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整治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9-15 08:21:18

人居环境整治心得体会

人居环境整治心得体会篇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典型发言一:

同志们:

今天我们运用半天时间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县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场看了4个乡镇4个试点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情况,刚才XXX安排部署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XXXX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大意义

党的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中“生态振兴”最重要的一环,也是重点和难点。2018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办国办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实施方案》。7月30日,市委召开四届十一次全会,赋予丹棱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典范”的定位,8月22日,县委召开十四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两个决定”,提出构建“一核三区、全域振兴”发展新格局,打造“五美五有、全国典范”的美丽乡村。9月3日—4日,省委高规格召开乡村振兴大会,彭清华书记指出要突出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村污水治理是这些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县是全国首个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县,去年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今年又被确定为全国、

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县,全省18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试点县之一,我们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龙鹄模式”已全省推广、全国闻名,在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上也先于其他地方有很好的探索,农村也有很好的治理基础,有条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所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也理应走在全市、全省、全国前列。

二、分析现状,找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的成绩和不足

今年3—4月,县人大常委会对我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专题调研,摸清了2005年以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推进情况,找准了该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很好的建议。5月8日,我在专题研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会上,要求在丹棱镇兴隆村、石桥乡黄山村、顺龙乡幸福村、杨场镇狮子村和石马村因地制宜进行不同模式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探索。

从现场查看情况和书面材料可以看出,丹棱镇、杨场镇、顺龙乡、石桥乡、县农业局、县环保局、县住建局都行动起来了,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基本摸清了家底。对现有“三种模式”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情况进行了初步分类统计,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二是进行了初步探索。比如,狮子村污水处理站将人畜粪污进行集中处理,虽一次性投入大,但户均和运行成本都较低,且出水水质能稳定达标;黄山村30套玻璃钢污水处理设备除1套未找到外,其余29套经维修改造后已全部运行;幸福村引进日本技术,还存在水土不服,不仅户均和运行成本高,且没有解决磷和油污问题

;兴隆村不仅将人工湿地池“变废为宝”,还创新了单建—联建方式,探索出农民投入和监管的长效机制,很值得大家学习。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问题也非常凸显。一是上热下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环节,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县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5月来,我也在常委会、专题会、阳光问责等等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多次强调,但是这几个月过去了,主动作为的乡镇和试点村却很少。二是重建设轻维护。人大专题调研报告指出,截止2017年底,全县共建设户用污水处理池(设备)6948套,能正常使用的占21%,经修复能正常使用的占27%。从今天现场查看情况来看,黄山村和兴隆村的生态湿地池,当年建设后,一直用起来的非常少。究其原因,一方面业主单位一建了之、只建不管,乡镇监管责任缺失,发挥群众参与维护也不到位。另一方面没做到科学建设,没有使用专业队伍建设,导致质量不达标。三是只探索不总结。狮子村污水处理站2013年5月就竣工投入使用,得到了一致好评和认可,但至今没有总结提炼出是怎么建设的?建成后是怎么运营维护的?没有看到你们的思考与总结,不思考不总结又怎么出经验、又怎么复制推广?

三、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一)坚持基本原则。

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本地区整治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做到干净整洁有序。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持续推进,不搞一刀切。确定实施易地搬迁的村庄、拟调整的空心村等可不列入整治范围。

(二)明确行动目标。

从中央来讲,到2020年,要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城市近郊等条件好的地区,要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实现人居环境质量较大提升,力争实现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从我县来讲,12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在今年要全面铺开、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确保乡村振兴工作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都要走在全县前列,县上将给予项目、资金支持;明年,全县也将全面铺开此项工作,解决沿河、沿库生活污水突出问题。全省乡村振兴大会上,明确要出台乡村振兴工作先进县的激励政策措施,从明年起每年评10个先进县,每个县奖励6000万元资金,我们一定要有雄心壮志,全力争取全省第一批乡村振兴先进县。

(三)实施分类推进。

通过今天的现场参观,有3种模式值得我们全面推广。在集中聚集区,可采用狮子村模式,统一规划、建设、管理,通过县上补助建项目、村民自治保运行;在分散居住区,可采用兴隆村生态湿地池

+沼气池模式,要做好降成本、增自筹工作;在餐馆、农家乐和民宿区,可采用幸福村模式,但中车公司要负责解决餐厨垃圾和总磷问题,要降低成本。

(四)管护机制再探索。

各个村要积极探索,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中央的政策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城乡垃圾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支持村级组织和农村“工匠”带头人等承接村内环境整治、村内道路、植树造林等小型涉农工程项目。要简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审批和招投标程序,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工程质量。顶层有设计,我们基层要实践。

(五)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强化党员意识、标杆意识、带头意识,带领农民群众推进移风易俗、改进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要完善村规民约,将农村环境卫生保护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群众评议等方式褒扬乡村新风,鼓励成立农村环保合作社,深化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明确农民维护公共环境责任,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由农户自己负责;村内公共空间整治以村民自治组织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主要由农民投工投劳解决,各村要思考好如何充分发动村上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积极参与环境卫生公益劳动。要提高农村文明健康意识,把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等组织作用,鼓励群众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摒弃乱扔、乱吐、乱贴等不文明行为。提高群众文明卫生意识,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使优美的生活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民内在自觉要求。

同志们,打造“五美五有、全国典范”的美丽乡村是全县人民的目标,大家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全面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攻坚战这一场硬仗。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典型发言二:

近年来,XX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硬任务,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整合各类资源强化保障,以垃圾、厕所、风貌“三大革命”为抓手,扎实推进清洁整洁、住房改善、污水治理、农村改厕等专项行动,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高点定位抓谋划。

坚持城乡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统筹,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对接污染防治和精准脱贫攻坚战,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目标定位。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

坚持把规划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第一道工序,实行“先规划、后建设”。制定出台了《XX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18—2020年)》,以项目化、事项化、清单化确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目标和年度任务。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统筹推进村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基层精心编制实施村规划。呆鹰岭镇、雨母山镇镇域规划设计全面铺开,临江村、新民村、土桥村等15个村的村庄规划进入实质性进展阶段。

二是坚持系统思维。

综合考虑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等要素,科学确定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坚持全域旅游,以人为本、留住乡愁的思路,突出雨母山核心景区环山一线优美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注重乡土味道,深挖历史古韵,传承乡土文脉。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保护乡情美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坚持以点带面、先点后面、点线结合,全面推进、整体提升。

三是坚持质量标准。

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技术、施工建设、运行维护等规范标准。根据排水方式、排放去向等,分类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排放标准。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本要求、政府责任和村民义务。鼓励村组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农村垃圾治理、乡村清洁等乡规民约。制定实施《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水污染排放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技术指南》等技术标准或指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基本实现了有章可循、有标可依。

全面推进抓整治。

坚持问题导向,以农村人居环境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加快补齐短板,全面推进整治工作。

一是强力推进“垃圾革命”。

2019年XX区以创建清洁村庄全域覆盖为目标,集中精力对全区所有镇(街道)、村(社区、管理处)全域开展清洁整治行动。先后组织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夏季战役”,集中攻坚了一批农村环境卫生中的老大难问题。全区累计清理村庄垃圾乱放3000余处,清理卫生死角8000余处,清理农村生活垃圾7500余吨。同时,持续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清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全区所有行政村全部进行生活垃圾集中堆放、清运、填埋的无害化处理。组建立了207人的农村垃圾清扫保洁队伍

,并将村庄保洁、公厕维护、设施维修等纳入管护范围,切实提高保洁能力。今年,我区长湖村、同溪村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环境整治样板创建村。

二是稳步推进“厕所革命”。

结合区情实际,按照“户厕抓提升,公厕抓覆盖”的思路,组织人员逐村逐户摸排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了《XX区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科学有序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按照“一户一策”原则,采取差异化补助的方式,稳步推进户厕改造提升。推动行政村村部、规模较大规划发展村庄、有乡村旅游发展等实际需求的村庄配建公共厕所。近年来已完成卫生厕所修建4582个,其中先后投入934万元,建成旅游公厕43个。2019年全区完成

1694

户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新)建任务,超过省定1254户任务的35%。

三是统筹推进“风貌革命”。

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培育乡风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大力开展“一拆二改三清四化”村庄清洁行动。同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开展区级“美丽庭院”创评,加强农民群众卫生健康教育,从源头上减少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现象和不文明行为。突出“雨母一日游”沿线、重点村组的房屋、公路改造、“穿衣戴帽”工程建设。今年以来,全区清理危旧房屋30余宗,改造农村公路10余公里,完成房屋穿衣戴帽工程100余栋,有效提升了乡村颜值。重点打造新竹村、七里山村2个村为模板的清洁村庄示范点,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带动全区乡村村容村貌大幅提升。我区雨母山镇已申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镇,雨母山镇新竹村通过了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验收。

多措并举抓成效。

工作干得好不好,关键看成效。近年来,XX区以争先创优为目标,不断强化工作举措,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实效。

一是健全制度保障。

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的高规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压实“三级书记”责任,全区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既挂帅又出征,靠前指挥、亲自部署,做到真抓真管、心中有数。区党政领导坚持每月一调度、每月一巡查。制定下发了《XX区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评奖惩细则》等6个文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重点民生实事、年度绩效考核项目,层层落实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定期组织督导评估,评估督察结果将各项支持政策直接挂钩。

二是强化资金支持。

按照“渠道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讲究效益,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支持。建立了财政投入为主、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为辅、社会资金共同参与、村民投劳配合的资金投入体系。创新建设资金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工作效率。2019年,我区已投资3200余万元,用以改善基础设施,改善饮水安全,确保路通、沟通、灯亮,绿化、美化、净化。

三是注重宣传引导。

人居环境整治心得体会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banjaa2”为你整理了这篇镇人民政府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结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镇人民政府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结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进一步改善我镇农村人口居住环境和发展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结合县级批复的徐家坪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突出问题导向,创新工作举措,纵深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打造和谐甫阁,文明甫阁,秀美甫阁,现将一年来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请审阅。

一、强化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一是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部署。县上工作部署后,我镇迅速行动,立即召开党委会议进行工作研究部署,成立了以镇长周高贵同志为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动员会,认真梳理摸底,细化具体工作举措,分解工作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标准,明确工作重点,严格把握时间节点,从严狠抓落实。要求全镇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务必高度重视,行动上务必见真碰硬,全力以赴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二是传导压力,靠实工作责任。先后多次召开全体镇村干部参加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整治措施。对行动缓慢、整治效果不明显的村进行约谈和通报,强化压力传导。实行班子成员联村、干部包村包户,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限,将工作内容及责任层层细化分解。镇村干部全部深入一线,带头参与整治,不等不靠不推诿,动真格、下苦功,形成了全民动员、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有力确保了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小治理大联动的浓厚氛围。

一是积极发动群众,大力提高群众的知情和参与度。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召开宣传动员会,各级干部共同发力,逐一入户,精心做好村民的思想动员工作,力争群众的最大支持,努力形成自主参与,人人受益的工作格局。二是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先后印发了维护环境卫生倡议书400多份,制作人居环境整治条幅标语35条,喷绘广告56幅,充分利用标语、广告、手机等平台,多渠道层次、全方位宣传报道人居环境整治的有关知识、政策要求及工作动态,营造环境整治工作的浓厚氛围;三是通过“戴党徽、亮身份、作表率”行动,以用实际行动进行宣传示范。镇党委、政府把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同 “党日主题+”活动相结合,组织镇村党员干部300余人次,深入村组与广大群众共同参加村庄清洁活动,清除垃圾77处,达到创造美好环境集体参与、全民共享的效果。四是各村、社区紧密结合“十比十看”活动。对各村好的典型、经验进行宣传,对行动慢成效差的曝光,多次组织全体镇村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形成好的继续提升完善,差的督促改进;五是各级互相联动、干群共建共管。联合市场监管、公安、交管、水利、环保、农业农村等职能单位对河道、沿主干道路周围、集镇市场等人口聚集区域的“脏、乱、差”及乱搭乱建经现象进行了集中整治,教育引导群众增强文明环保意识,营造了共治共护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氛围。

三、聚焦脱贫攻坚,狠抓工作落实。

1.整治任务完成情况。我镇现有常住人口3526户,12807人,自2018年以来15个行政村依次推进实施了人居环境整治,广泛惠及辖区群众,极大改善了我镇农村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增强了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0年全镇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户建任务2404项,其中卫生旱厕改造128户,无害化卫生水厕改造632户(含联建无害化卫生水厕8座);房屋粉刷113户;庭院硬化477户;入户路硬化450户;厨房改造604户;完成污水沟渠治理2处2600米;清理清运生活垃圾455吨,配发户用垃圾桶624个,新建垃圾屋15个。各村居保洁队伍能稳定有效开展村庄保洁工作,长效环境卫生管理机制有效运行。

周家坝村完成了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干净整洁村”示范、“村容村貌提升”示范建设任务;徐家坪社区完成了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建设任务。并顺利通过了市县综合验收。

2.围绕脱贫攻坚为核心,以户建整治项目为抓手。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定期研判工作推进情况,把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落实提高到助力脱贫攻坚,广泛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高度,明确任务,夯实责任,科学有序推动。把贫困户的厨房、厕所配套重点纳入工作范畴,提高农户居住质量。二是在工作推进中侧重户建整治项目的覆盖率,以户建整治项目为抓手,镇村全体干部迎难而上,积极和包扶单位沟通协商,统筹物资及项目,采取专项资金奖补一些,帮扶单位和个人帮助一点、群众投工投劳自筹一点的方式,确保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

3.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因地制宜科学治理。一是以村“四支力量”、党员干部、公益岗为骨干成立村庄保洁队伍,和农户签订门前卫生责任“四自一包”责任书510份,保证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成果得到稳定提升和巩固。二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宣传动员,以行政村为单位编制符合实际的工作实施方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相继制定完善了《徐家坪镇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徐家坪镇卫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等有效可行的长效制度。三是加强督查检查,及时解决突出问题。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推进情况纳入综合督查考核,常抓不懈,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4.严格工作程序,严把资金兑付关口。为保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有序推进,专项资金安全有效使用,我镇严格按上级要求将所有项目建设及资金使用情况在镇村两级分别进行了书面和镇府网站两个层级公示公开,内容到户到人,把工作的各个关键环节主动置于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之下。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开展环境整治项目的初验、复验和独立决算评审,确保专项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5.规范工作资料,明晰工作成效。全镇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档,从群众宣传动员、整治项目商议规划、项目实施及验收、资金兑付、各级督查指导等各个环节狠抓工作资料的完善。户建整治项目做到整治内容和资金使用范畴相符,文字及图片印证充分,数据准确详实,资料规范齐全,既充分展现了工作成效,也是对干部的负责,更是对群众利益的有效保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资金缺口较大,工作力量及综合保障薄弱。一是我镇地域广、人口多,情况复杂,和经济发达的镇办相比工作基础差、欠账大,截止目前县级已经拨付到镇102.498万元,已全部用于专项整治项目建设,已经竣工验收的户建整治项目还没有落实奖励补助资金,初步测算还有490万元的资金缺口(含上坪乡村振兴示范区环境整治项目100万元)。二是我镇干部力量短缺,目前只安排了一名工作人员兼职参与此项工作,无法落实专人专岗,难以有效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落实。

2.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涉及面广户多,涉及群众述求复杂,整治项目内容以及奖励补助标准和群众主观意愿有一定的差距。

户建整治项目实施难度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复杂,本地实际与群众意愿和上级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以水冲式无害化卫生户厕(配件三格式化粪池)的改造尤为突出。例如有的群众地处高寒,人畜饮水的水源都不稳定,根本无法进行无害化改造;有的人力单薄,无法投工投劳,农村的现状是青壮年劳力大多在外务工,家乡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自行投工投劳是恰恰是目前基层极大难题,单靠政府奖补的1500元缺口较大,很难完成改造任务,群众缺乏主观上的内在动力;绝大多数村都没有配套系统的污水管网及处理设施,化粪池的清理费用,卫生水厕的水费等成本的增加使农户从心里上有天然抗拒;多年的生活卫生习惯不适应,高寒山区的防冻也无法有效解决,甚至有农户在户厕改造过程中一半按照水厕改造,一半按照旱厕改造。

3.缺乏系统的工作指导。人居环境整治项涉及范围广、内容杂,虽然开了不少宣传培训会,发了很多技术资料,但群众自主施工时多凭借经验施工,在技术细节上很容易出现偏差,很难做到上级要求的技术规范。各级到镇入户检查提出的整改要求,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解决办法。建议在后期的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集中人力财力重点打造,统一标准实施,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五、今后工作打算。

虽然目前我镇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落实中,我们将持续深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抓重点难点,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目标,努力打造示范样板村庄,努力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宜居宜业。一是继续强化教育、宣传和引导,努力提升农民素质。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文明乡村、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大力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生活品味,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改变陈旧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二是继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工作机制,要坚持把集中整治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完善各项整治规划,完善村规民约。要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奖惩措施,执行落实好已经建立的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全天保洁、门前“四自一包”等机制,久久为功。三是继续强化工作措施,同脱贫攻坚相结合,同村情民意相结合,继续强化督查问责,巩固成果,不断推进我镇的人居环境面貌再上一个新台阶。

人居环境整治心得体会篇3

(一)目前大龙山镇的环境现状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增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乡差距也呈缩小的发展态势。但就环境的角度言之,农村与城市相比,差距依然明显,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染、农业废弃物等亟待治理,也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安庆师范学院、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庆黄梅戏学校、安庆技师学院和宜秀区政府等行政教育单位整体搬迁至大龙山镇,这里已经成为安庆市的高教园区和宜秀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随着新城明都、大地凤凰城、宜秀山庄、大龙山水等房地产项目的动工建设和相继开盘,这里正逐步成为安庆市的高端住宅区;随着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和商贸物流项目的引进建设,这里又必将成为安庆市的环保经济区。不知不觉中,大龙山镇村民赖以工作或生活的这片美丽乡村已经由传统的以农耕为主的城郊小镇演变成如今的安庆北部城市组团。不可否认,城市的改建扩容带来了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纵横铺陈的宽广马路、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和喧嚣涌动的繁华人气。但是,也应当看到,城市管理、环境治理等现实课题孕运而生,譬如垃圾乱倒乱扔、污水乱流乱排、车辆乱停乱放、路边乱挖乱种、商铺乱布乱摆等种种不文明现象。这些与乡村“三美”(即“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已经严重影响了安庆新城的美丽。由此观之,大龙山镇的环境治理是美好乡村建设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一项惠及镇区居民、造福子孙万代的宏伟事业,使命崇高,任务艰巨。建设“美好乡村”需要大家携手共同完成,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和迎难而上的决心,积极开拓进取,以期扎实有效地推进工作。

(二)调查对象及问卷回收的基本状况本次实地调研的重点对象是大龙山镇中心、燎原、总铺、桃元等4个社区的居民。对大龙山镇美好乡村建设中的相关环境问题采取了问卷和现场走访等形式展开调查,力求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广大村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心理需求和良好愿望。调研采取随机入户访谈、匿名填写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率为94%(为便于调研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均以10人作为制图的标准单位)。同时,就调研对象的性别、年龄、村庄、职业、文化程度等也进行了综合考虑,做到重点突出、总体均衡。

(三)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1.居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看法从调查中了解到大龙山镇的居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知之甚少,大部分人也只是了解一点或只是听说过而已,占总调查居民的83%。而对对美好乡村建设非常了解的也仅占10%(见图6)。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调查居民认为美好乡村建设在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方面(见图7),当然居民也认为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是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方面(见图8)。另外,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调研主题,90%的居民认为既要抓经济发展又要重视环境保护,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仅3%的居民认为要先搞好经济再发展环境;7%的居民认为应当在环境优先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见图9)。总体看来,大龙山镇的美好乡村建设与经济、环境等关系较为紧密,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推进建设进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2.居民对乡村环境问题的看法根据调研资料获悉,大龙山镇的环境问题有些不太乐观,总体仍呈现“脏、乱、差”的局面。从图10可以看出,居民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环境卫生的改善,占到调研总量的50%。从图11可以看出,只有20%的被调查者认为大龙山镇各社区的环境总体质量较好,80%的调研对象认为环境总体质量一般、较差甚至非常差。3.居民环境法律意识薄弱,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偏低问卷与访谈的调查数据结果均表明: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环境知识获取的渠道较少,无法熟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款,造成了他们环保意识总体偏低,环保活动主动性较差,导致村民环保参与能力不足。依据图12所示,只有1%的调查对象非常了解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17%的居民有某种程度的了解,另外76%的调查对象停留在听说过或者一点都不了解的状态,不仅环保知识极度匮乏,而且参与环保活动的意愿也处于偏低水平。同时,从图13所示,约有24%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参加政府开展的环保公益活动,另外还有75%的调查对象表达了不会或者视具体情况而定的思想倾向。座谈中还进一步了解到,居民参与环保活动的动机主要出于个人利益需要,出于环保责任促动的甚是寥寥。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上述态度,无疑成为当地环境卫生改善与生活环境质量提高的又一“拦路虎”。4.乡村环境问题是诸多因素合力导致的,且治理中障碍性因素亦是交叉错置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大龙山镇环境问题复杂的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见图14)。其中,生活垃圾与污水排放占29%,乡镇企业废弃物任意堆放占36%,农药化肥、塑料等占12%,畜禽养殖的污染物占10%,城市转嫁的污染物占36%,噪音、粉尘、震动等污染占2%。不仅如此,对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获知,在940位有效调查对象中,认为科技发展水平低阻碍环境改善的占13%,居民文化素质低、环保意识较弱的占18%,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占13%,当地政府管理不善、环境宣传力度偏弱的占6%,交通滞后因素占11%。另外,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和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占16%和22%(见图15)。此即表明,大力发展教育,提高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环保意识以及加强政府主导、扩大环保宣传治理力度、加强执法等措施势在必行。5.居民生活垃圾种类多且处理方式欠妥调查发现,居民生活垃圾主要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其他方面。依次所占比例为38%、35%、6%、21%(见图16)。另一方面,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复杂多样,其中废品回收占25%、填埋地下占19%、堆放地表占35%、倒入低洼地段或河道路旁占24%、焚烧后堆肥占4%、其他占3%(见图17)。由于缺乏环保专业人士指导以及自身环保意识偏低等因素限制,居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着不规范、随意化的现象。例如,部分当地居民将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地面或倒入河洼之地,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成为环境质量改善的制约性因素。6.污染环境的潜在因素凸现,生态破坏呈恶化态势随着大龙山镇及其周边乡镇发展驶入快车道,一方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引发的资源、环境等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材料需求量也急剧增加,又进一步加大了环境压力。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各类相关的工矿企业数量不断上升,如水泥厂、发电厂等。而且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不善或者管理不到位,企业缺乏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企业附近居民对各种污染物的漠视态度等等,使得各类污染以企业生产地为中心,如野火般向周边蔓延。这些都是造成污染环境的潜在因素,是人居环境变差变坏的又一原因。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解决扩建中所需要的空间、土地等资源,也采取砍伐树木、挖走山体等极端方式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植被,导致部分水土流失和生态的破坏。

二、大龙山镇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大龙山镇基于自身实际,针对美好乡村建设提出的总体建设目标是“一年起好步,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全覆盖”,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把大龙山镇打造成居民的美好家园、市民的休闲游园、客商的兴业乐园①,而其间环境治理是重要突破口。要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集镇环境整治等各类工程的推进,突出抓好环境整治工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路通起来、树栽起来、垃圾收起来、沟塘清起来、秩序管起来”的目标,集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就大龙山镇的环境治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增强村民环保责任意识上述分析获知,大龙山镇的绝大部分居民认为其居住的环境存在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在改善中逐步提高。然而,美好乡村建设对于大部分村民而言并不十分熟悉,其中的利弊得失也只是凭个人主观感觉、好恶而定。当前,大量陋习仍然在居民生活中挥之不去,并且成为乡村环境治理中难有根本成效的最大障碍。譬如固体废弃物乱弃乱放,秸秆焚烧还田的现象屡禁不止,极端行为甚至将农业生产中有害的残留物不作处理而直接倾入池塘、河道等低洼之地。这充分表明,广大村民的环保意识尚需要大幅提高。就此,大龙山镇需要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彻底改掉村民的一贯陋习,提高他们环境环保责任意识。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宣传作用不可小视。宣传部门要利用好报纸、网站、宣传栏、横幅、简报等各类宣传载体,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强化村民对“美好乡村”建设和乡村环境保护的知晓度、认可度、参与度,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建设美好家园。对广泛宣传“美好乡村”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或先进经验,要加大宣传,积极推广,以营造“美好乡村”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值得一提的是,乡村环境治理中亦可以学习和借鉴日本、韩国等周边发达国家的经验,将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系统中[1]。通过建设环境教育设施、编制通俗环保读物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管理。同时,实行环境行政管理政务公开,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动员工会、妇女组织、青少年团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等都是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的有效方式。

(二)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法规制度,有效规范、约束村民行为当前,乡村中绝大部分居民的环保素养仍然不够高,对环境知识获取的渠道少而单一,无法深入了解各类环境保护法规制度,造成了他们环保意识偏低,环保活动主动性较差,参与能力不足。如此状况,无疑给当地环境质量改善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带来了压力。也就是说,建立健全乡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加强环保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规范并有效约束村民行为是“美好乡村”建设中迫在眉睫的任务。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实现农村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2]。就大龙山的环境实景而言,建设乡村文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民生,也迫切需要加强乡村环境的保护工作。乡村环境治理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法规制度、变革农村环境法律理念、健全农民环境权利法律保障机制等为重要途径,推动乡村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三)遵循“拆迁与整治并举”原则,积极开展村庄环境治理针对影响当地环境的因素复杂及居民生活垃圾多样、整体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并结合潜在因素的影响,乡村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路、通讯、文化休闲广场、生活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服务功能。争取实现所有建成中心村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全覆盖,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等通村到户,并逐步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卫生改厕等全面覆盖。其次,美化绿化村庄,开展以“干净、整洁、有序、美观”为主要目标的整洁行动。在村庄整治的行动中,建立并完善违法建设的三级防控体系,依法拆除违法乱搭建筑物,对可视范围内有碍观瞻的残垣断壁、破旧房屋,秉持“能拆则拆,不拆则改”的原则,使其更换新颜、展现新貌。同时,积极开展以村庄道路、家庭院落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村内主干道、公共场所、人行道等公共场地的美化绿化工程。再次,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在规定期限内,清理村内、村外生活垃圾,清除河道、沟塘内废物渣土;治理村内柴草、杂物乱堆乱放,村道两侧的私搭乱建;加强村庄环卫专业队伍建设,采取“户集、村收村运、镇处理”的模式,实行垃圾集中处理。每个行政村垃圾处理要有保洁队伍、环卫设施、经费保障、工作制度,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努力将所有村庄建设成村容洁净、生态良好、空气清新的美好乡村。最后,规范畜禽养殖工作,控制畜禽污染,鼓励废物综合利用。鼓励发展大型畜禽养殖工厂,实现动物粪尿、沼渣、圈舍废弃物制肥的规模化;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

(四)规范、引导基层政府财政使用,加大乡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影响美好乡村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经济来源不充分是重要制约因素。各项建设的有效展开需要到位的资金,否则再美好的规划、设计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乡村环境整治要见到实效,资金投入尤为重要。为此,市、区、镇三级政府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记其绩”的原则,整合财政、发改、住建、国土、农业、环保、水利、交通、体育、文化等部门涉及的农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到农村环境的治理活动中。环境治理中,要从改水改厕、垃圾处理、绿化美化等广大村民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着手,本着“积极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乡村环境整治。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应当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待环境整治工程验收合格以后,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再次注入适当资金,以提高社区单位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乡村各项资金使用存在不规范等问题,在规范资金拨付程序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涉农资金的用途,加强环境治理资金的监管,以确保专款专用。

(五)推进“多元共治”,力倡政府、社会、公众等主体共同参与基于乡村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其有效整治并非单方面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调动政府、市场、公众等各类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倡导并力主“多元共治”。所谓“多元共治”即政府、社会、公众等环保主体通过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分工、合作、协商等多种方式将生态环境问题予以解决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公众等环保主体面对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等公共问题时,要在明确分工、增进合作、协商互动的过程中将其解决。多地实践证明,“共同的环境需求已成为地方政府合作的内在驱动力”[3]。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可以有效借助政府的权威性、高效性,市场回应性、限制性以及企业的自愿性、多样性等,做到优势互补,取其所长,从而创设一种“多元共治”的生态环境治理新范式,逐步形成一个乡村环境共同体,“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续的共同收益”。

人居环境整治心得体会篇4

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末位管理整改工作,切实抓好问题整改落实,我镇已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场硬仗来打,全镇上下推进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真抓实干,全面打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现将整体推进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相关责任

镇政府多次召开班子会,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成立了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第一副组长,其余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单位和部门负责同志任成员,统筹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各成员单位进一步落实责任分工、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十个专项整改组,明确职责,完善相关制度,分工明细,责任到人。各个村责任区由镇挂点干部负责督查,村委会负总责,组干部具体实施。以问题为导向,加大监督指导力度,加强工作调度,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具体工作开展,确保取得实效。

二、实施台账管理,加强督导自查

各村每日开展自查自改,镇挂点干部密切配合各村,围绕整治考核的内容、目标等,逐村、逐街、逐巷建立点位台账,实施点位挂账,限时销账,将任务细化、责任落实,明确专人负责,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台账数据准确、真实。按照谁管辖谁负责的原则,由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末位管理整改工作督查组组成考核组,实行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对各村(居)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阶段性的中心工作、问题及日常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导,综合计分排名,考核结果以督查通报等形式公示。

三、注重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人居环境整治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小城镇城中村;综合环境整治型;改造形式;改造主体;外来人口

1 研究背景

综合环境整治型小城镇城中村多位于小城镇建设区附近,建设与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居住区,建筑的标准与质量较好,配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并在较长时期内土地利用性质不变。这类小城镇城中村这里宜采用综合环境整治为主的模式,其更新改造的特点为:维持城中村现有的整体面貌格局,采用局部更新改造的方式进行操作。涉及的内容包括:房屋建筑的更新,道路交通的优化,配套设施的完善,公共活动空间的修补等。物质环境的改造是营造环境优美、和谐文明居住社区的前提条件。

案例概述

这里以木渎镇南浜村为例,南浜村是笔者所调查小城镇城中村中基本条件较好的一类,这里它归为综合环境整治型城中村。南浜村位于木渎镇镇区北侧,竹园路与金山路的交汇处,东面是金枫工业园,北面是木渎镇老镇区,西邻天平风景区,地理位置优越,附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人们的出行也较为便捷。(图1)

南浜村作为木渎镇目前最大的城中村之一,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低廉的租金,同时也成为本地区最大的外来流动人口积聚的地方。走进南浜村,会看到本来还算规整的街道,变得很狭窄。成排的房屋密度越来越高,建筑与建筑之间相隔的也几乎触手可摸。另外绿化空间被压缩到极限。到傍晚的时候,密密麻麻的人流涌动在南浜村中。(图2)由此可见,南浜村的居住环境和治安问题成为地方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为此由木渎镇政法委牵头,在全村开展农村社会环境秩序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以期通过试点工作,来改善社会治安和加强环境秩序管理。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从长远来看,还是不能改善南浜村的生活环境,为此,这里提出综合环境整治模式,改造形式:物质环境的更新改造,社会环境的优化;改造主体:地方政府为主,收益村民合理分担的方式;这样两位一体的整治模式,将从根本上化解南浜村现状存在的问题,以期创造一个人们生活幸福,环境优美的居住生活空间。

2 综合环境整治型小城镇城中村改造形式

对于南浜村环境的改造形式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物质环境的改造,首先物质环境的综合整治包括用地功能的调整、建筑物的整治、道路交通的更新改造、配套设施的完善等几方面。二是社会环境的优化,内容包括城中村土地和村民身份流转、新居民生活的保障措施等。

2.1 物质环境更新改造

2.1.1 用地功能布局的调整

(1)根据南浜村村长远发展和居民的生活需求来考虑,将位于村西北面的就厂房迁出,改为居民公共活动中心,里面包括读书教育培训,社区娱乐活动的开展;将位于村西南角的废弃厂房拆除,重新修建成公共停车场。

(2)拆除违章建筑,由于对经济利益最大化追求,村民往往会在违章搭建出租屋,南浜村村民甚至买来船只,私占河流,用于出租;另外还包括小卖铺,报亭等临时性建筑,或占用道路红线的构筑物。对于这些违章建构筑物,政府,宜改造为居民公共活动场地或停车位。

(3)对于位于南浜村东面的荒废土地,结合居民生活的功能需要,可以规划为功能混合性用地,一说娱乐用地,建成满足村民或外来人口娱乐活动的场所,并增加一些公共服务设施;二是商业用地,里面可以有网吧、购物、读书等设施;三是餐饮服务用地,宜引入符合消费水平的餐饮业入驻,满足外来人口的低消费需求。(图3)

2.1.2 建筑的更新改造

考虑南浜村是处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木渎古镇附近,所以对其的更新改造不仅要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习俗,又要使其与整个区域的外部环境相协调,为此,整治规划的标准首先要满足村民本来的独门独门的生活习惯,所以在针对需要整治的房屋时,在保持建筑外观的统一性要求后,可以通过围墙的降低或采用通透简洁的栏杆围墙,达到居民居住环境氛围的连续感。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建筑的外立面粉刷,对于已老旧和破损的建筑墙面,进行色彩设计规划,可以综合考虑木渎镇整体灰白为主的色调,所以南浜村外立面色彩宜采用相近色调,另外村内公共建筑的色彩和形式也要考虑居住者的尺度和感受,并与村内部其他建筑和总体环境相协调。

(2)建筑物的加固,针对有些年久失修的建构筑物,通过钢材的加固,来改善建筑物的整体建筑质量。

(3)建筑物外部可识别加强,南浜村由于规模偏大,建筑同质性严重,所以针对建筑的性质,可以对建筑的主入口做改造,明确建筑的可识别性。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安装安全监控系统。

2.1.3 道路交通的更新改造

(1)道路的更新改造,对南浜村道路的整治主要是结合村内地形,并以现有道路为基础,线形和走向不作大的调整,主要通过规范现状道路断面形式,对道路路面破损和道路红线宽度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等问题进行更新改造;完善机动车、非机动车及步行道路系统,形成村内较为明确的道路等级系统,即村内主要道路红线宽度不小于8米,宅前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米。并且整治后村内道路均应满足消防车辆的通行和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3)停车位设施规划,(图4)南浜村停车设施极为缺乏,本次规划采取改建停车位和新建停车设施的方式,来解决南浜村停车设施不足的问题。a.将东部主级道路两侧的闲置空地进行改造,拓宽道路,结合绿化在不影 响道路通行车辆的前提下,改建布置带状停车;b.将位于村西南角的废弃厂房拆除,重新修建成公共停车场。c.充分利用村内次级道路,在不影响交通的基础上,整合宅前宅后道路和宅问绿化,在单侧增设2.5米宽的间隔式植草砖型停车1。d.结合村东面新建商业建筑,开辟地下及建筑物底层,拓展停车空间。

2.1.4 配套设施完善

(1)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南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更新改造方式拟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来科学布局配套公建,既形成紧凑内向的公建中心,又在沿街住宅底层安排商业。其配建标准要满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a.将原南浜村农贸市场入口处,扩展休整,加大市场容量。b.将位于村北面的旧厂房改建为社区服务中心,满足村民医疗救助,健身娱乐和科普教育的需求。c.在村东面规划一个综合的便民服务中心,内容包括平价便利超市、理发店、餐饮等。

(2)市政设施完善,南浜村的市政设施改造可与木渎镇区市政设施建设相结合,政府能将城镇市政设施的建设延伸到南浜村内部,以实现资源共享。主要的方式有修复老旧堵塞的排水管道,住户自来水管的改建加大,雨污水实现分流改造,村内电线结合镇区电网改造,实现入地敷设的方式。

2.1.5 公共外部环境的更新改造

绿化用地的修补,结合小城镇用地标准,将南浜村内部绿化率定位28%,人均公共绿地标准定位0.7M2/人。具体的措施有,将村内沿河地带进行绿化设计,增加滨河绿化活动场地,河道水质净化,沿岸斑驳处理,丰富沿河绿化形式,使之成为村内主要绿化中心。对宅前宅后绿化地段进行修复补种,消灭村内绿化盲点。

加强村节点设计,(图5节点图)通过点线面的绿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在对现有绿化植被进行调整、补种,达到冷、暖色植物搭配种植,丰富绿化色彩;重点景观地段采用色彩、图案丰富的铺地样式;沿河沿路主要空间设置若干休憩节点和小广场,强化居住区景观连续性和宜人性;重点设计南浜村景观中心区和主要入口景观,在重要节点将设置景观、小品和标志性指示路牌,既提升服务功能又美化环境。

社会环境优化是对物质环境优化的补充,因为城中村的更新改造的效果最终会落实到生活在里面的人群,那么这就涉及到社会层面环境的优化改造。

2.2 社会环境优化

2.2.1 土地要素与村民身份流转

城中村中土地权属的集体性与城镇土地的国有性区别,是城中村问题存在的根源所在,对城中村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改变以往低效利用的局面,城中村土地价值得以显现;同时城中村空间利用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对依附于土地上的城中村卫生环境、治安管理等问题得到缓解和改善,使得空间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体现。

这里以土地转制的方法代替土地征用的老办法,具体做法:以南浜村为单位,将集体土地一次性转为国家所有,这里主要是针对于经济发达的城中村,由于其整体建设水平很高,受城镇化的极大影响,这时将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员转变为城镇居民,由村委会转变为居民委员会。通过政府行政命令将村土地一次性整体的转归国有,但并不改变原有土地使用的权属和用途;

土地转制和土地征用虽然都是通过政府公告或政府行政命令的形式来实现,但两者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对于南浜村这样的环境综合整治型城中村,土地转制相对于土地征用有几个方面的优点:a.土地转制具有一次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城中村遗留问题少,更新改造效率高;b.土地转制并不不改变土地的原有用途和土地原使用人,城中村改造容易平稳推进;c.土地转制时对集体经济组织、村民的补偿是以非有形方式实现的。在这种形势下,土地的使用人可以继续按照原有的方式经营土地,同时土地上附属物的国有化使集体组织的房产可以自由进入市场流转,实现升值,盘活了资产。在目前的法律法规条件下,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抑制城中村违建乱搭等现象的发生,有效的化解了目前城中村问题2。

2.2.2 对于新居民生活的保障措施

对于转变为城镇户口的村民,就需要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建议从两方面着手,a.享受合作医疗保障,经费来源三部分,村民个人每年出资总费用的15%,村集体股份公司出资35%,镇政府出资50%的比例,来解决新居民医疗保障问题。b.新居民养老保险,主要针对两类人群,年满60周岁男性和年满55周岁女性的老年人,年龄在16周岁以上的劳动力人群。结合木渎镇经济水平,对于老年人口,实施政府承担参保缴费,并每月发放160元生活补贴。对于劳动力人口实施社会保险,缴纳的费用由个人集体和镇政府共同承担。

3 综合环境整治型小城镇城中村改造主体

政府支持与改制后村股份公司共同承担的模式,基于南浜村的环境整治更新改造,改动的主体不大,所需的资金量可以由政府和村本身两者共同承担。首先将村民委员会转变为居民委员会,村民资产股份量化,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市场经济作用下,通过量资配股形成按股份大小分配利益的格局,最终将村集体经济组织转化为股份经济实体,实现每个村民作为村股份公司的权益人之一,这种可见收益的投资类型可以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形成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真正保障了原村民的根本利益3。

其中涉及前期更新改造市政基础设施等公益性部分,比如更新改造路灯设施、雨污水管道,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绿化改建,邮政、电信、供电、燃气、广电等管线和设施的专项整治费用,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的改造经费。以后长期的市政设施维护,可由村股份公司和政府主管部门共同承担。

对于增设车库、新增卫生设施以及使用面积等自用设施,由受益住户承担部分改造费用。商业设施的建设,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最后对于整治后的新居住区要引入物业管理,加强管理水平,营造和谐文明的社区环境。可以以村股份公司的名义,组建村股份物业管理公司,工作人员有居住区内部居民组成,这样可以居民会以主人翁的积极工作状态投入到社区管理当中,从而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居住区的精神生活面貌。

4 小城镇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

我们回顾以前城中村的改造,涉及的利益主体主要还是政府、开发商、本地村民,他们掌握着主要话语权,对于外来暂住人员却很少顾及到,随着城中村改造的完成,曾经廉价的对外出租功能也就被瓦解,那么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生存问题就又被抛给了社会。

南浜村是木渎镇最大的外来流动人口集聚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入住人口的激增,引发了很多社会管理、治安等问题。更新改造后,这部分人群的生存状态该怎么安排?首先南浜村还要继续承担起外来流动人口的暂住功能,但流动人口的总量需要控制,这里提出控制与分流两种方法,将南浜村外来人口控制在一定的数量范围内,以保证南浜村整体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适宜舒适。

控制外来人口规模:具不完全统计,现南浜村有外来暂住流动人口是本村户籍人口十余倍,配套服务设施超负荷运转,居住环境日益恶化。采取控制外来人口总量的方法,具体措施可以有社区制定《外来暂住人口管理办法》,对外来流动人口相关管理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比如规定每户限定入住出租人数,,对于超出规定人数的,需要出租户补交一定比例的社区建设费,并统一由村股份公司管理。成立专门的外来人员管理机构,成员构成主要由镇区―基层社区―原住居民三级联动的管理体系,严格的督导居住区管理工作,包括定期检查外来人员入住情况、入住的人员需出示正式工作证明等。另外对于入住更新改造后的居住区的外来暂住人员,提高出租租金,这样可以有效的将控制外来人口规模。

分流安置外来人口: 镇政府发挥统筹安排作用,将部分流动人口组织向其它区域分流和安置。具体措施可以分流到政府安排的公共租赁房或企业集中建设的寄宿区,前提条件是需要满足流动人口对于租金低廉、交通方便等住房的基本要求。这其中,为了加强小城镇快速发展,镇政府可以制定基础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比如专门建设一批人才公寓楼,优先考虑基础人才的入住,并只需支付较低廉的租金。另外还包括住房补贴、服务年限满足条件的,给予落户的优惠政策等。这些都是外来人口分流安置的重要举措。

5 结语

综合整治型小城镇城中村作为小城镇发展中遇到的一类城中村类型,有其独特性,万不可采取“一刀切”等惯用的规划方式来对待,需要结合不同类型城中村的现状特征,从改造形式、改造主体以及本地村民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安置方式等方面,给出相适宜的更新改造方法,为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静.苏州老新村改造实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08.

[2]贾正,赵玉奇.城中村改造中的要素流转―――以苏州市老城区城中村改造为例[J] 江苏城市规划, 2010(9) .

[3]杨爱国.城中村自主城市化规划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作者简介:

人居环境整治心得体会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居民朋友们:大家好!

我代表双泉社区居民委员会对三年来居委会工作做以下汇报:

双泉社区第九居民委员会于2015年7月经选举产生。三年来,在奥运村街道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社区居委会紧紧围绕街道及社区中心工作,依靠社区广大居民,坚持以为民服务为宗旨,倾听民意,贴近民生,圆满完成本届居民委员会的各项工作任务。

本届居民委员会工作回顾

一、开展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凝聚党心赢得民心,促进社区工作全面发展。

1、社区两委一站按照街道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开展了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通过民主协商办实事,充分调动广大居民、社会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参与社区建设,有效整合资源,凝聚民心,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大家对小区事务进行共同参与、商议、决策、管理。三年来,完成畅清园小区绿地改造防盗门改造项目、裕瑞轩小区凉亭修建项目、学士居小区、9号院楼内粉刷项目、一厂宿舍、9号院监控安装、融域嘉园小区南门外道路两侧种上了树木,奶牛宿舍的路面排水改造等项目,通过开展党政群共商共治,达到了政府、社会单位、居民共同治理的目的,党员干部从中加强与群众联系,学会了运用民主协商方法开展工作,学会了组织发动群众参与社会建设,学会了整合社会资源,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同时,在帮助群众办好小事中,培养了从小处着手、从实际出发的务实作风,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辖区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2、整治背街小巷美化社区环境。三建平房院、澳景西侧路、水九北墙平房这些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交叉区域,都是我社区环境整治工作的死角和盲区。按街道整体规划,今年在三建平房、关西庄西路等区域开展“治危拆违促提升”行动,将综合整治工作向背街小巷和老旧社区纵深推进,完成7号院的平房整治工作,从细节上进一步优化居民环境,提升百姓获得感。三建小区是个存在大量违建的平房小区,无物业管理,基本没有公共服务设施,小区内破损较大,降低了居民的居住品质。在“拆违整治促提升”行动中,社区专门组织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做居民,讲明拆违的范围和整治的方案,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在拆违过程中未出现一起群体事件。在关西庄西路整治工作中,社区积极落实施工单位对破损的路面进行修整,对破损的围栏进行焊接、重新上漆美化,使之焕然一新。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社区面貌和管理秩序有序整顿,居民的幸福感指数迅速上升。

二、开展“走动式”工作法,提升服务意识,群众得实惠

社区服务是社区与居民群众之间的纽带。我们着力在求真务实、优质服务上下功夫。

1、开展“走动式”工作法,保社区平安。

根据社区制定的工作计划,开展走动式工作法,每周定期对辖区平房区等重点地区的安全情况进行走动和检查,在平房区冬季取暖开展安全检查工作,确保了地区群众的稳定。社区800多名治安志愿者服务队伍,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阅兵”“国际田径赛”、等特殊时期,共开展党员群众志愿活动近9107小时,顺利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建立矛盾调解、纠纷排查、普法教育、社会帮教、义务巡逻等五个工作机构,五套工作力量作用发挥良好。通过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不仅增强社区与党员群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使我社区的社会治安稳定,居民在安居乐业的环境中生活。

2.春雨志愿服务队扎根群众。

社区党员领先以春雨服务队为依托,结对帮扶弱势群体。通过这些年持之以恒的行动,使得“助乐”蔚然成风。春雨志愿服务队被评为朝阳区优秀老党员志愿服务队,从春雨行动志愿服务队到助乐驿站,双泉社区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不断扩大,由最初的50名发展到今天的73名。队长刘玉杰2017年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在人民大在会堂受到接见。

3.党委统一领导,确保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成功。

五年一次的人大换届工作是党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基层党组织,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重,作为西部选区的副组长单位,社区党委、居委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选举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切实落实责任。多次召开区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会议,组织社区居干、居民代表以及辖区社会单位工作人员学习相关政策知识,进一步明确换届工作的环节和细节操作规程,切实提高选举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工作人员每天对各项数据反复进行校验、审核,确保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尤其是在选举投票日期间,社区工作人员24小时连续坚守岗位,成功选出西部选区2名代表,全力以赴顺利完成选举工作。

三、以党委为核心,居委会、工作站为主体,开展各项便民服务,构建和谐新社区。

双泉社区居委会坚持以民为本,把为居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宗旨,以“居民满意不满意”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和谐新社区。

1.服务居民,千方百计保民生。

由于我社区地域面积广、南北跨度大、人员居住分散、生活服务设施匮乏,社区两委一站始终关注居民民生问题,推出“民馨卡”服务,筹建社区养老驿站等服务设施。三年来共办理(1)劳动和社保工作。办理居民“一老一小”医保288人。(2)社会救助救济工作。截止2018年,我社区有10户低保家庭,累计发放低保金7万元;为了进一步规范低保工作,加强了动态管理力度,每季度对重点户进行走访慰问,每年元旦、春节慰问20户困难家庭,发放慰问金共计2.7万元,慰问物品价值3万余元。

(3)献爱心送温暖。根据政策慰问优抚对象27人次,“西部温暖计划”捐棉毛衣类衣物6000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有7家单位、116名爱心群众,共认领56只羊。暑期组织6个家庭13人去草原进行帮扶活动。核实爱心羊认领反馈农作物的需求,完成后期农作物反馈物品发放工作。

(4)做好老年工作。为100岁、90岁80岁老人办理长寿补贴303人次,补贴金额41800元;为308户独居、空巢老人安装了爱心门铃服务,为空巢老人进行义诊63次。共办理老年优待卡1328张。顺利完成退役军人登记工作。

(5)突出主题抓计生服务。社区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努力建设生育文明”为主题,发放独生子女费189人,5126元。

(6)做好残疾人工作。现有50人享受护理补贴,23人享受助残券。两节、助残日和中秋国庆慰问残疾人共计242人次。带领社区残疾人参加办事残联组织的趣味运动会、环保袋绘制活动、手工制作活动,对残疾人的康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鼓励残疾人及家属加入奥运村街道“奥之光”残障志愿服务队,一方面献出自己的爱心,另一方面提高了残疾人的自信心。

2、加强社区综治调解工作、防火责任等日常工作服务。

只要居民提出调解需求,我们就马上进行是,调解成功率96%以上,做到事事有回复,件件有结果。加强对居民的防火、防煤气宣传,杜绝火灾等事故的发生,发放烟感报警器215只。加强对治安巡防队的日常管理,得到了辖区居民的欢迎,确保了社区的安全稳定。夏季对平房区加强巡查,尤以对积水严重的水源九厂北墙平房区,汛期工作人员挨家敲门,入户排除险情,力保居民生命安全;冬季社区干部配合街道综治办、流管工作人员,对我辖区内平房区进行“禁止燃煤入户、注意消防安全”工作检查。叮嘱用户不能放松警惕,必须注意冬季消防安全,避免发生各类消防事故。社区挨家挨户做好家庭情况登记造册,为流动人口治理做好准备工作。

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为契机,加强网格管理,突出环境整治。一是以环境整治为重点,全体社区工作人员按照网格化要求,将社区各项服务工作与网格化相结合,并发动居民小组长、楼门院长党员、保洁员等参与环境整治工作。同时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动员。二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发挥准物业、院委会、业委会的作用,保持长期监督协作。

3.免费体检,暖人心。

双泉社区联合奥运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免费为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为超转老年人提供了每年的身体检查,解决了老年人无单位体检的后顾之忧,活动受到了老年人的好评。

四、以创建卫生城区为目标,不断推动社区服务上水平

(一)加强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拓展和谐社区内涵,提升居民综合文明素质。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形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从未成年人抓起。社区党委、居委会充分利用社区儿童之家的资源。积极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如国学班教学、扶贫帮困“认领爱心羊”,手工皮革制作、观看儿童音乐剧等活动,让孩子在享受幸福生活同时,培养孩子们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2、对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进行各种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为居民举办健康知识、老年健康饮食、烹调知识、预防慢性病、脑卒中、消防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知识等方面的讲座活动。

3、大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学雷锋等志愿者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聘请教师授课等形式经常性地开展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讲座,使社区居民的文明素养有了进一步提升。

4、以多形式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的文化活动。通过举办“迎新春联谊会”、“助乐包饺子、免费理发活动”、“老年趣味运动会”、“端午助老粽飘香”、“老年人体检”、生日会等系列文化活动,积极倡导关爱互助、和睦友善、团结和谐的社区文明新风尚,有效地提升了社区的文明水平。

四、整合资源、创新载体,增强凝聚力。

以社区邻里驿站、春雨服务站、文舞会所、书香小屋为依托,积极开展“福乐、助乐、欢乐、阅乐”益空间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居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区文化生活全面得到提升,朝着“建设幸福奥运村双泉没有陌生人”的和谐社区前进。

这几年是城市建设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各项工作的开展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从成功申办冬奥会到争创全国卫生城区,居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也考验了班子锻炼了队伍;从地区脏乱差到环境优美,居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从居民参加社区活动意识不高到积极参与无私奉献,社区整体建设上了新的台阶。在此,我代表社区居委会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社区工作的居民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回顾过去的三年,我们秉承党建统筹聚民心、公共服务暖民心、居民自治顺民心的工作理念,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但与居民的期望仍有一定的差距。展望未来,我们感到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居干的共同努力下以及广大居民的支持配合下,双泉社区新一届居民委员会将继续发扬优点,戒骄戒躁,以更饱满的热情为居民提供更满意的服务,共创“幸福”双泉社区新局面!

人居环境整治心得体会篇7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的工作部署,全力推进“田园风光、生态之城”建设,根据文件精神,特制定如下宣传方案。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田园风光、生态之城”的工作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宣传活动,通过全方位、立体化、高密度的宣传,进一步激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人人关注环境卫生,人人参与环境整治”的良好舆论氛围,为我镇村庄环境整治和打造“田园风光、生态之城”工作的顺利推进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宣传重点

1、大力宣传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入宣传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具体步骤。通过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社会文明进步、提升全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和迫切需要。

2、广泛宣传全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进展情况。广泛宣传全镇各村(居)、镇直各单位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步调一致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生动实践;大力宣传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昂扬斗志和良好精神状态;及时宣传在环境整治工作中出现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

3、突出宣传全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主要成效。宣传我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果,全面展示全镇各村(居)、镇直各单位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和建设“田园风光、生态之城”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为我镇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打造“田园风光、生态之城”工作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宣传方式

(一)社会宣传

1、LED电子显示屏宣传。充分利用我镇政府所在地、社区等的LED电子屏,滚动播放相关宣传标语(4月15日前完成)。

2、发放宣传单。根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意见》文件的主要精神,统一编印宣传单,进村入户发放宣传,让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意义、目的、任务和措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4月20日完成)。

3、大幅宣传板宣传。充分利用我镇现有的或重新制作有关村庄环境整治内容的大型户外宣传板面(我镇至少制作一幅,4月底前完成)。

4、宣传栏及板报宣传。利用各村(居)、镇直各单位的宣传栏、黑板报等设施,编发有关村庄环境整治的宣传专栏(4月20日前完成)。

(二)新闻宣传

1、广播电视宣传。同县电视台、广播站等主动联系,及时跟踪报道我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进展情况,对试点村庄的建设活动进行阶段性总结,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网络宣传。积极在县政府设置的环境整治专栏网站投稿,及时报道我镇村庄环境整治和“田园风光、生态之城”建设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新思路、新方法、新典型。

3、文字报道。各村(居)、镇直各单位要积极收集信息,加大文字上稿力度,及时深入地宣传报道我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最新动态。

各村(居)、镇直各单位要加强与上级媒体的沟通,积极邀请市、县媒体到我镇采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我镇村庄环境整治和“田园风光、生态之城”建设的成果,进一步提升武安绿色、生态、宜居的良好形象。

工作要求

各村(居)、镇直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宣传作为当前一项重大任务,集中力量对我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形成强大声势。

一要加强领导。成立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宣传领导小组,牵头组织村庄环境整治宣传各项工作。各村(居)、镇直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明确分工,任务到人。

二要明确责任。各村(居)、镇直各单位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目标,结合实际,细化工作目标任务,严格按照时间节点,高标准、严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三要务求实效。要把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宣传与打造“田园风光、生态之城”、“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的宣传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新宣传形式和手段,运用具体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鲜活的语言进行宣传,切实增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提高宣传报道的社会效果。

人居环境整治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居住环境;城市生活;建设领域;经济发展;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124-01

城市环境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怎样做好城市整治,使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让人民和政府的积极性得到充分释放和有机结合,使我们的城市整治更科学、更合理、更受市民欢迎,重要的是要尊重和保护公众的利益,而其中一个主要的做法就是政府要把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最合适,通过公众可以接受的方式告诉市民,让市民自己动手做,而且做得更好、更满意,这就是本文的目的。尤其注重对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市村庄整治与规划建设的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防灾,新能源、新材料与适用技术的推介,节约型、和谐型社区建设的引导,使城市居环境建设和面貌的改善始终沿着中央制定的正确道路前行。

一、居住环境污染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口、资本的高度密集,又形成了若干中心城市和大都市。过去,“城市病”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严重。当前,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大都市,这些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城市病”的现象。这就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或加重了城市交通秩序紊乱,公共活动场所无序,公共卫生被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生态失衡的现象。这些问题可以统称为“城市病”。而有关居住环境问题的报道逐渐增多,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我认为这远远不够。关于居住环境污染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关于那些在不良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很多人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我国,居住环境的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人们对住宅的要求逐渐从数量转为质量,对居住品质的要求也从比较单纯的区位、户型、设备装修等上升为居住区和社区的整体环境。尤其是经历了SARS的冲击,健康住宅、绿色居住等概念已超越学术研究的范畴,成为寻常百姓关心的话题。

其实,居住环境离我们如此之近,没有哪个人在哪个时刻能够超脱。安全、健康、便利、舒适、可持续的环境是整个社会的共同目标。而今,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给我们的居住环境带来种种压力: 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交通拥挤,绿地和公园不足,等等。寻求保护和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方针和政策,离不开对居住环境的评价,有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为城市建设、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也才可以找到办法发动居民和社会力量,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居住环境。

二、“人地和谐”的环境友好型城市人居环境

一是加大整治力度,加强饮食服务业污染治理。严把餐饮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禁止在居民区、居民楼和有居住、办公功能的综合楼内从事产生油烟等污染扰民的活动,杜绝将废弃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等焚烧后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作为燃料使用。

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减少破路施工扬尘污染。针对当前施工扬尘这一突出问题,要切实落实企业主体的责任,各单位要加强管理,严格制定和落实扬尘治理责任制度和工作目标。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开展定期拉网式检查和不定期突击检查,确保审批手续不全不开工、围挡不合要求不开工、地面硬化不达标不开工、冲洗设备不到位不开工、保洁人员不到位不开工、不签订《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不开工,突出抓好裸土覆盖、施工现场围挡、工地路面硬化、工地拆除与建筑垃圾装载、工程车辆驶离工地车辆冲洗和暂不建设场地绿化等工作。进一步加大城市绿化投入,提高城市人均占有绿地面积,减少市区地面,做好城市扬尘污染防治。

三是加大绿化覆盖,发挥生态治理作用。根据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以及生态建设规划,因地制宜,不断加大绿化覆盖面积,做好生态修复工作,积极推进居住环境的建设。以城市公共绿地、道路主要出入口、居住区为点,主要功能区域周边、河湖沿线、交通干道两边生态防护林带、绿化隔离林带、生态景观林带为线,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城市道路洁净度。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绿色乡镇、绿色村庄、绿色社区建设,不断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布局,加大沿河道绿化力度,积极发展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有效的发挥生态植被净化空气、降低大气污染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四是创新防控手段,推进现代技术防治。构筑蓝天工程的科技支撑体系,组织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相关课题研究工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深化数字环保应用,完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增加自动站点数量和监测项目,强化空气移动监测平台项目、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项目和灰霾自动监测系统项目建设,满足环境监管需求,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效率。

五是注重协调配合,提高监督管理效率。大气污染的防治涉及环保、发改、经贸、建设、城管、公安等部门,也涉及周边临近区域。对此,要建立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牵头单位制定行动计划、明确分工,各个部门实行任务分解,落实治理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高压态势,确保防治行动高效推进。建立公众联动监管机制,发挥社会公众以及媒体监督的作用,加大公众及媒体对大气污染治理决策、治理过程、治理末端的参与力度,鼓励积极参与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使全社会更多了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共同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三、营造环境保护宣传氛围

上一篇:七五普法工作自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七五普法征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