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30 08:15:40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1

【关键词】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寿光市

一、寿光市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

中心城区坚持成片布局、组团开发,重点突破东城新区、西部物流,带动中心城区规模快速膨胀、品位不断提升。借力寿北开发,滨海新区建设实现大突破,产业聚集、吸纳就业、生活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宜业宜居的滨海新城初具规模。加强农村新社区建设,全市新建续建古城怡和园、羊口齐庄社区等农村新型居住区130个,建设公寓楼518栋。在环卫、交通、饮水等方面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2、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商铺向市场集中,配套建设新型产业园区和新型商贸服务区,促进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逐步形成了东部城市新区、西部市场物流、南部生态农业、北部现代工业、中部商贸服务“五大经济板块”。

3、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村、城镇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500元和每人每月400元,农村五保老人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900元和250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60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所有镇街医院和村卫生室实现药物零差率销售;启动实施了全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将14类重大疾病列入医疗救助范围。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投资8000万元建成了全省县级一流的社会福利中心,对全市90%的农村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去年全市新建学校面积20.7万平方米,被确定为全省社区教育示范区。2012年全市用于民生领域的投入达到4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3%。

二、寿光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全域城镇化的认识不够统一。全域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部分干部对全域城镇化的认识不深不透、模糊不清,普遍存在重物质建设、轻人的就业、增收和保障,缺乏明晰科学的工作思路;部分农村干部对城镇化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不了解,有的对推进城镇化建设有抵触情绪,对群众缺乏正面的宣传引导,致使在有条件进行新社区建设的村庄工作也难以推动。

二是镇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大部分镇(街)在修路、小区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资金支持,有的即使想方设法建设了基本工程,但后续维护管理资金没有长久保障。这在村一级问题更为突出,除了少数集体经济好的村外,大部分村庄没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大农民脱离传统农业的趋势日益明显,但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在拆迁改造的部分城中村、城郊村表现尤为突出,老百姓虽然住上了新楼房,但其打工经商、稳定就业、生活养老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稳收、增收渠道不畅。

三、推进寿光市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编制完善全域规划,规范引领城镇化进程

坚持规划先行,突出“全域寿光”理念,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完善城乡一体、系统配套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实现城乡规划的地域、内涵全覆盖。优化镇街区域布局,根据各镇街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城镇化布局向经济强镇集中,逐步尝试探索小、弱镇街向大、强镇街靠拢归并,规划建设具有规模优势和发展后劲的中心镇街。坚持城郊村向城区集中、镇郊村向镇区集中、周边村向中心村集中的基本思路,加大农村中心社区的规划推进力度,引导资源投放和建设重点向中心村、大村转移倾斜,促进周边小村、偏远村向中心村集中。

2、重点突破,稳妥推进

以就地城镇化为导向,建设重心下移,集中财力物力,在镇、村两级选点布局,重点加强中心镇、中心社区(中心村)建设,实现全域城镇化链条的中、末端突破,摸索规律,示范全市。一是加强中心镇建设。从江苏海门等地的经验来看,中心镇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心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城镇化的重要节点,更是承接产业、转移人口的主要阵地。二是加强中心社区(中心村)建设。立足全市布局、考虑各镇街特点,在每个镇街推进建设若干个中心社区和中心村,重点扶持,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农村就地城镇化。在推进措施上,可以学习借鉴江苏吴江市“三置换、三合作、三集中”的经验,敢于创新,活化利用宅基地以及承包地等资源,促进农村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利用,推动中心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三是加强镇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向镇村倾斜”的具体政策,以“路水电气医学”为重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城乡交通、供水、环卫、教育、医疗一体化,扩大覆盖延伸到村庄、社区,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3、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动力。一要做强升级县域经济。在产业布局上,重视“就业导向型”产业发展,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发展力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以寿北“千亿级新型工业基地”为主阵地,推动全市新的经济发动机、就业重点区、生活集聚地建设。中心城区加快退厂进园力度,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打造全市宜居生活功能区。二要大力发展镇区经济。牢固树立和坚持“产业引人、产业留人、产业养人”战略,把发展镇区优势产业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积极构筑城镇新型产业体系,增强对城镇化的经济支撑、生活承载能力。部分从城区撤出和新招商引资项目,适宜在镇街落地的可以有计划的向镇街转移。三要聚力发展园区农业。以完善提升羊青路现代农业走廊、规划启动羊田路现代农业园区为契机,发挥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扶植培育农业龙头公司、家庭式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拉动土地向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流转,推动形成农业生产的园区化、经营管理的公司化,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实现留守农民的就地“再就业”,同时解放富余劳动力。四要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健全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络,加大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服务向镇村、社区延伸,千方百计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使他们在城镇真正扎下根来,安居乐业。

4、推进社保体制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提高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以将“新农合”参合农民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运行为突破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分步有序的将进城就业生活、城中村失地农民、进城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居民等群体纳入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二是推行民生型房地产发展模式。围绕建立“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加大土地投放,控制土地价格,减免税费征收,让利于民,控制房地产价格水平;重点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以及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力度,让普通进城就业、经商农民和一般城区居民买得起、住得起,降低进城生活就业门槛。研究制定农民以宅(宅基地)换房、退宅买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城(社区)买房居住,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聚集。

【参考文献】

[1] 朱兰玺.寿光市2014政府工作报告.2014.

[2] 钟赫.寿光破题“县域城镇化”.中国建设报,2013.10.

【作者简介】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2

一、现状与问题

*直辖以来,通过争取中央投入和吸收各方资本,加大投融资创新力度,库区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相继竣工投用一批重大项目,新增一批生产能力,办成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投资环境和发展成本有所改善。但是,由于三峡工程长期议而未决,经济社会发展欠帐大,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成为移民安稳致富、产业培育和社会功能再造的“瓶颈”制约。

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一是总体水平较低。2005年库区城镇化率仅为37.3%,低于全市的45.2%;城镇化水平不均衡,最高的巴南达62.9%,最低的巫溪仅15.8%;城镇化质量低,城镇缺乏特色,用地规模扩展远远快于人口城市化速度。二是城镇体系不合理。大城市竞争力不强,中等城市发展迟滞,小城镇发育缓慢,城市间缺乏合理分工,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经济交往不畅。三是产业空虚问题突出。库区城镇和企业被动迁建,城镇功能尚不完善,要素集聚度低,缺乏特色突出、带动性强的产业支撑。四是社会功能培育不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或剧烈变迁,社会功能再造相对滞后,使潜在社会危机日益显现。

基础设施供给水平低。一是从交通设施看,网络密度小、等级低,快速通道尚未形成,库区与外部通道、县际、城乡间交通不畅;现代化港口码头能力建设滞后,长江黄金水道运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通畅水平不高,2005年乡镇通畅率为55%(全市为59%)、行政村通畅率为9%(全市为11.5%);铁路缺少纵贯南北的干线,东向通道尚未形成。二是从能源设施看,布局不尽合理,水能资源开发有限,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机组少,小煤矿和小火电比重大,安全隐患多,生态环境破坏大;供给网络不完善,电网可靠性差、改造任务重,天然气管网未全覆盖;消费结构不尽合理,以煤为主,比例近2/3;2005年人均电力消费量880千瓦时,仅为全市的75%。三是从水利设施看,缺少蓄水工程,特别是具有调蓄能力的大中型骨干工程;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安全保障度低;病险水库多,渠系不配套,渗漏损失大;安全防护体系薄弱,特别是防治库岸滑坡和抵御洪水袭击的能力较差;水土流失严重,治理进度缓慢。2005年复查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650万,占区域农业人口的54%。四是从市政设施看,承载能力不强,景观水平不高;城市供排水、道路交通、环卫设施建设尚需加强,2005年城市人均道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6.8和3.5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为72%、90%和82%,较全市平均水平略高,但与库区承载长江生态屏障功能尚有差距。五是从信息设施看,供给能力弱,资源缺乏整合,发展水平不高,农村普遍服务任务艰巨,2005年电话普及率、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为35%和90%(全市为52%和95%)。六是从社会服务设施看,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供给能力尚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布局不平衡。

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不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各行业、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建设、管理之间,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依托之间,城市建设与农村用地之间,基础设施骨干工程与配套工程之间等,相互衔接不够、统筹协调较差。二是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较低,小城镇和区县工业园区布局不尽合理,对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支持乏力。三是管理缺乏有效整合,效率不高。水、电、气、通讯、广电等市政管网布局各自为政,以邻为壑;对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交通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前期、中期、后期各个阶段紧密衔接和研究指导不够。

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一方面,库区总体发展水平落后,自身经济实力不足,财力薄弱,资本金缺口大。另一方面,库区地形地貌复杂,挖填方量大,施工难度高,技术措施复杂,抗震要求高,单位建设成本高于其他地区。

二、基本思路与总体目标

库区城镇化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产业优化升级、城乡关系协调、开放持续扩大、移民生计解决和人居环境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系统;充分体现库区的历史、文化和山城、江城特点,促进基础设施系统与外部系统和谐共生,实现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系统的可扩展性;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和资本市场的杠杆作用,促进各种基础设施的竞争与合作,引导基础设施系统形成合理结构,最大限度发挥各级各类基础设施综合效能。

根据库区城镇化及基础设施现状和趋势,分阶段目标是: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现在全市平均水平,基本消除主要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跟上全市平均水平,主要基础设施供给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具体发展指标参见附表。

三、重点任务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加快建设,完善功能、增强能力,加快构建衔接主城、辐射周边、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和城镇化载体。

(一)构建点轴相连、互动并进的城镇体系

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城镇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以及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加快城镇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创造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和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城镇居民现代化。

围绕完善设施、培育产业、改善人居,优化库区城镇体系。一是立足于把万州、涪陵、江津建成大城市,科学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开展战略性环评和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先行,加快形成各大城市与*主城、国家交通干线、周边城镇之间的高效联通体系。创新城市开发模式,实施必要的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促进资金、土地等要素集约利用。按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定位,为各大城市集聚要素和有序引导都市区产业、人口和功能疏解奠定基础。二是立足于参与建设*大都市,渝北、巴南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稳定、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关联互动、高端高效、循环节约、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因地制宜,引导县城建设中小城市,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四是加强村庄整治。完善区县域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供给。

围绕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增进人文与环境和谐,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一是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积极建设城市主次干道、跨江桥梁、步行系统等,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拓展城市空间。二是加强供排水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山地城市特点,加快水厂及供水管网建设,增强供水能力,提高供水水质,保障城乡生产生活用水。竣工投用一批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积极推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先进处理技术和工艺,有序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市场化,保护三峡水库及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三是建设城市绿地系统。以创建山水园林城市为主线,严格城市绿线管理,划定城市绿地保护禁建区,加强公园、绿化带等绿地的建设和自然风景区的保护,控制、保护、建设好城市的滨江带、山脊线、轮廓线。以城市绿化、公共绿地和城市道路、河道两侧绿化建设为重点,形成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地系统,展现“山城、江城”特色风貌。四是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公厕及粪便、垃圾收集清运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五是建设城市减灾预警机制和应急系统。加快建立健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系统,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防灾救灾应急体系、抗灾保障体系,提高对各类灾害的防范能力和赈灾能力。六是认真解决水、电、气、通讯、广电等市政管网存在的布局混乱、重复开挖问题,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创造条件解决地下共用管沟和空间管网统一下地的问题,为广大群众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环境。

(二)构建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基础设施的骨架,是区域发展的先行条件。库区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以及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布局的特点,发展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机互动,有序构筑库区综合交通运输网,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运输优势。

围绕全市建设长江上游交通枢纽的总体要求,加快构筑以水运、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骨干、航空为补充,出境大通道、城际快速通道、城乡连贯的库区交通网,提高通达深度和快捷程度。一是加强水运建设。抓好骨干航道和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主城、万州、涪陵枢纽港为中心,加强与公路、铁路、空港等运输方式相互衔接、有机联动,逐步形成水系沟通、干支直达、布局合理、区域成网的内河航运体系,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二是加快公路建设。加快建设出境高速通道和县际公路,提高县乡公路等级。高速公路,建成万开、万宜、垫利、奉巫、渝湘、渝泸、*外环等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沿江高速公路、*三环、万涪黔快速环网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县际公路,实现县与县之间至少有一条二级公路连接。加快建设农村公路,重点推进乡镇油路和通行政村公路,增加路网密度。三是加快铁路建设。建成万宜、南涪铁路,开工建设渝利铁路,推进达万铁路改造、安常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完善铁路场站布局,增强枢纽功能。四是推进空港建设。完善万州五桥机场功能,积极推进旅游支线机场、江北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及第三航站区前期工作。

(三)构建清洁安全、保障有力的能源供给系统

能源是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重要保障,能源投资的带动和最终需求的提高均将推动能源供给的持续稳定增长。统筹考虑和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结构、布局和能源供给,增强能源对经济的支撑力,须有经济、合理、清洁、可靠的能源结构系统。

围绕充分利用库区天然气、水力、煤炭等能源资源和核工业基础,积极构建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一是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天然气主产区的优势,加强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提高天然气脱硫能力,完善集气、净化、输气管网配套设施。推进天然气就地开发、就地产业化进程。实施天然气勘探开发、天然气液化和川渝天然气管道等重大工程。二是加强电力建设。在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积极推进调节性能好、水能指标优的大型水电站和流域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并从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需要出发,适度建设高参数、高效率、大容量的火电机组。推进建设武隆银盘和白马电站、珞璜电厂三期、奉节电厂、石柱电厂等重大项目,加快*核电站、库区抽水蓄能电站、朱杨溪航电枢纽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完善库区供电网络,提高电网的输送容量、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三是推进煤炭资源开发。加强煤炭资源勘察和开发,扩大现有煤矿生产能力,确保大型火力发电及经济发展用煤。加强煤矿安全技改,建设奉节青龙等煤矿,增加煤炭供给能力。四是促进农村小水电建设。推进小水电代燃料、农村水电“脱贫解困”、无电村建设和农村电气化等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四)构建安全可靠、适应需求的水利保障体系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之本。加强库区水利建设,是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战略措施。

围绕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加快建成完善的水供给体系、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和水资源安全管理体系。一是增强水供给安全。实施大中型水利枢纽为主的水源工程,建成开县鲤鱼塘、忠县白石等一批大中型水库,推进南水北调三峡水库调水等重大项目。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成一批乡镇供水工程,争取早日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实施灌区改造工程,推进建设龙溪河、小江等大型灌区,完善渠系配套。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二是提高防洪安全保障度。结合沿江(河)等地形特点,实施提高防洪能力、治理地质灾害、改善交通条件、美化城市景观、增强服务功能为导向的区县城市沿江(河)综合整治工程。三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水源地保护和应急系统建设,确保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实施生态补偿调节,完成龙溪河等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原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推进退耕还林(草)、生态修复、“四沿”绿化、地质灾害防治、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保护与整治等工程。

(五)完善资源共享、普遍服务的信息网络

电信通信被誉为国家的神经系统,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作为传递信息的电信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完善信息网络,对推动库区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等有着重大意义。

围绕全市建设长江上游通信枢纽和信息中心的总体要求,以提高普及率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结构完善、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的信息网络。一是加强通信网建设。固定传输网重点加强网络升级改造,提高网络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移动网重点加快基站和光缆建设,建成窄宽带结合、移动方式灵活接入、信息资源丰富的通信网络。接入网建设重点采用宽带技术和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等,发展县城、乡镇和社区的宽带综合接入网。二是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容改造广电网络,提高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加快建设城域数据传输网,重点完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保证网络安全性。按数字电视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和转换。三是加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营销、投递网网点建设,推进局所特别是较大的局(所)电子化改造及经营、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整营业网点布局,发展农村偏远地区的综合性的流动服务点。四是加强人口、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社会服务等公益性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着力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五是加强库区公共信息服务苑、中小学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示范、远程医疗示范等信息服务设施,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六)构建服务大众、改善民生的社会服务设施

围绕构建和谐库区,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强科学普及和技术创新,优先发展教育,繁荣公共文化,增进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围绕全市建设长江上游科教文化信息中心的总体要求,加快库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是促进科技教育优先发展。在科学功能定位、合理区域分布的前提下,推进科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打造三峡星火产业带。完善高教配套设施,推动库区高校加快发展。以农村基础教育为重点,优化中小学布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优质资源为着力点,确保每个区县拥有1—2所优质高中,并创建一批市级以上示范高中。以“三化”需求为切入点,大力兴办和加强职业教育。二是推进文体设施建设。加强公益文化设施、农村文化设施和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到2010年实现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启动20户以上的“村村通工程”。建设区县“一场一馆一池”体育设施,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实施农村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增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加强卫生设施建设。以农村卫生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传染病救治体系、紧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筹资办法,建立稳定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

四、政策举措

基础设施既是库区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级政府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要创新体制和政策,争取中央支持,加大地方投入,集聚社会资本,促进库区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战略规划统筹和重大项目前期研究

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各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和高效运行,对促进城镇化及发挥基础设施综合效益极其重要。要加强规划间相互协调,形成合力,特别要加强基础设施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之间的衔接。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布局,统筹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项目之间的协调。在增强城市功能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对各类基础设施规划实施评估,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及时研究并完善相关规划。

围绕区域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生态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等,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基础设施问题的前期研究,有选择地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根据规划进度逐步安排实施,形成项目间的接续。基础设施建设在有序推进的同时,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关系全局、带动性强、意义深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顺利建设。加强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发挥最大综合效益。

(二)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建设资本汇集

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落实企业投资自,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优化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益。一是争取中央投入。在市和区县级政府财力较为薄弱、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央投入仍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目标及政策导向,推出一批事关全局的骨干性和区域性的交通、水利、能源、市政、通讯等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和专项资金支持,发挥好中央投资的带动作用。二是改革政府投资管理体制。调整政府投资方向,重点支持公益性和公共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制,加强咨询评估和稽察、审计、舆论等公共监督,逐步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提高政府投资效益。三是创新金融机构支持模式。完善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机制,在市政府、政府投资主体和区县政府三个层面加强协调和沟通,积极争取贷款支持。组建三峡发展银行,培育成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取国家在专项贷款、外国政府贷款等方面给予库区基础设施项目倾斜。四是创新社会资本集聚机制。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BOT、BT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在交通、能源、环保和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须由财政出资的基础设施项目,也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探索特许经营制度。五是盘活资产存量。对有现金流的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行产权重组、委托经营、专营权出让等形式;对一时无法转让的项目,可通过质押贷款等筹集建设资金。严格控制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周边土地开发,其增值收益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六是严格执行各类项目建设管理制度。认真贯彻国家、市里关于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法规,加强考核,分层管理,落实责任,有序推进,实现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促进科技创新与集约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科学建设和合理使用与科技进步密切关联。库区发展要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是关键,其路径不外乎“开源”和“节流”。“开源”指开发建设新的项目,实现替代;“节流”指通过减少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因此,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要顺应现代化的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和攻关,大力开发、应用和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提高科技含量。要制定具体措施,抓好试点和典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

加强基础设施需求侧管理。基础设施安全最大的威胁在于低水平消费,它受消费意识和利用技术水平的双重制约。因此,必须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实现基础设施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节能节水等适用技术,建立集约型基础设施利用体系,运用价格手段调控电价和水价,促进节约用电和用水。工业节水以提高重复利用率为核心,城市节水以降低管网漏失率为核心;加快再生水回用步伐。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项目,对主要工业用能用水行业的主要产品确定用能用水定额;倡导建立节地、节水型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建立节能、节材的节约型工业体系,建立节省运力的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以及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为特征的生活服务体系。

(四)以保障就业和迁徙权为重点促进农民市民化

建立符合城乡一体化要求的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改变对农民工防范式、歧视性的管理方式,将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并突出对农民工的服务,促进农民工有效地融入城市生活。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农民工提供信息,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各种教育培训服务,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规范农民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维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性规章制度,在技术资格、健康等条件和要求方面,对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一视同仁。统筹规划,积极试点,探索将农民工纳入当地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坚决制止和纠正一些城市的行政、执法机关对待农民工的简单粗暴的方式。通过行政服务和法律援助为农民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维护基本权益。

五、若干重大问题

(一)合理划分基础设施供给层次与政府间权责问题

合理划分基础设施供给层次和明确各级政府间的权责,有利于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统筹城乡发展和切实改善民生。

合理划分基础设施供给层次。根据市场化程度,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基本属于市场化的类型,即能够回收投资,且能产生资本积累的项目,如电力等具有竞争性质的行业,应在政府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二是半市场化的类型,如公路、自来水、污水垃圾处理、农村通信、城镇防洪等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公共政策支持和产品与服务价格改革给予市场补偿相结合,吸引社会投资。三是基本由政府投入的类型,即纯公益性项目和低收费项目,如生态环保、消防、城市道路、农业灌溉、农村人饮等,其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征收税费和投入部分经营性项目收益解决。

科学划分基础设施政府间权责。按照权责对称原则,合理划分市和区县两级政府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权责。作为市级政府,一是对接和影响国家重大决策,承担基础设施需求预测、总体布局、中长期建设规划和重大项目实施,促进基础设施的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二是建立激励区县政府相互合作的利益机制和督导机制,让区县将地方基础设施规划融入全市总体规划,并引入竞争机制。三是有效规范基础设施运营商。对强自然垄断行业,规定服务质量、限制产品价格、保护公共利益;对具有替代性的基础设施领域,为竞争提供便利。作为区县政府,一是结合区县实际,完善基础设施规划,组织实施好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二是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在经济发展、财政实力增强的基础上,增加区县财政对公益性基础设施投入。三是按照市政府的规划和部署,协助做好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二)建立库区基础设施稳定投资渠道问题

库区属于国家生态敏感区,城镇化被动性强,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大,市场体系不完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为适应库区安稳致富、培育新兴产业、完善社会功能等紧迫需要,基础设施必须跨越式发展,急需国家特别政策支持。同时,随库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逐步建成投用,运行费用越来越大,市及区县财力难以支撑。为此,要争取国家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水垃圾处理项目运行给予专项补贴。资金渠道:一是按开发者补偿原则,从三峡电站建设基金中安排部分资金;二是按集团受益者补偿原则,从三峡发电收益中专项列支;三是按地区受益者补偿原则,由国家对长江中下游经济发达城市征收环境税费,用于补贴上游城市环境保护费用缺口。

若上述特别政策暂难实施,可以考虑:一是争取国家比照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模式,设立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用于库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补助。二是争取国家批准*发行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地方财政逐年偿还债务本息。

(三)处理好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保关系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库区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矛盾突出。部分地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方式,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突出。为此,要制定并执行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加强对科学划定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资源开发“”管理,明确不同生态功能区资源开发方式和生产力布局;加大对水电开发、林业农业开发等重点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监管,防止造成新的重大生态破坏;严格保护城市的天然湿地、草地、林地、河道等生态系统和城市渠系和水体;城市绿化树(草)种应推广本地优良品种,严格控制对野生树木的采挖移植;禁止古树、名木异地移栽,防止造成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库区水资源总量充沛,但存在时空分布不均和水环境保护任务突出的困扰。同时,随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水资源配置将面临新的格局。高度关注水资源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产业发展必须按水资源条件设置,适度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不能撇开水资源现状,盲目扩大,须以水资源供给能力为基础。积极推进水资源一体化管理,逐步建立水资源利益协商和补偿协调机制。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3

在中国社会心态指数(ISMC)调查启动仪式暨全国城市认同调查报告会上,由凯迪数据研究中心携手社科院社会心理学研究所联合的全国城市认同调查报告,希望通过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民众对城市认同感的调查,对比分析了不同城市在城市认同感各维度上的差异,在经济新常态下,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南方都市报总编辑、凯迪网络副董事长任天阳表示,城市认同感作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格外重要的一种社会心态,折射的是居住在城市中公众的日常感受、基本情绪、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总和。他们也希望通过对城市认同感的调查分析,为城市的管理者,治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有效的信息。

记者了解到,该报告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将参与调研的城市分为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和无线城市,近15万有效问卷,覆盖00后到50后、无收入者到月薪两万以上者,还有不同教育水平等多维度人群。报告将城市认同感划分出四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地位认同以及地域认同。

“这个数据可以恰恰可以解释当前青年人‘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的心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俊秀表示,在一线城市,青年人的付出可能是最多的,但是收入可能远低于其他年龄层的人,所以会出现逃离的心态,到了四线城市,青年人能够拥有相对高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对本地文化也比较包容,但是呆久了可能也会不甘心,希望能有更广阔的天地,所以地域认同感会较低,不愿意在四线城市长期呆下去。一线城市中,70后的地域认同感是比较高的,说明有了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之后,一线城市更能留住人才,给予人才更多的认同感。

江门市的城市认同感在广东省内各城市中,各项指标都比较靠前,江门市政府副秘书长张璐表示,调查报告也对政府工作有一定的帮助,“我认为江门市排名靠前是有一定历史环境的原因的,因为我们是著名侨乡,城市认同感会比较强。但是数据也给了我们一个提醒,当前江门正在努力引进青年人才,而如何把这群青年人才留下来,而且不会做出成绩之后就去一线城市了,我们政府也要不断提高江门的城市综合实力。”

此外,调查报告也显示,在各城市分级中,00后的城市认同感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而除新一线城市外的其他各城市分级中,50后的城市认同感均显著低于其他各城市分级。目前,城镇老年人口的宜居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城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往往忽视了老年群体对宜居环境的特殊要求。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建设仍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惯,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仍待纳入新型城镇化整体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和管理。

“城市认同感作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社会心态,会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发生变化。”王俊秀表示,从本次调查整体结果来看,城市的认同感高低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城市的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在城市认同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城市认同感可以作为一个城市建设的晴雨表,用公众的评价去衡量城镇化建设的得失。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4

在1月11~12日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报告中传递了2013年中国地产政策的总基调,即“扩流量、逼存量、差别化”。

报告说,“2013年初步考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原则上不低于去年,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在会议座谈中说:“立足于通过长远地加大供应量来改变市场供求关系和预期,平抑市场价格,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土地价格平稳发展。”

在房地产用地政策方面,国土资源部2013年将进一步加强调控,为此祭出“两板斧”:一是房地产用地增量平稳,同时加大释放存量,总体上扩大流量。报告提出,“坚持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不动摇,根据房地产市场形势,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要确保不低于5年年均实际供应,保持土地市场平稳运行。”“加大对闲置土地和各类违规和违约用地行为的查处,促进已供土地开发利用。各地要对国土部公布的房地产大企业和大地块名单加强监督并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二是对保障房用地应保尽保,以加大“保障”分流市场压力。报告提出,“对今年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新增建设用地,继续实行计划专项安排,提前单独报批,应保尽保,并实行目标责任考核。”

调控政策的稳定,将对稳定市场预期发挥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提出“深化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房试点并加强指导。”据了解,北京、上海的试点进展积极,在土地政策方面障碍很少,主要的政策难点集中于与《土地管理法》“集体土地不得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有关规定相冲突。现在报告提出深化试点,这或许预示着下一步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从报告来看,2013年房地产用地宏观调控的创新点在于:更加注意“扩流量”与“差别化”的结合,加强调控的针对性,改善有效性。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在座谈讨论中透露,并非全国各类城市的房地产用地价格都“翘尾”,“每次大的波动都是那几个城市”,所以不能再采取“大家吃药”的办法。“谁得病、谁吃药”,区分不同城市来采取措施,完善调控。具体要对一些重点调控城市加大供地量,而“对那些房地产市场刚刚形成的小地方,没有必要‘开口子’,正常供应就可以了”。

此外,出于“管理预期”的需要,尽管一些地价干预措施治标不治本,但有利于稳定人心、稳定市场,国土资源部有关方面已经非常细致地进行了研究。这些措施,诸如将大地块分割出让,防止“地王”再现;“肥的搭瘦的一块儿卖”,市区地块搭售郊区地块等。出此对策,“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市场和舆论的关注和炒作,如“地王”问题等,显示出非理性。

在工业用地政策方面,2013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保持2012年水平的基础上,将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倾斜力度,重点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鼓励发展的产业用地。报告提出,“深入开展矿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业等产业用地差别化试点。研究探索支持现代农业、养老、文化等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推行工业用地出让弹性年期和租赁制,探索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机制。”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5

本文通过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区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DEA

一、引言

过去20年间,国内学者对中国城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少学者根据自己对城镇化内涵的理解构建了不同的质量评价体系。叶裕民(2001)构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中包括了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国家城调总队和福建省课题调研组(2005)用“城市化质量总指数”总体衡量一个地区的城市化质量。袁晓玲(2008)通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描述城镇化质量,并运用聚类分析得出陕西省城市排名。李明秋(2010)根据城镇化内涵用城市发展质量、城市化效率、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构建评价体系。2013年3月,由《中国经济周刊》与中国社科院城环所联合的《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从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城镇化的推进效率、城乡协调度等三个方面构建体系。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城镇化的内涵构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并基于2012年统计数据,采用DEA模型,对我国各省区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恩格尔系数在横向比较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本文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未使用该指标。同时,本文将社会保障指标创新性的运用于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中(如表1所示)。

(三)结果分析

1.区域差异分析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城镇化质量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总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质量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与各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相符。同时,对于处于同一区域的不同地区来说,城镇化质量水平也较接近。这表明,城镇化本质上是区域发展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将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质量的关系

结果都显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的质量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提升能够带动该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3.规模报酬分析

除了七个省市的城镇化过程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外,我国绝大部分省市都处于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本文认为,这主要与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张的情况有关。盲目无序的推动规模扩张,不仅会削弱聚集经济的作用,还会带来运行成本上升、城市功能弱化等问题。因此,要在尊重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推进和发展城镇化,优化城镇的产业布局,使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若现阶段不具备大规模的发展城镇化,则应当踏实做好新农村建设。

四、结语

本文运用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区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城镇化质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东部城镇化质量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且位于同一增长极的地区城镇化质量较为接近。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镇化质量,大多数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城镇化质量也具有较高水平。第三,我国仅有少数省市的城镇化规模效益递增,因此,城镇化转型发展要科学布局城市体系,构建合理的城市格局。

参考文献:

[1]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7)

[2]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建立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J].统计研究,2005(7)

[3]袁晓玲,王霄,何维炜等.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8(2)

[4]李明秋,郎学彬.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2010(12)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6

今年四五月间,由国家发改委主管城镇化工作的副主任徐宪平带队,国家城镇化专题调研组完成了对浙江、广东、江西和贵州等8个有代表性省份的调研,目前调研报告已完成初稿,在经国家发改委审核讨论后,将适时报给国务院。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这份报告就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及方向等问题提出了诸多规划,“新型城镇化”是其中的关键词。

从调研组的设置规格上亦不难看出,决策层对此次调研颇为重视。包括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公安部和交通运输部等众多中央部委参加。综合来看,调研课题涉及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成本、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支撑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土地资源及能源供应量、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等社会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

值得关注的背景是,今年以来,在外部需求萎缩的背景下,扩大消费再次被提上日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指出,城镇化是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

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城镇化发展思路和路径,将对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也会影响到相关公司的业绩和战略调整。目前已有部分房地产上市公司围绕国家城镇化未来的规划开展对应的发展研究。

“未来的改革导向,重点还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主的城市发展规划。如果通过改革使这些人的消费潜能完全释放,则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将增加至少1-2个百分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

“人的城镇化”滞后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的官方统计数字是51.27%,但这其中,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却只有35%。前后相差的16个百分点之中,蕴含的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陶然看来,中国当前的城市化模式是“在农民工黄金年龄段利用这些劳动力,而一旦他们年老或健康状况恶化时,再将其推回农村”。

2010年,中国举家迁徙的农民工总量已达3071万人。这些农民工大多是跨区域落户,处于“半市民化状态”。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指出,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这些已进城和将进城的农民并未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造成了两极的就业和生存状态,这种分化状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不利。

由于缺乏对在城市居留的长久预期,农民工消费、储蓄乃至人力资本模式也必然与城市常住人口存在显著差异,不利于其长久人力资本投资,收入提高乃至消费模式提升。

专家告诉记者,中国提高城镇化质量,其中涉及2.11亿农民工和7000万城镇间流动人口,总计约2.8亿人。如果逐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把流动型消费转化为定居型消费,可带动住房消费,进而带动工业制成品消费和其他基础设施消费,可释放的消费潜力巨大。

专家调研发现,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不仅“人”面临着不平等权利问题,不同规模和级别的城市也存在发展权不平等问题。一个重要表现,是高等级的城市利用行政手段来集中资源,然后建立一个高档次的城市发展形态和标准。这种形态和标准的城市不是为农民进城服务,而是解决现有的城市居民的需求。

在李铁看来,城镇化实质就是让一部分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通过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的改变,使他们能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分享城镇中的现代生活。“要给予所有进城的农民自由的迁徙权和选择权,这是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根本和真正的出发点。”

户改遭遇市长反对

国家城镇化专题调研组在全国不同城市调研发现,“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的反对”。

从2001年户改文件下发,到2011年国务院文件《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出台,皆提出地级市以下市区全部放开户籍制度,但是却迟迟落实不下去。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强烈的反对。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邱爱军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户籍制度改革之所以敏感,在于其目前直接与教育、社保、医疗等诸多福利挂钩。

在现行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预算收入由上级支付,按其户籍人口核定。因此,地方政府如果要扩大城镇福利制度覆盖的范围,只会主要考虑本地户籍农业人口。

在李铁看来,地方政府不愿意改革,还有深刻的经济原因。最显著的就是目前都面临财政压力。要推进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是重塑地方财源。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目前有三个:一是土地出让,二是地方债务,三是金融贷款。其中土地出让金是最重要的财源,在某些城市通常占财政超50%以上。为保证这一主体财源,地方政府热衷于将城市越扩越大,以便有更多土地可以用来招商引资和出让获利。

然而,这种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个严重弊端,就是在城市越来越大的同时,整个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压力也相应增大。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认为,所谓土地财政,实质上是一种依靠透支社会的未来收益,谋取眼前发展的发展方式。形象地说,就是“寅吃卯粮”。

目前,随着中央调控房价,以及住房限购政策的实施,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的预期被压制。因此,一些地方城市不得不加大对工业投资的力度。在李铁看来,此举短期看对于提振经济有益,但长期负面作用却也明显,因为同时还得吸引大量人口来就业,就会增加更多的公共收入负担。“这将是未来所有城市都将出现的一个问题。”

切入点

中国城镇化率快速提升是强力低成本推进的结果,目前的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典型的粗放型模式。这种低成本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公共服务质量低、基础设施建设低等方面。

黄小虎认为,城市土地外延扩张、利用粗放,与现行征地制度有直接关系。城镇发展依赖于低价征用土地,政府利用土地出让金收益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开发商则获取土地增值收益,实现暴利,而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却不能平等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现行征地制度加剧了政府的短期行为,导致城市用地的粗放利用,并加剧了社会矛盾。

正因如此,专家的普遍共识是如果将“以人为本”确立为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和原则,改变现行征地制度迫在眉睫。

这已经引起了决策层的重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上述极有可能在十后推进的城镇化改革建议案中,除了强调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推进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外,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也被放在了显著的位置。

土地制度改革一个可期的方向,首先是完善征地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同时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办法,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分配比例,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等等。

此外,允许农民或集体经济组织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利用自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出租、入股、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经营型项目的开发;制定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办法,合理确定国家、地方政府、集体和个人的收益分配比例,等等,也是近年来备受业界关注的改革热点。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7

此时,距离他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的论文获得北大经济学硕士,已过去了24年。在这篇于1988年交付的论文中,挑战了诺贝尔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说,他主张发展农村工业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中国已进入加速城镇化时代,坚决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早已成为决策层和社会各界的共识。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 27%,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 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096万人。

而上述数据未被中国城镇化专家所一致认同。“长期以来许多地方都把推进城镇化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建设,过于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不少专家统计,我国城镇化速度与工业化的进程相差15个百分点,人口的城镇化严重地落后于土地的城镇化。大量的土地已经划成了市区,但是大量的人口并没有相应成为市民,专家把这种城镇化叫做半城镇化或伪城镇化。”2012年12月8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在主题为“十精神与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第二届中国城市管理高峰论坛上说。

“伪城镇化”现状之下,新型城镇化被提到战略高度。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并提出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目标。

新的道路虽被明确,但传统的思路和模式仍在发酵。自2012年4月起,一场“造城运动”在一些地方以超常规的方式进行。如陕西延安市根据“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发展战略,将通过“削山、填沟、造地、建城”,用10年时间,最终将整理出78. 5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面积,在城市周边的沟壑地带建造一个两倍于目前城区的新城。在湖北十堰市,仅“西部新城”,截至目前已削掉100多个山头;自2007年以来,该市已“向山要地”6万多亩,计划“十二五”期间还将“向山要地”9万亩。

“最近一些基层政府官员到京打听,中央的城镇化政策有什么内容,是否又要有一轮新的项目上马?”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其微博上说,地方政府习惯于大拆大建、上项目、建新城的城镇发展套路之后,新型城镇化是否会成为一场新的“造城运动”?“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因为对城镇化理解的差异太大。中央关心的是农民工市民化,这肯定与地方政府利益形成巨大反差,市长们想的是项目,有了项目才有更多的政绩。”

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如何推进?模式、权益和制度瓶颈如何破解,决定着这片国土上城市与乡村的命运。

追逐指标的现实

2013年1月9日,四川省泸州市经济工作会暨酒业发展会对媒体透露,2012年泸州市城市发展实现“双百” 目标,即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1. 0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0. 97万人,迈入了特大城市行列。

该标准仍是援引已废止的《城市规划法》中的界定,即市辖区非农业户籍人口或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其中超过200万的为超大城市),50万~100万为大城市,20万~50万为中等城市,10万~20万为小城市,不满10万的为城镇。该法于2008年1月1日废止,但同时实施的《城乡规划法》没有设定城市规模的条文。目前中国尚未从立法的层面对城市规模概念进行定义。

“双百”目标仅是泸州市实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总体目标中的第一步。泸州“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及,至2020年为提升推进阶段,城市人口达到15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至2030年规划期末为稳定发展阶段,城市人口达到20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

泸州只是中国众多正在急剧“升级”的城市之一。2011年3月2日山东省城市化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通知》,明确3到5年内,将即墨、胶南、滕州、龙口、寿光等10个中等城市发展成为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把章丘、胶州等中小城市发展成为实力较强的中等城市;其他县城要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的小城市。

城市的迅猛“长大”已成为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特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2010)》,截至2010年底,中国大陆有特大城市63座,其中人口800万以上2座,400万~800万8座,200万~400万15座,100万~200万38座。

人口膨胀之外,面积亦不断扩张。根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研究结果,河南永城,位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的一座县级市,是最近20年来中国扩张最为迅猛的城市:建成区由1990年的0. 23平方公里变为18. 21平方公里,面积增长20倍以上。

迅猛扩张背后,国家层面的指标规划似也成为助推的动因之一。2009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重庆跻身为第5个国家中心城市。“十二五”期间,重庆主城九区将形成1000万至1200万人口的特大级中心城市;以万州、涪陵、黔江、江津等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加上长寿,又会形成一个人口超600万的城市群;24个区县城和一大批中心镇,构成一个大都市连绵带。

武汉亦在“追梦”国家中心城市。2012年6月19日,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面对1000多位来自全市各界代表做动员,“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为此,打造国家创新中心、适时开建第二机场、建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等具体计划被拟定,而最被阮成发看重的是经济总量,他认为武汉当务之急是做大经济总量。武汉市已提出要尽快迈入GDP万亿俱乐部,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三甲,并再用5年左右使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

“大规划”下的行动逻辑

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发端于2005年,是国家住建部所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中提出的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层级的概念,处于城镇层级中的最高位置。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北京、重庆、天津、上海、广州五大国家中心城市,沈阳、南京、武汉、深圳、成都、西安六个区域中心城市。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曾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道,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以前我们讲行政界限不能成为发展的鸿沟,但实际上就是鸿沟。”吴存荣说,在以前,合肥人均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在20位以后,行政区划调整后现在排到12到14位水平,“最近十年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城市经济,安徽经济发展亏就亏在没有中心城市带动。”

李铁在其微博上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省一定要有自己的中心城市?长三角的经济来自于上海的辐射,珠三角的经济来自于香港的辐射。借力,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城市规模才符合规律。”

而早从2001年起,全国范围内不同类型的城市都做起了“大规划”,领头的是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科院院士陆大道曾对此期间的造城风波做过调查,他说,“大规划”在2003年至2004年达到一个高潮。据不完全统计,那时有48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

“大规划”之风,不久即从大城市吹至中小城市。一些城市的政府领导要求按现有人口和产业规模的两倍乃至三四倍进行规划。大马路、大立交,大草坪、大广场,按照想象中的“国际化标准”,纷纷上马。

新城建设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天津的临海新城、烟台龙口湾的海上新城、上海的金山新城、连云港的连云新城、深圳的前海、东莞的滨海新城等新城项目陆续上演。最近也有媒体报道说,此时哈气成冰的陕北黄土高原上,2000多台重型机器正活跃着,它们将挖掉33座荒山,通过削山、填沟等手段,两倍于现在城区的建设用地将陆续被整理出来,用于延安新城建设。

而此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耗资50多亿元、面积达32平方公里、历时5年建设的新城康巴什,由于工业区没有工业,住宅区人烟稀少,被外界称作“鬼城”。美国《时代》周刊曾刊文称,康巴什是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最佳展示品。

城市病在2012年发威

30多年间,城镇化率从1980年的19. 4%增加到2011年的51. 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而这样的“拐点”背后,一些大城市痼疾缠身、风貌消失、交通梗阻,食品垃圾化,社会矛盾显性化- - -在“蚁族”、房奴、车奴、口罩族的背后,“宜居”似乎近在眼前又似乎渐行渐远。

2013年1月,雾霾锁中国。这或将成为中国不少城市有史以来空气质量最糟糕的时期之一,多个城市的居民已被警告尽量减少外出时间。1月16日,中国科协召开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预计,北京能达到空气环境新标准还需10年以上。

不少网民吐槽北京由“首堵”变为“首毒”,然而“毒”已至,“堵”未消。“从现场到医院不到3公里的路,足足走了40分钟!”2012年12月8日120北京一个急救中心的王医生在微博上说,车内病人因此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遗憾丧生。

在舆论的反思声中,社会车辆“不让道”领受了大部分指责,而“无道可让”则是另一重无奈现实。最新出版的《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3)》指出,全球人口日益集聚在城市,到2050年预计平均每个城市居民每年花在交通拥堵上的时间将达到106小时/年。

为应对车涌之困,一些大中城市陆续实施“尾号限行”。2012年8月16日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尾号限行继续实施到2015年;成都市交管局宣布,自2012年10月8日起至2013年6月30日止,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区域汽车实施“尾号限行”。

在城市里限制性的生活行为约束,许多人尚未适应。2013年1月16日是济南公安交警支队关于临时采取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首日,“顶风上路”的单号车约占三成。

大城市的硬伤远不止于空气和交通,排涝系统也显得难以支撑城市的运行。2012年“7·21”北京暴雨灾害中,官方统计共有77人丧生,其中有不下20人死于城区范围内;2011年的“6·23”雨夜,也有两名居民于暴雨中陷落街头窨井惨死。除去北京,2012年夏,武汉等多座城市亦经历了大雨中变身泽国之扰。

城市病症的治理已成为城市管理者亟需破解的课题。近日四川省住建厅透露,2013年,四川省将投入880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内涝、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是投向重点。

社区建设和个体文明的变量

城市在宜居问题之外,在旧城改造、处理与外来人口关系等问题上亦成燃眉之忧。

近年来城市中多处名人故居被拆,传统文明元素日渐匿迹。2012年初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重庆的的官邸被“保护性拆除”,紧接着全国两会之时,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故居“七树堂”又面临被拆迁重建的风险。

外来人口在城市扎根之后,同城待遇的诉求愈发强烈,与本地人的利益发生角逐。2012年10月18日,一则“京籍家长与非京籍家长在市教委办发生争吵”的视频出现在网上,这是支持与反对“异地高考”的双方首次正面冲突。

“放开异地高考只会让大城市越来越拥挤,解决的根本还在于各地均衡发展。” 一位“京三代”的滕姓女士表示。不过多省市已赶在2012年底前披露了异地高考政策。非户籍人口最多、教育资源最丰富的京广沪三地的方案,仍对“外地人”设置较高门槛。

放眼城市未来的目标,社区建设和文明程度等都有漫长的路要走。

2011年2月,有关方面对广州番禺区91个业委会的调查发现,自2007年《物权法》颁布实施后成立的91个业委会,仅有29个在正常运转。所剩的业委会中,有些形同虚设,业委会既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委员又不肯透露个人联系方式,有的业主甚至从没见过委员的面。

2012年6月本刊记者采访北京水韵风情庄园小区业委会时获悉,业委会面临备案难、专职难、老龄化突出等问题。此外《物权法》虽已认可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主体地位,但《物业管理条例》并没有相应的条款对此组织进行保护,实践中,业主自治之后,与物业公司矛盾难以调和,维权之路艰辛。

“社区是改革开放以来住房商品化以后才出现的,制度尚不健全,比如地下车库经营管理或者电梯墙面做广告都有收益,这些收益应该归谁?没有相应的规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冯长春在第二届中国城市管理高峰论坛上说。

2012年各地社区立法略有起步。当年1月12日《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促进条例》经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于2012年3月1日起施行;2012年7月24日贵阳市人大常委会也正式启动《贵阳市城市社区工作条例》立法调研工作。

社区治理机制健全之外,以“中国式过马路”为典型的城市个体文明问题,亦时常挑战城市运行的规则,成为城市进程中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变量。

乡村远去

乡村消逝,意味着对城市提供支持的源头日益枯竭。放眼城镇化大局,城乡协调发展才是大势所趋,但眼下的现实似是一边倒之势。

山东省沂水县诸葛镇的大崮前村原有300多村民,现在长年在村的只有7名老人。这个据说是由魏忠贤的次子传下来的村庄,数年之内可能将消失。

据官方数据,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十年里有90万个村子合理或不合理地消失了,一些带有传统风情的古村落的加速凋敝,显然属于后者。

“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去认真阅读它,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大潮中就消失不见了。”在纪念中央文史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以山东地区古村落为例,调查结果令人吃惊,现今一座完整的原真的古村落也没有了。

当下乡村中,出现不少旧屋闲置、杂草丛生的“空心村”,仅剩妇女儿童老人留守。2012年《都市快报》曾对赣西北3个“空心村”进行调查,11个自然村平均居住不到8人。

常住人口减少后,多地出现撤村并校。2012年11月17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报告显示,除农村小学外,农村教学点在过去十年间减少11. 1万个,占总数的六成;初中减少1. 06万所,减幅也超过四分之一。平均每天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和3所初中。

研究报告指出,10年间农村小学生减少3153. 49万人,占37. 8%;农村初中生减少1644万人,减少26. 97%。农村学生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学龄人口的大幅减少,也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转移,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带走了部分学生,还有不少农村学校学生也转入县镇学校就读。

然而,离开故土的打工者及其子女虽常年落居城市中,却不拥有城市市民身份。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公开表示,目前中国农民已经严重分化,“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不愿意进城的农民,如北京、天津、上海及东南沿海等地区的农民根本不愿意进城;第二类是在进城和回农村之间徘徊,近年农村政策改善,而城市福利和户籍含金量下降;第三类是携家带口已在城市定居的;第四类是新生代的,他们不会农活不懂农村,也不喜欢农活和农村,他们一定要留在城市里。”

城乡协调的未来

户籍制度改革被认为是城镇化进程的一道关口,中央高层就户籍问题曾多次表态。

2011年2月27日,国务院总理表示,正在出台文件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这已经经过党中央国务院讨论;3月14日,再次表示,正在积极稳妥地实行户籍制度改革,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同时,着力解决农民工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培训、子女上学和社会保障。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此外,乔润令认为等级化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也需改变,“一定要改变行政资源过度向大城市配置的导向,要为小城市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乔润令说,中国的城镇化是政府主导型,大量资源被政府控制,资源分配是按照等级制,级别高的城市得到的多,级别低的城市得到的少。最多的是省级,然后是副省级、地级、市、县级市,最次的是小城镇。”

更多的人倾向于发展小城镇,使农民能够就近择业、就近成为市民。“中国这么庞大的城乡移民,光靠沿海经济带,光靠少数大城市,光靠少数几个城市圈,根本是无力承受的。所以说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就近到中小城市成为市民。”2012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2012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说。

2012年7月13日至14日在湖北考察时提到,要研究制定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在有条件的地方形成各具优势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表示,上世纪70年代,国家从解决农村问题的角度出发来发展小城镇;八九十年代,把小城镇和大中城市放在相对独立的角度来探讨究竟应该选择哪条道路;直到本世纪之初,才认识到大中小城市应该协调发展。

然而争论仍在继续。2012年12月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新世纪周刊》撰文称“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是未来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谢国忠认为,小城市必须依赖于少数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存活,如果它们失去了竞争力,整座城市就会消失。这是城市化的一种高风险模式。超大城市具有经济多样性。当一部分产业失去竞争力后,城市有能力化解损失。

在谢国忠看来,饱受诟病的堵车、污染等诸多问题,实际上根源都在于设计或管理,“如果2000万人住在本来设计容量仅为500万人的城市里,问题就会变得非常严重。大东京拥有3000万人口,但是并不存在任何大城市问题。如果中国合理地选择鼓励和投资于大城市的发展,中国就会在未来20年时间里拥有20座到30座超大城市。这将能够推动中国经济走上全球经济的巅峰。”

看来,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的科学布局,是个不小的问题。

城镇化的主导力量是市场还是政府

所强调的“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事实上也是已基本完成城镇化的其他国家的经验所得。

美国经济学家、原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奥斯坦-古尔斯比曾比照美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建议,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应加大在教育、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城镇居民健康方面的投入,关注人和经济的共同健康发展。

十报告提出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四化同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一些学者对此认为,实现“四化同步”,要防止陷入拉美式陷阱而“过度城镇化”,防止“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防止“城镇化”变成“房地产化”等。

尽管对于城镇化的理解目前尚存在差异,但是城镇化根本前提是生产力发展,其核心和关键是人口城镇化。目前国内专家对于城镇化模式的分类,基本都是按照市场、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多少来划分。

城镇化的主导力量是市场还是政府?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撰文认为,按照政府和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等因素,将世界城镇化发展模式概略地概括为以西欧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

这种分类方式相对较为普遍,各种城镇化模式也都有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

美国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发挥市场作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进。在城镇化过程中,美国突出各城镇的特色和功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得美国城镇化得以快速推进。但因为出现“过度郊区化”而付出了沉重代价,曾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专家认为,我国在可耕地少、人口分布不均、生态脆弱等国情条件下,如果重蹈美国覆辙将导致更为严重的负面作用。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表明,城镇化推进速度必须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匹配,否则就可能会出现过度城镇化或虚假城镇化的现象。拉美的超前城镇化则带来“城市病”、“贫民窟”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韩国“新村运动”推进的城镇化开创了“韩国模式”,其特点是以农民为主体,唤醒农民“自强自立”的精神,造就了大批道德和素质高的城镇居民,规避了一些转型中的社会问题。

以政府引导为代表的日本,快速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但也出现一些问题。不过日本城镇化依然有很多方面被研究者称道,日本在城镇化过程中注意到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加强总体规划,健全法规体系。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8

加快城镇建设创建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主持词

同志们: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市“十五”计划确定的战略重点,创建文明城市是省委省政府和郑州市委市政府的明确要求。为了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充分准备,决定今天在这里召开xxx市加快城镇建设创建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参加会议的有市四大班子领导;市直各委局及驻密单位党政正职、主管副职及二级机构党政正职;各街道办事处党政正职、主管副职,城管部门负责人及所属村委会、居委会书记、主任;市区内各医疗卫生单位、中小学校、大型商场、宾馆、饭店负责人;各乡镇党政正职、主管副职及创建农村垃圾管理先进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市委机关大院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安排部署全市加快城镇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的具体工作,并要以此次会议为标志,拉开我市全面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序幕。

今天会议的议程有4项:一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连渠同志宣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建设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意见》;二是副市长岳振杰同志宣读《市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土地资产管理的决定》;三是市长林建刚同志作加快城镇建设创建文明城市动员报告;四是市委书记陈新贵同志作重要讲话。 下面,会议进行第一项,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连渠同志宣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建设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意见》; 会议进行第二项,请副市长岳振杰同志宣读《市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土地资产管理的决定》; 会议进行第三项,请市长林建刚同志作加快城镇建设创建文明城市动员报告; 会议进行第四项,请市委书记陈新贵同志作重要讲话。 同志们,按照预定计划,今天会议的议程已全部进行完毕。李市长宣读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建设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意见》,岳市长宣读了《市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土地资产管理的决定》,林市长作了动员报告,最后陈书记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的内容很重要,关于会议的贯彻落实我再强调三点:1、召开会议,广泛宣传,层层动员。请与会的各单位的负责同志回去后,要立即召开相关会议,把今天会议的精神和下发的几个文件传达下去,层层动员,广泛宣传加快城镇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要统一干部思想,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2、制定措施,研究方案,积极推进。各有关责任单位要对照今天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研究制订本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今天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3、4月10日前各单位要将会议的贯彻落实情况和如何实施的具体意见以书面形式报送市委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室。 会议到此结束,散会。

上一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