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4 04:22:15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篇1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有很多途径和手段,学习和运用心理学原理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知识,按照青年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办亭,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科学性和针对性,避免和克服简单粗暴的方法与只凭经验办辜的经验主义。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与活动是统一的。人脑的结构和机能特别复杂。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它不但能揭露事物的生理学意义,而且能揭露事物的社会意义。它整合的一切内外活动,保证适应环境,并且创造科学,改造世界。心理是脑的活动的产物。脑的活动就是反射活动,心理的反射实质在条件反射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有关条件反射的研究提示,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最主要的条件。教育中的奖励与惩罚,就其生理实质来说就是强化。有关强化的性质、强化的时间、强化的方式和反应效果的研究,为思想政抬工作中有效地进行奖励和惩罚提供了依据。例如:心理学提出,评价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往往比批评、训斥更有效。而奖惩的效果又因个体特征的差异而不同。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里包含三层意思,即: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反映论原理对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多启发。它告诉我们,人的任何品质都是在现实影响下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地开展思想教育,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而不能听任青年去接受社会上不健康的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心理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对每个具体人来说,他所在的集体—家庭、学校,特别是所在的班级、班组和小组,对他的思想行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不应局限于做大报告与个别谈话上,而应该十分重视整个校风、班风,特别是宿舍、小组的风气建设。因为它们会像染缸一样染红或污染学生的心灵。人的心理是客观现象的主观映像。人对现实的反映受到个人的生活经验、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的折射。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深人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个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一切外部影响的心理反应都会受到内部影响的折射。因此思想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一个培养人的内部意向,进行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上来。

心理与活动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体现在:心理表现在活动中,活动受心理的调节,心理在活动中展开。只有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才能了解人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但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人能够有意识地掩饰自己的心理活动,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特合内心的表现来。因此,我们的观测一定要全面、系统、有分析,以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不管一个人怎样掩饰或伪装他的内心活动,总会在行为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根据心理学的发展原理,要求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限于口头的宣传与教育,而应当把青年组织到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去,通过他们自身的积极活动,培养和改造他们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

青年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也就是离开父母,要求个人独立自主的时期,可以说是心理性的“断奶期”。青年人的身体急速发展,性机能迅速成熟,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注意把握心理特点。这些特点是:

—“闭绝性”。他们已经失去了儿童期的直率和天真。他们的内心活动不大轻易表露在外,但又希望别人理解。

—独立性。强烈的思想独立、人格独立、行为独立、生活独立等要求。可以看作是他们否认自己是儿童、确定自己是青年的正常要求。在他们寻找独立的过程中,又往往渴望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性心理的成熟引起性表现的发展,产生了性的需要和意识。情绪容易激动,短暂而强烈,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同时又开始带有文饰和内隐的特点。

—思维独立批判性显著发展。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再相信书本的解释。但他们的认识常常有表面性和片面性的倾向,容易绝对化。

青年人的这些心理特点,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一系列课题。如果忽视这些特点或无视这些年龄特征,不仅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出现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效果。例如,青年具有闭绝性,情感表现带有文饰的特点。因此就不能依一时的言行举止判断他们的感情,更不能断定是虚伪或表里不一。对青年的创造性不能压制、斥责,而应鼓励、支持并积极引导。青年性成熟和性意识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正确进行性教育的问题。回避青年的性间题,只会使间题更尖锐。

自我意识的增强是青年心理变化的重要特点。青年时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所谓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特别是自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白我意识使人进行白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成为可能。人的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儿童在活动和交往中,特别是通过言语的发展,才逐渐地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周围环境的现实中分离出来,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认识到自己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自我意识。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是,他们往往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针对青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表扬与批评要分外小心,力求全面。表扬优点时,要用适当的方法指出他们尚存的缺点;批评缺点时则不仅要指出改正错误和缺点的办法,还要肯定其成绩和优点,以避免他们自我认识的片面性。正是由于在他们学会认识白我的过程中,别人评价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要慎重和恰当:既不能人为“拔高”和“上纲”,也不能随意迁就和掩盖。对他们的评价,不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是鼓励和教育性的,而不是给他们下什么“定论”。正因为他们常以别人为镜子认识和评价自己,所以我们应当表扬先进,树立榜样,为他们提供一面对照自己的正确的镜子,为他们模仿和学习提供榜样。为了帮助他们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在鼓励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时,可以指导他们记日记,让他们在日记中自我表露自己。自我表露和记载的过程,有助于他们学会评价自我的行为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适应能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这使得人们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这种状况也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中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形成,因而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利用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工效持久的好方法。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方法

现代教育教学观指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

(一)树立正确人才观。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只要在某一领域有所创新,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长,都有缺点、优点,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二)树立现代学生观。学生是有尊严、有潜力的人,决不是会作简单工作的机器,他们的心理正处于不断发展、逐渐成熟期,他们需要鼓励、理解和支持。我们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不仅要以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还要用自己的感情和人格塑造学生的健康的情感和人格。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良好的心理环境是融洽的、和谐的、活跃的,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将产生深远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思想政治课进行心理教育的关键。

(一)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高尚的道德休养,来自于深厚的知识积累,来自于优良的性格品质。积极进取,笑口常开,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产生不可抵御的吸引力。

(二)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护儿童。”教育是爱的事业,爱的灵魂。课堂上,教师的态度与语气要和蔼亲切,要用“请回答”、“请坐”、“好”、“很好”等礼貌用语和激励性的评价。激励的话语能拉进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增加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三、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许多显性和隐形的心理健康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学习初中政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时,可以利用《宪法》的规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权力观,正确认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培养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的公民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会与他人与社会的正常交往,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时,可以通过对我国当前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的了解,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培养学生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今社会被称为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其基本特征是变化快,发展快。这就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跟上这一时代步伐,否则,就难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和生存。因而,必须大力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和训练的方法,可以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懂得:社会总是在变革中前进的,人也是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成熟起来的。其次,要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努力使自己的要求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使自己的思想和心理与社会环境相协调,使自己的各种行为与社会的共同规范相一致。学会与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处。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虽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但其他学科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需要每位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创造乐学环境,促使学生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同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学者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在实践中应坚持“三贴近”原则。有学者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心,从人的工作生活实际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需要出发,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从而满足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文化发展需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发展。”[1]也有学者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以人为本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化、形象化。以人为本原则和“三贴近”原则充实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体系。[2]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学者提出,“要在工作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切实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这两类主体,积极促进师生思想情感的有效沟通;要着眼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三个维度,努力培育大学生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要通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善于利用网络载体、重视心理咨询工作、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作用四种途径,组织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活动。”[3]也有学者论述了“学校要建立制度,创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机制;教师要定位角色,畅通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渠道;学生要有健康心理,树立坚定意志和宏伟理想信念。”[4]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有学者提出,坚持和贯彻可接受性的原则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5]有学者指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要“充分发挥接受者的主体作用,准确把握接受者的接受心理,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正确对待接受者的层次差异。”[6]也有学者提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施教主体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理论知识、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要重视受教主体的主体意识、接受能力以及利益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突出理论性、体现时代性,突出针对性、体现创新性;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7]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

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学者们存在不同的表述。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意识形态功能和人文认知功能,而新时期应该“确立意识形态与人文认知并重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观,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的倾向,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认知功能”。[8]也有学者认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应该是“树立科学‘三观’,塑造政治人格,增强人文底蕴,提升精神状态,培育健康心理”。[9]还有学者提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包括“情感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创造功能、生态价值功能”。此外,还有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来论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虽然表述不同,但是可以看出,学者们的研究体现着对个体的突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有学者指出,“个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直接目的的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包括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个体享用功能。”

十六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几个方面都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加强理论研究,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传礼.十六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基本体现.党史博采:理论,2012(11).

[2]王树荫,连欢.十六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新视野,2012.

[3]寇红江,段海超,王洵.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着力点.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4]黄红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社科纵横,2011(03).

[5]冯达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05).

[6]刘紫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浅析.学理论,2010(04).

[7]张中奎,张博萍.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2).

[8]刘鑫淼,林春逸.重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理论探讨,2005(04).

[9]缪子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思考.江苏高教,2005(06).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篇4

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方法的发展方向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曾经有过争论。一种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政治学,另一种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教育学。自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来,这种争论暂时有所平息。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必须遵循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这就涉及到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借鉴。

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或者说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科学地贴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学者们跨学科研究意识觉醒的自觉追求。早在20世纪90年代,宋书文等主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探索》,就初步探讨了高校师生心理活动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入21世纪,吴远等主编的《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个性、情感、认知、需要、审美、品德以及网络心理健康等方面,探讨了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2010年出版胡凯等撰写的一本最新著作――《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则在更高程度上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该著作专门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心理调适与修养方法:疏导教育方法、个别谈心方法、思想修养方法,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中的心理调适与修养途径:大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自我心理保健、心理测量与评估。

在把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学术界首先发现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是不同性质的两个问题,但是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既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也不能割裂二者的内在关联。就心理素质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超越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阶段”,它“必须从个体的心理层面的问题处理开始,把心理问题的处理看成是进行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起点和切入点”。[1]因此,进入21世纪,各高校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同时,教育行政部门逐步将心理素质纳入高校德育目标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术领域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其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1)开设相关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开展心理咨询,积极应对心理问题。(3)开展心理普查,做好危机干预。(4)重视宣传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意识。(5)广泛动员,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2](P167-168)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脱节现象,即“两张皮”问题。这样一来,两者沟通与融合问题便提上了研究日程。21世纪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这既是对日常思想政治实务工作的经验提升,也是对实际操作更高的理论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并就此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这为学者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即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由之路。

于是,学术界在批判替代论、排斥论、独立论等认识误区和认识障碍的基础上,比较深刻地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两者的内在联系表现为“在根本目标上的一致性,在内容上的交叉性,在实务工作上的互助性”,因此,只有对两者进行整合,才能发挥育人合力。如何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呢?两者结合的“切入点在于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结合的载体“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的关键在于教育方法和教育资源的实践整合。[3]具体就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借鉴价值而言,“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仅种类繁多,形成各种不同的方法论体系,而且特别注重方法的实际操作性,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多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好的适切性”。比如价值澄清理论的代表人物路易斯•拉思斯,把人本主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运用于道德教育领域,“直接指出过其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联系”。[1]当然,这种借鉴在实践中是有限度的,主要局限于价值心理层面。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4](P34)这就是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机结合,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新理念、新路径。从总体上看这种结合,应该用人文关怀整合心理疏导,而不是相反。这是因为“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首先作为一种工作理念的创新,然后才是方法的创新。人文关怀是统摄心理疏导的,选择心理疏导方式本身就体现着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手段”。[5]学术界关于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有机融合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刚刚起步,还留有巨大的研究空间,有待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探究。借鉴和吸收跨学科研究方法和成果,以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为根基,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有机融合的应用理论研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网络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链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的发展走向

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主要的网络使用群体,是重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高等学校作为信息网络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前沿领域,是重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阵地。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得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普遍而高度的关注。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和支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正是这样交织着螺旋上升发展的。自1994年以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以应对互联网负面影响为特征的初步探索阶段;以各类红色网站建设为特征的主动建设阶段;以综合性校园网络建设与发展为特征的自觉深入阶段;以完善校园网络建设管理机制和应对个性化沟通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深化发展阶段。[6]在初步探索阶段,“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主动建设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阵地的实现形式”成为研究的重点;在自觉深入阶段,理论研究上“对校园网络所形成的信息传播环境”开始重点关注。从2004年至今为深化发展阶段,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从理论上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2](P138-150)

而这一切与党中央、国务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早在2000年6月,江泽民就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了信息网络技术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7](P94)2004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则强调“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具体对策:“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8](P206)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任务,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摆上了党的重大工作部署的议事日程。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始终与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始终紧贴高校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多年来,理论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例如:第一,“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先进文化”。措施主要是“积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提高网络文化先进内容的访问率,研发师生喜爱的网络文化产品。[9]第二,“注重网络舆情研判,把握学生思想脉动”。措施主要是:研发网络舆情系统,力求舆情信息全面准确。完善网络舆情制度,形成网络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强化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奠定高质舆情工作的人力资源基础。[10]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高、技术性强、有效性难,因此要确立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要强调参与性和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注意增加能培养学生比较选择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P159-16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生活多姿多彩,网络社会日渐成型,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诸多著作的焦点主题。2008年出版霍福广等著的《信息德育论: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站在信息社会的高度,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角度,专门研究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问题。2009年出版张再兴等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度的理论探索,是一部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力作。该书以网络社会为立论根据,深入研究了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性的基本关系,提出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等新概念。在该书第四篇中,从技术、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分专题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作进行了理论分析,涉及校园信息安全管理、博客舆论引导、网络舆论调查和危机管理、网络话语传播、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干预等等方面的具体对策。[11](P205-410)2010年出版徐建军等著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从理论、方法、实践三个层面,深入探索和系统论述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该书的第三章在方法论层面探究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基础,阐述了注重针对性、突出隐蔽性、彰显个性化的方法论特性;提出了育人为本、共建共享、功能优化等原则方法,阐述了以思维与表达方式、教育方法、平台建构为主体的方法论体系。[12](P74-110)纵观这些著作,日益明显的趋势是从网络社会观的角度看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不但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的认识经过了从网络危害论、网络工具论到网络社会观的历程”,[11](P17)而且显示网络社会用新的社会结构维度统摄新的技术维度、信息维度与文化维度,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新功能。

据研究,从截止到2009年的研究论文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现状表现为“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长而整体质量水平下降的不对称发展”,其新走向表现为“研究对象的深刻把握与重新定位、研究领域的深化与基础化、研究层次向学科层次的提升与发展”。[13]从我们掌握的2010年发表的期刊论文来看,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长而整体质量水平上升的均衡发展开始呈现。尽管早有学者明确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学科的命题和设想,只有现在才能预期:从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网络文化、网络社会等视角,建立一门成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如果把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网络文化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在网络社会观的基础上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充分实现网络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接。

三、在实用的基础上追求科学、特色、艺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的发展动向

深刻抽象的理论怎样才能进入生动活泼的实践呢?这就要以建立模式或模型为纽带。丰富宝贵的实践经验怎样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呢?同样要以建构模式为桥梁,充分发挥模式的构造、解释、启发、预测等多种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对各种内容,各样方式、各类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简洁描述与抽象概括。”[14]同理论相比,它具有简约性、可操作性。同经验相比,它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完整的科学性。模式方法不管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还是作为一种实践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2004年以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在多年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和实践各具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有针对整体的模式,也有涉及局部的模式,可谓百花盛开,争奇斗艳。这些模式所体现出来的亮点――框架的逻辑性、理念的先进性、内容的贴切性,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工作的内在规律,体现了模式建构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从框架建构的逻辑性看,东北师范大学构建了“一本三向六段式”学生工作模式。具体说来,一本是指把握一个根本,即根据不同年级阶段的思想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根本。三向是指以理想导向、职业定向、毕业去向为基本教育方向,组织开展“导向、定向、去向”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六段是指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第一阶段适应式教育,第二阶段疏导式教育,第三阶段主体式教育,第四阶段分流式教育,第五阶段实践式教育,第六阶段体验式教育。因此,该模式体现了框架构建的内在逻辑性――主要从人的认知的规律性和需求的递进性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框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从教育理念的先进性看,湖南师范大学构建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有助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理念的深刻把握。这种新型模式表现为“教育―管 理―服务―发展”四位一体的结构,以教育、管理、服务为手段,以发展为终极目标。其实质是突破了传统学生工作模式中单纯以教育、管理为主的工作方式,而转化为教育、管理、服务并重的工作方式,强化了服务意识,突出了一切为学生发展这一终极目标。[15]因此,该模式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先进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学生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切实做到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而这种全方位的服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既包括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显性服务,又包括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的隐性服务。

从教育内容的贴切性来看,福州大学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开创并完善了“感恩―访贫―诚信―责任”链式教育模式。自2003年以来,福州大学以“感恩教育―访贫教育―诚信教育―责任心教育”为主轴,并将之贯穿大学生活四年,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素质拓展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整链条。[16]后来,福州大学又发展出了链式教育模式的亚模式――“梯链式”模式,进一步深化拓展了该模式的实效性、吸引力和适用性。2008年开发的“梯链式”模式,以价值观提升为核心的,注重教育内容的递进性和上升性。我们认为,“链式”或“梯链式”教育模式的理论根据在于:感恩是一种爱心,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精神财富;访贫等活动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本色,是马克思主义的自觉价值追求;诚信是立身之本、修业之要、举政之根,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责任是爱情、学习、生活、工作等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实现自身价值和奉献社会相统一的内在要求。现实根据在于:当今社会缺乏感恩情怀、存在“傍富”现象、诚信缺失严重、责任意识淡薄,这些不可避免在部分大学生身上有所体现。因此,感恩教育、访贫教育、诚信教育、责任心教育与当今社会的时代需求高度契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的四大重点问题,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贴切性,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

只有揭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科学性、实用性的“面纱”,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田野”,才能显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他特性的“面目”。上述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链式教育模式、“一本三向六段式”模式等等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了学生好评。从特色和艺术的角度看,阜阳师范学院提出的“零距离”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认为,零距离教育要注重价值引领,零距离管理要实现科学规范,零距离服务要体现人文关怀、零距离活动要彰显文化内涵。在途径和方法上强调育人的零距离,讲究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途径,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心坎上。[17]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篇5

《决定》中要求: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一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笔者对于《决定》中提到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十分关注,并且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一、 何谓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这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应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如何更好的在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为了更好的在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中国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对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夯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应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的书本教材和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如本科生在大学一年级所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一名接受过正规本科教育的过来人来说,亲身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仅仅靠大一时的一门公共课及课堂上老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为止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局限性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非常容易使学生失去上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而且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使思想政治课这个很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失去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所以,要改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效果欠佳的现状,首先应该不断改进和探索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方法。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现状来看,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之外,应辅助一些如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和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对一些社会现象、事件的讨论,教师可以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师应该具备善于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相关讨论的能力,让学生们在交锋和争论中、在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中,进行争论和比较,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社会调查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的《实践论》中曾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生们在思想政治课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设计问卷、社会调查、统计调查数据、得出调查结果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并且避免了仅仅讲解书本知识带给学生们“思想政治课真枯燥乏味”的负面体验,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要改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效果欠佳的现状,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还应该注重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这就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把知识和道理讲明白,让学生听懂、理解,而且还应该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真实情感。只有思想政治课教师自己本身先真心的认同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让学生们认同,并且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正确的,才能真正使学生们受用。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环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环节。思想政治课要求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把理论升华为实践,强调要付诸于行动。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理解。通过实践,有助于使学生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内化转化为外化,即由“别人要我这样做”转化为“我自己要这样做”,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的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信仰。

《决定》中还提出:全面加强学校道德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决定》提出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有如下建议措施:

(一)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1、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二级学科,体现了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的重视,是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加强和改进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举措。

2、进一步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除了要进行基础的理论教育,讲授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知识以外,还要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指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并且指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价值观,引导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合格的祖国接班人。

3、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坚持把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贯穿与教学和科研的全过程中。增强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并且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鼓励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相关学术研究,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改革,加强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努力使老中青教师相互结合,相互借鉴并总结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多听取有经验的老一辈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吸收年轻教师为新鲜血液,努力建设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队伍,与时俱进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4、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阵地建设。实践已经证明,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进程已经有了极大地推进。不仅仅官方的研究团体日益强大,思想政治教育群众性的研究团体也是日渐活跃。学术交流的活动十分丰富,学术期刊的建设不断繁荣,这些团体及学术期刊的繁荣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的支持和指导,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资金支持和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学术论坛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用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教育和引导大学生。

2、建立和健全更加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应总结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考核机制,摒弃单一通过学生卷面考试分数的高低进行考核和评价的方法,通过如调查问卷、参观学习、各校交流等多种方式、多种维度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从而更好的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不足,为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制定更好的方案提供有效的借鉴。

3、大力推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学作为每位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文化的场所,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大学生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不可取代的作用。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影响。大学生的学生组成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结成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所在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影响。如果一个高校拥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符合的校园文化,那么这个高校中的大学生也会受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从而更容易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反,如果不注意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中产生了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校园文化,则不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应引导高校凝练和培育大学精神,充分发挥大学的育人作用。

4、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网络文化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亚文化现象,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上网成为了21世纪人的一种休闲和生活的方式。大学生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的群体。所以高校应该认识到校园网络建设的重要性,推进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推动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推进学生在网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大讨论,推进校园网学生网络社区建设,不断丰富校园网络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及活动平台。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可以利用博客,微博等各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校园网络文化指导,开展文明上网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

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暴露出了应亟待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重要的课题。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开始心理健康课程,各高校都应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等措施,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心里健康素质。

(作者:孙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燕晓,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德育教研室主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

[2] 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选集.人民出版社,1974.

[4]baike.省略/view/4415137.htm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现路径

一、人文关怀的涵义及理论依据

人文关怀的核心的内容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价值特别是人的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关心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并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依据。

第一,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怀人的首要任务是尊重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

第二,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重要本质属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得以有效展开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指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第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始终作为主题贯彻马克思的学说,而能体现这一主题的就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探讨人的全面发展贯穿始终。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博大而深刻的人文关怀理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现的必然性。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一)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引领人文关怀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些论述凸显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

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将大学生视作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以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才能最终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二)马克思人学理论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反复强调,“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文关怀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人类精神的高度抽象,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它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主动地关注、改善人的生存状况,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使人能够对生存环境和主体自身进行自觉,合理利用自主选择的权利,实现自我完善和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高校学生追求自身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如今,90后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个性鲜明,追求自由、思维开放是他们的共性,而高校扩招的负效应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使得他们感到了较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对于性格比较内向、心理承受力差的大学生而言,这些压力对其造成的困扰和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各种压力均会转化为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重视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属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总体的人的教育生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使人的价值不断升值和增值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价值的最充分体现,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理想境界。只有全面关注人的本性,特别是尊重并培养人的主体能动性,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本性的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社会大环境变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发展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涵盖着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了社会体制、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快速、重大转变。政治、经济层面发生的急剧变化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校园中的大学生。在此背景下,人文关怀就显得愈发重要。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视教师为唯一主体,完全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当作纯粹灌输的对象。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导致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造成受教育者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结果。

(二)对师生的利益诉求重视不够

邓小平明确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但大部分高校的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涉及师生的现实利益问题虽然都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在实际问题面前缺乏全面调研,很难切实让师生的困难与困惑得到真正解决。

(三)教育方法和手段陈旧、缺乏创新

传统教育不重视学生的发展,把受教育者当作“物”来对待。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采取一种“灌输”的教育方式,不注意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受教育者当作“产品”来培养和进行灌输,不讲究方法,造成学生情绪上的抵制和行为上的叛逆,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忽视了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作用。

(四)忽视师生的情感世界,缺乏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具有信号功能、调节功能和激励功能,构成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系统,这种动力对于人们的行为态度和行为结果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师生的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指导,否定了师生的感性需求。当师生出现各种问题时,一些高校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无法真正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深层次问题。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的作用和地位

一部分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忽视了人文关怀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没有深入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没有意识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全面性、持久性,没有意识到学生不同层次的成长需要和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这就难以取得所期待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的素质亟待提升

人文关怀的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人文关怀素养的高低。由于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缺乏平等的教育观念,不能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自身的定位出现了问题。还有一部分工作者不具备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关怀的能力,没能与学生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与情感基础,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效果。

(三)教育模式重视施教主体,轻视受教主体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一般采取的都是重视施教主体、轻视受教主体的教授方式。当然,并不能完全排斥教育者本位的讲授模式,在很多德育教学领域中,教师的教授过程是不可或缺的,但不能一味灌输,忽视了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使整个教育过程变得死板没有生气;学生们成了消极被动地接受社会规范和历史、政策的机器人,这样的教育方式将难以获得效果。

(四)在教育方法上,重视共性教育,轻视个性教育

教育管理者习惯于用固定的规章制度来限制学生,培养学生的统一性、服从力。这种只重视共性教育,轻视个性教育发展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常常使大学生缺少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对探求新事物缺乏兴趣,缺少个性、墨守成规,在学习与工作中常常对探求真理的过程缺乏热忱,这种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

(一)树立以人文本的理念,注重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学生倘若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他们可能会丧失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而且其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也可能处于滑坡和缺失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学会创造。

(二)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世界,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切切实实地解决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心理和情感的实际,围绕学生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理论问题以及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开展工作。

(三)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在师生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入耳,而且要入脑、入心。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经过理解和自主选择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依赖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依赖于营造一种民主与和谐的教育氛围和增强师生间的互动。这样,在平等的师生之间就可以在思想、情感和信息诸方面得到交流。

(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行事,在教育中要融入人文关怀的精神,要注意从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入手,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上下功夫。有效地解决或缓解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心理困惑,减少他们的焦虑、抑郁、恐慌等不良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邓仁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人民网,2012(11).

[3]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N].人民网,2003(07).

[4]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中央编译局,1995.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全集[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5).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800015Z910)。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篇7

1形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1.1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成为形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的主要动因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与党团学生处等相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系统,两者有着共同的德育目标,但是在现实中却是各自为政,相互分离,并没有充分利用各自的教育资源,不但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有效、有力的教育合力难以形成,最终影响德育效果和目标的实现。形塑思想政治工作的课外教育资源,旨在密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与相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联系,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外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综合、融合为统一协调的整体,使之产生“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功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1.2协同论是形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的内在理论根据协同论认为,为实现大系统总体目标,各子系统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它强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合作而产生的新的结构和功能。为了充分发挥系统的功效,实现系统优化就要充分发挥系统各要素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与党团学生处等相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两者基本理念和德育目标一致,关注的侧重点相互补充,发挥作用的途径相得益彰,应该而且必须相互合作,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努力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培养。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的现状分析

形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首先应该对其现状进行分析以发现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措施。按照不同标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为了便于阐述,本文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党团学生处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所拥有的课外资源分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实践资源和网络资源四大类。

2.1人力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理论功底较深厚,但长期以来只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并不了解各院系的学生工作,也缺乏社会经验和企业就业经历,与学生的关系较疏远。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同样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职责,但是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职责。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反,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熟悉学生和学生工作,擅长组织各种比赛,大多有企业就业经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但是很多并不是科班出身,不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知识。

2.2物质资源这里所说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培养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素质所需的场地和经费。物质资源是最基本的资源,没有必要的物质资源任何教育活动都无从谈起。党团学生处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有一定的专门的学生活动经费,虽然非常有限,往往对一些需投入经费较多的活动和项目有心无力,但是毕竟有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没有独立的财政收入和经费。后来中央明确要求各校每年拨给思想政治理论部生均20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真正落实这个要求,但是随着上级的督查和时间的推移,认真落实这个政策必是大势所趋。显而易见,这笔经费将有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开展。

2.3实践资源实践资源,也称活动资源,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所能支配的开展实践教学所需的基地等资源。团委和院系学生处组织负责的各类竞赛、讲座、活动、实习等是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的、传统的实践资源。之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只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并不参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实践资源可以说是零。近年来,全国思政界都开始开展实践教学,尤其是广东省的改革令人瞩目。在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处的大力推动下,实践教学得到极大重视,一些走在前列的高校还率先建立了校内校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场所。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投入巨资建立了德育实训室,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耗资60万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素质研练中心,此后更是将实践教学延伸到校外,努力与众多企业合作建设了一大批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这些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是新生的实践资源,并将发挥重要作用。

2.4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通过计算机在互联网上获取的信息资源。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的网络资源主要有网络课程、优质课程,学生们可以很方便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网页上浏览课程相关的信息、图文、电子文献、数据库等资料。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还尝试建设了网上实践教学实训室,以求更好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虽然还是初步探索,但勇气可嘉,前途光明。党团学生处等相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也都有自己的网站,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和党团学生处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人力资源各具特点,各有优劣势,本来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政工作部门的条块分割导致两个系统的教师很少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和条件。此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和党团学生处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都各有自己独立的物质资源、实践资源和网络资源。这些资源的性质和内容相似或相通,本可以实现共建、共知、共享。但是由于这两大系统缺乏协调和沟通,导致这些资源的重复建设、闲置和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试想,如果协调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和党团学生处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工作,不但可以减少重复建设和工作过程可能存在的内耗,而且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力办事情,必将大大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3形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的途径

形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精诚合作。形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资源,通过认同性整合,提高对协同教育的认识和重视;通过制度性整合,推动协同教育的规范化发展;通过功能性整合,提高协同教育的实效性。

3.1认同性整合,提高对协同教育的认识和重视资源是人建设和利用的。形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资源,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对协同教育的认识,切实理解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利用和整合教育资源的意识。这就是形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资源的认同性整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与党团学生处等相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老师要正确认识对方,取长补短,共同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实际上这涉及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的教师不能只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必须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实践教学,真正做到“三贴近”,才能增强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和魅力。党团学生处等相关老师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利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方向性。解决了思想问题之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与党团学生处等相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还应该统一德育目标,制定工作方案,协调彼此的行动,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3.2制度性整合,推动协同教育的规范化发展鉴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条块分割,以及由此造成的资源重复建设、闲置和浪费,构建一个统一的德育工作协调中心势在必行。这个协调中心应该是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以“资源共享”为原则,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素质”为目的,建立起来的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课外资源管理中心,以此实现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课外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德育工作协调中心应囊括高校内部所有与思想政治工作有关的部门和人员,包括学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团委、学生处及各院系的党委、团委,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副校长、分管学生工作的系副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该机构的具体管理模式如下图。此外,协调中心还应制定统一的章程和规章制度,明确规定成立管理中心的目的和任务,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协调中心应定期召开大会,共同商讨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问题。鉴于高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在开学初、学期末以及突发事件发生时召开会议。高校德育工作协调中心的构建,为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推动协同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缺失 对策

引言

所谓“人文关怀”,即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关注人的基本生存、生活及情感,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进行思考,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内在价值,挖掘内在潜能,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做到以人为本,运用人文关怀理念去关心人、关注人,帮助大学生疏导心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其人文修养与精神。下面,笔者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具体谈谈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原因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1)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及实际生活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主要是以教育者为主导,学生只是作为被动接受的对象。高校通过思想政治道德理论课、辅导员的宣传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灌输”。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生为获取学分而学,整个过程显得程序化、功利化。对于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未必感兴趣,也未必都能够理解;即使学生们有新的看法或见解也没有机会进行表达。这样,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确立,无法发挥出自我的特点、张扬自我个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有违人文关怀的精神实质的。

另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形式上的宣传,却忽视了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关注。比如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贫困生心理问题、就业思想观念爱情价值观,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所困惑的实际生活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却关注得较少。教育与实际有差距,也就违背了真正关心人、呵护人、帮助人的人文性教育价值理念。

(2)教育方法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工作方法较为单一,缺乏人文关怀,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难以达到。首先,忽视了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关心大学生的情感心理和情感需求,忽略了自身情感的培养和对学生情感的塑造,没有意识到社会上的负面思想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其次,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未有效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十分重要,是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但是,我们却很少利用这一有利的文化环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最后,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许多参与课外活动、社团组织、社会实践及专业实习等的机会,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外一种方式。不过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们重视对学生思想品质、道德观念,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情感、情绪的关注,并未注入人文关怀的理念,使得效果不尽如人意。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1)对人文关怀的认识不足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首先是高校和教育者的认识不足。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对学生的思想观、政治观及道德观进行培养和塑造,注重运用知识去教育学生,却忽视了利用感情、意志和行为去影响学生。没有意识到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注重形式,忽略实际效果;只追求完成任务,忽视对学生的真正影响和启发。另一方面,对人文关怀的内容认识不够、教育不全。虽然近年来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各大高校都纷纷提出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但是对其具体涵盖的内容看法各一。有的只重视思想、政治、道德上的影响和宣传,较少关注学生内心的感情、成就感和挫败感;有的注重群体学生的心理引导,忽视对个别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关注。

(2)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缺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论上,我们对当前高校中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现状分析不全面、原因挖掘不透彻,应对策略缺乏针对性,还未形成一套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指导理论。实践上,由于缺乏人文关怀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经常会出现违背人文关怀理念的情况。例如,教育者在与学生沟通时,不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出语伤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不重视对特殊学生,如贫困、残疾、性格特别内向等学生的心理关注和引导;在实践教学中,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率,忽略了学生感受、个性、自我意识等。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对策

1.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教育者要更新思想观念,认识到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首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在进行思想教育宣传和渗透时,必须时时刻刻抓住“人”为中心的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教育的内容既包括对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又包括对学生心理、情感的关注;教育的方式则是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性、张扬个性,并辅以教师的正确引导。其次,教育者本身要树立起人文关怀意识。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塑造学生思想灵魂及心理人格的工程师,所以教育者本身要拥有人文关怀精神,才能潜移默化地将内在素质转化到工作之中。教育者要具备哲学艺术、文学修养等综合素质,要具有公平、民主、和谐的工作意识,具有追求真理的信念和崇高的思想品德观……这些都是人文关怀精神的最好体现。

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

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切合度,就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教育者既要充分学习人文关怀相关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的理论功底和内涵,拓展思维视野,转变教育观念,又要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一套具体科学、系统全面的指导理论。通过丰富的理论研究,教育者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内涵,着重突出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关注,引导学生走出心理或情感上的困惑,体验学习或生活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另外,还要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步伐,摒弃过去一刀切、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将“关心人、尊重人、引导人、鼓舞人、理解人、肯定人、支持人”的人文关怀思想贯穿始末。要通过理论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渠道增强人文关怀的实际效果。

3.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操作

有了充分的思想认识和扎实的理论指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实践操作,在实践中践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在工作中去真正帮助学生学会解决所面临的各种思想及心理问题。比如在学校内部成立心理咨询室,由学生干部及学生本身担当咨询工作人员。他们应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具备基本的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并且他们与来访者(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似,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这样,形成一个“朋辈心理咨询”的模式,既可以有效预防或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工作人员”又可以借以调整自我的心理状态。再如,在校园内,可以组织健康的文化活动,如体育比赛、娱乐晚会、艺术展览、志愿支援,等等,既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又提高参与者的自信心,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此外,还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全方位提高学生适应家庭、社会生活的能力。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学生现在及将来生活的主要环境,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形成完整、持续、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高校要将三者充分结合起来,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引领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社会生活中都能不断提升自我的思想政治水平。

结语

人文关怀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有必要。它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条件,是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的重要基础,更是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们深谙肩上责任的重大。在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式、充实工作内容,继续探索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促进作用,继续坚持“以生为本”的人文观念,深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之中,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关注学生,帮助学生实现身心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1(07).

[2]刘华才,刘时新,刘运显,张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践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7).

上一篇: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