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范文

时间:2023-11-19 21:37:19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篇1

2020年我市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是以全面贯彻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为重点,聚焦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进一步把功夫下在平时,发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合力,建立健全欠薪零容忍的制度体系、监管有效的工作格局、惩处有力的执法机制,实现工程建设领域欠薪形式明显好转,推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拖欠农民工工资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政策宣传落到实处。开展贯彻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宣传月活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于2020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省、白城市学习宣传贯彻工作部署,我市印发《大安市关于学习宣传<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实施方案》(大治欠办发[2020]2号),结合“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专项行动,第一时间在大安人社微信公众号、大安就业微信公众号、大安公安公众号,全市各类企业、火车站、汽车站、大型超市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开展《条例》宣传活动,同时我局面向全市农民工发出了《致农民工朋友的一封信》,提醒农民工要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做好资料留存;务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保存好书面资料;提醒工程建设领域的农民工要确保已被纳入实名制管理系统,配合企业将本人信息录入大安市施工现场人员实名制管理系统,做好工资清单核算确认;掌握合法维权途径和方式,依法理性维护个人权益。另外,还发出了《致工程建设领域各企业的倡议书》,倡导用人单位在做好当前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诚信守法、规范用工,不断增强农民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过走访企业送法上门、网上新媒体宣传、深入工地张贴、发放宣传材料等途径,确保《条例》宣传贯彻到位。深入建筑工地、各类企业设立咨询台接受农民工现场咨询300人次,发放宣传手册800余册、致农民工朋友的一封信、致工程建设领域各企业的倡议书彩页1500余份;张贴保障农民工工资权益形象宣传海报300余张,悬挂宣传条幅20幅。

(二)全面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落实落地,切实减轻建筑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确保我市建设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市印发《关于大安市工程建设领域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履约保证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大治欠[2020]3号),按照《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有关规定,用金融保险公司提供的施工企业工人工资支付保证保险单替代缴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充分发挥保证保险作用,减轻企业流动资金压力。上半年共缴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594.4万元,其中银行现金缴存194.4万元,保险公司保证保险单替代缴存400万元,向建筑市场释放等量资金,激发市场活力,确保我市建设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推行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我市开发了《大安市建设领域农民工实名制工资支付专户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推行农民工实名制、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农民工工资总承包银行等项制度。依法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保障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月足额发放,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市场秩序。

(四)举报投诉妥善处理。2020年上半年共受理农民工

举报投诉 12起,涉及农民工55人,协调解决农民工工资54.4724万元。处置因欠薪引发的突发事件2起,欠薪和突发事件数量较往年同期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

(五)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执法行动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场监督管理局5月份制定印发了《大安市2019年度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大人社联发[2019]3号),自2020年5月11日至6月12日,在全市范围内联合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执法行动。成立联合执法检查组开展执法检查,共检查各类用人单位12家,涉及用工人数224人,依法规范当前形势下的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为促进劳动者就业和企业复工复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重大欠薪违法案件公布情况

我局建立健全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制度,对于严重拖欠农名工工资的,依法纳入“黑名单”管理,依法依规将拖欠农民工工资严重违法失信主体“黑名单”纳入全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通过“信用白城”网站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截至目前,我市没有符合条件构成“黑名单”的企业。

三、联合惩戒开展情况

我局联合相关部门将依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严厉打击欠薪违法行为,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对查实的欠薪违法行为,经责令改正仍不改正的,从严从重给予处罚,对欠薪失信企业,在政府资金支持、政府采购、招投标、生产许可、履行担保、资质审核、融资贷款、市场准入、评优评先等方面,依法依规进行限制,提高企业失信违法成本。开展多部门联合惩戒和社会信用体系评价,使欠薪失信单位“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聚焦《条例》执行,实现依法治理。将《条例》落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摆到突出位置,狠抓工作落实,全面确保《条例》落地生效。持续开展《条例》宣传,不断扩大《条例》知晓度和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深入抓好《条例》学习培训,统一执法标准和流程,增强执法责任和能力,充分发挥《条例》攻坚利器作用。

(二)认真履职尽责,抓好源头治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必须按照源头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发包谁负责”的要求,认真履行行业监管职责,督促各类工程建设企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建设领域欠薪问题专项整治,切实消除欠薪隐患,监督抓好农民工实名制、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总包、按月足额支付、工资保证金等“五项制度”落实,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三)强化监督检查,构建联合惩戒机制。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形成以人社部门牵头抓总,其它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的工作机制。强化欠薪失信行为监管、构建联合执法机制,发挥办案威慑作用、精心组织开展清欠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确保我市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根本遏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篇2

一、依法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严格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责任

全市各建筑施工企业,在招用农民工后10日内,都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产禁项目部或项目经理、施工作业班组、包工头或者其它不具备资质的单位和个人与农民工签订劳务合同;严禁使用童工和智障人员。每个项目开工前施工企业必须到市劳动保障局办理劳动用工监察认定手续,并进行劳动用工登记鉴证备案。施工企业在办理备案、鉴证时应该提供以下资料:

1、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2、已录用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前培训证件;

3、《建筑施工企业录用人员备案表》、《建筑施工企业录用备案人员花名册》,一式二份,加盖公章;

4、招用农民工订立的劳动合同;

5、参加工伤、大病医疗保险手续;

6、农民工上岗前的就业技能、安全培训情况。

农民工要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遵守工资按月或按合同约定支付的有关规定;服从管理,听从指挥,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合同约定的各项任务;如发生争议可向有关部门申诉。不准聚众滋事,围堵政府。

二、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

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施工企业必须编制农民工工资支付表,严禁违法分包和把部分工程发包给没有资质的黑包工头,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给本人,做到工资发放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

建筑工程中的建设单位(发包方)须对施工企业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承担监控责任。建设单位在支付施工企业工程款时,应先预留总工程款的5%作为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在施工企业能完全支付农民工工资而不发生拖欠时,可将预留的工资保证金返还给施工企业。如施工企业发生工资拖欠行为时,建设单位可从预留的工资保证金中直接支付农民工工资。

市劳动保障局应定期监控建筑及其它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如发现拖欠行为时,应依法快速处理。

市建设局对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承担监控责任,对施工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应记入企业的城信档案,作为施工企业市场准入和清出的依据。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全市所有用人单位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承担监控责任。对用人单位故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责令停业整顿不予年检直至吊销其营业执照。

三、强化监察执法力度

劳动保障部门如发现建筑施工企业存在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要依法责令其改正,并按照《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山西省农民工权益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实施处罚。

1、对未按期办理用工申报和备案手续、未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建筑施工企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如果逾期拒不执行责令改正决定的,要处2000元上以20000元以下的罚款;

2、凡发生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报酬,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农民工工资报酬或低于工资标准的差额工资;逾期不支付的,责令建筑施工企业按照应付金额50%以上1倍以下的标准,向农民工加付赔偿金。

3、对违反规定招用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从事技术工种工作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并可对其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4、对未按规定为农民工办理工伤和大病医疗社会保险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篇3

一、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法治化之路的必要性

拖欠民工工资的问题一直不能得到根治,原因有多方面。我国实行城乡隔离的二元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行业违规操作、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部门监督不力;保障措施不到位;农民工自身法律意识不强等原因。而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立法对拖欠工资行为缺乏强力制裁措施、执法部门监督不力和保障措施不到位是导致拖欠民工工资问题非常重要原因。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不仅在于损害了农民工本人的合法权益,影响到农民工家庭的生活。随之而来的危害是,此类纠纷易引起农民工集体上访和发生;有的甚至导致了恶性案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对社会治安构成潜在的危机。依法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关系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的建立。在以往农民工工资清欠行动中,主要采取的是行政手段,而仅依靠行政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顽症”,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有法律的保障,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是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根本途径。

二、通过立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我国尽管通过行政手段为农民工清回数以亿计的被拖欠工资,取得了一定效果,而立法相对滞后的现象应该引起反思。“有法可依”凸显了立法在建构法治拖欠农民工工资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事实上立法也的确一直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心所在。我国立法对农民工工资的保护力度不够,主要依据的仍是劳动主管部门的部门规章,虽然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一些个文件、规范,现有待提高立法层次。目前,应将各地好的创新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吸纳为国家立法,通过立法加大对恶意拖欠工资者的惩治力度,运用立法手段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法规体系上来遏制源头的拖欠问题,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法律保障。为此,应采取以下法律措施:

(一)制订《劳动合同法》立法。由于农民工有其特殊性,用工单位和农民工一般不签劳动合同,是导致频频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的原因。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未作明确有效的规定。因此,劳动监察部门在实际执法工作中由于没有劳动合同依据,查处难度较大。为规范用工行为,严格劳动合同管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制定《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工单位与农民工必须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具体规定劳动合同的签订应具备劳动报酬及支付标准、支付形 式、支付时间、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相关条款。

(二)修订《建筑法》的法律条文。解决建筑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顽症需要涉及修订《建筑法》。重点增加和修改以下条款:(1)制定“建设单位开工前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交纳工资保障金”条款。规定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必须按工程中标价一定比例缴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监督使用。建设单位无法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权从工资保障金中划支,用于垫付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对于拒绝缴纳保障金的建设单位,主管部门不批准其开工建设;已开工的项目,有权责令其暂停施工。制定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施行工资支付保障金条款,是解决企业拖欠工资问题的有效法律保障。(2)规定“开发商与承包商承担连带担保责任”条款。制订以发包人工程担保制度重点的担保条款,要求开发商与承包商共同提供履约担保函,双方在拖欠民工工资范围内共同承担连带责任。(3)制定“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和审批联动”条款。凡存在拖欠行为的单位在申请办理立项、规划、施工许可等手续时,欠款单位必须先结清欠款后,审批部门才给予办理相关手续。对已完成开发建设项目有拖欠工程款的,不批准其新开发建设项目。并在资质年检中予以降级,情节严重的注销资质证书。(4)加大和细化法律责任处罚力度。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拖欠工程款的行为缺乏处罚条款,难以有效制约拖欠行为。为加大对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经济处罚力度,加重用人单位因拖欠工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应在《建筑法》中法律责任部分增加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最高可处30万元的罚款的规定。

(三)制定《工资支付条例》。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根据这一规定,为“周薪制”的推行奠定了法律基础。制定《工资支付条例》可以规定对农民民工工资改“月薪制”采取“周薪制”。并且,还应规定用人单位出现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形时,给予严重惩罚性法律责任。制定《工资支付条例》是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有效法律措施。

(四)《刑法》将恶意拖欠工资确定为犯罪行为。对拖欠民工工资部分人认为是一个经济现象,是属于民事法律调整的范畴。但由于恶意欠薪现象屡屡发生,为打击恶意欠薪,可以采用刑法手段,对企业恶意欠薪的问题作犯罪处理。在《刑法》中增加一条“恶意欠债罪”,规定企业恶意拖欠劳动者工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篇4

拖欠民工工资的问题一直不能得到根治,原因有多方面。我国实行城乡隔离的二元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行业违规操作、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部门监督不力;保障措施不到位;农民工自身法律意识不强等原因。而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立法对拖欠工资行为缺乏强力制裁措施、执法部门监督不力和保障措施不到位是导致拖欠民工工资问题非常重要原因。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不仅在于损害了农民工本人的合法权益,影响到农民工家庭的生活。随之而来的危害是,此类纠纷易引起农民工集体上访和发生;有的甚至导致了恶性案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对社会治安构成潜在的危机。依法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关系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的建立。在以往农民工工资清欠行动中,主要采取的是行政手段,而仅依靠行政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顽症”,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有法律的保障,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是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根本途径。

二、通过立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我国尽管通过行政手段为农民工清回数以亿计的被拖欠工资,取得了一定效果,而立法相对滞后的现象应该引起反思。“有法可依”凸显了立法在建构法治拖欠农民工工资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事实上立法也的确一直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心所在。我国立法对农民工工资的保护力度不够,主要依据的仍是劳动主管部门的部门规章,虽然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一些个文件、规范,现有待提高立法层次。目前,应将各地好的创新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吸纳为国家立法,通过立法加大对恶意拖欠工资者的惩治力度,运用立法手段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法规体系上来遏制源头的拖欠问题,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法律保障。为此,应采取以下法律措施:

(一)制订《劳动合同法》立法。由于农民工有其特殊性,用工单位和农民工一般不签劳动合同,是导致频频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的原因。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未作明确有效的规定。因此,劳动监察部门在实际执法工作中由于没有劳动合同依据,查处难度较大。为规范用工行为,严格劳动合同管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制定《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工单位与农民工必须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具体规定劳动合同的签订应具备劳动报酬及支付标准、支付形式、支付时间、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相关条款。

(二)修订《建筑法》的法律条文。解决建筑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顽症需要涉及修订《建筑法》。重点增加和修改以下条款:(1)制定“建设单位开工前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交纳工资保障金”条款。规定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必须按工程中标价一定比例缴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监督使用。建设单位无法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权从工资保障金中划支,用于垫付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对于拒绝缴纳保障金的建设单位,主管部门不批准其开工建设;已开工的项目,有权责令其暂停施工。制定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施行工资支付保障金条款,是解决企业拖欠工资问题的有效法律保障。(2)规定“开发商与承包商承担连带担保责任”条款。制订以发包人工程担保制度重点的担保条款,要求开发商与承包商共同提供履约担保函,双方在拖欠民工工资范围内共同承担连带责任。(3)制定“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和审批联动”条款。凡存在拖欠行为的单位在申请办理立项、规划、施工许可等手续时,欠款单位必须先结清欠款后,审批部门才给予办理相关手续。对已完成开发建设项目有拖欠工程款的,不批准其新开发建设项目。并在资质年检中予以降级,情节严重的注销资质证书。(4)加大和细化法律责任处罚力度。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拖欠工程款的行为缺乏处罚条款,难以有效制约拖欠行为。为加大对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经济处罚力度,加重用人单位因拖欠工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应在《建筑法》中法律责任部分增加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最高可处30万元的罚款的规定。

(三)制定《工资支付条例》。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根据这一规定,为“周薪制”的推行奠定了法律基础。制定《工资支付条例》可以规定对农民民工工资改“月薪制”采取“周薪制”。并且,还应规定用人单位出现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形时,给予严重惩罚性法律责任。制定《工资支付条例》是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有效法律措施。

(四)《刑法》将恶意拖欠工资确定为犯罪行为。对拖欠民工工资部分人认为是一个经济现象,是属于民事法律调整的范畴。但由于恶意欠薪现象屡屡发生,为打击恶意欠薪,可以采用刑法手段,对企业恶意欠薪的问题作犯罪处理。在《刑法》中增加一条“恶意欠债罪”,规定企业恶意拖欠劳动者工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形的,对重大、恶性欠薪企业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严惩包括拖欠农民工工资在内的相关拖欠行为。如果认为目前制定新的罪名没有必要,可以考虑将《刑法》中原有的侵占罪进行合理的修改,在修改侵占罪时也可以考虑并处罚金。通过《刑法》将恶意拖欠行为明确规定为犯罪行为,这对打击遏制恶意欠薪现象起到很好的作用。

(五)加大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力度。我国《立法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因此,符合规定的各地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地区情况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制定建立企业欠薪报告或欠薪预警制度的具体办法,将企业支付农民工工资情况作为评价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的主要依据之一,配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失信惩戒机制,对少数严重或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建筑施工企业,采取了清出当地建筑市场的措施。制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工商登记、企业年检等方面对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制约,对长期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可以暂缓企业年检直至吊销其营业执照。在施工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年检时,将是否拖欠农民工工资作为年检条件之一。

三、执法保障有关法律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行政执法部门执法力度不够,执法手段不足,处理程序过长,直接影响拖欠农民工工作的执法效果。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欠薪逃匿的经营者得不到法律制裁,使得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从法律上讲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即使我国逐步在立法上完善以后,关键还在于如何贯彻落实。执法上同样也应当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把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政策和措施切实得以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执法的公正性不仅需要执法者的公正无私,还应该构建完善的、多层次的监督网络。执法部门应依法开展劳动用工和拖欠农民工工资执法专项大检查,在执法中还应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保障等制度,及时纠正和查处在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违纪问题,确保有关工资支付法规政策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建委依法采取将取消恶意欠薪并造成恶劣影响的建筑企业经营资质、逐出建筑市场等保障措施。各行政执法部门对欠薪者的处罚应不只是经济上的,还应包括企业信用、行业准入等一系列的降级限制措施,。因此,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加强执法,是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措施。

四、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援助机制

为切实保护农民工应有的权益,尽快建立和落实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各部门应充分运用法律手段,通过积极开辟农民工“绿色通道”,为农民工提供解决拖欠工资的法律援助,帮助解决农民工解决拖欠工资维权纠纷。人民法院在受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受理时,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诉讼费应作出减、缓、免的决定;受理案件后尽量缩短审理时间,多适用简易程序,依法快立案、快审判、快执行;对符合条件可以采取先予执行等措施;在判决时,应当将农民工诉讼的误工费,请律师费,旅差费,证人出庭费用等直接损失列入赔偿范围。判决生效后对一些故意拖欠不履行判决给付义务的,执行中应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二倍标准支付迟延履行金。司法行政部门应加大普法律宣传,不断提高农民工自身维权法律意识。广大律师应积极伸出援手为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农民工实施无偿援助。法律援助中心不应仅仅对本市居民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中心也应外来的农民工提供维权服务。公证机关应积极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可以会同建设行政部门推行农民工劳动合同公证制度。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由欠款单位和农民工签订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在欠款到期后,可由农民工直接申请法院强制从工程款中划拨。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篇5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行政区划内土地全部被征用的在籍农业人。

第三条被征地农民满16周岁以上的,自愿加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其中男45周岁、女40周岁以上的必须加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不符合条件的农民,可采取其他方式进行补偿和安置。被征地农民已转为非农业户的,可按照灵活就业人员政策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第四条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由被征地农民所在村(居)委会出具名单,所在镇区进行审核,经国土资源部门核准后,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定,同时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申报、登记、注册。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自征地之日起半年内申报登记,否则视为自动放弃社会保障。

第五条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资金由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实行个人专户与统筹帐户、专项调剂相结合的制度。

第六条养老保障的标准,按照高于本地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标准的水平执行。参保人员按政府确定的月领取500元养老金标准缴纳社会保障资金。

第七条土地补偿的集体收入,应优先用于缴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

第八条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个人专户资金,以被征地农民所需养老保障资金总额的70%(其中,集体补助承担比例为15%,个人缴费承担比例为55%)为基数,分别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中一次性划拨和抵扣。个人、集体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达不到养老保障个人专户资金标准的,按照本镇、区为主政府为辅的原则兜底补贴。

第九条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统筹帐户资金,以被征地农民所需养老保障资金总额为基数,按照30%的比例,由财政部门从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没有净收益或净收益不足时,由政府负责解决。

第十条政府按照不低于被征地农民所需养老保障资金总额10%的比例从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调剂资金,并存入财政专户。调剂金来源还可以通过社会捐助、国有资产变现部分收入等资金补充。

调剂资金用于弥补调整养老保障待遇标准和超过预期寿命给付的养老保障金造成的资金缺,以及支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费。

第十一条本办法前的土地被全部征用且足额领取安置补偿费的农民,可自愿参加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个人应缴纳养老金部分全部由本人承担,集体应缴纳的不足部分按照所在镇、区为主政府为辅的原则兜底补贴。

第十二条参保人员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参保的,从缴费的次月起,按月享受养老保障待遇。养老保障待遇先从个人专户资金支付,个人专户资金不足时,由统筹帐户资金支付。

第十三条参保人员死亡的,其个人专户资金余额可一次性支付给死者生前指定的收益人或法定继承人。

第十四条参保人员出国定居的,终止养老保障关系,其个人专户资金余额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第十五条参保人员户籍从本地迁往外地的,可根据本人意愿,将养老保障关系留存原地,达到享受待遇条件后在原地领取养老保障金;也可以根据本人意愿退保,其个人专户资金余额一次性返还给本人

第十六条全部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办理农转非户手续,以社会自然人身份参加养老保险,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对有就业愿望并符合用工条件的被征地农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将其纳入城镇就业服务体系,为其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组织参加就业前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被征地农民自主创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为其提供就业、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及小额贷款等服务。

第十八条企业在用地时,优先安排符合用工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就业,并按规定必须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第十九条被征地农民仍保留农村户的,可继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享受有关医疗待遇;转为城镇户且在城镇用人单位就业并明确劳动关系的,与用人单位其他职工一同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在城镇用人单位就业、未明确劳动关系以及就业的,按照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参保并享受有关待遇;转为城镇户且享受城镇低保待遇的,按有关低保对象救助规定予以医疗救助。

第二十条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个人专户资金、统筹帐户资金和调剂资金,由财政部门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核定的数额一次性足额划入财政部门开设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专户。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个人专户资金和统筹帐户资金全部用于支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待遇。

第二十一条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不得转借、挪用、截留和挤占,除留足当期支付的社会保障金外,应全部存入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资金专户,滋生利息收入一起计入专户。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保值增值情况,每年要向被征地农民公布一次,接受社会和被征地农民的监督。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篇6

第二条凡在**市行政区域内进行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拖欠工程款,是指建设单位无正当理由而未在规定期限内按有关建设工程价款结算办法的规定(或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或工程结算价款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是指用工单位无正当理由超过付薪时间未支付农民工工资或终止劳动关系时未一次付清农民工工资的行为。

第四条建立建设领域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政府分管领导主持,由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协调、处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日常工作由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办理。

第五条各级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对没有资金来源或建设资金不落实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准立项。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和政府投资的经营性工程项目,应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项目资本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35%。

第六条对没有按期完成清欠任务以及发生新拖欠的建设单位,各级建设、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停止其新项目的招投标,各级规划部门一律不予办理规划许可,房管部门不予办理新项目的预(销)售许可手续。

第七条凡新开工的项目,建设工期不足一年的,到位资金不得少于工程造价的50%,建设工期超过一年的,到位资金不得少于工程造价的30%。

第八条实行建设项目按形象进度支付、分阶段结款制度。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签订的施工合同必须到工程所在地建筑管理部门备案。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提交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的有关凭证,达不到合同约定比例的,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未办理竣工结算的,房管部门不予办理权属登记。

第九条建设单位扣留建设工程质量保修金不得超过工程结算总额的5%,工程竣工验收满一年后必须与施工企业结清,不得以扣留建设工程质量保修金的名义变相拖欠工程款。

第十条施工企业招用农民工,必须依照相关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并按月支付农民工工资,且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十一条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施工企业要向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手续,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障金。保障金专户存储,由劳动保障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管理,用于农民工工资清欠。

第十二条被拖欠工程款的施工企业可向市联席会议办公室投诉,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可向劳动保障部门投诉,也可向市联席会议办公室投诉,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十三条按照谁欠款、谁偿还的原则,政府投资工程由负责工程建设管理的单位组织清欠工作,对贻误清欠工作或产生新的拖欠的,由市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交联席会议研究,并由监察机关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四条对不按规定清理拖欠工程款、继续拖欠工程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由市联席会议办公室给予通报,情节严重的,提请房管部门依法给予资质降级或注销开发资质证书的处罚。

第十五条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建筑业企业,由市联席会议办公室给予通报,情节严重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资质管理规定给予相应处罚。

第十六条各级、各部门应严格各环节的审查把关,从源头上预防新的拖欠问题发生。对因把关不严造成了新拖欠的,依法追究有关部门领导和经办人的责任。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篇7

为了严肃查处用人单位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通知精神,按照劳动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检查的通知》要求,从2003年12月1日开始,集中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大检查,重点检查建筑施工、服务、制造等农民工密集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农民工工资的情况。目前,此次专项检查活动正在进行中。据对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安徽、河南、湖南、海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等14个省市区的不完全统计,各地现已检查用人单位近10万户,通过检查,督促用人单位补发农民工工资15亿元,同时责令暂时难以补发工资的用人单位制订了2004年春节前的清欠计划。

近日,劳动保障部还将联合建设部、全国总工会等单位组成四个工作组,分赴部分省市开展督查工作,要求各地继续进一步加大专项检查力度,务必确保农民工能足额领到工资。

同时,劳动保障部正在研究加快建立维护农民工工资权益的长效机制,一是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立法工作,依法加大对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处罚力度。二是抓紧修订《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对各种工资支付行为加以规范,研究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预警制度、欠薪保障制度等。三是加强与建设、公安、工商、法院、工会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配合,建立对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机制。四是全面推行包括工资支付情况在内的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对遵守法规、信誉好的企业进行表彰,对违法企业向社会公布,实行社会监督。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篇8

(1.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重庆401120/安顺学院政法学院,

贵州安顺561000;2.西南大学法学院,重庆400716)

摘要:在实现工资正常增长进程中,由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部分生产要素价格尚未真正市场化,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工资支付及补贴制度具有极端重要性。工资保证金制度向企业工资法定公积金制度转型、“刚性”工资法制度建构、企业所得税优惠程序前置制度将促进劳动者报酬权的实现。对低收入者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客观上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层次及水平。

关键词 :工资正常增长;刚性工资法;工资法定公积金制度;企业所得税优惠程序前置制度;财政补贴

中图分类号:DF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33(2015)08-0036-09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12年1月,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2]6号)明确提出发展目标,“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较快增长,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我国党和政府从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把建立健全正常工资增长机制提升到了战略地位。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尚不完善。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按照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决定分配,体现效率优先。但是,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一些生产要素的价格还没有市场化或者尚未真正市场化。这些本身没有市场化或者尚未真正市场化的生产要素决定分配就难以体现效率,更难以彰显公平。因此,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具有极端重要性。

一、财税法在促进工资正常增长中的作用及形式

为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各地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尝试从法律、经济、行政等方面实施国家干预弥补市场失灵。例如,2008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津政发[2008] 70号)《关于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指导意见》规定,“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情况,主要通过建立劳资平等协商制度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政府应帮助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环境,进一步减轻其税费负担,使之有能力给员工合理增加工资。对国有企业,则需按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等办法来区别安排工资增长,使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从实践来看,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财税法应当有所作为,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来说,财税法应当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学界对财税法促进工资正常增长中的作用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正常工资增长机制难以自发形成,需要国家干预即完善财税、就业、户籍等制度,矫正被扭曲的人力资源市场及劳动力定价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32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李雄认为,现行的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与区域分割、不平登就业与工资报酬、垄断行业壁垒及残缺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阻碍了我国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及建设,为此需要建立健全我国平等的就业制度和劳动报酬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家干预削弱了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和背离了劳动力定价机制。孙正民认为,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既要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又要借助于约束机制,加强国家对工资增长的宏观调控,实现工资总额与同民收入、实际工资与劳动报酬率协调增长。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是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对中西方工资增长机制比较,崔爱茹认为,工资增长方式主要是行政命令,劳动力要素价格被严重扭曲;工资增长周期无规律、调资政策不稳定;增资时序表现明显的政治色彩,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不足。在建立健全正常工资增长机制是否需要国家干预之争难分伯仲的情况下,有学者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工资增长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市场性因素在决定和影响工资水平上发挥着程度不等的正向作用,但是在工资增长率与国民GDP增长率严重不匹配的当下,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定价作用比较有限,需要借助国家干预才能形成有效的工资增长机制。本文认为,我国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已经对形成工资增长机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作用比较有限,并且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其作用也存在差异性,因此需要国家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局限性才可能形成有效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各地已经陆续出台了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在促进工资增长机制的形成上做出了新的尝试。

我国当前劳动者工资支付纠纷高发,贫富差距扩大化趋势未明显扭转,财税法在构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中的形式,主要是促进和保障工资支付与对低收入者少征税及补贴,从而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层次及水平。自由与平等是论证一定制度是否公正的重要依据。但是,自由与平等总是存在观念及利益上的冲突,有效解决这些冲突的制度政策才是比较公正的。结合必然、实然和当然、应然来进行实事求是的批判性审视和比较,积极吸取全人类政治文明、法制建设和社会治理方面的经验和智慧,以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工资支付及补贴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人单位的经营自由、促进了劳动者的收入平等,制度构建及实施中有效解决自由与平等的冲突,实现收入公平分配与国家财税治理现代化。

二、促进劳动者报酬权实现的工资支付

(一)工资保证金制度向企业工资法定公积金制度转型

国际法主要以同工同酬权规定实现劳动报酬权保障。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我国2001年2月28日人大批准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7条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公正或良好的工作条件,特别要保证:最低限度给予所有工人以下列报酬:公平的工资和同值工作同酬而没有任何歧视,特别是保证妇女享受不差于男子所享受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同工同酬;休息、闲暇和工作时间的合理限制,定期给薪休假以及公共假日报酬。1948年12月10日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3条规定,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于失业的保障;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每一个工作的人,有权享受公正和合适的报酬,保证使他本人和家属有一个符合人的生活条件,必要时并辅以其他方式的社会保障。

与国际法对劳动报酬权规定相似的是,我国立法也是以同工同酬权规定实现劳动报酬权保障,并未直接规定劳动报酬权,但是这并不影响劳动报酬权的存在。劳动报酬权主要是一项宪法权利,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8条第2款规定,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46条第1款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由此可见,劳动报酬权,是指劳动者享有要求用人单位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及劳动力价值对其支付劳动报酬的权利。

尽管劳动报酬权已经被国际法、国内法所承认,侵害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具有违法性。但是,劳动报酬权的实现却遇到了法律困境。《劳动法》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了检查、申报制度,并未授权行政机关有权对侵害劳动报酬权的行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以此预防用人单位克扣、拖欠工资的违法行为发生。为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的实现,部门规章规定了建筑业用人单位具有缴纳工资保障金的法定义务。2004年9月6日《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劳社部发[2004] 22号)第15条规定,企业应按有关规定缴纳工资保障金,存入当地政府指定的专户,用于垫付拖欠的农民工工资。与此同时,各地也陆续出台了有关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规定。2004年3月9日天津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出台了《天津市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办法(试行)》(建筑[2004] 212号)第5条规定,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形式支付,不得以实物或有价证券等抵付。第6条规定,施工企业必须在银行建立农民工工资专用预储账户,并书面承诺该账户资金只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不能挪作他用,银行负责对资金用途进行监管.2009年4月27日,天津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天津市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支付与实名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2008年11月13日《湖北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实施办法》第3条规定,建设单位(业主)应按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建设厅《关于在建筑业企业建立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的通知》(鄂劳社文[2003] 203号)的规定,足额缴纳工资支付保障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凭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工资支付保障金收款凭证,方可办理施工许可证。江西、湖南、北京等省级政府部门出台了有关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更有甚者,较大城市政府部门出台了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例如,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济南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济南市公安局联合出台了《济南市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办法》(济人社发[2011] 237号)第4条规定,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办法,保障农民工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第14条规定,新开工项目的建设单位在招标前,要按有关规定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存人当地政府指定的专户。该《办法》明确规定了劳动报酬权和招标前存入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为促进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的实现,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法律文件规定施工企业具有存人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法定义务,并作为办理施工许可证的前置条件,规范性法律文件制定主体有省级政府部门、较大市政府部门,大多为数个政府部门联合发文。

2011年3月3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的《云南省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规定》(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66号)第8条规定,建设领域用人单位在建设单位办理施工许可前,应当在建设工程所在地银行或者建设工程主管部门指定银行开设专门的农民工工资准备金账户,将建设单位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的工程款中不低于10%的资金预存人工资准备金账户。第10条规定,建设单位在办理施工许可前,应当按照施工合同约定工程款预算的3%向建设工程所在地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账户存人工资保证金。第1 1条规定,建设单位在办理施工许可或者开工报告手续时,应当提交银行出具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交存凭证和建设领域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工资准备金预存证明。未按照要求提交的,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交通运输、铁路、水利、电力等建设工程主管部门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不得批准开工报告。第23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由监察机关实施行政问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不符合本规定第11条要求的建设工程颁发施工许可证或者批准开工报告的,等等。《云南省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规定》是全国第一部专门规定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的政府规章,与此前各地省级政府部门或者较大市政府部门出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相比,法律位阶较高。除了法律形式以外,在法律内容上也具有明显特色,主要表现为规定了连带责任、部门联动、行政许可前置条件、行政问责、行政强制等方面内容。尽管该《规定》在促进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的实现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根据《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以及行政规范性法律文件都不能增设行政许可的条件,《云南省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规定》关于行政许可前置条件的规定因有悖于《行政许可法》而饱受合法性质疑,正当性经受挑战。

从实际效果看,工资保证金制度对部分领域劳动者劳动报酬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第一是法律形式较低,不仅法律效力较低,而且存在合法性质疑;第二是规范性文件调整对象狭窄,仅限于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未将其它行业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实现纳入其中,对建筑业以外的劳动者劳动报酬权保护的法律缺位;第三是各地劳动报酬权保护水平不一.有损公平和法制统一,最后,增加了企业资金成本及负担,一定程度上客观上限制了市场竞争。由此可见,工资保证金制度,是权宜之计。因此,劳动报酬权的界定及实现需要制度创新,既可以促进劳动报酬权的实现,又实现法治中国的要求。企业当年是否有利润,取决于资本、技术、人才、经营、市场等众多因素,公司的法定公积金可以调节年度利润,但是非公司企业目前没有提取法定公积金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67条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10%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50%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在依照前款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与调节年度利润的公司的法定公积金制度相比,缺乏调节公司亏损时职工工资的保障制度,这既突出表现在公司制企业,又发生在非公司制企业,不仅集中体现在建筑行业,而且普遍出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必要创新工资保证金制度,建立企业税后利润的工资法定公积制度,建议企业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2%列入企业工资法定公积金,工资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企业注册资本的10%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当然,企业工资法定公积金的提取比例,应当经过有关财税部门按照6个月工资总额标准科学测算后确定,本文对此据以抛砖引玉。当企业因亏损等原因发生工资支付困难时,企业工资法定公积金将有效缓解工资支付困境、促进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实现。

(二)“刚性”工资法制度建构

自2004年3月1日起实施《最低工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1号),主要从最低劳动报酬的角度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最低工资规定》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维护劳动者在依法享受带薪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生育(产)假、节育手术假等国家规定的假期间,以及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的劳动报酬权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该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该《规定》未设立行政强制措施,最低工资保障缺乏应有的刚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仅能责令用人单位限期补发所欠劳动者工资,并可责令其按所欠工资的1至5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用人单位是否执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决定主要在于用人单位的自觉、自愿。第二,该《规定》作为部门规章难以设立行政许可的前置条件,该《规定》的执行难以取得多部门的协作。第三,该《规定》的调整对象仅限于最低工资,未将正常工资纳入其中。正常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主要表现,是体现劳动报酬权的核心内容。对正常工资及实现缺乏制度保障,劳动者劳动报酬权就根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各行各业同工同酬、工资确定及支付中设置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措施、法律责任等法律问题直接关系到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实现,但是现有的《最低工资规定》、《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及工资保证金相关地方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难以有效解决上述法律问题,需要制度创新。因此,促进劳动报酬权实现的工资法制度建构具有必要性及紧迫性。伊拉克《国家公务员、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法》主要规定国家公务员、国有企业职工的起始工资及各种津贴,未涉及与劳动报酬权实现有关的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这与用人单位的国有性质、工资支付保障性较强等特点有一定的关联。美国在推行公务员工资制度中,贯彻1962年《联邦薪金改革法》确定的平衡原则,促进公务员工资与私人企业职工工资相对应、公务员工资增长率不低于物价上涨率。在德国,实行工资自治制度,即工会和雇主协会自由签订工资协议,基本上不受国家干预。但是工会对该工资制度的有效实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例如由州工会领导人率领的工会代表团参与工会、雇主协会和企业主三方代表的工资谈判。早在2002年全国两会期间,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大鹏代表建议尽快制定《工资法》。我国将来制定工资法时,不仅应将国有用人单位的工资确定及支付行为,而且应将非国有用人单位的工资确定及支付行为作为其调整对象,不仅应将用工固定性比较强的行业,而且将用工流动性比较大的行业(诸如建筑业)作为其调整对象,因此工资法中明确规定劳动报酬权实现有关的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是不可或缺的。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健全的背景下,劳动者工资的决定及支付,需要刚性的工资法制度予以保护。柔性的工资法制度难以从违法成本角度有效遏制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报酬权的行为发生及合理及时补偿报酬权受侵害的劳动者。

(三)企业所得税优惠程序前置制度

无论是通过工资保证金制度,还是借助工资法制度,均是以行政手段规制用人单位的工资确定及支付行为,以此促进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实现。不难发现,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实现,用人单位处于消极地位,受利益最大化、经济人的驱动,用人单位总是设法规避工资保证金制度或者工资法的规制。无论用人单位是否有工资支付能力及不良工资支付记录,均因为需要预先缴纳相当数额的工资保证金,给用人单位融资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产生了较大的成本,对企业来说是不利的,在工资支付上无法实现企业和劳动者双赢。因此,为了在工资支付上实现企业和劳动者双赢,需要利用市场的手段引导用人单位的工资确定及支付行为,这就需要企业所得税优惠制度创新。

我国现行有效的《企业所得税法》通过免税收入、税款的减免征、降低税率、加计扣除支出、减计收入及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方式和手段实施企业所得税优惠。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免税收入主要包括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税款的减免征主要针对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等等,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税收减免征。降低税率主要针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和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加计扣除支出、减计收入主要针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等等。由此可见,企业所得税因为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在促进特定劳动者收入及劳动报酬权的实现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难以促进各行各业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实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主要是从收入、所得及支出等实体方面规定税收优惠,并未规定税收优惠的程序条件。从促进劳动报酬权实现角度看,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制度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尽管不同企业缴纳的税收有所不同,但是缴纳企业所得税是所有企业不可推脱的法定义务。企业所得税优惠制度在促进劳动报酬权的实现中具有其他税种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促进劳动报酬权的实现上,不仅需要利用工资法制度,而且需要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制度。鉴于当下企业所得税优惠制度的现状及不足,应当增设企业所得税优惠制度的程序性规定,例如,每个纳税年度企业所得税结算时,需要企业提供工资支付的凭据作为享有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条件,企业提供虚假的工资支付的凭据骗取企业所得税优惠的不利法律后果。这样,减轻了企业预先提供工资保证金的资金压力,劳动报酬权也得到了一定的制度保障,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企业与劳动者的双赢。

三、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工资补贴

(一)工资形成市场化与国家适当干预

工资的形成应反映劳动力价值和遵循市场法则。但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够成熟,劳动力供求关系上结构性矛盾有时还比较突出,企业高薪招不到员工与劳动者就不到业并存。劳动者,特别是缺乏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资的形成上缺乏应有的话语权。此外,尽管各省每年度公布了不同行业的工资收入统计信息,但是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甚至不同时期企业的工资形成的区别也是很大的。在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不成熟、工资形成机制民主程度不够高、岗位工资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可能导致劳动者之间工资收入悬殊及工资背离劳动力价值的现象在一定范围、一定领域、一定地区存在,所以工资的形成不仅需要遵守市场法则,而且需要国家适当干预。

在工资形成市场化与国家适当干预的关系上,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微观层面主要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确定工资形成机制,政府主要在宏观层面加强调控和监管,表现为对工资的形成及支付进行指导和监督。因此,应当遵循“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政府不仅要建立最低工资制度,而且应当建构健全工资指导线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制度及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使得国家适当干预是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进行。同时,政府应当适时行业、地区工资统计情况,给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提供工资形成及确定提供实际参考,解决劳动者因工资信息不对称导致工资协商及确定中处于不利地位,有利于更大程度促进工资形成及确定反映劳动力价值与体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区域收入差距的基本路径。那么,对低收入者财政补贴,包括问接补贴与直接补贴,就是缩小个体收入差距的基本路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日本国宪法第11条规定,国民享有基本人权,基本人权具有永久不可侵犯性,现在及将来均赋予国民。无论各国宪法中对人权的保障如何规定,最大的人权莫过于生命权。生命权的保障总是以生存权和财产权保障为基础。为此,日本国宪法第13条规定,全体国民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对于谋求生存、自由以及幸福的国民权利,只要不违反公共福利,在立法及其他国政上都必须受到最大的尊重。保障国民的生存权,成为了宪法及相关立法和行政上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此外,日本国宪法第25条规定,全体国民都享有健康和文化的最低限度的生活的权利。该国宪法意图通过规定国民的社会权实现更大程度上保障人权,实际上为国家征税权的立法及行使设立了界限,确立了最低生活费不课税或者最低生计成本不课税原则。

最低生计成本不课税原则,是指纳税人本人及其具有法定扶养义务的家属的最低生计成本不课税。最低生计成本的确定问题,不仅涉及时代、地域、年龄及其具有法定义务扶养的家属等因素,还涉及到文化生活费用、为纳税人本人及其具有法定义务扶养的家属将来的生活保障所支出的具有储蓄功能的费用。例如,未成年子女的生活费、受教育费,纳税人本人及其具有法定义务扶养的家属社会保障支出,等等。为此,需要对每个纳税人本人及其具有法定义务扶养的家属的最低生计成本进行量化,从理论上看是可行的,但是因为个体差异很大带来的税务行政执法成本很高。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国民的最低物质生活费及文化生活费是不同的,差距甚至比较大。如果采用税法统一立法形式,全国范围规定统一的最低生计成本不课税的限额,从保护国民人权角度和促进劳动者收入角度来看,应当在税法上规定因地域、年龄等因素不同而产生的最低生计成本差异的全部金额给予抵补,但是可能会产生中西部地区及中低收入者税负较重的不公平现象。为此,在最低生计成本不课税原则的实施上需要平衡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的实际税负,防止因最低生计成本不课税原则引发新的税负不公平现象发生。

(三)直接补贴:低收入者财政补贴

为保障国民人权、生存权及社会权,各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规定和实施最低生计成本不课税、生存权财产不课税或轻税原则。但是,这些规定国家征税权的限度,只能解决低收入者不因课税导致其生存权受到损害,不能有效解决低收入者本身不课税的情况下难以维系其人权、生存权及社会权所必须的财产保障。因此,需要实施低收入者财政补贴原则才能为低收入者人权、生存权及社会权的实现提供财产保障。

对于低收入者财政补贴原则的规定各国立法不尽相同。在美国,主要是通过失业保险和公共救助机制提供现金给付,以维持其本人及其家庭生计。失业保险上,凡工商业雇用4人以上,且每年工作时间达20周以上者,均受州失业保险法调整。失业保险经费,由政府负责按照被保险人的工资额的3%向雇主和职工征收失业救济基金税,政府不提供公共资金。在公共救助上,对年满65岁且不能维持最低生计的老年人、规定年龄以下孤儿或者残废、心智不健全的儿童、盲人、全残及低收入疾病者提供救济。由此可见,美国对低收入者提供救助,不是由财政补贴包办,失业救济金来源就不是公共资金,而是雇主和职工缴纳的失业救济基金税;对被救济对象没有覆盖所有低收入者,而且设置了被救助的对象条件等门槛。但如果将失业救济基金税视为国家财政的来源,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失业人员也成为了财政补贴的范围。在英国,1966年开始用补充给付制替代此前的国民救助法。规定男人65岁、女人60岁已届退休年龄的人,只要其收入没有达到每周保健标准即可申请补充年金;16岁以上未达退休年龄因为没有专任工作而使得其收入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金额标准的人即可申请补充津贴。不难看出,在英国无论是退休老人,还是16岁以上未达退休年龄的人,只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收入标准即可申请享受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实际上实施的也是低收入者财政补贴原则。低收入者财政补贴原则的实施,客观上直接促进了劳动者收入的增加和人权保障水平的提高,但是可能随之产生财政负担过大、收入分配不公平而挫伤劳动者积极性等问题,因此需要在低收入者补贴与国家财政负担能力、收入分配公平三者之间进行平衡,达致“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主张私益与公益之间的协调平衡”。

上一篇:领导班子征求意见范文 下一篇:培养联系人考察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