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实训报告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6 23:33:49

机械实训报告总结

机械实训报告总结篇1

图1大会主会场

图2出席年会的各位嘉宾

年会围绕“构建仿真平台,驱动创新设计”的主题展开.大会开幕式由中国软件协会数学软件分会秘书长张云泉博士主持,4家主办单位的代表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协会理事长王泽玉研究员以及ANSYS中国区技术经理丁海强先生代表国内外厂商分别为大会致欢迎辞和开幕词.

开幕式还举办了中国汽车技术培训中心揭牌仪式. 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事业部凌天钧总工程师作为第1届理事会理事长宣布中心成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总干事、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黎晓东研究员和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为中心成立揭牌;德国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常务理事、国际著名汽车轻量化技术专家陈立禾博士代表海外联合创办单位为中心的成立致祝贺词.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计辅》主编钟万勰先生被聘为中心的理事会顾问.

图3凌天钧总工程师宣布中国汽车技术

培训中心成立图4黎晓东研究员和教授为中国汽车

技术培训中心成立揭牌

开幕式之后的大会主旨报告由王泽玉研究员主持.钟万勰院士作题为“工程与科学计算集成软件平台SiPESC”的报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莫军研究员作题为“面向重大装备的CAE应用与研究”的报告;ANSYS中国区技术经理丁海强先生作题为“系统化工程仿真”的报告;凌天钧总工程师作题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技术现状、CAE分析特点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报告;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产品市场经理罗一峰先生作题为“借助英特尔智能志强平台,应对CAE领域设计分析和仿真带来的挑战”的报告.

图5中国科学院院士、《计辅》主编钟万勰教授

图6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科技委

副主任莫军研究员

“CAE技术趋势论坛”是每届CAE年会的重头戏,组委会邀请各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为大会演讲.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周舟博士作题为“面向汽车正向开发的CAE技术发展趋势”的报告;LMS China技术总监石银明博士作题为“挑战设计极限――LMS疲劳测试与仿真技术概述及最新进展”的报告;Siemens PLM全球CAE产品市场总监RAVI博士作题为“仿真面临的挑战和最佳实践”的报告;三一集团副总经理兼数字电动研究院院长王建明博士作题为“数字化样机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的报告;Autodesk中国区制造业销售经理王红蕾女士作题为“Autodesk与CAE――卓越由此开始”的报告;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CAE实验室主任赵宇波研究员作题为“基于仿真的深度工业设计”的报告;北京市计算中心副主任宁静研究员作题为“云计算在CAE中的应用”的报告.

图7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周舟博士

图8LMS China技术总监石银明博士

年会还设国防科技工业、汽车交通、先进制造科技与应用分会场,为航空、航天、兵器、汽车、船舶和通用机械等行业的代表提供专业研讨和交流的机会.

为推广CAE技术支持产品创新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普及CAE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主办方还组织进行“2011中国CAE应用最佳实践案例”、“2011中国CAE领域杰出贡献奖”、“2011中国CAE年会优秀论文奖”等评选颁奖活动.

经组委会评审,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送报的“基于试车场和台架载荷的车辆悬架损伤寿命分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送报的“洗衣机外损解决方案”和中国南车集团送报的“协同仿真平台”等3个项目获“2011年中国CAE应用最佳实践案例奖”;安世亚太公司获“2011中国CAE领域杰出贡献奖”.年会共收到论文150余篇,论文集收录84篇,经过第7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的专家认真审阅,最终评选出优秀奖6名、三等奖3名、二等奖2名、一等奖1名.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谢鹏程等的“高分子材料PVT特性在线测试技术及其在模塑成型CAE中的应用”获一等奖;集瑞联合重工有限公司研究院王诗虎等的“超级单胎牵引车振动仿真分析与优化”和上海电气电站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王恭义等的“CAE技术在高温蠕变计算中的应用”获二等奖. 年会组委会与《计辅》杂志社达成协议,本届年会所有获奖论文将统一推荐到《计算机辅助工程》杂志免费正式发表.

机械实训报告总结篇2

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监督检查计划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等法规的相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山西省2021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监督检查计划。

一、工作目标

 根据2021年全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更好的贯彻落实《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我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日常监测工作,强化风险信号的发现识别,指导企业开展风险评估,推进风险信号的闭环管理,提高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展医疗器械上市后风险监测意识,确保在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中产品注册或备案数量占获准注册或备案产品达到100%。  

二、重点检查项目

1.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用户资料注册填报情况;

2.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评价和处置严重不良事件及风险信号情况;

3.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按规定时限编写产品定期风险评价报告情况;

4.创新审批的医疗器械开展重点监测情况。

三、重点检查内容

1.是否在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中规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制度和人员。

2.是否组织或参加《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相关法规培训。

3.是否在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注册、完善用户信息,用户信息中是否填写监测负责人和联系人信息和联系方式,人员变动后是否及时更新。

4.是否在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登记全部产品注册(备案)信息,新取得的注册(备案)证书是否在30日内完成录入工作。

5.是否按照规定时限分析、评价严重和死亡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6.是否对医疗器械风险信号开展风险评价并撰写风险评价报告,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7.是否按照规定时限要求撰写并向省药物警戒中心提交产品定期风险评价报告。

8.是否按照要求妥善保存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相关记录和资料。

9.是否按要求对创新审批的医疗器械在首个注册周期开展重点监测、撰写并提交重点监测工作方案、重点监测报告和工作总结。

四、工作步骤

(一)3月15日-7月30日为自查阶段

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综改示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要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本辖区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自查。省局委托省药物警戒中心组织省内第二类及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展自查。(见附件1)

(二)7月30日-9月20日为检查阶段

省局组织省药物警戒中心根据各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自查情况和市级监测中心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抽查,重点抽查:1、无菌植入性高风险医疗器械及防疫物资生产企业;2、不认真落实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责任的企业。抽查采取飞行检查模式,对于抽查中发现不符合法规要求的将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按照法规要求予以处罚。

(三)9月20日-11月15日为总结阶段

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综改示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要认真进行总结,全面分析存在的问题,保证辖区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中产品注册或备案数达标。并于2021年11月25日前形成2021年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日常监管总结(含: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监管基本情况、主要措施和经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开展检查情况、风险分析管控情况)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监管数据汇总表》(见附件3)报省局医疗器械监管处邮箱。省药物警戒中心于2021年12月10日前形成全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汇总报告并报我处邮箱。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综改示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落实属地监管责任的基础上,结合辖区工作实际制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检查方案,对辖区内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采取全覆盖检查。(见附件2)

2.抓好法规培训工作。省药物警戒中心要做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各市监测及监管人员的法规宣贯培训工作,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注册人开展产品不良事件风险评价指导原则》等法规及技术指导文件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并结合日常检查工作狠抓落实。

3.做好监督抽查工作。省局将根据工作需要,从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综改示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抽调2名熟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专职人员参与检查工作。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综改示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于6月30日前将专职人员信息(见附件5)报省局医疗器械监管处邮箱。

4.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综改示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山西省药物警戒中心对企业报告的风险信号要监督企业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经分析研判,认为企业采取的控制措施不足以有效防范风险的,采取警示信息、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责令召回、要求其修改说明书和标签等监管措施。

 

附件: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不良事件自查报告

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检查要点(试行)

      3.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监管数据汇总表

4.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现场检查记录表

5.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检查人员信息表

 

 

 

 

 

 

 

 

 

 

 

 

 

 

 

 

 

 

 

附件1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不良事件自查报告

企业名称

 

法定代表人

 

生产地址

 

生产范围

 

注册产品数

Ⅰ类

Ⅱ类

Ⅲ类

 

 

 

产品主要

销往省份

 

一、自查依据

1.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再评价管理办法》

2. 《医疗器械注册人开展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

注:企业应对照上述两个文件逐条进行自查。

二、企业不良事件开展情况

 

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说明:1、组织机构与人员;2、持有人职责与义务;3、个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4、群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5、定期风险评价报告;6、重点监测;7、风险控制;8、再评价。

 

 

 

 

 

 

 

 

 

 

 

 

 

三、自查中发现的问题

 

三、整改措施及计划

  

四、整改结果

 

 

 

 

年    月    日

五、企业认为需说明的其他问题

 

 

 

 

 

 

 

 

附件2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检查要点(试行)

类别

编号

内容

要点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

办法》条款

1、组织机构与人员

1.1

建立包括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制度及医疗器械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

设立或指定部门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检查持有人的组织结构图和文件。

1.组织构架中应该有负责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部门或指定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制度,应至少包含不良事件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监测工作部门和人员、监测工作培训管理、不良事件调查、不良事件应急处置、不良事件监测记录管理等相关规定。

第一章第三条

第二章第十四条

1.2

配备与产品相适应的人员从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工作。

检查负责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部门人员的配备情况,包括人员的学历证书、资质证书和培训记录。

1.从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的人员应具有医学、药学或医疗器械相关专业的背景和实际监测工作能力;

2.监测人员应接受过不良事件监测的相关培训及考核,且每年不得少于1次。

第二章第十四条

2、职责与义务

2.1

持有人应当注册为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用户,主动维护其用户信息,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持有人应当持续跟踪和处理监测信息;产品注册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当在系统中立即更新。

1.查看持有人是否有注册用户能够登录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是否及时对产品注册信息进行更新,是否通过该系统按照要求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2.查看持有人在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中的信息和监测机构掌握数据是否一致情况。

第二章第十四条

第三章第十九条

第三章第二十条

2.2

持有人应当公布电话、通讯地址、邮箱、传真等联系方式,指定联系人,主动收集来自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使用者等的不良事件信息

通过查看书面文件或与工作人员交流了解持有人器械安全性信息收集途径,评估信息来源是否全面;

查看具体收集途径的有效性,如电话、网站等;

了解如何开展文献检索及报告工作等。

第三章第二十条

2.3

持有人应当建立并保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记录应当保存至医疗器械有效期后2年;无有效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5年。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监测记录应当永久保存

查看持有人是否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监测记录的保存年限是否符合要求。

第三章第二十二条

3、个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3.1

个例报告:持有人发现或者获知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应当立即调查原因,导致死亡的应当在7日内报告;导致严重伤害、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者死亡的应当在20日内报告。

1.检查持有人是否按照要求报告个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登录持有人用户直接查看报告情况、核对报告时限;

2.核对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查看是否存在逾期未处理的不良事件。

 

第三章第二十五条

 

3.2

境外报告:进口医疗器械的境外持有人和在境外销售国产医疗器械的持有人,应当主动收集其产品在境外发生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其中,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者死亡的,境外持有人指定的人和国产医疗器械持有人应当自发现或者获知之日起30日内报告。

1.检查持有人是否按照要求报告不良事件,登录持有人用户直接查看报告情况,核对报告时限;

2.核对境外持有人是否与其指定的人建立了信息传递机制,并采取了及时处理措施。查看相关记录及在线报告情况。

第二章第十五条

第三章第二十七条

3.3

个例报告的评价:持有人在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或者通过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获知相关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应当按要求开展后续调查、分析和评价,导致死亡的事件应当在30日内,导致严重伤害、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者死亡的事件应当在45日内向持有人所在地省级监测机构报告评价结果。对于事件情况和评价结果有新的发现或者认知的,应当补充报告。

1.检查持有人是否在时限要求内按照要求对死亡、致严重伤害、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者死亡的事件开展调查、分析和评价工作。

2.是否根据后续调查情况提交了补充报告(必要时);

3.如果各级监测机构对持有人的个例评价结果存在异议的,是否重新开展了调查和评价工作。

第三章第二十九条

4、群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4.1

群体事件的报告:企业应建立医疗器械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持有人发现或者获知群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应当在12小时内通过电话或者传真等方式报告不良事件发生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同时通过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群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基本信息,对每一事件还应当在24小时内按个例事件报告。

查看企业是否建立医疗器械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1.检查12小时内电话或者传真报告的证明;

2.检查在线填报的群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基本信息;

3.检查24小时内填报的群体事件涉及的所有个案报告。

 

第三章第三十一条

 

4.2

群体事件的调查:持有人发现或者获知其产品的群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应当立即暂停生产、销售,通知使用单位停止使用相关医疗器械,同时开展调查及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自查,并于7日内向所在地及不良事件发生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监测机构报告。

查看持有人调查处理过程,调查应当包括产品质量状况、伤害与产品的关联性、使用环节操作和流通过程的合规性等。自查应当包括采购、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同型号同批次产品追踪等。

第三章第三十二条

 

 

群体事件的控制:持有人应当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时风险信息,将自查情况和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报所在地及不良事件发生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要时应当召回相关医疗器械。

检查持有人对群体事件采取的控制措施,重点关注是否及时风险信息,是否按时限向监管部门报告,是否及时采取了控制措施。

第三章第三十二条

 

5、定期风险评价报告

5.1

PRER报告提交:持有人应当自产品首次批准注册或者备案之日起,每满一年后的60日内完成上年度产品上市后定期风险评价报告。其中,经药品监管总局注册的,应当提交至国家监测机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的,应当提交至所在地省级监测机构。第一类医疗器械的定期风险评价报告由持有人留存备查。获得延续注册的医疗器械,应当在下一次延续注册申请时完成本注册周期的定期风险评价报告,并由持有人留存备查。

1. 查看产品注册证明文件;

2. 在首个注册周期内的医疗器械,查看既往定期风险评价报告。

3.获得延续注册的医疗器械,查看延续注册申请时完成的本注册周期内定期风险评价报告(如符合)。

第三章第三十九条

5.3

PRER报告内容审核:定期风险评价报告内容应符合要求

1. 报告内容至少应包含:产品基本信息、国内外上市情况、既往风险控制措施、不良事件报告信息、其他风险信息、产品风险分析、本期结论等。

2. 查看定期风险评价报告中医疗器械的风险信息汇总在其生命周期内是否是连续、不间断的。

 

第三章第五节第三十八条

6、重点监测

6.1

医疗器械重点监测品种涉及的持有人应当按照医疗器械重点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工作,主动收集其产品的不良事件报告等相关风险信息,撰写风险评价报告,并按要求报送至重点监测工作组织部门。

1.持有人重点监测实施方案,包括制定的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重点监测方案报送至相关重点监测工作组织部门的记录;

2.重点监测实施方案的内容应至少包含设立监测点、监测期、监测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同类产品风险文献分析等要点;

3.重点监测实施的过程性记录:包括设立监测点、主动收集不良事件报告、风险评估工作、年度总结报告等;

4.产品风险评价报告及报送记录:应至少包含产品概述、监测情况分析、文献及研究资料分析、风险分析和评价、控制措施等要点。

第四章第四十五条

6.2

创新医疗器械持有人应当加强对创新医疗器械的主动监测,制定产品监测计划,主动收集相关不良事件报告和产品投诉信息,并开展调查、分析、评价。

创新医疗器械持有人应当在首个注册周期内,每半年向国家监测机构提交产品不良事件监测分析评价汇总报告。

1.查看注册证明性文件提出的上市后持续关注和研究的要求,检查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持有人是否制定了产品监测计划,并符合了上市前提出的相关持续研究要求。

2.查看产品监测计划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

3.监测实施的过程性记录:是否设立了监测点;查看主动收集、调查、分析、评价产品主要用户的不良事件报告和产品投诉信息的相关记录;

4.查看监测分析评价汇总报告提交记录。

第四章第四十七条

7、风险控制

7.1

持有人通过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发现存在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不合理风险的医疗器械,应当根据情况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并报告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持有人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与用械安全相关的风险及处置情况。

查看具体产品风险控制的档案资料,包括是否根据产品风险的情况,采取了控制措施,措施是否有效。

第五章第四十八条

 

7.2

省级以上监测机构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评价和审核、不良事件报告季度和年度汇总分析、群体不良事件评价、重点监测、定期风险评价报告等过程中,发现医疗器械存在不合理风险的,应当提出风险管理意见,及时反馈持有人并报告相应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持有人应当根据收到的风险管理意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查看持有人是否针对收到的风险管理意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查看监测系统的反馈记录和省级以上监测机构的书面文件,并一对一核对企业是否针对每项风险管理意见采取了措施。

第五章第五十一条

 

7.3

进口医疗器械在境外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或者国产医疗器械在境外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被采取控制措施的,境外持有人指定的人或者国产医疗器械持有人应当在获知后24小时内,将境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情况、控制措施情况和在境内拟采取的控制措施报药品监管总局和国家监测机构,抄送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时报告后续处置情况。

查看持有人是否按照要求和时限报告境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情况、控制措施情况和在境内拟采取的控制措施。

第五章第五十三条

8、再评价

8.1

持有人主动开展:持有人主动开展医疗器械再评价的,应当制定再评价工作方案。通过再评价确定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应当在再评价结论形成后15日内,提交再评价报告。其中,药品监管总局批准注册或者备案的医疗器械,持有人应当向国家监测机构提交;其他医疗器械的持有人应当向所在地省级监测机构提交。

1.检查再评价工作方案;

2.检查是否开展以下工作:根据产品上市后获知和掌握的产品安全有效信息、临床数据和使用经验等,对原医疗器械注册资料中的综述资料、研究资料、临床评价资料、产品风险分析资料、产品技术要求、说明书、标签等技术数据和内容进行重新评价;

3.检查再评价报告提交情况,再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产品风险受益评估、社会经济效益评估、技术进展评估、拟采取的措施建议等。

第六章第五十五条、五十六条、五十七条、五十八条

 

8.2

监管部门责令开展: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开展再评价的,持有人应当在再评价实施前和再评价结束后30日内向相应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监测机构提交再评价方案和再评价报告。

再评价实施期限超过1年的,持有人应当每年报告年度进展情况。

1.检查持有人是否按照要求在再评价实施前和结束后30日内提交再评价方案和报告。再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产品风险受益评估、社会经济效益评估、技术进展评估、拟采取的措施建议等;

2.是否根据监管部门的审核意见采取了相应风险控制措施;

3.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持有人开展的再评价结论有异议的,持有人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重新确认再评价结果或者重新开展再评价。

第六章第五十九条、六十条

 

 

 

附件3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监管数据汇总表

填报单位:(公章)               数据截止日期:  年  月   日

监督

管理

综合

情况

 

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总计

自查家次

 

 

 

 

自查覆盖率(%)

 

 

 

 

检查家次

 

 

 

 

检查覆盖率(%)

 

 

 

 

限期整改家次

 

 

 

 

整改完成家次

 

 

 

 

填表人:                          联系电话:

 

 

 

附件4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现场检查记录表

单位名称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法定

代表人

 

地  址

 

检查日期

 

检查类型

日常监督检查     

跟踪检查

检查方式

通知检查    飞行检查   

产品分类

£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检查依据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其他                                      

序号

不符合相关法规文件的条款/条款号

(关键项目前加*)

不符合项描述

 

 

 

 

 

 

不符合项共  项:其中关键项  项,一般项  项。

检查组成员签字

组员

 

组长

 

观察员

 

被检查单位确认检查

结果

 

签字:

(加盖公章)

                                           年   月   日

备注

 

附件5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检查人员信息表

姓名

性别

单位

部门

联系方式

 

 

 

 

 

 

 

 

 

 

 

 

 

 

 

 

 

 

 

 

 

 

 

 

 

 

 

 

 

 

 

 

 

 

 

 

 

 

 

 

 

 

 

 

 

 

 

 

 

 

 

 

 

 

 

 

 

 

 

 

 

 

 

 

 

 

 

机械实训报告总结篇3

1.1目的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总体要求和区委、区府及市局的总体部署,围绕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政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1.2工作原则

由分局党组统一领导,行政职能部门为责任主体,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靠科技,整合资源;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工作原则。

1.3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市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及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4基本情况

随着群众对健康的重视和对不良反应认识的提高,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的发生呈逐步上升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各国住院病人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10%-20%,其中5%的人导致死亡。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致死是社会人口死因的第4位,占据于心脏病、癌症、中风之后。而由于药品使用不当和使用假劣药品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对社会危害则更大。因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有关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管理法规中建立了再评价制度,并明确了对发生不良事件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可采取强制的行政措施。

近几年来,我区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事业得到了大发展,全区共有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单位182家(3所二级综合医院,3所二级专科医院,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2所村卫生所),药品生产企业19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5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90家,药品经营企业99家。全年的生产总值达20多个亿。随着国际医学园区的正式启动,医药经济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近年末,我区发生了1例导致人员死亡的严重不良事件。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简称突发不良事件)和国家药监部门有关法规中所述的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下列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同一药品或医疗器械正常使用时突然导致二人或二人以上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第二,同一药品或医疗器械非正常使用下突然导致二人或二人以上的严重药源性疾病和严重器械不良事件;第三,因药品或医疗器械质量问题造成的人体伤害;第四,因疫苗质量原因造成10人以上的预防性接种异常反应,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

本条款所指的严重是指致死、危及生命、永久或显著性导致先天畸形或出生时缺陷致残,丧失活动能力以及导致住院,

2组织机构和职责

2.1组织体系

坚持党组织统一领导下的政府领导责任制,分局局长是本区处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责任主管。

2.1.1领导机构

根据区应急办的要求,分局成立了市区处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领导小组,组长由分局局长担任,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其中一位副局长为常务副组长,负责具体事务。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向区、市局二级应急办报告有关处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情况。

及时报告本区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信息及有关情况,按职能和程序向上级部门汇报,组织实施《市区处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审定《市区处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指导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组织协调有关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和应急演练工作。

2.1.2办事机构

设立区处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办公室,负责应急的具体事项,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的一名副局长为应急办公室主任,分管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科室负责人为副主任。

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负责处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情况和信息的收集工作。

根据应急预案负责区处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处置工作。

负责预案管理、编制和修订工作。

负责应急的演练和培训工作。

负责《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的处置和上报工作。

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邮件信箱,承担24小时的应急值班。

组织区处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协调市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技术分析和评价;联系市药品检验所和医疗器械检测所的相关产品检测和检验工作。

承担区和市局应急办交办的其他任务。

2.1.3专家机构

成立区处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由相关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应包含区内各临床科室的学科专家、药学专家、行政管理专家和市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专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应邀参与应急处置工作,根据上报和收集掌握的情况,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和事态评估。

专家机构的职责:

参与《市区处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的拟订和修订工作。

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处置工作提出建议。

对处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进行技术指导

为公众提供有关的技术咨询。

2.2组织体系框架

各参与部门要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原则,开展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应对工作。

3预防和预警机制

3.1信息监测

3.1.1各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应严格按照GMP、GSP、GPP及《市医疗机构药剂管理条例》的要求,做好对药品生产、销售和使用记录,特别应加强对凭处方销售的药品和特殊药品的管理,便于对突发事件涉及的产品进行调查、追踪和控制。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定期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上报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生产企业每年进行汇总报告,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每季度集中报告。对新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15日内报告,对进口药品和新药应重点监控。

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生产、销售和使用记录,加强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监控的医疗器械以及植入类的医疗器械的监控,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和使用追踪制度,以便于对突发事件涉及的产品进行调查追踪和控制。

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建立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管理制度、管理机构,明确责任人,定期做好常规事件的报告、监测和上报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接种单位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应当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接收、购进记录。

药品监管分局应定期对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进行法规培训和技术培训,对应急预案进行学习,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加强信息的收集,建立相关单位的基础信息库并及时对数据库进行维护。

3.2预警

3.2.1预警级别。按照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可控性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般(IV级)、较重(III级)、严重(II级)和特别严重(I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红色等级(I级):使用药品和医疗器械造成人员死亡或30人以上和治疗无关的毒副反应。

橙色等级(II级):使用药品和医疗器械造成人员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或20人-30人一般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和药品不良反应的。

黄色等级(III级):使用药品和医疗器械对生命有危险并导致人体永久或显著伤残的或引起10人-20人出现与治疗无关的毒副反应。

蓝色等级(IV级):使用药品和医疗器械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或出现10人以下不良反应的。

法律、法规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应急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级别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2.2预警级别及。预警级别首先由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处置领导小组,依照制定的预案所确定的预警等级提出预警建议,并报区应急办批准。

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预警信息或宣布取消需区、市应急办统一进行。

3.2.3预警公告内容。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名称、预警级别、预警区域或场所、预警起止时间、影响估计及应对措施、机关等。

预警公告后预警内容变更的,应当及时变更公告。

3.2.4预警公告方式。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公告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等公共媒体和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对特殊人群、特殊场所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3.2.5预警处置。进入预警期后,领导小组在报请区应急办同意后,可视情况采取以下预防性措施:

(1)准备或直接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2)必要时,向公众可能受到突发公共事件危害的警告或者劝告,宣传应急避险常识;

(3)组织应急联动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人员进入待命状态,视情况动员后备人员;

(4)调集、筹措治疗所需物资和设备;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4.1.1响应等级分级。

根据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特点,并按突发公共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处置要求以及市局的响应等级进行分级

4.1.2明确响应程序

要明确信息处理、抢救援助、医疗救护、疾病控制、现场监控等基本响应程序,明确责任人、应急联系方式、组织协调和物资调用等要求,并按响应等级和处置要求启动预案。

4.1.3决定响应等级

依照有关决定和预案提出建议,报区应急办批准后组织实施;发生重、特大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响应等级,由领导小组报区应急办批准后组织实施。

4.2信息共存和处理

4.2.1迅速报告信息

一旦发现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有关单位要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立即报区处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办公室,有关的质量投诉举报部门对符合《市区处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的情况也应及时报应急办公室。

4.2.2严格报告制度

对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报告实行应急报告、及时报告和补充报告制度。有关部门收到相关信息后,应立即向《市区处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汇报,在接报后30分钟内分别向药监部门、区委、区府、区应急办、市局值班人员口头报告,并在1小时内以书面形式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事发时间、地点、报告人联系电话及事件的基本情况。在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及时做好补充报告。

4.2.3应急处置期间,事件发生的单位和治疗部门及相关专业技术机构应根据需要实行值班制度并每日向处置群体不良事件办公室报告。

4.2.4现场信息采集。现场信息包括人员伤亡、待救援人员情况、危险源现状、发展趋势及控制情况、现场医救情况、现场救援进展情况和现场救援队伍情况、现场救援物资供应情况。现场信息由区处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办公室采集,及时向领导小组和区应急办报告,并按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4.2.5突发事件中涉及外籍或港澳台人员伤亡的或者可能影响境外的,由区应急办按有关规定上报市应急办。

4.3通信

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应配置电话、传真机、互联网终端,并利用公用通信网建立通信联系。现场指挥应配置手机、手提电脑等通信和办公设备。

4.4指挥和协调

4.4.1处于启动状态时,相关单位人员根据应急领导小组部署,负责或参与辅助指挥决策、专业信息保障等部门的运作,积极协调卫生部门参与应急工作。发生涉外突发公共事件时,区外办、区旅游局等部门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和职责分工,参与区应急处置工作,并负责承办相关事项。

4.4.2专家咨询和辅助决策

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领导小组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不良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咨询委员会。参与应急处置工作,根据上报和收集掌握的情况,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和事态评估,研究并提出应对处置措施,为应急提供决策咨询。

4.5应急处置

4.5.1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发生单位和所在社区有进行先期处置的第一责任,相关单位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即时应急处置。

4.5.2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领导小组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控制事态并向上级报告。

4.5.3先期处置指挥,由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领导小组负责。必要时,可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组织联动单位采取现场应急措施。

4.5.4应急处置措施

发生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尤其是进入应急状态后,有关职能部门应立即调动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确保应急处置行动的有效进行,并采取下列措施:

4.5.4.1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应立即阻止和限制相关产品的使用,并依法进行标示、登记和封存,采取终止可能导致损害扩大的活动等保护措施,调查同批号产品的流向,迅速消除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危害和危险源等控制措施;

应对全区相关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进行检查,了解相关产品的进货数量、使用数量、库存量、进货渠道等;对有违法行为的单位予以立案;为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可紧急调用营救和救治的物资;

对已发生的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进行调查,组织力量对事件调查、核实、确证,收集相关的病史、采购记录,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对已使用的产品进行调查,并根据情况采取召回。

4.5.4.2医疗机构:应立即停止相关产品的使用,应积极组织医务人员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必要时邀请市级医院有关医疗专家。

4.5.4.3疾病控制中心对由于使用疫苗产生的不良反应,应启动相关预案。

4.5.4.4公安部门应及时配合,防止病人家属因突发事件而引起的情绪波动。

4.5.4.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4.6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4.6.1当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难以控制或有扩大、发展的趋势时,要加大工作力度,并及时请求区应急办、市局应急办支援。

4.6.2相关单位职责

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专项预案分工和事件要求,各相关委办局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开展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按照应急联动机制与部署,迅速实施抢险救援,相互协同,全力控制现场态势,防止连锁反应。

与突发公共事件有关的医疗机构,应主动向领导小组和参与事件处置的相关单位提供与应急处置有关的病史资料,尽全力为实施应急处置、开展救援等工作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发生涉及外籍人员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区政府外事办等相关部门应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和职责分工,派人参与现场应急工作,并负责承办相关事项。

4.7新闻

4.7.1由区政府新闻办统一向社会。

4.7.2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发生后,实行新闻制度。

4.8应急结束

4.8.1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已基本完成,次生、衍生和事件危害被基本消除,应急处置工作即告结束。

4.8.2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承担事件处置工作的各相关职能部门和领导小组,需将应急处置工作的总结报告按照事件等级上报区应急办。

5后期处置

5.1善后工作

5.1.1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和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怃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

5.1.2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突发事件中的产品按不同情况予以处理。属无证或不合格的产品由稽查部门依法查处;属产品有缺陷的,上交市局注册部门进行再评价或召回;属医护人员使用不当的,移交卫生行政部门处置,涉及刑事的移送公安部门处理。

5.1.3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移交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

5.2社会救助

5.2.1对由于突发事件造成的人体伤害及其治疗费用,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资金和物资。

5.2.2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具体应急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5.3保险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商业保险公司应及时定损理赔。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及时足额支付保险待遇费用。有关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应按规定予以支付费用。

5.4调查和总结

5.4.1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处置完毕后,有关主管部门会同事发地单位和部门,应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规定,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向区政府、市局作出报告。

5.4.2对责任事故,应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5.4.3对应急工作进行总结,找出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找出预防、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环节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管理水平和相应能力,修订应急预案,逐步完善应急机制。

6保障措施

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和群众的基本生活。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应急处置(救援)现场指挥通信,应依托区应急办的应急通信交流,依靠应急处置专用通道,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做到信息整合,及时收集、掌握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准确、及时、全面地为应急处置、指挥决策,咨询提供文字、音像等形式的基础材料、数据、情况,确保办公室随时调用。

6.2队伍保障

6.2.1应急队伍的组建。医疗卫生救援队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产品检验机构是应急的技术支撑。

应急处置专业队伍,由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组建和管理。

6.2.2应急队伍的培训

各类应急队伍要合理部署和配置,配备先进的各类救援装备、器材和通信、交通工具,制订各类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并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演练;定期组织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应急演练,以加强组织协同和各专业保障,培养队伍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确保应急队伍完成应急处置任务。

6.2.3应急队伍调动

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发生时,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按照预案调动自己的应急队伍进行处置。

较大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发生时,由区应急办统一协调,调动应急抢险救援队伍。

6.3医疗卫生保障

区卫生局负责应急处置工作中医疗与卫生保障的组织和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必须快速组织医救人员对伤员进行应急救治,尽最大可能地减少伤亡。坚持“救死扶伤,以人为本”和“分级救治”的原则,区医疗急救中心负责院前急救工作,各级医院负责后续救治。

6.4物资与资金保障

围绕“明确一个机制,建立一个数据库”的目标,建立科学规划、统一建设、平时分工管理、用时统一调度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做好物资储备工作。以市级药品、医疗器械批发企业为物资供应的主渠道,签定相对应的协议,建立相关产品的生产企业数据库系统,保证应急时能及时调用。要与其它区、县和地区建立物资调剂供应的渠道,以备本区物资短缺时迅速调入;必要时,可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及时动员和征用社会物资。

6.5人员防护保障

政府有关部门要为涉险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宣传教育

分局应急办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应对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宣传教育。

公布有关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报警电话等。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等常识的宣传教育,增强意识和应急基本技能。

7.2培训

将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纳入药监干部培训内容。以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预防、应急指挥、综合协调等作为重要内容,增加干部学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知识和能力。应加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使用的不良事件和质量管理人员培训,有组织地向市民宣传合理用药、安全用械的知识,对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预案的培训。

7.3演习

领导小组应根据预案,定期组织专业性的应急演习,明确演习的队伍、内容、范围、场所、频次、组织、评估和总结。做好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通信联络,确保各种紧急状态下的有效沟通和统一指挥。通过应急演习,培训应急队伍,落实岗位责任,熟悉应急工作的指挥、决策、协调机制和处置的程序,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完善应急预案。

8监督检查与奖惩

突发群体不良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各部门应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定期检查本部门应急人员、设施、装备等资源的落实情况,并制定相应奖惩方案,并定期考核存在问题的单位,书面反馈给责任人,限期整改,直至追究责任。

9附则

9.1预案目录

9.2预案管理

9.2.1为确保应急预案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区应急办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制定总体应急预案、保障计划和应急手册,报区应急管理委员会备案。

9.2.2应急预案公布

应急预案经过区应急办评审通过后,由区长签署。政府各部门根据计划和需要,广泛向社会公众宣传应急预案,提供报警电话和主管责任部门信息,内容除外。

9.2.3应急预案修订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机构调整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以及应急处置过程中和各类应急演习中发现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每三年对应急预案进行修缮一次,必要时可作随时调整。但须报区应急办备案。

9.3制定与解释

本预案由市区处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领导小组制定并负责解释。

9.4预案实施时间

机械实训报告总结篇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院机械类专业含机电、机械、数控、模具、汽车等相关专业。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关注点不一样,学校和学生意见分歧由于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要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抽检评优,所以学校很紧张,万一结果不好,影响学校的声誉。但现状是,机械类专业绝大多数学生从第5学期中后期开始进行顶岗实习,而且大部分从事的是机床操作和产品检验、包装等工种,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与“设计”无缘。少部分学生在产品销售岗位实习,还有部分在售后服务岗位实习,与“设计”关系都不大,学生看不到毕业设计对他们将来的工作有多大作用,他们更关注的是就业。因此,没有太大的动力去认真地搞毕业设计。由于学校对老师有要求,老师本意当然想认真地指导学生,可是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不能与老师经常见面,有的根本见不了面,只能通过电话、网络沟通,学生上网不便,邮件也说不清楚,老师只能过一段时间督促一下,指导效果大打折扣。

2.毕业设计所需信息和资料难以搜集,影响进度毕业设计阶段,学生都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没有专门的提供给学生的图书馆、机房、网络、实验室等毕业设计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学生对相关专业资料的搜集、分析、利用等能力相对较弱,这些资源的缺乏令学生在选题、开题和具体实施阶段显得无从下手,只能胡乱参照往年或网上资料相关题目。例如,机械类专业学生中期检查交上来的题目大多是轴类、箱体类、圆盘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及数控编程、各种零件的模具设计、各种普通机床经济型数控化改造、电梯和机械手、水位、各种生产线等的PLC控制、机床夹具设计、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等等,题目有的大而空,有的是课程设计内容,有的是教材上的实例。学生撰写论文时参考教材或网络公开资料过多,没有什么数据支撑,也没有什么自己的观点和实际作品,谈不上论文的质量及学生水平的提高。

3.学生方面的原因江苏省这几年的高职招生,有提前单招,有注册入学,还有中职对口单招,最后,通过真正参加高考录取的考生,所占比例已经较少了。即使是这些学生,录取的分数也很低。而且,江苏省录取的总人数已经超过了报考学生总数,基本上只要想上学,都能上。所以招进来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水平和能力又参差不齐。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时间重叠,绝大部分学生是自己通过人才市场选择的实习企业,岗位要求学生和正式用工一样的工作时间和强度,学生每天上8小时甚至12小时的班,有的企业两班倒,有的三班倒,没有精力再去搞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前两年,也没有好好学习专业知识,造成很多学生不知道毕业设计要做什么,怎么做。老师给学生的课题,学生做不了,学生自己定的题目,又很不恰当。勉强写出的论文不规范,文字欠通顺,表述设计意图和设计方案逻辑性不强,质量很低,有的直接抄袭论文或干脆购买,没有起到培养综合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目的。

4.指导老师方面的原因由于学生多而专业教师少,教师的指导工作量过大,一般平均每位专业教师要承担十多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学生远在四处各地,老师无法对学生进行细致、系统和及时的指导和检查。而且本身又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老师的精力跟不上。另外,各个学校重点关注的是招生就业,使得老师可能不太重视毕业设计工作,不愿多花时间与精力。从教师本身来看,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没有实践环节,只能照本宣科;年长教师,没有知识更新的再教育环节,对新技术不太了解。老师自己实践水平不高,给学生的选题,为回避实践环节,很多选择了与工程实际相脱离的综述类题目或计算机仿真题目。这些都使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难度增大,难以保证质量。

二、对策分析

1.提前启动毕业设计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各主要专业课程向前两学年转移,减少第三学年的计划课程。第五学期初开始毕业设计,包括落实任务、查阅资料,掌握毕业设计的基本程序、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总体框架设计。学生在校完成毕业论文总体框架后,到企业、实习基地边实习边做毕业设计,更有针对性,学生不再感到茫然。

2.充分利用毕业顶岗实习到用人单位进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这几年,我院机械类学生的顶岗实习已提前至第5学期的下半学期,由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旺,所以,绝大部分学生自己都能较容易找到相关实习岗位。学生带着各自初拟的毕业设计课题,分散到不同地方、不同部门进行毕业实习,这种分散实习的方式不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秩序,比较容易被企业接受;还有部分学生,在第3或者第4学期已经选择了进入与学校签有合作培养协议的“订单班”学习,我系有“上海鸿得利”、“富士康”、“亿滋”、“无锡松下”等众多订单班,学生完成基本专业知识学习后直接进入这些单位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实际所从事的岗位联系,如果与初拟的框架有冲突,可再作研究内容和方法的调整,甚至重新开展课题研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校企共同指导学校自己聘请公司的技术人员做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实现校企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规范化指导,负责过程管理,制定毕业设计流程,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对后期的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指导和审核。保持与企业指导教师、毕业生的联系与沟通。企业的指导教师负责具体的技术、内容指导,提供企业相关资料以及学生与实习企业合作环境的协调。学校应支付企业导师一定报酬,同时,企业导师参与答辩要占到一定比例。我院建立了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要求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至少每周写一次周记,每个周记提出一个工作问题,解决一个工作问题,学习一个工作中需要的新知识点,详细记录,并报告指导教师,指导老师进行点评、指导,随时关注学生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学生还要完成手写的实习报告,也按周填写,学生的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一周的工作进行评价、总结.

4.丰富毕业设计课题来源

(1)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此类型题目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原因主要是近几年学校科研环境的改善及本系教师队伍的完善,科研项目逐渐增多,项目层次包括院级、市级、省级、部级。

(2)依托技能竞赛及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开展毕业设计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级申报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参加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汽车维修、汽车营销、数控操作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毕业设计开始时间可以依据竞赛时间进行调整,毕业设计可以以综合性竞赛项目实物作为成果,由竞赛辅导教师兼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前期创新过程中的作品进行完善和理论升华。通过技能竞赛学生熟练了技能,树立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更尝到了学习技能、精通技能的甜头。

(3)学生自己确立的课题。题目主要来自毕业顶岗实习或者将要就业的单位,收集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毕业设计题目。这说明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实践机会。对于部分搞不了设计的学生,要求他们将实习体会写下来,形成实习报告。

(4)模具、数控、机械、机电专业跨专业整合,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毕业设计课题探索,使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5)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教学课件的制作,如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夹具设计、数控编程、模具设计等课程中的动画、视频的制作。既巩固了所学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不断完善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开设毕业设计指导课程。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总结,我们大体上把机械类高职毕业设计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类,同时,我院已开设指导毕业设计的相关课程或讲座。1)工艺夹具类。此类主要完成各种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及加工零件所需夹具的设计。2)数控编程类。主要完成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及数控编程,可以和机械设计类结合,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机构的设计、机构零件的数控编程、加工。3)注塑、冲压模具类。主要完成各种注塑、冲压模具设计。4)机械设计类。减速器、机器人、机械手、各种泵、控制装备、农业机械、汽车、液压系统及各种设备的设计。5)机床类。机床主传动系统及进给系统设计、钻床、铣床、组合机床设计,也可以利用学校的金工实习车间进行各类机床的拆装、测绘训练。6)机械类课程图形库、动画库、试题库建设。7)机电一体化类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及各种设备的PLC控制系统设计。8)机电设备或生产线故障分析与诊断。

(7)答辩形式多样化。答辩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答辩地点可以选择校内的多媒体教室、实训室,也可以搬到校外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现场,邀请企业指导老师、技术人员、学生的同事一起参加答辩;答辩形式可以是陈述性答辩,也可以是作品展示性答辩;团队项目,可指定一人进行答辩。要保证各类形式如实习报告类、调查报告类、市场调研类、创业计划类、售后报告分析类、设计类都可以参加答辩。

三、总结

根据上面分析,现在的毕业设计质量较难保证,而现有国情下高职毕业设计暂时无法替代。但是,毕业设计也应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较大程度的改革,否则,不能发挥起应有的过渡桥梁作用,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是否能强化课程综合实训和课程设计,淡化毕业设计。例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合CAD/CAM课程进行综合实训;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基础、PLC等进行课程设计;数控编程与操作理论课程结合实训进行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训练。这样的训练更扎实,更有实效。

(2)毕业设计过程要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让学生明确其目的和意义。

(3)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训练的环节。完整的毕业设计过程应该包括专业实习、文献检索、题目选择、资料收集整理、大纲拟定、试验数据获取、理论计算、论文写作与论文答辩等环节。这些环节能使学生受到完成一个实际项目所必需的综合基本训练,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可能情况下的深造意义非凡。

(4)为了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建立毕业实习基地和毕业实习专用实验室。

机械实训报告总结篇5

一、“十个专项整治”活动成效明显

(我市辖区的被监管单位家。其中,生产企业家,经营企业家,使用单位家)截至目前止,我市全药监系统出动执法人员人次,车辆台次,检查各类诊所、卫生院、医疗机构、药械经营单位家,查处大小各类案件起,收缴假劣药械个品种(件),收缴罚没金额达万余元,有利打击了制售假劣药械行为。

一是诊所的专项整治。重点是清理过期失效药品,查处不凭处方售药行为。按职能分工涉及到稽查科、四县局五个部门(科、局),共检查各类诊所家,立案起,收缴罚没款共计万元,解决了诊所过期失效药品多、药品摆放零乱的现状。

二是药店的专项整治。重点查处零售搞批发,批发搞零售,批发挂靠经营行为。按职能分工涉及到稽查科、四县局五个部门(科、局),共检查药店家,立案起,收缴罚没款共计万元,有力整顿了我市药械市场流通的秩序。

三是处方药的专项整治。按职能分工涉及到稽查科、四县局五个部门(科、局),共检查诊所、药店、卫生院家,立案起,收缴罚没款共计万元,有力制止了抗菌素滥用,不凭医师处方销售使用行为。

四是购销记录的专项整治。按职能分工涉及到稽查科、器械科、四县局六个部门(科、局),共检查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家,立案起,收缴罚没款共计万元,有力规范了我市药械在市场的流通,保障全市人民用药用械的质量。

五是私配制剂的专项整治。重点是整治医疗机构,清理整顿出租科室行为。按职能分工涉及到稽查科、安监科、四县局六个部门(科、局),共检查医疗机构家,立案起,收缴罚没款共计万元,有力打击了制售假劣药品行为。

六是大型医疗器械的专项整治。共检查医疗机构家,立案起,收缴罚没款共计万元,保障了患者病情准确诊断和患者使用医疗器械的质量效果。

七是认证企业的专项整治。重点是抓好已认证企业的回头看,提高药品监管水平。按职能分工共检查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家,立案起,收缴罚没款共计万元,进一步树立我市认证企业的形象,提高了企业自律意识,使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八是生物制品的专项整治。重点是整顿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菌以及血液制品。按职能分工共检查医疗机构、经营企业家,立案起,收缴罚没款共计万元,有力保障各种疫苗在我市医药领域合法流通。

九是特殊药品的专项整治。按职能分工共检查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家,立案起,收缴罚没款共计万元,保障了特殊药品的质量。

十是无证经营的专项整治。重点是整治集贸市场,早市兜售药品、医疗器械非法行为。按职能分工共检查家(次),立案起,收缴罚没款共计万元,有力净化了我市医药市场。

二、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工作进展顺利

一是加强宣传。老百姓还不了解药品分类管理的内容,不知道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我局每开展一项宣传活动都要搞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工作的宣传,年内仅就药品分类单项工作利用广播、电视、宣传三次,发放资料余份,提高和普及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和医疗科普知识。

二是加强广告管理,防止误导患者用药。报告总结药品广告宣传的适应症多是从药品功能方面讲的,药品广告对消费者的误导时有发生。目前广告很乱必须加强管理,年内一共移交违规广告起。

三是严格处方审核工作。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销售、购买和使用。药品零售企业销售已明确为必须凭医师处方销售的注射剂、抗菌药物等药品时必须索取执业医师处方,并经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药学技术人员审核处方,做好销售记录。销售尚未明确必须凭医师处方销售的“双轨制”处方药时,应向顾客索要医师处方,顾客不能出具医师处方的,必须经执业药师或药师充分咨询、问明既往用药情况,方可调配和销售,并在处方上签字,处方保存两年。

四是加强药品分类摆放管理工作。药品零售企业经营的药品应集中区域存放,摆放面积不得小于规定面积的,且不得少于平方米。药品按品种、规格、剂型或用途分类陈列。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外用药、二类、拆零药品分柜摆放,易串味药应分开、密闭存放,类别标签放置准确、字迹清晰。营业场所和柜台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应按规定的坐标比例和色标要求使用,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警示语或忠告语应张贴于营业场所的醒目处。

三、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有新发展

××市所辖县区,有个乡镇,农村人口万,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总数的。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药品质量监管网络。截至今年月底,监督网:我市辖区的个乡镇全部建立了药品监督网,设置了个药品监督协管员,共有个行政村全部设置了药品监督信息员,药品监督信息员人,监督网络全部覆盖,覆盖率。供应网:至目前,全市配送中心个,配送站点个完成个乡镇个行政村的医疗机构和药店的药品实现了统一配送,占所有行政村总数的。形成了以昌黎县“抓乡镇卫生院代购分发促两网建设”的新模式;形成了以抚宁县“依托政府公共资源促两网建设”的新模式;青龙县、卢龙县也采取了灵活多样、适合本地情况的方式促进两网建设,并取得较好效果。“两网”建设深入地开展,全市城乡药品零售企业不断增加,药品质量显著提高,药品价格去年同期比下降了左右,农民群众用药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群众进步得到了实惠。

四、医疗机构用药、用械监管有成效

我市四县三区所属县以上医疗机构家、乡镇卫生院(含厂矿医院、中心卫生院)家、各类乡医诊所家。今年月份我们参照的有关条款,与卫生行政部门协商共同制订“规范药房”标准。去年四月份,在市一院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搞规范药房试点,今年又与卫生部门联合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规范化药房建设,试点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药房和药库进行了改造,加强了软硬件设施建设,目前,有的单位已达到了标准,从而规范了医疗机构的药品购时渠道。加大检查力度,集中力量整治药品、医疗器械在购进记录、仓储条件;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管理;药械采购渠道的合法性;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用后毁形、销毁情况;医疗器械购进资质验证情况;过期、失效药品的处理情况;假劣药械、来路不明的药械等等。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坚持“四个结合”:一是与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二是与针对性抽检工作相结合;三是与开展创建“规范药房”工作相结合;四是与规范药械经营、使用行为相结合。年内,我局对县以上医疗机构监督覆盖面达到,重点监控单位的检查频次达到次以上,对全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注册进行了认真清理,对个产品作报停处理。

五、开展宣传活动受好评

一是开展“药品知识送基层、药品安全进社区”宣传月活动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百姓健康。为了群众合理安全用药,我们在去年“清理家庭小药箱”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月份在全市城乡同时开展以“关注生命、关爱健康”为主题,以“药品知识送基层、药品安全进社区”为内容的大型公益宣传活动。活动月旨在药监工作直接面向基层、面向广大群众,与广大百姓零距离接触,使药品安全工作深入千家万户。月日上午,在市区天洋西厅开展宣传活动开幕仪式上,特邀市委、市政府、纠风办领导参加,新闻媒体、城市社区、街道办事处、部分药品监督员参与,发放了有关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单万多份,发放安全用药的小册子多份,制作了固定的过期药品回收箱件,分别投放在个社区。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街道、社区和乡镇与街道、社区、乡镇领导一道搞好药品监管法律法规、药品安全等知识宣传,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法律法规意识和药品安全意识。通过活动月的宣传,促使群众改变“吝惜”过期药,抱定“吃总比不吃好”的用药习惯,特别是避免了这些过期失效药品流入药贩子手中用来制作假劣药品,坑害患者、坑害百姓。活动深受社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称赞。

二是市、县联合开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三周年宣传周活动

以《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三周年为契机,月日市局与昌黎县局联合,在昌黎县城区举行了大型《条例》贯彻宣传活动。活动除市、县药监执法人员、药检所直属机构外,还特邀请了当地县委、县政府、县人大的主管领导以及卫生、城管、消防、电台、报社等有关部门参加。在县区两条繁华街道分别设立宣传台和义诊咨询台,悬挂条幅、佩带绶带、设立展牌,向过往群众发放《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合理使用抗菌素药物、药品零售企业开办条件等宣传材料,解答群众提出用药辨药疑难问题。市第二医院医务人员为过往群众义诊。举行现场销毁假劣报告总结药品活动,县局将年内在日常监督检查中查处的假劣药品、过期失效药品、企业自律清理过期失效药品,总价值余万元的药品进行集中销毁。造大活动声势,扩大宣传范围,切实提高基层百姓对药械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和识假辨劣的能力。

这些活动的开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既宣传了自我,又树立了药监形象。

六、药品监管工作机制建设有新举措

()着眼机关内部管理机制建设。机关整体分为七条主线,进行强化管理。一是针对以“办文、办会、办事”为主要内容的办公室进行强化管理,担负起综合调度与协调功能;二是针对以“公务员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教育科进行强化管理,做好人员调配与培训工作;三是针对以“财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财务装备科进行强化管理,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四是针对以“闭环式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法规科进行强化管理,实施“审批与监管相分离,案件受理与调查相分离,调查与审理相分离,处罚与执行相分离,收缴与保管相分离”的首尾闭合的执法办案程序;五是针对以“行政审批”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中心窗口进行强化管理,擦亮窗口,在全市最早实施了防止“暗箱操作”的“阳光审批”工程;六是针对以“药械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执法科室进行强化管理,加大市场的整顿力度;七是针对以“效能监察”为主要内容的纪检监察室进行强化管理,全面实施效能监察,根据年初制定的《责任目标量化分解表》,按照“辖区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百分之百的覆盖,不留死角”的原则,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上、中旬对各部门、各单位在上季度完成任务情况,采取到各部门、各单位现场检查与调阅有关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局工作进行效能监察,监察结果上报局党组。我们通过七条主线进行强化管理,机关工作能够形成“大循环”中有“小循环”,“小循环”中有“微循环”,让每个部位都能保持最佳状态。

()研究外部监管机制建设。通过几年工作实践,体会到药械监管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单纯靠药监专业人员的专业监督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要想达到管好药械的目的,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做好工作,把社会公共管理资源为我所用,发挥专业、行业和社会监督的积极性,建立“大药监”的概念。即“专业队伍行政监督、行业自律自我监督、社会各界义务监督”,形成“三位一体”监管体系。

一是加强行政专业监督。在日常监管中,实行了“经常性一般监督、分阶段重点部位监督、周期性全面监督”相结合的办法,每年针对上级要求的重点和社会反映较突出的问题分别确定专项整治活动。根据工作经验总结出了“城市查小厂,农村查名牌”的检点,有效地提高了检查的针对性和打击的重点。共有家药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被锁入不良行为警示系统。对违规单位加大执法检查的频次,发现违法行为给予严重处理,直至吊销生产、经营资格,通过加强行政专业监督,使生产、经营假劣药品者“不敢为”。

二是加强行业自律建设。通过举办各类培训,让行政相对人知法、懂法,熟悉行业的规矩,提高了行政相对人的业务素质。市局月下旬在全市举办了农村药店经营企业质量负责人药学知识培训班,一年来,市、县两级共办班次,培训药品从业人员余人。同时,通过、认证工作,增强企业自律意识,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保证药械的质量,保证全市人民用药用械的效果。另外,为解决农村购药难、药价高、不透明、乡医进药把关不严、药品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加强了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通过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和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等自律规范的实施,使生产、经营假劣药品者“不能为”。

三是加强社会义务监督。我们从党政机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群众团体、新闻单位以及全市企事业单位、三资、私营企业和个体业户中聘请了义务监督员,实施了“千人监督网络工程”,把监督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阶层和角落,城市到居委会,农村到每个行政村,协助我们搞好监管工作,共同构筑反应敏捷的信息网络系统和协查联动系统。目前,××市全系统已聘请药品信息员、药品协管员、药品监督员人,监督覆盖面%,有的案件来源于监督网络成员。我们通过定期编发《药品监管信息》,发至各药品社会监督员、宣传媒体及管理相对人。通过社会监督网络的建设,加强与义务监督员的联系,被聘请的义务监督员能够及时反馈信息,及时举报、投诉违法案件,使生产、经营假劣药品者“不可为”。

通过“三位一体”的监管机制,整合了社会可用资源,使生产、经营假劣药品者“不敢为”、“不能为”、“不可为”,拓宽了监管思路,有力保障全市人民吃药用械的质量和效果。

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游医药贩屡打不止,二是制售假劣药械的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三是无证经营药械现象仍有存在,市场净化的工作量还很大等问题。这样,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加大行政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年主要工作设想、工作目标及措施

××年的主要工作设想,现在只是一个粗线条的打算,等到省局工作会之后再做详细的部署。总体工作思路是围绕“三十六字要点”拓宽监管思路,进一步做好明年的“大文章”。“三十六字要点”:强基础,抓制度,促规范;练精兵,抓培训,带队伍;严监管,抓热点,解民忧;真帮促,抓服务,促发展。具体说,有以下几项工作:

(一)强基础,抓制度,促规范,倾力打造“精品执法机关”

⒈不断强化落实机关效能监察制度,将年度工作目标,纳入效能监察范畴,实行季度监察,年度考核,建立检查考核标准,定时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⒉不断深入抓好执法办案程序的落实,坚持“闭环式链条管理”模式,重点抓好各县局办案程序的管理。

⒊继续强化《工作日志》制度,做到工作有记录,交接有手续,事事有落实,事事可追踪,年内进行评比。

⒋培养药检人才,尝试食品项目的检验,不断提升检验检测技术。筹措资金购置设备,不断提高药检装备水平。

⒌采取媒体座谈会、新闻会和开展专项活动,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加大与媒体的联系,搞好对外形象宣传工作。

⒍不断加快办公自动化的步伐,添置必要的网络设备,建立市局网站与省局互联互通,让工作数据、图片、文字资料能够在互联网上构筑药监工作氛围,药品需求信息,收集药监工作动态,完善以电子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二)练精兵,抓培训,带队伍,倾力打造“一流执法队伍”

⒈坚持每周五下午的学习制度,继续倡导“日读一页书、季度一本书”活动。

⒉打牢思想基石,继续强化“五种意识”教育,组织召开“五种意识”研讨会。

⒊开展专业、法制、综合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并制定学历教育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干部队伍加强学习,不断增长知识才干,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大家成为“一门精、两门通、三门懂”的复合型人才。

⒋开展执法人员交流研讨活动,推广青龙局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看、验、比、查”识别假药“四步法”。通过执法人员的互相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识别假劣药品能力,更好地打击制假售假行为。

⒌因地制宜,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岗位练精兵、业务大竞赛”为内容,灵活安排时间,举办常用中草药鉴别、案例分析等多样“练兵比武”活动。

⒍市局进行统一调动,采取自我检查、异地交叉检查、上级督察等多种形式,拓宽执法人员的视野,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⒎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拜访先进地市局”等多种活动方式,进行队伍“充电”。

⒏抓好全体人员特别是执法人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采取“廉政反馈卡、跟踪访谈、案件回访”等措施,抓好反面典型进行警示学习教育。

(三)严监管,抓热点,解民忧,倾力打造“最佳药械市场”

⒈继续实施药品放心工程,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突出一个“严”字,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开展中药饮片、私配制剂的专项整治;开展无证经营的专项整治;开展药品分类管理的专项整治;开展小诊所、药店的专项整治;开展暑期旅游景点医药市场的专项整治。

⒉加强农村药品监管,深化农村“两网”建设,切断假劣药品流向农村的通道,完善乡村药品代购配送制度达%;药品监督网络建设延伸到每个村,采取“药监流动学校”的形式,利用监督网络开展学习培训、视察互动等活动,让监督覆盖面达%。

⒊保持对打击药品和医疗器械违法活动的高压态势,把握办理小案与办理大要案的关系,确立抓大案、带小案,抓小案、挖大案的监管策略,重点突出对上级通报案件、外地协查案件、锁入不良行为警示记录案件的追踪和抽检力度,重点对取缔无证经营、小诊所及零售药店的监管,加大工作力度,对典型违法案件予以曝光。

⒋开展医疗器械专项整治活动。对大型医疗器械和和一次性无菌器械、纳入器械管理的一次性使用卫生材料等产品作为专项整治的重点,对其来源以及销售人员资格进行重点排查。

⒌与公安部门联合对医药代表异地设库情况进行专项整治。

⒍加大购销记录的检查,完善药品来源查询系统,对医药代表身份、手续进行查询,准确掌握医药代表提供的证照真伪的查询。

⒎及时准确地发现违法虚假药品和医疗器械广告。对虚假宣传广告要坚决及时移交有关部门严肃查处。对散发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的小广告进行及时移交、查处。

(四)真帮促,抓服务,促发展,倾力打造“医药经济强市”

⒈完成药品生产企业认证的同时,搞好“回头看”工作。

⒉进一步帮促药包材、氧气厂、中药饮片厂的认证进程,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⒊认真搞好认证企业的“回头看”工作。

⒋继续开展“我为企业办一件实事”活动。

⒌坚持零售企业月例会、联络员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类诊所联络员制度。

⒍帮助医疗机构对药品贮存、养护、分类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水平。

⒎实施“宽准入、严监管”政策,支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村药品市场,放宽农村零售药店的审批条件,将原药士以上技术职称放宽为高中毕业生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培训合格后即可开办,经营面积也适当降低,大力扶持药品零售企业进入农村。城市区零售药店的开办条件适当放宽,取消药店之间距离的限制,让药店继续进入社区。

⒏配合食安办等有关部门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搞好食品监管工作。

⒐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管理相对人的法制培训,进一步提高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法制观念,依法自觉规范行为,不断改善药品和医疗器械执法环境。

机械实训报告总结篇6

关键词:预算 调试 技术验收

机电设备不单体积较大、配套机组和附属设备多,并且技术密集,安装调试也复杂。作为使用单位,必须使有关人员了解其安装调试的管理程序与方法,以便正确组织人力、有效利用物力,圆满地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工作。本文以机设备为对象,介绍其安装调试管理技术。

1 安装调试费用的预算

要使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工作顺利实施和完成。一定要事先认真做好安装调试费用预算工作。安装调试费用包括:运输费、安装费、调试费、其它费用等。

⑴运输费预算。机务部门应根据大型机电设备的体积、解体装运对象的数量和质量。安排不同运输能力的车辆,并确定各种运输车辆的车次。然后,按相应运输车辆的吨公里运费、被运物的搬运里程计算运输费用。

⑵安装费用预算。根据待安装大型机电的种类列出相应的安装基座、上料台砌筑所用材料(如木材、铁件、铁丝、水泥、青砖、中砂、片石等)以及吊装设备、小型机具和人工(分技工和普工)使用量,然后参照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给出的基价。计算其费用。

⑶调试费预算。在机电设备调试过程中,除了设备运行必需的动力燃料(如燃油、电力、水、煤等)外。还需一定量的供其加工的工程材料(如碎石、沥青或水泥、砂或砂砾、生石灰或粉煤灰等)。各组成费应按各自的单价和用量计取。除此之外,还需做好配套机械、消耗材料及有关人员的调配管理。

其它费用。包括设备刚到时的看管费、管理费等。相应费用的预算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2 人员管理与技术培训

机电设备一般精密、昂贵,首次安装调试中的技术工作必须由供应厂商派出的技术人员负责。如选配操作人员,组建安装调试协调组(由有关行政领导、机械技术负责人员组成),调配安装调试所需的辅助作业机具、人员(包括钳工、电工、机械工等)。

选配操作人员时,应注意选择业务熟练、懂机械常识、反应灵活、责任心强的操作者。对于广泛应用电、液压、机械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大型机电设备,宜选配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事业心强的技术人员担任机长。作为主操作者。

在进行安装调试之前,购买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必须协助厂商方面的安装调试工程师工作,且要选配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岗位分工和现场技术培训。培训目的是让操作人员知道待调设备的相关结构、技术性能、安装调试操作步骤、运行管理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并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上机。

3 安装施工

机电设备的安装主要包含:安装基座施工、安装前的准备、设备安装几个主要过程。

⑴安装基座施工。在进行基座施工放线前,必须合理确定设备安装位置及合理布局、配套机械及运输车辆通道、上料台、堆料场等,必要时予以修整。在测量放线、预制或砌筑基座前期阶段。须严格按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⑵安装之前的准备。设备安装之前应再一次对其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如各种螺栓、螺母有无松动;所有旋转、往复运动部位的安全保障机件的有效、齐全程度等等。此外。还要进一步查看安装所需的小型机具、材料的准备情况。

⑶安装。安装过程中,应随时对设备主机各总成、部件及附属设备做外观质量检查。安装现场要由专人负责指挥。高空作业安装或吊装笨重装置时,必须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安装人员要全部佩带安全帽。安装工作要按顺序进行。如:机械部分由机械人员负责安装,电气部分由电气人员负责连接。安装后,应对设备安装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等进行检查。

4 调试

⑴调试过程。机电设备在出厂时一般无法进行总装和负荷试验,即使是使用过的设备,由于拆卸、搬运及再次安装,难免改变原始安装状态,所以。对安装好的大型机电设备尽快进行调试就显得非常重要。应该认识到,不仅是解体装运的初次使用的大设备在安装后需进行调试,实际上所有新增、更新、自制、改造、大(中)修机械设备,在投入使用前,都必须进行调试。调试前。要再次检查设备装配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和渗漏痕迹等。

调试时。主要试验其工作质量、操作性能、可靠性能、经济性能等。考核时,应在施工现场进行空负荷和负荷试验,以正确检验其性能是否达到工业化生产技术条件要求。调试过程中。参加调试的机械技术人员和随机操作人员须时时到位。以主动了解设备的现实技术状况、调试程序、操作控制方法等。现场必须有机械技术人员笔录调试过程。因为它是原始记录,是日后操作设备、撰写技术报告、解决遗留问题的重要依据。

⑵撰写安装调试技术报告。撰写安装调试技术报告是设备初次安装调试后进行技术、资产及财务验收的主要依据之一,是一项必须做好的工作。安装调试报告应以读者能再现其安装、调试过程,并得出与文中相符的结果为准。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技术报告作为一种科技文件,其内容比较专深、具体,有关人员应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撰写时注意的区别,应详略得当、层次分明。在安装调试技术报告的结尾,要向曾给安装调试工作以帮助、支持或指导的人及部门致以谢意。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载明安装、调试过程中有关部门及人员所起作用、工作内容或成绩的一种方式。

5 技术验收

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成功的标志是:设备安装调试完成,生产考核合格,经济和技术性能符合定货合同规定指标,具备工业化生产条件。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结束后,要进行技术验收和总结。通过对安装调试技术报告、设备有关文件、单证、资料的审查及现场的考察。才能决定能否通过技术验收。通过技术验收后。才准予办理资产、财务手续。交付使用。未经技术验收,不得入帐和投入使用。否则会造成责任不清。

6 结束语

机械实训报告总结篇7

一、 基本情况

2019年省农业厅下达我县第一期县级资金为900元,实际完成900万元,购置机具8000台,受益农户5000户、省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资金50万元。其中:拖拉机19台、补贴资金130.08万元;杀虫灯1453台、补贴资金72.65万元;植保机械3300台、补贴资金66.018万元;微耕机3030台、补贴资金569.53万元;旋耕机28台、补贴资金9.18万元;铧式犁1台、补贴资金0.11万元;插秧机9台、补贴资金24.15万元;冷库4台、补贴资金10.88万元;烘干机33台、补贴资金17.82万元;收割机4台、补贴资金2.32万元;沼液车8台、补贴资金7.2万元;于2019年10月前全部进行逐机核实,报帐材料上报州购机办审核合格通过。

二、 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农机购置补贴是一项强农惠民政策,是促进传统农业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农机科技措施,我县农业农机部门、财政部门十分重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政府牵头、财政、农业、工商、公安等部门组成的购机领导组,从年初就开展调研工作,上报规划项目资金900万元、经省农业厅批准后项目资金为910万元,根据省级项目实施方案及资金批复制出我县2019年购机补贴项目实施方案。

结合农业农机发展际实需求最初进行资金分配为县级留20%、80%平均分配到十个乡镇每个乡镇50万元,后期结合项目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调配。

三、规范操作,严格管理。

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施方案》要求,规范操作。

1、确定补贴对象及购置机具数量。确定补贴对象是县、乡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严格按照相关要求确定购机补贴对象及购置数量,严格执行补贴对象公示制度。对补贴额在2500元以下(含2500元)的机具采取购机和公示同时进行。2500元以上的在行政村公示不少于7天、同时电脑录入公示7天,无异议后,确定为购机者、打印申请表。年度补贴工作结束后,县购机办以公告的形式将享受补贴的农户信息和补贴政策落实情况报告在县级人民政府网站和农业部门网站上公布,并确保5年内能够随时查阅。 

2、强化机具核实。进一步强化补贴核实工作,重点核实:是否购机;进行购买者、机具及县农机核实人三合影,三合影到每一台机具、不留死角、共核实机具8000台;核对购买机具是否与《一览表》中的“基本配置和参数”一致;农户出具的购机发票金额是否与成交价格(含农户差价购机款和补贴额)一致;发票上是否注明补贴额等。经农户签字认可,方能出具核实表,按规定要求需注册登记的购机补贴机具100%进行了注册登记。

3、杜绝套购行为。注重公平、公正,阳光操作,与补贴对象签订“购机承诺书”,并要求补贴对象履行“购机承诺书”内容,对补贴对象进行购机前培训,重点讲解购机补贴政策要求及补贴对象、经销商和管理部门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严禁套购、倒卖行为发生。

4、规范审核报帐材料。2019年购机补贴实行省级集中报帐、县级审核报帐材料。经销商向县级农机购置补贴办公室提交报账材料,县级上报补贴资金结算申请、补贴资金汇总表、补贴资金明细表等,农户申请表,指标确认通知书、企业供货表和核实表等具体材料盖章签字齐全后装订成册由县级农机部门保管,纸质申报材料信息应与购机补贴信息管理系统信息一致。

5、规范档案管理。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强化档案管理,做到规范存档。存档资料主要有:工作文件、会议记录、自检自查报告、验收总结、报账材料、归档表、承诺书、“三合影”、公示公布原件和影像文档等。对所有报账材料留底存档。

三、加强宣传、搞好服务

农机购机补贴项目资金下达后我县及时在消息报、有线电视台、县农业信息网、张贴等形式向社会公布2018年资金使用实施方案、相关政策等五次,充分利用宣传单,标语、信息大力宣传购机补贴政策,发政策宣传、报名通告等3000份,特别做好对农民的宣传引导,让农民了解补贴政策内容、程序和要求,搞好咨询服务,认真解答问题。

开展了集中报名和乡镇报名两种方式,按照报名开展了摸底调查、2019年报名、购机只要是符合规定的实行按报名先后将初选购机人员分乡镇张贴公示,无异议后确定购机农户。

机械实训报告总结篇8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监管理念

(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继续提高对科学监管理念的认识,在食品药品监管实践中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化对食品药品监管规律和监管形势的认识,深化对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认识。

(二)进一步理清监管思路。认真对照总结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大力实践科学监管理念,开拓监管思路,创新监管方式,积极探索新体制下的工作机制,科学履行食品药品监管职责。

二、加强药械生产企业监管,确保药械质量安全

(三)强化药械生产企业质量保障体系和企业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加大日常监管的频次和力度,注重细节监管,促使药械生产企业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组织生产。

(四)建立完整的药械生产企业监管档案,实施分类管理,定期组织药械生产安全状况分析评估,及时上报评估结果。

(五)组织开展药械生产环节的专项整治,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二级及以下)制剂室进行专项检查,消除安全隐患,杜绝重大药害事故。

三、加强药械流通环节监管,推进药械市场规范化建设

(六)加大药械经营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按照日常监督检查情况,确定重点监控企业,对企业的诚信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及时通报和上报违法违规企业。

(七)按照国家和省、市局的要求,开展对兴奋剂、中药材市场等专项监督检查;做好对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和含麻黄碱及复方制剂药品销售的专项检查。

(八)严格按标准做好药品零售(零售连锁门店)企业行政许可初审工作,及时建立新开办药品零售企业的信息档案。

(九)按照药品经营企业GSP认证程序完成到期企业跟踪检查工作,跟踪检查率达到100%。组织开展辖区内计划生育用品经营企业的日常监管工作。

(十)引导和监督药品经营企业做好药品的分类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药品经营企业驻店药师在岗在位的专项检查,零售药店药师在岗在位率达到90%以上。

(十一)监督药品零售企业店堂药品广告,监督*晚报药品广告,及时移送、报送违法药品广告。(向工商、市局等相关部门移送、报送违法广告)

四、加强药械使用环节监管,确保药械使用安全

(十二)加强对二级(含)以下各类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医疗器械的日常监管,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械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确保检查覆盖率达到100%。

(十三)加强特殊药品的监管工作,定期组织特殊药品的专项检查。建立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点,做好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报送工作。

(十四)配合公安和卫生部门严厉打击“医托”和非法行医行为,对违法违规宣传和使用药械的医疗机构及时查处和曝光。

五、加大稽查打假力度,净化药械市场环境

(十五)积极做好药品市场制假售假情况的查处工作,突出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和重点品种。完成市局统一组织的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的专项行动、中药材中药饮片市场、驻店药师在岗在位、药械虚假广告及计生部门联合开展的打击“两非”等药械专项整治活动。

(十六)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主动出击,及时查处日常监管过程中发现的可疑线索,迅速查办消费者的举报投诉,主动发现案源量不低于总案件的20%。

(十七)规范稽查办案行为,严格案件登记、备案制度,从严执法、文明执法,坚持重大案件集体合议制度,全年案件查办率达到100%,结案率不低于90%。涉嫌犯罪案件向司法机关移送率达到100%。

六、积极应对食品药监体制改革,加强监管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

(十八)正确面对机构改革,加强协调配合,积极稳妥地做好体制调整后队伍的整合和监管责任的有机衔接,确保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十九)积极开展评先选优活动,激励干部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建立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药监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积极参加市局组织的“食品药监大讲堂”的同时,采取规定科目、规定内容的集中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干部的综合能力。

(二十一)细化和分解目标考评细则。按照责任、标准具体化,目标、任务数字化的要求将目标任务明确到人,将考核、奖惩与目标任务的完成结果相挂钩,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十二)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责任体系和考核制度,落实执法过错追究制。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和行政许可受理工作。认真落实重大案件合议制度和执法案卷的规范工作,切实落实依法行政、规范执法。

上一篇:中级财务会计实训报告范文 下一篇: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