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医药合同范文

时间:2023-11-08 06:18:06

医疗医药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篇1

乙方名称:_________

项目名称:_________

合同名称:_________

招标编号:_________

本合同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由_________(医疗机构名称)为甲方,_________(投标企业名称)为乙方,双方根据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_________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结果,依据_________市_________年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招标议价文件》要求,经甲、乙双方协商,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按以下条款和条件签署,签订此项药品购销合同:

一、药品名称、规格、剂型、包装、厂家及中标价:见附件(中标成交药品目录)

二、合同金额: 以实际发生金额结算。

三、技术资料:乙方应向甲方提供中标药品品种的有关技术资料。

四、采购范围、采购方式、交货期、交货地点及交货方式:

采购范围:甲方必须在自己定标产品中给相应的投标企业提交采购订单。

采购方式:甲方必须通过_________招采平台采购。

交货期:乙方通过_________招采平台接到甲方采购订单后,在自己承诺的供货时间内交付药品。

交货地点:_________.

交货方式:现场验收、网上记录。

五、付款方式

药品到货经双方验收合格后,由甲方在_________天内按合同总价付款给乙方。

六、质量保证

乙方应按合同附件(中标成交药品目录)规定药品的规格、剂型、包装、生产厂家、中标价向甲方提供中标药品。因药品的质量发生问题的,乙方应负责免费更换或退货。对于达不到使用要求者,经双方协商,可按以下办法处理:

(1)更换:由乙方承担所发生的全部费用。

(2)贬值处理:由甲乙双方协议定价。

(3)退货处理:乙方应退还甲方支付的货物款,同时应承担该货物的直接费用(运输、保险、检验、货款利息及银行手续费等)

如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乙方在接到甲方通知后_________小时内到达甲方现场。

在质保期内,乙方应对货物出现的质量及安全问题负责处理解决。

七、药品验收

乙方交货前应按出厂规定的检验方法,对产品做出检验。其记录附在质量证明书内,作为甲方收货验收和使用的技术条件依据。但有关质量、规格、批号、产地、数量或重量的检验不应视为最终检验。乙方检验的结果应随药品交甲方。

八、违约责任

甲方无正当理由拒收货物的,甲方向乙方偿付货物款总值的百分之_________的违约金。甲方逾期验收,或逾期支付货物款的,甲方向乙方每日偿付货款总额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乙方所交的药品品种、规格、技术参数、质量不符合合同的规定标准的,甲方有权拒收货物。

乙方在五个工作日内不能送货到甲方时,乙方向甲方每日偿付货款应送货款万分之五的违约金。

九、不可抗力事件处理

在执行合同期限内,任何一方因不可抗力事件所致不能履行合同,则合同履行期间可延长,其延长期与不可抗力影响期相同。

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应立即通知对方及金药商务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并寄送有关权威机构出具的证明。

不可抗力事件延续_________天以上的,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并通过监督领导小组的审核后,确定是否继续履行合同。

十、仲裁

双方在执行合同中所发生的一切争议,应通过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按合同事先约定条款,向招标经办方和监督领导小组提交仲裁或向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

十一、合同生效及其它

合同经双方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生效。

乙方投标文件的内容及其澄清内容构成本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投标文件或澄清的内容与本合同条款不符,以本合同的条款为主。

合同执行中,如需修改和补充合同内容,由双方协商,并在监督领导小组同意下,另签署书面修改补充协议作为主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合同有效期为_________年(_________个月,合同_________未满的药品除外),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_________招采平台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法人代表(签字)_________

法人代表(签字)_________

委托人(签字)_________

委托人(签字)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电传:_________

电传: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

帐号:_________

帐号: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

签订

地点:_________名称

QQ群号

司法考试交流群1【网校学员进】 146824317

文秘站司法考试2【新手进】 159771096

文秘站司法考试3【资料共享进】 372224733

医疗医药合同篇2

摘要目的:探讨降低临时药疗医嘱率的方法,使临时药疗医嘱率降低。方法:成立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小组,调研科室临时药疗医嘱的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医护人员共同制定降低临时药疗医嘱率的细节,明确制度,加强合作,多形式学习,由医师和护士共同把关、共同监督、反馈、改进,对实施前后临时药疗医嘱率进行统计。结果: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使临时药疗医嘱率明显降低。结论:将医护一体化运用于临时药疗医嘱管理有助于规范医师开具临时药疗医嘱行为,减轻护士工作量,有利于提升医疗护理质量。

关键词 临时药疗医嘱;医护一体化;管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0.047

Applicationofintegrationofmedicalcareonreucingtemporarymedicaladvice

ZHOUJing,WANGQiong,JIANGXia-juan,etal(DapingHospitalof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42)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waytoreducethestatorderrate.Methods:Toestablish"integrationofmedicalcare"specialmanagementteam,researchthestatusquo,analyzethereasonsandputforwardcountermeasures.Jointlydevelopmedicalprescriptionmedicationtoreducetherateoftemporarydetail,clearsystem,strengthencooperationandvariousformsoflearning,jointchecksbyphysiciansandnurses,commonsupervision,feedback,improvement,prescriptionmedicationbeforeandaftertheimplementationoftheinterimratestatistics.Results:Temporarymedicaladciceratehassignificantlydecreasedaftertheinterventionofmedicalcare.Conclusion:Applicationof"integrationofmedicalcare"tostatordermanagementhelpstoregulatethebehaviorofthedoctorprescribingatemporarymedicationorders,andtoreduceworkloadofnurses,whichcancontributetoimprovingthequalityofmedicalcare.

KeywordsTemporarymedicaladvice;Integrated;Integrationofmedicalcare;Administration

临时医嘱是指病区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对长期医嘱进行的补充和修改[1]。临时医嘱执行的有效期限在24h内,即刻医嘱执行时间不超过15min[2]。但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患者个体治疗用药不同,而科室备用药品品种有限,存在临时取药的问题,护士总是浪费不少时间往返于药房取药,准时执行临时药疗医嘱存在一定的难度,如处理不当,容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造成医疗纠纷。我科开具临时药疗医嘱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使临时药疗医嘱占整个药疗医嘱的比例即临时药疗医嘱率一直居高不下,护士忙于取药、配药、执行医嘱,而消耗大量的工作时间,不仅无法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护士更无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导致护理服务质量下降。因此,有必要对现行临时药疗医嘱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更充分节省护士的时间,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患者。我科于2013年10月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临时药疗医嘱率明显降低,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成立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小组

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小组由1名组长和6名为专项管理小组成员组成,科主任担任小组组长,护士长及医疗、护理骨干担任小组成员,组长负责整个小组活动和策划。由该小组制定小组工作目标与工作内容,对临时药疗医嘱情况进行专项管理。专项管理小组对2013年1~9月科室临时药疗医嘱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临时药疗医嘱比例高达80%以上(图1),医师开具临时药疗医嘱的随意性较大,护士通知药房摆药又欠缺计划性,一旦开具医嘱就通知药房摆药并且催促拿药,浪费时间往返于药房取药,更使药剂人员疲于应对。大量的临时药疗医嘱不仅加重了护士工作负担,使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时间减少,从而导致健康教育不到位,同时存在差错隐患,容易发生医疗差错事故。

2原因分析与制定对策

2.1原因分析通过头脑风暴法,对临时药疗医嘱率高的各个原因进行分析,绘制鱼骨图(图2),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对策即明确医嘱开具制度、多环节沟通,加强合作、多场合强调,强化降低临时药疗医嘱率意识、多形式学习,明确临时药疗医嘱开具规范、加强管理监督,保障降低临时药疗医嘱率规范落实到位。

2.2对策

2.2.1明确医嘱开具制度(1)除新入科患者、危急重症患者、手术患者或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的患者外,其余患者尽量不下达临时医嘱。(2)中成药、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调节内分泌药物、营养补充剂等均不下达临时医嘱。(3)妇科小手术患者(阴道镜、宫腔镜检查,诊断性刮宫术,清宫术等),如需用药应于术前1d开具长期药疗医嘱。

2.2.2多环节沟通,加强合作(1)与静脉配液中心进行沟通,做好各种药物储备,避免长期医嘱缺药事件的发生,如遇药品储备不足时,应提前1d通知科室。(2)与信息科联系,增强医嘱处理软件功能,在下达药疗医嘱时,软件可提示该药品库存情况。(3)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缴纳住院费用。

2.2.3多场合强化降低临时药疗医嘱率意识管理小组在小组会议上、科务会上、晨交班会上等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规范开具临时药疗医嘱的意义,使每一位医师、护士都高度重视。

2.2.4明确临时药疗医嘱开具规范专项管理小组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学习院所关于规范开具医嘱的各项制度,并针对科室不规范开具临时药疗医嘱的情况进行分析,明确临时药疗医嘱开具规范。

2.2.5加强管理监督,保障降低临时医嘱率规范落实到位(1)二线医师加强对一线医师的监控力度,督促其按规定下达长期医嘱,减少临时药疗医嘱的发生。(2)护士对医师无特殊理由下达的临时药疗医嘱可不予执行,同时报告专项管理小组。(3)制定处罚措施,若开具可避免的临时药疗医嘱,予以一定数额的罚款。

3结果(图3)

4讨论

过去,国内医师和护士缺乏协同合作,工作模式主要是医师下达医嘱,护士执行医嘱。这种呆板的工作模式导致医护各行其事,缺乏及时沟通和反馈[3],这种情况为医疗纠纷,医疗差错甚至事故埋下了隐患。结果显示,将医护一体化运用在降低临时药疗医嘱率中,取得满意效果。

4.1临时药疗医嘱率降低进行医护一体化管理,临时药疗医嘱率明显降低,这说明医护合作对临时药疗医嘱进行管理是有效的,通过明确制度、强化意识、加强培训,医师和护士间的有效合作,从而降低了临时药疗医嘱率。

4.2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成本通过规范的医嘱管理,明确了临时药疗医嘱开具制度,从而规范了医师的医嘱行为,

减少护士每日执行药疗医嘱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防止了医疗资源的无效使用,降低了医疗成本,将时间还给了护士,将护士还给患者。

4.3加强了各方面的协作与配合医嘱的开具和药物的配置问题,不仅仅是科室的问题,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即需要医院领导重视临时药疗医嘱的管理,需要信息科进行技术指导、过程监管和结果反馈,需要药物配置中心能够配合科室要求,需要科室医护一体化管理小组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需要医师高度重视,还需要护士积极参与,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监管和反馈。

总之,以往的医嘱管理,医师和护士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4],医师占据主导地位,护士处于被动地位;医师指挥护士的工作,护士执行医嘱,并且难以与医师进行全面的沟通[5],从而忽略了护士作为医嘱的具体执行者,是最有力的监管人员的作用。在医嘱管理中,实行医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由医师和护士携手,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沟通与反馈,互相监管,确保规范开具、执行临时药疗医嘱,从而提升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郭菁,杨婉花,蔡卫民.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临时医嘱的流程管理[J].中国药师,2008,11(3):360-36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0-102.

[3]BurnsK.Nurse-physicianrounds:acollaborativeapproachtoimprovingcommunication,efficiencies,andperceptionofcare[J].MedsurgNurs,2011,20(4):194-199.

[4]HanssonA,ArvemoT,MarklundB,etal.Workingtogether-primarycaredoctors’andnurses’attitudestocollaboration[J].ScandJPublicHealth,2010,38(1):78-85.

[5]PapathanassoglouED,KaranikolaMN,KalafatiM,etal.Professionalautonomy,collaborationwithphysicians,andmoraldistressamongEuropeanintensivecarenurses[J].AmJCritCare2012,21(2):e41-52.

(收稿日期:2014-08-06)

医疗医药合同篇3

关键词:临床药学服务;临床药师;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82-03

临床药学(Clinical Pharmacy)是由现代药剂学、临床药理学和治疗学等新理论、新技术发展而成的;是药师联系临床,探讨药物应用规律,促进临床用药合理化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该学科以生物药剂学、药代动力学为基础理论,以医药结合为宗旨,以合理用药为核心,以个体化的患者为中心,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为目的,涉及内容广泛,要求层次较高,是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嘲。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过程中,积极参与疾病分析、诊断、治疗,为临床提供药学服务,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可见,药师开展临床药学,参与全程化服务是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必要性

1.1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医院药学的飞速发展,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将日益受到公众的重视。同时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共同构筑和谐社会,也是药师应尽的一份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出的医疗机构药师管理暂行规定中指出“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服务,提高医疗质量”。这是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的临床药学专业还没有发挥自身的优势,达到预期的目的,我国药学教育无论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很有限,并且从根本上忽略了药学服务、药学实践以及药物在临床中对人体的作用。因此,各级医院药学部门都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大力开展临床药学工作,迅速完成向生物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转变和由物向人的工作重点转变,以充分发挥药师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1.2 是医院发展的需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已经成为医院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临床药学工作是以患者为中心,参与临床给药方案、提供药物信息和实验室等工作,其核心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目的是共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药物治疗,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疗效,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合理、经济、有效。临床药师在临床通过参加医生交班、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和会诊,把药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提供药物信息、用药经验,并及时发现和纠正用药中的问题,以致降低ADR及患者死亡率,从而缩短用药疗程和住院时间,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风险及纠纷隐患,提升了医院的竞争力。同时,开展临床药学,医院药剂科可以摆脱单纯的辅助科室局面,药师走上前台,直接面向于患者,服务于临床,从单一供给型转向科技服务型,从而实现传统医院药学工作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模式的转变。随着医疗模式的转换和医疗竞争的加剧,药学人员和医护人员一起携手打造良好的医疗氛围,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药学服务,同时也为广大药师的服务范围拓宽了道路。可见,临床药师的出现是医院药学发展的结果,临床药学的开展给药学事业,特别是医院药学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途径。

1.3 是临床医生的需要临床药学的核心是医药结合,临床药师则是实现医药结合的纽带,同时也是医药结合的必然产物。随着当前与药物相关问题日益增多,医生对了解药物性质、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的需求就越发迫切,医生需要有临床药学专业人员给予支持,协同提出适宜的给药方案,提高药物疗效、增进药物的合理性与安全性、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费用。临床药师日常与医师一起参加交接班,一起查房,了解掌握最新最准确的第一手临床信息,发现特殊患者,给予重点关注,并与临床医师共同探讨,制订最佳的给药方案。同时与临床建立良好的通讯联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随时提供临床所需服务,加强药师、医师、护士和患者的联系。临床药师定期在临床进行专题讲座,为医生提供药物疗效、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最新信息,促进医生药物知识更新。

可见,临床药师与医师、护士之间通过专业性的沟通,可以有效、快速地解决临床用药问题。临床药师的介入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架起医药之间的桥梁,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咨询,当好用药参谋,以促进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合理性、有效性。

1. 4 是患者的需要

1.4.1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对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具有重大影响。因此用药指导和全程化药学服务尤为重要。临床药学是“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为目的的药学学科。临床药师深入到临床一线,不仅能了解住院患者对药物的需求及满意程度,而且还能了解患者出院带药的情况。通过耐心向患者普及基本的药物治疗知识,尤其是对一些毒副作用较大的及某些特殊药物,尽量使患者掌握用药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并嘱患者多使用长效制剂及缓释或控释制剂,避免患者漏服药物,从而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增进药师与患者之间的信任。特别是老年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需要采用多种药物治疗,往往不能准确遵从服药方法,容易将用法混淆,耽误药物的治疗效果。通过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药物知识,可以增加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帮助他们树立使用药物治疗的信心,在充分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医患之间的交流。同时设立药师咨询门诊,由临床药学部主管药师承担,面向患者及医护人员的用药咨询。药师可根据患者的提问有针对性地讲行详细指导,从而使患者得到在医生那里难以得到的药物知识。由此方便了患者,协助了医生,普及了药学知识,使患者掌握了科学合理的服药方法,同时也提高了用药和医疗水平,从而对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依从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4.2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临床药师通过积极参与患者的给药方案,从而解决了潜在的和实际存在的与药物有关的问题,使医师开药更具有针对性,患者用药也日趋安全合理有效,从而提高了治疗水平,缩短治疗疗程、降低住院时间,使患者的治疗费用趋向最佳的同时也提高了科室床位的周转率,同时降低医疗费用。用药咨询可以解除患者的身心负担,通过药师临床关怀以及明确药物治疗的效果后,患者可以提高战胜病魔的信心,在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有效地缩短了患者的诊疗时间,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费用。针对临床普遍存在过度治疗的现象,可通过开展处方点评制度,从总体上对医疗费用的增长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1.5 是临床药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医院药学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从单一的药品供给型模式挣脱出来,逐步成功地向

技术功能多元化过渡,现已进入了“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阶段。这就要求药师走上前台,向患者提供直接服务,影响医生的用药习惯,端正医师的处方行为,同时密切了医――药――护三者的联系,也提高了临床药学人员在临床中的地位。药师深入临床,可以用科学方法对临床用药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并对全院用药情况,定期进行分析、评价、总结,以便为临床提出更合理、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此过程中,临床药师体现了自身的工作价值,丰富了临床药学的内涵外延,拓宽了药师服务范围,提高了现代医疗的整体水平,增加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临床药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使药学技术服务水平和临床药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药学服务工作才能日趋成熟和完善。

1.6 是药品迅速发展的需要

1.6.1 药品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学的发展成为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新药不断开发,特别是同一药品不同规格、不同品牌的多样化,加上多种药物合并应用情况较多,药物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也较复杂,药品使用说明书的一些药用术语,临床医师和患者也难以理解,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遇到不良反应应如何处理,以及中西药合用的情况越来越多等等问题,使医生对于名目繁多的药品的选择难度越来越大,也不可避免地给合理用药带来困难。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临床药师及时提供药学技术服务。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发挥药学专长,参与药物治疗,与医护人员合作,负责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制定有效而安全合理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

1.6.2 为临床提供新药信息,防止新药滥用现象

随着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全面掌握新药的相关知识,迫切需要临床药师的帮助。临床药师不仅应及时介绍新药信息,还应注意收集新药在临床上的疗效、不良反应、配伍禁忌、药理无关作用联合用药等情况,并进行整理、分析、反馈,做好新药的再评价工作。同时新药滥用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灾难性问题,为促进新药的合理应用,临床药师应担负起向患者介绍科学、合理用药知识,避免药物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以提升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本院临床药学服务目前可及的工作内容

2.1 制定手册和电子资料库

为了使本院临床各科室应用药物获得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院制定了《常用药物基本原则及分线用药参考》,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一般用药原则和各种常见疾病的分线原则,并对静脉滴注药物的一般浓度和滴注速度及存储或使用时应避光的药物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以方便临床医师及药师查询,且已成为临床医生的口袋书。同时将全院用药的药品说明书、以及每种药物曾经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整理和总结,初步建立起临床药学电子资料库。供医生通过网络资源,了解与药学有关的信息。

2.2 监察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随着药物种类、品种、剂型的不断增多,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等频繁发生,ADR主要是用药不当、药物配伍不当或无效用药而产生的。本院临床药师具有丰富的药理知识和临床经验,一方面配合医生查房,由药师与医师共同商定患者的用药方案,及时调整患者的用药;另一方面通过对ADR信息的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及时总结、反馈给临床或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可能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且可以对相关药物进行再评价。

2.3 设立门诊用药咨询窗口

咨询台设在门诊药房,与患者近距离、面对面地交谈,药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广博的药学知识,解决患者用药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对每一位患者的咨询作了详细记录,并定期总结、随诊。同时设立展板,展出处方点评过程中有问题的处方,供医生和药师学习。门诊咨询台的设立,满足了广大患者及医护人员咨询的需要,缩短了医患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医疗质量,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医疗医药合同篇4

Abstract: China's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has been constantly reformed in more than 10 years, and has som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This paper, using comparison and document analysis, studys the problems appeared in some areas of the cost of medicines under the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explains the sticking point of the problems and recommends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control medical prices.

关键词: 基本医疗保险;医药;费用

Key words: basic medical insurance;medicine;cost

中图分类号:C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248-02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医药价格存在的问题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提供个人因病获得符合保险范围的必须的医疗服务而进行医疗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1]。当劳动者患病后能对其医疗费用提供帮助或者仅限于医药费用的支付补偿,使之尽快恢复身体健康。由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起步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对药品价格方面产生了较为突出的影响。

1.1 医保制度助长“以药养医”医疗服务提供者、消费者、第三方付费人是医疗服务市场的三个经济主体。医疗服务又与其他的商品不同,由政府补偿、社会支出和个人卫生费用支出三部分共同筹资。两个原因导致医疗机构不得不以增加药品收入为主要途径来提高医院总收入:第一,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医疗成本随经济增长不断攀升,政府的补偿平均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较少,形成了一定的亏损;第二,医疗服务市场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一些医生可以通过技术上的决策权诱导病人过度医疗。据有关部门统计,县级以上医院的药费基本占总收入的60%以上(一些超过了65%),这与45%的规定是有距离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医院销售药品的助推器,在第三方付费的前提下,很容易导致医患所谓的互利现象,增加道德风险。于是,医疗机构的住院、门诊部就成为最大药品经销商。

1.2 积累制的个人账户造成基金的巨大浪费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模式是“统帐结合”,其中基金账户是积累制的。据统计公报,城镇基本医疗统筹基金累计结存2882亿元,个人账户积累1394亿元。这样的结果显然违背了医疗社会保障支出救贫、救急、救命的初衷。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不仅这些结余没有达到社会价值最大化,在所花销的费用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医药资源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其中,定点药店的违规行为有:第一,向参保人员销售假冒伪劣药品;第二,药品价格高于物价部门或医保管理部门规定的限价,高于向非参保人员销售的同种药品的价格;第三,使用IC销售或变相销售营养保健品、化妆品、生活用品等药品以外的商品。参保人员方面的行为有:参保人员对“积累账户”的认识不够明确,贮备以防疾病风险发生的意识不足,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就有利用医保卡采购基本生活用品的意愿,把钱零着花,导致医疗基金不能得到正常使用。医疗机构的行为有:重复用药,开出超治疗范围的“大处方”,出院超量带药,“搭车”药,甚至冒名顶替开药。此外,还有一些药贩子趁机做起了“高价收药”的生意,回收多种药品以谋取利益:参与者每次看病要求医生多开药、开贵药,然后转手,通过医保基金套取现金。这样就给国家的财政支出带来了不必要的浪费。

1.3 《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存在的一些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我国采用《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办法,是在保证基本医疗需求,保证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的前提下,根据药品的性质、疗效和价格,将参保人员的用药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来控制药品费用支出[2]。但是,根据我国国情建立起来的“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对医药行业的发展以及居民所受保障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课题。虽然被列入《目录》的药品因价格有上限的约束,对企业的利润可能有所影响,但是国家为了提高其积极性,对其有补贴的政策。另外,药品采购、医院开方、参保人员用药都会选择其范围内的药品,所以进入《目录》的医药企业占有强势地位。入选《目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相对价格低廉,于是,企业纷纷生产低水平的药品,或更名制造一些所谓的“新药”抬高价格,通过非常规手段挤进限制范围内,而药品质量和治疗效果却差异不大。这样,《目录》将成为低水平药品生存的土壤,治疗所需的范围以外的好药没办法报销,还是没有减轻患者的医药费负担。

2药品价格虚高的症结所在

2.1 信息不对称使医生占有绝对的决策权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短缺和布局相对的不平衡,加上医疗技术的专业性和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形成了医疗服务供需双方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卖方市场的状况[3]。疾病的经济风险即医疗费用的多少,与医疗服务供给方有密切的关系。医疗机构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社会群体,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保护人体健康为宗旨,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社会组织。在医保制度改革之前,医疗机构所面对的都是自费医疗患者,所思考的是如何做好患者的医疗服务工作;实行改革后,限价、限量、限种数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使医院以医生处方为入口来实现药品收入的增长[4]。药费、疗效、报销、厂家以及患者的需求成为影响医生处方的综合因素。医疗保险制度是按病情进行经济补偿,而医疗服务必须在医院及医务人员直接提供或在其指导下进行。由于患者对各种治疗所带来的作用和风险不甚了解,只能听取医生的建议。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医疗服务提供方很容易不顾患者的利益来获取切身利益。

2.2 第三方付费下医患双方的道德危害对于消费者来说道德危害主要有:第一,以治疗代替自我预防、自我保健,造成医药费用浪费;第二,超本人范围医疗消费,形成“一人看病,多人吃药”的现象。一方面,信息匮乏的患者急切治疗以求速愈的心理,易使他们提出过高的医疗需求;另一方面,第三方即保险方支付费用,在感觉上和医生的“交易”过程感觉上是免费的,一定程度上不用受支付能力的限制,容易形成与医疗机构“共赢”的微妙关系,使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背离,形成道德危害,保险机构就成为了买单者。

2.3 医保管理人才缺乏作为社会保障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有对定点医疗单位进行资格审查、确定医疗保险的基本范畴和药物的使用范围、监督诊断应用等管理职能。目前的监管对医疗机构虽然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是相对于数目众多的定点医疗单位和药店,医保管理人员显得极度有限,而且专业性较为缺乏,不能深入到医学领域的技术底层,专业、有效地执行监督管理。

3对策分析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充分利用我国有限的医疗资源,加强医药费用的合理使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加强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一方面,我们应该着重增强患者的消费观念,可以通过适当地同时增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自付比例和保额,提高医疗服务供需双方方的适度医疗意识,把克服浪费变成医、患双方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补充医疗保险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仅依靠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高涨的、具有稀缺性的医疗保障需求。相对于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就具有更多层次、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可以通过宣传保险知识,使人们了解疾病风险,加深对商业保险的认识,从而使商业保险为国家分担保障。此外,为预防道德风险的发生,医保机构需要健全医院医保管理队伍,及时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聘专职保险医师对定点医院实行监督管理,实施风险控制;多增设定点单位,给病人更多的选择权,打破垄断的格局;医疗机构应重点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水平,规范医院的服务行为。

开拓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模式也是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国家制定公立医院改制的指导性意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各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虽然保险公司投资或开办自己的医疗机构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日益专业化的商业保险公司一定能够逐渐参与医疗机构的建设,实现与定点医院网络对接、信息资源共享,和医院携手管理风险,从而促进完善和改良医疗保险运行的环境。

3.2 规范药品的生产采购渠道第一,整合生产渠道,提升效率。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学院教授、卫生部顾问专家周子君说,“在医院补偿机制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取消药品加价意义不大。”医院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将低价药排除出医院,多开非医保目录内的药品。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几千家,品种上万,生产存在一定重复性。对于药厂“多,小,散,乱”的情况,应“精兵简政”,适当地进行资源整合,同时也能够减少监管成本,突出特色产品,提高生产质量,做到少而精;实行药品招标,集中采购,以防流通环节利润的大量流失,使销售成本贴近生产成本,严格对《目录》药物的经济学评价结果审核把关;对医药营销员进行培训宣传,使他们了解医保制度,才能有的放矢,消除带金销售,减少厂家对经销商的依赖性。

第二,加强政府部门对医院药品出售的规范性管理。政府机构具有对供、需、保“三角”关系的宏观调解的职能,通过统一规划,制定方针政策,用法律法规来约束医保制度下的医疗行为。例如推行“条形码”,是卫生部在加强合理用药、最终保护病人利益所作出的尝试,通过它可以对参保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患者看病必须拿贴着条形码的蓝本,医生用扫描仪将其扫到医保信息系统中,个人在医院的就诊信息就直接上传了;医院是否有违规行为也可以得到监控,经过审核后再通知保险机构给予支付。另外,传统的医疗服务价格由服务提供者制定,这种可自由变动的价格很容易造成费用上涨。所以政府可以加强定价职能,监控药价。

3.3 逐步实现医药分业,提高诊疗技术费用《意见》中指出要逐步实现“医药分家”,同时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落实政府补助政策。诚然,药品服务和医疗服务如果不分业管理,药品的销售与医生的收入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药价的上涨就很难得到控制。定点药店虽然对医院的药品销售有所冲击,但医生仍具有处方主导权,使市场竞争机制受限,因此,要调整医疗机构补偿政策,切断与药品销售的直接利益关系,减少医药经销环节,规范药品商行为,这样医疗机构的经济利益和药品才能彻底脱钩。要保持整体的医疗费用相对稳定,在缓解了药价虚高现象的同时,可以提高医生的诊疗费用,以体现医生的诊疗价值。此外,可以适当增加常规医疗服务的价格。一个服务单元包括药品、医疗用品、常规医疗服务和高新医疗服务。而四者中政府定价的常规医疗服务价格是低于成本的。所以在稳定了药品价格的同时,适当增加常规医疗服务的价格也是弥补医院医疗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肖敏,李跃平,黄子杰.医疗保险基本理论与实践[M].世界医药出版社,1999,(10).

[2]王保真.医疗保障[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3]张贺恒,李道军,张作玉.卖方医疗市场中健康保险的专业化发展之路[J].保险研究,2007,(2).

医疗医药合同篇5

关键词:医药价格;运行制度;矛盾;深化改革

医院作为国家医疗服务主体,承担着医疗卫生和公用卫生服务的责任,是带有一定公益性和福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而现阶段,人们对医院高质量服务的大量需求不断增加,一方面,促进医疗事业繁荣发展,另一方面,发展过程中各类矛盾问题也不断凸显,其中以医药价格与医院运行制度的矛盾尤为突出。医疗费用持续增长,使得人们“看病难、看病贵”。而医疗服务的收费价格却很低,这都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较大影响。

一、医药价格与运行体制矛盾产生的原因

(一)内外部环境因素制约。医院系统运行能否稳定发展,是受内外部各种环境资源的共同影响制约。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代,医院逐渐成为各种利益相关者缔结相关契约的结合体,利益相关者发展方向的考量制约着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同时造成医院医疗服务方向转向经营型,医药价格制度受市场导向影响,医院运行制度转为市场化运作。加之医院内部管理制度的缺陷,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不均,人力、水、电、设备、耗材、药品成本的增加,政府又加大药品定价干预,这些都造成医院运行与医药价格的矛盾。

(二)经济意识加强滋生矛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政府不再直接干预医院的经济运行活动,而是通过一定的经济与法律手段间接进行调控与监管,医院拥有了独立经济自,相关运行体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相关医疗服务生产要素也可自行调配,医院自此对收益结余有了自,也有了强烈的经济意识。经济意识的加强,一方面促进医院经济效益提高,但在追求其效益的同时,医药价格与运行制度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三)供需失衡导致矛盾。医院运行制度大部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通过市场手段,增加市场竞争力,因此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对高端服务群体同时提供优质多元化的非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但是我国医疗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医疗水平相对较低,而同时人们对医疗的需求日益增长,医疗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医疗服务内外部面临着多重社会压力,这些都造成供需失衡的矛盾。而医药价格制度以医院运行制度为前提,医疗费用伴随医疗行为产生,无限的医疗需求、有限的公共资源、市场经济导向的约束,进一步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

(四)收入分配不对等的影响。医院进行良好运行发展的前提是医疗服务水平的质量保证,关键在于专业性人才的引用与培养。不同于其他服务,只有掌握相关医学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医护人员才能对病人进行医疗服务。而医护人员的工作职责,不仅包括常规医疗诊断、还需对新知识新项目进行不间断学习,以达到专业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超负荷的知识密集型劳动。同时医护人员从精神层面上看,追求的是治病救人的满足感与医学学术的追求感,相对于薪水等物质利益,他们更注重的是自我空间发展及社会认同感。而医院相关人事制度不完善,导致优秀医疗人才的流失,同时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对等,医护人员整体劳务价值也得不到体现,导致少数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收红包、回扣、高价药”等现象滋生,这与医院的公益性责任相悖,也造成了社会公众对医院的不良意见。

二、医药价格制度管理与医院运行制度的具体矛盾

(一)药品定价方面。我国公立医院目前对于药品定价管理办法,大部分实行政府定价。主要依据《价格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进行药品价格的监管,实行政府定价。而医院的收入来源主要在于政府的财政补贴、药品的差价收入与医疗服务收入,当前财政补助分布不均且补助力度有限,公立医院在政府统一的招标平台采购,药品、卫生材料的统一采购价格受到了政府的认可,让医院作为购买方没有议价的空间和压力,造成医药价格虚高,这与医院的公益化运行制度大相径庭。对于药品材料价格而言,2015年国家全面推行药品零差价,这是国家从为人民服务角度出发,为改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施行的政策。医院遵循国家相关政策执行,但其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体,在销售流通中不考虑成本,也不符合医院运行情况,将进一步导致医院的“政策性亏损” 。

(二)医疗服务价格方面。医院收费价格包括药品、卫生材料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价格是医疗技术劳动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医疗服务价格方面,体现医护人员劳动价值的诊疗费、护理费的收费价格特别低,如现在医生诊查费,主治医生2.5元,副主任医师5.5元,主任医师7.5元。这样低的价格,不能体现医生这种职业的劳动价值及医疗技术的含金量。同时国家补偿机制不完善,县级财政收入不高,对医院的相关资金补助也是杯水车薪。医疗服务收费是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是医院运行制度与医疗服务价格制度产生矛盾的重要因素,相对县级医院而言,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也不失为一种适合县级医院发展的途径之一。

(三)法律法规方面。目前大部分医院收费价格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立法针对性,导致收费结构不合理,医疗纠纷频发。同时现有医药价格相关法律内容,无法顺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这需要加强医药价格监管的立法针对性,同时顺应时代变化,提高政府监管效能,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三、医药价格制度与医院运行机制的有效结合

为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深化 “十二五”期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完善药品基础管理,加强基本药物使用,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加强医院运行的管理。坚持统一采购原则,对多次采购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且信誉高的医药生产商药品试行国家统一定价,遵循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采购原则,淘汰各个指标明显偏低的医药生产商药品,如:医药企业信用记录差、提供药品不合格、变相受贿企业等相关医疗企业。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避免因不良竞争导致医药种类的缺失,并严格控制增补数量。此外,在对病患进行诊断时,积极引导医护人员对基本药物进行使用,并保证临床基本用药的安全、有效及价廉。实行基本医疗服务价格指导,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干预,非基本医疗服务由市场供需决定的原则。根据医院的运行成本和人才培养投入成本,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同时加强收支预算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医院日常运行管理。

(二)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优化补偿机制深化改革。在医院的经济运行中,应积极发挥医药价格的制约力,对医院各个经济主体相关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实现医疗服务需求与资源供给的平衡,进一步促进合作,实现共赢,建立长效运行机制。进行补偿机制深化改革,从制定相关补偿标准、明确补偿范围及确保补偿到位三方面进行完善,同时加大社会资金吸纳,营造良好市场竞争氛围,保证医院的公益性原则能有效推进医院平稳运行,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体现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第一,相关补偿标准的制定需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类型对医疗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实现医疗服务需求与资源供给的平衡,进一步促进合作,实现共赢;第二,补偿范围即采用保障性补偿、技术性补偿与竞争性补偿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保障性补偿包含对医院基础建设、人员设备等基础费用投入。技术性补偿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对医护医护人员劳动价值进行维护。竞争性补偿是通过开展医疗科技创新项目等学科建设等,为医院医疗建设项目发展提供助力;第三,确保补偿到位需政府各单位的协调,对补偿流程进行简化,提高补偿效率,同时确保补偿款项足额按时到位。

(三)市场机制引入与政府干预、社会监督并重。医疗卫生服务与一般产品服务大相径庭,医疗卫生服务市场需遵循相关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但同时也带着一定的公益性背景。这就需要医院在进行市场化机制的引入时,不能只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提升,不能与公益性目标相悖,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的提高,激励医护人员以更好的技术水平服务于社会大众,也是其劳动价值报酬的相应体现。同时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证医院的长效平稳运行。

医院市场机制的引入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干预与社会监督并重。政府部门通过进行具体明文法规规定,建立完整实施细则,增强法律的操作性与立法性。同时采取有效医疗监管方式与社会监督并重的方式,对医院药品采购、定价等进行干预,同时提高服务透明度,有效防止医院或医护人员为追求自身利益与公益性质相悖,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四)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与激励机制。 医护人员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进行相关人员编制的科学设定,有助于其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医院人事管理制度大多采用聘用制与岗位制,应根据需求的不同设定岗位、岗位不同选择相关专业人才及各人才间竞争上岗的原则,由医院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自主聘任方式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并根据医护人员工作量、工作质量及群众评价的不同,进行合理薪酬的支付,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减缓优秀人才的流失。同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在不影响医院发展的前提下,从医院整体利益出发,对医护人员个人利益进行相应关注。

总结:医疗卫生是目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近年来,政府相应颁布了《关于改革药品价格管理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加强药品价格监督管理,优化药品价格体制,增加药品市场的公开透明,促进市场良性竞争。同时加大医疗财政资金补助,对于偏远地区或设施落后的医院,进行有重点的投入。并适时引入社会资金,促进多元经济体共享利润、和谐发展。对于县级医院来说,提升医疗服务价格,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是医护人员劳动价值的集中体现。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净化医疗市场、促使医药价格定价合理化,有助于医院运行制度与医药价格制度的矛盾缓解。

参考文献:

[1] 颜少君,陈文玲. 我国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价格虚高及体制原因探析[J]. 中国卫生经济,2011,07:33-35.

[2] 晏曹操. 医药管理中价格机制的控制研究[J]. 大家健康(学术),2013,18:199-200.

医疗医药合同篇6

关键词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药品使用 控费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01-0057-03 

为更好地指导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控制药品费用的快速增长,国家和各省相继出台了《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牛育保险药品目录》,对城镇参保居民以及临床医牛的用药行为进行规范。药品目录作为医疗保险管理的重要部分,医保机构应对其实施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医保用药结构,明确医保基金主要费用流向,从而更好地调整药品目录、控制药品费用。这对维护患者利益、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率、提升患者的保障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医院作为药品使用的第一大终端,对其用药研究是分析药品市场、了解药品费用流向的重点。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南京、无锡及淮安市医保中心所提供的2012年18家医院(各市一级、二级和三级医院各2家)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药品使用明细,主要包括药品的药理类别、支付类别、剂型及相应的使用金额等。 

1.2 研究方法 

本文对药品的分类标准丰要依据江苏省药品目录标准库对药品的分类。同时,基于金额排序法,以药品费用累积占比为80%以上为评价标准,确定丰要用药品类及品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医保药品支付类别分析 

由表l可知,一级、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目录内药品费用占比分别达到99.2%,98.5%和97%,说明现阶段江苏省目录内药品的利用度高,且目录内药品能基本满足治疗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药品目录设置及药品遴选的合理性。 

其中甲类和乙类药品总费用占比分别为92.5%、91.5%和81.2%,说明甲、乙类药品是医保用药丰要支付类别,是医保机构的丰要控费对象。 

乙类增补药品费用占比分别为6.7%、7%和15.8%,说明增补药品能更好地满足高层及医疗机构的临床治疗需求,但对低层级医疗机构的用药行为影响不大。 

2.2 医保用药主要品类分析 

各层级医疗机构医保用药丰要品类见表2。 

由表2可知,第一,各层级医疗机构医保用药丰要品类中均出现的有抗菌药物、内科用药、消化系统药物、循环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物这6大类,是医保机构控制药品费用的丰要对象。第二,各层级医疗机构医保用药品类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就诊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医牛的用药习惯等有关,进而导致医保用药品类的差异性。故在对医保目录进行调整或对药品费用进行控制时,需根据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用药结构,有针对性地加以管控。第三,二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费用占比达到46.g%,明显高于其他品类费用占比,说明二级医疗机构存在抗菌药物临床滥用的情况。这可能与医牛选药不合理、处方剂量及给药方式不合理、患者不良的用药习惯等因素有关。进一步探究二级医疗机构丰要抗菌药物品种,发现依诺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唑肟等注射剂型的广谱抗菌药物费用占比很高,说明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可能是造成抗菌药物滥用的另一重要因素。 

2.3 医保用药主要品种分析 

基于上文得出的6类丰要用药品类,同样以费用累积占比80%以上为评价依据,进一步分析医保用药丰要品种,结果如图l所示。 

第一,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物、喹诺酮类是抗菌药物丰要类别。其中,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费用占比最高,这可能是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抗菌谱广、毒性较低,在临床上受到医牛与患者的亲睐。此外,数据显示,费用占比较高的几种抗菌药物均为注射剂,由于其费用明显高于口服制剂,可能导致抗菌药物费用较高。 

第二,质子泵抑制剂、肝病辅助治疗药物在消化系统临床应用中占丰导地位。其中,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费用占比最高,原因在于质子泵抑制剂在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如消化道出血、胃溃疡等)治疗中疗效显著,抑酸作用持久。与其他类别抗酸药相比,疗效更确切、安全性更好,是此类疾病治疗的首选药物。复合辅酶、异甘草酸镁亦是近年来肝病辅助治疗药物的首选。此外,这可能与肝病治疗药物价格较高、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逐渐增高及其较高的复发率有一定联系。 

第三,钙拈抗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拈抗剂及他汀类药物在循环系统药物临床应用中占丰要地位,且剂型以口服为丰。其中,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硝苯地平、坎地沙坦阿托伐他汀及瑞舒伐他汀等由于其疗效优、不良反应小、用药方便等,是临床上降压、调脂、稳定心血管功能的一线药品。此外,由于前列地尔在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环磷腺苷在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辅助治疗等方面的疗效优势,亦为临床上循环系统用药丰要品种。 

第四,神经系统用药以注射用脑血管病用药和中枢兴奋药物为丰。其中,长春西汀、奥拉西坦及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的使用金额最高。这可能与脑血管病和中枢兴奋药品价格较高、治疗时间较长有关。 

3 讨论 

第一,从药品支付类别来看,目录内药品金额占比超过90%,甲、乙类药品金额占比远高于增补目录及目录外药品,乙类增补目录较好地补充了三级医疗机构的用药需求。说明江苏省医保药品目录的遴选与制定合理,基本上满足患者治疗需求,同时为医牛临床用药提供了充分选择。 

第二,从丰要用药品类来看,医疗机构层级越高,品类构成越复杂。其中,抗菌药物,内科用药,消化系统药物,循环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物是江苏省医保丰要用药品类,是医保机构控制药品费用、调整药品目录的重点。此外,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丰要用药品类构成具有差异性,应针对性地加以管控。 

第三,二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费用占比明显过高,存在抗菌药物滥用现象。数据显示,该层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丰要品种为依诺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唑肟等注射剂型的强效、广谱抗菌药物,这可能是其导致费用占比较高的原因之一 。 

医疗医药合同篇7

关键词:中医药法;中医师;中药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1.002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1-0005-03

Discussion on the Draft of Chinese Medicine Act WU Ying-xiong, TIAN Kan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Publishment of the draft of Chinese Medicine Act shows that the legislative work for TCM has achieved substantial progress. But after careful analysis on the legislative bills, there are some controversial questions, such as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setting of Chinese medicine clinics,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the prescription-based processing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pieces and dispensing Chinese materiamedica preparations by medical institutions. These all need to be further perfected.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Act; TCM physicia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01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并向社会征求意见。《草案》共八章四十六条,内容涉及中医药服务、中药发展、人才培养,以及继承创新与文化传播等,与2014年7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相比有较大变化,既有突破性的亮点,也有明显不足,须进一步完善。

1 关于中西医结合

中医药界对“中西医结合”问题的争论至今尚未平息。无论是《征求意见稿》还是《草案》都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如《草案》第三条规定“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促进中西医结合”,第二十三条规定“鼓励开展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但笔者认为,《草案》有关“中西医结合”的条款应当删除。首先,“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是《草案》立法目之一,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政策研究项目(ZYYP-2015[6-5])

通讯作者:田侃,E-mail:

其本质是要求中医医疗人员应当使用中医理论、思维、方法及纯中药治疗疾病,而不是西医诊疗思维和治疗手段。从当前医疗实践情况看,相当一部分中西医结合类医疗人员只是借“中西医结合”之名行西医诊疗之实,甚至连望、闻、问、切都存有问题。这样的“中西医结合”不是弘扬中医药,而是弱化中医药。其次,“鼓励开展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同样不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当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普遍设置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但实际情况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出了大量中西皆可、中医不精的人才,中西医结合变成了“中西医凑合”,且因学生入学后先学习西医基础知识,还可能导致临床诊疗思维混乱,影响中医临床水平。最后,“中西医结合”在学术上仍有争议,而《草案》以法律形式将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一锤定音亦有不妥。因此,《草案》宜删除有关“中西医结合”条款。当然,中医药学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反对“中西医结合”入法并不意味着反对中西医互相学习,中西医也不是对立存在的,两者仍可以相互借鉴,促进中西医并重。

2 关于中医医疗人员执业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中医医疗人员必须取得医师资格并经注册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但是,中医药领域除了接受院校教育取得中医医师资格的医疗人员外,还存在大量通过师承、家传等传统教育方式学习中医药且能提供安全、有效中医药服务的人员。因此,《征求意见稿》对中医医疗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将中医医疗人员分为中医医师和传统中医师。但此规定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其争议点在于传统中医师执业过程中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控的安全风险。可能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草案》对相关条款做了修正,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及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此条款看似是回应《征求意见稿》中关于传统中医师的争议,但其实施后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安全风险。因为《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传统中医师仅从事传统中医药服务,对传统中医师的执业权限(如诊疗方式、处方权限等)严格限制,而《草案》对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取得执业资格后的执业权限并未限制,也就意味着只要师承或确有专长人员取得医师执业资格,其执业权限就与经院校教育取得医师执业资格的中医医师相同。上述两种制度设计相比较,传统中医师制度设计所带来的风险相对较小,毕竟其执业权限受到限制。因此,《草案》可以延续《征求意见稿》关于“传统中医师”的立法思路,但应当慎重考虑其准入条件。

3 关于举办中医诊所

根据诊所类别的不同,诊所大体上可分为西医诊所和中医诊所两类。《草案》第九条规定:“举办中医诊所的,将诊所的名称、地址、诊疗范围、人员配备情况等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即设置中医诊所只需备案,而设置西医诊所需按照原有规定进行审批以获得许可,这就建立了两种不同的诊所设置标准,必然会引起公众对该制度设计的公正性的质疑。其实,关于中医诊所的制度设计仍可遵循《征求意见稿》的立法思路,但应略作调整:①将中医诊所分为一般中医诊所和传统中医诊所;②一般中医诊所的设置按照现行制度予以审批,但为降低医疗风险,设置传统中医诊所不宜实行备案制,而应当采用许可制,降低传统中医诊所准入门槛,并明确传统中医诊所只能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

4 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

中医药教育对中医药传承和创新至关重要,甚至是中医药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草案》第四章的章名为“人才培养”,章下所有条款均与中医药教育相关。结合目前中医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章相关内容较为完善。如第二十四条规定:“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目前,中医专业学生除学习中医类课程外,还需修量西医类课程。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2011年该校中医课时总数为1206课时,西医课时总数为882课时,中医课时数占总课时数57.76%,西医课时数占总课时数42.24%[1]。这未必符合“以中医药内容为主”的标准。1977年,党中央遵照的指示,高等医药院校要培养出又红又专、身体健康的中医师,中西医的比例在原则上达到7∶3[1]。这可以给我们评判“以中医药内容为主”提供参考。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类似的课程设置也使中医专业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学习与中医不甚相关的西医类课程,最终导致“中医不精、西医不通”,这与上文述及的中西医结合问题是通病。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也认为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达到“两个中专”的水平,即中医是中专水平,西医也是中专水平[2]。

另外,多数中医药院校的西医课程与中医课程同步开设。由于西医理论比较直观、清晰,易于接受,中医理论相对抽象、模糊,难以理解,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以西医眼光审视中医,对其科学性和价值持怀疑态度,甚至批判态度。因此,《草案》在规定中医药教育以中医药内容为主的基础上,应当明确以西医药内容为辅,设定中西医课程比例,该比例应当体现“以中医药内容为主”的原则,并要求中医药院校必须先开设中医药类课程以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5 关于中药发展

5.1 临方炮制

临方炮制中药饮片对临床辨证施治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具有重要意义。《草案》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对市场上没有供应的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可以根据本医疗机构医师处方的需要,在本医疗机构内炮制、使用。医疗机构对其炮制的中药饮片的质量负责。医疗机构炮制中药饮片,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总体而言,《草案》对医疗机构临方炮制中药饮片行为予以规制具有积极意义,但其条款设计仍值得商榷。第一,《草案》规定,提出临方炮制中药饮片要求的主体是医疗机构医师,但并未明确医师的类别、年资等。因此,《草案》应当明确只有取得医师执业资格的中医师并具有一定从业年限才能提出临方炮制中药饮片的要求。第二,临方炮制中药饮片只需向县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亦须慎重。临方炮制中药饮片本质上是药品生产行为,而从事药品生产须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许可。从维护药品监管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方面看,从事临方炮制中药饮片也应当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许可。但是,临方炮制中药饮片毕竟与其他药品(化学药、生物药等)生产有较大的差别,风险性也明显低于其他药品生产,因此可降低其准入门槛,简化审批许可程序。

5.2 医疗机构配制中药制剂

《草案》第二十二条是关于医疗机构配制中药制剂的规定。根据该条规定,医疗机构配制中药制剂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即可。虽然近些年来“中药制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以逾越的鸿沟’,呈现出老制剂品种骤减且特色缺失、新制剂研制基本停止的态势”,其法律制度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机构在参与中药制剂申报、注册、配制和监督的过程中被等同西药标准来衡量,监管方式也逐渐向GMP模式靠拢,其中不符合要求的制剂室不得不被淘汰”[3]。但这不足以支撑对医疗机构配制中药制剂实行备案制,且实行备案制还可能造成一系列问题。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简称《药品管理法》)规定医疗机构配制制剂须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并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那么《草案》颁布实施后将与《药品管理法》产生冲突,人为地给药品监管实践带来麻烦。第二,医疗机构配制中药制剂实行备案制,医疗机构配制其他制剂仍需审批许可,对同一性质的药品生产行为采用不同的监管方式也会引发公正性质疑。因此,对医疗机构配制中药制剂仍应实行许可制,以与《药品管理法》相统一,但考虑到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特殊性,应降低中药制剂配制的准入门槛,以体现中医药特色。

6 结语

《草案》的公布表明中医药立法又向前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但是,《草案》中某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依然值得商榷,需进一步完善,以便该法案的颁布实施能更好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静.中医何以西医化[D].南京:南京大学,2013.

[2] 刘博智,杨国营.中医教育如何打通“任督二脉”[N].中国教育报, 2014-11-13(5).

[3] 王阶,乔夕瑶,林飞.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现状研究及发展对策[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1):4117-4121.

(收稿日期:2016-02-25)

医疗医药合同篇8

一、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政事分开,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积极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宏观管理,并逐步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健全医疗服务技术规范。合理划分卫生监督和卫生技术服务的职责,理顺和完善卫生监督体制,依法行使卫生行政监督职责。禁止各种非法行医。

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

二、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将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国家根据医疗机构的性质、社会功能及其承担的任务,制定并实施不同的财税、价格政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由同级财政给予合理补助,并按扣除财政补助和药品差价收入后的成本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享受政府补助,医疗服务价格执行政府指导价。卫生、财政等部门要加强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财务监督管理。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三、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从事疾病诊治,其中大型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并结合临床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要形成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双向转诊制度。保障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权,职工可以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也可持医生开具的处方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药店购药。位于城市的企业医疗机构要逐步移交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纳入城镇医疗服务体系。

四、加强卫生资源配置宏观管理。加快实施区域卫生规划,采取多种措施调整和控制卫生资源的存量和增量。卫生资源已经供大于求的地区,不再新建或扩建医疗机构;减少过多的床位,一部分可转向护理、康复服务;调整卫生技术人员结构,引导富余人员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和医疗服务薄弱的地区流动;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全科医生;严格审批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调整现有设备分布,提高使用效率;对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难以正常运转的医疗机构,引导其拓展老年护理等服务领域,或通过兼并、撤销等方式进行调整。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

五、改革预防保健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综合性预防保健体系,负责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和保健领域的业务技术指导任务,并提供技术咨询和调查处理传染病流行、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机构要密切结合自身业务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工作,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方面的作用。

六、转变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扩大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营自,实行公立医疗机构的自主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根据任职标准,采用公开竞争、择优聘任为主的多种形式任用医院院长,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服务标准,规范医疗行为,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加强医疗机构的经济管理,进行成本核算,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行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凡社会能有效提供的后勤保障,都应逐步交由社会去办,也可通过医院联合,组建社会化的后勤服务集团。

深化医疗机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定编定岗,公开岗位标准,鼓励员工竞争,实行双向选择,逐级聘用并签订合同。严格执行内部考核制度和患者反馈制度,员工收入要与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劳动贡献等挂钩。医疗机构也应减人增效,转岗人员的待遇及再就业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七、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解决当前存在的以药养医问题,必须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要在逐步规范财政补助方式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把医院的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独立核算、照章纳税。可先对医院药品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收支结余全部上缴卫生行政部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合理返还,主要用于弥补医疗成本以及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等其他卫生事业,各级财政、卫生行政部门不得扣留或挪作他用。各地区要选择若干所医院积极进行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的试点,取得经验后普遍推开。

社区卫生服务组织、门诊部及个体诊所除可经销由省级卫生、药品监管部门审定的常用和急救用药外,不得从事药品购销活动。

八、规范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按照公共财政和分级财政体制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规范对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助办法。对医疗机构以及其他卫生机构的补助项目主要包括卫生执法监督和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重要医学科研、基本医疗服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财政对大中型医疗机构以定项补助为主,主要包括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用、重点学科研究、医院发展建设支出和所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等;对基层医疗机构以定额补助为主,主要包括其承担的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等任务。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的收入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同级财政按照其承担的责任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给予补助。卫生执法监督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所需经费由财政预算安排。

九、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人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在总量控制幅度内,综合考虑医疗成本、财政补助和药品收入等因素,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增设或调整诊疗费、护理费、挂号费;适当提高手术费、床位费等;降低过高的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适度放宽特需医疗服务价格。要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档次,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时,要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特点,并适当提高中医、民族医的技术服务价格,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中医、民族医的发展。

十、加大药品生产结构调整力度。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医药行业发展规划,严格药品生产企业准入条件,控制新增生产加工能力,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得增加供过于求的产品的布点。按照剂型类别,分阶段限期推行《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英文缩写GMP),限期过后仍达不到规范要求的不准生产。建立科学的新药审评机制,降低新药研制和审批管理成本,鼓励药品生产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和特色产品,积极发展“生产、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大型经济实体。

十一、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整顿药品流通秩序。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打破地区、行业、部门界限和所有制界限,以产权、产品、市场网络为纽带,组建规模化和规范化的公司,建立商贸、工贸或科工贸结合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批发企业跨地区兼并市、县级批发企业,将市、县级批发企业改组为区域性基层配送中心。推动药品零售业的连锁化经营,促进连锁药店、普通超市非处方药柜台及独立门点等多种零售形式的发展。近期暂停审批和登记新设药品批发企业。

规范医疗机构购药行为。由卫生部牵头,国家经贸委、药品监管局参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进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试点,对招标、投标和开标、评标、中标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等进行探索,提出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具体办法。医疗机构是招标采购的行为主体,可委托招标机构开展招标采购,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也可自行组织招标采购。招标机构经药品监管部门会同卫生部门认定,与行政机关不得存在隶属关系或其他利益关系。集中招标采购必须坚持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卫生、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集中招标采购中介组织的监督,招标采购药品的实际价格应报当地物价部门备案。在药品购销活动中,要积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效率,降低药品流通费用。

十二、加强药品执法监督管理。要对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依法实行监督,对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分类监管,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英文缩写GSP)的监督实施,现有企业要按管理规范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不予换发新证。严格核发《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完善质量公告制度,改革药品抽验机制,严格处罚程序。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和无证生产、经营药品的违法行为。取缔药品集贸市场,整顿中药材专业市场。加强对进口药品的管理。

十三、调整药品价格。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中的药品、预防用药、必要的儿科用药、垄断经营的特殊药品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有条件的可以制定全国统一零售价,其他药品价格由生产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作价办法自主定价。要引入市场机制,降低“虚高”价格。经过试点,逐步实施由生产企业将零售价格印制在药品外包装上的办法。在药品经销各环节,都必须按实际价格开具发票。

上一篇:it行业合同范文 下一篇:涉外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