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年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16 16:37:36

疫情年中总结

疫情年中总结篇1

一、工作目标

加强植物、植物产品的产地、调运和市场检疫,防止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开展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定点监测和普查,摸清疫情发生区现状,为科学防控扑提供依据;采取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基本控制和扑灭疫情发生危害,将为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广大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重点工作

(一)开展宣传培训。一是开展宣传。要采取以电视、广播、明白纸为主的宣传工具,切实做好农业植检法律法规和农业检疫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关注度,增强疫情防控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全社会防控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良好氛围。二是组织培训。切实加强农业检疫人员的法制和技术培训,提高自身监测与防控水平,同时,要加强对进口、调运的企业及科研教学单位相关人员开展检疫培训,树立检疫的思想意识,提升全社会依法检疫水平。

(二)实施疫情普查。一是重点对象。主要普查以红火蚁、葡萄根瘤蚜、桔小实蝇、三叶斑潜蝇、黄瓜绿斑驳病毒和梨树枯梢病为主的六种重点检疫性有害生物;同时,兼顾水稻水象甲、瓜实蝇等其他检疫性有害生物。二是普查方法。针对疫情普点,要应用GPS定位系统,开展定位监测与普查,标注调查地区和疫情“新老”发生区范围,并且,对各发生地区有关农户、基地、企业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

(三)加强定点监测。根据本市农作物种植布局,结合历年监测现状,今年将采用GPS定位系统,全市设立50个固定综合监测点、535个单项疫情监测点,并以葡萄根瘤蚜、桔小实蝇、红火蚁等6大病虫为主,实施疫情定点定期监测,以便发现与截获疫情,有利于及时采取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促进农业安全生产。

(四)开展疫情防控。在查清疫情分布范围的基础上,要及时采取封锁、防治、检疫和检查等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一是葡萄根瘤蚜防控。按照《葡萄根瘤蚜专项治理三年规划》要求,加强对葡萄根瘤蚜疫情发生区的封锁、检疫和防治,建设好防控和铲除示范区,力争在**年底基本铲除现有发生区。二是桔小实蝇防控。针对本辖区发生的桔小实蝇疫情,制定、细化其防控行动方案,抓住有利时机,切实采取增设诱捕器诱杀、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形成群防群控良好局面,控制扩散蔓延,降低危害程度。三是三叶斑潜蝇防控。根据三叶斑潜蝇疫情发生动态,掌握防治适期,有效组织发生区农户、园艺场,采取以药剂防治为主要技术措施,全面封锁疫情扩散,确保全市蔬菜和花卉生产安全。四是新发现疫情防控。按照《植物检疫条例》和《**市突发重大植物疫情应急处置预案》的有关规定,新发现的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地区,应迅速上报,立即采取封锁、控制和扑灭等断然措施,彻底铲除疫情发生和危害。

(五)加强检疫监管。一是疫情发生区域监管。各级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应严格加强封锁、监管、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加强执法检查,防止疫情人为扩散。二是未发生区域监管。没有发生疫情的区县,要加大对生产和市场销售种子、水果、蔬菜、花卉等植物及其产品的抽检力度,发现疫情和违法违规行为的,要依法处理,防止疫情扩散,以免造成再次发生危害,影响农业生产。

(六)建设阻截系统。按照农业部开展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和市农委开展重大植物有害生物监测体系建设的总要求,全面启动并开展检疫性有害生物阻截带和监测体系建设工作。**年全市启动**市有害生物监测网络建设,重点建设“**市有害生物预警控制中心”、区县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50个以及监测点,有效地开展阻截监测,控制外来疫情入侵,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三、职责分工

(一)市农业植物检疫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全市重大疫情监控方案,具体组织实施植物疫情的监测、防控和扑灭工作,并负责开展技术指导、培训与检疫执法工作,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和防控进展,按时向上级部门上报监控结果。

(二)区县农业植物检疫机构:依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全面负责各自辖区内植物疫情监测、防控技术、宣传指导和检疫执法等工作。

四、工作步骤

根据六种重大植物有害生物的特点,重点开展调查、监测、防控和执法检查等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组织发动阶段。一是制定方案。制定本市农业植物疫情监测和防控方案,各地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细化本地工作方案。二是部署工作。召开全市农业植物疫情监控工作会议,全面部署疫情监控扑工作。三是组织宣传。重点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同时,加强对开展植检重要性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二)监测防控阶段。一是开展监测。重点对葡萄根瘤蚜等六大有害生物实施全面普查和定点监测,摸清疫情发生动态。二是组织防控。对发生疫情的区域开展综合防控和扑灭的行政、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和扑灭疫情发生危害。三是联合监控。牵头负责全国葡萄根瘤蚜联合监测和防控协作组工作。四是开展阻截。全面启动重大疫情阻截带建设工作,组织开展监控阻截。五是组织培训。开展农业专职检疫员和企事业负责人、农民技术培训。

(三)总结阶段。各级农业植物检疫部门认真总结全年疫情监控工作,形成书面总结材料,及时上报市农业植物检疫部门。二是总结工作。并召开全市性农业植检监控工作总结会,重点总结各地疫情监控的主要做法、成效、经验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为下年度有效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要树立公共植保理念,农业行政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检查督促,按属地管理分级实施的原则,建立重大疫情防控责任制,制定本区域调查监测和防控方案,落实有效防控措施,按时间节点和进度有序推进疫情调查、监测和防控工作。

(二)加强部门合作,实施联合监控。各级农业植物检疫部门既要主动加强与农业内部的植保、执法、蔬菜、栽培和种子等部门的协作,共同开展疫情监控扑工作,同时,还要加强与林业、出入境检疫、环保、爱卫会、交通运输、贸易、工商、公安等部门合作,共同推进调查、监测与防控工作。

(三)加强信息交流,反馈监控动态。各级植物检疫机构要切实做好疫情监控档案记录,及时加强监控信息交流和反馈,每月25日前上报本月监控动态,**月**日前和**月**日前分别上报半年、全年疫情监控的工作报告。同时,发现疫情,立即上报,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疫情年中总结篇2

一、基本情况

全县辖有15个乡,10镇,共403个行政村,3194个村民小组,105422户。总人口487048人,其中,农业人口455857。

二、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现状

1、学历情况全县村级动物防疫员共有403人,其中初中以上学历的有184人,占总人数的93.05%(其中,初中学历的有257人,占总人数的63.77%;高中学历的有62人,占总人数的15.38%;中专以上学历的有56人,占总人数的13.09%;)。初中以下28人,占总人数的6.94%。

2、年龄结构在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中,61岁以上的有10名,占2.48%;51-60岁的有80名,占19.85%;41-50岁的有150名,占37.22%;31-40岁的有142名,占35.24%;18岁-30的有21名,占5.21%。

3、专业结构在这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中,兽医专业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3.23%。在余下390名非兽医专业的防疫员中,受到县级以上业务部门培训的并取得兽医资格的有144人,其余246人均为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学徒。

三、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设置及职责

1、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设置

我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设置原则上是按照行政村的个数来设置的。即,全县共有25个乡镇,403个行政村,按一村一名防疫员的标准,全县应该有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尚有13个村没有防疫员,而部分村兽医员相对超标。为了解决防疫人才需求的矛盾,我县当前村级动物防疫员实行分片区包干责任制和人员调配制。即,一名防疫员负责一片区或一个行政村的动物防疫工作。按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和403个行政村来计算,平均达到一村一名动物防疫员。

2、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职责

(1)根据上级布置的动物防疫任务,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集中免疫,常年补免,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保障免疫密度达到100%。同时,对其他动物疫病进行防疫。

(2)及时上报动物疫情,特别是重大动物疫情。

(3)承担该片区的动物防疫诊疗工作。收费方式为服务性收费。

(4)按期统计上报畜牧生产情况,特别是规模养殖户的情况。

(5)负责责任区域内动物防疫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3、村级防疫员承担非本职工作情况

村级动物防疫员除必须履行的上述职责外,还承担着发展本地畜牧养殖业的重担。他们在遵纪守法的原则范围内,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下,以科技为支撑,以诚信为基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科技脱贫致富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1、村级防疫员的管理办法

我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和办法,主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省、州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来制定实施的。其主体部分有四点:一是指导思想;二是必备条件;三是职责及任务;四是奖惩办法。目前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办法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2、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情况

处于我县财政困难实际情况,我县403个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均由县级财政全额拨款每人每月工资30元。工资发放和管理方式均由各乡镇财政所统一负责。2008年有200名村级动物防疫员,获得中央财政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补贴每人每月110元,工资每月达140元/人。其余2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工资每人每月仍是30元。

五、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村级动物防疫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的学徒,大多数防疫员知识陈旧,缺乏系统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有时还会因为运用了错误的传统经验而耽误了动物的最佳治疗时间,而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老化

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老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动物防疫工作任务繁重、待遇低下。村级动物防疫员除了每年要完成春秋两防的全部任务外,还兼顾疫情上报、畜牧生产的统计等多种报表。而待遇仍然是每人每月30元人民币。年轻防疫员为了养家糊口,有部分人自愿辞去防疫员的职务外出打工,这是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部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文化程度偏低,加之平时缺乏学习,以致无法胜任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

疫情年中总结篇3

一、基本情况

全县辖有15个乡,10镇,共403个行政村,3194个村民小组,105422户。总人口487048人,其中,农业人口455857。

二、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现状

1、学历情况全县村级动物防疫员共有403人,其中初中以上学历的有184人,占总人数的93.05%(其中,初中学历的有257人,占总人数的63.77%;高中学历的有62人,占总人数的15.38%;中专以上学历的有56人,占总人数的13.09%;)。初中以下28人,占总人数的6.94%。

2、年龄结构在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中,61岁以上的有10名,占2.48%;51-60岁的有80名,占19.85%;41-50岁的有150名,占37.22%;31-40岁的有142名,占35.24%;18岁-30的有21名,占5.21%。

3、专业结构在这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中,兽医专业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3.23%。在余下390名非兽医专业的防疫员中,受到县级以上业务部门培训的并取得兽医资格的有144人,其余246人均为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学徒。

三、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设置及职责

1、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设置

我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设置原则上是按照行政村的个数来设置的。即,全县共有25个乡镇,403个行政村,按一村一名防疫员的标准,全县应该有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尚有13个村没有防疫员,而部分村兽医员相对超标。为了解决防疫人才需求的矛盾,我县当前村级动物防疫员实行分片区包干责任制和人员调配制。即,一名防疫员负责一片区或一个行政村的动物防疫工作。按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和403个行政村来计算,平均达到一村一名动物防疫员。

2、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职责

(1)根据上级布置的动物防疫任务,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集中免疫,常年补免,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保障免疫密度达到100%。同时,对其他动物疫病进行防疫。

(2)及时上报动物疫情,特别是重大动物疫情。

(3)承担该片区的动物防疫诊疗工作。收费方式为服务性收费。

(4)按期统计上报畜牧生产情况,特别是规模养殖户的情况。

(5)负责责任区域内动物防疫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3、村级防疫员承担非本职工作情况

村级动物防疫员除必须履行的上述职责外,还承担着发展本地畜牧养殖业的重担。他们在遵纪守法的原则范围内,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下,以科技为支撑,以诚信为基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科技脱贫致富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1、村级防疫员的管理办法

我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和办法,主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省、州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来制定实施的。其主体部分有四点:一是指导思想;二是必备条件;三是职责及任务;四是奖惩办法。目前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办法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2、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情况

处于我县财政困难实际情况,我县403个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均由县级财政全额拨款每人每月工资30元。工资发放和管理方式均由各乡镇财政所统一负责。20**年有200名村级动物防疫员,获得中央财政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补贴每人每月110元,工资每月达140元/人。其余2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工资每人每月仍是30元。

五、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村级动物防疫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的学徒,大多数防疫员知识陈旧,缺乏系统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有时还会因为运用了错误的传统经验而耽误了动物的最佳治疗时间,而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老化

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老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动物防疫工作任务繁重、待遇低下。村级动物防疫员除了每年要完成春秋两防的全部任务外,还兼顾疫情上报、畜牧生产的统计等多种报表。而待遇仍然是每人每月30元人民币。年轻防疫员为了养家糊口,有部分人自愿辞去防疫员的职务外出打工,这是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部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文化程度偏低,加之平时缺乏学习,以致无法胜任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

疫情年中总结篇4

按照石嘴山市科技局《肉羊疫病监测与防治研究项目》的要求,组织进行了肉羊疫病病原和免疫效果实验室检测。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分阶段开展了口蹄疫病原学与抗体水平和布病病原学的采样、实验室检测,系统整理了实验资料。现将检测完成情况及统计、分析结果和对肉羊疫病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初步探讨求教于大家,以供肉羊疫病防控研究者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内容和要求

口蹄疫进行病原和免疫效果2项内容的采样检测,布病进行病原检测。实行季度抽检和不定期抽检,每年检测3次以上,每年采样数量在240份以上,监测小组按照要求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并完成半年、全年性阶段性监测工作总结和分析报告。

1.2 检测方法

1.2.1 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 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按照国标ny/sy150-2000采用口蹄疫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操作,检测结果判定标准为:o型口蹄疫抗体效价≥2的判为免疫合格。

1.2.2 口蹄疫病原学检测 口蹄疫病原学检测请宁夏回族自治区疫病控制中心采用pcr方法进行试验检测。

1.2.3 布病病原学检测 布病病原学检测按照国标gb/t18646-2002采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与试管凝集试验操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作。

2 试验结果

监测工作组负责各试验点病料采集和实验室检测工作,对检测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报告,并完成阶段性监测工作总结。实施项目以来,监测工作组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在课题研究期间,共计完成o型口蹄疫抗体水平检测524份,完成口蹄疫病原学检测524份,完成布鲁氏菌病病原学检测524份。

2.1 2007年度检测项目及结果

2007年共计进行了3次集中采样和2次分散采样。其中在4月份、7月份和10月份进行了集中采样。在各试验点共计采集样品238份,完成口蹄疫病原学监测223份,完成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223份,完成布病病原学监测238份。

2.1.1 口蹄疫病原学监测情况 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疫病控制中心采用pcr试验检测,223份样品口蹄疫病原学监测结果为阴性。

2.1.2 布病病原学监测情况 石嘴山市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223份,可疑样品采用试管凝集试验进行复检,结果为7个阳性。

2.1.3 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情况 2007年共计完成样品口蹄疫抗体检测238份,其中,检测大武口试验点(长胜36份,长兴113份)样品149份,检测平罗试验点(渠口20份,通伏11份,城关32份)样品63份,检测惠农试验点(燕子墩)样品26份。经过检测,平均抗体水平在7 log 2以上,抗体检出率在90%以上,免疫合格率在70%。

2.2 2008年度检测项目及结果

2008年,分别在2月份、4月份和6月份进行了集中采样。在各试验点共计采集样品301份,完成口蹄疫病原学监测301份,完成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301份,完成布病病原学监测286份。

2.2.1 口蹄疫病原学监测情况 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疫病控制中心采用pcr实验检测,301份样品口蹄疫病原学监测结果为阴性。

2.2.2 布病病原学监测情况 石嘴山市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采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与试管凝集实验检测样品286份,结果为阴性。

2.2.3 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情况 2008年,共计完成样品口蹄疫抗体检测301份,其中,检测大武口试验点(长胜40份,长兴70份)样品110份,检测平罗试验点(渠口80份,宝丰21份,城关20份)样品121份,检测惠农试验点(燕子墩)样品70份。经过检测,2月份和4月份的样品平均抗体水平在7 log 2以上,抗体检出率100%,免疫合格率在70%以上。6月份样品平均抗体水平在7 log 2以上,免疫合格率在90%以上。

以上检测分析结果见表1。表1中为了便于免疫后不同天数抗体消长规律的统计分析,序号不分年度,按免疫后采样时的天数,即“免疫天数”顺序进行排列。

3 讨论

3.1 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在每日采样工作结束后,于当晚完成实验室样品收检登记并分离动物血清等工作。样品采集和分析处理方法符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监测采样技术要求,检测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执行,结果真实可靠。

3.2 口蹄疫病原学分析

根据口蹄疫病原学检测为阴性的结果,说明被检测试验羊群中不存在口蹄疫病毒感染。

3.3 布鲁氏菌病病原学分析

根据布病病原学检测结果为7(+),说明部分试验羊群已经受到布病病原侵袭,需要采取措施净化羊群。但羊群中存在的流产现象不是布病所致。

3.4 免疫效果分析

根据以上检测结果,分时段进行抗体水平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羊只在接种口蹄疫疫苗30d后,o型口蹄疫抗体水平已经达到国家口蹄疫免疫要求标准,在免疫38~40d抗体水平达到最高(8.15 log 2),免疫合格率在95%以上,之后有不明显下降趋势,在免疫161d后,抗体水平依然保持在7 log 2以上,免疫合格率在95%以上。

4 结论

1)通过检测结果分析说明,羊的口蹄疫防治工作在坚持程序化免疫的条件下,免疫羊口蹄疫抗体水平可以保护到161d以上。同时,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口蹄疫病原的存在和传播,杜绝疫情流行。

2)根据布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可知,在检测结果阳性羊群及其区域,在坚决扑杀深埋无害化处理阳性羊只的同时,采取连续进行布病疫苗强制免疫的措施,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手段。

3)由于受目前各地实验室检测设备条件和能力所限,羊只的梭菌病、羊痘只能进行临床疫情监测,对出现症状和病变的羊群坚持进行相应疫菌苗免疫2年以上,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羊只梭菌病、羊痘疫情的发生。

4)要巩固口蹄疫、梭菌病、羊痘、布病的防治效果,还需要扩大宣传教育面和加强防控措施的落实,实行羊痘、布病发病区以及阳性检出区的强制免疫和净化措施。这是目前防止和净化石嘴山市舍饲羊口蹄疫、梭菌病、羊痘、布病的唯一有效的手段。

疫情年中总结篇5

关键词:小学生;风疹;爆发;调查;应急接种

风疹疫苗在2008年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以前很少有儿童接种,一旦有传染源侵入就会引起大面积传播。2011年4月9日~16日,共和县某民族寄宿制小学发生一次出疹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确诊为一起风疹疫情爆发流行。本次风疹疫情在出现首发病例后短短8d时间内,发患者数就达77例之多,这与多年来易感人群的聚集有较大的关系,这次疫情由于学校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同时,县疾控中心对未发病学生及时有效开展麻风腮疫苗应急接种,使这次疫情在很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未出现二代病例,现报告如下。

1基本情况

该校为一所师生以藏族为主的民族寄宿制学校,全校共有学生422人,教师21人,后勤16人,3个年级8个班。

2诊断标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0年颁布的诊断标准判定,采用麻疹爆发的定义,21d内连续发生≥5例风疹或在集体单位中连续发生≥3例即视为爆发。

3材料及方法

3.1流行病学资料来自病例个案调查表,血清标本为采集急性期血标本,离心、分离血清,冷藏送检。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海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监测实验室完成检验[1,2]。

3.2流行病学调查

3.2.1 该次疫情于2011年4月9日~16日共发病77例,罹患率16.78%。首发病例多某,男,11岁,2年级1班学生,于4月9日早出现发热,之后发生全身性出疹,体温(37.80C),某乡卫生院诊断为病毒性出疹性疾病,给予对症和隔离治疗,该学生无外出史及类似病例接触史,基础免疫史不详。

3.2.2 时间分布 4月9日出现首发比例, 4月11日发病35例,4月12日发病9例,4月13日发病23例,4月14日发病5例,4月15日发病3例,4月16日发病1例,无二代病例发生。

3.2.3 班级分布 1年级发病23例,占总发患者数的29.87%,2年级34例,占总发患者数的44.16%,3年级19例,占总发患者数的24.68%,教师1例,占总发患者数的 1.29%。

3.2.4 发病年龄人群分布 此次疫情波及9个年龄段,其中7岁发病2例,占总发患者数的2.60%;8岁发病8例,占总发患者数的10.39%;9岁发病14例,占总发患者数的18.18%;10岁发病22例,占总发患者数的28.57%;11岁发病21例,占总发患者数的27.27%;12岁发病6例,占总发患者数的7.79%;13岁发病2例,占总发患者数的2.60%;14岁发病1例,占总发患者数的1.30%;25岁发病1例,占总发患者数的1.30%,为女性教师。主要分布在8~13岁,以10~11岁发病最多,占发病总数的55.84%,男42例,女35例,男女发病比例1.2:1,最大25岁,最小7岁。

3.2.5 免疫史和即往病史 核查学生所在乡镇卫生院免疫资料,发病学生均有麻疹疫苗接种史,无风疹疫苗接种史,近3年无麻疹风疹流行史。

3.3临床表现与体征 初期均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继而出现全身性斑丘疹,皮疹为针尖样,压之退色,未留色素,所有病例均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有程度不同的咽部充血,伴咳嗽和结膜炎,无并发症。

3.4实验室检测 采集典型病例血清标本7份,检测早期麻疹IgM和风疹IgM抗体,由海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监测实验室检验,结果麻疹IgM阴性,4例风疹IgM抗体阳性。

4控制及预后

4.1隔离治疗 所有出疹、发热的学生均安排隔离治疗,隔离期为出现症状到症状消失后1w。对所有班级教室、宿舍、及物品采用阳光下暴晒等方法进行消毒处理(教室利用学生放学后、宿舍利用学生上课时间),并加强教室,宿舍及食堂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工作,保持空气通畅清新。要求学校开展晨检及午检,以便及时发现病例并进行及时有效治疗。

4.2 应急接种 县疾控中心积极组织疫苗,对未发病的学生迅速开展麻风腮疫苗应急接种,登记345名,应种人数338人、实种人数338人,接种率100%,接种期间未检测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接种的同时加强该校及周边乡镇学校的疫情监测,掌握学生缺勤、缺课情况。

4.3加强开展健康教育 组织全校所有班主任老师参加的"风疹防治宣传会",提高教师、学生的自我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大对疾病防治的宣传力度,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努力提高接种率和接种质量。

通过实施以上防控措施,疫情迅速得到控制,未对学校教学秩序和学生健康造成影响,疫情未向周边乡镇扩散。

5讨论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临床症状轻微,预后好,人们对风疹的危害重视不够,易被忽视。临床上具有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斑丘疹出现等特征。皮疹于发热1~2d后出现,初见面部,日内布满躯干和四肢,一般持续3d,故有"三日出疹"俗称[3]。皮疹消退后无色素沉着,不脱宵,全身症状轻。风疹疫苗在2008年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以前很少有儿童接种,几乎无免疫屏障可言,一旦有传染源侵入就会引起大面积传播。本次发病临床表现与体征均符合风疹特征,且实验室早期血清风疹IgM抗体阳性,支持风疹爆发的诊断[4]。风疹疫情在出现首发病例后短短8d时间内,发病学生就达77例之多,这与多年来易感人群的聚集有较大的关系。应急接种风疹疫苗是预防和控制风疹最有效的措施,这次疫情由于学校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同时,县疾控中心对未发病学生及时有效开展麻风腮疫苗应急接种,使这次疫情在很短时间内得到了控制,未发生二代病例。这与学校及疾控中心协调积极,卫生院排查上报及时及采取的防控措施行之有效等措施是分不开的,本次疫情的处理为以后类似疫情的处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于洋.一起风疹暴发疫情的处理与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4):86.

[2] 王锐,王浩,史保权.一起大学生风疹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824.

[3] 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9-74.

疫情年中总结篇6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加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领导,协调和动员各有关部门,在经费、后勤和人力保障上给予充分的保证,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顺利实施。

(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技术指导小组

组长:*

成员:*

职责: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开展技术指导和现场处理工作,确保方案正确实施;负责现场接种、现场监督评价及强化免疫工作总结等具体技术指导工作。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处理小组

组长:*

成员:*

职责: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要求,做好培训、沟通工作,及时调查处理麻疹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

二、目标人群、时间和工作指标

(一)目标人群

根据《今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要求,我县强化免疫对象为所有8月龄—4岁儿童。上述人群无论既往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免疫史及患病史如何,凡无疫苗接种禁忌证者,均接种1剂次(0.5毫升)麻疹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简称麻腮疫苗)。

(二)时间

9月1~10日为本次强化免疫宣传动员和调查摸底实施阶段,9月11~20日为强化免疫接种实施阶段,9月21~30日为评估总结阶段。各单位要研究制定准备、实施和评估总结阶段的工作时间表。

(三)工作指标

以乡(镇)为单位,8月龄—4岁目标人群麻腮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

三、强化免疫活动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领导与部门职责

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卫生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财政厅和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联合下发的《省消除麻疹行动方案》要求,明确职责和任务,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强化免疫活动。

(二)人员培训、社会动员和宣传

县疾控中心负责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强化免疫活动方案、现场接种、接种禁忌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处理、风险沟通、督导和评价方法等。

各单位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和动员活动,与媒体密切协作,向公众宣传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与防控知识,以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增强主动参与意识,为强化免疫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做好强化免疫活动的风险沟通和应对,加强对相关突发事件及舆情的监测,及时相关信息。

(三)目标人群摸底调查

各单位要提前做好辖区内目标人群的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摸底调查时应高度关注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地区儿童,对发现未建卡、未完成常规免疫接种的儿童,应予以补建接种卡、接种证,并纳入常规免疫管理。

摸底调查人员应采取入户或通过托幼机构等方式给家长发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告知接种的时间和地点、接种时应携带接种证等事项,负责填写《今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附件2)。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负责对摸底登记结果进行核查、汇总,填写《今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应种与实际接种情况汇总统计表》(附件3),根据摸底儿童数制定接种实施时间表,并将相关信息上报县疾控中心。县级督导人员要对摸底调查质量进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地区重新开展摸底调查工作。

(四)物资准备与后勤保障

各有关部门要做好强化免疫活动所需人员、物资(疫苗、注射器、急救药品和器材等)和经费保障。县疾控中心于9月10日前将强化免疫活动所需疫苗、注射器发放至各接种点。疫苗的储存要严格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做好出入库记录,及时予以核查,做到苗账相符。

(五)现场接种实施

本次强化免疫活动实行定点接种,全县设置27个固定接种点,地点在各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点应有负责组织、预检登记、接种、不良反应处置的工作人员,现场工作人员数量要根据接种对象数量进行适当调整,做到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规范接种和登记等各个环节均有专人负责。现场接种流程、操作技术及接种后剩余疫苗处理等,要严格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执行。每个接种点均须配备接种反应紧急处理的临床专业人员和急救药品、设备。

等乡镇需设立巡回搜索组,在强化免疫活动集中接种的后期,分片包干负责搜索所辖区域,尤其是工业园区、砖瓦厂等流动儿童聚集地的适龄儿童,并通知儿童到指定地点接种。

预防接种要严格掌握麻疹疫苗接种禁忌证和其他暂缓接种的原则,本次强化免疫接种与最后一剂注射的减毒活疫苗间隔应在1个月以上。对于暂缓接种的儿童,应在本次强化免疫活动后的儿童自身条件适宜时机及时予以补种。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与处置

各单位应当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并将监测活动持续至10月25日。对严重疑似异常接种反应遵照“先临床救治、后调查诊断”的原则,做到早期、正规、系统的治疗。麻疹疫苗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参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县疾控机构、各接种单位应当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沟通解释工作,按照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统一相关信息。

五、督导

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做好强化免疫活动的督导工作。督导工作在强化免疫活动的准备、实施及评估阶段均应开展。强化免疫活动准备阶段重点督导各有关部门的经费保障、宣传、培训、摸底登记、物资和接种现场的准备情况;现场实施阶段重点督导现场接种工作组织情况、安全注射情况、接种人员资质、家长知晓率等情况;后期评估阶段重点进行接种率快速调查,了解资料整理、汇总和报告质量等情况。

督导要求覆盖至全县所有乡镇,即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县级督导人员。

六、评估

县卫生局组织开展本县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摸底登记、家长知晓率和接种完成情况等的调查评估。接种率快速评估的重点为近年麻疹高发地区、流动人口聚居地和常规免疫管理薄弱的地区。对评估接种率低于95%的乡镇,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进行查漏补种,并必须达到95%以上。

七、资料收集、总结和报告

疫情年中总结篇7

关键词:狂犬病;监测;总结分析;防疫

狂犬病因狂犬病毒导致,属人畜共患型传染病,病死率高达100%。为充分分析镇江市丹徒区狂犬病流行因素,并掌握该病的疫情特征与流行趋势,全面把握暴露后预防处置措施,从而对该病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按照《2009年丹徒区狂犬病监测工作方案》要求,做出了相应监测工作,并得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结合2009年镇江市丹徒区狂犬病监测哨点暴露后处置情况等相关监测报表,广泛收集整合暴露门诊人群的资料。狂犬病疫情相关资料均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9年疫情报告信息和丹徒区本地疾控部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2 统计学方法

均采用Excel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对丹徒区狂犬病疫情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并使用流行病学分析法进行全面分析。

2 结果

2.1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情况监测

2.1.1 监测哨点就诊者暴露后处置及疫苗接种情况

选取了丹徒区内的4家监测哨点,对狂犬病患者暴露后处置情况进行监测。4家监测点登记暴露后就诊人数合计1096人,均进行了规范的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就诊者致伤动物中,仍以犬为主占74.17%~92.12%之间,合计为83.39%; Ⅲ级暴露人数占43.02%~87.03%之间,合计为84.03%;Ⅲ级暴露人数中接种免疫球蛋白者占40.00%~47.02%之间,合计为43.25%。

2.1.2 狂犬病门诊就诊者暴露后处置及疫苗接种情况

丹徒区全区共12家狂犬病处置门诊,就诊总人数2384例,男女比例在0.9057:1~1.6034:1之间,合计为1.0912:1。其中最低的为荣炳卫生院。致伤动物中,仍以犬为主,占74.17%~92.12%之间,合计83.39%,猫占13.75%,这与全国监测点情况基本一致;就诊者中Ⅱ级暴露占0.58%~100%,合计为47.44%。Ⅲ级暴露占0%~99.42%,合计45.72%。各卫生院医生对暴露的分级有明显差异,说明医疗人员对暴露后预防处置分级标准掌握和理解情况存在较大不一致;暴露者自行处置伤口比例总体很低,占26.01%,低于全国监测水平(26.99%),说明群众及时进行自我处置的意识严重不足。门诊对就诊者伤口处理率和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9.75%和99.92%,说明还有一小部分的群众的预防意识薄弱。免疫球蛋白注射者占全体就诊者的39.60%。与2008年相比有所提高。

2.1.3 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

根据本次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本次监测调查的2384人中,传染源以犬类为主,占83.39%,猫类较低,占13.75。被咬伤后自行处理的占总人数26.01%,被咬伤后自行处理并到专业门诊进行后续处理的人数占总人数99.75%。99.92的病例在暴露后接种了疫苗。区域内狂犬病的防疫工作整体情况较为良好。

3 讨论

20世纪80年代,我区内的狂犬病疫情较严重,但从1996年开始至2004年连续9年均无报告狂犬病病例,疫情处于停息状态。镇江市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发生病例5例、11例、7例、4 例。2005-2008年报告例数有所增加,且发病区域也有所扩大,疫情的卷土重来,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我区自2005年开始,重新开始了狂犬病系统监测工作。

我区自2005年开始,共发生3例狂犬病病例,其中2005年2月1例、2007年1月1例、2009年6月1例,分别在姚桥镇、宝埝镇和高资镇发生。人群年龄段分布为20-40岁1例病例,40-60岁2例病例,所有病例均为农民,其中1例为外来农民工,狂犬病发病情况每年均有发生。

结合丹徒区狂犬病监测结果来看,造成狂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一是疫点区域内的犬只没有进行彻底捕杀,导致部分疫源犬只持续存在,给狂犬病发病造成潜在风险。二是区域内狂犬病及狂犬病疫苗相关知识普及度较低,部分群众存在对疫苗接种的误解,认为疫苗价格较贵,故为了省钱而不愿接种疫苗,还有部分被犬只咬伤的群众,并不懂得如何妥善处理伤口并及时接种疫苗。此外,部分单位在购进、运输及存储疫苗时未按照规范进行,部分单位还存在私自购入并接种狂犬病疫苗的情况,导致疫苗失效接种情况出现,同样给狂犬病的监测控制带来隐患。

就目前丹徒区狂犬病监测结果来看,狂犬病的防疫工作,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方面,随着疫苗的更新换代,狂犬病的防疫接种逐渐使用到了免疫球蛋白注射,该疫苗价格相对偏贵且供应紧张,使得相关门诊的疫苗接种工作m顺利展开,而部分暴露者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人数又相对偏少,不利于防疫工作开展。另一方面,丹徒区区域内的犬只数量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给狂犬病的防疫与控制造成困难,而单只犬的免疫注射又需要较高费用,故大部分养犬户拒绝注射疫苗,具有较大隐患。

结合目前丹徒区狂犬病监测情况来看,想要完善监测工作,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犬只的管理,建立家养犬的预防接种制度,对流浪犬在争取当地政府及公安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协助下,移送流浪犬收容所或开展扑杀工作;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区域内群众及医疗人员的狂犬病相关防疫知识,并利用广泛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犬伤伤口,并及时接种疫苗,从而保障广大人民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殷文武.我国狂犬病监测现状与展望[C].2012年中国狂犬病年会论文集.2012,26(08):247-265

[2]周航.全国狂犬病监测数据分析[C].2013年中国狂犬病年会论文集.2013,24(12):412-412

[3]吴红照.狂犬病暴露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J].浙江预防医学,2013,25(3):101-247

疫情年中总结篇8

一、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分析

1. 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中国人们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到颁布实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10 个相关配套规章,出台应急预案、防治规范标准1348 个,基本上实现了依法治疫。

2. 动物疫病防控方针不断完善。总方针:“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基本原则:“地方政府负总责”、“属地管理”。

防治措施: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综合防控措施;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3.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先后创制了几十种疫苗,有些居世界领先水平,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马传贫弱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取得了很大进展,如猪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禽流感病毒重组灭火疫苗等均已市场化;建立了多种疫病的检测诊断技术,其敏感性、特异性不断提高;先后分离了多种病原,其中有些是国内外首次成功分离;对多种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病原遗传变异和分子流行学方面的研究。

4. 国际地位大幅提升。起初,我们与国外交流的次数几乎为零;2007 年5 月我国恢复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合法地位;目前,兽医工作被全面纳入世界兽医体系,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开展务实有效合作;有序开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签署备忘录、合作框架协议,与数十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间兽医合作协定,与大多数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机制,实施跨境动物疫病联防联控,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动物疫情的主要特征

我国动物疫情复杂严峻、牧情方式多元、民情需求增长、国情基础薄弱、世情要求更高,主要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1. 重大动物疫病总体下降,但仍呈多发流行态势。高致病性禽流感:2005-2007 年,发病数、病死数及疫点均呈现急剧下降趋势;2008-2009 年趋于平稳;近几年疫情略有增加;今年上半年,贵州、湖北和云南三省四县6 个疫点发生。

口蹄疫:2009 年以来,周边国家和地区口蹄疫流行严重,我国先后3 次遭受境外流行毒株的侵袭;今年上半年,全国三省三县、3 个疫点报告发生O 型口蹄疫和A 型口蹄疫疫情。

高致病性蓝耳病:2006 年“高热病”席卷全国,给养猪业带来巨大冲击。全国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2 年至今,全国无报告疫情。

2. 人畜共患病局部回升,个别地区呈暴发流行。除血吸虫病外,家畜布鲁氏杆菌病在北方省份、包虫病在西部牧区已出现暴发流行趋势。

3. 病种多、新增快。目前纳入一二三类疫病管理的病种共157 种类,其中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超过40 种。新传入动物疫病20 多种。

1949 年-1979 年,共有8 中外来动物疫病传人国内,占传染病总数的25.8%;1980-1989 年由于国际交流,动物和动物产品贸易不断加快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势头加快,传入了13 种病,占传入疫病总数的42% ;2000年以后,传入速度逐渐减缓,仅传入4 种,占传入总数的12.9%。

4. 病原复杂,变异快。同一个趋于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并存,同一动物种类一、二、三类疫病并存,同一种疫病不同亚型并存,病毒不断发生变异,病原背景日趋复杂。

5. 病原污染严重,流行范围广。多种重大动物疫病呈全国性分布,多种人畜共患病随着活畜禽的无序流动迅速蔓延;此外,种猪场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多种病原持续存在,种禽场禽白血病、新城疫感染率较高,源头治理任务艰巨。

6. 外来疫病迫近国门,威胁越来越大。非洲猪瘟、O 型口蹄疫、A 型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蓝舌病等疫病在我国周边国家时有发生,尤其是口蹄疫的新毒株在我国周边“压境”,给我国防控工作带来极大压力。

7. 畜牧生产经营方式多元化,防控要适应调整。

(1)养殖方式由散养逐渐转向规模与散养并存:以散养和中小规模养殖为主的养殖方式在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这些小而密集的养殖单元,防疫意识差、基本条件差、防疫能力差是疫病防控的重要制约因素。

(2)养殖结构由分散逐渐转向区域:畜禽总量和养殖密度不断提高,使病原体可增殖或潜在增殖的宿主也相应的增多,病原体变异几率大,进而导致新发病显著增多。

(3)流通方式由区域转向全国:畜禽远距离调运和集散市场流通日益频繁、鲜活现宰的消费习惯等现状使检疫监督难度越来越大。

(4)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逐渐转向质量:一些不法分子违法使用兽药、饲料添加剂、违法处置病死畜禽的手段更加隐蔽,突发公共卫生安全时间时有发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越来越大。

8. 动物产品需求量质同涨,防控任务重。

(1)动物产品需求量与健康养殖水平低的矛盾:城乡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工业化城市进程带动动物产品加工等因素,使社会对动物产品的需求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体现在质上;目前我国健康养殖水平较低,偏重增长、忽视“经济、社会、环境”平衡,偏重养殖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偏重畜牧生产,忽视兽医服务模式的落后,导致的后遗症就是资源环境破坏,动物疫病频发、人兽共患病抬头。

(2)动物产品安全呼声强与监管能力弱的矛盾:近年“瘦肉精”、“三聚氰胺”等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频发,畜牧生产安全隐患越来越多,社会对动物产品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而我们的监管能力仍处于低水平徘徊;从全局来看,我国的多头管理、分段管理和属地管理形式,把一个本来完整的动物卫生监管链条被人为分割,不符合在官方兽医体系监控之下“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同一管理这一国际成熟经验;从局部看,兽医体系内部存在执法人员少、素质不高、规范性差等问题。导致管理职责不清、监管能力内耗、监管缺失或越位,疫病、药物残留和违法添加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9. 疫病防控基础薄弱,防控压力大。

(1)防治需求增长快与兽医工作基础发展慢的矛盾:我国兽医体制改革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发展的步伐还过小、速度还过慢,远远不能适应激增的动物数量、频繁的流通调运和产品的质量安全对兽医服务的需要,防疫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兽医基础的薄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基层防疫体系力量削弱、功能退化更为突出。

(2)动物疫病损失多与防控投入少的矛盾:从纵向看,国家投入虽然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结构不合理、增长不持续,主要用于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和应急处理(口蹄疫50%、禽流感29%),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和合理的流入方向;从横向看,防控投入严重不足(2008年占农业总产值0.5‰左右,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6‰),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4% ~ 5%)。导致结果:疫病整体防制水平低,我国饲养每只鸡平均的疫苗和药物费用为美国的10 倍;畜禽死亡率高,每年因动物疾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 亿元;投入产出效益低,美国消灭猪瘟每1 美元投入产生高达21 美元的收益。

二、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度

1.《动物防疫法》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确定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强质免疫工作;经强制免疫的动物,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实施可追溯管理。

2. 免疫义务主体:是饲养的单位和个人,而不是防疫员,更不是畜牧兽医部门或政府;畜牧兽医部门或政府只是强制免疫计划的制定者、组织者、管理者、监督者,而不是免疫具体实施者、义务者;村级防疫员是专门从事免疫注射的具体实施者,实行有偿服务。目前国家为了支持畜牧业发展和动物防疫工作,把本应由饲养者承担的服务费用买单了,把强制免疫用的疫苗经费也买单了,但义务主体没有变。强制免疫是一项法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行政措施,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无条件履行相关义务。

(二)实行动物疫情监测和预警制度

1. 动物疫病监测概念。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各种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的疫病检查,是政府为了掌握强制免疫效果、开展动物疫情预警报警、消灭传染病所采取的一项带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

2.《动物防疫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等情况进行监测;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碍。

3. 动物疫病监测的作用。评价疫病监控措施效果、制定科学免疫程序的重要数据;掌握动物疫病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方法;掌握动物群体特性和影响疫病流行社会因素的重要手段;国家调整兽医防疫策略和计划、制定动物疫病消灭方案的基础;及时发现疫情,及早扑灭疫情;保证动物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提高生产者的市场竞争力。

4. 动物疫病监测的性质。同动物检疫一样,属于行政执法范畴,监测不同于检测或检验,与卫生部门的监测也有所区别,我们的监测目的更明确,更具有强制性;仅将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看作技术措施是不全面的,监测工作职能由疫控机构承担,不能由其他科研教学机构承担。

(三)实行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制度  “区域区划”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划”是成员国家为了控制动物疫病和/ 或促进国际贸易,按照国际规划的规定,在其领土内按照不同亚群体的动物卫生状况划分地理区域的过程。有利于在分区域有计划的根除主要的动物疫病,促进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和畜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主要适用于一个地理屏障为基础界定的动物亚群体,而生物安全隔离区划主要适用于一个或多个单位养殖、屠宰加工等单元,在同一个生物安全管理和饲养操作规范为基础界定的动物亚群体。对动物实行区域化管理,不能搞“齐步走”和“一刀切”,要遵循疫病防控规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畜牧产业布局、动物卫生状况、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科学布局。

(四)实施动物疫病的控制与扑灭计划

1. 动物疫病的控制。一是发生动物疫病时,采取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措施,防止其扩散蔓延,做到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

2. 动物疫病的扑灭。一般是指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采取的措施,即是指发生对人畜危害严重,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疫病时,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综合的“封锁、隔离、销毁、消毒、扑杀或淘汰等技术措施,使某一特定区域或养殖场的某种或某些动物传染病在限定时间内,达到个体不发病或无感染状态。这个“特定区域”是人为确定的一个固定范围,可以是一个养殖场,一个自然区域、一个行政区域。不同地区或养殖场同时进行疫病净化最终结果是疫病消灭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疫病净化是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对付某种动物传染病的通用方法。

(五)实行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制度 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应该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存在的问题:检疫行为不规范,产地检疫中存在“隔山开证”等违法行为;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素质低,乡镇站不具备检疫执法资格;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办案力度小,宣传不到位。

(六)实行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

1. 官方兽医。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经兽医主管部门的任命的,负责出具检疫等证明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动物、动物产品检疫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官方兽医应当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

2. 执业兽医。是指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国家实行执业考试资格制度,考试合格的,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执业兽医资格证书;从事动物诊疗的,还应当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注册。除乡村兽医服务人员可以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外,只有经注册的执业兽医,方可从事动物诊疗、开具兽药处方等活动。

三、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思考

(一)把握防控方向,适应防控需求

1. 坚持防控主体多元化的防控方向。发挥政府在疫病防控中公共服务职能,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责任和范围;进一步明确养殖者的义务主体、执业兽医的技术服务主体、官方兽医的监管主体职责;由单纯的政府供给变为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执业兽医、兽医协会、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多元化的防疫体系。

2. 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防控方向。逐步调整当前重大动物疫病以免疫为主的防控策略,采取综合防控,把疫病防控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重点加强防疫体系中基层技术推广与应用环节,加快饲养方式、屠宰加工方式和流通方式等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引导养殖者向规模养殖、规范养殖、健康养殖转变。

3. 坚持以监督免、以管促放的防控方向。以强化免疫效果监测来促进免疫措施的落实;以强化防疫监管来促进疫病的防控;重点抓生产环节规模养殖企业与专业大户的防疫监管、畜禽出栏与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以及市场与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发挥全程监管作用,提高防控效果。

(二)抓住两条主线,夯实防控基础

主线一:加强三大体系建设,提高防控硬实力。

1. 以深化兽医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兽医工作体系建设。把兽医机构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关键点;把加强基层兽医体系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把官方兽医的垂直管理作为改革方向,把推进执业兽医队伍建设作为兽医服务体系的主要依托;建设结构合理、机制顺畅、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素质优良的兽医工作体系。

2. 以强化实验室网络建设为重点,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设以部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区域性实验室为骨干,基层综合诊断室为基础的实验室网络;把基层兽医诊断室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施设备;结合畜牧业区域化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主,在全国形成若干个大型区域性专业化重心实验室;协调好各级兽医实验室的功能定位,构建基础扎实、设备先进、技术精湛、支持到位的疫病防控技术支撑体系。

3. 以提高法律保障力为中心,加快政策法律体系建设。要逐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的法律体系框架,加快立法进程和配套法规出台,构建政策有力、法制健全、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既与国际规则接轨,又适应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实际的法律体系。

主线二:加强四种能力建立,提高防控软实力。

1. 提高防控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强畜禽传染病防治研究,努力提高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总体水平。充分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把动物疫病防控工程与技术研究科技支撑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科研院所纳入到动物疫病防控的主战场上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构筑技术防控的防线。

2. 提高疫病防控的科学决策能力。目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还处于一个宏观调整和完善阶段,相对于免疫检疫等技术而言,宏观层面的决策更显重要。在加强疫病监测预警和诊断、疫苗研发,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疫病防控政策研究,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模式,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三)实现三个突破,提高防控效果

1. 工作机制有突破。主要包括动物区域化管理机制、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机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管理机制、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管理和动物产品的全程监管机制、兽医工作绩效评价机制等。

2. 政策扶持有突破。在积极做好“三补一扶”动物防疫政策落实的同时,及时总结、科学评估,创新政策扶持机制,注意“三结合”:项目建设与收益相结合,通过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动物疫病区域化建设等使投入收益最大化;公共财产与市场相结合,多利益主体共同分担,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养殖主体的分摊机制;扶持方向与防疫措施相结合,引导养殖户建立主动防疫意识。

3. 对外合作交流有突破。深入研究OIE 有关工作规则和标准;加强对有关国家兽医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兽医工作发展历程、典型案例研究;研究参与国际兽医事务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增强参与国际兽医事务能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四) 实施战略工程,加速防控步伐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以疫病防控战略工程为抓手,通过“一揽子计划”的实施带动、加速防病灭病步伐。

1. 实施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工程。根据立法准备与队伍能力、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财政与公共支持等条件制定疫病控制和扑灭计划;通过加强疫病免疫与监测预警,以主动监测结果引导疫病监控和扑灭计划的稳步推进;通过推行区域化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扑灭某种动物疫病。

2. 动物疫病净化工程。要由简入繁、由易到难,逐步实施种畜禽场的垂直传播疫病净化工程、规模化商品畜禽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工程、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工程、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工程,争取利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达到在全国范围内净化和消灭部分疫病的目标。

3. 实施动物健康促进工程。在养殖场逐步实行动物疫病监测和净化,实施无疫病认证,严格市场准入,促进企业参与,逐步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净化动物疫病。

四、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疫病净化工程

(一)总体目标 计划用8 ~ 10 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工作的开展;集成推广一批成熟的动物疫病净化示范技术;建设认证一批无特定动物疫病的净化养殖场;全面提升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二)具体思路 逐场推进、集成示范、认证管理、建立联盟。

(三)实施原则 边技术集成、边推广示范;边评估认证、边完善制度;先易后难、由小及大。

( 四) 主要做法 对于主动作为的畜禽场,认可其做法与成绩,核发“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证书;对于有想法没做法的畜禽场,鼓励其迈出第一步,核发“动物疫病净化建设场”证书;对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畜禽场,顺其自然,逐步淘汰。

(五)实施主体 “3+1”模式: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市(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养殖企业。

(六)推进方式 在国家层面,要组织专家分动物、分病种集成制定净化技术指南,在地方层面,各级疫控部门要结合各养殖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个性化净化实施方案,做到一场一册。

(七)评估认证 第一阶段的净化评估病种:猪的(5种)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口蹄疫;禽的(3 种)高致病性禽流感、鸡白痢、禽白血病;牛的(3 种)奶牛布鲁氏菌病、奶牛结核病、口蹄疫;羊的(2 种)布鲁氏菌病、口蹄疫。第二阶段的净化评估病种:猪的细小病毒病、圆环病毒病;禽的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牛的血吸虫病、包虫病;羊的羊痘。

总结: 病原微生物的出现远比人类要早,人类与传染病的生死大战将是一个自然、历史的长期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历史是认识疾病、与疾病作斗争并治愈疾病最终消灭疾病的历史。动物疫病防控是专门与动物疫病,特别是肉眼见不到的病原微生物打交道零距离交锋“搏击”的领域,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公益性和不可替代性。动物疫病防控是保护人类健康的第一道屏障,是预防人类疫病流行的源头,搞好动物疫病防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上一篇:水电工年中总结范文 下一篇:品质年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