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7 14:00:18

休闲经济论文

休闲经济论文篇1

1.现存的农业休闲项目档次低。当前休闲农业发展多为小规模的餐饮、农家乐及采摘园等形式,大多数观光休闲农业区设施简陋、内容简单,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针对消费者的品牌知名度,更没有形成所谓的“口碑”传播。休闲农业区内缺乏具有较高档次、良好生活品味的设施建设。

2.大部分休闲园区的从业人员缺少培训,素质偏低。休闲农业区内的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当地村民,对从事休闲农业缺乏经历及经验。休闲农业区内的从业人员没有较高的学历,基本素质偏低,而且从业主体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经过简单培训便进行从业,专业化程度不高。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有一些京郊区县在休闲农业发展上,政府的调控力度不足,没有对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进行明确定位,没有对产业布局、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划分。扶持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没有针对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用地、资金贷款等相关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方面未能为休闲农业的宣传提出行而有效的措施,导致休闲农业在社会上影响力不足。

二、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1.科学合理的规划北京郊区休闲农业产业布局。当地政府应当加强针对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规划意识,努力做到将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完美衔接,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貌以及基础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休闲农业区,对空间布局、交通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努力做到一、三产业联动发展。

2.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休闲农业区在经营中还须坚持“以农为本”,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有特色的休闲体验项目,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品牌,争取在该产业中树立自身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甚至忠诚度,更好地为广大游客提供休闲农业产品、知识和服务。例如天津塘沽北塘镇推出了一款“做一天渔民”的休闲体验活动,用自身特色树立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游客,实现了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经营内容上开拓思路,因地制宜弘扬自身特色,打造自身品牌效应是发展休闲农业产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3.休闲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应当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重。在大踏步发展、促进休闲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共同发展。本地休闲农业发展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方向一致,尊重当地居民意志,尊重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休闲农业产业与自然文化、历史文化共同和谐发展。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力度,优化休闲农业产业区内的环境,促进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完美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休闲农业区的内外道路修缮、完善周边环境,解决“进山难”、“难出山”、村庄道路差等问题,解决好道路问题就会增加游客数量、游览次数。同时加强区域内的设施建设,改善住宿、餐饮、卫生等接待条件,根据中、高档次标准提升当地的接待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档次,全面提升当地服务业水准。

5.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在北京市努力发展京郊休闲农业的时期,政府方面应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为前提,提高政府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地创定融资、招商引资方案。针对休闲农业产业区内的企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例如减免税收、降低贷款利率、奖励优秀企业等。同时应设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行业管理,维护消费者权益,规范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引导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休闲经济论文篇2

休闲文化兴起的经济诉求

生产与消费是一对相依相随的矛盾,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离开谁都不可能完成经济发展的任务。在生产力不够发达时,生产占主体,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消费并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卖方市场往往处于支配地位,只要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和科学化管理,利润就会滚滚而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增强,两者的关系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转向消费—生产的模式。在消费—生产的新模式中,产品非常丰富,消费选择表现很充分,人们想消费什么,社会就会生产什么。因此,消费处于经济发展的中心,生产活动必须依据消费需求来进行安排。买方处于支配地位,经济发展的目标、经济的变量关系、现代化指标体系、生产方式的变革、企业的经济行为都将紧紧围绕着客户消费需求为中心进行新的企业设计,以满足于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行为。

消费中心形成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变迁,人们从偏重物质消费慢慢向偏重精神消费转变。有人常说传统的“吃饭”,后来变成了“吃健康”,再后来发展成“吃文化”。“吃饭”意味着“吃”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温饱“;吃健康”则说明“吃”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且要“吃”出健康;而“吃文化”则偏重于精神需求“,吃”的境界一下子提高了许多。这个关于“吃”的变迁,形象地说明了消费结构的演变过程。这种变迁虽然不能说全部是现实,但却是一种大趋势,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很容易体会到这种发展趋势。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城市居民五年生活质量变化调查”表明,进入21世纪后,中国城市居民最向往的生活已从“经济富裕”转变为“身心幸福”,将更偏重“身体健康”,“心情舒畅”作为首选。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通过消费—生产模式,直接转化成了经济质量的进步。消费结构的变迁,其实也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迁。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就演变为经济的发展趋势。人们把这种发展趋势称为休闲经济。

休闲文化兴起的理论诉求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的哲学家就开始关注和研究休闲问题,并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普遍认识到休闲不仅事关个人的幸福和发展,而且事关到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的解放问题,而且关系到生产力的解放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地指出自由时间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的根本条件,拉法格《悠闲的权利》直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居于统治地位的劳动意识形态,为劳苦大众的悠闲权利辩护。罗素《悠闲颂》则指出“运用闲暇的能力是检验人类文明的最后手段”。凡勃伦在《有闲阶段论》系统地提出了休闲对于经济的影响,被认为是休闲学诞生的标志。至20世纪中叶,里斯曼《孤独的人群》和伯格《闲暇社会学》将休闲引入到了社会学范畴。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的文化本质及对现代文明的意义,认为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葛拉齐亚在《关于时间、工作与休闲》一书指出,休闲是一种难得的使人崇高与成功的理想状态,人应该在休闲中实现工作的目的。查理斯•布莱特比尔出版了《休闲的挑战》和《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两本书,书中对休闲之于人类价值、情感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现代教育应以休闲为中心的理念。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休闲研究进入世界范围,1970年联合国通过了著名的《休闲》,并且从1988年开始,世界休闲代表大会定期举行。

中国休闲学术研究起步相当晚,1994年于光远院士才开始组织专家学者开始从事休闲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和著作,拉开了中国休闲学术研究的序幕。影响比较大的有于光远著的《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作者在书中深刻地论述了休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认为休闲是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和动力之一,闲暇时间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和一种尺度。陈鲁直著的《民闲论》,从“闲”和“劳”的基本关系入手,紧紧围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思想,深刻地阐述了休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作者直接考察马克思主义原著,得出了不少新观点。作者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人们应该勇敢地休闲,真心地感悟生活的美好,自觉地减少物欲,提升自己的境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马惠娣、张景安主编的《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该书凝聚数十位学者近三年的调查成果,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整个国家目前的休闲状况。通过分析,作者认为应加强“以闲暇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的开发,应该加强国民的休闲生活教育,建立起科学、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方式。马惠娣著的《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该书从人文学科的角度观察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认为休闲经济将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文化资本将和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一起,共同构建经济,休闲经济将更加明显的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刘海春著的《生命与休闲教育》,该书从生命本体论的角度,对休闲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四、休闲文化兴起的文化诉求就世界范围来说,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文化思潮是消费主义文化。人们消费所追求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消费主义文化的关键是消费失去了理性成分,消费主体失去了作为主体的主体地位,看似拥有丰富的消费选择权,其实是失去自由的被选择。在这里把自由时间等同于无度的消费,似乎人在消费中完成了自我实现。人们欲望的无限膨胀和对消费的无节制追求,休闲被扭曲为对感官的满足,背离了人的真正本性。

对于中国来说,目前资本主义文化的消极影响还相当深远。虽然中国主流文化一直都是社会主义文化,但是这些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加强。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由此造成了信用鸿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无尽的苦恼,很多人衰叹“还能相信谁”。西方资本主义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所暴露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当前的社会中都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社会深度转型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的无序和混乱,也必将给人们带来异化、焦虑、孤独之感觉。这些精神上的困扰,对社会休闲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有学者称,未来三十年应当是文化飞速发展的三十年,必须重视我们精神的高地。社会休闲文化的发展,必将是社会精神世界建设的重要方面。#p#分页标题#e#

休闲经济论文篇3

[关键词] 休闲服务;供给;政府介入;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 F713.58 [文献标识码] B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我国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纲要》要求由“发展改革和旅游部门”牵头,其他各级政府部门协调参与,共同介入到休闲服务供给之中。然而,《纲要》并未对政府介入其中的理论依据做出阐释,不利于各级政府从思想上达成共识。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政府之所以介入休闲服务供给,主要是出于保障公民休闲权利、应付市场供给失灵、实现社会控制和经济发展目标等的考虑。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试图系统总结国外经验,梳理出政府介入休闲服务供给的四大理论依据,以供学界和业界参考。

一、休闲权利论

休闲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这种认识已通过《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休闲》等国际性法律文件得到各国政府的认可。正如澳大利亚休闲学家维尔(Veal)所言,政府之所以应当介入休闲和旅游,其原因在于休闲和旅游乃是人的权利或需要,而政府的职责是保护国民的权利,并确保国民的需要得到满足。由于社会财富和资源占有的差异,人们所能享有的休闲权利和机会是不均等的。相对来说,富裕的人拥有更多与休闲相关的交通工具、设备、兴趣、技能和社交网络等资源,因而更容易获得休闲机会。然而,大众的休闲权却往往由于其金钱与闲暇的制约而很难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得到保障。因此,公共休闲服务组织成为他们“最后期望的提供者”,政府有责任帮助那些再没有别人能够提供或愿意提供帮助的人,满足他们的休闲需要和休闲愿望。只有政府通过免费或少量付费的方式向社会大众提供休闲服务,一般民众的基本休闲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从而促进整个社会休闲机会的平等。在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普遍设置有公园与游憩部门,其主要职责就是为社会大众提供基本休闲服务。而且,越是面向大众的休闲服务,如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城市公园和公共场所等,政府的财政补贴也越高,财政支持的力度也越大,这反映出西方国家政府非常重视利用财政杠杆来促进大众享有平等的休闲机会。

二、市场失灵论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因产品供给无效率或低效率而使市场主体无力或不愿供给的现象。为了弥补市场失灵下大众休闲服务的空缺,切实保障公民休闲权的实现,政府的介入就显得非常必要。这种市场失灵主要有以下6种情形。

1.纯公共休闲产品。一般来说,这类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市场失灵的典型类型。实践中,纯公共休闲产品主要有三类:一是以公共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休闲产品,如公共海滩、河流、山脉、湖泊、森林等;二是以改善休闲环境为目的的休闲产品,如城市绿化、街道照明、生态景观、交通体系等;三是旨在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休闲产品,如城市中的市民公园、城市公共广场、社区休闲中心、公共广播、公共电视等。这些纯公共休闲产品一般免费向公众开放,无法产生经济利润,市场主体无力供给,必须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才能维持。

2.半公共休闲产品。是指兼具公共性和私营性的混合型休闲服务,在特征上表现为非竞争性的,但不是非排他性的。由于这类休闲服务具有排他性,因此一定程度上可由私人部门提供。但是,私人部门在提供这类休闲服务时,往往由于其产品价格低于成本或利润偏低而造成其供给的低效率或无效率,致使市场供给偏少,出现市场失灵。这种情况下,政府可采取直接供给或鼓励供给的方式加以解决。直接供给一般由政府采用公有公营的方式免费或低成本收费向市民开放,如城市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鼓励供给是以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支持、服务指导等方式来由私人部门提供供给,如影剧院、歌剧院、艺术馆等。

3.公益型休闲服务。是指需要消费者具备较高素养才能很好享受的,并具有公益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需要经历一段时间,需要一定的体验或感知,甚至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或培训,才能逐渐意识到这些休闲服务的价值。此时,政府便有必要进行干预,可通过由自己直接提供或资助私人提供的方式,让人们了解和享受这些休闲服务。最常见的公益型休闲服务的例子就是户外游憩教育。因为要较好地参加户外游憩活动,提高户外游憩活动的质量,往往需要具备较高的欣赏户外游憩资源价值和美感的能力。所以,提供旨在提高人们休闲技能的休闲培训与教育,也是政府介入休闲服务的一种重要方面。

4.期权型休闲服务。某些休闲资源人们目前并没使用,也没有具体使用计划,但觉得应将其保留起来以备将来自己或子孙后代可以使用,由此而产生的服务就是期权性休闲服务。如对意义重大的地球环境保护项目、大型文化项目与遗产项目、太空资源保护项目等。在这种情况下,私人部门无力供给,人们便希望政府干预,确保能够将这些东西保留下来,以备将来能够选用。

5.补偿型休闲服务。这一类服务适用于休闲产业的国际竞争环境。当一个国家休闲产业的某一领域在国内刚刚兴起、而在国外已比较成熟时,为了保护该领域休闲服务企业的健康成长,以使其有能力应对在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产品设计、产品交付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外部竞争者的压制,需要政府采取一些补偿性措施来扶持这些私人企业的发展,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服务就是补偿型休闲服务。如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电影业、娱乐业、出版业、行业运输业的保护就属于这种类型。

6.外部性休闲服务。这是基于私人供给主体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而产生的行政管制型服务。当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经济主体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时,正外部性或负外部性也就产生了。在休闲服务供给领域,当酒吧、夜总会和度假村之类的接待实施或旅游交通将噪声或道路拥塞等成本强加给周围的其他个人或团体时,负外部性就会出现;当由于私人高尔夫球场的兴建而使它周围的居民能欣赏到更加优美的景色时,正外部性就会出现。不管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私人供给主体不会因此获取更多收益或承担更高成本,致使其经济收益和经济成本不相等,造成正外部性休闲服务供给越来越少、负外部性休闲服务供给越来越多的现象。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适时采取立法、司法、行政等途径来支持、鼓励正外部,预防、治理负外部。

三、社会控制论

社会控制论认为,政府可通过采取适当手段禁止某些行为和鼓励某些行为来引导人们进行休闲消费,从而达到改变人们消费行为与心理、影响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等的目的。即将休闲看成是政府控制社会的一种手段,是根据当权者的意愿来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的一种途径。这种思想源于19世纪中晚期的英国政府,并对随后西方国家的公共休闲服务供给产生了较大影响。19世纪中晚期兴起的理性娱乐运动(Rational Recreation Movement),迫使英国政府逐渐介入到休闲服务供给中来,其介入的方式就是通过立法或行政管制禁止跳舞、斗兽、“混泳”、大众足球、职业拳击赛等休闲活动,同时鼓励支持图书馆、健身场馆等休闲设施投资,从而达到控制人们休闲行为的目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利用公园与游憩活动控制城市骚乱和种族动乱的行为,也是政府通过休闲控制社会的典型事例。这种思想一度受到很多西方学者的批评,认为其背离了休闲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控制或管理是必要的,关键是哪些行为应该受到控制,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控制。例如,对、等负面休闲就应该加以禁止,对看电视、玩游戏等消极休闲就应该加以引导,对阅读、健身等积极休闲就应该加以支持。

四、经济发展论

经济发展论认为,通过人们的休闲消费,社会经济会由于乘数效应而得到大力发展,国家就业问题也会因此而得到缓解。也就是说,休闲服务供给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解决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思想主要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政府财力逐渐吃紧的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方面,西方国家政府开始减少对休闲服务供给的直接干预,转而由市场提供更多的休闲服务,有些公共休闲服务亦走向私人化;另一方面,各国政府把休闲服务供给作为缓解财政压力、振兴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和手段,如旅游业在全球范围的规模化发展是各国政府政策支持的直接结果。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这种思想尤其容易得到我国各级政府的认可。但是,如果各级政府仅因为休闲的经济发展功能而介入其中,则必将导致休闲的过度商业化,从而无利于甚至有害于公民休闲权利的实现。

总之,上述四大理论依据,分别阐释了政府介入休闲服务供给的四种不同理由,并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根据休闲权利论和市场失灵论来介入休闲服务供给,可以确保国民休闲权利实现和人们休闲质量提升;根据社会控制论和经济发展论来介入休闲服务供给,可以促进社会环境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切不可断章取义,或取其一而舍其三。否则,政府对休闲服务供给的介入,不但无利于国民休闲福利的改善,也最终无利于休闲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维尔/李天元,徐虹.休闲和旅游供给:政策与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休闲经济论文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休闲农业;铁岭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铁岭市是辽宁省14个省辖地级城市之一,位于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南与沈阳市、抚顺市毗邻,北与吉林省四平市相连,东与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吉林省辽源市接壤,西与沈阳市法库县、康平县及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和通辽市为邻。区域位置优越,地处东北亚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往其它省市和出海港口的重要通道。铁岭农业比重大,大体是“四山一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东部山区属长白山余脉。以辽河流域为主的中西部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腴,盛产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近年来,随着铁岭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铁岭的休闲农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速度快、效果明显、类型丰富;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缺乏科学发展理论的指导,铁岭很多休闲农业的发展依旧走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出现了一些发展瓶颈和困境,如:盲目自行建设,资源利用一次性、粗放,产业发展缺少产业链等。这些对铁岭休闲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是不利的。为使铁岭休闲农业的发展达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相统一,迫切需要一种能促进其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指导。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循环经济,为铁岭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道路。

一、循环经济理念

(1)新的系统观,它是建立在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的基础之上的,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要素等组成的持续的大系统;(2)新的经济观,它要求优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自然资源利用,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新的价值观,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融入于自然环境并且人类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新的自然观,它遵循“天人合一”,要求在组织生产、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运用生态学规律,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5)新的生产观,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社会财富;(6)新的消费观,它提倡绿色消费,要求消费者具有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变化对人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在消费的同时考虑废弃物的资源化,积极推动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和再利用化,将环保、节约意识践行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去。

二、循环经济理论下的铁岭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1.政府方面

就铁岭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看,依然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法律是一切活动的准绳,没有法的保障,任何活动都将陷入无序混乱状态。休闲农业也如此,为将休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休闲农业循环经济的顺利运行,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绿色”法规体系。该体系可以归结为2个方面,即:绿色环境法规,包括绿色资源、绿色产权、绿色市场、绿色产业、绿色技术法规等;绿色规范法规,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贸易、绿色包装、绿色回收法规等。铁岭市政府应加快制定关于《铁岭休闲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法》及其相关的法规体系。通过这些规范休闲经济的活动。将休闲农业的循环发展纳入到法制化道路上,以保证它的健康运行。使之“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休闲农业发展的违法成本。

2.开发经营者方面

开展国际合作,构建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开展国际合作。应尽快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科研机构等在休闲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他国经验中,找到适合我市的内容,为铁岭实施休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发。以减少物质和能量等的自然资源投入为特征的高科技技术,是实现铁岭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将将循环经济技术中的环境友好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技术运用到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各层次、各环节中去。当前,重点应在以下几个层次加强休闲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休闲农业产品生产层次,主要是清洁生产,全程防控污染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休闲农业产业间的层次,主要是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与开发;农产品消费层次方面的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公众方面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休闲农业区的环境破坏大都来自人为破坏,无论是休闲企业,还是游客,旅游活动中,难免会造成污染和破坏。为了减少资源损耗,实现旅游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休闲企业和游客都要在思想意识上真正了解保护环境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宣传教育具有信息传递、舆论导向和监督、规范公共行为和普及知识的功能,是实行公众参与的前提。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宣传,使公众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才能使政府的各项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三、小结

本论文论述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休闲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更重要的是,科学的休闲农业发展还会对农村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促进人地之间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铁岭休闲农业在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压力。文章探讨了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铁岭休闲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提出铁岭休闲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以期实现铁岭休闲农业与环境和谐共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赖斌.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乡村旅游MDR模式再思考[J].经济论坛,2009(06).

[2]朱孔山.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08).

休闲经济论文篇5

1.1休闲农业产业性质界定

“休闲农业”一词源自台湾RecreationalAgri-culture或LeisureAgriculture的概念,引入中国三十多年来,对其准确的概念定义以及内涵的理解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均没能形成一致的观点.文章参考前人关于概念界定与内涵划分的研究成果,结合休闲农业产生的时代背景、资源利用类型、开展范围以及社会功能属性,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指导,对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如下表述:即休闲农业是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指导下,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发生在农村地区的,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展以农业观光、农事与文化体验与休闲的新型农业业态.并认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实质相同,而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都市休闲农业相区别.

1.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内涵

休闲农业产生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背景之下,是依托农业多功能性理论而开展的新型农业形态.地方通过实施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农民就业压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为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三农”问题提供发展思路.所以文章在进行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时,对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概念做了如下界定: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即对于农村、农民与农业所产生的表现在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等多维度的综合效果.

1.3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支撑理论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产生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为保护国内的稻米市场,增加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话语权,在其“稻米文化”中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观点,即农业除在传统生产中具有经济效应外,还具备生态、环境、社会等效益.休闲农业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遵照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演化出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即以农村环境为背景,以农耕文化、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展以游览观光、参与体验、科普宣教、休闲度假等多种形态的旅游活动.休闲农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除拥有一般的经济属性外,在促进农村环境改造、吸纳剩余农村劳动力方面也表现出环境、生态等综合效益特征.

1.4休闲农业综合效益作用机理

通过对休闲农业产业性质的界定、内涵和支撑理论的分析。

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指导下,演化为以农业资源、农事劳作、农业文化为卖点,集游览观光、参与体验、休闲度假等形式于一体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形态.不仅丰富了农业产业形式,而且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收入结构,为富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提供了宣传与交流的平台,为传统农业如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为社会主义新农建设中“三农”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文章基于休闲农业的多种功能属性,从农业、农村与农民的“三农”视角,构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特别要注意的是,为便于清晰的解读休开展休闲农业活动对于“三农”所产生的效益问题,在秉承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全面性、代表性与层次性原则的基础上,将休闲农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解为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层次.

2.1编制方法

指标体系主要有三种编制方法,分别是系统法、目标法和归纳法.考虑到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指标涉及面较广的问题,文章根据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层次,选用目标法和德尔菲法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首先,根据文献分析法和实践经验分析构建初级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初级指标打分表,向华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高校从事农业研究、旅游研究、经济研究的专家征求意见,请他们从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代表性等角度对各指标进行最高分为10,最低分为0的连续性分值评估,并提出补充或修改意见;其次,计算收回的初级指标打分表中每个指标得分,剔除平均分值低于4分的指标,并汇总专家意见以调整现有初级指标;最后,对得分在4分以上但标准差大于均值一半的指标与专家再做沟通和复议,最终构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为休闲农业社会效益,准则层为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指标层为18个评价指标构成。

2.3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阐述

将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定义为目标层,它由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准则层组成.以下就各准则层所代表的涵义以及对应的评价指标含义进行解释:

2.3.1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随着时代格局的改变,农业在三产中的地位下降,但其产业经济效益仍关乎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传统农业适应现代社会过程中产生的新型农业,通过开展旅游业促进了地方财政增收和地区农业发展,对农村地区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环境、贫富差距现状、社会就业等问题有深远影响.

2.3.2农村环境效益地方发展休闲农业要注重其核心资源的维护与培育,而其核心资源主要体现在便捷的交通、清晰的空气、安全的人居环境、淳朴的乡土风情和欢乐的农村文化等优秀的农村环境,所以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既是产业发展的需求又是产业生存的条件.

2.3.3农民发展效益城市居民涌入农村地区开展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活动,学习到诸多农事知识和农耕文化,同时在当地居民的沟通交流中,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其生活条件,在与其进行信息、文化、思想、物质的交流与沟通中对其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会产生影响.4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文章结合休闲农业的行业属性、行业特定,并界定了休闲农业综合效益的分析范围,从农业、农村与农民的视角,运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和目标法构建了由1个目标层、3个准则层和18个评价指标构成的休闲农业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但缺乏用对评价指标体系普适性的检验.文章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是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检验以及实证分析。

休闲经济论文篇6

【关键词】长株潭一体化 休闲旅游 协同发展 战略

近年来,休闲旅游区域合作成为国内区域旅游发展的热点与趋势,出现了许多区域休闲旅游合作组织。区域旅游合作成为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如袁新华针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对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李树民对区域旅游的合作动力机制进行了剖析,认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区域旅游深度协作。我们认为,休闲旅游合作的高级阶段也是如此,必须加大协同发展的力度。在经济学领域,协同发展研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如黎鹏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进行了的基础研究。冷志明对湘鄂渝黔区域的经济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尹少华、冷志明以武夷山区相关行政区为例,分析了边缘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朱俊成结合共生理论,从多中心主体角度研究了区域多中心共生的机制和模式。但就休闲旅游协同发展问题,还较少见到相关研究成果。

目前,以长株潭市区为中心,以各景区为支撑的休闲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然而,由于三市在行政上并没有实现合并,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下,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整个城市群的区域休闲旅游市场还难以建立,地方利益难协调,休闲旅游产品趋同现象普遍,各地休闲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休闲旅游经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从而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综合效益不高。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和指导,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并提出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战略对策,以期为长株潭城市群未来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经济一体化指原先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通过某种形式结合成一个经济联合体的过程和状态, 地理上的关联是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长株潭休闲旅游一体化也就是长沙、株洲、湘潭的休闲旅游商品和休闲旅游生产要素由各自相对独立的区域空间向整合的区域空间转化的动态过程, 它的额外支出成本等于零。长株潭休闲旅游一体化说到底是3市休闲旅游运行秩序的调整和优化, 一体化协同发展可以解决好3市旅游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分割、重复建设、地方保护、行政封锁等一系列政策问题。

长沙、株洲、湘潭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下游,包括3大城市, 12个县市, 177个建制镇,人口1238 万。长株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方的城镇密集地区之一。将3市整合起来, 构筑湖南的经济核心增长极和辐射源, 有利于全省经济的发展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大力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 把长株潭构筑成为现代化的网络城市,有助于长株潭成为带动湖南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湖南是中国的旅游资源大省,长株潭3市是湖南旅游业的中心和重轴,号称“金三角”,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均占全省一半以上。3市旅游资源种类齐、品位高、配套精、组合优,是湖南旅游实现“一个中心,一个龙头,四条黄金线”战略的中心和重点。如果3市能互动起来, 将旅游资源有效地整合, 在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率先推进休闲旅游一体化,便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大联合―大旅游―大市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配套基础设施相应建成―整个经济合为一体”的良性循环,不仅有助于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对打造湖南休闲旅游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协同学理论及其对长株潭一体化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作用

(一)协同学及其基本原理

协同学主要分析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如何合作以产生新的宏观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功能结构,并分析在一个系统发生变化时,因为大量子系统的协同一致,从而引起宏观结构的质变,进而产生总系统新的结构和功能。协同学的这种统一的观点处理一个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终导致总系统的宏观水平上结构和功能的协同。笔者认为,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系统是一个巨系统,它包括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管理结构、企业组织、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人口素质等子系统。由于“人口素质”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成分, 因此必须把“人”这一要素(子系统)纳入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系统这种“自组织”过程中,以便使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系统及各子系统的运动发展能更好地得到调控与引导,确保协同发展的顺利实现。

(二)协同学理论对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作用

(1)协同发展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必经之路。协同学理论认为,当一个系统中各子系统、各要素从无序变为有序,从分散变为整合,从抵触变为协作时,协同效益便开始产生了,并形成合力,产生整体功能;反之则无法形成合力和产生整体功能,不能发挥整体效益。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每个城市又包括县(市) ,其下又有镇、村等等子子系统,层次多,数量大,如果不走协同发展的道路,内部子系统就变得“无序”,内部消耗巨大,对城市群内各地区、各层次的休闲旅游业发展都十分不利,因此协同发展才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之路。

(2)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要建立良好的自组织。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是一个巨系统, 包括许多子休闲旅游系统, 同时, 由于休闲旅游业的综合性, 还包括不同行业的诸多企业组织,它们都是处于不同层次上的子“系统”中。所有的系统,包括大系统及子系统,都应该充分发挥其包含的子系统的自主性(自组织)和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产生协同效应。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的协同发展必须避免政府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的行政性干预,要清除地方保护主义、行政区休闲旅游经济、行政性休闲旅游市场壁垒等不合理现象,建立良好的自组织环境。

(3)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要建立开放系统。协同学理论所指的系统是全面开放的系统,所有子系统应向同一层次及上下层次的其他系统全方位开放,具体包括在空间、时间及组成要素上的开放等等。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各系统及子系统只有全面开放才能不断使系统与其他子系统进行物质、资源、能量、科技、信息、管理、人才等的方面交换和流动,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分散走向整合,从抵触走向协作, 从冲突走向融合, 从而形成更有利整个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新的系统结构与组织功能,使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同时走向最大化。

(4)注重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综合效应。在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县区、乡镇、景区等作为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必须认识到自身在休闲旅游分工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并根据自身特征,充分发挥优势,为整个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大系统的高效协同作出最大贡献,从而产生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协同效应。

三、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条件与瓶颈

(一)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条件

(1)区位与交通条件。长沙、株洲、湘潭是湖南省“金三角”。从全省看,三市处于湖南的心脏地带,成“品”字形分布,地域相接,山水相依,依江相连,两两相距在50千米内。从全国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处在中国中部腹地,联结东、中、西三大地带,承东启西、接北进南。在交通条件方面,长株潭城市群已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并进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是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2)休闲旅游资源条件。长株潭城市群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多样,集神奇的伟人故里、悠久的湖湘文化、浪漫的都市风情、迷人的自然山水于一身,具有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森林公园、部级历史文化名城、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部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而且它们之间休闲旅游资源结构合理,地域组合优良,各地休闲旅游资源存在着互补性和优势叠加性。其中长沙休闲旅游资源以人文休闲旅游资源,尤以都市休闲、历史文化见长,株洲以先祖文化、工业休闲旅游为特色,湘潭以伟人故里为最大特色。丰富多样、优势互补的休闲旅游资源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3)基础设施条件。从1997年启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开始,湖南省委、省政府及时组织编制了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保等5个专题网络规划,基础设施注重共建共享。通过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取得了巨大成就。除了前面所述的交通建设方面的成就外,在电力、金融、信息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长足进展,初步达到了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保同治的目标。基础设施条件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

(4)一体化管理体制。从2006年在长沙成功举办第一届长株潭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开始,长株潭城市群联动协调机制逐步建立,促进了三市一体化发展管理。2007年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一步加速了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进程。2009年初成立了长株潭“两型办”,行政级别为正厅级。“两型办”负责全面统筹、谋划、协调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中的规划引领、产业发展、资源利用、体系建设、政策支持、体制机制创新等各项工作。“两型办”的设立标志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管理体制开始形成,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体制保证。

(二)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瓶颈

虽然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已具备了诸多条件,但还存在较多障碍因素,只有有效克服这些障碍,才能更好地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

(1)地区利益障碍。政府在区域休闲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行政区经济还表现得较为明显。在这种大环境下,各级政府仍是休闲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包括政策制订、规划建设、市场促销等等,这自然会产生一些地方休闲旅游管理部门为了地方利益、短期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这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长株潭城市之间的利益冲突影响各市参与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积极性,导致在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认真考虑自身在横向合作的区际分工,导致休闲旅游产品趋同化,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

(2)体制及制度障碍。由于行政区划管理的原因,在管理体制上,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仍归属于各自的休闲旅游主管部门全面负责管理,这些旅游主管部门之间不是隶属关系,还是一种横向关系。这样,难免有些行政官员为了尽快体现政绩,“急功近利”地只顾眼前利益和辖区内的局部利益,并为了本地方利益,不惜大肆掠夺式开发休闲旅游资源、争夺休闲旅游资金、大建雷同休闲旅游项目,抢占休闲旅游市场,争夺客源、各自为政、互筑壁垒、画地为牢,人为割断休闲旅游经济联系,形成行政区休闲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和格局,不去考虑三市之间的休闲旅游协同发展;难免有些地方休闲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保证地方眼前利益,制订不合理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这样城市群的休闲旅游资源不能优化整合,规模效应难以实现,城市群区际之间有序整合、协同发展流于形式和口号,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3)促销机制障碍。由于现有休闲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还缺乏统一休闲旅游促销机制。目前的情况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分别进行促销,各自宣传自己的主题口号、各自促销自己辖区内的休闲旅游形象和休闲旅游产品、各自宣传自己的旅游线路。宣传促销上没有形成合力,缺乏整体性,没有形成统一休闲旅游形象和休闲旅游品牌,极大地降低了休闲旅游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促销的效果,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休闲旅游线路也未能很好地实现整合。

四、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战略对策

要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需要各子系统从多层次、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树立以“地方利益为基础,协同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各市(区、县、镇、村)的资源特色、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以市场交易为协同方式,以政府机制为协同保障”发展道路,其中协同途径包括企业跨区联营、各区联合促销、分享信息资源、共建网络平台、共推休闲旅游线路等方面的内容; 协同保障措施包括管理体制一体化、休闲旅游资源一体化、空间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人才培育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实现自组织的良性发展,进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目标。

(一)树立协同观念,建立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管理机制

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需有通畅的管理机制、组织协调机构和合理的组织协调机制。建议依托现有的“两型办”,成立“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为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最高权力机构,下设“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执行委员会”和“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执行机构,由成员大会选举产生,负责具体开始各地的各项活动。咨询委员会由各成员区前政府人士、专家。企业界和学术界人士组成,不定期举行工作会议,就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相关重要事务提出咨询和建议。

(二)整合休闲旅游资源,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休闲旅游资源是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但在分散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和“地方利益主义”等方面影响下, 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资源处于分散状态,不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聚集效益。因此需要树立“大休闲旅游”思想,按休闲旅游协同发展要求, 本着“高起点、上档次、成规模、有特点”原则, 整合长株潭城市群内所有休闲旅游资源,实现休闲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各地根据自身休闲旅游资源特征,对重点休闲旅游区进行重点和详细规划,开发出特色各异的休闲旅游产品,将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全面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要以湖湘文化、名人名城、风景名胜等资源特色为脉络,围绕“一个中心”、“两个休闲旅游集散地”、“四条特色旅游带”的空间布局,一个龙头即为以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突出其历史文化内涵和其“山、水、洲、城”的奇特灵气以及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利用省会城市的重要窗口作用,广为宣传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产品,成为带动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龙头;两个休闲旅游集散地即是把湘潭和株洲建设成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大重要的休闲旅游客源集散地;四条特色休闲旅游带是青年之旅、红三角之旅、长株潭绿色休闲之旅和长株潭文化溯源之旅。强化长株潭城市群整体休闲旅游形象,增强吸引力,从而产生协同效应。

(三)制定政策法规,营造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环境

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合作行为能否发生,休闲旅游协同发展能否实现,很在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群内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尤以软环境的改善最为重要,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确保,制订并出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管理办法》、《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实施细则》等政策法规、条例,规范相应的休闲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各组织(子系统)的行为规则,尤其是要建立完整的衡量城市群内休闲旅游发展与考核办法。要求城市群内各级政府树立强烈的休闲旅游协同发展意识,能有效处理自身与他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科学合理地把握自身在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与应起的作用,明确自身角色定位。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完善联合市场机制,积极培育长株潭区域休闲旅游特色产品

实现长株潭旅游一体化, 要完善旅游景区建设, 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 整合3 市旅游资源,打造红太阳之旅、湖湘文化之旅、农耕文化之旅、现代文明工业之旅、自然山水风光之旅5大品牌,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休闲旅游产品。

(五)加强基础建设,构筑长株潭休闲旅游一体化的交通体系

长株潭区域大交通体系由对外交通、市际交通、市区交通3个层次组成。其基本框架为一场(机场)、一轨(轻轨)、一江(湘江航道)和七铁(铁路)、三高(高速公路)、两环(公路内、外环)以及3 市城市道路和站场换乘中心所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市际交通规划包括市际公路、铁路。公路:3市之间的原107国道、320国道和形成的Y形公路与3市主干道相融合, 按城市道路标准进行拓宽拉直、改造, 使其成为双向6车道快速公路;建设长潭西线高速, 株洲至黄花机场3市外环线;建设湘江沿江大道。铁路:建设长潭线, 形成3市铁路交通网。水运:整顿、疏导湘江航道。这样,构建成外有环线,内有京珠高速、潭邵高速、107国道、320 国道、湘江沿江大道形成的Y字形公路和轻轨、铁路、水运的综合交通体系。

Abstract: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lated theory of synergetics, analyses the integration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in the process of bottleneck, on this basis discusses the leisure tourism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way.

Key words: Changzhutan integration Leisure touris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ic

参考文献:

[1]袁新华.面向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湖南休闲旅游发展战略分析[J].休闲旅游学刊,2005.

[2]李树民.区域休闲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动力机制[J].休闲旅游学刊,2005.

[3]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

[4]冷志明.湘鄂渝黔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

[5]尹少华,冷志明.基于共生理论的行政区边缘经济协同发展――以武夷山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8.

[6]朱俊成.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0.

[7]杨洪等.长株潭旅游一体化研究[J].热带地理,2012.

[8]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9]郭治安,沈小峰.协同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

[10]粟路军,柴晓敏.区域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及其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休闲旅游版),2006.

休闲经济论文篇7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休闲体育的概念、我国休闲体育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后发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适用条件,对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优势及劣势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后发优势” 休闲体育 发展

一、前言

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逐渐改善和提高,人们对“休闲体育”观念的社会认同度正在不断提升,休闲体育项目因此逐渐受到了普通人们的重视。“休闲体育”在消除人们体力疲劳、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的作用被肯定的同时,其在人们心灵慰藉与精神释放上所显示的作用也日益被人们接受和肯定[1]。休闲体育所具备的各种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已经成为其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动力。但事实上,目前我国的休闲体育不论是从“质”还是“量”上,都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此,本研究结合“后发优势”理论,深刻分析我国休闲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对应建议,从而为休闲体育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休闲体育

(一)休闲体育的概念

休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内,以一定的娱乐活动为依托,以追求积极良好的身心体验为目标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据Beard和Ragheb(1980)的研究表明,休闲是人们期望获得的体验,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层面:A心理上的:自由感、享受、参与、挑战。B教育性的:智力挑战及获取知识。C社交性的:与他人的良好关系。D放松:从压力及疲劳中解脱。E生理性的:健康、健美、体重控制与康乐。F美性的:对优秀作品及自然竞赛的反映。休闲体育所具有的生理学价值、心理学价值、美学价值、娱乐价值、社会学价值越来越凸显,成为人们积极选择的重要因素[2]。

(二)“后发优势”理论的形成

“后发优势”理论最早起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以及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奥林等提出的“相对有利条件论”。是指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具有相对的优势[3]。最早提出经济学意义上“后起性”概念的是19 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

所谓“后发优势”理论实际上是指后发经济体因为本身所处的落后状态,通过借助一定的外部资源,模仿和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移植和变迁外部先进制度、优化结构等机制形成的可能性和形成过程的统一体,实现对先发经济体的追赶及赶超。“后发经济”理论本质上就是借助巨人的肩膀,更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简言之就是“搭便车”。

三、我国休闲体育的“后发优势”分析

(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后发优势”,为休闲体育的发展奠定政治基础

根据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家颁布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工作休息时间等政策,为休闲体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经济发展“后发优势”,为休闲体育提供经济保障

根据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与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等量的资本投入,在相对落后的国家效用较明显。我国是拥有世界上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自国家提出提高国民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飞跃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是人民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前提保障,是人民进行休闲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结构调整的“后发优势”,推动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

继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公车改革后,国家改革转而投向惠及民生的体育产业领域。9月国务院的开展的会议再一次将体育产业推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在国务院明确指出,要让各种体育资源“活”起来,适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健身需求。随后在体育高校兴起的体育项目研产学结合的结构,让休闲体育由原来单一的学,转变成多元化的体育产业结构。

四、“后发优势”在休闲体育发展中的局限性

(一)专门性管理人才的缺乏制约

休闲体育作为新兴的一种体育项目,刚开始并不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它不同于其他传统项目,有自身的专业竞技特色。但在高校开展相对较晚,专业人才认知与学习的途径相对较少。目前休闲体育的专门性人才依然处于非常紧缺阶段,从而成为阻碍休闲体育发展的“劣势”。而且,在悄然兴起的对传统休闲体育的“复兴”热潮,对现代休闲体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二)创新性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

“后发优势”本质上是一种学习优势,学习模仿外来优秀科学文化,使之利用于自身的建设,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在学习、模仿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培育和创新自身优势,最终实现由学习模仿向自主特色发展的跨越。

五、结论

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管理技术的先进、结构调整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了休闲体育的发展。但“后发优势”中的专业管理人才短缺,创新性有待加强等弊端也不容忽视。“后发优势”并不是保险,它也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相融合,与建设的实际情况发展相适应。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但让休闲体育更快更好地在中国健康发展,还需要国家及社会甚至更多科学研究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预算管理促进财政收支规范透明的相关意见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D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4-09-03.

[2] 侯乐荣.体育行为的特征及其发展[J].贵州体育科技.1992(1).

休闲经济论文篇8

关键词:休闲;休闲制约;休闲产业

一、关于休闲的内涵

休闲是一个复合的概念,不同背景的人可以根据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得出不同的定义。

(一)从时间的角度定义休闲

休闲是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利用,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从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或一般从事与工作义务等无关的活动,并且人们能从这种活动中获得愉悦,以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

因为休闲时间定义容易量化,所以最近被频繁使用。

(二)从活动的角度定义休闲

休闲是实现工作、家庭、社会及其他义务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所进行的活动,休闲是为了追求个人生活质量而自由选择的活动,而不是类似于睡眠、饮食、工作等高度常规化的活动。

休闲的活动定义的优点是容易观察,但存在不容易计量化的缺点。

(三)从状态角度定义休闲

马惠娣认为休闲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一是消除体力上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休闲不仅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心灵的永恒性”密切相关,因为休闲不仅是寻求快乐,同时也是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四)从性质上对休闲进行界定

休闲分为积极性休闲和消极性休闲。当然也有论者试图从一种综合全面的角度对休闲的内涵进行把握。

二、关于休闲制约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研究休闲问题,研究者们进行了对影响休闲各方面因素及机制的研究。王玮、黄震方将休闲制约的内涵界定为:任何影响主体休闲偏好、休闲决策过程及休闲体验,而导致其无法、不愿意或减少参与休闲活动的因素及其内在制约机制。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比

近年来国内研究主要是从旅游需求和旅游决策行为影响因素两个不同方面切入的。孙樱以问卷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北京老年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出旅游需求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刘志林和柴彦威运用时间地理学的方法,采用定量研究分析了居民选择休闲活动在空间(如距离)和自身属性(如家庭收入、年龄、性别、职业和教育程度)方面的影响因素。

总体上看,国内与国外及台湾地区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研究层面上,国内一般将影响因素分为旅游需求和旅游决策两大部分,然而国外的休闲制约研究将整个休闲活动过程看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休闲全过程中受到的所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制约机制。

2.在研究视角上,国内研究角度多从正、负两方面入手,分析积极的诱导性因素和消极的制约性因素。国外目前多使用“制约”一词,这也说明了他们在研究时更关注产生负面作用的消极的制约因素。

3.在研究方法上,国内主要以定量研究为主导,借助统计分析工具,得出不同因素的影响力大小。国外已经意识到单一地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并将定量与定性研究很好地结合使用。

4.在研究发展上,国内研究大多仍处于对影响因素的列举和描述统计阶段,尚未对影响休闲行为的机制展开系统研究。国外在这方面已经从研究休闲制约的表象进入到研究制约机制和理论模型的阶段。

(二) 休闲制约研究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示

1.要有更加宽广的研究视角,不仅要研究休闲需求和决策因素,而且要将休闲活动过程作为整体,研究休闲全过程中个人、家庭和社会等所有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机制。

2.不仅要研究积极的、促进休闲需求的影响因素,更要重视消极的、产生负面作用的休闲制约性因素的研究。

3.在研究方法上要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研究对象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其他背景因素的影响,防止使用单一研究方法所产生的局限性。

4.休闲制约研究必须与人们的休闲生活紧密结合,加强实证分析,同时又要重视休闲制约分析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际应用,加强休闲理论的系统研究。

三、关于休闲产业的研究

所谓的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精神的)密切相关的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

(一)休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

(二)加快发展休闲产业的措施

1.政府重点发挥的作用

第一,要制定鼓励政策,扶持和推动休闲产业的发展。

第二,要大力发展教育产业。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有效需求。

第四,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文化消费的社会体系。

2.企业要开拓新市场

第一,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第二,全面发展老年的消费市场和推进社区服务。

四、中国迎接休闲化趋势的挑战

首先,应加大对休闲生活研究的力度,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休闲学学科体系。

其次,应重视从劳动社会向休闲化社会变迁中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及早制定对策,确保社会管理的有效性,防止社会失控,维持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三,应加强休闲文明建设的研究,作为面向世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点。

第四,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既有利于扩大内需,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满足人们日趋多元化、高质量的休闲生活需要。

五、未来休闲研究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国外学者对休闲这一现象的研究倾注了很高的热情,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目前中国休闲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今后我国在休闲经济研究领域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一,重视休闲经济系统研究,特别是休闲消费研究。

第二,重视其他学科知识的嫁接和运用。

第三,加强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郭鲁芳.休闲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

[2]马惠娣.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

[3]陆彦明,马惠娣.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

上一篇:变电站消防安全责任制范文 下一篇:医院岗位安全责任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