。简单的课程教学时间的设置,使得理论得不到有效的消化,因此,要适当改变教学方式,将部分理论教学融入到实践中去,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完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考核方式也可以更加灵活有效。

2.采用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基地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学校聘任企业中有着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带头人作为学校的兼职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学校和合作单位分别指定导师,按校方的要求,共同指导研究生。研究生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后,进入培养基地,由合作单位的兼职导师进行指导,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深入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毕业论文应该联系实际。要使论文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理论成果,成为检验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考核标准,有2种方式能较好地达到预期目的,一是企业拟定课题,有相关专业研究生以标书形式进行投标,中标者去该企业服务实习,完成课题的同时即完成学位论文;一是由学生自己拟定研究方向或内容,由企业进行科学的评估后选择相应学生去企业完成课题。这两种方式均可实现双方的共赢,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教学研究型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性质和服务方向,将研究生教育作为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办学重点,努力探索面向基层的高质量的具有创新思维、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中,必须适合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努力打造教育实践平台,实现高校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2]蔡克勇.论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J].高等教育研究,1986,(4).

[3]刘力.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7):16-22.

[4]王庆.校企合作:高校办学的有效途径[J].上海高教研究,1997,(2).

地方经济论文篇3

论文摘要:贵州具有发展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综合条件。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重点实施农田生态工程、林果生态工程、养殖生态工程、生态能源建设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做好管理、资金、技术、营销、生态治理机制、利益机制等方面的保障。

1基本思路

贵州山地面积大,山地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覆盖度大,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农业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适于发展山区型立体生态农业。全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已进行了几年,在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加工层次低,农业整体效益还较低;资金、人才、技术紧缺,严重制约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市场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利益关系亟待调整等问题。贵州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公司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名牌产品为重点,最大限度地转化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再生资源,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生产布局合理、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健全、运行机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经济体系。

2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2.1农田生态工程

即按照推广农田优化模式,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积极调整结构,稳定粮田面积,强化用养轮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物质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扩大复种面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具体来看,其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在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和城镇郊区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蔬菜、瓜果生产面积;逐步将不宜种粮或经济作物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停止耕作。其二,调整作物结构。在稳定粮产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改变单一、僵化的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经济作物和饲料粮面积在种植业面积中的比重,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衔接配套,协调发展。其三,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种植业作物单产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农田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中低产田良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2林果生态工程

这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工程,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结合。实施林果生态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其二要调整林业布局,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以集体林场为主的商品林生产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态系统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种改良和标准化栽培外,还要搞好畜禽养殖配套,形成林果立体种养生态系统,以增加效益,改善环境,提高品质。林果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建设项目。

2.3养殖生态工程

养殖生态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单一养殖传统模式,将畜、禽、渔等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物种搭配,连接种植业,配套沼气,巧用食物链,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通过调整优化草山草坡草场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创立名牌,经过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经转变,逐步建设区域性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副则副、宜工则工”的原则,适合山区型养殖生态工程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种养加”、“共生型”、“立体型”、“庭院型”、“节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几种类型。

2.4生态能源建设工程

在农村能源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是一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工程。在贵州山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气池。应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抓规模化推广与抓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相结合,工程技术实施与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多种模式,推广扩大示范成果,寓生态环境建设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之中,推动山区农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科学利用秸秆,也是山区型生态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2.5环境生态工程

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特色。在山区,重点实施四大环境生态建设项目。一是城市生态形象塑造工程。运用现代园艺技术对城镇进行规划实施,重点突出“特色”与“园林”,绿化率达到人居环境指标,改变脏、乱、差现象,对街道、楼群院落、屋顶、墙面等城市绿化体系进行生态建设。二是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每个县重点抓好几个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每个乡镇分别抓好一个村的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要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村庄花园化、庭院立体化的目标。三是生态走廊建设工程。发展带状生态经济,沿主要公路、主要河流建设生态经济走廊。四是生态观光农业工程。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为支撑,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

3保障措施

3.1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

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实施详规,办好试点,强化目标责任制,全面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3.2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一是山区农业县应立足优势,积极申报部级生态农业县、农业综合开发县,争取专项资金、技术支持及政策保证。二是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形成投入合力。三是大力开展非耕地拍卖和招商引资,集中拍卖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建设。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引进、联营、集资入股、盘活存量资产等多种途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3.3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即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培训体系、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服务体系,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形成一批懂得贸易知识、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的干部职工队伍。超级秘书网

3.4建立高效有序的营销网络

建立畅通的信息体系,通过抓营销、造舆论、做广告等方式,将农副产品推向全国,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3.5形成生态治理机制

其一,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目标,进一步建立和规范管理森林、湿地、农田和自然野生动物保护区,严格执法,依法治山治林、治水治田,形成有利于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行为规范、经营约束、成果保护机制。其二,建立制度,防治土壤和水源污染,保护森林资源和草场、渔业生态,关停、禁办和严禁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其三,严格农副加工产品的清洁管理,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安全。

3.6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

建立以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为主要形式的合理的利益机制,切实维护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董岚.生态产业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2]冯伟,甄真.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推进贵州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地方经济论文篇4

假日经济给商家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郑州位于中原要地,商业化建设迅速,2004年在福布斯中国内地最佳商业城市排行中位居第49位。零售业作为其主要行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郑州零售业假日市场形成的背景条件

(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在宏观调控和经济内生动力的推动下,郑州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质量和消费层次进一步提升,有力地刺激了消费需求。据郑州市经济动态统计分析,2005年元月至四月份郑州市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661元,同比增长13.6%;生活消费支出为855元,同比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17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59元,同比增长19.7%;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81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332元,同比增长11.1%。

受“假日经济”的影响,全市消费品市场承接上年良好的发展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元月至四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1.5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8.4亿元,同比增长15.4%;分行业看,餐饮业完成零售额29.9亿元,同比增长30.7%;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165.3亿元,同比增长13.2%。

(二)形成商业圈基地。按照郑州市有关零售网点建设规划,根据“商圈”理论、商业网点的辐射范围,在未来近20年,郑州将形成三大市级商业中心,分别为二七商业中心、龙湖商业中心和碧沙岗商业中心。

二七商业圈最初以百货零售商业为主,几经沉浮后,现在已形成了以北京华联购物中心、金博大购物中心、通利、国美等一批零售商业企业和专业连锁企业为主,包括大型百货、综合超市、品牌专卖、图书批发等几乎所有的零售业态的商业中心。碧沙岗商业圈以商业大厦为中心向外幅射,苏宁电器、五星电器的加入支撑烘托了郑州西区的商业消费和商业气氛。郑东新区开发建设是河南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龙头项目。龙湖商业中心的构筑重心是建设一个以多功能的景观商业街为主轴,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商业生活街区。其中CBD(中央商务区)商业步行街有多家龙头主舵,汇聚了来自中国内地和台湾、日本、澳大利亚的多元化投资主体,使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多姿多彩。目前商业步行街建设全面展开,其繁华未来触手可及。

二、假日经济中零售商的经营现状

(一)销售额大幅增长。从许多商场的经验来看,双休日的营业额通常比平时大约增加1倍,而春节、国庆节、“五一”等重大节日比双休日的营业额还要高。事实上我国现在占全年1/3天数的节假日所创造的营业额达到全年的1/2左右,假日购物已成为百姓休闲的一种主要方式,同时也是零售商扩大销售的一条重要途径。

2005年4月3日,“2004年中国零售企业前100家销售统计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张榜。在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联合的该统计表中,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以676亿元销售额蝉联第一,国美电器有限公司以239亿元销售额名列第二。河南的通利量贩、丹尼斯百货、八方电器、金博大购物中心、双汇商业连锁5家零售业企业榜上有名,其中河南通利以22.78亿元的年销售额排名国内零售业百强的第55位,成为河南排名最靠前的零售企业。

(二)经济效益增加不明显。与销售额步步攀升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假日经济中大型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未出现同比增长。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商业企业的经营水平比较低,营销手段落后,往往只能靠打折、送礼等降价手段来刺激销售,看起来是销售额大幅增加,但实际上利润率并没有实质性的增长。另外,为了搞好节日促销,商场要花大力气布置环境,组织文娱活动,进行广告宣传,加之营业时间延长所带来的水电、工资支出,使得大商场经营成本上升。因此,商店生意火爆而效益平平成为假日经济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三)观光效应突出。近年来,随着大商场越来越多,彼此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商场的装修也日趋豪华,成为城市中一处处新的景观。在节假日中,许多家庭选择逛商场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商场客流量剧增。商场通过制造“观光效应”,目的是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但是,在喧闹的假日人流中,消费者观光者居多,实际购买的少,商场的营业额与实际客流量严重失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大商场装修豪华,固定资本投入大,商品价格偏高,使得大量低收入消费者难以接受;二是大商场的定位趋同,经营没有特色,基本上是千店一面,难以获取消费者的认同和偏爱;三是除了降价促销外,大商场在节假日缺乏有效的促销手段和特色鲜明的商品,难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四)促销误区频现。促销是商家广泛采用的竞争策略。在假日促销中,除名目繁多的品类节日,如空调节、冰箱节、厨卫家电节日等之外,还有众多依据国家法定假日和其他节日而来的联合促销日,如五一、国庆、春节、元旦假日,以及元宵节、情人节、“3·15”、中秋节等等。名目繁多的促销节日有时让消费者无所适从。促销过频导致效果不佳。商家不仅是在大量浪费资源,而且还是在拿自己的经营模式和品牌形象。

具体促销行为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促销方式较单一。每周周一到周五,商品价格稍高,周六、周日两天,商品价格偏低。这种促销模式使促销频率过高,使消费者失去信赖感;同时周一到周五,消费量小,商家的运行经费高,周末两天,消费量激增,会导致销售人员短缺与服务缩水,增加投诉和降低成交率;另外,促销中弄虚作假、特价促销现象使消费者与商家的矛盾增多,暴露出郑州市场促销手段的贫乏,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不利于商家的长远发展。

服务意识淡薄是制约商家营销的瓶颈。目前,郑州一些商家的促销,将重点都放在了“能看得见的”商品上,包括商品降价、让利等,而对于“看不见的”服务,则认识不足。事实上很多消费者对服务的要求比对商品本身的要求还要高。商家重促销、轻服务的做法,很容易造成顾客的流失。

三、零售商把握假日经济商机的对策

 (一)适应假日经济的要求,及时转变经营观念。假日经济为增长趋缓的零售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要有效利用假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把握住假日经济带来的商机,大商场必须要转变观念,从把假日经济当作短暂的经营机会转变到将其作为长远的发展机遇上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假日会越来越长,假日的消费额会越来越大。在美国,每年仅圣诞节和感恩节两个节日的消费额就占了全年的40%。由此可见,假日经济为零售企业的发展提供的机遇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握。

(二)销售商品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大型零售企业在假日经济中效益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商品的品种、结构过于雷同,很难在竞争中形成优势。因此,大商场只有适时调整产品战略,实现经营商品的多样化和特色化,才能实现假日经济的快速增长。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准确定位,突出经营特色。零售企业应根据城市商业网的布局、居民消费层次、商品供应、消费心理等进行市场定位,深化和细化目标市场,突出经营特色,使商品结构、企业形象与竞争者形成一定差别,实行差别经营。尤其是一些商业老字号是各地方重要的人文历史资源,要在店容、店貌、经营方式上突出自己的传统特色,这样不仅能在当地顾客中保持自己的品牌形象,而且还能有效吸引外地旅游者前来购物。

2.开发自有品牌商品。自有品牌商品是商业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业企业为了突出自身形象、维护竞争地位、充分利用自身的无形资产而采取的一种竞争策略。一般来说,自有品牌商品是独家销售的,系列化的,自有品牌商品能够使大商场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同时,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它从某种意义上也具有“旅游纪念品”的色彩,易于接受。

3.商家应针对假日经济的旅游特点多经营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如苏州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等,最好是设立专柜。有旅游纪念价值的商品与大型商场货真价实的声誉结合在一起,会刺激外地游客的购买冲动。

(三)赋予假日鲜明的主题,积极营造假日气氛

鲜明的假日主题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引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例如,作为中国的传统佳节,喜庆、吉祥一直是春节期间的主题,大商场也都围绕这一特殊的主题大做文章,在促销手段、商品品种、服务项目、商店装饰上都充分体现了吉祥如意、喜庆佳节的浓郁气氛,迎合了顾客的消费心理。相比较而言,其他一些假日就缺少比较突出的主题,使人们缺乏购物的欲望,销售相对下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休闲娱乐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加上假期延长的推动,“休闲、健康、自然”逐渐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时尚,商家可以抓住这一趋势作为“五一”、国庆节等节日的主题,通过媒体广告、店内装饰、组织大型节日活动等方式渲染气氛,大力倡导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适时组织运动器械、休闲服装、绿色产品展销,使企业的销售活动与假日主题相吻合,用主题来引导销售和刺激消费。

(四)突破单一购物功能,实现多功能发展

假日经济的到来,标志着消费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开始注重消费的精神内容和社会价值,这对大商场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满足顾客购物的要求,而且要为顾客提供休闲、娱乐、餐饮、文化等一系列服务。为此,大型零售企业要充分利用商场空间,扩展服务领域,开发休闲、娱乐、餐饮、商务、交际等功能,实现经营的多元化,把传统的百货商场建设成适应假日经济需要的、代表大型零售企业发展趋势的购物中心。

(五)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零售企业的经营业绩关键取决于其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对于郑州的消费者来说,由于各商场的零售价格区别相差不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会更偏重于服务质量。因此,大商场平时就必须注意学习国外零售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引进科学的管理手段和运营机制,建立适合商业流通特点和零售商业职能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此外,假日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特点对零售商业的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商场必须增强经营者和职工的服务意识,启动动力机制,调动职工提高服务质量的积极性,同时加强职工业务素质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层次,这样才能在假日竞争中取得优势。

四、结语

零售作为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经济的发展趁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完成需求与消费的过渡,是商家经营的终极目标。郑州位于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黄河之滨,在改革开放已卓有成效的今天,西方文化的渗透使现代社会生活得到更快的提升,同时也给予假日经济无穷的潜力。相信郑州这所全国知名的商业城市,随着郑东新区的建设,会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义志,等.关于中国假日经济的现状分析[J].商业研究,2000,(11).

[2]于慎澄.浅析假日经济的成因及发展建议[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0,(3).

[3]郑州市统计局.郑州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R],2005,(5).

[4]杨佳奇.5家河南企业上全国零售业百强榜[N].郑州晚报,2005-04-05.

地方经济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综合性科技期刊;地方经济;舆论引导;信息传播;沟通协调

科技创造财富,科技引领未来。作为展现当地科技工作的窗口和知识传播的平台,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顺势而行,发挥自身特点,将杂志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这要求期刊有一个明晰的办刊思路,将科技两字贯穿始终,做深、做透科技这个大文章,只有心系地方经济发展才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所在。

1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综合性科技期刊在传播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科技法律、法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管理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科技事业的日益繁荣,综合性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体制落后和思路狭窄等问题,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亟须走出“小科技”,融人“大科技”。

1.1地方综合陛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

1)办刊意识不强。目前,多数有着政府背景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还依赖于靠上级管理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助、收取微薄的论文版面费来维持生存,对于刊物的未来.办刊人缺乏统一、明晰的办刊思路,市场经营意识和杂志品牌意识淡薄,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发展。

2)内容与风格缺乏特色。许多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刊名大同小异,杂志的整体风格类似,基本以刊登职称论文为主,缺乏自身风格和亮点。此外,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还人为地将杂志采访、报道、活动策划等功能省略,取而代之刊登文件、领导讲话、过时消息等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可读性。

3)脱离实际、视野狭隘。一方面,关系稿、人情稿、职称稿等充斥版面;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讨,无法从更高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和展现当前的科技发展成就。及时分析当前社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等。

1.2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承担的责任

1)社会责任。综合性科技期刊既是党和政府重要信息的者,也应是社会公共信息的者,起着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既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也有产业的性质,因此,也必须要有社会公益意识,承担社会责任。

2)分析报道的责任。虽然杂志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报纸那样及时报道瞬时新闻,但应借助于专业学科的背景知识,更深层次地挖掘内涵,详尽阐述所涉及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众多杂志中脱颖而出,更应牢牢把握与科技相关的各个领域,发挥杂志特点,确立自己的地位。

1.3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综合性科技期刊助力

1)在综合性科技期刊缺位的情况下,对地方经济发展研究较多的还是大众期刊,关注的焦点也只是集中在现象报道、宏观建设、观念改变等方面.缺乏专业背景的它们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仍无法深入解决。所以,综合性科技期刊应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从科技的角度担当起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要针对当地经济解决实际问题。

2)一批综合性科技期刊的探索已初现端倪。《华东科技》《今日科技》《太原科技》等杂志纷纷改版,引进大众期刊的成功经验,一改过去“论文期刊”的面貌,以各地指导科技工作窗口、企业科技顾问、科学生活向导为主要内容,使杂志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一定的指导性和权威性。用事实证明了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2综合性科技期刊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

2.1宣传典型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1)宣传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焦点。把握区域经济命脉,结合科技发展动态,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杂志内容,宣传报道各地推进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在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案例。

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作为浙江省科技厅主管的一本综合性科技期刊,该杂志自2005年改版以来,不断在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局、科技型企业和科学大众之间寻求平衡点。开辟了“资讯·观察、产业·财富、研究·创新、科普·时尚”四大栏目,一方面,报道全省科技动态,宣传各地科技局的重大科技举措;另一方面,广泛联系科研工作者,关注大众焦点。其中,每期的一大看点就是对县域科技经济发展亮点的宣传,这是编辑人员在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和政府部门的汇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策划、提炼而来的,如“景宁创业富民名茶科技强县”“鹿城:打造自主创新温州模式”“汽车科技涌动路桥”等一系列展现区域发展特色和风采的专题,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成为各地交流经验的平台。

2)宣传企业自主创新典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一旦选择好典型案例,大力宣传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就能引导企业从重视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的扩大再生产转移到重视技术创新上来,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为地方企业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飞跃集团——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海正集团——博士后创新战略》《“珠光”为世界刺绣无限光彩》等系列文章在“自主创新浙江行”栏目中的集中反映,展现了浙江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迅猛发展”的新风貌。同时,激励了更多的企业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自主创新上来。

3)宣传科技相关部门的成功经验。重点宣传地方政府、科技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构筑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成就和打造一流区域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新举措。这对新时期转变科技行政部门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扩大科技工作影响力有着特殊意义。《今日科技》杂志在2006年第6期,以较大篇幅刊登了位居“全国经济百强县(市)”第5位的慈溪市在开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基本做法,即“政策引导、主体培育、平台打造、载体带动”,从科技工作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了近年来慈溪市委、市政府以自主创新推进慈溪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与各地科技局密切联系,为当地的科技局长开辟了“创新大讲堂”栏目,使科技局长的工作思路和声音能在杂志上进行广泛地交流、引起争鸣,为其他地区开展科技工作提供了借鉴。

4)宣传科技创新人才。综合性科技期刊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对科技人才、科技先进集体、科技系统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在科技创新方面树立学习典型,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

2007年,《今日科技》杂志开辟了以反映科研人员的历程、风采、成就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栏目“科研人生”。宣传报道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中国计量学院院长林建忠,执著追求再造龙泉青瓷冰裂纹绝技的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等人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深入挖掘、真实再现”,科技杂志以其特有的角度宣传科技工作者,树立了科技创新人员的典型。

2.2传播信息为区域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1)政策信息。针对政府部门最新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调研统计等重大信息,深入解读其中涉及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回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综合性科技期刊背靠的就是“科技”,对政策解读的优势是其他刊物无法比拟的。

例如,《今日科技》开辟了“本期特稿”“权威推荐”等栏目。作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的舆论阵地,该杂志对浙江省科技发展新举措、科学技术厅政策法规、重大决策等都能够及时分析解读。

2)农业科技信息。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农民对技术、管理、经营等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必将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今日科技》杂志的“聚焦三农”栏目应运而生。《宁海“紫甘薯”种出“生命软黄金”》《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提升支农水平》《稻鱼共生:一号农业文化遗产》等文章深受农户欢迎。一方面,探索了农业科技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为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种养殖水平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国内外发展动态。就浙江经济而言.虽然经济发展迅猛,但仍是资源小省,问题突出。众多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利润不断下降,缺乏竞争后劲。因此,作为杂志媒体就应关注、追踪前沿,甚至预测趋向,帮助企业在产业转换升级当中发挥导向作用。同时,还应以媒体的宽广视野为区域科技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科技要闻”“科技在线”“科技广角”等栏目就针对国内外最新技术、产品和动态予以报道.透视其中的关键。如《科技时代资讯前沿》综合反映了国外最近科技产品,让读者了解与掌握了最新国际化产品。

2.3策划活动积极发展版外经济

1)策划评选活动。2006年,《今日科技》杂志社承办“2006年浙江省百名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推选表彰活动,正式启动后,反响巨大。来自全省各地的科技部门、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踊跃推荐,积极争取国内首次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的推选名额。

通过评选活动,《今日科技》杂志发挥了科技期刊整合不同资源的优势。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杂志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推选、表彰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展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树立标兵和模范,引导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身于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中。

2)举办论坛。目前,众多媒体都通过承办论坛来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今日科技》杂志通过承办“首届浙江省科技企业家论坛”,为浙江省的优秀科技企业和优秀科技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主创新成果、总结自主创新经验、交流自主创新思想、畅想自主创新未来的崭新舞台。通过杂志的影响力,邀请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做精彩演讲,多角度地讨论了浙江省企业如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强省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技下乡。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借助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和集中的科技网络,为地方经济发展牵线搭桥。《今日科技》杂志在数次科技下乡中,不仅给广大农民带去了丰富多样的科普书籍.而且根据当地特色带去了一些实用技术。甚至.编辑部还组织人力,对口与地方政府创办试点性质的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科技结对枫树湾”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仅给该村农民送去科技书籍、科教光盘等科技物品.还与村干部和广大农民进行面对面的座谈.心与心的沟通。特邀科技特派员到枫树湾村为该村杨梅种植户举办了一期别开生面的培训讲座;畅谈科技结对的3年计划和近期具体事宜,设计推出枫树湾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杨梅礼品包装盒:提出“科技结对,产业创新.典型引路.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商讨枫树湾村杨梅市场招商引资、申请省级绿色农副产品认证、开办杨梅技术培训班、举办杨梅大会等内容,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

3结束语

地方经济论文篇6

1 地方文献的特征和收集范围

地方文献是记述地方情况或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献,包括方志、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作与地方出版物,是了解与研究地方状况及地方人物的重要资料,在公共图书馆藏书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是由它的地域性特征与数量上的稀少决定的。

1.1价值的地域性。地方文献是多侧面反映一定区域范围内多方面内容的文献资料。由于地方文献的产生方式是主要靠当地人士编撰,就使地方文献有了一个最大的特色:详细、准确。若与地域的惟一性相结合,又决定了它有“独一无二”的权威性。

1.2收集的特殊性。从地方文献的形式看,大多数文献都是非正式出版物(正式出版的数量极少)。通过一般的采购方式不可能有效地收集。必须采用订购、捐赠、交换等独特的方式,才能建立地方文献的藏书体系。

1.3使用的专指性。地方文献是了解地方历史与现状、社会与人文的基础文献,掌握它是进行各类区域性研究与决策的前提。它的地域性特征构成了使用的专指性;它内容的广泛性(政治、文化均要涉及)又形成了使用的多样性。这就使地方文献在使用时具有了极强的专业特征。这样各类研究者从中能探寻出许多具有独特价值的内涵,为他们研究决策提供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

1.4管理的针对性。由于地方文献的上述特点,如果立足于充分使用的目的,就必须对它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便于利用。许多读者在使用地方文献的内容时,专指度一般都非常高,这就要求对地方文献的管理必须以揭示文献的内在信息、充分展示文献的内在信息、充分展示文献的使用价值为目的,采用分析著录、主题标引、专题汇编,并辅之以多种索引、目录等手段来最大限度地反映地方文献的隐含信息。

2 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为经济建设提供有效信息

面对新形势。我们如何最大限度地去开发文献资源以迎接市场的挑战。笔者就本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际,谈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为本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2.1配合编史修志来进行开发。多年来,我们接待了来自省、市各党政机关、厂矿及外地区的众多编史修志工作者,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发挥了地方文献的作用,深受读者和有关部门的好评。如:《辽宁省水利志》、《辽宁省财政志》、《市人民银行金融志》、《沈阳市园林志》等等都已出版。

2.2根据社会需要编印有关书目和索引。近几年来,我馆先后编印了《东北日报索引》、《东北地方文献题录》、《沈阳日报索引》、《馆藏古籍目录》等,这些都为本地区课题调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3编辑型开发。将分散在各种类型、各个类目、各种文种的文献,经科学组合而成为读者特定需要的知识系统;也就是对文献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科学整理,并编辑出一种新的文献。

2.4积极参与科研人员的课题研究。与科研人员相结合,深入到有关的课题中,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共同承担和完成某项科研课题。近几年来,我馆与市科委合作,承担软科学课题研究,共同研究撰写《沈阳“百亿工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1995年获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2.5以咨询室为阵地,充分发挥利用馆藏图书资源为读者服务。沈阳市图书馆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突出的事例有:

(1)论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再造微观经济基础》,这是为市委书记服务的课题,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在《沈阳日报》、《新华日报》内参刊登,得到朱镕基总理的批示和肯定。针对这篇论文。我们根据课题需要为其收集、检索、揭示、提供文献,使读者顺利完成课题。

(2)长春电影制片厂拍电视剧《努尔哈赤》,急需查找当时的有关历史图片史料、服装等方面的资料,都是到我馆查阅参考了有关的第一手资料,最终获得“飞天奖”的殊荣。

(3)市文联组织一个写作班子,撰写电视脚本《远东阴谋》。该剧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写“九·一八”事变。我馆结合本专题,经过周密思考,确定检索途径,提供中日文资料50多份,读者摘录30余万字。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中央档案馆合办“九·一八”事变资料专题展。我们为其提供了系统、珍贵的历史图书和史料.如:“张学良官邸(又称大帅府)被日占据”、“日军在大街上检查行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领导人物”等70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

(5)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二位老师为绘制大型壁画《盛京风貌》,到我图书馆查找有关当时的市井风情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资料。我们提供《盛京通志》、《陪京杂述》、《沈阳县志》、《奉天市要览》等历史文献。为其全面介绍和深入了解沈阳的历史风貌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和丰富的形象素材。使其所绘制的大型壁画《盛京风貌》受到好评并获奖。

3 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的方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要生存发展,就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利用地方文献优势,最大限度地开发文献资源。今后应努力的方向是:

3.1努力挖掘馆藏文献资源,探索信息服务新路。长期以来,地方文献部读者服务主要以整体出版物为中介,开展借阅活动。工作人员往往不想翻阅出版物中的具体内容.读者对其所包括的各种信息不甚了解。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要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者应由传统的“文献服务型”

转变为“文献资源开发型”.在馆藏文献的开发利用方面,一是要加强对文献进行一般整序的书目、索引的揭示和宣传;二是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加工的专题报刊剪辑、信息综述等。并利用馆内图书、报刊优势,从现有的书报当中筛选出涉及本地的文献资料,加以剪辑、制作卡片、编制索引、分类归档立卷,使其内容充分被揭示,以便读者查询利用,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有效的中介,成为信息市场中活跃的一员。3.2应立足进入信息网络的目的,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力度。地方文献是图书馆进入信息网络的利器,但现在的管理方式不但效率低而且无法与信息网络联结,必须立足未来,尽快研究出由手工整理向机编方式过渡的办法,集中人力、物力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3.3大量积累数据。采用先分散后集中的方式,尝试性地建立起综合网络要求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并以此来培训人才,总结经验。

3.4采取多种形式,制作各种专题性的地方文献产品(如缩微磁盘、光盘等),以丰富文献类型,既作为网络基础产品,也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5加强用户培训。图书馆收藏、整理和开发文献资源的目的是提供给读者利用.因此,要使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得到深度挖掘,还必须加强用户培训工作。比如举行“文献检索讲座”。向读者介绍馆藏情况及编制书目、索引等,引导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

地方经济论文篇7

弹性大于0,表示与GDP同向变动,当GDP增加时,能源产出或消耗量也增加;弹性小于0,表示与GDP反向变动,当GDP增加时,能源产出或消耗量反而减少。数据不难发现,2004年之前,河南省的能源产出与需求的弹性系数、电力供给和需求的弹性系数均大于1,而且基本上是能源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电力的供给和需求弹性系数之间时大时小),说明该省的能源、电力供给和消耗增长速度大于GDP增长速度,且能源的供给大于需求,说明该省GDP是粗放型的增长,能源的使用效率较低。而2004年之后,该省能源、电力产出与需求的弹性系数均小于1(电力2007年除外),能源的需求弹性先大于供给弹性,2008年后又小于供给弹性。电力供给和需求弹性系数之间关系仍无规则。说明该省能源、电力供给和消耗的增长速度小于GDP的增长速度,说明该省的经济增长质量在增加。综合以上分析,考虑到能源消耗率的变动轨迹,以及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产量的变动率,笔者认为河南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逐渐增强,目前仍处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弱的范围。

当前河南省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人口问题1.人口总量多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2010年底,河南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多。由于该省人口基数大,今后仍旧面临着人口低增长率和高增长量长期并存的局面。随着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生的孩子现阶段陆续进入婚育期,全省已进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过多的人口,不但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沉重压力,还会加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结构问题主要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城乡结构等。据统计,2009年河南省男女性别比例为51.7:48.3,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年龄结构问题主要是一个老龄化问题。 2009年底60岁以上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13.42%,而且,老年人仍在以每年50万~60万的速度增长。全省人口老龄化超前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到来,将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带来巨大压力。 2009年该省城乡人口比例为37.7:62.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9个百分点。考虑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50%以上。该省必须将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也必然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3.人口素质偏低河南省是人口数量大省,但还不是人力资本强省。多年来,河南省的残疾人口占比、住院分娩出生缺陷发生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中生升学率、每万人大学生数却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较低的人口素质将制约该省生产率的提高、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等,也必将影响全省经济的持续发展。(二)经济结构不合理1.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不均衡投资、消费和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长期以来,河南省出口一直是“三驾马车”的“超短板”,消费对GDP的贡献也十分有限,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是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河南省出口额一直排在全国的中下游,2010年出口总额只占全国的0.6%,外贸依存度也只有5.2%。而在2000年~2009年,全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3.7%上升到85.9%,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81.9%下降到22.7%。2.产业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该省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已经由1978年的39.8:42.6:17.6演变成了2010年的14.2:57.7:28.1,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国内发达省份相比,还是表现出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 2010年第一产业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在全国居各省市区最后一位。另外,产业内部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五大产业构成仍然偏重于农业,林牧副渔产业发展相对较慢;第二产业内部层次不高,资源类、粗加工的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深加工的中高端产品少;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多,低能耗、低污染产品少;第三产业内部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五大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而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据统计,当前河南省的金融业服务增加值只占1.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城乡结构不合理该省城乡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 200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1,到了2009年变为3.0:1,两者相差9564.61元。二是城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养老保障等民生差距也在扩大。三是城镇化水平低。全省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转移任务重。 2009年,该省城镇化率达到了37.7%,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三)资源环境问题突出河南既是资源的存量大省、消耗大省,又是人均占有资源量小、能源利用效率低的省份。据统计,按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四种常规能源资源探明储量折合标准煤计算,河南的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5,人均耕地仅为0.0827公顷(约合1.24亩)。在能源利用效率上,2009年河南省万元GDP能耗为1.156吨标准煤,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077吨标准煤。当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在近几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土地、煤电油运瓶颈进一步趋紧,极大地制约了河南省的经济持续发展。另外,环境污染也是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省内多个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如二氧化硫等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表水污染仍十分严重,生态环境总体仍十分脆弱,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的生态破坏和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2009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为22185亿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35.5万吨,烟尘排放量为59.7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24.9万吨。近些年,该省自然灾害频发,给全省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也例证了环境污染问题。

当前河南省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地方经济论文篇8

今年上半年,中央在宏观经济问题上启动和推进的两件大事意义深远:其一,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相继出台,这一举措被誉为意味深长的“60天部署”直指地方政府行政主导的投资热。其二,中央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也进入紧锣密鼓编制之时。

两件大事则标志着,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被忽略而又没有很好解决的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将成为深化新一轮改革的切入点。

遏制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的“地方政府经济圈”现象,加速建设“市场主体型经济圈”,是计划经济真正转型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步骤。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异化

长期以来,中国的地方政府在其施政范围的行政区划内的经济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是事实上的资源配置主体、投资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地方政府的这一作用使其经济行为有着强烈的行政导向性。云南省委、省政府2003年联合发出《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凭借“行政力”硬性规定,对企业或企业家的财产进行扣押和查封要按企业规模分别向各级政法委报批,不同级别的企业家享受不同档次的特殊照顾。而在距昆明仅一个多小时车程的云南省贫困县——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2002年12月新一届县领导班子走马上任后,视“玉溪市上马一个年产百万吨级的大型钢铁项目”于不见,短短一年时间内新上炼铁、焦化等大大小小近30个工业项目,这些美其名曰“招商成果”的小冶炼企业的生命周期却只有3年至5年。在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城市,甚至制定“政府招商人人有责”的死命令,把招商目标分解到每一位公务员头上,完不成就扣发一个月工资。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还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这表现在生产力布局上,或追求短期内见效快的项目,或盲目追求优先产业;在制度供给上,地方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规则和政策则凸显行政区本位特征。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个别省份出产烟草,但有30个省市自治区分别拥有自己的卷烟厂。

再以“各地优惠政策大赛”为例,福建南平市去年在引进一个外商投资的电解铝项目时,给出电价0.4元的优惠,但江西一个市给出更低的电价,结果这家企业选择在江西落户。

国家的税收规定被架空,许多地方政府早已突破“两免三减半”的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底线,私下竞相降低门槛,行“十免、二十减半”之实。上海某园区为吸引一家台资企业入园,就曾开出“所得税10年全免,免税期后税率优惠15%”等优惠条件。

行政区划是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在处理区际关系上,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排他性。

在江苏省常州市,当地政府为了保护本地的摩托车生产企业,规定只有购买本地品牌的摩托车,挂牌上户才给予优惠,一路“绿灯”。苏北个别地方为了保护本地啤酒产业,一到夏天,地方政府就以印发“红头文件”或通过行政手段的方式,在交通要道设卡检查,限制外地啤酒入境。而在山西省壶关县,县人民政府2001年竟以壶政发[2001]10号发文,成立壶关县矿业公司,并授权该公司在本县交通要塞设立关卡、栏杆进行检查收费,强制要求本县采矿经营户只能将矿石销售给该县常平集团,不准销往外地。在地方政府作为地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和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异化的情况下,我国形成了一个个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的“地方政府经济圈”。按行政层级划分,这一个个“地方政府经济圈”又可分为省级政府经济圈、地市级政府经济圈、县级政府经济圈三大类。大量的多层次的“地方政府经济圈”各自独立运行,构成我国独特的分割的地区经济运行格局。

宏观经济领域的异化

“政府、企业、市场”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基本的三角关系。我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理顺这一三角关系。但在“地方政府经济圈”格局下,我国“政府、企业、市场”三角关系至今仍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异化状态。记者近年进行国企、民企专题调研时发现,地方政府成为企业组织的“影子主管部门”现象普遍存在,大大限制企业独立经济主体地位的形成。

在改革国企方面,中央已确定股份化、市场化方向,但一些地方政府倾向于把企业做大,再把权抓到自己手中,想当“红顶商人”,使国企产权问题一直陷入“明晰困境”。而在民企发展方面,诞生于市场经济土壤的许多民营企业却主动回到地方政府的“保护伞”之下,并积极向地方政府“寻租”,甚至拿钱在政府部门谋一官位头衔,弄个“商人红顶”,以便使自己在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综观1999年以来的政府官员腐败大案,几乎没有哪个案件中没有私营企业主的身影,也没有哪个腐败官员能够躲避私营企业主的“银弹”攻击。“地方政府经济圈”的排他性特征造成全国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受阻,市场机制在更大的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失效。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各省之间的贸易壁垒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增加;消费者购买本省生产的商品数量是其他省的21倍。据调查,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旅游资源丰富,但三省区各自从局部利益出发规划,互相分割市场,客流资源不能共享,“西南大旅游”概念提了多年一直未能实现。即使在云南省境内,丽江与西双版纳两地旅游资源也仍处于“分治”状态。“地方政府经济圈”造成的宏观经济领域另一种异化现象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关系失衡。“无大局观的功利性投资热”是“地方政府经济圈”的内在顽疾。说它“无大局观”,是因为很多投资并没有与国家产业政策有效结合,并没有着眼国民经济结构大局,有些甚至是在国家喊“停”情况下“大干快上”的。这种地方政府行政主导的投资无序增长与一定的消费需求、出口需求矛盾,宏观经济不稳定风险加剧。以电解铝为例,投资增长与消费需求矛盾已经达到惊人程度,全国现有生产能力546万吨,已经产大于销,截至宏观调控前,仍有20个省区市正在热投电解铝,在建项目达47个,在建拟建能力有500万吨,与2002年全国形成的产能相当。

不仅仅像电解铝行业这样的低水平过度投资大量存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高水平过度投资也很严重,去年以来,杭州、无锡、湖北葛店等地分别提出,将斥资100亿、200亿、41亿元巨额投资建设“药谷”。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80多个地区或城市先后宣布要建设生物科技园或“药谷”,但许多“药谷”名不符实,许多技术是对别人的“克隆”,甚至靠简单引进生产线。在“地方政府经济圈”格局下,各地的国际化道路也是各自为政,外向性经济同构性严重,由于缺乏统一的谈判协商机制,在外贸出口上过度或恶性竞争,使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成为一个“致命伤”。从长三角三省市近几年主要出口行业的产值看,名列前几项的主要行业中就有三项至四项是完全相同的。

内耗损失令人痛惜

“地方政府经济圈”格局所造成的大量“显性”、“隐性”经济损失长期被忽视。在我国资源、资金均不富裕的今天,这种耗费令人痛惜。耗资69亿元的珠海机场,因珠三角区域内机场过剩竞争,使用率一直只有6%左右。宁波港的货物吞吐量为全国第二,并一直呈现“吃不饱”的现状,但在上海,却正在投巨资建设洋山港。

法国巴黎国际研究和发展中心经济学家庞塞特曾专门对中国国内地区垄断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专题研究,他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各省之间的关税在1997年大约相当于46%,而在此10年前大约相当于35%;中国国内地区贸易壁垒大约相当于欧盟各国之间,或是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水平。

行政区边缘经济耗费也很大。这种耗费一方面表现在行政区交界地带共有资源内耗性竞争开发上。山西临汾市吉县与陕西延安市宜川县分居黄河壶口两岸,壶口瀑布是共有资源。为了开发壶口旅游资源,1989年,宜川县由西安冶金学院编制了《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而吉县由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对外宣传口径上,吉县的宣传是“中国·吉县·壶口”;而宜川的宣传则是“千里黄河一壶收,黄河壶口在延安”。同一风景名胜区由两个不同的规划方案指导开发,人为地割裂了壶口作为一个风景名胜区的完整性,形成各自为政的内耗性竞争。另一方面行政区交界地带成为地方政府不愿管的“真空地带”,造成位于区域交界地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处在互相分割状态,如大量断头路的存在,相对增加了区际经济运行交易成本。

在“地方政府经济圈”格局下,跨区域生态环境整治矛盾调和难,由此引起的环境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长期未进入地方政府决策层视野。淀山湖在江浙沪二省一市交界处,作为黄浦江上游,上海为了保持其水源不受污染,要求环淀山湖及黄浦江上游的上海各区县在周边不再发展工业。然而在昆山的淀山湖镇,却是昆山的一个工业重镇,工业污水源源不断流入淀山湖。这一矛盾至今仍无法调处。据统计,珠江70%的水量来自上游西江,但上中下游治理脱节,上游西江至今尚未建成防洪控制性工程,水土流失严重,每遇流域性大洪水,均给下游珠三角地区带来严重威胁。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至1998年接连发生多场大洪水,广西、广东两省区受洪灾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837亿元,年均损失167亿元。

根源在于阶段性制度安排

表面看,政府的职能错位催生了“地方政府经济圈”现象。而实质上,“地方政府经济圈”现象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初期的必然现象,在我国这一现象得以持续强化,则是在“阶段性制度安排”下地方刚性利益格局趋强,中央宏观调控相对弱化的结果。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严正分析说。严正说,我国1978年开始的市场化取向改革,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起步,在市场经济“制度空白”的条件下启动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建设现代工业体系,本来由市场发挥的资源配置作用,只能实行“政府替代”,即由政府凭借强大的行政力量进行制度供给,在所有权关系、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制定最有助于经济增长的制度规则,直接组织和调控市场运行。这决定了在改革初期地方政府以行政方式在地区经济中发挥中心作用是必然的。在改革初期实行“政府替代市场”模式,对开启和推动市场化进程起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使“政府替代”功能顺利实现,提高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如实行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改革,扩大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地方政府在财政、税收、资源配置、投融资等方面获得相当的决策权和调控权,导致了以行政区域为界限的“行政区利益格局”形成。同时,中央也相应地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分担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不仅要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短缺性矛盾,还要解决市场化带来的大量社会矛盾,从而激发了地方政府对本行政辖区范围内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

地方政府获得的这一权力与义务重组,导致地方政府在作为其施政范围的行政区划内形成“集权”。加上上级政府考核下级政府的政绩优劣以其所辖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为主要标准,地方政府追求行政区域经济增长最大化的内在动机必然高涨。

寻求区域经济的突破性变化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地方政府经济圈”现象的治本之道是寻求区域经济的突破性变化。要加速推动跨区域的“市场主体型经济圈”的形成。经济区的存在是客观的,遵循其客观规律将现实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经济区域,形成若干个市场型经济圈,是可行的。从“地方政府经济圈”到“市场主体型经济圈”的变化,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上一篇:干部学法用法守法总结范文 下一篇:乡镇干部学法用法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