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30 18:00:40

植物保护论文

植物保护论文篇1

1中国自然保护区始于l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近40年的努力,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818.4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2],其中,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物种类自然保护区717个,面积6607万hm2。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与评价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分为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等5个类型[3],已建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共433个,面积4703万hm2。

2.1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中国地域辽阔,森林类型很多,分布很广,森林面积13370万hm2。据研究,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共分27大类460个类型,而森林生态系统就占了16大类,约185个类型[4]。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开展最早,50年代和60年代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多半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371处,面积1429万hm2;另建有森林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l80个,面积337.8万hm2。两者面积合计1766.8万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3.3%。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各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科学<研究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建的森林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较多,为全国自然保护区主体;而且分布较广,遍布全国所有林区和生物地理区域,代表着各种森林植被类型。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寒温带针叶林的黑龙江呼中保护区;保护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黑龙江丰林、凉水保护区,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辽宁白石砬子、医巫闾山,河北雾灵山,河南老君山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的河南鸡公山、安徽马宗岭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安徽古牛降、清凉峰,福建梅花山,江西井冈山,湖南公山、壶瓶山,广东鼎湖山,广西大明山,四川缙云山,云南哀牢山,察隅等保护区;保护热带雨林、季雨林的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尖峰岭、白水岭、五指山等保护区。此外,我国还建立了一批保护山地森林垂直分布带谱的保护区,如吉林长白山、陕西太白山、湖北神农架、贵州梵净山、云南高黎贡山、哈巴雪山等自然保护区。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全国性网络,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与我国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虽然自然保护区面积已占森林面积的13.92%,但与我国林业用地面积相比,仅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72%。在保护区分布方面也尚有不合理的地方,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比较集中的福建、湖北、浙江、广东等省,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其森林资源拥有量还不相适应,有待加强。此外,大兴安岭林区和黄土高原、太行山地区水源涵养林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也有一定差距。

2.2草原与草旬生态系统的保护我国草原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草地约17300万hm2,占国土面积18%[5],主要分布在东北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草原类型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大类。我国草原和草甸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也较缓慢。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137.8万hm2;另建有草地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4.4万hm2。两者面积共计142.2万hm2,约占我国草地面积的0.82%。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草甸草原的黑龙江月牙湖、吉林腰井子等保护区,保护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沙地疏林草原的内蒙古锡林郭勒保护区;保护干草原生态系统的宁夏云雾山草地保护区;保护山地草原和草甸的新疆天山中部巩乃斯草甸、金塔斯山地草原等保护区。我国拥有广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众多,并孕育了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已建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偏少(仅占保护区总数的2%),而且面积也很有限(亦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有些典型的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至今尚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另外,从草地资源保护的角度看,现有保护区也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草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要求。

2.3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植物保护论文篇2

一、日本的植物保护体系

植物保护(plantprotection)作为一个学科,其含义在不同的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别,在我国植物保护一词广义上指通过各种途径保护植物免受一切不利因素的影响,而狭义上的植物保护仅针对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即应用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这些有害生物对农林业的危害,以保证农林业的健康生产。

而日语中的“植物保护”一词,则是从植物生态、森林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水利土壤改造、土壤植物营养等角度出发保护植物,防止种的灭绝,维持种的多样性,与有害生物防治有关的词汇是“植物防疫”。为此.日本政府专f1制定了“植物防疫法”,作为指导植物有害生物防治的根本法规,内容包括总则、国际植物检疫、国内植物检疫、紧急防治、指定有害动植物的防治、都道府县的防治、杂则,以及罚则等内容…。根据该法律,日本构建了一个。

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系统构成的完整的植物保护体系。中央和政府层面有农林水产省消费与安全局下设的植物防疫课.主管全国植物防疫的行政管理工作,下设总务班、防治班(负责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防治指导、农林水产航空事业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改进等)、国内检疫班(负责日本国内的植物检疫、病虫害的侵入警戒及经济防治等)、检疫计划班(负责国际植物防疫条约、植物检疫措施等国际标准的制定,病虫害危害度分析及调查研究等)、检疫业务班(负责与植物检疫有关的业务调整、进口植物检疫、植物防疫所的管理等)及专家组(负责与两国间进出口检疫条件协商有关的事务及出口植物的检疫)。通过对进出口植物的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取缔,对病虫害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植物防疫法有关规定.对病虫害发生及时预警,加强对药剂和防治的保障。

下设的植物防疫所主要承担进出口植物的检疫工作。而地方上,各都道府县均设有负责植物防疫的农林水产部(或农林部、农政部)及专门从事病虫害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所。目前日本全国共有病虫害防治所53个,平均人数在10人左右,其主要职责包括:病虫害预测预报,病虫害防治计划的制订.植物检疫,对基层市町村、农民和农民组织开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和支持.农药试验示范、药效试验,指导农药正确使用,以及农药市场管理等。病虫害防治所业务经费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担.基本上各负担50%。此外,全国还有病虫害防治员4200多人,多由农协、农户和基层政府职员等兼任,接受病虫害防治所的业务指导,负责各市町村的植保工作并存防治所和农民之间起一个技术桥梁的作用。各都道府县的病虫害防治所还与当地的农业试验场、园艺试验场等科研单位、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等农业团体合作设立“都道府县及市町村防治协议会”.制定整个都道府县的病虫防治实施方针。

日本病虫害防治的民间系统主要是农业协同组织.简称农协(JA),类似于我国的合作社。该组织作为农民的合作组织,在组织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购买、金融、共济、技术经营指导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基层,农协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协的设立上至全国.下至各市、町、村,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触及面很广各农协几乎都设有营农指导员.作为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普及员,以农协会员及其家属为对象,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农民以指导.其指导范围涉及农业领域的方方面面,但以担任研究、制订农业生产与经营计划,指导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推广新品种和新的作物栽培技术等为主,并为农家购置农机和设施提供咨询,在会计业务、税务知识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向农民提销信息和相关服务。可以说,农协营农指导员是植物保护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在日本的植物病虫害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植物保护工作本着测报先行、综合治理、安全用药、保护环境的原则开展,实现了由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专家咨询系统、远程咨询系统和远程诊断系统等现代技术构建的植物保护网络化,建立了JPP—NET植物防疫信息综合网,并适时进行大面积飞机喷洒防治。日本是世界上农药残留标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对各种农药在每种栽培植物上的农药残留标准做出了严格的要求.乱用药、滥用药、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很少。在病虫害的防治中,非常注重化学防治以外措施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简称IPM)的理念。其农药的流通也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进行。农药企业生产的农药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到达农民手中。其一为农协途径,即通过JA全国农业协同组合经其投资的经济联合会到达或直接到达各地的农协组织后销售给农民;其二为非农协途径,即依次通过农药批发商和零售商两个环节销售给农民。对农药的销售采取严格的许可制度。

二、日本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体系

日本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也分为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层次,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由一些综合性的或农业高等院校进行,而专科生由设置在地方的农业大学校(2年制)完成。本文主要对本科生的培养加以介绍。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下含植物病理、农业昆虫、杂草和农药学四个方向,目前我国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程有《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杂草学》和《植物化学保护学》6门课程,另有与四个方向有关的专业选修课多门.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共有《害虫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植病流行学》、《植物免疫学》、《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植物检疫》、《昆虫学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农田杂草控制》、《昆虫生理学》、《农药残留与检测技术》、《资源昆虫学》、《昆虫病理学》、《菌物资源学》、《生物农药》、《农药加工技术》、《植物病毒病害及综合治理》、《分子生物学》、《农药施用方法与技巧》、《植物细菌病害及防治》、《植物线虫病害及防控技术》、《贮粮害虫》、《农螨学》等25门课程,其中前15门为专业限选课。

通过四年的学习,要求培养的学生同时掌握与三个方向有关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敢于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以及自我提高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各项工作。日本与我国不同.其大学均未设植物保护专业,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往往结合在农学专业里面。虽然能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植物病、虫、草害有关的知识,但对农药知识的学习较少,农药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与化学及应用化学相关的专业来实现。以日本唯一的一所农业本科院校东京农业大学为例,其培养目标瞄准“次生代农业”(即对人类及环境友好型农业),通过学习次生代农学理论与技术,培养能够应对粮食自给、食品安全、地球环境等问题的能力,在农业经营方面敢于挑战现有生产方法,围绕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够对今后农业生产做出贡献的人才。根据需要在该专业内设置了农学与园艺两个培养方向,其中农学方向共设置课程103门(含毕业论文),即必修课29门,任选课74门。

实习从大一开始,《农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深入校办农场,体验食用作物-工艺作物、草地•饲料作物、果树、蔬菜、花卉及农机等领域的农业生产,领略农业生产的快乐与困难:大二开始以解决食品及病虫害问题为目的,通过《生物学实验》等掌握研究的方法;大.二开始进入研究室.与指导教师及研究生一起进行专门的研究l6。该方向的具体课程如下:

第一学年:有《作物生产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园艺学》、《农业实习》、《农学原论》、《信息学基础》、《英语》、《共通演习》和《新生seminar}13门必修课及《健康福祉概论》、《心理学概论》、《艺术》、《日本国宪法》、《经济入f1》、《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国际学习》、《英语听力》、《体育》、《基础生物》和《文章表现》24门任选课。

第二学年:有《生物学实验》、《农业实习》和《英语》3门必修课及《农业气象学》、《植物营养学》、《农作业系统论》、《资源植物论》、《食用作物学》、《工艺作物学》、《草地饲料作物学》、《植物育种学》、《植物工学》、《植物病原微生物学》、《昆虫分类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动物福祉》、《植物生理生态学》、《生命伦理》、《文化人类学》、《现代社会的问题》、《国际关系思考》、《地学》、《英语会话》、《中国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职业设计》等26门任选课。

第三学年:农学方向有《作物学实验》、《遗传育种学实验》、《植物病理学实验》、《昆虫学实验》、《作物学演习》、《遗传育种学演习》、《植物病理学演习》、《昆虫学演习》8门必修课及《实验计划法》、《杂草学》、《农产物市场论》、《植物防疫论》、《植物病原微生物学》、《昆虫生态学》、《昆虫机能利用学》、《动植物园论》、《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知识产权论》、《实用性生命有效利用》、《农业与生态系》、《农业经营学》、《植物生长调节论》、《民族植物学》、《自然再生技术论》、《地球环境政策论》、《科学与哲学》、{TOEIC英语》、《实习》及《商业礼仪}22门任选课。

第四学年:农学方向有《作物学演习》、《遗传育种学演习》、《植物病理学演习》、《昆虫学演习》、《毕业论文》5门必修课及《商业英语》和《科学英语》2门任选课。毕业后以就职者占多数,为67.1%,其次为攻读研究生占11.6%,自主创业者占6.7%,其他占14.6%。就职者中,以综合最多,技术次之,其他依次为营业、销售、服务、公务员及研究,分别占23.2%、17.9%、13.7%、7.9%、3.7%、3.2%和O.5%,其他24.1%。其中,就职最高的5个行业是零售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批发业及教育,各占20.5%、15.2%、10.6%、9.3%和7_3%。根据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该校的农学方向还设置了作物生产与植物保护两个领域,前者下设作物学和遗传育种学,后者下设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各两个研究室,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三、一些思考

植物保护论文篇3

【关键词】 植物品种权保护 玉米产业 比较优势

一、引言

我国于1997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999年我国加入国际植物品种保护联盟,《条例》也于当年正式启动实施,农业部开始受理来自国内外的品种权申请。1999年6月玉米列入农业部第一批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截至2011年4月30日,我国玉米品种权申请总量已达2755件,授权1411件,位于所有作物品种之首,玉米品种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公告)。《条例》实施十多年来,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发展迅速,制度效果日益凸显。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的实施,将创新回报机制引入育种领域,调动了育种者培育与研制植物新品种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优良品种,有利于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国家间品种权保护制度实施效果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各国农业竞争力的差异,而一个国家内部区域间品种权保护力度的不同也将会影响到区域农产品产业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中国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以来,国内学者围绕与该制度有关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周衍平(2001)剖析了中国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制度的变迁。蒋和平(2002)比较早的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周宏、陈超(2004)首先运用计量模型论证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农业技术的创新有正向推动作用。吴立增、刘伟平、黄秀娟(2005)构建了分析植物品种权人收益与植物新品种保护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胡瑞法等(2006)采用系统模型从总体上研究了新品种保护制度对种子价格与新品种种植面积的影响。李道国、谭涛(2006)探讨了在现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下育种企业与农民之间实现均衡的条件;黄武等(2007)采用截面数据,以销售量为主要变量考察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与种子企业R&D的关系。陈会英、周衍平、赵瑞莹(2010)利用14个省份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资料,对植物品种权人出让品种权的意愿、动机和行为进行了分析。从目前的文献看,国内学者对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实施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整体对育种者、农户、企业或育种产业影响,研究尚未具体到某一农作物品种权的保护对特定农产品产业的经济影响。本文试以玉米品种权保护为例,研究玉米品种权保护对国内各省(市)玉米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关系。

二、变量的选择及理论模型

1、解释变量:玉米品种权保护力度(PVP)

本文选取2009年该地区玉米品种权申请数量占全国玉米品种权申请总数量的比重作为考察玉米品种权保护力度的变量。一般认为该地区玉米品种权申请数量占全国的比重越大,该地区玉米品种权的保护力度越大。

2、被解释变量:衡量玉米产业比较优势的变量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他指出如果一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都低于另一个国家,则其应该专业化生产两种商品中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商品,即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放弃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商品,即具有相对劣势的商品,然后通过交换,两个国家的生产总量都将增加,资源都将得到优化配置,双方都将获得专业化生产带来的利益。比较优势理论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对研究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各产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由于我国区域间自然条件、玉米育种和种植技术、经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以及农业政策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使得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各地区玉米产业的比较优势也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范围的可行性,本文选取资源禀赋系数和区位商作为衡量区域玉米产业比较优势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1)资源禀赋系数(EF)

资源禀赋系数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某种资源在世界或全国的份额与该国或该区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或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之比。通常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玉米产业的资源禀赋系数计算公式为:

EFi=(Vci/Vc)/(Yc/Y)

其中,EFi表示i地区的玉米资源禀赋系数;Vci表示i地区玉米的产量;Vc表示全国玉米的产量;Yc表示该地区农业总产值;Y表示全国农业总产值。一般认为,如果EFi>1,则说明该地区玉米产量丰富,具有比较优势;EFi

(2)区位商(LQ)

区位商(又称区域专门化率或区域规模优势指数),表示该地区某一行业的规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通常是指某地区某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占该地区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比率与同期全国该比率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玉米产业区位商的计算公式为:

LQi=(Sci/Si)/ (Sc/S)

其中,LQi表示i地区玉米产业的区位商;Sci表示i地区玉米种植面积;Si表示i地区农作物总种植面积;Sc表示全国玉米种植面积;S表示全国农作物总种植面积。通常认为,如果LQi>1,则表明该地区玉米生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规模比较优势;如果LQi<1,则表明该地区该种农作物生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不具有规模优势。

根据上述变量的选取和定义,建立品种权保护对区域玉米产业资源禀赋系数影响的理论模型为:

EF=α0+α1PVP+μ1

建立品种权保护对区域玉米产业规模比较优势影响的理论模型为:

LQ=β0+β1PVP+μ2

实证模型选择2009年区域玉米品种权申请比重、资源禀赋系数和区位商的截面数据。

三、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根据上述调查和计算数据,运用eviews3.1软件分别对品种权保护对区域玉米产业资源禀赋系数和玉米产业规模比较优势进行了回归分析,模型估计结果见表1。

(注:方程1的被解释变量为玉米产业资源禀赋系数(EF);方程2的被解释变量为玉米产业的区位商(LQ);?鄢、?鄢?鄢、?鄢?鄢?鄢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均为双尾检验。)

表1显示了品种权保护对区域玉米产业比较优势影响模型的估计结果。分别以玉米产业资源禀赋系数和玉米产业的区位商作为被解释变量得出两个回归方程。两个方程的估计结果均较为理想,以玉米产业资源禀赋系数为被解释变量的方程1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R2=0.45,常数项和品种权保护力度(PVP)回归系数的t检验的统计量分别为2.647和5.005,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模型总体的显著性检验F= 25.049,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显著。以玉米产业的区位商为被解释变量的方程2拟合效果更好,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R2=0.60,常数项和品种权保护力度(PVP)回归系数的t检验的统计量分别为3.544和6.559,分别在通过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模型总体的显著性检验F=43.020,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显著。

由于采用截面数据做样本的模型估计往往会因为不同样本点上的解释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异方差性,所以本文采用戈德菲尔德―匡特(Goldfeld-Quandt)检验法对回归模型进行了异方差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方程1和方程2的G-Q检验F统计量分别为0.553和0.483,在1% 的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F0.01(10,10)=4.85,两方程的F检验值均小于临界值,说明两个回归方程接受同方差的假设,均不存在异方差性。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在我国正式实施已有10年多,制度实施效果如何一直是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关心的主要问题。本文以国内玉米品种权保护为例,通过计算反应玉米产业比较优势的两个主要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玉米品种权保护与玉米产业比较优势的回归关系。通过分析模型表明,玉米品种权保护对提高地区玉米产业比较优势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

1、加强玉米品种权保护力度有利于提高玉米资源的丰富程度

从回归结果来看,区域玉米产业资源禀赋系数EF与反映玉米品种权保护力度的指标(当地玉米品种权申请量占全国玉米品种权申请总量的比重)PVP之间的关系为:

EF=0.483+17.25PVP

从模型看出,在当前的情况下,当地玉米品种权申请量占全国玉米品种权申请总量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玉米资源的丰富程度将提高17.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品种权的保护力度对区域玉米资源的丰富程度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2、玉米品种权保护有利于提高玉米产业规模效益

区域品种权保护力度与玉米产业规模比较优势的关系为:

LQ=0.436+15.312PVP

从模型回归结果看,在当前的情况下,玉米品种权保护力度提高1个百分点,当地玉米产业规模比较优势将提高15.31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玉米品种权保护对当地玉米产业的规模效益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3、政策含义

一般来说,玉米育种的技术实力较强、新品种的市场需求较大的地区,玉米品种权保护制度实施较早、力度较大(如吉林省、山东省、辽宁省等),相应的这些地区保护品种推广应用速度较快、规模较大。玉米优质良种的大面积种植推广,提高了当地玉米单产水平和玉米总产量,也有助于形成规模效益,提高了玉米产业在全国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建议玉米种植传统大省继续加强对品种权的保护工作,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保护和激励玉米育种创新的机制。合理协调育种者、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注重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提高玉米新品种推广应用的规模和速度。同时畅通品种权交易实施渠道,通过市场交易转让,促进植物品种权的合理流动,实现品种权产业化。最终运用品种权保护制度服务于玉米产业的发展,提高玉米产业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 周衍平:中国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制度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 蒋和平、孙炜林:国外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管理规则及对我国的借鉴[J].知识产权,2002(3).

[3] 周宏、陈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 吴立增、刘伟平:植物新品种保护对品种权人的经济效益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3).

[5] 胡瑞法、黄颉: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经济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1).

[6] 林祥明: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我国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植物保护论文篇4

关键词:中国植物引种;迁地保护;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S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2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从工业革命一路走到今天,生产能力的巨大变革改变了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与人均寿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工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也是非常可怕的,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型工业,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植物引种在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植物引种与迁地保护的课题也是经常被环境保护部门所提起,从全国范围来看,可以看到植物引种与迁地保护的政策落实情况还是比较具有成效的,由于我国物产丰富,是引种大国,所以在这个方面下的功夫也比较多。我们也要看到,在实际引种与迁地保护过程中,有些地区部门在贯芈涫嫡策的过程中有所疏漏,只是把保护作为一种形式,而没有实际起到保护应该发挥的作用,并且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

1 我国植物引种与迁地保护现状

植物迁地保护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的实施手段,在整个植物多样性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实植物迁地保护与植物的就地保护的要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他们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对于人类有用的植物的正常生长、生存,以此来保存他们的经济价值。不仅如此,迁地保护比就地保护还有一些突出的优势,比如在对于一些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珍惜动植物的时候,由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已经遭到根本性破坏,直接恢复他们的生存环境进行就地保护的难度较大,那么这个时候一般都会选择迁地保护。迁地保护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经济适用作物,比如植物园引种收集的栽培园、苗圃、种子资源库等形式,这种形式不单单是为了保护植物本身的存在形式,更是为了保护珍贵植物的DNA组成序列,无论是为后期的基因工程的发展提供样品还是为了杂交育种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价值的。植物保护的方式存在多种多样,但是现在普遍的观点都支持迁地保护,认为迁地保护是最行之有效的植物保护方式。

从我国当前的引种与迁地保护的相关资料看,我国属于第二大植物多样性国家,仅次于巴西。而在迁地保护方面,我们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160个植物园迁地栽培计划,并且设计到400个科目的24000个种,这也占到了全国所有植物的60%以上。特别是近10a以来,在农作物品质的保存方面更是下足了功夫,共保存4.4万份珍贵的农作物资源种子。从基础设施的建设角度上看,我国的迁地保护基地数量庞大,质量也是世界一流水平。比如植物园系统的育种数量世界排名第三,农业资源保存数量世界排名第二。这些数据标志着我国在植物引种和迁地保护方面有着相当程度的资源储备与发展经验,这也巩固了我国资源型大国,农业大国的地位。

2 我国植物引种与迁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1 解决植物迁地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问题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劳动人民更擅长于用实际的生产生活经验对于植物的习性与特征进行标定,但是由于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有些生产生活经验并不适用于科学研究当中。在一些地方上的迁地保护,还是没有与实际的科学指导相结合,而是凭借经验主义进行,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失误,甚至会影响到植物的保护工作。基础工作的研究必须要求相应的技术人才,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相关行业高校学生,提高整体水平与研究能力,早日健全基础迁地研究工作内容。

2.2 迁地保护的信息相对滞后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国的资源种类多,普查难度大,对于一些少见的植物往往很多生物学家都都说不上名字来,对一些植物的迁地保护方式更是无从得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也越来越频繁,只有加大建设相关行业的信息库,在提升库存量的同时也要注意宣传,让相关部门的引种和迁地保护不再走弯路。

2.3 落实好种子保存工作

我国的种子保存实际上开始实施也就是最近几年,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千年种子计划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的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这些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我们的一线工作者戒骄戒躁,把植物的引种与迁地保护真正落实好。

参考文献

[1]周瑞.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植物保护论文篇5

关键词 园艺植物保护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28-02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Reform of Horticultural Plant Protec-tion//MA Jian, XU Zhaohuan, XIANG Miaolian, SONG Shuilin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ardening specialty and the course horticultural plant protection, a guiding ideology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is made and a reform measure on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of horticultural plant protection is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horticultural plant protection; entomology; plant patho-logy; teaching reform

园艺植物保护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园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材内容是将传统的《园艺植物昆虫学》和《园艺植物病理学》两本教材进行内容整合,概括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为园艺植物保护基础的总论部分,主要介绍园艺植物病理学、园艺植物昆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下篇为园艺作物重要病虫害及防治的各论部分,主要介绍园艺植物重要病害、虫害的症状及危害状,病原物、害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控方法。本门课程具有知识涵盖面广、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等特点[1],对学生掌握植物保护学基本知识及园艺作物重要病虫害防治对策,提高解决园艺生产中植保问题的能力具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经济发展需求,突出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园艺专业植保课程的特殊性,就园艺植物保护学的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1 加强教材建设,优化课程体系

教材是学校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育人载体,优秀的教材是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的基础,更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3]。目前有关园艺植物保护学的综合性教材较少,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选用侯建文、朱叶芹主编的《园艺植物保护学》2009年版本。该教材内容精炼,注重生产实际,较好地反映了园艺植物保护学的内容体系;但教材中有关真菌主要类群的分类体系已落后于菌物分类研究的发展。

黄云、徐志宏主编的《园艺植物保护学》“十二五”规划教材已于2015年正式出版,该教材吸收了植保科技领域的新成果,增加了教学新内容,使学生了解到园艺植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但从事该类课程教学的植保专业教师大多缺少园艺作物知识背景,对课程讲授会有一定影响。因此,相关专业教师应加强学科交流学习,努力提高园艺学科专业素质,同时与兄弟院校的同行任课教师进行交流,结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教材编写,加快教学内容更新与教材建设,以更好地满足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园艺植物保护学是一门内容庞杂的学科,该课程内容量大、知识面广、实践性强、但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推进,授课学时不断压缩,课堂中难免出现新的问题,例如:教师若讲解细致、注重逻辑,避免课程内容脱节或随意增减教学内容,则难以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教学体系;相反,若单纯注重课程本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流于形式,仅注重重点、难点,忽视细节,不能很好地营造课堂氛围,深入浅出,联系生产实践进行互动教学,则可能使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另外,园艺植物保护学下篇各部分内容涉及的病虫害种类较多,若上篇总论部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则不利于学生各论部分的学习,易于混淆,很难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针对园艺类专业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与学生深入交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优化课程体系过程中注重引入网络教学平台,设立课程内容、实验指导、多媒体课件、习题库、交流学习、植物病害图片等栏目,指导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密切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兴趣,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工作后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园艺生产中遇到的植保问题奠定基础。

2 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规范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4]。应依据学生对课程认知水平与理解程度,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或编制教学大纲、实验实纲,健全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在限定学时内完成课程教学,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江西农业大学园艺植物保护学是为园艺专业本科生三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分上下两学期讲授,学生普遍不具备植保专业知识。本课程名词术语多、知识点庞杂、内容略显枯燥、学习难度较大,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规范教学内容,融入科研成果,联系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内容注重地方经济产业,如选用的2009年版本教材中未涉及柑橘病虫害,但柑橘是江西省重要果树产业之一,学生较为熟悉,教学内容中增加了柑橘病虫害知识,联系生产实践,引导学生主动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遇到的植保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 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园艺植物保护学课程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图片资料多,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将抽象的讲解转变为具体的视觉刺激,不能呈现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整个课堂枯燥无味,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使W生易于理解、消化与吸收。因此,教学过程中将传统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板书演绎呈现教学框架与知识脉络,多媒体教学配合图文并茂、视频影像与趣味讲解,合理设计课堂,发挥二者互补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注重启发式与互动式教学 园艺植物保护学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实际,尽量将所学知识点与实践中的病虫害联系起来,通过对知识点深入浅出、层层剖析的讲解,图文并茂,逐步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或穿插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也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提问,适时插话或让学生自由提问、回答,也可以学生熟悉的典型园艺作物为基础,就某一问题展开提问,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最后做归纳分析。

此外,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园艺植物病虫害设置一些专题,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选取感兴趣的学术专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完成专题并登台讲授,让台下学生进行提问,教师进行归纳分析,指出学生讲课的优缺点。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后续课堂的互动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开展专题讲座,激励学生创新精神 专题讲座是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依据课程特点,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专题讲座知识涵盖面广、容量大、系统性强,具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与补充。在园艺植物保护学各论部分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园艺病虫害热门研究领域开展1~2个专题讲座,对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参与科学研究、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搞好实验课教学 实验教学环节是园艺植物保护学课程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园艺生产中病虫害预防及防治的基本技能。因此,实验环节中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注重结合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增加一些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锻炼实验操作技能。此外,要注重实验平台的建设与实验素材的征集,重视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让学生在实验课中消化、吸收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实验教学效果[5]。

注重现场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园艺植物保护学分上下两学期进行讲授,相应教学实习依据园艺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安排在每年的5月份和9月份。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校果树、蔬菜及花卉等教学基地实习,现场注重作物病虫害的症状识别、鉴定及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实践经验。同时以组为单位,安排学生采集相关病害及害虫标本,指导学生对标本进行整理、制作及保存,并于实验室指导学生完成病害标本的病原鉴定与害虫分类,使学生直观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锻炼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5 结语

园艺植物保护学是面向园艺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集植物保护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于一体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普遍不具备植保专业知识,给教学带来挑战。教师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特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尽最大努力优化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周密设计教案,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实物等,联系生产实践,融入科研成果,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肤浅为深奥,用热情和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程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朱丽梅.《园艺植物保护》教学改革的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5,21(2):98-100.

[2]程立宝,薛林宝,韦军,等.新形势下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初探[J].科教导刊,2013(33):120-121.

[3]王丽艳.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65-67.

[4]黄云,文成敬,龚国淑.《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初探[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44-47.

植物保护论文篇6

[关键词]云南 野生植物 多样性法律

一、云南野生植物多样性概述

生物多样性,按照《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所给出的定义,是指所有来源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换句话说,生物多样性是在所有形态、水平和组合中的生命的变异性。它不是所有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料的总和,而是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材料及它们之间的变异性。顾名思义,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其中的一种类别,是指植物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材料及它们之间的变异性。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对它的保护往往处于薄弱的初级阶段,很多法律制度都亟待完善。

云南是中国野生植物种类资源和生态系统类型最为丰富的地区,保存有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野生植物类群,是公认的野生植物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并具有全球意义的野生植物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与多样化的生境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云南省面积39.4万k,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而云南拥有高等植物16577种,占全国总数近50%;在14760多种维管束植物中,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就有171种,占全国总数的44%。因此被称为“植物王国”。研究云南地区的野生植物多样性,对全国范围内的野生植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样本。

云南省为保护省内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地方的珍稀植物,出台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规,制定了很多有益的制度,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近几年来,由于过度采集、不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活动、城市化建设、环境污染、土地用途改变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的蔓延和气候变化等诸多原因,加之没有专门针对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及制度,使野生植物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植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的破坏,急需通过法律及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才能更有力的保护云南省野生植物多样性。

二、云南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998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这是野生植物保护的唯一的专门行政法规;1999年8月4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公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分I、Ⅱ级;1987年实施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批准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1994年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都作了明确的说明和规定,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2008年2月26日,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合作完成的《中国植物保护战略》正式,以应对植物濒危问题。《中国植物保护战略》后,成为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这是在全球的植物种类空前速度消失,生物多样性的维系面临巨大挑战的严峻形势下,为遏止植物的不断灭绝,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组织国际知名专家起草的《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省作为我国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省政府为了保护植物资源,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植物资源,也为野生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参考。一是通过地方性立法加大了植物资源保护。1987年以来,先后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公布了《云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云南省珍贵树种名录》等。二是建立健全和规范了植物资源的管理机构。为更细致的保护省内地州的植物资源,在全省各地州市林业主管部门都设立了专职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三是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野生植物的生境。其中,普渡河、海子坪等11个自然保护区专门以野生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有106个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多年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形成全省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使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极大地改善了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除此之外,省政府和一些组织团体也进行了各种积极的探索,开展调查和科学研究,组织开展了全省范围内大规模的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以及西双版纳、哀牢山、高黎贡山、南滚河等一大批部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多学科综合考察和资源调查。为更好的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但是,目前云南省对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制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缺少专门针对野生植物资源制定的法规或规章,对野生植物的保护散见于其他法规和规章之中,相关法律法规数量较多,交叉复杂,给司法实践造成了很大困难,必然影响依法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的效果。二是法规或规章之中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更强调野生植物资源的经济价值而非生态价值。由于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野生植物盗伐滥伐现象突出,法律上针对这些现象做了很多规定,而且由于经济价值的不同,对原生天然生长的珍贵野生植物和原生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的保护比较重视,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野生植物很少涉及到。这种经济本位的立法目的能短期保护植物资源的存在,却不能有效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另外,管理机制比较落后,资金来源不足,管理人员人员不足,还有一些相应的法律制度也没有建立,公共参与不足,缺乏透明度等等问题严重束缚了植物多样性的保护。

三、云南野生植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对策

首先,完善云南省野生植物的立法和法制建设。云南省作为最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集中区,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以自身野生植物资源的特点和保护现状为背景,由云南省人大制定《云南省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坚持不懈地普及保护野生植物的法律法规,为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大执法力度,要认真贯彻执行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严格依法行政,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以达到震慑罪犯和教育群众的目的。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的关系。

其次,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和保护森林,自然保护区相结合。森林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物种繁多,气候优越,人为干预较少,是野生植物最理想的栖息地,也是各种野生植物的良好生境。人类对森林的开发利用,往往会改变野生植物的生长和栖息,对森林的破坏,就会破坏野生植物的多样性。而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它能最大程度上保护野生植物的生境,科学有效的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是保护野生植物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的同时,就应该与保护野生植物相结合,既要保护珍惜名贵植物,也要加大保护各种野生植物,保护其多样性。

再次,构建野生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制度。(1)野生植物编目、监测及建立信息系统制度。生物多样性编目和监测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管理者服务,为他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问题上提供必要的信息。建立野生植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就是将原来分散、零散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利用信息汇总,在保证准确、可靠的前提下以适当的方式电子化,并提供完备的数据检索和查询工具,以适应不同目的的查询需要。(2)审批许可制度。该制度是针对一些珍稀、濒危植物的利用及外来种的人为引进而言的,特别是对外来种的人为引进有重要意义。珍贵、稀有、濒危的生物物种,由于其在生物多样性中的特殊地位,对其进行利用需经特殊的审批许可程序是完全必要的。(3)建立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制度。各地区的有关部门应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一方面通过接受有关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部门和其他企业自愿捐款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培训、资源开发和各种服务积累资金,再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去。再者,随着公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认识的加强,还可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同时,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资金援助。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制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重要财力支持。(4)生态系统性管理制度。生态系统多样性并不仅仅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心应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因为世界上现存物种的大多数还不为人知,而生态系统的保护还可以同时保护生态系统内的所有过程和生境,这样也就保护了许多未知物种及其基因。生态系统具有完整性、跨行政区域性和使用的多元性特征,而无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何种使用都涉及到对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问题。

最后,强化社会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参与程度。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工作,使社会意识到野生植物的重要性,去除公众对野生植物无价值或无人保护可以任意滥用的错误意识,是公众认识到野生植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要提高公众参与,就要先做好向社会公开,既重视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各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力量。早在1996年根据野生植物保护事业发展需要,云南省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为野生植物的保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实践中我们应当重视这种公益协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其更好的为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

[1]郭辉军.切实保护好云南的野生植物,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林业,2003.11.

[2]孙中艳.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中国发展,2006,(4).

[3]林龙.论我国野生植物资源法律保护存在的不足与对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

植物保护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 植物人 法理基础 现实需求 立法现状

    一、概念的澄清:植物人和脑死亡的不同

    植物人和脑死亡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关于脑死亡的诊断标准,目前世界各国已经提出了30多种,迄今已对其概念得出了较一致的意见,即:脑死亡是指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在内的全部机能完全的、不可逆转的停止,但具体的判定标准还未统一。”豍但可知脑死亡具有不可逆转性,脑死亡后心肺死亡只是时间问题。而植物人不同,1994年美国多学科PVS研究组织将“植物状态”的概念确定为:患者完全失去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识,有睡眠——醒觉周期,丘脑下部及脑干的自主功能完全或部分保存。1996年4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意识障碍专业组在南京召开的有关植物状态的会议上,17位来自全国的着名神经领域方面的专家经讨论确定PVS是一种特殊的意识障碍,具体内容的表述基本同于美国PVS研究组织的概念,并提出了植物状态的诊断标准:(1)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接受指令;(2)保持自主呼吸和血压;(3)有睡眠——醒觉周期;(4)不能理解和表达语言;(5)能自动睁眼;(6)可有无目的性眼球跟踪运动;(7)丘脑下部和脑干功能基本保存。昏迷时间必须持续1个月以上,根据“植物状态”持续的时间,国际上有人将其分为三类:一个月以内就称为“植物状态”,一个月至一年时间就称为“持续性植物状态”,一年以上为“永久性植物状态”。植物人不同于脑死亡,脑死亡是指包括脑干功能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临床上无呼吸,必须用人工呼吸器维持,脑反应消失。应该明确植物人是人,只因为他们只能被动地进食,接受营养,受到照顾而无法像一般人一样作出意识反应、说话、行动而成就了其特殊性。竖由此可知,植物人是活人,植物人的脑功能未丧失,只要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不灰心不放弃,坚持治疗和康复训练,植物人有望苏醒。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植物人的合法权益更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而脑死亡患者的症状和植物人的显现的迹象很相似,但有本质的不同。分清这两个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假设患者家属将脑死亡误认为植物人,就可能承受巨大经济压力而患者却未生还,若将植物人误认为脑死亡,那么就有可能轻易放弃对患者的救治,从而剥夺了患者生存机会。但由于脑死亡患者于植物人有许多相似的特点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限制,医生在医疗操作中,可能会故意或过失地将植物人判定为脑死亡,将其器官移植到他人身上。现在我国还在使用传统的心肺死亡标准,笔者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判定脑死亡的医疗技术会日趋成熟,加上器官移植需求的推动以及中国人对新的死亡观念-脑死亡的认识的加深,脑死亡立法也势在必行,而到那时植物人的合法权益可能因为立法的不完善而更易受侵害,而就显示而言,植物人立法方面的空白,也带来许多问题,所以讨论植物人合法利益的保护不仅具有现实意义,对未来立法也重要价值。

    二、植物人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和法理基础

    由于植物人特殊的病理原因,可能无法自主地行使相关权利,作为弱势的植物人的群体的权利易受到侵害,由于道德只能靠社会舆论和内心的约束,而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时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之一,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同时对植物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符合人类伦理道德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对生命的尊重。

    (一)植物人合法权益易受侵犯1.人格权首先,植物人的人格权最应当受到保护。人格权中植物人的生命健康权最易受侵害。可能出现故意或过失地将植物人判定为脑死亡,放弃抢救从而剥夺了植物人的生命健康权。还可能出现,植物人的家属处于经济压力故意杀害或放弃抢救植物人的情况。

    其次,植物人的身体权方面。现当代中国买卖人体器官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我国器官来源供应不足,常会出现偷取他人器官或摘取他人器官的现象。植物人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保证自己的身体权不受医院,家属或不法分子的侵害。医生和买卖人体器官的不法分子都有可能会偷取植物人的器官用于器官移植。而家属基于经济压力可能会将植物人的器官捐献或进行不正当的买卖器官交易。

    再次,生育权方面。据媒体报道,现实中有出现过植物人怀孕或生产的情况,此时,涉及植物人生育的意思表示,倘若植物人此前具有想要生育的意思表示,医院方面在抢救植物人的治疗过程中同时也要承担保护腹中胎儿的义务,以保护植物人的生育权。

    2.财产权植物人的财产权也是易被侵犯的一项权利。植物人的财产代管人是否能自觉地将财产用于植物人的医疗,不出现侵吞财产的现象。财产代管人能否合理地支配植物人的财产。

    3.婚姻家庭方面植物人的婚姻状况可能因为植物人的昏迷状态陷入危机,如果配偶提出诉讼离婚,而此时植物人又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植物人的婚姻自由权易受侵犯。离婚过程中亲子抚养权的归属也可能被剥夺。

    (二)现实需要与立法不完善1.立法不完善我国法律未明确植物人的法律关系主体资格,在行为能力方面,以年龄和健康为标准,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人,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人民事活动。“《民法通则》还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人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人,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人的同意。“

    而植物人与精神病人,未成年人毕竟不同,立法并未明确植物人属于哪类行为能力人,由此现实生活中引发不少法律问题。那么,植物人的监护人如何确定,植物人一系列权利如何保障都可能引起争议。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宋某(男)因车祸导致深度昏迷,即医学上所说的”植物人“。其妻为抢救宋某想将他们名下的房子卖掉以筹集医药费。但在买卖双方过户过程中碰到了麻烦。由于房子是属于宋某夫妻共有的。因此房产交易中心要求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才能办理过户。而宋某此时陷入深度昏迷根本无法签字。遂宋某的妻子来到公证处。想通过办理继承公证。由妻子继承宋某的财产。然后由妻子一人去过户。公证员明确告知其根据《继承法》的规定,继承是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宋某只是陷入深度昏迷。并没有在医学上认定为死亡。因此。无法受理她的继承公证申请。在日常的公证实务中。像宋某妻子这样的情况,申请办理公证至今无法律依据。使得此类案件受理较有难度。争议也较大。”

    2.现实需要当第一次从新闻报道中得知植物人若干年后苏醒的事实时让人不免有些震惊,但这样的事实其实不在少数。几年前香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遇到交通事故受伤后进入英国医院,医生认为她脑干失去功能而放弃了抢救,而依据英国法律,一旦被判定为脑死亡则会被用于器官移植,她的家人坚决不同意脑死亡的判定,我国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峰飞往伦敦会诊,发现刘海若还能自主呼吸,于是刘海若被带到国内救治,刘海若苏醒了。这样的事实显见不鲜。据中国新闻网报河北一司机意外成植物人妻子精心护理8年苏醒。豑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植物人经过恰当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很有可能恢复意识。

    植物人作为一类弱势群体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更能体现出法律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所在,在当今中国人体器官买卖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这就使得植物人的合法权益受不法分子侵害的危险性加大,比如医生可能将植物人故意或过失地判定为脑死亡,将其器官移植到其他人的身上;其监护人也可能出于经济压力,放弃救治或故意杀害植物人,这些当代中国猖獗的买卖人体器官的非法市场和买卖贩子提供可乘之机。因此植物人的合法权益急需法律的确认与保护。

    植物人处于昏迷状态但是法律主体资格并未消失,但是由于植物人特殊的病理原因,加之法律在维护植物人合法权益方面的立法空白,植物人的合法权益如生命健康权,身体权,财产权,极易被侵害甚至剥夺。

    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交通事故,工伤,灾害,重大事故及其它原因造成的植物人逐渐增多,又由于在植物人权益方面立法不足,由此引发了不少的法律,社会问题。这是法制建设更不上现实需要的表现之一,所以要尽快完善植物人权益方面的立法,这有益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

    (三)法理基础完善植物人方面的立法是保障植物人合法权益的有力手段,基于法的特征,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法与其它社会规范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所以植物人的合法权益要得到法律的确认。另外,“法律是生命权的重要保障。其一,法律赋予人的生命权以崇高的法律地位。其二,法律确认人的生命权的具体内容。其三,法律对伤害生命和剥夺生命的行为予以制裁。其四,法律防止危害生命的结果发生。”豒植物人的生命健康权需要法律的保护。

    三、保护植物人权益的立法建议

    对植物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首先在立法上要确认植物人法律关系的立法资格,即植物人的行为能力。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大陆法系的法律,如意大利民法典禁治产人的规定。其次,基于尊重植物人自主权方面的考虑,可以借鉴美国法律,规定预嘱和持续权制度。 现代社会植物人的数量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法律问题也日益增多,而中国在植物人权益方面立法上不完善,有必要及时地完善植物人权益方面的立法,使法律制度更不上社会需求。本文首先对脑死亡和植物人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指出了它们之间本质的不同。其次,分析了植物人的法理基础,从现实需要,立法现状的角度分析了植物人权益立法的必要性。最后,借鉴别国对植物人权益保护的立法提出了立法建议。

    论文关键词 植物人 法理基础 现实需求 立法现状

    一、概念的澄清:植物人和脑死亡的不同

植物保护论文篇8

摘 要:从1984年起鞍山相继建立了8个自然保护区,大大改善了鞍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了鞍山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但目前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提高和改进,本文针对鞍山保护区现状,提出了促进保护区发展和提高管护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建议

根据国务院在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抓紧抢救濒危珍稀物种,修复典型生态系统切实保护好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依据国务院政策还生态于民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大力度保护湿地的精神。我们加快了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步伐。

为了保护鞍山生态环境,我们相继建成了8个自然保护区其中森林生态型保护区,基本分布在鞍山的东部山区,而湿地型自然保护区,则分布在鞍山南部海城三岔河和西部的台安县境内,8个自然保护区为鞍山形成了一道生态屏障,改善了鞍山的气候和环境,确保了鞍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从1984年起,我们建立了第一个西平自然保护区后,相继建立了不同级别、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8处,其中省级5处,市级1处,县级2处,总面积57894.5公顷。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使我市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得到较好的保护。

但我市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无论是保护面积还是管理层次均有待提高。

1 加强“大鞍山生态区建设”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

1.1 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

我市尚有许多森林生态类型的地域,具备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条件,如岫岩哨子河(面积15000公顷);老古庙,娘娘庙(面积4000公顷)地点在杨家小镇;观音沟(面积1500公顷),地点在雅河乡。上述区域,内含丰富的生物群落,动植物区系成份复杂,具有生物资源多样性,森林生态多样性等特点,具有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经努力,均可建成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以扩大保护区面积。

1.2 提升保护区档次

我市现有省级自然保护区5处,尚无部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我市可申建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有三处,一是岫岩清凉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二是海城九龙川、白云山和瓦子沟保护区,这三处保护区地域相邻,保护对象均为华北,长白植物区系交汇地带的森林生态系统。有省级以上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40多种,无论从面积,动植物资源,人文景观,生态状态,经过努力均可整合建立部级自然保护区。三是海城三岔河和台安大麦科保护区,这两处湿地保护区,地域相近,生态功能相似,物种丰富,也具备整合建成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

1.3 加强对现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现有保护区,基本上是抢救性建立起来,仍有大量工作需完善,如对底数的掌握情况,动植物资源的消长情况,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救护工作的设施条件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情况,都是势在必行的工作,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们要从各种渠道积极争取资金,从责任和义务入手,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管理已建成的自然保护区,使它逐渐走向规范。

2 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的保护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及我省、我市贯彻《决定》意见的出台,为加快新时期我市林业发展,推动生态建设,优化林业结构,指明了方向,对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引导和规范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及合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当前我市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的状况,为有效遏制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不合理需求,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恢复与增长,今后在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的同时,还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的普遍保护。

(1)除科学研究、资源培育、公众卫生、文化交流等特殊情况外,禁止或严格限制猎捕或采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用于商业性经济利用的活动。

(2)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猎捕野生动物和采集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3)经专家证,野外资源的确达到一定数量的野生动植物,其利用必须按照“资源消耗量小于资源增长量”的原则,严格实行审批制度,并且仅限用于医药、保健、传统文化等领域,以有限资源尽可能保障国家重点产业的需要。

对局部区域、个别物种野外资源确实达到生境饱和容量或已对当地农林业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从维护生态的角度,各县区主管部门可以提出申请,按照审批程序,有组织、有计划对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并实行严格监督管理,防止资源过度消耗。

(4)进一步提高野生动植物执法监管能力,强化对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识别、鉴定技术手段,建立野生动植物执法网络,为保护执法提供快速、准确的科学证据。

3 促进野生动植物产业发展

野生动植物产业是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此项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推进以利用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的方向转变,促进野生动植物产业发展。

3.1 严格执行国家林业局的“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对名单所列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予以大力支持,简化程序、积极服务,并为其进入市场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

3.2 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野生动植物培育技术研究及推广的投入,着重于解决培育技术,发展种源,提供市场信息服务,逐步改变技术落后、条件恶劣、优良种源缺乏等现状,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我市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的总体发展水平。

3.3 积极争取税费减免、信贷优惠等财政扶持政策,增强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的活力和后劲。

3.4 加强行业服务,适时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调配服务机构和市场信息、技术咨询机构,为从事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野生植物培植及其经营利用企业提供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服务。

3.5 多渠道收集行业发展信息,总结分析行业现状,研究提出行业发展政策建议,指导行业健康发展。

4 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凝聚力、向心力

林业是一项公益事业,目前,社会对林业的需求已由单一的经济需求,转变为以生态为主的多样化需求,林业不仅提供各种林产品,而且在改善生态状况,减少自然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意义更加重要。这就促使公众用更文明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然,促进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体系的建设,促进社会的生态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

上一篇:企业物流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药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