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不足范文

时间:2023-11-28 17:42:42

法治建设不足

法治建设不足篇1

近现代社会,建设法治国家成为全球各国一致的选择。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也开始走法治建设道路,开始了中国法治化的漫漫征程。几十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果:制定与修改了多项法律、法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也拥有了一支规模相当的比较公正的司法工作队伍;等等。但是我们的法治建设并不一帆风顺。目前,仍然困难重重,诸如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甚至错位,地方政府人治严重的现象大量存在,严重阻碍着法治化的进程。中国法治化难以实现的原因颇多,颇广。其中,在法治化建设中动力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法治建设中,政府作为重要动力一直不足,使得法治建设的深入受到限制。政府动力不足主要有如下表现:

1、从依法治国成为治国方略以来,诸如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的口号层出不穷,并且受到广泛的欢迎。可是政府行政违法的现象一直存在,依法行政根本从未落实。也许正如北大教授贺卫方所言:“有时候,中国喜欢口号治国”。

2、目前行政工作中,行政首长意志在很多场合仍然高于法律规范。一般情况下,行政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或者选择的不是寻找法律依据,依法执行公务;而是请示行政首长。使得法如同虚设。

3、行政首长法律意识淡薄,一些地方行政首长经常在媒体上宣称自己要造福一方,做好当地“父母官”、“清官”。在日常行政领导工作中也带着浓厚的人治色彩,要求行政工作人员有事及时汇报请示。

在法治建设中,法学理论界一直在坚持不懈的努力着。近年的司法改革就是法学理论界的大力推动法治建设的结果。但是光有法学理论界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司法实践界动力不足,使得法学理论界的努力成果只能是书面的,即使走入实践,生命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1、虽然司法改革改善了法院、检察院的执法工作,但是在法院、检察院,改革经常只是对于中央红头文件的执行。地方法院、检察院用语不规范、做事不依法,严重影响法治氛围的生成。而且在一些法院、检察院中,法官、检察官的法律素养很不够。

2、社会司法服务的工作者中,多是法律工作者,许多地方很难找出正规法学本科毕业的拥有律师执业资格的司法服务人才。

法治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公众是法治建设的直接利害关系人,也是根本动力。但是一直以来,公众动力未能得到开发。这主要由我国的文化传统及公众知识水平决定。 2、公民文化素质较低,使得即使有些公民在处理问题时想到要用法律却也不知道如何用。对法律的理解也许仅仅是表象式的甚至是空白的。公民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缺乏,这深深影响着中国法治化进程。

我们的法治建设不断发展,实现法治国成为一种不可推委的愈来愈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运用多手段开发法治化动力,促进法治化建设。

1、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培养全民法律意识。人民政府要加强自我法律学习,组织依靠司法机关为主要力量,全民全面学法的活动。鼓励每个公民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于法治建设之中。创造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全民懂法、重法、守法的法治氛围。

2、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工作。及时修改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加快诸如行政程序法这类法治中必不可少的法律规范文本的制定工作。要保证法治之中事事有法可依。同时,要加大法律宣传工作,使得法律成为全民的法律。

3、法律职业独立化,严格化。在中国,原本应独立的法律职业一直没有获得独立。要加大司法改革步伐,促进司法独立的早日实现。建立起自身要求严格,具有独立执法能力的优良法治护卫军。

法治建设不足篇2

关键词:供电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新时期做好供电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使供电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促进供电企业科学健康发展。经济发展,电力先行。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供电企业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就必须坚持在企业改革发展进程中坚持法治观念,有力推进依法治企、创新发展。供电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一套适应时展需求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这对供电企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供电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一)推动供电企业依法治企、创新发展的思想保障。今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进;中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惩治腐败力度加大。这对供电企业依法治企、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这就要求供电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上下要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更坚定、更严格、更自觉地推进依法治企、创新发展。

(二)实现工作目标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深入推进“两个转变”的攻坚期,更是推动供电企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重大战略机遇期。2015 年是“十二五”最后一年,供电企业要实现确立的“十二五”发展目标,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这就要求供电企业上下要科学制订好各专项规划和落实措施,确保公司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始终瞄准先进目标,加强对标工作,持续改进提高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三)全面推进“两个转变”的重要支撑。“两个转变”的全面推进,对供电企业干部员工思想观念、人才储备、执行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考验,这不仅需要从技术技能上适应新的要求,更需要上下进一步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适应新的形势。因此,服务并全面推进“两个转变”,需要强力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做支撑。

二、供电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供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生产经营业务日益繁重,使企业内部逐渐呈现出重行政、轻党建的发展态势。政工人员缺乏,优秀的政工干部更是缺乏,政工干部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不足,政工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存在差距。企业内部一些党员由于忙于日常业务工作,而疏于理论学习。企业中一些员工思想观念狭窄,习惯与按照既定的模式办事,缺乏辩证思维方式。一些党员的法律意识、观念淡薄,认为党建工作岗位并不重要,不重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使整体队伍素质下降,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困难。

(二)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不够完善。在进行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相应的组织制度不够健全,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并且没有在企业内部全面开展,严重影响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想要进一步完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使其发展能够更加贴近企业实际情况,更好的与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仍旧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分析。

(三)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能力还不强。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一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程度不够,相应的工作方式不够灵活,创新能力还不强,个别工作还存在单一重复、低水平复制的现象;策划能力还不足, 缺乏叫得响、 立得起的项目和品牌;政研水平还不高,在系统内外层次较高、影响较大的政研成果还不多。

三、供电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与途径

(一)夯实基础,不断增强整体合力。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从强化自身管理入手。一要着力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大政工”机制,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的“同频共振”。 二要着力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足额配备政工人员,要把好入口关,在培养锻炼、成长通道及考核评价上下工夫,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政工干部队伍。三要着力抓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开展党员学习基地、员工教育基地、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等思想政治工作。

(二)立足全局,不断增强服务力。“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立足全局,融入中心,是供电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要求。一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局性。决不能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游离到企业中心工作之外,搞“两张皮”。二是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融入供电企业电网建设、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中心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其保障作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才有生命力。

(三)着力创新,不断增强工作活力。一要不断创新,增强活力。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继承传统的好做法,又要紧跟时代步伐,要立足于解决 “三个建设” 中的实际问题, 着眼于务实管用,创新方式方法以解决问题。二要统筹策划,增强影响力。要着力于加强“三个建设”、推进“两个转变”,把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企业干部员工的思想实际进行统筹考虑, 精心策划。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供电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公司改革、发展大局 , 要进一步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三个建设”、推动企业依法治企、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有力于增强企业凝聚力 , 强化队伍执行力,提升企业软实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力促进供电企业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小萍.电力企业党建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J]. 广东科技,2014.

[2]袁博.电力企业党建工作现状及对策 [J]. 办公室业务 ,2014,16:33.

法治建设不足篇3

一、依法行政,依法治所,规范制度、秉公办事

国土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明确“依法行政、依法治所”发展基本法则,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治理法》等法律、法规。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促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由于土地治理工作涉及面广,牵涉到千家万户,而现今土地所工作事少,经费又不足,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我们充分熟悉到加强行风建设,纠正行业中的不正之风,是实践“三个代表”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维护政府和土地形象,保持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年*月,根据*《关于*年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所实际,认真总结,从严开展自查自纠工作,通过强有力的措施,使所行风在原有基础上再上一个新水平。

(一)狠抓“法规”学习,强化“法治”意识

本着“自觉负责、求真务实、以评促建”的积极主动态度,在民主评议行风宣传发动、组织预备、自查自纠、民主评议等阶段,始终将学习法规,领会政策精神,端正思想熟悉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首要任务,每周四下午学习增设专题讨论,做到有专题、有交流、有总结,进一步树立干部职工依法办事意识。所纠风工作责任制领导小组深入组织全所职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治理法》。为进一步增强全所职工的法制观念,六月份在所内开展了法律法规学习月,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试卷考试。通过学习、考试及形式多样的活动,干部职工不断提升依法行政、依法治所的自觉性,有力推动了行风建设向高层次发展。

(二)、依法秉公办事,不循私情。

土地治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工作。为了让广大群众理解、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始终坚持严格依规、依法办事,在地政地籍治理上,我们始终把为群众服务放在第一位,在办理各类建设用地过程中,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建设用地报批前审核内容准确、快捷,严把审核关。为维护土地使用者合法权益,使每宗地都达到“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才能颁发土地使用证;在土地监察上,建立“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查处相结合”,实行土地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制和执法责任制。监察执法上通过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共同推动,建立适应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的执法监察体系,对发现和查处的土地违法行为,依法执法,秉公办事,同时向社会公布土地违法举报电话,有效打击了土地违法现象的发生。

二、纠风建设:健全机制、纠建并举、明确目标、狠抓落实

(一)、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建设规划。

为及时部署我所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在接到*号文后,立即召开所组长会议,并制定和下发了《*国土所关于推行纠风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同时成立以书记、所长为组长,组长为成员的土地部门行风评议领导小组,形成所长把握整体,分管同志专项负责的领导机构,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民主评议行风的工作安排,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将民主评议行风列入“狠抓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规划中。为切实把行风建设抓实、抓好,不流于形式,将行风建设规划明确四个阶段工作任务:6月份为宣传发动阶段,在每周四下午的全体职工学会上,对评议进行宣传发动,统一思想、统一熟悉,增强广大职工开展行风评议工作的自觉性;7—8月份为自查自纠阶段,要求各组根据所的行风评议内容及标准,深入自查自纠,突出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形成书面自评材料;9月份积极配合街行风评议小组做好民主评议工作,确保自查自纠有显著成效;10月份根据街行风评议组意见,针对存在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整改,逐条抓好落实,做到让群众满足。

(二)、实行目标治理,全面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

为扎实推进行风建设,进行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目标定位:首先以行风建设为镜,再树土地新风尚;其次是通过民主评议,及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出典型,促使行风建设全面发展。在*月*日所长与各组组长签定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制,9—11月份组织人员对行风建设进行明查暗访,综合测评。拟于12月对所行风评议工作进行总结性考评,综合评出“优良”、“合格”、“续评”三个档次。对成绩突出的组予以表彰奖励;对考评不合格的组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并追究组长的责任。所纠风工作责任制领导小组将《国土所行风评议表》、《国土所行风职工调查表》及《国土所行风社会调查表》分发给每位职工及群众,及时将调查意见进行汇总,将评议内容分解到组,形成所长负总责,全体职工人人有责的工作机制。

三、廉洁从政:规范职业道德,杜绝

国土所注重党风廉政建设,纯洁干部队伍,严格制定并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做到清正廉洁,认真履行职责,不“吃、拿、卡、要、报”,不。

(一)加强正反面引导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干部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基本前提。在会上我们反复强调廉洁从政、廉洁制所,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认真落实《*所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四大纪律》、《八项要求》。通过、等违法犯罪事例为反面教材,教育全体职工把廉洁自律工作同“保先”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率先垂范,严于律已,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所内深入开展制止“红包、红帖”及借婚丧、喜庆等铺张宴请等违纪活动,效果良好。从根本上扭转了社会不良风气。

(二)把行风建设与单位效能建设紧密结合,推进廉政建设

在行风建设中,所注重将其与单位效能建设有机结合,组织各组进行评议。设立意见箱,公开举报电话,征求群众意见,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干部廉政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塑造“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新形象,为行风建设做好表率。为及时准确了解所行风评议工作情况,领导小组向职工及群众发放调查问卷。由于整改阶段措施得力,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廉政建设满足率达98.7%。

四、优质服务: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改进作风

所树立群众观点,以行风建设为鞭策,公开办事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把行风建设与推行政务公开、所务公开紧密结合,土地所作为沌口街对外服务的窗口,接人处事的好坏直接影响沌口街的形象。主要抓两方面工作:一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在一楼设制办公示意图,在二楼设有接待室,方便群众来所办事,并在一楼设立所务公开栏,对群众关心的办事程序、办事依据、收费依据等工作及时公示,同时定期将所的财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真正做到公开化、透明化。为进一步规范所职工工作职责、工作态度,土地所实行所长接待日(每周二)、首问负责制。强调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增强“立即就办、马上就办”的公仆意识,对所无法解决的问题,耐心细致做好解释,保证群众兴奋而来,满足而归。二是增大所务工作透明度。严格贯彻街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所领导与职工及社会各界的沟通,及时解决具体问题,设立所长电子邮箱,实行每周二所长接待日制度;在用人方面采用民主竞争上岗办法,采取公开竞争,在所内公布选拔标准,职工自我推荐,将自荐名单公布上墙,并在职工大会上作述职报告,得到职工认可后送所长批准。由于采取这一系列办法,各组组长、副组长6人已走上各自岗位,并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推行所务公开,形成了内部激励和社会监督机制,改善了所的服务水平,取得了群众的信任,树立了单位的良好形象。

五、严明纪律,规范治理,树新行风

所在行风建设的各阶段,始终强调严明纪律的重要性,通过政务公开、所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等形式,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对于违法违纪现象决不姑息,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现在共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z件,其中z件,个人上访z件。在来信来访处理工作中,我们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杜绝了推、拖、拉现象,在z件来信来访中,已办结z件,办结率为100%。

六、加强思想建设,规范收费治理,提高群众满足率

(一)把行风建设与思想建设紧密结合,所每年7月定为“思想建设月”,今年继续把思想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抓实、抓好。在所内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高潮,纷纷开展思想学习研讨,对所的作风进行检查整顿,要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为所的发展着想。民主评议行风工作促进我所思想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满足率达98.6%。全体职工进一步端正思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大职工恪尽职守、奉献创业,精神状态和思想政治面貌焕然一新。

(二)把行风建设与规范收费治理紧密结合。我们开展内部审核作为规范财务治理的重要途径,从抓治理、促规范入手,加大对所的审核力度。对审核中存在问题,限时整改并督促其及时反馈。对办证严格实行“收费卡”、“收费项目上墙”等制度,严格按标准的原则收取。

七、存在问题及下阶段行风建设思路

尽管我们在行风建设中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整改中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及困难,针对行风整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所制定措施继续做好巩固提高行风建设各项工作:一是继续抓好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广大职工爱岗敬业良好风尚。二是继续规范所务公开制度。要求严格按规定办事,对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到“三公开”。三是彻底杜绝乱收费。加快财会电算化步伐,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实行财会电算化治理。四是加强所班子民主作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抓好考核量化工作,落实职工对所班子民主评议制度。

法治建设不足篇4

论文关键词:法治文化,法治,法律文化,法治建设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发挥其功能的一种最基本的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法治文化提供营养,也需要法治文化的支撑。只有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努力创造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法治文化,促使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成长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百年法治之路,踯躅前行,过程曲折,时至今日,法治国家建设还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原因何在?这是因为我们太执着于法治的现代化或本土化而放弃了“文化上的自主思考的权利”失去了文化上的自主权与思考权,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出现混乱和迷茫就不足为怪了。毛泽东曾指出:“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文化对于社会发展起着深刻和持久的重要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无时、无处不在地渗透到和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环境等)和个体的权利与自由等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法治文化,法治社会才能真正地形成。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或社会来说,中国的法治之路迥然于西方法治道路的自然演进之路。中国的法律体系正趋于健全和完善,但中国法治建设的总体景观可以概括为“有法律而无信仰,有规矩而无方园”,社会公众心中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更不用说是法治理念都细若游丝,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法治文化的先天性欠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断言:“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

从法治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在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西方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治理体系,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乃至相互制约正是法治的内在根据与界限。但是即使是在西方社会,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近现代社会,不同国家和不同的政治制度下的“法治”并不相同,法治的进路也没有统一的模式,而是与各自的文化传统、本土情结和价值走向有关,表现出法治进程的多样性。所以,法治文化还因此而具有民族性。

不同民族性的法治文化必然会产生冲突与摩擦,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正是经由了一元法律文化到多元法律文化不断冲突与整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质的法律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也各不相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历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逐渐形成为一种个性鲜明和形态成熟的文化样式,它广泛而深刻地存在于中国民众对法律的认知、情感、评价以及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之中,对国家制定法控制之外的社会生活领域,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体现在国家法之中,在影响民众的日常生秩序和国家法的制定、实施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二次大规模移植法的运动引发传统中国法律文化危机。晚清的“新政”和“修律”使西方法律制度移植进入中国,然而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相反却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秩序结构,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对前苏联法律文化的移植,中断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中国在法治文化建设上又重新进行了选择。于是,在共同意识形态指导下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成为不二选择。前苏联的法律文化对补阙中国法治文化建设出现的暂时性制度空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法治文化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根基的西方法治文化再一次全面而又深刻地影响着包括法律观念、法律体制、法律体系、法律制度、法律学术、法律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冲突的语境下,如何处理外来法律文化与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由于学者的立足点不同,对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应当走哪一条道路,其争论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赞同“法律移植”模式,强调中国法治建设应以移植为主,本土为辅;二是“本土模式”,认为要从“坚持本土场景里的权利主体”来思考中国的法律建设;三是“整合模式”,坚持“洋为中用,古为近用”,以更加开放和宽容的心态直视看待西方法律文化与本土法律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我们认为,第三种观点更适合当下中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总体情景。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造成的思维模式,偏重实践理性,即偏重于个人的伦理道德规范。由此也决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轻视技术,或缺少对自然现象和技术问题的理性追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培育逐渐克服了理性缺乏实用过分的缺陷而表现出法治现代化的理性特征,并在建设法治文化的实践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一,立足现实推动法治文化整体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正是立足于中国的政治现实,一是党的领导,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二是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以公平、正义、民主等核心价值为理念的法治文化。同时,法治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互成一体,同步发展,共同推进。

第二,政党引领带动法治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基于历史和现实的需要,不懈地致力于法治建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了摈弃人治建立法治的探索,提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奠定了30年法治建设的基础。党的十五大根据党的执政规律、经验、发展需求创造性地提出并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六大又从党的自身角度提出了依法执政宏观理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国人民从开元建国、致富强国步入制度治国、制度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依法执政,是中国法制史上一个没有先例的重大法治创新,体现了执政党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关键性。2005年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命题,它标志着执政党对法治建设的规律、执政的规律、对以法治文化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全面的把握。2007年又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命题,这个命题告诉我们,当法律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以法治精神为纽带,以文化为灵魂和动力,形成社会的凝聚力,建设人人有尊严、人人享受平等的和谐社会。法治的力量不仅表现在制度体系的建立上,更表现在社会成员对法律的普遍信任上,以及以这种信任为基础形成的法律文化共同体上。

第三,政府推进驱动法治文化建设。在中国,由于缺乏足够的法治基础,法治文化精神要素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的弘扬和推动。2004年,国务院推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彰显了有限政府的理念,初步厘清了市民社会的界域,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公民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法治建设的具体道路作了具体的规定。同时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更是从法律制度上设定社会公众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特别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全民性的法治文化建设已全面展开并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肇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1985年)的以普法为载体的弘扬法治文化的运动,对国家、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一种尊重法律、法律至上的中国法治文化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二十多年来,通过普法的全面展开和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初步实现了从法律知识的普及向提高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从单一普法向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实践的转变。一个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特点的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正在逐步形成。通过普法活动,传播了法治理念,培育了法治精神,弘扬了法治文化,树立了法治权威,进一步夯实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

法治建设不足篇5

摘要:从党的十五大、十七大再到十八大,党不断强调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并相应的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实践,可见,法治国家的建设已成为一项重大且紧迫的任务。本文试从政党、政府、公民三个方面探究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法治国家。

关键词 :中国特色;法治;政府;公民参与

从党的十五大到十七大,再到十八大,党和国家不断的提出建立中国特色法治国家,可以看出党和领导人对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视,法治的建设已成为社会进步的方向。理想的法治国家应该具备完整的法律体系、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依法保障人权、制约和监督权力、法律平等、法律至高无上、行政按法执行、独立的司法、正当的程序、守法的政党。①因此我们致力建设的法治国家不是简单地照搬西方国家的法治形态,而是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前提下,继承发扬几千年人类的法治文明,借鉴西方有益的实践经验,吸取有益的建设经验,创造有中国特色主义的法治国家。

因此,政党、社会、组织、公民,都应发挥各自作用,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努力: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树立法治理念

无论是政党、政府和公民都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根本。政党必需统揽全局,协调各方面利益,务必做到执政的合法性、科学性和民主性,使党能够依据宪法和法律要求活动。并且,党应当处理好与人大、政协之间的关系,确保党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起着领导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任何改革都要以理论观念为基础,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会有制度的创新。要建立法治国家,实现民主法治,就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破除与新形势不符的旧观念和旧思想,建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想。法治国家不同于专制国家、人治国家,它是国家和社会的一种法治化形态,再由专制国家、人治国家向法治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前两者形态的国家遗留下来的旧观念和旧思想,是转变为法治国家的极大地阻碍,因此,思想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建设法治国家,必须要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不断地宣传民主、权利观念,提高法律意识、主体意识,批判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等功利观念,实现权力向权利、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政治国家向法治国家、集权向分制的根本性改变。②

二、掌握法治国家、政府、社会三者间的关系,促进三者共同发展

1.区分清楚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各自概念

法治国家是指整个国家公权力的法治化,在这样一个国家中,宪法和法律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民掌握着权力,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人民的利益得到维护,能够做到科学民主、高效立法、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相对于法治国家来说,法治政府是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法治国家的行政权力是根据宪法和法律获得的,并且行政权力的执行也要履行法律的正当程序,以要求各司其职,权利与职责统一,以建立高效、服务、廉洁政府为目标;法治社会应当是一个包括政党、社会组织、全体公民在内的在宪法及法律的规范保护下进行自由活动,具有法治的氛围环境、法治的信念、法治的秩序这样一个社会。

2.深刻理解法治国家、政府和社会间的关系,推动三者共同发展

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以法治国家的建设为基础,而法治国家建设应当以法治社会建设为条件。首先,法治社会有三大优势:个人自由,不容易出现重大决策失误,社会更容易保持稳定,法治社会要保持这三种优势务必要建设好法治国家;其次,良好运作的公权力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公权力的运作需要公权力组织内部的完善和国家的监督,同样必须在法治国家建设的前提下,因此,法治国家的建设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法治国家建设应当以法治社会建设为条件,这个我们不难理解。首先,法治社会为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试想如果我们社会人人懂法,人人不守法,那我们要如何建设法治国家,阻碍重重;其次,建设法治社会能够为建设法治国家提供完备的制度机制,只有把法治社会建设完善,公民的权利基础得到巩固,才能使国家的公权力在制度的框架下逐步前进。③

法治政府的建设为法治社会的建设提供了保障,而法治社会的建设则为法治政府的建设设定了目标。法治政府的建设对于法治社会的建设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政府是社会的主要活动者,对社会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只有政府带头执法、守法,就能为法治社会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氛围;第二,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法治的基本要素,而政府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政府通过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是构建法治社会完善的唯一途径。那么,法治社会的建设又怎样为法治政府的建设提供了目标呢?大体有两点原因:第一,政府只是社会的一个工具、手段,政府是由社会产生的,为社会服务并依靠社会生存发展的,这样来看,之所以建设法治政府就是为了打造一个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满意的法治社会;第二,法治社会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主要是指法治国家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所以严格的说,法治政府被包含在法治社会建设中,法治政府的建设只是为了更好地创建法治社会。

法治国家的建设是法治政府建立的前提,法治政府建设则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一方面,法治政府必须是依照正确的法律办事,试想行政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按照法律政策办事,但是如果这条法律政策违背了现实情况,那行政效果就是不理想、不公平的,所以,一个完善健全的法律系统是至关重要的。而一个健全完善的法律系统则是一个法治国家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建立了法治国家,拥有完善的法律系统,那么法治政府的建立也不难了。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是我国国家机关中规模最大,职权最广泛,与人民群众交往最为经常直接的机关,衡量法治国家的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志就是是否建立起法治政府,因此,没有法治政府,就没有法治国家。

三、科学立法,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科学的立法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宪法为领导的,具备了严谨的结构、齐全的部门、团结的内部、科学的体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的法治建设也从形式上的法治发展为实质性的法治,不仅能够依法办事,服从法律,而且强调立法的质量,法律的内容,还有正当程序的贯彻。这是我国在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要随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因此法律也要随社会的发展需求变化而变化。我们现在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如何科学立法,进一步提高立法的质量。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正确的立法信念,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立法的根本原则,把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前进目标;第二,应当建立完整全面的立法规划,依据法律制定法律,遵循正当程序和有关机制,提高立法的科学性,提高法律的针对性、系统性;第三,为公民创造有利条件,积极鼓励公民的有序参与,从立法规划到研究决定,都应开通各种渠道,如民主听证会、座谈会、网络征求意见等,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而强化了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使制定政策法律可以有效的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全面的协调社会各种组织阶层的利益;第四,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法律颁布和实施后,社会各个组织可以通过反馈机制对法律政策及法规作出评价,这样就使得立法机关可以和各个组织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促进立法机关及时发现问题,通过立法解释或者修改法律来纠正。④

四、依靠人民群众,积极推动公民参与

公众参与法治国家的建设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从国家层面上说,公民是社会重要的一份子,公民参与政策的制定,参与重大事项的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政策的公共价值取向,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增强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另一方面,从公民层面上说,公民参与不仅密切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交流联系,缓解了两者之间的矛盾,站在对方的立场互相理解,实现公共利益。而且,公民参与也增强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感,推动公民的积极参与,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

但是,由于我国现实的国情,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公民参与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我国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过低,这与我国文盲过多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这也是造成法盲的重要原因;第二,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政府有时会封闭一些会产生不良后果的信息,公民无法接收到信息,造成双方信息不对称,公民参与也就成为纸上谈兵;第三,当前社会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在不断地提高,然而当前的公民参与机制还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有些公共决策名义上采取民主的形式,举行听证会,民主评议会,让公民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到最后做决定时还是个人起决定作用。总之,我们的公民参与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1.全面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尤其是政治文化素养

首先,政府应当认识到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全力支持并为公民参与创造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为多元文化思想交流提供平台,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其次,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加强对教育的宣传,普及教育,逐渐减少文盲的数量,同时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民主意识、政治责任感;最后,公民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清楚知道自己拥有哪有权利,增强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政治责任感,充分行使政治权利。

2.政府要信息公开化

一方面,这是制度上的规定,公民要想实现公民参与,协助公共政策的制定,就要必须使公众了解政府的信息。另一方面,政府只有满足公民的知情权,保障了公民的政治权利,更能激发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挺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因此,政府可以通过举行民主听证会,网络征求意见,公示等方式,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建设阳光政府。

3.完善公民参与体制

前面我们提到公民参与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很多决策虽然名义上采取的是民主的形式,但是实际做决定的还是个人。导致这种现象的关键原因是公民参与制度体制还不够完善,应当将公民的参与制度体系化,将公民的知情权、舆论权进一步细分,使其形成一个完善的公民参与制度体系。此外,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针对那些公众参与的具体实施方法存在的缺陷,处理不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操作程序,应不断予以提高。⑤

总之,法治国家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党、政府、公民、社会的互相配合,使国家从过去的“人治”、“依靠三纲五常,依靠宗教,依靠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转化为“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坚持法律至上”,从而建成法治国家。

引文注释

①李步云.法治国家的十条标准[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2).

②余凌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途径[J].法学杂志,2013(6).

③姜明安.伦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J].法学杂志,2013(6).

④张溪.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J].湖湘论坛,2009(1).

⑤冯静.公民参与与法治社会建设[J].许昌学院学报,2011(4).

法治建设不足篇6

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养分,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从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猿职逊ㄖ巫魑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条法治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两手硬。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好,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走我们自己的法治道路,发挥好这条道路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切实推进以德治为基础的法治建设、以法治为保障的德治建设。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要应对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从根本上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清醒看到,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单就法治论法治是不够的,必须着眼全局、系统谋划,特别要立足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重视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着力培植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营造全社会都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文化环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千百年来,围绕法律与道德的话题经久不衰。今天的中国,让法治的阳光普照,让道德的清风吹拂,每个人的追梦之路、整个民族的追梦之路必将更加亮堂通畅。

法治建设不足篇7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科建设时间短很多理论还不成熟

由于我国教育事业不断飞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断倾向于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国家积极出台政策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改革,为提升全民思想素质提供政策支持。虽然政府部门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很大的基础建设不足问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学科建设时间不长,致使很多理论未能够熟练被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学科建设时间不足,国家正在出台相关政策和加强人力投入不断改善这种不足现状,但是仍然还存在着很多研究理论不足,影响着思想政治学科体系建设。[2]

2、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素质不足

虽然我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从科学化的学科建设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研究者的队伍思想素质水平不够。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研究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专业性和教育方式等不同,造成了思想政治研究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看法不一,从而影响了我国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可以说是开展教育的重要环节,只有提升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为学生们提供更加有效的教育。

3、思想政治科学化学科建设不成熟

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教育学科建设涉及很多方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构建变得相当复杂,复杂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在教育中显得非常不成熟。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推进,之前成功的教育经验被保留,但教育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如何实现科学建设,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完成培养高质量合格思想的学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工作。[3]但是目前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建设明显不足,如何在新时期紧抓教育质量的同时抓紧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将成为学校的当务之急。思想政治科学化学科建设不成熟,引起教学质量下滑将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将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措施

1、清楚定位明确深化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目的

学科作为一种教育体系模式,其发展标志着学科教育方式的进步,当然这种进步不是某种具体的发展模式,而是存在着多种作用力的影响,在多种学科发展下协同发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时候,应积极统筹思想政治建设,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组织形态以及活动形态,从这些不同的形态的整合中实现深层次的突破和创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时候,应明确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然后根据时代的具体发展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只有明确了深化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的目的,才能够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应对时代的发展,将学校与社会发展、时展并轨,实现科学化发展。

2、加强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形态发展

加强思想政治科学知识形态发展的时候,应积极完善学科的布局,实现布局的科学分布,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完善思想政治学科的科学布局主要是将主干学科、分支学科的关系弄清楚,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学科建设提供借鉴。我国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全民思想仍然是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社会的发展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才能够引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否则将会迎来巨大灾难。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政治属性、历史传统以及文化优势,因此我国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时候具备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形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时应注意加强多种知识形态共同发展。[4]

3、加强思想政治学科活动形态建设

思想政治学科建设时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活动,无论是学科教材活动、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以及师生互动等活动,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研究是思想政治学科科学化发展的基础,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同时还可以为教学活动和知识活动创造提供理论支撑。因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活动形态发展其关键在于积极创新教学活动形式,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保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态研究的时候,应该积极着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实践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活动理论和实践对接,切实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努力。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形态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组织形态研究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人力支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形态研究主要应该从规则、结构以及观念三个方面落实。[5]首先加强规则建设即应该将规则作为组织形态发展的制度保障措施,任何一个学科研究过程中都应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制度,否则将难以做到普遍满足大众需求,很可能出现违反规范问题。其次加强结构建设即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人才培养,做到始终有人坚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持续努力。最后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观念建设,因为观念的缺失或者薄弱都会造成学术界缺乏认同感和自律性。坚持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观念,确立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向,使得所有研究者之间互相约束和制约,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其他同行之间共同交流合作。

三、结束语

法治建设不足篇8

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治国理政模式,法治文化则是一个社会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状态和精神风貌。文章以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厂为例,通过浅议用法治文化推进企业发展,着力提高法律队伍业务素质,扎实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与内控管理深度融合,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规范内部管理,保证合规经营,稳步提升依法治企能力和水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法治文化;法治建设;企业发展

一、“法治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完善的“法治文化”建设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了“法治文化”建设领导机构。成立了“法治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厂长工作部(法律事务办公室),由领导小组统一部署该厂中、长期普法规划,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由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总法律顾问、纪检委书记担任小组副组长,负责牵头落实集团公司各项法治工作部署,与安全生产、经营发展工作同重视、同协调、同落实,形成了集中的推进合力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二是编制了“法治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结合企业实际和工作需要,组织编制了《哈尔滨第一热电厂“法治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方案以集团公司“法治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为指引,明确以“服务保障企业改革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全厂职工法律素质,促进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参与市场竞争、依法维护合法权益,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目标,努力为企业规范运营、风险防控和现代治理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提供完善的法治保障。三是“法治大唐”纳入“十三五”规划。努力勾画法治工作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将“法治文化”作为重要一节,融入到“十三五”规划当中,紧密围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发展等重点任务,从治理结构、决策程序、制度建设、流程审核等角度出发,全方位构建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诚信守法的运行机制,力争到2020年,企业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内控管理流程进一步优化,全员法治理念进一步增强,法律顾问素质进一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核心竞争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四是制定了哈一热厂“七五”普法规划。成立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和普法办公室,负责统一组织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和年度普法计划。正确认识当前普法工作新特点、受众新需求、知识新变化,积极运用电视、微博、微信及电子屏幕等新媒体,科学编排切合实际、体裁新颖、职工喜闻乐见的普法内容,通过全方位、多样性、立体化的普法平台,引导职工深入了解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熟悉、掌握和运用与本部门、本专业、本岗位工作相关的法律条文,形成良好的遵法、信法、守法、用法氛围,确保法治宣传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强化内控管理,形成了有力的“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抓手

2016年,哈一热厂法治工作环境发生了诸多变化,集团公司集中采购平台全面实施,该厂调峰热源项目开工建设,两台机组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多种经营产品销量屡创新高,随着对外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制度修编、法律审核和流程控制等业务逐渐增多,物资采购、工程招标和销售管理等项目风险控制工作更加重要,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与法律事务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加快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努力形成有力工作抓手也变得更加紧迫。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该厂切实发挥法律事务办公室作为风险防控首要环节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以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法律审核为抓手,把规避风险、合规运营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规章制度方面,严格执行制度修编法律审核。2016年3月份,按照厂内工作安排,该厂对企业可执行制度进行了集中修编,新建、修订、了《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厂物资采购管理制度(试行)》、《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厂合同管理办法》、《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厂重大审计事项报告制度》等涉及13个职能部门的可执行制度118部,并按照规范流程进行了内部审核。经济合同方面,严格执行外聘律师先审制度。明确法律事务机构承担合同管理职责,把律师审核作为不可或缺的节点,嵌入到合同审查程序当中,进一步强化“风险事前预控”,要求一切对外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件签订前,必须报送法律工作归口部门,经归口部门送法律顾问审核无误后,再进行法律文书的签订。截至10月末,累计完成各类法律文书审核383个。重要决策方面,严格执行法律顾问参与程序。2016年,该厂累计召开企业党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等会议9次,凡涉及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和大额资金使用的决策事项,形成会议纪要书面文件后,均由法律顾问进行法律审核,出具专业的法律意见书,避免了违法决策、违规决策,保证了审慎决策、科学决策。2016年截至10月末,该厂重要决策、规章制度和经济合同法律审核率全部达到100%,有效规避了决策、制度和合同管理过程中潜在的法律风险,确保了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依法合规进行,避免了法律纠纷案件的发生。

二、法治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经验

认真思考“法治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该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量工作得失,总结工作经验:一是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基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在安全生产、物资采购、财务运作等高风险领域,应有完备的规章制度可循,应高度重视规章制度的起草、审核和修改程序,根据法律条文变化和企业发展需要,定期组织制度修编,确保规章制度与集团公司、省公司统一规范、协调一致。2016年,该厂累计修编安全管理规章32部,财务部门22个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部修编,根据实际需要,修编了《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和《工程概预算管理办法》等,为内部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为规范运行奠定了体制基础。二是以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强内部法律人才培养。落实总法律顾问制度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认真履行顾问程序,提高法律顾问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保证法律顾问参与重大决策过程,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企业依法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针对当前法律事务办公室合署办公、人员多为兼职的实际情况,要高度重视内部法律人才培养工作,把法律人才纳入企业整体人力资源范畴,强化专业培训,保障培训经费,争取持证上岗,增强履职能力。三是以企业外聘法律顾问为补充,有效弥补工作力量不足。要正确认识企业当前专职法律人员不足的客观实际,通过聘请专职律师担任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在内部现有人员基础上,增加外部审核把关程序,努力建设一支内外结合、专业高效的法律工作团队。目前,该厂同黑龙江佳旭律师事务所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该律所专业律师担任企业外聘法律顾问,对现有法律队伍形成了有益补充。

三、当前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法律工作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目前该厂法律工作仍处在合署办公状态,缺乏专职法律人员,随着经济合同的增多,难以完全满足重大经济合同的内部审核要求,较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外聘律师,需要进一步整合法务资源,补充法律人员,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和法律业务水平。二是部分职工对法律风险仍认识不足。法律意识、合规管理的宣贯力度与先进企业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个别合同管理人员对法律风险事先估计不足,对潜在的法律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缺乏足够的认识,经手对外合同时,过度倚重于法律顾问的修改意见,风险事前预控的积极性、主动性仍有待增强。三是各类经济合同文本需进一步规范。该厂对外经济合同明显增加,但由于涉及部门多、专业多,不同部门、不同专业间采购物资各不相同且种类多样,因此缺乏统一、规范的合同范本,个别合同管理人员在草拟合同时,对违约责任或纠纷处理等重要条款缺乏完整性认识,给企业带来了潜在的法律风险。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途径一是着力强化法律风险事前预控。严格执行各类法律文书的逐级审批和联合审签制度,探索建立法律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各部门开展合同履行情况联合检查,及时分析和评估潜在法律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消除各类法律隐患,积极推动法律顾问职责由“事后诉讼”向“事前防范”转变,保证各类涉外文书的合法合规性,确保企业依法经营、稳健发展。二是切实增强内部人员履职能力。持续加强法律队伍建设,及时补充专职法律工作人员,推进法律队伍专业化方向发展。面对全厂职工特别是重要岗位管理人员,要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以全年普法活动为载体,认真组织《经济法》、《合同法》及集团公司三部合同指引文件的专题学习,提高各部门领导人员、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努力形成覆盖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三是优化合同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以合同管理为中心的内部控制机制,针对当前法律范本不足的实际,对具有较高重复性和利用率的合同,要及时固定合同范本。涉及物资采购、技改工程、多产销售等高风险业务的经济合同,要从严管理、打通流程,严格执行法律审核程序,及时规避合同条文、审批过程和履行流程中的法律风险,扎实有效地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总之,法治文化建设是个渐进的过程,必须立足于企业的实际,为切实发挥法治建设在规范内部管理、防范法律风险、维护企业权益、推进优化发展等方面的突出作用,该厂认真对照“法治文化”建设有关内容,不断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着力提高法律队伍业务素质,逐步落实为制度化和程序化,即法治化的措施,健全法制并充分落实,在全厂形成真正依法办事的风气和习惯。

上一篇:法治建设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下一篇:法治建设职责情况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