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照相实验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08 06:02:46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篇1

关键词:常见问题;检验报告;纺织品

一、前言

所谓纺织品检验报告就是为了确保纺织品质量,以纤维检测机构(简称“检测机构”)对纺织品进行检验,将最终结果以报告形式表现出来,检验报告是纺织品灵魂,也是该机构生存与发展之根本。而检验报告且是检测机构进行管理核心与主题,其报告质量更是检测人员努力之方向,更是检测机构发展基础与价值体现。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也就对检验提出更高更新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探究纺织品检验报告常见问题以及策略具有实际价值。检验报告中所包含基本信息,如下表所示:

表1 检验报告中所包含信息

二、纺织品检验报告中常见问题

要提升纺织品检验报告质量,必须要从纺织品检验报告中分析常见问题,进而针对问题采取合理强化措施。

事实上因为纺织品产品的种类比较多,各种检测项目比较多,并且其分析方法比较复杂,各种因素造成纺织品检验报告中极易出现差错,而且出错率比较大,比价常见问题有:

(1)报告中各种基本信息不健全,一个完整的检验报告中基本信息应该包含,样品名称、商标名称、规格型号、生产批号、质量等级以及生产单位与委托单位名称与地址,检验日期、样品数量及检验类别等等各种相关信息。如果是一份完整、合格检验报告就必须要包含了上面这几个基本信息,因为检验报告就是样品身份特征,缺少了上面任何一个项目都会给认定样品造成争议,必然对样品报告法律效力造成影响。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编制报告时常常出现了填错、漏填等各种现象,例如按照规定样品名称就一定要明确出具体实物名称,可是许多检验报告中常常看到纺织品一块等一些混淆不清表述;而有一些产品需要质量等级要求,可是在许多检验报告之中并没有得到翔实体现,还有一些将生产单位中漏字错字,表面看似乎就是少了一些字而已,但却体现出不严谨性,这些问题看似比较小,但是就会对检验报告的完整性、科学性及准确性与有效性造成一些漏洞。

(2)检验依据不符合要求;纺织品检验依据主要是产品的标准与国家对纺织品产品所制定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同时还包含了规范性的文件。如今从我国的标准来看,主要分为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几个等级,而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同时也分为了推荐性标准与强制性标准。因为纺织品的种类较多,必然造成各种产品标注数量达到千千万万,因此不但要对产品基本情况做一个全面了解,还必须要熟悉各种标准所适用的范围,适用的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从实况来看,纺织品检验报告中的检验依据所出现问题占据了较大比重,归纳总结起来应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同样的检验结果所应用检验依据存在差异,而最终所产生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纤维成分含量、标准,其中70羊毛/30的腈纶精梳毛的针织绒线,所应用的强制标准为GB5296.4一l998《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按照纺织品的使用说明作为了检验判断的依据,同时所采用的产品标准为FZ/T7100l一2003《精梳毛针织绒线》,依照检验判定的依据情况如下表所示:

其二部分的检验项目,在引用检验依据之中没有作为要求;根本原因在于一些老产品所用标准之中并没有将检验报告作为依据,并且把产品的标准当成了检验依据,同时也没有把检验项目当成了所涉及标准,也没有将标准当成检验的依据。

(3)填写数据单位与技术要求等各种项目上都存在一定缺陷;数据单位必须要和检验标准要求之间存在一致,必须要注意的是是不能够把“%”当成计量单位,其中技术要求是判定需要检验项目是不是合格唯一的依据,在填写上“技术要求”非常重要,一旦没有及时了解更新相关信息就可能会造成判断出错。同时在“检验结果”上所填写数据处理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其检验结果同样也是检验报告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比较重要栏目,但是从实况来看所填写的数据有效位数和标准要求常常存在一定差异,甚至有一些检验报告之中还并没有按照检验方法是要求进行修约以及随意修约等各种现象,因此这样必定会给临界值的结果造成一定错判,甚至对检验报告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加入检验的结果低于了方法检出限,那么检验结果之中就应该标明“小于检出限”,而不能够标示出具体检测数据;如果标示成“未检出”,那么就应该在“备注”的栏目中标示出应用这个方法检出限。

(4)填写“检验结论”不规范;检验结论上不能够单纯在检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篇2

安全生产信息通报范文一

为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单位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一步实施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对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彰,以及对出现安全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促进事故责任的落实,制定安全生产情况通报制度:

一、对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突出、全年未发生任何大小事故的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季度和年度的通报表彰,并按照安全生产奖惩制度给予适当奖励。

二、对出现安全事故的部门人员,一般事故要在本部门通报,大事故要在全公司通报,重大以上事故要在地方新闻媒体上进行通报。

三、对出现事故的相关责任人在进行通报批评的基础上,按照安全生产奖惩制度给予处罚。

四、被单位通报批评一次的,取消全体员工的节假日{加班费}被公司通报批评一次的,取消全员年度奖金,不能参加单位评先。被地方媒体通报一次的,取消各种奖励资格,全员降一级工资。

安全生产信息通报范文二

为促进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和考核,确保及时、准确掌握各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及生产指标完成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1、各部门应严格按本制度开展安全生产汇报工作及相关工作。各部门安全生产信息汇报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全面及时、专人负责、严肃认真的原则。

2、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的形式和内容

安全生产信息按即时、班中和定期三种形式进行汇报。

(1)即时汇报是指当各部门发生如下事件时的请示和汇报:

人身、设备等事故的报告;

设备异常情况报告;

设备检修即时报告;

生产事故即时上报的有关事项;

其它重要事件的请示和报告。

(2)班中汇报是指各单位跟班队长和班长接班时汇报当班安全生产情况和生产安排;班中汇报当班安全生产情况和有无各类事故影响;交班前汇报当班安全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和下班需处理的问题。

(3)定期汇报是指各单位按每日、每周、每月等定期向单位负责人和安全领导小组汇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信息。主要包括:安全、技术监控、设备可靠性和生产情况等汇报。其中安全、技术监控、设备

可靠性的汇报按照相应的管理规定的汇报程序及要求进行汇报。

3、安全生产汇报工作要求:

(1)对于人身、设备等事故的报告可直接反映给部门负责人,由部门负责人事事故情节严重程度进行逐一上报;设备运行异常情况报告是指当设备发生非计划运行、停运,存在重大缺陷、隐患,存在其它异常情况时的报告;

(2)即时汇报是指当设备开始(完成)大修、小修(扩大性小修)、节日检修、事故抢修时的汇报;

(3)各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汇报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生产汇报工作负责人。

(4)各种安全生产报表、报告和申请在填写过程中要认真、仔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5)对汇报不及时、弄虚作假、故意隐瞒等违反本制度有关规定的单位,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和处罚。

4、各单位、各班组建立安全生产汇报记录,由单位(部门)负责人每季度检查一次,并做好相关记录。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充完善。

5、本制度自之日起执行。

安全领导小组

二〇xx年一月一日

安全生产信息通报范文三

塘沽、汉沽、大港各分局,各功能区、街镇安监机构:

日前,滨海新区安全生产网(安监局网站)已更新运行,《滨海安全生产》专刊(季刊)开始组织编印,为更好地反映各级安监机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促进工作经验交流,指导、服务全区安全生产工作,经研究,区安监局决定在全区范围收集有关安全生产工作信息,请各分局、各功能区及街镇结合本辖区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做好有关信息、资料收集、整理、报送工作。信息报送工作将纳入区安全生产年度目标考核。

主要报送信息:

1.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工作部署的经验、做法;

2.重点时期、重要节点的安全生产工作部署落实情况;

3.各行业有关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经验、做法;

4.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情况及经验、做法;

5.各生产经营单位创新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做法;有关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设备使用情况;

6.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和有关专业论文;

信息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影像资料。(稿件采用后,将给予一定稿酬)

年9月18日

 

安全生产信息通报相关文章:

1.安全生产信息通报制度

2.安全生产通报范文

3.安全生产季度通报

4.安全生产形势通报

5.安全生产事故处理通报

6.安全生产检查通报范文3篇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篇3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管理;实施细则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15-01

为统一规范公司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采集项目)管理程序,加强内控管理,确保建设质量,防范经营风险,公司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项目管理流程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项目标准化验收实施细则》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项目管理资料模板》。

一、严格实施采集项目全过程管理

本单位应严格按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项目管理流程图》规定的程序和管理要求,实施采集项目全过程管理,确保程序规范、管理到位。

(1) 项目立项。项目立项是采集项目合法性、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重要保证。各单位应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项目管理办法》(国家电网营销〔2011〕4号)相关要求,严格执行营销项目储备制度,对未纳入公司营销项目储备库的项目,不予立项。

(2)施工准备。施工准备包括方案设计、招标采购、合同签订、检测验收、物资领用、开工手续办理等工作。

①各单位应按照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技术标准,组织制定采集项目建设典型方案;各建设管理单位按照典型方案和技术标准要求,组织有资质的单位开展现场勘查和施工图设计,明确客户信息、设备选型、安装位置、物料需求等内容,编制项目概算。

②招标采购包括采集项目涉及物资和服务(设计、施工、监理等)的采购,其过程应按照公司物资集约化管理要求,由统一组织招投标。采集项目强制实行监理制度。

③物资合同签订应执行《国家电网公司物资合同承办管理办法》(国家电网物资〔2011〕1173号)及公司相关要求;签订的施工合同应包括工程范围、工程量、合同金额、质量要求、工期要求、违约责任、安全协议等内容。

④电能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终端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能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及相应技术规范的要求,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坚决杜绝存在质量缺陷或隐患的电能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终端挂网运行。

⑤建设管理单位应建立有效的项目物资领用管理机制,严格审核施工单位的物资需求计划,确保项目物资的合理有效利用;施工单位按照批准的物资需求计划,办理领料手续,按时领料。

⑥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应履行完整的开工手续,编制施工方案和工程开工报告,其中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应符合公司安全工作规程要求,经建设管理单位审核通过后方可组织现场施工。

(3)现场施工。建设管理单位应做好施工组织工作,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建立完善过程管控机制,准确掌握施工情况,科学组织施工力量,对建设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进度、物资供应等问题进行定期分析和协调,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建设管理单位负责组织施工单位开展现场安全技术培训,培训工作应以电能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安装规范、验收标准、安全作业要求等内容为重点,施工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现场施工应严格执行计量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程序及要求,作业质量满足《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项目标准化验收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

(4)竣工验收。采集项目竣工验收应严格按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项目标准化验收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实行标准化验收。竣工验收分为单元工程验收和单项工程验收。

①单元工程验收是由建设管理单位或监理单位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施工单位完成的最小综合体的验收,一般以台区划分;验收内容以工程质量和工程量核查为主。

②单项工程验收是采集项目内审的前提条件,由建设管理单位组织监理、运行等相关专业人员,对施工单位完成的若干单元工程进行总体验收,一般以标包划分(各单位根据项目管理模式的不同,合理确定相应的单项工程);验收内容侧重于工程管理及工程质量核查。

③对2013年及以后实施的采集项目,单项工程验收应在单元工程验收后开展;对2013年之前已完成采集建设任务但未开展竣工验收的,可直接组织进行单项工程验收,单元工程总数为5项以上的单项工程,验收样本数量应不低于的10%且不少于5项,且覆盖所有建设方案类型;单元工程总数为5项以下的单项工程,必须全部验收。

(5)项目内审。项目内审工作是采集项目全过程管理中的重点内控环节,应在完成单项工程竣工验收的基础上开展。

①组织方式。项目内审工作应由建设管理单位按照公司相关规定统一组织开展,可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承担具体审查工作,所产生的费用可列入采集项目管理费用。

②程序和方法。单项工程验收合格并办理完成相应物料退领手续后,由建设管理单位组织采集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监理等单位(以下简称工程参建单位)编制工程结算资料,并组织开展内部审查,出具内审报告。建设管理单位根据内审报告的整改意见,督促各工程参建单位严格落实、限期整改,并对整改结果进行回查,确保内审工作取得实效。项目内审可采用资料核查与现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③内容和报告。项目内审应重点审查招标及合同管理、造价管理、物资管理、资金管理、验收管理等内容,根据审查结果出具内审报告,并作为工程结(决)(六)算的必备条件。报告格式及内容参见《国家电网公司工程项目审计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审〔2012〕196号)。

竣工结(决)算。完成项目内审并整改合格后,建设管理单位应尽快组织各工程参建单位办理竣工结(决)算手续,编制竣工(结)决算报告,涉及固定资产的应及时办理资产登记手续。

二、规范项目资料管理

项目管理资料是采集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采集项目管理全过程,做好项目管理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是保证项目验收及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各单位应按照采集项目管理资料模板,规范采集项目各管理环节的记录资料格式及内容,明确其执行责任主体。

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项目

为保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项目(简称采集项目)建设质量,规范现场施工各环节的技术标准,依据《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电能计量装置安装接线规则》等技术规程、规范的要求,编制现场施工验收标准。

参考文献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篇4

 

第一部分      总       则

第二部分      组织指挥体系

第三部分      疫情监测与控制体系

第四部分      医疗救治体系

第五部分      实验室体系

第六部分      公共卫生监督保障体系

第七部分      工作督查和责任追究

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第一部分      总    则

  

 一、目的

为加强我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保障广大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制定本预案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省、市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文件精神,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因地制宜,依法处置  ,建立预防为主,常备不懈,防治结合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通过卫生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逐步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有效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发生,扩散和流行。

三、基本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发挥疫情监测报告网络作用,强化常规监测和依法规范报告疫情,落实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及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例,迅速采取措施救治病人,隔离传染病病人及密切接触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迅速控制疫情在本区的传播和蔓延。

(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控制和所致病人救护负领导责任,对辖区内的医疗卫生资源统一指挥调度,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三)分级控制,注重实效;根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及变化情况,分级实施临时紧急控制措施,以达到最有效的防控效果,实行三级预警制度,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黄色预警,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橙色预警,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红色预警。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影响疫情发生、传播、流行的因素较多,预警分级应根据流行强度、波及范围,续发病例,传播扩散等情况,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综合分析,判定预警级别,并根据情况提出预警级别建议。

(四)预警启动、调整和解除程序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疫情监测和汇总分析,根据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向我区卫生局提出预警建议,我区卫生局及时向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提出预警启动建议。预警的分级和启动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五)预警解除的条件;区域内末例病例治愈后,14天以上无新发病例出现,周边区域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末例病例报告后14天以上无新病例报告。

(六)疫情信息;经区政府同意,向社会公布本地区疫情的相关信息。

(七)充分准备,及时处置 ;克服麻痹思想,加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资金的投入,充分做好人、财、物等方面的准备,强化纪律监督,落实“一把手”责任制,严格实行过错追究。做到有效控制,及时治疗临床病例和疑似病例,并对密切接触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做到统一、有序、高效。

四、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

5、《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第二部分    组织指挥体系

 一、日常领导管理机构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南大港卫生局局长担任组长,局领导班子各成员担任副组长,疾控、医教、监督、财务、办公室等科室负责人及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一把手为成员,具体组织协调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救治工作,在无预警状态下,负责定期召开会议,加强信息沟通和有关防控工作的协调。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承担日常防控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完成其它临时交办的任务。

二、预警状态下的组织领导体系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领导小组)及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卫生局刘双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局领导班子各成员担任副组长,局各股室及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为小组成员。

(2)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人民政府关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的重要决策和重大部署,指挥和协调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工作。

对全区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启动区级卫生应急预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3)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职责:组织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医疗救援工作,组建与完善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立与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体系,组织预案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和演练,建立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监督检查局属各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工作,建立与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制定全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和计划,与有关单位协调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制度,组织协调其它重大安全事故中涉及公共卫生紧急医疗卫生救援的实施,紧急特殊情况下,直接调遣卫生应急队伍。

2、专业工作组:

(1)疾病控制工作组:

组  长:刘明玉

主要职责:制定并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和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及其它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应急工作方案,组建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队伍,并组织专业人员培训,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理工作,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

(2)医疗救治工作组

组  长:刘景

要职责: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工作,制定并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工作方案,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应急队伍,组织开展专业人员培训,负责实施医疗救治,建立健全全区急救网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接警程序、信息报告等快速反应体系,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援应急演练。

(3)执法监督工作组

组  长:刘克良

主要职责:制定并实施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工作方案,组建食物中毒应急队伍,并组织专业人员培训,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依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依据疾控机构出具的流行病学调查结论,组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理,组织食物中毒的应急演练。

(4)支持保障组

组  长:刘艳华

主要职责:组织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机关卫生应急后勤保障工作,协调并落实卫生应急工作经费预算,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三、技术保障组织

在省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办公室指导下,卫生局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领导小组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疾病控制工作专家组负责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和医疗机构设置的防保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落实隔离、消毒措施,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诊断、救治药品和抢救方法等信息,提供咨询服务。

 

          第三部分     疫情监测与控制体系

 

一、责任主体

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工作,主要职责是确定监测点,指导开展监测工作,及时汇总,分析监测信息。及时收集、汇总和分析国内外疫情动态,对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并准确及时提出预警建议。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染病疫情和其它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

2、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和实验室,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集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做好标本的实验室检测及报告结果利用。

3、负责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建立监测信息数据库,开展技术指导。

4、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乡镇卫生院疫情管理工作人员,农村承担疫情报告的乡村医生,医疗机构设置的防保人员及学校、工厂等相关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等相关单位的疫情报告和信息网络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监测报告

(一)监测网络

在常态和预警状态下,巩固和完善区、乡镇(办事处)、村级信息监测报告网和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系统,确定疫情报告责任人,农村卫生室疫情报告人收集本村可疑患者情况,向乡镇卫生院报告,接到报告的单位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控机构要立即进行复核并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疫情。根据预警分级,疾控机构及时派驻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进驻监测点,实施流调关口前移。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设与诊断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2、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指定的部门和个人,负责本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相关信息报告卡的接收,核对和转报,并建立相关信息疫情报告登记簿,统一填报有关报表。

3、执行首诊负责制,接诊医生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所致病人后,要负责填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相关信息报告卡,按程序及时上报。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根据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方案(试行)要求进行报告。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包括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限和程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实行属地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依法报告疫情,法定报告人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必须在2小时内报告疾病防控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疾控机构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后,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定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级别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区政府报告,同时向市卫生局报告,如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相应专业机构采取处理措施,并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3)报告范围内容与标准。按照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方案(试行)的要求执行

三、病例的诊断

1、农村卫生(所)室发现疑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的患者,应留置观察,同时立即报乡镇卫生院进行复核、诊断,仍不能排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例的,由“120”专车将全部患者送至市级传染病医院进一步诊断,首诊医师认为可疑的,由院内专家进行会诊,若专家会诊确认符合报告范围与标准,由医院立即报疾控机构,同时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及个人防护措施,区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立即对报告内容进行审核,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人及住所及其周围环境进行消毒,确认为疑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例的,同时将流行病学调查材料及医院专家会诊意见书立即报卫生局疾控中心,疾控中心立即上报市应急办,疾控机构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市疾控机构,由省市应急办组织省、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咨询委员会专家进行会诊。

2、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发现可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例后,应立即由“120”专车送南大港医院进一步诊治,如仍不能排除可疑病例,由医院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院内专家组确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人后,由医院立即将院内专家会诊意见书报疾控机构,同时,立即采取必要的隔离和防护措施,疾控机构应在1-2小时内到达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人住所及其周围环境首次消毒,采样和实验室相关检测,随后立即将流行病学调查材料报市应急办防治专家组,由市级专家会诊。

3、经市专家会诊确定为确诊或疑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人,由疫情报告处置组将信息报告区政府和市卫生局应急办,并通知疾控机构,部署对病人及其接触者居住场所,周围环境及污染物等分别进行终末消毒和预防消毒,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管理。凡确诊疑似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人,统一交120急救车转送至定点医院(南大港医院)进行治疗。

四、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机动应急处置队伍,配备车辆和采样、消毒等设备、物资,接到疫情后,辖区内在1小时,农村2小时内赶赴现场,采集标本,实施隔离和消毒等控制措施,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按照法定相关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指导原则,对所致病人及疑似病人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具体内容包括:

1、初步判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别、等级。

2、可疑病人发病人数,发病时间、地点、临床症状及体症,抢救情况。

3、初步判定发生地点,波及范围和事件名称及事件发生因素。

4、根据需要采集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呕吐物、血、便等样品,明确检验项目,并填写样品检验通知单,按规定及时送检。

5、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登记表,制作调查笔录,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五、标本采集

各医院要配合疾控机构做好病人的血、尿、便等样本的采集工作,样品的采集要符合相关病例实验室标本采集技术标准。

六、疫点的确定与处理

1、疫点的确定。疫点是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人,疑似病人污染的地方,以及可能引起新感染的地方,划定疫点范围的根据是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疫点的处理。坚持“早、小、严、实”的原则,即时间要早、范围要小、措施要严、落到实处。

3、疫点的消毒。消毒的范围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人或疑似病人在症状出现前3天至隔离时止的活动范围内可能受到污染的所有场所和物品,如医院门诊、急诊、病房和放射科,运送病人的专用救护车、病人住所,公共场所等,消毒要按照《中国疾病防控中心下发的医院消毒隔离工作指南(试行)》《病人住所及公共场所的消毒(试行)》《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试行)》执行。

原则上,对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死亡的尸体必须立即火化,必要时,疾控机构要协助上级业务机构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尸体进行解剖,做进一步医学检查。

七、疫区的确定与控制措施

疫区的确定由疫情分析评估专家组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建议报区政府批准,主要采取以下行政控制措施。

1、查封造成或可能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场所,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实行先期隔离。

2、对发生和可能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地区和场所应立即进行卫生处理,主要包括:加强粪便管理,消除垃圾,销毁污物,加强自来水和其它饮用水管理,保护好水源,消除病媒昆虫、鼠类及其它染疫动物。

3、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护知识宣传,搞好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

4、必要时,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通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来源地和流行地的卫生行政部门。

八、信息保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有关本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经确诊后,区卫生局报区政府批准后,其它相关部门、单位及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泄露疫情信息,所有涉及疫情的资料均需注明“机密”字样,并按照保密要求保管处理。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中,要注意保护病人及密切接触者的隐私权。

 

           第四部分      医疗救治体系

 

从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人救治的长效体制和机制出发,建立和完善以医疗机构为岗哨,以疫情监测点、传染病门诊为前沿,以定点医院为阵地,以“120”为纽带,以专家技术为关键,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医疗救治体系,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效率。

一、组织领导与职责

区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组及专家组,具体负责突发事件所致病人的隔离治疗及医护人员的防护和确诊病人的转运,医学观察管理。

各医疗卫生单位梯队人员的组成,救护车辆的车号 、司机、院内专家组的组成,必须明确到人、抢救设备的数量、消毒药品,防护用品的品种,数量必须明确,确保2--4小时内能投入工作。

二、原则上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内设置一个传染病门诊,要选派责任心强,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在传染病门诊工作。指定南大港医院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人救治的定点医院,医院为后备医院,定点医院的职能是负责接收乡镇卫生院等传染病门诊不能排除疑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人,并进行救治。

三、          南大港医院要设立感染控制科,传染病门诊和隔离病区,落实感染控制制度和措施,防止院内感染,保证就医安全。

四、          急救机构的队伍建设

南大港医院的急诊科组成功能合理的急救网络,并加强与市急救网络的对接工作,积极争取外援,卫生局负责指挥、调度本行政区域内的急救资源,开展日常和应急救护工作,全区组建一支设备齐全,技术高超,机动灵活的应急急救队伍,各乡镇成立应急急救小组,应急队伍承担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流行病学调查任务,采取预防措施控制疫情传播和扩散。

五、区卫生局根据人员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充实,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人的会诊和诊断。

六、全员培训:采取基础培训,分类培训、专业培训,随时培训的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全方位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范围及标准,传播、流行特点,掌握诊断标准,治疗和防护知识,增强防护意识,防止漏诊,误诊、漏报和自身感染。

 

             第五部分     实验室体系

 

区疾控机构生物安全实验室及定点医院、后备医院、化验室、传染病门诊、肠道门诊化验室组成实验室检测体系,由疾控机构实验室牵头,并注意加强与市疾控专业实验室的业务联系与对接,积极争取技术援助与指导,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转,承担血清学检测,病毒抗原检测,病毒及细菌分离,培养和签定以及所有检测结果的汇总、报告,初步检查阳性的标本送省市疾控机构确认。

 

        第六部分      公共卫生监督保障体系

 

按照“规范措施,严格标准,责任明确,强化监管”的方针,坚持谁发证、谁监督、谁管理的原则,坚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抓薄弱环节的总体思路,将重点行业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的要求纳入日常卫生监督工作之中,把行业卫生要求与长效预防控制机制相结合,把完善从业单位内部管理与强化监督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娱乐场所、旅游业、美容美发业、洗涤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学校及幼托机构、建筑工地等重点行业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

 

 

第七部分   工作督查和责任追究

 

一、工作督查

1、工作督查

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实施分级督查

(1)区卫生局负责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防治工作督查

(2)乡镇卫生院负责辖区内农村医疗机构防控工作的督查

2、督查程序

(1)进行现场督查,技术指导和卫生监督

(2)反馈检查情况,形成指导意见

(3)下达督办监督执行记录单

(4)检查督办落实情况

3、督查方法

(1)听取汇报:由被督查单位提供书面汇报材料。

(2)实地检查,对传染病、定点医院、后备医院、区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疫情报告网络及运转情况,应急队伍建设,物资储备情况,根据本预案的要求标准逐一对照检查。

(3)现场询问: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人员,应熟知本职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要求,发现不足,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技术指导。

(4)现场模拟考核,督查人员由发现病人,对被查单位实际操作全过程进行模拟考核检查。

4、督查工作责任制

(1)实行督查负责制:明确督查工作人员岗位责任,把督查的地域和具体单位落实到每个责任人,无特殊情况不得变更。

(2)实行督查责任追究制:对未按规定开展督查工作,督查发现后,未能监督改进的督查人员,要追究责任。

(3)督查工作要书写执法文书或督查文书。

5、督查发现问题的处理

(1)重大问题的报告,发现可能造成疫情暴发,蔓延等紧急情况时,要立即用最快速度向卫生局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并提出处理建议。

(2)一般问题的处理:发现的一般问题,要进行分析整理,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卫生局应急领导小组。

二、责任追究

1、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责任制追究制,全面落实本预案的要求,制定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和任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岗,明确到人。

2、对违犯本预案有关规定,妨碍本预案正常实施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附件1

南大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制度

一、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制度

(1)根据本地区卫生应急工作需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平战结合、科学应对”原则,组建适当数量的卫生应急队伍,配备适当数量的卫生应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

(2)应急队伍组成分成重大灾害、传染病、中毒等不同类别。根据应对事件的不同类型,选择年富力强、具有实践经验的流行病、公共卫生、职业中毒、传染病及相关保障与管理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应急队伍,确保专业结构合理,实行分类管理。

(3)做好应急队伍成员库平台的建设和卫生应急队伍的调用,实行分级管理、动态维护、适时更新和调整。

(4)卫生应急队伍组建单位加强队伍管理,建立应急工作队伍成员基本资料档案,及时更新信息,并根据应急处置情况对队员进行及时调整。定期开展组织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二、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制度

(1)卫生应急装备的管理须实行岗位责任制,各单位确定专人保管。

(2)辖区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区卫生局的统一部署,根据应急队伍的职能,制订本级(单位)应急队伍的装备标准和目录,包括:通用性保障装备(包括个人生活用品、后勤保障装备、通讯装备、办公装备、徽章标志和交通装备等)和专业类工作装备(包括防护装备,标本采集、保存、运送类装备,现场快速鉴定、诊断和急救装备、检测装备,现场调查和处置装备,药品器材等)。

(3)应急办负责组织有关专家验收应急装备,做好装备的仓储管理、维护保养及训练使用等工作,定期监督检查应急队伍的应急装备使用管理。

(4)应急分队负责应急装备在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时的使用和保管,要熟悉其调用程序,在应急工作结束后及时将相关物品交于管理单位入库;配合应急装备日常管理单位对其进行定期维护保养。

三、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调用制度

(1)应急办制定的应急物资装备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编制物资储备目录和配置方案;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应急物资装备的经费预算和采购工作。

(2)根据“安全第一,常备不懈,定额储备,及时调度,满足急需”的原则,对医疗卫生设备、快速检验检测器材和试剂、传染源隔离、放射源隔离、防护用品及设施等卫生应急储备物资实行分类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

(3)做好应急物资的仓储、维护保养工作,定期组织有关部门、专家验收应急物资装备,监督检查应急队伍的应急物资使用管理。

(4)应急物资管理责任到人,定期补充更换,严格执行出入库制度。

(5)建立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调用机制,统筹物资储备和使用,建立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制度,实现应急物资的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

四、卫生应急培训与演练工作制度

(1)区卫生局组织开展培训与演练需求分析,确定卫生应急存在的问题,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制定本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年度培训和演练计划。

(2)根据年度计划要求,编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演练工作的实施方案,方案应包括本次演练的目的、组织、参加人员、内容与形式、时间与场地安排、评判要点、保障支持、经费预算、工作要求、效果评估和注意事项等基本要素。应急处置演练工作以实战要求对待模拟演练,各项措施均应落实到位,包括组织管理、技术规范、物质储备、部门协调、快速反应、媒体沟通等。并对演练各环节进行现场点评。

(3)培训计划应包括目标、内容、对象、时间、地点、教材,以及效果评估、费用预算等项目。培训结束后,通过问卷、集体座谈等形式了解演练的针对性和实战效果,开展演练评估与总结,撰写演练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包括培训项目概况、受训人员及培训结果、培训效果分析与经验总结等。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报告制度

5.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工作制度

(1)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网络体系,包括法定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实验室监测网络等。辖区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负责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制,保证信息的及时收集、核实、分析与反馈。

(3)建立监测工作评估制度,对监测系统敏感性、及时性、代表性、灵活性、可接性、数据质量及成本效益比例等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不断完善监测系统。

5.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工作制度

(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分析工作制度,定期分析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资料,对下一阶段趋势开展预测预警。

(2)建立新发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监测系统,选择哨点医院或学校等作为监测哨点,根据症状监测原理,开展常见及重点症状与疾病的预警监测工作。

(3)建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反应制度,通过预警监测发现异常症状/疾病聚集性信号,即启动现场调查,核实原因,证实暴发并开展科学处置。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1)督促辖区各医疗机构依法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的具体操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网络直报技术的培训、业务指导和管理工作。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事件发生单位为责任报告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在2小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区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其它专业机构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突发卫生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的报告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的原则,实行首接首报制度,要求责任报告人及时作出反应。

(4)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范和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报告管理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协调组织相关力量做好事件处理和应急响应。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区疾病控制中心做好事件动态与应急工作进展的追踪,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向事件发生地进行反馈。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制度

6.1、应急预案启动制度

(1)区卫生局根据各医疗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提供的监测预警信息,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咨询委员会专家进行分析,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公众健康的程度、受事件影响的范围等,遵循分级响应的原则,启动应急预案,作出响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预警级别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3)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权限、危害程度和紧急程度,、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涉及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特别严重或严重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须报上级批准。

(4)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单位等。

6.2、现场医疗救援制度

(1)遵循“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原则,卫生局加强突发公共事件救援工作的组织和队伍建设,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技术研究,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强化应急现场检伤分类工作,到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现场,首先对伤病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查、处置,根据现场检伤结果将伤病者分为四类,标示不同的醒目颜色,分别为:危重患者,标红色,优先处置;重症患者,标黄色,次优先处置;轻症患者,标绿色,延期处置;濒死或死亡者,标黑色,可暂缓处置。

(3)急救医疗机构负责现场医疗救援,包括抢险救护(将伤员从危险的环境中解救出来)、现场急救(对危重伤病员立即进行现场救治)、伤病员转送(及时、安全、合理地疏散到有条件的医院)等。

(4)区卫生局组织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急救知识普及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扩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指导企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加强对所属人员的宣传教育;督促各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宣传资料的提供和师资培训工作。在广泛普及医疗求援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组建以公安干警、企事业单位安全员、卫生员为骨干的群众性救助网络,经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6.3、现场调查与处置制度

(1)组织疾病控制中心针对疾病暴发或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或卫生学调查,以尽快明确病因(包括传染源或危害源、传播途径或危害途径、高危人群及主要危险因素)等,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事件危害。

(2)现场调查工作由卫生相关专业人员(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临床等专业)完成,必要时可增加其他专业和管理人员参加调查。

(3)充分准备现场调查所需资料、物品,包括调查表、调查器材、采样和检测设备、试剂和用品、现场用预防控制器材、药品、个人防护品、相关专业资料和数据库、现场联系信息、电脑、照相机和采访、录音器材等。

(4)应急现场调查与处置工作同步开展。根据疾病的传染源或危害源、传播或危害途径以及疾病的特征,确定并落实应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消除传染源或危害源、减少与暴露因的接触、防止进一步暴露、保护易感或高危人群等。

(5)对现场调查与处置工作开展评估,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

(6)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及防治措施的效果评估,对发病原因、传播方式、流行特点、流行趋势、预防控制措施评价及暴发流行的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由相应专家咨询委员会形成书面材料向相关部门报告。

6.4、现场卫生学评价制度

(1)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对事件可能波及的场所均应该进行卫生学评价,包括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医院、教学场所和生活场所,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到的场所。

(2)现场评估小组由多种专业人员组成,包括:卫生管理人员、流行病学专家、食品营养、环境、饮水卫生专家等。

(3)通过收集现有资料、现场考察、知情者访谈、快速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等方法收集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卫生信息、人口学信息、发病、死亡、卫生服务设施、食品、水、环境日常生活必需品以及组织管理方面的资料等。

(4)专家咨询委员会撰写现场卫生学评价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评价依据、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符合准备和要求的情况、处理建议等;结合事件初期检测结果作出综合评价,及时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6.5、调查取证制度

(1)督促区卫生监督所在发现单位或个人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按照《卫生行政处罚程序》的规定予以立案调查。

(2)调查取证,应当遵循合法、客观、全面、及时的原则,所有证据必须经过查证核实。

(3)卫生监督人员在其职权范围内进行调查取证。案件的调查取证,必须有两名以上卫生监督人员参加,并应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对调查过程中所涉及的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调查人员应当保守秘密。本案当事人的近亲属、与本案的利害关系的、与当事人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承办人应当自行申请回避,回避申请由卫生监督负责人决定。

(4)询问当事人或证人,卫生监督人员应当当场制作询问笔录。询问笔录经核对无误后,调查人员和被询问人应当在笔录上签名的,被询问人拒绝签名,调查人员应在笔录上注明情况。

(5)卫生监督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时,应当通知当事人到场陪同检查,并当场制作现场调查笔录。笔录经核对无误后,调查人员和被调查人员应当在笔录上签名。被调查人拒绝签名的,调查人员应在笔录上注明情况。

(6)卫生监督所调取的证据应当是原件、原物。调取原件、原物确有困难的,可由提交证据的单位或个人在复制品、照片等物件上签章,并注明“与原件(物)相同”字样或文字说明。

(7)卫生监督人员调查违法事实,需要采集鉴定检验样品的,应当填写采样记录。所采集的样品应标明编号并及时送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鉴定检验。

(8)对于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经卫生监督所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对登记保存的物品应出具《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并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9)调查终结后,调查人员应当写出调查报告。其内容应当包括案情、违法事实、违反法律、法规或规章的具体款项等,并将有关资料整理、分析、归档。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与通报制度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在法定职责范围内,按照区卫生局信息和通报的情况,具体承担:

7.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

(1)卫生局按照不同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具体要求,遵循“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注重效果、杜绝虚报”的原则,依法开展信息工作;贯彻分级负责制度,不同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不同级别的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相关规定。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对外的信息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的性质与原因,发生地及范围,发病、伤亡及涉及人员范围,处理措施与控制情况,事件发生地强制措施的解除情况等。

(3)针对重大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特点和季节性特征,卫生局及时组织分析和预测疫情,必要时向社会传染病、食品安全、职业安全的预警信息。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完成后,卫生局召集专家咨询委员会人员进行总结,汇编和分析媒体报道及群众反应,对信息传播工作进行全面评估。

7.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通报无误后,调查人员和被询问人应当在笔录上签名。被询问人拒绝签名的,调查人员应当在笔录上注明情况。

(1)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卫生局应及时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和辖区各医疗单位通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2)对甲类传染病以及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及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案信息,在本辖区上述信息前,应事先报告卫生局并告知具体时间,由卫生局提前向相关部门通报。

八、卫生应急健康促进与危机干预制度

8.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成立区卫生应急健康教育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公共卫生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好各项应对准备工作。

(2)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应急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和宣传策略;利用现代传播设备和技术,通过简报等形式及时沟通、促进工作。

(3)督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卫生应急健康教育的各项措施。

(4)各成员单位要建立联络员制度,确保政令和信息畅通,及时调整宣传策略和响应措施。

8.2、群体心理危机干预

(1)积极组织心理专家对公众的心理状况进行测评,根据心理测评结果,提出具体方案,并利用各种途径组织具体实施,为政府决策提供指导意见。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干预措施。通过宣传科学防控知识,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公众心理危机,防止群众产生恐慌心理,预防发生群体性不良事件;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变化,针对公众心理状况,及时调整健康教育策略,帮助广大群众树立对科学、政府的信任,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3)促进公众灾后心理健康重建

九、卫生应急反应终止和善后处理工作制度

9.1、卫生处理反应的终止制度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被消除:最后一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2)卫生应急反应的终止,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由卫生局相应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实施;同时向卫生局报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由省人民政府、省卫生厅负责;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由区人民政府、卫生局负责。

(3)卫生应急工作结束后,应将情况及时通报参与事件处置的各相关部门,必要时通过新闻媒体同时向社会应急结束的消息。

9.2、卫生应急的善后处理制度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卫生局应在政府的领导下,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相应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专业技术措施、控制效果及控制保障进行评估。评估报告上报政府和卫生局。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保障评估:对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应急队伍和人员培训、应急物资储备和装备进行评估;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措施评估:按事件处置进程完成初步评估、进程评估、终结评估。主要对事件处置的及时性、处置措施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以及负面效应进行评估。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及控制效果评估:危害因素是否得到控制和消除: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公众健康的危害、社会和经济影响;事件转归预测等。

(2)责任追究与奖励: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如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者,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3)抚恤和补助、征用物资及劳务的补偿: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而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附件2

南大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为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处置,及时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保证事件报告工作的质量和资料的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事件危害扩散、蔓延,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一、事件的报告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事件的

二、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接到报告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规定报告的同时,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确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调查情况。

三、 报告内容

(一)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

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四、监督管理

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未依照本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阻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拒绝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进入突发事件现场,或者不配合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和管理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南大港卫生局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篇5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信办等有关部门,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特点和问题,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我国第一部针对信息化工程提出的系统性管理规范,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从事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部门和机构必须严格遵守的法规性文件。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目的

出台管理办法力求通过对重要环节的严格把握,对需求分析、资源共享、招标投标等关键点实行有效控制,努力做到需求不清的项目不批,贪大求洋的项目不批,做不到互联共享的项目不批,提高电子政务工程质量,发挥国家投资效益,实现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出台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原因

出台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首先是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后,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作用日益显著,已经步入了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发展阶段。但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制定管理办法来明确立项规则,强化项目管理,约束政府投资行为,遏制盲目建设风潮。

其次,是规范审批程序和要求的需要。项目审批时间过长是目前项目建设单位普遍反映的突出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最主要的是项目建设单位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符合审批要求的立项或可研报告,许多时间被用在对项目方案的反复讨论、调整和修改中。这其中虽有申报部门缺乏项目组织经验,申报、审批部门间缺少有效沟通等方面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规则不清、程序不明造成的。因此,有效解决政务信息化项目审批时间长的矛盾,必须从制定管理办法、规范审批程序、明晰审批规则、改善审批服务这一关键环节入手。

第三,是强化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的需要。电子政务工程与传统基础设施项目有着完全不同的建设管理特点和规律。电子政务工程从任务提出到建设、营运,目前均为同一政务部门,项目建设后能否发挥应有效益,取决于政务需求的挖掘深度和现行法规、管理体制对系统的支持程度。因此,需要有比普通基建项目更为严格的制约和管理机制,做好立项前的咨询服务尤其重要。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主要内容

管理办法分为正文和附件两大部分。其中,正文共九章三十八条,主要是对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项目审批管理、建设管理、资金管理、监督管理、验收评价管理、运行管理等重要环节的程序和管理进行规范,对项目建设主体和审理、监管部门的责任、权力做出明确规定。管理办法有四个附件,均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性规定,包括:项目建议书编制大纲、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初步设计及概算报告编制大纲、项目验收大纲。管理办法中对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全过程进行了规范,具体解读如下:

什么是国家电子政务工程

第二条 使用中央财政性资金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电子政务项目”)。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电子政务项目主要是指: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国家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国家基础信息库、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相关基础设施、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和电子政务相关支撑体系等建设项目。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涉及的部门及分工

项目建设单位:中央政务部门和参与国家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地方政务部门。

项目建设单位职责:负责提出电子政务项目的申请,组织或参与电子政务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维护。

项目审批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项目审批部门职责:负责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编制和电子政务项目的审批,会同有关部门对电子政务项目实施监督管理。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约束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须严格执行项目的建设流程和验收流程。

建设流程应包括:申报和审批管理、建设管理、资金管理、监督管理、验收评价管理和运行管理。

验收流程应包括:初步验收(初验前可组织分项验收或专项验收)、竣工验收和工程后评价。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申报和审批

第六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据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文件规定和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研究提出电子政务项目的立项申请 。

第七条 电子政务项目原则上包括以下审批环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对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下及特殊情况的,可简化为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

申报:建设单位提出立项申请。

审批环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其中,项目建议书不属于必需环节,即在一定条件下,可省略该步骤。同时,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是同步申报内容,不是先后关系。

第十三条 项目审批部门对电子政务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的批复文件是项目建设的主要依据。批复中核定的建设内容、规模、标准、总投资概算和其他控制指标原则上应严格遵守。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内容与项目建议书批复内容有重大变更的,应重新报批项目建议书。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内容有重大变更或变更投资超出已批复总投资额度百分之十的,应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内容有少量调整且其调整内容未超出已批复总投资额度百分之十的,需在提交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时以独立章节对调整部分进行定量补充说明。

调整额度:超过10%与未超10%的操作环节截然不同。未超过,则只需在初设报告中单列章节说明调整情况,如超过,则必须重新申报项目可研,一般此审批时间会较长。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管理

第十六条 电子政务项目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并遵从优先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原则。

第十八条 电子政务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有关规定,委托具有信息系统工程相应监理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建设进行工程监理 。

注意进口产品采购:如果国产设备不能完全满足项目需求,需要进行进口设备采购,应按财政部财库[2007]119号文件《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规定向财政部报批,周期在30天左右。

监理依据:强化了信息系统监理的工程依据。

第十九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于每年七月底和次年一月底前,向项目审批部门、财政部门报告项目上半年和全年建设进度和概预算执行情况。

项目进展情况报告:加强过程中与项目审批部门及财政主管部门的联系,为后续项目整体验收打好基础。

第二十二条 项目建设单位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可申请项目前期工作经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开展应用需求分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的编制、专家咨询评审等工作。项目审批部门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批准下达前期工作经费,前期工作经费计入项目总投资。

前期工作经费:需要注意前期工作经费的归垫。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验收评价管理

第二十九条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实行验收和后评价制度。

第三十条 电子政务项目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大纲》(附件四)的相关规定开展验收工作。

两个阶段:项目验收包括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验收包括工程、技术、财务、档案等四个方面;

初步验收由项目建设单位按照《验收工作大纲》要求自行组织;

竣工验收由项目审批部门或其组织成立的电子政务项目竣工验收委员会组织;

对建设规模较小或建设内容较简单的电子政务项目项目审批部门可委托项目建设单位组织验收。

第三十一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在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后的半年内,组织完成建设项目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初步验收工作。

初步验收合格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向项目审批部门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并将项目建设总结、初步验收报告、财务报告、审计报告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等文件作为附件一并上报。

项目审批部门应适时组织竣工验收。

项目建设单位未按期提出竣工验收申请的,应向项目审批部门提出延期验收申请。

第三十二条 项目审批部门根据电子政务项目验收后的运行情况,可适时组织专家或委托相关机构对建设项目的系统运行效率、使用效果等情况进行后评价。

后评价认为建设项目未实现批复的建设目标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项目建设单位要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审批部门可对其进行通报批评。

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效益评价、项目影响评价、项目过程评价和项目持续性评价。

项目效益评价是通过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所产生的实际效益与可行性研究时所预测的经济效益的比较,评价时常预测是否准确,项目投资是否值得,并以项目投入使用后实际取得的数据为基础,重新计算项目的各主要投资效益指标,与当初预测值进行比较,从分析效益目标实现程度和产生的偏差的原因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改进措施,为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和投资决策水平服务。

项目的影响评价主要是指对项目给所在地区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等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主要是从项目的外部作用和影响来分析和评价特定项目的优势和缺点,分析项目对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

项目的过程评价是根据项目效益和影响评价中发现的变化和问题,对照项目立项时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分析和评价项目执行过程,从中找出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过程评价主要依据国家现行的有关法令、制度和规定,对项目的工程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进行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前期工作评价;建设实施评价;运营评价;投资执行评价;管理工作评价;技术服务和配套投入评价。

项目的持续性评价是分析项目在建设投入完成之后,项目的既定目标是否还可以持续;项目是否可以顺利地延续进行下去。持续性要考虑政策变化、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对项目持续性的影响。

项目后评价的结论应该是定性地总结项目的成功度。项目的成功度一般分为五个等级:非常成功的项目,成功的项目,部分成功的项目,不成功的项目,失败的项目,是项目评价专家组对项目后评价的定性和集体结论。项目成功度评价的程序:首先确定评议专家,选定评价因素及其指标,专家个人打分,集体评议,数据处理,得出结论。

项目评价的三个阶段采用的方法没有太大的区别,一般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项目评价从决策的角度看,其核心内容主要是项目的市场评价、技术评价、经济评价和环境评价等。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相关部门、单位或个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截留、挪用电子政务项目资金等,由有关部门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规定予以惩处;构成犯罪的,移交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或因管理不善、弄虚作假,造成严重超概算、质量低劣、损失浪费、安全事故或者其他责任事故的,项目审批部门可予以通报批评,并提请有关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信息工程监理产生的背景

在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后,第十八条明确规定“电子政务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有关规定,委托具有信息系统工程相应监理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建设进行工程监理 。”强化了信息工程监理的政策依据,对信息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

信息工程监理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在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在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也陆续暴露了许多问题,如:不能满足设计需求、工期拖延、资金超预算、信息泄露等。更严重的是近年来在信息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了一些“豆腐渣”、“半拉子”工程,极大地浪费了信息化投资。为此,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和领导机构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所发现的问题给予密切关注并且采取了有效措施,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引入监理制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

信息工程监理的定义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指在政府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具有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合同,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其主要作用和目的是通过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程师“基于职业谨慎”的工作,力求在计划的质量、进度、投资以及信息安全的范围内实现信息系统建设目标。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将不是,也不能成为任何信息系统工程承建单位的工程承保人或保证人”。监理阶段主要包括工程招标、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和工程验收四个阶段。

信息工程监理的发展历程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应该说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质量管理标准,它为我国提高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率、工程质量、技术性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也对国际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它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

1999年,原信息产业部在起草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的相关文件的同时,也开始着手筹备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相关文件的起草工作。

200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2002】47号文件转发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实行招标制、工程监理制”。

2002年11月,原信息产业部部信【2002】570号文件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共六章,二十二条。

2003年3月,原信息产业部部信【2003】142号文件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工程师资格管理办法》。

2004年6月,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被列为国务院的首批行政许可项目之一。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继续受到肯定和支持。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篇6

一、验收目的

为使信息化项目建设符合项目设计及实际使用要求,确保项目竣工后达到有关要求和标准,并能正常投入运行,必须进行项目验收。

二、验收对象

参与项目建设的施工单位。

三、项目验收的前提条件

经初步验收论证通过,并根据论证意见,由建设单位和监理及验收小组共同签署整改落实意见。

试运行——系统调试开通后,并做好试运行记录。承建单位根据试运行记录,写出试运行报告,其内容包括:系统运行状况,系统功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故障及其排除状况等。

技术培训——在试运行期间施工单位应对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并提供有关设备、系统操作和日常维护的说明、方法等技术资料。

竣工——施工方按初验整改意见的规定内容全部完成,经试运行达到设计要求,并为建设单位认可,视为竣工。少数非主要点位未按规定全部建成,由建设单位和设计施工单位协商,对遗留问题有明确处理的办法,经试运行、并为建设单位认可后,也可视为竣工。工程竣工后,由施工单位写出竣工报告。其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安装的主要设备、对照合同所完成的工程质量自我评估、维修服务条款等。

初验——工程竣工验收前,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单位根据合同对工程进行初验,并写出初验报告。其内容包括:系统试运行情况、系统功能检验、质量主观评价、核对安装设备数量和型号等;参加初验的单位、人员应署名。

检测——在正式验收前,施工单位根据试运行期间的运行情况:

附以下资料:

➢系统试运行报告

➢工程竣工报告

➢工程初验报告(含隐蔽工程验收单)

➢项目施工方案

➢工程合同

➢设计方案及图纸

➢设备检测报告

(一)所有建设项目按照合同要求全部建成,并满足使用要求;

(二)各个分项工程全部初验合格;

(三)已通过软件确认测试;

(四)软件已置于配置管理之下;

(五)各种技术文档和验收资料完备,符合合同的内容;

(六)各种设备经加电试运行,状态正常;

(七)合同或合同附件规定的其他验收条件。

四、验收方法

项目验收是项目开发建设中有组织的主动性行为,它是对项目建设高度负责的体现,也是项目建设成功的重要保证。切实做好项目建设中的验收工作至关重要,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实实在在做好。为保证项目验收质量,针对不同的验收内容,在实施验收操作中,可以采取以下不同的方法:

(一)登记法文库

对项目中所涉及的所有硬件、软件和应用程序一一登记,特别是硬件使用手册、系统软件使用手册、应用程序各种技术文档等一定要登记造册,不可遗漏,并妥善保管。对项目建设中根据实际进展情况双方同意后修订的合同条款、协调开发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登记。  

(二)对照法 对照检查项目各项建设内容的结果是否与合同条款及工程实施方案相一致。  

(三)操作法   这是项目建设最主要的验收方法。首先,对项目系统硬件一一实际加电操作,验证是否与硬件提供的技术性能相一致;其次,运行项目系统软件,检验其管理硬件及应用软件的实际能力是否与合同规定的一致;第三,运行应用软件,实际操作,处理业务,检查是否与合同规定的一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四)测试法   对能使用检测仪器进行检测的设备、实施应当一一进行实际测试,检查是否和设备、实施的规格、性能要求相一致。  

五、验收步骤

(一)需求分析   项目监理单位组织人员对项目进行验收需求分析,针对项目验收,聘请行业专家来组成项目团队,负责具体验收工作。  

(二)成立项目验收小组   实施测试验收工作时,应当成立项目验收小组,具体负责验收事宜。 

(四)项目验收的实施   严格按照验收方案对项目应用软件、网络集成效果、系统文档资料等进行全面的测试和验收。  

(五)提交验收报告   项目验收完毕,对项目系统设计、建设质量、设备质量、软件运行情况等做出全面的评价,得出结论性意见,对不合格的项目不予验收,对遗留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意见。  

(六)召开项目验收评审会   召开由验收委员会全体成员参加的项目验收评审会,全面细致地审核项目验收小组所提交的验收报告,给出最终的验收意见,形成验收评审报告提交市信息办和项目业主存档。 

六、验收程序

(一)初验  

1、申请:项目竣工后经测试和试运行合格,施工单位根据合同、招标书、项目使用需求,检查、总结项目完成情况后向业主提出初验申请。  

2、方式:项目业主组织监理和施工单位进行初验。  

3、施工单位提供材料:初验申请书、完工报告、项目总结,以及要求的验收评审资料。  

(二)终验  

1、申请:初验合格后,项目业主根据合同、招标书、初验整改意见,检查、总结项目组织实施和完成情况后向建设单位提出验收申请。 

2、经过审核,材料齐全有建设单位组织验收。   验收工作由建设单位、监理等单位和专家组成验收小组进行验收。验收工作分为两个步骤:验收小组验收和验收委员会评审,由验收小组共同确定验收时间、评审时间及其它安排。  

(1)验收小组验收   验收小组一般由5-8人组成,成员由市信息办和项目业主的管理人员、监理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验收时参照相关验收内容及标准进行,验收后必须提交验收报告。  

(2)验收委员会评审 验收委员会一般由5-10人组成,成员由验收小组及市信息办、项目业主和监理单位组织的领导、专家等组成。验收委员会评审一般采取会议评议方式进行,听取验收总结报告说明、验收小组验收结果及意见,通过评审后提交验收评审报告。  

(3)项目业主提供材料:验收申请、项目建设总结性评价报告(组织与实施协调)、项目实施报告(技术、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相关文档资料、验收安排计划、验收小组及委员会名单、验收计划书(由监理单位负责)  

3、验收签字   经过验收、评审形成的验收报告和评审报告,验收委员会成员签字。  

七、验收依据

作为项目验收的依据,一般选用项目合同书、国标、行业标准和相关政策法规、国际惯例等。  

(一)项目合同书  签定的项目有关合同  

(二)国家标准   硬件、软件、布线、安全等  

(三)其它   具体验收标准和依据由监理单位根据具体项目情况提出,县项目业主审定。  

八、验收内容和标准

根据具体项目实际制定,由项目监理单位负责编写,县项目业主审定。项目验收标准是判断项目成果是否达到要求的依据,因而应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只有制定科学的标准,才能有效地验收项目结果。 验收内容一般包括测试(复核)、资料评审、质量鉴定三部分。  

验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验收内容一般包括软件验收(按功能要求的可执行软件、详细设计文档、质量保证计划、使用说明书等产品等)和硬件验收(设备的型号、设备外观、设备相应附件、设备运行、网络运行等)  

(二)验收评测工作主要包括:文档分析、方案制定、现场测试、问题单提交、测试报告;  

(三)验收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功能度、安全可靠性、易用性、可扩充性、兼容性、效率、资源占用率、用户文档。  

(四)文档验收标准一般包括:文档完备性、内容针对性、内容充分性、内容一致性、文字明确性、图表详实性、易读性、文档价值等  

(五)软件、硬件验收标准要符合国家和相关标准。  

需要评审的资料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基础资料:招标书、投标书、有关合同、有关批复文件、系统设计说明书、系统功能说明书、系统结构图、项目详细实施方案。 

(二)项目竣工资料:项目开工报告、项目实施报告、项目质量测试报告、项目检查报告、材料清单、项目实施质量与安全检查记录、操作使用说明书、售后服务保证文件、培训文档、其他文件。

九、验收结论

1、验收结果分为:验收合格、需要复议和验收不合格三种。符合信息化项目建设标准、系统运行安全可靠、任务按期保质完成、经费使用合理的,视为验收合格;由于提供材料不详难以判断,或目标任务完成不足80%而又难以确定其原因等导致验收结论争议较大的,视为需要复议。 

2、验收结论确认和处理由相关部门根据验收意见和相关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确认。

3、项目验收结论的处理 

(一)验收结论为验收合格的,项目业主将全部验收材料统一装订成册并连同相应的电子文档,分别报相关部门备案。 

(二)验收结论为需要复议的,以书面形式通知建设单位在三个月内补充有关材料或者进行相关说明。 

(三)验收结论为验收不合格的,以书面形式通知项目业主和设计、施工单位,限期整改,整改后试运行合格的,项目业主重新申请验收。 

(四)未通过验收的信息化项目,不得交付使用。  

十、项目交接

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办理项目交接手续。项目的移交包括项目实体移交和项目文件移交部分。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篇7

2、世界第一个按照GRI2006版要求编写的企业;

3、第一个实施全球契约,建立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并经过认证的中国企业;

4、第一个对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审核的中国企业;

5、亚洲第一个按照挪威船级社VeriSustain审核规范对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审核的企业。

6、第一个中国企业入选联合国全球契约典范榜;

7、世界上第一个航运企业入选联合国全球契约典范榜。

七个第一

2007年1月22日,中远集团魏家福总裁接到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主任 Georg Kell先生来函,Georg Kell在信中高度赞扬了中远集团作为全球契约成员单位,为全球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并对中远集团可持续发展报告被用作典范报告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表示祝贺。

根据全球契约的规定,沟通实践(Communication on Progress,COP)是参与者对支持全球契约而采取的行动进行的描述。目前,典范报告榜中公布了22个行业的133篇典范COP,中远集团2005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荣登典范榜,对于首次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中远集团而言,出手便创造了两个第一:即第一个中国企业入选联合国全球契约典范榜;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航运企业入选典范榜。

加之在中远集团管理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审核会议上,参加审核的专家们根据报告的特点总结出来的五个第一:中远集团是第一个按照GRI报告编写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大型国有企业;也是世界第一个按照GRI2006版要求编写的企业;是第一个实施全球契约,建立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并经过认证的中国企业;是第一个对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审核的中国企业;是亚洲第一个按照挪威船级社VeriSustain审核规范对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审核的企业。《中远集团2005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一举拿下了七个第一。

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部门、协会组织、研究机构、媒体、公众等对于可持续发展议题,对于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的关注和研究不断升温,而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深入学习、研究全球以及中国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趋势和进一步发展方向。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形势下,《中远集团200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自其一诞生就一举创下七个“第一”,自然为各方瞩目。

那么,这份报告的编制过程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满足那七个“第一”的要求的?这样一份报告编制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找到亲历编制过程的中远集团有关负责人,及其参加这一过程的其他机构和组织的专家,希望通过对编制报告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满足各利益相关方对于报告背后故事的关注,并以中远集团的实践和经验为契机,对更多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更多的机构和专家研究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有益的借鉴。

G2――曾经难以达到的要求

在中远报告创下“第一”中,第一个“第一”来自于中远集团是第一个按照GRI报告编写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大型国有企业。GRI报告是指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 Initiative)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它为全世界各个组织披露其可持续发展报告指标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框架,该指南已经从2000年版本、2002年版(简称G2)发展到2006年版本(简称G3)。

中远(集团)总公司战略发展部质量管理室经理马欣迎介绍说,其实在2003年初,中远集团在GRI指南2002年版本出来后不久,就组织研究人员同步进行了研究,根据研发中心对G2做深入分析得出结论:G2的规定是非常严格的,G2版本规定的披露的指标信息达到97个,要达到这些数据信息的采集,必须有完善的管理体系支撑,按照中远集团当时的情况是难以满足G2要求的,中远集团自身的管理体系不够严格是其中的重要问题。

在发现自身问题的同时,集团领导决定要完善中远的自身管理体系。在原有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中远集团开始不断地进行管理体系的创新。按照ISO9000系列、ISO14000系列、OHSAS18000等一系列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中远集团领导层下达命令,布置相关人员认真地学习这些管理经验,真正地去理解这些管理体系建立的意义,使得企业综合管理体系的建设,切实地达到了完善自身管理的目标。

加入全球契约,完善管理体系

研究学习

2004年中远集团参加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发起活动并成为首批会员。2004年10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得科菲・安南访华期间,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在参与“全球契约”座谈活动中,口头向安南秘书长承诺了中远集团将加入全球契约。随后,中远正式提交申请。2005年1月,在获得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批准后,中远集团正式成为联合国全球契约的会员。

其实加入全球契约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如何切实履行、遵守全球契约的原则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在深入的研究全球契约精神的基础上,中远集团就加入全球契约进行战略部署,制定实施计划。魏家福总裁深刻认识到作为全球契约的成员,必须满足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对企业业务改革,使全球契约成为企业战略、文化和日常业务的一部分;第二,利用所有渠道宣传全球契约;第三,每年提交年度报告,反映企业实际履行全球契约的情况。这些要求公司在战略、组织、制度等进一步加强建设。明确了全球契约对成员的要求,中远集团便开始着手结合自身行业所处的特点,将全球契约的各项原则切实贯彻到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因为这既是全球契约先于报告的要求,也是保证企业报告的每一个信息的真实性和支持每一个数据的可靠性的关键。

体系建设

以中远集团逐步建立质量、安全、环境和风险管理体系的经验,中远集团相信落实全球企业的原则,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才能确保目标的实现,这也是企业落实业务改革,进行流程再造的必然要求。也正是在此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中远集团将全球契约的落实和执行工作交给了集团的流程主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具体操作。

在这些部门的精心研究大胆尝试下,中远集团发明了自身的“运用精益六西格玛和IT管理建设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的十六步骤法”。

(见下图)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中远集团按照最初加入全球契约的战略部署,一步步按照计划进行实施,通过在集团内部开展全面的培训,按照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的相关步骤,在企业内部实施改革,进行流程再造和管理文件的编制等,不断进行内审和改进。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中远集团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完成,作为具有中远特色的新的管理方式,它不仅包括了基于传统的质量、安全和环境综合管理体系而发展完善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还加入了全球契约的要求、可持续发展对管理体系的要求等。2006年2月中远集团独具特色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获得挪威船级社的高度评价并颁发认可证书,成为第一个实施全球契约,建立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并经过审核的中国企业。

自此,中远集团依据自身对全球契约、可持续发展、GRI报告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质要求和根本精神的深刻而正确的把握,实现对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把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到企业日常经营,成为运营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要求。这些才是中远集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坚实基础和关键支柱,因为报告正是中远集团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运行的结果反映。

编撰国际水准的报告

设定目标

2006年2月,中远集团管理评审决议,在全面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依此体系全面实施全球契约,2006年的上半年完成体系实施,第三季度完成中远集团可持续发展报告并提交联合国评估。2006年,中远集团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求:按计划完成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的编制工作。

基于中远对全球契约的要求的深刻理解,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公司按照全球契约精神的要求完成了管理体系建设、业务改革和流程再造,终于具备了按照GRI报告指南要求来体现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做努力成果的条件。此时,也正是集团2005年财务报告数据全面可得的时间,因此,自2006年3月,中远集团开始了严格按照GRI报告指南对信息披露和指标设置的安排,目标为提交一份合格的、达到国际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制工作。

高层支持

对于中远集团这样一个庞大的集团体系,报告得以顺利编制,与高层领导的支持是无法分开的,为此中远集团及时了《中远集团建设节约型企业,实施全球契约指导意见》和《中远集团建设节约型企业、实施全球契约工作计划》, 并选择中远集运为试点单位制定了《中远集团全面风险管理和全球契约试点单位指导意见》,首先完善制度建设。并根据制度建设的要求成立了中远集团建设节约型企业、实施全球契约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魏家福总裁亲任组长,由两位副总裁担任副组长。由高层领导亲抓并把关编制工作的各个环节。

组织保障

在领导小组下的工作小组由各部门的关键处长组成,还吸收了在公司流程改进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人员作为推进员,他们共同为报告编制过程中的信息数据收集等工作提供支持。由于这项工作是在集团体系中整体进行的,因此下属公司相应建立了公司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马欣迎告诉记者,最初集团领导也考虑了交给宣传部门来完成报告编制的具体工作,但是由于报告披露要求的技术性非常强,因此参与管理体系建设的部门对报告要求披露的信息和数据的把握更具有优势。因此具体的编写小组由体系管理部门负责。这样,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编写小组分工不同,各具优势,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报告的编制工作。

调查培训

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中远集团聘请了中国企业联合会全球契约推进办公室等相关机构,组成了专家组进行指导并举办了实施全球契约和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专门培训。

在进行报告编制工作之前,由编写组对二级公司进行了四轮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基础情况调查。编写组根据编制报告工作的需要,设计出问题单下发到二级公司,收到反馈信息后进行梳理,而后设计下一轮的调查问卷的内容,以便保证收集到信息的完整性和更加有针对性。

为了保证编写工作的规范进行,专家组采取包括全球电话会议的培训形式,并与编写组就报告的编制工作召开了10次研讨会,在编写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对GRI报告指标的研究,同时集团还组织专家组对二级单位负责实施全球契约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和编写报告的负责人进行了为期5天的培训。指导二级企业开展对三级企业的信息收集过程。

信息系统

在编写组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信息化的便利和可靠性保证,因此编写组同时着手信息收集系统的研究,设计并开发了中远集团可持续发展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并进一步设计开发出中远集运可持续发展信息收集和处理子系统,目前该系统已经纳入到了集团总公司CDMS风险管理的全球契约模块。即今后数据的收集汇总,都可以由该系统来完成,避免手工收集信息的不便利和容易出错误等问题。

九易其稿

编写组就报告的编写二次在集团总公司和中远集团系统征求意见,2006年9月30日按计划提交全球契约推进办公室审核。10月5日GRI公开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2006年版本,编写组立即做出应对,学习研究新版本的变化,在半个月内完成转型,在《200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加入G3版的要求,达到第二个“第一”(中远集团也是世界第一个按照GRI2006版要求编写的企业)。10月23-24日中远集团组织了内部审核,并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补充完善。10月31日形成送审稿提交总裁审阅。11月6日报告最终提交集团高管层实施管理评审,至此,《200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九易其稿最终被高管层审定通过,同时高管层还对2006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写工作进行部署。

国际权威机构审核

为了向所有利益相关方提交一份符合国际标准的报告,并确保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2006年11月7-10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全球契约推进办公室和挪威船级社对《中远集团200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了外部的第三方审核。完成了第四和第五个“第一”。

挪威船级社大中华区认证总裁徐帅军向记者介绍说,挪威船级的VeriSustain审核规范是挪威船级社针对报告的审核制定的标准,他们使用该标准来对中远集团的报告进行审核,该审核规范是参考AA1000和GRI(G2)2002年版本报告指南附录四可信度保证系统的要求制定的。由于G2对管理体系的要求不强,它重点要求报告反映具体的指标,因此VeriSustain审核规范注重的是数字的准确性和正确性,这一点类似对财务报告的审计,包括徐帅军总裁在内的来自挪威船级社的4名专家组成了对中远集团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审核的工作小组。依据审核规范,他们重点审核的内容包括:报告内容的完整性,相关性,披露信息的准确性、平衡性和可比性及报告的清晰性和时效性。

经过挪威船级社第三方的审核,最后得出了报告在整体可信度、准确性和对相关方的响应程度方面符合基本要求,而报告的平衡性、完整性和对比性方面有待改进。徐帅军指出,对中远集团报告的审核其实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因为中远集团是国内的第一家,虽然中远的报告是根据G3来做,但是他们依据自身的规范,即还是按G2要求来审核的。

一份经得起考验的报告

在第三方给出审核意见后,编写组针对意见的反馈又进行了报告的修改,例如在考虑平衡性方面,减少了大量获得证书奖项等宣传色彩浓厚的内容,同时更加注重利益相关方的需求。为了有效的沟通,报告采取了中英文对照,同时考虑到环保的需要,集团决定采取电子版本和印刷版本两种形式。印刷版本提取了电子版本的精华部分,采用环保再生纸并使每张纸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在电子光盘制作时减少油漆使用量,力争为社会提供一份绿色的中远集团2005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作为一举创下七个“第一”的中远集团2005年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写组的人员工作在最前线,他们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和努力,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协调和联络工作。马欣迎经理提到,报告编撰之初中远集团从最高层到他们这些具体的执行人员,就树立了坚定的决心,要向社会呈现一份经得起考验的报告。她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花絮:在中远集团参加第一次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大会上,有些人不认可中远的报告,针对某些外国记者对报告的质疑,魏家福总裁在发言中指出,中远集团报告说的就是做的,中远集团的报告是具有平衡性的,因为中远的报告不仅经得起挪威船级社的审核,有国际权威机构的监督,同时我们还有管理体系方面的支撑,中远完全是按照国际标准在做,并没有丝毫的自吹自擂。顿时,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那些跨国公司给予中远集团和魏家福总裁以高度的评价,因为魏家福总裁的发言让他们有理由去确信中远集团报告的内容,让他们确信中远集团是一个达到国际水准的中国公司。

典范报告的可持续

2006年中远集团成立45周年,《中远集团200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中远集团向社会的第一份报告,它向社会公众、向广大的利益相关方展示了中远集团履行全球契约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际行动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这份报告的诞生,即创下了七个“第一”,那么如何保持这样一份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报告具有可持续性呢?

马欣迎告诉记者,《中远集团2006年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这份报告将完全按照GRI报告指南2006版进行编制,集团总公司产生的数据将收集到二级单位。报告将全体航运公司和中远船务、中远物流、英国公司等单位纳入体系中。报告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四个方面的内容:在集团战略和目标中增加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加强环境管理职责落实和环境管理的力度;委托进行客户满意调查;进行员工满意调查。为保证可持续发展报告可靠性持续稳定,继续完善数据收集和信息处理管理系统,采取网络信息系统填报收集,收集到四级公司和船舶;2006年数据采取手工填报,只填写年度指标;2007年开始逐月填报,采取手工填报;2008年开始考虑从相关系统中采集数据,包括SAP、人力资源系统、IRIS-2、船舶调度系统、资金管理、劳动保险、OA等。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篇8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国家改革开放和实现经济稳步健康发展要求,切实改变我省高速公路沿线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混乱、广告无序现状,不断净化市场投资环境,维护地方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省广告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规范高速公路沿线广告活动,发挥广告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我市高速公路户外广告整治工作,确保5月31日前完成整治任务。市局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三、整治内容

(一)严控新增

2013年6月1日前,对高速公路沿线新设广告设施严格审批手续,暂停颁发户外广告登记证;对现有审批手续不全的户外广告也不得补办相关手续。

(二)限期整改

于2013年5月5日前完成对于设置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区、服务区以及建筑控制区外至隔离栅外缘起100米范围内,设置手续完备,但存在内容违法、违规的广告,责令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限期纠正。

(三)整治分工

依照《市高速公路沿线广告设施整治工作方案》中“工商部门按照各自职能,积极配合做好清理整治工作”要求,相关市(区)局要根据行政区划,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做好清理整治过程中工商职能工作,及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和有关信息。

四、整治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3年1月15日—3月5日)

1、学习传达省、市有关要求,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整治工作方案(2月16日前)。

2、配合相关部门对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外至隔离栅外缘起100米范围内的广告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辖区高速公路沿线广告设置及内容情况(2月28日前)。

3、按照全市统一部署,配合通告,明确暂停审批、限期自行拆除、整改等要求(3月5日前)。

(二)清理整治阶段(2013年3月6日—5月7日)

全面组织实施清理整治工作。对限期整改的广告内容,责成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在规定期限内自行整治,验收达标的予以保留,未达标的限期清理拆除。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3年5月8日—5月31日)

对存在的问题各单位要严格督促整改,市局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检查验收,并做好迎接省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考核验收。整改结束验收合格后,对手续不全的根据全省统一部署限期集中补办手续。今后高速公路沿线广告设施广告,一律依法严格审批,推动高速公路沿线广告设置、步入依法、规范、长效管理的良性轨道。

五、有关要求

(一)强化领导,明确责任,认真落实整治目标

要及时传达全省清理整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学习《实施意见》,配合地方政府搞好宣传发动、制定规划和拆除、移位等相关工作,特别是针对高速公路沿线广告设施的产权单位、广告单位等,要加强政策、法规和实施方案的宣传、解释和疏导等工作,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努力实现整治成效的和谐统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要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组织精干力量参与集中整治,按行政区域和整治的分工步骤,分解目标责任。要积极做好整治过程中的信息报送工作,及时向当地政府、新闻媒体和市局报送工作动态,宣扬好的做法,推动工作开展。要做到主动不越位、参与不包揽,要加强检查和督察,确保各项整治措施落到实处。

(二)领会政策,落实措施,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1、要积极配合当地专项整治牵头部门做好高速公路沿线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及广告等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对现有高速户外广告设施的产权单位、广告的单位及相关审批登记情况等进行认真、全面的排查、清查,为整治工作提供详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清理整治工作结束后将手续完备、合法保留的户外广告逐块建立档案资料,并录入经济户口管理系统,纳入日常巡查范围,加强长效管理;

2、要严格对高速公路沿线新设广告设施审批手续。6月1日前暂停颁发户外广告登记证,对现有审批手续不全的相关户外广告也一律不得补办相关手续;

3、要主动配合当地政府制定本地高速公路沿线户外广告设置规划。要按照《省广告条例》的规定,于2013年4月30日前,依据《省高速公路沿线广告设施设置指导意见》和相关技术标准、规程,配合制订本地高速公路沿线户外广告设置规划。不符合设置规划和指导意见要求的,一律不予批准登记。

4、要理顺登记管辖权限。按照《省高速公路条例》的规定,利用高速公路收费站区和服务区内的广告设施广告的,户外广告设施经省交通运输厅审批后,统一由省工商局登记;沿线其他区域的户外广告,该户外广告设施必须符合设置规划,并依照《省广告条例》、《户外广告登记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的要求,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广告设施设置涉及用地的,还应当提交国土资源部门核准的用地审批手续,按照属地管辖原则,由广告地的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登记。

5、加强规范指导,依法巡查监管。清理整治工作结束后,除做好辖区内高速路户外广告的登记或重新确认登记外,要加强广告行政执法工作,对未经批准擅自户外广告、擅自改变登记内容、事项或者广告画面、内容等有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的,一经发现,依法严肃查处,绝不能留有死角。

(三)加强指导,抓好协调,充分发挥协会作用

此次清理整治工作面广量大,需要移动、拆除一些广告设施,规范完善有关手续,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有关单位一定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依法履职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广告协会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协会的协调、自律等职能。一方面,支持广告协会正常反映广告企业的合理诉求,保护其正当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多做正面引导,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思想工作,及时、详细地向有关广告企业及相关利益者传达、解释清理整治工作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把政策法规宣传到位,营造和谐整治氛围,确保整治工作顺利推进。

上一篇:元旦晚会策划方案范文 下一篇:宣传片策划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