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8 14:39:53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篇1

通过分析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要点,可以更好的护理此类病人,从而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及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老年痴呆;护理;要点

0引言

老年性痴呆又称为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是一组慢性进行性疾病,以记忆力、抽象思维、定向力障碍以及社会功能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近年来,该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临床中需做好该类患者的护理工作。正确分析此类疾病的护理要点是做好老年痴呆患者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本文将对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要点做详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2013年我科护理的24例老年痴呆患者,其中男9例,女15例,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72.4岁。全部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视空间技能障碍等,部分患者行为心理出现问题,约20%的患者大小便失禁。

1.2 护理要点分析

老年痴呆的护理需从以下要点入手:①增进亲和力;②适宜患者的环境;③建立辅助支持系统;④日常生活护理;⑤饮食护理;⑥行为心理问题护理;⑦睡眠障碍护理;⑧四处徘徊护理;⑨建立情感支持;⑩安全护理;?益智训练;?晚期并发症护理。

2 结果

经过系统的护理要点分析,24例老年痴呆患者接受了很好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家属满意率高达100%。

3 讨论

AD的护理是为了有效维持患者的适应水平,维护患者的尊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维持家庭的完整性,有效地减少社会负担。为此临床护理时需从护理要点入手,给予患者有效护理[1]。

由于患者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患者入院后,首先护士要与其陪同家属进行交谈一会儿,待患者情绪稳定后护士再主动适时地接待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有安全感。对于再次住院的患者,应安排熟悉的责任护士和床位,有助于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及依从性[2]。

日常生活中AD患者衣服件数不要多宜简单、宽松、合适,颜色统一,质地不需熨烫;袜子成双放在一起;鞋子大小合适。如厕途中及门上有明显标记;经常强化患者的记忆,认识标记。固定时间引导患者按时去厕所,当患者发生失禁时不要责备,记录发生的时间,避免再次发生。在照顾患者洗脸时,应从后面或旁边进行帮助,因面对面为患者洗脸常使患者感到强迫而拒绝或不合作。对不肯刷牙或不会刷牙患者,可用棉棒沾盐水擦洗,达到清洁的效果。头发要剪成短发,指甲应剪短,以免伤人伤己。保持固定时间洗澡的习惯。为患者准备好水和洗浴用具。不用泡沫多的洗浴用品,以免滑倒。患者拒绝洗澡或不能洗澡时,可化整为零分部进行或床上擦浴。患者服药时必须有人在旁陪伴,帮助患者将药全部服下,以免遗忘或错服。

一日三餐应定量、定时并与其他人一起进食,保持患者平时的饮食习惯,不要用尖锐的刀、叉进食。对视力不好的患者,餐桌要放在明亮的地方,餐具最好颜色比较鲜明。吃饭时患者常会把衣服弄脏,这时不要责备他。食物要简单,将食物切成小块,软滑的食物较受欢迎。避免患者同时进食固体及液体食物。患者每天宜饮水2000ml。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避免或减少使用铝制品餐具。适量使用牡蛎、肉、蛋、奶等以补锌。多食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如大豆、蛋黄、动物肝脏、鱼类、芝麻等以补充卵磷脂可改善思维能力、提高记忆力。

对于睡眠障碍患者可在日间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得患者兴奋。增加日光照射,减少日间午睡,可以改善睡眠节律紊乱;夜间有壁灯照明,厕所有明显标记[3]。

AD患者常常处于病理性选择能力丧失阶段,护士要尊重患者的人格,无论患者的状况如何,对他们均一视同仁,不能歧视或讥笑。理解、关注患者的痛苦和情绪变化,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在遇到突发事情时,做到沉着、冷静。

要多接触患者,花时间与患者在一起很重要,不应使患者觉得照顾者总是匆匆忙忙,要不断地把爱心关心的信息传递给患者,只有通过与患者的感情交流建立信赖关系,患者才能合作。护士对AD患者潜在的健康状况要有所警觉,及时发现身体或心理方面的异常,保证患者的安全,尽量减少身体的限制。护士应经常、不定时地巡视,始终置患者活动于护士的视线内。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文化程度,做一些相应的益智训练,有助于患者记忆力的恢复。

总之, 通过分析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要点,可以更好的护理此类病人,从而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及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国芳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干预[j] .中外健康文摘 ,2014,22: 239-239.

[2] 柯淑芬, 李红. 老年痴呆照护机构生活环境评估量表的研究进展 [j] .中华护理杂志, 2014,4,9(02): 211-215.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篇2

结果:对于轻度患者,两组护理后MMSE、ADL评分较护理前无明显改变,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中、重度患者,观察组护理后MMSE、ADL评分较护理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MMSE、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后(P

结论:综合的责任制护理干预可以改善中、重期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认知及日常生活能力功能,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28

Clinical responsibility dementia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Wu Zongxia Liu Xiaoyan Lu Huaimei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are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order to provid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care for older patients with dementia retirement.

Methods:October 2012 to October 2013 Light Health Division veteran hospital treatment, moderate and severe dementia of 8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equal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interventions,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s based on the patient using a different degree of responsibility, To compare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3 months of cognitive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recovery.

Result:For patients with mild,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MMSE, ADL score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ca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For the latter, the sever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are MMSE, ADL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0.05),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MMSE, ADL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treatment (P

Conclusio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accountability, the cognitive function and weight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the exact effect, should be promo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Alzheimer’s disease Accountability Integrated care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22-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老年痴呆症经常发生在50岁以后人群中,老年痴呆症严重影响到了患者老年生活,给社会与家庭经济带来了困难。患者患病后会出现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视空间辨认、情绪等方面出现障碍 [1]。本文研究着重研究80例患者护理前后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老干部保健科治疗老年痴呆症患者80例,其中轻度患者20例,中度患者50例,重度患者10例,所有患者中女60例,男20例,平均年龄68.34±10.25岁,平均病程4.45±2.34年,患者文化程度文盲20例,小学以下30例,中学30例,所有纳入患者均符合美国NINDS―ADRDA标准诊断 [2],临床早期表现为记忆力衰退、穿衣困难、不记得亲友面貌,重度患者基本生活不能自理、患者无严重身体躯干疾病。将患者均等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常规治疗后采用不用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护理:对患者进行分析和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常识、数字概念和计算能力五方面训练,训练护理过程统一由护理人员进行。观察组护理:①分责任制安排护理:将40例患者分成轻、中、重三小组,每组由不用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每小组安排3名护士,组长负责监督护理到位情况;②根据病情情况制定护理内容: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对轻度患者安排其加强身体锻炼,对患者演示一些复杂图片、实物,对常用单词作归纳和分类,对患者进行提问并要求其作答。对中、重度患者合理安排常识问题,一对一智力问答,对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加强休息,用脑适量;③心理护理:在患者清醒、意识清晰时,微笑解释所患病情,并告知患者不必紧张,对焦虑与抑郁的患者与其耐心的沟通,使患者了解病情并积极战胜它;④生活护理:对轻度患者在生活上嘱咐患者注意多参加一些对身心健康有利的活动,与朋友广泛的交流,对中、重度患者照顾其生活起居,提高功能训练强度,以尽快达到护理效果,防止病情恶化。护理三个月后观察护理效果。

1.3 疗效判断。患者认知功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评价,量表一共有5个认知功能能力,满分为30分,分数越低表明痴呆情况越严重,划分是否痴呆与受教育程度有关,因此如果老年人是文盲又小于17分、小学又小于20分、中学以上又小于24分,则为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ADL评分,满分为100分,日常不能自理完全依赖分值为0-20分,重度依赖为25-45分,轻、中度为75-95、50-70分 [3]。

1.4 统计学分析。将所得数据利用SPSS20.0软件包处理,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或X2检验,按α=0.05的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MMSE量表评分比较。对于轻度患者,两组护理后MMSE评分较护理前无明显改变,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中、重度患者,观察组护理后MMSE评分较护理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后(P

表1 护理前后两组各程度患者MMSE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两者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见下表2。

表2 护理前后两组各程度患者ADL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步入高龄化阶段,老年痴呆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该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4,5]。解决老年痴呆症带来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预防,临床来看,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老年病的人患老年痴呆的风险要大一些,控制好“三高”,对预防老年痴呆有利 [6]。在进行老年痴呆治疗的同时,人们往往会忽略老年痴呆的护理,人们对老年痴呆症的治疗这一误区导致了患者病情的恶化,有研究资料显示,控制老年痴呆时可进行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大脑功能锻炼,保证睡眠时间等护理措施可以更好的提高治疗效果。社会对于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缺少关爱,尤其是对丧偶老人,关怀程度更是不够,由于现在我国社会环境情况,老年患者子女多不在身边,家人不能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沟通交流,这对于临床的护理人员护理要求又进一步提高了要求。

老年痴呆症症状表现根据患病程度不同有所不同,早期表现为轻度语言功能受损,中期表现为记忆力严重丧失,重度期患者更为严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情况。本文采用有责任的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护理40例患者,轻、中、重度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本文笔者认为综合的责任制护理干预可以改善中、重期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认知及日常生活能力功能,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篇3

关键词:老年人监护;亲属法律制度;法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D9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5-0110-005

导 论

在人口高龄化危机下,老年人监护制度面临严峻的时代考验,隶属于亲属法律制度的老年人监护制度,必须与中国当前的家庭法律本身相融合,并具备社会适应性。[1]必须对老年人监护法律制度的适用对象——失能、高龄老年人本身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其共同的外在特征进行分类,以数据分析和实证调查的法社会学方法,采用多种范式,揭示与阐释老年人这一社会主体赋予法律的意义。

基于实践的法社会学方法,对老年人监护制度进行研究,它的基本关怀主要有两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及现实需求是什么?现行监护相关法律制度能否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法律层面的研究必须基于社会实然层面的研究,后者以前者为基础。通过社会学的方法,以“是什么”为线索,试图去回答“应该怎么样”的问题。根据归纳总结,通过经验实践的方法,本文对老年人监护法律制度如何完善提出几点初步结论。

一、老年人总体生活样态

无论从全国或是地方说来,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已为不争事实。从已公布数据看来,失能老人数目也持显著增长态势。(1)在完全失能老人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多数。此次关于老年人生活样态的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通过对农村和城市各两个社区及养老院(敬老院)进行的六种类型的问卷调查,具体了解被调研老年人的居住状况、健康状况、需求状况、精神状况、经济状况及财产管理状况。(2)

对78份有效问卷的数据统计,基本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城市“空巢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日益增多。

身边没有子女和他人照料的老人在城市被称为空巢老人,在农村被称为留守老人(包括无子女的老人、子女外出的老人及不同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从此次调查来看,C市东方景苑1号社区与C市E镇城毅社区共53份调查问卷中,城市空巢老人,农村留守老人占多数。城市“空巢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医疗水平改善,人们生活寿命也逐年增强;二是家庭结构的转变,绝大多数家庭从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向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转变,家庭成员减少;三是子女外出。绝大多数此类家庭子女外出,有的出国留学,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外出打工;四是代际差异。由于思想观念、饮食习惯、生活作息等多方面的差异,老人和子女更加趋向于各自独立生活。从此次调查来看,C市东方景苑1号社区中的空巢老人和C市E镇A村的留守老人中有30%的老人其子女并无外出,只是同老人分开居住。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剧,社会资本的流动加快,城市空巢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在现代家庭结构转型情形下,子女赡养观念愈来愈淡薄,应当在老年人监护法律层面保障城市空巢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从承认老年人独立的法律人格出发,完善老年人监护法律制度。

第二,老年人身体和精神状况堪忧,生活满意度普遍不高。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关系着老年人能否拥有一个愉快的晚年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退化,身体不适会影响到精神状态。此次调查显示,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堪忧。只有少部分的老人觉得自己身体状况很好,而这少部分的老人主要集中在60—65岁之间。在精神状况方面,老年人的精神状况总体不佳,32.1%的老人觉得精神状况一般,29%的老人觉得精神状况有老年痴呆迹象,记忆力减退,偶尔会意识模糊。同时分析数据得知,老年人在生活满意度方面,认为生活满意度良好占47%,且多数为60—65岁的老人,剩余大多数老人一般只会留在居住地或附近活动,生活满意度一般或很差。根据调查分析数据可得,大多数老人觉得身体精神状况不佳,生活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为:年纪增长,行动不便,不能独立实施民事行为,自主决定权降低或丧失。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甚远,老年人的身心状况直接影响其日常民事行为能力和判断能力,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精神状况不甚理想,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均逐渐衰退,自我保护能力、判断能力、意识能力大大降低。老年人监护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尽可能的帮助老人在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情形下,尽最大可能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参加社会活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弥补逐渐衰退的老年人的行为能力,要求监护人在维护老年人本人最佳利益的前提下,执行老年人的意愿,或为老年人替代或补充做出特定事务的决定。

第三,老年人财产管理状况堪忧。

调查发现,老年人的总体经济状况不甚理想,其中,城市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多以退休金为主,子女支持为辅,而农村老人经济来源基本为单一性质,多以子女支持为主,自己也有些积蓄。在被调查的老人中,66.7%的老人都在日常生活开支上选择了刚好够花和略有节余,23.1%的老人经济状况为窘迫,只有10.3%的老人处于财务自由状况。在财产管理状况中,只有2.6%的老人将财产交由专门的理财公司进行管理,大部分老人的财产都由亲属代管或存入银行。分析数据可得,老年人财产管理现状不甚理想主要因为大部分老年人没有理财观念。对于主要财产,老年人一般不能对其妥善管理,以现金方式留存不仅不能增值反而会带来安全隐患。如果对这些财产不能妥善管理,老年人很容易成为觊觎的对象。根据此次调查可以发现,40%的老人觉得有必要有个合适的机构或人员对财产进行管理,61.6%的老人遭受过“财务虐待”[2],如被人侵吞财产,或被威胁、欺骗财产。因此,如何对财产适当管理,对养老金妥善利用,避免老本消耗殆尽,考验着老年人的智慧。即使老年人有自己管理财产的能力,如何在利息不足以支付生活费用时,保本理财,安享晚年,使老年人无论财产多寡,都能藉由正确的理财维护老年人尊严,尊重老年人意愿。尤其是当老人出现年老体弱、神志不清的状况时,财产是否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流动,这些有关财产管理的问题时刻困扰着老年人。老年人监护制度应当要求监护人从保护老年人本人意愿出发,为行为能力逐渐衰退的老年人进行适当的财产管理,尽全力保障老年人晚年财产独立。

二、老年人个体状况与需求

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同其生活现状息息相关。由于主体差别性,对现实需求的考察主要是通过个人访谈的形式进行。对十名老人的访谈均是在单独空间进行,以30分钟为限,依据访谈提纲,顺着被访谈者的思路进行提问,对于被访者没有涉及的重要问题,研究者再集中对被访谈者或其家人追问。

访谈了解了以下几个问题:(3)

第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决定能力各异。

在对十位老人的决定能力进行考察时,笔者利用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结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配合追问的形式,对十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判断和决定能力进行考察发现,十位老人中,有两位老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低,除梳头、刷牙、穿衣服、脱衣服,在室内行走等几项简单活动可以自己做外,其他多项皆有一定困难。有两位老人已被专家诊断为间歇性老年痴呆症。此外,这几位老年人的认知判断程度高低不同,即便是处于同一分数段,在不同事务的决定能力方面,也存在细微差别。除去一位持续性老年痴呆患者,在其他九位老年人中,只有三位老人具有正常年龄所拥有的健忘,即会存在一些记忆障碍,但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还处于正常阶段,可以对日常生活中的涉及自身的大小事务进行辨认、判断和决定。有四位老人存在属于轻度的神经功能认知障碍,从事复杂工作的能力降低。另有两位老人测试分数较低,对这两位老人的询问花费了研究者较长时间,在追问过程中,发现两位老人行走缓慢,心情不畅,而且叙述过程中经常脱离话题,涉及很多回忆性的事件,判断能力和决定能力显著不高。此外,研究者向每个老人提出问题:“是否在日常生活的某些方面,需要帮助,例如咨询专业性问题,帮助对大事小事做出决定,帮助打理日常生活等?”九位老人一致认为需要帮助。

第二,老年人的实际社会参与水平低。

社会参与是指个体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本次调查着重于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和人际交往参与。老人的经济活动参与涵盖了老人所参与的一切有偿经济行为,包括有固定工作时间和报酬的全职工作,也包括对自己或家人资产的管理及收益等。在访谈的十位老人中,有四位老人目前进行经济参与活动,有的是在用自己的退休金或积蓄炒股等,有的是收房租,有的是为子女看管店面等。在询问经济参与的原因时,四位老人都认为,主要是为了精神层面的需求。老年人的人际交往参与情况也是参差不齐。十位老人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以家庭为核心,除去和配偶的交流外,主要人际交往对象为子女,其次是亲戚、朋友、邻居。这其中,四位养老院(敬老院)的老人人际交往参与度最低。在涉及社会参与意愿时,除去一位长期性老年痴呆老人外,九位老人都表示有意愿参与更多的户外活动。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影响老年人经济参与和人际交往参与的主要因素为年龄与身心状况。身体、精神机能的迅速下降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而子女、养老院等并未关注老人的参与度。在被访谈的几位老人中,多数人提到,子女或亲人希望他们留在家中,尽量减少社交活动,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第三,老年人的医疗愿望难以实现。

被访谈的几位老人各有不同的医疗愿望,有的拒绝接受心肺复苏,有的愿意采取不治疗措施。但多数子女认为,基于传统的人伦观念和亲情,不能答应父母在清醒时刻提出的放弃治疗愿望,医护人员也提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来说,放弃抢救的协议书的签订很罕见。此类子女同医护人员携手侵犯被监护人医疗愿望的情形时有发生。

三、制度反思与几点初步结论

依据本次调研,老年人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普遍不高,现有的制度本身亦满足不了老年人的个体需求,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各异、决定能力各不相同的情形下,老年人监护制度没有最大程度地体现能力各异的被监护老年人本身的个体不同需求,无法体现尊重老年人意愿,维护老年人行为独立的意旨,制度的社会适应性较低,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立法理念不科学

旧有的采取“大包大揽”[3]方式的监护立法以保护交易安全为核心理念,一旦对被监护人做出行为能力宣告,则被监护人的所有法律关系由监护人代为创设和终止,被监护人在个人意思能力范围内所为的行为也可能被监护人以保护被监护人,维护社会秩序而撤销。实践调研来看,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需求与独立自主意识明显提升。老年人监护制度应当以弥补被监护人的行为能力而不是剥夺其权利能力为主旨,被监护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参与能力应当得到尊重。制度本身只是老年人实现个人最大利益的辅助方式,应当体现承认并保护被监护人以自主意志最大程度参与民事活动的权利的立法理念。

第一,“尊重自主决定权”的立法理念是从被监护对象方为制度奠定理念基石。强调监护性质由权利转向义务,强调老年人监护法律对行为能力不足的老年人来说,是保护法,而不是管理法。无论是监护人的选任、监护内容的制定或监护监督的成立,均将被监护人意愿放在首位。应当对被监护老年人进行生活正常化的保护。帮助他们走出孤立、无助和封闭的环境,平等参与社会生活,鼓励并保护他们的正常生活方式,对于他们所进行的对自身及周边无害的行为,应当予以尊重和确认;允许依据老年人个人的意思决定,设立内容不同、形态各异的老年人监护制度;允许老年人以其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融入社会生活。

第二,“限制监护”的立法理念则从监护人介入方面为制度本身设立门槛。从监护人的选择到监护内容的确定,公权力的介入占据更大的空间,尤其体现在法定老年人监护制度中,公权力应当依据“限制监护”理念,在老年人具备残存意思时,放权于老年人本人。根据老年人形态各异的意思能力,限制老年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和监护权限,要求法定老年监护人更多的是以帮助而非替代的形式介入各项老年事务中。“限制监护”实质是要求公权力以相对公正的第三方身份更有利地维护“尊重自主决定权”理念的行使。

(二) 立法体例不完整

调研数据表明,除高龄老人外,部分老人尤其是寡居老人更愿意以灵活性和多样化的合同条款满足不同养老需求,这是意定监护制度的一种现实需求。“先意定后法定”的立法体例的欠缺,无法适应被监护老年人需要。

从英美法系的可持续性制度发展而来的意定老年人监护制度,允许老年人在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预先选择监护人并与之订立意定监护合同,确定有关自己将来的监护事务并将此事务权授予该特定监护人。老年意定监护合同在本人因年老、精神障碍或其他丧失判断能力的事实发生后生效。其设立主旨即为在尊重自然人意思自治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人身照顾和财产保护问题,它将合同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纳入监护领域,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应当设立意定老年人监护制度,明确规定意定监护合同成立要件为真实意思表示、书面合同、证人签名。规定意定老年人监护合同可因老年人本人需求分为部分事务的意定监护和全部事务的意定监护。同时,对于意定老年人监护人的任职资格及职责作出原则性规定,规定意定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的五个原则为“尊重自我决定原则”、“帮助原则”、“最佳利益原则”[4]、“具体分析原则”、“限制监护原则”。此外,基于对丧失意思能力的老年人合法权益之保护,设立适格的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在内的意定监护监督人,以法院等公权力机关对意定监护监督人的监督意定监护制度为最后防线。

(三) 适用标准不全面

根据行为能力宣告标准的认定,我国老年人监护制度的适用对象狭窄,现行《民法通则》及相关解释将老年痴呆患者同行为能力缺陷的短暂性或持续性精神病人混为一谈,并把他们作为法定老年人监护的适用对象。但根据调研显示,痴呆老年人不占绝对多数,我们更多需要解决的是行为能力日渐衰弱的老年人的人身照顾与财产管理问题。扩大老年人监护制度的适用标准迫在眉睫。

根据行为能力宣告制度的适用现状,严格限制行为能力宣告制度的适用范围。人民法院在接到失能老人利害关系人的宣告申请后,依法定程序鉴定及参照医院的诊断严格审查有无宣告的必要,在参照群众公认的当事人的精神状态认定时,应考虑到病情被周围人知晓范围的宽窄和对被宣告人未来生活的消极影响等因素,且利害关系人没有异议为限,对某人做出宣告。除极为严重的老年痴呆患者外,法院一般不对其进行此类宣告。[5]

同时,适用民事行为能力两级分层制扩大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范围,将意思能力欠缺者的老龄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等列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范畴。此外,结合美国法上的“功能能力”及德国法上的“客观事务”标准来完善老年人监护的适用标准,对申请老年人监护的被监护老年人进行个案审查,当有事实和证据证明老年人欠缺行为能力或有可能对自己或者他人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客观上不能处理相关事务的,法院根据该老年人或其他利害相关人的申请或依职权为其选任适格监护人。在此种标准指导下,法定老年人监护制度的适用对象就被扩大为:意思能力欠缺的老龄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包括老年痴呆初期、中期、重期患者);因年老体衰,行动能力不便,意思能力健全的老年人(包括完全或部分不能处理其事务的老年患者或脑萎缩患者)。将老年人监护制度运用于年老体衰但可能拥有全部意思能力的老年人,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老年弱势群体的意志自由,充分发挥监护制度的辅助功能,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使老年人不会因为身体缺陷引起的行动不便而影响到其自主决定权的丧失。

(四) 配套措施不到位

行为能力欠缺的老年被监护人具有行动迟缓,辨认和判断能力全部或部分丧失,心理承受力差等特征,对此类人群的监护是一项技术指标较高的行为。现行老年人监护的配套措施不到位,关键点是监护人培训的缺失。尤其是立法规定的单位监护人选并不一定具备监护技巧。立法应规定老年监护人需接受法院所指定的专门机构进行不少于八小时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监护人法律义务和职责,被监护人的权利等。法院也可以基于监护人的技能和被监护人的个人意愿,为监护人增加一些额外的培训。如何了解被监护老年人的意愿,根据其意愿为其提供满足其需要的监护,是培训的重点。此外,由于社会发展和个人需求的多样化,职业监护人能够以专业化的态度更好地适应个人意思自治,弥补近亲属亲力而为监护职责的技能不足。职业监护人制度的确认使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意愿选任在法院进行登记注册执业证并公开信息的职业监护人为监护人,近亲属也可以委托职业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职业监护必须在法院进行登记注册执业证并公开信息,每个职业监护人必须在一年内接受至少40个小时的培训,在随后的两年内接受不少于16小时的培训。

注释:

(1)数据方面,笔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普查情况及安徽省C市D区人口普查数据对老年人口作出统计,其中调研地方数据来源为安徽省C市D区老龄工作委员会。

(2)在问卷调查方面,以社区和养老院为基本研究单位的微观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以安徽省C市城镇及农村的两个社区东方景苑1号社区与E镇城毅社区(182人)和两家养老院(108)人所有老年人口共290人为总体,对社区管理委员会的数据统计反馈中,先确定调查对象的总数特点,然后分农村和城市两个调查点,抽取总体的51%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96.2%。

(3)访谈时间集中在2012年5月20日到6月3日,地点分别为C市东方景苑1号社区社区办公室、C市E镇诚毅区 3街道街道办事处、C市环城养老院、C市E镇百寿敬老院。

参考文献:

[1]史尚宽.亲属法论[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5.

[2]郭明政.高龄者之生活与监护[M]//老人财产信托与法制论文集.台北:台湾“内政部社会司”,2002:21.

[3]朱凡.现代监护法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比较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37.

[4]李霞.成年监护研究——以人权视角[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45.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篇4

论文摘要:照护既是一项工作又是服务,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在基本养老内容系列中,处于物质供给保障向精神慰藉的过渡阶段;又具有渗透性特点,渗透在基本养老的各个方面。基于照护的这一特点,我们必须确立起照护贯穿始终的养老保障观念以提高养老质量。由于我国老龄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目前我们应适时转变工作重点,逐步构建起以照护为重心的基本养老体系。可从政府独立立项、逐步建立起纵向无缝接的照护网、重点发展社区这一照护重要平台、整合各种照护资源、培植社会照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打造照护支持系统,完善基本养老体系,切实提高养老质量。

    养老保障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保障、住房保障、照护和精神慰藉等。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及观念的影响,当前人们把基本养老的重点主要放在经济和住房保障上,对照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照护,既是基本养老的重要组成内容,又不同于其他三个方面,具有两重性的特点,从而使其在养老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需要引起重视并予以积极推进。

    一、照护既是一项工作又是服务,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照护,包括日常照料和护理。是指老年人因自然生理衰退,导致日常自理能力发生障碍而难以维持其自身正常生活并产生依赖性需求,或因各种可能或现实的疾病所产生的保健、康复过程中的护理需求,家庭成员以及外界对其所提供的支持行为。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和其他年龄段的人一样,有共同点,即都有各层次的,包含了从基本物质到精神的需求;但也有不同之处,就是老年人因生理衰退、体力不支及疾病所造成的生活不便,使其需求的满足不同程度地存在依他性。这种依他性即表现为照护。这种需要满足的依他性使照护始终贯穿其生活的各个层面。

    这样,照护就具有了两重性,既是同生活保障、住房保障、精神慰藉一样,是一项独立工作,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扶持、服侍和护理,又是一项服务,贯穿于经济、住房保障及精神慰藉满足的全过程。如果仅有基本生活保障,没有照护,老人们得不到有效的照料和护理,基本养老就只能是“养活”,止步于生存层次,谈不上高质量的养老或社会意义上的老有所养;而精神慰藉作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果缺乏照护支持,没有基本生活的正常化,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满足。因此,照护具有综合性特点,在基本养老的内容系列中,处于物质供给保障向精神慰藉的过渡阶段;又具有渗透性特点,渗透在基本养老的各方面内容中。没有必要的照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就难以提高;不发展、不加强照护工作,就不可能形成完善的基本养老体系。

    二、当前养老服务中的种种不足,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照护重要性认识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解决基本养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认真探究起来,养老的质量还不高,照护的不足和缺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一是照护面不广,主要以家庭照护为主。目前总体看,我国养老照护主要还是以家庭为主,老年夫妻之间的照料、子女照料是主要形式。低龄、无工作老年人基本自理。城乡差别巨大,农村基本上没有组织化的照护。部分城镇,特别是大城市有以社区为单位的照护服务。农村除“五保”老人外,其照护则主要依靠血缘、亲缘关系。一旦遇上躯体性重症,除了一部分家境较好,可以上医院进行医疗护理外,不少老年人就自生自灭,生活质量极其低下。而家庭照护功能,因为现代化而减弱,出现了看似有而实无的尴尬状态。

    二是照护层次较为基本,以基本生活照料为主。照护从内容上可分为日常照料和护理,前者是指对日常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生活服务,这类服务视老年人自理能力的情况不同,又可具体细分为照料生活起居(如帮助老人吃饭、穿衣、洗浴等)和提供生活条件(如帮助做饭、购物、做家庭卫生、外出等);后者是指由专业人员提供的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以康复保健为目的的护理服务,包括治疗后的康复护理服务和患有慢性病但无须特别治疗的以保健为主的服务等。目前无论是养老机构还是居家养老,在照护服务的提供上基本停留在日常生活的照料,康复保健的护理及少涉及,有保健室的也是象征意义多于实际作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实际情况看,老人照护的重点就是解决老年人吃饭等日常生活问题,对老年人的洗澡、穿衣、起居移动、如厕、清洗等较少顾及,谈不上对老年人应用现代化工具如家电使用、信用卡使用等的辅导,更缺乏专业性的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服务,离真正意义上的照护有比较大的距离。

    三是照护机构数量偏少,缺乏精细化分类。养老机构是较为专业的照护机构,但比例偏低。按老年床位数来算,2007年,全国福利机构养老床位数241.2万张,约占老年人的1.6%,年末在院人数为169.2万,对于庞大的老年群体来说是少数。更为主要的是,这些机构没有精细化分类,无论城市福利院还是农村敬老院,无论国办福利机构,还是民办福利机构,一般都以60岁年龄为限,而不论身体好坏。除城市福利院有分级护理外,占绝大多数的农村敬老院设施简陋,仅满足于把老人集中供养起来。而城市福利院的等级护理,缺乏统一规范,有的一级护理最高,有的三级护理最高。

   四是照护队伍总量不足,业务素质参次不齐。目前很难精确统计养老护理员人数。以收养性社会福利(不含儿童福利机构)单位统计,2007年末,全国职工总数为253074人,与在院老人比为l: 7左右。如果去除一部分行政管理人员,这一比例更低。由于来源不同,总体上素质不一。从护士学校毕业的,把照护工作看作是医疗的延续;从农村招用的或城市“4050”人员转行的,则把照护当成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这样就出现了“两张皮”现象,也使照护工作很难真正专业化。

    三、全方位建设照护支持系统,切实提高基本养老质量

    基于照护的特殊意义、我国照护的现状以及未来照护需求的实际发展,我们必须抓紧规划,建立全方位的照护支持系统。

    政府要把照护作为一项独立的养老保障工作立项建设。这既是由照护本身在养老保障中的独特性决定的,没有照护就不可能有整体养老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由我国养老保障阶段性工作重点转移决定的。没有作为专项工作的政府立项和文件,照护工作不可能引起应有的重视,也不可能有整体性照护工作,诸如照护保障制度、照护评估体系、照护设施的增设、照护人员培养等的建设和发展。事实上,在许多发达国家,老年照护早已成为老年社会政策的中心议题之一,照护制度与养老金制度、老年医疗制度并称为老年生活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需要强调的是,在照护工作中,政府应起到主体作用。这种主体作用,表现在立法上,就是要研究制订诸如佬年福利法》等法律法规,并在法律中,有对照护相关内容的独立、明确规定,使全社会有明确的预期和工作目标;加强政策扶持,财政每年要拿出专项资金,列人预算,发展照护事业;认真研究,制订照护的具体标准,确立社会各方的准人标准,做到有章可循;加强行业管理,按照分级负责的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等。

    逐步构建一张无缝接照护网,提供全面的、连续的、和谐有序的照护服务体系。不同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是不一样的,就老年人个体而言,生理机能的衰退及疾病的发展也是一个程度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应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起家庭一社区一老人公寓一康复院一关怀院,这样内在层层衔接、逐节过渡的老年照护网络系统,以满足不同老人及老人个体动态变化的照护需求。

    具体来说,凡生活不能自理者、高龄者,可以集中在照护机构。如老年关怀院、康复院等。这类机构是当前的薄弱环节,需要及早规划,及早建设。机构里要配备足够的专业护理人员,进行专门的照护。身体较为健康者,集中在养老院等一类机构里,政府提供必要的管护人员,老人之间也可以提供相互服务。必须强调的是,要严格按照建设部、民政部的佬年人建筑设计规褂,使养老机构内外环境、硬件设施符合照护要求。第三类,主要依托社区,结合新农村建设,建立老年公寓,由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等自治组织为身体健康的老人提供相应的照护服务。再一个就是居家养老,政府提供相应的补贴,由其亲属或社区请人照料,也可以考虑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提供服务。这样的分类分级管理,几个层次相互呼应,互相衔接,照护贯穿始终,服务种类多少有别;不仅向老年人提供足够多样的照料服务体系,覆盖尽可能多的老年人;而且能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使得不同经济能力、不同自理能力和不同喜好的老年人都能得到相应的照料。同时,能够为我国应对老龄化,提供比较完整的制度框架;也为福利社会化提供思路,明确政府、社会、家庭各自的职责,并有利于促进照护工作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篇5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年型社会。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已居世界第一,而且以每年3%的速度快速增长;女性老年人比例高;高龄化趋势明显,而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尚未改善。

近年来,60岁以上及患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帕金森氏病,关节炎,糖尿病)或由于意外创伤而导致伤残,需要提供长期医疗护理和日常生活护理的老年人约占10.0%,由此推算2010年需要护理人员总量将达到32.6万名。

目前,无论从护理专业的整个卫生领域的地位,还是从今后护理专业在满足老年人口的护理需求来看,我国的护理状况与发达的老年型社会国家存在很大距离。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多种疾病的相应作用以及同伴有心量问题,因此,所给予的相应护理较年轻人口更为复杂,而且老年人患病后会伴有1种或多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易发生跌倒等危险,护理难度高,护理需要量大。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需要照料,护理的老年人数量逐年增多,护理的时间也随之增加。但具备相应的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人员相对不足。为此,需要配置合理的护理人力资源。

高龄病残老年人日益增多,其能力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日常生活活动降低,使老年人需要更多的照料和护理。所以,健全、完善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机构的建立势在必行。

我国老年人口文化素质低,经济条件有限。老年人患者、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所需护理费用承受困难,结果导致较高的人均预期寿命和较低的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并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人口老龄化必须需要老年护理保险的产生。

针对上述情况,需要建立完善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篇6

【关键词】老年性;脑梗死;优质护理;满意度

脑梗死也被称为脑血栓,为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老年性脑梗死患者人数也越来越多[1]。优质护理服务为近年来新兴的护理模式,主要将患者作为中心,增强基础护理效果,并显著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有研究指出[2-3],对老年性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本研究对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江西抚州第五医院2014年8月-2015年9月收治的92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与优质护理组,每组46例,其中,常规护理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53-80岁,平均年龄(65.8±9.2)岁,病程1.6h-2年,平均病程(1.7±1.4)年;优质护理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54~81岁,平均年龄(67.2±9.1)岁,病程1.7h-3年,平均病程(1.9±1.5)年;排除伴有意识障碍、瘫痪肢体肌力达到Ⅳ级以上的患者。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指标对比,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46例常规护理组患者均应用老年病科神经专科常规护理法进行护理。

1.2.2优质护理组46例优质护理组患者主要实施优质护理,主要在病房环境、患者心理、康复训练、健康宣教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方面实施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病房环境护理。为老年梗塞患者建立温馨、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适宜控制病房内的温度、湿度、光线等适宜性,确保通风条件良好;保持地面平坦,无障碍物,避免患者出现跌倒、摔伤等意外,有序、合理的摆放病房内物品;为患者播放其喜欢的音乐,进而有效放松身心,提高患者舒适度;给患者建立良好、舒适的环境,有利于使患者和患者家属保持舒畅、愉悦的心情,更加积极的接受治疗,进而大大降低并发症率与复发率。

(2)心理护理。由于脑梗死疾病具有发病急的特点,患者机体器官功能会逐渐减退,逐渐出现言语、吞咽功能、肢体功能活动障碍等;医院内,直接与患者接触的人员为护理人员,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大多数患者不同程度伴有悲观、抑郁情绪;护理人员和患者加强沟通、交流,嘱咐患者家属常常鼓励、陪伴患者,提高患者治疗自信心和信任度。

(3)康复训练。主要指导患者进行被动锻炼和主动锻炼。其中,被动锻炼:如患者卧床不起,为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患者家属要按摩患者瘫痪肢体,指导患者对大、小关节进行弯伸手指、屈肘、屈伸膝等功能锻炼;主动锻炼:如患者活动能力较强,护理人员则可协助患者坐到凳椅上,协助其进行扶物站立、伸膝、提腿等动作;如脑梗死患者能够自立行走,则要逐渐加大运动量,加强锻炼,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快速恢复。

(4)健康宣教。采取应用科普手册、录像或者电视等形式,对患者和家属讲解疾病知识,这样一方面能够巩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积极性,积极配合治疗;另外,加大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脑梗死疾病知识的宣传,可采取发放科普手册、录像以及电视等形式,巩固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提高治疗积极性;患者出院后,可应用打电话、短信或者上门等随访形式,监督患者严格遵照医嘱用药,并规范其生活习惯,促进疾病快速恢复。

(5)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洗脸、穿衣、进食、排便、洗澡以及家务劳动等。其中,洗脸:洗脸时用键侧手进行洗脸、漱口、梳头等,此后可逐渐转为应用患侧手协助键侧手;穿衣:患者衣服以宽大柔软、样式简单的为主,穿衣服时,按照先患侧、后键侧的顺序;脱衣服时按照先键侧、后患侧的顺序;进食:早期应用喂食法,此后逐渐训练为自行进食,患者康复后,饮食逐渐以半流质饮食转变为正常饮食;排便:起初主要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尽量鼓励患者自行排便,如患者伴有便秘、尿潴留或者大小便失禁等现象,则护理人员严格遵循医嘱处理;洗澡:可应用盆浴或者淋浴的方式,注意合理控制洗澡时间,不宜过长,起初患者家属要协助患者洗澡,此后,即可指导患者自主洗浴;在保证患者能够自理生活后,家属可适当指导患者进行轻松的家务劳动。

1.3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情况。其中,运用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患者运动功能,评定分值越高,那么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恢复就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后,优质护理组患者的FMA和MBI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

3讨论

近年来,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前提下,老年慢性疾病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老年性脑梗死属于其中一种慢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5-6]。为有效提高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在实施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还要对其实施全面性优质护理服务[7-8]。本组研究中,对常规护理组和优质护理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显示,优质护理组患者的FMA和MBI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表明,对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显著增强患者的运功功能恢复,并有效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水平。综上所述,在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运功功能的恢复,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苗红侠.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中老年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1(12):82.

[2]苏欣.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老年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0(3):435-436.

[3]杨琳琳.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2-3.

[4]林阿荣,何丽蓉.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5):161.

[5]杨丽梅,吴红恩.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4,10(zz):244.

[6]陈桂华,刘惠茹,付小芹,等.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91-192.

[7]成巧梅,宋葆云,李玮.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03-105.

[8]沈建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11,26(3):202-203.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篇7

【关键词】社区老年高血压;护理干预;护理体会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主要的病发对象为中老年患者。高血压是一种收缩压与舒张压连续升高的临床疾病,其极易破坏中老年患者的脑、心、肾、肝等人体器官,且引起脑卒中和冠心病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1]。故为有效控制高血压疾病,我院现针对65例老年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资料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共收拾6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35例,女性患者为30例;年龄分布在56-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5±3.5岁。全部患者的高血压病史为2-26年,平均病史为18.5±3.2年。65例患者均达到高血压评定标准,未实施药物治疗前,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根据标准规定,65例患者中,19例患者为Ⅰ期,30例患者为Ⅱ期,16例患者为Ⅲ期。通过沟通和交流,65例患者均自愿接受我院的社区护理干预。

1.2社区护理干预方法

1.2.1健康教育指导每30天进行一次健康教育的社区护理干预,指导老年患者了解高血压知识,日常的高血压控制方法,向社区居民发送健康教育小手册,与高血压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其与病魔抗争,且定期随访。

1.2.2运动护理指导患者实施有氧运动的锻炼,适量的身体活动能有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且能帮助药物抑制血压的升高。例如:太极拳、散步、欢快轻松的舞蹈等,至少每星期锻炼身体三次到五次,一次时长为三十分钟到五十分钟。患者适量的锻炼身体,有助于身体机能的运转,且加快血压循环,减缓器官的老化。

1.2.3日常饮食护理日常生活中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食多餐的形式。医务人员需指导患者面对食物的摄入时,选取富含钙、钾、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例如:蔬菜、水果等,告知患者油脂过多、辛辣、烟酒、浓茶、咖啡等应尽量避免,防止血压再度上升。日常生活饮食需正常且规律,严禁患者暴饮暴食[2]。

1.2.4自我测量血压高血压属于人类终身慢性疾病,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家中备用一台血压计,方便患者日常生活的测量。自我测量血压对自身的病情有着详细的了解,能快速了解血压升高或降低的因素,及时作出适度的调整。患者需每周进行三次或者三次以上的血压测量,并做好详细笔录,方便医护人员随访时,能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1.2.5药物护理护理人员需了解患者的药物禁忌和家庭经济能力,为患者择取不用的药物护理,真正的为患者考虑问题。指导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如何科学的用药,告知降压药物的服用方法、药物反应,切记不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私自停药和滥用药物。最后定期实施一次随访,询问患者的药物反应和效果。

3结论

高血压属于临床疾病中的终身慢性疾病,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注意生活和饮食等各个方面,避免血压的升高。经过我院的资料调查发现,许多中老年患者并不了解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针对预防和控制血压没有一个良好的护理计划。通过我院的社区护理干预的实施,指导患者健康有效的控制血压,清楚的掌握了自身的护理方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生活质量[3]。

综合总结分析,高血压老年患者实施社区护理能有效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从而降低高血压,故社区护理干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慧.对7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综合干预的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9):1138.

[2]易实践,宋文娟.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J].社区医学杂志,2011,9(9):56-57.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篇8

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入住我院的痴呆患者90例,进行认知与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训练内容为智力训练、语言训练、记忆训练、日常生活能力,为期3个月并做评分。

结果:90例患者通过3个月训练,认知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较训练前有所提高。

结论:老年痴呆患者经过认知与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可延缓痴呆的进展,并且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训练护理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20-01

随着世界人口逐渐老年化,老年痴呆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社会医学问题。而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又是惊人的,因此痴呆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由于痴呆患者记忆力和生活能力退步甚至丧失,使生活质量大大下降。而目前无药物治疗的一组疾病。护理是延缓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采用了认知功能训练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老年痴呆病人9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最大98岁,最小64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记忆力下降、思维、理解判断力下降、失认失用、人格改变等,住院天数≥3个月。

2方法

对90例轻度、中度住院患者均进行相同的记忆能力、智力、语言能力、肢体行为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自编了如下训练项目:①智力训练:如数数字;下象棋、打麻将、跳棋、扑克;智力拼图;认字、填字、写字;读诗、读报;手工劳动;识别日常用品;识别人民币。②日常生活训练:如站立、行走训练;扣纽扣;购物;打电话;穿衣裤;整理床铺;洗脸、刷牙;拍皮球。③瞬间记忆:如记数字;今天是几号;今天是星期几;请重复刚才所说的电话号码;出示给病人钢笔,眼镜,钥匙,请患者回忆,5分钟后再请患者回忆刚才出示的三件东西。④推理能力:如井底之蛙的含意;元旦、五一、国庆的日期;一年有几个季节;一年有多少天;简单算数运算;掩耳盗铃的含意。语言能力:吐词清晰度;语言流畅性;词语连贯性;语言逻辑性。每次各类项目训练为半小时,每天2.5小时,分别于上午、下午进行,隔天一次,为期3个月。训练由2名护士,2名护工负责,每次完成后由护士作出评分。

2.1第一阶段:评估阶段:训练前明确老年性痴呆诊断,愿意参加并能坚持的患者,由护士使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1]进行心理测试,了解其认知缺陷。

第二阶段:拉网式训练阶段:前2个月以共性训练为主,患者接受所有项目的认知训练,训练过程中进一步评估患者认知功能保留与缺失程度;评估患者的性格、训练嗜好、兴趣,从而明确下一步的训练目标和方向。

第三阶段:个体化训练:最后1个月以个体化训练为主,在掌握了前2个月患者基础上,根据其个性特征进行必须项目和选择性训练项目的训练。

2.2测评量表。使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1]对患者进行心理测试,评价其认知变化。

2.3观察和效果评定。训练前对护士进行培训,统一训练方法及评分标准。对每一类项目中所包含的内容逐一进行评分,采用三级评分法,依据如下:0分:完全不会做,1分:部分会做,2分:全对,然后相加得该类项目总分。训练开始时做一次评分,以后每两周做一次评分。3个月后,采用对比分析法对训练效果进行评价。同时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1],由两名护士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评定患者的认知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4统计学方法。用SSPS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3结果

4讨论

老年痴呆随着病情的发展,许多高级认知功能如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语言能力,推理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如购物,料理家务,管理财务,穿衣,沐浴,肢体活动等均有下降的表现。为此导致了该病日常生活能力减退,生活质量下降,增加照料者负担和医疗费用的疾病。此研究对患者训练前后进行对照观察,并做出评定。认为训练对延缓痴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可能是通过反复训练后,患者无论在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了刺激和强化,认知功能的康复可能是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起作用的结果。此外,通过内隐学习可以使痴呆患者的记忆能力得以恢复[2,3]。

4.1挖掘潜能,建立患者自我照护能力。开始训练时患者对提问不假思索回答“不知道”,或我记性不好为由。鼓励家属协助并不断予以激励手段,将训练和患者日常生活事件相结合,使其自身感受到我能行、我会做。每位患者都能参加制定自己的日常生活计划,使日常生活变得有规律。患者的智力、记忆、语言、推理、肢体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总体水平均较训练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可以提示对于老年痴呆患者在目前无有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认知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特别是通过肢体功能训练,可强化老年痴呆患者肢体活动的灵活性,同时也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4.2调动患者兴趣爱好。依照痴呆患者远期记忆保持时间较长,短期记忆在患病初期即损失,在训练初期评估已存在的爱好,并以此作为切入点,选择和患者爱好相关的认知训练项目,这样患者容易从中获得成就感。

4.3寻求帮助,家属主动参与。内容包括患者疾病治疗,全过程认知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认知治疗:形成患者和家属参与讲座讨论、计划指导、书面教育,时间安排上重视全程指导,经常召开患者家属座谈会,讲明全程认知训练的意义,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要求他们能够积极配合。

总之,经过上述方法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进行认知训练,患者均在自理能力、与人交流、心理、行为等方面有所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可延缓痴呆的进展,并且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二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1-95

[2]王力.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的记忆障碍[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12(3):173

上一篇:糖尿病管理护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