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19 07:34:43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1

>> 英文原声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优越性 英美电影在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应用 论英语语言的艺术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论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 论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运用 论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论握手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教学在英语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英语电影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探究 电影与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中西电影对比及其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运用 电影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渗透作用 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电影《刮痧》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解读 论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交际的特殊手段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拉里•A•萨默瓦(Larry A.Samovar),查理德•E•波特(Richard E.Porter).跨文化传播(第4版)[M].闵惠泉,王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陈晓云.电影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4] [美]罗伯特•C•艾伦(Robert C.Allen),[美]道格拉斯•戈梅里(Douglas Gomery).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5] 单波,罗以澄.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2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

语言学家萨费尔指出:“语言有一个环,使用语言讲话的人们属于一个种族……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对语言的学习也就是对文化的学习,而就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而言,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由来已久。而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限制与束缚,以及英语教师本身在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存在很多缺陷,而在英语教学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必须以跨文化知识有意识地组织教学这两个问题上,还远没达成一致的认识,全然不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这种英语教学模式培训的结果常常是大多数学生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即“哑巴”英语。这样的交际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对外交流的需要,所以英语教师一定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民族和国家之间差异的了解。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即学会在一定的场合、一定的环境中得体地使用语言。

一、文化与交际文化

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富有弹性。有人把文化说成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语言和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历来是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也是语言教学家关注的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存在的标志符号,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化。因而人们就把语言称作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交际文化是指不同群体的人,在交际当中,由于对语言(包括非语言)交际所隐含的不同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容易产生误会与偏差的这一部分文化,也就是指暗含在语言内的文化因素。不了解交际文化就会直接影响交际,因而它应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际文化确实是一个民族在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行为模式,它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习俗观念、价值观念、人际心理、社交礼仪及思维倾向等。交际文化本身是个系统,它包含的研究内容也十分丰富。在英语教学中,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有关目的语的交际文化内容的教学――叫它文化融入也好、文化导入也好,渗透一些交际文化的内容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在语言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尤其应当把相应的文化知识贯穿于课堂语言教学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针对这一问题,语言学家胡文仲推荐了以下方法:(1)在教材里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2)就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的区别,组织学生进行讨论;(3)利用英语录像和电影进行教学,然后组织讨论;(4)鼓励学生与外国人进行交流;(5)让学生读一些短篇故事或剧本,同时要求他们记下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6)让学生多读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7)举办有关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同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借鉴以上的方法,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的良好习惯。在课堂做陈述(Presentation)的时候,鼓励那些语言功底较差、性格比较内向而不敢发言的学生,让他们做到有准备地发言,从而克服羞于开口的缺点;通过收集资料可以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读英语报纸杂志,增加阅读量。多阅读一些介绍英美国家风土人情、文化方面的材料,既能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又能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在有趣的阅读中学到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而使学生对文化更加感兴趣,更加容易地掌握这一知识。

2.运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社会背景。影视内容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科技、艺术、体育、教育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可谓是包罗万象。通过观看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英文影片,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相应的英语文化。此外,在英文影视片里,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英语习语来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知识,锻炼英语听力,学到一些现成的地道简洁的表达方式。

3.充分发挥学生的客体作用,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学生要懂得对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的了解是在跨文化实践中获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动态的能力系统,跨文化交际实践是推动这一能力系统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学生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如听、说、读、写等训练来学习和理解外国文化知识。此外,学生也可以自己编排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的场景,通过亲自参与到相似的交际场景中,在实践中体会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困难,并通过化解,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总之,学生应该不断丰富扩大社会文化知识和积极参与跨文化实践活动,从而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营造学习外语的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针对大部分英语学习者是在母语国学习英语这一现实情况,有必要营造学习英语即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助于学生转变长期形成的“英语+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在多元文化交流和沟通中进行自觉的文化移情和文化认同。总而言之,创造语境和情境能使学生在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并直接感受到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5.英语教师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改进教学方法。英语教师要认识到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内容的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方法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应试教育为主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为主;从以传统的基于课本的听、说、读、写为主转变为以能够从事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的听说、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从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转变为网络课件教学、外语课外活动、学生主动式学习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能与外国人顺利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型实用人才。

总之,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还应导入相应国家的文化,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Brembeck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英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并且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

参考文献:

[1]Scollon,R.&S.Scollon.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Ltd,1995.

[2]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外语教学及研究,1998,(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5]徐盛桓.常规关系和文化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1).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1.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1.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1.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2.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2.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2.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2.3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2.4语用迁移造成影响

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语用的迁移。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3.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3.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3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3.4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

[3]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153-154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0-92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4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们理应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及其课堂教学反馈说明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增加的文化间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员不仅具各娴熟的外语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对象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交往的成败,甚至会导致民族间的误解或隔阂。过去人们一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然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涉外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2004)。尽管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外语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1951年发展至今,跨文化交际己有近60年的历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体系,正逐渐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学科。在国外,跨文化交际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现在己有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然而,在我国,虽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并不十分广泛。在我国,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甚少,然而毕业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直接接触不同国家人士的机会却在与日俱增,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等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中国和其他众多国家在文化交际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还会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新奇与挑战,提高学习动力。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遵循一贯谦虚谨慎的作风,倾向谦虚的思维方式,常用”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恭维;西方人则喜欢实话实说,他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中国人比较关心细节,关注周围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劝告的表达方式,会告诉他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西方人倾向自由,喜欢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中国式的关切有时不但不领情,还会产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碍。再如,打招呼时,中国人一般比较关注对方的处境或动向,会问”去哪儿?”,”吃过了吗”,‘,您是上班还是下班?”等等(可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而西方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隐私,所以会感到困惑、茫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他们见面打招呼时会说一些不会涉及实质性内容的话语,如”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How do youdo?",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等,纯属客套的lb]候语。因为”Have youeaten?"对方可能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邀请。"Whereare you,going?"更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反感,他们会想"It’s none ofyour business."同时,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中国人为此并不生气,会认为这是一种关心,而西方人听到’’You are fat, You are so thin’,则会感到尴尬,认为很不礼貌。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2000)。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知识,不但有益于学生的外语综合知识的习得,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性格,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同时也说明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通讯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从仁世纪80年代起,以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商业联盟保险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相继设立了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在外交官、跨国工作人员、和平组织志愿者的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庄恩平,2006)。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己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三、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教学与反馈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已日趋重要,这不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是不容忽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多地选择了在公司或企业就职,他们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从事研发工作,有的搞营销,有的搞人事管理等等。工作性质各有不同,然而不管哪项工作,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定的英语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显示其优势。因为就职于公司或企业的人,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还要有很好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前景。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将不可避免的要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每个专业的同学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各国的文化特色和一定的交际原则。假如你是位技术工作者,你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拥有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外工作者进行交流,或参加某项活动,那么此时你就应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怎样问好,如何友好地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哪些礼仪等等,交流的顺畅与否会直接影响日后的合作。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际的差异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实力和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我校特对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起初,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并不很高,期望值不大。在他们看来,自己现在己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足以证明自己己经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语言知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检验的就是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通过测试的同学,说明其英语水平相当不错,综合能力也很强,对于一般的交流不成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英语能力的提升空间并不大,选读《跨文化交际课程》纯粹是为了几个学分。然而,随着课程学习的循序渐进,学生不断地发现自身在外语交流与沟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听说读写方面竟然都出现瓶颈。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讲解一些交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外,还会结合社会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无论是课堂上口头表达,还是课后是书面论述,都让学生看到了不足之处和学习方向。他们的外语学习欲得到了激发。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自满厌学情绪现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书面作业时,有的学生不以为然,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不错,传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可是,经过老师课堂上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英写作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后,他们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来是破绽百出一立意不清、组织不严、结构有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顺,逻辑性差。不仅不足以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很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对照所学内容,分析病因,他们发现自己所写的英语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为自己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文章不够连贯,篇章结构散乱,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逐步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觉到英语知识的无限和自己英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已深得人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强烈要求1)提前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2)延长该课程的学时,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更早地接受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渐渐复苏,我国对外交往的幅度也会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有超强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综合课程,是训练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实践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其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礼貌待客、文明出行、尊敬他人、规范礼仪。

我校《跨文化交际课程》是立足于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资把文化教学恰当地融入英语教学中。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本着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向学生传授重要的外国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文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创造更多口语练习的机会,为全面提高公外学生的日笔头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一个平台。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交际体验;结构学习

在语言学界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中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国外英语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强调了语言的交际属性和文化属性。语言的结构规律是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语言的交际行为则是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的。不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因此,外语教学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交际体验、结构学习和跨文化意识。这个教学方法可以归纳成“交际一结构一跨文化”教学模式。

一、交际体验

交际体验应以掌握交际功能为目标,日常生活为重点,语言媒体为英语;交际化外语教学模式集中体现在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一些从事英语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育者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形式,还应该包括社会规则。

交际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技能,它们是交际活动中自我调节机制的组成部分。交际能力的形成要有知识,知识具有完成活动的定向功能;还要有技能,技能是完成活动的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师与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交际。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与学是互为影响的一种双向交际关系。教师的教不断影响学生的学和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也在不断影响教师的教,并在促进、检验着教;师生之间的交际影响具有相互反馈的双向交际作用。实质上,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

交际化外语理论指出:在交际化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交际化外语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跨文化传播和获取知识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交际化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语言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交际化的外语教学中,中国学生在外语交际过程中存在着两方面明显的不足之处1、不会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用不同的交际方式;2、缺少有关外语交际的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的知识。对此,英语教师应对交际能力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做更加深人的调查研究,对不同文化的交际规则和交际方式进行对比性研究,培养学生在交际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实现得体的外语交际。

二、结构学习

结构学习要以语言技巧训练为目标,语言结构为重点,语言媒体以英语为主。人类学习任何知识,都企图在所接触的事物发展中发现秩序,寻找规律。学习外语也是一个发现规律、寻求规律,并对原有规律进行重组的过程。词义、句法规则和语用知识的重组,无一不在影响着学习者整个外语知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重组过程中,某种知识发展成为一种技巧,又逐渐成为一种常规。通过实践,技巧和常规形成了一种自动过程,成为一种能力。英语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因此。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英语。

目前,人们重新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但不赞成机械的句型操练方式。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者们的任务是寻求和设计一些有效的培养学习者语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他们主要想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使学习者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法规则的作用并逐步掌握这些规则。事实上是,正因为英语教学在中国是属于外语的范畴,大多数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并没有多少听说英语的机会,他们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反复刺激。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结构的能力,其具体教学内容应包括: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选择词汇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运用词汇组句成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所处的语言环境运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语言实践活动,以交际思想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三、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要以了解文化知识为目标,各种文化习俗为重点,语言媒体以英语为主。由于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探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外语教育而言,对文化概念和范畴的界定需紧紧围绕目的语的特点,以及影响目的语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要素来进行。外语教育语言学所研究的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但总的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跨文化意识是基础英语教育的目标,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它与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密切相关。文化知识指学生了解的有关中外文化的知识(knowledgeaboutculture),比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知识。文化理解指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ofculture)。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是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基础,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获得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理解力。

对外族文化抱有好感、渴望了解其历史、文化及社会知识,这是一种十分有利于学习该文化语言的因素。对某一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法感到新奇,那么对该学习者来说学习该门外语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探索;相反,把外语想象得过难,觉得外语表达别扭,这样的学习者必然会对外语学习畏之如虎,学习的效果毫无疑问受其影响。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是否有兴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有兴趣,这些都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的个性也是学生改变对外语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交际一结构一跨文化”模式是指英语教学中,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通过贯穿始终的中西文化对比,使学习者获得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出英语运用准确、流利、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者。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6

论文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对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培养一大批既有扎实商务知识又精通各国文化习俗的专业人士。本文从具体分析各类文化的差异入手,讨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随着全球化和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同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各国之间的商务活动也变得频繁,对商务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我们发现,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它需要的不再是只会说英语的人才,而是需要既懂得国际商务运作规则又能成功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涉外交流活动的高层次商务英语人才。因为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在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文化差异的问题。在商务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人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对文化的误解很有可能会导致摩擦的发生,甚至会造成交易的失败。很多英语已经有了很好基础的人,在与外宾交往中还是感觉力不从心,不能深入了解对方和对方的需求。如果没有深入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就会感到自己陷入了瓶颈中,无法前进。

一、 商务英语与商务英语教学

商务英语在国际上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以其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征而独树一帜。随着教育部对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设置的批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和研究又迎来了一个高潮。温家宝总理在针对中国教育现状的讲话中指出:教育要与社会需求接轨,我们培养的应该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商务英语教学无论从广义还是从狭义出发,都要基于以实用为主的原则,改变以往纯语言学习的局面,要语言与文化并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要求。

二、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能力、策略能力、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商务知识。而在我国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中,依然把重点放在英语技能和商务知识两个方面,忽略了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技能和商务英语结合较少,或者根本没有结合。这种单一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误认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顺畅地进行跨国商务活动,从而造成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thomas这样说过:“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可以看出来,听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类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听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则不会像语法错误那样被看待,若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错误,他可能被认为缺乏礼貌和不友好。他在交流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为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为粗鲁和敌意。”所以,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一定要使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用错误比起语法错误要致命得多,使他们了解汉英语言之间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 各类文化差异分析

(1)社交语用错误,导致误解。社交语用错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牵涉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哪些属于个人隐私,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利奇曾说:语用原则基本上是共有的,但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却由于文化的不同而相异。有些东方文化(如中国、日本)一般比西方国家更看重谦虚的原则。比如,一个售货员把汉语中招呼顾客用语“您要点什么”套用到英语中,去招呼说英语的顾客“what do you want?”对方就会感到这位中国售货员缺乏礼貌。而合适的问题应是“what can i do for you?”或者“may i help you?”一位访美女学者在宴会上听到别人称赞她的衣服“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她不会用“thank you”作答,马上按汉语习惯说“no, no, 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结果闹了笑话。

又如:接待外宾时,外宾用thank you表示感谢,可接待员却说:it’s my duty to do so. 殊不知,一句you are welcome 就能解决问题了。到机场接一位重要的客人,不能照汉语习惯:您一路辛苦了(you must be tired)。对方定会生气地以为你说他身体不行,对你心怀不满。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属于一种文化干扰,即学习者不知不觉地将本民族的习惯或文化模式套用或强加到所学语言中去,产生理解的偏误,直接导致交际的失败。

(2)审美习惯差异,导致误解。不了解对方与己不同的审美观、审美习惯,会起到恰恰相反的效果。比如,有一家宾馆为了吸引外宾,在做广告时煞费苦心,把宾馆作了一番描绘。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十里蛙声不断,九溪曲流潺潺”。按照我们的审美习惯,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幽美、娴静的环境,是人向往的去所。然而,英美人讲究的是privacy,他们讨厌吵闹声,包括这里的蛙鸣声。因此,可想而知,这家宾馆的外宾定会寥寥无几了。再如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它历来是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乃一种恐怖的怪物“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

(3)对颜色和图案的偏好不同,导致误解。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装潢颜色很有讲究。意大利喜欢绿色,巴西人忌绿色,日本人忌黄色,泰国人忌红色,比利时人埃及人忌蓝色,土耳其人忌花色,欧美等国忌黑色。如果不了解这一点 ,不尊重这一颜色偏向,你就卖不出商品,当然也赚不了外汇。又如,日本人认为荷花图形不吉祥,因此,在设计商品装潢画面时如果能投其所好,就会有利于扩大出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对体态语理解不同,导致误解。不同民族的人使用相同或相近的体态语,却表达着不同的语义。比如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点头称“是”,但也有一些民族摇头称“是”。比如欧洲的阿尔巴尼亚国和亚洲的尼泊尔国,点头就表示“不”,摇头表示“是”。

又如,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表示ok,而欧洲人将这种手势视为猥琐下流的动作。美国人两眼正视对方,眼光直接接触,表示感兴趣,波多黎各人则不正视,避开对方眼光,以示尊重,而非洲尼日利亚人甚至把正视别人看成是对人不敬的表现。

再如,我们熟知的ok手势,在美国人看来表示“行、可以”,而在法国人眼中表示毫无价值的“零”,在日本则代表“钱”。所以,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某些非语言手段的非普遍性,以及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区性,以便尽量避免造成歧义。

另外,体态语也是随着文化的改变而改变的。比如,在中国,年轻的同性朋友挽着胳膊在马路上走,被看成是朋友之间关系密切,而在美国,则有可能被误认为是同性恋者。

四、 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①在学生的教材中应当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多开设一些历史、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

②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还可通过给学生观看英语录像、讲座、电影,阅读现代文学作品,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等渠道以达到目的。

③课堂上多组织学生就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习俗的区别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能力。

④课外多鼓励学生与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进行交流,多阅读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并且广泛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或故事剧本,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⑤定期举办有关各国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如有可能,举办夏令营等活动,送学生到外国学习,和当地人生活一段时间,切身体会各国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不重视文化知识,显然会落后于客观的需要。所以,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了解和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以达到更顺畅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2(5).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7

【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语境 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 英汉互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50-02

【Abstract】This paper illustrates som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nnotations that can be reflected from idioms. And it also explains the pragmatic failure under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 number of examples are quoted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master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avoiding the pragmatic failures of idiom and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of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urthermore,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o various types are mentioned so as to use idioms properly and acquire English language.

【Key Words】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 Context Pragmatic fail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英语习语是英语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下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特殊语言形式,像镜子一样折射出英语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

一、习语的语义与文化差异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词汇的精髓,历史的遗存,与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是某一特定文化的载体。英语习语是那些有固定结构和特定含义的短语(有时还包括句子)的统称。习语(idiom)包括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 phrases)、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sm)、谚语(proverb)、典故(allusion)、格言(maxim)、歇后语(allegorical saying)等。

习语作为语言的一种固定表达方式,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特定的含义,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习语置于特定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下进行讨论,以进一步弄清英汉习语的差异为前提,着重从跨文化的视角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文化意识,有意识地避免因习语的误用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中国在亚洲大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汉民族在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正是由于这种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了文化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习语。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 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免遭灭顶)、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进退两难)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如东风压倒西风。(注:和暖的东风指革命力量,寒冷的西风指反革命力量)The East Wind prevails over the West Wind.(直译),The revolutionary force prevails against the counter-revolutionary force.(意译);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如It i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春风送暖,百鸟欢唱)。

2.习俗的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贬义:“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尽管近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不断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对英美人来说,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故出现了大量与狗有关的褒义习语。现略举几例,从文化的视角加以分析说明其语用效果。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Let sleeping dogs lie.(莫惹是非)等。或许因受外来语的影响,英语中以狗表示贬义的习语也不乏其例:give the dog’s death.(贫困潦倒而死);a dirty dog.(卑鄙小人);lead a dog’s life.(过着悲惨的生活)。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钟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叛徒、变节者”(a cat in the pan);rain cats and dogs.(下倾盆大雨)。

3.方面

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bless me.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表示不愿意某事发生时说God forbid(苍天不容!绝对不行!);在骂人时说Go to the hell.(滚开!见鬼去吧!)

4.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英汉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不能仅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和翻译,如“叶公好龙”、“名落孙山”等;英语典故中的习语多来自《圣经》和《伊索寓言》及神话传说,如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赴汤蹈火);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不祥之兆,凶兆)等。

二、习语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由于信息发出者对信息接受者的社会文化缺乏了解,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说话方式又不尽相同,如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随意使用或套用本族文化的模式,就会导致语用失误,引起文化冲突、误解,甚至仇恨,造成文化交际失败。

有的习语从表面看,貌似相似,但文化内涵及真正含义却大相径庭。如:英语习语eat one’s words,其真正意思是(be forced)to admit what you have said was wrong(被迫)承认自己说错。因而我们不能望文生义,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汉语中的“食言”。又如,把blow one’s own horn(or trumpet)套用成“各吹各的号”,其实际意思为“自我吹嘘;自吹自擂”,用来形容某人炫耀自己的成就、才能等,很像汉语中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汉语中的“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歌”则表示两个或几个人各干各的事或各持己见,不能协调一致,与英语的each doing his own thing 相近。总之,在运用貌似相似、其含义实则不同的习语时要慎之又慎,不能仅凭字面意义来取舍。

三、习语英汉互译的方法

习语的英汉互译,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若不注意方法,就会闹出笑话。那么互译的有效方法有哪些?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1.直译与直译加注

一般情况下,只要不违背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能为读者所接受,习语大都可以直译,直译有益于向译入语输入新的表达法,有助于保留原文的民族、地方等特色。英汉语言中确有不少习语是通过直译借入的,如:①to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趁火打劫。);②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③一见如故(feel like friends at the first meeting.);④挂羊头卖狗肉(The sign says mutton, but the meat is dog meat.)等。以上例子均为直译。由于文化的差异和文化陷阱等因素的影响,某些习语仅用直译的方法来处理势必会造成意义的残缺,影响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采取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补出习语的潜在意义及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住宅就是他的城堡。)这样的翻译让中国读者很困惑,如果在译文后加上注释“不经邀请,不得擅自入内”,其含义就一目了然了。

2.套 用

习语中有一类民族色彩不浓的习语,这类习语通常是因不同民族的人民拥有共同的生活经验和意识,因此,在跨文化语境中英汉两种语言借用相同或相似的形象表达相同的意义和色彩。对于这类习语在翻译中可采用译入语的对等习语来译原语的习语。如:①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②search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大海捞针);③实事求是(seek truth from facts);④捉襟见肘(to be out at elbows.)

下面我们再看用套用法翻译习语的例句:①我不能肯定他是否是一个内奸。译为:I doubt very much whether he is a Trojan horse. 译文用英语习语a Trojan horse 来译原文的“内奸”,意义、形式、色彩都十分吻合。②The loyal and brave soldiers are ready to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for their motherland and the people in the extraordinary sever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Sichuan. 原文习语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与汉语的“赴汤蹈火”意义和色彩都一致,因此,该句可译为“为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在四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忠诚勇敢的战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3.意 译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和形象意义,套用又无合适的习语时,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如汉语中的“谈正经事,直率地讲”,译成英语时则为“talk turkey”。如They are willing to talk turkey and end the war.(他们愿意坦率地谈判,以结束战争。)

在运用上述三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英汉语言中有许多习语反映各自的民族或地方色彩,英译汉时,一要注意保存这种特色,二要注意不要用汉语中具有鲜明民族、地方色彩的习语硬套英语的习语,以免把汉语的民族或地方色彩强加到译文中,以致和原作的上下文形成矛盾。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与汉语习语“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虽有相同的意义,但翻译时决不应套用后者,因为诸葛亮是我国的一个历史人物,与原作上下文会形成矛盾,如把它译为“两人智慧胜一人”就较合适。②因习语和非习语同处于一个聚合群中,这就使原语的习语可以译成非习语,原语中的非习语也可以酌情译为习语,使译文生动有力。如I was nervous before crowds.(我在大庭广众之前感到很紧张。)③汉语习语讲求节奏匀称、结构平衡,因此在引进英语习语时,有时需要对原结构进行增补、调整,必须加注才能交代清楚原意;汉语习语译成英语时,那些为凑结构匀称、拼结构而形成的形式冗长则需省略,以适应英语习惯。如Earthy and gracious, he finds the city dwellers too cold and sophisticated. 原译:他朴实忠厚,觉得城里人过于冷漠无情,玩世不恭。改译:他朴实忠厚,觉得城里人太冷漠,太世故。

四、结 论

综上所述,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词汇中的习语,则是词汇中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是词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习语的概念更加宽泛,涵盖了英语词汇的许多领域,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是获得交际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要真正掌握习语的翻译,了解文化差异可谓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语言中学习文化,从文化中习得语言。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3 张镇华等.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 孙海运、方如玉.英语成语来龙去脉[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1

5 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6 谢大任.精选英语谚语3000句[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7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8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尤其要注意跨文化交际中本国和异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注意文化信息等值,防止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原文文化信息的丢失与扭曲,要想方设法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去除。

自从我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对精通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沟通各国经济交流和商务活动的语言工具—商务英语,已成为一门新型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专业学科。商务英语涵盖了相关不同领域的专业英语,例如财经英语、会计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外贸英语、广告英语等等。商务英语研究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GB尸:English for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和专门商务用途英语(ESBP:English for Special Business Purposes)。商务英语的特点是它为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专业学科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它既有英语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语基本语法、句法结构和词汇,又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研究其语言现象,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以掌握其翻译时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

世界各国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及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各国商人的相互商贸往来即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有着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们在交流时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间的文化障碍,以共同达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国经济、文化、军事等交往中,英语是首选语言。英语的词汇量丰富,它不断吸收各国语言词汇,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因此人们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须特别关注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异,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对等。

奈达博士在谈到翻译问题时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也说过:“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

上述这些权威的观点对目前商务英语翻译仍具有指导意义。一个国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会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特别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对等。具体到翻译就必须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

例如我国在评比企业的等级时不少企业为自己是“国家二级企业”而自豪,但有的广告却把“国家二级企业”译成“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在英语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 a standard; inferior"(低于标准的;劣质的)这里有“差的”含义,与中文原意有很大的差异,不如译成“Statelevel II Enterprise”更贴切些。

语义信息等值和风格信息对等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最起码的对等。在这基础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种文化信息,翻译人员必须尽可能把原文中的这种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译入语中体现出来,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与译入语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种深层次的对等。在具体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语言翻译转换过程中这种文化信息的扭曲、丢失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译:“我们希望产品的图案和色彩能照顾到欧洲人的心理。”有译者译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这句译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译者把“心理”译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因为在汉英词典中也是这么对应的。但通过细细推敲原文,我们会发现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种人的“偏爱”和“情趣”的含义,而“psychology”这个词则侧重于指“心理学”或“人的心理过程”,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比如:“本协议及附件用中英文书就,两种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译者译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language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这里译者把“两种文字”译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讨,通过仔细分析原文,这里的“两种文字”应理解为“用两种文字写成的文本”,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哪种“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译文似应改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二、文化差异和语义差异引起的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几种情况

世界各国每年至少有数万种商品被介绍到全球市场(其中多数被介绍到美欧市场),但这些商品有五分之四销路不佳,究其原因,盖因许多广告正文错误叠出,有拼写错误,也有句法错误,.还有用词错误及文化错误,出现“胡译”、“死译”等,所有这些错误都有损企业形象和产品的销售,“国际营销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错误营销和广告战役中失败的废墟之上,他们中大多数失败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错误”。这些交流的错误和失败或者是由于忽视文化差异,或者是对文化差异的无知造成的,因此为避免这些差异引发的失败,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就要探究了解这些差异的起因,力争在翻译时尽可能避免。

比如,有人把“白酒”译成“white wine",乍一看似乎没什么不妥,但在英语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为原料酿造的酒,如apple wine, cherry 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没有添加某种水果的名称,则专门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译成“Old dry white wine",但是既然指液体的酒,用dry(干)显然是矛盾的。其实在英语中,dry还可以解释“不含糖分的”,"dry white wine”的汉译应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应译成"white spirit”或“strong liquor"。

又比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有人把它翻译为“FourAsian Dragons”这样翻译似乎不妥.虽然在国人的心目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常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汉语成语中常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来表达正面的含义,封建社会中至高无上的皇帝被视作“真龙天子”,但是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却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在中世纪,“龙”( dragon)被视作罪恶的象征,圣经中恶魔撒旦被认为是“下he great dragon",这样,我们在翻译亚洲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这四个在上世纪七、八+年代创造经济奇迹的国家和地区时,似应译成“Four Asian Tigers”较为妥当。

上述错误之所以出现盖因对文化差异的无知或无视所导致,商务英语的翻译人员似应从地理位置引以的文化差异,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颜色的文化差异等处引起重视,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时造成原文文化信息不易翻译到译入语中,等值的标准有时也较难完全做到,通常文化差异会引起以下几种不对应的情形: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不存在或少见或不被重视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发明并推出的新药层出不穷,如penicillin,aspirin ,amoxicillin等,由于我国药学界也无相应的中文产品和术语,于是只能采用音译法来分别译成“盘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用的久了,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又如国人这些年穿的名牌鞋子“耐克”( Nike ),Nike原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会从这一品牌联想到吉祥与胜利,但中国人却不会有这样的联想,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背景,如果我们把其音译为“娜基”,在国人的心目中也不会有什么联想,但译成“耐克”就大不一样了,人们穿鞋子总喜欢它能结实耐穿,取名“耐克”会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即这种鞋子耐穿牢固,“克”有“克服困难,克敌制胜”的意思,这是翻译人员在翻译时根据其音节和鞋类产品应该具有的特点而独具匠心的一种译法,但也不得不承认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丢失现象,因为原商标“Nike”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想起了Nike女神,同样汉语中的“鸳鸯”常被用来指代夫妇,但译成“mandarin duck”则不会使洋人产生类似的联想。

2原语文化在语言中有明确的指代,而译入语则须另行处理

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六六大顺,八一八(发一发),但在英语中666却是魔鬼的象征,“八”也不具有发(财)的内涵,而西方人看中的却是“7”这个数字,比如有一种碳酸饮料叫“seven-up",在译成中文时似不应译成“七上”,因为这会使人联想起汉语中的成语“七上八下”,于是把它译为“七喜”则较为合适.

又如国产“雄鸡牌闹钟”原译为“Golden cock alarm clock",“雄鸡”在我国是一种吉祥的动物,‘一唱雄鸡天下白”,以“雄鸡”作为闹钟的商标比喻闹钟早上像雄鸡一样唤醒沉睡的人们。但在英语中cock也可以指男人的性器官,cock up在英国理语中则有“一团槽糕”的意思。这种效果恐怕是生产厂商和出口商都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把其改为“金鸡牌”闹钟,译为"Golden rooster”则会使中国消费者和国外客户都能获得类似的美感。

3.原语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是由字面意思完全不同的词语取代

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在其撰写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这本著作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在书中他还指出“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他的观点对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原文与译文语义信息的对等语义信息是基础,没有语义信息就不会有风格信息或文化信息。因为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必须通过语言的的基本含义体现出来。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假使语言没有传递信息,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也就谈不上了。一般来说风格和文化都是通过语义信息所反映出来的。语义信息包括表层语义信息(surface structure semantic message)和深层语义信息(deep structure semantic message)。表层语义信息一般是指话语或语篇的字面意思。例如英语中的“dry goods”应和汉语的“纺织品”(textile)对应,而不能译成“千货”,“干货”则应译成 "dry grocery"。

又比如中国人历来推荐“东风”,古人诗句中有“东风送暖”字样,诸葛亮借的是“东风”,上世纪五十年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是“东风”牌汽车,而在英国人的心目中,“西风”( zephyr )是温暖和煦的,这是因为大西洋在英国的西边,西风从大西洋上吹来,在英国有一首专门颂扬西风的诗歌《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It’ 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译成:“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由于英语中西风含有特殊的文化信息,我们出口到英国的商品,在商标上就应考虑入乡随俗。

三、如何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进行文化信息的调整

各国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作为商务英语翻译人员便应了解这些差异的存在,通过适当的翻译达到文化信息灵活等值,要做到这一条,就必须在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当中找一个切合点,就要把两种语言的文化进行比对,具体体现在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人员必须对文化上的差异进行适度调整,以实现文化信息上的对等,上文提到的把“亚洲四小龙”译成“Four Asian Tiger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化信息传递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对等。对下列这些情况,文化上的差异似应作出调整,A:原文指称对象有可能引起读者的曲解。日:原文指称对象乍一看好像毫无意义,C:译入语出现“语义过载”现象使读者不易理解,指称对象是词语句子及文章反映出的客观世界:英语和中文译文所指事物往往类似,反映出客观外界的相同事物或相同现象,体现出相同的语言功能,然而,东西方人有着不同的人文,地理,哲学,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这种差异肯定存在,从而使文化翻译的可译性产生一定的障碍,语言文化的这种特殊性使得中文的某些词语在英语中只能找到部分的对应语,有时根本就找不到对应语,反之亦然,例如“五保户”,“五七干校”等中文词语在英语中存在“意义空缺”,故其文化负载沉重,翻译时必须进行文化信息调整,通常翻译界对汉英词语指称意义的翻译一般采用四种方法,即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音译与意译结合法。

1.直译法

直译法指的是在不违背译入语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译入语中完全保留原文语言词语的指称意义,由汉语直译成英语的例子有: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铁饭碗(Iron Rice Bowl)、纸老虎(paper tigers)、丢脸(to lose face)等等。由英语直译成汉语的例子有:iron curtain(铁幕)、chain reactions (连锁反应)等等,有时为了保持原文符号意义的完整传递,可采用直译加注的办法,例如:“拳头产品”( fist products),有学者认为,如果把它翻译成“competitive products"、"quality products”或“key products”恐不能充分表达原文含义,如直译成“first products”又担心外国人看不懂,于是采用“直译加注’,的办法,比如‘·拳头产品”直译成“a fist product",然后再加注“a fist product, literally, like a clenched fist, used to refer to the product which is excellent and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among similar products(拳头产品,字面上的意思是像握紧的拳头,用来指过硬而又有竞争力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直译加注,即对词语的指称意译做了清晰的说明,又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传递了近似的语言文化信息。

2.意译法

意译法指的是翻译人员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舍弃原文的字面意思,力争译文与原文的大意相符合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一种方法。由于地理、风俗、历史等差异、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直译有时晦涩难懂,有时会引起歧义,有时则不能充分传达原文的神韵,由此我们只能采取意译,意译保留了原文的特点和形式,一般来说意译可有两种形式:直接意译和转换意译,直接意译是指将源语言在词典中的意思译为目的语。例如:talk shop all the time(三句话不离本行),a land of honey and milk(鱼米之乡),四川成都的“紫薇酒店”译成英语为“户RIME HOTEL",紫微星在中国星相学中其星宿排名居首位,而英语PRIME含有“首位的、首要的、最好的、第一流的”意思,因此这可看作是成功采用意译法的典范。

转换意译是指翻译人员不按词典中词汇的解释释义来翻译源语言,而是在了解了该商品的特点并考虑到本国消费者消费心理习惯后采用另一个译名来取代原名原意,使其与商品的特点有关联,例如:Walkman(随身听),safeguard(“舒肤佳”香皂)、Whisper(护舒宝)、Coca-cola“可口可乐”饮料),Benz(“奔驰”轿车),这种译法如使用得好,可以使人顾名思义,联想到产品的特点及性能,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音译法

音译法指的是用音位为单位在译文中保留源语言的发音以便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以突出l}文主要语言功能的一种翻译方法,常见的有“humor(幽默)、logic(逻辑)、sofa(沙发)、nylon(尼龙)、sonar(声纳)、whisky(威士忌)、Sony(索尼)、Casio(卡西欧)等等。

音译法看似简单,却也有很多讲究,翻译人员在下笔之前似应反复斟酌比较,比如“Benz“奔驰”轿车)本来是译成“本茨”的但后来采用谐音联想法,译成“奔驰”显然要比“本茨”好得多。

音译商标也须有一定的技巧,其原则是尽量简短,省去某些非重读音节,比如将“Rolls-Royce”译成“劳斯莱斯”,而不是译成“罗尔斯.罗迈斯”。

如果是中文商标译成英语,有两种情况:一是谐音造词,二是按照汉语拼音,这里须注意如用汉语拼音做商标,最好事先查一下英汉词典,看看英语中是否有与该拼音一模一样的词、如有,应该搞清它的词义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与该商品是否适宜?例如,我国曾有一种“芳芳”牌的化妆品系列被译成“Fang Fang",但“Fang”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意思却是(“毒蛇的“)毒牙、(“犬、狼等的”)尖牙。

4.音译和意译结合法

音译和意译结合指的是在英译.中保留原文的发音同时又体现出原文的指称意思,是一种兼顾音译和意译、谐音又谐意的方法。例如“X-ray”译成中文是“爱克斯光”,“爱克斯”是字母X的音译,“光”是ray的意译,又如“Cambridge”译成“剑桥”,"Uncle Sam"(山姆大叔”,指芙国政府或美国人),New Delhi(新德里,印度的首都),ice-cream(冰淇淋)等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出现了一种影响颇广的翻译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人员的根本任务就是使他的翻译成果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一模一样,这条原则有人称之为“等效”(similar or equivalent response or effect)也有学者称之为“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上一篇:妇产科论文范文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