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院员工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24 11:06:15

美容院员工规章制度

美容院员工规章制度篇1

细节处表现的是人性的关怀,是真诚的心与心的交融,而细节尤其能表现精益求精。只要我们认真去挖掘,就会发现很多细节都可以让顾客惊喜和感动;只要我们认真思索和经营这些细节,就能抓住美容院的商机。

美容院的管理是一个“骨架”,它支撑起美容院的天地,而细节则是附于这幅骨架之上的血肉,它会让美容院的经营更加精彩和出色。

感性细节

感性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细节,就是直观的形象细节。美容院可从以下三点把握:

让顾客体验舒适和美

从顾客走进美容院的那一刻起,就应该让她们感受到美容院舒适温馨的环境,柔和的灯光、舒缓的音乐、袅袅的水雾,充满着芬芳和情调。每一位美容院员工脸上都带着真诚的微笑,有极强的亲和力。在音乐方面,越是高档的美容院,其音乐越是轻柔,除了音乐音量要若有若无,就连美容师的脚步声、说话声、操作时的声音,都要非常轻柔。

在一个放松、惬意、修养身心的优雅环境,如果能将以上声源控制好,顾客便能享受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全方位美的体验。

让顾客感受温暖和尊重

与顾客进行感情交流,不仅要把服务质量提高,更要做到有特色的人性关怀,让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温暖,还能不时获得别出心裁的惊喜。

比如准确记住每位顾客的名字,为顾客准备一些节日礼物;为顾客提供美容商品、服饰等商品的展销会;为顾客举办一些诸如旅游、定期交流、趣味讨论会、美容研究会等活动;定期给顾客打电话等。当我们为顾客提供了优质产品和技术服务的同时,又能关心和体贴她们,就会让她们感受到温暖和尊重,这是一个不断加分和情感对换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顾客便会在不觉中长期地留在美容院。

认真倾听顾客的心声

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用心与顾客沟通、认真倾听顾客的心声是美容院的必修课。

在听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顾客的心理需求和把握顾客的潜在喜好,这不仅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营销策略。在倾听顾客心声过程中增加彼此的理解,理解产生信任,自然而然对美容院推销的东西也不会产生抵触心理。因此,美容院要多培训员工的沟通技巧,让员工看社交艺术等相关书籍,鼓励员工多谈心得,不断提升。

理性细节

理性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美容院可从以下两点落实好理性细节。

明确规章制度

理性细节的落实是建立在美容院健全规章制度基础之上的,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没有整体经营水平的完善,就不能为细节提供一个完美展示的舞台。例如,仪容方面,美容院的员工上岗前要化淡妆,要求涂浅色唇膏、要束发、换好工作服,这些必须在15分钟内完成。卫生环境方面要分配到个人,定期打扫、定期检查。工作期间,美容师不可坐在美容床上,不得在美容室内闲坐、闲聊,要在指定的休息室内休息。顾客走后,员工要及时将床单、被整理好,设备关好,电源归位;美容车内、地面不得有面膜、头发、水印;洗面盆及小碗、小勺要洗刷干净,归位。如果下班时间到了,也要送走顾客后再更衣下班。

会员制度温暖人心

美容院可以为会员提供更多的交友平台和商务平台,并且要维护这个平台。美容院可以定期给会员发短信,把最新的美容资讯和会员拓展活动以短信形式发给会员,并告知会员增值数目,让增值量化,使会员觉得会员制不是一个空壳,从而产生进一步的消费欲望。

很多人在各大超市或者美容院都有会员卡,但是很少去刷,也不在意积分多少,因为在会员心目中,要等这个积分返还太远了,也太虚了,他们心中对会员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所以如果我们把握住这个细节,会员就会感觉消费目标更明确了,心里更踏实了。

个性化服务留住客户

个性化就是用特色打造美容院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如果针对每个顾客的特殊喜好和不同需求,都能量体裁衣地予以满足,就把服务做到了顾客思想的前面。

美容院应该有两本顾客档案。一本是皮肤护理档案,主要记录顾客的皮肤状况、诊断分析和护理情况等。而要完善店内的细节服务,还应做好另一本档案――顾客副档案,其内容包括顾客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工作情况、个人喜好与禁忌、消费能力、影响个人的重大事件等,只要是对美容院有利的顾客信息资料,都可记录在副档案上,不过,这需要美容院的各级人员不断丰富、完成。

小结

美容院员工规章制度篇2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法制建设,维护政府法制的统一,保证WTO规则在我国的正确实施,根据美国亚洲基金会的邀请,2002年10月,国务院法制办成立了统一实施WTO协定赴美考察团。国务院法制办外事司副司长吴浩同志担任团长,14个省、市、区、计划单列市的法制办负责人及处长、国法办的有关同志为考察团成员,总计18人。10月19日,由北京飞往美国旧金山,10月22日到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10月26日到华盛顿,11月1日到达纽约,11月3日,由纽约返回北京。在美国的16天行程中,我们先后走访了亚洲基金会、加州政府食品和农业部、行政法办公室、行政听证办公室、保险部、太平洋法学院、美国联邦贸易代表处、乔治敦大学、美国商务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等部门和单位。美国亚洲基金会副主席、商务部高级法律顾问(副部级)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终身大法官等会见并与考察团的成员进行了坦率交谈。考察团在美期间,重点考察学习交流的内容有,美国宪法、政体与中国体制的比较、联邦和州的行政程序法、规章的制定、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立法方面的关系,加利福尼亚州政府的行政裁决,立法及实施情况,规章制定的听证,司法审查,WTO规则在美国的统一实施,法律制定及实施的透明度,信息自由法、企业界对商标、专利以及有关行政法实施的看法和建议等,考察以美国联邦和州政府的官员、法律顾问介绍情况和大学法学教授讲课为主,同时留出足够的时间,由考察团成员提出问题,他们进行解答,同时辅以图片展示、参观、酒会和现场情形的模拟等,在考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注意学习美国立法和实施中的有益的东西,同时也注意交流、及时把我国的有关情况和做法交流给对方,增加美国的官员和法学界人士对我们的了解,达到了取长补短、互通信息、增加了解、增进友谊目的。由于考察团吴浩团长领导得力、协调有致,考察团同志团结协作,考察学习态度认真,因此,受到美国亚洲基金会和有关法学专家的高度评价。可以说,这次考察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二、考察学习的主要收获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在立法上享有相当大的自,而联邦政府的立法也来自宪法和各州的授权,加上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制衡,与我国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异,但仍然有一些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行政规章的制定

1、规章的制定

美国的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可以制定行政规章,规章的制定需要法律授权或联邦批准,规章一般由部门根据需要起草,起草的文本要告知公众,通常登在联邦公报或州的公报上(如加州政府公报为周刊,每年52期,为公开发行的刊物),而不是登在报纸上,在网上和图书馆也可以查阅,有时还要寄给有关的专家和对此感兴趣的民众,公告时间为45天。在此期间一般还要举行听证会,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听证不是对话,主要是听取、搜集各种意见,并记录全部过程。对民众提出和反馈的意见,要逐条进行研究其合理性和重要性,并予以采纳。规章草案经修改后,要将采纳民众的意见情况逐一做出反馈,对没有采纳的意见要向民众阐明理由。修改后的规章还要再公布15天。美国民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很高,例如某部门起草了一个防止有毒有害物质的立法件,除接到民众的大量反馈信息外,其中有一份意见就达600页之多。美国的立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立法件(一般在一亿美元以上),要求起草部门还要形成一个规章实施后的经济效益分析报告。还要将每段都写明立法的依据。

2、规章的行政审查

部门起草的规章,有专门的机构审查,象联邦政府由联邦预算办公室审查,其职能与我国的政府法制机构极为相象。其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法律方面的专家。主审官500多人,一年里审查的规章在600件左右,州里也有相应机构负责此项工作。象加州是由行政法办公室负责审查,出版、发行,该办公室有25人。审查的内容是:1)权力获得的审查;2)统一性审查;3)是否与上位法冲突的审查;4)必要性审查;5)立法依据的审查;6)民众意见采纳情况的审查;7)文字方面的审查。文字审查要准确无误,通俗流畅,民众容易接受。规章审查结束,一般由政府部门首长签发,而不是州长,但联邦的立法还有其特定的批准生效程序。

3、行政规章的司法审查

司法审查不是制定规章的必经程序,但却是规章是否合法生效的否决程序。行政机关的立法或规章的制定,必须遵循行政程序法、信息自由法等,民众或单位可以对立法和规章提讼,法官可以对规章的内容和程序进行司法审查,并对法条的内容做出最终解释,法官还可以宣布规章无效。美国联邦的食品药品局曾经起草了一个法案,既将烟草纳入药品进行管理,草案公布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食品药品局接到民众反馈意见75万件,后有人将此法案告上法庭,经司法审查后,法院判决行政机关败诉,理由是无法律授权,食品药品局不能对此进行管辖。

(二)听证

听证在美国采用的极为普遍,不但行政机关,大学等公共事业单位也广泛地采用。听证的具体内容,有立法听证,对行政管理不服的听证,行政机关或一些单位做出一项新的决定前的听证等。听证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必经程序。但只要有人提出,一般都会举办。听证不是对活,主要是听取意见,主持听证的人员不可以诱导或提示对方讲什么。要完全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所发问的问题也是中性的。听证前要求听证人员举右手宣誓,并承诺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听证时间根据实际需要可长可短,长的达几十天,并有多位律师参加,短的只有几小时,甚至几分钟。美国加州一名残疾儿童的家长,因学校不能为残疾儿童提供上课和上卫生间的方便,将学校告上法庭,法庭经听证后判决,学校赔偿该家长50万美元,听证已成为政府机关制定良法和实施法律与民众间建立起密切沟通和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

(三)美国的情报信息自由

美国于1966年通过了信息自由法,以后又经过多次修改,其宗旨就是使民众知情,并更加容易获取政府的各类信息,当然由于国防、外交、商业秘密等原因,有8种信息不可以自由查询或不对外公布。信息的自由法主要是要解决透明度的问题,美国的一位学者曾讲,法律、行政机关和法院的工作应该成为一个玻璃幕墙,从外向里看应当一览无余。为了向社会和民众提供这种服务,美国政府将立法件都登在联邦或州的公报上,并设立图书馆、阅览室、电子档案,向社会提供便利的服务,民众可以自由地查询各种资料,包括上网查询。如果政府机关不能提供这种服务,民众也可就此向法院提讼,法院将会依照阳光下的政府法、行政程序法及信息自由法和有关判例进行审查,做出判决。

(四)美国法律的特点

美国不是大陆法系国家,而是判例法国家,但此次对美国的考察学习,对此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随着行政权的不断扩展,美国的条文法的内容也在急剧增加。形成了法律条文与判例同时存在,相互兼容的特点。另外,美国法律出台后,对条文的含义、适用和解释,极其详尽,充分估计条文在实施中的各种情况,对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减少了自由裁量和随意性,保证了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

(五)WTO规则在美国的统一实施

美国的贸易代表处是直属白宫的行政单位,其负责人是美国总统对外贸易的首席顾问,该机构一是负责WTO谈判,组织WTO规则在美国的统一实施,二是决定美国贸易政策。该代表处在各州设有办公室,还有若干个专门委员会,负责搜集经济和贸易方面的各类信息,经加工整理,上传下达。

在组织WTO规则在美国的实施过程中,通常的做法:一是将WTO规则予以公布,使全社会周知,公众能够很方便地得到这方面的信息。二是通过驻各地办公室和联邦专门委员会收集整理各类信息,确保企业界的各类信息能够融入代表处。三是发现各州法律、法令与WTO规则不一致时,则采取反复磋商的办法,要求各州对法令进行相应的修改,如某一级别的协商不能形成共识,有时还会提升磋商的级别,磋商在正常情况下都可以解决州法律和法令的修改,保持与WTO规则的一致。四是当磋商无法解决问题,联邦政府还会采取两种措施,要求州修改与WTO规则不一致的法律或法令。一种是经济制裁,按照目前美国的管理体制,联邦政府每年都要对各州给与很多补贴。比如,象加州的医疗保险,每年大约需要340亿美元,而其中的一半都来自联邦的补贴,如果有的州不能按照联邦政府的要求及时修改与WTO规则不一致的法律、法令,联邦就将实行经济制裁,减少或取消补贴。另一种就是在磋商和经济制裁都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可以向法院提讼,请求法院撤消或变更州的法律和法令,但这种情况极少发生。

三、美国立法和法律实施的几点启示

1、增加立法透明度

我国的立法和地方的立法体制多年沿袭部门起草、部门征求意见、政府法制部门审核把关、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法学专家等有关方面意见的方式,极少有法律规范草案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的情况,立法成为部门的特有权力,立法过程的开放度和透明度还远远不能适应民主与法制建设要求。我们应逐步改变这种现状,变关门立法为开门立法。法律规范的草案都应公布于众,使全社会知晓,这也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政府应设立专门公开发行的刊物,所有的立法草案和正式文本,应从报纸上公布征求意见逐步过渡到专有刊物上,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上网公布立法草案和正式文本,分级建立政府的法律规范、政策措施的图书资料馆,或利用现有的图书馆、图书资料室增加法律规范内容,向整个社会开放、实行免费查询,有偿服务。

2、提高和扩大人民群众对立法工作的参与程度

立法草案公布后,对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反馈意见要进行分门别类的加工整理,逐条加以认真研究,积极吸纳各方面的有益建议和意见,对不能采纳的意见,应公开说明不能采纳的理由,对个别重要的但仍不能采纳的意见,也可以考虑逐一向个体反馈。真正体现法律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特点,充分发挥和保障人民群众在立法中的民利。

3、对重要的法律规范积极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的探索

一部重要法律规范的出台,可能会给某些行业甚至全局带来深刻和长远的影响,对社会的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也会带来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但长期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几乎没有进行过立法的成本核算和法律规范实施后给整个社会经济效益带来影响的分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在立法方面也应进行立法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分析的探索,可以先搞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广和完善,确定合理的立法效益分析的范围和科学的分析方式,使我国的立法工作能够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提供稳定有效的支持。

4、全面推行行政听证制度

行政听证是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也是发挥和保障人民民利的重要形式。目前我国已在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方面确立了听证制度。一些地方的立法工作也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按照积极推进民主与法制进程的要求看,这项制度在实施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应在更多的领域更大的范围推行听证制度,使政府与人民的距离越来越近。政府的各种对外管理行为都应考虑实施听证制度,以便更好地改进我们的行政管理工作。

5、加强立法解释和实施性解释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行政立法进度明显加快,法律空白的领域已经不多。但我国立法中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立法解释和应用性解释偏少,影响了法律规范在全国或一个区域内的正确的实施,法律适用和法律冲突问题很多时候得不到及时解决,削弱了法律规范在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这方面问题应从管理体制上着手,健全和完善这方面的职能和机制。

版权所有

6、扩大对行政行为的行政和司法审查范围

美容院员工规章制度篇3

关键词:任职教育;美军;课程设置;培训理念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任职教育从性质上来讲,是建立在普通高等教育基础之上的特殊职业教育。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是在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上首次提出并使用,是指在我军院校教育中,在完成高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了使培养对象获得和提高从事某一特定军事工作岗位需要的专门知识和能力,通过院校进行的系统教育。

十五次院校会议后,军队院校教育开始从以学历教育为主向以任职教育为主转变[1]。这一转变促使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员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等发生一系列有别于学历教育的深刻变化,需要解决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借鉴外军特别是美军院校任职教育的主要做法,对指导我军任职教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2]。

一、美军院校任职教育的基本状况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军事教育生长军官的培养领域出现了一个重要趋势,这就是学历教育与职业军事教育逐渐分离。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生长军官的培养开始采用“两段制”,即先完成地方普通大学本科的学历教育,获得军官任命,再接受初级职业军事教育。承担大学本科学历教育任务的军事院校不承担初级职业军事教育任务,各级职业军事教育院校不承担学历教育任务,只讲授军事知识、技能。采用这种“两段制”模式的典型是美国。美国各军种生长军官的本科学历教育都是在军官学校、地方大学后备军官训练团完成。完成学历教育后,获得理工文科学位,并获得军官任命,然后到各兵种专业技术院校接受初级职业军事教育。毕业后,担任某一具体职务。

二、美军院校任职教育的基本要求

美军对军事院校任职教育建立了严密、科学的管理制度。

美军军官实行“逐级培训”,具有鲜明任职教育“岗位培训”的特点,按照岗位要求进行专业教育训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很强,最大限度地实现训用一致,确保官兵素质与职务晋升和装备发展保持同步。初级军校主要对新军官进行与第一任制密切相关的军兵种专业技术教育,对在职初级军官进行拟晋职所必须具备的业务技能教育。中级军校主要设法使学员“树立从合成军队整体联合作战的需要来考虑本军兵种作战的习惯,彼此能够吸取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军官的领导艺术和智慧。高级军校着重从政治、经济角度研究军事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使高级军官成为“军人政治家”。

三、美军院校任职教育的课程设置

初级课程以专业技术、兵种战术与分队指挥、管理、领导为主要内容。时间跨度差别较大,学制从5周到1年不等,空军个别复杂专业可达2年。开设的课程一般有本兵种的作战理论和技术、武器装备的使用与维修保养、班排级战术与作战指挥、单个人员与小分队的领导、管理与训练组织。

中级课程以军种知识、联合战役与部队指挥为主要内容。中级职业军事教育院校的学制一般为5个月至2年,内容主要包括本军种和联合军种的作战理论、原则、指挥与参谋业务等。主要课程一般有军兵种联合与联军作战理论与原则、指挥领导艺术,以及战略、战役与战术,师以上部队的指挥与参谋业务等。

高级课程以武装力量运用、军事战略与国家安全领导为主要内容。高级职业军事教育院校的学制一般从2周到10个月不等,函授班可达2年。学习内容一般包括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联合战役等。主要课程有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事史、军事科技等。

四、美军院校任职教育的培训理念

(一)确立领导管理型能力标准

美军明确将军官定位为领导管理人才,并紧紧围绕这一职业本质组织军官的选拔和培养。其任职教育,实质上是军事管理教育。基于这一定位,美国空军指挥院校的培训目标,锁定在培养和提高学员的领导管理型能力上。领导管理型能力模型和标准构成了院校培训目标的基本内核。在教学别重视培养学员的观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组织计划能力和现场指挥能力,以全面提高学员的领导才能。

(二) 实行“无专业”培训

美军任职教育淡化专业设置,所有学员不论入学前在何军种从事何种专业,入学后都要进行混合编班,学习同样的课程。以美国空军指挥与参谋学院2004级学员为例,其来源构成如下:飞行员24%,航天、导弹、空运部门12%,医疗2%,采购、财政、工程11%,牧师1%,气象部门2%,情报部门4%,军法部门2%,后勤部门10%,特别调查处0.5%,保障部门20.5%,反弹道导弹3%,武器系统军官8%。学员入学后执行同样的教学计划,仅有占总学时18%的4门选修课不同。美国空军的这种做法是为了适应任职需要和联合作战需要,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融合,使学员了解其他军种人员的知识结构、作战指挥方式和思维方式[3]。

五、对我军任职教育的一些启示

(一)明确任职教育的特点规律

任职教育和学历教育属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育体系,两者具有许多不同之处。学历教育属于通识通才教育,具有基础性、稳定性、长效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重在打牢学员成长发展的坚实基础,注重较强的适应性。而任职教育属于专才教育、学历后教育,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以及更强的创新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重在赋予学员相应的岗位任职能力,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只有明确了任职教育的特点规律,特别是任职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本质区别,才能确立任职教育的指导思想,开展好任职教育的其它工作。

(二)建立规章制度

目前对任职教育的研究集中于培训模式、授课方法、教材建设等领域,较少涉及规章制度建设。当明确任职教育特点规律之后,规章制度的建设是紧随其后的工作,规章制度是特点规律的外在体现。

要进一步完善院校初、中、高三级培训制度。把各级培训层次有机联系和贯通起来,实现初级与中级、中级与高级培训层次之间的充分融合,形成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培训格局。要建立任职教育、认证制度、晋升制度之间的联系,使任职教育更加权威[4]。

(三)转变思想观念

观念的转变是真正的转变,只有转变观念,规章制度才能发挥作用。首先,要转变人才培养目标,由注重培养知识型人才,向突出培养能力型人才转变;二是要转变专业建设模式,由注重按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向注重以训练任务为牵引、按岗位任职需要建设转变;三是要转变课程建设观念,由课程设置分段递进式、学科化,向平行式、组合式、模块化转变;四是要转变教学方法,由讲授式、灌输式为主,向研讨式、案例式、专题式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转变[5]。

六、结束语

军队院校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向以任职教育为主转变过程中,促使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员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等发生一系列有别于学历教育的深刻变化,需要解决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通过借鉴外军院校任职教育的主要做法,可以得到对我军任职教育发展的有意启示。

参考文献

[1]屠恒章.任职教育论[M].北京:军事教育出版社, 2007.

[2]李元奎.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5.

[3]张建平,王明亮,杨宇杰.美国空军任职教育主要做法[J].国防大学学报, 2007,(4).

[4]王春美.任职教育研讨式教学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4).

美容院员工规章制度篇4

美国的医院/医疗系统基本上都雇有院内律师(In-House Counsel),也称法律咨询顾问(General Counsel)。大型医院往往设有若干名院内律师,首席院内律师被称为院内主管律师(Chief Legal Counsel)。小型医院往往因雇佣院内律师费用太高,而选择与院外律师签订合约。

传统观念认为,雇佣院内律师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调解纠纷或医患关系”。然而,当下院内律师的角色更复杂,责任清单也变得越来越长。其必须熟悉日益增多的、医院必须遵循的规章制度,懂得如何应对医院有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拿捏对公众、社会及政府透明度的分寸。

院内律师必须熟知的基本法律和规章制度大体可分三类。

一是联邦法规。如食物和药物法、劳工法、教育法、环境保护法、公共卫生法、救济福利法、联邦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反垄断法规、卫生及人类服务部下属的督察署法规。

其中,督察署关注的重点是监督医疗行业董事会和董事的责任,检查医疗卫生领域的假冒行为,特别是欺诈、舞弊及与政府补偿有关的骗局。

二是州法。如教育、卫生、精神健康、社会福利、职业道德和行为法规、雇主职责法规、非营利性机构物业法、公共卫生法、医疗保险执行法规、刑事犯罪法、州卫生局的规章制度、州环保规章制度等。

三是医院驻地法规。即市/镇政,它包括并不仅限于下列法规:公民权益、维护医院正常流产医疗服务法规、市政卫生管理法规、开业执照法、许可证申请、当地税法、医院/门诊消毒标准、社会公益事业、特殊服务规章(指对弱势人群,如老龄、残疾、心理疾病和弱智等)、与艾滋病相关的抗体试验的规章制度、临床化验室标准和培训批准的规章制度、地方法规听证程序。

院内律师的任职资格较为严格,一般要具有法学博士学位、5年以上的卫生法律工作经验(或有综合卫生及企业法的经验)、至少具有可以在某一个州开业的律师执照。现在更要求其有健康保险流通和责任法案(HIPAA)经验。

HIPAA立法目的是规范管理患者健康数据,保护患者隐私,减少浪费,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使用。

当然,有优秀的口才、擅长与各种人沟通、能详解法律条文,也是院内律师必不可少的技能要求。

院内律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有起草医院内各种规章和制度;及时为董事会、高层管理者提供法律服务;监督全院贯彻执行美国联合委员会章程,保证医院遵守联邦和州政府的一切法规和标准;审核医院及科室的商业合同,保护医院和任何附属机构免于不必要的法律风险;为人力资源部提供人事问题的法律指导;从专业技术的角度,调查有争议的医疗失误案例,以判断主管医生是否有过失,进行风险管理;当主管医生在医疗事故中有过失行为时,为责任人提供咨询和安排法律程序,如、辩护或庭外和解。

美容院员工规章制度篇5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校内管理架构;校内学术架构

中图分类号:G649.22;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2)01-0127-10

收稿日期:2011-05-12

作者简介:邹晓东(1967-),男,山东威海人,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来系统阐述“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规划,对于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加强大学章程建设等要求。2010年12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被列为教育改革的十项任务之一,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正逐步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共识。

“现代大学制度”,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含义和本质、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特征、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文化理论基础、经济理论基础)、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等方面。我国在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中,对“现代大学制度”概念的界定并不一致,存在多种研究视角,有着多种认识和界定。现代大学制度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目前尚无定论。现代大学制度是处理大学与大学外部(政府和社会)关系,同时也包括处理学校内部各种关系的。种规范的制度体系,其实质就是大学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学术治理结构及其相应的运作机制。大学制度包括大学的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两个维度,外部制度主要涉及大学与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如政策、规范、法律等;内部制度主要有大学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组织行为的规范体系等。笔者在本文主要讨论现代大学的内部制度的构建。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和探索,但是少有在体制改革的形势和背景下来探讨构建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诉求的。也有对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比较研究,如厦门大学的魏洪沼剖析了柏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不同类型的一流大学的大学制度,试图探寻它们的制度设计上的特点,以寻求一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路径;南京大学洪银兴在分析耶鲁大学的办学特色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战略选择的目标;范文曜、刘承波的文章也是探求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路径的研究。从学界研究的整体来看,这种有针对性的论述相对较少,介绍性的论述居多,鲜有结合我国大学的特征和背景论及并提出可行的建议的研究。笔者拟从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建立健全大学章程,构建校内管理架构,构建灵活的校内学术架构等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大学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历史视角:大学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

我国大学不同于西方大学,中西方大学不同的历史发展路径决定了大学体制改革的道路也完全不同。中国现代大学的建设起步很晚,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做法是与现代大学理念的目标相背离的,在国家计划体制下形成了我国大学体制和模式。随着社会转型,国家在改革,大学也在改革,中国高教改革的方向是以西方的大学理念为目标的。但是,改革的起点不同,中西方大学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没有普适的、现成的模式可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对不同国家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有着深刻影响。因此,理应结合中西方大学制度改革和历史发展规律,探寻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我国现代大学体制的改革,是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同步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与时俱进地不懈地探索,对高等教育的体制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大学体制的改革,集中解决了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问题、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大学内部的管理体制、治理机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等问题。“大学的自主办学体制逐步形成,随着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内部管理结构也在不断改善之中:完善高校领导体制;调整院系结构,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学术委员会,实行教授治学;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

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大学体制改革相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进程来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在某些方面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我国大学体制改革担负着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也就是说,我国大学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需要深化大学内部体制改革,需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与学科发展、学术规范与评价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探索建设以学术为本位的新型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道路,有利于建立健全大学章程,有利于建立大学理事会制度,有利于进一步理顺内部管理架构,等等。

(二)制度视角:大学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大学是复杂的社会组织,具有多元性、开放性⑤、松散性、民主性和矛盾性,大学组织特性的改变直接决定大学体制的变革。科尔指出:“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大学的发展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其竞争力的大小更多地体现在其动态适应能力上。

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一定的规范体系。制度出生产力,这已经被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充分证实。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制度条件”是大学运行中一系列准则的总和。当下的社会转型是以制度建设为中心,这对于大学来说就是重建现代大学制度。首先,随着社会的转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制等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同样面临着制度的重建和转型,面临着内部体制的转型和机制转换。其次,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面临着大学治理结构的转变,内部组织运行规则的改变。组织运行规则因组织结构的变动而变动,主要表现为组织规章制度的变革,即现代大学制度的变革。因此,从上位的制度层面来看,大学的体制改革是必然的。

(三)需求视角:大学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体制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改革成为当前大

学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对现代大学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从国家层面来看,大学的发展与改革要尊重和适应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国家区域战略需求促使大学进行体制改革。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的角度来审视,大学具有的通识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复合性,学科交叉和组织生长科学研究的多样性,打破壁垒和全面对接社会服务的综合性,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学进行体制改革。

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发展模式的转型:一是重心下移,从要素驱动转到内涵驱动;二是分类管理,尊重学科差异性和多样性;三是柔性管理,促进创新资源的组合和流动;四是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各类委员会。大学改革需要体制改革的支持,重心下移、分类管理、柔性管理、民主管理,大学的这些自身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使大学进行体制改革。

从个人层面来看,师生日益增长的发展意识,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量化考核与分类管理,团队协作与自由探索,利益表达与和谐文化等方方面面都迫切要求大学进行体制改革。

(四)时代要求: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制度的变革与演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代大学制度要体现现代性,就要具有时间的“现代性”。因此,大学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适时调整和变革大学制度,以实现制度的不断创新,从而保证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经济社会的转型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期待和新要求。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三个“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在全球经济化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拥有一流的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成功的关键。2020年,我国将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人才强国必须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因此,我国大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承载了前所未有的使命和责任。

从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来看,概括起来讲,我们要实现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是2020年若干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t2050年一批大学屹立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环节。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通过改革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顺应国际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释放大学的办学潜能。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社会和个人在需求和心理上的变化,要求大学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以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要求。

二、协调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

行政权力是一种职务权力,是靠国家法律、政府意志和规章制度而获得的一种影响力,它主要是在处理行政后勤与公共关系等事务中行使的权力和职能。大学的行政权力是大学组织的行政机构通过组织、控制、协调、监督等管理手段,调动人、财、物等各类资源以保障组织目标顺利实现的力量。该权力一般是《大学章程》所规定和赋予的,其行使主体是大学行政管理机关及其人员,其人员包括校级领导、参与管理的行政工作人员等。学术权力是由学术活动本身内在的逻辑性所决定的,其来源是科学真理和专业知识,学术权力的主体是掌握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的教学、科研人员,主要是那些代表了大学学术水平的教授以及由他们构成的自由的松散的团体。“在现代把高等学校完全置于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只有使两者整合、协调发挥作用才能使高等学校得以正常运行。”因为,现代大学组织既受学术权力的控制,又受到行政权力的控制;学术权力既表现个人的权威,又表现出集团的权威。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权力既相互纠结,又相互不停地进行着“拔河竞赛(tug ofwar)”。

从组织结构上讲,行政权力机构是科层制、等级性的组织,其上下级关系明确;学术权力机构是层级式、矩阵式的组织,不具有服从式的等级关系。从性质上讲,行政权力通常意味着一种指令性、命令式的强制性力量;学术权力则属于学者自愿认同的权威式的力量。从运行方式上讲,行政权力属于自上而下型的集权式运行,决策权主要掌握在上层行政人员手中;学术权力的运行是自下而上型的运行方式,其权力主要沉淀在基层,决策权主要掌握在学者手中。学术权力的重心在基层,由此而形成的管理信息交流的关系往往是横向的;行政权力形成的管理信息交流的关系往往是纵向的。从行使权力的原则上看,行政权力以效率、约束和控制为主,兼顾民主、平等的原则;学术权力以民主、平等为主,效率则在其次,约束与控制更被视为禁忌。从权力来源上看,行政权力属于职位赋权、上级机构赋权或法律赋权;学术权力则是学问赋权,真理和学问是其权力的理论来源。

(一)我国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运行所存在的内核问题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运行存在着学术权力组织与行政权力组织界限模糊的问题。由于大学在设置体制时存在着惯性,大学按照行政组织来设计内部组织,按行政组织的权利分配方式对校、院、系进行权力分配;同时将大学学术组织或者泛化为行政组织,或者作为“虚位”组织,因此大学学术组织的作用难以发挥。学术权力的弱化降低了决策实施的严肃性,大学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未果”的现象。

其次,行政权力组织常常替代学术权力组织。行政权力主体和学术权力主体的错位直接导致学术民主对行政的依赖性过大,加之传统上行政管理手段过于强大,甚而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行政权力主体替代学术权力主体进行决策的情况。一方面,以行政权力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学术事务,从而导致行政组织包办学术事务的现象产生;另一方面,由于学术权力的使用不当,造成学者在学术事务中的观点偏颇、意见不一致,或在非学术事务中发挥作用的意志过于强烈等,这同样会对行政权力的行使产生不利影响。

再次,学术权力的主体――教授及其学术组织的作用不突出。一方面,有些校级学术委员会多由学校和院、系以及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这使学术组织的成员构成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学校和院、系领导虽然也是相关学科的专家,但在学术事务决策思维上多少带有行政色彩。另一方面,由于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学者及学术组织缺少影响决策的制度化渠道,所以学者及学术组织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的途径和方式有限。

(二)对国外高校经验的借鉴

总体而言,国外大学存在着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运行的两个主要系统。从自上而下的角度来看,主要由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来贯彻董事会、校务委员会或评议会的决议,行使行政权力;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看,是以教授为主,由讲座、研究所、学科、系,到学院、学部,再到学校评议会进行决议,行使学术权力。校长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两个系统的枢纽,校长担任评议会的主席,保证了个人负责制与会议制能够进行有效地协调。

以美国高校为代表的模式,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既表现出两权分离,又表现出相互渗透的特

征,它们各司其职,形成了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系统和以评议会为代表的学术权力系统。董事会主要对学校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评议会由教授或以教授为主的学术人员组成,几乎包揽了所有学术事务的决策权。校长任评议会主席,主持召开评议会,评议会决策的事情由校长负责执行。美国大学内部有发达的科层组织,其行政权力较强,但是以教授为代表的评议会的学术权力仍能有效地控制大学的学术事务。

以德国、日本高校为代表的模式,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表现出两权渗透、适当分离的特点,其中学术权力起主导作用。德国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大评议会,其职责是选举校长和评议学校的规章制度。校长作为行政最高负责人具有相当大的权力,这种权力主要体现在学校的一般管理上,校长是大评议会和评议会的主持人,校长要执行评议会的决议,但是校长也有权否决评议会的决议。从评议会成员的组成上看,教授占有相当比例。学术权力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之大,不仅体现在校一级,也体现在学部及讲座一级。学部的部务委员会(Inner faculty)由学校的全部教授和部分非教授教师组成,有时也有学生和助教代表参加,一般由15-40个成员组成。部务委员会一般给教授课程设置、安排考试和从事科研的自由,在负责推荐讲座空缺职位候选人和教授备选资格获得者时,学部也比较积极主动。从组织结构上看,对教授来说,学部委员会是一个由地位相同的高级人员组成的松散的大学组织。学部名义上的领导是学部主任,学部的重任都是由每年从学部委员会中选出的教授轮流担任,学部主任只是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很少享有什么独立权力;日本的国立和公立大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评议会,法律规定评议会是审议咨询机构,但实际上是大学的决策机构。评议会由校长、学部长、教授等人组成,校长担任评议会议长。评议会有权决定本校一切重大事项,包括选举校长、任用各类人员、制定校规、编制预算、确定招生计划、课程设置等。通常每月召开一次评议会。校长掌管校务事项,统辖所属人员,执行评议会的决议,并拥有校务及日常行政、财政等方面的裁决权。此外,大学还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作为校长的咨询机构。日本大学中通常设有学部,一般情况下大学在学部一级也设有教授评议会。学部长、系主任几乎是没有任何权力的,纯粹是一个为师生服务的角色。

以法国高校为代表的模式,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表现出两权渗透、适当分离的特点,其中行政权力起主导作用。法国大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由30-60人组成,以本校职工为主体,其中教学、科研人员占40%-50%,职工代表占10%-15%,学生代表占20%-25%,同时吸收包括工商、金融、政界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这部分人员约占20%-30%。校务委员会的主席是校长,实行校长负责制,在大学理事会中教授成员不占多数,教授群体对校长的制约能力十分有限,但却对大学的学术权力组织具有很大的影响。学术管理的专门机构是咨询委员会,由科学委员会、学习和大学生活委员会等委员会组成。校务委员会虽拥有决策审议权,但对大学教学和科研政策的决策审议必须听取科学委员会的建议。由于教师和学生在大学管理中的发言权得到承认,这增强了大学内部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在国外大学中,学术基层组织非常强调学术同行的评价,这为明确学术权力主体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模式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外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是国外大学重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互补与协调,两个权力主体不断扩大并相互渗透,学术权力的决策注意吸收行政人员参加,行政权力的决策注意吸收学术人员参加。二是高等学校内部有分权化的趋势,横向表现为学校的重大事项由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共同管理,纵向表现为学校、院、系或学部各个层次决策的事项及职责明确、规范;校务委员会或评议会下面常常设有若干分委员会,分别履行各自的审议、咨询、决策职能。三是国外大学对事务进行决策时,由过去的单独的部门或个人进行决策转向注重委员会进行决策,决策的这种委员会化增强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四是无论学术事务的决策还是行政事务的决策都注重吸收教学人员和学生的参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障碍是大学缺乏办学自,从发展走向来看,随着大学办学自的不断扩大,学术权力的主体重心应当不断下移,从而使得学术决策的针对性不断增强,学术同行的领域也更加相近或相同。

(四)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的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大学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问题近来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如何在协调学术与行政权力中、如何在两者的钟摆之间找到平衡点至关重要。权力是客观存在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有明显区别,但两者不是一对对称的概念。在我国高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常常交织混杂在一起的,这就使高校学术管理产生矛盾与冲突。现阶段在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设计上,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不应该是冲突和博弈,而应该是相对分离、适度融合和较好地衔接。

第一,明确界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所作用的领域,是协调二者关系的前提。一方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要权责分明,学术评价标准、学术方向的制定、学术成果的评价等都属于学术权力范畴;另一方面,这两种权力又应该是目标一致、密切联系的。学术权力的实现,大多数情况下还要通过行政系统的行政职能部门来执行。大学的学术事务应该由学术同行通过充分论证做出决定,作为具体办事、服务的行政部门应坚持服务理念,落实好各学术决议,防止出现以行政部门的决定来替代学术同行的学术决议的现象。两者只有合理配置、协调合作,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

第二,大学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实行基层民主和学术民主,建立学术本位的管理体制。因此,要大力提倡“学术本位”,逐步消除“行政(官)本位”思想。

第三,加强分权与制衡。构建决策、行政、学术相互制衡的现代大学分权制度,通过制衡机制削弱行政力量对学术权力的过度干预,这一点牛津大学的内部机关的设置及其建立的分权与制衡机制值得借鉴。另外,加快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校、院、系各级管理体制中均要协调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

第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为师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结合高校内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职员制的探索实际,建立一支高效的职业化行政管理队伍。调整职能部门的职责,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强化职能部门的参谋和服务功能,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第五,强化学术民主制度建设、健全管理运行机制,是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的保障。在建

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进程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该是通过制度的建立来增强学术权力的执行力度,提升行政权力的服务职能的关系。两种权力相得益彰,构成了成功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第六,不断下放学术权力,增强基层单位的学术决策、学术资源配置的权力,加大有针对性的学术同行评价力度。

三、建立健全大学章程

(一)建立大学章程的必要性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必须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和约束大学的内部行为,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大学中最具有法律效力的就是大学章程,通过建立大学章程的制度体系,使大学从传统的人治走向现代的法治,使大学的管理真正走向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大学章程是大学内部治理的最高法则,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对大学内部有着统领和约束的作用。在大学庞杂的制度体系中,大学章程是大学唯一的纲领性文件,是大学的基本法。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章程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性工作。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就主持制定了《北京大学章程》,它包括学制、校长、评议会、教务会议、行政会议、教务处、事务等七章内容。1926年,清华大学也制定了《清华学校组织大纲》:第一章学制总则;第二章校长;第三章评议会;第四章教授会;第五章教务长;第六章学系及学系主任;第七章行政部;第八章附则。这是我国现代大学所制定的较早的大学章程。再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组织大纲(1922年)、厦门大学大纲(1921年)及上海大学章程等都是我国早期的大学章程。

大学章程是确立大学内部组织架构的制度保障,是指导大学高效运作的指挥棒。1999年12月,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各级各类大学要“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尽快制定、完善大学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按章程依法自主办学”。近年来,大学章程的制定和实施成为完善大学制度,优化大学自主管理质量、加强大学和社会密切联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我国许多大学至今尚无制定大学章程,这与高等教育法的规定相违背,也与依法治校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不相符。建立大学章程,有利于明确大学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有利于协调大学法制建设与国家法制建设的关系;有利于大学按照章程处理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事务;有利于大学依法治校和自主办学;有利于大学规范规章制度(如规定、规则、办法、意见、条例、须知等)和管理体制机制;有利于大学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香港高校的大学章程或条例

由于历史的原因,受欧美高校影响,香港高校制度建设比较规范。香港的大学在建立之初,都会按照香港的法律程序通过该大学的。比如,香港科技大学刚开办的时候,其大学是在香港立法会上经过辩论通过的。香港高校的大学章程基本上是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的基本构架建置起来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大学章程中“条例和规程”的结构大致包括:简称、解释、大学的法人地位、主要机构、主管人员、一般人员、财务程序、学位、考试、大会等。

在香港高校的大学章程中,简称即是大学条例的简称,一般规定此条例可称为《某某大学条例》;解释是对大学条例和规程中所涉及的专用名词进行解释和限定,例如“财政年度”,是指由大学确定的时间段等;大学的法人地位是指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的名称,并可以用此名称或者被,同时,此名称也表明大学拥有的权力等;主要机构包括顾问委员会、校董事会、教务委员会、评议会、学院和学系、学院委员会以及各类专门委员会等;主管人员包括监督、副监督、校长、副校长、司库、学生主任、注册主任、院长等,主要描述其在大学管理中的地位、产生和罢免方式、任期、权力和职责、缺席情况下的处理措施以及授权关系等;一般人员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荣誉教授和荣休的教授等,对教职员工的规定主要是聘任事项,而对学生的规定则主要是修读大学学位的资格条件、学费、纪律和学生会等事项;财务程序,包括财政年度、收支预算报告、资产债务报告、款项调拨手续以及审计员和财务委员会等内容;学位包括大学所设的学位和荣誉学位、获取学位的资格条件和颁授文凭证书的资格条件等;考试主要包括考试主持机构的创建或者主持人员的任命以及他们的权利和职责等;大会是指为了授予学位和其他学术奖励等目的而举行的全校性集会,其主要内容有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和程序的决定主体,大会主持人以及一年内大会的举行次数等。

(三)建立健全大学章程的建议

大学章程是指由大学自己制定的有关其基本组织和基本权利的规范,它在大学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所大学是否有大学章程,是否依法按照章程管理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实施细则,结合学校的校情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明确大学章程在大学依法自主办学中的法律地位、制定主体和内容要求、制定程序和完成期限等,还要明确高校办学宗旨、办学特色、教育理念与历史传统,以及明确高校与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的关系。

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机构、决策体制与机制,促进高校决策与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第一,大学章程要清楚地界定大学的管理关系,合理分配权力,明确划分职责。这是大学章程的首要职能,也是分权制衡理论的灵魂所在。我国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该制度的实施要有可操作的实施细则,也要发挥其他机构和职位的大学管理主体的作用,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治理结构。第二,要保障教授、学者民主参与的权利。要明确各类委员会的角色定位,赋予它们应有的权力和地位,这是各类委员会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制度前提。第三,要明确规范一些重要机构的运行。对诸如党委常委会、学术委员会这些重要机构的权力和职责要做出清楚的陈述,指明其活动范围,使其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第四,在内容上保证大学章程的完整性,除了清楚地界定大学的管理关系、确立管理体制之外,大学章程还应当对包括财务制度、学校的一般人员(如教职员工、学生等)、考试、学位和大会等内容进行清楚地界定,这些内容是大学正常运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必要在大学章程中做出明确规定。第五,明确大学章程修订的程序。修改或者撤销章程,要有明确的规定。大学章程的修订也需要有相应的人数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的条款,大学章程一旦实行,就应该使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权威的地位。第六,在技术上保证大学章程内容条款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大学章程的语言要仔细斟酌,要精确,不易引起歧义,便于贯彻落实,避免成为一纸空文。

四、构建高校的校内管理架构

(一)我国高校校内管理架构现状

我国大学的行政系统大致包括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下属党务职能部门,校长、副校长及其领导的行政职能部门和各类委

员会。这一行政系统大致存在四种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党委一校长;党委一党务职能部门;校长、副校长一行政职能部门;校长、副校长一各类委员会。

高校党委的主要领导职责包括: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等。

高校校长的主要职权包括:拟订发展规划,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和思想品德教育;拟订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推荐副校长人选,任免内部组织机构的负责人;聘任与解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并对其实施奖励或者处分;拟订和执行年度经费预算方案;履行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等等。高校校长在处理上述事务时,是通过主持校长办公会或者校务会议进行的。这体现了我国大学内部管理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

(二)对美国高校内部管理架构的借鉴

由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犹他大学、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八所著名大学来看,它们的内部管理架构可以归结为两级。第一级是大学董事会。大学董事会的职能主要是遴选和任命校长;在校长举荐的基础上任命学院院长、教授和行政官员;审批学校的长期规划;决定学校各项基本政策;批准教育维持费预算和基建项目预算;寻找履行与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资金;监督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选择校外审计部门和审计专员;批准校内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外代表学校。第二级是大学校长与校级管理岗位。其中校长(President)是董事会首席执行官,副校长(Vice President)是根据其专管的事务来设置的,一是首席学术官员,通常是分管学术事务的教务长(Provost)兼副校长(VP for Academ-ic Affairs),其职权仅次于校长;二是首席行政事务官员,通常为行政和财政副校长(VP for Adminis-tration & Finance);三是学生事务官员,通常是学生事务副校长;四是开发官员,通常称为开发副校长(VP for Development),负责筹措资金、公共关系等事务;另外,还有分管人事工作的副校长(VP forHR)、分管研究的副校长(VP for Research)和其他副校级领导,等等。

从校机关设置来看,美国大学根据教学、科研、财务、行政、大学关系、学校发展、学生事务等设立若干中层行政管理机构,分属不同的副校长管理。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分管财务、行政的副校长分管审计部、财务总监办公室、预算与财务计划办公室、赞助计划办公室、校园警察局、环境计划与风险管理办公室、设备部等部门。美国高校行政机关是根据需要来设立的,其机构庞大且报告关系明确,专业化程度很高。

在美国高校内部管理中,虽然校长有较大的行政权,但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非常畅通,民主管理制度能充分落实。高校的各种形式的委员会是实施学术民主、校务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有的委员会具有制定政策的决策权,有的具有对行政的监督权,有的具有建议权和咨询责任,反映了美国大学民主管理的特色,如犹他大学有各种委员会57个。

(三)中美高校内部管理架构的主要差异

从高校最高决策团体来看,我国高校是党委常委会,美国高校是董事会。我国高校党委常委会组成人员通常由书记和校长组成,代表的广泛性不及美国高校董事会,同时党政之间的权限往往比较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决策效率和授权效果。

从最高行政管理团队的校长和副校长来看,对校长以及副校长之间的分工,尤其是对教务长一职的分工可以说是匠心独运,主管学术事务,各学院院长或系主任直接向其教务长汇报工作,其他副校长基本不与院系的学术活动发生联系,避免了多头指挥的弊端,确保院系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教学、科研工作,我国大学副校长具体分管的工作范围,则由各大学视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从作为行政执行中枢的行政职能部门来看,中美两国大学的行政职能部门的共同点是履行着相似的行政职能,机构庞杂且工作队伍庞大。中美两国不同的是,我国各大学之间行政职能部门的设置情况惊人的一致,这可能与我国教育部的机构设置有关;而美国大学则比较灵活,各大学之间没有统一的部门设置模式。

从作为民主管理载体的委员会来看,美国大学委员会设置比较规范,而我国大学委员会的设置比较随意。

从学校与学院之间的关系来看,美国高校学院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典型的分部型结构关系,每个学院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我国大学的权力集中在学校一级,学院以及学系的自主性不强。

(四)对构建高校校内管理架构的建议

能否建立或理顺大学内部的管理架构,是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位一体的职能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一,加强统筹,增强决策机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和落实党委、校长各自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规则,规范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建立和完善决策辅助系统和决策执行系统。建立和完善学术委员会及各级各类学术性委员会,推进学术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第二,加强协调,设立大部制。加强管理部门职能的整合,提升其资源协调能力。例如规模较大的巨型大学可以成立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留学生院,统筹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成立科研院、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业研究院等统筹大科学研究、大平台和大团队的建设。第三,强化院系的自,增强基层活力。扩大院系办学的自,激发基层学术组织活力。第四,加强协同,综合党政优势。一是大学可以将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在一起,也可以按照学校的发展需要增加新的综合性职能部门;二是扩大党政交叉任职,加强党政工作的协调性,提高议事决策效能,提高工作效能,如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办、校办功能,使两办合署办公,或将两办合为学校办公室,党政部门实现一体化运行。

五、构建灵活的校内学术架构

(一)对国外高校学术架构的借鉴

高等学校里的学术机构,指的是专门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或专门从事教学、研究两者之一的机构,包括学院(college,school,faculty)、学部(divi-sion)、学系(department)、研究院(所、室、组)(insti-tute,group)、中心(center)、实验室(laboratory),有的直接称为“单位”(unit,program),等等。

美国大学的“学系”概念与我们的相仿,而“学院”概念则有天壤之别,例如哈佛大学的文理学院大多数主要负责全校本科生的教育,哈佛大学的研究

生院主要为文理科提供高级学位的教育并开展相关研究r而商学院、牙医学院直至公共健康学院等都是“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培养研究生的学院。

美国大学的科研机构种类繁多,归属不一。例如MIT形成了200多个形形的以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的单位,其中跨院的跨学科研究机构有60个等。斯坦福大学近年来的独设研究机构越来越多,面向问题(Problem-Oriented)的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大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美国大学科研学术组织能够争取到政府的巨大资金投入,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研系统独立于教学系统之外,并有自己明确的职能分工、任务和经费来源渠道,甚至有的大学科研组织的人员设置也是两套系统。二是交叉学科的研究中心占据优势地位。研究中心是学术实体,其数量多于其他类型的科研机构,许多研究中心都是跨学科的面向问题设立的。三是研究机构组织形式多样化。美国大学的科研系统不像教学系统那样“正统”和整齐划一,大的有联邦政府设立委托学校代管的国家实验室和大型研究中心,经费上亿美元、规模上千人;小的有一两位大牌教授率领一批由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小组。

世界一流大学的院组织架构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模式:一是矩阵模式。由本科学院(college or fac-ulty)和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构成的矩阵式组织,本科学院负责本科生的教育,专业学院按学科划分培养研究生及开展研究,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二是大学院模式。大学院是按照性质相近的学科组建的,学院由学系和研究机构组成,既培养学生也开展研究。每个学院体量都比较庞大,且拥有非常大的自,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三是学部模式。学部模式是按学科分类组建的并对学术进行分类管理,下辖众多的学系和研究机构,承担大学日常事务的管理,这一模式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日本京都大学。四是剑桥模式。剑桥大学的组织架构十分独特,它由31个“社团型学院”、22个“学科型学院”及8个研究单位组成。社团型学院与剑桥大学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这些学院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负责招生和提供资源,这些学院所提供的资源包括配备导师,但不提供课程计划和授予学位;业务教学和科学研究由学科型学院及研究单位负责。

国外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层组织界定灵活,普遍重实轻名。不受学科专业目录限制,有利于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二是基层学术组织功能健全,并定位准确。基层学术组织的核心功能是学术能力,不必具有社会福利、政治动员等非学术。世界高水平大学是制度文明的产物,尊重基层的学术权力应该成为大学制度建构的指导思想。当前,我国大学同样已不能依赖外控制度模式促进大学的发展,大学的自主发展成为必然。三是基层学术组织的生态环境健康、自由。学术组织有明确的分工和梯队,以此来保证教授全身心地参与学术事务的决策。

(二)对我国大学构建灵活的校内学术架构的建议

第一,探索学部制,以此为动力,调整、优化基层学术组织。现代大学的转型和经济社会、科教发展战略决策的推动,要求研究型大学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学术治理结构,一些研究型大学为进一步理顺学校管理体制,加强学科建设,激发基层学术组织创新活力,推动学术力量的整合,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开始探索学部制改革。学部作为学术分类管理的平台,它对于学科(群)分类指导,体现学科差异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学部成为落实“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和载体,我国的学部制改革对于科学建设、合理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使我们在实行学术分类管理、整合优化学术资源、激发基层学术组织活力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当然,学部制改革并不适用所有研究型大学。有条件的研究型大学可以在现有校、院管理框架中探索学部制或大学院制的改革,推动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调整或重组使基层学术组织的结构更加合理,使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功能得到优化和完善。以学部制促进大学学科结构优化,形成优势学科群,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高校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校”制宜,不能盲目模仿组建学部,更不可为改革而改革。

第二,探索学术机构灵活多样的设置机制,促进科研体制多样化发展。一方面,适应跨学科研究需要,鼓励建立各种形式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形式,如研究中心、课题组、研究计划、联合研究所等。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独立研究机构。适当增加大学具有独立职能的科研实体,在给独立研究机构的定位上坚持“水平高、实力强、影响大”的指导思想,集中优势资源保证其优先发展。如一些简单的短时间可以完成的跨学科研究课题,可以以建立跨学科课题组的形式来完成,这个组织的目标就是完成这个课题,课题结束后其组织自行解散,所以组织形式可以采取简单的项目组的模式。而某些领域是多个学科交叉在一起的研究领域,这类领域中的问题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假设,并且要用较长的时间来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对关系到国家科技和经济进步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攻关的研究,就可以成立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从多个学院、系抽调研究人员,以矩阵的形式组成多个攻关团队。

第三,完善资源配置机制。资源配置是高校发展战略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资源配置机制和方式是加强高校管理的有效调控手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的权力是自上而下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自身的学术治理结构的形成。高校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配置资源的途径和方式,以资源配置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为切入点,逐步形成绩效考核与因素分配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和成本分担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长期与短期的关系,统筹兼顾,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学校集中调控的职能,增强基层学术组织资源配置能力。完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建构人力资源配置体系,打破人员单位壁垒,建立人才队伍和科研资源的共享通道。通过有效的监督,保证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六、余论:如何协调外在与内在的制度建设

“开展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促进大学制度现代化,是我国大学完成其使命的需要。”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带有很多专业性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理论探索和研究。何为大学,何为大学制度,何为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影响大学及大学制度的因素又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涉及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对这一系列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形成现代大学制度的原理体系。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实践中发生的种种观点的偏颇和理论探索中的诸多误区,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缺乏基本理论的指导。没有基本理论的规范,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效益就难以提高。因此,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当务之急是构建原理体系。在此过程中,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是大学运行、发展和发挥作用的最核心要素,制度是要为人服务的,从最大效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出发对现代大学制度加以设计和运作。

特别要协调外在与内在的制度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内在层面和外在层面的构架,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构架,涉及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涉及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改革等方方面面,从外在制度构建来看,需要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市场适度调节体制、社会广泛参与体制、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体制。如何科学规范政府的管理;如何构建多元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如伺扩大高校的办学自,实现大学的自我约束和自主发展;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要尊重历史和国情,不能照抄照搬,如何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这些问题都要逐步去探索和思考。

美容院员工规章制度篇6

所谓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人化”。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定的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不同的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一所医院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也有自己的文化——即医院文化。医院文化是以医患活动为主体,以医院精神为底蕴,由医院员工、患者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医患群体中通行的规范准则、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是一所医院综合素质的体现。从结构上看,医院文化包括三个层次。

1、物质文化。它是医院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是医院文化的外在标记,是其表层文化,它包括医院环境布局、建筑雕塑风格、图书资料、医院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文化设施和文化网格,还包括医院的标志如院徽、院歌、院训、院旗、院牌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水平直接反映出医院的服务水平。因此,医院文化建设应从创建优美医院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2、制度和方式文化。它包括医院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及其职能、服务内容、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以及相应地体现于人际关系中的主体的生活、行为、消费方式等,还包括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制度和方式。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医院工作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先用制度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

3、精神文化。它是医院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由医院的院风加以体现,是医患共享的价值观、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文化传统、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

二、医院文化的功能

医院文化作为医院精神的具体体现,在服务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医院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

1、医院文化的导向功能。目前,在医院建设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医生医德意识削弱,服务意识淡漠,把医疗服务视为商品,把个人拥有的技术当作商品出卖,无利不医;有的把个人利益得失看得很重,容不得吃一点亏,遇到好处争着向上伸手要,涉及奖金分配、职称晋升、增资调级等切身利益争持不下;有的认为医院发展只是管理者的事,与己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碌碌无为,不求进取;有的习惯安定舒适、没有压力的工作,不愿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要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就必须依靠医院文化建设来加以正确引导。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通过媒体、电台、宣传栏等舆论阵地,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能够正确对待外面世界的诱惑。和谐的医院文化能够引导医务工作者参加医院文化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洗礼,提高理论修养与辨别能力。

2、医院文化的凝聚功能。医院文化的凝聚功能是伴随着导向功能而产生的。它能够凝聚职工的向心力和战斗力。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类需要层次理论,要激发人的心理内在诱因去努力提高绩效,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去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宽容、和谐的医院文化能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实现上述需要提供文化氛围,员工自我实现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积极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医院文化,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实现自我,在提升自我中感受到医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日常的诊疗服务工作中自觉成为医院文化倡导者、建设者、宣传者和传播者,提高整体战斗力。

3、医院文化的服务功能。和谐的医院文化服务于打造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是一个技术、知识、人才密集型的实体,它是通过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各类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来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特殊行业。医疗资源可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基础的医疗物质资源;一类是以人才为基础的医疗技术资源;另一类则是以思想、文化建设为基础的伦理价值资源。三者的整合转化为医疗资本,构成医院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体现了医院技术专业化的竞争力。优良的医院文化建设有助于构建医院核心竞争力,通过发挥医生个体发展、发挥群体效应,真正形成“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药有专方、人有专长”的良性循环体系,营造医院核心竞争力。

三、对医院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切实加强对医院文化建设的领导

长期以来,医院更注重物质建设,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医生和患者的需要,以人为本说的多而做的少;医院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受物欲和利益的驱使,使许多人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所以要搞好医院文化建设,必须加强领导,使全体医务工作者形成价值认同,聚合成一致的理念、追求,以及对医院目标的共识。医院党委要把医院文化建设提到塑造医务工作者灵魂精神的高度来重视,要把医院文化当作核心竞争力来抓:(1)应把医院文化建设纳入医院建设的整体规划。医院党委应将文化建设作为医院建设的总体任务之一,既要制定长远的规划,又要明确近期的目标,使医院文化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2)要建立健全医院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医院可以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参与的医院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或相关文化活动的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医院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不同时期的实施方案。还可以设立医院文化工作委员会等专门的医院文化组织机构,具体组织医务工作者开展医院文化活动。(3)要加强对医院文化活动的具体指导。要发挥党、政、工、团等组织各自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浓郁丰厚的医院文化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广大医务工作者整体努力,那种认为医院文化建设只是管理部门的责任的狭义意识,正是目前医院文化建设普遍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也是阻碍医院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医院领导者以及全体医务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医院文化建设应负有的责任,医院文化才能出现整体效应。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骨干队伍

医院要在医务工作者中发现和培养医院文化工作的骨干,尤其要发挥广大医生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医生是医院文化的引导者、组织者,本身又是建设者,在医院文化形成中起着一种示范、表率、组织作用,是医院文化不可缺少的主体。目前,在医院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组织者往往是医院党政部门,参与者往往也是医院行政工作人员。所以,要建设和谐医院,建设高品位的医院文化,医生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缺少了医生的参与,医院文化的水平是不可能上层次的,和谐医院的建设也是空想。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医院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民主。医院文化是以医生为代表的广大医务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必须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医生在建设医院文化的主体作用。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扬民主,不仅要增大医院重大决策的透明度,建立医生与医院领导联系的畅通渠道,增强医务工作者的主人公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而且在组织管理上也要充分相信广大医务工作者。(2)要采取措施,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工作,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医院要避免因人员素质不够而导致医院文化建设或流于形式,或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缺乏创新,或者“急功近利临时安排多,长远规划战略考虑少”,“节目文化活动多,平时文化活动少”。

3、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全面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文化的建设还应遵从医院文化规律,循序渐进。具体来说应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

(1)抓好硬件,创造宜人的物质文化。医院的硬件建设是基础,是依托,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到整个医院内建筑的宏观规划与设计,医院环境的整体绿化、美化和净化,小到院牌的制作、信封的设计、院徽图案的构思等。医院建设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实现医院生态化,构建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医院、公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既注意借助地形地貌保护生态环境,又精心规划设计,形成功能配套;既具有恢弘气势,体现医院的崇高,又赋予人文底蕴,发挥“教化效应”,“让每一面墙壁都在向医生说话”。医院布局和绿化本身就是一本教材,就是一张名片,一定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和观念产生影响。

(2)建章立制,创造和谐的制度文化。医院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文化体系,才能保障医院文化体系,才能保障医院文化的正常有序地发展。医院制度文化既有柔性的也有刚性的。柔性的包括医院长期形成的道德规范,医患之间惯常的互尊互爱礼仪习惯,刚性的包括成文或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前者是医院发展过程中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而成;后者是在医院为适应服务患者专门通过特定程序制定的。所以医院的制度文化不仅规范着人们的工作方法、作风、效率,还规范着人们的习惯和意志。就管理文化而言,制度是形成医院文化的“定型器”。要构建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医院群体文化,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体现医院服务目标、服务理念、环境规划、管理模式个性特征的规章制度。

(3)重精神,突出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精神层面的医院文化表现为医院人多年积累沉积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医院精神是医院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一个医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一所医院院风的集中体现。医院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离了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医院文化建设也就只能流于形式。一个精神文化荒芜的民族绝对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个医院文化粗浅的医院也绝对是没有希望的医院。精神层面的医院文化建设决定了医院文化的品位和风格,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因此,必须从医院服务思想、服务目标、管理理念、专业特色追求、医院传统等方面构筑独具魅力的医院精神。

参考文献:

[1]顾德光.论和谐校园中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黑龙江史志[J],2008,(3/4):114-115.

[2]李国强.试论医院文化建设.现代医药卫生[J],2008,(3):461-462.

[摘要]构建和谐的医院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医院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它具有导向、凝聚和服务三大功能。加强领导、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骨干队伍以及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全面建设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美容院员工规章制度篇7

【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医院文化;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21-01

一、医院文化的作用

1、由于医院文化是统一认同的价值观,具有建立和谐医院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因此医院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务人员的行为和思想,可以培养医院员工的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医德医风,可以充分调动医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2、医院文化对医院员工具有无形的软性教育,尤其是医院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规范,在客观上有效地规范了员工的言行举止,而基于民主管理的医院文化,可以充分尊重员工个性和发展员工潜能,使医院形成运转协调、团结合作、和谐有序的工作氛围。

3、医院文化是社会对医院品牌和医院形象进行考察的途径,建设和谐的医院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医院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办院宗旨,打造自身的医院品牌和医院特色,还能使医院把传统文化和新型的管理理念完美结合,使医院加强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推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医院文化的途径

1、建设精神文化

①发展传统文化,例如:院史、院徽、院训等,同时制定医院文化的发展战略,使医院员工充分了解医院宗旨和医院目标。医院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班、科室会议、职工大会等,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医院员工不断提高医院文化的认同感和职业光荣感,使医院员工不断培养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和主人翁精神。

②医院要系统考核员工的道德素养、医德规范、操作规范、医政法规、职业技能等,并且要重视医院的文体活动,通过寓教于乐,在丰富员工工作生活的同时,对员工的精神文化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

③医院的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办院宗旨、规划发展、经营理念、工作作风、医德医风等方面,是医院员工统一认同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在医院的精神文化建设中,还要纳入廉政文化,使医院形成以贪为耻,以廉为荣的清廉氛围,并且医院要加强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通过诚信守法的廉政文化,有效杜绝乱收费、收回扣、收红包等不正之风和违纪行为。

2、建设环境文化

①医院要重视医院个性化和环境生态化的结合,要重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结合,在建设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同时,突出医院特色,使医院整洁大方和肃穆庄严,让病患在美感中心情愉悦和信任医院。

②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是医院实力的体现,是病患选择医院的关键因素,医院要重视医疗硬件和医疗软件的建设,要根据医院文化对医疗装备、公共设施、建筑设计、内部环境等进行设计和布置。

3、建设服务文化

①医院要加强职工的医德教育和医风教育,可以从工作作风、医疗思想、业务水平、服务态度等方面,对员工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和培训提升,使医院员工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服务意识。

②医院要遵循医院、病人、员工三者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培养员工树立“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价值取向,并且医院工作好坏的衡量标准要以病人的满意程度为主,使医院形化、人性化、个体化的服务氛围。

③医院要遵循尊重、关爱、方便病人的原则,调整就医流程和布局,把医院服务拓展到院前的疾病预防和健康体检,院后的患者随访和心理咨询,同时对门诊、急诊、各科室进行整体规划,并制作科室标识牌、指示牌、导向牌等,为患者就医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④医院要在服务中加强医德实践,着眼于患者建设医疗设施,围绕患者开展医院管理,基于患者提供后勤保障和医疗服务,并且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和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使患者和患者家属感受到医院服务的高效、优质、亲切。

4、建设管理文化

①医院的管理水平是医院综合水平的直接体现,而管理文化的关键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管理组织、工作流程、操作规程以及其他文件。在医院制度建设中,要健全规章制度,要明确岗位责任,要贯彻制度落实,使医院管理有章可循和违章必纠。

②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的重点内容,是直接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和医院生存发展的关键内容,因此医院要在医疗质量、医院环境、医院形象、工作效率等方面,建立高效的管理模式。同时医院管理要依法治院和依法执业,通过法律精神的融入,使医院行医规范化、制度化。

③建立以人为本的医院管理,一方面为员工营造和谐安全的工作氛围和生活环境,不仅要提高员工待遇,还要对员工的工作多支持,对员工的生活多关怀,使员工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能动性和潜能;另一方面医院要加强员工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5、建设科技文化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文化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医院在建设科技文化时,要根据医院发展的实际状况,结合市场需求和患者需求,打造医疗特色,提高医疗技术。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医院要引导医务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并建立长期学习和人才培养的机制,为医务人员的自我提升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②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占有市场的前提,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医院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就要重视人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强化人才引进,使医院具备一支高效的人才队伍,并且医院要充分提供人才发展的舞台,使人才在工作中可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谭丽娟,周良荣,李忆华.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医院文化建设创新[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07:68-69.

[2]檀琳. 和谐生态伦理视域下的医院文化创新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

[3]周乃忠. 医院文化建设考评体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

[4]潘雪红. 新医改背景下福建省三级公立医院医院文化建设现状及培育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

美容院员工规章制度篇8

关键词:教授委员会 运行机制 制度设计

一、教授委员会的运行机制

(一)教授委员会的构成

斯坦福大学教授会的组成:有11个常务委员会,它们分别是:特别委员会、筹划指导委员会、任命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委员会、本科生专业建设委员会、本科生入学与资助委员会、研究委员会、图书馆委员会、研究生学习委员会、学术计算机处理信息系统委员会、学术评价和成就委员会。

(二)学术委员会的构成及运作机制

学术委员会由终身教授、兼职教师、大学校长、研究学院高级研究员以及一些学术研究员组成。它会每年定期对大学校长和评议会召开的学术会议、报告上做出的决定进行讨论。所有会议通知应在会议召开一个星期之前,由学术秘书邮寄给委员会成员。

学术委员会的规定,学术委员会设有一个委员会主席,一个筹划指导委员会,还有15名当然成员但是他们无权利投票。委员会提供三个常设代表,这三个常设代表分别从斯坦福大学学生会和教职员工中选出,他们与当然成员一样没有投票的权利,但是有发言权。规定,会议的内容对学术委员会所有成员开放,每次开会之后做出的所有决定和表决应在七天之内以书面的形式发放给学术委员会的每名成员。学术委员会在1992年春天,设立了一个新的负责规划和制定政策的理事会,它由九名具有投票权的成员组成,而成员是在整个学术委员会的会员之中提名产生的,它主要是处理大学中教学和学术事务,并把处理后的意见上报给校长。这些委员例行公事般的提出政策,但这些政策除非是得到校长批准,否则不起作用。

大部分教学事务由教师代表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决定。学术委员会由55名成员组成,任期两年,各个学院分配的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分布:商业研究生院3人,地球科学学院2 人,教育学院2人,工程学院11人,人文学和自然科学学院24人,法学院2人,医学院9人,斯坦福直线加速器实验室11人,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人。委员会从成员中选举一名主席,任期一年;成员任期两年。学期中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如果需要召开紧急会议——当然这种情况极少发生,主席就会组织召开会议。

根据学术委员会组织章程,学术委员会的主席应是大学中的行政人员或院系的负责人,由各院系部门教师队伍指定的成员提名产生,他是教授和媒体之间沟通的纽带。主席可以提名推荐学术委员会成员和副主席,在主席因事不能参加会议的情况下,副主席应当履行主席的职能。

(三)咨询委员会的构成及运作机制

咨询委员会是评议会的下属机构。咨询委员会由7名教授组成,他们分别由7个专门的评议会选举小组选举产生,它的成员仅限于终身、专职、全职教授,所有有关学术任用、晋升、提出或否决成员们提出的任何建议以及新部门的建立或取消都应提交咨询委员会并获得其批准。一般情况下,在向董事会提交事宜时,主席都应说明这些事项是否已获得咨询委员会的批准。校长、教务长、院系主任以及其他类似具有管理职务的评议会成员不能任其委员。咨询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接受由系主任和教务长批准的聘任教授的名单;就教师聘任、学术晋升、解聘以及系的建立和撤销向校长提供建议;就违反教师纪律声明、学术自由声明以及教师投诉程序声明等案例提出意见。

二、大学教授委员会的制度设计

(一)常设委员会

常设学术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负责制订与大学职能相关的所有教学和研究政策。由学术委员会批准之后,其制定的政策才能生效。

(二)规划及政策委员会

评议会在1992年春,建立了一个新的规划和政策委员会,它由十名具有投票权的成员组成。学术委员会指定七名成员,其他三名成员在学术委员会提名的候选人中产生,任期三年。它的职责是规划大学的学术使命和方向,制定教师学术政策问题。

(三)大学委员会

大学委员会,主要处理、辅助校长的教学和学术工作活动。这个委员会制定的政策建议,需由校长批准之后才能生效。

(四)系级教授会

斯坦福大学各系成立了系教授会。系教授会由系里的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以及非终身任职的拥有教授系列头衔的教师构成,只有他们才有表决权。系教授会负责系里全部学术事务和内部管理事务,他们只服从于董事会、校长和评议会授权的任务。

系主任主持系教授会,他作为系的行政负责人,主要对学院分管财务和人事事务的院长负责,并担负起系和校长、评议会以及与其它系之间就系里事务正式沟通的责任。

各个系教授会可以建立自己的规章来管理内部事务。所有内部管理事务都将由教授会大会决定,如有必要,全体成员依据相关法则表决。

(五)学术委员会

就个人而言,每名教授人员的最佳利益都受到大学的特别关注,并表示对教学人员的支持和赞赏。为此,如果可能的话,大学会极力鼓励教职员工并为之提供员工发展的机会。在斯坦福大学,校方不允许担任重要教学与科研任务的教师在外兼任重要管理职位,在外兼职的教师不能在大学和公司负责相同的事情。学术议会的成员在外部实体工作充当顾问的时间有严格规定,一季度不超过13天,一学年不超过39天,以保证他们将足够的时间投入到教学当中。

研究政策手册中规定:研究和教学的任务始终重于专利方面。这样的制度规定约束了教员的利己动机,对保障教学质量非常有效。斯坦福又是一个创业型大学,对硅谷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作用,许多教师在硅谷的公司里兼职。这个规定并不是要使大学和产业脱离关系,而是旨在让教职人员明白,学校的研究是以科学知识探索为目的,而不能以公司的利益为导向,教员享受终身教职和大学的福利,就应当把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职责。如果抛开了这个职责,则只能自己去创业,直接面对市场的风险。

三、对斯坦福大学教授委员会的评价

美国大学已经形成了董事会领导、校长和教授共同管理大学的治理结构,这种结构既符合学术组织固有的特性,同时也为别国的学术体制提供借鉴。大学发展到今天,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效率目标对学术目标的侵害,美国大学的治理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既维护了学术权力,确保学术目标的实现,又能使大学高效运转。

美国斯坦福大学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改善和发展,教授委员会章程已经非常完善。从外在表现来看,教授委员会处在大学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一环,为大学的学术发展提供重要的推进作用;从内在表现来看,评议会已经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从而真正保障了教授们学术自由的发展,使教授们的学术活动有章可循,同时它为中国大学教授委员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借鉴。(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郭卉. 美国大学评议会制度研究——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 比较教育研究,2005.(3):79.

[2] 李剑.美国大学科研制度对我国的启示:斯坦福大学科研政策手册解读[J]. 科技创业月刊,2007.(10):171——172、176.

上一篇:建筑公司规章制度范文 下一篇:培训学校规章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