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8 10:09:25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篇1

关键词: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人才培养

一、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是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俄两国的深入友好交往,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的内容日益丰富,形式也日渐增多。从2002年起,每年轮流在对方国家举办,邀请对方国家大学生,与本国大学生一起同台演出、联欢。中俄大学生艺术联欢节被纳入中俄“国家年”教育领域机制化项目。2011年12月,教育部制定《中俄人文合作行动计划》框架,框架中指出要进一步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交往能力。继续扩大学生交流规模,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交流工作,使其长期化、机制化。文化认同与观念互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推动国际关系良性互动的深层次原因。中俄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于两国人民,中俄两国的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作为中俄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因素在深层次发挥独特的作用。而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又是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加深两国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巩固国际友谊,有利于消除两国青年之间的政治分歧和疑虑;第二,有利于两国青年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第三,有利于推动两国青年以文化交流为基础的其他领域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与交流;第四,扩大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可以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构想

1.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架构:(1)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体制,完善基地建设机制。合理有序的体系是促进事物良性发展的基础,尽管中俄两国民间交往活动很多,但是在两国政府积极支持和倡导下的交流与合作才是有保障的,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也必须在中俄两国政府以及教育文化部门的指导下,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阶段目标、短期规划无法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没有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临时抱佛脚无法达到交流学习合作的目的。结合地方实际,结合时代需求,建立基地建设总体目标,分化阶段目标,建立一整套促进交流发展的科学体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基地建设保障措施,在理论层面和法治层面给予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的建设有力保障和政策支持,使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走向常态化。(2)树立品牌意识,创办特色活动项目。中俄为邻360余年,但中国的儒家思想与俄罗斯的东正教思想既不同源也不同根,因而中俄两国在文化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中国是个对外来文明兼收并蓄的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艺术交流就是希望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去粗取精,谋求自身的发展。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播开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树立民族精神也是我们跻身世界前列、树立大国形象的迫切需求,因此,“品牌”意识就十分重要。从2010年开始,我国文化部联合有关部门在海外举办“欢乐春节”活动,就值得推广学习。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可以举办许多有中国和俄罗斯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此活动作为一种“品牌”长期保存延续。确立主题,创办特色活动项目,充分挖掘节庆的潜力,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一些大型的群体性户外活动,使民族文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融入并深化。(3)加强省际合作,突破原有合作区域,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和领域。黑龙江省作为中俄合作交流的主要阵地,也是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区域,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缘因素,哈尔滨、黑河、齐齐哈尔、佳木斯等是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城市,除了黑龙江省的黑河学院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齐齐哈尔大学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基本上都在中国的东北三省,如长春大学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大连外国语学院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这些基地都是在地缘因素基础上设立的。但是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却不能单单框在与俄罗斯有历史渊源较多的中国东北三省,而是应该走出中国东北地区,将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等纳入到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的基地建设中来。我们要“走出去”的文化,不单单只有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而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中国文化,因此,除了原有基地以外,我们在举办活动之时应该加强省际合作,打破只在中国东北地区设立交流基地的模式,资源共享,把其他省份的文化展现给俄罗斯青年。同样,对俄交流应该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向俄罗斯其他地区延伸,除了原有合作高校所在城市以外,关注其他地域,突破原有合作区域,因此,目前的基地数量远远达不到合作交流的需要,急需扩大基地建设的规模和领域。(4)合理利用资源,丰富交流合作内容,创新交流合作形式。在加强区域合作的同时,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应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地配置资源。原有的交流活动大多以双方互派演出团体唱歌表演为主,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也都没有充分利用双方特有资源。而演出表演只是交流合作的形式之一,这种形式直接快捷容易操作,但不能作为唯一形式。例如,编写文化艺术教育教材和相关读物,建设网络交流平台等,都可以丰富和发展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创新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的形式。此外,加强加大媒体对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合作的前后期宣传力度,提升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的影响力也十分重要和必要。(5)高度重视双方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支有较高素质、德才兼备、精通业务、高效精干的翻译队伍,尤其借助高校教育的平台,大力培养翻译人才,既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培养翻译人才,翻译人才也势必将在深度挖掘各地独特优势资源和文化资源、综合文化艺术、语言教学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及保障建设。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无论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基地建设单靠政府及教育部门和对等的文化交流项目是远远不够的,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没有民间团体的参与和支持,没有商业的参与,没有新闻媒体的宣传,影响力都将是极其有限的。而经费短缺又是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长期存在的问题。除此以外,中俄两国青年的交流中也伴随着意识形态、信仰差别、国际舆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何降低影响增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的保障体系建立就十分重要,鼓励中俄两国地区间、特别是双方毗邻省州之间教育机构、组织的合作,对有影响的重大项目给予启动资金或配套经费支持。鼓励民间团体、商业企业赞助支持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调动新闻媒体报道宣传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情况,提升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影响力。

三、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对中俄两国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1.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观。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自上而下转变传统观念,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随着中俄两国大学生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活动,必然会有新思想和新观念的产生,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的建设为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精神保障。2.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有利于丰富中俄两国的教学内容,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中俄两国大学生间的交流与活动,必然衍生出许多新的成果,而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利用的资源、交流的方式、合作的模式一定会给中俄两国教育内容的传承与学习、创新与发展提供许多难能可贵的教育资源,在新型教育观念的指引以及新型教育内容的填充下,中俄两国的教育事业也一定会在“兼容并包突破创新”中得到发展。3.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有利于改变教学方法,推动教育目标的优化实现。中俄大学生艺术文化交流与活动,有利于中俄两国相互学习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形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方法的突破与完善,在中俄两国的交流活动中学习新方法、新技术,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优化培养,有利于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社会的教育目标。4.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的科学化。丰富多样的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有利于中俄两国反思各自的人才培养指标体系,摒除不适合时展需求的指标,创设适应时展需求的国际化新型人才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的人才指标体系,有利于中俄两国教育的科学化发展。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设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万红,李春艳.中俄文化大集战略发展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4(12).

[2]贯昌福,彭传勇.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伯利亚研究,2013(2).

[3]郭萌.对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艺术教育传统特色的思考———“2009中国哈尔滨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综述[J].艺术百家,2010(12).

[4]刘存海.当代中俄民间交往述论[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崔云华.中俄文化交流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篇2

他们带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活力投入社会性的当代艺术推进工作,并逐渐走上当代艺术语境的话语权平台。他们的“鲇鱼”效应,搅动了艺术圈,让上下左右的艺术家和艺术人士都从沉寂中活动起来。2000年,国际策展人空降上海,参与了“上海双年展”的策展工作。国内土生土长的策展人也空前活跃,参与了当年几乎所有重大艺术展览和一些引人注目的艺术事件。

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纯粹公的活动在总体艺术机会中的比例有所减少,社会力量对艺术的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活跃的策展人往往主动在社会力量与艺术家之间、社会愿望与艺术行为之间起到沟通、融汇、整合的作用,而且通过有意识的筹资开源工作把规模越来越大的社会资金导入到艺术活动之中。筹集展览资金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极大地提升了策展人在展览中的现实地位。2000年,中国艺术展览体制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所谓的策展人中心制在投资方、艺术家的多向选择中应运而生,成为新展览体制的核心。计划经济时代艺术体制的遗留物如展览组委会委员和主任、评委会委员和主任、秘书长等头衔,经济转型初期临时出现的艺术主持、艺术总监等职位统统被策展人的角色囊括、取代。除了展览的经营之外,展览筹办、运作的几乎所有权力和责任都高度集中到策展人身上。2000年之后的当代艺术实践表明,许多展览的主办单位不仅认同而且也接受了这种策展模式。

2003年,继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之后,拥有中国美术圈正统、主流话语权的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也采纳了策展人机制,无疑是策展人制度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的一个缩影。

一、策展人

策展人的全部工作就是为艺术家的作品提供最优秀的展出条件。这是策展的原则和态度。具体来说,策展工作几乎包罗了展览中的万象。从确立展览主题、立项申报与预算论证、遴选艺术家到选择展览规模与形式、把握展场设计与布展工程、落实展览保持和作品安全,从撰写展览前言与学术主题阐述文本到主持展览的学术研讨,从编辑展览画册、作品导读、文献资料到展览推广、媒体、社会宣传工作,从展览资金的分配到总体负责艺术家材料费的审核与发放,甚至作品的包装、运输、保险、报关、仓储,都由策展人来承担并统筹。在策展人的服务意识中有一条准则,即艺术家是对的。首先要努力把艺术家异想天开的创意实现出来。

当代艺术事关原创,具有较为特殊的操作方式、游戏规则和价值观,有别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理逻辑,有别于当代社会其他领域约定俗成的法度和规则,有别于流行的价值观。策展的理论与实践都是为了让社会更多地认同当代艺术的操作方式、游戏规则和价值观。当代艺术的策展,指涉的是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建构。所以,策展无小事,策展要求策展人适应一种事无巨细、周密细致的工作。大到让展览意义如何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小到把一颗钉子如何准确地钉在墙面上,都是策展人所要关心和落实的事。一个展览是否有意义,关键是看它能否打造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卓越的精神产品。

在21世纪的中国,随着当代艺术本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也对策展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艺术家鲜活的艺术实践的及时了解、对视觉经验的丰富积累、对艺术动向的敏锐判断、对艺术问题的深入把握、对艺术社会内外各种规则的洞察都是策展人必备的素质。此外,筹集资金、商务谈判、艺术管理和学理思维的能力以及中英文的书面、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也成为对一个当下国际艺术交流大环境中的本土策展人自然而然的要求。一个独立的策展人,就有条件成为一个务实敬业、实践中出真知的知识者。当代艺术的实验性,使策展人难以因循守旧,受限于既有的艺术标准和规则。策展人时时面对突发问题、不得不挑战的是自身极限。当代艺术的创新,就要求策展人不断打破审美定势,跳出路径依赖,摆脱思维惯性。策展人不得不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通才,需要将人文科学的各种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否则难以应对艺术家千差万别的艺术方案及其语境。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有卓越。

二、中国的当代美术馆

当代美术馆一般是公立或私立的非营利机构,宗旨是推动国际和本地的现、当代艺术。国际上的当代美术馆大多采用“白盒子”模式,场地简单大方、朴实无华,简单要素就是白墙、水泥地、色彩低调的天花板、专业灯光。许多现、当代美术馆还打造一些挑高空间,以应对当代艺术多样化的实验特性。

其实在美术馆整体的运作规范中,这一切并不简单。白墙需要能钉上钉子挂画,需要每次展览以后重新粉刷、维护。水泥地面必要时可以改造、开掘,以营造新的空间条件。天花板横梁必要时可以悬挂一定重量的重物。专业灯光必须可以调节、重新定位。

美术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一直是国内外基金会和赞助机构、公司追捧的对象。美术馆的形象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美术馆的策展工作是其软件中的重要一环,是保持其形象、学术品位、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基础。一旦展览质量、学术水准不到位,美术馆的形象建设则无从谈起。

当代美术馆既是一个社会与时俱进的思想前沿,又是一个追究文化问题、进行文化反省和批评的现场。美术馆自身学术形象是否鲜明,在于其独到的思想深度和独特的文化洞察力。而这一切又是通过规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并重的制度建设来体现,其中以确立自身的学术架构为要务。

当下中国的一些开放城市,各种背景的中小型美术馆不断在浮出水面。2003年起,在上海,有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徐汇艺术馆等相继成立:在北京,有今日美术馆、北京皇城艺术馆、尤伦斯艺术中心、宋庄美术馆等不断登场。其中,既有各级政府设立或间接支持的美术馆,也有诸多企业和私人创办的美术馆,也还有一些由外资作主要后盾的非赢利艺术空间。中小型美术馆的建筑物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盖起来了,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维持、如何管理、如何运作就成了所有美术馆热情创立者们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其中的瓶颈往往是资金、管理团队和制度建设三大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美术馆,这种自我认识有助于中国的许多美术馆找到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继续按国际规范加强美术馆的专业性,使中国的现、当代美术馆在行政运作、展览策划、学术研究、典藏教育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向国际优秀的美术馆规范化运作的水准看齐。同时,中国的现、当代美术馆必须确立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态度,在本土文化建设和国际交流语境中形成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学术个性和学术地位,身段灵活地与本土社会互动,以历史的眼光建设打造一个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文化平台。

三、中国新兴的美术馆策展机制

今天国内试图按国际惯例操作的美术馆,一般都实行正规化的策展人机制。设专业策展人,长年从事策展工作。美术馆的策展工作是日常性、持续性的。

美术馆的整体展览策划与管理机制是发展中国家在艺术行政管理的学科建设中的重点,是美术馆之为现、当代美术馆的核心要素之一。现、当代美术馆不是展览馆,自身场地的展览须有学术规划,规划须有学理思考和文化建设的思路。一年或多年的策展思路不同于单一展览的策展思路,必须有长远的文化战略眼光和思想理论建设的标杆。以量取胜,频繁展出,无助于展览水准的保持和提高。而且美术馆团队疲劳应战,美术馆资源过度开采和使用,也无助于自身的充电、调养、整顿提高。运筹帷幄,有张有弛,固然是美术馆展览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的要义。但更重要的是,在策展的学术架构中推进并提升展览,让展览独具建设性。以学术理性规划全年或多年的展览,让展览少而精,不断地减少展览数量、提高展览质量,不仅是美术馆策展规划的重要理念和长远思路,而且也是在相对艰难的条件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当代美术馆能够脱颖而出的不二法门。

美术馆的主流展览大致可分为自创展、合作展,引进展、交换展、征件展等几种。这样的分类便于策展人在行政操作实践中建构宏观思路和架构。经过梳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展览,采取一整套相应的应对机制和解决方案。美术馆展览的整体决策、管理思路一旦明晰,就能抓住重点,把握比重,精简具体的策展流程,提高效率。

美术馆的这几种展览都需要美术馆专业策展人不同程度的工作投入。策展人员必须制订全年展览计划。首先要策划原创展览,其次要审核合作、引进展览的申请报告,并负责实施所有展览。策展人员必须根据展览程序和国际惯例操作展览,包括签订协议、准备展览文案、全程落实展览布置和展览保持、人员接待和撤展。

自创展是指美术馆自己发起、组织、策划的学术性的原创展及具有一些其他功能特性的展览。这是美术馆确立自身学术个性的关键,美术馆必须重视的首要的创造性工作。自创展是一个推崇文化原创精神的美术馆的立馆之本,往往倾美术馆之力,把它们打造成美术馆全年展览的学术标杆和龙头。自创展一年至少应确定数个,数量可以逐年递升。也可以在两至三年之间发起一个重中之重、具备较大学术容量、但绝非国际双年展模式的展览。自创展必须有文化针对性,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原创性。但强调典藏性、教育性、文献性等功能特性的自创展也是可以超乎常规,策划出新意,让美术馆成为当地社区文化生活乃至本土社会文化需求的一部分。自创展由美术馆自身的策展团队独立策划,是但凡国际著名美术馆走向成功、树立独特学术形象的必经之路。纽约的MoMA、PS1、新美术馆如此,巴黎的市立美术馆和东京宫如此,伦敦的泰特美术馆更是如此,泰特甚至有一个人数庞大的策展团队。

客席策展人制度也是一些美术馆营造自创展的有效补充。自创展邀请客席策展人譬如独立策展人、来自其他美术馆的策展人联合策划,或加盟策展团队,利在整合学术资源、开放多元视野、交换不同经验。只邀请客席策展人联合策展,同时又不邀请客席策展人独立、完全地策划美术馆自创展,是一些坚持主导立场的美术馆的学术机制。这样的美术馆往往十分注重自身的发言权和独立文化形象。

自创展完全由客席策展人策划,美术馆自身策展团队仅履行策展行政的配合和服务之职,是中国中小型美术馆强调艺术行政的一种常规打法,这种打法的诉求主要在于艺术的教育推广、典藏和社区服务。然而,致力于自身学术个性建构的美术馆,往往会慎用客席策展人以及完全由客席策展人策划的自创展。

引进展也是现代美术馆的常规展览之一。由于美术馆自身策展资源不足,引进其他美术馆的优秀展览和独立策展人策划的展览,仍不失为美术馆拓展并借力外部资源、学习并借鉴他者经验的一种方式。引进展分两种:被动引进,主动引进。

被动引进的展览俗称“接活”展,坐地观望,等待人家的展览项目打上门来,从中仔细选择质量、意义、价值超群的展览进行立项、磋商、谈判。条件成熟,即加以引进。这是发展中国家美术馆最常规、最有惰性的展览形式之一,是以往场租展的惯性延续。在操作上具有不稳定性。展览的质量、时段、策划与运作方式深受展览提供方制约。几乎每个追求卓越的专业性美术馆,都以不断削减这类展览项目为荣。以开放的、不拘一格的心态、面对全球艺术圈主动出击,遴选那种可以整体打包、移师再展的现行展览,整体移入,或精选其中一部分引进门来。这种引进展就与守株待兔的“接活”展有本质不同。这种引进展的规划由于出于主动,预设条件可以较高,挑选余地可以较大,合作的空间可以较宽,酝酿时间可以较长。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首先可以锁定国际艺术社会和展览供求市场的高端。用“猎头”的方式在国际、国内争取学术资源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优的展览

当下,中国国内的中小型美术馆安排引进展较多,有的美术馆往往全年要引进多次展览。在自创展资源不足的情形下,变主动为被动,主动引进优秀展览,是美术馆提升展览质量、确立文化建设价值取向的必要举措。

交换展是引进展的特殊方式。不仅引进,同时涉及输出。美术馆与国际上优秀的美术馆形成合作、展览交换的关系,可以用共同策划、两地交换展出的自创展进行交流,也可以在常规条件下直接交换各自的自创展。国内、国外的优秀美术馆都预设在交换合作的意向之内。交换展是不同美术馆资源和经验的互补,由此,一个新美术馆在自身提升、锻炼过程中可以大得裨益。但美术馆一旦成长起来,就会回避这类容易流于形式的学术交流。因此,一个中小型美术馆安排交换展,应着力加以递减。

征件展可以强调实验性和美术馆特色。美术馆拿出一定的空间上网征求展览提案。在一定时段内,召开美术馆策展部学术会议或艺术委员会成员的评审会,选出适合展出的优秀提案,由美术馆本着指导、支持、制约的原则辅助实施。征件展应该是一个发现、推举年轻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舞台。征件展的频率和预算应有所控制,中,J、型美术馆应以全年安排不超过六个为宜,展览预算积极寻求国内外基金会和民间赞助的支持。

巡回展可以是美术馆的自创展,在美术馆首展后出去巡回,也可以是引进展、交换展和征件展,在展出后到其他城市的美术馆或其他空间展出;也可以打包出口,到其他国家展出。巡回展既可以获得更大的文化影响力,也可以均摊展览成本、降低预算压力和资源浪费。当然美术馆作为展览原创单位的品牌行销,也会取得放大效果。巡回展必须视美术馆自身能力和馆外资源整合的能力而行,适合从一年作一次开始起跑,积累经验,再作发展。

展览的行政分类法特别有助于展览管理制度的建设。在统一管理的理念下,什么样的展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来对待,配合什么样的处理方式,什么样的展览应该侧重,什么样的展览应该缩减,应该清清楚楚。方针既定,就要贯彻到制度层面的具体建设和执行。这样,策展管理才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四、中国首家现,当代美术馆的策展实践

2003年12月28日至今,作为中国首家政府背景的专业性当代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ShanghaiDuolunMoMA)已成功运行五年多时间。五年多来,这家中小型美术馆硬件、软件建设初具特色。特别是由于一系列定位准确、文化针对性鲜明的当代艺术展览的举办,让美术馆获得了人气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美术馆自创的《打开天空》、《上海酷》等注重本土平台视觉文化建设的展览,推出的《两个亚洲、两个欧洲》、《无人之境》、《Hexa计划:闪现》等较高学术定位的国际展,在国际与国内艺术圈中备受瞩目,国际媒体《纽约时报》、《南华早报》和专业媒体《ArtinAmerica》、《ArtPress》、《ArtNews》、《Artlink》等纷纷以专题多次报道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展览和学术倾向。这一系列以全球本土化模式举办的展览,通过本土社会视觉经验的不断刷新,致力于在纷繁复杂的艺术生态中,引导出塑造中国当代艺术主体性的全新语境。在国际视野中,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是中国自立、自为的一家成长中的小MoMA。在发展中国家的独特语境下,它不得不面对独创性、建设性乃至挑战性的美术馆工作。然而,它所打破的许多国内纪录,探索的许多前人未涉及的领域,都对中国其他中小型美术馆的制度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既然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已经积累了五年多的经验,以分析、总结的方式看待美术馆自身的制度建设问题,从实际经验出发探讨完善中小型美术馆制度建设的可能性,不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还可提供了许多可参考的经验。以“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为办馆理念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一年多的摸索中逐渐确立了以原创思想为文化目标、以原创展为主打展览的学术定位。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些有利条件、经验的积累可以视为美术馆推进自己,创立自己文化个性的前提。但是,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继续从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入手,调整在制度建设上的心理结构,确立一个可持续推进的、深具潜质的现代美术馆学术架构,是美术馆的当务之急。这也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再次起跳,以卓越的文化建设形象真正跻身于世界美术馆之林的根本大计。

美术馆的制度建设中,自身学术架构的确立十分重要。就展览策划而言,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反国内美术馆的常态,在开馆之初,率先设立总策展人职位和机制,并设策展部为美术馆的核心部门,就是重视策展在一个美术馆制度建设与学术架构中的重要性。通过策展的规范化管理,一个当代美术馆才能实现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所不容替代的文化建构作用和不容推卸的文化反省角色,并由此体现出一种基于发展中国家之后发优势的文化原创的特色。

五、策展与媒体传播

中国当代美术馆的策展与媒体传播的互动机制,在美术馆公共推广、营销方面十分关键。原创层面的当代艺术,在生成方式上往往先拒绝商业性,仅仅依赖于传播存在。这是实验艺术能保持它的独立性、批判性和精神性的可能条件。实验艺术如果不传播,作用还是体现不出来,纸上和网络媒体的放大成为它传播的最重要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口口相传的“口碑”。恰当地处理好实验艺术与媒体的关系,实验艺术就有可能保存它的敏锐性与前瞻性。

公共传播一旦生效,美术馆动员社会赞助的号召力方能立竿见影,因此,美术馆推广、营销的这一市场环节往往在展览展出并传播之后发挥功效。公共推广、营销的成功应该是一系列优秀展览的结果,而不是动因。

当代艺术在中国国内的本土化进程中,除北京、上海以外,当代艺术也形成了对广州、深圳、南京、成都、重庆等几个媒体中心的依赖,在这几个非主流的信息传播中心,已经形成一种媒体惯性的行为力量。这种行为力量由港台地区开始,在国内得以实用,而且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再就是,网络化的存在。以前在北京、上海做艺术活动才可能形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辐射。现在,把好的艺术活动在成都、南京、广州等地的美术馆或替代空间做,同样可以取得在北京、上海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当地媒体的主动参与,之二是通过网络的继续放大和媒体信息的自我克隆,自身繁殖,使当代艺术信息得到更多的传播。

美术馆的艺术展览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有以下三个点:学术性批评:局限于艺术圈;报道式批评更有社会性和广泛性,尽量强调通俗易懂;媒体活动报道:兴奋热点在于新闻性,可能会造成对某个艺术事件的误导,但其对新闻的捕捉是最敏感的。在艺术策展时要考虑到这三个点,考虑到和大众的关系。

当代艺术活动的公众互动方式大体可以分几种:>中击型、灌输型和互动型。冲击型的当代艺术活动,如在一个公共空间里突然发生的行为艺术展,由于纸上和网络媒体的集团化操作,一下子辐射到全国上百家报纸。一个艺术行为,通过国内媒体竞相报道的方式进行传播,至少让公众知道有当代艺术这码事,有行为艺术这码事。他们可能会批评,但至少人们开始谈论当代艺术、行为艺术。在谈论过程中,当代艺术可以进行传递。

灌输型的当代艺术活动,如雕塑公园请艺术家在城市市区或市郊做雕塑作品和户外的装置作品。公园形成后,几乎每天有许多市民和游人参观。无论是上海张江公共艺术计划“现场张江”,还是桂林的愚自乐园等等,都以亲民的姿态,形成了当代艺术对民众灌输式的艺术教育。

互动型的当代活动,以美术馆的电子艺术、多媒体艺术展览最为大众喜闻乐见。公众在参与作品互动时,往往明白,原来美术馆里发生的这些他们“看不懂”的东西也是艺术,然后逐渐接受,或反问。这就形成了公众与当代艺术之间的互动。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国际语言测试 艺体类学生 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130-02

大学英语作为全国高校的一门通识必修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几乎涉及的学生来自非英语专业的各种专业,涉及人数众多。近年来,大学英语课程经历了很多的改革尝试,但目前没有哪种改革的成果得到普及。这说明大学英语的改革的很难有统一的模式。正因为大学英语公共课所涉及的专业很多,各专业之间的差别导致了学生们的对英语的需求不同。艺术体育类(简称艺体类)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学生所学的专业不但具有特殊性,学生本身的个性化色彩也较鲜明,因此对艺体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改革更要从其专业需求和学生个性特点出发,构建有特色的艺体类大学英语课程模式。

1 国际语言测试

语言测试在语言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语言测试已经进入到了交际语言测试时期,更着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语言的教学法往往和语言测试方式紧密相关,语言教学的成效往往在测试中的得以体现,而语言测试的模式往往是语言教学法的导向。因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成为当代外语教学的核心问题。

语言的交际能力在目标语言的语境里能够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国际化语言测试体系中雅思和托福这两种考试在考察学生英语的运用能力方面具有较大的权威性。雅思托福测试听力、阅读、写作、口语模块的文章主要来源于国外较权威杂志、期刊、书籍、报纸,语料内容真实,文化背景强,贴近英语国家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休闲、风俗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讲解词汇、习语中所体现的特殊文化背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语料所表达的深层文化蕴涵,雅思托福的测试材料也可以给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习得英语语言知识和习俗提供非常好的学习语境。

2 艺术体育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

艺术体育类学生是凭借自身的艺术和体育特长进入大学,他们入学的英语成绩大多不高。国家现今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没有对艺术体育生提出明确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艺体类学生英语学习的目标既要符合他们的语言水平,同时也要满足他们的实际的专业需要,为将来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艺术体育类专业特色明显,学生对英语需求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英语的听力,阅读,口语,写作几种能力。而且,艺术体育类专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专业的国际化。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与世界各国有者越来越多的艺术和体育的交流。很多艺体类高校以及艺体类专业都与国外的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联系,旨在增加艺体类学生间的国际交流。在国际化的交流中,英语就是有效的交流工具,因此艺体类学生掌握英语的实际交际能力尤为重要。不能因为艺体生基础差就减轻对英语的重视,相反,应该从实际需求角度出发,提高艺体生的综合英语交际能力。

3 基于国际测试模式的艺体类大学英语课程构建

基于国际语言测试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在本校自2008年开始,在部分学生以自愿的方式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地成效。每届学生在经过这种模式的大学英语课程后,听说读写等语言综合应用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该项目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但这项改革前期是在非艺术体育类本科生当中实践的,艺体类本科生从2016年第一学期才开始试行。艺体类大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知识薄弱,不能照搬其他非艺体类专业课程模式。艺体类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必须基于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水平,从艺体类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进行初期的课程设置。但在设置课程时,我们可以借鉴雅思托福考试的模式,分听力、阅读、写作、口语4个科目进行,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交际能力。

由该校美术学院主动申请,我们首次在美术学院生中开设基于托福雅思模式的大学英语课程。该校美术学院多个国际联合办学项目是他们提出主动申请开设课程的原因,也充分证明了艺体类专业对英语交际能力的迫切需求。我们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选取了美术学院64名学生,涉及7个专业,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如果感觉课程难度大无法适应,可选择自愿退出,在经历一个学期后,课程参与人数具体见表1。

从选择基于雅思模式的大学英语的专业分布看,绘画类专业人数相对较少,而艺术设计类学生偏多,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专业发展决定了他们对英语能力的需求。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只有3名同学申请退出课程学习,仅占总人数的4.69%,这说明艺体类学生可以适应并接受这种教学模式。

基于雅思模式的艺体类课程的设置重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课程初期节选相对简单的雅思语料,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境,丰富的文化背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采取了分组学习的模式,小组完成课前教室布置的文化背景资料查询以及成员间互助的基础句法知识的学习。这种小组模式的自主学习模式,既能唤醒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兴趣,进入接受、同化新信息的时缸刺;又能弥补艺体类学生在基础英语知识上的不足,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探究和概括文化现象,洞悉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观念的差异,同时教师还补充讲解词汇、习语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整篇文章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深层文化蕴涵。

课后,鼓励学生就有关的文化问题讨论。这样既能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反思、对比差异,还能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反应良好,普遍在听说读写各方面有了提高,并且在这个课堂上基本看不到艺体类学生常有的迟到、睡觉等现象,旷课率几乎为零(病事假除外),这说明这项课程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英语应用能力。

在该校,初期的基于国际语言测试理念的大学艺体类英语课程已经构建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当然,由于课程构建时间较短,还无法取得比较直观的学生权威语言测试成绩,这有待于进一步跟踪调查和统计。但从目前的课堂反应看,这项课程极大的激发了艺体类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系统而全面地提高了艺体类英语应用能力。基于国际化语言测试理念的艺体类大学英语课程值得我们在其他艺体类专业和其他艺体类院校中尝试。

参考文献

[1] 孙南南.国际语言测试视阈下的自主探究特色培养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6-98.

[2] 孙卓敏.文化语境视角下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以雅思教学为例[J].前沿,2012(24):148-149.

[3] 薛荣.当代语言测试:理论发展与未来趋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0):44-47.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篇4

一、公共艺术对环境雕塑及课程的要求

公共艺术的引入往往都与城市绑定在一起,现代设计要求公共艺术有着很强的观念属性,而不是样式属性。这就给公共艺术造就了一个包容、创新、承载的基本内涵,当艺术与设计遭遇了公共性问题一切变得文化意味更强,传播意味浓厚。

(一)公共艺术是一种思维方式

当公共艺术成为一个名词出现在学界的时候就引起了广泛思考,众多专业领域的学者都用自己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性、民主性、大众的参与性、创新性等理论层面,但是很多人都会用传统的思维去不断提出问题,探究公共艺术到底是什么?具体的形式又是什么?如何界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公共艺术是一种观念性的思维,通俗说它的表现形式涵盖了多种传统的表现方式,只不过是赋予了这些传统方式以公共性的思维,因此公共艺术实际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二)公共艺术是承载地域文化的高级文化形式

环境雕塑要成为公共艺术的样式之一,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深刻挖掘地域文化,其形式与内容都必须有着较强的文化传播性。这就要求在环境雕塑课程教学中要有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设计要素的严谨结合才能够满足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各类资料,有着整理分析、精确定位、设计创新、文化承载、形式感易于接受等要求下进行设计。

(三)公共艺术明显缩短大众参与艺术的距离感

大众的参与性是公共艺术出现的一个较强的特征,有人也说公共艺术是将艺术还原给了大众,将大师带到平民中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每件公共艺术作品都要缩短与大众的距离,让大众都能参与进来。环境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形式之一,多数会出现的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中,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这就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环境雕塑多材质,多表现形式因素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能够思维面宽、创新性强。教学中应当不断启发和讨论,必须师生在平等的思维下、民主的环境里共同面对课题。

(四)公共艺术强化设计创新性

公共艺术强调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强化设计也是时展的必然,公共艺术作为环境设计的前沿,更强调有承载的创新设计。这就要求课堂过程中要有争论,要有民主,要有头脑风暴。环境雕塑遭遇到公共艺术就必须按照公共艺术的观念性思维去不断完善自己,教学过程也应当不断适应这些新的要求去改变课堂的状况来培养人才。

二、公共艺术专业下环境雕塑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课堂教学“课题”制更新题目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课题”,这就是选题,它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课堂基本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让“课题”研究成为学生在这段时间的主要内容,而这样“课题”的选择应当是教研室教师研究的结果,通常采用社会上公开的、未过期的设计大赛征稿。这种题目往往是最新的,能够代表当时社会最前沿的东西,学生往往对这样的题目具有浓厚的兴趣。“课题”的引入将第一时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渴望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第一时间有所指向地用到实际设计中去,有着相当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实例让空洞的教学具体化,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一起解决问题的伙伴、学长。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民主气氛,有利于更多的设计创新思想参与。这样的社会征稿往往带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将课堂界限完全打破而投入到设计中。征稿往往有奖金、证书等奖励性的刺激更能给学生带来兴趣,激发设计热情形成良性的循环。> (二)课堂讨论“答辩”制激发创造力,同时采用民主教学

当课题明确后迅速地展开设计,按照设计的程序与方法,感知-调查-初步-深化等过程都需要在民主的条件下进行。在“感知”题目过程中要查找相关一手资料,掌握被设计题目更多的设计背景资料,就有可能找到很多的设计素材。安排每名学生将收集到的设计素材条理分析清晰,做成PPT进行答辩式的讲解,最后将几个将要采用的设计点或设计方向做详细说明。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提问,都是答辩评委,在这样交互中不断深入设计想法,就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这样的“答辩”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力,也在民主的气氛中完成了设计“头脑风暴”,为设计大方向的定位确立牢靠的基础。在初步设计到深化设计过程中也都要采用“答辩”与“讨论”式的方法,但这里面交流的内容也随之改变,在感知过程中的大方向定位不会出现大问题的时候,初步设计与深化设计中的具体细节问题与技术问题细节成为了讨论的主要方面,这是一个艺术、技术互相融合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以答辩的形式开始,最终以讨论的形式结束。这是我们课堂中少有的学习积极性,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目的实现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面。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动员全班学生的思维热情,课堂就能够迅速活跃起来,从以往的单独靠教师去启发转变成,互相启发,被动思维变成主动思维。

(三)成果标准“投稿”制,校内外互动学习

当设计成果在这样一轮大讨论、大风暴的教学中诞生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年轻设计师成熟的方案。推举出几个最优秀的设计方案,按照“课题”要求的时间、文字和板式的要求进行投稿。在这样的设计过程最后,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参与这样实际题目设计全过程,收获将不仅仅是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在投稿后还有一个大赛后续的学习过程,组委会往往要公布获奖方案,投稿设计无论是否中标,学生都能在中标方案中找到课堂中前几个阶段的影子,例如定位的准确性,形式感的采用,材质的表现,等等,这种再学习的过程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就更为丰富,是一个分析差距,再次获得动力的源泉。如果有幸中标将在学生中产生巨大的榜样作用,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能为学校赢得社会的尊重。

通过这样三段式自主学习的过程,完全能够适应公共艺术专业的需要,将环境雕塑这一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与公共艺术在一个融合的平台上找到交集,这样的手段激发学生潜能,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总结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篇5

一、广西职业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我国的职业艺术教育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已逐步构建起新世纪职业艺术教育的体系。职业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能力。广西地区艺术技能教育相对滞后,致使该地区的职业艺术发展受到限制,主要存在以下几大方面的问题。

(一)经费投入短缺由于经费投入短缺,致使广西地区的职业艺术教育发展比较缓慢,校舍、实验室、工作室等硬件环境亟待更新,必须引导社会各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二)师资力量薄弱职业艺术教育类教师多数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高学历高资历的人才较少,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他们基本具有较强的系统理论知识,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且与社会企业脱节。在高职高专的艺术教育中,缺乏既具有学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三)教育理念落后,教育体系杂乱无章职业艺术设计的性质要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包括其艺术和美学的素质以及各种专业技能融为一体的综合素养。目前广西职业艺术教育存在观念意识落后、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等问题。课程设置方面实践环节课时较少,且具体实践的内容没有落在实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力不从心。在教学体系方面仍然沿袭普通美术教学或工艺美术类的教学系统,其职业艺术设计教学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四)课程设置单一广西职业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仍然沿袭专业美术院校的传统设置模式,以基础课为重点,缺乏职业技能教育特色;对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做得不够;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缺乏合理的过渡和科学的衔接;课程和教材的选定与社会的发展有些脱节;毕业生中部分存在专业功底薄弱、职业技能不强等现象。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对原有的课程模式进行改革。

二、泛北部湾经济区域合作对广西职业人才的新要求

2006年3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运作,标志着广西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06年7月,中国—东盟“一轴两翼”战略构想,海上经济合作、陆上经济合作、湄公河流域合作这个战略的提出,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而由于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广西在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一是广西连接中国内地与东盟的两大板块,起着桥梁作用;二是广西依靠中国内陆,面向东南亚诸多国家,是东南亚和中国连接的首要地区;三是广西是中国与东盟唯一水陆相连的省区,既拥有通往中南半岛便捷的陆上通道,又拥有通往东盟各国的诸多港口,跟东南亚大多数国家之间的陆路、水路、航空线路都是最短的。近年来,广西与东南亚各国在东盟经济合作的推动下,与东南亚各国在政治、经济交流加强的同时,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体育等。广西俗称中国的第三大侨乡,云集二百多万华侨华人,其中广西许多民族与东南亚多个国家多个民族有着亲缘关系,生活习惯比较接近,语言交流也较方便。尤其是汉语在东南亚诸多国家不断升温,学好汉语成为东南亚国家人民的一项技能、找好工作的优先条件。因此,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与东南亚国家院校的相互往来更加密切。由于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促进了东盟诸多国家与广西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等领域的合作与相互支援,并在教育、职业、技术及行政训练和研究设施方面加强了交流,在此背景下,广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们受教育意识逐步增强。借着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东风,广西全区诸职业院校与东盟各院校教育交流将越来越频繁。在双方院校交流与合作中,促使广西地区的职业艺术设计教育进行新的思考。

三、新时代广西职业艺术教育新要求

(一)整合教育资源、创建国际化职业教育新领域随着东盟区域的经济发展不断深化,广西职业艺术教育也必须以高水准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来要求自己,逐步与国际化教育理念接轨。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在区位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自从与东南亚国家建立经济自由贸易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以来,广西高校与东盟国家建立了互通平台,应整合不同国家的教学资源,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办学模式,引进国际化教育新理念,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国际合作提供了多样灵活的教学模式,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东盟国家和广西区学生进行互换生教育,实行学分和学历学位的互相认证,互派师生访问学习,增强国际意识思维。要学习东盟十国的不同民族艺术文化,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特色,博采众长,以培养国际型职业艺术人才。同时职业艺术教育的国际化也必将对实现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广西地区的教学环境与发达地区相比封闭很多。校内师生交流很少,校外校企结合更少,国际范围内校际交流更是有限。目前,现代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但是深受诸多纯艺术院校、综合类大学艺术专业模式的影响。现在广西与东南亚国家艺术院校的交流来往日益密切,职业艺术院校应该积极与之交流观念、探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并结合当地的经济环境,建立起具有自我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市场需要的现代设计人才。依托与东盟博览会这个契机,把东盟各国家的优势教育项目引入广西高校,打造广西职业艺术教育国际化品牌形象。要不断吸纳东盟各国留学生到广西学习,促进广西职业艺术人才与东盟各国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能更好地服务于广西的经济建设,同时也可提升地方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代职业艺术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科学技术能力和现代思维模式的创造性人才。就设计教育来说,在建立泛北部湾经济区的新形势下,倡导“术业有专攻”的教学新观念,改变传统工艺美术教学的“广种薄收”式的教学方式。要建立以理论结合技能为宗旨和特征的综合教学方式,使职业艺术教育类的学生“学有所长,技有所专”,成为时代所需的新技术型人才。职业艺术教育是在启发式和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启发式教学主要依照教学大纲和计划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授课手法开启学生的思维机制,以理论讲授和多媒体辅助讲解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图片、视频和示范范例进行客观现象的分析研究,针对该现象提出问题,以小组讨论或查询资料的方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空间进行思考,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供参考。比起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更适用于多种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基础专业课、专业技能课以及毕业设计),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启发式”与“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还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该教学方法能很好地树立起学生的现代设计意识,通过与企业、社会和市场的结合教学,可改变学生闭门造车的狭隘设计思想,既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学生相互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不仅可以为企业减轻负担,还可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p#分页标题#e#

(三)加强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艺术教育中,课程改革与课程开发,是通过组建课程项目(课题研究)与课程团队的建立而进行的。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明确课程团队及负责人,各核心课程形成项目课程的框架结构,各项目、模块的能力培养目标,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概要描述。要完成项目课程内各模块的详细设计与教学单元安排的详细描述,以及教学单元的典型教学设计方案。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划分课程项目的单元模块,使之与教学大纲和计划目标相统一,提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其次确定团队组成成员和领导人的职责,必要时可以邀请企业技术骨干与管理精英作为辅助的兼职教师;最后,在进行单元模块的详细设计任务时,坚持设计方案各模块之间的连续性,单元教学设计方案要有明确的任务或技能训练要求,教师领导学生团队进行案例分析、重点剖析、启发引导、角色扮演等情景结合的实体操作过程,从而真正体现“学做合一”特色教学课程模式新要求。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原先的小课程教学模式,以团队领域的表现形式即项目组织替代课程教学。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知识的编排与衔接在项目中必须由易渐难逐渐过渡,使学生自然地进入项目课题的研究过程。一个完整项目的实践学习,可锻炼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洞察市场判断能力,有利于开阔视野,拓展设计思维。最重要的是通过有目的实践技能操作,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些项目教学不仅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也要注重设计过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从初期的题目计划、团队人员组织、负责人的确立到实践环节的每一个过程,从市场调研到材料整理,技术操作、研究讨论、设计修改与校正,以至到最终项目完成。这个过程可有效坚定个人的意志,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真正落实融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为一体。

四、结语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篇6

1当代艺术传播的现状

1.1艺术评论家评论家是当代艺术的权威者,艺术家和观众多是在评论家的指引下,寻找着艺术的方位。一些评论家活跃于各级权力机构,是知识型的政府官员,也有的出任政府的高参,其观点与著述对当政者有相当大的影响。仕途型高参型的文人能在较大范围发挥作用。还有一些评论家大多是高校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都是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国际化是艺术评论家重要的谋略手段。他们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成为前卫艺术家与国际社会联系的纽带,成为前卫艺术的代言人。西方社会正是通过他们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状态,并且通过他们的策划在国外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并召开中国当代艺术研讨会。而这些评论家的言论和著作便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现代艺术的主渠道。

1.2上海双年展-中国当代艺术的盛会上海双年展自1996年诞生,经过10年的历练,不仅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展示,更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广泛肯定,被公认为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双年展之一。它不仅在学术层面上向世界展示当代艺术的最新成果,而且也在当代艺术与大众间构建起了一座沟通交流的平台。十年来,上海双年展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发展格局与文化定位。从第一届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经过第二届“融合与拓展”、第三届“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第四届“都市营造”、第五届的“影像生存”、至如今第六届的“超设计”……经过十年发展,上海双年展已经成为亚洲最负盛名的当代艺术展,在艺术界得到了海内外艺术家的高度认可。作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上海双年展本身也在面临窘境——在普通市民心中知名度不高,缺少企业的赞助。上海双年展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中外美术交流的平台,使艺术家们很容易地能在展览中看到全世界各国的优秀艺术作品,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同时,也让世界各国艺术家了解中国。通过这样中外艺术家同台展示的方式,在各种现代传媒的广泛宣传下,让中国传统艺术和当代绘画都能与世界各国有充分地沟通。上海双年展展出的同时,也有很多优质的艺术展同时开展,聚拢在双年展周围的,不仅仅是媒体和观众,还有一些实力很强的艺术家和资金雄厚的艺术投资人。在这种情况下,双年展激发的是整个行业的新鲜血液的脉动,意义深远。

1.3艺术家主页和艺术家博客中国的艺术家主页,最早出现在《美术同盟》,《美术同盟》也是中国最早的艺术家网络个体信息传播中心。当《美术同盟》以字母排序法,开设了众多艺术家的主页搜索页面的时候,一个接一个的艺术家参加其中。主页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艺术家的个人介绍和作品照片。艺术家主页最主要的功能,是让艺术受众能方便快速的查到艺术家的资料。提供一个线索,无论是艺术家的单个作品的名字,或者是一个艺术家的名字,只要有一个线索,就可以将一切都搜索出来,让所有的视线都集中在艺术家和他的作品上。艺术家的博客,是一种在艺术家主页的框架上加载了艺术家私生活的升级版本。艺术家的博客内容厚实,往往是在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中往返。艺术家博客中既有艺术家最新作品的资料,又有艺术家生活中发生的琐碎事情,还有艺术家的强烈的意识表白。让受众能轻易进入艺术家原本不被公开的私密生活。艺术家也能坦然对待各种受众的注视以及信息反溃。博客中的留言系统,也将受众们的发言并存在艺术家的博客中。艺术家博客的链接页面,将艺术家的交际圈子关系网也勾勒出来。从一个艺术家主页链接到另外一个,这也是一种以艺术家的关系为线索的传播状态,由艺术家自己来导向。

1.4平面媒体和电视传播中的当代艺术当今的平面艺术媒体种类丰富多样。被大众熟知的有《艺术世界》《美术文献》《艺术家》《当代艺术》等等。这样的平面媒体是以传统权威的姿态,报道艺术的专业资讯和艺术评论家的言论。它们的语言是官方的,严肃的。传统的平面艺术媒体也是一种有时效性,具备文献价值的经典传媒。这些期刊可以在国内一些城市的路边书报亭购买到,发行量较大。几乎所有此类期刊都有出版合集,合订本的常规。这种按照时间编排的方式,展现了这些传统艺术平面媒体将艺术资讯做成编年史论的权威姿态。电视媒体是中国的第一传媒平台,受众有几亿人口。影像的表达,是最具效果最全面最直接的传播方式。艺术栏目的稀少,主要原因是:电视栏目制作成本运营成本很高,投资风险大;电视媒体是依靠收视率来作为评断标准的,而艺术是小众文化,收视率不高。

1.5创意集市-艺术家摆地摊英国伦敦有一个叫做Spitalfield’sMarket的市场,它被称作“创意集市”。市场中有多位年轻的艺术家摆摊设店,出售自己创意制作的商品。通常他们出售的都是日常的生活用品。将创意融入到生活,将爱好变成工作,他们生活惬意。这些艺术家多数受过传统的艺术院校的教育,将艺术内涵转化成创作,并且将艺术的创意做成了低成本,高内涵的产品。这样的概念更突显了艺术的作用-让生活变的美好,也让艺术家抛却了功利心,更自由和轻松的去创作。时间久了,这个市集渐渐出名,世界各地出现了不同种类的创意集市。前不久,在北京一个楼盘举办的活动中,也宣扬了这种概念。来自中国各地的艺术玩家们到豪华的楼盘里来“摆摊”。这些艺术家原本通过书籍,报纸,互联网上的创意论坛彼此之间有一定了解,通过这样的“创意集市”活动,以一种平和的姿态交流了一番。这次“创意集市”的活动中,所有的商品都是原创的,因为小批量生产而价格便宜,也因为产品面向大众而特别受欢迎,出现了火热的销售局面。艺术不一定要出现在博物馆展览厅,也可以出现在市集甚至路边的地摊上。艺术也不一定是给少数人服务的,也可以面向大众,切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异想天开,奇迹尔创。艺术家的梦想,艺术家的原创,就在创意集市中展现。对未知领域的推理、构想能力,是人类走向成功的起点,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原始动力。只要艺术家敢想,可以涂鸦,可以狂想。一个看来狂妄或者幼稚的梦想,同样业具备很强的实现性。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篇7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策展人Carmen C. Bambach,曾在2003年策过达・芬奇的特展,对于这幅画她认为是创作于1482到1485年间。“一想到那副画,我的心就怦怦跳”――她这样形容自己的激动之情。

为了防止这幅旷世手稿离开法国,法国政府已经下达了对其的出口禁令,禁令生效时间长达30个月,在这30个月内法国政府将有时间筹措资金,通过以市价购买的方式,将这幅画永久地留在法国。

法国文化部曾在官方声明文件中这样形容这幅画:“达・芬奇惊为天人的艺术天赋的绝佳证明”以及“将尽最大努力将它留在法国”。

那些被下达出口禁令保护的国宝艺术品

艺术的价值难以估量,但国宝却可以评判。透过那些欢呼和惊叹的声音,究竟是什么在决定着艺术品的命运?英国曾经就曾制定过一个用以衡量“需要下禁令保护的国宝”的判断标准,也就是著名的威佛力准则“The Waverley criteria”。

我们Waverley1,是否与国家历史和社稷发展密切相关以至于它的离开会使国家蒙受损失? Waverley2,是否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Waverley3,是否对我们研究艺术或历史的某一特定领域有关键的帮助作用?

英国也是最喜欢最频繁下达出口禁令的国家之一,也在这一领域颇有权威。下面我们来盘点一下依据威佛力准则曾被英国禁止出口的5件艺术品。

简奥斯丁的戒指

每年都会总会有很多专家学者给政府建议,那些已经被出售给海外市场的,超过50年历史的文物,都应该为了国家而留下。文物艺术品出口审查委员会有权给这些文物下达出口禁令,来给英国民众和机构争取时间筹措资金来购下。2013年,美国歌手Kelly Clarkson就为此没能成功买走那只属于19世纪小说家简・奥斯丁的戒指。Clarkson 本竞拍出价152,450欧元,高于简・奥斯丁博物馆的竞拍价格。但就在英国出口禁令生效的延滞期内,这座位于汉普郡简・奥斯丁旧居的博物馆,面向全世界发起了定向的募捐活动,最终用筹集到的资金从CLarson手中买下了这枚戒指,留在了英国。

独一无二的透纳

2006年,透纳1842年的作品,《从瑞士卢塞恩湖眺望瑞吉峰》拍出了580万欧元的高价,创新了同时期英国水彩画价格纪录。英国泰特美术馆馆长赞誉这幅画为“旷世绝伦的作品”,为能让这幅画留在英国,泰特随即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世界范围内的募捐,筹得超过55万欧元的款项,捐款方不仅来自英国,更包括许多其他国家。募捐筹款之外,泰特美术馆自身出资200万欧元,艺术基金慈善机构支持提供55万欧元,剩余的款项皆由国家文化遗产纪念基金会补齐。最终,这幅透纳的作品成功留在了英国,并在泰特美术馆常年展出。

外借的中世纪嵌板

2014年,一块罕见的中世纪嵌板在苏富比被拍下后,也迎来了它的出口禁令。这块嵌板是由意大利艺术家Giovanni de Rimini.创作于1300年至1305年间,描绘了圣母玛利亚和其他圣徒,收藏于诺森伯兰郡的阿尼克公爵的城堡中。这件作品最终在美国一位画廊主和慈善家Ronald S Lauder的资助下留在英国。在劳德先生的帮助下,英国国家美术馆最终以491万欧元的价格买下这件作品。但作为交换条件,劳德在世期间,国家美术馆需将此件作品外借给劳德先生,但作品也将定期归还给美术馆进行展览和修护。

史上最昂贵的汽车

一台名为“Birkin”的宾利汽车在2012年古德伍德赛车节的公开拍卖会上,被匿名买家以510万欧元的价格秒杀,成为在拍卖会上交易的最昂贵的英国汽车。这架单座赛车是宾利1927年出的4.5升排量跑车的增压版,因为由Henry Birkin爵士所设计,“Birkin”的别名因此而来。英国汽车业遗产信托会极力反对将它出口他国,声称它是从战前时期保留下来的最重要的赛车之一。但直至出口禁令有效期的最后,英国国内也没能有买家及机构出价购下这辆车,最终,政府只得如期发放出口许可。

毕加索的作品《孩子与鸽子》

巴勃罗・毕加索的作品《孩子与鸽子》,1924年被英国买家购下,也是毕加索最早一批进入英国的作品之一。2012年,佳士得代表这幅画的所有者、来自威尔士的阿伯康威家族对它进行拍卖,被一位来自卡塔尔的私人藏家以5000万欧元的价格买下,但是,这次英国却没能再有机构有能力筹资留下这幅画。《孩子与鸽子》这幅画标志着毕加索从著名的个人风格突出的蓝色时期的转型,渐渐远离明显的印象主义风格。但审查委员会表示,这幅作于1901年的画作有里程碑式的地位,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存在于英国的收藏体系中,完整了这个系统,这也使得它对于英国国家文化遗产领域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艺术品出口禁令引发国际纷争

那些被国家下达出口禁令的国宝艺术品,往往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中,经过无数次的交易,辗转众国。除了在最初的所属国之外,它们亦常常参与并塑造过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个中纷纭,难以言说,因此,在被下达出口禁令或判定最终所有权的时候,就常常会引发国家间的纷争。

比如在2015年,希腊就曾试图在国际法庭英国大英博物馆,让它能够归还那些包括埃尔金大理石雕在内的古希腊雕塑。约在200年前,英国政府从Thomas Bruce,第七任埃尔金伯爵,手中买下了这些作品,并长期下达出口禁令,而如今,希腊希望通过民众意愿,舆论压力来给英国政府施压,来归还这些在希腊历史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品。

“这些埃尔金帕特农石雕是希腊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完整了历史。为了赢回它们,我们现在在联合一切力量,争取像联合国这样权威的国际组织的支持。”希腊文化部长Aristides Baltas在接受采访时说到,“如果联合国确确实实地代表着所有国家的意愿,而它也认为这些石雕应该归还给希腊的话,我们就有底气走上国际法庭去和英国,和大英博物馆相抗衡,因为英国这么做是违反了人道的,我们是为全人类而战。”

在这类的案例中,英国是常客,每隔几年就会有个重大的与艺术品相关的出口禁令及国家间纠纷登上新闻头条。在这些被禁止出口的艺术品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属于英国的原生国宝。而另外的大部分,则可能来自战争期间的掠夺或走私,完全没有艺术品原所属国的许可。一旦有外国藏家或机构通过购买可能获得这些作品,英国就会即刻下达出口禁令。著名网站elginism就曾发文批判,说“出口禁令会使英国成为文化的单向街”。

相比于以上剑拔弩张的解决途径,法国和荷兰用“共享”的方式则为全球化的艺术市场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2016年2月1日,艺术界出现了极为罕见的交易,法国和荷兰共同享有伦勃朗的一组(两件)作品的所有权――Maerten Soolmans 夫妇的结婚肖像画。这次的共享所有权交易(又叫伦勃朗条约)是由法国和荷兰文化部通过政府间协议主导,佳士得私人洽购部协助而完成,总价值1.6亿欧元,也是历史上最昂贵的古典大师作品成交纪录之一。自从1878年,这组作品从荷兰被出售到法国,直至2013年,都一直被法国的罗斯切尔德家族所收藏,并且被国家下达出口禁令加以保护,最终荷法两国通过协商达成用共同购买的方式让荷兰的国宝得以回归,依照协议,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将拥有Maerten的肖像画,而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则获得Maerten夫人Oopjen肖像画的所有权。

这样的联合交易在历史上虽然难得一见,但也有过一些先例。例如古典大师提香的一组两幅作品,就分别在2009年和2012年被英国国家美术馆和苏格兰国家美术馆所共同购买,共出资1.47亿欧元。但是,自英国脱欧后,这两幅作品被两个国家所共同拥有的所有权却是岌岌可危。这种跨国间的联合交易,共享所有权的行为,不仅是历史文化因素在作用,更是综合考量了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从某种程度来说,政治层面,外交层面的力量是起了决定性作用。

但无论如何,这些都对后世处理类似的艺术品的归属和国家间的冲突起到了示范作用。

艺术品出口禁令赢了国宝失了藏家与市场

在有关“出口禁令”所引发的问题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由国宝艺术品归属权引发的国家之间的纠纷问题,因为其政治因素的掺杂往往得到更多的关注。而相比于“对外”的影响,人们对于“对内”的影响常常重视不够。出口禁令是柄双刃剑,虽然帮助颁发禁令的国家赢得了更多留住艺术品的机会,却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国内藏家利益,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拖缓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对于藏家来说,一件艺术品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在市场上的流通性都是影响交易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旦国家下达了出口禁令,那么就意味着这件艺术品失去了除本国之外的所有国际市场,艺术品本身也要重新定价,不能按照国际市场的标准,而是依据本国实际交易纪录,更加意味着这件艺术品以后的流通也将受到极大限制,甚至将受到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的限制。以上无论哪一条,都会使可能的买家望而却步。以意大利为例,意大利古典大师卡纳莱托和贝洛托的作品,在被下达出口禁令之后,国内市场的交易价格只占到其国际市场价格的25%-50%。

但对于不同国家的藏家来说,面临的境遇仍有一定的差别。在法国,如果藏家欲售往国外的艺术品被下达出口禁令,但在国内市场顺利交易的话,法国政府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差价给予藏家一定的补偿。法国政府就为此,在下达了梵高的名作《Jardin à Auvers》的出口禁令后,对它的所有者法国沃尔特家族共赔付1.45亿欧元。法国政府还为了不让藏家虚高报价,规定在交易完成后,支付画作总额5%的税费。

但德国和意大利的藏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意大利1939年,自墨索里尼时代开始,政府就享有权力可以近乎随意地规定某件艺术品为“国宝”并下达出口禁令,并且没有分毫给藏家的补偿。德国在相关条例的制定上,借鉴了意大利的制度,不仅在评判“国宝”的标准上比英法等国家都要低,也同样没有任何给藏家的补偿。这样严苛的制度,迫使很多德国的藏家想尽一切方法转移可能符合出口禁令的艺术品,因此,常常会发现德国的艺术品在英国、美国的拍卖会场上出现,这正恰恰是国家下达出口禁令所竭力避免的,现在却反作用于此,

除了造成藏家的损失,对于艺术品的出口限制对于本国的艺术品市场,也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以艺术之国意大利为例,意大利禁止50年及以上历史的艺术品出口,在2013年,意大利艺术市场交易总额为3.45亿欧元,其中50年以上历史的艺术品几乎零交易。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篇8

论文摘要:艺术与人类文明是共同生成发展的,是分割不开的组成部分。艺术类教育是在传承中不断的变化、不断的改良的。但其概念化、单一性、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还笼罩着艺术类教育,这种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的学生缺乏灵气,缺乏个性,导致学生自己汲取知识的能力下降,不能够完美的培养出具有综合创新能力和设计审美能力的人才。

一、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形势

1.艺术设计专业在当前社会的形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中国高等学校的设计教育也逐步发展起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的重任。目前,各高校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增长,除了原有的各大美术学院和工业类设计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以外,各大综合类等高校也相继开始了艺术设计专业。

中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是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起来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在表面繁荣景象下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尽快顺应新形势下对设计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办学优势,整合优化相关专业课程和部分基础课程,构建一套符合自己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市场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出具有综合创新能力和设计审美能力的人才。

2.艺术设计专业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现在很多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类高校没有针对自己地区与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下,照搬其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设置模式,片面的照搬照抄,课程体系过于大而全,分散了人力财力,造成资源浪费。现代高校盲目扩招,硬件设施跟不上,办学条件差,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匮乏,没有实习基地,没有与专业相对应的实验室,教师无法引导学生将设计用于实践,只能满足于学生的纸上创意训练,学生缺乏实训与操作,缺乏动手能力与专业创新能力,知识面窄,不能独挡一面,缺乏沟通与创新能力。

在艺术设计实际教学中,一些高校缺少在专业设计和教学实践两方面都优秀的教师,特别是跟风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又急于招生,其师资多为纯绘画专业教师转行做艺术设计教学,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还有的学校人才储备不充分,年轻化、无教学经验,没有学科带头人。教学中,往往注重实际操作,注重短期即得的视觉效果,急于跨入专业范畴,忽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误认为理论知识是纸上谈兵,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是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知识体系,每个专业体系都是建立在理论知识之上的,理论知识反映了一个学科的发展规律、历史与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设计理论知识的引导,学生往往会陷入形而下的盲目操作,缺乏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其设计作品便会缺乏深度,毕业后也无法自我提高。这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

1.加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前沿性,该专业的教师必须保持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同步,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这些知识在现代的更新率非常快,这更需艺术类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非常强,学校体制也应给予一定的支持,为教师提供报考在职研究生,助教进修班,在职进修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信息和机会。作为现代的,开放的大学,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高校教师应当运用已掌握和创作的科研成果,通过学术报告、科技咨询、培训人才等方式来推广成果新工艺、新技术。使其拓展知识面,练好基本功,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才。 转贴于

2.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经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反复实践以后建立了立体化课堂的教学形式,就是把以前理论与写生分开进行的教学体系打破,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接受理论,在理论研究中提高动手能力,互相推动、交叉进行。针对学生实践,艺术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必须有实验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有较大的差距。那么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解决着这一矛盾。

以课堂写生实践为主的辅导性学习实践保证了学生基础理论掌握和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其目标为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掌握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应用技能。

加强学习实践课外化措施。因教学计划的课时限制,课堂学习并不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践的需要,学习受到很大制约。我们为此采取了扩展课堂,将学生的学习行为推及课外,在形式上采用了课外作业、课外参观、命题写生等,使学生充分且持续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推行广泛的学习方式和实践领域。把学生的学习与学校的重大活动、节庆及社团生活结合起来。我们针对设计课程的特征,有目的地将学生的学习实践以重大节庆展览、活动场景美术设计、专业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加以丰富化、趣味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丰富了校园文化,产生强大的带动效果,使学生将课堂的学习实践带到课外,带进生活和专业发展中,且效果明显、易于接受和操作。

3.开放式的教学环境。现代艺术教育中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日益重要,建立面向社会实践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技术知识支撑体系,让学生从旧有的局限于师生对话的单一传统教学方式里、从个人冥思苦想构思方案的封闭系统中解放出来,扩散思维、启迪思路、激发灵感。艺术各专业涉及较多学科的知识,立足专业特点,积极注入新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成果,加强同社会的交流,引进项目进行实践教学,促进发展活跃开放的教育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讲座和展出活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把长远和短期需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需求结合起来,把自身和他人结合起来,与社会上的设计公司、装饰公司、广告公司等相关单位定期合作交流,引进双师型人才参与教学,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展出,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开放的研究、交流环境。

当然,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需要总结改革的地方也有很多。尤其针对某一院校而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将直接关系到专业的设置问题。我们只能就艺术设计专业总体的角度提出一些创新想法为教学提供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1]方松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美术大观,2009.9.

[2]李刚.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创新思路.中国电力教育,2008.1.

上一篇:十四五规划措施及建议范文 下一篇:十四五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