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证明范文

时间:2023-10-14 00:31:36

社保证明

社保证明篇1

2、在首页,点击【更多】。

3、屏幕向下拉,找到【社保服务】,点击【参保证明】。

4、输入缴费时间、结束时间,点击【查询】。

5、系统生成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证明的PDF文件。

社保证明篇2

办理资格初审手续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1.首次报考人员需提供以下材料:

(1)相应的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同时提供“学信网”电子注册备案表或提供由档案管理部门验证的毕业生登记表复印件;

(2)本人身份证(或军官证)原件及复印件;

(3)有效的业务工作证明(或在报名表指定处填写、盖章),同时提供劳动合同和社保证明(手册);

(4)网上下载打印的2016年度报名表;

(5)现工作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登记证复印件(加盖单位印章)。

2.已取得某一专业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报考“二级建造师相应专业考试(增项)”人员需提供以下材料:

(1)本人身份证(或军官证)原件及复印件;

(2)网上下载打印的2016年度报名表(“相应专业(增项)”考生)(加盖所在单位公章);

(3)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及复印件。

社保证明篇3

二、办理失业证须带如下证件:

1、身份证原件;

2、户口簿原件;

3、婚育证明《计生证》;

4、小一寸相片2张;

5、各类人还需要出具以下证明材料:毕业证书、学校证明、退学证明、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广州市职工劳动手册》、本人档案、工商部门发给的证明、解除挂靠关系证明、社区居委会出具的失业证明。

三、办理程序:

1、各类人员到所属社区居委会、学校、单位等出具领取失业证的证明;

2、到本街道办证大厅一楼出具有关的证件、证明,经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审批、盖章、办理《失业证》;

3、《失业证》年审只须带1-4项证件及原《失业证》直接到本街道办理。

4、《失业证》迁街的须到原所属区街办理失业人员关系转移介绍信(收回原失业证),再带1-4项证件到本街道办理。

四、注意事项:

由于《失业证》要上网登记,为确保信息准确,请办证本人亲自办理。

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领取2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满2年的,领取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满3年的,领取8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满4年的,领取12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满5年不足10年的,第5年领取1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以后每递增1年增加1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满10年以上的,领取2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对自谋职业的失业人员,可将其应享受的失业保险金一次性付给本人。

根据《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失业人员应在与用人单位终止、解除劳动(聘用)或者工作关系之日起40日内,持与用人单位开具的终止、解除劳动(聘用)或者工作关系的证明、户口簿、《身份证》和3张一寸免冠照片,到户口所在地的街道、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同时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手续。失业保险金自办理失业登记之日起计算。并从办理失业登记的次日起,持《身份证》、《失业保险金领取证》及《求职证》,按月领取失业保险金。因病不能亲自领取的,可委托亲属持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领取证》、《求职证》、《身份证》、医院诊断证明和代领人的《身份证》代为领取。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在本市迁移户口的,持《户口迁移证》、《失业保险金领取证》,到原户口所在地的街道、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关系和档案转出手续。并持《北京市失业人员关系转移介绍信》、《失业保险金领取证》、《求职证》、《身份证》和《户口簿》,到迁入地的区、县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迁入手续后,在迁入地的街道、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继续领取。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向街道、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

一、从事个体经营、兴办企业的,持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求职证》及《失业保险金领取证》。

二、户口迁往外省、市的,持《户口迁移证》、《失业保障金领取证》、《身份证》、《求职证》。

三、失业人员从事自由职业的,在办理了就业登记手续后,持《身份证》、《求职证》、《失业保障金领取证》和《就业登记卡》。

失业人员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后,不再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社保证明篇4

(一)认定对象

凡享受我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基本养老金的企业离退休(遗属)人员,均属生存状况认定对象。

(二)认定时限

企业离退休人员生存状况认定每年进行一次,时间为11月1日至11月30斤斤计较供养直系亲属的生存状况认定每年进行一次,时间为4月15日至5月15日。

二、认定方式

(一)社区、社保局认定

居住在我市城区内的企业离退休(遗属)人员,本人携带身份证、户口簿、离退休证(供养亲属证)到居住地所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办理认定手续;居住在我市农村地区的企业离退休(遗属)人员,本人携带身份证、户口簿、离退休证(供养亲属证)到社保局办理认定手续。上述人员中的高龄、体弱、重病、病危等人员,由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和社保局工作人员上门认定。

(二)协查认定

1、居住在我市行政区域外(国境内)的企业离退休(遗属)人员,向负责支付基本养老金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居住证明或居住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生存认定证明。

2、居住在港、澳地区的企业离退休(遗属)人员,向负责支持基本养老金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我国驻港澳台办事机构出具的居住证明。

居住在台湾地区的企业离退休(遗属)人员,向负责支持基本养老金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当地公证机关出具的居住证明。

3、出国定居的企业离退休(遗属)人员,向负责支付基本养老金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由我国驻该国使领馆出具的居住证明(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由当地公证机关出具证明)。

(三)走访认定

居住在我市行政区域外(国境内)的企业离退休(遗属)人员年龄偏大、健康状况欠佳、身份信息不完整的,通过信函调查、电话查询等无法确认其生存状况的,报营口市社保局,由营口市社保局组织实施入户走访认定。

继续坚持对居住在本辖区的高龄、孤老、重病、离休、劳模等“七种”人群送养老金上门工作。在义务服务的同时,准确掌握“七种”人群的生存状况。

三、认定机构及职责

由营口市社保局、我市社保分局、管理区、社区组成四级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实施企业离退休(遗属)人员生存认定工作。

(一)社保局职责

协助营口市社保局接转区内离退休(遗属)人员的生存认定工作;组织协调培训管理区、社区业务人员,指导管理区、社区开展生存认定工作;负责辖区内离退休(遗属)人员迁入、迁出的认定工作;汇总辖区内离退休(遗属)人员生存状况认定情况,并上报营口市社保局。

(二)管理区职责

协助社保局做好离退休(遗属)人员的生存认定工作;组织协调培训社区业务人员,指导社区开展生存认定工作;开展离退休人员生存认定的宣传、咨询、解答工作;汇总辖区内离退休(遗属)人员生存状况认定情况,上报社保局。

(三)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职责

掌握居住在本镇和社区的离退休(遗属)人员生存状况,重点掌握高龄、孤老、重病、特要、已动迁离开本镇和社区,到外市或国外定居探亲、未落实、需调整、死亡、失踪人员的情况;对居住在本镇和社区的离退休(遗属)人员进行生存认定,实行动态管理;对本镇和社区内高龄、孤老、重病及行动不便的人员上门认定;汇总本镇和社区离退休(遗属)人员生存认定情况,上报社保局。

四、有关规定

(一)完善数据

社保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离退休(遗属)人员数据信息,建立中心数据库,通过四级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详细采集并准确录入离退休(遗属)人员基本信息,及时传送和管理数据,对离退休人员实行动态管理。

(二)书面告知

社保局在办理企业离退休(遗属)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时,要书面告知其生存认定的时间、方式及其应尽的义务等相关内容。已经实行社会化发放的企业离退休(遗属)人员,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书面告知。

按社保局要求,享受企业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遗属)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本人姓名、住所、联系方式等生存状况的相关资料。

(三)死亡申报

企业离退休(遗属)人员死亡后,其法定继承人或被委托人必须在其死亡一个月内向社保局报告,并凭户籍注销证明、死亡证明或火化证明办理丧葬补助金、供养直系亲属定期生活补助费、一次性救济金及个人帐户养老金继承等相关手续。自其死亡次月起停发养老金(生活救济费)。

(四)暂停发放

企业离退休(遗属)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时停发其基本养老金(生活救济费):

1、办理社会化发放手续时,查无此人的;

2、不能按规定时间、方式提供有效生存状况证明的;

3、领取养老金(生活救济费)资格认定信息不全的;

4、社保经办机构有证据证明其死亡的;

5、其亲属向公安机关申报失踪并暂时注销户口的;

6、在两劳或服刑期间的;

7、下落不明的。

上述人员停发基本养老金(生活救济费)后,经社保局认定,仍具有领取资格的,从停发之日起恢复并补发养老金(生活救济费)。

(五)部门联动

社保、劳动、人事、财政、公安、民政、镇区、社区、企业等有关单位要密切配合,通过“防冒领”联动机制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遗属)领取养老金(生活救济费)资格认定工作,对其生存状况实行动态管理。

财政部门要配合社保局做好生存认定工作,及时核拨生存认定专项经费;公安部门要及时提供死亡注销户口人员名单;殡仪馆要按月向社保局提供死亡火化名单;企业按要求提供本单位离退休(遗属)人员生存状况的基本信息。

(六)奖励与处罚

对工作完成好的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提供虚假信息的,予以通报批评,并给予相应处罚,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社保局设立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和信箱,群众可以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对冒领养老金现象进行举报。社保局对举报人信息要严格保密。举报案件一经查实,将给予举报人500元奖励;涉案金额较大的,将给予举报人追回金额5%的奖励,最高奖励5000元。

以非法手段领取基本养老金(生活救济费)的,由社保局按有关规定追回全部非法所得,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骗取基本养老金的,查证属实后通报其单位,并通过新闻媒体曝光。

社保证明篇5

为贯彻《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的精神,我局先后印发了《北京市企业职工工伤范围和保险待遇暂行办法》(京劳险发〔1997〕228号)和《北京市企业劳动者工伤认定办法》(京劳职安发〔1997〕303号),对1949年10月1日以来的企业职工陈旧性工伤由我局进行认定并补办《工伤证》,对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工伤及职业病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进行认定并发《工伤证》。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已完成绝大多数陈旧性工伤认定工作。为进一步做好工伤认定工作,针对目前工作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要求,请你们认真贯彻执行:

一、认真掌握工伤认定标准,严格执行有关政策。

各企业要按照工伤认定政策规定,在劳动者发生工伤后,依规定时限及时报送《企业职工工伤认定申请表》和相关证明材料。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按照工伤认定的政策规定和标准,认真审核有关证明材料。遇有政策性疑难问题要及时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通报情况,慎重处理。对职工与企业有争议的认定案件,要详细调查取证,同时与企业主管部门配合,做好调解工作,化解矛盾。减少工伤认定争议引发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

二、企业或职工(家属)申请进行工伤认定的,必须按照政策规定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一)企业为职工申请工伤认定的应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1.《企业职工工伤认定申请表》;

2.受伤时的车间以上级别(含车间)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

3.受伤时的医院诊断证明(或住院病历);

4.重伤(1997年以后)人员要有事故报告书;

5.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重伤(1997年以后发生)的事故结案批复;

6.先进行伤残等级鉴定、后进行工伤认定的,报送鉴定表原件(复印件无效);

7.符合市劳动局〔1997〕228号文件规定工伤范围中的交通事故,报送企业出具的事故经过的详细证明材料、当时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裁决书或相关证明;

8.符合市劳动局〔1997〕228号文件规定工伤范围中的突发疾病,报送企业关于工作紧张的证明材料。

(二)职工(或家属)为个人申请工伤认定的应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1.《企业职工工伤认定申请表》;

2.受伤时的医院诊断证明(或住院病历);

3.符合市劳动局〔1997〕228号文件规定工伤范围中的交通事故,报送事故经过的详细证明材料、当时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裁决书或相关证明;

4.符合市劳动局〔1997〕228号文件规定工伤范围中的突发疾病,报送关于工作紧张的证明材料;

5.其它证明材料。

(三)企业与职工(或家属)对职工申请工伤认定有争议的,企业必须在接到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调查通知书》7日内提供不同意认定工伤的证明材料。企业逾期未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依据个人提供证明材料并调查核实后做出认定结论。

三、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公开办事制度、严格审核相关证明材料,按时限完成工伤认定。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按照工伤认定有关政策规定,制定办事制度并予以公布,接受企业和职工监督。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接受企业或职工(家属)工伤认定申请时,要按照本通知第二条要求严格审核相关证明材料。证明材料不齐全的,暂不受理并通知企业或职工(家属)限期(15个工作日内)补齐有关证明材料;不能提供完整证明材料的,驳回企业或职工(家属)工伤认定申请;受理企业或职工(家属)工伤认定申请后,发现申请方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驳回工伤认定申请。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受理企业或职工(家属)申请,应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认定,特殊情况在60个工作日完成认定。

四、1999年9月底结束1997年10月1日以前陈旧性工伤认定工作。

1997年10月1日以前工伤及职业病的申请认定最后时限为1999年9月底。企业或职工(家属)逾期未提出认定申请的视同为放弃权利。

各企业及主管部门要将此规定告知职工。由于企业原因造成职工未能申请陈旧性工伤认定所引发的问题,由企业承担相关责任。

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通过新闻媒体将此规定告知企业和职工。

五、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分工负责。

鉴于1997年10月1日以前的工伤及职业病的认定和《工伤证》补发工作已基本结束,为圆满完成这项工作、方便企业和工伤职工,自本通知之日起,对1997年10月1日以前的工伤认定问题,已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受理的工伤认定案例,仍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理;自本通知之日后企业或职工(家属)申请工伤认定的,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分别负责办理。

对1997年10月1日以后发生的工伤,继续由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分级办理。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直管企业的工伤及职业病的认定工作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保险处负责办理,其它企业的工伤及职业病的认定工作由企业所在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办理。

六、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企业要在9月底前完成本企业工伤职工建档工作,企业主管部门要在10月底前按照全市统一格式完成本系统工伤职工档案和数据计算机录入工作,区、县劳动(社会保障)局在11月底前完成属地企业工伤职工档案和数据计算机录入工作,全市在12月底完成企业工伤职工档案和数据计算机录入工作。

社保证明篇6

马志华

天津市北方公证处

内容摘要:公证制度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具有准司法性和非诉性的特点,是国家设立的一种预防性司法制度,是国家“为当事人双方提供的不用武力

解决争端的方法”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变革,时代赋予了公证制度新的内涵和价值,作为行使公证职能的证明机构---公证处在社会服务体系中发挥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公证制度、公证价值、社会服务

一、公证的价值

价值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和法学理论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价值

是内在的主观的概念,它所提出的是道德的、伦理的、美学的和个人喜好

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定义: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

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公证制度是国家为了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稳定社会经济,民事流转

秩序,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设

立的一项预防性司法证明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证机

构作为依法行使国际证明权的法律服务机构,其职能应有利于实现法的基

本价值。也就是说,公证法律制度应与各部门法具有共同的最基本的价值

取向,这是由法律制度价值选择的普遍性决定的。公证的价值,是指公证

本身所固有的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公证对价值主体的某种

效用。公证的价值目标是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要,通过对非争议、非诉讼

的既存事项,依法进行真实、合法的判断性证明,从而实现预防纠纷、防

患未然、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目的。② 因此“公正”是

公证价值的根本,“提供社会法律服务”是公证价值的基点,“预防纠纷”

是公证价值核心。

1、“公正”是公证价值的根本

美国哲学家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

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正义也是公证制度的首要价值,是公证制度建立

的合理依据之一,公证正义是启动公证程序的逻辑起点。

正如有学者提到的,“除了调解和裁决纠纷的官员外,公众的安定还需

要有其他的公务人员,这些公务人员对于当事人既是无私的顾问,也是他

们一致的公正的表述人,他们使当事人明白对契约应当承担的全部义务,

明白的表达了当事人的这些义务,并赋予契约以公证性质和终审裁决的效

力,他们使当事人保持对契约的记忆,并且完整的保管契约文本,防止善

意人之间产生分歧。同时使那些贪婪的人放弃提起不正当要求的念头。”③

公证可以证明各种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通过保障真实与合法从而保持中立,使当事人的利益得到平衡,正是通过

公证这一途径,实现了实质上的公正。

2、“提供社会法律服务”是公证价值的基点

《公证法》第6 条规定:“公证机构是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

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公证机构行使公证职能

的过程便是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公证人作为市场经济中从事法律服务的

中介主体,通过向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成为各主体间沟通的纽带。

提供法律服务也是公证制度从法律萌芽之初到现今永恒的核心,正如国际

拉丁公证联盟前主席安贝尔托.波拉所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任

何其他的法律制度都不能像公证制度那样对个人和国家提供如此的实利和

安全保障。”这种“实利和安全保障”便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服务实现的,包

括诉讼与非诉讼的法律服务,因此,提供法律服务是公证价值的基点。

3、“预防纠纷”是公证价值核心

《公证法》的第一条明确规定:“为规范公证活动,保障公证机构和公

证员依法履行职责,预防纠纷,保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

益,制定本法。”可见,我国将“预防纠纷”,保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

组织的合法权益纳入到立法宗旨之中,体现了公证立法的最终目的,并确

立了我国公证制度的价值定位,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我国,公证制度的

定位是一种预防性的法律证明制度,故有人把公证称作解决纠纷的第一道

防线。

《公证法》第36 条规定:“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

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

除外”。第37 条规定:“对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

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或履行不适当的,债权人可以依法

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可见,公证机构出具的公证书具有证据

效力、强制执行效力。此外,公证书还是法律行为成立的形式要件,是国

际通用的法律文书,公证制度发挥着其他制度无法替代的预防纠纷作用,

“预防纠纷”是公证价值核心。

二、社会服务需要公证保驾护航,公证服务依托社会服务实现自身价

值。

公证制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

进步而产生和发展。“公证制度产生在初级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古罗马,决

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④这是因为商品经济是公证制度赖以

生存的土壤。随着商品交易的日益频繁,人们需要对重要的商品交易进行

证明,从而消除陌生人之间的隔阂,确保交易安全。原始证明制度的出现

便满足了当时社会的这一证明要求。并且,随着证明制度的不断发展,证

明服务也越来越频繁化、正规化,服务的深入增加了这一制度的社会认知

度,使得证明得以更加蓬勃发展,如此便形成了公证证明制度与社会服务

的良性互动,双方相互促进。

1,、公证是信用的表现形式,社会需要诚信。

公证制度是一项重要的信用制度,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经济越

发达,对诚信的需求就越突出,“诚实信用”是公证行为法律效力的伦理依

据。孔子曰:“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作为中华民

族延续至今的传统伦理规范,在当今社会仍然熠熠发光。

公证是行使国家证明权的中介机构,公证制度是一项国际通行的重要

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项法律制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需要公证发挥其服务、监督、沟通、公正作用。随着依法治

国的推进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人们会更多地自觉求助于公证法律服务,社

会对公证的期望也会大大提高,不但要求公证能够确保真实、合法,而且

还要公平和公正地平衡当事人的权利。

2、社会和谐发展,需要公证

(1)公证制度维护了社会秩序,公证作为一种预防性的法律证明制度,

具有重事先防范、方便群众、贴近基层和低成本、效果好的特点和优势,

有利于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实现人民的安定团结,

而良好的社会秩序、人民安定团结的局面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

目标。“建设和谐社会”要实现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人与自然的

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 …。和谐社会

的价值观指导我们的眼界不能只盯着自己,还要关注与自身联系的一切事

物。用马克思“万物皆联系”的哲学观点来说,只有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才会有个体长远、健康的发展。因此,公证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

要组成部分。

(2)公证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安全保障机制。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经济的增长,公证制度就是随着私有制的发展

而产生和发展的,可以换句话说,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才有了公证制度产

生的土壤,相反公证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是

相互作用,相互转换的。公证所具有的证明和预防只能可以为当事人为经

济活动时出具一个有力的证明,使双方甚至多方之间相互信任,在信任的

基础上进行进行彼此的博弈,这样就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外部

化境保障。

结语:公证价值的实现需要内部完善的同时也需要外部的支持,公证

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社会公众对公证文化的褒贬将决定公证事业的盛衰。

参考文献:

①田春生:《从制度角度看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载《经济全球

化与发展中国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259 页。

②百度百科,公证 公证的价值

③肖建华:《公证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载《诉讼法学研究》(第二卷),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年版,第359 页。

社保证明篇7

根据市政府《*市少年儿童住院及大病门诊医疗保险试行办法》规定,自*年9月1日起,我市将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少年儿童实行医疗保险。现就在办理少年儿童医疗保险过程出具计划生育证明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适用人员

*市户籍的少儿,须提供经现居住地社区工作站(居委会)核验合格的母亲的《计划生育服务证》。非*市户籍的少儿,须提供现居住地街道计生工作机构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

*市户籍的少年儿童,母亲属非*户籍的,提供现居住地街道计生工作机构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

离异或丧偶的男方抚养子女的,母亲为49周岁以上的,提供现居住地街道计生工作机构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所需材料由各区具体规定)。

二、《计划生育服务证》核验程序

(一)所需材料:参保少儿母亲《计划生育服务证》、近三个月本市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母亲孕情检查证明。

(二)办理部门:现居住地社区工作站(居委会)。

(三)办理程序:参保少儿父母持(一)项规定材料到办理部门填写“计划生育服务证情况核实表”(见附件)。核实表情况与服务证登记情况一致的,由社区工作站(居委会)在服务证“查验记录”中盖上核验章。核实表情况与服务证登记情况不一致的,应提供相关变动情况证明,经社区工作站(居委会)核实后在《计划生育服务证》上进行变更登记后加盖核验章。

未办理《计划生育服务证》的,应到户籍地社区工作站(居委会)办理。户籍地社区工作站(居委会)办理《计划生育服务证》的同时应加盖核验章。

(四)办理时限:申请人提交材料齐全的,应当场办理。如需进一步核实情况,可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关材料,在材料提交齐全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予以办理。

三、计划生育证明出具程序

(一)所需材料:参保少儿母亲《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广东省内持《计划生育服务证》)、父母结婚证、全家户口本、母亲节育证明(49周岁以下的已婚人员,提供本市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证明;超计划生育的,提供本市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绝育证明),属政策外生育的,还须提供社会抚养费征收票据。

(二)办理部门:计划生育证明由现居住地街道计生工作机构出具。街道计生工作机构可委托社区工作站(居委会)办理独生子女参保父母的计划生育证明。

(三)办理程序:参保少儿父母持(一)项规定材料原件及复印件一套到办理机构办理。工作人员核实原件后留复印件退原件并受理申请。

(四)办理时限:申请人提交材料齐全的,应当场办理。如需进一步核实情况,可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关材料,在材料提交齐全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予以办理。

四、其他要求

社保证明篇8

关键词:交强险;肇事逃逸;追偿

引言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井喷式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可谓是逐日激增,根据公安部交管局的最新数据,截至2014年8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19亿辆。在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交通事故压力更加考验着这个社会和公众的承受能力。仅拿河北省来说,去年河北全省大约每天发生13起交通事故。其中适用一般程序办结的交通事故是5010起、死亡2499人、受伤4542人、财物损失4951万元。①

在这么庞大的案发量当中,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因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而尤为引人关注,巨额的赔偿成为肇事者逃逸的首要因素。有人会讲,既然保险公司会在交强险范围内赔偿,逃逸也不是必然引起肇事者承担巨额赔偿费用,但是笔者想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再次思考一下,交通肇事逃逸的损害赔偿责任究竟由谁来承担最后的不利后果才应该是合理的。

交通肇事逃逸就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责任,故意驾驶车辆或者弃车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情形。我们所说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指由承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产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了本机动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交强险”涉及我国两亿多辆机动车,保障全国十几亿公里道路和非道路通行者的生命财产安全。②

在我国,关于交强险对交通肇事逃逸的赔付的法律规定和相关规范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三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第一和第二款、《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垫付与追偿条款。

笔者以为,对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法律未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在垫付赔偿后具有向侵权人追偿的权利是否合理有待商榷,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略陈管见:

一、 法理学分析

中国古代刑法中有“举轻以明重”的原则,所谓“举轻明重”,是指当一个比它社会危害更轻的行为在刑法中都规定为犯罪,这个行为当然更应该作为犯罪来处理。我们知道,法律规则要求严谨、简洁,法学的研究方法也包括逻辑分析方法和语义分析方法,由于立法语言和立法技术的缺陷,法律条文不可能把所有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收录其中。对此,我们在遇到法律规则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时,就应该运用法律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论证,以期能够得到最符合实质正义的结果。具有两千余年历史的中国古代刑法中存在着诸多至今仍有价值的法律适用原则,其中“举轻明重”原则对于当代的法制建设就很具有适用意义。

但是很长时期以来,大多数人总是把“举轻明重”制度与类推制度混为一谈。在1997年刑法取消了类推制度以后,理论研究者、司法实践人员更是对“举轻明重”原则过而不问,因为在他们看来,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保护人权,“是对个人自由的基本保证”。③“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是绝对的真理。的确,举轻明重原则在关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重大人身权益乃至生命权的刑法领域不予适用体现了立法者对生命和人权的尊重,④理应得到现代社会和现代刑法的认可。

但是,刑法领域之外的其他法学世界,并不一定排斥“举轻明重”原则来释放异彩,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来体现。民法上的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行政法的公正原则、公平原则都蕴含着“举轻明重”原则的精髓。“举轻明重”原则应用于非刑法领域,有利于补充法律规定的空白、完善法律制度,有利于实体正义的实现。

交通肇事逃逸对受害人所造成的损害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对受害人生命和健康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其社会危害性绝不亚于驾驶人醉酒驾驶和无证驾驶机动车。虽然我国法律目前还没有将交通肇事逃逸列为法定的保险公司追偿事由,但是既然法律法规将醉酒驾驶和无证驾驶都列为承保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公司赔偿第三人人身损害后向当事人追偿的事由,由侵权责任人承担最终的不利后果。那么在侵权责任人过错程度更为严重的肇事逃逸的场合,更应由直接侵权责任人承担最终的不利后果,也就是说承保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公司在赔偿第三人人身损害后享有向侵权责任人追偿的法理学依据。

二、 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这样看来,在交通肇事逃逸的场合,承保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公司赔偿第三人人身损害后主张向侵权责任人追偿权的举证责任似乎在保险公司,但是驾驶人的逃逸致使交警部门无法核实驾驶人是否取得驾驶资格或者是否取得相应驾驶资格的、驾驶人是否醉酒、服用国家管制的或者品后驾驶机动车,尤其是服用醉酒检测和和品的检测,在一定时间过后使检测成为不可能,也就是使保险公司举证证明交通事故发生时驾驶员不具有相应的驾驶资格或者具有醉酒、服用国家管制的或者品的正当权益不复存在。

根据“证据妨碍理论”,不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故意或过失的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使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无法提出证据,使待证事实无证据可资证明,形成待证事实是否存在状态不明,故而在事实认定上,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的事实主张,做出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调整。⑤放在交通肇事领域,也就是说,因为驾驶人的逃逸导致是否存在交强险垫付追偿的情形不能确定,则推定事发时具备追偿的几种法定情形,由逃逸者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

三、社会价值角度分析

假设肇事者肇事时的确存在无相应驾驶资格、醉酒、服用国家管制的或者品的情形,那么当交通事故发生后摆在他面前的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选择逃逸,交强险的保险公司会代自己赔偿第三方受害者且不会再向自己追偿;第二种则是选择不逃逸,选择不逃逸,就表明自己甘愿接受,接下来所面临的一切后续问题,这种情况下只有等待交警部门检测出自己是否取得相应驾驶资格、驾驶人是否醉酒、服用国家管制的或者品情形,交强险保险公司拒绝赔偿或者在赔偿第三方后向自己追偿相应的保险金额,甚至在醉酒的情况下被判处危险驾驶罪。

人性的逻辑起点就是趋利避害,⑥根据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可知,肇事者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逃逸的可能性更大,保险车辆肇事后,驾驶人未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现场、救治伤者、防止损失扩大,而是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和善良风俗逃离现场,致使交警部门无法核实驾驶人是否取得了驾驶资格或者是否取得了相应的驾驶资格的、驾驶人是否醉酒、服用国家管制的或者品后驾驶机动车。若在这些情况都无法查清的情况下就要求保险公司进行无条件赔偿,那么就是放纵对人的生命和健康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间接的鼓励肇事者逃逸,而这必将对我们社会稳定公序良俗带来不利影响,与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相悖。康德说:“如果公正和正义沉沦,那么人类就再也不值得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⑦我们的法律是要保障和维护绝大多数公民的利益的,法律绝对不能违背人类的良知,“惩恶扬善”必须成为法律和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法律和相应的法规制度设计也应与时代和社会的正义良知看齐,并且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也要做出适应的调整,要敢于承担,勇做人类向善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诚然,法律的演变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从粗陋到完善,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同样交强险的制度设计也是一样,必然的要经历这样一个复杂而漫长且不断修正的过程,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违正义的逃逸者承担最终自己本应该承担的不利后果,封堵住制度的漏洞,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法律制度,使得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更加公平、更加正义、更加完善,从而进一步保障人民工作、生活更加美好。(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许飞琼:《责任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2]王绪瑾:《财产保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3]刘子操、刘波:《保险学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7月第四版。

[4]李继远主编:《交通肇事案探析》,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版。

[5][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瑜粉红:《交通肇事罪疑难问题探讨》,载《南都学坛》,2004第6期。

[7]侯国云:《交通肇事司法解释缺陷分析》,载《法学》,2002年第7期。

[8]高铭暄、马克昌等著:《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9]李永泉:《民事诉讼证明妨碍理论研究》,载《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一版。

[10]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四版。

[11]郭金龙主编:《中日机动车辆保险市场比较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3月第2版。

[12]庹国柱:《保险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修订第3版。

注解:

①数据来源于证券日报2014年9月18日。

②《责任保险》许飞琼,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420页。

③[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115页。

④高铭暄、马克昌等著:《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⑤李永泉:《民事诉讼证明妨碍理论研究》,载《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1版。

⑥《王权论》第二章第二节。

上一篇:学生责任书范文 下一篇:销售责任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