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8:15

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乎到我们每一个国民的利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对社会各个领域建设的要求愈来愈高,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直接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反作用的建设领域,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必须着力不断推进。找准精神文明发展的基本动力,将对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并对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精神文明建设自身的目标动力

精神文明建设在新的社会时期有了更新的建设任务,不仅要加快精神文明自身建设水平的提升,且应将精神文明的发展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与生态等各种文明形态密切融合,在其他各领域拥有相对独立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同时,精神文明建设还应具体到每一个行业,以及每一个工作岗位,使精神文明建设切实落到实处。在这种更加具体化、更重实效性的建设目标下,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不断深入,才能切实起到应有的作用,体现出其全方位的价值。另外,精神文明建设在新的时期更注重创新性,从形式到内容,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不断加强建设力度,这种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标准,对精神文明的加快建设提供了基本动力。

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层次的不断提升,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经济深化发展的直接有效的推动力,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加快发展速度,方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并真正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鉴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部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精神思想领域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导致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构建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对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起到了阻滞作用,当前形势下,只有加快精神文明的建设力度和步伐,使其与经济建设保持同步,方能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速度必须以经济发展速度为目标,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不断努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动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要求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必须以马列主义等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弘扬以改革创新为原则的时代精神,以保证我国整个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我国全体人民必须努力构建个人文明健康的思想价值体系,以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到应有作用,而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构建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只有使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快发展,提升从宏观上对人们思想价值观念构建的引导作用,并在日常人们的工作生活中,以具体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实现不断渗透,方可切实保证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性和纯洁性,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性保证。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从本质上而言是一脉相承,相互统一的,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将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直接产生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

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都从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社会的整体建设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对文化建设力度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良好传承,也包括对当下各个领域泛义上的文化建设,以及通过吸收别国的文化精髓促进我国文化内容不断丰富,文化层次不断深化,文化高度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融合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泛义上而言也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当前随着我国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对文化建设要求的不断提升,必然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同步提高,只有如此,方可与文化同步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应有的积极作用。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生态文明作为直接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密切联系的一种文明形态,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切实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构建,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涵括面很广的建设范围。在当前应清楚地意识到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只有精神文明工作做好了,人们的精神文明观念构建起来了,方可保证人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文明态度;才能保证人们自觉遵守大自然发展规律,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与以及能源的意识和行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并保证人们改变旧有的不健康的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健康发展的文明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起到直接作用。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强大的呼吁力量,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

六、我国整体形象提升的动力

为继续保持良好的国际形象,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国际交流层次的不断加大使得我国的外国友人数量急剧上升,我国出外旅游以及学习等人数也不断增多,这使得代表国家形象的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直接展现在世人面前,国人的行为举止是否得体文明,是否礼貌富有涵养,直接对我国整体形象产生影响。加快国人素质和整体形象的提升,成为当下很重要的课题,而这必然需要作为直接对国人的素质及形象产生影响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提升国人的整体精神文明层次,才利于我国对外保持文明热情的姿态,利于我国整体良好形象的构建。

七、结语

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应借助我国各领域的推动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的不断推进,通过源自精神文明建设自身的目标动力、市场经深入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构建的动力、文化发展的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以及我国整体形象提升的动力等,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层次,推动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董晓平.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

[2] 黄芳,刘云高.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企业导报,2010(01).

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 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对社会各个领域建设的要求愈来愈高,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直接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反作用的建设领域,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必须着力不断推进。找准精神文明发展的基本动力,将对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并对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精神文明建设自身的目标动力

精神文明建设在新的社会时期有了更新的建设任务,不仅要加快精神文明自身建设水平的提升,且应将精神文明的发展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与生态等各种文明形态密切融合,在其他各领域拥有相对独立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同时,精神文明建设还应具体到每一个行业,以及每一个工作岗位,使精神文明建设切实落到实处。在这种更加具体化、更重实效性的建设目标下,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不断深入,才能切实起到应有的作用,体现出其全方位的价值。另外,精神文明建设在新的时期更注重创新性,从形式到内容,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不断加强建设力度,这种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标准,对精神文明的加快建设提供了基本动力。

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层次的不断提升,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经济深化发展的直接有效的推动力,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加快发展速度,方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并真正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鉴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部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精神思想领域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导致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构建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对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起到了阻滞作用,当前形势下,只有加快精神文明的建设力度和步伐,使其与经济建设保持同步,方能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速度必须以经济发展速度为目标,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不断努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动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要求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必须以马列主义等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弘扬以改革创新为原则的时代精神,以保证我国整个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我国全体人民必须努力构建个人文明健康的思想价值体系,以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到应有作用,而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构建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只有使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快发展,提升从宏观上对人们思想价值观念构建的引导作用,并在日常人们的工作生活中,以具体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实现不断渗透,方可切实保证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性和纯洁性,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性保证。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从本质上而言是一脉相承,相互统一的,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将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直接产生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文化发展的动力

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都从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社会的整体建设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对文化建设力度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良好传承,也包括对当下各个领域泛义上的文化建设,以及通过吸收别国的文化精髓促进我国文化内容不断丰富,文化层次不断深化,文化高度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融合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泛义上而言也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当前随着我国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对文化建设要求的不断提升,必然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同步提高,唯如此,方可与文化同步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应有的积极作用,以最终利于我国各个领域实现平衡性发展。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生态建设的要求愈来愈重视。生态文明作为直接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密切联系的一种文明形态,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切实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构建,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涵括面很广的建设范围

在当前应清楚地意识到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只有精神文明工作做好了,人们的精神文明观念构建起来了,方可保证人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文明态度;才能保证人们自觉遵守大自然发展规律,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与以及能源的意识和行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并保证人们改变旧有的不健康的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健康发展的文明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起到直接作用。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强大的呼吁力量,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

六、我国整体形象提升的动力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以及国与国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加之我国近些年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影响,我国当前在全球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为继续保持良好的国际形象,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国际交流层次的不断加大使得我国的外国友人数量急剧上升,我国出外旅游以及学习等人数也不断增多,这使得代表国家形象的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直接展现在世人面前,国人的行为举止是否得体文明,是否礼貌富有涵养,直接对我国整体形象产生影响。加快国人素质和整体形象的提升,成为当下很重要的课题,而这必然需要作为直接对国人的素质及形象产生影响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提升国人的整体精神文明层次,才利于我国对外保持文明热情的姿态,利于我国整体良好形象的构建。

结语: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应借助我国各领域的推动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的不断推进,通过源自精神文明建设自身的目标动力、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构建的动力、文化发展的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以及我国整体形象提升的动力等,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层次,推动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际达.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努力开拓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j].中国建设教育,2010(z1)

[2] 董晓平.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

[3] 黄芳,刘云高.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企业导报,2010(01)

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篇3

在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谱写水利发展与改革新篇章的重要时刻,部党组召开这次全国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交流近年来水利系统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分析研究当前水利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把水利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为实现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中央文明办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邵旭军同志、中央文明办协调组副组长涂更新同志专程莅临会议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陕西省副省长吴登昌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党组对多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中央文明办,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对水利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这次会议的全体代表表示诚挚的问候!向长期以来辛勤工作在水利精神文明建设战线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近年来,水利部党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全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统筹水利业务和水利精神文明建设,把深化理论武装与创新治水理论和治水实践结合起来,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水、科技兴水与弘扬水利行业精神、转变机关作风结合起来,取得了水利业务工作新成绩,开拓了水利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涌现出以谢会贵、崔政权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人物和文明单位。刚才,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中央文明办的领导对近年来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对做好新形势下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借此机会,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大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描绘了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水利作为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多处涉及水利工作,特别是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水资源和水利工作摆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突出位置,强调要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党中央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全国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清醒地认识水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坚持用党的十七大精神统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实践和探索,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

第一,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一意志、凝聚力量的思想武器,作为谋划水利建设、促进水利发展的指导方针,作为衡量利弊、检验得失的价值尺度,作为干部职工修身立德、建功立业的行为准则。要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现阶段的基本水情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与水利工作的着力点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与时俱进,把水利改革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现代化方向,把以水利的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水资源,努力解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要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转化为具体可行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到水利工作的各个领域,贯穿于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全过程,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新发展,努力开创水利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勾画了到2020年的宏伟蓝图,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水利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更加凸显,在防灾减灾中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在解决民生需求中的服务作用更加彰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保障作用更加重要。我们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与水利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谋划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新举措:进一步加快水利发展,逐步建成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高效的水资源配置利用体系、优良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不断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着力解决民生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人民群众盼望已久的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水利血防、边远山区用电、城乡水环境整治等问题,不断提升水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实行更加严格的水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水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保障作用,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布局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大力推进水利改革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为水利发展与改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三,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水利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十分重要而又明确的任务。我们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紧密结合水利实际,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水利精神文明建设。要把水利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洪流之中,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得力的措施,把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向广度拓展、向纵深推进。要把水利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水利事业的整体布局中来认识、来研究、来部署、来落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努力提高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为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进一步明确水利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重点

水利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贯穿于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全过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围绕加强理论武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先进水文化、创建文明和谐机关五项主要任务来展开,务求取得实效。

第一,大力加强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关系水利工作全局。抓紧、抓实、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摆在全国水利系统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关键是要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重大问题上加强学习、深化认识;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问题上加强学习、深化认识;在坚定不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这一重大问题上加强学习、深化认识;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这一重大问题上加强学习、深化认识;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一重大问题上加强学习、深化认识;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重大问题上加强学习、深化认识。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要勇担重任、走在前列。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引导和服务功能,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在水利系统深入人心,把广大水利职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转化为推动水利工作的智慧和能力,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转化为水利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第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水利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水利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水利职工教育和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水利工作各个方面,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凝聚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提高水利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为水利事业的繁荣昌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第三,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同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水利系统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坚持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水利观念,创新水利发展模式,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舆论氛围,认真总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生动实践;大力宣传水利发展与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主动做好社会舆论引导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要在广大水利干部职工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倡导和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在实践中陶冶道德情操,为弘扬新风正气、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做出表率。要注重了解不同阶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惑所难和所愿所盼,关注水利职工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引导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培育乐观豁达、宽厚包容、和谐友善的精神品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要加强领导与群众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和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采取正确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合理诉求,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协调、不和谐因素。

第四,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丰富发展水文化的传统内涵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兴水利、治水患、除水害的历史。对江河湖泊的不懈治理与开发保护,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坚持以水利实践为载体,大力加强先进水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要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水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传统水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全面概括,使优秀的传统水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二要从波澜壮阔的水利实践中汲取时代精神。现代水利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水利实践活动,是水文化发展的丰厚土壤和活水源头。要在人民群众的水利实践中进行水文化创造,在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实现水文化进步,满足现代水利人对水文化的基本需求,展现我国水利建设的文化内涵,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使水文化更好地适应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三要把培育和弘扬水利行业精神作为水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水利行业的生动体现,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精神动力。要积极倡导献身事业、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胸怀、情操和精神,在关键时刻勇于挺身而出,在风口浪尖敢于生死搏击,在平凡岗位甘于默默奉献。要积极倡导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戒慎恐惧、如履薄冰、严谨扎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干好每一件事情,履行好每一份职责,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经得起大自然考验的业绩。要积极倡导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关注下情,熟悉水情,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坦陈直言,善于纠正错误。

第五,大力加强文明和谐机关创建,坚持以优良党风带政风促行风。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良好的政风行风是行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在转变机关职能上下功夫,在坚持依法行政上下功夫,在提高行政效能上下功夫,在加强廉政建设上下功夫,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在推进机关文化建设上下功夫。一要建设充满活力的文明和谐机关。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使机关干部的创造活力得到全面激发,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的精神状态得到充分体现,一切有利于事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二要建设诚信友爱的文明和谐机关。教育引导机关干部在机关中做诚信干部,在社会上做诚信公民,树立重信誉、守信用、讲信义的机关干部形象。要大力提倡团结友爱、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水利干部职工,特别是要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困难的基层水利干部职工,着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机关真正形成诚实守信,平等友爱,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融洽相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良好人际环境。三要建设健康向上的文明和谐机关。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认真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自觉抵御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展现机关学习氛围浓厚、文化情趣健康、工作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三、切实把水利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使之在内容、形式、方法上更加贴近水利干部职工愿望和时代要求,在运行操作上更能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不断为水利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关系水利发展和改革全局。水利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重大问题的研究,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从水利行业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的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要落实领导责任和部门职责分工,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单位共同抓,构筑坚守职责、相互配合、协调运作、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的良好局面。要进一步完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考评体系,把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具体任务的情况纳入各级干部和各个单位的政绩考评指标之中。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改进投入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为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要改进领导方式,完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领导水利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统筹安排,抓好结合。多年来,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形式和活动载体。要积极运用好这些形式和载体,把现有的创建资源、手段充分调动整合起来,既要保证重点任务的完成,又要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推进。要把水利精神文明建设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起来,与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火热的水利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一批符合水利实际、具有行业特色的活动项目和品牌,增强水利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树立水利行业的良好形象。

第三,把握规律,务求实效。精神文明建设有自身的规律,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化拓展,不断创新,增强效果。要把实现好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研究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动向和新需求,研究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住政风行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多办影响大、效果好、水利干部职工受益多的实事和好事。要充分发挥水利干部职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综合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在入脑入心、凝神聚力上下功夫,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上下功夫。要注重政策的完善和制度的创新,深入研究和不断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激励机制、价值导向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协调控制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切实改进工作方式,努力提高水利精神文明建设效果。

第四,建好队伍,提高水平。加强水利精神文明建设,队伍是根本,人才是保障。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努力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培育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各级党组织要特别重视培养和使用懂理论、有实践、敢创新的水利精神文明建设人才,从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事水利精神文明建设的同志,要认清肩负的重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做好工作本领。

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工作;重要性

体育院校是培养体育教育人才、传播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摇篮,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地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抓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体育人才的素质培养,因此,各体育院校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党中央相关文件精神,认清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形势,明确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体育院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体育院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方面,包括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二是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精神文明的主要作用是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及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1986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

1996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主要是“根椐全面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根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要“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加强协调,中央成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建立相应的机构。”〔2〕

1997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党中央指导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议事机构,主要职责是:督促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有关问题,总结推广交流先进经验〔3〕。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区、市)也相继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指导本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要机构。各高等学校也结合自身情况,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或明确相关部门具体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落实。

可以看出,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有经验有教训。随着1997年全国上下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办公室的设立,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可喜的成绩。体育院校作为培养高级体育人才的场所,加强和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具体体现。

2体育院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2.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是体育院校一项重要工作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提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使青年学生明白: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结合,才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要通过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基本国情教育等的开展,让广大体育院校的学生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乐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和活力。

2.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体育院校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4〕德育是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是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

2.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强体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学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是思想道德的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通过加强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开展“道德讲堂”、模范评选、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文明礼仪、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建设一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教育思想正确、道德情操高尚、学识知识渊博的教师队伍,从而为培育“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师资基础。

2.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体育院校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5〕有德无才难干成事,有才无德则会危害社会,故德才兼备是当前社会对优秀人才的一致要求。通过加强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陶冶情操,杜绝不良习俗,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服务。

2.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体育院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抵制不良思想侵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行为成为社会公害。在这种条件下,在体育院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弘扬正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抵制不良思想侵蚀,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

2.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弘扬体育精神,充分发挥竞体成绩的鼓舞作用

体育院校是传授知识、研究相关科学、训练高水平运动人才、培养社会体育活动高素质组织人员的高等学府,其师生经常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比赛,往往成为特定环境中精神文明的窗口。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师生文明素质,有利于弘扬竞技体育的拼搏、超越、团结精神,增强凝聚力,鼓舞人民群众更加齐心协力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体育院校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社会构成和经济利益多元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冲击,高校不再是一片净土。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工作敷衍了事,甚至一味追求享乐,心浮气躁;部分学生学习意识不强,缺乏志向和动力,整天浑浑噩噩,经常旷课,沉溺于网络游戏,存在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新手段、新技术不断涌现,对老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挑战;故在当前条件下,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式方法非常必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1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确保体育院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创新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有利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师生,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3.2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体育院校适应社会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当今社会已成为信息社会。博客、微博、论坛、QQ等新的媒体和传播方式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原有的工作方法显然难以适应;必须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和手段,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参与到新媒体、新途径的传播方式之中,占领舆论阵地的制高点,把握宣传舆论的主动权,传播正能量,打造新品牌。

3.3创新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促进体育院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通过不断创新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及时引导和把握师生思想动态,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氛围和环境,有利于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党委、行政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有利于凝心聚气,攻坚克难,为本校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利于促进体育院校的健康科学发展。

4结论

体育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育人才和运动人才、传播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摇篮,体育院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关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在体育院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下,体育院校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是适应社会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促进体育院校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C〕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北京:1986928

〔2〕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北京:19961010

〔3〕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通知(中委[1997]53号)〔C〕北京:1997421

〔4〕〔5〕《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1:1-68

〔6〕李江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9:13(3):135—137

〔7〕廖济忠对提升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41-43

〔8〕朱宏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3:23-25

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篇5

两年来,我县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文明和谐紫金的全局出发,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公民道德素质明显增强。各镇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积极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和公民道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等活动,全县公民道德素质明显增强。如我县今年举办的村(居)干部培训班的会风,跟前几年相比就明显好转;村民致电给我的用语也较为文明了,粗言烂语少了很多。特别是在今年7·30洪涝灾害面前,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共度时艰,取得了抗洪抢险的最后胜利,进一步凝聚了人心、鼓舞了斗志、升华了精神。二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稳步推进。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了社会化、开放性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如在对未成年人进出网吧的监管方面,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规定一旦检查发现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上网,除了对网吧进行处罚外,还要校长亲自领人,取得了较好效果。三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有效。深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按市的部署,从10月份开始,我们大力开展“清洁紫金百日大行动”,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市容市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总的来说,县委对全县精神文明建没工作是满意的,是充分肯定的。对今后两年的工作,小勇同志已作了具体部署,我不再重复,希望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主要从思想层面谈几点意见。

一、做好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必须统一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县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个别镇村、单位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视不够,认为这是“务虚”,工作部署没有落实到位,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体制机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比如,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我下乡调研时,除了留意村干部的精神状态外,还会留意村委办公楼的卫生清洁情况,或多或少总会发现一些问题。再说殡葬改革,前些年我县殡葬改革受到了通报批评,与平时精神文明工作抓得不够实在有一定联系。这两年来,各镇和相关职能部门花了很大力气,使殡葬改革情况有所好转,但发展仍不平衡。希望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将责任落实到镇到村,做好殡葬改革工作。总之,我县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跟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全县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对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意义。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开创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

二、做好新时期精神文明工作,必须突出重点,务求工作实效

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点。要紧紧围绕这一重点,坚持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在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在弘扬正气上下功夫,做到宣传教育更加广泛,实践活动更加深入,实际效果更加明显。重点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现实的紧迫工作。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组织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通过舆论引导、文化传播、典型示范等途径和方式,努力培育社会文明、提高公民素质。要深入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要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个方面共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的作用,充分利用重大历史纪念日和节庆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2、坚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以创建文明县城为龙头,推动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镇、文明村、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活动的全面开展。一是要尽快启动创建“广东省文明县城”工作。要按照“三年创先进单位,五年创文明县城”的目标,把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作为今后五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点,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参与,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作,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县城功能。要以“百日”清洁大行动为契机,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建章立制,加强督促检查,力争如期实现创建文明县城目标。上次市督查组到我县检查,对我县“百日”清洁大行动成果较为满意,我们要将百日清洁大行动的成果延续下去,做好保洁工作。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对卫生死角加以曝光,推动“百日”清洁行动深入开展。二是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动。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树立文明形象”、“创建文明窗口,优化发展环境”、“创建文明单位,建设和谐机关”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可以探索,每年开展一次检查评比活动,召开现场交流会,通过参观学习、相互交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三是要深入持久开展创建文明镇村活动。要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镇带村,以村促镇,以文明户创建为基础,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不断提高镇村的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四是要大力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坚持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为目标,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宗旨,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多种创建形式,努力把全县各社区建成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化的文明社区。

3、坚持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把实现好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精神文明创建过程成为服务群众的过程,成为改革开放成果惠及百姓的过程。要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多办作用大、影响大、群众受益的实事好事,努力做到利民、便民、惠民,坚决避免扰民、劳民、伤民,使创建的过程成为群众自愿参与、共建共享的过程,成为受教育、得实惠的过程,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变化,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特别关注困难群体,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年关将至,各级党政要关注困难户和复退军人的家属,采取各种形式对他们表示慰问,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合理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从而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来。

三、做好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必须创新机制,切实提升工作水平

随着社会改革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何进一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跟上时代步伐,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各镇各单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各级领导要切实担负职责,强化组织保证,研究重大问题,协调各方力量,抓好工作落实,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到纵向落实到城乡基层,横向落实到社会各个方面。县文明委要切实履行牵头、组织、协调、服务的基本职能,发挥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服务指导的作用,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形成人人都自觉关心支持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要坚持改革创新。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和总结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指导新的实践。要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思想活动的新特点、精神文化的新需求,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不断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力、覆盖面。要紧密联系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努力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吸引力、感召力,使我们的创建工作充满生机、富有成效。

三要抓好队伍建设。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最根本的还是要靠人、靠队伍。各镇各单位要把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强学习、加强培训、加强管理等形式,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努力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本领。要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坚持虚功实做,强化实践锻炼,及时了解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能体现群众意愿。

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篇6

Abstract:"The Nantong Phenomena" origina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depend on the typical demonstration to popularize the universal core values, and the group effect to enhance the degree of urban civilization, Formed the transcendence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 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Nantong Phenomena"echoed the demand for building the core value system, and provided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in the core valu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formed the harmonious rhyth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关键词:南通现象 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和谐律动

Key words:Nantong Phenomena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Harmonious Rhythm

作者简介:张厚军(1974-),男,江苏徐州人,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2010年度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南通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律动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2010BNT007。

一、南通现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南通现象是南通市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精神的指导下,以典型示范普及核心价值观,以群体效应提升城市文明度所取得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成果。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涌现出近400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成为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南通现象”作为南通道德现象,在价值追求的内容、主体、成效上都独具特色,体现了南通人对先进价值观的不懈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南通现象”也应增添新的内涵,那就是南通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软实力,增强了硬实力,抢抓新机遇,谋求新跨越,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南通人立足有江有海靠上海的独特市情,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全面助推港口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大发展;带动港口开发和城市建设,抢抓了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和苏通科技产业园开发建设的新机遇,放大了桥港时代新优势;全面扩大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了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人才国际化进程,推动了发展方式转变;打好“江海招商牌”,沿江沿海正成为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外商投资的首选地,提高了城市核心竞争力,走出了一条以持续跨越、全面协调为特征的科学发展之路。这应该是新时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双丰收的“南通现象”。

二、南通现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先进经验

“南通现象”起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结合地方特色形成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超越,它的出现与升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与核心价值观在南通地区的生动展现。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先进经验。“南通现象”是适应社会转型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的需要而出现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南通现象”也是崇文厚德等良好的文明传统在新时期的弘扬。“南通现象”更是全市上下一心共谋发展的结晶。党委政府始终把提高市民道德水平作为战略工作来抓,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建设上个人和群体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出来,带动全市公民道德水平持续提高,呈现出群众性、持续性、广泛性、时代性、拓展性的特点。

南通现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先进经验。其一,坚持以主流价值观引领道德建设。针对社会转型期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挑战,南通在价值观念多样化中凸显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推出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先进典型: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推出了捐资助学不留名的“莫文隋”群体;为增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推出帮楼道内居民义务掌管钥匙的“钥匙奶奶”;为增强干部与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选树带领全体村民致富的“草莓书记”叶剑生这样的典型;为有效地调整人们对物质利益和社会责任的认识,推出了南通医学院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为促使单位和个人主动支援西部困难地区弘扬奉献互助精神推出了海安教师支教群体等等。树立了社会新风,弘扬了正气。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城市文明与社会和谐。其二,坚持以个体典型带动群体参与道德建设。南通对“凡人善举”予以足够地关注,充分肯定每一个小人物的道德热情与行为,把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人格化,以个体带动社会群体争先仿效。江海志愿者由最初的34人迅速发展到13万多人,“无红包医院”由1家变成了195家,支教群体由33名发展为1000多名……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先进典型由个体向群体发展的“滚雪球效应”。其三,坚持以道德建设提升软实力增强硬实力。“精神文明‘南通现象’”使社会风气良好、人际关系团结和睦,形成南通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2002年度“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的评选中,“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得以破格入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改善了南通的投资环境,优化了南通的人力资源,提升了南通的城市竞争力。近年来,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一直保持领先,以年均15%左右的增速领先于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地级市第8位,被评为“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城市”,并获得“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第一名。南通现象正以具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进行着路径上的探索。

三、南通现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得以全方位的提升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价值支撑也就成为逻辑的必然。在南通,核心价值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基本取向,已经辐射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领域,正在拓展和渗透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过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南通推进社会和谐

在当前,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注重在实践中以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的行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实施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尊重主体道德信念的传承性,构筑精神文明建设的信念基础。南通注重把道德教育的指导性和尊重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又注重根据接受主体的情绪与价值结构的特点,增强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其一,注重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使价值观教育深入人心。在进行适当思想教育“灌输”的同时,更重视采用平等交流的方式来缩短主体接受的心理距离,有效地推进了主体对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如围绕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富民强市、率先崛起”的重大奋斗目标,组织了“新世纪南通人新形象”和《南通市民公约》大讨论,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和奋进意识。其二,把一般理论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引发主体接受价值观的共鸣。1995年,南通以“莫文隋”事迹这样一件平凡小事为产生共鸣的亮点。在社会上掀起了很大的反响,接连推出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南通医学院优秀知识分子群体、海安教师支教群体、江苏综艺优秀青年企业家群体等先进典型。在8年多时间里,如皋“爱心邮路”的137名乡邮员,在7300多公里的乡间邮路上,先后帮扶了160多户、210多位孤寡老人,把平凡的乡间邮路变成了“爱心路”、“和谐路”、“文明路”。在南通,正是由许多“凡人善举”汇聚成“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洪流,充分体现出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南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性和群众性。在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的背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与引领,建设和谐新南通成为南通人民共同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南通现象在追求和谐中得到拓展和提升:南通名列全国污染控制较好城市排名的第一位;全面破解“住房难”,构筑起覆盖全体成员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惠及市区全体城镇居民;以系列平安创建为载体,先后捧回“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荣誉。构建和谐社会现已成为整个南通社会精神文化的基本取向,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与文化内核正得以拓展和渗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倡导科学的、文明的价值观念,在和谐共处中凸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先进性,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

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发展理念为指导,南通的城市精神提炼为“包容会通、敢为人先”。“包容会通”,就是以宽广的胸怀、开阔的眼界,兼收并蓄,包容万物,并融会贯通,概括出了南通人的气度胸襟与生存智慧,为和谐南通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敢为人先”就是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这是南通重要的城市个性,通过创造和谐的环境, 鼓励和支持敢为人先者进行探索性、开拓性、创造性的事业。南通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实现了“好”与“快”的协调统一。南通坚持和谐理念、科学发展,以科学态度为人民群众办事,高速度与高质量、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得益彰。从选择跨越赶超的发展路径、确立总体发展思路,到铺设江海联动开发的发展平台;从构筑城镇、港口、通道、园区等发展支点,到注入体制和科技创新等发展动力,汇聚外资、民资等各类发展要素;从培育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到促进城市文明全面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一整套的思路和举措,都体现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神。近年来,南通的外资总量持续实现“撑杆跳”,全市累计实际到账外资145亿美元,利用外资进入全国城市前10强,外贸发展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24位,外经合作连续多年位居江苏省前列。南通经济以年均15%左右的增速领先于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地级市第8位,并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等殊荣。这种精神和实践正是南通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生动缩影,也是南通率先崛起、走向世界的鲜明写照。南通人用实践证明了,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在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实现、提升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同时,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的发展,不断开拓进取,奋力赶超,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迈入综合实力提升快、经济发展质量好、城乡居民得到实惠多的阶段,实现了从崛起苏中到融入苏南,并挺进长三角经济核心圈的全面振兴。

总之,起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南通现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和谐的律动,为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实践经验,也在核心价值的引领下获得更长足的发展,由一般的道德价值向核心价值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南通现象”无论是对南通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是对全社会的核心价值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一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关于“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理性思考[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8);61-65

[2]陆传照.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的道德思考[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1);24-29

[3]臧乃康.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和谐价值支撑与实践拓展[J].江海纵横;2007(5);34-35

[4]中央党校亚太研究中心课题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南通现象”的调查与分析[J].求是2008(2); 36-37

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公共服务;广泛认同;精神文明;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20(C)-0144-02

文化馆具有储存文化和推广文化的职能,可以使人民群众亲身参与、切实体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馆的建设不仅可以体现党中央对文化事业的重视,更能激发群众学习的热情,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推行我党提出的“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政策。近些年来文化馆的建设已取得重要突破,满足了部分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中来。但是仍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其中硬件设施缺乏和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不高是文化馆面临的两大重要问题,是制约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矛盾。

一、文化馆的现状

(一)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资金充足,受高度重视

基础设施完备是文化馆的基本要求更是开展活动的必须,没有强硬的基础设施,文娱活动将难以展开,近些年来国家政府机关的不断投入资金与精力,致力于完善文化馆的硬件设施建设,强化软件设施建设。各文化馆资金充足,后备力量强大。文化馆的基本功能和当地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与地区经济状况和文化消费环境相适应。广大人民群众亲近感倍增,文化馆成了群众心中名副其实的文化殿堂。

(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文化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文化馆的建设就是为了使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使更多的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近年来文化馆不断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展开丰富的文化活动,例如:戏迷协会、油画研究会、摄影协会、少儿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让各年龄各阶层的文化艺术好者有了自己的活动团体和活动场所。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特别是对下岗职工的技能培训更是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再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各方的好评。

(三)图书馆建设和档案管理的基本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文化馆的基本目的是推广文化与普及文化,其中图书馆是群众参与最广泛、了解程度最深、影响最为深远的方式,图书馆的建设是文化馆建设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强图书馆建设提供各类图书资源,使图书馆与时俱进、不断改良完善,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档案是一种宝贵的信息资源,在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档案具有原始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它的地位远远高于图书情报等资料。档案的管理关系到文化的储存与传承,是历史交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基础,档案管理一直以来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更是为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人才,以促进文化更好的保留与发展。

(四)部分场馆硬件设施缺乏人民群众参与热情不高

尽管文化馆的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其中硬件设施缺乏和群众的参与热情不高是其中重要的方面。硬件设施的缺乏主要是因为部分基层干部的不够重视,认为文化建设在工作中占得比重很小,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导致大部分的资金转移到其他方面,从而使硬件设施得不到提高。而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不高与硬件设施的缺乏有着很大关系,与此同时文化馆的宣传活动不到位也占了很大比重,这两个问题是制约文化馆建设发展的重要阻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文化馆的完善与改进

(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随着经济的繁荣与政治的稳定,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文化馆的建设在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与文化发展同步,文化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经济、政治的发展相适应。对于本民族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其他民族文化应不断吸收各类文化资源,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取长补短,致力于文化创新与发展,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繁荣。

(二)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核心作用

人在改造客观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加强组织建设、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可以促进文化馆的完善与改进。加强组织建设主要在于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增强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态度、对文化的建设小心谨慎,为文化建设提供组织基础。发挥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可以是党员深刻了解群众的需要,感受群众对文化的态度与看法,带领人民群众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使文化馆的作用发挥的更加充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建设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建设也是文化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关系到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历史的传承与发展,文化的吸收与创新。加强文化馆的建设相当有必要,建立健全了包括人事、行政业务管理、安全保卫等在内的各项管理制度,使文化馆干部职工前进有方向、工作有目标、行为有准则。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建设,使之做到有法可依,是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得到法律的保护。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建设不但促进了文化馆的完善与改进,更是对文化的尊重对历史的负责。

三、文化馆地位与使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规定着文化的性质,引导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是全民亲身参与文化建设、感受文化的感染力与创造力的最佳途径。文化馆的建设市人民群众体验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增强了先进文化的感染力。新的时期文化馆具有树立群众的文化意识,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人名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使之适应于时代、适应于社会的崇高使命。因此发展文化馆建设应该始终把保证人民群众享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文化馆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先进文化的引导性,坚决抵制低俗文化与落后文化,不断增强公众文化的影响力。

四、文化馆建设的意义

(一)文化馆建设对人民大众的意义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殊的文化环境,来源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馆的建设为大众提供的特殊的环境,使人民群众更好的感受先进文化的感染力,文化馆的建设对人民大众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可以创造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这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例如:文化欣赏、绘画欣赏、文物欣赏等,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文化馆的建设闻之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文化馆建设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保障。

2、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的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们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文化馆的建设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是人们更好的创造社会财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人们内心充满力量与希望。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足,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馆的建设是物质文化条件越来越充足,从而对人的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文化馆提供的优秀文化是人的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前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文化馆建设对社会的意义

文化馆的建设对反映人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民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客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文化馆的建设使这一精神文明得以保存与发展,对社会影响深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馆建设可以充分发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持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文化馆的建设是中华民族精神以物质的形式得到保存,鼓舞一代又一代人民为了生活的幸福努力奋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国家统一、是新时期的主题,文化馆的建设为之提供的精神支柱。文化馆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密不可分,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可以凝聚人心,鼓舞精神,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基础和思想基础。

2、文化馆的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我国曾长期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其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极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最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等行为。文化馆的建设可以是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高举先进文化的火炬,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市场竞争力,保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作者单位:青海省互助县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张新鹤,于淑霞.从精神文明谈我国图书馆精神的培养.图书馆建设.2008.4.

[2]任建新.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百科全书[M].北京:电子科技出版社.2004.6.

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篇8

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内陆山区省份,也是全国唯一不沿海、不沿边、没有平原支撑、生态脆弱的传统农业大省,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历来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工作抓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激发群众发展动力,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长期以来,我省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步发展,将其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省第八、第九、第十次党代会,都把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写进了工作报告;近年来每年省委的一号文件都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推动器。2006年,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环境立省、文化强省等战略目标,颁发了《贵州省农村文化建设实施纲要(2006―201年)》,明确了我省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定了一批农村文化建设重点项目。出台了《贵州省“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纲要(2006―2010年)》,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制定了目标,提出了要求。

在工作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目标,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开展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市场经济基本知识教育活动,凝聚了人心,激发了斗志。

省委、省政府以重大纪念日和节庆日活动为契机,每年开展爱党、爱国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自强自信、开放创新、能快则快、团结和谐”的新时期贵州精神大讨论;开展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等系列活动,激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大力弘扬新时期贵州精神;抽调专家和宣讲骨干,深入基层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科学发展观宣传活动;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和先进事迹巡讲活动,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和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针对农村意识封闭、观念陈旧的问题,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理论学习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克服“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和“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在全省广大农村掀起“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的热潮;结合扶贫开发、科技扶贫等工作,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加强农民群众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弘扬和树立了新时期贵州精神,提高了农民素质,激发了农村的内在动力。如“大关精神”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成为贵州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余庆的“五心”教育活动和长顺的“三爱”教育实践活动等,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为保障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几年来,我们坚持重心下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

从1991年起,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省财政每年拨出150万元,用于资助乡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建设。各级各部门注重整合资源,新建、改建了一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配置了设施设备,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阵地保证。

目前,全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基本完成,17332个行政村建立了基层组织活动场所、远程教育点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省共建成2520个农家书屋,158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建或在建952个乡镇文化站,1000个农民文化家园;大力实施“电视进万家”工程,向全省23750户贫困群众赠送了彩色电视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所有行政村,正向20户以上自然村寨推进;农村电影放映院线建设等工作扎实推进。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切实解决了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书看戏看电影难的问题。

创新工作方法手段,广泛开展各类创建活动

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紧密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和方法手段,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广大群众在创建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活动载体和形式,在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品牌活动和先进典型。特别是“四在农家”等创建活动,以农村一家一户得实惠为根本,围绕增收致富、改善环境、提高素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了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愿望变为现实。群众生活更加富裕,村容寨貌更加整洁,乡风更加文明,不少“四在农家”创建点已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为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长春同志、云山同志的充分肯定,社会影响广泛。

各级文明委围绕农民增收致富,在创建工作中积极协调整合成员单位资源,大力加强农村公路、电话、互联网、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业增收致富工程,大力发展烤烟、茶叶、果蔬等特色、生态、高效优势产业经济,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抓好农民转业就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农村劳务经济,在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促进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为推动农村环境面貌的改善,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在广大农村广泛开展了“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和农村清洁工程,结合改厕、改灶、改圈、发展沼气、村庄环境整治、危房改造等惠民工程的实施,大力治理农村“五乱”现象,美化生产生活环境。各地各部门还以文明县城、文明村镇、卫生村镇、信用村镇、星级文明户、和谐村寨、道德评议、做一个有道德的

人、“婚育新风进万家”、“美德在农家”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引导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我省坚持面向农村基层,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自2005年以来,我省每年开展“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舞蹈大赛和旅游形象大使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挖掘、传承、保护和开发,切实增强了我省文化的自信心和竞争力。2005年的多彩贵州大赛中,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全省52274个节目近55000人参加比赛,540多万名观众观看了赛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群众在参与中愉悦了身心,使全省民族民间文化在保护中得到传承。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蜚声海外,侗族大歌在全国青歌大赛中获得佳绩;全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大赛落地中国舞蹈之都贵阳市;《水姑娘》等在2008年的大赛中获得两金一银二铜优异成绩。

大力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在中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活动。目前,完成4000项非遗普查,全省共有62项101处民族民间文化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08名群众获部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优秀剧节目进乡村、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等活动,充分利用民族节庆日,引导群众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文化活动,一些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点,通过组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组织开展了首届全省农民运动会。

各地各部门还以村组为单位,组织群众开展传统游戏、篮球、跳花灯等文体活动,引导群众文明健康生活。

不断开拓进取,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有关决策部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全社会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一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得到解决,广大群众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农村建设呈现新气象。

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之所以取得积极成效,就在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激发了农村发展内部活力和原动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因此,要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形成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必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见实效。

要在提高发展能力上下功夫见实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提高农村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教育、引导和必要的支持,加强培训和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农民群众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愿望变为现实,引导广大群众把“要我发展”的要求变为“我要发展”的行动,最大限度地把农村群众的创造活力释放出来,真正把要求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变为推动发展的精神力量。

要在改善发展条件上下功夫见实效。农村群众的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对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最有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因此,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发展创造条件。要围绕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大力推进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条件和文化服务;围绕农村危房改造和特色民居建设,大力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围绕环境整治,大力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同时,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帮助农民建设和发展,实现共建共享。

要在增强发展信心上下功夫见实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组织来说是民生建设,对于干部来说是民心建设,对于群众来说是信心建设。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变为为人民谋福祉的行动,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让更多的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只有让人民群众在实惠中看到希望,才能固牢发展的底气,增强发展的信心。

要在创新工作手段上下功夫见实效。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三贴近,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载体、管理体制、方法等,使创建工作更符合实际,符合群众需求,才能吸引广泛群众参与,更能取得实际效果。

上一篇:国际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物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