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3 11:57:23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篇1

关键词:车辆工程;控制系统;仿真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3-0142-02

由于电子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发展十分迅速[1],车载控制系统已成为车辆工程学科里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现代汽车的电控系统数量一般为几十个,而高档汽车已高达上百个,电控系统控制器的开发对控制系统理论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培养内容极为必要[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本文以安徽工程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改革为例,介绍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有益经验,与同行分享。

一、课程分析

1.课程现状分析

“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作为车辆工程学科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学生走向科研院所或汽车企业应该掌握的一门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总学时为32学时。本课程仅安排4个学时的实验,其中控制系统的MATLAB建模和SIMULINK仿真分别为2个学时。“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原属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以理论讲解为主,侧重于数理公式的推导。这种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利于学生理解控制系统的理论本质,对于MATLAB软件的一些函数和命令,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理论力学”和“控制工程基础”等作为前续课程,学生在学习“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时已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相互孤立的,缺乏对知识体系结构的系统性认识,对具体的理论应用不知所措。“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教学中对理论过多的讲解也会造成教授内容的重复,降低了讲课效率,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方法采用单一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任务训练的后期,任务小组内部容易出现少数学生具有依赖思想,导致抄袭现象经常发生。具体任务主要为传统控制理论的数字仿真分析,对汽车各种电控系统的工程背景基本没有涉及,这不利于学生了解本领域的科技进展,任务训练难以实现应用MATLAB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课程定位目标

安徽工程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为安徽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3]。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引导下,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诚信实干、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从事车辆及其零部件设计、制造、实验研究以及车辆经营管理等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述培养目标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富有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新开设了“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由于车辆工程专业学科交叉明显,机械、电子、液压、控制等课程均有涉及,“控制系统与仿真设计”课程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定位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在培养体系中,汽车的各种电子控制系统,如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稳定性控制系统、电控转向系统、车身控制系统、电控悬架系统、巡航控制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和防抱死制动系统等为具体的工程应用。汽车系统动力学、汽车设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电子、传感器技术和控制工程基础等为基础理论课程。“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作为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桥梁,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课程内容优化

根据“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完成基本知识点的讲解,以汽车中涉及的动力学系统为分析对象,以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为设计案例,突出课程特色。实践教学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内容设置上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工程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教材目前主要侧重于MATLAB介绍和控制理论的数字仿真等内容,系统地以车辆为研究对象讲解如何设计控制系统的教学案例非常少,适合于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及工程技术人员阅读的教材不多。在本次教学改革实践中,增加了汽车中相关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以车辆工程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编排了适合车辆工程专业学生阅读的教材,其中以汽车电控转向系统、电机调速控制以及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为主要教学案例,在后续教学中继续增加相应的内容。在教材内容修订上,应尽量避免与其他相关课程知识点的重合。

设计工程项目时需遵循三个原则:融合相关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并充分覆盖教学内容;紧跟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难度适中,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工程项目分解成实际案例需要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案例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完备性,且各案例之间保持一定的渐进性,逐步引导学生,避免产生抵触情绪。实际案例的筛选应以较为成熟的控制系统或具有代表性的控制方法为案例。实际案例讨论与分析完毕后,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将实际案例归纳综合成相应的具体任务,将具体任务进一步分解,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一定的具体任务。2.教学方法设计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融合相关知识点于实际案例中。案例中设置的问题为一种两难问题,没有某一特定的解决方案[4]。教师在教学中作为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积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负责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项目需要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完成,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任务模块,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上述三种教学方法的分析可知,三种方法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各有所侧重点[5]。在当前实践教学中,上述三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基本上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过分依赖教学方法中所设计的单一项目、案例或任务,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建立了一种基于项目案例任务驱动的“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该教学方法结合“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融合三种教学方法为一体,以工程项目为主导、实际案例为引导,用具体任务驱动学生构建车辆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

三、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课程教学实施

“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特别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安排理论教学20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整个课程安排在第8周至第15周,授课在每周的星期二和星期四进行,每次连续两个课时。实践教学安排3个工程项目,分别安排在第10周、12周和14周。理论教学安排在第8周、9周、11周、13周和15周,授课期间加入实际案例讨论,周四课后安排具体任务。

教师在工程项目的设计上,突出工程背景,结合自己的相关科研成果,加强实践环节的创新性和综合性。本课程的工程项目应用MATLAB软件开展训练,MATLAB是仿真软件中易学、功能强大的一款,成为“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项目训练的首选工具。为加深学生对控制系统、仿真技术的概念,本课程通过让学生参观相关的汽车电控系统,如电控转向系统平台、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模拟器等。在教学手段上,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课,为了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穿插些图片、幻灯片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外创新活动与课堂实践教学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控制系统设计类的项目和竞赛[6],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等。

2.课程教学效果

采用文献[7]中的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模型对教改的教学效果进行实证研究。评价指标为个人兴趣K1、职业发展K2、能力培养K3、教学效率K4、学习方法K5、行业经验K6和适应能力K7。个人兴趣为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评价。职业发展为教学方法对增进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导向性及学生是否提出新观点的评价。能力培养为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能力的评价。教学效率为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评价。学习方法为学生在课堂上对“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的评价。行业经验为教学方法对学生获得实务与行业经验的评价。适应能力为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满足社会人才需求适合程度的评价。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模型中评价指标的权重表如表1所示。

传统教学和实施教改后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7个评价指标在实施教改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行业经验提高最快,增幅为21.7%。综合评价值由2.4662提高为2.8994,这说明教改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以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运用仿真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篇2

关键词:双向拓展;案例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150-01

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在教材处理上存在误区,案例分析的确是技术教材的一大特色,但不少教师过分依赖教材,造成了负面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在重点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好,如果依然照本宣科,很容易适得其反。鉴于学情的需要,我们可以对案例设计加以拓展,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入手展开,提倡横向拓宽、纵向挖掘的拓展方式。

本文以《控制的手段和应用》为例,来介绍双向拓展法在案例设计中的应用。

该课的案例必须体现控制的三要素,因此笔者引入了相关的实践案例。在实践中,要求学生敲打、吹奏相同的瓶子,由于瓶内的水量不同,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该案例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围绕重点展开可以引出其它的知识点,这样的拓展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可以达到一题多变、以点带面的效果。

1、横向拓宽。拓展学生视野,引领思维发散,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横向拓宽”是围绕案例的某个问题,沿横向发散研究。例如本案例就涉及到两种演奏的方式,它们对应着两类不同的乐器。在此我们就可以联系实际,分析音调控制的三要素。

2、纵向挖掘。通过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案例的思考,探索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纵向挖掘”是建立纵向递进的中轴线,根据教学目的,沿纵向递进拓展。该课就以乐器研究为主线,在现象的基础上纵向挖掘,引出控制的两种分类。

控制分类:按照执行部件进行分类

实验一:敲击瓶子

1、理论分析:这里涉及到瓶子的振动问题,不同的瓶子、质量不同,敲打时振动就有快有慢,这样就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因此敲击乐器是利用发声体的振动来工作的,它属于机械控制。

2、实例研究:钢琴属于机械控制。演奏时,我们的手指要敲击琴键,此时琴键连动击弦机,在其带动下琴槌撞击前方的琴弦,琴弦因振动而发声。而电子琴不同,电子琴内部有许多特殊的电装置,当按动某个琴键时,会使与它对应的电装置工作,从而使喇叭发声,因此电子琴属于电子控制。

实验二:吹奏瓶子

1、理论分析:这里涉及到瓶内空气的振动问题,不同的瓶内、空气的质量不同,吹奏时振动也有快慢,同样可以不同的声音。

2、介质研究:吹奏乐器都是由空气来实现压力控制的,称为气动控制。讲到气动控制要将它和液压控制来进行比较,两种控制所利用的介质不同。

控制分类:根据人工干预的情形进行分类

操作分析:电子琴有两种弹奏的模式:自动演奏和手动弹奏。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控制类型:自动控制和人工控制。

记得教育家安德鲁说过:“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作为教师,我们绝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因此在案例设计时,要辩证全面地看问题,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拓展,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效果,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使用“案例分析”的辩证法.百度文库.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篇3

关键词:管理控制系统 管理会计 研究方法

一、引言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核心期刊关于管理控制系统的文献进行整理,试图从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去察看管理会计研究的研究动态。基于一个大的框架对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文章进行整理,而不着眼于细节的相关事务处理部分,研究内容的关键词是非常精确的特指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文献,而不包括管理控制系统有关预算管理,激励机制、绩效评价等具体的控制工具的相关文献。管理控制系统主要理论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历程。1965年,Anthony开创性的研究首次将管理控制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从学术研究中分离出来,将控制细分为三个不同的流程,包括战略计划、管理控制、运营控制。他认为战略计划、管理控制、运营控制是企业控制的三个相对界限分明的层次。接下来有学者开始研究更具综合性的控制框架和不同的控制模式。如Ouchi于1979年建立的控制框架包含三种不同形式的控制:行为控制、结果控制和氏部控制。对这三种不同形式控制的运用取决于两个环境因素:一是对所期望行为的了解程度,二是衡量结果的能力。而Merchant(1985)开始将控制框架相关的学术研究发现运用于特定环境的组织,如在不确定环境中的组织、外资和跨国公司以及非营利组织等。Simons(1995)提出了另一种控制框架,在他的“控制杠杆”框架中,Simons认为高管人员应该在他所界定的四种不同控制形式中,对每一种控制形式的使用程度作出明确的选择,这四种控制形式是:信仰控制、控制、交互控制和诊断控制。而Otley于1999年提出了另一个分析框架,旨在强调保留对控制系统研究的整体观,而不是仅仅关注控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部分。认为可能有多个不同的控制模式都能产生良好的控制结果,这样的话,如果每次都只研究控制系统设计的某一方面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噪音。与管理控制系统领域相关的研究主要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基本方法。而实证研究中又可以分为分析性建模、实地(案例)研究、实验研究和大样本档案研究这四种基本的研究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在这些方法中,实地(案例)研究方法成为全面研究管理控制系统的核心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而实验研究法由于要符合比较多的条件,因此是最不常用的方法。

二、管理控制体统研究综述

( 一 )理论研究法 Ariela Caglio 和 Angelo Ditillo(2008)对自Hopwood( 1996) 提出“对管理控制的讨论不应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必须跨越企业边界”这个观点以后,不同学者对于组织间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Stephen A. Zeff(2008)则对哈佛商学院自1908年起到1980年对于管理控制(包括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领域的)的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进行评述。主要分以下部分:早期哈佛商学院在会计领域的领导地位、哈佛商学院在会计和控制课程上面的影响和改革、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发展、芝加哥大学的影响、回顾哈佛商学院在会计和控制领域改革上的贡献。Teemu Malmi 和David A. Brown(2011)提出应该以整体的眼光去看待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认为管理控制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五种:计划、控制论、回报和报酬、行政控制和文化控制。主要是基于在决策过程中和引导员工行为的控制过程中的不同特征而把管理控制系统分为这五类。国内文献中对管理控制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多。刘霄仑(2010)针对企业相关人员对于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概念的相关困惑, 从厘清公司治理与战略目标关系、企业机会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着手, 通过对企业设立阶段和运营阶段不同风险的分析, 提出了风险控制概念,并界定了其目标, 进而通过分析风险控制的主体边界、客体边界与组织边界,明确了风险控制与企业管理、企业风险管理、管理控制、传统风险管理以及内部会计控制等相关概念和领域的关系。池国华(2009)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其成因, 并运用战略管理、系统论、管理控制等理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最终构建了基于战略导向和系统整合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他指出一个完整的管理控制系统应该至少包括战略计划(含预算)、内部信息传递、业绩评价、激励机制与内部监督等要素。王海妹和张相洲(2009)分析了西方管理理论观的变化,探讨了依据开放、自然管理控制观的内部控制及其规范体系应进行的相应调整和变化,以期为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为我国内部控制实践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他们认为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管理控制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并最终推动管理控制理论由传统观念向开放、自然的现代管理控制观转变,而管理控制理论的发展势必影响内部控制的发展。张先治(2008)将会计报告、财务分析、资本经营和管理控制融入公司理财之中, 形成创新的公司理财体系框架,论述了基于价值的公司理财创新与会计报告、财务分析、资本经营及管理控制的关系, 明确它们在公司理财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从以上文章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于管理控制的理论研究不是直接地对管理控制理论的发展进行研究,而是将管理控制理论作为一种工具,对内部控制或者公司理财等主题进行研究。我国学者对于管理控制理论的直接研究还是很缺乏。

( 二 )实地(案例)研究法 实地研究主要分析真实环境中的公司控制实践,如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等。实地研究方法旨在对相关的现象提供更深入丰富的认识,尤其是对某些特定的环境。这些丰富的认识可以使研究超越“是什么”和“是怎样的”的一般问题,而去回答特定现象为什么会像现在这样存在。实地研究法是管理控制研究的主要方法。Julia Mundy(2010)以一家非常成功的提供多项财务服务的企业FinServ的欧洲总部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西蒙的有关控制的框架的杠杆学说,调查了当经理们在同时运用管理控制系统进行指挥和授权的时候会面临哪些挑战。发现一系列因素,包括内部持续性、逻辑过程、历史趋势、处于支配地位、受到抑制等会对组织对于管理控制系统不同用途的平衡能力产生影响。这篇文章的发现对于管理者如何能使得管理控制系统发挥作用并保持管理控制系统的平衡有所启示。Jean-Fran・ois Henri, Marc Journeault(2010)指出生态控制是财务和战略控制方法在环境管理上面的应用,他们运用来自加拿大制造行业一家企业的数据对生态控制是如何影响环境和经济表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生态控制对于经济表现没有直接影响,却通过对环境表现的影响从而对经济表现产生影响。具体地讲,环境控制在以下背景中对经济表现有着间接的影响:高度的环境暴露;高度的公众知名度;高度的环境关注;大的规模。本文对于管理会计理论的贡献在于创新地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管理会计的角色和所作贡献进行阐述。Robert H. Chenhall,Matthew Hall ,David Smith(2010)对澳大利亚的一家NGO组织Carewell进行一年的实地调研,运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即在社会资本的概念框架下对管理控制系统与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发展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描述了管理控制系统中的元素是如何通过增强和抑制社会资本而对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产生影响的。Richard J. Boland Jr,Arun K. Sharma,Paulo Se ′rgio Afonso(2008)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混合组织中如何设计管理控制系统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运用了大量的来自不同行业的例子。包括建筑、工程、制造行业还有油气行业合资公司的六个案例说明:在设计管理控制系统的时候应该高度重视新组织形式的形成。Maria L. Velez,Jose M. Sa 'nchez1,Concha A lvarez-Dardet(2008)采取纵向研究的方法,对一家名为CMD(假名)的制造企业和作为其分销渠道的176家小型机构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双方都运用管理控制系统能够产生承诺与信任,有利于提高组织双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信任关系。Brian Jorgensen,Martin Messner(2009)综合运用面谈,现场观察,研究内部文件等方法对一家商业机构进行研究,研究不同控制机制是如何联合发挥作用帮助组织达到效率与灵活性的平衡。研究发现:这些调整还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暗示着当重大战略发生的时候,管理控制系统的调整还需要得到更多的由上而下的管理干预。Umesh Sharma, Stewart Lawrence1, Alan Lowe(2010)对一家电信企业Telecom Fiji Limited(TFL)进行管理控制改革的时候,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即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之后公司的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运用制度理论和采取访谈、讨论和研究文件等渠道所取得的数据详细说明Telecom Fiji Limited(TFL)这家公司是如何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化的。Margaret Woods(2009)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伯明翰城市委员会的风险管理控制系统进行相关研究,研究发现:虽然控制系统的结构依然属于通用模型,但是运行的细节之间的不同表明控制效果是依据以下主要变量而定:中心政府的政策、信息与沟通技术、组织的规模。Mikko Sandelin(2008)通过设计了两个管理情境对成长性企业的管理控制活动进行研究,特别是集中在文化控制、个人控制、行为控制和结果控制四方面的控制活动。提出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受组织职能驱动。控制职能包括了很多元素,而管理控制系统的形成则依赖于这些元素的有机组合。与此同时,管理会计的变化与发展受非正式管理手段的影响。Sinikka Moilanen(2008)研究了会计是如何通过影响管理控制系统在跨国企业控制系统中发挥作用。这篇文章的研究对象是一个西方跨国公司在前苏联的附属公司,这家公司作为母公司与母公司在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的中间层级公司。文章分析显示即使母公司的管理控制系统基于预算活动和当地活动明确地对中间层级公司进行控制,但是中间层级的公司还是可以通过社会关系巧妙地过滤母公司的要求。这是因为中间层级的公司可以一方面符合母公司财务部门的报告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巧妙地运用会计手法而使得自己的经营符合本地化的要求。Timo Hyvonen ,Janne Jarvinen,Jukka Pellinen(2008)通过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 Network Theory, ANT)来对跨国公司中是如何建立多部门的管理控制系统的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实证数据来源于Paper Group公司四个部门中的Alpha部门的ABC和ERP项目(包括Phoenix and SAP R/3系统)的贯彻过程中的不同行动方案。在案例中的Alpha部门里,Alpha部门下的处被贴上“虚拟一体化”的标签,存在的目的变成了为部门产品链提供新的利润点。通过研究发现,管理控制系统是不稳定和相当复杂的,特别是在其运行过程中。国内学者运用实地研究法对管理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程新生、宋文洋、游晓颖、王慧(2010)以权变理论为指导,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聚焦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战略等权变因素对信用风险管理控制系统的影响,探讨了与组织环境相适应的信用风险控制系统设计原则。高晨、汤谷良(2010)基于Simons的管理控制框架,在理论上梳理交互预算的控制特征、重构交互预算与其它管理控制方式间的协同关系,通过对天津一汽丰田公司预算控制的案例描述与理论分析,阐明了有别于传统的诊断预算控制,交互预算既能够克服传统预算方式的制度弊端,又能成为适应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战略管理工具,还是促进企业上下级对话沟通、组织学习和管理创新的机制;另外,交互预算控制也是契合管理控制系统中信念控制、边界控制等其他控制方式的制度安排。汤谷良、穆林娟、彭家钧(2010)以海尔集团SBU制度为对象,采用实地调研、描述性案例研究方法,剖析了海尔SBU制度“过程化”的要点、诠释了海尔SBU作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在概念、体制创新、管理整合方面对西方SBU制度的扬弃,揭示了海尔这类中国企业在战略实施、运营管理、流程组织、员工激励计划等方面对管理控制理论研究的贡献和对管理实践的示范效应。文章最后指明了推行SBU体系需要引以关注的持续改进的问题。汤谷良、王斌、杜菲、付阳(2009)在梳理组织设计与管理控制系统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华润集团首创的6S管理体系,剖析了6S管理体系在重塑母子公司组织结构、完善利润中心制度、夯实扁平化控制、打造强势总部等集团控制系统设计上的理论贡献、实践启迪与改进路径,并据此归纳出多元化战略集团管理控制系统设计的逻辑框架。

( 三 )档案研究法 Mohamed Z. Elbashir、Philip A. Collier、Steve G. Sutton(2011)通过采用澳大利亚的一家提供全球商业智能系统服务的机构所提供的客户联系资料,对全球612个不同的商业组织中的1873位经理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商业智能系统主要通过绩效管理和分析的杠杆作用使得主要的管理控制系统能够发挥作用。研究发现:组织的吸收能力(即收集,消化新的外部信息并将其与自身战略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建立符合组织要求的技术基础和建立与组织利益相一致的商业智能系统的关键因素。Antonio Davila、George Foster、MuLi(2009)指出:最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在表明管理控制系统是促进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重点研究管理控制系统在制造行业的运用。采用调查问卷和面谈记录。调查的主要内容:项目转折点、计划与运行情况的对比报告、项目发展的预算报告、项目挑选的过程、产品投资组合的路线图、产品概念测试流程、项目小组形成的准则等,在管理控制系统中的关键子系统的运行情况。研究发现,存在着六个组织采用管理控制系统的原因,其中的两个外部原因是订立契约和合法化,而其他的四个内部原因分别是:管理人背景、聚焦策略的需要,学习需要、组织混乱。

( 四 )数理模型实证研究法 Neale G.O’Connor、Sandra C.Vera-Mu・oz、Francis Chan(2011)运用中国上市公司的调查数据和实证数据,对竞争力量(如国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以及买方议价能力等)与公司对管理控制系统重视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的国际市场化导向是否对这种关系产生影响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国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与公司对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视程度正相关,与那些主要在国外市场竞争的企业相比,那些主要在国内市场竞争的企业的这种正相关的关系表现更加明显。研究还发现,与主要在国内市场竞争的公司相比,主要在国外市场竞争的公司中,买方议价能力与公司对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视程度之间的联系表现更为明显。为了加强研究数据的解释能力,文章还同时采用了访谈中国企业的经理以及访谈在中国经营的跨国企业的经理等相关的定性数据。文东华、潘飞、陈世敏(2009)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环境不确定性、管理控制系统与企业业绩三者之间的关系。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系统应当随着外部环境、技术、战略、规模和文化等权变因素的不同而做出相应调整,否则将导致不利的后果。在高度确定的条件下,企业应当建立理性化、标准化、常规化的(即机械式管理控制),而在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企业应当建立试验性的、学习导向的、开放的(即有机式管理控制)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二分模型,研究发现:二元模型对管理控制系统中“控制”和“探索”两项基本功能的划分有重要意义,控制功能促进内部经营业绩,探索功能对客户与市场业绩有正面影响,两者都对财务业绩产生正面影响。

三、结语

通过管理控制系统相关文献的评述,可以发现在管理控制系统研究领域,实地(案例)研究方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环境的多变、竞争手段的丰富以及新型组织的出现,管理控制系统研究也应不断发展,如企业集团环境下的管理控制问题、战略联盟与网络组织管理控制问题,甚至包括对具体业务工作的控制,如对产研合作研发项目的管理控制问题。综观MBO、BSC、EVA 等新型管理控制工具的出现,无一不是观察、总结企业一线控制实践的结果,甚至是在企业应用的推动下进行理论提炼的结果。从中也可以看出未来的管理控制系统研究的主要方向还是应该以实地(案例)研究方法为主。在过去的50年之间,管理控制系统研究领域取得显著的发展。1955年,控制文献只包括一些简单的管理原则和对由一些善于思考的商业人士发明的控制工具和实践的描述。如今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文献已经非常丰富多样,由多个不同的研究框架和范式组成,还包括大量的有关公司的控制实践以及在不同环境中,哪些控制起作用,哪些无法起作用的实践证据。同时已有的文献还列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但管理控制系统因为该领域的复杂性,到现在还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因为控制文献涉及各种不同的主题,同时研究人员又从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分析层级来研究这些问题。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理论学科,这一点区别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等会计其他领域的研究,因为只是以经济学为基础。也许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与会计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还处于尚未充分发展的状态,尽管这一领域已经取得和正在取得巨大的进步,但还是有更大的空间去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Neale G.O’Connor, Sandra C Vera-Mu・oz, Francis Chan. Competitive forc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in emerging-economy ・rm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orientation..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11.

[2]Julia Mundy.Creating dynamic tensions through a balanced use of managementcontrol systems.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10.

[3]Jean-Fran・ois Henri, Marc Journeault. Eco-control: The in・uenc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on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10.

[4]Robert H. Chenhall. Matthew Hall. David Smith. Social capital and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A study of a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10.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优势;实施过程;问题与对策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ase teaching in cadre training is a direc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the party school. Case teaching can help the students subjectivity, will help to develop students potential, but also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link theory with practice, enhance the ability to analyze problems,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this paper we carried out the case teaching in the main class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pap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se teaching in school advantages, ways and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other issues, in order to have the certain help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party school.

Keywords: case teaching; advantage; implement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案例教学是学员在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员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观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近几年来,作为全国的唯一水族自治县,我们党校开始在主体班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探索尝试,我们认为这是党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本文结合笔者在少数民政地区基层党校开展行政执法案例教学的实践,对党校案例教学的意义、实施途径及困难与对策作一简单论述。

一、党校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能使得学员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学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与传统的以教师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案例教学有利于改革传统概念的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关注的是向学员灌输知识,而忽视对学员学习潜能的开发,而案例教学重视学员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员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和运用来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助于学员思维的不断深化。

2、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员被设计身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不充分信息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案情独立或协作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学员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员学会学习。传统教学方式教给学员的是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引导,让学员能自己查资料,通过群体合作办法作出分析判断,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这样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就会提高。

4、案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员学会沟通和合作。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要经过小组合作思维的撞击,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员之间会更加相互融洽,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也善于说服他人以及聆听他人。

而与一般学校的案例教学相比,党校主体班教学中案例教学更有其优势所在,表现为这样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员的参与热情更高。党校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各级各部门的干部,有不少是领导干部。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基本上都在从事各种管理活动,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因此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及其对工作的启发性是他们来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之一。一个好的案例教学课,会让学员感觉到案例所提示的问题,正是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因此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更强,参与的热情会更高。

另一方面是案例的分析讨论效果更好。 与在校学生相比较,党校的学员无论在实践经验和生活阅历方面都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党校学员的理解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等都优于在校学生,也优于其他成人高校的学生,他们接触社会更广,从事的管理工作更多,对案情的感性认识更深,因此,党校干部培训班中开展案例教学,案例讨论会更深入、更充分,可以挖掘案例涉及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背景,甚至会形成对这一方面问题的新的认识。

二、党校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党校干部培训案例教学的实施途径可以概括为“案例——小组讨论——案例讲评”这样三个流程或实施阶段。

1、案例。党校实施案例教学需要选择好的案例,这是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案例教学最困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案例是教学的主线,一个好的案例应该符合教学目的,涵盖教学中局大部分的知识点,案例要有事物发展过程的描述,又要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又要与教学目的相吻合。克利夫和怀特认为一个优秀的案例应当符合四个显著特征:①明确的、范围广泛的学习目标;②信息含量大,引人入胜的案例说明;③中肯的,有教育意义的问题;④回答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很容易就能获得。根据党校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在挑选、改编案例时,除了要努力体现上述特征外,最重要是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实践性。即教学案例应符合教育对象工作的实际,它应该来自于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具有真实性、客观性,而不能随意主观臆造,臆造出来的案例不仅没有生命力,也没有吸引力。

二是启发性。教学用的案例经过素材的筛选之后必须包括一定的问题,即思考题。这些问题有的比较外露,有的比较隐含,而更多的则是显而不露,引而不发,让学员自己去挖掘。问题的答案不是从书本上直接能得到的,而是需要学员在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中才能对这些问题不断明确起来。案例的启发性还有一个方面是,选取的案例应该与所培训对象的实际工作相关联,通过案例的教学能使他们从中汲取有价值的工作思路或是工作方法,从而对实际工作具有帮助。比如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选取的最好是行政执法类的案例,对领导干部的培训选取的最好是领导科学的案例。

三是典型性。即教学用案例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学员们通过这一案例的分析讨论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即案例所揭示的是一般现象和规律,而不是个别现象,个别情况。

四是目的性。教学案例的选材要适应教学目的要求,能反映教学专题的主要或是实质性内容,既让学员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也能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是篇幅适中。课堂教学由于授课时间所限,不可能让学员花大量时间用于阅读案例,因此,所选取的案例篇幅应当不能太长,但篇幅太短,不能涵盖案例分析的足够信息,因此案例以15分钟的阅读量为宜。

案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案例所附思考题的提出和相关资料的提供。案例后所附的思考问题应该是教学的重点或是难点问题,它必须是容易引起学员有争议、有悬念、有共鸣的问题,让学员在思考讨论中有深入的空间和回旋的余地。为了让学员能更好地思考,通常在案例的同时向学员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或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学员在讨论中克服一些知识性的记忆障碍,比如我们在组织学员进行行政执法案例讨论中通常会向学员提供《行政处罚法》及相关行政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文,以帮助学员能正确分析案情。

2、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员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小组讨论较之个人独立分析案例具有集体的优势;而较之全班讨论,又具有人数少及联系密切,灵活机动的特点,因此,小组讨论在培养学员合作精神,在发挥组织“1+1>2”的功能上有独到之处。为了使小组讨论能够更深入而且有效率,必须对小组内部进行细密的分工,通常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由小组在讨论开始前先选取出小组长、记录人和发言人,小组长的任务是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充分说出自己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为了能使讨论充满活力,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应当允许小组成员有不同意见和看法,但最后必须达成小组的一致意见,以体现小组目标的一致性。记录人员工作职责是将小组讨论的不同意见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帮助小组形成案案例分析的焦点、疑问、重点和争议点,帮助小组的各个成员理清思路。发言人的任务是根据小组的讨论意见,代表本小组在讨论结束后的班级交流中发表小组意见,发言人必须言简意赅,思路清晰,概括出本小组的讨论成果,发表对案例思考题的看法。

小组讨论是案例教学中承上启下的一个中间环节,是学员思维能力最能得到拓展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员会努力寻求自己过去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案例所提出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不是更轻闲,而是更繁忙,必须时刻关注每一小组讨论的进展,控制好讨论的时间节奏,对思维活跃,有创新思想的学员积极参与及发言(包括代表小组总结发言),要及时肯定;对学员讨论中表现出来的模糊知识点要及时给予提示,引导学员将讨论思路及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3、案例讲评。案例讲评是案例教学中教师对案例的分析思考及其拓展提升,是案例教学中将案例知识由感性向理性提升的阶段。因此,案例讲评在案例教学中不可少。一方面它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员实现教学专题课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由于学员有了案例讨论的感性材料,学员会带着问题来学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的效果。

在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讲评环节我们一般是这样操作的,在介绍相关理论,对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基础上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讲评,尽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力争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富有针对性。例如,我们在进行行政执法案例教学时,案例分析中,首先告诉学员要分析一个行政执法案例需要从四方面着手,即主体资格认问题,法律适用问题,事实认定问题,程序问题。其次,进行每一个方面的分析,主体资格如何认定?法律适用的原则应该是什么?认定事实的证据如何运用?正当程序包括哪些内容等等。再次,结合本案例进行分析,本案中在认定主体资格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在法律适用上有什么错误?证据的收集与运用有什么不对?有哪些违反行政程序之处。最后,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概括提升,帮助学员梳理行政执法中所需注意的一些问题。这样通过案例讲班次,学员有了一个明显感觉,就是学习不是抽象的理论空对空,理论确确实实是在解决现实问题,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对工作的启发性。

三、党校案例教学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党校学员的特点决定了党校开展案例教学意义及优势。但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明显感觉到党校案例教学还存在不少困难阻力,有待于以后改进。

1、案例挑选困难,案例质量欠佳。尽管现在基层党校普遍开始重视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却相当滞后。案例的挑选,裁剪及整理几乎都由从事该专题课教学的教师一人完成。而教师个体一方面受活动能力差与接触面狭的限制,报刊资料缺乏的限制,及其个人思维能力的限制,所选取的案例并不能完全保证是最优案例或是较好的案例。实践中,教学案例的来源不外乎这样二种,一种是自己所参与或自己所了解的一手事例,这种案例真实性、客观性很强,案例无论是从其本身内容还是所反映的问题都比较新鲜吸引人,但这种案例来源很少,难得能碰巧选到,另一种是从报刊杂志与书本中摘录,这类案例或是其反映的问题不全面,有时仅仅是个新闻报到、消息,或是其与实际间隔较久,案例陈旧,时效性、代表性不够。同时对基层党校教师来说由于本身知识能力所限,对案例缺乏专业化的审视和改编,往往只是对原始材料的选择,这样导致案例的典型性也不足。

因此,推广案例教学,除了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外,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基层党校教师寻找并选取成功的教学案例。笔者建议是否可以考虑这样两种措施:一是在党校系统建立相关教师联络制度,让相关专业的各县市党校教师有一个案例教学沟通的平台,在案例教学中能实现案例资源的共享,这有待“大党校”的协调与构建;二是党校系统要加快案例库的建设,保持案例库的不断更新,让更多的党校一线教师能从案例库中搜寻到自己教学所需要的案例。

2、案例教学的监控尚存不足。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还必须有赖于对案例教学进行实时监控,以调动学员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但是在目前案例教学中,除了课堂监控外,其余监控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事前监控不足。由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往往需要依靠一定的理论知识背景,而党校主体班教学又缺乏书本教材,这样学员在案例讨论中对某些理论知识的运用就只能依据自己的记忆,或是在课堂中临时打电话向相关人员救助,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虽然教师一再事先交待为了更充分讨论案例,希望大家能就专题课的对相关问题进行准备,但由于缺乏制约措施,学员大多难以主动去做,再加之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也存在部分学生不理解,参与不积极的问题,这样,案例教学效果也打一定折扣。因此,在今后案例教学中有必要强化事前监控,教师事先列出读书篇章目录,必须有某种“强制”手段去要求学员事先寻找查阅,写出相关的读书笔记,这种“强制”手段就是将学员查阅资料的多少、读书笔记写作的情况量化打分,记录到学员学习成绩中去。

二是事后监控不足。案例教学课之后,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在对案例讲评后,要求学员写出案例分析报告,这对学员深化课堂教学,锻炼学员写作能力,拓展思维空间,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党校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事后监控的强制性手段,教师布置的案例分析报告学员能主动完成上交的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因此也有必要对培训学员建立一套考核办法,将完成案例分析报告以加分、扣分的办法计入学员培训的成绩,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3、党校教师考核手段的障碍。案例教学是一种较新颖的教学方法,一堂好的案例教学课教师从挑选案例到资料编写,到组织讨论到最后分析讲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教师上好一堂案例教学课十分不容易。但是目前基层党校对教师工作量的考核仍是以课时量为基础,不论属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还是案例教学,每上一堂课都计算成相同的若干课时计入工作量,而不是区别对待,这样的考核制度很不利于党校案例教学课的开展、普及。因此,各基层党校领导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对党校教师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新的考核制度要跟得上党校教改的要求。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篇5

关键词:控制工程基础;案例式教学;军队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70-02

随着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中应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加强基础和提高适应能力。按照大专业、多方向、宽口径的培养思想,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控制工程基础”设为全院所有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选修课程。该课程全面阐述了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应用,理论严谨,系统性强,且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该课程不仅可以为各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往的授课中,存在以下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是控制工程基础理论性强,公式多,抽象难懂,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学生看到的是抽象的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久而久之,学生会对高深的理论失去信心。二是教师往往严格按知识点的顺序进行讲授式教学,虽然逻辑严密,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见全貌,并且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沉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不理想。三是笔者所在工程院校,“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不同于控制专业的学生,通信、电气等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与本专业没什么关系,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为解决以上问题,需对“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各环节进行改革。其中,案例式教学就是一种运用日益广泛且相当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授课中合理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加深学员对重要概念、理论的理解,提升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等,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与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其定义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在课堂上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标的一套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1]学员在案例处理中,运用课程所学的“源知识”,发挥自己的思考和智慧解决问题,在参与中理解、探索出“衍生知识”,“参与”就是“掌握”的保障。

案例式教学法一般可分为学员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和总结四个阶段。首先,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就要把案例材料发给学员。让学员阅读案例材料,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员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准备工作。其次,各小组应以有效的方式自行组织讨论。再次,在正式上课时间内组织集中讨论。由各小组派出代表介绍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讯问并作出解释。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进行重点讨论,以将学员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最后,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同时这也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方式。案例引入有案例―讲解―总结回顾、讲解―案例―反馈、案例―讲解―案例―总结回顾三种方式。[2]应根据具体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改进,合理选择案例引入方式和科学应用。

案例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的准备、编写是否妥当,能否激发学生的思路、提高课堂授课效果,这都决定了案例式教学的成功与否。案例是许多知识的综合体,优秀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趣味性。二是结果多元化。三是案例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同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或者都有必要寻求典型案例的分析。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课程以及课程的所有知识点都普遍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笔者认为,针对“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特点,可以选择以下两类案例用于课程教学:一是能够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综合案例。该案例应尽可能涵盖经典控制理论中的所有知识点,涵盖各种工程应用技术,同时还应是贴近生活、容易理解的案例,如水位控制系统、直流电机速度控制系统等。二是数个小案例。在通过上述完整案例讲授某一知识点时,适当补充几个小案例有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但案例教学不是举例教学,人们所习惯的“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举例子,往往是就事论事,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思考,所举例子也只是虚构的或真实案例片断或者干脆是教师即兴所得,其功能仅限于解释和补充说明所讲授的理论内容,是对所宣讲理论的简单重复。

二、案例式教学的课堂实践

下面引用一个连续案例和一个独立案例来分析案例式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

1.综合案例

液位控制系统[3]在控制工程方面有一定的典型性,比较贴近学生的经验,易于学生理解,其中液位、流量等变量都比较直观,而且它们之间定性和定量的关系也易于理解,为后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且引导出相应的概念、原理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液位控制系统是一个贯穿整门课程的综合案例。

课中,可以举出诸如抽水箱水位控制、锅炉液位控制系统等实例,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对自动控制产生感性认识,发现单调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例、工程实例之间的联系,并准确掌握控制系统组成、基本控制方式等基本概念。随着学习的深入,作为定量分析的基础,结合具体系统可以总结建立系统各种数学模型的方法,并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各种模型的特点和联系。在学习控制系统时域分析法时,可以获得系统实际液位的变化曲线,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各种性能指标的含义。介绍到PID控制器时,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水箱水位控制系统的控制器是什么,通过课堂讨论,分析出该系统是利用杠杆原理实现的比例控制。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4]

2.稳定性补充案例

针对稳定性部分的教学内容,使用“垮塌的塔科马大桥”作为补充案例,用于引出控制系统稳定性的问题、总结稳定性的定义,同时案例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描述:1940年11月8日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新闻论坛》刊登了一则轰动一时的爆炸新闻,大字标题“海峡大桥坍塌”。塔科马大桥是一座跨海悬索桥,姿态苗条,造型优美,号称当时世界第三。大桥于1940年7月1日建成通车,只要有风,这座大桥就会晃动。1940年11月7日,一阵不算很大的风激发起大桥的振动,且随着持续的风吹,跨边上下翘起的最大幅度越来越大,以指数状增大,仅十几分钟,振幅就达到28英尺(8.5米),最终大桥在震耳欲聋怒吼声中坍塌。

问题:从控制理论的角度分析大桥垮塌的原因。

分析:从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控制理论的角度分析问题,将大桥当做一个控制系统,定性分析当风作为外作用时大桥的形变问题。结合大桥垮塌的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大桥本身是一个临界稳定系统的结论。进一步通过计算机仿真或理论推导等手段,启发学生理解对于临界稳定的控制系统,当正弦外作用的频率等于系统固有频率时,系统响应发散,这也是导致大桥最终断裂的原因之一。说明临界稳定系统不具有工程实用性。

三、结论

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使用该教学方法,选择某些合适的工程实际,通过多媒体的有效传媒手段,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对提高理工科院校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帮助很大,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同时,优秀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交流性,对于提高整体授课质量有着不小的益处。但是在案例式教学应用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案例式教学耗时较多;二是授课中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本专业的一些案例,所以要针对授课对象具体为之;三是案例式教学弥补了传统讲授法的一些不足,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它并不能取代讲授法而独立存在。

参考文献:

[1]王学仁,艾春安,宁超.高等院校“传热学”案例式教学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74-76.

[2]王平.案例式教学中关于案例引入方式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2):29-30.

[3]黄坚.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篇6

工业工程(IE)是一门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的新兴综合学科,IE专业1911年产生于美国,1980年我国开端有6所院校招收本科生,由于IE学科在我国的开展时间较短,各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和各个环节的设置还不够完善,IE专业的教学变革与理论不断是各高校研讨的重点,《质量管理与牢靠性》是IE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讲述质量管理及牢靠性等方面的学问,目的是使学生理解现代质量管理的理论,控制常用的统计质量控制及牢靠性设计办法,并能运用所学学问去剖析并处理消费和管理理论中呈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因而,课程教学目的既要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又要注重和专业相关技艺课程相衔接。

清华大学IE专业十分注重质量管理的理论教学,摒弃了传统的参观性实习,提出了新型的工业工程消费实习方式(现场操作实习);上海复旦大学不只注重质量管理理论前沿学问的传授,还布置2周的毕业设计,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理论才能;西安交通大学的《质量管理学》不断是IE专业的精品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办法都表现了对质量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育,目前,我校的质量管理与牢靠性教学,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其它重点高校相比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教学办法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学生积极性不高;

(2)理论环节较为单薄,理论与理论严重脱节。固然该课也注重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先进性,但缺乏分离实践的案例、综合性实验教学和录像教学;与课程有关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内容较少,学生对学问的了解不够精确,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才能不强。

(3)统计思想在该课中的位置不突出,系统性不强,没有使学生真正的领会到统计学在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

由于以上缘由,使质量管理与牢靠性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突出,为了调动同窗们积极性和发明性,进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育具有更高素质的富有发明力和开辟肉体的质量管理人才,该课题组仍需进一步的探究和变革。

二、课程教学变革的探究与理论

《质量管理与牢靠性》请求我们在传授学问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才能的培育,留意开辟学生的创新思想,发掘学生的潜力。那么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才能和理论才能,如何使学生成为普遍受企业欢送的人才呢?我们停止了进一步的探究和考虑:该课的教学主要从教学手腕变革、教学内容创新、理论环节、教材建立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停止变革。

1教学手腕变革

传统教学办法的关系主要采用课堂授课、发问、练习等方式的板书授课,信息量小,方式单一。为了调动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培育学生创新思想,进步学生剖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才能。课题组研讨了美国、欧洲等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分离我国的国情,并参考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盘绕“增强学生‘三基’”这个中心,最终肯定了“启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相分离,统计学与质量控制与牢靠性相整合,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交融”的变革道路。

(1)采用启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相分离的办法。启示式教学采用讨论启示和发问启示两种办法,让学生经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启示学生学会剖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才能,到达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过程中可经过案例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启示学生对发作在某企业的质量问题停止考虑,诱导学生从问题动手,寻觅产生问题的本源,运用5M1E(人、机、料、法、环与丈量的英文首写简称)办法去寻觅问题产生的主要缘由,当然在寻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运用大量的相关学问和数据处置办法,主要缘由肯定后,针对主要缘由采取一系列的改良措施,然后对改良过程停止控制,最后检查改良后的结果。这种教学办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味,同时也能培育学生的创新思想。案例教学主要经过精选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典型案例。例如:海尔集团的质量管理和运营形式、6Sigma办法在厦门ABB集团的应用、“品管圈”QCC内人员应控制的质量管理技术与办法等,必要时增加录像教学,深化浅出解说,指导学生练习,以稳固和消化所学学问。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设计十分重要。

(2)传统教学手腕和现代教学技术相分离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网络化、数字化是一种趋向[1],充沛应用现有教育资源(多媒体教学、软件应用、专题研讨、案例教学、网上答疑等方式),经过课堂展现、案例教学、情形教学、网络答疑等方式提供师生间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充沛发挥教学互动和教学相长的优点。目前,我们制造了优质的多媒体课件,课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演示给同窗们耳目一新的觉得,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课堂上也增加了案例研讨和统计质量剖析软件Minitab的运用等内容,使学生控制现代化的数据处置手腕,在重要的章节给同窗们布置大作业,例如上面的典型案例剖析,课上应用局部时间停止剖析讨论,充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过课堂展现、案例教学、网络答疑等方式提供师生间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充沛发挥了教学互动和教学相长的优点[2],经过变革,活泼了课堂氛围,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味,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创新

质量管理的内容丰厚、博大精深,要依据工业工程学科的特性,补充最新内容,坚持学科的先进性,以培育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该课主要包括四局部内容:质量管理理论根底、质量管理的统计技术与办法、设计、消费过程质量控制、牢靠性设计等内容,这些内容触及到大量企业常用的质量管理的技术、理论和办法,例如:设计过程质量功用展开QFD、6Sigma办法的业绩改良模型DMAIC、质量控制QC的“老七种工具”和“新七种工具”、过程才能剖析、抽样检验、牢靠性剖析等内容,这些都是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经常用到的技术和办法,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很有难度,而且工业工程的学生所学的课程都具有学时少、内容多的特性。所以在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时更要重点突出、有方案、有选择的来讲授该课程的精华和在企业应用最广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时更新教学内容,严厉与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的修订和认证评审法规的调整同步;亲密关注国度杰出绩效体系(GB/T1958O一2004)的贯标和认证,适时引入有关内容或开设后续课程,以提升学生岗位顺应才能。依据状况为了顺应考研学生的需求,恰当增加质量经济性剖析、正交实验设计等内容,简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树立、运转和监控等内容。

(2)不时丰厚主讲教员为企业咨询效劳的经历并调整充实到课程教学中来,使课程体系更具有现场作业的实务性,并争取从理论教学内容中抽绎出可在企业班组培训中施行的模块。

(3)统计学和质量管理与牢靠性相整合。强化统计思想在《质量管理与牢靠性》中的应用,加强学生对质量数据的处置剖析才能。各大高校与质量有关的实验与课程设计,都是盘绕“统计质量控制”展开,将统计学思想融入课程教学中。例如:统计学中的概率统计、参数估量、假定检验、方差剖析和实验设计在质量控制当中应用最为普遍,企业质量问题的处理来源于企业对质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剖析,从而找出质量问题的所在。而统计学就是一门对数据停止搜集、整理、显现和剖析的学科,所以要学好质量控制就要体会统计学的内涵。质量控制与牢靠性中的质量控制工具(直方图、排列图、控制图、正交实验设计、过程才能剖析、臭氧检验等内容)与牢靠性设计(牢靠性的特征量及其常用函数、牢靠性模型)局部内容都是统计学思想在质量管理应中的详细运用。因而,在讲授课程的同时,要提示同窗们课前要预习统计学的相关内容,这样也把单调无味的数学思想应用到理解决实践的质量问题当中,使同窗们领会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精华,以进步同窗们的学习兴味。与此同时,在请求学生在控制原理和应用的根底上,要能应用相关的统计剖析软件(SPSS、SAS、Minitab等)对统计质量数据停止剖析,以进步处理实践问题的才能和相应的软件运用技艺。

3增强理论教学环节

增强理论教学是培育创新型人才体系的重点,是进步学生的创新肉体和理论才能的重要途径。理论教学环节不断采用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交融的启示式教学形式,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同时,鼓舞学生参与经管学院开设的与质量管理相关的学术讲座,并努力约请中国质量协会、质量管理咨询机构和企业界质量管理专家举行课外讲座,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唐山爱信齿轮集团、机车车辆厂(中国北车集团)、校内工程锻炼中心等典型企业,鼓舞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研项目的辅助研讨工作,以培育学生独立剖析实践问题、灵敏运用理论要点和创新处理问题的才能。理论环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停止增强:

(1)校内外专家资源的开发应用。质量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中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十分有必要延聘质量管理咨询机构或企业界质量管理专家来校讲课。例如:质量管理办法在企业的详细应用、工序质量控制以及质量认证的程序和步骤等内容,只要分离详细企业的施行来授课,才干使学生理解得愈加透彻,也可把笼统的内容变得愈加生动,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2)增设贯串该课整个教学过程的“小课程设计”,并积极引导才能较强的学生参与教员科研项目的研讨与开发,经过实践的开发与研讨活动,一方面加深学生了对单调、深奥的质量学问的了解,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进步了学生的实践应用才能,培育了学生科研创新的素质,为未来学生走向社会停止实践开发和科学研讨奠定良好的根底[3]。我校工业工程目前没有开设该课的课程设计,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论才能,能够在讲课过程中把教师的科研课题的一局部以“大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小课程设计”的涵盖面应普遍、内容应表现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只要综合运用所学学问才干完成设计,这种办法既能使学生了解、稳固和消化所学的学问,也便于今后应用于理论。

“小课程设计”标题如下:

设计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功用展开QFD在电焊机研制过程中的应用及其牢靠性剖析(需提供电焊机零部件组成及其加工工艺、牢靠性数据);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如何进步变速箱消费的一次合格品率(需提供细致的变速箱消费工艺流程和质量数据)。

如何进步唐山锯片厂硬质合金齿圆锯片的锯片质量(需提供细致的锯片消费工艺流程和质量数据)

三项“小课程设计”简直涵盖了该课程的一切学问点,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可使学生将所学学问融会贯穿,增强质量管理理论、技术的应用才能。

(3)增设开放性、综合性实验(操作+上机)

目前,IE专业未开设质量控制与牢靠性方面的实验,该课程请求学生具有实践操作才能和对质量数据的处置才能。典型实验设置如下:

轴类零件的直方图绘制与剖析(请求学生实地丈量数据、剖析数据,并运用统计质量控制软件Minitab绘制直方图);

轴类零件加工的工序质量控制(请求学生实地丈量,并绘制控制图(图),并对工序才能停止剖析)。

(4)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和应用

我校的实习基地有:潍坊柴油机厂、唐山钢铁集团、唐山爱信齿轮集团、唐山松下焊机产业有限公司、唐山冶金矿山等企业,在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质量问题,并运用所学学问与技术去寻觅处理质量问题的办法。鼓舞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研项目的辅助研讨工作,以培育学生独立剖析问题、灵敏运用理论要点和处理实践问题的才能。

我校工程锻炼中心也为学生的理论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根底,经过组织参观实习和实地操作,学生可理解金属零件的加工工艺,控制各种机床及数控机床的加工特性,为学生处理产质量量问题打下了坚实的根底,也为以后学走上工作岗位做了充沛的准备。

4增强教材建立

该课曾运用过刘书庆主编的《质量管理学》,目前在运用苏秦主编的《质量管理与牢靠性》,该教材为21世纪工业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内容新颖,重点突出,合适工业工程教学的请求,独一的缺乏是短少典型案例,统计思想不够突出。

分离IE专业的特性和实践的授课经历,我们已联络好科学技术出版社,估计出版“十二五”国度级规划教材《质量管理学》。该教材将分离国内外质量管理学的最新研讨成果,吸收以往教材的精髓,强化统计思想,增加适用性和应用性的现代化教学内容,且每章配有典型案例剖析、考虑题和练习题。教材编写的主要构思与计划肯定如下:

•质量管理概论(第一章);

•质量管理体系及运转监控(第二章);

•质量管理统计技术与办法(第三章);

•设计过程质量控制(第四章);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第五章);

•质量检验(第六章);

•质量本钱与绩效度量(第七章);

•质量改良(第八章);

•牢靠性设计与剖析(第九章)。

5课程考核方式的变革

质量管理与牢靠性考试成果是平常成果和期末成果的加权均匀,传统的平常成果主要考核学生考勤和交作业的状况,平常占20%%,期末占70%~80%。在现行的平常成果考核中,依据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包括提交的作业和案例剖析报告、在课堂上所作的案例剖析演示、参与互动讨论等表现,综合小组评分与教员评分给出成果,占总成果的30%;在期末考试中,尽量减少融会贯通才干答复的标题,增加开放性辨析题和案例剖析题的比重和难度。经过评价方式的引导,促进学生注重平常的学习、分离实践停止主动和独立的考虑、并培育其团队协作认识与才能。

三、完毕语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篇7

一机械控制工程课程改革思路

机械控制工程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而学生自身往往缺乏工程实战经验,如何上好这门核心专业基础课,课题组深入开展了课程改革,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教学内容改革

在掌握控制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和精简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课题组精选了“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控制工程基础》[4]作为教学教材,将控制系统基本概念、数学模型、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PID控制及其应用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在PID控制部分,在新教学大纲里,课题组完全从应用角度出发,将以往偏理论的控制系统设计和校正内容,改为讲授PID控制器含义、模拟PID、位置式和增量式数字PID、PID各环节作用以及PID整定。从课堂反映来看,学生能比较清晰地掌握PID控制器知识点;从后期实践来看,学生也能熟练运用PID去设计系统,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二)教学方式改革

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分层次教学。即对于不打算考研,以学以致用为主的学生,在阐述清楚控制理论基本知识基础上,将重点放在了知识点的应用。而对于想继续深造的同学,则以讲座形式进行内容补充,比如开设了根轨迹、非线性系统分析等,这样既不影响前者,又满足了后者的考研需求。

(三)教学手段改革

课题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将多媒体图文并茂、音像丰富、信息量大的优点,与板书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优点有机结合;其次利用中国数字大学城平台,建设了《自动控制基础》精品课程网站,完善了答疑、讨论和交流模块,方便了学生课后复习以及与主讲教师的交流等。针对控制工程课程中数学含量多,公式推导麻烦的问题,课题组还利用Matlab软件,针对数学模型、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PID控制等内容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将抽象理论更加具体化和直观化。

(四)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课程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再先进,方法不得当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为此课题组从知识结构以及应用角度出发,将教学与工程背景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工程案例,提出了基于工程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

二工程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

课题组所提出的案例驱动教学,其本质上是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工程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其主动去学,同时又借助工程案例来加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根据教学要求,课题组设计了若干工程案例,并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启发型、认知型和设计型。

(一)启发型案例教学模式

启发型案例主要是针对课程或章节,采用一些综合性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课程或章节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对后续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开篇之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了解控制本质。课题组提供了一段学院学生获奖的“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视频,先将学生思绪引入到赛车的速度激情中去,然后引出思考:如何在高速下让赛车(如图1)沿着黑线走但不冲出赛道?进而过渡到系统的控制本质:检测光电传感器中心点与黑线的距离偏差,并纠正偏差。通过比赛视频,学生们在掌握系统控制本质同时,也纷纷表示要加入到学院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从而给控制工程教学开了一个好头。除课程开篇之际,我们在其它章节也同样引入了工程案例,比如在讲述时域分析时,引入了高等级公路动态称重系统,在讲述频域分析时引入了上世纪沙俄部队齐步振跨桥梁的案例。

(二)认知型案例教学模式

认知型案例主要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利用一些小型或局部性工程案例来诠释知识点。控制工程知识点多而抽象,难以理解,为此课题组针对知识点设计了认知型案例。比如:在系统组成知识点上,设计了温箱自动控制系统案例来诠释系统组成及其作用。在比例环节知识点上设计了齿轮传动副等等。认知型案例让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消化和掌握知识点。

(三)设计型案例教学模式

设计型案例主要是通过提供可供操作的工程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实现工程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实践向创新型和研究型转变。为此,课题组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实验项目。由于实验学时少,目前机械控制工程所开设实验,主要按图索骥地搭建电路图来模拟典型环节,或测试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和频率响应等。所有参数都参考实验指导书,大大弱化了学生的主动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课题组在实验前先提供一些机械平移系统和电气系统等,让学生先运用课堂知识建立微分方程,获得系统数学模型,然后再借助实验设备来模拟或测试系统时域响应和频率响应,这样在强化实验同时也融合了课堂知识。此外,针对志在考研的同学,课题组也根据补充讲座内容设置了1~2学分课外开放实验项目,满足他们以及其他感兴趣的同学。

(2)大学生本科创新。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创新活动,同时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中“工程驱动”的思想,针对学校的大学生本科创新项目,课题组联合学有余力的同学积极申报了若干以控制为主的项目,比如校级重点本科创新项目:服务机器人导航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就是集合了控制工程中的数学建模、时域分析、PID控制等知识,通过该项目很好地将课程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了前后贯通,从而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大学生竞赛。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课题组每年还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开发一些设计性项目去参加各类比赛。比如2010年设计了“四轴飞行器”参加了江苏省机械创新比赛,2010、2011年连续两年参加了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这些项目无一例外都涉及到系统控制。学生在获得荣誉的同时,都一致认为参加比赛不仅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驱动式教学一方面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主体性来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有比较深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有工程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教学。

三案例化教学设计及实践

为了进一步阐述如何进行案例化教学,本节以教学内容第五部分,即PID控制及其应用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及实践。近年来,虽然智能控制等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基于PID的工业现场控制仍占据主要地位。PID教学若直接从理论着手,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为此课题组首先设计了一个启发型案例———恒温箱控制,让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是否增加PID控制策略、以及PID控制器参数的优劣对系统的影响。图2为某恒温箱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5],其类似于带延迟的一阶惯性环节的响应曲线。为了体现出PID在恒温箱控制中的作用,以及控制器参数(kp、ki、kd)的影响。课题组首先将系统在无控制策略情况下的输出(图3)展现给学生,由图可以看出系统是发散的,不能实现恒温控制。然后对系统增加PID控制策略,从而获得图4的系统输出。对比图3和图4,让学生明白增加PID控制策略后,系统能基本上收敛于设定值35℃,由此看出给系统施加PID控制的重要性。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4,可以发现温度虽收敛但在设定值处出现振荡,这对于系统的稳定性来说不是很好。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可以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最终给出解释———那是因为PID控制器参数选择不当造成的。图4的控制器参数是通过常规的试凑法获得的,其值为:kp=20、ki=0.01、kd=90。最后给出经过遗传优化的结果(图5)。由图可以看出,系统响应速度更快、更平稳。此时的PID参数值分别为:kp=10.23、ki=0.03、kd=7.95。通过该启发型案例,可以向学生传递两个信息:一是PID控制策略对系统的控制很重要;二是参数的整定对系统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很重要。

四结语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篇8

[关键词]COSO新框架;内部控制;背景;变化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106

1 COSO新框架产生背景

1 1 旧框架的产生

COSO委员会(全称: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nization of the Tredway Commission),是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该组织就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管理(ERM)和舞弊防范提供领先思维和指引。COSO委员会于1992年《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旨在帮助公司或组织制定和评价其经营、合规和财务报告目标的内部控制体系。该框架后,很快得到了美国联邦储备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巴塞尔委员会等监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的认可和重视,被广泛应用于政策、规则制定及管制中,例如AICPA于1996年的《审计准则第78号》(SAS 78),表示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从1997年1月1日起以内部控制框架取代内部控制结构。随后,众多企业应用COSO 框架以更好地控制其实现预定目标过程中的活动,该框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不断应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2 ERM框架的产生

虽然1992年的COSO框架在帮助组织制定和评价其内部控制体系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依然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内部控制系统中会计与审计的色彩太重,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标准过于主观,把企业经营和管理中一些重要职能(例如目标设定、战略规划、核心竞争力培育、风险评估和管理等)排斥在内部控制触角之外,以及没有充分认识到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至关重要性等(张安明,2002)。

为了解决这些遗留的问题,同时由于COSO 框架在诞生10多年后,西方发达国家爆发了安然、世通、施乐等公司财务舞弊案的会计丑闻,从而使得业界和监管当局更加注重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比如,美国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类似法律法规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SOX法案的404条款,要求公众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披露,注册会计师也要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审计。

在这样的背景下,COSO 委员会结合2002年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于2004年更新了 COSO 框架,了《 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简称“ERM 框架”)。该框架的内容涵盖了 IC-IF 框架的内容,提出了适用于各类组织的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重要构成要素、原则与概念,并集中关注风险管理,为董事会与管理层识别风险、规避陷阱、把握机遇进而增加股东价值提供了清晰的指南。由于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都要遵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及内部控制的有关规定,从而促使企业以更新后的 COSO 框架为标准开展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大大地推动了COSO内控框架在世界范围的应用。

1 3 COSO新框架的产生

近些年来,组织的业务和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法律法规以及各种标准的要求和复杂程度的大幅提升;对公司治理监督期望的提升;对风险以及基于风险的方法的更多关注;市场和运营全球化成为大势所趋;企业以及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包括外包和战略供应商等。其次,20世纪90年代金融衍生产品的彻底崩盘、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事件、安然丑闻以及较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机等大规模的企业治理和内部控制失败案例的发生,反映出管理层僭越控制、利益冲突、缺乏职责分离、透明度不足或欠缺、风险管理未加统一协调、董事会监督无效等内部控制问题,都会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企业各层面对内部控制框架的能力和责任的预期越来越高,对其能防范和检测舞弊的要求亦不断提升。综合这些因素,COSO在1992年框架的基础上,针对所要实现的新目标,即反映业务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扩大经营和报告目标以及使促进内控有效性的原则清晰化,相应地更新了背景、扩展了应用和将要求进行了清晰化,从而产生了2013年新框架。

2 对COSO新框架的理解

2 1 COSO新框架的构成

COSO新框架的成果主要包括两部分:内控―整体框架(2013年版)以及新框架实施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案例汇编。

内控―整体框架(2013年版)包括内容摘要;框架和多份附录;评估内控系统有效性的解释性工具应用指南。主要包括内控的核心定义,目标的分类,内控的组成要素以及内控有效性的需求。

新框架实施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案例汇编旨在帮助用户在财务报告流程的内部控制上使用新框架,是一系列的与应用新框架中的原则相关的方法和案例。它提供了实际的方法和案例说明了五大要素和原则是如何应用到财务报告流程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和实施阶段。这些方法和案例是分别于五大要素和17条原则相对应的,并且描述了原则的不同方面是如何体现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目标上的。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财务报告中如何应用内控原则的案例和方法;近20年来的营运和商业环境的变化;各种实体的案例,包括公立、私立、非营利以及政府机构。

2 2 COSO新框架的内容

2 2 1 对内控的理解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旨在为企业运营,报告以及合规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运营目标是为了保证实体运营的有效性和效率,包括运营和财务业绩目标以及保证资产免受损失目标。报告目标主要由外部财务目标、内部财务目标、外部非财务目标、内部非财务目标构成,包括保证可靠性、及时性、透明性以及其他监管机构制定的其他准则或者规定。合规目标就是要求该实体必须遵守法律法规。

2 2 2 内控有效五要素对应的17大原则

有效内控的五个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控活动。控制环境是所有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管理层的态度和企业组织结构更是定下了内部控制的基调;风险评估意味着分析和辨认实现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是内部控制的前提;控制活动是旨在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为内部控制的核心;信息与沟通旨在取得及时、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为内部控制提供条件;监控着眼于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持续有效运作,起到剂的作用。

对应控制环境的五个原则:一是企业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的承诺;二是董事会独立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制定及其绩效施以监督;三是管理层在董事会的监督下,建立目标实现过程中所涉及的组织架构、报告路径以及适当的权利和责任;四是企业致力于吸引、发展和留任优秀人才,以配合企业目标达成;五是企业内部控制责任人的问责制度。

对应风险评估的四个原则:一是企业制定足够清晰的目标,以便识别和评估有关目标所涉及的风险;二是企业从整个企业的角度来识别实现目标所涉及的风险,分析风险,并据此决定应如何管理这些风险;三是企业在评估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时,考虑潜在的舞弊行为;四是企业识别并评估可能会对内部控制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变更。

对应信息和沟通的三个原则:一是企业选择并制定有助将目标实现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的控制活动;二是企业为用以支持目标实现的技术选择并制定一般控制政策;三是企业通过政策和程序来部署控制活动:政策用来确定所期望的目标;程序则将政策付诸于行动。

对应监控活动的两个原则:一是企业选择、制定并实行持续及/或单独的评估,以判定内部控制各要素是否存在且发挥效用;二是企业及时评估内部控制缺陷,并将有关缺陷及时通报给负责整改措施的相关方,包括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

2 2 3 内控三维“立方体”结构

立方体的列从左到右依次是运营、报告和合规目标,每个企业都会制定相关目标以及用以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和计划。立方体的侧面,如下图所示,则揭示了企业的目标既可以从整个企业的层面来设定,也可以针对企业内部具体的部门、业务单元和职能部门来设定(包括销售、采购和生产等业务流程),同时也描绘出了大多数企业等级式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立方体的正面是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代表立方体的行。详见下图。

内控三维“立方体”结构图

立方体描述了以下三者之间的直接关系:企业目标(即企业所要力求实现的);内部控制要素(即企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以及业务单元、法务单元以及企业内部的其他结构单元(即内部控制要素运行的各企业层面)。每个内部控制要素都跨越和适用于所有三类目标,并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均适用。

3 COSO新框架的进步

COSO新框架延续旧框架的几方面是:内控的核心定义;三种类型的目标以及内控五要素;有效内控需要五要素的共同作用以及管理层判断在设计、实施以及进行内控过程和评估内控有效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之前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COSO新框架相对于旧框架进步的几方面是:考虑到了环境的变化,即更新旧框架的原因;报告目标的扩展,提出了三个企业目标;五要素的17项原则的补充以及增加了对运营和非财务目标的案例分析,即同时发行的《新框架实施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案例汇编》一书。

4 COSO新框架的局限性

框架虽然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合理的保证,但依然存在局限性,即有效的内控系统可能也会导致内控的失效,因为内控系统并不能阻止错误的判断或决定,并且外部的事件具有不可控性,都可能造成内控的失效。因而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而非绝对的保证。具体讲,局限性包括以下几方面:作为内部控制先决条件所制定的目标质量及其合适性;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潜在判断缺陷;管理层在应对风险和建立控制时对成本和收益的考量;因人为原因(错误或失误)而导致的可能的内控失效;控制可能会因两人或多人相互勾结而被规避以及管理层绕过内部控制职能及相关决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国COSO制定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方红星等,译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刘立峰 美国内部控制实证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2)

[3]储稀梁 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背景、内容、理论贡献与启示[J].金融会计,2004(6):14-16

[4]陈汉文,吴益兵,等 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后续进展[J].会计研究,2005(2):82-86

[5]李宁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的突破及其启示[J].金融与经济,2006(5)

[6]卢卫卫 走近COSO(三)――如何评估风险 深交所,2005(10):50-54

[7]邓春华 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发展建议[J].审计研究,2005(3):72-75

[8]刘静,李竹梅 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5(2):73-75

[9]金P,李若山,徐明磊 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J].会计研究,2005(2)

[10]林斌,舒伟,李万福 COSO框架的新发展及其述评――基于IC-IF征求意见稿的讨论[J].会计研究,2012(11)

[11]李享 美国内部控制实证研究:回顾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9(1)

[12]刘霄仑 风险控制理论的再思考:基于对COSO内部控制理念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3)

[13]施敏 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在我国保险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07

[14]李群 SOX法案和COSO框架下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的研究[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07

上一篇:财务会计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