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范文

时间:2023-09-16 00:37:44

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

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篇1

[关键词]矿业权,探矿权,采矿权,物权化

一、矿业权的由来

矿业权这个概念从古罗马法时就出现了,在当时矿产资源被归为物的范畴,并且罗马法规定,矿产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国家可以将有些矿产出租给贵族和私人去开采。在古罗马时期的某些城市,很多自由人可以从国家或私人所有的矿产中租下某些矿坑,这些小矿主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产品,凡愿意开采的开采者,个人可以取得开采出的矿产的一半,另一半要交给国家。西方矿业权的概念完善和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时随着西方国家大多走向了工业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矿业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要弄清它的确切含义,有必要对其进行解析,其实矿业权是一个权利束,是由一系列相关权利组合而成的。让我们来看一下西方国家对矿业权的理解。澳大利亚将矿产权分为三类,即探矿权,采矿权和评价权。日本矿业权制度以许可证制度为主,可分为钻探权制度和采掘权制度,而且规定取得钻探权的企业在探明勘探区却有矿产并适于开采时,享有所探矿床的采掘优先权。综观中外学术界对矿业权概念的解析,我们发现有些学者根本部分探矿权和采矿权,直接设定一个矿权;有的学者把探矿权分为排他性探矿权和非排他性探矿权,加上采矿权构成三类;还有的在两类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基础上又加上一个矿产评议权,所以成为四分法。我国是采用了两分法即把矿业权分,即探矿权与采矿权,因此,我国的矿业权亦即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合称。所谓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并优先取得作业区矿产资源采矿权的权利。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称为探矿权人。所谓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称为采矿权人。

以上我们分析的是矿业权内部的关系,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矿业权和其他相关权利的关系。首先 分析矿业权和矿权的区别,有些学者将这两个概念等同对待,其实欠妥;矿权应该包括矿产资源所有权,还包括由矿产资源所有权派生出来的矿业权。矿产资源所有权包括对矿产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能,各项权能构成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内容。矿产资源所有者代表的是国务院,即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有两个特点,1、所有权主题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2、矿产资源所有权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

二、矿业权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生活关系中,受法律所支配的关系。矿业权在理论界通说被认为是民事法律关系,就是指具体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符合民法规定的法权模式要求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民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主要包括主体、客体、内容、变动及原因等。

(一)矿业权的主体。

关于矿业权的主体,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规定。日本《矿业法》规定除非条约有特别约定外,原则上不允许日本国民或日本法人以外的人成为矿业权人。美国相关法律规定美国公民和表示准备成为美国公民的外国人均可以进行矿区标界,并且保有采矿用地。加拿大的矿业权是采用的联邦和地方共管的政策,其国家有的省是鼓励各种各样的投资者进行勘探和开发,当然包括外国投资者。俄罗斯是规定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法人以及其他国家的公民都可以成为地下资源的使用者。〈法国矿业法〉规定国内外的一切人均能平等的取得矿业权,只要具备管理事业的资格和必要的资力。我国原则上矿业权的主体为中国的法人、合伙、个体采矿者,但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 国家允许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另外成为矿业权的主体还要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和相应的资质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十五条规定“ 设立矿山企业,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由审批机关对其矿区范围、矿山设计或者开采方案、生产技术条件、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等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方予批准”。我国针对不同的矿业权主体还设定了不同资质条件。〈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十一条 开办国有矿山企业,除应当具备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外,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供矿山建设使用的矿产勘查报告;

(二)有矿山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含资源利用方案和矿山环境影响报告);

(三)有确定的矿区范围和开采范围;

(四)有矿山设计;

(五)有相应的生产技术条件。

国务院、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规定,对申请开办的国有矿山企业根据前款所列条件审查合格后,方予批准

第十三条 申请开办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或者私营矿山企业,除应当具备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外,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供矿山建设使用的与开采规模相适应的矿产勘查资料;

(二)有经过批准的无争议的开采范围;

(三)有与所建矿山规模相适应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

(四)有与所建矿山规模相适应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矿山设计或者开采方案;

(五)矿长具有矿山生产、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第十四条 申请个体采矿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经过批准的无争议的开采范围;

(二)有与采矿规模相适应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

(三)有相应的矿产勘查资料和经批准的开采方案;

(四)有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和环境保护措施。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矿业权的主体并不是固定的,因为矿业权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进行流转,其中之一就是矿业权主体的流转,包括整个矿业权主体的变更和矿业权中的采矿权主体的变更或者是采矿权主体的变更。

(二)矿产资源的客体。

客体是法律关系作用的对象,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也即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指向的事物。通说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对于矿业权的客体,很多学者大都解释不清,因为它与我国民法上的很多约定俗成的概念和法律体系不相容。还有的学者认为是矿产资源。让我们仔细来分析一下,在我国,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所以要分析矿业权的客体就要分别分析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客体。〈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可知探矿权作业的范围是许可证规定的区域,不能超出这个区域,如果确实需要超出,要进行变更登记。有人说探矿权的客体是矿产资源,探矿权的目的是探明一定的区域内有没有可采的矿产,所以当探明许可证范围内没有矿产资源时,探矿权的客体是什么呢,没法回答,所以这种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还有人认为探矿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矿区或者工作区的地下土壤和其中赋存的矿产资源。我认为此观点在概念的运用上和语句的表达上也是值得商榷。因为探矿权的最终结果是或者工作区内发现矿藏,或者没有。所以应该用一个概括的概念表达探矿权的客体,我认为采用工作区的地下构成物来表示探矿权的客体比较恰当,因为地下构成物既有还有矿藏的可能,也包括不含有矿藏的可能。另外让我们看一下采矿权的客体,很显然,采矿权的客体是矿产资源。把探矿权的客体和采矿权的客体合并起来即使矿业权的客体。又因为地下构成物包括土壤和矿产资源,所以矿业权的客体就是工作区的地下土壤和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在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界定一下。我国《矿产资源分类细目》把矿产资源分为四大类,即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明确矿业权客体组成部分的矿产资源必须是法定的矿种,既可以确定矿业权是否存在以及存在于何种矿产资源之上,又可以划清土地所有权人和矿业权人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边界。理论界还存在着一种区分矿业权,或者叫纵向矿业权,具体是指将一个矿区或者工作区的沉积层划分为若干个地层段或者地层区,每个含有(局部的)矿产资源的地层段或者地层区可以单独的成为矿业权的客体。这种分法有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将一个矿区或工作区的沉积层分为浅层和深层,把它们分别出租,使之归属于不同的旷野权人所有;二是把一个矿区或者工作区垂直的划分为多个地层段或者地层区,然后各个地层区再出租给不同的人。

(三)矿业权的内容。

矿业权的内容就是矿业权法律关系指向的对象。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相应的矿业权的内容就表现为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对此,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有明确的规定,对探矿权人的权利主要是勘查权,架设相关管线和设施权,临时用地权,优先采矿权等。第十六条 探矿权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按照勘查许可证规定的区域、期限、工作对象进行勘查;

(二)在勘查作业区及相邻区域架设供电、供水、通讯管线,但是不得影响或者损害原有的供电、供水设施和通讯管线;

(三)在勘查作业区及相邻区域通行;

(四)根据工程需要临时使用土地;

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篇2

[关键词]西部;矿产资源;补偿;现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203

矿产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带来生态环境问题。而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有助于优化开发利益分配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矿业区域的生态、社会、经济问题。德国通过利用对矿区复垦、异地恢复等模式结合市场手段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美国施行矿区生态系统修复法规,制定复垦抵押金、治理保证金制度。在1986年,我国首次颁布《矿产资源法》,确立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并存”制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提出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机制。2010年6月确立新疆、四川、重庆、云南等为资源税改革试点。未来,我国仍将长期坚持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

本文基于生态服务体系,结合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现状,深入研究西部资源开发补偿模式,探索补偿实施路径。从而构建相关评价体系,建立一个生态补偿机制。

1西部矿产资源特点及开发问题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种类多,总量大。矿产产业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加速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但高成本的粗放型开发模式,致使环境污染,生态问题严重。

11西部矿产资源分布特点

西部区域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12个省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多样,有130多种,以天然气、煤、磷、锌、铅、镍、稀土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第一。西部建立了一批大型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等重化工业基地。区域优势明显,有一批大型企业,推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西部人民生活水平。

12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西部区域虽有资源导向型优势,但是受人口、自然环境、资金等多个区位因子影响,其仍属于粗放型开发。其主要问题有:①设施水平低,开发难度大。②开发企业规模较小,粗放型生产管理,产品产值低。③资源勘察工作滞后,开发风险高。④开发商缺乏长远眼光,缺乏开发生态恢复治理工作,造成生态破坏恶性循环。⑤矿产开发管理秩序不完整,影响矿业经济发展。

2西部矿产资源开发补偿的实现路径

矿产资源开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矿产区域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西部区域伴随着粗放型开发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诸多生态问题。因此,需加大政府引领扶持力度,规范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技术改革,制定一个有效的实施发展战略。

21西部矿产资源开发补偿的实施原则

(1)坚持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付费。矿产资源不可再生,西部资源减少。按照通行的“污染者付费原则”,明确补偿主体为造成生态影响的个人、单位或者受益群众。补偿客体为矿产开发而利益受损的个人、单位或者环境等。

(2)坚持市场与政府相结合。在开发补偿机制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根据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生产能力,优化产品等级,建立合理的融资渠道,宣传生态平衡理念,建立良性生态补偿机制。

(3)平衡责、权、利关系。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涉及多方利益。此过程,受益方付费,管理者协调。评估生态功能体系,制定合理监管体系,权衡相关人员的责任、权力、利益。

22西部矿产资源开发补偿的方式

西部资源开发补偿方式较多,按方式可分为资金、实物、政策、技术等补偿方式;按规划可分为纵向、横向补偿;按主体可分为政府、市场补偿。政府可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制定补偿方式。总体上看,我们可以从政府补偿、国家合作、生态移民等方式进行多层面补偿工作。

3西部矿产资源的补偿实现路径存在的问题

31矿产资源产权界定不清晰

国内矿产资源产权界定不清。在开发过程中,该问题常会引起“公共地”悲剧,企业涌入争夺,呈现资源掠夺式开采。

32补偿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没有明确界定国家、开发者、环境保护者等多方权力、责任。补偿主客体、内容、标准、方式不明确。缺少对矿山环境的开采保护制度和后续恢复的法律政策和技术支撑,且未制定生态破坏补偿规则。

33有关矿业税费设置不合理

中国虽已建立了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但过分注重经济效益,缺乏生态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征收标准不科学,补偿费率偏低、征收重复等问题。

34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不完善

中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起步晚。各地征税方式不一,征税对象不明确,征税标准不统一,征税范围不一致,征税体系混乱,政策法律依据不明确,缺乏生态恢复的评价与治理标准。

4完善西部矿产资源开发补偿实施路径的建议

41调整矿产资源的所有制结构

明确矿业权主体以及经济价值归属,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制定法律法规,合理分配矿产资源。明确补偿主体与客体,具体的原则与依据,细化补偿标准。寻找替代资源,缓解生态危机。

42完善补偿的相关配套法律监管体系

完善监督管理法制体系,规范西部资源开发补偿法律规范体系。细化多个部门的职责,促进部门协调合作,加强监管力度,提高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效率。

43建立矿产资源生态恢复治理相关制度

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制定生态恢复治理基金制度、矿产资源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改革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确立征收来源,实现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使用权、收益和处分权四大权能,促进环境恢复治理。

44开展矿产资源开发补偿评价

目前,矿产资源补偿评价方法较多,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等,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补偿评价方法。但方法多属于定性评价,还需深入研究,形成更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45增强媒体群众宣传氛围

媒体宣传、舆论监督有利于推动资源补偿机制的完善和健全。加强媒体宣传,增强群众认识,了解各部门职能部署。反映群众心声,科学解决生态补偿问题,使补偿机制实施路径科学、有针对性。

总之,西部区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优化矿产资源开发补偿实施路径,缓解紧迫的生态问题。充分把握西部地区区位优势,把握未来市场发展,结合政策服务功能,增强生态理念,制定较为完善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实现补偿路径实施有效,促进西部地区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天添西部地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优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

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篇3

关键词:矿山企业;管理模式;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13-02

矿产资源开采是一项技术性强且艰难的项目,在开采过程中除了自然条件因素以外,另一个因素则是矿山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不完善,这不但对采矿人员的人身造成严重伤害,也影响了矿山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在陈旧的管理模式基础上不断创新,研究一套适用于现代矿山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一、矿山企业管理的概况分析

(一)矿山企业管理的概念

矿山企业的管理是一门依据生产技术的特点和矿山的地质条件研究矿山经营的学科。矿山企业管理不仅涉及到对人的管理更是涉及技术、经济的管理,是一门跨越社会经济、技术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科学。对于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而言,我国的矿山企业管理无论是管理方法及理论和思想都相对落后,加之矿产的回采率得不到提高。因此,研究出适用于我国矿山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已迫在眉睫。

(二)提升矿山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是否有良好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有好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加强企业的管理是企业发展不变的主题。矿山企业的管理又成了现代矿产资源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矿山企业的管理还受到许多外部环境的因素影响,比如管理手段、管理组织等。因此,要使开采矿产资源的活动能够安全、顺利地进行,管理则是贯穿其中的,而且还要安全和科学。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只有把各环节的工作做好,才有可能获取利益生存下去,且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而竞争力就来自于企业的管理。所以,管理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基础。

二、现代矿山企业管理模式及方法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大,传统的、粗犷型的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矿山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阵脚,就必须改变成本式的传统管理模式,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并在自身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对管理的深入了解和运用,寻找并实施一种新兴的现代矿山企业管理模式,进而提升矿山企业经济及社会效益。

(一)现代矿山企业管理的模式

要促进矿产可持续的发展,提升科学的技术理念和降低投资成本则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创新矿山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而使矿产发展更加合理尤为关键。现代矿山企业管理的模式主要有:(1)系统的专业人员模式。系统的专业人员模式即在管理模式中,企业应当建立专业的人员系统和网络系统,全体人员则要遵循全面的、系统的和有效的安全管理的组织网。(2)有组织的管理学模式。矿山企业对安全的组织机构要合理设置,人员应当要有科学合理的分工,能高效和有效地决策事故的预防等。(3)安全的投资模式与相互协作模式。为减小投资过程中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企业则要研究安全的投资模式正确预防投入量的多少,最重要的是研究矿山企业中减损效益和贡献率的关系,使矿山的安全管理能够得到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要与世界各国的矿区互相学习,了解并掌握最先进的管理模式与方法。

(二)现代矿山企业管理方法

1.使管理体系精细化并培养员工意识。精细化的管理方法是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下应运而生的,为了使成本得到最好的控制,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精细化的管理体系,进而做到:把成本控制作为主要目标、规划业务流程、明确主要的负责人员,使各个环节的成本都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及执行。另外,矿山企业应该树立起先进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即办事勤俭、简约务实、严查细管和效益为先;并将此管理理念融入进员工的工作中,使其能够成为员工日常工作的行为意识。

2.实施全面的预算。在精细化的管理方法实施过程中,应把全面预算放在首位;同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理念的特征,企业还应当建立专门预算的管理部门,负责指标的预算、执行和考核,结合企业财务部门根据预算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算。

3.使业务流程和制度规范化。企业必须规范业务的流程,从作业链开始,照价值链的需求和管理的需要,建立责任制度,并遵循此制度,把业务流程分为生产、业务和管理三大类。业务流程的规范给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使企业实现效益提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4.建立全面的信息管理控制体系。信息的管理系统是企业主要的信息平台,此信息平台为成本的控制实施打下基础。同时,企业可以依据自身实际需求,找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并建立多层管理体系,将逐层报告的方法纳入管理体系中来,找对控制的着重点,找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支持企业的成本管理。

三、现代矿山企业管理方法的意义

在市场竞争剧烈的环境下,现代矿山企业管理思想是矿山企业所采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企业可以根据其定量化和精细化的管理理念,结合现代管理的方法对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计划和分析进行管理和监督,合理的配置资源使企业成本降至最低。现代矿山企业管理方法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稳住阵脚,与其特征有着重要的关联性。第一,精细化的成本管理理念贯穿了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计划、控制、预测和考核等一系列作用,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成本管理在每个环节都有关联。第二,成本的效益也是重要的特征之一。企业管理人员在成本管理的工作中不断地拓展和研究,可以优化成本结构,为企业创造最大限度的经济价值。最后,企业的全体员工能积极参与进来,让企业经济及社会效益提升到最大化。

总而言之,我国矿山企业在新任务和新形势的环境下只有将管理方法精细化,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才能让企业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之下,抓住机会顺势而上,开启矿山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新面貌,促进经济的全面振兴和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巧萍.浅议加强矿山企业法制理念教育方略与措施[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3,(5):212.

[2] 程武忠.矿山企业作业成本管理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4,(8):54-56.

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篇4

[关键词]矿业权,探矿权,采矿权,物权化

一、矿业权的由来

矿业权这个概念从古罗马法时就出现了,在当时矿产资源被归为物的范畴,并且罗马法规定,矿产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国家可以将有些矿产出租给贵族和私人去开采。在古罗马时期的某些城市,很多自由人可以从国家或私人所有的矿产中租下某些矿坑,这些小矿主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产品,凡愿意开采的开采者,个人可以取得开采出的矿产的一半,另一半要交给国家。西方矿业权的概念完善和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时随着西方国家大多走向了工业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矿业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要弄清它的确切含义,有必要对其进行解析,其实矿业权是一个权利束,是由一系列相关权利组合而成的。让我们来看一下西方国家对矿业权的理解。澳大利亚将矿产权分为三类,即探矿权,采矿权和评价权。日本矿业权制度以许可证制度为主,可分为钻探权制度和采掘权制度,而且规定取得钻探权的企业在探明勘探区却有矿产并适于开采时,享有所探矿床的采掘优先权。综观中外学术界对矿业权概念的解析,我们发现有些学者根本部分探矿权和采矿权,直接设定一个矿权;有的学者把探矿权分为排他性探矿权和非排他性探矿权,加上采矿权构成三类;还有的在两类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基础上又加上一个矿产评议权,所以成为四分法。我国是采用了两分法即把矿业权分,即探矿权与采矿权,因此,我国的矿业权亦即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合称。所谓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并优先取得作业区矿产资源采矿权的权利。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称为探矿权人。所谓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称为采矿权人。

以上我们分析的是矿业权内部的关系,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矿业权和其他相关权利的关系。首先 分析矿业权和矿权的区别,有些学者将这两个概念等同对待,其实欠妥;矿权应该包括矿产资源所有权,还包括由矿产资源所有权派生出来的矿业权。矿产资源所有权包括对矿产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能,各项权能构成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内容。矿产资源所有者代表的是国务院,即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有两个特点,1、所有权主题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2、矿产资源所有权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

二、矿业权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生活关系中,受法律所支配的关系。矿业权在理论界通说被认为是民事法律关系,就是指具体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符合民法规定的法权模式要求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民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主要包括主体、客体、内容、变动及原因等。

(一)矿业权的主体。

关于矿业权的主体,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规定。日本《矿业法》规定除非条约有特别约定外,原则上不允许日本国民或日本法人以外的人成为矿业权人。美国相关法律规定美国公民和表示准备成为美国公民的外国人均可以进行矿区标界,并且保有采矿用地。加拿大的矿业权是采用的联邦和地方共管的政策,其国家有的省是鼓励各种各样的投资者进行勘探和开发,当然包括外国投资者。俄罗斯是规定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法人以及其他国家的公民都可以成为地下资源的使用者。〈法国矿业法〉规定国内外的一切人均能平等的取得矿业权,只要具备管理事业的资格和必要的资力。我国原则上矿业权的主体为中国的法人、合伙、个体采矿者,但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 国家允许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另外成为矿业权的主体还要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和相应的资质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十五条规定“ 设立矿山企业,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由审批机关对其矿区范围、矿山设计或者开采方案、生产技术条件、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等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方予批准”。我国针对不同的矿业权主体还设定了不同资质条件。〈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十一条 开办国有矿山企业,除应当具备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外,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供矿山建设使用的矿产勘查报告;

(二)有矿山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含资源利用方案和矿山环境影响报告);

(三)有确定的矿区范围和开采范围;

(四)有矿山设计;

(五)有相应的生产技术条件。

国务院、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规定,对申请开办的国有矿山企业根据前款所列条件审查合格后,方予批准

第十三条 申请开办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或者私营矿山企业,除应当具备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外,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供矿山建设使用的与开采规模相适应的矿产勘查资料;

(二)有经过批准的无争议的开采范围;

(三)有与所建矿山规模相适应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

(四)有与所建矿山规模相适应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矿山设计或者开采方案;

(五)矿长具有矿山生产、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第十四条 申请个体采矿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经过批准的无争议的开采范围;

(二)有与采矿规模相适应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

(三)有相应的矿产勘查资料和经批准的开采方案;

(四)有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和环境保护措施。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矿业权的主体并不是固定的,因为矿业

权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进行流转,其中之一就是矿业权主体的流转,包括整个矿业权主体的变更和矿业权中的采矿权主体的变更或者是采矿权主体的变更。

(二)矿产资源的客体。

客体是法律关系作用的对象,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也即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指向的事物。通说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对于矿业权的客体,很多学者大都解释不清,因为它与我国民法上的很多约定俗成的概念和法律体系不相容。还有的学者认为是矿产资源。让我们仔细来分析一下,在我国,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所以要分析矿业权的客体就要分别分析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客体。〈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可知探矿权作业的范围是许可证规定的区域,不能超出这个区域,如果确实需要超出,要进行变更登记。有人说探矿权的客体是矿产资源,探矿权的目的是探明一定的区域内有没有可采的矿产,所以当探明许可证范围内没有矿产资源时,探矿权的客体是什么呢,没法回答,所以这种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还有人认为探矿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矿区或者工作区的地下土壤和其中赋存的矿产资源。我认为此观点在概念的运用上和语句的表达上也是值得商榷。因为探矿权的最终结果是或者工作区内发现矿藏,或者没有。所以应该用一个概括的概念表达探矿权的客体,我认为采用工作区的地下构成物来表示探矿权的客体比较恰当,因为地下构成物既有还有矿藏的可能,也包括不含有矿藏的可能。另外让我们看一下采矿权的客体,很显然,采矿权的客体是矿产资源。把探矿权的客体和采矿权的客体合并起来即使矿业权的客体。又因为地下构成物包括土壤和矿产资源,所以矿业权的客体就是工作区的地下土壤和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在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界定一下。我国《矿产资源分类细目》把矿产资源分为四大类,即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明确矿业权客体组成部分的矿产资源必须是法定的矿种,既可以确定矿业权是否存在以及存在于何种矿产资源之上,又可以划清土地所有权人和矿业权人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边界。理论界还存在着一种区分矿业权,或者叫纵向矿业权,具体是指将一个矿区或者工作区的沉积层划分为若干个地层段或者地层区,每个含有(局部的)矿产资源的地层段或者地层区可以单独的成为矿业权的客体。这种分法有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将一个矿区或工作区的沉积层分为浅层和深层,把它们分别出租,使之归属于不同的旷野权人所有;二是把一个矿区或者工作区垂直的划分为多个地层段或者地层区,然后各个地层区再出租给不同的人。

(三)矿业权的内容。

矿业权的内容就是矿业权法律关系指向的对象。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相应的矿业权的内容就表现为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对此,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有明确的规定,对探矿权人的权利主要是勘查权,架设相关管线和设施权,临时用地权,优先采矿权等。第十六条 探矿权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按照勘查许可证规定的区域、期限、工作对象进行勘查;

(二)在勘查作业区及相邻区域架设供电、供水、通讯管线,但是不得影响或者损害原有的供电、供水设施和通讯管线;

(三)在勘查作业区及相邻区域通行;

(四)根据工程需要临时使用土地;

(五)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新发现矿种的探矿权;

(六)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

(七)自行销售勘查中按照批准的工程设计施工回收的矿产品,但是国务院规定由指定单位统一收购的矿产品除外。

探矿权人也是有义务的,第十七条 探矿权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在规定的期限内开始施工,并在勘查许可证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勘查工作;

(二)向勘查登记管理机关报告开工等情况;

(三)按照探矿工程设计施工,不得擅自进行采矿活动;

(四)在查明主要矿种的同时,对共生、伴生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五)编写矿产资源勘查报告,提交有关部门审批;

(六)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汇交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

(七)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关于劳动安全、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的规定;

(八)勘查作业完毕,及时封、填探矿作业遗留的井、硐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另外采矿权人享有的权利主要是开采权,自销矿产品权,土地使用权等,其义务主要是遵守法定期限,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交纳资源税费等。第三十条 采矿权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按照采矿许可证规定的开采范围和期限从事开采活动;

(二)自行销售矿产品,但是国务院规定由指定的单位统一收购的矿产品除外;

(三)在矿区范围内建设采矿所需的生产和生活设施;

(四)根据生产建设的需要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采矿权人行使前款所列权利时,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经过批准或者履行其他手续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一条 采矿权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在批准的期限内进行矿山建设或者开采;

(二)有效保护、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三)依法缴纳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

(四)遵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五)接受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按照规定填报矿产储量表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统计报告。

三、矿业权的物权性探讨。

对于探矿权的性质,我国学界从80年代就开始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一种统一的有说服力的学说。传统上,我国学者主要是把矿业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整体上分析矿业权的属性,并没有从矿业权的组成部分的分权利方面着手仔细的研究。另外,虽然学界目前大都将矿业权归为物权的范畴,但关于矿业权的主体,客体、内容,变更等一系列基本理论还没有认识清楚。归纳起来,目前学界对矿业权的性质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准物权说。此说的主要观点就是认为矿业权是基于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而派生出来的一种物权,但又由于矿业权的

取得还需要国家批准,而且国家对矿业权主体还规定了一系列的条件和资质要求,只有达到规定的条件才有机会成为矿业权的主体。因而它是一种带有明显行政色彩的物权,只能准用有关物权的规定,不能完全适用物权。

2、用益物权说。认为矿业权是对矿产资源不动产进行使用和收益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来源于矿产资源国家所有 权,具有占有、使用、收益等权能,所以是一种用益物权。还有一种说法是,矿业权的用益物权属性仅是指采矿权的属性,但对于探矿权则没有论述。

3、他物权说。此说认为,矿业权是基于他人之物而为使用收益的权利,所以说是一种他物权。此说应该是我国早期的一种的学说,反映了当时对矿业权性质认识不清,界定不明的特点,而且它把矿业权作为一个整体,没有区分探矿权和采矿权两种不同权利的属性。

4、自然资源使用权。该观点认为采矿权、林木采伐权、取水权、捕捞权等属于一种新型的权种,应该单独对待,并建议将之列入用益物权的范围。

5、债权说。此观点认为矿业权是基于和国家签定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合同取得的,是一种债权。

另外还有一种学说认为矿业权是一种物权,但它是一种和用益物权以及担保物权平等的新型的物权种类。

就矿业权所含有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两种权利各自的权利属性,学界也有很多观点。我认为这种从矿业权的分权利上来仔细探讨矿业权具体属性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下面我就针对目前学界的有关观点进行分析,并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

1、认为探矿权是一种知识产权,在这个前提下又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探矿权是知识产权下的发现权,一种认为探矿是对未知世界的反映,探矿权显然不是着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发明权,也不是发现权。根据《科技进步奖励条例》的规定,探矿权属于其他科技成果权中的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所谓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依法享受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所以探矿权是知识产权。探矿权的确切含义是探矿成果权。让我们来仔细的分析一下探矿权的权利属性。首先考察一下其具体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称为探矿权人”。关于探矿权的主体和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就不探讨了,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一下探矿权的客体,看它是属于物权范畴还是知识产权范畴。物权的定义是“直接支配特定物并享受其利益的排他性权利”。让我们再看一下知识产权的定义,吴汉东教授给的定义是“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知识而依法享有的权利。它具有法律确认性,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等特征。探矿权的客体很多学者主张是特定的矿产资源,还有的学者认为是特定工作区的土地和矿产资源,还有的认为探矿权的客体具有不特定性。如果说探矿权是一种物权,那么它所支配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特定的工作区的土地和地下的矿产资源。假如经勘探,没发现工作区有矿产,那么其客体就是工作区的土地极其地下部分。如果探明有矿产,则其客体就是土地和土地下的矿产资源。这么说好象有一些客体不特定的特征,所以,我认为,应该把探矿权的客体界定为特定工作区(就是法定许可勘探区域)的土地极其地下构成物,此处构成物或许含有矿产,或者不含有矿产。这样起码在概念上就特定了。那么探矿权人的收益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应该是其勘探结果的所有权。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是物权,而且是物权中的用益物权,那么当探矿权人取得这项权利的时候,他就应该开始享受物之利益,但探矿权不是这样的,它还要经过长期的勘探,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得出结果,才能享受探矿权成果所带来的利益。所以,探矿权具有物权的特征,但又有很多与物权体系不一致的地方。再分析一下,看探矿权是不是知识产权,首先看它是不是发现权。欲认识发现权,必先了解何为科学发现。《中华实用法学大辞典》认为:”发现指人们经过探索、研究,对自然现象、特征或规律做出前所未有的阐述。如对星体或物质的新发现,新的定理的提出,对地震、火山爆发规律的认识等等。“ 《民商法学全书》认为:”发现是指阐明客观物质世界的现象、特性或规律而提出的一种新认识。发现的成果是属于自然科学而不是社会科学。所谓现象是指事物本质的表现或显露;特性是事物差别的质量特征;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 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民商法上的发现主要是发现一种规律,而探矿权则是发现一种具体的东西-矿产。况且目前关于发现权在学界还没有确定的定义和立法规定,也没有给予发现权人专属性的经济利益,而主要是给予各种精神奖励等。另外针对有学者曾提出探矿权属于其他科技成果权中的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所谓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依法享受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我认为此说不正确,因为科技进步是指在科学领域作出了前人所未有成果,取得了超出当代同领域科技水平的成果,而探矿权则不是这样的,它只是发现了矿产,并没有对科技界带来什么科学上的新规律或者是新技术。所以探矿权不是知识产权。

2、认为采矿权是一种用益物权。这是目前很多学者所认同的一种观点。但目前仍有疑问,就是关于采矿权的客体方面,民法上的用益物权是指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物以使用收益为内容的物权。其标的物主要是不动产,而且用益物权人在使用所有权人的不动产的时候,并不发生不动产形态的变更和数量的减少。但采矿权就不同了,它首先针对的是一块确定有矿产资源的工作区,然后把矿产采上来,采下的矿产直接归矿业权人所有,而且矿业权人享有所采矿产的自销权。而且,矿业权人对矿产资源的开采行为是不是一种处分行为呢,如果是处分行为,那就意味着矿业权人享有处分权,进而分析,矿业权人就具备了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种权能,又因为有权就具备这四种权能,那么说矿业权就是所有权了,这显然与我国的宪法规定相违背。如果矿业权人不享有处分权,那么随着矿业权人的开采行为,矿产资源在一点一点的减少,最后到采尽,此时特定的矿产资

源就消失了,进而国家的矿产资源所有权就失去了权利所依附的财产,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么怎么体现所有权呢,难道仅仅在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等这些费用上体现吗。不过让我们换个角度来考虑,民法上的用益物权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使用和收益的物权,从其权利所包含的权能来看,包括占有、使用和收益。首先看矿业权人是不是在占有和使用,很显然,矿业权人是在占有使用国家所有的包含着特定矿产资源的工作区的不动产;再看收益,矿业权人的收益就是取得自己所采掘出的矿产的所有权。普通用益物权的收益比如说传统的永佃权吧,是以支付佃租为代价而永久在他人土地上进行耕作或牧畜的权利。永佃权人的收益就是取得自己在他人土地上因耕种劳作的农作物的所有权或者是因自己的放牧行为而取得的生长和繁殖的牲畜的权利。只不过相对于矿业权来说,永佃权人的一系列的使用行为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形状和性质。而矿业权人却剥离了土地里面的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的采掘又是需要相关的技术和设施的,而且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采出的矿产就是矿业权人的收益。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采矿权有很多的方面与物权法的规定或者理念是相符的,所以说矿业权基本上是属于物权的。但也不能一偏盖全,就此认定采矿权能完全受物权法调整。当矿业权人采完矿的时候,国家针对这种特定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就消失了,这难以用用益物权的有关法律规定和法律体系来解释。当然在学界现在谈论的关于矿业权有些不符和物权法规定的地方主要是指,物权法是一种私权利,而矿业权却有很多行政干预在里面,因而具有许多公权利的特征。所以只能是一种准物权。

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篇5

关键词: 矿业权; 可持续发展; 权利重构。

我国《矿产资源法》颁布实施于 1986 年,并于年进行了修改。近年来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矿产资源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对其进行再次修改已势在必行。2002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矿产资源法执法检查报告中提出对现行《矿产资源法》进行修改,国土资源部从 2003 年起就对与矿产资源法修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立法草案也已修改数次,但到目前为止,新的矿产资源法何时能够出台,仍不能确定。此次矿产资源法的修改工作所用时间之长反映出了该法修改中所争论的问题之多、之复杂。从矿产资源法的立法宗旨、定位到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管理、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税费、矿产勘探开发监督检查、矿山环境保护等主要制度设计,都是争议和讨论的对象。而所有这些问题都与矿业权问题联系在一起,矿业权问题已成为矿产资源法修改的核心问题。如果把矿业权问题解决了,矿业领域的相关关系也就理顺了,涉及矿产勘探开发的其他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基于此,笔者试对我国矿业权理论进行反思和重构,以期为我国矿产资源法的修订提供参考。

一、当前有关矿业权的争论。

虽然我国《物权法》明确将“探矿权和采矿权”规定在“用益物权”部分,但我国学术界对矿业权的争论并没有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实施而停止,反倒是《物权法》为相关争论添加了新的因素。综观我国学术界对矿业权的争论,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矿业权的定义的争论,二是对矿业权法律属性的争论,这两个方面相互关联。

(一) 矿业权的定义之争学术争论。

必须建立在共同的概念基础上,否则毫无意义。矿业权在我国只是一个学术概念,相关法律并未对其作明确界定。学界对矿业权的界定主要有三种: 第一,将矿业权定义为国有矿产资源使用权,作为“我国用益物权中的一个独立类型”①。这种观点涉及矿业权的法律属性问题,相关争论在下文述及。第二,认为矿业权包括矿产资源所有权②。此观点遭到了众多学者的反驳,理由主要有: 按照《矿产资源法》的设计,矿产资源所有权和矿业权为各自独立且并存的权利,并非包含关系; 矿产资源所有权是矿业权之母,矿业权乃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派生; 在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不得转让,而矿业权由国家以外的主体享有,可以有条件地转让;③矿业权是通过一定的权利出让方式产生的,其与矿产资源所有权在客体、性质和价值追求方面都不相同。④。

第三,将矿权分为矿产资源所有权和矿业权,矿业权又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⑤这是我国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下文中主要基于这种认识展开对矿业权法律属性之争的分析。此外,有学者主张矿业权无法作为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上位概念,后两者的本质差异揭示了矿业权作为其上位概念的尴尬。⑥还有学者干脆直言矿业权的“虚无性”,指出探矿权和采矿权只是人为的糅合,将之上升到法律中会使制度冲突更加明显。 ⑦。

( 二) 矿业权的法律属性之争。

1. 矿业权债权说。有学者认为矿业权是一种物权化了的债权,因为矿业权基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合同而产生,其直接支配的是国家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作为一种准不动产被开发利用时,开发利用人必须给付对价。⑧部分学者认为债权说不妥,理由是: 第一,债权为特定人之间可请求并受领一定给付的权利,仅具有请求债务人给付之力、保持债务人所为给付之力及免除、抵消、让与债权之力,而按照我国《矿产资源法》的规定及解释,矿业权不具有上述性质和效力。⑨第二,债权说与特定的学术背景有关。在 1986 年《民法通则》和《矿产资源法》出台时,我国学术界几乎没有对物权展开研究,《民法通则》更是规避物权这一概念,在这种环境下,不可能得出矿业权属于物权的结论。⑩。

2. 矿业权准物权说。有学者主张矿业权是准物权,认为矿业权的客体是特定矿区或工作区的地下部分及赋存其中的未特定的矿产资源,这种客体的未特定性与典型物权的客体确定明显不同,故可将矿业权称为准物权或者视为物权,这种准物权是一种具有公权性质的私权,其在权利客体和权利构成上都具有复合性。⑾有学者对此表示赞同,认为准物权的定性表明了矿业权与传统物权之间存在着差异,同时强调了矿业权是一种物权,具有物权效力,可适用物权法上关于物权的规定,这一定性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和科学性。⑿也有学者对矿业权准物权说表示反对,认为无论是矿业权客体的复合性或不特定性,还是按特别法规定的物权、依特别法的特许程序取得的物权,都不能必然得出矿业权属于准物权的结论。而且,准物权在概念和类型上难以明确界定,将矿业权归属于准物权这样一个内涵与外延模糊的概念无助于进一步明确矿业权的性质。⒀。

3. 矿业权用益物权说。把矿业权定性为用益物权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学说⒁。该学说认为除物权法规定了传统的用益物权外,许多特别法中还规定了采矿权、取水权等用益物权⒂,依据物权法基本理论,应把包括矿业权在内的自然资源使用权归于用益物权⒃?。但该说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反对。如有学者指出矿业权的行使是在不断消耗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处分矿产资源,从而使它与旨在用益而不是消耗和处分财产的他物权有了本质的区别⒄,并且矿产资源具有耗竭性,其不能满足用益物权的构成要件⒅。有学者认为如果探矿权是用益物权的话,其权利客体必然是“物”,但将探矿权的客体界定为“物”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将采矿权归于用益物权是对矿产品和矿产资源关系的僵化认识。⒆有学者认为探矿权在受行政干预的程度、权利客体的特定性、权利内容的复杂性等方面都与用益物权不同,故将探矿权定位为用益物权并不恰当。⒇?有学者认为把采矿权归于用益物权的理论脱离了实际,如此将因采矿权的行使而导致矿产资源在开采后转化为矿产品,这种转化实质上就是客体的被处分,致使国家的矿产资源所有权无法恢复,这一点不符合用益物权的特性。(21)?。

4. 矿业权准用益物权说。我国《物权法》颁布实施后,部分学者改变了之前对矿业权所持的看法,指出矿业权以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为基础,是一项私权、财产权,在法律属性上更接近用益物权,但鉴于矿业权具有较强的公权色彩,有别于传统民法中的用益物权,故可称其为“准用益物权”。(22)?准用益物权说虽然表面上给人新颖的感觉,其实并非理论上的创新,只不过是把准物权学说更具体化了一些。准用益物权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物权,矿业权准用益物权说难逃学界对矿业权准物权说和矿业权用益物权说的诟病。

5. 探矿权知识产权说。有学者主张探矿权属于知识产权,其客体是地勘成果。(23)?但有学者指出此种认识混淆了探矿权与地勘成果权,是错误的。(24)。

?6. 采矿权自物权说。有学者将采矿权归为自物权即所有权,表现为采矿权人对其所有物的全面支配,不限于占有、开采、收益,凡实际上可能实现而法律未禁止的支配均包括在内,特别是包括了对矿产品的最终处分。(25)?但有学者指出自物权学说混淆了矿产品和矿产资源两个不同的概念,故不可取。(26)。

7. 物权取得权说。该学说认为物权取得权就是民事主体依照法律的具体规定而直接取得物的财产权,据此,享有采矿权只是有权挖掘矿产,采矿权的客体是采掘等事实行为。(27)?但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矿业权的客体不是行为,而是特定矿区或工作区内的地下土壤及其中赋存的矿产资源。(28)。

8. 探矿权为物权化的债权,采矿权是债权与所有权的组合体的观点。有学者认为矿业权无法作为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上位概念,探矿权和采矿权应当分别独立规定。探矿权确认书是一种常见的、典型的行政合同; 探矿权的直接客体是行为,即请求自然资源和土地所有人对探矿权人在一定范围内的勘探活动予以许可、辅助和容忍的行为; 探矿权的间接客体是探矿行为可能涉及的土地、矿产资源等物。无论从行政合同的角度还是从权利客体的角度,探矿权都符合债权的特征,但矿业登记、特许、公告、设界等活动已使探矿权具有一定的对世效力,所以探矿权为物权化的债权。采矿权由矿产资源开采权和矿产品获得权这两种物权化的债权组成,而矿产品的获得、保有、处分等行为对应的是所有权,因此应将债权和自物权组合在一起来定性采矿权。(29)此外,传统民法理论还把矿业权称为特别物权(30)?、特许物权(31)等。

上述有关矿业权的各种学说都从不同角度对矿业权的特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理论界对矿业权众说纷纭? 怎样才能走出这种争论的僵持局面而科学合理地对矿业权进行重构呢?

二、争论的原因及现实危害。

学界对矿业权存在分歧和争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及其所涉利益在客观上的复杂性,二是传统民法的私权思维模式对人们主观上的影响。

( 一) 矿业活动所涉利益的复杂性。

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非常复杂,涉及国家( 由政府代表) 、矿产资源的勘探者和开采者、社会公众等主体及其各不相同的利益。我国《宪法》、《物权法》、《矿产资源法》都明确规定矿藏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三条进一步声明地表或地下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矿产资源所有权,国务院授权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全国矿产资源分配实施统一管理。因此在我国,国家是矿产资源的所有者,要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和开采活动,首先涉及的法律主体就是国家。当然,在现实中,国家不可能亲自去勘探和开采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的直接主体是探矿者、采矿者。《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称为探矿权人。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称为采矿权人。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从而把普通公众卷入其中。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所涉及的多种类型的主体在整个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利益追求,诸多不同的利益相互交织、难以分割。

探矿者和采矿者希望通过勘探、开采活动把地下矿产资源变成可以出卖的矿物,从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根据《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 16 条的规定,探矿权人的利益主要体现为自行销售勘查中按照批准的工程设计施工回收的矿产品( 国务院规定由指定单位统一收购的矿产品除外) 所获得的收益和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根据《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 30 条的规定,采矿权人的利益主要体现为自行销售矿产品( 国务院规定由指定单位统一收购的矿产品除外) 所获得的收益。由于探矿权人按照工程设计施工所回收的矿产品毕竟数量有限,出卖此类矿产品往往不能弥补其在探矿活动中的投资,所以在现实中,探矿权人的收益主要通过获得其所探得的矿产资源的开采权来实现,而采矿权人的利益主要通过出卖其开采的矿产品来实现,因而无论是探矿权人还是采矿权人,其最终利益目标都是把矿产品卖出以获利。尽管有些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通过直接出卖自己的探矿权和采矿权而获利,但无论探矿权和采矿权流转多少次,其利益载体都是可以开采、出卖的矿产品。此外,由于赋存于自然界的矿产资源与土地密不可分,要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开采,必然涉及对土地的占有和利用。并且,矿产资源勘探实际上就是在地壳中寻找矿产资源的一种活动,如果探矿权人在特定区域内没有找到矿产资源,其利益就将得不到实现,此时的探矿权就名存实亡了。因此,探矿权人的利益要比采矿权人的利益更为复杂。严格地讲,探矿权人的利益表现为对所勘查地域范围内赋存矿产资源的一种期待。

探矿人和采矿人借以获利的矿产品都是从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中获取的,因此在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过程中,国家首先要实现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应当享有的利益。这种利益在发达国家一般通过权利金制度来实现,在我国则通过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来实现。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往往还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利益、国计民生等公共利益,因而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一般都动用公权力对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进行管理、控制,如对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的主体、权利的行使、矿产品的出卖等方面附加种种限制性甚至是禁止性条(32)。

此外,生态环境管理也是国家职责和权力的一部分,国家要保障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中的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以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 二) 矿业权理论分歧是运用传统民法的私权。

思维模式去处理复杂矿业利益关系的结果现实中,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及其作为公共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管理义务、探矿人和采矿人的经济利益以及广大民众的环境利益都附着在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中并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国矿业权理论分歧的客观原因。面对矿业活动所涉及的复杂的主体及其复杂的利益关系,我国绝大多数学者都采取了传统民法的私权思维模式去应对,力求把这种复杂的利益关系统摄到传统民事权利理论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了不同版本的矿业权理论。二战以后自由主义思想的复兴使权利话语重新回到世界理论话语的霸权地位(33),人们习惯于用权利思维———赋予利益主体以民事权利来解决各种问题。对于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人们也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赋予探矿人和采矿人以权利从而使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这样在理论上就形成了以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权为核心的矿业权。由于大陆法系民法理论上的权利已经体系化,民事权利在总体上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又分为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人身权是权利主体针对人身利益而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是针对知识产品而享有的权利,这两类权利的客体都具有独特性,并且人身利益和知识产品不是探矿人和采矿人在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中的主要利益追求(34),所以要想把探矿人和采矿人针对矿产资源的利益转化为一种民事权利,则转化的目标一般都被锁定在财产权中的物权和债权。同时,由于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关系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公共利益,这一活动始终都伴随着国家公权力的控制,所以权利思维模式下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就被贴上了准物权( 更确切地说是准用益物权) 、自物权、债权( 或物权取得权) 等权利标签,这些权利标签在理论上又产生了矿业权作为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上位概念。这样,复杂的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及其所涉及的复杂利益关系就被运用性质模糊的矿业权、充满争议的矿业权理论来涵盖和处理了。

( 三) 现有矿业权理论的危害。

现有矿业权理论给学术研究造成了误导。第一,现有矿业权理论使探矿权和采矿权趋同化,忽略和掩盖了探矿活动和采矿活动的本质区别。把矿业权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上位概念,就容易将矿业权所具有的性质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共性,从而使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性质趋同化,换言之,使探矿活动和采矿活动的性质趋同化。但实际上,探矿活动和采矿活动的性质截然不同。探矿活动是在国家所有的土地上探寻矿产资源是否存在,只要能够最终确定矿产资源存在或者不存在,探矿活动的目的就达到了,探矿活动也就可以结束了。而采矿活动是采挖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并将之变成采矿人可以出卖的矿物以获取利益,其性质和目的与探矿活动截然不同。第二,现有矿业权理论使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地位被边缘化。现有矿业权理论以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的利益及其保护为核心,把探矿人和采矿人视为整个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的主角,这无形之中就把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主角地位给边缘化了。国家作为矿产资源的所有者控制整个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其才是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的核心主体。非国家主体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只是基于矿产资源所有者———国家的意愿和批准,探矿人和采矿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跃国家之上而成为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的主导者。

在实践上,现有矿业权理论不仅是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偏低的理论根源,而且是我国矿产资源勘探开采领域诸多乱象的诱因之一。我国《矿产资源法》第五条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补偿费,《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 31条进一步明确规定采矿权人应当依法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从制度设计来看,我国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与国外流行的矿产资源权利金相类似,其目的是补偿因矿产资源开采而给矿产资源所有者造成的矿产资源减少等经济损失,体现的是矿产资源所有者的经济收益。我国《物权法》第 123 条明确将探矿权和采矿权规定为用益物权,在法律上确认了矿业权用益物权说( 或准用益物权说) 的主导地位,从而在实践中排除了其他矿业权理论的应用,把消耗矿产资源的开采行为变成了法律上的用益行为。依矿业权用益物权说( 或准用益物权说) 收取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只能体现矿产资源的使用,不能成为处分和消耗矿产资源的对价。根据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补偿费按照矿产品销售收入的0. 5% —4% 计征,而国际上多数矿产资源权利金费率都在 2%—8%之间。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等重要能源的补偿费都只有相关产品销售收入的 1%,而国外石油、天然气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率一般为相关产品销售收入的 10%—16%。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矿产资源远比中国丰富的国家,其石油、天然气、煤炭( 露天矿) 权利金费率也高达12. 5% 。

(35)?在我国,一方面,国家的矿产资源被矿业权人消耗和处分,另一方面,资源补偿费只能按使用费的标准征收,其中的差价就转化为矿业权人的超额利润,如此进一步滋生了我国矿业领域中的诸多乱象,如矿产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严重、开采回采率低、矿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时常发生等。

三、我国矿业权的重构。

现有矿业权理论积弊丛生,对其进行分解和重构已是势所必须。有学者认为目前的采矿权包括探矿权应当被一分为三即静态矿产物权、动态开发行为权和行政特许授权(36)?,但这种重构还是不能反映出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过程的本质,国家矿产资源所有权的主导地位仍难以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下,国家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矿产资源的主权包括国家对矿产资源生态价值的管理权和对矿产资源经济价值的所有权。国家的矿产资源生态价值管理伴随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的全过程,是对矿产资源经济价值开发利用的一种无时无刻的约束,以保障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由于矿产资源的生态整体性和非特定性,矿产资源经济价值的国家所有只是一种抽象的经济拥有而不是一种法律所有,要想把这种抽象拥有转化为法律上的所有,还必须通过勘探把矿产资源特定化。有学者指出“矿业权是建立在抽象的矿产资源所有权之上的”(37)?,但他忽略了矿产资源从抽象拥有到法律所有的转化过程,从而扭曲了探矿活动的本质。要想揭开探矿权的秘密,必须首先对探矿活动的本质进行分析。

严格地讲,矿产资源勘探活动的功能是使抽象拥有意义上的矿产资源转化为可操作的法律所有意义上的矿产资源。只要某一区域内是否藏有矿产资源的结果被确定,则针对该区域的矿产资源勘探活动已经完成。因此,矿产资源勘探活动的结果就是形成国家矿产资源法律所有权( 在有矿产资源存在的情况下) ,而矿产资源的勘探人( 如果是非国家主体的话) 对其所探得的矿产资源不享有任何权利。也即,严格意义上的探矿活动并不是一种权利,正如有学者指出“如果仅仅是一种勘查的话,则探矿权更像是一种义务而非权利”(38)?。其实,既然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矿产资源都为国家所有,那么国家当然有权力对其拥有的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和确定,如果没有得到国家的允许,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权去探查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国家的矿产资源。同时,为了国计民生等公共利益,国家有义务去勘探、确定矿产资源,此属于国家的事情,其费用也应当由国家承担。实践中国家往往通过自己的机构或委托其他具有勘探能力的民事主体去进行勘探,前者的勘探属于国家行使自己权力的过程,后者的勘探属于民事主体完成国家委托的任务,国家应当按照约定勘探任务的多少给予其一定的报酬,其在勘探过程结束后应当将勘探成果的档案资料交给国家,作为其完成国家委托之勘探任务的证明。(39)?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 20 条规定: “矿产资源勘查报告及其他有价值的勘查资料,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实行有偿使用。”如果勘探人对委托合同规定的勘探任务完成得比较出色,国家可以给予奖励。

然而,由国家出资委托、勘探者完成的勘探活动怎么在现实中变成勘探者的权利( 探矿权) 了呢?关键原因在于国家扭曲了勘探活动的本质,把一部分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转让夹杂于勘探活动之中,使勘探活动成为了具有利益性的行为。由于勘探活动的功能是确定某一区域是否藏有矿产资源,勘探活动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并且无论是否勘查到矿产资源,勘探活动中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勘探活动必然具有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理应由国家承担。但如果国家能够调动民间资本投入到矿产资源勘探中,就可以把原本由国家承担的风险转移给其他民事主体,为了达此目的,国家把通过勘探确定的矿产资源的所有权让与给勘探人(40)?,并承诺这部分矿产资源的法律所有权优先转让给勘探人(41)?,这里的优先是一种除要求采矿者具有相应采矿资质外不附加任何其他条件的时间在先,只要具有相应采矿资质的探矿人想取得其所勘探确定的矿产资源的采掘权,他就可以取得。这样,不仅勘探人有动力对勘探活动进行投资,国家还可以向勘探人收取一定的勘探费(42)?。上述对勘探活动所进行的技术上的处理,虽然可以实现国家吸引民间资本并转移探矿风险的目的,但它把原本与勘探活动具有不同本质的矿产资源所有权转让行为揉入探矿活动之中,结果使原本简单的勘探活动复杂化,给探矿活动蒙上了一层权利外衣,以至于部分学者在论及探矿人的权利时首先认为探矿人对其勘查区块享有“排他性的独占权”(43)?,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仅没有规定探矿人享有这种“权利”(44),反而曾明确规定( 原《石油及天然气勘查、开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第25 条(45)?) 两个以上探矿权人可以在相同的工作区内取得探矿权。

勘探工作完成后,抽象的矿产资源被特定化,从而形成了可操作的国家矿产资源法律所有权。此时,国家可通过其组织机构对作为所有权客体的矿产资源进行开采,也可以把其矿产资源所有权转让给其他民事主体,由其他民事主体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无论是由能够代表国家的组织机构对矿产资源进行采挖,还是由其他民事主体对矿产资源进行采挖,都是国家行使其矿产资源法律所有权的结果。在其他民事主体对矿产资源进行采挖的情况下,国家与其他民事主体之间实际上应该存在一个转让矿产资源法律所有权的合同,其他民事主体依此合同获得矿产资源的法律所有权并向国家支付相应的价款,而国家因此将失去矿产资源法律所有权并获得对应的价款,这种对价补偿使现有矿业权理论造成的资源补偿费偏低的现象失去了依据。同时,矿产资源所有权由国家转移给其他民事主体是在转让合同有效成立、合同当事人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后,而不是现有矿业权理论所指的在采挖之后。至于矿产资源所有权价款的多少及其支付方式,当事人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既可以在采挖前、也可以在采挖后支付。其他民事主体获得矿产资源法律所有权后,其所采挖的矿产资源理所当然归其所有,由其自由出卖。但由于有些矿物对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国家一般都对这些矿物的处置进行干预,限制或禁止其在市场上自由买卖,而由国家指定的机构购买。这是自德国魏玛宪法以来世界各国民法中的普遍规定。

通过上述对矿业活动的解析,矿产资源的生态本质凸显,整个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过程中的各种法律关系清晰可见。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过程涉及国家的委托勘探合同、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转让合同和矿产资源的私人所有权,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的生态管理权时刻发挥作用且不能转让,以保障生态系统处于完好状态; 普通民众为了保护其环境利益不受损害,应当对政府生态管理权的行使进行监督,促使这一权力切实发挥作用。有学者曾经明确指出“完整地了解和规制矿业权必须同时把握好公法、私法两层法律关系”(46)?,但其并未对如何把握好公法和私法这两层法律关系作出解答,最终还是把公权和私权同时揉进了模糊的矿业权之中。在明晰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过程中各种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就可以对矿业权进行重构,以避免由于矿业权的模糊性而导致各种争论,促使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更加科学有序地进行。重构后的矿业权是围绕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而形成的一系列权利义务,即矿产资源权体系。在这一权利体系中,公权力和私权利同时存在: 国家拥有矿产资源的生态价值管理权和为了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公共利益而对矿产资源经济价值所有权的行使进行限制的权力; 其他民事主体拥有从国家转让而来的矿产资源经济价值的法律所有权,以及根据委托勘探合同而形成的国家与其他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公权力存在于矿产资源的生态价值管理和国家安全等公共利益领域; 私权利存在于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领域。各主体在整个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过程中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公权力和私权利的作用领域分明,矿产资源经济价值的法律所有权明晰。如此不仅避免了把公权力和私权利同时揉进探矿权和采矿权而造成混乱,而且使其他民事主体在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过程中的合法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很显然,无论是对于已有的矿业权理论还是现行相关法律的规定而言,重构后的矿产资源权都是革命性的。以此革命性的矿产资源权为基础的矿产资源法应该是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综合保护法,而不仅是现有矿产资源经济价值的归属与分配法。这是对我国现行矿产资源法包括立法理念和价值取向在内的诸多方面的变革,也是建设生态友好型和谐社会对我国矿产资源法修改所指明的方向。限于文章的篇幅和结构,笔者在此不对矿产资源法的具体变革展开详细论述,仅以对矿产资源权重构的思路和框架之论述权作引玉之砖。

注释①寇志新: 《民法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425 页。②王启富: 《法律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951 页; 查全衡: 《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再创辉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1995 年油气资源管理工作会议文件选编》,第 8 页; 崔建远: 《准物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 179 页。③⑨瑏?瑡瑐瑨?瑑?瑢瑒瑣?瑒?瑥崔建远: 《准物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 179—180、180、182—185、185、185、216、217 页。④⑩瑏瑣??瑐瑦张冲: 《矿业权法律属性辨析》,《河北学刊》2010 年第 5 期。⑤彭万林: 《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 296 页。⑥瑏瑩??瑐瑩瑑瑥?朱晓勤、温浩鹏: 《对矿业权概念的反思》,《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年第 1 期。⑦瑑?瑦康纪田:《在制度变迁中重构矿业合同———兼议矿业权的虚无性》,《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年第 1 期。⑧江平主编《中国矿业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 56 页。瑏?瑢?瑏瑨瑐?瑠瑐瑣?瑐瑤?瑑?瑨李显冬主编《中国矿业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105、103、142—143、139、141、66 页。瑏?瑤余振国: 《论矿业权的物权属性及其法律完善》,《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1 期。瑏瑥?房绍坤: 《用益物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年第 3 期。瑏?瑦屈茂辉: 《用益物权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282 页。?瑏瑧肖国兴、萧乾刚: 《自然资源法》,法律出版社,1999 年,第 323 页。瑐瑡?康纪田: 《采矿权并非用益物权的法理辨析———与中国政法大学李显冬教授商榷》,《时代法学》2008 年第 2 期。?瑐瑢瑑瑧??瑒瑦李显冬、刘志强: 《论矿业权的法律属性》,《当代法学》2009 年第 2 期。瑐瑥?康纪田: 《采矿权应归属自物权而不属准物权———兼与〈准物权研究〉的作者商榷》,《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 年第 6 期。瑐?瑧张俊浩: 《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631—633 页。瑑?瑠陈华彬: 《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 年,第 87 页。瑑?瑡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年,第 90 页。瑑?瑣虽然社群主义者极力反对并批判自由主义者的权利优先观点,但到目前为止,社群主义者还没有能够把权利观念从人们的思想主导地位上去除掉。瑑?瑤虽然探矿人对其获得的地勘成果享有一定的利益,以至于有学者主张探矿权为知识产权,但地勘成果本身并不是探矿人所追求的利益目标,而是探矿人在追求其主要利益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并且,各国法律一般都规定探矿人负有向国家交汇地勘成果的义务。因此,地勘成果到底应归谁所有还有待探讨。瑑瑩?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 17条明确规定探矿人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汇交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第二条进一步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及管辖海域从事地质工作的单位或个人,都应当按照该办法的规定向国家汇交地质资料。汇交的地质资料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 1) 附有矿产储量委员会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对地质资料审查批准的正式文件,或者委托单位对地质资料正式验收的凭据; ( 2) 完整、齐全,经行政、技术负责人和编写人签名盖章,并盖有汇交单位的印章; ( 3) 资料正文及其附件的规格为: 长 27 厘米,宽 19 厘米( 标准16 开本) ; ( 4) 文字报告编有页码,并印有章节、附图、附表及附件目录; ( 5) 正文、附表、附件不得用易锈蚀的金属物装订。由于地质资料是探矿人完成国家委托任务的成果,所以地质资料的权利由国家享有,国家对地质资料实行有偿使用。瑒?瑠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 16 条之( 七) 明确规定,探矿权人可以自行销售勘查中按照批准的工程设计施工回收的矿产品,但是国务院规定由指定单位统一收购的矿产品除外。?瑒瑡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 16 条之( 六)明确规定,探矿权人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瑒瑢?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第 12 条规定,国家实行探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探矿权使用费以勘查年度计算,逐年缴纳。

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篇6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影响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矿产资源的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开发矿产资源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开发不合理,则会对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比如,不合理开采石油,会导致酸雨的形成,也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下面,将对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进行详细地阐述。

1.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1.1对地下水、地表水的影响

开采矿产资源,破坏了矿区原有的地质结构,也破坏了地下水的涵养结构,对地下水的流向、流量、贮存以及补给产生了影响,进而对矿区附近的地表水产生了影响,直接影响着矿区附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情况。如果矿区长期排水、疏通水道,那么矿区的地下水则会逐渐枯竭,导致矿区的地下水位降低或者是井泉干涸断流。开发矿产资源,也会改变矿区地表水的径流条件、地表水的分布情况,比如,会改变地表水的流向、流量、断流以及汇集场所,从而阻碍着水域用水功能的充分发挥。采矿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场的淋溶水、选矿的工艺废水、尾矿库的溢流渗透水以及矿区的生产生活污水等会流入矿区周围环境中,严重破坏了周围的农作物,流入附近的河流则产生了水污染。一旦被污染的河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则会导致更大范围的水污染,对生物的成长以及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矿区的生产废水主要包括悬浮物、酸以及一些有害物质等,酸性水的主要来源渠道是煤矿的井矿水。由于废水的面积在逐渐扩大,从而造成矿区周围的水质恶化,部分有毒物质超标,从而产生1.2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我国土地总面积大约有9.6亿ha,而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10,平均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ha,低于世界平均耕地面积。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土地遭到了严重破坏,可耕土地资源急剧减少。开采矿产资源,占据和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我国由于采矿而占据的土地面积高达586万ha,遭到破坏的土地面积高达157万ha,每年破坏耕地面积在以4万ha的速度增加。随着矿业废弃地的不断增加,大量可用耕地被占用,破坏耕地面积大约有26.3万ha。我国现有煤矸石山大约有1500座,历年堆积量高达30亿吨,占地面积已经超过5000ha。而各类尾矿累计达到25亿吨,并且每年以3亿吨的速度在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大量的土地被占用,同时也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以及动植物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1.2 矿产资源开发对森林、草地资源的破坏

目前,由于开采矿产资源而破坏的森林面积高达106万ha。根据有关的调查研究表明,矿产资源开发占用森林面积最多的省份依次是黑龙江、四川、山西以及江西。目前,我国的森林面积为1.34亿ha,森林覆盖率大约为13.9%,在200多个国家中,我国的人均占有森林面积排名136位。因此,需要重视矿区开发而引发的森林资源的破坏的问题。全国矿山开发占用草地面积为26.3万ha。我国的草地退化日益严重,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草地退化率为16%,目前草地退化率已经上升到37%,并且每年在以67万ha的速度递增。

1.3 “三废”污染

矿区的“三废”是指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弃和废渣。“三废”的产生严重影响着周围的生态环境。在开采矿产资源和选矿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虽然有点矿山企业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处理废水,但是很少有企业做到了零排放。对于一些中小型矿山企业而言,由于企业的废水处理技术比较低,无法对废水进行有效地处理,结果导致企业随意地排放废水,从而对周围的水源、土地和大气产生了严重的污染,直接威胁着人类的饮水安全。根据资料数据显示,有色金属选矿中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磷以及硫等有机物,给周围的水源、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目前,我国矿区的废渣排放量非常大,以矿山排放的废石为例进行分析,生产1吨金属或者煤需要消耗和排放的废石以及矿石高达几百吨。由此可见,随着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废石和废渣的排放则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和废渣,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气,比如硫化物、氮化物以及碳化物等有害物质,在采掘和废碎矿产资源的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造成环境污染。由于企业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处理矿产资源中产生的废气和粉尘,也会对周围的环境、水资源和人类的安全产生威胁。

2. 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2.1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矿山保护的经验,比如美国、日本等国家颁布了《矿山保护法》,而我国与矿山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对矿山保护提出了一定的规定,没有将矿山保护的法律法规具体化,目前还没有详细的且成文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法律法规。因此,我国需要根据矿区开发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与我国国情相符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法规。

2.2 实施土地复垦措施

矿区土地复垦主要是指在矿山建设和生产的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治理破坏的土地,将土地恢复到可以利用的状态。目前,我国的土地复垦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还没有颁布一套完整的与土地复垦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是在有关的法律法规中提到了土地复垦的某些条款,同时,也没有制定详细的矿区技术标准,从而导致复垦积极性不高。因此,国家需要专门颁布与矿区土地复垦相关的法律,促使矿区开发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在进行土地复垦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土地复垦方式,综合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矿区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复垦积极性。

2.3 开发与保护并行

在开发矿产资源时,需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开发矿产资源之前、开发中、开发后,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在开发矿产资源之前,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仔细勘察矿区周围的环境,尤其需要勘察地质条件;在开发矿产资源过程中,尽可能少占用或者是不占用耕地、农田等。在开发后,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周围的环境污染,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土地资源及时恢复,比如进行土地复垦,或者是将采剥与复垦同时进行,这样不仅恢复了矿区的植被,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3.总结语

综上所述,矿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增加了矿山环境治理的工作难度。因此,需要及时财务有效措施改善这种情况,在开发矿产资源过程中,对出现的环境问题深入研究、认真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达到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的目的,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欣、周晓山. 如何构建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模型[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1.11(21):121-122

[2]李国东.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3):109-110

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篇7

武焕娜(1994-),女,汉,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大学本科。

摘 要: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坚实保障。长期以来受暴利的刺激,加之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资源面临枯竭的厄运,并使矿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因此必须尽快健全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以此来遏制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补偿;矿产资源

一、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一)制度现状

1.生态补偿费。中国最早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费的征收肇始于1983年,1983-2001年间很多省市政府纷纷出台规范性文件试行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征收的标准不尽相同。主要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恢复。总之,由于20世纪90年代法律的缺失,乱收费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补偿费征收乱象丛生。直到2002年全国才开始整治乱收费。许多地方的生态补偿费征收被取消。

2.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2000年国土资源部提出实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规范性文件。自此,全国建立起统一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现仍处于实验试点阶段,还未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各地保证金的实施也是在摸索中进行,且存在对象不明确,征收标准和范围不统一等问题。

3.可持续发展基金。为了矿产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针对矿产资源枯竭地区的现状,2007年《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启动了可持续发展基金在山西的征收。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征收,是对矿山环境治理恢复采取一揽子治理的政策和措施。对于废弃矿山历史遗留问题采取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方式,对于现有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缴存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但是可持续发展基金每一部分中都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因此,具体如何合理配有待进一步细化。

(二)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没有形成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导致实践中难以操作,进而影响了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的恢复。由于中央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没有统一的规定,导致地方立法没有法律政策依据,地方试点推进陷入僵局很难推进。

2.保证金制度适用范围不够宽。现在,全国大部分省份开始逐步试点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障金制度。但是现在建立的新规章制度只是适用于当前新开发的矿山,而对于长期以来历史遗留的矿山开发环境破坏问题并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保证金制度的内容仍然没有满足现实的需要

3.生态补偿量化难。尽管我国推行了“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生态补偿的普遍原则。但涉及到具体补偿行为时,补偿不易量化,补偿主体和受体关系并不明确,操作性差。

4.市场补偿难到位。目前,我国生态补偿还未形成切实有效的实施机制。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推动。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中央专项资金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配套,但由于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财力有限等原因,实际到位配套率不高。

二、国外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一般规定

1.美国。美国是最早制定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政策的国家,1920年通过的《矿山租赁法》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1939年西弗吉尼亚州颁布了《复垦法》,这是美国第一个和采矿有关的法律,大大促进了矿区环境的修复治理工作,此后各州纷纷运用法律手段对矿区环境的修复治理工作进行管理。1977年,美国国会颁布《露天采矿管理与复垦法》,它确立了恢复治理(复垦)基金制度、矿区复垦许可证制度、恢复治理(复垦)保证金制度三大生态补偿制度。

2.德国。在矿山环境治理方面,实行采矿许可证制度,采矿许可证的签发必须以一份具体矿山关闭报告为准,内容包括停止作业的详细技术可行性说明与关停期限,需经矿业主管部门批准。在采矿许可证获批前还需缴纳必须的矿井关闭与复垦保证金。矿山企业在开发前,除了留足矿区复垦所需资金外,还必须严格制定矿区复垦计划,对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占用的森林、草地等,实行等面积的异地补偿。

3.澳大利亚。20世纪80年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开始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产业进行全面整理,主要有1986年的《环境保护法》、1990年的《矿产资源开发法》、1995年的《挖掘工业发展法》和1994年实施的环保行业评估计划等。相继确立了土地复垦计划书、环境评价书和复垦保证金等制度。

三、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

针对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立法状况、存在问题和对国外的借鉴,结合实际国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

(一)构建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

针对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但缺乏相关配套制度的实际,应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首先,要建立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评价机制,及时总结和推广制度实施中的好经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不断改进补偿制度。其次,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的参与权,完善公共参与制度。要制定严格的公示程序、听证程序,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强化生态补偿激励措施,以“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健全相关的措施,有力保护生态环境。

(二)进一步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

目前作为发展中国家,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千头万绪,许多地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的有限性导致生态恢复与治理的成效收到了严重制约。为此,必须进一步拓宽提高探矿采矿权使用费的标准,弥补国家财政经费的不足;对现有的矿产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进行改革,将两者合并为权利金,并提高征收的标准。

(三)以立法方式完善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

当前,应通过国家立法的方式规定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使该制度的实施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要区分保证金的征收类别,将其划分为一次性保证金、阶段性保证金,充分发挥不同类别保证金对防止生态环境保护破坏方面的作用。将矿产企业缴纳环境恢复保证金的情况纳入企业征信系统,对失信企业依法进行贷款限制、行政处罚等惩戒。(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德林,谷宇宙,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立法现状与完善,人民论坛,2014

[2] 王小萍,闫立宏,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以现行矿产资源法律税费法律制度为分析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

[3] 王世进,卢俊辉,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

[4] 侯丽艳,王思佳,郭伟超,中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

[5] 落志筠,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

[6] 丁岩林,李国平,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政策演进与展望,环境经济,2012

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篇8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矿业企业;成本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转变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逐步加深,市场对于矿业企业的竞争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的提高矿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是现阶段矿业企业在管理和经营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从成本核算和控制方面出发,能够促进企业的高效运转。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完善业务流程,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核算管控体系,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的整体利润率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的成本管理方法有成本系数分摊法、作业成本法、成果法、完全成本法等,比较准确和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是作业成本法,这也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

一、作业成本法在矿业企业的应用

1、作业成本法概念和基本原理

(1)概念。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在上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逐步兴起的先进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以“成本动因驱动”理论为基础,以作业为核心,通过分析资源动因,并对资源费用进行确认、计量和归集,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把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上,再通过分析作业动因,确认、计量、归集上一个环节分配到作业上的间接费用,通过一定的方法和作业动因,把归集在作业上的间接费用再分配到产品和消费者的成本核算。

(2)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可以简要概括为产出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上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核算对象。先根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依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最终得出产品成本。

首先,作业耗用资源的过程意味着成本发生。也就是说,作业是导致资源消耗的直接原因。其次,成本计算对象耗用作业。这个过程意味着产出的成本来源于作业的贡献,或者说由于作业的实施才形成具有价值的产出。作业成本计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费用分配到同质的作业成本库而非生产部门,并计算每一个成本库的分配率;第二阶段是利用作业成本库分配率把费用分摊给产品,并计算产品成本。在这一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原则,即把重点集中在昂贵的资源上;那些随产品和产品类型变化而变化的资源,找出差异;注意那些与传统分配基础相关性差的资源需求。

2、矿业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原则

(1)成本科学合理性原则。在矿产资源、开发条件和生产管理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一般规律是矿石产量目标决定实物资产运行数量和生产业务量,进而决定成本总耗费。矿业企业充分考虑矿山地质条件与开发状况,根据完成矿石产量任务所需的实物资产运行数量和生产业务量来配置成本。

(2)成本管理精细化原则。矿业企业目前主要根据历史成本水平和本年实际情况分解目标和确定预算,最常用的指标是“吨矿成本”。矿业控制成本并不仅仅依靠“吨矿成本”这一最终成果,而是将成本控制深入到勘探、采矿、选矿、销售等各个系统和环节中,找到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和控制点。

(3)经济与技术相结合原则。在应用作业成本法加强成本控制过程中,矿业企业将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积极利用科技力量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参与并指导具体如何在生产经营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切实控制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矿业企业作业成本法的流程框架

(1)矿业企业作业成本法核算流程。在矿业企业中,按照作业成本法的产品消耗作业、作业耗费资源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作业成本的计算流程,详见表1。

(2)矿业企业作业成本法基本模型。矿业企业将作业中心所耗费的资源成本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会根据产品进行对象化,直接计入产品成本;间接费用会按其所在的作业中心,根据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再归集到对应的成本对象中。矿业企业实施的作业成本法基本模型如图1。

二、关键环节及实施建议

通过矿业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现状,找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1、作业成本法的关注环节

(1)详细确定和分析作业流程。矿业企业在实施作业成本法前必须针对各个工艺流程和环节特点,准确、详细的区分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基本作业中心,使得产品成本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在各个作业流程之中,便于管理者准确的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真正把作业成本法落实到位。

(2)合理确定各作业资源消耗情况。准确计算各个作业资源消耗价值为实现作业成本法提供了最为直观的依据。因此,企业要能够准确分析在各作业阶段资源消耗的具体情况,剔除那些未消耗资源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作业成本计量的准确。

(3)准确建立成本动因影响因素。对矿业企业而言,各生产阶段不同,成本动因也不同。例如选矿作业,通常包括碎矿作业、磨矿作业、浮选作业等主要分作业。其所消耗的成本动因应该是矿石量,各项作业所消耗的水电和药剂成本应按照矿石量来进行分配。通过准确的确定成本动因影响,就能够更为高效的实施作业成本法打好坚实的基础。

2、实施建议

(1)构建良好的实施环境。应在企业内部开展广泛的宣传工作,为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企业各部门员工意识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更新管理方法,明确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同时应着重强调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使员工意识到推广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需要各部门、各专业人员的配合协作。

(2)发挥充分的人力支持。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作业成本法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完善提供人力保障。一方面应加强组织领导,矿业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必须充分发挥管理层的协调和带动作用,不断强化组织领导,通过科学规划、宏观协调,在企业中有序开展作业成本法。另一方面应开展全员培训,通过培训使员工了解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应用方法以及现有局限性,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增强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充分的发挥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作用。

(3)依托先进的科技力量。应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实施提供科学支撑与保障。通过依托先进的科技力量,开发相关软件,健全会计核算系统,增强各作业环节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

(4)合理借鉴融合EVA理念,完善理论体系。由于在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中并未考虑资本成本,且其所提供的信息与企业价值的创造没有直接相关关系。因此,矿业企业应在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借鉴EVA理念,融合EVA对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创造的关注,在全面成本覆盖的基础上核算企业利润,提高在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下,产品成本数据与企业价值创造的相关程度。

三、结语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企业具体实际的作业流程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对矿业企业而言,其企业内部作业流程较为复杂,要全面掌握情况,确保作业成本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矿业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作业成本法是矿业企业完善成本管理,加强成本控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矿业企业明确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要点并有效实施,能使其在成本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有助于企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璇、张田田:作业成本法理论发展与应用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1(12).

[2] 郭莲: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与传统成本法比较视角[J].财会研究,2011(20).

[3] 邹丽: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产品成本动因分析[J].商业会计,2010(12).

上一篇:法律担保书范文 下一篇:个人给公司担保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