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6 02:13:47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篇1

根据重庆市发改委规划,重庆将从公共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市场体制,行政体制等6个方面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所以我们选择了重庆市委党校,重庆市外经贸局,美心集团,铜梁县民政局,铜梁县养老院,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白市驿镇清河示范村,白市驿镇花圃实验基地,南岸区政府,南岸区新合医疗结算中心,社区卫生医院等地方作为调研地点。并通过实地参观,座谈,咨询,与群众交谈,查看相关文件资料等方式进行调研,并主要是运用了理论研究与实际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一.惊喜

经过为期一周的调研,笔者认为重庆至少在以下这几方面做出了较快的发展,有效的改革或是有益的创新。

1.基础设施建设。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重庆的发展一点也不为过。高楼大厦和在建的高楼鳞次皆比,随处可见,高架桥飞天横架,无一不显示着重庆近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多么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正如《纽约时报》的记者这样描述道:“在重庆,到处可见新的高速公路、新的大桥、拔地而起的高楼,很多时候,新的景象倒不会让你感到惊奇,反而是很偶然地见到城市旧貌的痕迹时,你会吃惊。”重庆的基础设施一个很大的特点还体现在交通上。二十年前中国有一路流行的话叫做“要想富,先修路”。道路的确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先行条件。从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来看,重庆是一个面积达8.2万平方公里的直辖市,市域通达时间需要8个小时,远远超出了主城的直接辐射范围,时空距离大,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就会递减。鉴于此,重庆市提出了“一小时经济圈”的构想。指以主城为核心,通过兴修高速公路,在交通1小时可通达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具备竞争优势的西部地区最大城市群。 “一小时经济圈”由24个区县组成。这些区县包括:主城9区、双桥、长寿、合川、涪陵、永川、江津、万盛、璧山、綦江、荣昌、南川、大足、潼南、铜梁、武隆。 “一圈”是实现“加快” 和“率先” 的“火车头”,着力打造“一圈”, 是从根本上解决“两翼”问题,加快建设“重要增长极”、“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需要。重庆将发挥大城市对大农村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培育和形成一个具有较强辐射和集聚功能的核心经济区域。做好“一小时经济圈”的规划和建设,把“磁场”扩大,增强聚合辐射能力。在从重庆到铜梁的路上,笔者看到货车来来往往,一片繁荣景象,这明显是一种大城市对小城市的带动。有了畅通的道路,货物才有了出厂的条件,农作物也才有更多的进入市场的可能,城乡交流的容量也将随着道路的宽敞而扩宽。正如重庆市外经贸局的接待人员所说:“所谓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们只有尽可能的发展,才有能力带动农村的发展。”

2.城乡区域功能建设。重庆在推进城乡空间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功能和发展方向明确,东部都市区以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领先发展;西部新城区以拓展发展空间加速城市化进程为重点,加快建设。对城乡一体化重点区域进行科学布局,统筹编制杨谢石黄都市区,华岩新城区,九龙园区,西彭园区,白市驿花卉示范区“五大片区”规划。

我们参观了号称“农村建设试点”,“都市后花园”的白市驿镇。成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的这个契机使得白市驿镇发展很快,积极搭建着产业发展载体。大力发展农村工业,推进农村工业的集约化和集群化发展。突出发展特色生态高效农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争创一批特色品牌,不断壮大花卉苗木,名优水果等优势产业规模。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引导特色农产品进入商社集团所属超市。白市驿成功审创了一个白市驿部级花卉苗木示范区,引入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大力建设花卉城和农科城,着力搭建现代农业产业载体。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休闲业,巴渝风情园,陶然居,天赐温泉等一批重点项目。(农家乐)周君记火锅食品工业园被确定为全市首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参观时还不到周末,但是农家乐度假村里的热闹景象以足以证明都市后花园的魅力,显示着这个原本远离城区的地方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度假人群,越来越多的财富也将随着人流的到来而来到这里,都市后花园影响日益扩大。

除了农家乐,白市驿镇还有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居住区――清河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起来的这个一平方公里的小村子,是一个以明清风格的古城建筑为特色,看起来非常干净清爽并且整齐的居住区。在这个百姓自己出30%,国家出70%的钱建成的新农村居住区里,老村长告诉我们:清河村已经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人均纯收入由3年前的1100余元增至3960元。新修公路1.8公里,人行水泥便道10090米,集中式垃圾坑10个,集中式污水处理池8个,铺设下排管道820米,农户房前屋后绿化美化6万多平方米,2550人饮用自来水,普及率达90%,完成改厕580户,其中沼气池式卫生厕所50户,60%以上农户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同时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加大卫生宣传力度,提高村民卫生意识,形成群众自觉关心身体健康和环境卫生,村容村貌大改观。参观末了,老村长还用他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骄傲地告诉我们:“我们这里将会一年比一年好,明年大家再来还会再变一个样儿。”

3.企业参与的公共设施建设。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里提供公共设施服务,那是政府的责任,似乎与企业无关。就算企业建立一些公共设施也只是在自己公司附近,以吸引顾客为目的。重庆出现的美心洋人街似乎打破了这种惯例。美心洋人街面积4万平方米,由美心集团出资6亿人民币打造。集小吃街、酒吧街、游乐园、休闲公园、欧洲风情园等功能为一体。进入美心洋人街好像走进了一座神秘美丽的童话王国,充满着异国情调。还有以清明上河图以题材建成的宋朝小镇。多元文化汇集,让人饱览众相,大开眼界。是一个让市民们休闲娱乐,特别是小孩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好地方。在洋人街消费很便宜,吃一个小碗凉面才一元钱。不过最重要的是洋人街风景区是完全免门票的!这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即便是身无分文的穷人也可以来观光游览,旅游不再是只有富人才能拥有的享受。穷人经济学似乎在企业身上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是一个成功企业回馈社会,造福社会的完好典范。而且企业也更加名声大震,赢得了好声誉,人们心中都记住了这个能给人们带来福利的好企业。对于政府,企业和市民来说这是一件共赢的事情,修建公园不再只是政府的负担,企业赢得声誉,市民获得福利,政府赢得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4.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在我们参观的和城乡民生问题有关的地区和单位里,南岸区新型城乡合作医疗是比较有意义的。在重庆南岸区是一个人口多,财政比较宽裕的区。2007年7月1日,南岸区新型城乡合作医疗(简称“新合”)率先在全市启动,城市低收入群体、下岗待业人员、农转非人员以及农村居民,每人每年交纳10元,就可加入“新合”, 符合条件的这部分人的孩子、老人也都纳入了医保范围。这一举措扩大了参保范围,把以前没能纳入医保的边缘贫困人群也纳入其中,参保居民全年累计最高可补助15000元。参合居民因病需要就诊的,必须先到镇级定点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需要转院的严格按照就诊流程,实行逐级转诊。如果不按照此程序的,其医药费用不予补偿。据悉,2007年南岸区将力争实现城市低收入群体、下岗待业人员、农转非人员以及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共20余万人受益。南岸这一做法为我国正在积极探索的城乡统筹医疗保险制度提供了宝贵参考。南岸区政府拿出1000万元,对贫困居民进行医疗补贴。为贫困居民提供免费或优惠医疗服务的是南岸区政府,医院是政府实施救助的平台。并且通过公开招标,实行多元化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模式,在全区划出了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区红十字会,每季度定期与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财务结算,补足医院为贫困居民付出的减免医疗费。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最优配置。据南岸区区长介绍,南岸区还将通过信息技术把社保,医疗,卫生,民政四大机构的职能整合,形成一个平台,将所有居民情况纳入数据库,实现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各部门的联络,降低政府办公费用。南岸区区长坚定地告诉我们,虽然在新合实施后的半个月里所有的医院都出现了利润大幅减少甚至亏损,但是新合仍然要坚持下去。并且城乡统筹尽量靠近,城乡不必分开,不必两套。也许只有一套做法在实施的时候才能真正消除城乡差别吧。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站里,一个躺在青竹椅上挂吊瓶的老奶奶微笑着告诉我们:“卫生服务中心进入社区真是好啊,方便还便宜。”希望不久之后,不管在城市的社区还是农村的社区,都能看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踪影,在服务中心里能看到居民们满意的微笑。

二.无奈

城乡统筹,做为一个世界级的难题,确实并不是那么好解决的。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听到看到了许多的无奈。

铜梁县民政局局长的无奈:虽然我们尽了力,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铜梁县财政收入不多,我们的社会保障还是不够,离市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南岸区政府的无奈:有很多农民农转非以后,就拿着政府补给的钱开始闲着,游手好闲,不去工作,如何劝说这部分人去工作,是我们的一大难题…

行路难,行路难!城乡二元发展这是一个在世界上延续了多年的难题,中国国情特殊,要实现城乡统筹,改革任务非常艰巨,改革任重道远。重庆亦是如此!诸多的问题摆在重庆政府和重庆市民的面前,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等待着所有人的努力。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篇2

一、我市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现状

1、省、市战略定位高,助推发展力度大

省、市政府先后明确将公共安全产业列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导性产业,优先重点发展。4月,省政府专题会议确定在我省尽快启动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建设,明确以合肥市为建设主体,高新区为建设基地,集聚一大批公共安全领域的企业。早在,我市已明确将公共安全产业集群列入着力培育的五大新兴产业集群,提出以高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区为项目载体,以美亚光电、科大立安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重点打造以食品、交通、火灾、信息安全为主的公共安全产业集群,尽快建成国家公共安全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促进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壮大。6月,市政府以合政〔〕51号文件形式出台了《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2017),对我市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作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将公共安全产业定位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并从政府层面加大力度推动,合肥在全国是首创,处于领先地位,独具合肥特色。

2、拥有较好基础,具备发展条件

合肥在发展公共安全产业方面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较强的科技力量和较为完善的发展平台。近年来在火灾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和电力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拥有国内外领先、具备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及产品。其中,火灾安全领域,部分项目已处于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参与了多项国家消防规范的制定和修订,高端消防技术与设备独具优势。食品安全领域,合肥美亚光电色选机是国际食品加工领域的色选机首选品牌,被誉为“中国粮机行业的骄傲”;在电子加速器设计和研制方面也同样具有一定的优势,该产品能有效地杀灭病菌、病毒和虫害。信息安全领域,在应急通信指挥、北斗导航、公共安全核心器件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民用雷达、多媒体通信、微波组件、专业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在智能语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中文语音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交通安全领域,在智能交通领域具有航管、防撞雷达等一批成熟技术和产品;在交通事故防治领域已形成事故防治产业链。电力安全领域,在配电网自动化的研发、制造、销售和工程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已形成一定规模;在各种过电流及过电压保护设备的研发、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合肥拥有100多家公共安全产业相关企业,91家骨干企业,全市公共安全产业总产值达140亿元,同比增长33%,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形成了以38所、科大、工大等为核心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化主体,具备可加速发展的条件。

3、产业资源有效整合,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6月,省、市政府充分聚合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分院,共同组建了“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同年在全市新成立了6个公共安全产学研战略联盟;在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内规划建设了3.1平方公里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建立了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初步形成了科技、产业、基金三位一体的公共安全产业发展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载体,产业集聚态势更加明显,发展后劲更加充足。

二、影响和制约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因素

伴随我市公共安全产业的迅速发展,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也日趋凸显,影响和制约了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

1、产业规模有待壮大。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行业相比,产业规模、企业规模相对偏小,投入相对不足,缺乏行业领军企业,“芝麻多、西瓜少”;部分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成长较慢,“小老树”现象普遍,对整个行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同时,产业链还不完整,产业集聚度不高,有盆景没风景,产业链核心环节缺失,配套不完善,关联性不强,未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联动效应。

2、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产学研互动性还不强,“有技术没产业,有产业没技术”,科研院所产业化动力不足,产业科技“两张皮”现象突出,科技研发和产品推广缺乏足够支持;另一方面,已经成立的“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应当是该产业发展的一个很好平台,但由于其

责权利尚不明确,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各项工作还未步入正轨,平台作用也还未得到有效发挥。3、产业定义亟待认可。《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虽明确了该产业在我市发展的7大重点领域、81家重点支撑单位和97项重点项目(第一批),但由于宣传不够,特别是《规划》对公共安全产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对《规划》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对公共安全产业缺乏认可度。同时,国家统计局目前也没有对该产业的专门统计口径,国家发改委也没有该产业目录。产业的社会认可度缺失,影响和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4、《规划》有待细化落实。《规划》对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在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包括20__年实现产值400亿元,力争达到500亿元;2017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力争达到1200亿元),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即反恐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城市安全七大领域,包括培育目标、主攻方向、重点项目、依托载体),当前主要任务(包括大力培育和引进骨干企业、规划建设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园、组建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构建公共安全产业研发平台),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完善扶持政策、创新投融资方式、构筑人才高地、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是加快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规划。但由于尚未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因此落实起来尚不尽人意。企业对此极具企盼。

三、加快发展我市公共安全产业的对策建议

围绕实现《规划》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加快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必须构建以社会认可、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格局。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营造产业发展氛围

1、明确产业定义,争取上级支持。成立高层次的市公共安全产业专家委员会或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产业发展的权威作用,明确公共安全产业的定义,界定公共安全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将公共安全产业列入新兴产业门类,以便争取对该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力争使合肥能够成为部级的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基地。

2、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加大对《规划》及公共安全产业的宣传力度,召开全市公共安全产业会议、举办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召开市场供需洽谈会及科研成果展示会、建立公共安全产业科普宣传基地及设置宣传画廊,努力扩大社会影响面,让更多的部门、单位和企业了解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奋斗目标,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的氛围。

3、切实加强领导,搞好组织协调。成立由政府领导任组长,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同时明确主管部门,赋予相应权利,统筹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生产公共安全产品为主业的企业为基础,筹备成立市公共安全产业行业协会,积极发挥其组织参与行业标准和体系的制定、建立及行业自律、自警的作用。

(二)坚持培育引进并举,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1、摸清家底,重点培育。对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一次全面普查,了解和掌握该产业企业基本情况(包括门类、数量、项目、规模、优势、困难、问题等),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找出该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相关举措,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分阶段地予以重点培育和支持,努力将本土企业打造成具有顶天立地作用的产业生力军。譬如下大力气抓好“量子通信”和四创电子等这些前景非常广阔的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市场开拓工作。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充分发挥合肥的各项优势,特别是科教城、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及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公共安全产业和该产业所具备的优势,加大境内外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力度,把该产业项目招商列入市级各项招商活动中,亦可举办该产业专项招商活动或召开相关新闻会,扩大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在境内外的影响。通过招商,引进一批带动性大、支撑力强、具有示范性的大项目;鼓励外来投资者通过兼并、风险投资、投资基金等方式参与产业建设,不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

3、加速平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规划》虽明确了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的性质、目标和任务,但目前尚未真正运作起来,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因此应尽快明确其责权利,完善运行机制,创造必要条件(如办公场所、运行经费等),切实发挥作用,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公共安全技术研究机构、吸引海内外公共安全领域人才的创新创业平台、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平台。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园将于年底前交付使用,因此应尽快完善综合服务体系,谋划并加快招商引资和企业入驻步伐,努力将其打造成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一流园区平台。

(三)创新体制机制,创造产业发展一流环境

1、尽快出台《规划》实施细则。好的规划必须要有好的实施细则相配套。应按照《规划》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借鉴我市支柱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市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超前谋篇布局,尽快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明确每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方法和措施,确保《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2、制定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首先,应发挥我市的先发优势,尽快设立“合肥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产业园区建设及新“孵化”、“加速”的企业、重大科研项目、重要科技成果转化等予以支持;其次,对该领域企业在市场准入、税收、财政补贴、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政府招标采购公共安全产品,对合肥本地企业的产品采取首购制;政府牵头、主管部门负责,选准一批前景好、市场大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生产基地,形成示范效应。

3、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作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供需见面会、成果会、主办行业简报和企业家论坛等方式,密切产学研联系,做好牵线搭桥、合作服务工作,切实解决“有技术没产业、有产业没技术”及产业技术“两张皮”现象,改变过去“发明创造在合肥、发财致富在沿海”的状况,建立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为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4、积极构建产业人才高地。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加快公共安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摸清企业用人需求,区别不同情况,如管理人员、研发人员、营销人员、操作工等,充分发挥本地高级职业技术院校、瑶海职教城的培训功能,采取联合办学和定向培养、举办专家讲座、组建企业家沙龙等多种方式,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满足公共安全产业的人才需求。同时制定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包括鼓励以智力要素、技术要素参与企业合法利益分配和股权分配),根据不同需求,制定引进人才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篇3

【关键词】 街道经济 转型发展 新常态 调研报告

一、亭湖区街道经济的发展轨迹

亭湖区街道经济的发展轨迹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街道经济的发展起步期。大概从1983年建区伊始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十年,主要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这期间,街道经济规模总体很小,产业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轻纺、机械、化工、商业零售、饮食等行业,企业以小手工作坊、商业饮食小门点为主,企业所有制类型是以街道创办的集体制企业为主。到199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街道的贡献大约在三分之一左右。

第二阶段是街道经济的发展加速期。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到2005年城郊工委撤销前,这期间,街道经济发展呈现出几个主要特征:一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逐步成为街道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原有街道所属的各类集体企业和挂靠企业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大部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或改制。二是城市经济开始提速发展。由于城市化步伐加快,旧城改造力度加大,全国流通业连锁前30强有5家入驻亭湖区街道。三是兴起“注册经济”热潮,但总体来讲,街道经济的总量和份额仍然较小。2004年底,街道财政收入仅占全区的16%。

第三阶段是街道经济的发展腾飞期。从2005年城郊工委撤销到2013年底。这期间,街道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的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在2005年区划调整后街道经济的发展空间得到了较大拓展,经济总量迅速增长,7个街道财政收占全区的52%。二是在2007年市区财税管理体制调整,近3万个企业全部实行属地管理,街道经济总量迅速膨胀, 7个街道财政收入占全区的72%。2012年街道经济出现了明显转变,驻城街道在工业上出现大量“退二进三”、“退城进区”,现代商贸业加速发展,国际、国内一流商贸企业纷纷进驻;房地产业快速升级,大型城市综合体、商业地产项目陆续落地;传统商贸业层次提升,餐饮、娱乐、休闲等传统服务业档次大幅提高;新兴服务业开始兴起,以金融保险、设计中介、社区服务为重要内容的楼宇经济效应逐步显现。

二、亭湖区街道经济的发展现状

目前,街道经济建设对全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了重要的功能。一是支撑作用较为突出。2014年街道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区32.9%。2015年上半年,占全区比重较上年底再提高0.4个百分点。全区经济总量中街道经济对全区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二是推动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街道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比重已达7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的62.3%,城市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牢牢占据支柱地位。三是发展空间逐步释放。5个街道积极策应大市区建设战略,把房屋征收、旧城改造作为拓展发展新空间的主抓手,同时继续开展镇街合作共建,新建 “飞地”载体,为街道经济的发展赢得了一定发展空间。

当前街道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税源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服务业税收在街道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但长期以来是房地产业是主要支撑,房地产相关的税源占到街道税收收入60%以上;速效税源占比过大,明显失衡的税收结构给街道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较大风险。二是现有发展空间狭小。受分片发展、合力建城体制机制影响,区及街道在老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方面自限很少,改造空间受到较大挤压;同时,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大市区规划的制约,一些落户街道工业园的项目推进难度很大。三是支柱企业数量不多。街道经济总量虽然大,但以房地产企业为主要支撑,大型现代商贸企业很少,产品研发、创意设计等生产业以及商务、旅游等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街道财力相当紧张。街道发展经济既要腾出财力兴办工业项目,又要统筹安排社会各个层面的利益关系,加之市区财税结算体制的因素,各街道财力分成较少,难以拿出财力增加集体积累。五是“村富街穷”较为普遍。对城市扩张度和集聚度的“双提高”带来的直接地价、租价红利等村级资产,街道不具有主动调配权, “村富街穷”矛盾十分突出。

三、提升亭湖区街道经济发展层次的几点建议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克三难”:一是克服街道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街道盘子大、基数高,空间局限性大、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少,税收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强,支撑税源少进一步加重了街道经济的负载。二是克服长期以来遗留的积淀困难。街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特别是旧城改造、房屋征收过程中,累积了诸多矛盾牵制了街道的人力、精力和物力。三是克服部分干群的情绪畏难。街道近年来承担了创卫、创文、市区河道整治等突击性强、艰难险重的阶段性任务,有些干部不同程度地滋生了害怕困难、畏惧问题的情绪。

第二,在发展布局上要“谋三片”:全区5个街道发展空间已经非常有限,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必须着眼城中村改造谋划长远,构筑全新平台拓展空间。一是以核心商圈为骨干的基本支撑片。积极引进重大城市综合体项目,把城市老商业区、核心商圈做强,把存量土地的潜力挖足。二是以城中村改造为主体的龙头带动片,打造老城区新的城市组团。三是以注册经济、总部经济、“飞地”经济为关键的空间拓展片。加深镇街合作,鼓励镇街共建园区。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篇4

一、加强研究提升城市绿化理念

多年来,我市绿化曾有过误区,学大连、造草坪,学南京、山野大树进城。实践结果,北方干旱缺水,养护费用高,大造草坪之风受到专家质疑;山野大树可以使城市绿化“”,但不仅成活率低,还造成了生态平衡的破坏,专家也持否定态度。专家在考察我市创建园林城市时曾指出:因地制宜,花灌草、树结合,以树为主,多品种种植。实践证明,这一绿化思路既有科学道理,也符合我市实际。由于人们对生态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一些新的绿化理念应运而生,如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植物色彩对城市观赏的作用,以及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等等,都丰富了城市绿化的理念。北方城市四季分明,干旱少雨究竟如何绿化,园区、街道、企事业单位绿化应遵循哪些原则,这些都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在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市城市绿化的进程中,必须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广学外地经验,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为城市绿化不断注入新观念、新思想,把新的理念贯穿到城市绿化建设和设计全过程。

纵览当今国内外诸多城市绿化设计和建设思想,首推城市森林的建设。在生态化城市的发展中,城市森林植被作为城市之“肺”,具有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城市森林在生态化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获得人们极大关注,达成了广泛共识。面对日渐突出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森林发展已成为生态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形式和核心内容。

国内外城市森林建设的有益探索和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拿大专家就提出了建设城市森林的设想引起各国政府的热烈响应,并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大力推动城市森林建设。比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森林资源相对丰富,许多城市都是建设在森林之中,体现城中有森林,森林包围城市的特点。美国城市森林与现代建筑相辉映。从天空俯视城市,1/3是树冠、1/3是花草、1/3是建筑,构成了城市及城市森林的格局。其特点是:一是重视立法。197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森林法》,确立了城市森林的地位;二是科学规划。目前美国城市平均树木覆盖率为27%,提出商业中心区树冠覆盖度达到15%,居民区及商业区达到25%,郊区达到50%的发展目标;三是讲究特色。多数城市都在城区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森林绿岛。发展中国家也十分重视城市森林的建设。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是一座年轻的高原森林城市。这座建城仅27年、人口仅200万的巴西新都,人均拥有绿地面积120平方米(相当于联合国城市最佳人居环境标准的2.4倍),全市绿化覆盖率为60%,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可以说,是森林留住了这座城市,是绿色焕发了巴西利亚蓬勃发展生机。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从长春第一个森林城的构建,到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规划与实施,体现了中国城市森林建设蓬勃兴起的发展势头。长春市1989年正式实施“森林城”建设规划,是我国首个将“森林城”确立为建设目标的城市。在全市的5个县(市),开展了公共绿地、绿色长廊、风景林、农田防护林、村屯绿化、森林卫生城镇等工程建设。上海市在制定城市森林发展规划中,按照“林网化与水网化”的城市森林建设理念,提出了“三网、一区、多核”的上海城市森林发展布局,为新世纪上海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城市森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其独特的形体美、色彩美、音韵美、结构美,对人们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了城市的人文内涵,使城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可以展望,有了符合我市城市绿化实际的先进绿化理念和思路,我市绿化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指日可待。

二、以人为本,加大见缝插树力度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科学证实,森林能平衡二氧化碳。每公顷森林生产10吨干物质,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森林保障和推动了城市的健康发展。森林不仅能净化城市空气,还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科学也证实,高大的水泥建筑令人心烦气躁,绿色植物则能陶冶人们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不难想象,人们徜徉在浓浓的绿荫下阵阵花香扑鼻嘤嘤鸟语入耳会有多么惬意。然而,我市广场、公园、道路两侧,缺的就是树木。当前,我市城区近郊已基本绿化,各段绿化隔离带也基本形成。从现实政策看,保护耕地已列入国策,占用耕地已不可能。因此,增加绿量重点应放在山岭荒地和城区内。重中之重是城区内的见缝插树,要千方百计多种树。

第一,适地栽植树木。人民广场、新世纪公园是人们的休闲场所,但缺少树木。可在人民广场绿地补植高大、常绿树种,在人造假山上多品种植树。新世纪公园要选择地块大面积种植常绿和树冠大的乔木。较宽的道路设计时可考虑多植几排树木,街心绿地也要以植树为主。

第二,因地制宜选择树种。我市干旱少雨,冬春时间长,天冷风大,有些地段地下水含盐量高,因地制宜选择树种十分重要。经多年探索,林业、园林已经培育了不少适合我市生长的树种。传统树种有国槐、泡桐、法桐、合欢、银杏等。新近驯化的有桃叶卫矛、香花槐、黄花槐、白腊、杜仲、栾树、玉兰、五角枫、千头椿、楸树、槭树、新疆圆冠榆等。常绿树种除油松外还有树形美观、大方的美人松、白皮松、华山松等。这些适合我市生长的树种,在全国范围内均可生长,在栽植时可选择在黄河以北驯服2-3年的成年树。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有一误区值得注意,即植大树见效快。其实不然,植大树值得提倡,但大也要有限度,太大了,树龄过长,不仅移植难度大,也难于成活。有的绿化单位种植法桐时选择径树桩,成活率很低,即使成活,发育也不理想,一年只抽很少枝条,五年也形成不了树冠。专家认为,植大树还是选择胸径10厘米左右、最具活力树龄段为宜。

第三,提高城市园林建设水平。城市园林同森林及森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欣欣向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走进大自然,走进森林,回归自然,享受森林之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我们在城市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市民的意愿,以人为本,方便群众,建设人性化园林、观赏性园林,在尽可能增加林木覆盖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建园造景的视觉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生理、心理、保健和精神等多方面需求。

三、统筹兼顾,保持植物的多样性

森林生态系统是物种组成最为丰富的城市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多种生境类型,成为城市鸟类、兽类和各种昆虫的栖息地。为此,在城市森林建设中,要注重乔灌草的合理配置,通过植被结构的多样性,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

在树种的选择上还是多一点好,既能美化环境,又有利于防治各种病虫害。因此,绿带要同一品种相对集中,多品种依此排序。道路植树不必强求划一,既可常绿、阔叶间隔,亦可一个路段一个树种,包括有观赏价值,又适宜城市环境的果树也可栽植,比如,柿树、楸树、山楂树等。

草坪的铺植不能完全禁绝。在气派的场院以及需要通透的地方,还是要适当种植草坪。草坪的品种一定要选好,四季青、美国兰绒草、丹麦草等均适宜我市生长。

要大力培育适合在我市生长能替代草坪的植被。灌木要以常绿、彩色和花期长的为主。我市栽植的传统常绿灌木以大小叶黄杨、桧柏为主,经实际观察,小叶黄杨不适合我市栽植,前一、二年生长很好,三年以后退化,干枯、落叶,大叶黄杨怕寒,能越冬的小环境可栽植。近几年我市引进的北海道黄杨经几年驯化,生长良好,枝叶厚壮,常年翠绿,既可栽植成绿篱,又可单株成树。桧柏中的北京桧易风长散叉,不适合我市栽植,以河南桧为好。我市新近引植的榕柏也已经驯化,既可剪培成球型,又可剪成其他造型。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篇5

1996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自1997年以来至2002年,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的79个城市和3个直辖市经批准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8月22日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该决定指出并明确了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指导思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进一步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要求。2002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从充分认识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试点的基本内容、试点的组织实施四个方面提出了意见。2004年××市政府相继批准了我市渝中区、南岸区、××区、北陪区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实施方案,《××区人民政府关于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改革的实施意见》(××府发【2004】96号),即三定方案,将××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更名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为政府组成部门,专司行政监督处罚职能。至此,管罚分离的行政执法法制格局和综合行政执法的大格局基本形成。

从全市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推行的现实状况来看,已有渝中区、南岸区、××区、北陪区实行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格局,其推行情况亦不尽一致,有的完全没有了管理职能,有的还交叉了部分管理职能,有的是综合行政执法局一块牌子一套班子,有的是并列环保局、市政绿化局等多块牌子一套班子,但不论哪种机构设置形式,都基本形成了管罚分离的法制格局。

二、综合行政执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之分析

综合行政执法是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水平,构建管理长效机制的一种新型行政执法模式,具备执法主体唯一性、执法体制统一性、执法职能综合性、执法范围灵活性的特点,但该项工作的推行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现行法律资源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

第一,我市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是根据“三定”方案(政府规章)明确的授权方式进行执法。政府规章进行授权的方式,适用于行政机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根据这样的授权,综合执法队伍只能实施政府规章的规定,无法实施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因为由人大授权方式取得执法主体资格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因此,现行综合执法主体的合法性、包括其执法内容和程序均受到挑战。

第二,综合执法的法律依据过于分散,带有不确定性:目前综合执法依据散见于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中,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内容和方式,部分是按照原行政执法体制和主体设定的,所以,一旦相关法规、规章发生变化,综合执法依据也将随之变化,执法体系始终处于不确定的动态之中。

(二)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

一是有些执法行为往往同时涉及综合执法和专业管理部门,完整统一的执法行为被人为割断,制约了综合执法队伍职责的有效履行。二是专业管理部门囿于无明文规定,缺乏专业的有效指导,综合执法队伍面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执法领域,颇有无从下手之感。

三是有效的沟通机制尚未建立,使得有的地方出现管理和处罚盲区,专业部门和综合执法部门两不管。

(三)综合执法工作机制不当、责权界限不清的问题

从调研组了解的情况来看,地方性规章对综合行政执法定性不准确,导致这支队伍存在职能职责不清现象,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责权利也很难划清。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矛盾。

1、管罚分离的法律要求与执法实践中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

综合执法是解决管理权和审批权合二为一、权权不分的一项举措,但执法是管理的形式之一,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和执法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罚分离后,各试点区均出现不能及时处理违法行为的现象,管理部门在管理中发现的所有违法行为已无权处罚,综合行政执法局赶赴现场处理的当事人已逃逸,行政执法无法实施,由此造成管理和执法效率低下的后果。第二,执法工作超越不了“事后执法”的属性,前期管理不到位,执法队伍成为“救火队”,后期管理跟不上,执法效果难以保持。第三,有的试点区现在两权分离的深度和广度还极为有限,管理和执法在许多方面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管理和执法形不成合力。

2、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

首先,街镇作为第三层面的基层组织,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面对量大面广的社区、村社综合管理任务,承担大量区政府下达的经济、社会等各项硬指标,其工作是需要有一支“拉得出、能办事”的队伍;另一方面,大部分街镇尚未真正从长期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网中摆脱出来,还无法真正站在管理和服务的角度对执法活动履行管理职责。

其次,面对权力上收、任务下放的综合执法格局,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熟知各项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否则就不能切实履行综合执法的职能,但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必然要求之要素在客观体制和综合执法机构主观素养方面的双重缺失,使得条、块管理与执法的界限不明、责权不清。

第三,权责分离现象严重,“三定”方案明确授权执法主体和执法权力属于综合执法机构,而工作责任则延伸到了只有管理职能的街镇和相关部门,出现了街镇执法越位和执法不安的现象和心理,致使执法局综合执法编制和经费投入不到位,不仅使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均提出工作异议,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存在政府不依法行政的隐患,如若涉及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政府将处于不利与不法的地位。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街镇普遍认为综合执法局指导不力,人力不足,自己冒充执法主体冲锋陷阵,其不合法履职的隐患令人担忧,希望尽早取得合法执法主体资格,扭转条块管理和综合执法不尽协调的工作局面。

(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不顺的问题

一是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没有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此,每一个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无一例外深感困惑,同时法律赋予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也缺位,不论从法律规范角度还是行政管理角度都有先天不足,部门设立的缺位,法律规定的缺失。

二是综合行政执法的工作职能名不副实。综合行政执法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是与城市管理相配套的行政执法,即关于市政环卫、环保、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职能超出或职能不足都是不恰当的。而综合行政执法的职能超出(管罚不分)和职能不足(未能统领城市执法)的现象尤为突出,综合行政执法未真正实现其综合执法的目的。

三是现行综合行政执法本职任务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三定”方案以“7+1”规定了综合执法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对象,各试点综合执法区均反映执法局半成左右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完成+1的任务,此项工作严重冲淡了其原本的7项综合行政执法任务。

三、对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与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综合行政执法局进行管理审批权与监督权处罚权分离,是按照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规范行政部门政务行为的重要举措。该工作格局有利于在相关的行政权之间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防止行政权力的过量裁量;有利于行政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防止执法权力部门利益化;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部门工作效率,防止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发生。因此,应扩大试点范围,巩固试点工作的成果,深化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

(一)理顺体制

严格使权力主体、监督执法主体相分离,从体制上形成一种行政处罚职能相对集中、执法机构相对独立、权力主体相互制约的格局。

1、成立××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机构。可以成立业务全面的大部委形式工作机构,通过机构设置整合综合行政执法资源,解决一些专业执法问题,彰显综合行政执法的威严,同时让行政相对人多一条合法的行政复议救济渠道。

2、努力探索综合行政执法规范高效的工作体制。现在××的试点区中,南岸区市政环卫和综合执法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做法,在未实现“大综合”情况下,其权宜之法显得较为合理,既满足了管罚分离的法制要求,又能较灵活地处理管理与执法相脱节的矛盾,能一定程度避免多头管理执法难到位、多头管理不便执法的现象发生。

3、明确综合执法的功能定位。要对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综合执法不能越俎代庖。“三定”方案中明确给执法局的“7+1”项职能,对“+1”职能中任务过于繁重应当引起重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做好疏导工作,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少用甚至不用行政执法队伍进行“围堵”,适当调整其该项职能,应“本位”而非“越位”。

(二)转换机制

要解决管罚分离法制要求与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要解决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审批、许可等管理权与处罚执法权的分离,不是行政权力的简单加减,而是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和制衡;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同是行政行为,是同一行为的不同阶段。其次,就综合执法的整体状况而言,合理分配管理和执法的功效、合理区分条块管理的职能重点,我们可着眼既发挥综合执法的协调性、综合性和全局性特点,又发挥行业管理的技术优势,依托街镇管理的人财优势,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运转和谐的衔接机制。一是建立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之间科学、有效的沟通运作机制;二是探索街镇管理与综合执法之间既联系又独立的运作机制;三是建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疏与堵是城市管理的两种手段,两者不能偏废;四是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评估机制、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五是建立执法队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

就我区实际情况,可形成各街道、相关部门和管理处相对工作独立性和自,又可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调度集中的工作局面,有利于实现“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工作机制,有利于广泛调动各方面城市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法制保障

执法的有效性是基于执法的合法性,加快调整完善授权方式、组织开展前瞻性的立法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要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为核心,以取得强有力的综合执法手段为抓手,以清理修订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为配套,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综合执法法制保障机制。(1)由市人大制定城管综合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执法手段和执法程序等。(2)对现有的涉及市容市貌的有关专业执法依据进行整体清理,并按照责权利的统一要求进行完善,为构建专业管理相对集中、综合管理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实现高效综合行政执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现行法律法规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亦便随之消弭。

(四)技术支撑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篇6

同志们:

根据市委的部署要求,今天,我们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段动员大会,主要是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对下一阶段决策部署和分析检查工作作出安排。下面,我讲两个问题。

一、前一阶段工作情况

在学习调研阶段,我们积极宣传、认真学习,科学调研、深入讨论,扎实开展各项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活动开展扎实有序。我们切实加强对活动开展的组织领导,注重强化政治责任,领导班子亲自谋划、亲自动员、亲自牵头。明确工作目标,进行深入发动,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统一思想,把讨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进入学习调研阶段后,我局召开专题会议,全面布置调研阶段的各项工作。制定了工作日程表,将每项工作细化量化,明确责任科室、负责人和完成时间,确保各项工作按时保质完成。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每天坚持向市委活动办公室报送活动进展情况,并被采用刊登了1条,表明我局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得到了活动办公室的认可。

(二)精学深思,思想认识切实提高。我们把抓好理论学习摆在此阶段各项工作的首位,多形式认真组织学习,把学习贯穿活动始终。一是精学重点内容。我们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重点学习了《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读本,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各级领导的有关讲话精神。党组理论中心组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学习会。同时,我们广大党员干部都认真进行了自学,撰写定了心得体会,做好了5000字的学习笔记,把思想和行动切实统一到了实践科学发展观上来。二是抓活学习交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党员领导干部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带头撰写了7篇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局主要领导还围绕城管事业发展的问题在《丰城通讯》上发表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管理新跨越》的心得体会文章。同时,我局系统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都能很好进行科学发展知识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召开了学习交流会,交流学习心得。

(三)广征意见,突出问题全面理清。我们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广泛征求意见。通过采取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接访基层群众等形式,利用热线电话、局长信箱、机关网站等各种渠道,就影响和制约丰城城市管理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广泛征求意见。通过认真梳理总结,影响和制约城管事业科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城管执法水平有待提高、市政园林基础设施长效机制未建立、城区卫生保洁机制有待深化创新、公交管理现状不佳、供水供气保障不足、城市管理体制仍未理顺仍需加强等6个突出问题。

(四)深入调研,思路对策有效明晰。我们根据市委确定的重大调研课题,结合单位工作实际,确定了城市管理与社区和谐建设、城市管理的现状及期对策、继续解放思想与转变管理理念问题研究、强化公交管理和提升公交服务水平问题、环卫清扫保洁机制探索问题、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保障机制、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问题7个与当前工作密切相关的调研课题。成立了各专题调研组,由局相关领导牵头组织调研。采取面上了解与深入基层相结合的办法,广泛深入下属基层,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实地考察、发放调查表等形式,认真调查研究,深入思考探索。我们同时召开了调研交流会,对调研课题进行交流分析。随后召开了调研成果汇报会,局领导及各调研课题负责人畅谈调研活动的心得体会,广泛交流经验,总结调研成果。调研呈现二个特点:

一是选题贴近民生。我们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重点调研课题,结合城管部门实际,及时查找市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就解决园林城市创建、转变管理理念、强化公交管理、深入清扫保洁机制等方面开展调研,力求为破解制约城管发展难题献计献策。

二是调查贴近基层。各调研组不辞辛劳,积极深入基层,与基层工作者和广大市民进行直接交流,听取宝贵意见。约见政协委员们,并城市管理现存的管理漏洞和不中之处提出建议和意见。

在学习调研阶段,我们学习更加深入,认识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二是虽然“规定动作”完成较好,但“自选动作”不多,特别是具有城管部门特色的活动不多,形式不够丰富。三是部分调研课题涉及问题比较复杂,所需时间较长,未完成系统、详细的调研报告。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及时整改,查漏补缺,认真加以解决。

二、下一阶段工作意见

接下来,经请示市委督导组领导同意,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将转入分析检查阶段。这一阶段从11月21日开始,到12月20日结束,主要工作以开展“一会一评一公开”为载体进行分析检查,提出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这一阶段工作,重点是“五个抓好”:

(一)抓好思想认识的深化。分析检查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从思想层面进入实践层面的重要阶段,主要任务是检查分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状况,进而查找出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明确科学发展思路。只有把状况分析清楚,才能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只有把存在问题找准,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只有把主客观原因弄清,才能为创新体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只有把经验教训总结好,才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形成符合科学发展的举措。因此,我们要继续抓好深入学习,认真学习中央《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读本,把学习贯穿始终,更加系统、深刻地认识科学发展观,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以学习的不断深入,促进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深化。

(二)抓好分析报告的形成。以领导班子名义写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报告,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任务,也是下来解决问题和完善机制的主要依据。我们要切实把起草好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单位发展和工作实际的分析报告作为本阶段的中心任务来抓,认真完成分析报告的起草。根据市委的要求,分析报告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简要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和经验;二是具体查摆着力解决工作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自身党性党风党纪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三是全面剖析问题的根源;四是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我们要严格起草分析报告的步骤: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前,要形成分析报告的初稿;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后,在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充实完善分析报告;最后由领导班子集体审定。

(三)抓好规定动作的开展。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公开分析报告、组织群众评议等“三个环节”,是开展分析检查工作的“规定动作”。我们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按照市委的部署,结合单位的实际,切实抓好“三个环节”的开展。

一是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是做好分析检查的关键环节,也是形成科学发展共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认真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我局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召开,主要是联系单位和个人实际,着力分析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查找原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思想认识,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是及时公开分析报告。领导班子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础上,找准影响和制约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形成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广泛组织群众评议。除组织好党内评议外,我们还要组织群众评议活动,通过开门搞评议,鼓励群众建言献策,贡献才智。我局的群众评议活动安排在12月上旬,主要通过会议评议、书面评议、网络评议三种方式进行。

(四)抓好边查边改的落实。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是我市整个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我们要根据市委的总体要求,突出实践特色,坚持边查边改,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尽早启动创新体制机制工作。

一是理清城管事业发展的思路。在全面总结我局城市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投入、维护与秩序管理、公用事业保障等方面深入分析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快研究提出我市城管事业发展的方向、定位、目标和发展模式。深入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城市管理政策法规支撑体系、城市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市容管理工作机制和协调服务机制、城市管理奖惩激励机制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推进城管事业跨越发展。

二是全面做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要把当前正在开展的市容环境整治活动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在学习中不断促进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同时,要把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活动认真做好,按期完成。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活动是我市喜迎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暨我市撤县设市二十周年的重大举措,要把它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落实,以“开放大气、和谐秀美“的市容环境秩序喜迎庆典,积极向外展示我市良好的对外形象和城市管理工作扎实的功底。

三是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要积极完善重心下移的城管执法体制、建立和实施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继续深化推进园林和市政管养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整合城管资源,建立起城管联动和快速反应机制,健全城管执法基层网络,从日常管理着手,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由制约管理向服务管理转变。要积极探索建立和实施以城市道路为载体的道路养护、绿化养护和环卫保洁综合承包制度,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篇7

按照市委要求,现将个人XX年度思想、工作和廉洁从政情况报告如下:

——修为政之德,明做人之理。坚持把提高思想境界作为做好工作的根本和关键,坚持在推动人民政协事业的大局中去体现个人价值。政治上,自觉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与党中央、省委、市委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自觉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带头讲团结。坚持工作重大事项提交会议研究决定,重要工作主动及时向分管主席汇报。工作上,以焦裕禄、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为镜子,学习他们“心中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的公仆情怀,学习他们“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的求实作风,学习他们“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学习他们“任何人都不得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生活上,秉承“知耻明理、崇德向善”的道德取向,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嫉妒人之所长,不讥评人之所短;坚持以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为标准发表个人意见,不搞曲意逢迎,不搞同而不和。

——学业务之要,积履责之能。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xx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中央对国际形势、国内大局所作出的科学判断,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深刻理解“五位一体”的总体部署的基本内涵,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和法治思维,自觉增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精神的自觉性;学习省委、市委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以及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关的各项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自觉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展调查研究、推进协商议政、真情建言献策;学习市委一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增强落实“两区一走廊”战略布局要求的紧迫感,增强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责任感,增强推动法制xx建设的使命感。

——纳民众之意,建睿智之言。在市政协一届三次全会召开期间,个人提交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我市城区二次供水的建议》提案,被列为市政府重点督办提案。市水务部门高度重视提案办理,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现已形成《铜仁市城镇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可望在XX年内或XX年初由市政府行文实施。根据市委点题部署,完成了16个示范小城镇建设的调研工作,形成了《xx市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其中所提建议多数被吸收到《中共铜仁市委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决定》中,市委刘奇凡书记还专门就调研报告中所提出的扩权强镇建议,批示市编办研究落实。开展了城镇化进程中“城区中小学和幼儿园规划布局” 调研工作,本人以《关于在城市建设中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的建议》为题,在市政协一届十三次常委会议期间召开的市长与政协委员座谈会上作专题发言,提出了“突出规划引领、着力制度建设、支持民办教育”等具体建议。针对广大市民对持续改善城区空气质量的热切期盼,组织人口资源环境界别委员就改善城区空气质量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召开了有市政府肖洪副市长、市政协王能军副主席出席的界别协商会,委员们从思想认识、主要任务、关键环节、机制建设四个维度提出了持续改善城区空气质量的具体建议,所形成的《改善铜仁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界别协商报告》,市委刘奇凡书记批示市环保局认真研究、综合吸纳,庆丰市长批示相关副市长研究治理意见。参与市政协农工党界别委员开展的万山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调研工作,主笔撰写的《xx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调研报告》被市委统战部评为优秀调研报告,农工党xx省委作为优秀调研报告推荐到省委统战部参评。

——敬廉政之规,筑防腐之墙。以《廉洁从政若干规定》和《行政监察条例》为准则,按照改进作风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十项规定要求,坚持不沾不正之风、不取不义之财、不行不仁之举、不干违法之事。在基层,不曾烦民扰民,不曾铺张浪费,不曾违纪娱乐,不曾接受土特产或香烟;在机关,不曾利用公费吃请或请吃,不曾公车私用,不曾利用职务之便或职务影响,为本人或亲属、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不曾收受他人礼品、礼金或有价证券,按规定报告了个人收入和重大家事。自觉观看《四风之害》、《贪食“群蝇”终自毁》等警示教育片,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对本人及身边工作人员时时提醒,自觉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篇8

在1月11~12日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报告中传递了2013年中国地产政策的总基调,即“扩流量、逼存量、差别化”。

报告说,“2013年初步考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原则上不低于去年,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在会议座谈中说:“立足于通过长远地加大供应量来改变市场供求关系和预期,平抑市场价格,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土地价格平稳发展。”

在房地产用地政策方面,国土资源部2013年将进一步加强调控,为此祭出“两板斧”:一是房地产用地增量平稳,同时加大释放存量,总体上扩大流量。报告提出,“坚持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不动摇,根据房地产市场形势,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要确保不低于5年年均实际供应,保持土地市场平稳运行。”“加大对闲置土地和各类违规和违约用地行为的查处,促进已供土地开发利用。各地要对国土部公布的房地产大企业和大地块名单加强监督并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二是对保障房用地应保尽保,以加大“保障”分流市场压力。报告提出,“对今年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新增建设用地,继续实行计划专项安排,提前单独报批,应保尽保,并实行目标责任考核。”

调控政策的稳定,将对稳定市场预期发挥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提出“深化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房试点并加强指导。”据了解,北京、上海的试点进展积极,在土地政策方面障碍很少,主要的政策难点集中于与《土地管理法》“集体土地不得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有关规定相冲突。现在报告提出深化试点,这或许预示着下一步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从报告来看,2013年房地产用地宏观调控的创新点在于:更加注意“扩流量”与“差别化”的结合,加强调控的针对性,改善有效性。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在座谈讨论中透露,并非全国各类城市的房地产用地价格都“翘尾”,“每次大的波动都是那几个城市”,所以不能再采取“大家吃药”的办法。“谁得病、谁吃药”,区分不同城市来采取措施,完善调控。具体要对一些重点调控城市加大供地量,而“对那些房地产市场刚刚形成的小地方,没有必要‘开口子’,正常供应就可以了”。

此外,出于“管理预期”的需要,尽管一些地价干预措施治标不治本,但有利于稳定人心、稳定市场,国土资源部有关方面已经非常细致地进行了研究。这些措施,诸如将大地块分割出让,防止“地王”再现;“肥的搭瘦的一块儿卖”,市区地块搭售郊区地块等。出此对策,“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市场和舆论的关注和炒作,如“地王”问题等,显示出非理性。

在工业用地政策方面,2013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保持2012年水平的基础上,将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倾斜力度,重点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鼓励发展的产业用地。报告提出,“深入开展矿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业等产业用地差别化试点。研究探索支持现代农业、养老、文化等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推行工业用地出让弹性年期和租赁制,探索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机制。”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乡镇七五普法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