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谚语范文

时间:2023-12-04 16:48:36

名言谚语篇1

1、练功容,而守功难。

2、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3、饱生众疾。

4、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5、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

6、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

7、心情舒畅百病消。

8、戒晚食为养生善术。

9、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0、食不语,寝不言。()

11、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

12、色欲知戒者,可以延年。若要健,天天练。

13、人不得夜食。

14、药补不如食补。

15、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

1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17、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人。

18、夜饱损一日之寿。

名言谚语篇2

2、时间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德奥弗拉斯多。

3、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条真理。斯里兰卡。

4、过放荡不羁的生活,容易得像顺水推舟,但是要结识良朋益友,却难如登天。 巴尔扎克。

对联:1、万里秋风吹锦水,九重春*醉仙桃。

2、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谚语:1、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2、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警句:1、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

2、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名言谚语篇3

2、庐山最美在山南,山南最美数三叠。

3、名泉七十二,趵突天下无。

4、七倍长江八倍巢,只抵洞庭半截腰。

5、细湖景致六座桥,一枝杨柳一枝桃。

6、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7、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8、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9、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

10、娥眉天下秀,华山天下险,泰山天下雄。

名言谚语篇4

关键词:谚语;文化;翻译

引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

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

(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

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

Constantdroppingwearsthestone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sdistancetestsahorse''''sstrength.sotimerevealsaperson''''sheart.

英谚:1、Outofsight,outofmind.

眼不见,心不烦。

2、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

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Downylipsmakethoughtlessslips.

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Whatonelosesontheswingsonegetsbackontheroundabouts.

英谚:1、Aeeidentswillhappeninthebest-regu-latedfamilies.

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2、Emptyvesselsmakethemostnoise.

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

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汉谚: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longasgreenhillsremains,there''''llneverbeashortageoffirewood,

2、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Betterbethehead0fadogthanthetailofalion.

英谚:1、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Acontentedmindisaperpetualfeast.知足者常乐。

三、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

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一内容的谚语,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因此谚语的翻译需灵活处理。一般来说,谚语的翻译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同义谚语借用法

同义谚语借用法就是运用相同意思的谚语相互翻译的方法。虽然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习惯、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但是在某些谚语无论内容、形式都有相似之处,其中运用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大致相同,且表达的意义也相同。对这些谚语采用同义谚语借用法,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汉谚:1、一次被火烧,二次避火苗。

Aburntchilddreadsthefire.

2、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

英谚:1、Likebegetslike.龙生龙,凤生凤。

2、Wallhaveears.隔墙有耳。(二)直译法

采取直译法翻译谚语,指在翻译时尽量保持源语谚语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把原来的内容、形式、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保留形象,努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张培基在《习语汉译英研究》中指出直译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国语言中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各种特点,民族色彩很浓,习语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

汉谚:1、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Itiseasytododgeaspearintheopen.buthardtoguardagainstanarrowshotfromhiding.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fireonthecityh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

英谚:1、Forbiddenfruitissweet.禁果分外甜。

2、Halfaloafisbetterthannobread.

有半块面包总比没有好。

(三)意译法

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有一部分谚语无法进行直译。这部分谚语一般没有很强的比喻,或者根本没有比喻,且这类谚语的特点是寓意较深且隐含于较浅显的字面下,带有浓厚民族色彩且多来源于历史典故,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原文的形式了,而应选用意译法表达出来。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传达原意,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汉谚: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Alossmayturnouttobeagain.

由于译文读者不了解该谚语的背景,无法理解它的直译“Whentheoldmanonthefrontierlosthismare.whocouldhavesuggesteditwasablessingindisguise?”

2、天有不测风云。

Somethingunexpectedmayhappenanytime.

“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无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一目了然了。

类似的,在英语当中也有很多只宜意译的谚语,如: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不宜直译成“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

(四)直译和意译兼用

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在文化传承、语言结构、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直译或意译不能达到目的,因此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采用直译保留原文比喻形象,兼用意译作适当补充,不给读者造成错误联想。

对一些喻在言外的汉语谚语可以采用这种翻译方法,例如:一个碗不响,两个碗丁当。Onebowlisquiet,tWObowlsmakearow.(译文中的前半句采用直译法,后半句中的“丁当”意译为吵架,不仅弥补了直译的不足,将含义译出,而且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样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以翻译为:SimaZhao''''sintentisknowntoall.thevillain''''sdesireisobvious.

四、英汉谚语互译时需注意的“三化”

(一)民族化

谚语和本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时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社会习惯,而且要了解译人(书面语)语的社会习惯、生活习俗等文化背景。千万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翻译原文,也就是说不能用含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谚语去译英语谚语,反之亦然。

下面这个例子都是有欠考虑的,译文充满了异国文化色彩,让读者感到啼笑皆非。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译文1:UntilQingFuisdoneawaywith.thecri-sisinthestate0fLuwillnotbeover,译文2:Therewillalwaysbetroubleuntilhewhostirsitupisre-moved.

分析:如果读者不了解这句汉语谚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看到译文1就会大惑不解。庆父是鲁庄公的弟弟,庆父不死,鲁国的祸乱就平息不了,比喻不除掉罪魁祸首,就不会有安宁。所以还是选择译文2比较好,因为把这句汉语谚语的寓意翻译出来了,读者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口语化

谚语在语体上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谚语翻译时要注意口语化。

汉谚:少见多怪。试比较两种译文:Wonderisthedaughterofignorance,(口语化)Seeinglittleisthecauseofamazement.(书面语)

英谚:Theleopardcan''''tchangeitsspots.试比较两种译文:是豹改不了斑纹,是狗改不了吃屎。(口语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书面语)

(三)艺术化

谚语翻译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一要注意用词的精练,二要注意上下两句的对仗,尽量使译文具有韵律又押韵,通俗易懂。

汉谚:酒后吐真言。Winein,witout,看菜吃饭,量体裁衣。Fittheappetitetothedishesandthedresstothefigure.

英谚:Menmaymeetbutmountainsnever.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不要译为“人也许会相见,可是山头却不会。”)Whohasnevertastedbitter,knowsnowhatissweet.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不要译为“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苦味道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甜味的。”)

五、结束语

名言谚语篇5

关键词:谚语 人性 培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07-03

谚语是人类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人们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集体创造的,通俗易懂的固定语句。恰当地使用谚语既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又能使语言生动风趣,增加感染力和影响力。在国与国之间外交过程中,正确地使用谚语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达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在经济进入“全球化”的今天,利用广为人知的“谚语”来缓解彼此的矛盾已受到政治家、外交家们的青睐。比如,总理2007年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说时,引用了谚语“树欲静而风不止”(静かならんと欲すれどもとまず)[1](参10:208)就引起了轰动。正因为恰当地引用了谚语,首脑们的演讲才被人们牢牢记住,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谚语对人性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这也正是日本将谚语作为“教育训”和“人生训”贯穿于中、小学的教学之中的重要原因。

1 谚语与人性

我国的《新华字典》[2]中是这样解释的:谚语,社会上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某种经验和道理。在《多功能学生字典》[3]中是这样解释的: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多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例句:谚语出自胸中,花草出自山中。英语:Proverb.种类分为:农谚,谚语,古谚。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4]中这样解释: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日本的《新明解国语辞典第5版》[5]中对谚语解释:その国の民の生活から生まれた、教的な言。(短くて、口のいいものが多い)「急がば回れなど。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从民众生活中产生的,具有教训性的语言(语句简短且顺口的居多)。例如:欲速则不达。在《大辞林(第二版》[6]中的解释:昔から人々ので言いならわされた、刺・教・知・趣などをもったな言。「出る杭は打たれる「朱に交われば赤くなるなどの。意思是:自古以来,人们之间言传下来的,具有讽刺、教训、知识、兴趣等特点的简洁的语言。例如:出头的椽子先烂;近朱者赤等。此外,谚语还分为:俚语谚、谚语、古谚、西谚、世谚、俗谚等。

因此,即使是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研究不同语言的谚语的学者、研究者对不同文化特征的直观感觉的表现,以及收集分类谚语的考察、研究活动仍然很活跃。

2 中国谚语对人性培养的价值体现

我国的谚语除现在流行的谚语以外,大体都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谚语,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口承文化的时期。然而流传于后世的,脍炙人口的,对人性的培养起到教育作用的“谚语”,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经典名句”。例如:中国的“温故而知新”;“问是一时之耻;不问则是一生之耻”等脍炙人口的谚语是出自收录古代大思想教育家孔子的经典名句的《论语》,经过几千年世世代代的言传,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了众所周知的谚语。由此可见中国的谚语大多数都产生于古代的思想、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的话题以及故事并逐渐演变为对人性的培养起到“启迪”和“指导”作用的谚语。像“失败是成功之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谚语是众所周知。

在我国的小学课本及读物中,常常为谚语这样短小而富有哲理的语句开设一个专栏或页脚标注,使小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些朗朗上口的谚语,并通过老师或家长的讲解逐步理解了其中的含义,逐渐地继承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并通过在语言或行动约束自己或劝告别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恰恰体现出谚语对人性培养方面的作用。例如,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五年级上册)[7]中有这样的谚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像这样的通俗易懂、简短且容易记忆的语句已被人们世世代代地广为流传下来,作为“教育”和“警示”后人的宝贵财富。同时,这些通俗易懂的谚语大多作为谚语收录到日本的各种谚语词典中,并附加上适合于儿童和中小学生阅读的带有漫画图案,从而达到“启发”和“教育”未成年人的作用和效果。因此,日本学者对中国的谚语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尤其是谚语对人性的培养和谚语的“教育性”方面的研究已经颇有成果。

名言谚语篇6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差异;语言对比;

一、引言

谚语是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语句,是人类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谚语作为“民族文化之明镜”,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带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反映了一个民族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生活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物产风貌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征,表达了一个民族对世态、生存方面的哲理性思考和待人处事方面的睿智,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广泛的通俗性和生动的口语化等特点。它语言洗练优美,教诲意义深刻,代表民族精神,体现国家文明。作为一种语言形式,谚语与文化密切相关,它折射出文化所涵盖的历史,世界观以及语言功能等等。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汉语里有丰富的谚语,英语也是如此。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文化差异和语言特征三方面进行中西方谚语对比研究。旨在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提高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

二、中英谚语不同的历史渊源

(一)来源不同

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西方谚语有许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Give everyone his due.”(一视同仁)。该谚语反映了基督教“人人平等”的教义。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是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的缔造者和主宰。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相关的谚语如下:

(1)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所不在。)

(2)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3)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汉语中的谚语则受到“儒”“道”“佛”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儒家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道家的思想。佛教起源于印度,汉唐期间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的寺庙、道观比比皆是,因此相关的谚语俯拾皆是。如:“不看僧面看佛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儒家思想根深蒂固。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为了巩固统治,利用儒家的天命观,自称为天子;又利用儒家的礼仪和三纲五常,形成一套尊卑有别、上下有序的等级,每个人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不能越位。如“小鬼斗不过阎王”“胳膊扭不过大腿”“官大一级压死人”“宰相家人七品官”。地域不同,自然景观各有其特点,不同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使得中西方谚语存在明显差异。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海,人们在长期的渔业中,创造出大量的英语谚语。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例如:

(4)Who will not be ruled by the rudder must be ruled by the rock.(船离舵,要闯祸。)

(5)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 (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的水手。)

(6)It is hard sailing where there is no wind.(无风难使帆。)

(7)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没有目的就像航海没有罗盘。)

(8)There’s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as ever come out of it. (有了大海,不怕没鱼。)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多离不开内陆山水。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长江后浪推前浪”“七十二行,庄稼人头一行”“仰面求天,不如扑面求土”。“远亲不如近邻”则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人用“竹子”来形容坚强、高风亮节的性格,并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而英国蘑菇比较多,所以英语用“just like mushrooms”(犹如蘑菇一样)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二)历史典故和寓言差异

英汉谚语来源于不同的历史典故,英语中许多谚语都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例如来自《圣经》的谚语:

(9)When Greek meets Greek,and then was the tug-of-war.(两雄相争,必有激战)

(10)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入乡随俗)

(11)Under one’s vine and fig tree.(比喻安居乐业。)

(12)Let the dead bury their dead(比喻割舍旧情,抛弃往事。)

(13)Let us eat and drink,for to morrow we shall die(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此外,西方谚语中有许多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如:“Never say die”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具有很强的警策和教育意义。如“白天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三、谚语背后隐藏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滋生出来的。不同的文化必然反映了不同的民族特色。谚语的差异就很好地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风俗习惯的差异

习俗差异是中英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龙”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着崇高的位置,是权贵、尊荣的象征。它威力无穷,变化无穷。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被称为“龙的传人”。有关龙的谚语大多含有褒义,而龙在国外语言中,含有贬义,指凶暴的、严厉的人。如“dragon’s teeth”:相互争斗的根源。“the old Dragon”:魔鬼。最典型的差异表现莫过于对“狗”的态度。在汉语中,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部分有贬义,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等。而在英语国家,狗被认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因此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部分有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之日)等。

(二)价值取向的差异

1.人和自然关系取向

西方对待宇宙传统的观点是“天人相分”,认为人和自然是一对对立的实体。人和自然的对立中,人占主动,处于支配和改造自然的地位。因此,人们突出人与自然的抗争,不断地应对自然的挑战,努力支配、改造自然。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人道必须顺应天道,人只能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汉语中有许多谚语通过自然来关照社会,启迪人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说明自然规律和人事规律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2.时间取向

时间观念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民族的宇宙观和思维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克拉克洪的研究,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时间取向。在过去的时间取向文化中,人们尊重历史和传统,在现在时间取向文化中,人们强调此时此刻,在未来时间取向文化中,人们规划和掌控未来。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儒道两家的教义贯穿始终,都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人极其重要,在时间上就表现为过去取向。西方人则把“跟上时代“和“关注未来”作为行动的指南,采取未来时间取向。因为西方人认为,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 。

3.行为取向

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海洋文化。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西方人热衷冒险,敢于挑战的性格。“拼搏、进取”是他们精神的动力。人们相信只有不断努力,快速行动,追求效率,并获得成功,才是被推崇的品质。“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比语言更响亮。)“The shortest answer is doing”(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干。)

几千年来,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崇尚自然,倡导无为。人们力图“无为而有为”,无为是“自然”的延伸。一切人为的东西都不自然,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为人处事也应该顺应自然。办任何事情都不可凭主观欲望胡作非为。当然,“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不是坐以待毙,而是顺应自然的、更大程度、更高境界的有为。顺自然而为,即为“无为”,即循道而为。

(三)道德观念差异

1.孝道问题

孝道即孝顺父母之道。在西方道德中,虽然也要求儿女尊敬父母,但不强调对父母言听计从,子女都有自己的人格,更没有把“无后”看作不孝的罪行。有些谚语甚至表达了相反的观念。如:“Children suck mother when they are young,and father when they are old.”(孩子小时吃母亲的奶,老了享受父亲的财。)“Children are not to be blamed for the faults of their parents.”(不能因父母之过使孩子受到责怪。)

在中国古训中,孝顺父母是儿女应尽的义务,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赡养父母及在身边侍侯父母等等。汉语中有许多相关谚语。如:“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父母教,该敬听;父母责,该顺承。”

2.妇女问题

西方国家妇女地位不像中国封建国家那样低下,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以下谚语:

(14)He that would thrive must ask his wife.(谁想发迹,就请教妻子。)

(15)He,who does not honor his wife, dishonors himself.(不尊重妻子的人就是不尊重自己。)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女子受到更多的压迫。她们不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而且地位低下,不能与男子一起受教育,更不能出入社交场合。很多谚语反映了对女子的歧视:“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人头发长,见识短”“臣为君死,妻为夫亡”。

3.对待面子和名誉的态度

西方的传统道德观念认为,名誉很重要,人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但只要自己不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犯法律,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重要。如:

(16)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 but words will never hurt me.(棍棒石头可能打断我的骨头,但话语绝不会伤害我。)

中国人非常看重面子,名誉常与道德联系在一起。一个有道德的人就会有好名声,通常也就有好面子。但是有道德的也可能在某种情况下失掉面子。如朋友突然造访时你的衣冠不整,这有损你的面子,但无损你的道德。中国人在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下,既重视名誉,也重视面子。相关的谚语有:“人有脸,树有皮,没脸没皮没出息”“死要面子活受罪”“只要面子,不要夹里。”

四、英汉谚语外显语言特征差异

谚语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是因为谚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语言通俗易懂,语音和谐。下文通过英汉谚语中的句法结构、语音特点等表现手段展现英汉谚语的语言风格。

(一)句法结构

1.简单句和复合句

谚语是语言中作为词汇单位的固定句子。由于谚语是词汇单位,又要易于记诵,所以句子力求简短。在英语中,谚语多数为简单句,用来说明一个主题,反映人们对该事物的各种价值观。以“爱情”这一主题为例。

(17)Lover should not be all one side.(爱情不是一厢情愿的。)

(18)Love will find out the way.(爱情自会找到出路。)

(19)Love and cough cannot be hid.(爱情与咳嗽一样不能隐藏。)

上面列举的这些英语谚语都是用简单句表示爱情观,使爱情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一种感情。英语中除了用简单句谚语反映爱情经验之外,也有少量的复合句谚语。

而汉语的情况正好相反。汉语中虽然也有很多反映爱情经验的谚语,但由于表现爱情观时常采用陪衬,复合句谚语就比简单句谚语多了。例如:

(20)鲜花终究会凋谢,唯有爱情永久存。

(21)甘蔗越吃越甜,爱情越长越深。

在英汉谚语中,有时所表达的内容相同,但所用句式不同,英语表达一般直截了当。汉语则隐隐遮遮,通过陪衬对应。例如:

(22)Love is a sweet torment.(爱情是甜蜜的痛苦)。

(23) Love is free.(爱情是自由的。)

(24)爱情不是强扭的,幸福不是天赐的。

(25)爱情在市场上找不到,爱人在店里买不到。

从关于爱情谚语的比较中,大致可以看出,汉语谚语多用复合句,在形式上多用排比,对偶。在内容上衬托、呼应。而英语谚语较多用简单句直指要害,一针见血。

(二)中西谚语的押韵差异

1.汉语谚语的押韵和英语谚语的尾韵

英汉谚语都讲究押韵,但两者有些细微的差异。请看下边的英语谚语:

(26)Well begun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27)First thrive and then wives.(先立业,后成家)

(28)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 (君子之交淡如水)

(29) 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在家千日好, 出门时时难)。

上述谚语,有的是两个短语,有的是一个句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每条谚语朗读起来该停顿地方的两个词,都有相同的尾音,或者以相同的元音结尾,或者以相同的元音加上相同的辅音结尾。由于同音重复出现在谚语中两个停顿地方的末尾,英语中便把这种押韵叫作“押尾韵”。通过同音的重复,读起来就能够前呼后应、一唱一和、音韵铿锵、节奏明快。

汉语谚语在朗读起来该停顿的几个地方出现同音重复,这种现象叫押韵。如:“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些谚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每条谚语朗读起来该停顿地方的那两字,都有着相同的韵母。如“天”和“边”都有相同的韵母,“麻”和“瓜”都有相同的韵母“a”,“宝”和“草”都有相同的韵母“ao”,而“深”和“针”都有相同的韵母“en”。这些汉语谚语通过压韵而富于声韵美和节奏感,人们在得到哲理性启发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感受。

2.汉语谚语的复辞和英语谚语的头韵

在英语谚语中,要说明两个词的关系,就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押韵:“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同音的重复,不像“尾韵”那样出现在停顿地方两个词的末尾,而是出现在谚语中两个关键词的开头。因此英语中称之为“头韵”。“头韵”同样使英语谚语产生了声韵美,增强了节奏感,因而使重点更突出,结构更加紧凑。

在汉语谚语中,如果要说明几个词的关系往往在这几个词的开头使用同音重复,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叫作复辞。如“换汤不换药”“救兵如救火”。这两条谚语通过几个关系词开头同音重复,一呼一应,一纵一收,十分顺口。

五、结语

谚语是一个民族智慧和经验的结晶,通过对中西谚语历史渊源、文化差异和语言特征的对比,可以看到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中西谚语异彩纷呈,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中西方的谚语有着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为了更加便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汉英谚语差异,去做更多的研究与探讨工作。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2]季成家.中国谚语选[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3]李家成.论师生交往的个体生命价值[J].集美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3,(3):7~9.

[4]罗圣豪.论汉语谚语[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15~17.

[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6]张履祥.试论汉语谚语词典的编纂[J].辞书研究,1989,

(3):19~22.

[7]赵仲邑.文心雕龙集注[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2.

[8]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朱小蔓.关于教师创造性的再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01,

(1):12~15.

名言谚语篇7

Never say die.永不言败。

New wine in old bottles.旧瓶装新酒。

No man is content.人心不足蛇吞象。

No living man all things can.世上没有万事通。

No cross, no crown.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No garden without its weeds.没有不长草的园子。

No man can do two things at once.一心不可二用。

No man is born wise or learned.没有生而知之者。

No man is wise at all times.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None are so blind as those who won't see.视而不见。

None are so deaf as those who won't hear.充耳不闻。

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一切美好的事物皆有终结之时。

名言谚语篇8

关键词:谚语;文化;翻译

引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

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

(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

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

英谚:1、Out of sight,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

2、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

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Downy lips make thoughtless slips.

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roundabouts.

英谚:1、Aeeidents will happen in the best-regu-lated families.

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2、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

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

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汉谚: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 long as green hills remains,there'll never be a shortage of firewood,

2、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Better bethe head 0fadogthanthetail of alion.

英谚:1、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知足者常乐。

三、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

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一内容的谚语,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因此谚语的翻译需灵活处理。一般来说,谚语的翻译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同义谚语借用法

同义谚语借用法就是运用相同意思的谚语相互翻译的方法。虽然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习惯、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但是在某些谚语无论内容、形式都有相似之处,其中运用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大致相同,且表达的意义也相同。对这些谚语采用同义谚语借用法,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汉谚:1、一次被火烧,二次避火苗。

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2、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英谚:1、Like begets like.龙生龙,凤生凤。

2、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

(二)直译法

采取直译法翻译谚语,指在翻译时尽量保持源语谚语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把原来的内容、形式、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保留形象,努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张培基在《习语汉译英研究》中指出直译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国语言中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各种特点,民族色彩很浓,习语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

汉谚:1、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It is easy to dodge a spear in the open.but hard to guard against an arrow shot from hiding.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fire on the city hall brings disaster to the fish in the moat.

英谚:1、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

2、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 bread.

有半块面包总比没有好。

(三)意译法

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有一部分谚语无法进行直译。这部分谚语一般没有很强的比喻,或者根本没有比喻,且这类谚语的特点是寓意较深且隐含于较浅显的字面下,带有浓厚民族色彩且多来源于历史典故,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原文的形式了,而应选用意译法表达出来。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传达原意,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汉谚: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由于译文读者不了解该谚语的背景,无法理解它的直译“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who could have suggest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2、天有不测风云。

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无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一目了然了。

类似的,在英语当中也有很多只宜意译的谚语,如: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不宜直译成“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

(四)直译和意译兼用

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在文化传承、语言结构、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直译或意译不能达到目的,因此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采用直译保留原文比喻形象,兼用意译作适当补充,不给读者造成错误联想。

对一些喻在言外的汉语谚语可以采用这种翻译方法,例如:一个碗不响,两个碗丁当。One bowl is quiet,tWO bowls make a row.(译文中的前半句采用直译法,后半句中的“丁当”意译为吵架,不仅弥补了直译的不足,将含义译出,而且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样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以翻译为:Sima Zhao's intent is known to all.the villain's desire is obvious.

四、英汉谚语互译时需注意的“三化”

(一)民族化

谚语和本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时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社会习惯,而且要了解译人(书面语)语的社会习惯、生活习俗等文化背景。千万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翻译原文,也就是说不能用含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谚语去译英语谚语,反之亦然。

下面这个例子都是有欠考虑的,译文充满了异国文化色彩,让读者感到啼笑皆非。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译文1:Until Qing Fu is done away with.the cri-sis in the state 0f Lu will not be over,译文2:There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 he who stirs it up is re-moved.

分析:如果读者不了解这句汉语谚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看到译文1就会大惑不解。庆父是鲁庄公的弟弟,庆父不死,鲁国的祸乱就平息不了,比喻不除掉罪魁祸首,就不会有安宁。所以还是选择译文2比较好,因为把这句汉语谚语的寓意翻译出来了,读者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口语化

谚语在语体上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谚语翻译时要注意口语化。

汉谚:少见多怪。试比较两种译文:Wonder is the daughter of ignorance,(口语化)Seeing little is the cause of amazement.(书面语)

英谚: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试比较两种译文:是豹改不了斑纹,是狗改不了吃屎。(口语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书面语)

(三)艺术化

谚语翻译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一要注意用词的精练,二要注意上下两句的对仗,尽量使译文具有韵律又押韵,通俗易懂。

汉谚:酒后吐真言。Wine in,wit out,看菜吃饭,量体裁衣。Fit the appetite to the dishes and the dress to the figure.

英谚:Men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不要译为“人也许会相见,可是山头却不会。”)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knows no what is sweet.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不要译为“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苦味道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甜味的。”)

五、结束语

上一篇:常用谚语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谚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