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09 00:37:06

学籍管理制度

学籍管理制度篇1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本市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科学、完善的学业评价和管理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全日制公办、民办普通中小学及经区县政府登记同意开设的以接受本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为主的学校。

第三条(主要内容)

本市中小学学制、入学、转学、借读;考核与评价、升级、留级、跳级、免修;休学、复学、退学;毕业、结业、肄业;奖励、处分和学籍管理等事项。

第二章学制

第四条(义务教育阶段)

本市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学制为5年,即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初中学制为4年,即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

第五条(普通高中阶段)

本市普通高中学制为3年,即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

第三章入学与注册

第六条(小学入学年龄)

本市儿童的入学年龄为6周岁,盲、聋、弱智等残疾儿童的入学年龄一般为7周岁。

第七条(小学、初中入学办法)

本市小学、初中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须将小学、初中入学的有关政策和安排事先向社会公示,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将《入学告知书》及时送达学生家长。

学校不得通过任何书面考试或测试等形式选拔学生。

学校不得拒收能适应学习生活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第八条(监护人责任)

凡在本市居住、具有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其监护人须按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送达的《入学告知书》的有关要求,按时送被监护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第九条(免学和缓学)

凡在本市居住、具有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须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的证明)或特殊原因需免学、缓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由学校报送所属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乡镇所辖学校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批准。

第十条(入学与注册)

学校最迟应在新学年开学前15天,向新生发出入学通知。新生须按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日期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注册者,应向学校请假并申请办理延期手续。逾期1个月不办理入学手续的,除不可抗拒的正当理由外,高中学生视作自动放弃学籍资格;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新生入学注册后,学校应按有关规定为每一位在籍学生编制学籍号。

在籍学生每学期应按规定办理注册手续,因故不能如期注册者,应办理请假手续;无正当理由逾期两周不注册者,高中学生作旷课处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学校应主动关心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指导学生家长按有关帮困助学规定,申请属地政府给予的资助,办理注册入学手续。

第十一条(班级学额)

本市高中年级班级学额不得超过48人,初中、小学年级班级学额应控制在40人以内,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班级学额应在30人以内。

第四章转学

第十二条(适用对象)

全家迁居(本市迁往外省市、或由外省市迁回本市;本区县迁往外区县、或外区县迁回本区县),或确有其他特殊困难须转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本市户籍在外省市就读的高中学生申请回本市就读,学校在有学额的前提下,经测试后,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落实,方可办理转学手续。

本市范围内高中学生一般不转学。

学生受处分期间一般不予转学。

第十三条(申请时限)

申请转学手续应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内办理,最迟不得超过开学第一周。因市政动迁等特殊情况(须提供相关证明),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认,方可办理学期中途转学。

第十四条(申请材料)

申请转学须提供学生的户籍证明、原校开具的转学联系单、学生成长记录册、健康卡、预防接种卡和学籍卡复印件,高中学生还须附高中录取材料等。

第十五条(申请手续)

学生或监护人应先向原就读学校提出转学申请,并由原就读学校开具“转学联系单”。中学生转学,到转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办理手续;小学生转学,可直接到转入地所属学校联系。转学申请经转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核准并安排落实后,再到原校开具“转学证明”,办理转出、转入手续。

第十六条(学校责任)

接收学校不得拒收符合转学条件的学生,因班级学额原因无法接纳的,应报上级主管部门协调安排。学生联系转学未落实之前,原校不得出具转学证明,对未申请转学的学生不得迫使其转学,由此造成学生辍学的,由原校承担责任。

本市学生转学,接收学校应将其编入原就读年级。外省市转入的学生,学校可按其实际文化程度编入相应年级就读。

第五章借读

第十七条(适用对象)

借读生是指非本市户籍、但具备在本市中小学就读条件的学生。即本市蓝印户口;持有一年及以上《*市居住证》,且在有效期内人员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持有效期内《*市居住证》的引进人才高中阶段适龄子女。

第十八条(受理部门)

借读申请人居住地所属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或乡镇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受理借读申请,落实就读学校。

第十九条(申请时限)

借读申请手续应在学期结束前一周或新学期开学前一周办理。

第二十条(申请材料)

有效期内《*市居住证》、父母身份的有关证明及学生的学籍证明。小学一年级新生还需有户籍证明、儿童预防接种证明或健康检查卡。

第二十一条(相关待遇)

借读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参加团队组织、担任学生干部、评优奖励、课外活动、帮困助学等方面,与本市学生一视同仁。

本市蓝印户口、引进人才《居住证》子女及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读免收借读费。

本市蓝印户口、引进人才《居住证》子女可根据当年招生政策的有关规定,申请报考本市普通高中,其中境外引进人才子女,在语言适应期(3年)内报考本市普通高中的,可以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已在外省市就读高中的,本市普通高中学校在有学额的前提下,由学校对其进行测试,经测试合格后,由学校报所属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可接受其借读。

第二十二条(港澳台地区居民、海外华侨子女及外籍中小学生就读)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海外华侨的子女及外籍中小学生在本市就读,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章考核与评价

第二十三条(考核评价要求)

学生应参加学校课程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和社会实践等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考核,考核情况记入学生成长记录册。

评价要体现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发展性评价的导向和要求,要有利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十四条(考核评价内容)

根据《*市中小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考核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社会实践表现,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学习及担任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十五条(考核评价方法)

考核评价要关注、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变化、进步,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全面、准确、科学的评价学生。评价结果不张榜、不排名次。

学业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小学阶段学生不进行期中考试。期末除三、四、五年级语文、数学考试外,其他学科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学科要求进行形式灵活多样的考查。

中学阶段学生的期中学业考核,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确定需考试或考查的学科。期末评价具有阶段总结性评价功能,每个学科都要进行,考试或考查科目按《课程标准》规定执行。

学期总评按日常评价、期中评价和期末评价综合评定。

学年总评按两个学期考核评价综合评定。

学生学年总评不及格学科在4门及以下的,应准予补考。补考时间应事先书面通知学生本人及家长。

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家长、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十六条(记录方式)

学业评价结果根据《课程标准》规定和《*市学生成长记录册》中的具体要求进行记录,日常评价、期中评价和期末评价的记录方式要一致,便于学期、学年总评。

第七章升级留级

第二十七条(升级)

1、各科成绩学年总评全部及格。

2、小学生学年总评语文、数学及格外有1门学科不及格。

3、中学生学年总评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和其他学科中各有1门不及格。

第二十八条(留级)

1、学年总评不及格学科达5门及以上。

2、小学生学年总评不及格学科在4门及以下的,经补考后,语文、数学学科中有1门及以上不及格;或语文、数学及格,其他学科有2门及以上不及格。

3、中学生学年总评不及格学科在4门及以下的,经补考后,语文、数学、外语学科中有2门不及格;或语文、数学、外语中有1门不及格,其他学科有2门不及格;或不及格学科达4门的。

4、高中学生自主拓展(选修)课程学习未达到规定学分;或社会实践活动一学年无故缺席三分之一及以上的。

5、小学一、二年级和小学、初中、高中的毕业年级不设留级。

第二十九条(随班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同一年级连续留级两次(即在同一年级读完3年)仍不能升级的,可继续随班学习。

第八章跳级免修

第三十条(跳级)

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突出,学业成绩优异,已提前达到更高年级学力程度,由学生和家长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全面考核同意,并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可提前升入相应年级学习。

跨学段跳级的学生须参加毕业考试和高一学段的统一招生考试,并达到相应的标准。

第三十一条(免修)

学生学业成绩优秀,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某一学科已达到更高年级的学力程度,由学生和家长提出单科免修申请,经班主任、任科老师和教导处审核,报校长批准,可以单科免修。

第九章毕业结业肄业

第三十二条(毕业)

1、小学生修业期满,各科总评及格(包括补考后及格,下同);或语文、数学及格,其他不及格学科在2门以下(含2门,下同);且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综合评价合格的,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2、初中学生修业期满,各科学业水平考试及格;或语文、数学、外语3门及格,其他不及格学科在2门以下;且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综合评价合格的,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3、高中学生修业期满,各科总评及格;或语文、数学、外语3门及格,其他学科有1门不及格;且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综合评价合格的,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4、实施学分制学校的学生修满规定学分,且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综合评价合格的,即可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5、应届高中毕业生名单由学校所属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统一颁发高中毕业证书,并报市教育行政职能部门备案和上网公示。

第三十三条(结业)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修业期满,不符合毕业要求的,准予结业发给结业证书。

第三十四条(肄业)

高中学生学完三分之二以上课程中途退学或休学期满未复学的,发给肄业证书。

第三十五条(证书遗失)

学生证书遗失,可向原证书颁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学校经核实后可为其出具学历证明。

第十章休学复学

第三十六条(休学适用对象)

1、学生因伤病无法继续学习或连续病假3个月以上的;

2、学生因出国探亲或自费留学等原因需暂时中断学习的。

第三十七条(休学申请)

由学生和监护人持相关证明(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证明、出国护照等)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学校核准后发给休学证明。

第三十八条(休学时限)

因伤病休学的,小学、初中学生一般不超过16周岁,高中学生一般不超过3年。

因出国探亲等原因休学的,小学、初中学生保留学籍2年,高中学生保留学籍1年。

第三十九条(复学手续)

学生休学期满复学或提前复学的,由其监护人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因伤病休学的须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证明),经学校批准,即可复学。

学生休学期满复学,或经核准提前复学的,学校可根据其实际学业程度,编入相应年级学习。

第四十条(休学延期手续)

学生因病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的,须在休学期满前半个月由其监护人向学校申请办理继续休学手续,经学校批准后可继续休学。

第十一章退学

第四十一条(适用对象)

1、学生因患不能治愈的重症或患慢性疾病长期休学,不能坚持正常学习(须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证明)。

2、学生在学习期间因意外伤害性事故导致严重的智力缺陷或生活不能自理(须有市二级甲等以上医疗单位证明)。

3、学生出国定居(须凭学生本人护照复印件,户口簿复印件)。

4、年满16周岁,并已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继续学习确有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5、经司法部门判刑或送劳动管教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第四十二条(退学手续)

学生及监护人持相关证明向学校提出书面退学申请,学校审核同意并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

第四十三条(自动退学)

高中学生在一学期内连续旷课超过8周或累计旷课10周及以上,经学校与家长多次联系帮助教育无效者;或休学期满,经学校与家长联系仍未复学或不按期办理继续休学手续的,经学校报请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可按自动退学处理,由学校发给学历证明,证明上要注明“自动退学”字样。

第十二章奖励处分

第四十四条(奖励对象和形式)

市、区县、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当对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或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锻炼身体及参加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

奖励可采取当众表扬、通报表扬、发给奖状(章)、授予荣誉称号等形式。

第四十五条(奖励程序)

凡授予各级“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队长”和各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者,均需学生民主评议推选,校务会议或行政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并在学校和社区张榜公示。

对学生的奖励,学校应当真实完整地归入学校档案和本人档案。

第四十六条(处分类别)

处分一般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

高中学生在校期间被司法部门判刑、劳动管教,或在留校察看期间,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可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

第四十七条(处分程序)

学校对犯错误的学生应加强教育,促其认错悔改;必须处分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处分适当。

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前,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处分结论要同学生本人及家长见面。

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可向学校或学校所属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

警告、严重警告和记过处分,须经校务会议或行政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处分,除上述手续外,还须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认。

第四十八条(教育帮助)

学校要加强对受处分学生的帮助教育。受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处分的学生在1学期后,受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在1年后,确有悔改表现的,可撤销其处分。撤销处分的权限和决定处分的权限相同。

已撤销的处分不进入学生档案。留校察看处分未撤销者,不予毕业。

解除劳教或刑满后需恢复学业的学生,由家长及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得拒收。高中学生在十八周岁以内的,学校可同意其试读一学期,试读期间表现好,未重犯错误,由学校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认,恢复其学籍。

第十三章学籍管理

第四十九条(学校学籍管理工作)

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学籍管理制度,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具体实施学籍管理工作,及时将学生各学段德、智、体诸方面的情况(包括入学注册、学科学习评价,拓展型探究型学习成果,社会实践鉴定,社会工作表现,红领巾争章活动,奖惩记录,体质健康状况和学籍变更等)完整、正确的分类归档,并要落实信息安全措施。

学校应允许学生查阅本人的学籍档案,保障学生对自己学籍信息的知情权。

第五十条(学生社保学籍卡)

小学、初中、高中新生入学后,学校应负责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学生信息采集,指导学生按时申领社保学籍卡。

第五十一条(学生成长记录册)

《*市学生成长记录册》是学生升学、转学的依据之一,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指导实施,具体记载工作由班主任牵头管理,每学期分若干次组织有关教师、班级同学对有关的栏目作出评价并记载,定期(一般四至五周)发给学生、家长交流,每学年结束,发还学生保管。

第五十二条(区县学籍管理工作)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学籍管理制度,确定责任部门和专职或兼职干部负责根据本办法精神,制定本地区的实施细则。并具体实施对本地区中小学学籍的管理工作,指导、协调和处理相关事务。

第十四章附则

第五十三条(教育改革试点学校)

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备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十年一贯制学校和高中学分制试点学校,继续按改革方案执行。

学籍管理制度篇2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渐突出。特别是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学籍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就要随之提高,以强化高校的人才管理。这就需要学籍管理制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树立人本理念,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渗入其中,并将法治建设运用于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以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关键词:

学籍管理;制度;人才培养;人本理念

我国进入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高校管理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对于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高校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就要发挥学籍管理的杠杆作用,将学籍管理作为管理育人的重要条件,以确保在学籍管理获得预期成效的同时,真正意义地实现高校学籍管理改革[1]。加大学籍管理制度,就意味着对学籍管理制度根据高校改革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的同时,还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将人本理念渗入到学籍管理制度中,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

一、学籍管理制度的涵义

(一)学籍管理制度的概念界定

学籍管理制度是对学生由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实施制度化管理的制度体现,属于是高校教育行为的规范性文件,关乎到学生身心发展。其中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学籍管理、校园管理秩序、开展校外活动以及奖惩办法等等。

(二)学籍管理制度的特点

1.学籍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学籍管理制度具有权威性,其作为一项学校管理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向高校延伸,在此基础上将高效教育管理框架建立起来。可见,学籍管理制度并不是简单的规范性约束机制,而是对于群体或者个体的不同需求发挥协调作用,以做到有章可循。学籍管理制度的权威性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及生活行为的约束力上,通过制度化管理,对学生以监督、规范,以发挥其约束性管理机制。同时还要起到制度化引导作用,如果学会违反制度规定,就要接受惩罚[2]。

2.学籍管理制度的教育性

学籍管理制度所发挥的作用,是适应高校管理价值理念,对学生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所以,其具有教学管理服务性特点。学籍管理制度的教育引导性体现在学生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所采用的方式上。对于没有正确接受学籍管理制度引导的学生,要采用惩戒的方式对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以处分,以警示在校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的重视,其最终目的是规范教育。特别是在学会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学生要按照公共规则行事。在校的每一名学生在学籍管理制度面前,都要无一例外地严格遵守[3]。

二、学籍管理制度需与时俱进

(一)学籍管理制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学籍管理制度中,所强调的是学籍所发挥的监督功能,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纪律以及考试进行管理。目前国家重点强调素质教育,就需要改善学籍管理制度中的有关内容,以创新思维做好学籍管理工作,以做到与时俱进地探索出符合现代化高校发展的学籍管理途径。在学籍管理制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更好地发挥学籍管理工作的教育功能,并对于学生具有正向引导作用[4]。要将学籍管理制度的时代性体现出来,就要从当前的教育新环境出发,结合大学生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籍管理制度以重新审视,并处理好监督管理与教育激励之间的关系,实施学籍管理制度的创新,发挥学籍管理的主动性。学籍管理人员要本着服务意识,明确学籍管理仅仅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关键在于更好地培养人才。

(二)学籍管理制度中要注重人才培养

高校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对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都极为敏感,由此而形成的观念意识成为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基础。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受到世界经济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判断力而接受更多的负面信息,对于其观念意识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将人本观念引入到学籍管理中,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角度出发,对学生以教育,还要通过宣传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学籍管理制度中,强调服务性就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学籍管理制度中的各项要素以多种活动形式展开,帮助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责无旁贷地完成学习任务[5]。当学生专心于自己的学业,并注重自我角度时,违规违纪的现象就会自然减少。学籍管理制度要做到与时俱进,就要注重新形势下教育环境的改变,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展开教育,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质量。

三、学籍管理人员需与时俱进

(一)学籍管理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和法制意识

学籍管理工作具有严肃性特点,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展开。由于学籍管理工作关乎到学生的前途,因此要在强化学籍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的同时,还要增强法律意识,以使学籍管理制度更为健全。

1.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服务意识

加强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是适应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要求,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学籍管理作为一项业务性工作,其工作的展开要发挥时效性,就需要学籍管理人员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繁杂的工作秩序化展开。学籍管理可以具体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学会将考试成绩录入,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因此,学籍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责任感做好每一项工作[6]。

2.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法制意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高校的学籍管理人员就要增强法制意识,做到学籍管理制度健全而规范,各项程序符合管理规定,以符合依法治校的要求。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的规范化是学籍管理法制化的基本要求,一方面维护了学籍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以保护。“依法治校”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实施,使高校具有了自主办学、自主招生、自主管理的权力,在法律监督下,学校对于学生具有惩处的权力。在对学生进行惩处的时候,要做到广泛调查、接受申辩和抗辩,并以书面形式出示处分决定。对于严重违反校规的学生,学校做出退学等严重的处分,要求按照规定层层审批,并在主管高教部门备案[7]。由此可见,学籍管理是一项标准化过程。

(二)学籍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学籍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关乎到学籍管理的质量,并影响到高校教育管理质量。从目前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来看,不仅人员配备不足,而且多数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就要根据高校发展需要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以作为超前人才投资。通过培训,不仅要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更要引导学籍管理人员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信息技术渗入到学籍管理工作中,更需要学籍管理人员具备自我提升信息技术处理意识,从业务能力的角度出发,不断地提升自己,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各项学籍管理工作内容。

四、在工作中培养以人为本的意识

(一)强化学籍管理制度的适应性,促进人才培养

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促进了国内外高校间的交流,使得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学籍管理制度适应高校发展需求而多样化展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学籍管理制度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才校际间的流动,由于学籍的存在而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上的交融,使得人才转换相互衔接,实现了高校间的互惠共赢。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转型,高校的教育意识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学籍管理人员要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发挥学籍管理“引导”作用,这就需要学籍管理人员转变管理理念,在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等构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8]。

(二)建立开放性的学籍管理制度,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

随着我国高校管理逐渐与国际并轨,在教育制度上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的百分制学科考试制度逐渐转为学分制,这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学分制意味着学生具有学习的自由,可以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知识,构建符合自己的知识结构。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就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还要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学生以引导。这就意味着,高校学籍管理制度要尊重工作实际,树立多样化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学生的终身教育,并在学籍管理的运行机制中有所体现,以使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摆脱刚性管理,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柔性过渡,其目标是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学籍管理是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对于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教学管理秩序有所掌握。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学籍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学籍以主动管理,充分地发挥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引导性作用,以稳定高校教育环境,促进高校发展。

作者:保琳 单位:江苏省南通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静,陶爱萍.我国近二十年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2(1):60-62.

[2]陆羽红.对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中“以生为本”理念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文化视窗,2012(3):233-234.

[3]胡胜良.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10(11):37-39.

[4]丁晓丽.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6):72-75.

[5]高炜森,解媛,何影.规模发展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84-85.

[6]李萍.在高校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途径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2-23.

[7]易和平.分布式多数据库高校学籍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251-253.

学籍管理制度篇3

第一条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江苏省境内所有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机构和主管单位。

第三条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籍在其户籍所在县(市、区,以下简称“区县”),其入学、转学、借读、休学、毕业等有关学籍手续须按本规定办理。

二、新生入学

第四条小学和初中均实行秋季招生、入学。全省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第五条全省接受义务教育的起始年龄为六周岁。小学不得招收不足年龄的儿童入学。

残疾儿童入学年龄可以适当放宽。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特殊教育学校招生的起始年龄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第六条小学、初中新生实行免试入学,公办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新生分班要均衡,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分快慢班、实验班等。

第七条农村公办小学新生入学。由乡(镇)政府或委托中心小学,根据当地适龄儿童名单,在新学年开始前十五天,向适龄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以下简称“监护人”)发《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样式见附件一,以下简称“入学通知书”),监护人持入学通知书按通知时间带适龄子女到指定学校报到。

第八条城市公办小学新生入学。适龄儿童监护人根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确定的学校施教范围,在学校公布的报名时间内到学校报名,报名时需出具监护人及适龄子女在本施教区的户籍、居住情况(房产证)等有关证明。

适龄儿童与监护人不在同一户籍、户籍与常住地址(房产证)不符的,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学校就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适龄儿童随法定监护人的户籍与常住地址就读:⒈监护人中有现役军人(含武警);⒉监护人中有公派出国工作的专家、技术人员;⒊单亲、离异、户口两地家庭、孤儿等。

政府或委托学校在新学年开始十五天前向监护人发入学通知书,监护人带子女持入学通知书按通知时间到指定学校报到。

第九条公办初中新生入学。在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每年七月,在乡(镇)政府分管领导的主持下(教育主管部门派员参加),将全乡(镇)小学毕业年级学生名册(样式见附件二)、毕业生的电子档案交乡(镇)中心初中,并填写交接表。交接表(样式见附件三)一式四份,中心小学、中心初中、乡(镇)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各存一份。中心初中根据接收的学生名册在七月底前给所有新生发放入学通知书(可参照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学生持入学通知书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学校报到。

在城市,由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在每年七月底前,将本辖区范围内小学毕业生,根据户籍和住房分布情况按初中的施教区分配给各初中学校,各初中学校根据接收的新生名册发放入学通知书。学生持入学通知书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学校报到。第十条民办学校(含公办民营学校,下同)招收小学、初中新生,纳入当地就近入学招生计划的按照上述办法与公办学校统一进行;未纳入就近入学招生计划的,由学校按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同意的招生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地域范围招生,新生名单(参见附件二)报驻地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向新生发放入学通知书。

民办学校招收新生的时间,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与公办学校招生统筹安排。中途招收学生按转学办理。

第十一条小学、初中新生入学后,学校要使用全省统一的学籍管理软件建立学生档案。

城市小学向初中提供毕业生电子档案的具体方式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确定。新生无故不按时报到的,作为辍学处理。

第十二条小学、初中新生入学后需编制全省统一规定的学籍号。学籍号即为学生身份证号码。因故没有身份证号码的学生,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本地学生身份证编码方式编给学籍号,第18位用字母“b”(参见附件四)。

转学、借读等学籍变动均不改变学籍号。

适龄儿童、少年,因故未及时上学或在外地上学的,户籍所在地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认定确应属本地学籍的,应安排学校就读或准予参加毕业和升学考试。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按规定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家长向暂住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凭相关手续由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学校就读,给予学籍,省内生源要通知学生户籍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民办学校跨区县录取小学、初中新生的,由学校在新学年9月15日前向学生户籍所在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发出来源于该区县的学生名单(参见附件二)。学生户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收到名单即予备案。

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依法更改姓名的,原名作为曾用名予以保留。

三、转学

第十三条学生全家户籍及家庭住址跨省、市、区县迁移或在本区县内跨乡(镇)迁移,可准予在公办学校之间转学。

转学手续:监护人持户籍迁移证明(和监护人调动工作证明)到迁入地教育主管部门和转入学校办理同意接收证明(跨省转学除外);向转出学校提出书面转学申请,同时需附转入地同意接收证明(样式见附件五)、户籍迁移证明及复印件。学校审核、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具转学证明(样式见附件六),并拷贝学生电子档案交学生带到转入学校。转学申请和附件与转学证明存根一并存档;学生持转学证明到转入学校办理转入手续。办理转出转入手续均需出示户籍迁移证明(和监护人调动工作证明)原件。

转学不得变更就读年级。

第十四条民办学校的学生,不得转学至非户籍所在地公办学校。中途转入户籍所在地公办学校的,由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后统筹安排,并由学校提供同意转入证明。

第十五条转入学校办理转入手续须接收转学证明和学生电子档案。跨省转学的要及时发送和收取学生纸质《学生登记表》。转入我省的,学校要及时将学生信息输入计算机。

第十六条转学一律不得进行入学考试。休学期间转学的学生,休学期满转入学校方可准予复学。

四、借读

第十七条学生监护人因公出国工作一年以上、从事野外或流动性工作、长期支援边疆、现役军人(含武警),其子女因投靠亲属可到非户籍所在地公办学校借读,借读费按省颁规定收取。

学生因个人或家庭原因,拟到非户籍所在地公办学校借读的,须经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同意,借读费用按借读学校所在地政府或有关部门规定标准收取。

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借读手续为:由学生监护人向在读学校提出书面借读申请,出具有关证明材料,提供接收学校同意借读的证明(样式见附件五)。学校审核、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具借读证明(样式见附件七)。监护人提交的有关材料应与借读证明存根一并保存备查。

第十九条借读学生的学籍保留在原校。学籍所在地学校要将借读学生的电子档案拷贝给学生带到借读学校;学生返回学籍所在地学校时,借读学校要将借读学生的电子档案拷贝给学生带到原校。

学生在借读期间的有关成绩、评定、奖惩等,由借读学校记入学生电子档案。借读学校在借读学生离校时要留存学生电子档案。

外省到我省借读的学生,学校应为其建立电子档案,学生离校时打印纸质《学生登记表》(样式见附件八)封好后让其自带回原籍,电子档案留存。

第二十条借读应在学期初、末办理。借读一律不得变更年级。

五、休学和复学

第二十一条学生因伤病和本人不可抗拒的原因连续缺课累计超过210个学时仍不能上学的,由监护人提出书面休学申请并提交有关证明材料,学校审核后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因伤病提出休学的,需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并出具证明及相关材料。学生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提出休学的,需出具公安或民政、劳动等有关部门的证明。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具休学证明(样式见附件九)。学生休学情况要记入学生电子档案,医院等出具的有关证明作为休学证明存根的附件保存备查。

第二十二条学生中途到国外、境外就读的应办理休学手续。由监护人提出书面出国(出境)休学申请,出具出国护照、签证等有关证明,经学校审核、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具休学证明。出国、出境所需的学业成绩、就读年级等证明,学校应如实开出。

第二十三条从收到休学申请之日起,在十个工作日内,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须给学生监护人能否休学的明确答复。

休学期,因伤病和本人不可抗拒的原因休学的自缺课开始计算;出国的自批准之日计算。休学期限为一年,不得提前或推迟复学,也不得中途到其他学校上学。

第二十四条休学期满,学生或监护人持休学证明到学校办理复学手续。因伤病和本人不可抗拒的原因休学的,复学时可根据学生本人要求回原级就读,也可到下一级就读。出国、出境就读的,复学须回原级。

因伤病或学生本人不可抗拒的原因在休学期满不能复学的,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提交相关材料,学校报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续办休学手续。出国、出境休学期满后不能复学的,学校上报教育主管部门注销其学籍。

六、成绩考核

第二十五条小学语文、数学两科只进行期末一次考试,其它学科不得考试。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第制。初中每学期进行期中、期末考试或考查,考试或考查科目为国家或省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科。

考试或考查成绩采用等第记分。记分等第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阅卷时采用百分制的,需转换为等第通知学生,考试或考查成绩要记入学生电子档案。不得公布考试名次。

第二十六条学生学期成绩按平时学习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或考查成绩综合评定;学年成绩评定以第二学期为主。

第二十七条期末、毕业考试成绩不及格者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补考。补考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级。

第二十八条小学、初中学生操行评语,由班主任依据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进行评定。

第二十九条学生体育成绩按照国家颁发的体育合格标准评定,未达到标准的为不合格。学校要按有关规定在学生电子档案中记录学生健康情况。

第三十条学校根据学生的考试、考查情况填写《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学生成绩报告单),向监护人报告。

第三十一条小学毕业考试,在城市(含县城)由学校命题、制卷、组织考试;在农村,由乡(镇)中心小学命题、制卷和组织考试。学校可以委托有关教育机构帮助命题和制卷;初中毕业考试,由市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命题、制卷和组织考试。初中毕业考试可以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结合进行。小学、初中毕业考试成绩须记入学生电子档案,没有参加毕业考试的作为辍学论处。

第三十二条为保证义务教育顺利实施,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不留级制度。

七、跳级、毕业、升学

第三十三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由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核、批准可以跳级。跳过年级视为受完相应年限的义务教育。学生跳级由学校在学生电子档案中进行学籍变动,并上传教育主管部门。

第三十四条小学毕业班的所有学生,不论是否达到毕业程度均升入初中。

跨市、区县借读的小学、初中毕业生,一般都应回学籍所在地参加毕业考试、领取文凭、安排升学。经借读地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升学借读的,可在借读学校参加毕业考试、领取文凭并升学。

第三十五条民办学校小学毕业生,可以升入户籍所在地学区公办初中,也可以到户籍所在地或非户籍所在地的民办学校初中就读,不能升入非户籍所在地学区的公办初中。

民办学校小学毕业生要升入公办初中的,需向户籍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进入初中。跨区县就读民办学校的小学毕业生,要先将学籍转移到户籍所在地的教育主管部门。

民办学校初中毕业生除直升本校高中的外,应回户籍所在地参加升学考试,手续与小学毕业生相同。提交申请和办理学籍转移手续应在毕业学年的四月底前完成(学生可在民办学校读到毕业)。

第三十六条学生修业期满,毕业成绩达到标准,操行在及格以上,体育合格者准予毕业,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由学校发给全省统一样式的毕业证书(样式见附件十)。

第三十七条学生毕业成绩有不及格者,准予补考。补考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毕业,只发给全省统一样式的小学修业证书(样式见附件十一)或初中的义务教育证书(样式见附件十二):语文、数学、外语有一门不及格者;其他学科有两门不及格者;操行不及格者;体育不合格者。

八、奖励和处分

第三十八条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或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应予以奖励。凡受到校级以上奖励的,应记入学生电子档案。

学校应根据规定,民主、公开、公正地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第三十九条学生严重违反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管理和治安管理等有关规定的,应给予处分。处分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记过以上处分须记入学生电子档案。

因违法犯罪经人民法院判决需服刑、劳动教养的学生,服刑、教养期满超过十六周岁的,由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取消学籍。

第四十条学生在受处分一年内,进步显著,确实改正了错误,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学校批准,可以撤销处分。处分一旦撤销应在学生电子档案上加撤销记录。

第四十一条学生留校察看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在留校察看期内仍无改正表现的初中学生,经监护人同意可送工读学校托管。

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学生,可按规定送工读学校。

到工读学校就读的学生,学籍留在原校,参照借读办理有关手续。

第四十二条累计已经学满九年义务教育年限并年满十六周岁的,其本人及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不在继续上学的,学校审核,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取消学籍。

第四十三条学生受行政拘留、劳动教养处理期满,年龄在十六周岁以下者,可持批准处理单位有关证明,向原校提出书面申请回原级就读,原校应予接收。

九、管理权限

第四十四条全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由地方政府所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检查、处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指定专人负责学籍管理和从事学籍管理电子化工作。学校专门负责学籍管理的工作人员,要按照要求建立健全学生的电子档案并妥善保存,不得擅自填写、更改和公开学籍信息。学籍管理信息要按所授权限进行管理。

第四十五条全省学籍管理的有关表、证,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全省统一样式制作。

第四十六条学生死亡、因故丧失学习能力的,由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报告(需附有关证明材料),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注销其学籍,学校在学生电子档案中注明。

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所出具的纸质学籍手续材料必须按规定加盖学校或市、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公章方才生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转学、休学、借读的学生涂改或重新制作学生学籍的有关信息和材料。

第四十七条任何学校均不得接收没有入学、转学、借读等手续的学生。

第四十八条学生或监护人不按本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一经发现由有关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立即作纠正处置,由此引起的后果由监护人负责。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如有违反本规定行为,要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对相关责任人予以教育帮助,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第四十七条规定的,要对学校法人代表和相关责任人做出行政处分。

民办学校接收没有入学、转学、借读手续学生的,视做管理混乱,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九条学生非正常死亡,所在学校必须向教育主管部门书面报告,并要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上报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

学籍管理制度篇4

一、全面优化并落实学籍管理制度

从我国目前成人高校学籍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滞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与成人高校教育的发展不相符。因此,成人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并改进学籍管理制度,以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首先,学生注册管理的规范化。由于成人高校学生的身份特殊性,往往不能按期注册或者缴费,那么应该增强时间限制的灵活性;其次,学生考试管理的规范化。结合不同专业的课程性质、特征等,选择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口试、论文报告等考试形式,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

二、贯彻“以人为本”管理原则

成人高校实施学籍管理,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的管理,也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根本保障。但也要意识到,成人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学生大多为在职人员,管理的难度较大。学籍管理具有政策性、原则性特征,学籍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循规则制度,强化管理;但是考虑到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在具体工作中也要注重分析实际情况,适当增强工作的灵活性,给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更多机会;因此,学籍管理工作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在不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妥善处理学籍严格管理与为学生服务的关系,将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将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与接受,也更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实施学分制管理策略

在成人高校教育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应逐步实施“学分制”管理方法。通过“学分制”更利于开展“因材施教”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在教育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做到优胜劣汰。采取学分制管理方法之后,应适当对学籍的过程管理放松,而更加重视最终目标的实现。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需要、时间安排等,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上课地点、课程内容等;如果学生的能力较强、时间宽松,可以多选择几门课程学习,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先学习哪些课程、再学习哪些课程,无论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上课方式,只要最终修够学分,就可以顺利毕业。如果学生选择的课程最终考试没有通过,可以重新选修其他课程或者重修该门课程并再次参加考试,直到考试通过获得学分。

四、在学籍管理中运用计算机先进技术

对于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来说,其中涉及到大量的统计报表工作,为了便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修改,应运用计算机手段,实现办公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在学籍管理中的应用,便于学生档案信息的查询、学习成绩的管理等,更好地实现学籍管理资源共享。过去,学籍管理的数据整理以手工操作为主,需要填写数据、核对表格等,这一繁琐的过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错误率也非常高。采用计算机管理方法之后,只需要一次性输入学生的基本信息,再将表格导入学生学籍管理档案中即可,提高了学籍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一些学生由于学分不够,需要留级或重考,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涉及到退学、转学、休学等,只要在计算机中对学籍模块进行修改和选择,就可以通过网络完成资料共享,学籍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籍变动情况,便于统一管理。

五、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和繁琐,对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学校各项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教学质量水平是否有所提高,都与学籍管理工作有着必然联系。结合当前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缺乏专业的学籍管理人员,造成学籍管理工作出现混乱,甚至造成学生学籍丢失、学籍任意更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不利于学校形象的树立。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视,做好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并提供更多进修的机会,学习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构建一支专业的学籍管理队伍,熟练运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提高学籍管理的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学籍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籍管理 教学质量

学籍管理是指学生由入学到毕业的一段期间,学校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对学生实施的培养过程所进行管理规章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的实施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对教学活动的进行具有有效的规范、控制、激励和调节的功能。因此,建立健全的学籍管理制度是保证学校学籍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

1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从事学籍管理的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研究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在理论学习和研究的领域不够深入等等。从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人员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去探索新的适合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方法,促使学籍管理可以更好的发挥在学校管理中的突出作用。而加强和改进学籍管理的手段,则首先应该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1.2 学籍管理中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不够完善

在实践中很多高职院校也才刚使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学籍管理仅仅几年,实现了高职院校自身的网络化与信息化管理。但很多高职院校并不能娴熟地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操作工作,对于网络化与信息化平台中的一些业务流程以及功能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应用,致使网络化与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并没有完全发挥出作用。即使是在同一个院校,不同的操作人员对于同一操作平台的操作水平也不尽相同,这就影响了学籍管理现代化的向前推进。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学籍管理人员更热衷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受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较深。在学籍管理系统的应用中,同一个省份同一个城市的院校在软件的选择时也都各有偏好,这不利于学籍管理经验的交流和推广。

1.3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意识不足,观念上需要进行更新

受高职院校传统的观念影响,其往往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招生和扩大学生就业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的并没有将学籍管理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对学生学籍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另一方面,一些新设置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将学籍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重点内容进行落实,在思想观念方面高职院校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对于学籍管理的客观要求。由于思想观念上的问题,高职院校在人员学籍管理方面的人员配置、制度建设以及管理手段等方面都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建设。思想观念的问题以及对学籍管理的重视程度直接应影响了学籍管理的效果。

1.4 学籍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

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一些院校虽然有制度,但往往只是将此种制度停留在了文字层面。规章制度的本文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定,缺乏针对性,有的学校甚至是照搬其他学校的规章制度。更多的情况是一些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没有在学校内进行很好的宣传,一些学生和老师对制度不了解不知情的情况非常普遍。作为学籍管理的主要对象,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如果不知道学籍管理的内容,何谈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学籍管理出现混乱和不规范的现象就在所难免,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也会在所难免地出现一些问题。

2 对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策略分析

2.1 提升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团队建设

一支优秀稳固具有高素质的学籍管理团队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建立起覆盖院系两级的学籍管理队伍,加强对专业人员的政策法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籍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塑造和培养,注重人员的选派进修与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软件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籍管理人员必须树立起对学籍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确保高职院校职业学籍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在管理人员中促成互帮互助自我提升的良好局面。

2.2 推进学籍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升管理水平

利用现代化水平提升学籍管理的水平是学籍管理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不管其对网络化与信息化的运用如何,但都应该将推荐学籍管理的现代化纳入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改变传统的学籍管理观念,积极推进学籍管理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因为学籍管理的现代化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在高职院校实施学籍管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包括院系老师和学生在内的全力做好配合工作,以确保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推进可以统一步调。不然学籍管理工作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不能实现大阔步的向前发展。

2.3 强化对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探索和研究

加强对学籍管理的特殊性研究是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之一。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加强对学籍管理功效的研究,提升学籍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探讨做好院系两级学籍管理的综合研究,分析研究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学籍管理的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团队还应该进行研究领域的拓展,积极促进院校之间学籍管理的经验交流,促进共同发展,提升学籍管理的效果。

2.4 完善学籍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好坏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籍管理的制度以及和制度的具体落实情况。制定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的学籍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学籍管理针对每个阶段学生成长的特点服务院系的教学工程的建设要求。在进行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与学籍管理大的趋势相互结合,促进学籍管理工作运营机制的长效健康发展。只有制定良好的学籍管理制度并进行有效的落实,才可以在高职院校建立长足的良好学籍管理体系。

3 小结

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主要就优化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探讨了一些优化措施。但除了以上介绍的这些措施之外,高职院校之间还可以建立一些共同交流的平台进行工作的沟通和探讨,解决这些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与其他兄弟院校的沟通研讨,以达到促使一些个性问题的解决,积极促进各个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应加强自身的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快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对学籍进行科学的研究,全面促进高职院校在学籍管理方面的健康稳定发展。

[1] 李江源.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特征及缺失.高教探索,2001(1):32-33.

[2] 李伟.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镇江高专学报,2002(4):64-66.

[3] 李伟年.高校管理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28-29.

学籍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高校 学籍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26-02

一、学籍管理概述

1.学籍

学籍具体指的就是高校学生的资格,简单来说就是学校与学生间的隶属关系。当前我国学生获得高校学籍主要是通过高考达到高等院校录取分数并符合高等院校的招生要求,高校依照国家招生标准与规定录取后,学生在规定期限内持有该校录取通知书和相关的规定至学校进行入学手续的办理工作并经学校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

2.学籍管理

所谓学籍管理是指高校按照我国教育部门、行政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本校有关的规章制度,考核并管理学生由学籍注册期起到毕业为止的整个过程。学籍管理涉及到学生的入学、注册、成绩的考核与记载、学籍异动(包括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延期毕业、退学等)、取消学籍等各个方面。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对推动学校教育管理,促进学生学习进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学籍管理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高校教务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学籍管理是一项原则性较强且复杂的工作,是学生在高校期间学习状况的反映,同时也是高校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和开展学生管理的依据所在。学籍管理的效率与水平是维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前提保证。学籍管理的规范化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管理正规化的标准之一,它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进程。因此,搞好学籍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学籍管理内容

首先,采集并维护具有高校正式学籍学生的基本信息。其次,监督、控制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与异常情况。管理并审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再次,审核学生毕业资格,合格方可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最后,是对毕业生学历认证的重要依据。

二、学籍管理现状与问题

1.学籍管理任务繁重,效率低下

最近几年,随着高校规模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学校学籍管理任务量的增加。当前高校学籍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高校通过由教务处直接管理学籍管理工作,并未设置、组建专门的学籍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导致学籍管理工作繁重,上传下达不力,效率较为低下。

2.缺乏健全的学籍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尚未颁布关于高校学籍管理的统一制度。因此,当前,通常是由各大高等教育W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学籍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制定制度的随意性较大,大部分管理制度囊括的内容没有很好的落实,进而导致高校学籍管理十分混乱。除此之外,由于学籍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很多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不受学校制度约束,这对高校的秩序与教学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3.学籍管理流程不规范,未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与权限

高质量的学籍管理工作不仅要严格依照工作流程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各个职能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但在实际管理中,大部分高校都缺乏具体的管理流程或是管理流程十分混乱、复杂。同时大部分管理人员对于自身的责任与权限不够明确,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也未理顺,缺乏合理的分工,乃至各个部门权责混乱,经常发生互相推诿责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籍管理的效率。

三、新时期高校学籍管理措施

1.加强高校学籍管理体制的完善

学籍管理包括对学生成绩的确定、评价,以及学生补考、重修和毕业的评定等,因此,高校必须制定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严格依照规章制度办事。学籍管理制度的建立要考虑到本校的教学特征进行建立,同时还要以创新性为原则,不断的完善当前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学籍管理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2.利用信息化、现代化方式展开管理工作

在当前的时代下,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展开学籍管理工作从而提升管理的效率与水平,满足信息变更的要求。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等展开管理工作,才能确保数据处理的精确性与及时性,同时还能最大程度上避免产生管理上的问题。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记录学生学籍档案;建立现代化信息库等方式管理,从而打破传统人工管理的制约与束缚,提高工作效率。

3.加强学籍管理流程的规范

在高校学籍管理中贯彻落实规范的管理程序是十分关键,在展开高校学籍管理时,要最大程度上细化管理流程,保障学籍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规章流程办事,保障其操作性。除此之外,还要对学籍管理的流程进行简化,尤其是在解决学生特殊问题、棘手问题时,要构建及时有效、便捷的管理流程与程序,防止学生与学校见发生冲突,保障学生的权益。

4.强化学籍管理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作为一项技术型工作,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周期相对较长,且管理内容十分繁琐。因此,在实际学籍管理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籍管理团队的建设,以保障学籍管理的效率。高校要聘用专业的学籍管理人员,组建专业的管理团队,同时还要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与宣传,使从业人员以高度的敬业精神与责任感从事学籍管理工作。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给予这些员工深造的机会,使其不断更新自身的政治素养与业务水平,以满足新时期学籍管理的需要。

5.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学籍管理制度也逐步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因此只有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学习科学的管理经验,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更加优质的后备人才。

四、结语

本文从学籍管理内容、意义入手,重点分析了学籍管理的现状及新时期高校学籍管理的措施,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日辉. 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J]. 教育探索,2014,01:102-103.

[2]付贺伟.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管理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4.

学籍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高校;学籍;管理

高校学籍管理作为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重要环节,如何采取更有效的管理手段来提高高校学籍管理效率,是每一个高校学籍管理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建立有效学籍管理制度,提升学籍管理水平

1.建立有效学籍管理制度

高校学籍管理要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制度能够体现管理、测评以及导向等功能。有效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要能适应高校对多元化创新人才的需要,在学籍管理上能够凸显学生的能力水平。高校学籍管理一方面要能够把握高校学籍管理的自,另一方面要能满足学生对学习不同层次的需要。同时,在学生办理学籍异动、鉴定等方面的工作时更需遵循严谨而规范的制度。因此,学生的学籍管理要遵循依法治校的学籍规章制度进行,并能够积极发挥二级管理机制,单独设立相关部门,落实到人。

2.高校要对学籍管理者不断进行业务培训,使之能够适应高校学籍管理的需要

随着高校的合并,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在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这些对高校学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该对学籍管理者不断进行培训,使学籍管理者不仅能够适应高校学籍秘书工作的需要,还能善于使用高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学籍管理。

二、加强学籍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行学籍秘书工作流程

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中随着时展,学籍秘书工作应运而生。学籍秘书服务于教学管理以及高校的整体管理,并与教学秘书工作相辅相成。

1.推行学籍秘书工作有利于确保高校学籍档案的高信度

学籍秘书涉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过程的管理,对学生进入高校的入学注册、学习过程当中的成绩考核、休学或者转学、毕业资格审查等多方面的原始记录,是完整、全面地查阅学生在校期间资料的完整记录。其基本原则是在充分体现高校管理的规范化、个性化的基础上,以生为本,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

2.学籍秘书的工作特点

学籍秘书要能体现服务、政策以及综合。学籍秘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管理管理提供服务,要能够遵循以生为本,根据学籍管理规定以及学生在校实际表现,做出相应的学生学籍处理,完成的是一个过程性的常规管理工作,对学籍档案要如实累积。学籍管理教师要根据任课教师交来的原始成绩单,如实登录学生各学期考试成绩情况,并随时根据院方规定将学生的在校表现邮寄给学生家长,统计并完整登记学生的学籍异动,使学籍管理向着信息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采用高等院校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提升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效率

学籍管理任务的繁重已经使传统人工学籍管理越来越难以负重前行,因此,高校采用学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学籍管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采用高校学籍管理系统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形成过程中的采集、补充、异动变化以及归档保存的管理变得越来越轻松,使高校学籍信息管理变得越来越无可替代,开始进入高校内部信息化管理阶段。

1.以学籍信息管理平台为基础的动态电子学籍管理档案

高校学籍管理要以教育部电子注册要求内容为导向,建立高校学籍管理网络系统,使高校内部电子网络学籍管理可以实现实时查询与修改,并能够实现动态电子学籍在有限的范围内数据共享,达到集散合理、数据准确的要求。动态电子学籍档案不但可以提高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方便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毕业证书真假查询以及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调阅,也让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可以随时调阅学生各方面的表现。

2.电子学籍档案的内容

电子学籍档案不仅包括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学籍卡片、学生在校学习成绩以及各种奖惩资料。同时,学生的学籍电子档案

要随着学生的在校表现做到实时更新。在学生入学时,利用招生录取库获取考生的电子信息,并根据学生的确认提交原始文本电子学籍,在利用学生高考录取库中的图像信息完成学期初的电子相片采集工作。在学生毕业时,要经相关责任人确认无误后,将电子学籍档案移交学校管理部门或者用人单位。

总之,高校学习管理信息工作是高校基础数据的重要来源,也是高校教务部门的重要常规性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只有确实保障高效的学籍管理,实现学生的学籍信息准确无误地上传,才能适应学籍管理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梁守英.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籍档案的管理与利用[A].2007年浙江省高等学校档案优秀论文集[C],2007.

[2]熊跃进.论学籍档案对毕业生就业及人才流动效用性[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3]周继香,凌自明,黄志文.加强学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及意义[J].兰台世界,2008(6).

学籍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192-02

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籍管理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的环节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对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办学育人目标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籍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都制定自己的学籍管理制度,这对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起到关键的作用。但从调查来看,大多数制度存在以下不足:制度本身不够严谨,条款之间相互冲突;规定严重过时;有些条款缺乏权威性和执行力。而且部分高职院校认为学籍制度管理只是常规的管理工作,没什么可以创新的,没必要太重视,不需改进。这其实是忽略了学籍管理的基础作用,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

学籍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欠缺。首先,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部分学籍管理人员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和管理素质,有的管理人员在没有理清学校相关的各种管理条例、管理程序的情况下,就对工作中各种情况做出想当然的反应和判断,沟通相关部门,最终犯下严重错误。其次,部分学籍管理人员因学历层次较低,对新型办公软件的使用不够熟练,增加管理工作差错率。最后,部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学籍管理需要处理大量繁杂的学生信息,而这些信息又与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更加需要学籍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

(三)学籍管理理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

学籍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详细的掌握,通过监控和信息的管理维护,保证学生的个人利益。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正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趋势也更加凸显,而学籍管理工作并没有把学院和学生的变化体现在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院的内涵建设。学籍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不能够推陈出新,不能体现学生的权益,也阻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解决高职院校学籍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与时俱进,改进学籍管理的理念

学籍管理工作的中心必须是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广大学生服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传统学籍管理中主要是改变对学生起到约束和监督作用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应该勇于摒弃传统规范,实施创新规范,挖掘每位学生的潜在能力,实现学生成长的新型目标,助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执行上,应该切忌管得过死、过严,给学生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鼓励学生自我学习提升,确保学籍管理理念与时代接轨。

(二)提升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学籍管理工作质量

想要提升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质量,就必须从学籍管理工作的主体、学籍管理人员队伍入手。因为他们是学籍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这支队伍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新形势下,我们要求学籍管理人员不仅应具有专业的学科知识、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敬业精神,具有能够制订科学计划,具有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组织、沟通协调的能力;具有创造开拓、勇于改革的魄力和高尚的人格。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需要,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和文件,学习学院改革发展文件,了解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并鼓励他们研究掌握新形势下学籍管理的特点。具体来说,第一是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对待繁复的学籍管理工作,必须时刻保持谨慎负责的态度。第二是学会借助计算机等先进手段简化工作量,减少差错率,提高工作效率。第三是善于结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流程和方法。第四是有组织地开展相关工作研究、交流活动。要有计划地选派相关人员去参加各种学籍管理工作研讨会,与同行交流、学习、探讨,保持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水平,提升整个学籍管理系统的运作效率。同时,学籍管理人员需要自觉加强学习能力,热爱工作岗位,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不停地总结经验,加强学习、开拓创新,逐步完善自身职业素养。第五是高职院校也应重视学籍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工资待遇较低、人员流动频繁等问题,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

(三)建立学籍管理制度建设长效机制

建立学籍管理制度建设长效机制是实现学籍管理工作健康可持续化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我们不仅要做到管理中有章可循,还要知道如何与时俱进、有一套科学的路径修改过时的章程,才能保证学籍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主要是根据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本校的学籍管理规定,但2005年至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管是从发展理念还是发展实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我们的学籍管理制度必须重新修订,转变理念和低层次的服务目标;也要修改具体的学籍管理规定,如增设学籍预警制度、严格学籍注册流程、制定多元化学生成绩考核制度、加强学生成绩管控、规范学籍异动管理审批制度、明确退学规定制度、规范学历证书责任管理等。最终是要努力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科学合理的、经济的、人性化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乃至学籍管理制度建设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刘喻.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构建的理性思考――基于学生主体性发展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4,(5):102-103.

[2] 叶勇.学分制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5,(15):35-37.

[3] 何静.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现状初探――基于某高职学院当前一线学籍管理工作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6,(17):114-115.

上一篇:公司员工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售后服务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