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范文

时间:2023-09-30 20:42:48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篇1

[关键词]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学习方式

Abstract: New curriculum reform has come into an experimental stage.It changes a lot as compared with present teaching system.The History curriculum standard will replace the present history programmed.What does It mean?The present paper reviews the evolution from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to the programmed in History teaching over a hundred years,making contrast between the present History programmed and the History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introducing the conception and the content Of the latter.It illustrates that it is an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in history teaching in our country to replace the programmed by the curriculum standard.In order to fit to the new curriculum,History teachers should be well prepared.

Key Words:History programmed,History curriculum standard,curricular objectives,studying method

目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工程──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审定了各科实验教材,并在全国38个试验区启动了新课程的实验工作。2002年秋,试验区将以十倍的规模扩大,到2004年中完成实验。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灵魂是国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的18个课程标准中,涉及历史学科的有:《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以及小学《社会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正在紧张的进行之中。“课程标准”取代现行的“教学大纲”这一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二者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新课程的启动对历史教学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历史教师怎样才能适应这些新要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实际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声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了,甚至已经进入到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来了。

从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的演变,反映了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演进。回顾20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其实,“课程标准”在我国并非新词。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在教育改革方面,设立新学堂,制定新学制。清政府在各级学堂章程中,就有《功课教法》或《学科程度及编制》,这可以说是课程标准的雏形。民国初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明确以“课程标准”作为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此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40年。其中,民国时期颁发的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纲要(含修订本等)共计有18个版本*。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在1950年颁发了《小学历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1953年,我国学习苏联的做法,教育部着手制定教学大纲,于1956年颁发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这套大纲在使用中,各地反映要求过高、分量重、内容深。1957年,教育部发出精简教科书内容的通知,调整教学内容。1963年,教育部又制定了《全日制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这两个大纲对1956年大纲的内容作了很大的调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0年进行了修订。1986年,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了一套新的《全日制小学历史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1990年又颁发了《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本)》。

1986年,国家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8年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1992年进行了修订,并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2000年,教育部又对试用本作了修订,颁发了试用修订版。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1996年,国家教委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并于1997年起在两省一市(山西、江西、天津)试用。2000年1月,教育部对试用大纲作了修订,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扩大了试验范围。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

回眸百年,我们看到,我国的历史教育与时俱进,首先经历了由历史课程标准到历史教学大纲的演变。建国后,由历史教学大纲取代历史课程标准是时代的产物。这种变化与我国当时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历史教学大纲作为我国历史教育的指令性文件,对我国历史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学大纲在我国四十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自身建设虽渐趋完善,但仍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正惟如此,目前进行的这一轮课程改革,教育部拟以“课程标准”取代现行的“教学大纲”。这样做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同时也是迈向新世纪之际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它还反映了我国的教育正在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潮流之中。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其一,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或谓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如教学大纲)。它隐含的教育理念是培养成功者的教育,凡达到基本标准的学生都是成功者。

其二,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这种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

其三,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意在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

其四,课程标准关注的是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关注获取结果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体验与变化。

总之,新课程就其理念而言,它的出发点是学生,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下我们试以《全日制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第一版)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8月第三版)为例(以下行文中简称“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大纲”),进一步说明历史教育这种演进与发展的趋势。

首先,在体系构成方面。“历史教学大纲”由六个方面组成:导言、教学目的、教学时间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教学评估。“历史课程标准”由四个部分组成:前言部分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部分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部分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比历史教学大纲涉及的范围更广,要求更具体。宏观上,我们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把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三段,即1—3年级、4—6年级、7—9年级。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国家制定的是7—9年级的历史课程标准。因此,历史课程应突出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在历史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中提到“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第二,在课程目标方面。历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思想教育三项任务。历史课程标准则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主要区别在于:

(1)历史教学大纲所描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课程标准强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

(2)在知识与能力要求上,课程标准提出了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还提出了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表达能力、历史想象力、知识迁移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增加了有关“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和“强化民主与法制的意识”等内容。历史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教育中的重要价值,重视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4)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即不仅关注历史学习的结果,更关注这种结果是如何获得的。重视从体验知识、理解知识到独立判断的学习过程的完整性,改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两点:一是“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二是“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方面内容是现行历史教学大纲所未曾涉及的。

第三,课程内容方面。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每个板块由内容概述和内容要点两部分组成,基本按历史发展的时序选择较为系统的教学内容,内容要点部分只有知识点的罗列,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没有作出规定。

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方面的基本理念是:注意体现时代性,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选择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内容。避免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内容标准根据课程总体目标,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内容标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改变“难、繁、偏、旧”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可以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反映历史学科的特点。

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内容标准的概述部分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二是基本的技能、能力要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学习主题部分共有九大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每个学习主题又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内容标准。对历史知识的内容按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提出能力要求。如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学习主题的具体要求是:(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这里,凡在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凡在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凡在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其二是教学活动建议。仍以该学习主题为例,要求:(1)观察图片和阅读材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2)收集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小故事,编写一期板报。

第四,课程实施方面。历史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和建议。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了“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建议。其中“教学建议”中有七个方面的要求,它相当于大纲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对历史观、史论结合的原则、历史知识的联系、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提出了要求和建议。除此之外,历史课程标准还要求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以此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第五,课程评价方面。历史教学大纲在“教学评估”部分对评估的目的、原则、对象(教师、学生)以及评估的形式和手段提出了一些粗略的要求。历史课程标准则在“教学建议”中的“评价建议”部分阐明了评价的指导思想,介绍了一些评价方法,提出了评价建议。

以“教学评价”这一教育理念代替“教学评估”,反映了历史教育发展的一大进步。从本质上说,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课程目标所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防止仅仅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课程标准还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判应该采用各种评价方法,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通过评价,不仅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问题,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是我国历史教育发展与演进的重要表现,也是历史教育转型的重要标志。这种变化反映了当代教育的理念特别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要变化。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认清这种变化,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并在历史教学实践中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历史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先做一些准备:

首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历史课程标准》等指导性的文件,树立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员发展。教师要做学生个性健康成长的促进者而不是扼杀者。历史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它的直接目标是学生的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的完美与升华,间接目标才是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与进步。换言之,课程的根本出发点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现实中的发展,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有牢固的课程目标意识。历史教学中所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就是全面贯彻落实课程目标。即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更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参与,发展个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第三,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的推进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努力,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赋予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课程计划与标准的执行者,同时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应具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使用者。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不仅要育人,还要育己,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实现自身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同时也是研究者。教师的研究是行动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对自己行动的研究,研究的过程是在行动中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行动而研究,为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而研究。

第四,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进一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在目前的历史教学中,接受式的学习几乎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这种局面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形成。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正确区分两类不同的研究性学习:一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可以渗透到所有的教学活动之中。二是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它为研究性学习活动充分展开提供了空间,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历史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教学中要充分展开教学过程,不仅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条件,还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篇2

3.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完成高一年级的复习任务,使学生顺利通过会考。坚持学科教学为主,落实基础知识,培养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教学中尤其应该注意调动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搞好分层具体指导。做练习时,要把握适度的原则,不搞题海战术,不追求偏、难、怪,从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基础,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

二、教学依据和教材使用根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参照《历史教学大纲 》和2003年历史会考《考试说明 》进行教学。使用人教社2003版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下册(选修)为教材。以人教社新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参考书》下册为教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针对性要强。根据新形势下的考试要求,教学中应重视对知识系统和线索的梳理,重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加深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运用。要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知识面,学会灵活运用历史知识。

三.教学要求教材提供自国民政府成立以来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史实,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安排授课与复习。

教师力争在四月底五月初完成新课的讲授,留出大约一个月的全面复习时间。

希望老师认真抓好学生的知识落实,抓住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不落空。抓住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概括特征、阐释表达的历史学科能力。

四、教学安排1.每周3课时,本学期共授课时间18周左右,大约54课时。

2.本学期有《高一历史》单元练习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编,中国书店出版)辅助教学,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希望教师及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大约在4月份,区里提供《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全册练习题一套,仅供参考使用。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篇3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转变。在现代化过程中,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是科学化、理性化。运用现代化史观分析近代史,可以发现西方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变化等,无一不在“现代化”这个主题下进行。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体现了这一历史发展规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在经济上表现为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历程);在政治上,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了反封建的斗争,把中国近代化运动引向更为深广的领域。在西方近代化过程中,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和理性化的发展、变化;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侵略和两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经济上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变化;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相关法律文献的公布,引起了政治上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发展、变化。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现在使用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主要是按照文明史观编订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必修2、必修3呈现的分别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精神文明史。中考要求“接轨高中”,为高中输送合格的生源。这要求我们要用文明史观指导复习,即重新整合教材,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若干专题进行复习。如我们可以进行“古今中外不同的政治文明”专题复习,这样复习可以将中国史上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隋唐的科举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等内容串联在一起;同时可以将世界史上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共和政治,近代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联邦制、共和制以及颁布的《权利法案》、《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法典》等内容链接起来。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全球史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把握重要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如复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15、16世纪之交(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折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欧洲殖民者开始贩卖黑人奴隶,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进行血腥的掠夺,世界市场得以进一步拓展。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欧美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拓展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利用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轮船、火车机车的出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这一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同时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最终建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发展、确立的过程体现了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是中考命题的主导史观之一。如2010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历史、思想品德试卷第32题,考查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专题知识,先考查1848年、1871年、1917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及意义,接着考查1953―1956年中国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进行的探索。在考查世界历史的大问题中穿插了中国史的元素,这体现了“中外联系”、“纵横联系”的中考命题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全球史观,用全球史观观察历史现象,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人类历史不仅是记录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的大事件的历史,也是记录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历史事件)的历史。社会史观主要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注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一般来说,社会史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史、人口发展和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社会史内容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2课讲述了祖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11课讲述了宋代社会风貌,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20课讲述了近代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第21课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此外,社会史内容还散见在教材的其他地方。这表明新课程改革重视社会史观,注重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探究历史的奥秘,得出相关历史结论。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社会史观,用社会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分析历史问题的时候以上几种史观是相互兼容、并行不悖的,只是分析考查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比如在评价工业革命时,文明史观会强调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现代化史观会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全球史观会强调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社会史观则会强调工业革命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篇4

【关键词】初三历史;单元复习;探索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三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一年,历史课既要完成9年级新课的教学,又要进行全部六本教材的系统复习,所以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压力大。尤其是学生面临中考,心理负担特别重。寻求单元复习的有效、高效与长效,就成为初三历史教学的突破口。笔者结合八上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单元复习,就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教学准备

1.研读考纲,明确目标

单元复习是按中考大纲要求,分步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为以后专题复习中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本单元复习中,要充分注意《能力自测》中的目标要求,促进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如对九一八事变和局部抗战、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提出的要求是识记,而对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抗战胜利的意义的要求是理解。所以,在复习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目标要求,并在教材上做好醒目标记,以便围绕考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

2.全面把握,分析考点

由于学生在单元复习中的识记量较大,所以教师一定要精选和组织复习内容,对某一知识点的不同角度命题要心中有所。教师要选做大量的题目,特别是近三年来的中考原题,以开拓视野,全面把握复习视角。如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可能出现的命题包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中负责调停的中共代表、被迫答应的主张等角度。又如对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考查,重点掌握这两次战役的特点:以徐州为中心,分布在河北、山西一带,正面战场的胜利、破坏敌人交通线、主动出击日军等。再如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要能与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相区别,前者是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后者是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此处应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记忆,突破口是“被奴役”,可与之后的解放战争及反动统治覆灭相联系。

3.精心设计,周密准备

单元复习是按照教材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中考目标要求进行的。教师要认真分析不同教学班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笔者把本单元的全部复习内容设计为基础知识、考点释疑、框架构建、走进中考四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还应周密准备导学案和课件。

导学案是单元复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针对本单元知识,笔者把导学案分为能级要求、基础知识、补充内容、框架构建、走进中考、自我检测六个部分。能级要求以表格方式呈现,明确标注每个知识点要求掌握的程度。基础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补充内容为抗战胜利的意义,因该内容考纲要求理解,但教材并没有归纳。框架构建主要是完成两次国共合作的总结。走进中考的选题既要全面,不遗漏主要知识点,又要精选,防止加重学生负担。自我检测应围绕本单元的重点来设计,并注意训练学生的规范书写。

教学课件的制作要与导学案紧密关联,起到提高复习效率的作用。制作时一定要考虑其视觉效果,做到图文并茂、简洁明了、背景和谐。对需要重点掌握和特殊强调的部分可采用不同颜色或不同字体。

二、教学过程

1.简洁导入,作好铺垫。让学生列举在近代史中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事件,同时把学生举出的日本发动或参与的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内容展现在时间轴上,进而引入本单元复习的内容。这样做可把本单元的复习内容置于整个近代史背景下,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中的关系。

2.阅读教材,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知识部分。本部分答案可在适当时候通过课件呈现,以供学生校对。本环节是为整个单元复习作知识准备,所以,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阅读与书写,更要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3.考点释疑。这要求教师对本单元目标要求及常见考点的全面把握。本部分要拓展延伸,分析事件的影响,并能横、纵向思考问题。笔者认为本单元应突出如下几个重点:

(1)“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的区分。可通过演示材料进行分析:材料1:九一八事变后命令不抵抗的漫画;材料2:日记摘选:“倭寇在卢沟桥挑衅……决心应战,此其时乎。”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促进学生记住局部抗战开始于九一八事变,而全面抗战开始于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后,从而达到识记要求。

(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可提出三个探究问题:杀蒋后最大的受益者是谁?被迫答应了哪些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意义?在演示答案时,“基本”“初步”两个词要使用不同颜色,以加深学生记忆。

(3)关于南京大屠杀问题。充分的史料证明这是真实存在的史实,然而,就在中日正式建交40周年之际,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的一系列做法显然不合时宜。所以,适当结合时事内容,分析应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引导学生得出正视历史、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结论,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4)与抗战胜利有关的争端问题。教师可通过课件演示的地理位置,使学生知道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在抗战胜利后,理应回归祖国,然而由于一系列原因,导致日本始终垂涎于,中国对此事的正确态度应是怎样的?通过合作讨论,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华领土,寸土必争,我们绝不会允许任何国家侵占我国的领土。

(5)关于台儿庄战役与百团大战。一要演示两幅作战示意图,培养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建立起空间概念;二要掌握两次战役的特点,如展示百团大战破坏铁路的图片及百团大战战果的表格,训练学生用准确语言表述。

(6)在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时,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确立正确的时间轴观念。课件出示两个时间轴:一是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经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一直到抗日战争,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抗日战争是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二是从1939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是三个法西斯国家之一,而中国是抗击日帝的主要力量,进而得出抗战胜利的世界意义,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承担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分析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虽然该内容在考纲中没涉及,但结合历年中考题,以及对知识点完整性的把握,应进行补充。笔者使用的方法是论从史出。如史实: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三光”政策等,结论: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史实: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的贡献不容忽视,人民群众示威游行、自发抗日,结论:全民族抗战。史实: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海外华侨多方式支援,结论:华侨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

4.搭建框架,使知识系统化。以表格的形式对两次国共合作进行总结,依次呈现目的、时间、名称、成就。第一次国共合作不属于本单元复习内容,故相对应的知识点可直接在导学案中呈现,要求学生用相同的方式总结第二次国共合作,完成相应的空格。并在两次国共合作都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提出对第三次国共合作的畅想,希望早日和平解决。

5.师生合作完成“走进中考”的练习题。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运用,需注意:一是在答题中,始终注意解题方法的指导。如选择题中要读准关键词,要会使用选项来反证题目;填空题要书写完整;材料分析题要注意对材料本身的使用及归纳。二是在学生“做”与教师“导”的过程中,要时刻把握时间,使基础薄弱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理解。三是强调书写的规范,在课件演示完整的答案时,渗透按顺序书写等相关原则,确保准确。

6.自我检测,评价复习效果。为给学生减负,笔者采用随堂检测的方式,即在导学案的最后设置3个小题,请三位学生到黑板上来完成,其它学生自主完成。针对三位学生的答案,教师要进行完整的讲评,指出常见的错误,并把改正后的正确答案写在黑板上。这样做旨在通过师生合作,互动交流,激励学生,共同进步。

总之,上述单元复习课,既实现了有效,即达到了考纲要求的目标;又达到了高效,即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了大量的复习内容;还做到了长效,即通过强化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达到加深印象,持续记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篇5

[关键词]贵州;地方历史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五门必修课之一。地方历史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的应有之义。本文以贵州为例,略论地方历史资源在本土高校“纲要”教学中的应用。

一、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在本土高校“纲要”课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学习“纲要”是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了解国情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原因,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使得“纲要”课程在内容体系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造成部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此要求 “纲要”课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其中具体要求之一即任课教师必须补充教材上所没有的“新”史料。由于大学生对于一般性史实已有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已经熟悉的历史知识可以一带而过甚至不讲,讲授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现有知识层次难以接触到的、让他们感觉耳目一新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需求。而我国地方历史资源丰富,是一座尚待不断挖掘的历史宝库。

从全国范围看,地方历史资源,特别是红色资源在思政课包括在 “纲要”教学中的应用已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关注。但纵观目前研究,关于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在本土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而贵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仅就红色资源而论,贵州是革命老区,是红军长征期间在贵州历时最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红军长征期间,足迹遍及我省68个县(市、区),建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黔北革命根据地、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和滇黔桂边革命根据地,留下了遵义会议、黎平会议等大量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但目前相关研究与贵州作为一个红色资源大省的身份是很不相称的,此凸显贵州红色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当然,除了红色资源,贵州还有其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总之,贵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但挖掘远远不够,作为贵州本土高校的“纲要”教师,应把贵州地方历史资源视为“纲要”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充分发掘本地的地域历史文化遗产,并将其融入课程的教学体系,以增强课程的可视性、生动性和说服力,从而实现教育的有效性。

二、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一)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课堂教学

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相关内容穿插地方历史知识。在教学中可以插入相关的贵州地方历史资源中的人物传记、回忆录、历史图片、历史影视资料等。试按“纲要”课章节顺序略举几例予以说明。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贵州成为法国的传教区,教会和外国传教士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藐视官府,欺压百姓,霸占田土,唆使不良分子挑起事端。贵州人民曾发动了一连串的“反洋教”斗争,如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开州教案”和“遵义教案”。在讲授“纲要”课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教师可以上述史实做辅证材料,使学生结合贵州地方历史资源深入了解中国人民在抵御外来侵略中,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历程,明确反侵略战争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二章学习重点之一即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在论述太平天国意义时,教材指出: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此时可向学生介绍太平天国起义对贵州的影响。

辛亥革命发生后,贵州也同全国其他先进省市一样,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了封建专制在贵州的统治,建立了大汉贵州军政府。在论述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时,可向学生介绍贵州自治社及大汉贵州军政府的相关史实。

邓恩铭,水族,贵州荔波县人。在中国革命史上,邓恩铭是中国少数民族最早的共产主义先驱,他是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成员。在讲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可补充邓恩铭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献身中国革命事业的相关史实。

贵州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中国工农红军先后6次进入贵州,足迹遍及全省60余个县、市的山山水水。正是在这五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完成了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黎平会议之后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路线,确立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随后才有四渡赤水、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并有了长征以来第一次胜利——遵义大捷。以红军长征在贵州留下的文化遗址为主要内容的长征文化是重温革命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方式。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教学,可结合贵州上述革命战争与长征文化,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结合贵州地方历史资源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了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在讲述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可向学生适当介绍贵州所拥有的反击侵略与抗战文化。抗日战争的胜利转折发生在贵州。1944年,日本侵略军在华战争中组织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豫湘桂战役。日军开始时气焰嚣张,占领了大片土地,甚至还打通了粤汉铁路。但是日寇最终被阻止于贵州的独山,再没能前进一步。贵州不仅是中国抗战的后方,而且也是中缅公路的必经之地,成为盟军生死攸关的交通补给线。贵州还曾与“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两个令中华民族永世难忘的民族英雄,分别监禁在贵州的深山僻壤长达数年之久。

第七章教学内容之一即中国共产党与派的合作,并讲清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这一历史事实。在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时,可简单提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贵州地方建设概况。

在重点阐述第八章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改造的必要性,可以贵州社会主义改造的简要历程为典型史料予以说明,使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九章教学基本要求之一即讲清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十年”,此可以“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具体史实予以映证。

第十章重点阐述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事实胜于雄辩,在讲述时,可结合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予以事实说明。

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以教材和教学目的为主线;结合实际恰当引入;以学生为主体;形式多样。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亦可以多样,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方法:讲授;历史影视资料演示;讨论;专题讲座。

(二)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课外实践性教学

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渠道、改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来将贵州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应用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上。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或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出观后感。贵州近现代史(1854-1949年)史迹众多。如咸同贵州农民起义遗留下来的主要遗址有:独山县播让村,咸丰四年(1854)杨元保领导的布依族农民起义遗址;凯里香炉山,咸丰五年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农民起义的根据地遗址;天柱九龙山,为侗族农民起义的根据地。还有咸丰五年徐廷杰等人领导的红号军活动的江口二角庄根据地遗址,咸丰七年刘仪顺等人领导的白号军在思南开辟的荆竹园根据地遗址,咸丰八年何德胜等人领导的黄号军于瓮安的玉华山根据地遗址,以及三都九阡岜丢山水族农民起义遗址;苗军大胜清军的黄平“黄飘大捷”战场遗址等多处。1911年,贵州革命党人响应武昌起义,打响贵州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清军新军营遗址——贵阳南厂,向为驻兵之所,今是贵州省军区驻地。1930-1936年,中国工农红战贵州达6年之久,足迹遍及60个县境,留有众多遗址遗迹,如转战黔桂边的红七军驻榕江县城的军部旧址;沿河土地湾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黎平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会址;红军迂回转战“四渡赤水”中的娄山关战斗遗址;川黔滇省革命委员会的旧址等。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共贵州省工委和镇远地下党支部的旧址尚完整遗存;三都水族人民抗击日军的战斗遗址——石板寨,其抗敌的碉堡和敌人进攻时留下的弹痕,仍然保存着。此外,还有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和《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旧址等。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历史调查等实践活动。如利用节假日或其他课余时间进行调查活动,让学生到贵阳近郊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社区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新中国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巨大历史进步。

(三)建设相关教育网站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站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积极建设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在本土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用的相关教育网站。相关教育网站应开辟专栏介绍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如开辟相关史料、人物传记、音像资料等专栏,并注意与“纲要”教材具体章节内容相链接。关于相关教育网站建设的思考,限于篇幅,拟另专文论述。

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组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贵州历史文化资源[EB],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地方志,http:// /dfz/ShowNews.aspx?NewsID=3964,2010年10月18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在本土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11SZK014。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篇6

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请笑纳!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20__年中考已经结束。回顾一年来的九年级历史教学,面对考查内容增加数倍、能力要求全面提升的形势,我和李红蕊老师知难而进,努力用最小的负担帮助学生获取最好的成绩。反思一年的教学工作,一些做法已成为我们值得珍存的宝贵经验,当然也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先说几点成功的经验:

1、坚持减负增效的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年历史教学,我们两位历史老师形成一个重要的共识,那就是:努力地不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千方百计让学生爱学历史、学好历史。这一年,我们基本没有布置过笔头的家庭作业,基本没有占用过除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以外的时间补课。我们总是全力以赴把握好每一个40分钟,通过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

2、集体备课、科学安排,顺利完成复习计划。

一年的教学复习工作能顺利完成,有赖于我们对每一个教学复习阶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等问题形成比较明确的计划。两位老师虽然分头教学,但目标一致、方法一致,采用的复习提纲、复习卷等都是集体备课的结果,凝聚了两个老师的智慧、增强了科学性。

3、深入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历史的主干知识,编制了系统复习提纲。

我们两位老师利用各种机会研究教材、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先后数次研讨考试说明,深入领会考试说明中知识点为什么这样选择编排、能力要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例题中透露出哪些命题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照学习专题对考点重新整合,编制了11张系统的复习提纲,对每个专题配以相应的精选习题。这样在复习中做到了讲、看、读、练的有机整合,每课一个专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复习提纲得到学生欢迎,尤其是中外对照的大事年表更被不少学生视为“法宝”。

4、科学复习,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注重练习效率。

在复习阶段要减负,就是要避免题海战,努力让学生做有用的题,学会做题的方法。我们在复习中努力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选编、练习、批阅、讲评、改正。每份练习卷都是在教师大量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精选精编而成的。每份练习我们都尽量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完成,避免课后抄袭作业的现象,实现练习的价值和作用。每次练习教师都认真批阅,都要求学生认真改正,真正弄懂每个题是怎么做的。我们十分重视每一张练习的讲评,决不就题讲题,而是深入探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应该怎么解决、还能怎样变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5、搞好补差工作,采用新的方式提高补差效率。

集中补差强化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习题得到直观呈现,习题练习、方法指导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

反思一年教学复习过程,也还有一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的地方:

1、11张复习提纲当然包罗万象,但学生却往往无从下手,我们设想要根据学情、考情进一步去粗取精,让复习提纲更便于使用。

2、早学习的东西遗忘多,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安排好对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的系统有效复习。

3、从七年级开始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提高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这些总结可能还不全面,欢迎批评指正。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本学期,本人任教九年级年级二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能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一、激发兴趣,发挥潜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又通俗易懂。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讲故事、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历史课变得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进入九年级后,学习任务更加艰巨,学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逐渐削弱,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学科中重视它呢?我只能"激"趣了,每次统考后,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学生,一种是优等生,让他(她)们介绍成功经验;一种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你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同学们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课上带着耳朵听,他们挺乐意的,一让他们动笔,就开始偷懒。从九年级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我采用课堂笔记本和历史作业本合二为一,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由于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教科书上勾划重、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用红笔或彩笔勾划,并注明考点的项目:如"明治维新"的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上课时,我边讲,边巡视,提醒和督促后进生和调皮的学生勾划课本。临近期末,九门学科进入都进入大复习阶段,各科作业接踵而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5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也没有作业,学生负担减轻了。

三、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万丈高楼平地起。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九年级世界历史的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尤其是从__年开始,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再把考点逐题改编为小问答,让学生当堂训练,熟悉中考的每一个知识点。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让学生练习一遍,同样一张小问答,我一般让学生训练三、四遍。一而再,再而三地训练,学生对考点由陌生逐渐熟悉。对于重要的章节,我则采取"重点进攻",让学生把重要的内容识记下来,课堂上再默写。学生通过小问答题的反复训练,基础知识夯实了。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仅仅训练小问答是远远不够的。中考的选择题和材料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包括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第二步就是针对中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我十分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寻找关键词语"、"先读问题,后读材料"等等,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四、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培养综合能力。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主要进行专项复习,把近三年来的全国各地的中考题按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大项进行分类,再按世界近代时间段进行整理,让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感到往年的中考题比平时训练的题目要难一些。这是二轮复习了,我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要求学生最好闭卷完成选择题,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学们跃跃欲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这种做法。历年中考题经常涉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这对历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没有相关资料,自己动手,上网查询、结合考纲,整理、编写"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等七个综合性专题,再配以相关的练习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日渐疲惫、松懈,学习状况大不如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前采用多写,少读书的方法。现在我只能改变方法,让学生少写而多读书了。历史学科处处都有综合题。我通过查询、收集、整理,自编出中考综合题复习资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世界历史所涉及的综合题。专题复习使零散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五、注后进生的成长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

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转化一个后进生谈何容易,需要老师极大的韧性。他们屡教不改,让老师头疼、甚至想到放弃,但欲罢不能。《士兵突击》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是"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每个人面对困难挫折时,不应该轻言放弃。转化后进生要多动脑、想办法,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把握时机等。后进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他会出现动摇、反复,老师不能轻易放弃,而要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每次考试后,对于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后进生交流,共同寻找考试失败的原因,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期中考试后,我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主要是加强基础题的训练。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和尝试。九年级学生所用的复习资料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整理、编写的,工作量虽然很大,却很实用,而且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扎实、细致、到位,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在今年中招考试中考出优异成绩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3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已成为教育教学人士的共识。中学教学作为培养中学生的教育基地,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同时也不应把素质教育与高考评估机制、高考选拔学生对立起来。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想写出教学上的点滴心得,与同行们共享。我觉得在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施教育教学创新

素质教学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教法,教法决定成效。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在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中成了“法宝”,比如说:以教师为中心整节课都坚持“填鸭”,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教书不育人,忽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老师惟我独尊,高高在上、对学生提出的“奇谈怪论”嗤之以鼻,甚至认为学生是钻“牛角尖”,不但不解决,而且还要批评一通等等。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求同,不仅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内在动机。让趣味无穷的历史变成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字,最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基本放弃了历史学科的学习。这跟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时展是不适应的。因此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学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历史老师就必须痛下决心打破它,改变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从“主演”变为“导演”。在学校公开课上,开课教师上初三历史《美国内战》,把“贩卖黑奴”的广告导演成学生的活动。(黑奴扮演者,教师课前选定有较强的文艺表演才能,同时有较强的表演欲望的学生。)通过演练,学生既认识到了黑奴当时的悲惨处境,又为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奴宣言》是深入人心的,打下了伏笔,也说明了黑奴问题成为了美国当时社会的焦点。另外如在讲《一国两制》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看录像《百年中国》的纪实片段;《重庆谈判》一课时,播放电影《重庆谈判》片段等等,这些课,使我确认,高中历史教学,也应尽量挖掘“可导”“可演”的题材。方法上可采用电化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画面,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变“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补充”的作用。也要求教师放下老师的架子,师生平等,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标新立异,鼓励质疑,激励思维。

二、更新备课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性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45分钟要质量。通过教学实践、尝试、总结、反思,我觉得备课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基础,是关键。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说过:“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见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教参、收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等,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我校历史集备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二)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笔录备用。(三)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应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对高三选修《甘地》一课,通过集体备课,觉得仅靠讲解,学生很难了解甘地的全面活动,难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的概念,所以决定让学生看电影《甘地传》。这样,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而且加强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融洽、合作关系。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4本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已基本结束, 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三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但是由于一个是文化班、两个特长班学生水平差距 较大,程度把握不太准。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吃透教材,如何将教材的内容上下联系,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等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经验。在教学中,认真钻研大纲、努力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同时把一些较先进的理论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努力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及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

二、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无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1 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业务方面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 本人在教学之余, 还购买大量的专业书籍,如《国史大纲》、《放宽历史的视野》、《全球通史》、《中国大历史》、《极端年代》等,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努力充实自己,另一方面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历史知识和理论。同时也挤出时间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丰富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不足方面

本学年度来看,工作中依然存在些问题,比如说:在教学中如何将趣味性与时效性相结合还需要下功夫,而且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问题也还缺乏一些有效地办法,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努力地方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优的辅导,做好准备。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5我担任了高三两个文科班的历史教学,并任高三历史备课组组长 ,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即学校制定的功勋目标 。对本学年的教学做一下总结:

一、落实教学常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在课堂上,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这学期我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着重抓了以下几个点:

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本学期上课时间短,而教学任务重也不算太多。因此,基于这种情况,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知识重难点,写出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从不上没有教案的课。努力把重点难点讲清楚,让同学们能够自己知道重难点在哪里,再利用中午或晚自习时间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的方式选择,无一不经过深思熟虑,有时甚至为了一个课堂的导入花一两个小时去查资料去构思。可以说,课外花在准备教材及钻研题目上的时间远远多于上课的时间,用经常所说的一句话来讲就是“上40分钟的课,通常备课的时间远远超过四个小时”。

正因为如此,我在上课时才能做到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2、努力更新教学观念,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愉快;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避免满堂灌。给学生消化和接受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选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特别注意主观题的训练。每一课结束以后,把课课练落实到位;每一周结束以后,都有一个周周练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判定等级和批改分数的方法相结合,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认真落实导师制。

对我负责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来说,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消化,新知识又接踵而至,往往令他们应接不暇。所以我尽量去了解和鼓励后进生,在课外的时间辅导他们,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在一些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就过来问我,还取了个意的名字“呼唤老师行动”。

每当看到他们拿着练习什么的来到办公室,我就特别的开心并耐心解答。在我的努力下,一些差生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对历史渐渐有个浓厚的兴趣,这是最开心最欣慰的事情。

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信心。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努力抓好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每次我布置好学习任务后,我都要求他们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尽量做好自己的练习题目。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开学初,同学们还没有上高三的紧张气氛,也许是暑假没有规律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有点心不在焉,教室里有一段时间总静不下来,经过我不懈的努力、反复地强调,学生又逐渐学会了静下心来学习,在学习时间保持安静。

虽然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觉得历史很难学习,要理解和记忆东西太多,但是我尽量宽慰他们,培养他们的信心,当我看到他们取得成绩时那眉飞色舞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又一次战胜了自己,他们的信心又多了一分。

三、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作为一个和谐团结的科组,为了能够把科组建设的更好,为了能够让新老师更快的成长,我们历史组科组活动比较多。对于每一周一次的集体听课、评课活动,我都一次不落的参加,对于集体备课活动也是积极参与。除此以外,我还尽量多的听备课组其它教师的课,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的课,只要有时间总会去听一下。经统计 ,本学期我共听课至少40节 ,备课组活动每周一次。

这些活动让我在上课时不断的提高自我教学水平,同时吸收了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 ,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四、自我反思(不足之处)由于经验不足,在有些时候的教学活动没又能够充分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所以效果不是很理想,比如说联系的效果,有时候由于自习课时间太短而题量过大,有些学生为了能在下课的时候把作业交上来,就出现了“赶作业”的情况。

所以在下学期的工作中,我们要吸取教训,尽量能够让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针对重难点进行练习。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篇7

“7.26”重要讲话精神是继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为迎接党的的胜利召开营造团结奋进的舆论氛围。

“7.26”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方针和行动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以讲话精神为指导,推动和抓好各项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一是要深入学习。要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各级各部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紧、抓实、抓好,要原原本本学习,认认真真学习原文,加深理解、悟深悟透,常学常新;要不断地学,要反复地学,要融会贯通地学,把学习讲话精神与学系列重要讲话、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和关于做好重庆当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纳入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安排学习,纳入党校干部学校培训的主要内容;要联系实际学,联系xx改革发展的实际,联系个人思想工作实际,来加强学习。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级领导要带头学习,要认真组织开展讨论交流,要抓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形成学习贯彻的热潮。

二是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要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要贯彻落实好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年初工作安排,扎扎实实抓好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以新业绩、新气象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篇8

内容提要:该文从加强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意识、现代德育意识;加强管理,制定措施;重视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开拓;尽可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教书育人;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等方面,探讨和总结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的“整体、科学、现代、主体、优化、深层、实效”的教学实践。

近几年,我们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许多学校、学科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与研究,同时重视“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的思想,开展愉快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情景教育等探索,开展“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为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知识与情感和谐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范文 下一篇:初中历史复习提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