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06 13:30:50

机械加工实训报告

机械加工实训报告篇1

进一步提升我市风险监测能力,扎实做好药械化监测与评价等工作,全面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二、工作任务

全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620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260例。

三、工作措施

(一)明确目标任务。

全面开展药械化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和报告工作;各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监测工作,明确监测人员,细化指标任务,按要求及时、规范上报,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二)加强业务指导。

不定期组织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有关涉药单位监测工作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

(三)强化报告质量评估。

定期组织我市药械化不良反应专家组成员,随机抽取各报送单位药械化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报告开展报告质量评估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体系建设,落实目标责任。

机械加工实训报告篇2

《机械创新设计》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实用性非常强[1]。然而,《机械创新设计》的教学内容一直强调机械创新方法理论的教学。授课方法以讲课为主,过于简单、实践环节少。与高职教育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特点相差甚远,不符合中国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型要求[2]。本文探讨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改革中的使用,研究内容涵盖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创新能力。

1教材改革与创新

1.1基于CDIO理念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

CDIO理念是近几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默斯技术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3]。其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并且建立在真实环境背景下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工程教育模式[4]。现行《机械创新设计》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机械创新方法[5]。课程教学中学生很难掌握机械创新方法,更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形成创新能力。这样的教材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用。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笔者重新设计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顺序。

如图1所示,第一部分是构思,其主要内容是获得创新主题思想。主题可以根据社会需求、科技进步、生产发展来定。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主题,如历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或其他与学生紧密相关的身边主题。团队成员可以使用头脑风暴法、提问法、集思广益法、类比发明法确定一个新颖的主题。一旦课题确定了,每个小组都可以使用各种新颖的方法进行创新活动。

第二部分是设计。学生可以运用各种新颖的设计方法来进行所提出的“构思”设计。创新技术有多种,如方案创新设计、机构创新设计、结构创新设计、建模(造型)创新设计和逆向设计等。然后每个小组讨论创新活动的结果,并记录下报告、修改和完善的结果。

第三部分是实施。该方案被细化,然后产生创新产品、原型或模型。这部分的课程是开放式教学,大部分的工作需要课堂后完成,主要依托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中心之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广东省数控技术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深圳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教师工作室和各类开放实训室。这些地方为创新设计实践提供了场所和实验。团队成员协作完成创新产品的生产,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任务,这也是在训练团队成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产品生产完成后,编写说明书,必要时对部分产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撰写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书。

第四部分是运行。这一部分包括报告、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团队成员向同学们展示创新作品,并汇报工作计划、工作原理、设计理念、工作流程等。其他团队成员可以在报告过程中提问,并表达他们的意见和问题,报告组成员将解释这些问题。每个小组选出一名队员作为评委,根据报告和问题的解释进行评分。最后,教师评语。展示创新的作品和报告,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技巧、表达技巧和书面沟通,并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申请专利。

1.2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作品充实教材案例

现有的《机械创新设计》教材中的大多数教学案例都是成熟的产品。这些产品一般都是技术水平较高,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这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感到恐惧、难以企及,感到很难做这样的创新。被誉为TRIZ之父的G.S.Altshuler统计表明:最小的发明、小发明和中型发明三种发明占了人类总发明的95%[6]。这些发明是利用人类现有的多学科知识体系而实现的。全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的一些作品被选为教材案例可以使学生感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这些案例都是既有创新性又有可行性的;另一方面,它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紧迫感的信心:“其他人可以做的我也能同样做到,并且我可以再做得好一点”。

另外,还需提高知识产权的培训。现有的《机械创新设计》教程没有介绍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但创新产品设计需要保护。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产权知识、行使知识产权的能力和专利撰写技能,知识产权作为补充的知识在《机械创新设计》教材中也应要有所增加。

2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机械创新方法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是被动接受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较少。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的发挥。即使学生掌握了创新设计方法的理论,也很难转化为创新创作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處于被动地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是压抑和有限度的,同时,学生的学习乐趣也下降了。所有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本文探讨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可以改变这种现象。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构思”部分,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集思广益教学方法,团队班子成员利用团队的各种技术、群策群力来选择创新的主题;在“设计”部分,可以采用项目式驱动的教学法;在“运行”部分,采用开放式教学法,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学生可以自主完成自己的项目。

3阶段性的实际成果

本课程教学改革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个公选课班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上进行了测试体验,学生的创新作品参加了各类各级比赛。知识产权保护和学生科技项目创新设计已初见成效。近一年来这两个班学生学习《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后的主要成果有:①参赛作品获奖:1件作品参加“挑战杯”广东省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终审决赛荣获高职组创意设计竞赛一等奖;2件作品参加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分别荣获科技发明制作类一等奖和二等奖;②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在教师的指导下,3项实用新型专利得到授权;③项目立项资助:2个项目在深圳市科创委个人创客项目申报中获得了共计10万元的立项资助。

4结语

本文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机械创新设计》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该改革与创新已经在学校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测试体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些成绩,提高了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机械加工实训报告篇3

一、加大日常监管力度,规范企业经营主体行为

(一)强化药品经营企业的日常监管。继续加强GSP认证跟踪检查,突出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和重点品种,至年底,药品批发企业跟踪检查覆盖面达到100%,零售企业覆盖面达到90%,对医疗器械专营企业监督检查不少于2次。

(二)加强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安徽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加强企业的现场审查和跟踪检查,严厉查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各种形式的违规经营行为。加强对发证一年内经营企业的跟踪检查,强化企业自律意识和自我规范能力。重点加强对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介入器材、体外循环及血液处理设备等高风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日常监管档案,加强日常监管与信用平价工作的结合,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医疗器械使用单位的监管。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药品医疗器械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和监督检查,突出监管重点和本地实际,实行有重点的检查,不断提高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对医疗器械依法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切实保障使用环节安全有效。

(四)加强药品销售人员的监督管理。继续完善药品销售人员备案管理制度,建立以“二书二证一合同”(法人企业的任职书、法人授权委托书、身份证、培训上岗证以及劳动部门签证的劳动合同)为主要内容的药品销售人员档案,建立药品销售人员网上查询系统,及时在市局网站公布经审核合格的销售人员名单及诚信记录,强化对销售人员未上网备案企业的监管。

(五)推进药品经营企业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实施药械批发企业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工作,积极开展药品零售企业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试点工作,建立完善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督促药品经营企业加强行为自律。至年底,药械批发企业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的覆盖面达到100%。在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日常监管的基础上,以高风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为契入点,积极推进高风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强化企业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突出监管重点。

(六)强化企业是药械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加强对药品经营企业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进一步落实企业的药品安全主体责任。

(七)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医保定点药店的准入、日常监督检查和年检工作。

二、强化药品经营许可和GSP认证工作,促进药品经营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严格药械经营企业市场准入。严格执行《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安徽省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及《安徽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从严审批新开办药品经营企业。

(二)认真做好药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换证和GSP再认证工作。严格按照现行GSP标准、经营许可证管理及认证管理等规定,积极稳妥地做好换证、再认证工作。积极探索GSP认证与药品经营许可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及时总结认证工作经验,完善认证现场检查方法,研究更加科学规范的认证管理模式。

(三)开展药品经营许可分级分类管理模式试点工作。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研究制定不同的监管政策,开展分类、分级管理试点工作,提高经营许可监管效能。

(四)优化医药资源整合。结合GSP认证、换证及日常监管等工作,依法淘汰一批条件差、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的药械经营企业。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政策导向、信息技术服务等作用,鼓励同行业兼并重组,支持医药物流园区建设,促进医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深化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探索城区药品“两网”建设

(一)巩固农村药品监管网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建设的意见》,加强农村药品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定期对“两员”开展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落实考核和奖惩措施,不断提高“两员”的协查协管能力。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农村药品经营使用的监管,逐步构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信息平台,实现监管信息、手段和监管资源的综合利用。

(二)完善农村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结合GSP跟踪检查、“规范药房”创建等工作,进一步整顿规范农村药品经营秩序,推动农村药品供应网络的规范化建设。

(三)促进“两网”建设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机结合。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以农村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建设为核心,从提高涉药人员素质、加强农村医疗机构药房的质量管理、改善农村医疗机构药房硬件设施等方面着手,规范农村医疗机构的购药渠道,保障农村医疗机构的药品质量。至年底,80%的乡镇卫生院、50%的村卫生室的药房达到“规范药房”要求。

(四)深入社区开展药品安全宣传,探索城区两网建设模式。完善城区“两网”建设标准,以监管网络为依托,发挥社区宣传作用,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对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监测力度,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广告行为

(一)充分利用违法药品广告监测仪器,对市级广播电视媒体的药械广告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做到有记录,及时上报违法广告

(二)继续开展广告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做好信用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建立并及时更新广告企业信用档案。

(三)进一步加大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整治力度。要加大对“停售”药品的监督检查力度,同时加大对零售药店销售违法广告药品的检查和抽验力度,探索建立“上下联动、监管有力”的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监管机制。

五、大力宣传贯彻《安徽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深入开展医疗器械专项整治

(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安徽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医疗器械法规,并通过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现场检查等方式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增强其依法经营意识。

(二)加强对医疗器械专营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超范围经营、擅自变更注册地址、仓库地址,或减少经营和仓库面积,降低经营条件的企业予依法查处,对长期不能正常经营的企业注销其经营许可证。

六、强化医疗器械注册监管

认真执行国家一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规范和《安徽省医疗器械注册核查工作规范》,规范注册审批行为,加强医疗器械注册资料真实有效性的核查,切实保障医疗器械注册产品的安全有效。为提高企业医疗器械注册申报工作的管理,指导帮助企业在注册申报工作中各相关技术文件的规范,拟试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注册申报专员制度,通过实施针对性的培训,规范注册申报工作。

七、继续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认真做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在评价管理办法》学习和宣传贯彻工作,市局计划举办一次专项培训,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贯彻培训,普及相关法规知识和医疗器械专业知识,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能力。督促落实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下达给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中心的监测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水平。

八、继续开展“清理家庭小药箱”惠民活动,促进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一)在做好城市家庭过期失效药品回收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农村定点回收药店的数量和分布区域,积极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清理家庭小药箱,集中、统一销毁家庭过期失效药品,打击非法回收药品行为,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二)建立完善家庭过期失效药品回收长效机制,并将此项工作与规范零售药店行为、安全合理用药宣传、药品质量投诉举报等工作有机结合,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一项惠民工程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

九、加强药品流通监管信息化建设,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一)稳步推广药品经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软件,适时制定药品流通远程监管标准,逐步实现对企业药品质量的远程监控、实时监管。年底前完成对全市70%以上的药品零售企业实现远程监管。鼓励、引导药品经营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同时便于监管。

机械加工实训报告篇4

【关键词】 传染病;报告;预防控制

传染性疾病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不能忘记2003年突如其来的一场“非典”风暴使我们切身体验到了传染病的暴虐,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诊治、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1 传染病报告管理 

1.1 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了传染病报告一条龙工作程序:“一填写、二收取、三查对、四直报、五登记”。即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疫情管理员收取卡片,核对无误后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疫情登记。传染病报告管理不能坐、等、靠,必须主动监测。

1.2 建立传染病自查制度及防止漏报制度。充分发挥三级网络作用[1]医院应健全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监测网络明确各级各位职责,使各级人员重视医院感染[2]。专职每天深入检验科及影像中心查看阳性结果登记本,掌握第一手疫情监测信息,堵截漏报于当日,并根据阳性结果,找到开据检查单的医生,由医生根据临床做好的传染病诊断进行传染病报告。

1.3 及时收集卡片,接到门诊或临床科室的电话通知后,疫情管理员要及时去收取传染病报告卡,认真核对。疫情管理员收取卡片时,要进行“三查九对”。三查:卡片填写是否完整准确;传染病登记项目是否齐全准确;卡片是否与各种登记相符。九对:对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诊断、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发现问题及时请医生改正,以保证报告质量。确保门诊初始工作,加强对门诊日志填写质量的管理,要求凡初诊患者一定要详细登记个人基本信息资料,特别对疑有传染病或发热待查的患者。以及时发现疫情做到“五早”。

2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报告管理,为疾控部门提供了疫情信息,完成了传染病管理的第一步。传染病报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2.1 专职人员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严格履行职责,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并贯彻落实。加强对重点部门的管理。如口腔科器械繁杂,容易通过多种途径造成感染。加强对口腔科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流程的监控。依据《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程》要求,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制定“口腔器械清洗、消毒操作流程”,首先对手机、器械进行收集及分检,及时用酶洗或流动水彻底清洗擦干,对能耐高温的器械必须采用小包装形式高温灭菌,对不能耐高温高压的器械采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处理,浸泡时间大于10 h,物品必须完全浸没,并登记浸泡的起止时间,器械从消毒液中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干净,使用中的消毒液严格按要求定期更换。这样可大大降低口腔科发生交叉感染。

2.2 加强传播环节的控制。医院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与传染患者接触的环境、产生的分泌物等相关,我们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双向防护,切断传染患者的传染途径。加强季节性的预防和控制,加强发热门诊院感控制措施的督查,及时转诊,杜绝传染病蔓延。

2.3 加强科室间信息共享,感染专职人员接到报告卡后要确定传染类型和隔离种类,指导科室根据个案病例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建立计算机监测系统[3],感染管理科在一定程度上是医院的一个执法部门,感染管理科对全院医疗安全起着很正要的作用。

2.4 加强总结和培训,每天对出院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监测;每月对环境、医务人员手、空气等进行卫生学监测;对院内感染日常监测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反馈,总结各项工作实际效果,找出在管理控制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对全员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及时培训,及时评价整改效果。

总之,通过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的每天自查和追踪调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或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情况,及时进行调查分析、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院感科专职人员的主要职责。把传染病的报告管理与预防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疫情管理员为疾控部门做好监测的同时,也能为本院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做好监督管理和检查指导,达到持续改进传染病管理工作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午声,薛凌波,缪慧英.有效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的路径.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2):235-236.

[2] 李颖.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基础医学论坛,2007,11(3A):283.

[3] 姜建新.医院感染的网络系统建设和实施监控.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6):700-702.

机械加工实训报告篇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微电子科学和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其主要任务就是运用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和理论,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从而实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智能化。机械行业作为国家的基础及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上游产业和房地产、快消品等下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拉动能力。而机械制造中最活跃的领域便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也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工业产值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必要手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境外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及装备,虽然使自身机械制造业有所发展,但是外资企业不断对我国民族制造业进行干预和收购,使我国机械制造业始终无法摆脱“外资”和“进口”的双重枷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机械制造业作为一个发展多年的传统领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竞争,在工业生产逐渐趋向科技化、信息化的洪流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我国机械制造业必然的选择趋势。所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进行工程教育评估对于当前市场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2专业认证过程与方式

机械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据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工作组起草的相关文件:《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方法与程序》、《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标准》、《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试点学校准备工作指南》、《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专家培训与遴选办法》、《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考核小组工作指南》。专业认证的过程主要包括学校自评、专家组进校考察和形成认证报告3个阶段。首先认证学校应向工作组提供申请表,并应包含以下内容。①师资情况(教师岗位结构、教师职称结构、教师学历结构)。②近3年学生数量(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授予学位数)。③图书馆资源概况(学校藏书、专业资源)。④实践教学条件(主要实验、实践、实训条件)。⑤近3年教学经费(教学经费、科研经费)。工作组接到学校的申请表和申请报告后,对申请进行审核评析,审核通过后申请学校需进行自我评价,并撰写自评报告。工作组接到学校的自评报告后,与学校协商并进行实地考察,目的是对学校自评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实地考察,并了解高校未曾在报告中反映出来的其他情况。

3认证实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相关专业,应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全面的学生为目标,以满足用人单位和当今市场瞬息万变的人才需求,因此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该校结合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对参加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的同时,加强基本教学科目的巩固,在培训的同时充分考虑当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师面临机械设计制造逐步与世界接轨,其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将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中受到挑战以及考验的实际情况。为了在步入岗位中能够具有当代机械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必须追求创新,应用新理论,该校在培训过程中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理念,以时代和企业的需求为培养方向,以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方法和理论的应用为培养重点。华中科技大学在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和平时的培训过程中投入了必要的软硬件物质,并精选优秀师资力量,针对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特点,研究本校所适应的独特培训方案以及培训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对企业的实际工程需要进行模拟训练及实践操作,使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更具备实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来该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共培训711人,603人通过认证,认证通过率达到83.2%。国内外许多大型工程公司也认可和支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机械工程设计资格认证,该认证在机械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它代表通过认证学生的知识储备及综合应用能力符合当今企业需要,通过认证者在就业过程中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对一些资格持有者的后续跟踪调查中,发现其卓越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得到了大部分企业的认可,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互利双赢。员工自身也感到受益匪浅,从而更加热爱机械制造业,为祖国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4认证的重要作用

境外许多国家早已通行对机械工程师的工程教育认证,我国受到体制和高等教育背景的影响,正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的时期。几年来的试点试验证明,开展此项工作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推进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改革。

目前若干高校专业教学脱离实际,不考虑学生素质能力与社会需要的契合性,教学内容繁多而缺乏重点,空泛而不切合企业实际需求,注重理论而缺乏实践,学生往往偏重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能力。因此,高校的专业教育应当改革,引导学生与企业沟通,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娴熟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积极地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接轨。

(2)推动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企业一方面对优秀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求才若渴,一方面把培养集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为一身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全部推给高校。自身需求的矛盾使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始终不满意,从而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二次培养”。其实,高校的教育投入是有限的,再资深的老师、再完备的实验室也很难单方面培养出符合企业口味的技术人才,只有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资源,让学习、研究、实践和生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企业也应担负起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责任,实现双赢。

(3)毕业生可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适应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高校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应具有独立解决企业在生产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及管理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娴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成为高适应性、高技术操作性的实用型人才。这也应是企业和高校共同的人才培养方向。

(4)为我国机械工程师得到国际认可,并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在生产经济趋向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国内市场,应该意识到我国的工程师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资格等方面与国际水准还有差距。以《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为主流的国际社会通行的职业资格认可是对人才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肯定,虽然我国目前还未加入任何国际认证体系,但是开展大学生工程教育认证为接下来的工程师国际互认做好了前期铺垫。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的机械工程师必定会与国际接轨,并积极参与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才互动和技术交流中来。

5总结及思考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校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然需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特别是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使高等教育评估由缺乏专业化、规范化逐渐转向了科学和权威的专业评估,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应该关注国内对这项工作的政策和进程,借鉴国外实施专业认证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改进我国的人才质量保障机制以此适应工程教育的基本要求。良好的人才质量保障机制对于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提升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自身素质,便于国家的有效管理和宏观调控,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相比于国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几十年来的发展,我国在这方面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有效顺利地实施专业认证任重而道远,对于专业认证的实践和研究也将会日趋成熟。积极面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际化,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重视认证结果的使用将会使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迈向崭新的未来。

机械加工实训报告篇6

几年来,随着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和监管力度的加大,医疗机构管理和使用医疗器械的法律法规意识普遍有所提高,医疗机构进货渠道进一步规范,使用无产品注册证书、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的违法案件逐年减少。但是,医院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医疗机构中管理医疗器械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的管理和临床用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结合几年来从事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实际,现就工作中发现的有关问题及对策作以下探讨:

一、存在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一)在医疗器械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中,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的管理和临床用械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的购进、验收和保管、养护和报废等制度不健全,有关记录不完整。

2.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资质资料收集不齐全,在医疗器械的采购、验收、领用程序不规范,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医疗器械设备未建立技术档案。

3.医疗器械必要的保管养护储存条件不具备,普遍不如药品,多数无防潮、通风等设施;产品未按要求归类存放,器械仓库存在脏、乱、差现象。

(二)产生的原因:

一是医疗机构的领导在医疗器械的管理上有重医药轻械,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医疗器械的采购、保管人员普遍存在法规意识淡薄,医疗器械的专业知识匮乏的现象;

三是国家对医疗器械在流通、保管、养护和储存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规定和要求,使监督部门和医疗机构无章可循。

二、对策建议

医疗机构应在医疗器械采购、验收、保存、使用、报废等环节加强管理,建立和执行保证医疗器械质量的规章制度,严格从业人员上岗资格,完善档案资料管理等方面加强医疗器械管理,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和操控体系,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同时,国家局应尽快制定和出台医疗器械在流通、保管、养护、储存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和规定,使监管工作有法可依。

(一)严格从业人员上岗资格。医疗机构要建立相应的医疗器械管理的职能科室,负责医疗器械的采购、验收、储存、使用管理、质量跟踪、资料控制、维修保养检查、产品报废淘汰、培训操作人员、不良反应报告等工作,并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对相关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

(二)完善档案资料管理。医疗机构要强化医疗器械档案资料管理,对二、三类设备类医疗器械逐台建立档案,搞好医疗器械的基础管理工作。

(三)严把采购关。医疗机构采购医疗器械要由医疗器械管理职能科室负责,由有关科室提出申请,经医院批准交由采购部门执行,大型器械设备须由医疗设备委员会或院务会讨论批准后交由采购部门执行。采购医疗器械必须做到:

1.严把“采购三关”,即公司资质关、产品合法性关、人员合法性关。必须从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公司购进产品;产品必须是合法合格产品,必须是经注册、有质量标准、有合格证明的医疗器械,且有合法的票据;销售人员要有身份证复印件、加盖本企业印章和企业法定代表人印章或签字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委托受权书,并有明确授权范围和期限。

2.首次进货时必须严格审核供货商资质,医疗机构应该向供货单位索取并保存以下加盖供货单位公章的复印件:

(1)《营业执照》。

(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3)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委托授权书原件,委托授权书应明确授权范围。

(4)销售人员身份证明。

(5)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及附件、质量标准。

(6)产品合格证明。

(四)严格质量验收。

1.到货必须验收,并做好验收(购进)记录,验收(购进)记录应当注明:产品名称、供货厂商、注册证号、执行标准、规格(型号)、生产批号(出厂编号)、生产日期(灭菌日期)、有效期、数量、价格、购销单位、购销日期等内容。

2.必须查验外观质量、包装及规定的包装标识和中文说明书。

3.发现外包装有破损、质量有问题、包装上无注册证书编号和产品批准文号的、过期、失效、淘汰产品不得入库。

(五)严格保存养护。医疗器械的保管保存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保存养护应符合以下要求:

1.仓库的基本条件应符合产品标准规定的储存要求。

2.做好在库产品的养护工作。

3.仓库要有六防措施,即防尘、防潮、防污染、防鼠、防霉、防虫。

4.仓储要有垫板或货架。

5.对产品要做好色标管理,合格品为绿色、待验品为黄色、不合格品为红色,并按区域分类存放。

6.产品要有货位定位标志。

7.产品保管应做到帐、卡、物相符合。

(六)严格使用管理。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器械应符合以下要求:

(1)加强设 备管理。对损坏设备进行维修,对维护、保养、检查等环节进行管理,建立设备周期性检查制度。

(2)加强对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管理。对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领用、发放要处于受控状态。

(3)加强对重点监控产品植入医疗器械的管理。使用植入医疗器械应当记录相关信息,至少应包括病人姓名、住院号、手术时间、手术医师姓名、产品名称、规格(型号)、产品跟踪号(生产批号)以及生产单位和供货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等事项,并与病历一同保存。

(4)建立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发现医疗器械不良反应要及时报告。

(5)加强操作使用人员的培训。尤其是三类医疗器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培训,包括技术操作方面、安全方面、自校自检方面的培训,做到要有培训合格的人员才能操作设备。

(七)建议国家局应尽快制定和出台医疗器械在流通、保管、养护、储存和报废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和规定,使药监部门和医疗机构在监督管理工作中有法可依。

机械加工实训报告篇7

1、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加快完善县乡两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体系,推进13个乡镇食品安全工作机构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力度,逐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任务考核机制,完善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重要信息通报制度和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2、协调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强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领域整治规范工作。严厉打击“问题乳粉”、“地沟油”、“瘦肉精”等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肉类、食用油、酒类、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等重点品种的综合治理工作;加强小餐饮、小饮食摊点、小食品店以及学校周边、社区周边、城镇沿街等重点区域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加大学校食堂的学生集体用餐卫生安全监管,防止重大集体中毒事故发生。

3、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报送和监测体系。建立完善各级各部门的信息报送网络,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系统,实行每月零报告制度。

4、加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机制建设。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必要时组织餐饮食品重大中毒事故应急演练,排除各种食品安全隐患,提高对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1、开展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许可工作和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严把餐饮服务环节许可关,健全餐饮服务业许可档案,实现全县餐饮服务店餐饮服务许可证持证率达100%;开展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服务人员的健康体检工作,培训、体检覆盖率达100%。

2、加强餐饮业市场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加强餐具消毒、厨灶卫生的日常监管,全县所有餐饮业的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加强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逐步探索小餐饮整治,推进量化分级管理。县城以上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达到90%以上,农村地区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达到60%以上;确保全县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3、开展餐饮服务环节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专项整治。严格落实餐饮单位食品添加剂采购索证、索票制度,实施食品添加剂备案制度。餐饮单位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进货验收、台帐登记制度建制达标率95%。

4、加强学校食堂餐饮安全监管。会同教育部门加大对学校食堂的监督检查力度,敦促学校健全餐饮安全各项组织制度,制定食物中毒应急预案,落实校长负责制。切实保障在校学生饮食安全,杜绝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三、开展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工作

1、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要建立基本药物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完善监督检查记录。加强基本药物殊药品管理,推进基本药物电子监管。药械经营、使用单位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监督检查全年城区不少于4次,乡镇不少于2次,农村不少于1次。

2、深入开展打击制售假劣药械专项整治活动。药品专项整治活动不少于8次。严厉打击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行动,打击利用互联网宣传销售假药的违法行为,加大对邮售环节药品的监管,加强对狂犬疫苗、精神、麻醉、部分中成药等特殊药品的监督检查。

3、开展医疗器械专项检查。加强植入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医疗器械专项检查不少于2次。

4、积极开展GSP认证工作。确保新一轮GSP认证工作稳步实施,逐步完善涉药单位检查记录档案和药品经营使用单位的信用评级管理机制,加强流通环节信息化建设。

5、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肃查处药械违法案件。案件查办率100%,结案率90%以上,涉嫌犯罪案件司法机关移送率100%,建立大案要案督查督办制度和报告制度,规范依法办案程序。

6、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药品、医疗器械监督性抽验和快检任务,配合市上完成计划性、监督性抽验任务。对基本药物实行全品种覆盖监督抽验,对投诉举报集中、违法广告严重的品种和高风险品种开展专项抽验。

7、加强广告监管。严格审批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对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企业及时移送工商部门查处。

8、加强药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完善监测网络,扩大在线呈报单位覆盖面,提高药品ADR的报告数量和质量。上报数量每十万人口不少于2例。

9、深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工作。2013年,按照省上安排,在县级公立医院全面推行药品“三统一”工作。全县所有村卫生室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年底前配送率达95%以上。加强对配送企业及基层医疗机构履约情况的监督,保证基本药物及时配送,货款及时结算。完善基本药物质量监管信息化建设,强化基本药物安全监测。

四、加强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监管

1、规范保健品、化妆品许可证办理工作。

2、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批发(连锁)企业、专营店、大中型商场(超市)监督检查,确保覆盖率达100℅。检查经营单位经销保健食品、化妆品的进货渠道、标签标识、产品合格标记、仓储条件、进销台帐记录等内容。督促指导经营单位建立和落实保健食品、化妆品进货检查验收、产品进销台帐登记等制度,把好产品货源质量安全关。

五、坚持依法行政,提升食品药品监管效能

1、加强新闻宣传和科普教育。做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活动。全年集中开展3次大的宣传活动,通过印发科普读物、开辟专栏、专题报道、社区宣传、户外各式广告等多种形式向社会提供立体式的宣传教育。

2、推进电子政务公开,通过与省、市药械实时监控系统、特药监管系统等相关网络系统对接,逐步实现网上办公和网上监管。

3、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法律文书的书写,组织开展执法大检查和行政处罚案件自查活动,提升行政执法水平。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建立健全党员学习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加强党建和反腐败工作,开展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强化廉洁自律和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切实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

5、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务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杜绝“小金库”和坐支挪用现象。

机械加工实训报告篇8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56名护理人员进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相关知识调查,并统计分析2010~2012年护理人员对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出现的错误。

结果:39份报告中全部信息填写完整。概念,描述正确12份,合格率31%。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相关知识得分(7.1±0.65)。

结论:护理人员填写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报表存在较多缺陷,应引导护理人员正确认识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提高护理人员监测与处理,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水平。

关键词:护理人员 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 监测 上报 统计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67-02

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一般是因为产品设计的缺陷、已有的注册审核应用说明书不正确或是不详细等因素导致的,但是此产品质量却是合格的[1]。现代化社会医疗模式,使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迅猛增涨、改革。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了简便,先进的良好效果。当然,操作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不良事件,具有两重性,即在正确操作方法时也出现某些对患者不良的反应,甚至造成患者机体,器官损伤,由此可见,在2013年1月-2月期间,对我院出现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报表加以回顾性调查分析,同时对本院56名护理人员予以相关知识的调查,为实行针对性的有关措施增强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导致不良事件的知识水平与上报的质量提供更为有力的依据,具体调查分析内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调查资料以临床科室作为单位,利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院随机性抽取7个临床科室内的56名护理人员加以调查,全部为女性。年龄均在20-46岁之间,平均年龄(29.54±3.75)岁。根据职称可分成:主管护师有12名,护师有16名,护理人员有28名。学历:学历大专44名,中专12名。

1.2 方法。

1.2.1 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报表质量调查方法。统计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务人员对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报表192份,其中护理人员上报38份,对38份报表分别从报表内容,是否完整这两方面进行调查,以报表中所有内容填写完整,不良事件名称,概念,符合标准为合格。内容填写不完整,不良事件名称不规范,不良事件过程描述不详细,医疗器械产品编号漏缺,医务器械分类名称填写不完整,不准确等为不合格。

1.2.2 护理人员可疑不良事件有关知识的调查。护理人员医疗器械可能出现不良事件的有关知识调查,根据对相关文献的参考,自行设计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其问卷的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对医务器械可能出现不良事件的认知情况,共设有9题。主要是单选的答题方式,根据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报告及监测管理的办法里面有关规定予以评定,答对一题计1分,答错一题计0分,总分共9分。还有一部分是影响医疗器械可能导致不良事件的报告因素,可以设多选[2]。本次调查共发放出56份问卷,全部问卷有效回收。

2 结果

2.1 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报表质量调查结果,39份报表中全部信息填写完整,概念描述正确12份,合格率30.9%,同一张报表中出现多处缺陷,出现错误,概率由高到低分别为:不良事件名称欠准确15份(38.46%)对病人造成后果及处理描述过于简单11份(28.21%),医疗器械厂家,条码缺填13份(33.33%)。

2.2 临床护理人员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相关知识调查结果:56名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的相关知识得分4~9分。不同职称,学历的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相关知识得分比较。详见表1。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监测对医疗器械使用质量评价及患者诊疗,安全、有效具有主要的影响[3]。根据所检查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发现,护理人员填写报表质量不理想,报告信息内容不够具体,准确,直接造成分析评价困难,信息价值不高,这主要是临床护理人员未重视对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相关报告与教育有关。对56名护理人员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尚可,但最低分为4分,可能与各病区,对新进医疗器械物品使用学习欠缺有关,也与个人的认知程度及重视程度有关,临床护理人员相关继续教育和培训缺乏,而影响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报告工作开展,表2结果显示:影响临床护理人员上报因素较多,其主要的2个因素是64.29%的护理人员因工作繁忙而没有上报,60.71%的护理人员认为某些医疗器械物品使用的不良事件视为常见,无需上报,说明护理人员医疗服务安全意识不强,很多因工作忙而疏忽另一方面,缺乏对此项工作的重视,报告意识谈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

3.2 对策。

3.2.1 增强临床护理人员上报医疗器械发生不良事件的意识,定期组织临床护理人员参与学习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报告和监测管理的办法。加强其监测目的及重要性的宣传,了解有关典型的案例,以国家重点监测中医疗器械提出的可疑即报为原则。特别是新出产品,使护理人员提高认识,了解报告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是每个医务人员的职责,在每个临床科室,护长负责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监控,并做好此项工作宣传,定期进行有关知识学习,指导护理人员掌握上报流程,督促及时填写报告。科室设立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报告登记本,对主动登记的护理人员适予表扬,鼓励,激发护理人员自觉主动填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4]。

3.2.2 增强填写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的方法培训,定期组织动员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的填写,明确其具体要求,强调其报表中各个项目的信息内容及重要性,培训护理人员于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上报时应该做到数据的完整与信息的全面,对过程的描述要尽量详实,对预防及处置的方法记录要完整,以利于对效果的评价。

3.2.3 提高护理人员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医院通过组织业务学习,专题讲座及临床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指导护理人员掌握相关器械使用常识,科室收集所有购置医疗器材使用说明书,统清放置资料夹中,掌握不当操作对患者造成损害,影响。每次操作均向患者讲解目的,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取得患者配合,理解。保证操作诊疗效果与安全,了解住院病人对医疗器械使用的需求,了解有关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相关知识及监察工作重要性,让患者主动报告不良事件,提高报告率。

3.3 医护人员所起的作用。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背景及行业位置,可以掌握了解事件发生的重要资料,并且具备良好的科学鉴别能力[5]。所以,临床中医护人员于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医护人员应该及时的报告、统计分析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切实配合相关部门及企业的调查,以便确保公众器械的使用安全。

4 总结

在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及应监测中护理人员具有主要作用,而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的报告与监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强化医疗诊治的安全意识,积累更多的经验,为今后临床合理的应用医疗器械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降低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产生的危害性,以便促进患者在医院期间的诊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努尔江・沙布开,余永强,蒋冬贵,朱舒兵.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完整性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0,9(12):121-122

[2] 王兰明,王亚东,梁万年.对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体系工作机制和能力的初步调查[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4(10):257-258

[3] 陶靖环,李晓静,王亚东,彭晓霞.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3(22):564-565

[4] 梁万年,李少丽,王亚东,颜敏.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构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32):632-633

上一篇:企业经营模拟实训报告范文 下一篇:机械基础实训报告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