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论坛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10-15 04:14:14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篇1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的心始终处于一种感动的状态。大家的付出,大家的投入,大家的教育教学艺术,精彩的成功教育案例,大家对教育的那份执着情怀,对学生的那份责任和关爱,大家承受的压力,有过的喜悦,受过的委屈,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展现出来,的确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灵魂受到洗礼。透过大家的发言,我更加明了自己肩头的责任,也更加明确在前行的征程中应该怎么做!我想,我们不用天南地北的去找寻所谓的榜样典型,也不用敬羡报纸、电视中的那些先进模范人物,我们只需伏下身来、静下心来,用心去体味,去感受我们周围的点点滴滴,我们在同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了很久,很平凡、很平常的兄弟姐妹。我们就会有很大的很实用的收获和教益。今天我们利用这个论坛站来回顾反思过去一学期的班级管理工作、总结经验教训,融汇智慧、研究谋划我们以后的工作,为实现学校在新的起点上的新发展打下基础!下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班主任队伍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先锋队,狠抓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学校的重点工作。做好班主任工作既需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更需要抓铁留印、踏石有痕实干精神,才能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班主任工作很繁杂,又很琐碎,也很辛苦。但作为班主任必须学会抓住中心工作不动摇,班主任工作中心任务是德育工作。我们始终心中要有这根红线贯串,才能摆脱工作的盲目性、无序性,才能从经验层次上升到科学层次。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班级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过去一学期工作简要回顾

忘不了班主任老师们起早贪黑,穿行于校园中急匆匆的身影和面对学生时的苦口婆心。在人们慨叹自己家一个孩子难管、难教育时,我们要面对40、50甚至70多个学生,许多时候,压力不仅来自身体,还来自心理或者其他的方方面面,但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我们就是这样默默的坚守、坚持,因为我们凭借的不仅仅是这份职业的要求,更有那份充盈在内心的良心和良知!

忘不了值周值班的老师们,全方位、全过程、无缝隙管理,每天长时期的值勤、巡视、检查、引导、督促,有的老师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回家,嘴上上火起了泡,身体真的有些吃不消,但是依然在尽职尽责,换来了校园内的一片安静和同学们遵守纪律自觉性的提高!

三、班主任常规工作:

1、安全第一。把安全工作摆在首位,全面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师生安全意识,通过组织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制教育、消防宣传、食品安全、校园周边整治等为重点的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活动,提高师生安全防范能力。加强安全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落实,进一步强化责任,积极预防,维护校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老师学生健康地生活、工作、学习。

2、抓好三个结合。一是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要把德育贯穿于学科教学全过程。二是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理念,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错误,真诚地关爱学生,尽可能多地与学生面对面进行平等的交流,情感的沟通,要重视后进生的帮教,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开展党员、教师、学生干部结对后进生的帮教活动。少先大队、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注重个性心理研究,建立后进生成长档案,努力探索转化后进生的方法。组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观摩活动,以此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德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要积极争取各级部门的支持,加强对学生的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网络教育、人生观教育。要继续加强家庭教育,学校和各班主任要根据班级实际积极探索有效的家访方式,家长会模式,增强计划性、目的性、有效性,切实取得家长支持,努力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水平。

3、多元评价。不要用固定的尺度和框框去要求学生。按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才能是多方面。要按照不同层次评价和教育学生,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有机会。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

4、关爱学生。优秀学生是夸出来的,而不是骂出来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认真做好(先调查)家庭困难学生、离异家庭学生、学困生和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摸索代管家长制,深化老师、学生干部与困难学生结对活动。

5、抓好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以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长、成人、成材的基础。日常行为习惯要抓反复,反复抓,要有耐心。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篇2

“两刊一报”编辑部就20__年下半年(下学期)工作计划的制订汇报材料院领导:两刊一报编辑部新班子组建后,主管院长及时与两位新主任谈话,就两个人今后如何协调开展好工作,带领群众继续把两刊办好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和建议。随后,两位主任在第一时间就两刊工作进行了商讨,决定根据主管院长的指示精神,草拟20__年下半年(下学期)工作计划。成刊和学报先后分别拿出一个方案,由一把手统筹考虑,最终制订出这个工作计划。又经两位主任反复推敲修改和征求群众意见,报请主管院长。现将此计划呈送学院各位领导,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附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两刊一报”编辑部近期和长远发展建设,以建设和谐社会和节约社会思想统领“两刊一报”编辑部基本建设,把为本院办学、教学、教研、科研服务作为发展“两刊一报”的先导性战略,同时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开展国家新闻出版署倡导的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千方百计提高编辑队伍思想道德和编辑业务素质,千方百计提高两刊质量,进一步扩大两刊在全国的知名度,为创名牌期刊而努力,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二、工作任务1.《成人教育》(月刊)继续完成20__年第十期、第十一期、第十二期和20__年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的编辑出版工作;《学报》(双月刊)继续完成20__年第六期和20__年第一期、第二期的编辑出版工作。2.完成20__年《成人教育》扩版(由现在的80页扩版至96页)、调价(由原定价6元调至8元)工作;《学报》完成[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扩版(由原160页扩版至192页)工作。3.完成编辑业务技术升级,补充电脑、购置U盘,使编辑逐渐由传统低质稿件转入网络编辑。4.《成人教育》完成20__年编辑计划中第一季度组稿任务,重点放在组编高质量稿件上;《学报》拟定的20__年编辑出刊工作计划中,增设“哲学研究”、“博士论坛“、“教育热点研究”、“课改研究”等栏目,以提高期刊的总体质量。5.《成人教育》今年年底前争取与中国成协理论研究分会接触一次,研究共同发展《成人教育》、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大计;《学报》为配合学院教研、科研工作,从20__年第六期起增设学院教研、科研工作动态报道栏目,及时跟踪学院各项重大教研、科研活动。6.《成人教育》发行量邮局一块20__年力争突破20__份,向3000份努力,自办发行一块保持原有水平,待工作理顺后,挖掘各方面力量,20__年争取较高的发行量。7.《学报》为宣传学院形象,从20__年第一期开始,每期刊发一位学院正高职学者简介,并配发照片(一期刘院长、二期毕院长、三期敖院长、四期张院长、五期高雅真、六期王立力)。8.《学报》建立作者、通讯员队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高水平作者的稿件。培养专栏作者,不断提高《学报》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效益。9.两刊实施质量监控,每期将审稿出现的问题公示,并送到编辑手中。三、保证措施(一)强化责任意识1.继续加强值班编辑制。重新强调值班编辑责任制的内容,彻底杜绝“无人到班,无人负责;都到班上,都不负责”的现象发生。做到一周五天无人漏岗,一周五天都有一个责任编辑。每一天的责任编辑负责接待来电来访作者,答复来电和网上作者咨询,处理当天邮寄和网上来稿,完成编辑部日常其他事务。2.继续加强“三校一审读”制度不动摇。个人校对不放松,专人审读不间断。对于校对终结审读后发现的问题继续采取公示、通知编辑本人、周期做总结的方法,以增强编辑编校工作的责任心。3.继续加强规范收稿制度。每一份作者的稿件的最终落实都必须经过三道程序:一是值班编辑确定稿件录用;二是编务人员负责通知收费;三是专人负责收费和管理稿件,实行收稿与收费分离。(二)强化质量意识1.继续加强自来稿稿源质量控制制度。与办刊宗旨无关、选题思路有误、内容缺乏新意、观点理念落后、语言逻辑不顺畅等情况的稿件坚决不予录取,严把稿源质量关。2.继续加强“三审制”制度。一审编辑、二审编辑室主任,三审主编关关明确责任,层层监督把关,确保文章高质量进入排版程序。3.继续加强参与全国教育论坛发现优秀作者的机制,主编本人并鼓励编辑参加高质量的全国教育论坛,以此作为发现、联系优秀教育专家、学者,获取高质量稿件的一个有效渠道。4.继续加强主编向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的约稿制度。通过争取高质量的稿源,逐渐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型作者队伍。同时,挖掘本院专家学者资源,为两刊积极撰稿。(三)强化管理意识1.落实定期学习制度。两刊编辑室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相同部分共同学习出版文件、法规;不同部分分别组织学习。本年度学习一次,学报编辑室重点学来国家教育改革的文件,成刊编辑室重点学习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朱新均的文章《成人教育的责任与使命》。2.落实定期向群众征求意见制度。由于两刊历史存在的相对封闭的实际情况,协调好两刊工作关系和同志间关系十分重要。为此,就两刊工作的管理方式和一些具体问题征求群众意见一次,达到双方沟通、友好协商、携手进步的目的。征求意见本学期将进行两次。3.落实定期评刊制度。建立评刊制度目的 是使编辑始终保持对两刊质量的关注,避免陷入只管自已“一亩三分地”的局面,以增强编辑的责任心,同时集中群众智慧,集思广益。本学期两刊将分别进行一次对20__年全刊的反思、评价活动。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篇3

他认为,中国文坛上空弥漫着浮躁的空气,目前还没有一个人能成为担当“文以载道”大任的大家。目前文坛的状态令人忧虑。包括如今在中国文坛相对活跃的几位所谓的领军人物,实际上都无法扛起“文以载道”的大旗。

殷谦忧虑地说:“我们社会的人格生态是极其恶劣的,因而导致了很多‘作家’的人格病变的发生。发现真理的自信和探求真理的激情,这些他们不再有了。”对于与他相熟的几位知名作家,他对他们也有着自己的评价。

王朔吸毒至贫,无法生育

当红京派作家王朔,其作品《动物凶猛》《顽主》和《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作品为当时死寂沉沉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当时他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痞子作家”,成为中国文坛的一名猛将。成名的同时,王朔也成就了自己事业的巅峰,成为文坛“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中的一员。

殷谦说:“王朔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他之前很富有,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之后的经济状况因为各种原因恶化起来。其中具体的原因,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王朔吸毒在圈内是公开的秘密。曾经有一次,王朔和我一起在酒店喝酒,见面的时候,我就觉得他的着装实在颇有令人大跌眼镜的意味:一件领子上带有帽子的上衣,这对一个已逾知天命年纪的人来说,显得格格不入。在酒席中间,王朔突然将上衣的帽子戴在头上。”殷谦没有对王朔吸毒的过程作出过多的描述,期间王朔戴着帽子说:“被人看出来就不好了!”

其实,王朔早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承认吸毒。王朔曾做客凤凰卫视《铿铿三人行》,在主持人询问私人问题时,王朔谈了自己的吸毒经历:“(这是)我个人隐私,涉及到别人我不愿意说,我个人无事不可和人说的。吸毒嘛,我告诉你我吸过,我当卫生员的时候就接触了这个……”除了吸毒,王朔还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我也嫖过娼,接触过性工作者,都是最好的人,都比小知识分子要好,内心要干净得多、善良得多……”

据殷谦介绍,他与王朔私交颇密,对于王朔的私生活较为了解:“王朔和某当红明星有过至少3年的事实婚姻。该明星甚至一度表示,愿意为王朔生养一个儿子。王朔曾经说过:‘我不在意她有自己的空间,只要她的精神不背叛我就行。’言下之意就是说,不干涉这位女明星的私生活,只要还爱着王朔,其他的事情王朔本人并不计较。至于其他女人,王朔交往的就更多了。他在北京有好几处栖身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女人。因为长期吸毒,如今王朔丧失了生育能力。”

殷谦对朋友的未来表示担忧:“吸毒还进一步导致王朔经济压力大增。曾经文坛的富翁如今贫困潦倒,王朔很多时候要依靠那些情人才能维持庞大的开销。我之所以面对媒体爆料王朔,并不是出于别的什么目的,只是想奉劝好友一句:珍爱生命,远离。”

对于王朔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殷谦毫不讳言地称王朔仍然是中国文坛的一面旗帜,虽然他有很多的毛病。他说:“你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面面俱到地是一个完美的好人,他有缺点,而且还不少,但是我认为:他的诚实是真性情的流露。他是一个有缺陷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真实的。你不可能要求他成为一个伟人,但是不可否认,他具有一颗愤世嫉俗和人文关怀的心。”

宋祖德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谈话中,殷谦提出了“流氓文人”这样一个概念,其中最具代表力的就是网络红人宋祖德。殷谦对于宋祖德,表现出极大的激愤和不屑。他认为宋祖德连一个知识分子都算不上,“顶多算是一个的流氓而已”。他不配和“文化”两个字联系起来,更和文学不能沾边。

殷谦对宋祖德的一些德行也颇为熟悉:“宋祖德曾经演过一部很烂的电视剧,从此之后就与娱乐圈结缘,以‘圈内人士’自居。加上这家伙有一张大嘴,还能写几句通顺的话,就利用博客这样一个平台功成名就了。”

殷谦评论宋祖德:“他其实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伪知识分子,这样的伪君子能成为中国作协的会员,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试想一下,一个只能依靠自己杜撰的八卦星闻娱乐网友的跳梁小丑,如何能够要求他担任起文以载道的重任?宋祖德出名了之后,不仅大捞钱财,还利用自己的所谓娱乐圈的身份,不断欺骗众多渴望成为明星的少女和初入娱乐圈尚未成名的女艺人。说起娱乐圈的潜规则,宋祖德比起那些道貌岸然的导演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更加和毫不遮拦。”

殷谦认为,宋祖德能成为名人是中国的悲哀,与文化界和媒体的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希望宋祖德是一个特例,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惯例。“对于文坛来说,这种人越少越好。”

对于宋祖德成为中国作协会员,殷谦称他知道其中的内幕,对于他也不愿意过多评论,殷谦用16个字给这种现象进行了一个总体的阐释:“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

贾平凹抠门得厉害

谈起贾平凹,殷谦表示:“贾平凹在散文上的成就要远远高于其在小说方面的成就。这与他极其敏感是分不开的。”

贾平凹作为西北作家特别是陕西作家里面的佼佼者,创作了不少影响深远的作品,但殷谦认为,是其作品中的爱情描述很大程度上流于表面,很不深刻。

“这是毋庸置疑的。贾平凹在中国文坛上,是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这是实力,无法替代。但是我认为他的散文成就要远远高于他在小说上的成就。”殷谦说,“贾平凹的散文意境优美,笔法传神,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他的小说创作尽管也非常出色,但是与散文相比较而言却逊色不少。他的小说对于人性和爱情的描写细腻,笔法娴熟,但是落于形式,并不能达到深层次的升华。”

作为一起在西北大学作家班上学的同学,殷谦对贾平凹可谓是非常了解。“当时我很穷,一度生活困顿到吃不起饭。1994年,我只有17岁,在作家班是年龄最小的。当时学校免除学费,吃住等生活开销还得自己解决。因为年纪小,没有挣钱的经验,所以我的生活就陷入窘境。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在下课之后在西安南郊一带地方的饭馆里面端盘子,不要工钱,为的就是能有一顿饱饭吃。中午的伙食就在食堂里解决,很多时候,我只能捡别人吃剩的馒头。这时候,刚刚从基层进入作家班的贾平凹早已经在文坛有了相当的名气,他就让我住在他的家里。这就解决了我相当一部分开销。”

殷谦认为,贾平凹的作品能够影响深远,这源于他对生活深刻的认识和作者本身的经历。正是有了那样不平凡的经历,才造就了这样一个贾平凹,也成就了他的作品。

贾平凹最大的特点就是抠门,这不能说是缺点,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残酷生活状态下的一种本能反应。

贾平凹的吝啬是出了名的,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闻名遐迩”。学者张敏就撰文称:“70年代末的贾平凹,远没有今日的风采。那时的贾平凹才出校门,供职在一家出版社,当一名小编辑。住6楼上的一间6平米的小房间,抽一毛钱一包的劣质烟,一边和乡下的俊子谈恋爱,一边写那轰动全国的文章。”

殷谦说:“平凹这个人,爱吃辣子怕掏钱;爱写文章却不往格子里写。那时候,我们常给上海的《少年文艺》写稿子,责任编辑是王中兴。平凹把字密密麻麻写在稿纸外边,划版时无法计算字数,老王便只得自己再下手往格子里誊写一遍,又累又拿不上稿费,于是便写信问,是不是贾平凹缺少稿纸,怎么这么节省?若缺少稿纸他愿奉送一批。言语间分明有一种奚落和讽刺的味道。平凹看了却不以为然,告我说,给老王写回信,就说咱真缺搞纸,有好稿纸不妨多多寄来。不长时间,王编辑果不食言,一下子用大信封寄来了八开的大搞纸5本。信封上写着我和他的名字,我心想这稿纸肯定要二人平分。谁知平凹见那稿纸可爱,5本一下都要独吞。”

有一次,贾平凹对殷谦说:“我是个山里娃,我凭啥在城里混日月?不就是凭一支笔么?还要养家糊口,有老婆有孩子。我又吝啬,是有名的啬皮,如果不写文章,谁愿意和我交朋友?其实我也不想啬皮,几块钱多写篇文章也就够了。关键是在我眼里,两块钱不是两块钱呀,而是白花花一堆盐!小时候,我妈让我去买盐,两块钱要缝到衬衣口袋里,到盐店让卖盐人拆线。两块钱的盐,是一大家子好长时间的唯一调料。你今后要宰我,就硬宰。我当时心疼一下,过后也就认了,但不能超过5块钱!”

如今的贾平凹,挣下的省下的稿费怕足够花一辈子了。但青山依旧,本性难移。有外地朋友到西安来,到了吃饭的当儿,他自然是要请朋友们吃顿饭了。通常,他会请朋友们去吃葫芦头泡馍。那饭经济实惠,极容易给客人留下记忆。

饭菜端上桌子,他便问:“你们知道葫芦头是什么吗?”朋友面面相觑,他便自己回答:“葫芦头就是猪痔疮!”(其实是猪胃的尾部,贾平凹此处是为了幽默)。一语既出,四座皆惊。记忆是更深一层,胃口却也倒了,于是便给主人省下不少饭钱。

殷谦说,贾平凹不仅对别人吝啬,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也是极为苛刻的。他的生活很简单,对于生活质量要求很低。他偏执地认为,人世间最好吃的饭莫过于西安的牛羊肉泡馍。却偏偏患了“以己度人”的毛病,认为自己觉得好吃的,别人也大抵这样认为,所以平常贾平凹对于请客吃饭是深恶痛绝的,实在推脱不过,也就在牛羊肉泡馍馆待客,最多就是葫芦头泡馍,还不厌其烦地讲着那个倒人胃口的笑话。贾平凹对于陕西的泡馍确实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些在他的小说里也可见一斑。

成名之后的贾平凹原本就写得一手好字,但是前来索墨的人络绎不绝,贾平凹不厌其烦,殷谦撰文说:“(贾平凹)便在客厅正中悬一偌大镜框,内镶其最新的‘书法’作品,文曰:‘平凹九六年润格告示:自古字画卖钱,我当然开价。去年每幅字仟元,每张画仟伍,今年人老笔亦老,米价涨字价也涨:一,字。斗方仟元。对联仟元。中堂仟伍。二,匾额。一字伍佰。三,画。斗方仟伍。条幅仟伍。中堂贰仟。官也罢民也罢,男也罢女也罢,认钱不认官,看人不看性。一手交钱,一手拿货,对谁都好,对你会更好。你舍不得钱,我舍不得墨,对谁也好,对我尤其好。生人熟人都是客,成交不成交请喝茶。’”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篇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协同作战;优势互补;理想情怀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062-02

一、从攻城略地到收缩战线,体育纸媒进入内涵式集约发展阶段

体坛周报1988年创建于长沙,原是隶属于湖南省体委的报纸。借助中国足球职业化浪潮和对欧洲足球的大量报导,体坛周报逐渐在体育传媒市场中取得领先地位。如今,体坛周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体育专业报,在世界体育传媒界也具有相当影响力。

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微信的用户黏性牢固确立,体坛周报也遭遇了和其他纸媒一样的困境。2015年12月30日,体坛周报公告,宣布从2016年起报纸从每周三期缩至两期。6月的欧洲杯,体坛周报一改往届欧洲杯比赛日出《欧洲杯日报》的做法,只在APP上做电子版《欧洲杯日报》。显然,无论周三报改为周二报,还是取消纸质《欧洲杯日报》,都是因时而动的结果。

目前,体坛传媒集团旗下有纸媒、新媒体、体育产业、投融资四大重点业务。纸媒收缩战线是其战略调整的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体坛周报这张王牌报纸精彩打折。

事实上,变成周二报后,体坛周报延续了其专业性强、独家新闻多等优点,稿件质量和阅读体验并未变差。

二、从贪多求全到更精更深,以必读报道锁定忠实粉丝

多年来,体坛周报之所以能一纸风行,凭借的是内容丰富,报道鲜活,观点深刻。但在新形势下,体坛周报不再以内容多而全为目标,而以“更新更深更精”为诉求。体坛周报的公告写道:“体坛周报的深度和质量,是网络媒体、新媒体不可取代的,体坛周报一直力求以深度的优势对抗时效性的劣势。无论媒介形式如何变化,无论在报纸还是网络上,“更快更高更强更新更深更精”的体坛信条永远不会改变。”

这一宣言很好地阐释了体坛周报的理念,即坚持“内容为王”,以优质稀缺内容来争取读者,赢得市场。

在2016年欧洲杯报道中,体坛周报将这一点展示得淋漓尽致。体坛传媒派出15人采访欧洲杯,做到了强队全覆盖、赛场全覆盖、全媒体报道。此外,体坛周报还利用其国际影响力,取得了《米兰体育报》《队报》《马卡报》等著名媒体的稿件授权,中国球迷因此可以看到亨利、卡恩等足球名宿的评论。而这样的稿件显然属于“优质稀缺资源”,具有独家性和必读性。

除了追求赛事报道的现场感和权威性,体坛周报还注重刊发深度话题稿件。比如,在欧洲杯爆发球迷骚乱后,体坛周报刊发了《群氓的时代》的深度报道,帮读者了解足球流氓的历史成因及群体特征。

此外,体坛周报还有名家专栏、高端访谈、现场手记等名牌栏目。比如,欧洲杯开幕前,体坛周报刊发了法国队主帅德尚专访。能在揭幕战前专访到东道主主帅,这体现了体坛周报在国际体育新闻界的强大人脉。在西班牙队出局后,《阿斯报》大牌评论员马塔亚纳在体坛周报撰文《打扑克到深夜 斗牛士不死才怪》,独家披露了西班牙队的败因。在法国队淘汰冰岛队后,体坛周报刊登了《法兰西浪漫融化冰岛》,通过记者现场观察和采访,写出了许多电视直播中看不到故事,充分体现了记者“在现场”的价值。

这些稿件具有高端、权威、深度、现场、鲜活等特征,因而含金量高,不仅有可读性,而且有必读性。正因为此,体坛周报的欧洲杯报道才能保持一贯的高水准,才能继续受到粉丝的追捧。

三、从孤军奋战到联合作战,多媒体联动已成新常态

作为纸媒,体坛周报也无法突破出版时效的瓶颈,而世界体育大赛常在北京时间凌晨举行,这给体坛周报造成了极大困扰。往届欧洲杯,一场打了加时赛甚至踢点球才决出胜负的焦点战,往往在北京时间凌晨五六点才结束,而早上八点左右,新鲜热辣的《欧洲杯日报》就上了报摊。不难想象,体坛周报的编辑记者是多么辛苦,出版流程是多么高效。不过,无论纸媒怎样争分夺秒,也无法在时效性上和早已实现了“同时传译”和现场直播的网络竞争。体坛周报的改版公告写道:“一场关键比赛在清样时间后进行,如果不等,时效性太弱,如果等,深度不够且影响上摊时间。随着体坛传媒APP‘体坛+’正式上线,体坛将两翼齐飞。‘体坛+’主打速度,体坛周报主打深度。”由此可见,体坛周报想以此实现纸媒和网络短板互补。以纸媒的深度弥补网络浅、散、乱的缺陷,以网络新闻客户端弥补纸媒时效性、互动性差的缺陷。

欧洲杯期间,笔者参照阅读了纸质体坛周报和客户端《欧洲杯日报》,纸质版体坛周报保持了一贯的专业、权威风格,文章都是筛选过的精品稿件,而客户端内容海量,形式活泼,互动性更强。比如,客户端刊登了《威尔士出局后干啥?结婚生小孩转会补交停车费》《欧洲杯决赛夜 幺蛾子为什么会飞上C罗的脸?》《冰岛“维京雷霆式鼓掌”从何而来?》等稿件,这些稿件具有典型网络文章特征,话题诱人,标题抓人,写法活泼,娱乐性强。

纸质版的权威、深度和网络版的轻松活泼,形成了比翼齐飞,相得益彰的效果。

四、体育报道核心竞争力所在

体坛周报之所以能在本行业一枝独秀,是因为其具有强大的报业竞争力。报业竞争力是指报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以其主体业务(采、写、编、评)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在竞争对手中保持优势的,报业自身具有的独特、稀缺、可延展的核心资源和能力的总称[1]。

具体而言,体坛周报的核心竞争力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优质稀缺的内容依然是制胜法宝

互联网时代是资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的困难不是资讯太少,而是信息大的让人无从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优质稀缺的内容自然大受欢迎。好的纸媒不仅可以帮读者选择,还可以生产优质内容。必须指出,在媒体融合时代,获得优质内容的渠道并不少,不仅纸媒可以,广播、电视、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因此,和优质相比,稀缺更难,独家原创内容更为可贵。因此,独家新闻仍然应该是新闻人追逐的理想。而体坛周报一贯是独家新闻大户,也正因为独家多,体坛周报才能坐稳体育纸媒头把交椅。

2.真正的媒体融合需要互联网思维形成的用户观念

在媒体融合时代,报纸之所以式微,和其单向传受的特征不无关系。“报纸是以生产者为起点的一对多的批发式传播模式。生产者大量一次性制作同一内容的印刷品提供给无法辨识个性的读者,而读者是彼此分散的。在印刷时代,传统报业建立并固守的是一种‘只读文化’。读者只有‘被告知’和‘不被告之’的权力,是名副其实的‘接受之众’”[2]。

这导致在传统报纸思维中,报纸从业者不可能有真正的“用户观念”,那种以“读者为上帝”的说法从未得到真正贯彻。对于那些内容优质的纸媒,这种单向传输虽然缺少反馈和互动,但不会很快导致被读者抛弃的后果,而那些内容平庸的纸媒如果继续盲目地向读者输送自以为优质的内容,必将被读者抛弃。

在欧洲杯报道中,体坛周报和香蕉体育合作了一档真人秀节目《直播法兰西》。冰岛队奇迹般地跻身欧洲杯八强后,《直播法兰西》改变原先计划,奔赴冰岛实地探访,为读者和观众揭开了冰岛足球崛起之谜。此举体现了新媒体反馈及时,善于捕捉用户需求的优点。这和欧美电视剧制作根据观众收视反馈来调整下一季内容的做法极为相似。因此,纸媒的融合之路必须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乃至多向互通,才能将纸媒和新媒体的优点有效聚合。

3.理想主义的精英团队依然可贵

作为隶属于湖南省体育局的机关报,体坛周报为何会崛起?现任体坛周报总编辑李烨辉认为,“体坛周报的成功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指赶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趟高速列车,地利是指湖南省体育局敢于‘放水养鱼’,人和是体坛周报人以社为家,以同事是为友的向心力、凝聚力,是体坛周报重视人才,强调“爱好即工作”的企业文化。[3]”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体坛周报的成功“密码”,那么“爱好即工作”则是这三个密码中最具特色的一个。体坛周报在创办之初,即用“爱好即工作”的理念来延揽人才,体坛周报的创办者瞿优远主张用对某项运动最精通,且文采最好的人来组建采编队伍。多年来,体坛周报的采编团队始终由热爱体育的且具有新闻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组成。足球评论大腕周文渊,长年追踪国足的马德兴,网球专家张奔斗、围棋专家谢锐在读者中都有很高声誉。他们的作品一是专业,二是有激情。工作对于他们首先不是饭碗,而是表达热爱的舞台,而这也是媒体人最宝贵的品质。一个拥有大批这种优秀人才的媒体,他们的产品不可能不优质,他们在竞争中不可能不胜出。

当然,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理想主义情怀不仅对于内容生产领域重要,对于新媒体的设计、服务、营销等各个领域都同样重要。因为只有怀揣理想的人,才会对工作精益求精,才会渴望开拓创新,才会梦想改变世界。人才,永远是一个行业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以智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新闻行业更是如此。

五、结 语

纸媒的断崖式衰退是一个必须正视却无需夸大的事实。作为传统媒体,主动拥抱大变革的时代,并与时俱进地做出改变才是发展之道。如何在危机之下,转“危”为“机”,这是纸媒必须回答的问题。面对媒体融合的时代潮流,体坛周报找到了完美的答案。他们以内容为拳,以多种媒体优势互补为翼,从规则的被动适应者纵身一跃为规则的主动制定者。而这一革命性的改变是由一群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做成的。在错综复杂的媒体融合迷局面前,他们选择了那个唯一正确的选项。

参考文献:

[1] 王秋苹.报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范东升.拯救报纸[M].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篇5

柳成栋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方志界的修志名家,也是一位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同时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诗人、楹联家和书法家。地方史志给了他营养,给了他力量,也给了他荣誉。我与成栋二十几年的交往和沟通,特别是1999年秋的京华相见,2006年夏的冰城重逢,2010年秋的晋阳聚首,使我对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每次诗书往来和频繁的电话交流,都使我获益匪浅。正如成栋赠诗所言:“辽海松滨相忆久,碧空千里展华笺”;“日暮江龙犹唤雨,群星拱斗在心间”。这是对友谊的称赞,也是对我主编《当代中国志坛群星集》的美誉。近三十年的修志工作,使得成栋极大地展示了自己丰富的学养和聪明才智,为地方志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08年10月14日成栋正式退休,至今时逾三载,但成栋仍未完全离开地方志工作。依然心系方志,继续为地方志事业而忙绿着,工作着,发挥着馀热,散发着光芒。

■访谈

长兴:成栋在您的《方志论稿》自序中曾谈到自己“荣辱系于方志,得失系于方志,命运系于方志。方志荣,我荣;方志兴,我兴。”这段话已成为经典,不但感动着我,也感动着每一位地方志工作者。退休后,您是怎样理解的?

成栋:这段话是我在2005年的述职报告时饱含热泪讲述的一段话,其后还有一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以说自己的血液、精神和灵魂都已融入于地方志事业当中。职位高低不很重要,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为祖国神圣的地方志事业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献出最后的光和热,这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才是最光荣、最光荣的。”记得当时曾博得一阵掌声。它是我在职时的真实思想的公开表述,同样也是我退休后的所想、所作、所为的集中概括。人退休之后,远离了世事纷争的漩涡,案牍劳形的束缚,身心得到了放松,真的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仿佛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正在向我走来。退休了,可以想读而以前未有时间读的书,想写以前要写未来得及写的文章,想去以前要去而未能去的地方。利用馀热,继续发光,进一步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最有意义的。换句话说,退休只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一个转折点,它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新的征程的开始。人生如一部交响曲,退休它只是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个乐章的结束,而新的华彩乐章正等待着去重新奏响。“杖乡未肯逐波流,学海徜徉岂罢休。多少文章需我写,伏案犹当做黄牛。”“献身志苑卅春秋,退守芸窗无所求。负笈犹朝青山去,夕阳万里上重楼。”

长兴:讲得好,不但有哲理,而且充满激情,充满朝气,充满希望。那么,您这三年是怎样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的?

成栋:首先是读书学习不能间断。要活到老,学到老。为了满足读书学习的需要,我除了继续订阅以前自己喜欢看的杂志以外,还自费订阅了《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地方志》、《新华文摘》等报刊杂志,退休后的三年,如果将报刊订阅费和购书费加在一起,合计支出可达万馀元以上。一杯清茶,几份报刊,家国大事,美文佳篇,尽收眼底,其乐无穷。其次是写作和学术研究不间断。退休之后,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将以前积累的素材重新进行梳理、补充、完善,深入研究,撰写成文,结集成书,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第三,能力所及,如有所请,尽量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所以,退休之后,我感觉反倒比以前上班时更加忙碌了。

长兴:忙碌些好。很多人都是在退休之后的二三十年时间里作出了比前半生还要大的贡献。您退休之后,还为单位做些什么工作?

成栋:三年来,全省地方志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省志办改善了工作环境,增添了新的领导力量和修志人员。第二轮修志工作正在向纵深发展,省志109部分志17部送审并正式评议,20多部正在总纂,50多部正在编写;县(市)区志出版了近30部。地方志立法工作已进入调研阶段,方志馆建设正在积极争取当中,并正在向前推进。我主要干的工作就是编纂《黑龙江通鉴》(以下简称《通鉴》)。《通鉴》编纂工作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下达给各省(市)、自治区的工作任务,省志办把它纳入了重要的工作议事日程当中,并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自己除完成所分担的撰稿任务以外,领导还把《通鉴》的统稿、编校任务交给了自己。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也是馀热发光,继续为地方志事业作贡献的好机会。

长兴:《通鉴》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它又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具体地说,他有什么样的特点,规模如何?

成栋:《通鉴》是一部编年体、条目体、纪事本末体相结合,同时吸收了年鉴和百科全书的特点编纂而成的一部志鉴体史书。整部《通鉴》共分为历史卷、当代卷、综合卷(自然地理、建置沿革、市县概况、人物)三卷组成。上起远古,下至2010年(市县概况除外)。共收录条目18900馀条,其中古今人物近800人。总计字数约400馀万字。

长兴:《通鉴》真可谓是一部通今贯古、横陈百科的鸿篇巨制。所说统稿实际上是对志鉴进行总纂,编校则是保证志鉴质量的重要手段,总纂与编校是志鉴成书的关键环节。您对《通鉴》进行统稿和编校共用了多长时间?

成栋:从时间跨度上整整用了三年时间,其中除了领导审阅、出版社审稿、印刷厂排版时间以外,75%的时间是在对《通鉴》进行统稿、编校当中紧张度过的。三年中我抛却荣辱,放弃了家庭利益,甚至牺牲了嬉孙的时间,即使在病榻上也手未离《通鉴》,全身心地投入了《通鉴》的统稿工作当中。全书三易其稿,个别地方甚至是四易其稿,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长兴:这么大的工作量一人完成,一支笔统到底,确实不易。您对《通鉴》统稿主要作了哪些工作?

成栋:由于《通鉴》书稿成于多人之手,体例不统一,文风不一致,详略不当,交叉重复,个别词条一事多出,前后抵牾;有的史实不准,年代错乱,甚至张冠李戴等各种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我顶住压力,顶住个别人的嘲讽,大刀阔斧地对《通鉴》进行斧削笔润,删繁就简,增删词条,精心编校。在统一体例方面,《通鉴》最大的问题是纪年问题。民国以前《通鉴》是按照习惯纪年,即帝王年号纪年,也就是按照干支顺序的农历纪年排列。但具体词条中的纪月、纪日则是依据《黑龙江省志·大事记》按照公历纪月、纪日排列,这样不但纪年、纪月、纪日方法不统一,而且弊病颇多,特别是某一年的年末,按照习惯纪年上一年农历的十一月或十二月,按公历则为下一年的1月或者2月,等等。仅此一项,依据《中西回史日历》按照帝王年号加注公元纪年、农历月日加注公历月日的方法,逐年逐月逐日进行换算,以求统一和准确,耗尽了大量精力。

长兴:在斧削笔润、删繁就简方面作了哪些工作?

成栋:《通鉴》既然采用的是条目体撰写,就应该严格按照词条的撰写方法来撰写,力求简明扼要,尽量避免有叙事、论述、繁琐考证的文字出现。但在《通鉴》中有的词条几乎近似于考古学专著或专题史料汇编。文字冗长者颇多,有的长达五六千字,甚至近万字。所以,斧削笔润,删繁就简工作就更显得十分重要。全书仅压缩的文字就有六七十万之多。

长兴:您对《通鉴》是怎样斧削笔润、删繁就简的?试举例说明。

成栋:首先要解决交叉重复问题,《通鉴》初稿,交叉重复现象比较普遍。如关于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的记述初稿共有“明廷在黑龙江地区所建卫所”、“明廷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司的卫所建置”三处,关于永宁寺共设有“亦失哈建立永宁寺”、“‘永宁寺记’碑”、“亦失哈巡视奴儿干”、“永宁寺”、“重建永宁寺碑”5个条目,关于雅克萨战役共有6个词条涉及。所以要处理好各自之间相互交叉重复问题,只能保留同类条目中一两个重要的词条。即使是必要的交叉重复,也要此详彼略,各有侧重。

其次,要解决好越境而书的问题。《通鉴》初稿越境而书的问题比较突出、既然是《黑龙江通鉴》,就应该牢牢把握“黑龙江”三字,黑龙江境外的事件尽量不记,即使与黑龙江历史有关联的也要少记和简记。《通鉴》初稿为了保持所谓历史发展的完整性,在记述朝代更替(特别是中原王朝的更替)、帝王轮换(即位、驾崩)几乎一个不拉,这是明显的越境而书。如果记,《通鉴》只能记述与黑龙江历史有关的几个王朝几个皇帝。另外《通鉴》初稿中不少与黑龙江历史无关的全国的历史事件也都列了条目。如南宋的“庆元”;南宋抗击蒙古的“襄樊之战”、“厓山之战”; “忽必烈改燕京为中都”、“合州之战”;元朝的“南坡之变”;明朝的“靖难之役”、“宁远之战”、“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清朝的“多尔衮出师中原”、“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廷抵制鸦片进口”、“清廷在广州海关加强禁烟”、“林则徐奉旨查禁鸦片”、“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太平天国失败”等等,这些都没有必要设立条目,专门记述,均应予以删除。

再次是加强著述性。《通鉴》初稿不少在记述历史人物、政治事件、与外国的友好交往的同时,还收录了不少碑文、诏书、牒文、国书。仅涉及到碑文的词条就有“完颜希尹墓地”、“完颜娄室墓地”、“金源郡壮义完颜娄室神道碑”、“大金故尚书左丞相金源郡贞宪王完颜公神道碑”4个词条,文字长达两万馀字。另外还有“贞惠公主墓志并序”、 “贞孝公主墓志并序”、“张建章卒”(张建章墓志铭)、“宝严大师墓志铭”、“宣威大师法性葬记瓦”、“曹道士碑”、“永宁寺记碑”、“重建永宁寺碑”等碑文。《通鉴》初稿之所以罗列这些纯属于资料性的一次文献,重要的就是缺少著述性。其实将重要的碑刻写一下传主、立碑的时间、碑的形制就可以了,碑文完全可以不录。至于诏书、牒文、国书更没有全文载录的必要。

长兴:前面您说过《通鉴》初稿有前后抵牾;个别词条一事多出,有的史实不准,年代错乱。甚至张冠李戴的现象,可以举例说明吗?

成栋:前面举例说的都是古代部分。那么当代词条的好些内容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2004年11月7日设有“哈尔滨飞机直航香港”词条,2005年11月17日又设有“哈尔滨—香港直飞航线开通”一个词条,二者究竟那个准确,经查《黑龙江日报》得知哈尔滨飞机直航香港是2004年11月7日。又如1987年“视察大庆油田”条,记载“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委书记孙维本、省长邵奇惠的陪同下,视察了大庆油田。总书记在三天的视察中行程300多公里,参观检查了23个点,接见了400多名群众,与900多人照了像,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并亲临“铁人”王进喜家中看望其家属及子女。为大庆石油管理局书写了“发扬大庆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的题词。而1990年又有“视察黑龙江省”一条。该条是这样记述的:“2月23日至3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到黑龙江省视察……”众所周知,是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才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所以这一条完全错误,经查证核实,1990年2月23日至3月1日“视察黑龙江省”的记述是准确的。

文题与内容不符者,如1986年6月13日~19日“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在哈召开”一条内容却将10月28日~11月2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的内容编入其中。

张冠李戴者主要表现在配图上。如将侦察英雄杨子荣的照片配在了省政协副主席杨子荣的身上。将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姊妹楼(原省社科联办公楼)的照片配在了东省特别区管理局(旧址应为现在民益街85号南岗区少年宫)的词条上。等等。

长兴:从您上面所述,为了保证《通鉴》的质量,您确实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个人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通鉴》编纂工作无疑是地方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那么其它地方志工作您又作了哪些呢?

成栋:一是完成了中指组《中国方志学五十年(1957~2007)》方志的著述性、方志的类型两个专题的编写任务。二是完成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后重建志》(黑龙江援建剑阁)资料长编的编写工作。三是参加了中指组和外省市的一些地方志学术活动和评稿、讲课任务。2009年7月,应邀参加了吉林省地方志编委会在龙湾群国家森林自然保护区举办的吉林省志主编(主笔)培训班的授课任务。满怀豪情地写下了《培训班感怀》的诗篇:“龙湾群里聚群龙,远去尘嚣沐爽风。绿意无边染华发,青春有意返顽童。千秋佳乘凭神笔,百卷雄文赖竹胸。松水绵绵融黑水,吉江一脉载泥鸿。”通过学习交流,不但增进了吉江两省地方志同人的友谊,同时也学到了兄弟省的修志经验。2010年应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的邀请,参加了纪念山西省新方志工作开展三十周年新方志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撰写了《浅论地方志的开发与利用》的论文,发表在《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7期。同时写下了《研讨会感怀》的诗篇:“投书一纸震幽燕,浩荡东风起太原。十万军兴春蛰醒,八方笔走月轮圆。神州举目观三晋,耆宿开颜笑九泉。志乘编修逢盛世,喜看桃李满芳园。”2011年8月应中指组的邀请,参加了方志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撰写了《论方志的文化品位》的论文。同样有诗为证:“环球学者聚明州,满座高朋语未休。方志庋藏传四海,文章论述各千秋。可怜皕宋流东国,犹惜辨蟫移美洲。华夏文明五千载,资源共享是良谋。”四是应中指组的邀请,对《杭州市志》(1986-2005)进行了评审。重点对《杭州市志》第三十二篇至四十六篇,即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文物、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精神文明建设、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民政、民族宗教、社会生活、区县(市)概况和人物15篇进行了审读。学到了《杭州市志》好多好的经验。认为该志“总体看,志稿写得非常成功。篇目设计合理、体例严谨、编排有序、层次清楚;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语言朴素流畅;注意和上部志书的衔接,并注意对发端事物的追溯,特别是利用小序对发端事物进行追溯;志稿的地方特色、时代特色也比较突出。有些篇章还设立了专记,增强了志书记述的深度。”另外,还应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的约请,对新出版的500万字四卷本的《晋中市志》进行了评论,写下了7000馀字题为《浅评〈晋中市志〉》的论文,发表在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沧桑》杂志2011年第4期上。

长兴:全国和外省的地方志工作和学术活动确实没少参加,省内的地方志活动您又参加了哪些呢?

成栋:省内的地方志活动参加的不多,省志评稿只参加了两次,主要进行的是对宁安、穆棱、抚远、饶河等几部县(市)志进行审稿和编纂指导,其中重点是《宁安市志》。三年来我曾三次去宁安,对市志编纂跟班作业,具体指导和审阅志稿,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另外,还帮助宁安市编辑整理校勘了《宁古塔旧志七种》,并为该书撰写了校点前言。

长兴:您不但是方志专家,同时也是地方历史文化方面的学者。您曾写下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文化建设》、《哈尔滨——文化记忆中的独特风景》等著名地方历史文化论著,退休后,您在地方历史文化建设方面作了哪些工作?

成栋:地方志是地方历史文化的基础,是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第一手宝贵材料。实践证明,开发利用方志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文化研究,挖掘旅游文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旅游事业服务,大有裨益,收获多多。首先,参加了一些地方历史文化论坛及相关文化研讨会。2009年6月应邀在依兰举办的“五国城文化暨满族故里文化论坛”,作了题为《弘扬五国城文化 创建诗词之县》的专题发言。2010年端午节又应邀参加了在海林举办的“中国·海林宁古塔流人文化研讨会”,作了题为《宁古塔流人在文化上的特殊贡献》的专题发言。2010年5月30日~6月1日,应邀参加了“中国·穆棱第一届吴大澂学术论坛”,提交了《吴大澂在督办吉林边务中的历史贡献》的论文,并在大会上作了发言。2010年10月又应邀参加了在虎林市举办的“黑龙江省东疆乌苏里江文化论坛”,作了题为《大力挖掘保护利用东疆旅游文化资源》的专题发言。另外,2010年8月还应邀参加了饶河建县100周年庆祝活动。2009年10月26日应邀参加了纪念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100周年纪念仪式,2010年3月26日纪念安重根殉国100周年国际研讨会。

其次,参加哈尔滨市新建城区地名的命名、审定工作。一是应邀对松北区、哈西客站地区地名命名及论证。二是应邀参加了《哈尔滨市地名志·总述》的审定,同时又参加了《地名志》的验收鉴定活动。三是,应邀参加了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史的鉴定工作。四是,应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邀请,对《黑龙江历史文化研究工程》和选题,以及《〈黑龙江通史〉编撰大纲》提出了修改补充参考意见。

第三,为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服务。应邀参加了由省社科联组织的《黑龙江100个旅游景点明信片》文字说明的撰稿和修改工作,并审读了《黑龙江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书稿;两次参加孙尧副省长主持召开的如何开发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事业服务专家会议,参与讨论《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古代篇)文稿的修改。

长兴:您是省志办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最后一个编审。应该说编审职称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特别是在新闻出版部门,编审职称显得异常重要。听说您为出版社做了很多工作。这方面您可以简单向读者介绍一下。

成栋:我帮助出版社做的工作主要是审阅书稿。由于自己在地方史志、地方历史文化方面有比较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并有严谨的治学精神,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赢得了有关出版社的信任。这几年除了帮助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审定中小学教材《黑龙江人文与社会》以外,主要是审定了《边疆史地丛书》(后改为《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及其有关的历史文化丛书。仅2011年就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审阅了《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丛书》中的《先秦西南民族史论》、《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研究》、《都护制度研究》、《清末边疆建省研究》、《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变迁研究》,以及《东北三江流域文化丛书》等共计19册,计约四五百万字。去年还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审读了《黑龙江流域文明新探》。审读这些书稿是比较吃力的,因为这些书都是某方面的专家所著的学术专著,要挑错,等于鸡蛋里挑骨头,谈何容易。于是,凡是引用二十五史的引文,我都尽量地核对原文。我手头的《二十五史》是上海古籍的缩印本,字迹太小,又无句读,看不清我就到网上查,网上不准,就到省图书馆去查中华书局版的《二十四史》。每挑出一个错别字,就等于消灭一个敌人,有一分斩获,心中有说不出来的快乐,疲劳顿消。

长兴:上述这些工作,有益于文化,有益于社会,功德无量。您除了在参加有关学术论坛、学术会议上撰写并发表相关论文以外,自己还有哪些著述呢?

成栋:这三年我主要是抽时间根据以前积累的素材,撰写并发表了一批有一定深度的文史随笔和民俗文化随笔,如《〈清稗类钞〉中的宁古塔》、《黑龙江将军中的诗人》、《林纾与东北名流的交往》、《齐齐哈尔的诗社》、《吴玉如其诗其书其人》、《程德全与寒山寺》、《鞭春牛》、《虎与民俗》、《兔与民俗》等文章三十馀篇。

长兴:我知道您还是黑龙江省诗词协会副主席、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三年来一定又写出不少的诗词楹联作品。

成栋:三年来,由于忙于《通鉴》的统稿和编校工作,对于诗词楹联活动尽量地减少参加次数,但有时盛情难却,或者难以割舍,还是参加了一些诗友、诗社联谊活动和诗词讲座。应约为诗友、文友诗文集作序十馀篇,创作诗词四百馀首,楹联一百馀副。

长兴:您的退休生活真够丰富多彩的,真的令人感觉到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来到了,今后还有什么样的计划和打算?

成栋:我想,今后的计划和打算就不细说了。既然地方史志给了我营养,给了我力量,也给了我荣誉。我是终生离不开地方志的,更离不开在地方历史文化园林中的探索和跋涉。“芸馆幽居血犹热,韶华飞逝志弥坚。”“留得夕阳情似火,敢为志苑再添砖。”

长兴:好!好一个“情似火”,好一个“再添砖”。您的退休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作出了如此巨大贡献,堪称楷模。如火如荼的方志事业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热潮中高歌猛进,十分需要您这种壮志满怀的勇士,十分需要您这种不计个人得失的默默奉献者。祝先生才华大展,方志同仁正等待倾听您的新胜利的足音。乘此良机顺便赠联一副:“文百篇,诗千首,著作等身,料是龙江大手笔;书万卷,墨一觥,豪情满腹,堪称艺苑小神仙。”以此略表对您的崇敬与感谢之情。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篇6

当——悄然而至时,才有机会静心回顾过去的不平凡的——年。或许可以用“困难、收获”来概括过去的一年。在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和各科室的共同努力下,教务处圆满完成了学校各项教学任务,教务处以实施课程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为两大重点,以教研为动力,以加强队伍建设为保障,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新突破。现在将一学期教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力以赴完成现代化学校达标任务

---年的迎接现代化学校检查考验着我们教育教学质量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次任务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范围广,一百多项内容和评估迎检工作的紧迫感,让人几乎望而却步,而我们勇敢地接受了挑战。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教务处落实责任,细化优化迎检各项内容,全力以赴创设一流的教学条件,尽善尽美地提供最佳的软件资料,全面打造八中教育现代化创建特色。迎检期间教务处所有人员分工协作,秩序井然,大家不计报酬加班加点,常常顾不得吃饭有时一直连续工作到晚上十点。所有的努力换来了在现代化检查工作中,督导团对八中教学一项的完全认可。

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校本课程

为了把科研工作落到实处,使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教务处结合学校重点课题,也是区“十三五”重点课题““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究”,在全校开展了多项教研活动。

1、让教师在教改展示课中发现问题

为了促进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学案导学模式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年12月8日,学校七、八年级教师围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究”课题,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了全校范围内的教师展示课评比,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九年级教师复习研讨,我们同时进行了九年级复习展示课。23名教师的23节探究课分别代表了17个备课组 、11个学科教师的智慧。务实、高效的展示课体现了教师们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解和探索。

此次活动中,教务处组织严密,全校教师共听课480节次,每节课平均听课人数超过20人,学校三个评课小组对参赛的23节课进行了评选,共评出11节一等奖,12节二等奖。

2、让教师在专业论坛中交流经验

--年1月8日,围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究”这一区级重点课题,教务处进行了“实施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师论坛系列活动。在本学期学校赛课中获得一等奖的七名教师在论坛上做了重点发言。他们针对自己在使用讲学稿实施学案导学模式课题中的问题,生动的阐述了自己教改中的收获和想法。台上眉飞色舞,台下有滋有味。自己学校教师的讲述,材料都来源于大家所熟悉的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事先都有所了解,看得见,摸得着,觉得亲切,觉得自然,形成了演讲者与聆听者的自然互动交流,更激起了教师们跃跃欲试的热情。这些来自一线的生动课例和鲜活思想从不同角度给老师们很大启发。这一论坛活动为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又积累一些详实的资料,为学校教改更深入地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参与论坛的实践,使教师养成善于总结自己经验的习惯,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寻找合适的论点,将自己实践所得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有一定理性认识的理论经验,撰写成论文或演讲材料,从而使自己的经验得到应用推广。

三、教学常规工作有成效:

1、常规检查:本学期,教务处了克服分校上课、异地上课的困难,进一步抓好教学常规管理,组织了、期中、期末考试、一次月考及阅卷、登统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学籍、档案的整理。准确统计了各月考勤、测算课时费。收集测算了学生评教,所有常规工作考虑周到,安排周全。

2、毕业班教学工作:成立了新的毕业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完善了2010年中考考核奖励方案,加强了毕业班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力度。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篇7

依托地域优势,我校凸显“书香校园”建设,在教育实践的长期创造积累中,搭台子、架梯子,形成了“书香教师”的培植方式。富有文化的教师,从读书开始,用书籍涵养文气,蓄养底气;从写字着手,以学习滋养静气,激扬灵气,从而做知书达理之人,做儒雅文明之人。因为正是有了这群教师,学校文化建设才能如此地自觉自在。

一、 “一册好书”定位读书品质

一所学校,师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厚度。“最是书香能致远。”书能把我们托得多高,取决于我们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我们带到多远,取决于我们品味过多少书籍……

1. 现实困惑:形同虚设的存在。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图书室,每年都会购买书籍更新书库,但由于成批的购买,书籍的可读性受到质疑:能真正让教师们可读、爱读的有多少?也许,前往图书室的脚步稀疏又冷清。这样的书不买也罢!有的图书室常年铁将军把门,也许,书架上早已落满尘封,泛黄的书籍孤独而寂寞。这样的图书室形同虚设,属“聋子的耳朵――摆摆样”!

2. 实践操作:从大一统到自主化。如何发挥图书室功能、提升教师的阅读兴趣?经过一番思考,我们确立了“一册好书”定位读书品质的工作思路:摈弃统一购书的模式,实行“个人推荐,学校购买”。每年,每位教师推荐三本左右书目,或者“团体网购”,或者“单独店购”。书到校后,先请有书写特长的教师写上“XXX老师推荐阅读”字样,再“走进”图书室,编号入库,然后就被安排到了推荐者手中。推荐者享有优先阅读权,在这一年,他可自读,也可外借,到年底,归还至学校图书室,进入下一轮的借阅。这样,让每个教师行动起来,推荐心目中的好书。在这之前,教师们势必要有先期阅读的支撑和读书的愿望,扩大阅读面,提升鉴赏力。这样,所购图书内容更丰富,可读性更强,可让更多的教师爱上读书,从而让图书馆的标准化建设转化为实用性建设,图书从流通率低下转化为读自己喜爱的书。学校还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需要,集体向教师推荐:向每位教师推荐人文读本;向语文教师推荐习作教学专辑;向班主任推荐班主任管理读本……于是,在办公室有了共同的交流话题,阅读的氛围更加浓郁。另外,学校对在业务教学比赛中获奖的教师也奖励书籍,获奖者开出菜单,学校购买奖励。

建设班级图书角,也具备了“每一个教室都有书柜,每一个学生都有书读”的物质条件,形成“学校是一个大书房,师生都来做读书人”的理念。“书香班级”已成为优秀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指标。而“赏悦书廊”的建成,使学校俨然成了一个开放的大书房,放在连廊开放书架上的书,还有那贴在墙上的书,包括90幅精致的读书经典故事等,都成为学生课间的最爱,那长达68米的“中国书法经典”上的精美作品更让师生驻足欣赏。

3. 思考定位:读书最好。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认为阅读只是学者的事,写作只是作家的事,这是极大的误解。阅读是与大师的灵魂交谈,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二者都是精神生活的方式。”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倡导教师读书,理所当然;教师终身学习,责无旁贷。读书,应该是“最广博、最永恒、最经典的备课”。因为只有读书人,他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人生,才有能力解读人生这本“书”。而当教师们离不开书,与书拥有“秘密空间”的时候,学生会更离不开书,坐着,读着,心会特别的静,与幸福也会特别的近。

二、 “一本笔记”精琢写字技能

1. 实践主张:师生结伴。教师的字写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练字的态度和热情。小学生作为最会模仿的一族,教师清秀美观的字无疑是学生的一种课堂享受。学生们会在不断模仿中喜欢上写字,甚至走上书法艺术之路。为此,我们提出了“写好字,师生结伴而行”的写字教学主张,让教师们静下来,写字习字,示范引领,滋养心身。

我们提倡教师把写字放在休闲的状态中进行,把练字定位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层面进行。学校印制了专门的练字本,以此作为教师的练字平台,要求教师做到提笔即练字,让动笔变成享受的休闲过程。

校长室每月有一项必做功课――就是“学习、欣赏”教师的师德笔记,根据教师书写情况,在不显眼处给于最简洁的评语:书写质量比较高――优秀;书写态度端正,字也工整――认真;变化大的――进步;特别好的――在显眼处我们会恭敬地写上“向你学习”。没有物质奖励,只有精神鼓励,且在教师会上做总体情况反馈。教师们也很在乎会议上、本子上的反馈意见。当然,一对一的交流,教师更是珍惜。教师以这一本“师德笔记”为载体,一行行、一页页的习字练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引领,同时也是在丰富和积累指导学生如何写字的操作经验。现在,学校已涌现了一批能写一手漂亮字的优秀教师,他们在练字的过程中,渐习渐进,有了自己对写字的理解。

2. 形成氛围:满目皆“墨”。走进如诗如画的校园,幽幽书香、依依墨香就会沁入心怀。最引人注目的是校园中最大的一块石头,重达50吨,取名为“墨韵百书”石。巨石正面雕刻了一百多个“书”字(包含师生笔墨),形态各异,诸体皆备。碑石后面由节节向上的“圆竹”作为背景,意喻学校师生崇尚读书与书法之“两书”艺术,浸润“书海”之追求。

沿着通达的水泥甬道,渐渐来到校园深处,展眼四望,与“墨韵百书”遥相呼应的是一块块小书香石,它们错落有致地散落于花坛草丛中,光滑圆润,绿意相应。上面雕刻着同学们书写的关于水的词句,书韵墨香,相得益彰。课间,同学们或坐于其上遐思,或徜徉于经典诗文中,或沉醉于书香中,其乐无穷。时光易逝,香石永恒。

“桃溪长廊”以古色古香的青砖为背景,以纯净雅致的白玉水云石镶壁。在静重的红木镶嵌的玻璃橱窗内,是我们桃小人追寻学校特色文化的物化足迹。设计有两个板块:大理石碑帖上篆刻着行云流水般的历代智者品水的慧言智句,蕴含着无穷的哲理;橱窗内定期展示着师生的写字风采。我们提出的“写好字,师生结伴而行”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与桃溪长廊遥相呼应的是每幢教学楼走廊上桃溪学子的字画,一帧帧精彩纷呈的硬笔和软笔作品,见证了他们的刻苦训练,集经典痕迹与瞬间之美于一身。

3. 提升价值:读写相成。文学创作,是另一种形式的“写”,同样引发我们的关注。一位教师阅读《淡定的人生不寂寞》一书,里面的“人淡如菊”这句话给她极深的印象,于是她就以《人淡如菊》在学习本上写道:“在无意中,她感到一切都慢慢地淡下来了,常常会挂着淡淡的微笑,给人一种和谐温馨之感。她懂得什么是知性美,她更愿意在闲暇的时候去学习书法、音乐、美术……她知道真正的美丽一定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这样的淡,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境地。我家四兄妹,除我之外,都出生在盛开的农历八月初四,在没有剖腹人工助产的那时,实属奇特,‘菊’字为名,已成定局。‘人淡如菊’,自是喜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有了诸多写作的经历和感受,才能彻悟写作的要旨,才能真正有指导写作的“话语权”。教师要指导学生作文,自己若不动笔写文章、没有亲自的体会,教学就容易隔靴搔痒。如果教师在创作天地里,有一片自留地,尽管写的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纪事片段,却依然会通过自己的坚持和感悟,以及自己的学识和文字,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展示读的价值,激发教师更加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去。正如学校一位教师在博客上所言:“我的手指在键盘上快乐地跳舞,敲打出的每一行文字都有我生命律动的拔节,虽然我已经不再年轻,可每当我看到渐渐丰满起来的文字,看到一个个美丽的教育叙事,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刊登出来,看到学生的习作发表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快乐就充盈在心头。写博,成了我精神世界的诺亚方舟,载着我渡过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夜晚,成就了我对星空的又一种仰望。”

三、 “一场论坛”体悟精彩人生

1. 桃溪论坛:说与评。我们全力倡导个个读书、人人学习的理念,主张“用学习发展学校,用文化提升学校”。鉴于这样的思考,我校在教师读书基础上开展的桃溪论坛,可谓影响深远,颇有实效。几年里,先后有70多位教师走上“桃溪论坛”,有已跨入四十的中坚力量;有生活受到波折,但又步入正轨的年轻同志;还有认真工作,深受学生及家长喜爱的骨干教师……他们谈教学研究,谈班主任管理,谈自己的专业成长。阅读他们的讲稿,感受他们教学工作的成功经验,品味他们教研过程的痛苦与快乐,赏析他们平凡教师的简单幸福,倾听他们心路历程的自我解剖,都有一种自豪满足之感,更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悦。一位教师在题为《在热情洋溢中“弄拙成巧”》的论坛交流中说:“‘弄巧成拙’这个成语出自宋朝黄庭坚的《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意思是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却做了蠢事。‘弄巧成拙’当然是失败了,但是如果反过来呢――弄拙成巧,又将是怎样的一个局面呢?”我们的教师,正以他们包容、感恩之情,客观审视自己,反思自己,而我们就是想以身边平凡教师的观点、认识、言论、行动等来影响人,感染人,从而形成学校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

每次论坛之后的点评发言,由校长室和教导处同志轮流负责。他们提前阅读文稿,认真拟写点评,因此,既是点评文章的表达内容,又在肯定教师的个体成绩,更在指出集体的奋斗目标,引发教师们对论坛内容的再讨论和再思考。

如今,桃溪论坛已从“春华”走向“秋实”,教师们讲述他们长年以来的进取精神和教学情怀,讲述他们读书后豁达充实的当下感言。“文化阅读、文化交流”的桃溪论坛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鲜明的浸润与推进作用。用文化凝心聚力,在读书和交流中,教师们的生命从此不同。

2. 行政论坛:喜与忧。当我们聚焦学校行政干部们的论坛交流,会发现这场论坛已然成了我们的“最怕”和“最爱”。“最怕”是指主讲人都有怕讲不好、讲不明、讲不精的担忧,于是大家都在“怕”中努力着,痛苦和幸福交织,学习的强度在自觉加大,学习的反思在不断深刻,认识水平在持续提升。没有“最怕”,也就没有“最爱”。每次在交流会上,我们总能听到交流者独特的话语、睿智的见解、哲学的思考,让人感动,让人感染,让人仰视。于是,这一论坛又成了我们的最爱!

我们的行政团队,在学习登高的过程中,还远没有达到把阅读学习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习惯的境界,但阅读学习已是我们职业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

行走在书香墨韵中,成长在传承创新中。我们用读书的“源头活水”和写字的“半亩方塘”,使得学校文化建设呈现“天光云影”独特的景象。这无时无处不在的“书香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师生群体的价值意识、教育行为乃至生活方式,使学校师生拥有了相同或相通的气质,有了共同深刻的记忆。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篇8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各类型媒体的融合正在成为新时期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一方面不同形态的新闻媒体依然保持着各自的编辑特色,另一方面它们基于网络而走向互动与融合,使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有了拓展,新闻编辑因此拓宽了工作领域,甚至扮演新的角色。由此,我们对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要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一、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媒体面对的已经不是媒体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而是受众自由选择媒体的“买方市场”。媒体间的竞争首先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竞争,而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又主要体现在新闻传播效果上。公众欢迎的是新闻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可信度高、可读性强并且能够让他们参与到传播活动中的媒体。而媒体的这些品质不可能自然地生成,必须靠有创意的新闻产品设计和有意识、有组织的新闻传播活动来营造。新闻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设计媒体的新闻产品和策划、组织新闻报道。

1.新闻编辑是编辑方针的制定者,是媒体形象的设计师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创办或者改版,以总编辑为首的编辑委员会担负着制定编辑方针的任务,编辑方针规定了媒体的受众对象、报道内容和风格特色,成为编辑部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行动指南,并指引所有新闻业务活动。新闻编辑还担负着设计新闻媒体产品的信息规模、结构和外在形象的任务。

每一个新闻版组、每一块新闻版面、每一个新闻频道、每一个新闻栏目都是由编辑策划的,它们作为新闻媒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向广大受众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媒体产品的政治水平、文化水平以及专业水平,都直接受编辑水平的制约。目前正在不断向前推进的媒体融合,对新闻编辑的决策与设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一个融合的媒体集团中,每一个媒体的定位要求更加精准和个性化,而同时对于不同终端产品,还需要有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以促进“产品链”的生成和传播效果及媒体收益的最大化。

2.新闻编辑是每一阶段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报纸的总编辑、编辑部主任、版面主编,电台电视台的总编辑、新闻频道总监、新闻部主任、栏目制片人、编辑策划人等都担负着策划和组织新闻报道的任务,这项任务在任何新闻媒体都常规性地、日益频繁地进行着。社会公众对新闻传播的需求不断提高,他们不满足于获知新近变动的新闻事实,而要求媒介围绕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提供尽可能详尽的背景资料,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其带来的影响,预测其发展的趋向。为此,新闻报道由平面式走向立体式,从单向性走向多向性,追踪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等运用得越来越多,公众参与新闻传播也越来越多,新闻编辑设计和组织报道的任务必然越来越重。

媒介融合之后,策划内容生产与管理内容分配的高层编辑人员将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如在大型媒体新闻编辑部中有分设“策划总编辑”和“分配助理”,也有分设“白班分配总编辑”、“夜班分配总编辑”和“周末分配总编辑”的。而在小型媒体编辑部中,通常只设一个“分配总编辑”,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在负责内容生产。研究者认为,“在多媒体的或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制片人和分配总编辑的角色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他们现在要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在电视新闻中报道什么与如何报道,他们必须决定如何最好地同时在报纸、广播电视和在线平台上完成新闻报道。”显然,高层编辑人员策划和组织传播的工作对象已经由单媒体变成多媒体,策划与管理报道活动的难度大大提高了。

3.新闻编辑是记者从事采访写作的指挥员和参谋

新闻编辑不仅策划报道,而且是每一个重大报道战役的指挥者,他们向记者部署采访任务,协调各部门、各工种以及记者之间的关系,随时了解记者的工作情况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提供采访线索、提供资料、推荐合作者等。在记者的采访写作过程中,编辑还要为其做好参谋。编辑与记者的工作性质不同,更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可与记者互补,加深对报道客体的认识,与记者一道找到更有价值的选题和更好的报道角度,生产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可以说,新闻竞争越激烈,媒介就越需要足智多谋、指挥有方的新闻编辑。

二、新闻传播活动的集大成者和总把关人

如果说记者的工作对象是单个的新闻作品,编辑的工作对象则是报纸、频道、栏目等集合体。如在报纸编辑部中,由于编辑工作的目标是生产出由各类稿件组合成的综合产品――报纸,报纸编辑就必然处在精加工和总合成的位置上。编辑部的各类工作人员如记者、资料员、评论员、照排技术人员等,无一不与编辑工作发生联系,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编辑工作汇集成一体。在已经运用计算机采编系统的报社,网络系统上的一个个编辑工作站实际就是一个个枢纽,来自各方面的稿件都集中在这些工作站的“备稿库”中。各部门编辑对这些稿件进行分类、选择、加工,不合格的产品被退还,准备采用并编好的稿件则放进“成品库”中。总编室白班编辑根据当天版面的需要,从“成品库”中选取稿件再度进行加工和配置,经过这轮处理的稿件就进入了“上版库”,留待版面编辑将其设计成完整的版面。设计好的版面再由技术人员照相制版,印刷成报纸。采编系统中的三类稿库,既是编辑的作业场所,又是记者、评论员、资料员等劳动成果的集散地。采编网络系统的运行,使编辑在网络上与各工种对话、合作,而编辑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将编辑部门所有人的劳动成果在报纸上集中体现出来,向广大读者奉献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所以说,编辑工作是各项采编业务的集大成。

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编辑工作是新闻传达至读者的最重要的一个关卡。有人把编辑比作足球场上的守门员,如果说传球失误还可以寻找机会更正,或者被守门员拦住而不至造成败局的话,守门员的失误却无法修正,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虽然记者、作者对新闻都有自觉“把关”的责任,但编辑由于其特殊地位,在把关上担负的责任更为重大。这种把关既包括杜绝新闻报道在政治思想和政策上的差错,也包括技术性的差错。新闻编辑无法阻止各种差错的出现,但必须把一切差错消灭在版面之外,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新闻素材价值的提升者

当记者、作者把新闻稿交到编辑部时,这些稿件已是对原始的新闻素材的选择和加工后的成品,但是,这些成品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报纸的要求。编辑选择和处理稿件,首先是对新闻素材重新认识的过程。由于新闻采写与编辑工作的种种差异,编辑和记者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新闻选题和新闻素材的,工作在一线的记者对事物的感受更加真实、深切,但也可能因为身在其中难以保持客观冷静,而且视野会受到限制。编辑所处的位置相对超脱,更多地从全局上考虑问题,对报纸的报道立场和原则把握得更加到位,对同类情况有更多的报道经验,因此有可能看到记者尚未意识到的问题,发现新闻素材中潜在的价值,找到更好的报道角度。编辑对于新闻素材的价值提升,还表现在编辑面对的新闻稿件众多,编辑可以通过对稿件进行对比、联想、拓展,从中提升出一个更深刻的报道主题,或者发现更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重新策划和组织报道。

新闻编辑对于新闻稿件的加工修改,不是简单的“剪刀加糨糊”的技术性工作,而是根据编辑方针和报道意图对新闻素材进行再挖掘和再表现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当然,编辑对新闻素材的“再创作”要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不能随意添加或杜撰,不能违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这一点来说,新闻编辑的能动性、创造性又是受制约的。

新闻编辑对新闻素材价值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新闻素材的选择、组合、提炼与创新。编辑选稿、改稿、制作标题,就是对新闻素材重新选择和组合的过程。二是对新闻表现形式的选择和创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的运用往往又关系到内容传播的效果。新闻编辑对于新闻表现形式的选择主要通过选择稿件的写作方式、编排手法、版面或栏目的设计包装等来实现。

四、公共论坛的主持人与新闻话题的引导者

新技术与新媒体使普通公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他们能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新闻、表达观点。从整个社会的新闻信息流动来看,越来越多的新闻正在职业“新闻把关人”控制范围之外广泛传播,这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新闻编辑必须在这样一个新的媒介环境下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

首先,新闻编辑需要担负起公共论坛主持人的新角色,组织与各类新闻相关的对话甚至观点交锋。由于新媒介不断出现,新闻信源随之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博客、播客等都是不容轻视的个人媒体,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和言论在新闻传播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在这场变革中,专业新闻媒体如果不能把自己改造成公众交流的平台,就将失去受众失去市场。因此,新闻编辑必须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社会公众的对话者和新闻论坛的主持人,并将公众意见纳入新闻传播内容的范畴内。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在网络媒体上开设了互动专栏,从中获取信息和线索,主持有关各类新闻议题的讨论。2006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一等奖的新华网的专题报道《网民感动总理总理感动网民――总理记者招待会网上答问》,便是新闻编辑策划与主持报道的一项成果。在总理记者招待会召开前三天,新华网以“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你想问什么?”为题,公开向网民征集问题,并将网民的帖子在新华网首页。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回应了网民的提问,新华网立即推出“点评总理记者招待会,温总理深情回应网民”的引导帖文,获得了网民30万次点击跟进和约2000条的帖文回复。整个报道还链接直播的视频音频、现场图片,形成了互动性专题。2006年以来,所有参评中国新闻奖的网络新闻专题都开设了论坛与网民互动,新闻编辑作为“主持人”的特点也表现得非常突出。

上一篇:解放思想大讨论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学前班家长会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