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10-03 19:49:55

博物馆汇报材料

博物馆汇报材料篇1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类必修课程之一,是在大三学生掌握一定专业设计后,为了增加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认识、开阔其视野、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而设立的。文章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设计考察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设计考察;教学方法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创意无限、瞬息万变的行业。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之前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大多源自教师的传授,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认识比较片面。设计考察课程是在大三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后,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专业设计、开阔视野、提高自身设计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意义在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并为学生日后的设计积累大量素材。

一、课程目的和考察点的选择

设计考察是近年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经过教学改革新增设的一门课程,时间为两周,一般安排在大三,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开课。该课程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开阔其视野,使其积累人生阅历,对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一个理性认识,同时与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更紧密地衔接起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性比较强,学生上大学前接触到的行业信息一般比较少。通过设计考察,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设计行业信息和设计资源,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有很大帮助。广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着“千年商都”的美誉。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的经济、文化得到巨大发展,中国第一家成功为企业导入CI设计的广告公司就诞生于此。近年来,广州聚集了数十家4A广告公司,广告设计行业发达,从设计、制作到有着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此外,广州市区还有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文化创意产业园和设计院校。深厚的设计产业背景和众多的文化机构,使广州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考察的理想目的地。

二、根据课程定位安排考察内容、明确考察目的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延展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思想和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主张多元化的设计教学和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让课程成为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设计师之间的桥梁,为学生后继的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考察课程总学时只有两周,学时少,考察内容多、范围广。课程教学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介绍行业特点、专业特色、企业的运转流程和行业运作规律等知识,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深化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加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信息变化大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对时展需求有准确的领悟,既要关心商家的诉求,又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该行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设计、制作和应用等三个环节的相互衔接。为了让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本课程由行业概况、参观交流、视觉观察和资料收集等四部分教学内容构成,其中参观交流和视觉观察是本课程的重点。

1.行业概况教师通过PPT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涉及的行业,特别是行业的特点、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重点介绍在大时代背景下广州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特色、资源、优势以及市场分布情况。

2.参观交流第一,参观广告公司。教师选择一到两家实力较强的4A广告公司进行参观交流,通过观摩和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对广告公司的运作模式、公司与客户的交流方式以及如何设计策划方案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参观文化创意产业园。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是艺术文化交流机构、国际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私人博物馆、私人美术馆、设计公司、创意产品商店的聚集地。学生可以自由参观体验,观摩最新的国际创意设计、展示设计和创意产品,了解最前沿的设计资讯。第三,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分别陈列着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和视觉艺术品,是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研究、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理想场所。教师可以选择几家广州市区的大型博物馆、美术馆让学生参观,了解广东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重点思考艺术的发展和变迁,并收集相关设计元素为以后的设计创作积累素材,如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东美术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第四,美术院校交流。选择广州的一家美术院校进行参观交流,包括参观实训室、设计工作室,听学术讲座,与本专业师生交流互动等,相互交流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设计思想。

3.视觉观察第一,观察城市视觉导向系统。城市交通视觉导向系统、商业视觉导向系统以及文化视觉导向系统等城市视觉导向系统,能有效地将复杂的城市空间层次化、条理化,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同的城市、地域和文化影响了城市视觉导向系统的设计。对城市视觉导向的观察,主要是对广州市不同类型的导向系统及其关系进行观察研究。第二,观察城市公共空间广告。城市建筑物、道路、广场、市政公共设施等的公共空间广告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出行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广州市公共空间中的户外广告、灯箱广告、多媒体的电子LED广告等进行观察,重点分析广告的创意、诉求点、受众及其影响力。第三,观察商业卖场视觉营销设计。城市大型商业卖场中的展示空间设计、照明设计、道具设计、商品陈列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视觉营销设计,有利于建立品牌形象,促进销售,是现代商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教师可选择广州市的一到两家大型商业卖场,让学生针对其视觉营销设计进行观察,思考卖场是如何通过合理地展示和营造视觉冲击力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4.资料收集第一,宣传册、广告单。博物馆、美术馆、商业卖场等场所免费发放的宣传册和广告单是很好的视觉设计研究资料。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要有意识地收集设计宣传资料,为以后的设计创作提供实物参考。第二,照片。设计考察内容多,时间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发现新颖的设计或者有启发的设计,可以用相机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创作的参考素材。

三、合理安排,科学组织考察

设计考察课程有学时短、考察内容多、信息量大、考察点分布广、实践性强、学生人数多等特点。怎样合理组织安排学生开展考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鉴于此,可以根据考察点和考察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1.集中考察,统一行动对于学生获得信息量是相同的考察点,可以通过集体组织的形式统一考察。如,企业参观以座谈会和观摩为主,采取统一行动,比较方便开展考察;院校交流主要是学术讲座、参观和互动交流的形式,强调团体间的沟通和互动,也适合集体行动。

2.分组考察,先集中后分散部分公共场所的场地空间有限,考察信息点分布广,采用统一行动的形式显然难以组织开展,有时还会因为考察点同时涌入大量人员造成拥堵,人为地制造障碍,导致考察效率低下。这样的考察点比较适合分组考察,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形式,由教师统一带队到考察点,明确当天的考察重点,然后分组进行考察。分组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数量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一般5~6人一组为宜,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活动。如,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总占地16万平方米,园区内的私人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创意产品商店等空间容量有限且分布广泛,教师可将学生统一带队到园区,然后根据园区地图,拟定多条考察路线,让学生按小组分路线进行考察。此外,每天外出考察前,教师要让学生制订当天的考察计划、明确考察内容和目标,拟定交通线路和考察时间,锻炼学生计划和组织的能力。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和行业从业者沟通交流,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树立自信心,增强社会活动能力。每天考察结束后,教师可在晚上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交流考察方法、考察心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四、整理资料,举办考察汇报展

设计考察实践课程结束后,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应及时整理与总结考察成果,方便以后的学习与研究使用,这是设计考察实践活动重要的后续工作,也是考察成果的体现。

1.整理考察资料和存档教师应对考察、参观过程中收集的图片、实物、影像等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方便以后研究和调用。可以根据资料类型进行分类,如地域文化素材、现代设计元素、商业广告、橱窗设计、创意产品等分类归档。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找一两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作品的创意、表现、制作以及优缺点等,然后整理出一份文件材料存档,锻炼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2.撰写考察报告撰写考察报告是考察实践活动重要的后续任务,学生应在整理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对考察的总项目或者子项目进行深入的探讨、总结,形成考察报告。考察报告可以从考察概况、考察内容、考察分析和考察收获等四个方面进行撰写,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客观、语言平实、叙述合理。

3.举办考察汇报展将整理后的考察资料、报告以及主题设计作品以汇报展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这是检验学生考察成果的良好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在组织展览的过程中回顾考察活动的过程,加深对设计的感悟,锻炼学生的设计、组织和协调能力;另一方面,扩大设计考察成果的受益范围,让更多人通过展览享受考察成果,激励学生在设计道路上不断前进。为了从多方面检验学生的考察成果,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汇报展分成若干个主题板块进行展示,如分成主题海报设计、设计分析、考察报告、实物资料、照片素材等五个主题板块。主题海报设计板块以考察的城市为主题,用收集的素材进行城市形象海报创作,检验学生考察后的创作水平,如,以“印象广州”为主题,要求学生创作一幅广州城市形象海报;设计分析板块,则将前面整理的作品分析文档以图文并茂的展板展出;考察报告板块,把考察报告设计成可展示的折页;实物资料板块,将收集的宣传册、宣传单、海报等实物资料精选部分展示;照片素材板块,精选一部分设计作品照片,辅以文字说明进行展示,检验学生的设计审美水平,如,以“设计新发现”为主题,要求学生精选十张新颖的设计作品照片,辅以文字解说,以照片墙的形式展出。总之,通过多元化主题的汇报展,可以多角度地检验学生设计考察的收获,同时让未参与考察的师生感受视觉传达设计的魅力。

五、结语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走出校门、接触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学时短,考察内容多,但它对拓展学生的视野、转变设计观念、培养团队精神、增强自身设计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对于设计考察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明确教学目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还要多关注行业新动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嘉健.服装专业设计考察课程教学初探.装饰,2013(3).

[2]陈家友.开阔艺术视野传承民族文化——谈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田野采风.大舞台,2010(6).

[3]孙湘明,徐皎.城市视觉导向系统设计探析.装饰,2006(11).

博物馆汇报材料篇2

【关键词】博物馆;人事档案;管理;措施

人事档案管理就是将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博物馆人事档案是在人事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它记述和反映个人经历的德才表现,是个人经历、学历、技术职称、社会关系、思想道德、业务能力、工作状况及奖励处罚等方面的原始记录。是以个人为单位组合起来,以备考察文件材料。管好用好人事档案对博物馆的工作尤为重要。

一、博物馆人事档案管理的作用

博物馆人事档案管理的作用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对单位和职工个人两方面的作用。

1.人事档案管理对单位的作用对博物馆来说,人事档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单位提供依据。人事档案是一个工作人员历史的真实记录,通过利用档案可以清楚地了解职工的工作轨迹,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领导为了做到知人善任、选贤举能,将尽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职工,通常会将考察现状和查阅人事档案中的思想言行、业务水平、个人素质、历史情况等材料有机结合,而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定级、调资、任免、晋升、奖惩等方面的呈报、审批材料都会归入个人档案,作为考核依据。因此,在职工考核时,经常会查阅人事档案,考察其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准确地了解每个人的情况,为单位正确配置人员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2.人事档案管理对职工的作用对每个职工来说,在人事档案诸多作用中,主要是人事档案凭证作用,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它是每个职工成长轨迹的真实记载。博物馆人事档案,记载着每个职工的身份、党团组织关系、学历、职称、经历、政审情况等,具有重要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个人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退休等,都需要人事档案“说话”,它的作用不可被替代,如果没有人事档案,个人的权益无从得以保障,甚至可以说它决定每个职工的命运。②它是每个职工工作表现材料的综合。博物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按照国家政策,在工作中形成的记载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工作表现、工作实绩、工作待遇等内容的文件材料。因此,它是职工个人履历、专业技术水平等基本情况真实反映,它能为职工的评价、考察、任免、调动、晋升等提供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是博物馆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

二、博物馆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人事档案管理的作用认识不够。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人们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人事档案工作就是保管工作,只要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查档就行了。不能做到有效利用人事档案资源,既便是利用,也仅限于人员的简历、职称等范围,这种现象的持续,会使得人事档案的利用率降低,其服务于博物馆工作的作用就不能真正发挥。

2.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内容缺乏特性。博物馆人事档案的内容仍然使用比较传统的记载方式,存在单一的现象,不能很好的反映出职工各方面的才能和特长等特点,实际上博物馆职工大都是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员,都具有突出的专业才能和个性。传统的人事档案记载方式会模糊了这种个性特征,从人事档案中很难清楚地了解到每位职工全面的实际情况。

3.对人事档案管理的硬件投入不够,信息化程度比较低。随着博物馆工作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事档案管理应该逐渐信息化。但博物馆仍然采用传统手工的记录方法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没有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措施,既使引入了微机操作,但是仍旧无法达到无纸化办公程度,信息化程度不高,不仅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同时也降低了博物馆工作效率。

三、加强博物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

领导应增强档案意识,充分认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博物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真正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将人事档案工作列入工作计划,摆在重要议事议程,定期提出任务要求和听取工作汇报,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切实解决人事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人事档案工作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

2.完善制度

根据博物馆人事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博物馆人事档案管理的制度建设,为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确保人事档案的安全保密、合理利用、规范整理,应建立完善人事档案收集、鉴别、归档、整理、查找、检查、核对、传递等各项制度,努力形成一个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更要关注贯彻落实情况,要按照制度的要求及时将收集的人事档案材料,从手续是否完备、表述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使人事档案收集和归档工作真正做到不丢失、不积压,客观真实的反映事实,保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制度化。

3.利用信息化技术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必由之路。因此,人事档案管理要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化档案管理理论和新技术的运用、开发新手段。及时快速将人事档案信息以影象、数字化等形式予以保留。建立人事档案数据库,利用电脑、扫描仪、传真机等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将档案资料整理、录入。通过处理后,原来的文字图片甚至声像资料转变成数据资料,一旦档案发生变化时,可以随时更新信息,保证人事档案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小结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博物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工作,认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分析其存在不足并找到解决的措施,充分有效利用人事档案的价值,切实做好人事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博物馆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博物馆汇报材料篇3

因此,汉唐中西关系史是一个涉及中西史学两方面的重要课题,相对于中国断代史和某些专题史来讲,它的研究难度较大,其中,史料的零散是阻碍研究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1930年,张星烺先生编纂《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计六卷,把传世的中国史籍和部分外国史籍中的有关记载辑录出来,并加以注释和考证,成为迄今为止这一领域最为丰富的史料合集[1]。周一良先生在《〈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序》中对此书给予很高评价:“我国学者中,筚路蓝缕开创中西关系史(不包括近代外交史)研究者当推张星烺先生。张先生创始于20年代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煌煌六卷巨著,参考西贤成果,辅以新知,举凡交通路线、人物往来、物产传播等等,无不囊括。虽名为交通,实即文化交流之内容。”[2]我非常赞同周先生的话,虽然今天许多人在其论著中常常不提张先生的书,但我相信,这些研究著作必然是以张先生的大著作为起点的。

然而,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陆续公布了大批新的文献材料,如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也新发现了许多石刻类史料,同时,上世纪初出土的大批迁居中国的胡人留下的胡语文献,如粟特文、中古波斯文、梵文、叙利亚文文书和典籍,陆续翻译成现代东西方文字,此外还有日新月异的考古文物资料在不断出土,不断刊布。这些材料更加分散,研究的难度也更大。但是,“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这是陈寅恪先生号召大家利用敦煌发现的新材料来研究新问题的名言,发表的时间也正好是在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出版的同一年[3]。新史料对于汉唐中西关系史来讲,意义更加突出,新材料不仅可以补写历史,而且能够提出新问题,使研究者开拓出更多新的领域。多年来,许多研究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掘、整理出了丰富多彩的中西关系史料,使我们今天所了解的汉唐中西关系史,已经远远地超过了1930年时所知道的状况。

尽管我们对新史料已经有了相当丰厚的积累及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是零散地,陆续不断地刊布出来的。而且,有关汉唐中西关系史的研究相对于其他学术领域(如敦煌学)来说比较薄弱,迄今为止也没有一本可以依赖的“汉唐中西关系史论著目录”,来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先行研究的指南,使得不少研究成果不够充实,顾此失彼,甚至重复劳动。虽然有些新材料在发现当初引起很大的轰动,但事过境迁,有些慢慢地被人们遗忘。有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在专业领域里受到很高的评价,但却很少转化成史学界,甚至中外关系史学界的通识,因此在中国通史或中外关系史的通论性著作中,往往总是老调重弹,而没能把这些新的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

在告别二十世纪,跨进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对有关汉唐中西关系史的新史料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在此,我仅就有关新史料做一些概要的介绍。所谓“新史料”,我这里说的主要就是张星烺《汇编》未收的史料,我曾编过一个《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引用书目,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新史料的参照。

新史料主要来自出土文献,以下分别加以论述,间或提到一些主要的研究成果,但本文不是对这些成果的全面总结,文中仅就各类资料的研究前景提出一些展望。

1.简牍帛书

近年来,新疆、甘肃的汉晋时期的遗址和长江中下游沿线的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简牍和帛书材料,如尼雅出土的汉文和佉卢文文书、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汉简、江苏等地出土的秦汉简帛、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等等,都多少不等地包含了一些珍贵的中外关系史料。有些材料还在继续整理当中,有的则已经陆续发表。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悬泉汉简中的西域史料,大大丰富了前后《汉书·西域传》的记载。悬泉的发掘简报已经发表[4],但全部简牍的图版和释文尚未刊布。胡平生、张德芳编著的《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一书,发表了部分重要的有关汉朝与西域诸国的交往史料[5]。何双全、张德芳、王子今、殷晴等先生已经就其中的一些问题做过探讨[6]。最近,张德芳《悬泉汉简中若干西域资料考论》、王素《悬泉汉简所见康居史料考释》,又利用悬泉汉简贡献给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7。相信随着这批汉简的全面公布,将会引起更多的讨论和更新的研究结果。

继上个世纪初楼兰、尼雅发现佉卢文资料之后,近年中日尼雅考古队发现的佉卢文简牍数量不少,《中日·日中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第一、二卷(1996、1999年)中有莲池利隆和林梅村分别做的部分文书释文,但全部文献目前还没有系统地整理出版,我们期望其中会有不少有关中西关系史的材料。尼雅新发现的汉文简牍不多,但1930—1931年斯坦因在尼雅发现而没有带走的汉文木简,最近在英国图书馆找到了它们的照片8。林梅村先生发表《尼雅汉简中有关西汉与大月氏关系的重要史料》,揭示了其中保留的一些重要史事9。

江淮地区近年来发现了大量的简帛资料,其中有关中西关系史的材料不多,但有些零散资料对于理解早期中国与南海的交通,颇有帮助,如饶宗颐先生最近揭示的王家台秦简《归藏》所提到的“周穆王卜出师而枚占”,尹湾汉墓简牍中的“象林候长”,均值得重视10。数量更多的长沙走马楼出土吴简,因为主体部分尚未发表,因此还不清楚到底能够提供给我们研究中西关系史多少有用的新资料。

简帛材料十分难得,总体来讲数量不多,但价值很大。目前,简帛研究,蔚为大观,我们应当从纷纭复杂的研究文献里,辑录有关中西关系的史料,在文字专家解读的基础上,加以历史学的研究。在这方面,还应留意流散海外的汉晋简牍的收集和整理,因为有不少资料尚无清晰的图版发表。

2.敦煌吐鲁番文书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包含着大量的新史料,但由于大部分有价值的文书在20世纪初就流散国外,给全面利用这批文书资料造成极大困难。由于各国学者的不懈努力,一些重要的有关中西关系史的敦煌吐鲁番文献资料已经整理出版,如敦煌写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沙州伊州地志》残卷、《沙州图经》、三种摩尼教残经、两种景教文献和敦煌文书《唐天宝十载敦煌县差科簿》,早已是中外关系史学界经常引用的资料。吐鲁番、库车、焉耆发现的梵文、吐火罗文佛典和伊朗语、突厥语摩尼教残卷,也是西方学者迄今为止热衷的研究课题。近二十年来,由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学者有机会到海外调查,而通过上海古籍出版社为首的几家出版社的努力,近90%的海外所藏敦煌文书资料已经用清晰的图版印成大型图录11,极大地便于我们的全面整理和研究工作。

由于资料的全面公布,我们可以系统地收集有关中外关系史的资料,特别是散见于敦煌寺院帐目中的资料。在这方面,唐耕耦等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为我们检索文献提供了方便12,但因为他们所依据的缩微胶卷和《敦煌宝藏》的图版不够清晰,有些文字仍需再斟酌,而俄藏敦煌文献的资料在当时根本见不到,因此大多数未予收录。吐鲁番文书的情形与敦煌文书类同。其中1959—1975年间新发现的汉文文书,已经由唐长孺先生为首的吐鲁番文书整理小组整理出版,而且新刊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图录本(4册,文物出版社,1992-1996年)图文兼备,极便学者对照使用。

姜伯勤先生的《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一书,依据专题钩稽了大量有关汉唐中西关系史的资料,并给予精辟的解说13。但敦煌吐鲁番文书数量庞大,其中仍然有许多重要的史料值得研究者发掘利用,如早在1928年就在《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全文公布的《历代法宝记》中,就有一段十分珍贵的有关摩尼教和景教的记录,大概因为《历代法宝记》是一部剑南道禅宗和尚编纂的灯史,因此未能引起中西关系史研究者的注意,实则这条材料对于已经几乎穷尽的汉文摩尼教和景教史料来讲,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14。像这样的材料,我想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不断地被发现,一些旧有的资料也会获得新的解释。

3.石刻碑志和题记

中国各地保存有大量石刻史料,主要有石碑、墓志和造像题记三大类。近年来,由于出版社在学术和经济的双重动力下,出版了大量石刻史料的合集,包括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千唐志斋等处所藏碑志的拓片,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出土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墓志的照片,其中许多是首次发表的新材料15。这些石刻材料中包含有较多的外国来华人士和外来宗教的内容,我曾经检索收集过其中粟特人的墓志,迄今已经有上百方之多。近年有关入华粟特人研究的进步,部分就是因为利用了粟特人墓志。在这类墓志本身的整理工作方面,罗丰先生的《固原南郊隋唐中亚史氏墓志考释》,可以说是一个典范16。这些石刻资料里面,有时包含有极其重要的有关中外关系的新信息,比如波斯人李素的墓志,不仅提供了一个曾任唐朝太史令的重要人物的事迹,而且也牵涉到希腊、波斯星占学的传入中国和景教传播的问题17。由于仍有不少石刻材料尚未出版,我们相信,对石刻史料的整理和利用,将会推动该领域研究的史料革命。

4.胡语文献

在敦煌、吐鲁番乃至中原地区,都多少不等地出土过来华外国人所写的文献,其中相当一部分被西方考古学者攫取到手,带回西方。经过各国学者(主要是西方学者)近一个世纪的解读研究,已有相当一批文献被译成现代英、法、德文,其中有许多极其珍贵的中西文化交往史料,如敦煌长城烽燧下面出土的粟特文古信札18、吐鲁番出土中古波斯文《摩尼教赞美诗序》19,许多都还没有完整的或令人满意的汉文译本。中国考古工作者发掘所得,也有一些重要的资料,如黄文弼得自吐鲁番的《高昌回鹘摩尼教寺院文书》20、新疆考古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墓地发现的《粟特文奴隶买卖契约》21、西安出土的汉语与钵罗波语的《苏谅妻马氏墓志》22等,也异常珍贵。这类文献的语言属于古代死语言,要准确译出,需要做大量的对证和考释工作。近年来随着这些语言研究的进步和相关的对比材料的增加,对这些胡语文献的解读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比如粟特文古信札,使我们有了更为可靠的英文译本23。这些胡语文书,从内容或者词汇上有不少与汉语文书相关,马小鹤先生关于东西方摩尼教词汇的对比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工作的样板24。尽管把这些胡语文献译成汉语难度很大,但价值也大,相信我们能够克服困难,把重要的胡语资料系统全面地翻译出来,使之成为中国历史文献的一部分。

5.传统古籍

如果对比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所利用的书籍来说,还有一些传世的史籍不知何故为《汇编》所漏收。如《水经注》,其中包含大量中印关系史的珍贵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求法僧的记录,大概因为当时无善本可依,因此《汇编》全未采录。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较好的《水经注》的整理本25,可以对照伯戴克(L. Petech)对有关部分的译注26,加以重新钩稽和整理。此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陆续出版的传世古籍中,也有不少重要的材料,如新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等影印古籍中,因为发表了一些过去没有公布的文献资料,所以可以从中辑出一些相关的内容。而有些《汇编》已收录的书中,亦可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发掘出新的史料。

6.文物考古材料

与出土石刻资料相似的是新出土的文物材料,最近五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文物材料,包括罗马、波斯与粟特系统的文物,如罗马金币、萨珊银币、罗马和伊斯兰玻璃器、波斯与粟特锦,还有表现宗教人物、神祗、胡人及外来物质文化的塑像和壁画,亟待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全面的研究。徐苹芳《考古学上所见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按发现的地点做过概要的总结27。最近,姜伯勤《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张庆捷《北朝隋唐的胡商俑、胡商图与出土胡商文书》、齐东方《伊斯兰玻璃与丝绸之路》、罗丰《中国境内出土的东罗马金币》等文对相关专题做了透彻的研究28。我想,今后通过学者们对大量新发现的考古资料所进行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可以大大补充文献材料之不足,而且文物材料的形象性,可以和文献材料相互补充,互相印证。

近年来,我的一项主要的研究工作,就是收集整理上述这些文献材料(也包括考古文物资料),并加以考释研究。拙著《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一书收录的一些文章,就是该项工作的部分成果。我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把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出版以来所发现的新材料,系统地收集起来,汇编出版,把零散的史料系统全面地展现出来,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方便;也希望在收集整理和研究的这一过程中,揭示出一些汉唐中西关系史上不为人知的史实,并根据新的材料,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思路,以此来丰富我们对汉唐间中西文化交往史的认识。

[1]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6册,辅仁大学,1930年;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6册,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中华书局新版,2003年。

[2]黄时鉴主编《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1页;收入《周一良集》第4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586页。

[3] 陈寅恪《敦煌劫余录序》,原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第2分,1930年;此据《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266页。

[4]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5期,4—20页。参看吴礽骧《敦煌悬泉遗址简牍整理简介》,《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98—106页;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悬泉汉简内容概述》,《文物》2000年第5期,21—26页;又《敦煌悬泉汉简释文选》,《文物》2000年第5期,27—45页;何双全《敦煌悬泉置和汉简文书的特征》,作者《双玉兰堂文集》上,台北兰台出版社,2001年,361-375页。

[5]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3-174页。

[6] 何双全《西汉与乌孙交涉史新证——悬泉汉简所见西域关系史之一》,台北第一届简帛学术讨论会论文,中国文化大学,1999年12月10~12日;张德芳《〈长罗侯费用簿〉及长罗侯与乌孙关系考略》,《文物》2000年第9期,91—95页;王子今《〈长罗侯费用簿〉应为〈过长罗侯费用簿〉》,《文物》2001年第6期,76—77页;殷晴《悬泉汉简和西域史事》,《西域研究》2002年第3期,10—17页;袁延胜《也谈〈过长罗侯费用簿〉的史实》,《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79-82页;叶爱国《〈过长罗侯费用簿〉的定名》,《敦煌研究》2003年第2期,68页。

7 两文收入荣新江、李孝聪编《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科学出版社,2004年,129-147、149-161页。

8 王冀青《斯坦因第四次中亚考察所获汉文文书》,《敦煌吐鲁番研究》第3卷,1998年,250—290页;Wang Jiqing, “Photographs in the British Library of Documents and Manuscripts from Sir Aurel Stein’s Fourth Central Asian Expedition”, The British Library Journal 24.1, Spring 1998, pp. 23-74;后者包括清晰的图版。

9原载《九州》第1辑,中国环境出版社,1997年;收入作者《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文物出版社,1998年,256—264页。

10饶宗颐《由出土银器论中国与波斯、大秦早期之交通》,《华学》第5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2—3页。

1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英国图书馆等编《英藏敦煌文献》,14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年;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合编《俄藏敦煌文献》,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与法国国立图书馆合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上海博物馆合编《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编《北京大学藏敦煌文献》,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与天津艺术博物馆合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997年;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编《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史树青编《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11-12卷,东京柳原书店,1994年;浙藏敦煌文献编委会编《浙藏敦煌文献》,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甘肃藏敦煌文献编委会《甘肃藏敦煌文献》,6册,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唐耕耦等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5辑,北京,1986—1990年。

13 文物出版社,1994年。

14参看荣新江《〈历代法宝记〉中的末曼尼与弥施诃──吐蕃文献中的摩尼教和景教因素的来历》,王尧编《藏学研究丛刊·贤者新宴》,北京出版社,1999年,130-150页;收入《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三联书店,2001年,343—368页;Tim H. Barrett, “Tang Daoism and the mention of Jesus and Mani in Tibetan Zen: a comment on recent work by Rong Xinjiang”, BSOAS, 66.1, 2003, pp.56-58。

15其中图录有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阳地区文管处编《千唐志斋藏志》上下,文物出版社,1984年;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100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199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编《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总编辑委员会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30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1992年。录文集有周绍良编《唐代墓志汇编》,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吴钢编《全唐文补遗》,7辑,三秦出版社,1994-2000年。图文对照本有毛汉光编《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18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4-1994年;昭陵博物馆(张沛)《昭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年;中国文物研究所等《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贰、陕西壹贰、重庆壹、北京壹、河北壹),文物出版社,1994-2004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新获墓志》,文物出版社,1996年;史树青主编《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第10卷《墓志拓片》,柳原书店与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王锦厚等主编《辽宁省博物馆藏墓志精粹》,文物出版社、日本中教出版,2000年。

16原载《大陆杂志》第90卷第5期,1995年,13-33页;第6期,17-38页。又见罗丰《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17参看荣新江《一个入仕唐朝的波斯景教家族》,原载叶奕良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2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2-90页;收入《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238—257页。

18 W. B. Henning, “The Date of the Sogdian Ancient Letters”, BSOAS, XII, 1948, pp. 601-615; J. Harmatta, “Sogdian Sources for the History of Pre-Islamic Central Asia”, Prolegomena to the Sources on the History of Pre-Islamic Central Asia, Budapest 1979, pp. 153-165。

19 F. W. K. Müller, Ein Doppelblatt aus einem manichaischen Hymnenbuch (Mahrnamag), Berlin 1913,pp. 3-40; H. - J. Klimkeit, Gnosis on the Silk Road: Gnostic Texts from Central Asia, New York 1993.

20耿世民《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初释》,《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497-516页;又《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529-548页。

21吉田丰、森安孝夫、新疆博物馆《麴氏高昌国时代ソグド文女奴隶卖买文书》,《内陆アジア言语の研究》IV,1988年,1—50页+图版一;林梅村《粟特文买婢契与丝绸之路上的女奴贸易》,《文物》1992年第9期,49—54页;收入作者《西域文明》,东方出版社,1995年,68—79页;Y. Yoshida, “Transl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the Furchase of a Slave Girl Found at Turfan and Dated 639”, T’oung Pao, 89/1-3, 2003, pp.159-161。

22夏鼐《唐苏谅妻马氏墓志跋》,《考古》1964年第9期,458—461页;伊藤义教《西安出土汉婆合璧墓志婆文语言学的试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195—202页; W. Sundermann & Th. Thilo, “Zur mittelpersisch-chinesischen Grabinschrift aus Xi’an”, Mitteilungen des Instituts für Orientforschung 11.3, 1966, pp. 437-450; J. Harmatta, “The Middle Persian-Chinese Bilingual Inscription from Hsian and the Chinese-Sasanian Relation”, La Persia nel medioevo, Roma 1971, pp. 363-376; H.Humbach and Wang Shiping, “Die Pahlavi-chinesische bilingue von Xi’an”, Acta Iranica 28, 1988, pp. 73-82; 刘迎胜《唐苏谅妻马氏汉巴列维文墓志再研究》,《考古学报》1990年第3期,295-305页;林梅村《唐长安城所出汉文-婆罗钵文双语墓志跋》,《西域文明》,251—258页;张广达《再读晚唐苏谅妻马氏双语墓志》,《国学研究》第1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2页。

23 N. Sims-Williams, “Sogdian Ancient Letter II”, Monks and Merchants: Silk Road Treasures from Northwest China, eds. A. L. Juliano & J. A. Lerner,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with The Asia Society, 2001, 47-49; N. Sims-Williams, “The Sogdian Ancient Letter II”, Philologica et Linguistica: Historia, Pluralitas, Universitas. Festschrift für Helmut Humbach zum 80. Geburtstag am 4. Dezember 2001, hrsg. von Maria Gabriela Schmidt und Walter Bisang unter Mitarbeit von Marion Grein und Bernhard Hiegl, 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Trier, 2001, pp. 267-280; F. Grenet, N. Sims-Williams, and E. de la Vaissiere, “The Sogdian Ancient Letter V”, 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 XII, 1998, pp.91-104;毕波《粟特文古信札汉译与注释》,《文史》2004年第2辑,73-97页。

24 比如,马小鹤《摩尼教宗教符号“妙衣”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第59辑,1999年,153-185页;又《摩尼光佛考》,《史林》1999年第1期,11-15、82页;又《摩尼教佛教符号“大法药”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第4卷,1999年,145-163页;《摩尼教、基督教、佛教中的“大医王”研究》,《欧亚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99年243—258页;又《摩尼教宗教符号“明珠”研究——帕提亚文mwrg’ryd(珍珠)考》,《学术集林》卷17,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290—301页;又《摩尼教宗教符号“珍宝”研究——梵文ratna、帕提亚文rdn、粟特文rtn、回纥文ertini考》,《西域研究》2000年第2期,53—60页;又《摩尼教的“光耀柱”和“卢舍那身”》,《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期,2000年,104-113页。

25其中以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的《水经注疏》最为详尽,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26 L. Petech, Northern India according to the Shui-ching-chu, Roma 1950.

27《燕京学报》新1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91—344页。

博物馆汇报材料篇4

20xx年博物馆建设请示书一市政府:

20xx年 2月1日,国际轮滑联合会在其总部---意大利首都罗马授予南京“世界轮滑之都”称号,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称号的城市。国际轮联主席阿拉库4月14日在与市领导会谈及新闻会上多次提及建立世界轮滑博物馆的意义。首座世界轮滑博物馆地点确定在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内,力求呈现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与推广轮滑运动的完美结合,将极大丰富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为南京打造“世界轮滑之都”增添独特的人文风采,成为世界轮滑运动专业人士和爱好者们的精神家园和交流平台。

4月14日,国际轮滑联合会、市体育局、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签署了《世界轮滑博物馆共建协议》,缪瑞林市长、胡万进副市长见证了签约。协议明确了建馆时间节点、各方工作,确保在20xx年9月10日世界速度轮滑锦标赛期间开馆。主要分工是:由国际轮滑联合会负责提供概念规划、展馆方案和深化设计、博物馆展品的征集、运输;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负责提供场地及相关的布展,展品的摆放、展板的布置、灯光和多媒体的安装调试、解说词等;市体育局负责监督协调轮滑博物馆的实施,承担布展施工的相关经费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今后的博物馆运营进行补贴。经测算布展施工经费约需人民币98万元,因在本年度市体育局部门预算中未作安排,恳请市政府协调市财政局增加此项目经费为盼。

妥否,请批示

附件:

1.市体育局《关于国际轮滑联合会来宁考察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及领导批示

2.世界轮滑博物馆共建协议

3.世界轮滑博物馆布展施工经费预算

南京市体育局

20xx年4月20日

20xx年博物馆建设请示书二20xx年博

省文物局:

圣象集团有限公司是镇江市丹阳市生产和销售木制品的大型企业。该公司为了展示人类和木制品的悠久历史,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木文化,拟在大亚木业园区内筹建“丹阳中国木文化博物馆”。目前该馆已初步完成了筹备工作,现将申报材料上报贵局审批。

特此请示。

附件:丹阳市文广新局《关于筹建丹阳中国木文化博物馆的请示》(丹文广新〔20xx〕82号)

二一一年九月一日

物馆建设请示书三省文化厅:

芦溪县地处罗霄山脉,袁水河畔,历史悠久,已发现多处距今4-5千年前的遗址,三国东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至唐武德三年(公元620xx年),这里为萍乡县治所在地,历史文物、红色文物及民俗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自建国以来,芦溪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在收集文物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掘、收集、征集更新世动物化石、石器、钱币、陶器、瓷器、书画、家具、劳动器具、手工器具等各类文物近20xx件(套)。

党的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芦溪县历史悠久,地域性鲜明,文物遗存十分丰富,保存完好,为建设芦溪县博物馆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和保护好这些珍贵文物,切实做好成果转化,反哺社会。根据《博物馆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经我局初审,认为芦溪县具备成立博物馆的基本条件,恳请设立芦溪县博物馆(设立的芦溪县博物馆拟包括三个分馆:吴楚风民俗博物馆、茶文化博物馆、电瓷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汇报材料篇5

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别具特色。它将中国古典宫殿建筑和庭院建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色彩协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博物馆珍藏了陕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万件(组)展室面积达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统地展现出自115万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陕西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11个朝代在陕西建都,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地区,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陕西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浓缩。

特点:陕西省博物馆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典雅凝重,古朴大方,布局协调,气势宏伟,体现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馆内设有中央空调、多功能照明系统,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和中央控制系统。设有现代化文物库房和具备多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报告厅。

镶金玉镯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造型继承唐代博大雄浑、典雅凝重的风 格,借鉴我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 崇楼”的布局形式,同时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把我国盛唐时期古 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要求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既保持了 古老风貌,又有现代化的特点。屋顶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绿色琉璃 瓦,显得华贵庄重,古朴大方,墙面材料为仿石棉砖,门窗则采 用大块茶色玻璃和铝合金框架,馆内配备可控制温湿度的全封闭 中央空调系统,多功能的照明系统,自动防火防盗系统,计算机 控制管理系统;设有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具有先进的化验、测试 技术和文物保护修复手段。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建有电脑控制 并拥有30万册藏书的图书馆和6国语言同声传译的国际学术报 告厅。此外,还有设施完善的文物库、资料室、购物中心等。

珍藏:馆内珍藏了陕西出土文物精品37万件,游客可欣赏到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万年前到公元1840年间的陕西历史文物。

结构:展室总面积达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三大部分,其中陕西古代史陈列、陕西青铜器珍品展、陕西历代陶佣精华展和唐墓壁画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进入博物馆大厅,迎面巨幅照片向人们展现出奔腾咆哮的黄 河和绵亘无垠的黄土高原。这是孕育诞生陕西历史文化的地理环 境。陕西的历史是黄土地文明的历史。昂首屹立在大厅中央的巨 狮是这种文明的标志。它造型雄伟,气势澎湃,石刻之精美,气 魄之弘大,堪称“东方第一狮”。这头石狮来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 女皇帝武则天母亲杨氏的顺陵。中国古代的狮子及狮子雕刻艺术 由阿富汗传入,中亚的浪漫奇特与东亚的深沉浑厚在这里如此完 美地融合为一体,集中体现了陕西历史文化的基调。 近1500米的展线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三部分组 成。位于博物馆中央上下两层的基本陈列荟萃了陕西出土文物的 精华,展出的3000余件稀世珍品从陕西出土的几十万件文物中精 选而来,许多珍贵文物在这里首次公诸于世,分史前、周、秦、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统地展现出自115 万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陕西古代历史,并使人们了解陕西一些重 要考古遗址的基本面貌。

博物馆汇报材料篇6

一、抓好馆藏重点、珍贵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

近年,我们整理印刷了《饶阳县民国志》、重印了《乾隆饶阳县志》和《饶阳县万历志后志》。并由我局策划,与饶阳县县委党校、饶阳县电视台、饶阳县作协合作,共同进行饶阳县古本县志开发利用课题研究,聘中央党校刘悦斌教授进行课题评审,该课题时间为二年,2017年4月结项。2015年3月22日,我们组织召开了饶阳县历史上第一次古本县志开发利用研讨会。中央党校著名教授刘悦斌、华东师大教授韩钢、北师大教授张海荣、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王磊、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博士研究员燕泰翔、衡水市档案局局长张延平,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家张秋印来饶阳县参加了首届古本县志开发利用研讨会。我们还进行了古本县志的解读,已将《饶阳县万历志后志》解读完毕,解读稿17万字。现正在进行《乾隆饶阳县志》的解读工作。我们还根据古本县志解读成果制作县域文化讲坛系列节目。现已制作了《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系列、《木殿寺的历史与传说》、《饶阳劁骟绝技》等十期节目。去年9月13日,中央党校著名教授韩钢亲自来饶阳制作题为“饶阳县与冀中导报”的“历史与文化”讲坛节目。该系列节目在饶阳县电视台和饶阳县档案网站《沱河纪事网》同期播出,无疑将极大提高社会各阶层的档案意识。

二、争取领导支持,促进馆库建设

我们牢固树立“小部门也能有大作为”的理念,多次上门找领导汇报工作现状和上级档案部门的任务指标,饶阳县新任县委书记吴波,主管县领导、常务副县长周观森先后对档案工作作出批示。根据批示精神,我们起草“饶阳县档案局馆及全县机关档案工作现状的报告”等材料,向县领导同志进行了专题汇报。对全县应入馆但因馆库面积饱和限制而未入馆的档案数量进行再调查、再摸底,为新馆建设列入项目规划提供有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借鉴2009年报送的“饶阳县档案馆列入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的档案材料,进一步补充完善,报送了新馆建设项目报告。

三、巧借外力,填补馆藏档案数字化的空白

我们克服县财政经费困难,利用为中央党校韩钢教授课题组提供档案资料的机会,本着不花钱或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仅2015年暑假期间,就依靠他们的档案资料整理团队完成了20万幅的重点全宗档案拍照任务,至目前为止共完成70多万幅。现在我们正在进行格式转化工作,以备挂接档案管理软件,实现馆藏重点全宗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馆藏一百多个全宗6万多卷档案中进行筛选,对利用率较高的民生档案和那些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档案全宗,首先进行案卷排序、卷内文件目录的鉴定与编制工作,为下一阶段的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做好准备。

四、注重收集散存在社会上的珍贵档案,建立饶阳县地域文化全宗

为改善馆藏结构,同时抢救社会上散存的濒危珍贵档案,我们注重搜集、整理社会上散存的珍贵的档案资料,已经建立了全国劳模耿长锁档案全宗和饶阳县地域文化全宗。为搞好这项工作,抢救和保护这部分珍贵的档案资料,我们结合本县实际,采取“五个方式”进行收集:一是通过走访,深入民间,向民间搜集。如在搜集历史上饶阳县的劁骟资料时,我们在北马劁猪老人手中搜集到劁猪专用刀具,并根据走访录音整理出了劁猪口诀和劁猪所见所闻口述史料;在走访君香村段建国老人时,他不但给我们讲述了劁猪史事,还把他珍藏多年的两册《兽医手册》捐献给县档案馆;二是通过宣传,向史志部门、政协文史委等部门及社会团体收集,如我们收集到了《饶阳印象》、《饶阳博览》、《饶阳县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9》、2008年以来历年《饶阳统计年鉴》等数十本地情史料;三是利用高校、研究机构来馆进行课题研究之机,进行“互惠”收集,如中央党校著名教授韩钢曾捐赠《冀中导报》原件一份,《冀中导报》史料集一册,上面有一些珍贵照片是馆内史料上绝无仅有的;四是通过亲属、朋友、同学等关系向全国各地搜集。像宋代名相《李P家谱》、晋察冀独立七旅21团团长谭云烈士零星档案资料就是这样得来的。五是整合各种新闻媒体资源,为我所用,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如将县电视台的家园栏目、欢乐舞台秀栏目内容也搜集起来。现已收集到了北宋名相、文学家李P家谱、本县抗战史料、刘氏族谱、乡帮档案史料、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饶阳史话、饶阳县作协、书协资料等,建立了饶阳县县域文化全宗,并不断充实完善。

两个全宗丰富独特的档案资源,吸引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来饶阳县进行专题研究。已先后有北京大学、北京师大、中央党校、华中师大、华东师大、浙江师大、河北大学等七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河北省社科院到饶阳县档案局进行课题研究,并将饶阳县做为研究基地。

五、将饶阳县劁骟术项目申报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饶阳劁骟技术手法独特,技术娴熟,堪称绝技。它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饶阳人智慧的结晶,极大地促进了农耕时代畜牧业的发展。在工业化步伐加快的今天,它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这笔特殊遗产,不该被历史所淹没。我们将其申报河北省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更多的人了解它的发展历程和巨大贡献,并将这项独特的技艺传承下去。

现在,该项目已获批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申报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六、档案工作的宣传和网站建设比翼齐飞

我们档案部门是个服务型行业,不居于经济发展的要冲,往往不能引起领导的重视,但档案馆具备得天独厚的档案资源优势,加上饶阳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给档案网站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档案网站的建立,是社会各界了解饶阳县丰富的档案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依托我县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料,整合全县的档案文化资源,向社会宣传普及档案文化知识,建立了饶阳县档案网站――沱河纪事网。该网站分为七大板块:一饶阳档案,侧重于珍档公布、查档指南等内容,主要是以馆藏县域文化全宗为依托,介绍我县地域文化史料, 同时向社会介绍馆藏有关内容,方便利用者利用。二饶阳新闻;三音乐欣赏,介绍饶阳县的原创音乐;四美文欣赏,以县作协创作的乡土文学《滹沱乡韵》系列为依托,介绍刊载上面的优秀文章;五政策民生,介绍该县有关政策及有关民生方面的文件资料;六饶阳图片,介绍饶阳县摄影协会的摄影作品,反映饶阳县的旧貌新颜;七绿色文化,介绍刊载饶阳县区域内的影视资料;

同时为及时反映我县档案工作开展情况,我局档案宣传与档案工作两条腿走路,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仅2015年就有多篇信息被国家和省网站采纳:其中《中国档案》网、《档案网》、《中国档案资讯网》、《中新网》刊登信息十则;《河北档案网》采用信息五则。《衡档信息》采用信息29则。

档案网站的建立和档案宣传工作有效开展,有力地宣传了我县丰富的档案资源和开发利用成果,扩大了我县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吸引了全国多家院校及其他研究机构来我县进行课题研究。

谈到我们立足本县实际,做好档案工作的体会,我感觉就是四个字。

一、“宽”。工作领域上“宽”,使出“狗拿耗子”精神,敢于打破传统行业界限。走前人所未走之路,干前人所未干之事:打破人们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工作的业务范围,拿出“狗拿耗子”精神,不但要拿,而且要多拿。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非档案部门之事,但我们为抢救面临灭绝的饶阳劁骟技艺,便做起了“份外”之事,做“饶阳县劁骟术”口述档案,搜集整理相关档案史料,申报衡水市、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再如,我们创建了饶阳县档案网站《沱河纪事网》,该网站的板块,内容包罗万象,真正做到了“要想了解饶阳,快上‘沱河纪事网’,这也是我县档案史上前无古人之举。

二、“抢”。抓机遇贵在“抢”,弥补弱项,补好档案数字化这一课。以前,由于资金问题,我们的数字化工作拖了全市的后腿,去年,我们紧紧抓住中央党校韩钢教授课题组搜集整理农村基层档案来我县档案馆之机,组织了六个大学生协助他们工作。经协商对他们团队拍摄的档案电子版进行了复制,不但节省了资金,弥补了我们在数字化上的弱项,阶段性地完成了本馆档案数字化任务。

三、“联”。加强横向联合,利用“外来和尚”,念好本地档案真经。馆藏丰富的档案资源,尤其是“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的创始人耿长锁档案全宗和不断健全的饶阳县地域文化全宗,吸引了一大批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到来。我们利用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的人才优势,合作编写了《耿长锁图片集》,即将正式出版。与县委党校、电视台等部门联合开发“历史与文化讲坛”系列节目。现已在饶阳县电视台播出。

博物馆汇报材料篇7

关键词:展览安全;展览场所;展览时间

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政府积极推进展览馆、博物馆在各地的建设,展出我国历史人物的遗迹、遗物,弘扬我国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展览的增多,展品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多年以来,展品失窃时有发生。除了展品被盗,其他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展览安全包括展品、财务等方面,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的安全问题谈一些体会。

展览馆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是一个汇集人流的公共平台,目前,很多展览馆有来自各行各业、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和游客,入场观众和游客只要携带有效身份证明或者购买门票就可以进入。在这种情况下,对入场人员的控制上存在着难度,这就给一些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

据笔者了解,目前针对展览馆、博物馆的偷盗活动呈现出集团化、专业化趋势,手段之高往往令常人难以识破。一些盗窃团伙往往在得手后就将偷来的物品迅速转移,奢侈品以及珍贵文物的展览馆甚至会吸引一些国际盗窃团伙,一些普通展览馆的展品被盗也非常普遍。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专门趁着人多偷取展厅内人员的钱物。展览馆内人流量大,一旦被盗很难查找。

在文物安全防范中,通常概括为“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在三防中,人防是关键,是第一位的。笔者就此谈一些防范措施:

1.展览场地的周围环境。展览场地周边环境好坏,对文物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展厅周边的环境状况是否复杂,周围环境是否有不利于文物安全或对文物安全构成威胁的因素;展厅的物防条件如何,展厅建筑物墙体是否坚实,窗户、通风口、管道进出口是否有防护栏;对观众参观高峰期的人数应有充分的估计,出入口门的数量和宽度是否能满足观众高峰期人员疏散的需求;出入口门是否有防盗门;展厅现场是否有防火、防盗报警设备和灭火器材;是否有封闭的文物展柜,展柜的结构、锁具是否安全。

2.防盗、防火、保障观众安全。展室建筑结构牢固,防止犯罪分子从外墙打洞进入展室盗窃文物;展室门应安装防盗安全门;窗户、通风管道口应安装金属防护栏或防护网;展出的文物应有封闭的展柜,一方面避免观众直接接触文物造成文物损伤,另一方面不给犯罪分子盗窃文物的便利条件;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安装现代化的防高设施,在展览馆的设计和建设之初就应该充分考虑到火灾、盗窃等风险事件的存在,并增加防范功能。如德国慕尼黑展览中心,通过现代化的电子门禁系统可以清楚地记载进出展览中心人员的类别和进出频率,遍布在各个角落的摄像系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展览中心内从事的所有活动,这些设施有力地遏制了偷盗、抢劫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展览的安全系数;消防是展览馆最基本的常识,但仍然有人掉以轻心。展览馆没有定期检修、员工未经消防培训、通风设备不全、消防通道过窄(展板不刷防火漆、任人吸烟、电焊施工等)等问题,都是引发场馆消防隐患的导火线。

同时为了保障观众的安全,供观众出入门的数量和宽度,应能满足预计最大观众数量疏散的需求,防止由于观众人多拥挤造成人员伤亡。

3.技防要求。展览场所应按照有关规定,安装防盗报警设施,报警探测器应有两种以上复合技术,并有声音复核,有条件的应安装电视监控系统。报警系统主机应有记录、储存、打印等功能,有电视监控系统的,还应有录像功能。展室应有防火报警系统,并按规定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

4.文物展出开放期间,展室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看护人员。近年来,文物在展出开放期间被盗的案件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自1992年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全国发生白天文物对外展览开放期间被盗的案件达20多起。如2004年9月3日上午9时20分,浙江省丽水龙泉市博物馆两件一级文物被盗。案发后通过录像资料查明,盗窃分子以观众身份进入该馆参观,因值班人员在另一展室布陈,对外开放的展室无人看管,盗窃分子用20多秒的时间就撬开了展柜,盗取两件文物。所以,文物在开放展览期间,展室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值班人员进行看护,防止犯罪分子钻无人看管的空子,盗窃文物。

展览馆应制定相应的防火、防盗、值班巡逻等多项安全制度。展室内不得吸烟;下班拉闸断电;如遇紧急情况值班人员应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扑救初起火灾。展览馆最好制定防火、防盗等突发事件预案。一旦发生事故,应及时向当地公安、消防等部门报警,按预案果断处置,并积极协助当地公安部门侦破案件。

确保文物在展览馆的安全,必须使全体职工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自下而上重视安全工作,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展览馆文物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永利.浅谈临时展览中的文物安全问题[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

[2]陈正武.展览安全细细数[J].中国会展,2003,23(19).

博物馆汇报材料篇8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博物馆;文物保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也更为广泛的进入各个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也开始备受关注,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充分应用。中国历史悠久,文物昌盛,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传播人类文明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是人们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文物藏品是当今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面对复杂多样的馆藏文物,文物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各个博物馆由于资金、技术、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导致文物得不到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利用。面对这样的现状,设立科学有效的文物保护系统对保护馆藏文物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概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根据所采集的信息数据为基础对系统进行控制,并通过对很多微小传感器节点加以利用,这些节点十分廉价,并具有一定的计算和通信能力,主要对周围的环境参数进行精确检测,并通过无线通信方式组建成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系统。系统通过若干个传感器节点构成,分布在整个监测区域中,对所监测区域的信息进行采集,并将信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递到网关节点,最后通过网关节点通信系统将数据传达网络信息处理中心。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传感器节点的能源受限

由于硬件与成本的限制,网络中的节点的能源是有限的,节点的分布较为散乱,多数分布在展柜或文物库房内,人触碰不到的地方,导致能源补充十分困难。因此,对于网络要求较高,需要其功耗低,尽量使网络的寿命延长。

1.2自组织网络

因为处在网络中的各节点的位置不能提前确定好,所以传感器必须自身具有自组织,可以自动进行配置和管理,并且可以自动生成很多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1.3网络的高度协作性

数据处理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可以通过节点自身完成,但其本身在资源和能力上有所限制,所以各节点若要完成对信号的处理和通信,节点之间必须相互协作。通过节点的协作作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将融合处理后的数据传输给数据中心。

1.4大规模网络

在系统监测的区域内,通过大范围的对节点进行布置,对单位面积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提高,使系统获得更真切可靠的数据。系统可以通过扩大传感器的数量来扩大监测的范围,使信息更加全面,系统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降低系统的错误几率。

2无线传感器技术在馆藏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设计

如何科学有效地对文物进行保护和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扩充性高等特性,运用于馆藏文物的环境监测、防盗十分适用,同时适用于古建筑结构的健康监测等保护任务。将大量传感器节点合理分布在文物库房或文物展柜内,可以对文物所处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压力、振动等情况进行检测,一旦数据超出标准数据,便会及时向控制中心传递信息,告知文保人员进行处理。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振动幅度,如果振动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进行报警,将信息传递到监控中心后,安保人员对文物现场进行勘察。此技术有效地对文物进行长期的保护性监测,既节省了人力资源,也解决了分散数据集中处理的问题。

2.1网络拓补工作原理

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文物保护系统,通过GPRS系统和Internet网络进行对数据的转换和通信,GPRS具有很多优势,且网络覆盖范围宽泛,对突发数据应用方面的相关业务起着重要的作用。GPRS模块通常使用115.2Kbps的数据传输率,选用的传感器网络支持对ZigBee规范的使用。整个网络的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节点、监控中心、汇节点组成,博物馆展示使用的节点数量根据室内的面积决定。博物馆的数据中心在GPRS和Internet的支持下与各个汇节点相连,而汇节点与传感器节点之间在ZigBee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实现信息的无线交换和传输,传感器节点负责对信息进行采集,并将收集到的数据逐层传输,最终传达到数据中心,实现对整个博物馆文物的实时保护性监控,为进一步保护性措施提供必要的基础性数据。当Zigbee网络发生断电情况时,传感器节点仍可正常显示、记录、报警,并可持续工作10~12个月,一旦组网系统的电源供给恢复,节点可即刻连接到网络中,上传历史数据。这一功能为重要场合的溯源数据提供了更安全的备份。

2.2传感器节点的设计

传感器节点位于博物馆文物库房各个角落及展厅展柜、展橱均匀分布,负责对文物所处环境进行监测和采集,根据温度、湿度、振动、光照等参数进行信息采集,并进行无线传输。节点数据采集部分是对文物所处环境的数据进行监控和采集,并进行数据转换和传输。节点的供电并非常用的交流供电方式,传感器网络中的电源应采用两节1.5V碱性电池,主要目的是降低文物环境的火灾安全隐患,降低相应的施工量。对于节点的硬件设计,必须通过了CE、FCC认证,并严格执行RoHS标准。主机可以耐受25KV静电打击,坚固的塑料合金外壳使用了阻燃无毒的材料,可以避免高洁净区域的二次污染。应尽量降低器件的功耗,如果没有任何通信业务,应切断系统内的部分电源,降低功耗。在软件设计方面,主要以节能为主,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进行认真排查。

3结语

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对信息进行获取并处理,在很多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对传统技术的一种革新和发展,具有更多的优势。对于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保护而言,此技术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更加可靠的保证文物的安全,使文保人员能够较准确的掌握博物馆内藏品文物的具体情况。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将会为数字化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赵俊栋,赵炎鑫.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体系研究[J].信息通信,2014(01).

[2]张娓娓,李旸园,陈绥阳.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7).

[3]BarysenkaAliaksandr.浅析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声通信相关技术[J].电子制作,2013(17).

上一篇:4a景区申报汇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迎接领导检查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