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8 18:44:19

日本经济论文

日本经济论文篇1

【论文摘要】 日本对华的经济援助(以下简称ODA)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给两国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6年日本发表对华ODA白皮书,称在2008年全面停止对华ODA,而学术界对日本对华ODA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因此,笔者期望在一个中正的立场分析日本对华ODA对两国的作用进行客筧鄯治觥? 【论文关键词】 ODA 政治 影响 一、日本对华ODA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接受了来自24个国家的经济援助。从1979年开始,经过28年的援助,日本成为中国的最大援助国,总援助资金占所有对华援助国家资金的60%以上,而中国,也是日本对外援助中最大受援国。日本对华ODA长期以来被视为中日友好的重要象征,但因为各种原因并不为大多数国人所知。近年来,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日趋冷淡及其自身出现的重大变化,日本对华ODA日渐成为我国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 日本对华OAD以有偿资金合作旧元贷款、无偿资金合作和技术合作等三种形式为主。自1979年以来的28年中,日本对华ODA总额约达33,000亿日元(协议额:约合1,649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2003年度在内的对华日元贷款(含2000年度提供的特别日元贷款)的协议总额达到30,471亿8,100万日元,占ODA总额的91.6%;截至2007年度,无偿援助为1416亿日元,占ODA总额的4.3%;截至2007年度技术合作为1385亿日元,占ODA总额的4.1%。中方实际使用日元贷款19400亿日元,由此可见,日元贷款是日本对华ODA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二、日本对华ODA对中日两国的作用分析 1.日本对华ODA对中国的作用与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政府的对华ODA,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实发挥了不可抹煞的巨大作用。可以说,不了解日本的对华ODA,就不能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史。对中国来说,日本对华ODA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有: (1)日本对华ODA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作用。日本是最早向我国提。供政府贷款的国家,由此打开了中国引进外国资金发展经济之门。同时,日本也是提供政府贷款数额较多的国家,贷款协议累计额占外国政府对华贷款总额的60%以上,在所有24个对华提供政府贷款的国家和地区性金融机构中金额最大。 近20多年来,日元贷款己成为中国经济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其年平均数额大约占中国国家基本建设预算的20%左右,最高的年份曾达到40%以上。以第四次日元贷款为例,年平均数额为1933亿日元,超过日本对印尼日元贷款年平均1800亿日元的规模,居日元贷款受援国首位。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日本政府总共向我国提供了约合474亿美元的优惠日元贷款及其他形式的贷款,其对华援助规模超过了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 (2)日本对华ODA缓解了国内经济增长的“瓶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许多基础设施都由日本援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的建设资金均来自日元贷款。武汉钢铁集团和宝山钢铁集团等企业的设备引进中也使用了日元贷款。仅是在长江上就有五座大桥出自日本的经济援助。在中国电气化铁路总长度13000公里中有大约4600公里(相当于35.4%的比率)利用日元贷款建成;在中国大约470个大型泊位中有大约60个泊位(相当于12.%的比率)利用日元贷款建成。 (3)日本对华OAD还在农业开发、环保、扶贫、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1980年开始,日本对中国在医疗保健、环境保护、人才培养和教育等基础生活领域以无偿援助的形式开展了援助,支持了中日友好医院等一批项目。1988年,中日友好条约10周年时,竹下登访问中国,签订日中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协议,日方出资105亿日元,1996年5月,该中心开始运行;1999年,日本提供160亿日元无偿援助在中国100个城市建立环境情报计算机网络系统;日本在2001年10月制定了“对华经济协力计划”。按照该项计划,对华援助的重点领域从以往重视沿海 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转向环境保护、提高内陆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社会开发、人才培养、健全制度、技术转让等方面,日元贷款的重点领域随之改变。就在2011年10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与日本首相小泉会晤时,还对日本的对华经济援助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日元贷款对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和人民 对日本的援助是有充分的认识和很高的评价的,并不存在所谓“不知道感激”的问题。 2.日本对华ODA对日本的作用与影响。对日本而言,对华ODA除了出于感情和经济弥补以及人道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从始至终贯穿着日本自身利益的考虑。事实上,日本从对华ODA中也获得了很大好处。 (1)通过对华ODA,日本获得巨大的政治、安全、外交利益。首先,美日在20世纪70年代恢复对华正常外交关系是基于“反霸”这一共同国家利益的原因,为此美日实施了“联中抗苏”的战略,这一战略一直持续到冷战结束。日本向中国提供经济援助就是这一战略的体现,目的是通过经济合作,适当增强中国的经 济实力,使之成为抵御苏联威胁的天然屏障。日本认为,中国经济的不稳定会导致政治上的动荡,有倒向苏联的可能,而中国经济的稳定有利于保持中苏之间现有的“不战不和”的关系。这样,日本就可以借助中国的实力与苏联抗衡。因此,日本政府力排众议,决定向中国提供大规模的日元贷款。结果,日本通过提供援助,不仅提高了中国实力,增强了对抗苏联的力量,也有利于美日东亚战略的实 现及日本本国的安全。 (2)通过对华ODA,日本获得巨大经济利益。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援助不仅对维持两国的友好交往产生积极影响,它本身也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获得很大好处。20世纪70年代,日本遇到了石油危机,日本国内物价狂涨,中国把大量石油和煤炭出口到日本,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日本的能源危机。20世纪80年代,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而这时日本恰恰出现了资金剩余。20世纪90年代,这种互补关系越来越明显,日本经济出现泡沫崩溃而陷入了萧条,而中国恰恰在快速增长,增加了进口需求。这为日本企业的发展和日本经济的复苏提供了良好条件。而对华ODA恰恰是日本打开中国市场,分享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一把钥匙。 (3)ODA大量用于中国西部开发与环境治理,也有利于日本的环境保护和建立其环境援助大国的地位。 由于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且北半球温带季风自西向东先后吹过中、日领土。因此,中国,特别是中国西部环境脆弱地区(如黄土高原) 的环保危机,将直接威胁日本本土的自然环境。日本政府在1991年东京国际会议上发表了《地球环境东京宣言。行动计划》;在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特别会议上提出“支援面向21世纪的环境与开发”的政策构想,承诺五年内提供9000~1万亿日元的环保援助;到1996年已拨款9796亿日元,提前一年完成所承诺的数字指标;在1997年12月京都会议上努力促成与会各国签署了关于削减二氧化 碳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日本还先后两次主持召开“非洲开发会议”,提出以 人道主义、环境保护、相互依存、经济开发为理念的“新开发援助战略”和“东 京行动计划”,得到经合组织开发援助委员会(OAC)成员国的一致赞同,成为国际社会援助非洲的指导性政策方针。日本加强环保OOA是想在政治、安全以外的国际事务上掌握主动权,为在国际新秩序中发挥主导作用打下坚实而广泛的基础。外务省地球环境大使赤尾信敏对此毫不隐讳:“地球环保事业迄今为止尚无发挥主导作用的国家……不管是哪一国,只要对这一事业做出最大贡献,就理 所当然地居于领导地位。”正是出于这一目的,中国成为日本谋求环保OOA领导大国地位的主要实施对象,而对华环保援助对日本提高国际地位有着明显作用。 三、冷静看待日本对华ODA的终结 从2011年开始,日本大幅削减对华援助金额。与此同时,日本经济长期低迷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全面调整其对华援助政策。21世纪以来,用于政府开发援助的预算总额不断减少。 我们要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对华ODA退出历史舞台,是早晚都要到来的事情,也是符合中日经济健康发展基本逻辑的历史趋势。金熙德曾经表示:“日本最终彻底停止对华经济援助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这种双方政府间的经济合作能够转化成为一种双赢互利的良性互动模式,既有利于中国借鉴日本的先进技术及经验,又有利于日本企业开拓中国市场,那将有利于两国关系发展。”其实,不单单是日本,加拿大等一些国家也已经减少了对华援助。中日关系发展到今天,中国应该做好准备,争取和日本政府通过协商妥善解决好日本对华ODA的相关问题。 20世纪60年代,中国曾经遭受苏联一夜之间撤走所有专家、撕毁所有合约的冲击,然而中国政府和人民顶住压力,艰苦奋斗,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此一时,彼一时,今日中国的国力与那个年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伴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日益丰厚和外资的不断涌入,现在每年不到10亿美金的日本对华ODA,其影响力可以说已经越来越微不足道。因此,我们不必有过激的反应,应该以大国风范和平常心待之。 今后,我们在欢迎和接受外国经济援助的同时,仍将坚持自力更生的基本国策。正如李肇星部长在回应日本政府有意终止对华援助时所说:“没有日本援助,中国也行。”他又强调,“中国人民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智慧、决心和自信,建设自己的国家。” 参考文献: 蒋立峰主编:《21世纪中日关系发展构想》,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8月版 余杰:《铁与犁——百年中日关系沉思录》,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版

日本经济论文篇2

关键词:富国策;理财学;计学;经济学;西学东渐;经济思想史;传教士;亚当·斯密;政治经济学;严复;日本学术界

中图分类号:F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4-0116-06

自清末以降,随着经济学的西学东渐的逐渐展开,大量西方经济学概念译介进入汉字语汇系统,一批新的经济学汉字术语应运而生,丰富了中国人的经济思维和思维表述,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学知识转型的重要表征。研究现代西方经济学概念的中译,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观照中国近代经济学西学东渐的复杂历程。其中,Economy、Economics的汉译具有标本性的价值,因而受到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界的重视,有关Economy、Economics中译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已有不少成果面世。①但已有的研究成果多限于罗列Economy、Economics的各种中文译名,而没有进一步对各种中文译名演变的时代背景、译者的个体情况及各种中译名的演进路径进行深入剖析。笔者认为,尽管中国近代Economy、Economics中译名五花八门,数以十计,但最主要的有“富国策”、“理财学”、“计学”、“经济学”四个,而且它们之间呈现出前后递进的比较清晰的演进路线。其演进过程既受到西方“经济学”含义演变的“外因”的影响,也与当时中国移植西方经济学的“内因”相关。

一、“富国策”

最早将Economy翻译成汉语的是来华传教士。据方维规的考证,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最早在1819年所著的《五车韵府》(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中将Economy译为“节用,节俭”;稍后美国传教士卫三畏鉴定在1844年所著的《英华韵府历阶》中沿用了马礼逊的译法;德国传教士罗存德(Wilhelm Lobscheid,1822—1893)1866年编撰的《英华字典》将Economy译为“治家之道,齐家之道”。[1]传教士的上述译法深深地打上了西方人士的文化印痕。十六、十七世纪之时,基督教家政学宣扬诸如“勤奋”、“节俭”等榜样和典范行为,并视之为经济要义,来华传教士将Economy译为“节用,节俭,治家之道,齐家之道”显然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

1876年同文馆的课程表中规定在五年制学生中第五年开设“富国策”课程,在八年制的学生中第八年开设“富国策”课程。所谓“富国策”就是经济学。1880年同文馆学生汪凤藻在其讲授“富国策”的外籍教师丁韪良的指导下,将同文馆所用课本英国人亨利·福西特(Henry Fawcett)186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手册》(Manual of Political Economy)翻译成汉语,由同文馆刊行,名为《富国策》,这是近代中国翻译的第一部西文经济学著作,在该书中Political Economy译为“富国策”。可见中国现代教育系统中,Economy的最初中译名为“富国策”。1896年,陈炽在《续富国策序》中亦将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译作《富国策》,他对亚当·斯密对于英国商务之盛,冠绝全球的贡献作了很高的评价:“识者推原事始,归功于《富国策》一书”。[2](P149)有趣的是,陈炽并没有真正读过斯密的《国富论》,只是道听途说而已,以致他将汪凤藻翻译的亨利·福西特的《富国策》误认为是斯密的《富国策》,他认为汪凤藻的翻译存在问题,因而进行重译,1896年将《重译富国策》在《时务报》上连载,并单独出书。

在西方,Economy②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其原意是指家计(oeconomia)。古希腊学者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年—前355年)在《经济论》中最早使用西文“经济学”一词。古希腊奴隶制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因此把组织管理奴隶制经济的相关问题都列入“家计管理”范畴。文艺复兴后,西方近代人文社会科学得到“复兴”和光大。在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西方近代经济学逐渐从人文社会科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经济学的发展亦由研究家计管理扩展到研究如何管理一国的经济的问题。

在19世纪末以前,近代西方经济学专指与国家资源相联系的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广泛使用“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这一概念。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是以“政治经济学”为名的第一部著作。1672年英国的威廉·配第在《爱尔兰政治剖析》一书中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是英文文献中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1755年卢梭为法国《百科全书》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区分了政治经济学与家庭经济学。1767年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写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这是以政治经济学为书名的第一部英文著作。此后,“政治经济学”在西方被广为沿用。如法国经济学家萨伊1803年写了《政治经济学概论》,1813年发表《政治经济学精义》,1828—1830年间编成六卷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817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48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发表了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1867年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其副标题也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说,在19世纪末以前,西方经济学就是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富国”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19世纪末,将Political Economy译为“富国策”比较妥当。当然“富国策”的译名亦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时自强求富的时代印痕。“富国”和“富国策”都是中国原有的词汇。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经济问题不是在“经济”的范畴之下,而是在“富国”的范畴之下展开的。战国时期的《荀子》中就有《富国篇》研讨富国、富民问题。荀况对先秦时期的富国富民思想作了总结、批判,吸收、融合了各学派在富国富民问题上的积极主张,创建了他“兼足天下”、“上下俱富”的“富国论”。北宋著名学者李觏撰写过论述经济问题的专书《富国策》。因此当19世纪后半期中国人开始接触到从西方舶入的经济学概念时,就从自己习惯的形式出发,将其译为“富国策”或“富国学”。当然,将Political Economy译为“富国策”还与当时正在展开的洋务运动追求“求富”、“求强”的时代背景有关,“富国策”成为当时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所留下的文化“符号”。

在清末相当长一段时间,“富国策”的译名颇为流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同类著述,不少沿袭此类译名,如《富国要策》、《富国新策》、《富国策摘要》、《续富国策》、《重译富国策》、《各家富国策辨》等;或从这个译名衍变而来,如《富国养民策》在‘富国’之外,又从‘政在养民’或‘命在养民’等古义中增补‘养民’之意”。[3](P418)

富国策的译名影响之大,以致传教士所译的著作多沿用,比如1895年李提摩太译、蔡尔康述历史名著《泰西新史揽要》亦用“富国策”作为翻译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之书名,言曰:“斯米得名雅堂者,特创一书,名曰《富国策》,家弦户诵,名震一时。”[4](P690)流质多变的梁启超亦受此影响,1897年在《〈史记·货值列传〉今义》中说:“西土讲富国学,倡论日益盛,持义日益精”[5](P35)。梁氏这里所说的“富国学”即今天的“经济学”。当时的新闻媒体亦多用“富国策”指称Economy,如1899年《万国公报》载文《各家富国策辨》,介绍亨利·乔治(卓尔基亨利)、马尔萨斯(马尔德)、李嘉图(黎加多)的经济思想。

二、“理财学”

19世纪末,随着西方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倾向于经济现象论证而轻于国家政策分析,“政治”渐趋淡化,“经济学”开始取代“政治经济学”。③1871年边际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杰文斯所著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初版中就开始使用“Economics”一词。1877年美国一位作家著有《经济学或财富之科学》(Economics or the Science of Wealth)一书,用“Economics”代替“Political Economy”。1879年杰文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第二版序言中,提出以“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日本学者井上哲次郎、有贺长雄所著的1881年版的《哲学字汇》中已有“Economics”词条。1890年,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一书,从书名上改变了政治经济学称谓。20世纪初以后,西方开始普遍以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

这一改变,淡化了以往主要站在政治家或立法家的立场上突出富国裕民的涵义,转而强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科。受西方经济学内涵由研究国富问题向研究一般的资源配置问题嬗变之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以比较中性的“理财学”取代具有较多价值取向的“富国策”作为Economics的译名。这方面的著述如1896年李佳白的《理财论》,1900年戴乐尔的《理财节略》,1901年李士德的《理财学》,1902年稽镜译述的《理财学纲要》、作新社译的《商工理财学》与杨廷栋的《理财学教科书》,1903年吴启孙译的《理财学讲义》等。当时的报刊杂志也发表“理财学”方面的论文,有的甚至设置“理财学”专栏,如1902年9月出版的《新世界学报》第2期设立“理财学”栏目,与“史学”“宗教学”“心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物理学”“兵学”等并立。

由于“理财学”译名之广泛影响,以致1902年清政府在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中,将“理财学”作为学校经济学的课程名称。1904年,商务印书馆在《申报》刊登广告,题为“总理学务大臣审定教科书”,其中有《理财学精义》,其说明为:“凡分四章。首总论,次生殖,次分布,次消费。理极繁博,而译毕极为条鬯”。[6]

“理财学”译法影响巨大,以致1905年出国留学、1911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的陈焕章还将他所著的博士论文The Economic 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his School自译为《孔门理财学》。陈氏在其博士论文中专门讨论了Economics的译法:“英语‘economics’的汉语对应词是‘理财’,其意不言自明,不需定义。”他考察了汉语“理财”一词的起源,认为“它第一次出现在《易经·系辞》中,上面说:‘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陈焕章还批评了当时国内已非常流行、借鉴日本的“经济”译法:“现代日本人用汉语‘经济’一词对应英文‘economics’”,“然而经济一词有着十分广泛的意义,不是‘economics’好的对应词。它通常指政治才略,涵盖政府行为的全部,它更多地属于政治而不是经济”。[7](P31)

三、计学

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对于Economics的译法别有心得,早在1896年翻译《天演论》时,他就将Economics译为“计学”:“晚近欧洲富强之效,识者皆归功于计学,计学者,首于亚丹斯密氏者也。”[8](P309)为什么要译为“计学”?他还从理论上对此加以说明。他早期曾试译法国巴黎法典学堂讲师齐察理的一本原著,在论及Economics的译法时,认为过去把“计学”说成“理财之学”,当时看起来“固为至当”,精确考察,“实非吻合”。因为“计学之所论,主于养欲给求,主观之说;而理财,客观之说”。所以用“理财”一词解释“计学”是反客为主:“以理财界计学者,是谓以客界主”。[9](P76)

稍后,在《原富》“译事例言”中,严复再次论述了将Economics译名“计学”的理由:“计学,西名叶科诺密,本希腊语。叶科,此言家。诺密,为聂摩之转,此言治。言计,则其义始于治家。引而申之,为凡料量经纪撙节出纳之事,扩而充之,为邦国天下生食为用之经。盖其训之所苞至众,故日本译之以经济,中国译之以理财。顾必求吻合,则经济既嫌太廓,而理财又为过狭,自我作故,乃以计学当之”。[9](P97)

从上面的议论可以看出,严复对将Economics译为“经济”且该译法来源于日本的状况是非常清楚的,不过他反对这一译法。严复对于自己的译法颇为自信,当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创刊号(1902年2月8日出版)对严氏《原富》包括“计学”在内的译文“过求渊雅”提出意见后,他曾专门就“计学”这一译名两次致函梁启超予以说明。④从严复的议论中可以得到Economics译法的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当时国内的译名已由“理财学”取代“富国策”;二是日本将其译为“经济学”的译法已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1908年严复被学部尚书荣庆聘为学部编译审定名词馆总纂,可想而知,“计学”便因此取代原来的“理财学”,成为“部定”Economics的中文译名。

由于作为译界泰斗严复的大力提倡及“部定”的影响,严氏的“计学”译法得到了部分人的响应,一度频频使用。1903年陈昌绪译自美国人C.兰德的经济学著作取名《计学评议》;1903年《万国公报》第168期发表《详论计学》一文;1904年《商务报》第6期发表《计学大家英儒斯密亚丹传》一文。1905年的《四川学报》在第1-5期中连载翻译文章——《计学》,作为“科学入门六种之一”介绍西方经济学;同年《国粹学报》第1卷第2期发表《计学史序》一文。1906年留美学生章宗元在《商务官报》第11期上发表《读计学书杂书所见》一文;同年《寰球中国学生报》第1卷第2期发表《户部研究计学》一文;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奚若翻译、美国人劳林(J.L.Laughlin)的The Elem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中文译名《计学》。中国第一个经济学博士——1906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的陈锦涛回国以后将其博士论文献给清廷学部,学部1906年在《批答留学美国计学博士陈锦涛所呈钱物转流理书》中对陈氏的博士论文作了评价,称经济学博士陈锦涛为“计学博士”。⑤

梁启超受严复的影响,他早年将Economy译为“平准”,将Economics译为资生学[10](P80)、平准学[11],1902年在严氏两封致函以后,放弃了自己的译法,转而在“计学”的基础上使用“生计学”⑥的译名,并打算写一本《中国生计学史》——即中国经济学史,“以与泰西学说相比较”。[3](P425)但流质多变的梁启超在对Economy及Economics的翻译方面也是多变的,“整个过程反反复复”,“混乱不堪”:“1902年5月至1906年3月为使用‘生计’时期,1906年3月至1910年2月为使用‘经济’时期,1910年2月至1912年10月为回归‘生计’一词时期,1912年10月以后为‘经济’、‘生计’二词并用时期。”[8](P310-311)

由上可见,“计学”译法的走红是译界泰斗严复情有独钟的结果。但是,尽管它一度获得“部定”的正统地位,仍然不可能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只是“理财学”向“经济学”过渡的一种过渡译法。

四、经济学

作为古典词的“经济”,是“经”与“济”的合成词。“经”本为名词,初见《周易》,指阡陌,义与“径”同。后转为动词,义与“治”同。“济”与“齐”相通假,有整齐调和之意。[12]“经济”二字连为一词,首见于西晋,《晋书·长沙王乂传》载,“八王之乱”期间,长沙王司马乂(277-304)致书其弟成都王司马颖(279-306),称他们“同产皇室,受封外都,各不能阐敷王教,经济远略”。《晋书·殷浩传》称赞殷浩(303-356)“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以上的“经济”意指经世济民、经邦济国,与现代的“政治治理”含义相近。自西晋直至晚清,中国汉语中的“经济”一词一直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经济”一词在明治维新以前早就流行于日本,它最初是通过中日文化交流渠道从古代中国引进的。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经济”一词的含义与中国古代的“经济”一词的含义完全相同。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经济”一词的含义开始由传统的“经世济民”向现代含义转化。至于日本知识界何时正式将Economy翻译为“经济”,学术界见仁见智。

日本学者竹浪聪认为,日本文久二年(1862年)出版的《英和对译袖珍词典》首次将Economist译为“经济家”,将Political Economy译为“经济学”。中国学者的考证与竹浪聪的考证略有出入,有人认为,明治维新前一年(1867年),神田孝平将阿里森的《经济小学》(1850年)译为日文,并在序言中介绍,西方政科分为七门,第七门为“经济学”,“这是使用中国古代的‘经济’一词作为economy或economics的译名的滥觞”。有中国学者通过细致的考证认为,庆应三年(1867年)旅日美籍传教士墨本(J.C.Hepburn,1815—1911)编纂的《和英语林集成》,“用‘经济’对译economy”;同年,堀达之助等编纂《英和对译辞书》,“将economics译作‘经济学’”;小幡笃次郎翻译《英氏经济论》,“从多侧面界定‘经济学’”;明治六年(1873年),林正明将福西特夫人的著作译为《经济学入门》,明治十年(1877年),永田健助将《经济学入门》译作《宝氏经济学》。“自此,日本人普遍在理财、节俭、合算义上使用经济一词,脱离了中国古典词原意”。[13]

据考证,汉语中使用“经济学”指称Economics的最早始于英国传教士、著名汉学家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他在光绪十一年冬(1886初)完成了《西学启蒙》16种的翻译和编写,其中一种为《西学略述》,此书分十卷,第八卷为《经济》。卷中的小标题为“富国”“租赋”“英征麦税始末”“英征百货税则”“富民”“国债”“钱制”“河防”“法国经济始末”“意国经济始末”“筑路”“船制”“火车铁路”“户口”。在《法国经济始末》中,介绍了“户部大臣哥罗伯耳”(财政大臣柯尔培尔)、“医员该斯奈”(医生魁奈)、大臣“都耳哥”(杜尔哥)、赛者弼(萨伊)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实际上是法国经济思想小史。显然,艾约瑟使用的“经济”含义不是传统汉语的“经济”一词的含义而类似于Economics的含义。至于艾约瑟使用“经济”一词是否受到日本的影响,或日本受到艾约瑟的影响而使用“经济”一词,不得而知。[14]同年,荷兰莱顿大学著名汉学教授Gustave Schlegel撰写的《荷华文语类参》用“经济”翻译economy和economics,“鉴于《英和对译辞书》1862年已见‘经济学’译名,Schlegel本人略通日语、并与日本学者颇多交往,可以推测这里的‘经济’译名很可能从日本舶来。”[1]驻日使节黄遵宪在1890年所著的《日本国志》中将Economy译为“经济”,[15](P517)毫无疑问,黄遵宪的这一译法显然是受到了日本学术界的影响。

Economy或Economics由日本人译为“经济”的这一学术信息主要是通过维新派1896年在上海办的《时务报》向中国传达的。⑦《时务报》从第三期起,特辟“东文报译”专栏,专门选译日文报纸上的文章,其中包括日本《经济杂志》、《东京经济杂志》、《东京经济志》等经济类报纸。该刊第十一期(1896年11月11日刊出)登载日本人古城贞吉译自日本《东京经济杂志》的文章,文中有“经济”一词,并加小字注明:“中国所谓富国养民策也”。第十四期(1896年12月15日出刊)发表译自《东京经济杂志》11月14日由古城贞吉写的《日本名士论经济学》的译文,文中用到“经济学”一词,指Economics:“故初习经济学者,当先排斥交易利益优者,而损失劣者之谬说,不留芥蒂于胸中也”。

1897年5-7月,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变法通义·论译书》一文,在谈到西方“富国学之书”时,附有“日本名为经济学”的注解:“华商之不敌洋商也。洋商有学,而华商无学也。彼中富国学之书(日本名为经济学)皆合地球万国之民情物产,而盈虚消息之”。梁启超并不赞同将Economics翻译为“经济学”,甚至反对将其翻译为“经济学”,⑧但他客观上向中国读者传达了日本将Economics翻译为“经济学”的信息。自此以后,日本的“经济”或“经济学”译名,逐渐渗透到中国的报刊文章。但是,最初几年这个渗透的过程非常缓慢,中国人开始不愿意接受“经济”新义,原因或许在于时人以为它于原义相去太远。19世纪末的最后几年现代意义的“经济”一词在中国学界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使用频率极低。当时中国人基本上只在翻译日本人的著作时才照搬“经济”。

20世纪初以后由于日本留学生登上历史舞台,留日学生纷纷将日文书刊转译到中国,日本的“经济”和“经济学”的译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中文各种论著中。一些刊物上,破天荒地连载“农业经济篇”“商业经济学”“经济通论”等专题著述;发表诸如“军事与经济”“经济革命之发动”等一系列文章;相继开辟“经济备览”“经济类志”一类栏目。如1901年7月发行的以江浙籍留日学生为主在东京编辑的《译书汇编》第七期,刊登了日本法学博士天野为之的《经济学研究之方法》一文的中译。“在这篇译文的第一页(《译书汇编》第七期第89页),就三番四次地使用‘经济学’‘经济杂志’‘经济要义’‘经济指针’‘经济原论’等含有‘经济’的用语,共有12次之多。倘使翻阅全书,恐怕‘经济’两字的出现次数,不会少过几百几千次。”[16](P311)1902年《大陆》半月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最近经济学》一文,该文认为经济学大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曰人类之欲望。二曰货物。三曰效用及价值。四曰生产及消费。五曰交易及分配。六曰所得及财产”。文中提到的经济、经济学、效用、价值、生产、消费、交易、分配等经济学名词都来自日本,该文作者很可能是留日学生,至少是受到留日学生的影响。

1902年留日学生翻译的以“经济学”命名的理论著述,如《最近经济学》《最新经济学》《经济政策论》《经济教科书》《经济学之范围及分类说》等陆续问世。留日学生创办的各种刊物上的有关经济类专刊,如“经济类志”“经济汇志”“经济杂志”等讨论广泛的经济问题。1903年,日本学者杉荣三郎被聘为京师大学堂经济学教习,编写《经济学讲义》,经济学名词正式登上中国最高学府的讲坛。为了消除人们对当下“经济”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含义的混淆,1904年《东方杂志》推介日译经济教科书《经济通论》时,在广告上特作如下说明:“我云财政,日本云经济,实同一义,是书先论经济之纲要沿革,次论生殖,次论交易,次论分配,终论消费,体用兼备”。[17]现代意义上的“经济”一词在中国突然出现“井喷”,完全是留日学生所促成的。

1903年留日学生王璟芳(1876-1920)在所著的《普通经济学》一书中论证了以“经济”二字来翻译Economy的合理性:“经济二字……从希腊语之Oikos romos二字而出,Oikos者,家屋或地宅之意;Komos者,法则也,谓治家之法则。……吾国字训,经字作名辞解,法也,常也;作动词解,有治理之意。济,奇也。二字连用,殆本于经国济民,用之自秦始,包含富国强兵之事,为治国平天下之手段,意义辽阔,不专属于政治理财。近今用之,无稍变焉。日本用吾华文字之国也,始亦以经济为治国平天下之术,如太宰纯所著《经济录》,与吾国治平略等书相伯仲。驯至今日,所谓经济者一身一家,皆可适用。其意为俭约,为计算;于国为理财之政。西文由小推之大,日文由大通之小,变迁不同,意义尚可吻合。故日本径以经济二字,译英语之Political economy,夫既明二宇(字)沿用之新义,则此中之包含,可得而进论焉。”[8](P579)1903年中文刊物以“经济”译名设置的专栏不断增多,各种以“经济学”命名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影响之所及甚至影响到官方的有关立法用词的改变。如清政府1903年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叙述各分科大学科目,也分别注明:“全国人民财用学”科目,“日本名理财学及经济学”;“各国理财史”科目,“日本名为经济史”;“各国理财学术史”科目,“日本名为经济学史”等。

长期在日本留学生中从事革命的孙中山也受到留日学生用经济指称Economy的影响。如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用民生主义来解决经济问题:“世界开发,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孙中山这里的“经济”一词的含义完全是现代的,与传统汉语词汇“经济”的含义根本不同。1912年孙中山在上海的一次演讲中还专门谈到Economics的译法问题,他说:“按经济学,本滥觞于我国。管子者,经济家也,兴鱼盐之利,治齐而致富强。特当时无经济学之名词,且无条理,故未能成为科学。厥后经济之原理,成为有系统之学说,或以‘富国学’名,或以‘理财学’名,皆不足以赅其义,惟‘经济’二字,似稍近之。”[18](P510)

但是,经济学这一名词在20世纪初长时间与理财学、富国策、计学等并用,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才成为统一的术语被学界和社会接受并通用。

从汉语的本来含义看,“经济学”的译法并不准确,不如“理财学”贴切,但 Economics的中译名由众名纷纭最后统一于“经济学”反映出中国近代经济学西学东渐过程中日本对中国的巨大影响。近代中国人对现代经济学的引进主要是一条“道源西籍,取径东瀛”的道路。日本的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学的近代化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与中国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在幕末、明治间曾广为使用汉语词对译西洋术语。在推动清末中国近代经济学知识体系的转型方面,日本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大量借用日本对译西洋概念的汉字词。有学者认为现代中国新知识体系中汉语“借用日文术语的情况是大量的,在各个方面都是如此”,“有四分之三的中国新词系来源于日文,通过已在日文中通用的汉字词组传入。”[19](P420)

经济学领域亦是如此。据日本学者实藤惠秀考证,中国现代主要经济学名词,如“工业”“工业化”“分配”“手工业”“不变资本”“公债”“预算”“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出口”“出超”“可变资本”“市场”“交易”“交换”“地主”“有价证券”“企业”“投资”“投机”“决算”“金库”“金融”“固定资本”“使用价值”“所有权”“供给”“保险”“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信用”“信托”“指数”“重工业”“计划”“消费”“消费者”“高利贷”“财政”“财务”“通货膨胀”“动产”“现金”“商品”“商业”“劳动者”“经理”“经济”“会计”“资本”“债务”“债权”“轻工业”“证券”“簙记学”等均来自日本。这些经济名词大大丰富了中国近现代表达经济思想的学术词汇。中国现代73个经济学方面的外来词中,来自英国的有21个,法国的1个,德国的2个,俄国的2个,而来自日本的多达47个。[20](P327-334)

中国近代经济学的东渐不仅在中西双边进行,更多地是在西—日—中三边进行,日本成为经济学西学东渐的二传手。Economics的中译名最后定格于“经济学”只是中国近代经济学西学东渐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方维规.“经济”译名溯源考——是“政治”还是“经济”[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2]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谈敏.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前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4.

[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申报》光绪三十年正月二十七日.

[7]陈焕章著.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M].翟玉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8]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9]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M].北京:中华书局,1936.

[1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36.

[12]冯天瑜.汉字术语近代转换现象辨析——以“经济”、“形而上学”为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13]叶坦.“中国经济学”寻根[J].中国社会科学,1998,(4).

[14]叶世昌.经济学译名源流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5).

[15]黄遵宪.日本国志[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16][20]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上海:三联书店,1983.

[17]参见《东方杂志》第一卷第一期(1904年3月11日),“新书介绍”部分。

[1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日本经济论文篇3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技术

日本经济论文篇4

2015年1月自学考试的秘诀!点击免费查看>>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日本经济论文篇5

2014年4月自学考试的秘诀!点击免费查看>>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日本经济论文篇6

【编者按】: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开题报告范文参考,以及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开题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选题依据:黑龙江省是新中国解放最早的省份。50多年来,黑龙江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把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了文明富庶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但是黑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很低,与先进省区相比差距较大。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现状、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加快经济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就将十分尖锐。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告诉我们,如果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在人口多且素质差、资源有限且耗费严重、生态日趋恶化的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持续或持续不够。黑龙江省应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调控和环境保护体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口资源。只要黑龙江省坚持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使本省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可行性论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现在黑龙江省面临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粮食主产区、资源型城市(地区)支持的难得政策机遇。因此,清楚地认识黑龙江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和障碍,采取适宜的措施,使经济发展与人口再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黑龙江省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概述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拟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通过对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04年09月25日—2004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黑龙江省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05年05月02日—2004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05年06月01日—2004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05年06月08日—2004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05年06月15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日本经济论文篇7

一、日本经营学的发展历史研究

日本经营学的历史发展,必须首先从商业高等教育的诞生和发展开始。日本的商业教育起源于明治维新以后(1868年)。最早的商业教育有神户的商业讲习所(1878年),大阪的商业讲习所(1880年)等。这中间由福泽谕吉题写的东京会议所中的商法讲习所,在1884年经东京府厅批准改称东京商业学校,归农商省管理,实施西洋式的教育。这一年,颁布了商业学校通则。同年,文部省在东京外国语学校内设立高等商业学校,第二年即1885年,两校合并,由文部省管理,称为东京商业学校。1887年改称高等商业学校,后来在1902年改为东京高等商业学校,1920改为东京商科大学,1930年改为东京产业大学,1935年成为一桥大学。这是日本最早的商业高等教育。商业学校通则以后,按通则分为中等商业教育和高等商业学校的商业教育。对于高等教育来说,1902年成立了神户高等商业学校,1903年了专门学校令,第二年(1904年)成立了大阪市立高等商业学校。这以后,在山口、长崎、名古屋、横滨等很多城市成立了高等商业学校。1929年,神户高等商业学校升格为神户商业大学,大阪高等商业学校升格为市立大阪商科大学。与此相对应,日本的私立大学,庆应、义塾、早稻田、明治、中央、日本大学等都做了商业教育的准备,例如早稻田大学在1902年设立早稻田实业学校进行商业教育,2年以后,大学的商业教育,都改成商科(商学部)。与商业学相关的课程如商业通论、商业算术、商业实践、通商制度等在商科教育中占主要地位。商业学的教学课程为经营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岛国,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较低,没有得到充分的成长和发展。明治维新前半期商业教育的发展还是很慢的,这一点和工业、农业等实业教育是共同的。但是在明治维新后半期,随着高等教育机构逐步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商业学系列课程,商业教育才开始获得了初步的位置。日本学术界认为,这其中有两位经营思想家贡献最大,他们对日本经营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实业界都产生最广泛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福泽谕吉和涉泽荣一。福泽谕吉(1835—1901)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大力宣传向西方学习,传播西方文明,另一方面又鼓吹战争合理化。但是,如果仅从对形成日本经营学的角度分析,他是做出了一定贡献的。福泽谕吉在明治维新前曾三次到国外,接受西洋的知识和理念。第一次是1860年1月至5月到美国,第二次是1862年1月至1863年1月到欧洲,第三次是1867年1月至6月到美国。福泽谕吉是当时知识阶层中站在最先进高度的思想家,他主张必须打破闭关锁国的政策,导入西洋的文明,他强调发展工商业的意义,认为富国必须发展工商业的制度和学问,商人是立国富强的根本。为了国家的目的必须发展教育培养有文明思想的经营者,並发挥他们的作用。1873年著述了日本会计界有名的《帐合之法》,引进西式簿记作为教科书,1890年在庆应義塾大学开设了理财专业。尤其是1893年在日本《时事新报》发表了有名的《实业论》,並在这一年印成单行本。福泽谕吉在《实业论》中强调兴办实业对国家利益的贡献。福泽谕吉的思想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很多经过商业高等教育的青年进入了像三井、三菱等原来由财阀控制的企业,在经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称福泽谕吉为明治文化的伟大的先驱者。明治维新时期对商业经营思想有很大影响的是涉泽荣一。涉泽荣一(1840—1931),曾是日本实业界的领袖人物,创办各种行业的公司、企业500余个,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中国的《论语》。涉泽荣一在论语讲义中明确指出“打算盘讲的是利益,读论语说的是道理。论语和算盘相互为伴,在商业活动中,必须是一致的”这就是儒家式的经营理念,所以称涉泽荣一为近世儒商。在日本,他的理论简化为“论语和算盘”的经营处世哲学,也就是经营理念。这对企业经营者来说,是自身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个人和企业的修养,也是经营活动中人格的尊严。日本学者认为,涉泽荣一的“论语和算盘”的思想和福泽谕吉实业论的思想,在明治维新时期是日本经营理念方面的二大潮流。涉泽荣一的思想是经营利益和道德的统一,是儒家伦理。福泽谕吉的实业思想是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西洋功利主义,其目的旨在富国强兵。涉泽荣一强调商业经营中私利和国家利益的统一;福泽谕吉也强调经营的私利,但认为只是客观上相对使国家利益得到了保障。他们二人都对日本近代企业经营活动的思想动力进行了有效的实质性的阐述,从而对企业的经营和实业的发展,以及日本经济的繁荣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美国、英国、德国也都有了商科大学,但是这里主要的问题是教学课程的内容不一样。日本逐步引进了与日本商业学的内容不一样的德国的经营经济学和美国的管理学。上田贞次郎(1879—1940)是这方面课题的典型的先驱者。1902年,上田贞次郎在东京高等商业学校毕业,留学欧美后回到母校当教师,1909年开讲“商工经营”,使商业学经营学化,从而逐步建立了商业经营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工业化急速发展,建立了一大批近代化的企业,使经营大规模化。日本经济的发展从商业中心向工业中心转移,除商业经营以外,工业经营也成为研究的对象。日本引进了以重商主义为历史背景的“经营经济学”。上田贞次郎的学生增地庸治郎(1896—1945)从德国学习经营学回国,1926年出版了《经营经济学序论》。1922年渡边铁藏出版了《商事经营论》,1926年出版了《工业经营论》。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庆应大学经济学部以及明治大学商学部,在1928年都开设了“经营经济学”这门新学科课程。1927年7月,日本成立了“日本经营学会”。总之在上世纪20年代(昭和初期)建立了日本的经营学,只是其名称有些变化,主要是商工经营,商业经营论和工业经营论,以及经营经济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美国逐步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将管理学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并为后来的科学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日本引进“管理论”是从实务部门开始,加岛银行的星野行则在1921年参加日本工业俱乐部英美访问实业团,介绍翻译了这本书。日本大藏省专买局的神田孝一发表了《实践工场管理》、《工场管理论》。日本1922年成立了产业效率研究所,各地成立了效率研究会,从工场的实际出发研究改善工场内的管理问题。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开设了管理学的课程,例如1921年名古屋高等商业学校的国松丰出版了《科学的管理法纲要》,市立大阪高等商业学校的村本福松在1922年开讲“科学的管理法”,明治大学的井关十二郎翻译介绍了法国著名管理思想家亨利•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并从1922年开始开讲工场管理、广告研究以及效率研究。管理论是从工场的具体场合中以效率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有一定的工学色彩,所以1935年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设置了工业经营分科,开拓了工科性质的管理论教育。这样在商业教育的同时,出现了管理论的教学课程,1937年在一些高等工业学校开讲了工场管理法。管理学的出现,刚开始只是以劳动条件、工作协调、工作疲劳等问题为对象,从产业心理学和劳动科学方面进行研究,因此以经营经济学为中心的经营学,在商业高等教育中的位置要比管理学高。经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导企业收益性的企业经济活动,以经济性为主要原则。所以当时有些日本学者指出经营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关系密切,同时与会计学也有关系。但是经营经济学侧重理论,缺乏严密的因果法则,也缺乏技术论和政策论。经营经济学是研究资本家个别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价值循环,是以价值增值过程为基础,因而很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管理论集中关心的问题是具体的生产水平的效率,是研究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工学的一个领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的以经营经济学为中心的经营学在昭和最初的十年(1925至1935年)成立,基础慢慢得到巩固。后来,日本的经营学受战时体制和经济控制的影响,统一以国家目标为主,提倡以日本为基础的工场管理,经营学就再没有取得新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财阀解体,推行企业经营和产业系统的民主化,确立安定的经营秩序。日本战后的经营学的基调,由战前的德国的经营经济学,转而导入了美国的经营学特别是管理论,翻译了大量的经营管理学“management”,日本人用片假名作为外来语称为“マネジメント”。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不仅仅是因为成功的经济政策,同时还因为具体的成功的企业经营,其中经营管理学的标准教材的普及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日本的高等学校商学部和经营学部,由原来的商业教育发展到经营学教育,这对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日本经营学的研究内容

日本的经营学,分为经营经济学派和经营学派。经营经济学派是以从事经济活动的经营经济的个别资本为研究对象。个别资本的单位就是企业,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经营学的研究对象。这是将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理论运用到经营学中,所以又称为资本论的经营学派,这一派他们将经营学看成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认为经营学是属于理论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经营管理学对日本经营学界有很大的影响,称为组织论的经营论派。这一派认为企业是一个组织单位,以组织理论为中心来构造经营学。近代的企业已由资本家的企业阶段向现代企业的阶段转移。资本家的企业主要是进行劳动榨取和消费者的榨取,从而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但是由于劳动者保护立法、消费者保护立法以及禁止垄断立法等等,这些立法制约了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更重要的是由于经营的大规模化,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本家是投资人,投资人与经营者分离,从而使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成为企业组织中的核心,是组织的重要成员。现代的企业追求的利润,不再是通过榨取劳动,而主要是通过组织的合理化,产品的开发,新生产方式的导入等等革新活动才能达到。组织论的经营学主要内容是分析明确企业的经营结构、技术的结构、组织的形成,组织的维持和管理,组织的决策系统等等,达到提高效益和效率的目的,这已成为日本经营学的主流。经营学的领域是很广泛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经营学。例如,从方法论的角度可分为规范论的经营学、技术的经营学、理论的经营学。规范论的经营学,主要是在经营学中引入良心和公正,即所谓伦理的规范。然而伦理的规范与科学方法不一样,因为如何制约经营的合理化并没有一定的具体方法。提供经营实践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经营学称为技术论的经营学。它并不是追求抽象的理论,而是说明经营实践的目的和有用的各种方法,是以技术和经验为主要基础。例如经营决策论、科学的管理方法、经营技术、经营工学,运用博弈论、运筹学等。理论的经营学是将经营的实践、经营的现象进行记述、分析、说明,使之成为理论的认识,形成抽象的因果法则。规范论的经营学、技术论的经营学和理论的经营学,这三者之间都不应相互排斥,而应相互辅佐,这对经营学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三、关于对经营管理的理解

日语中的单词“经营”“管理”,都是使用汉字写的。日语“经营”的意思是经营、管理和运营。经营学在日中词典中翻译成“经营学;企业管理学”,这与中文的意思是一样的。另外日本将英文“management”作为外来语,用片假名写出“マネジメント”,日中词典翻译成中文是经营管理。那么经营和管理是否是一回事?根据日本经营学词典对经营管理的理解,认为经营管理有各种各样的用语解释。第一种认为经营是指收益性的组织所从事的生产和服务的经济活动。管理有从事经济的组织的企业的管理,此外还有行政组织和其他非经济的事业的组织的管理,两者是有区别的。第二种解释是根据20世纪早期著名的管理思想家法国的亨利•法约尔(HenriFayol)的阐述,事业的经营所必要的五项职能是技术、营业、会计、财务、安全和第六项职能管理,经营是这六项职能的综合。管理的目的是达成事业的效率,必须遵循十四条原则。所以经营和管理是不一样的概念,管理只是经营的一部分。第三种解释和第二种解释相接近。日本的公司,部课长的层次称为管理者,社长和最高领导层称为经营者。经营决定企业政策和战略,要求达到最高的水平。管理是管理阶层作出管理和监督层面的业务决定。经营和管理虽然都和决策有关,但是层次不一样,如图1所示。在实际工作中倾向用第三种的观念。另外再从一个决策的过程来看经营管理,那么它是为了达到经营目的的综合的经营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人们的决策条件制约着经营结构。企业经营的内部结构是经营管理论的基础,所以如果将企业达成目的的决策过程和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具体主要包括:(1)管理一般理论(2)经营战略论(3)组织论(4)生产管理论(5)营销管理论(6)采购管理论(7)研究开发管理论(8)财务管理论(9)人事管理论(10)经营情报系统论由此可见,经营和管理密切相关,经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涵盖了管理,但不等于就是管理。有的日本学者认为经营学的两大支柱是战略论和组织论,而管理学是按照企业内部结构的分工而形成各种形式的管理。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如下三个方面:(1)对决策论的研究(2)建立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关系上的行为科学的方法研究(3)适用于管理的系统论和信息论的研究。

四、关于对经营理念的理解

经营理念是经营者在企业经营方面基本的价值、态度、信念的行为标准,也叫经营哲学,它是公司基本方针的经营信念的文化的明确化,是道德的要素,是决定经营目的的价值前提。它关系到经营者、从业员、消费者等等各方面的合作和信赖,关系到企业的永续和成长。经营管理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经营目的,而为了达到目的必须选择合理的手段,选择合理手段的过程必须以道德为价值前提,这就是经营伦理。它是对文化和社会认识行为的标准,是经营理念的核心。违反经营伦理的企业行为,就会引发企业的各利益集团以及一般社会的不信任感、抵抗、脱离等等行为,所以经营伦理是非常重要的。日本学者对经营伦理的内容至少有如下几条:(1)为了提供效率,避免过分强化劳动;(2)排除人事的情感化,期待客观公正;(3)严禁公私混同;(4)尊重人性,防止伤害个人的尊严;(5)考虑公害等社会费用;(6)避免夸大的宣传欺骗消费者;(7)避免品质低劣,不公正的交易;(8)避免粉饰决算,欺骗利益关系者;(9)对社会福利的贡献等等。共同目的能使经营者、从业员、消费者、社区等各种利益集团组成协力合作的体系,但是这都离不开经营伦理,否则为了目的而选择违背经营伦理的经营行为,会使合作体系各成员形成矛盾,从而导致合作体系的瓦解。企业经营的作用,从价值体系来看,就是为股东、从业员、顾客创造价值,(图略)。日本学者特别推崇涉泽荣一“论语和算盘”的观点,虽然这是上世纪初提出来的,但是它深刻的表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伦理,所以认为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五、几点启示

日本经济论文篇8

一、东亚文化与经济现代化相关性的现有理论述评

东亚经济现代化的西方学者对于东亚文化与经济现代化的相关性大体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东亚经济的是原西方化和原市场化的结果,东亚经济发展没有模式价值,只有政策价值,即没有现代化的多种模式和多元现代性(新古典派及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认为只有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同),现代化是单线发展的。基于主义的逻辑,所有走上工业化之路的,无论起点如何不同,最后必然出现、经济、文化全套性的越来越相似。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到塔尔科特帕森斯(T. Parsons)再到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西方学者一般肯定西方的现代化与现代性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的一整套关联性和不可分割性,因而现代化和现代性实质上即西方化和西方性,而且具有普世价值,要想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必须也只有“华山一条路”,那就是“命定地西方化”。经典现代化理论或现代化理论的“去文化论”就持这种观点,T. Parsons( System of Modern Societies ,Englewood Cliff, N.J.:Prentice-Hall,1971)的社会变迁理论和Clark Kerrt(Industialism and Industrial M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的现代化的“汇流论”(theory of convergence)是为代表。发展理论中的经典发展学派,如增长和发展经济学派,解释东亚经济发展的经济学派,如新古典学派(Patrick and Rosovsky, Balassa, Wolf, Chen, Bhagwati etc.),政府(修正)学派(Johnson, Pack and Westphal, Amsden, White, Wade etc.),新古典综合派和亲市场学派(如世界银行关于东亚奇迹的发展报告),东亚整体增长机制论(如雁形模式论或产业周期理论,喷泉模式论或多发经济增长源理论,齿轮模式论或经济整体咬合联动理论,环形模式论或美国主导环太发展论,航母模式论或主导环太发展论等)等基本上持这种非文化因素的东亚经济发展论。第一种观点在西方学者中往往有一种这样的学术系谱,在西方中心论的大系谱下,依次为亚洲千年停滞论(亚洲早熟论)——亚洲命定殖民地论——亚洲发展幻象论(亚洲崩溃论)——亚洲模式不存在或终结论——终结论(全盘西方论)。这种学术系谱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承继着东方学的传统,对亚洲的发展不是积极地鼓励和引导,而是有着某种幸灾乐祸的阴暗心理,对自身则有一种说不出的优越感和命定感。这种系谱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极为有益的警示和鞭策,也提出了很多富有价值和普世意义的经济理论与经济对策。

第二种观点认为研究东亚经济增长的动因除了对经济自变量考察,也不应忽视对东亚地区特殊的文化因素的考察。东亚经济与东亚文化之间有一种明显的互动关系。他们追问“为什么恰恰是东亚继西方而起,并且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东亚文化对东亚经济发展有一种精神动力的巨大支持。东亚的社会、经济、市场、制度、甚至政策,都弥漫和渗透着东亚文化的无孔不入的。尤其是作为东亚经济或市场的行为体的东亚人,在市场的游戏规则和运行环境方面,主要体现为制度规范性和文化规范性两方面,深刻地受到东亚地区文化因素的制约。作为传统的文化已经成为东亚人民深层的精神构造(李泽厚认为儒学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深层精神构造),自发和无意地或有意而自觉地对经济增长发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不同的文化与经济或市场的亲和力是明显不同的,任何经济或市场都有其内在的人文气象。发展伦之所以追问“什么是真正发展”,就缘于对文化因素的考量。文化因素论并非文化决定论,也非因果链条的单因素论,他们并不否认经济因素自身的作用,但认为也不应该否认经济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的作用,与生产力密切相关的生产关系就与文化传统有关联,经济学家的目光应该看得更远。现代化理论中的修正学派或新现代化学派或现代化理论的“文化论”或现代性的多元论者,发展理论中的新发展理论(又称真正发展理论或全面发展理论)学派,如发展和发展伦理学派,经济学中的制度学派、文化学派、历史学派、伦理学派和心理学派等,经济学中的重视非理性因素的学派,西方所谓的现代化的“怀疑论者”和“反现代化论者”,经济哲学中的新发展哲学,历史学中的现代化学派、社会学中新发展社会学派和未来学派等,在不同的程度上持有这种观点。代表人物有《德川宗教》(1957)的作者美国社会学家Robert Bellah,《亚洲大趋势》(1996)的作者、美国未来学家John Naisbitt,《日本资本主义精神》(1980)的作者山本七平,被誉为“把日本经济学提高到国际水平的最大贡献者”、《透视日本》(1982/1999)一书的作者森岛通夫,《新加坡的挑战》(1989)和《现代精神和儒家传统》(1996)的作者杜维明,提出亚洲资本主义理论的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John Gray,《亚洲的崛起》(Asia Rising ,1995)一书的作者Jim Rohwer,《东亚之锋》(The Eastasia Edge Roy ,1982)的作者 Hofheinz ,Jr. and Kent E. Calder,《东亚发展模式》的作者Peter Berger,以及塞缪尔亨廷顿、艾森斯塔德、赫尔曼卡恩、麦克法夸尔、克利福德纪尔兹、哈罗德卡恩、哥尔德夏米德、罗纳德多尔、拉尔夫林顿、丹尼斯古莱特、本迪克斯、麦克莱兰、哈根、摩尔、英克尔斯、巴洛齐齐、金日坤等。第二种观点在西方学者中也有一种学术系谱,即在西方危机论(虚构的亚洲中心论)的大系谱下,依次为黄祸论——亚洲崛起论——亚洲挑战论——亚洲威胁论——西方危机论(西方衰弱论)。这种系谱缘于西方对自身的反省和批判,尤其是对自身衰弱的忧虑,对亚洲崛起的害怕和恐慌,是西方学者居安思危的危机感的集中体现,当然在不同的程度和层次上也回应和反映了亚洲的发展和实际,热情地鼓励和乐观地前瞻了亚洲的未来发展,但对亚洲的高度恐惧心理溢于言表。“文明冲突论”也好,“历史终结论”也好,最担心的就是亚洲文明,尤其是东亚文明在经济高速发展(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下的自我申张。“和平崛起”和“负责任的大国”战略是中国政府对这种深刻忧虑的积极回应。

当代中国学者包括港台学者大多在一定程度上体认和支持后一种观点,这与我们身处东亚,对东亚文化有切身体会,以及我国政府倡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有关。中国学者如经济学的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2003)、林毅夫(《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见《战略与管理》2003.1)、陈峰君(《当代亚太政治与经济析论》1999和《东亚与印度——亚洲两种现代化模式》2002)、张蕴岭(《亚洲现代化透视》2000、《探求变化中的世界》2002)、陈岩(《东亚再崛起》1999)等,历史学的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993和《现代化新论续篇》1997)、盛邦和(《中日文化论》1988、《东亚:走向近代的精神历程》1995、《新亚洲文明与现代化》2003)、章开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试析》1988、《国情、民性与近代化——以日中文化问题为中心》1988)、、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1994)、孙福生(《20世纪东南亚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含义与影响》,见《北大亚太研究》1998.4)等,社会学的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1966和《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1985)、萧新煌(《东亚的发展模式:经验性的探讨》1988)、陆晓光(《中国特殊论》,见《战略与管理》2003.4)等,也都不同程度地认同文化因素对东亚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知识分子》季刊1984年推出的“儒家思想与经济发展”专号,香港中文大学1985年编辑的《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论文汇编》,1989年台北允晨文化公司出版了杜念中等主编的《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1994年在国家教委支持下由北大历史系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持召开了“东亚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由罗荣渠、董正华编的1997年由北大出版社出版了《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以上学术文集或研讨会专门就文化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讨。

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化因素在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认识,并作了重新估价,但还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下:

第一,文化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论证,即人文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尚不足以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亟需解决。

第二,经济增长的文化变量还没有进行严格和科学的分梳,需要进行专门。

第三,只关注儒家伦理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对其他宗教伦理和非宗教伦理的文化要素漠不关心。

第四,鉴于东亚经济的特殊表现和我国经济的增长势头,以东亚为个案对文化变量和经济增长进行系统的研究亟需进行,以便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战略指导和保驾护航。

二、进行东亚文化与经济化相关性理论研究的可能和意义

我所指的东亚概念不是纯粹地理意义的,而是以地理概念为基础的、经济和文化相关联的一种结构概念,尤其是指一种具有深厚的和精神气象的文化结构概念,而且这种概念本身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联性变迁而变迁。因此,东亚概念不仅包括东北亚的儒佛道三教文化区,也包括东南亚的儒佛文化区,甚至包括印度次大陆的佛教——印度教文化区,当然整个东亚在文化传统上最大的共同点是一个儒佛文化区,这也是为什么研究东亚不应该忽视印度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许未来澳洲可能随着经济和政治上的东亚化而在文化变迁上进一步向东亚接近,这殊难意料。但我认为东亚概念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的意义和政策意义上讲是动态的。

研究东亚区域内传统文化因素与经济现代化的关系,要解决的基本是东亚区域内文化因素与经济增长究竟有无关联?倘若有关联,则是何种意义上和何种程度上的关联以及如何关联?文化因素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即文化——经济间的作用的机制是什么?这种机制有没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在多大的程度上可操作?影响东亚经济发展的文化变量该如何进行类型学的?影响东亚经济发展的文化变量除了要考虑儒家文化因素外,其他宗教和民间信仰以及价值观因素对经济发展有无影响?尤其是弥漫东亚的佛教文化对东亚经济发展究竟有无影响和有多大的影响?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还有哪些?这些因素之间是怎样发生作用的?文化因素在其中所处的地位如何?文化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及发生作用的关系如何?这些关系又是如何发生的和如何发生作用的?在文化因素和经济发展之间可否建立某种指标或指标体系以考量文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或障碍?柯德尔——霍夫亨兹难题(东亚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关联的深层次结构因素在发挥作用,以至其他国家简直无法模仿)该如何解决?福山悖论(力主“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人类历史将终结于满足了人们最美好心愿的“自由民主制度”,为何最后又担心“自由民主制度”导致出现“最后的人”和“东亚的挑战”?)说明了什么?东亚的战后的经济增长是在殖民主义结束、国家独立和政治稳定的大环境下获得的,这与东亚殖民主义时期的文化更新有没有关联以及有多大的关联?文化变迁是否与制度变迁一样对经济增长发生影响?是否可以假定经济自变量对经济发展起短期作用,制度变量对经济发展起中期作用,而文化变量将对经济发展起长期作用呢?东亚未来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未来的经济发展能否从东亚和中国五千年来的文明发展中吸取智慧、灵感和从中受益?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延绵不绝是否隐含着某种深刻的发展智慧?东亚文化对于经济发展是否与西方文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同样有效的普适价值?是否东亚经济发展有助于两种文化在东亚的阴阳和合,而这种和合产生更快的经济发展或更有价值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完美发展、的和谐发展和一个美好社会的出现,在此,东亚文化对经济发展将作什么贡献?鉴于此,东亚文化究竟该如何更新?东亚发展模式该如何估价?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格,物质文化是其果实,精神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和等是文明发展的杠杆、精致品和活的灵魂,是建立于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又会能动地反作用于(促进或阻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或阻挡)经济发展的因素。文化具有对经济进行反馈和反思的功能。经济历史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就解释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而言,关键的独立变项是文化,亦即流行于社会上居支配地位的一些集团的主观态度、信仰和价值观。有用的发展模式似乎并不来自知识分子规范性的理论阐述,而是来自各社会的历史经验。需要再次强调地指出现代化与西化的区别,现代化和西化的搭档关系已经被打破,第一,西方殖民统治业已变成历史的陈迹;第二,精英分子越来越多地产生于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产生于巴黎、伦敦或纽约;第三,非西方社会从来不曾与西方文化有多少接触的人民大众在政治上的作用日益重大;第四,主要西方国家的全球性影响继续相对减弱。因此,本土文化对于决定非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就更为重要了,也可以进一步说明文化对解释不同发展模式的重大关系。

我认为非西方的现代化包括西方化和非西方化两面,是西方的普适性与非西方的本土性的融合。传统的区域研究专家抱着极其偏狭的观念,完全无视比较文化研究,发展研究正在引导人们重新将焦点对准文化以及主要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别和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别,其中发展伦正在追问什么是“真正发展”,对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式发展正在进行价值重估。主张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发展战略的文化品位。亨廷顿认为,如果东亚、拉美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现在与将来的发展目标上及目标达成上的差别可以从东亚人、拉美人和非洲人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中找到,那么,自然应当把文化的比较分析放在首位。文化对发展的影响要求发展学者进行系统的、经验的横向比较的以及历史纵向的研究。

我认为,从东亚经济发展和创造奇迹的历史经验来看,外层次的政策因素(如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出口导向政策等)和经济自变量,中层次的制度因素(政治经济制度等)和结构变量,深层次的精神因素(价值观、宗教伦理、社会心理、习俗等)和文化变量,都会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而且三层次之间也发生关联和反馈作用。

进行东亚文化与经济现代化相关性理论研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下:

第一,正如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作的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著名演讲中所言: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更加复杂。文化因素将在新的世纪里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们必须理解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精神制动,包括精神支持或精神障碍。我们必须寻找驾驭和创造这种精神制动的方法。

第二,对人文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的建设具有基础性和理论性的学科建设意义。

第三,借鉴离我们国门最近、而文化传统又最相似的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经验和文化建设经验。

第四,以东亚地区为个案,对经济发展与文化动因、经济发展与精神支持、经济发展与精神动员、经济发展与文化更新(或者说文化变迁)进行研究,将大大有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和协调发展以及更快的发展速度。

第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文化传统的紧密关联性,该研究将对此提供智力支持。

第六,对发展经济学和发展哲学,推动他们不仅仅关注人与自然(人与天)的可持续发展,也进一步关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应该具有以上三重含义,方为完美。

进行该研究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人文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的建设,以及对发展经济学和发展哲学的发展上,另外就是对影响东亚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进行了类型学和结构上(机制上)的分析。

实际价值体现在:一是借鉴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刻了解东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的结构性力量,以及这种结构性力量中文化在其中的地位,从而自觉地利用这种力量去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二是体现在政府的发展战略制定上,要考虑文化因素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相连带的社会稳定和人的生存价值的不可小视的力量,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含义,不仅是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而且人与社会、人与自身都要得到协调发展,即要考虑经济发展的人文代价,而不是不顾一切地追求经济增长。

【】

[1]Compton, Robert W., Jr. 2000. East Asian Democratization: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Culture and Economy. 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s.

[2]Evans, Grant, Christopher Hutton and Khun Eng Kuah, eds. 2000. Where China Meets Southeast Asia: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in the Border Region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3]Mulder, Niels. 2001. Inside Southeast Asia: Religion, Everyday Life, Cultural Chang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4][英]约翰格雷:《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张敦敏译,出版社,2002。

[5][澳]海因茨沃尔夫冈阿恩特:《思想史》,唐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澳]加文麦考马克:《虚幻的乐园——战后日本综合》,郭南燕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德]赖特特茨拉夫:《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吴志成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8][日]竹内宏:《活的经济学——走遍世界谈经济》,熊辉,张丽曼译,台北: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9][日]山本七平:《日本资本主义精神》,莽景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

[10][日]稻盛和夫,梅原猛:《回归——探索资本主义的新精神》,卞立强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11][日]森岛通夫:《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天津编译中心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12][日]长谷川启之:《亚洲经济发展和社会类型》,郑树清等译,上海:文汇出版社,1997。

[13][美]杜维明:《杜维明文集》(第二卷),武汉出版社,2002。

[14][美]吉姆罗沃:《亚洲的崛起》,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5][美]小R.霍夫亨兹、K.E.柯德尔:《东亚之锋》,黎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16][美]德尼古莱:《发展伦》,高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7]罗荣渠:《化新论续编——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8]盛邦和:《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东亚:走向近代的精神历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现代化与社会文化》,学林出版社,1995;《新亚洲文明与现代化》,学林出版社,2003。

上一篇:生产安全责任制度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消防安全责任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