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范文

时间:2023-10-30 10:45:14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篇1

一、全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通过对全县15个乡(镇)302个村和9个国营林场实地勘察,现已初步查明,我县的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全县各类地质灾害达358处,其中:滑坡320处,崩塌17处,泥石流13处,地面塌陷7处,水库渗漏1处。这些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305省道沿线、南部高山和以煤炭、板石为主的矿山区。地质灾害在县境内从西南向西北逐渐增多,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5—10月的汛期,特别是暴雨极易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近几年我县地质灾害发生规模和频率看,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危害程度大,属典型的地质灾害易发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威胁的农户达3680户、16588人。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乡镇、农林场、村组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大了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宣传力度。一是坚持宣传普及地灾的避让知识。通过建立群测群防网络、采取重要地灾点聘请监测员、签订监测责任书、给滑坡体上的危房农户发放“防灾避灾明白卡”等措施,增强群众防治地质灾害避让意识和能力。二是坚持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引导干部群众、工程业主自觉降低人为因素对地质的破坏,对应采取措施防治地质灾害发生。三是坚持宣传普及地质灾害的政策法规。多途径多形式宣传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年,县委党校举办的基层干部培训班上,专门增设了地质灾害防治法律知识课程。

(二)建立了地灾防治体系。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行政领导负责制的地灾防治领导机构和应急指挥机构。按照地质灾害分级管理的原则,明确职责,分工负责。二是编制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每年汛期来临之前,按照每年地灾的变化情况,及时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进一步明确主要灾害点的分布,威胁对象范围,重点防范期,防治措施和监测预防责任人。对规模大,威胁人口多的村组院落、集镇、街道和学校,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实地勘察,编制应急预案,并启动监测工作。三是建立地灾巡查机制。县地灾防治领导小组经常深入到地灾点,特别是重要隐患点,及时查看地灾变异监测记录,责任制落实、“明白卡”发放等情况。县政府督办室将此项工作纳入定期督办内容。国土部门内部建立了汛期值班、防灾工作日志和防灾大事备忘录等制度。

(三)扎实做好了地灾农房搬迁避让。近几年,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地灾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出台了《地灾区农户搬迁扶持实施办法》,调剂财政、民政、扶贫、以工代赈等方面的资金150余万元,扶持350户搬离了地灾危险区。

(四)因地制宜开展了地灾工程治理。近几年,我县在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共计筹措资金230万元,先后对蒋家堰镇白花沟滑坡,桃源乡魏家档危岩体、杨寺庙中心小学危岩体,自来水厂滑坡和向坝乡岔河村鱼洞湾危岩体等五个危及人口较多的地灾点进行工程治理,排除了隐患,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不失时机地启动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县委、县政府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不失时机的对建设项目启动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地灾评估资质的管理,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对建设项目的危害,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对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落实治理责任。同时,严格要求采矿业主编制《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并严格按照省政府298号令的要求,启动了矿山地质环境备用金的收缴工作。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有待提高。从视察了解情况看,有少数部门、乡(镇)、村组对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认识不足,对地质灾害发生规律认识不清,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认识不够,侥幸麻痹思想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造成防治工作责任落实较差、防治措施不得力、防治工作隐患较多。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需要全面落实。近几年,我县的水电、采矿、公路等建设是诱发地质灾害、破坏地质环境的直接诱因。仅鄂坪电站就引发了9处滑坡,直接威胁到63户257人的安全。类似情况,在其它电站工程建设也不同程度存在。

(三)地灾区农户搬迁经费严重不足。从省地质环境站对我县地质灾害区划调查情况看,全县目前还有1000多户,近4000人直接受到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威胁,这些农户有的墙体已经开裂和倾斜、有的地基下沉或下滑,处于危房状态。而解决这类问题目前没有专项资金支持。

四、主要建议

(一)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体系。认真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根据部门、乡镇、农林场、村组的职能职责,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建立统一领导、责任落实、协调有力、配合有度、运转有序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体系。

(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预防预警工作责任体系。实行乡镇、农林场党政一把手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工作负总责制度,把监测防治工作任务落实到点,责任落实到人。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应急调查工作,加大重要地灾隐患巡回检查力度,指导帮助各乡镇、农林场做好应急抢险工作;水务、交通、供电、气象、教育以及水电、矿山业主等单位,要全面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监测预警工作。气象部门要及时报告与全县重要气象信息和灾害信息,做到预警在先。

(三)坚持预防为主,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一是抓好源头防灾。各乡镇和国土资源等部门要继续加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的落实力度,对水电、房地产、采矿、农户建房等工程建设,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将地灾评估工作纳于工程建设“三同时”之中,否则不予审批和许可。同时,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认真落实治理责任。对农户新建住房,严格执行地灾点禁批制度,从源头上减少人为地灾点和地灾农房户。二是增强防灾的主动性。按照“预防为主、搬迁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力度。三是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增强工作合力。国土、水务、交通、城建、移民、教育等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加强协作配合,认真做好各自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篇2

【关键词】人为地质灾害;成因;对策; 防治制度建设

引言

自从有了人类的发展,人类活动及无节制的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的平衡,便产生了危及人类生存的灾害;而灾害的发生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毁坏资源和财富。当今人类生产与发展正面临灾害的严峻考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不断的挑战着人类的极限,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重大的人员伤亡。人们迫切需要防灾救灾之对策,以减小损失减轻伤亡。

一、人为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据统计,约有50%的地质灾害的发生与人类活动有关。人为地质灾害可定义为由于人类工程活动而引发的地质灾害,它是人类盲目的和不科学的工程行为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为地质灾害的广义的总的成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不合理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工程活动。但是,人类工程活动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人为地质灾害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工程活动可以引发不同类型的人为地质灾害,而同一种人为地质灾害又可以由不同类型的人类工程活动所引发。如此看来,人为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还比较复杂。那么,人类在进行工程活动时为什么会引发人为地质灾害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原因。

1.1 由于对工程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认识不清而引发人为地质灾害

大多数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是由于对工程区的工程地质情况不清楚所致,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如,2011年8月9日,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高官岭村,解放东路北侧一小区对面的一条马路两侧,由于人为工程,形成近十米的深坑,且坡度较陡,由于有雨水沿马路往下流入路面裂缝中,已形成两条长约10米、宽40厘米、深约20厘米的裂缝,如遇大雨、强降雨,随时有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的危险。 如果对工程地质条件了解清楚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些灾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类工程建设中除了上述人为地质灾害外,还普遍存在着各种工程事故和工程病害,它们或延误工期,或提高工程造价,或降低工程效益,所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低估的。究其原因,许多也是由于工程地质条件不清楚所致。

1.2由于工程设计不合理或设计失误而引发人为地质灾害

近些年科技迅猛发展由此因引发的地质灾害已经明显减少,但是前几十年却是大量存在的。由此种原因所引发的人为地质灾害许多也是跟对工程地质条件认识不清或是跟对某些参数选取不当相关联,单纯由于设计原因而产生人为地质灾害的为数不多。如成昆线利子依达沟泥石流灾害。该沟汇入大渡河,沟口无典型的冲积扇地貌标志,也没做认真细致的考察,便认为是一条已趋于稳定的老泥石流沟,所以在修建铁路时将桥墩置于主流位置,1981年7月一场大暴雨,凶猛的泥石流将桥梁冲垮,导致一列正在行驶的客车颠覆,死亡275人,损失惨重;还有矿山的废弃土石堆放不当,排土场选址不合理而形成的人工泥石流灾害,也时有发生。

1.3 由于施工质量不合要求或施工方法不当导致人为地质灾害

这里所说的施工质量是指地质工程(如边坡工程、地下工程、地面和地下采掘工程、地基基础工程等)的施工质量,而不是指地面上部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由于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而导致人为地质灾害的事例是很多的。如,云南锡业公司的老厂锡矿矿体1992年1月发生的冒顶灾害,事前工作人员已发现顶板有易脱落的不稳滑面,领导也很重视,并已着手架箱支护工作,但在支护工作中由于作业人员工作马虎,没按支护规程施工,架设的支柱间距太大(2.7m),完全没有达到安全规程的要求,不能承受冒落体的冲击力。另外,支柱架设后没有关紧顶棚,没能将支护达到冒落顶面,对围岩没起到多少支护作用,顶板岩层得以继续发生离层,致使顶板冒落时岩石直接砸断所架设的支架,工作人员来不及躲避而造成伤害。还有,山东济南市某大厦的深基坑工程,该基坑深度为14 m,完全处在第四系中。基坑的东边墙(东侧边坡)采用锚喷网加固方案,共设计12排锚杆(或称土钉),间距1×1 m,然后挂网加混凝土喷层。工程实践证明,加固方案使用的技术是成熟的,且完全适合该工程的情况,不应出现问题,但施工到底以后不久,整个东边坡全部滑塌,感到非常意外和奇怪。后经调查发现,其原因不在设计和技术方面,而是由于施工人员偷工减料,私自改变设计方案,把原设计的12排锚杆减掉了10排,只做了2排!所以这次滑坡事故的原因不在设计方面,而完全是施工质量差所致。

人为地质灾害防治

(1)重视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测工。严格执行工程地质勘测规程、规范,努力提高工程地质勘测水平;努力克服勘测、设计、施工三者脱节现象,大力提倡三者的紧密结合;坚决屏弃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政策;应尽量提高工程地质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尽量采取新技术、新方法。

(2)重视施工中的预测预报工作。实践证明,预测预报是防治人为地质灾害产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及早发现灾害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避免灾害发生。尤其是在地质条件复杂地区,仅靠前期地质勘测还不能很好地查清工程地质条件,甚至一些可致灾的不良地质条件有时也不能被查清,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中的预测预报显得尤为重要,效益也甚佳。

(3)建立由提供工程地质条件和有关地质参数的地质专家参与设计,或参与审核设计的措施。

(4)建立严格的监理制度,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监督和检查。同时,施工中应提倡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不应片面提倡“土法上马”、“因陋就简”等口号。三、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建设

(1) 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管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①地质灾害防治形势的需要;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法制建设的需要。

(2)地质灾害防治义务告知是指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地质灾害防治义务告知特定法人或公民的行政管理行为。通过地质灾害调查和排查,会发现一些人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如铁路、公路、水库、水电、厂矿企业、居民房屋等工程建设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隐患。《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从职责看,地质灾害点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诱发地质灾害的单位和个人的防治义务应有告知义务,通过告知即明确了地质灾害的防治责任,又督促责任人实施防治义务,避免地质灾害造成损失。告知书的内容应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位置、规模、稳定性、危害范围和危害对象、建议防治措施限期要求及责任单位或公民姓名等。告知方式宜采用书面形式,即发送地质灾害防治义务告知书,责任人收到告知书后应签字确认。

(3) 地质灾害防治督查是指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或人义落实防治义务情况进行检查、指导、监督的行政管理行为。对人为诱发地质灾害防治的督查工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经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在工程建设过程和运行以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对建设单位、管理单位是否按照评估意见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配套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否同步实施,是否经过验收,是否采取地质灾害监测措施等情况进行督查。二是对于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责任人实施的防治义务的落实情况(监测、治理等防治措施)和地质灾害防治效果等进行例行督查。

(4)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制度,对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而言,无论是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确认,还是地质灾害事故责任追究,应加快建立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制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进行人为诱发地质灾害责任认定:

①因人为因素,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发生,且危害较大的;

②因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发生,且造成人员伤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

③因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发生,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或较大经济损失,但存在重大隐患,需进一步防治的;

是否进行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应主要考虑公共利益的需要,或是根据相关单位或公民的申请,经研究后确定。

(5)地质灾害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发生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行为时,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对责任人依法进行责任追究和行政处罚:

①未依法履行地质灾害防治有关义务的;

②未按照规定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

③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

生产或者使用的;

④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予治理的、或者治理不符合要求的;

进行行政处罚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

结论

防灾成本远远低于救灾成本,我们必须以预防为主,尽量做到未雨绸缪,把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综上所述可知,人为地质灾害同自然地质灾害的根本区别是它的可防治性,即人类可以通过规范自己的行为来达到防治人为地质灾害的目的。人类只要做到在工程规划阶段选址合理,在勘测阶段尽量搞清工程地质情况,再加上正确的设计、高质量的施工,则人为地质灾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至少也可以大幅度地减轻灾害。制度建设是保证秩序通畅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预防灾害产生,它是一项非常有意义,非常有效益的工作。地质灾害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大。国土资源部门承担着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重要职责,必须进一步完善与《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配套的规章,加强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管理,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规范化,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春山,张业成,胡景江,高庆昭.中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J].第四纪研究,2006,20(6)559―566

[2]马宗晋等.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初议[A].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与减灾对策[C].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3]张林洪.漫湾水电站左岸滑坡工程实录[R].岩石工程事故与灾害实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事故专业委员会,1994

[4]奚晓青,杨新宝.地质灾害国内外研究现状浅析[J].中国水运,2007

[5]邢细涛、葛咏等.基于Petri网的地质灾害事件空问复杂结构模拟与分析系统[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34(2)381―386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篇3

*市地质环境比较特殊,降雨量相对充沛,导致*市成为一个地质灾害高发区,这决定了我们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根据气象部门和水利部门的统计,近几年降雨量下降,这是否会使大家产生麻痹思想?实际上这就是我想提出的第一点,那就是要提高认识,克服麻痹思想。刚才可定局长已提及今年可能由于多年的欠降会导致雨量增加。虽然导致地质灾害的原因有很多,雨量过多也很容易造成,由于过量降雨导致地质灾害对*市来说相对比较特殊,所以各部门一定要克服麻痹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把地质灾害防治提高到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会威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高度来认识。要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扎扎实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家回去后一定要把今天会议精神向主要领导汇报,纳入到政府的日常工作,落实到位。

二、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狠抓因自然因素造成的重要地质灾害点的搬迁、治理方案的组织落实和实施工作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目前掌握有837处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奋斗目标是从现在开始进行整体治理,规划通过15年的时间治理完毕。在去年的整治里,通过很多人力、物力的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里我必须强调这项工作只能向前推进,丝毫不能耽误。因为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决定我们必须克服畏难情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难度相对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一些矿山、矿区工作,由于不科学开采,滥采滥伐导致的地质灾害情况比较严重,我曾亲眼目睹降雨产生的泥石流埋没工人在沙土中的惨像。要想使工作取得实效,就要不断往前推进,我们的同志都是长期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觉得总有做不完的工作,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因为很难见经济效益,思想上自然不重视或重视不够,所以我想强调的重点就是大家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里是高度重视了的,希望各区(县、市)政府和各部门也要引起高度重视,按照我们已经制定的规划方案逐步予以完成,按具体目标去实现。

三、要建立地质灾害专项资金,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列入本地财政预算

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资金已经列入市级预算的,各区(县、市)也应列入。如何来认识资金投入问题,按原则上讲应是“谁制造谁治理”,但这只是总体原则,有的地方矿挖完了,地质灾害造成了,老板也都跑完了,再说政府在过去的一些工作中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无疏漏,客观上地质灾害已经造成了,那政府不去治理谁去治理呢?刚说过经费投入很难立马见效益,往往事后已形成地质灾害才去投入。现在有的政府这样想:与其预先投入这经费,还不如投入有效益的经费,但没有意识到现在不投入经费,一旦发生事故,抢救上所花经费可能会更多,不光让老百姓生命财产蒙受损失,财政上的投入也会更大,所以管理上必须加强。在处理这一关系时,特别是政府各级官员千万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大家要克服侥幸心理,否则就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造成阻碍。一定要舍得预先投入经费,绝不能不辨证地思考问题,要事先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关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经费预算,避免造成地质灾害。

四、要认真贯彻实施《贵州省地质环境条例》

《贵州省地质环境条例》已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年3月1号已经开始施行,本条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性法规。这里我想强调的就是法律意识,“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既然国家、省已下发了正式条例,那么在有关法律的执行过程中,大家一定要依法办事,不能牺牲环境利益去满足当前的经济效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有血的教训的,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行政,依法办事。

五、强化领导意识,精心组织实施,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这里我再次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要按照*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的规定,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我市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康。这里就是要强化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责任是明确的”,刚才沈可定局长的工作报告里已阐述了哪级责任是什么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并且作出明确的安排。年初我们已签定责任书,希望有关单位有关部门根据自己的责任认真抓好落实。

六、各区(县、市)必须尽快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把今天会议精神落实下去,切实做到严防死守,确保今年汛期不发生地质灾害事件造成人身伤亡。这里强调一个应急问题,要作好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篇4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 地质灾害 防治

当前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有效的联系到一起,因此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减灾防灾的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我国地质灾害频发,这对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我国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土地规划入手,将二者有效的联系到一起,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够建立起完善的体系。

1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建设的现状

1.1工作成就

从整体上来看,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经逐步形成了体系,第一,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法律层面上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保障;第二,我国关于地质灾害问题展开的调查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这能够为防治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被应用到了地质灾害的预防与监测工作中,为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支持;第四,我国针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应急预案,预案日臻完善;第五,随着研究的加深,我国灾后重建与灾后保障工作的规范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2工作问题

虽然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不能忽视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使灾害防治措施脱离现实需求,防治过程中并没有提到具有实质性预防的措施。首先,我国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划既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没有良好的技术支撑,整个规划仅从防灾、治灾的角度出发,考虑范围具有局限性,不能够利用多学科知识建立具有综合性与交叉性的科学规划;其次,我国防灾规划的落实不到位,很多规划仅停留在表面上,地方政府不能够带头落实这些规划,因此其指导价值并不强;再次,我国虽然在法律层面上对防灾规划予以了方向指导,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防灾工作并没有与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联系起来,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考虑,各部门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所有的规划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因此在各部门的工作可能存在相悖之处;最后,我国的防灾规划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体系,但是该体系并不成熟,关于地区地质环境、减灾防灾等资料的数据库并没有被有效的建立起来,有些数据库虽然存在,但是其数据老旧,更新并不及时,因此数据的借鉴意义与价值并不强。另外,在规划中并未明确的提出如何对减灾土地进行有效的开发,相关政策与制度缺失。

2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防治地质灾害的途径

2.1从法律层面上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到土地规划中

灾害防治法案是相关工作展开的必要保障与指导,我国第一部相关法规于2003年出台,《条例》的提出促使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逐步向着法制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该《条例》的理论性、纲领性与原则性较强,缺乏对细节的规划,其实用性较差。为了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水平与质量能够得到提升,应当对相关内容进行细化,针对防灾减灾中可能涉及到的财政金融措施、灾后应急与重建对策、灾害预防、防灾预案制定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制定合理的标准。

我国应当在借鉴国外经验以及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细则进行完善,首先应当将灾害评估制度应用到土地规划中,并将这一制度纳入到各项规划中,加强对灾害的评估力度;其次,要对灾害风险区进行合理的划分,划分的结果应当应用到灾害防治规划与应急预案中,从而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与财产损失;再次,在完善与细化条例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国家内部的其它法律法规,分析各法律间是否有不相符或者相悖的地方,如有不合理之处应当及时予以修正,保证防灾条例能够与相关法律相融合,保证能够衔接得当;最后,为了使条例能够真正落实,地方政府应当以当地建设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总条例的指导下制定与当地实情相符合的实施细则以及应急预案,保证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保证工作的有序性与合法性。

2.2将地质灾害区划工作纳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中

近年来地质局加强了对地质灾害危险点与隐患点的调查,并基本掌握了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的规律,这为相关防治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是其细节信息却并不全面,信息的更新也不够及时。地质灾害发生区,尤其是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发生的区域,其地质、地貌相对复杂,绘测环境艰难,由于缺少资金与技术的支持,仅有少部分地区制作了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分布图,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国对地质灾害的研究深度还不够,对地质灾害并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估,在防治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

我国应当将地质灾害区划工作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一部分,根据灾害区的区划成果,城市与城镇规划人员能够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的对地域、地域用途等进行合理的规划,提高城市建设与城镇建设的规范性与安全性,避免因地质灾害而发生较为严重的人员、财产损伤。在规划设计中,我国可以借鉴澳大利亚与瑞士的建设经验,根据这些国家制定的指南与实践规则,制定出符合我国发展情况的技术指南,使地质灾害频发区能够合理的对区域进行规划建设。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部门应当严肃对待用地审批工作,在批复前需对建设用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评价,如其利用价值与危险性等,从而对灾害进行及时的预防。

2.3建立全面的框架支持系统

为了保证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当建立全面的框架支持系统,第一是强大的理论基础;第二是要必要的技术支持;第三是合理的政策支持,三者者协调配合,共同形成立体的框架支持系统。

从理论上来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系统性,防治工作涉及到地质学、规划学、生态学、土壤学、社会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众多方面的知识。在实际的防治工作中,相关人员应当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制定防治工作中所需的制度、原则以及规划,保证防治工作的科学性。

从技术上来说,第一,需建立综合性的规划系统,及时更细数据库;第二,应当建立风险评估系统,保证规划建设的协调与合理;第三,应当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对灾害进行实时监测;第四,需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对重灾区进行重点防护;第五,需提高防治工程的建设技术水平,提高防护力度,降低灾害损失,例如在泥石流重灾区应当建设明硐、隧道以及导流堤等。

从政策的角度来说,即是上文提到的减灾法案、应急法规、土地利用政策与规划等,健全的法律体系能够极大的提高灾害的防治水平。

3结语

随着经济建设的广泛开展,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也有所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我国也应当融入这一趋势,从政策、理论、技术等众多方面进行建设与完善,提高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秦送玲.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地质灾害防治研究[D].海南大学,2015.

[2]韦仕川,栾乔林,黄朝明,谷秀兰.地质灾害防治的土地利用规划软措施研究综述及展望[J].自然灾害学报,2014(03).

[3]韦仕川,栾乔林,黄朝明,谷秀兰.以土地规划为基础的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规划体系框架的构建[J].自然灾害学报,2015(04).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篇5

为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__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规定,依据《__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我办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计划。

我办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道路沿线和切坡建房处,主要分布在姚高村、古林村、殷白村、汪溪村其成因为地质环境条件、气象水高外,还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在降雨集中时期,雨日多、雨量大、暴雨频繁、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易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

道路沿线山体崩塌,切坡建房等灾害点,是我办地质灾害预防的重点,重点防范责任单位为各村委会。

具体职责分工:

1、河堤塌岸、管涌、水塘重点防范单位责任为街道水利站、各村委会。

2、道路建设切坡造成的崩塌、滑坡等重点防范责任单位为公路部门、经发办。

3、农户切坡建房,防范责任单位为各村委会。

以上责任单位在汛前要对上述防范重点进行严密巡查,发现险情及隐患要及时排除,确保安全度汛。

(一)各村委会要按照办事处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加强对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办事处成立了地质灾害防灾领导组,成员如下:

组 长:__

副组长:__、__、__、__、__

__、__

成 员:__*、__、__、__、__*

__ __ __

领导组下设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主任由__兼任,办公室设在街道统筹办公室。

(二)要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大众的防灾意识,特别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的人群要强化宣传,大力普及如何鉴别地质灾害及其发生的前兆,预报和避让地质灾害,减少和防止其危害知识,促进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的了解的认识。

(三)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编制防灾预案。

(四)加强对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坚持群防群测,群专结合,落实有关村、组的责任,完善监测网络。

各责任单位要在危险区段设立警示牌,对处在活性滑坡体的居民,要动员其避让。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险情的巡查制度,特别是已知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时要注意发现危害大的新的发灾地和险情地。对隐患点尚未形成灾害的初期,防灾人员要进入临灾应急工作状态,当灾情发展到警戒值,防灾人员应立即救灾、抢险,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各村委会和街道直属有关部门是所辖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单位,不仅要认真做好汛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而且要做好防灾的工作总结,掌握地质灾害发生规律,总结推广在防灾减灾中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搜集整理有关材料,为今后防灾工作打下基础。

办事处值班电话:______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篇6

一、地质灾害情况

1、降雨情况

今年,我市11个县区多次遭受暴雨袭击,1—9月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345.2mm,其中汛期为1052.4mm。5月上旬、下旬和7月中旬,全市出现了三次较大的强降雨过程,其中:5月5日至7日,全市平均降雨量达56.7mm,降雨最大的新田、宁远达167mm。5月24日至28日,全市平均降雨量达68.4mm,降雨最大的道县、江华达183mm。特别是7月15日至17日,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影响,全市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平均降雨137.3mm,蓝山、宁远、江华、双牌、江永等5县降雨量超过200mm,江华县湘江乡一带达331.9mm。强降雨给我市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受灾群众达127.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2万公顷,倒塌房屋3285间,受损房屋18866间,直接经济损失共约10.4亿元。,

2、地质灾害情况

受降雨影响,我市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据县区上报的情况统计,全市发生了579处较大地质灾害,其中滑坡342处,崩塌180处,泥石流42处,地裂缝11处,地面塌陷4处。因地质灾害倒塌房屋919间,破坏公路5310米,损毁农田1113亩,直接经济损失3150多万元。由于预报分析准确,转移群众及时,应急措施得当,全市没有因地质灾害而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二、主要的防治工作与成效

今年,我们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防灾制度,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1、未雨绸缪,扎实做好防汛抗灾准备工作

一是认真学习条例,广泛宣传防灾知识。今年来,我市国土资源系统把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同时,我们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保日、“6.25”全国土地日等重大节日,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展览地质灾害图片和举行知识竞赛,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全市共发放宣传资料4.8万余份,悬挂宣传横幅4000余条。今年的宣传工作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既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地质环境工作氛围,增强了全社会的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又赢得了市委、市政府对地质环境工作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二是切实贯彻条例,及时编制防灾方案。今年4月3日,我们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永州实际,及时编制了《永州市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了今年市级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了各隐患点的防灾责任单位、责任人和监测人。各县区场也编制了相应的防治方案。

2、夯实基础,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落实点上防灾预案

我们按照省厅关于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在已建立的群测群防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我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切实落实了基层的防灾责任。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了约500余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为全面了解和收集灾情信息提供了保障。依靠这一网络,今年全市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处,及时组织150名受威胁的群众安全撤离。如5月26日道县四马桥镇卜石塘泥石流,由于地灾监测员黄费柱及时发现发灾前兆,为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防灾决策赢得了时间,保护了受威胁的112名村民和学生的生命安全。

3、政府组织,扎实开展地质灾害巡查

进入汛期后,为摸清各重大隐患点变化情况,督促各县区落实防灾措施,应我局请求,5月15日至20日,市政府牵头,国土、水利、交通、建设以及地勘等部门组成4个巡查组,对市级重点防范的23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巡查,基本掌握了重大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巡查结束后,对7处存在重大隐患的地质灾害点,及时向县区人民政府发出险情通报,督促落实防灾责任。今年汛期,市里确定的23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没有一处发生险情。

今年,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46处,根据各个隐患点的实际情况,逐一制定了点上防灾预案,明确了防灾措施,落实了防灾责任。全市新设警示牌46块,更换坏损警示牌28块,发放防灾明白卡1500余份。

据初步统计,全市共组织巡查600余次,排查险情131处,紧急转移群众1831人。

4、科学防灾,认真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今年,在充分利用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省气象台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我局与市气象部门密切配合,成功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共预警消息16期,成功预报3期。

一是通过电视媒体及时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7月中旬,市电视台三个频道的《天气预报》栏目插播了我市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

二是开通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短信群发业务。通过网络向市级领导、县区长、县区分管领导、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县区国土资源局和乡镇国土所的工作人员以及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员,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短信,共手机短信3100多条。

三是通过电话传真准确地质灾害预警消息。为确保防灾信息能及时传送给每一个防灾责任人,我局除通过电视、手机短信防灾消息外,又电话督促县区主要负责人切实抓好落实。

通过以上措施,真正做到了电视上有图像、手机上有短信、电话里有通知,收到了较好的防灾效果。5月6日的第2期预警消息成功预报了双牌县上梧江乡平漯村滑坡。5月25日的第4期预警消息成功预报了道县四马桥镇卜石塘村泥石流。7月14日的第11期预警消息成功预报了江华瑶族自治县小圩镇练江村韦家寨滑坡、双牌县茶林乡白水岭村滑坡等地质灾害。

5、常抓不懈,坚决落实地质灾害防灾的各项制度

认真落实了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应急调查等地质灾害防灾制度。汛期,市局克服经费紧张、办公场地狭窄等困难,设立了专门的值班室,并添置了一些应急调查设备。市县两级均实行了24小时值班,值班电话做到了24小时畅通,确保了防灾指令和灾情信息及时上传下达。汛期,市局不但要值好班,还经常对县区局的值班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如迎战“碧利斯”暴雨期间,市局工作人员,日夜坚守在值班室,三天三夜没有回过家。

各县区国土资源局的同志更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有的工作人员日夜奋斗在防灾抢险第一线。如5月26日,道县四马桥镇卜石塘村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晚上9点,正在长沙出差的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朱宗炳接到灾情报告后,连夜赶回发灾现场指导救灾抢险,并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现场值班。朱东晖、李旧元等四名工作人员轮流在该灾害点不间断值班20多天,直到灾害隐患基本消除,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7月16日,江永县国土资源局纪检组长唐德富,放不下全县最大的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源口乡大田村滑坡,为了100多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带领工作人员住进了大田村,在点上现场值班两天,一夜。

6、合理调度,适时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今年,三次大的强降降雨过程,我局均及时作出发灾的预报,并要求各县区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如7月15日,“碧利斯”台风直逼永州,我市防灾形势十分严峻。晚上6时的防汛会商会上,市委书记曾庆炎根据雨情水情分析指出,这次迎战台风暴雨,重点是防范地质灾害,尤其要加强对市里确定的23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范,并将23处隐患点逐一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会后,市长龚武生及其他25名市级领导带领工作组火速奔赴11个县区,亲临防灾一线,督查防灾责任和措施的落实,指挥防汛救灾。

15日晚上7时,我局局长秦坤同志接到汛情报告后迅速赶到办公室,亲自给各县区局长打电话,要求立即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全力以赴抓好地质灾害防灾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以正式文件把防灾要求下发到各县区国土资源局,以指导基层的防灾工作和督促县区落实防灾责任。

7、及时排险,认真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处理

今年,全市共派出调查人员170余人次,对45处较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了实地调查,提交了45份调查报告,为政府防灾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其中,市本级先后10次派出调查组,对10处地质灾害进行了实地调查,提交了10份调查报告。

5月29日至30日,市政府副市长程晨曦亲自带队,组织政府办、国土资源、水利、交通、规划建设、民政等部门,对零陵区邮亭圩镇梅江村地面塌陷、道县道江镇文化路滑坡、江华县蔚竹口乡蔚竹口村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地灾一线解决问题。6月16日至17日,市政府督查室按照我局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提出的意见,派员对部分县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措施和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8、严密防范,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灾工作

根据省厅的要求,我局切实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灾工作,特别是厅领导亲临我市指导防灾工作后,使我们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灾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要求各矿山在暴雨或连续降雨时,停止井下作业,迅速撤离井下人员。同时,加强对矿渣废石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防范。正在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项目在强降雨时段必须停止施工,防止施工项目出现伤亡事故。已竣工的项目要严密监视工程的稳定状态,出现险情,迅速撤离受威胁的群众。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地质灾害底子急待查清

目前,我市仅有祁阳、东安、零陵、道县等4个县区完成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冷水滩区完成了三乡镇一城区的工作任务,其余6个县区还未开展此项工作,其中还包括隐患较多的双牌县和江华县。由于大部分县区尚未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导致全市地质灾害底子不清,防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请省厅在安排此类项目时给予倾斜。

2、地质环境业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市地质环境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尚不相适应,影响了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省厅加强对基层地环工作人员的基础业务培训。

3、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严重不足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篇7

一、*年度我县地质灾害基本概况

*年度,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项制度健全,人员到位,职责明确,应急指挥系统运转正常。除阳城煤矿塌陷区出现地裂缝引发阳城坝村五处民房出现轻微裂缝外,我县范围内没有发生大的地质灾害,也没有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年我县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我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山体崩塌、滑坡、地面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及汛期灾害等。地质灾害主要有:郭楼、南站、义桥和康驿等乡镇采煤区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裂缝;军屯、杨店两乡大汶河流域汛期灾害;白石、军屯两乡镇石材开采,山体采面受侵蚀,雨季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彩山、昙山、太白山、琵琶山等低山丘陵地区易发生泥石流;各乡镇砖瓦窑场及已废弃的窑杆、窑坑、砂坑的粘土崩塌等地质灾害。汛期是地质灾害的易发期、多发期。根据气象部门夏季短期气象趋势预测,今年夏季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在强降雨作用下,山地、丘陵以及各类矿山和废渣堆放点等,易发生地面坍塌、地面沉降、地面裂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三、*年度我县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

根据我县历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和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情况,我县今年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为:

(一)白石乡、军屯乡石材开采区。石灰岩、花岗岩开采区,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时,因采坑较深,雨季积水,极易发生坠落、溺水等安全事故。

(二)白石乡金矿开采区、军屯乡白家店重晶石开采区。原白石乡金矿勘察属坑道勘探作业,遗留的采空区在雨季易发生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军屯乡白家店重晶石开采,属露天开采,开采深度较深,雨季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三)军屯乡、杨店乡大汶河流域。大汶河流经我县军屯、杨店两乡,其地势高,汛期堤防形势十分严峻,一旦发生决堤,造成洪水下泻,将直接威胁全县乃至济宁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四)阳城、义桥、唐阳、鲁西四大煤矿开采区。煤矿开采区是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地面塌陷较为集中的区域,特别是阳城煤矿开采区,煤层厚,采后地面塌陷快,影响范围广,阳城煤矿要对阳城坝村、王楼村、郑庄村、韩庄村、林庙村、季村、西王村、大、小古墩村进行实时监测,如有情况,让村民在主汛期采取避让。

(五)郭楼镇、南旺镇地势低洼区。两镇的地势低洼,在汛期是发生洪涝灾害的重灾区。在汛期,采取有效形式,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防护避险意识。

(六)彩山、昙山、太白山、琵琶山等丘陵山区。该地区沟壑纵横,山体粘土含量较大,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形、水源和物源条件,强降雨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七)各乡镇砖瓦窑场及已废弃的窑坑、砂坑。挖砂、窑厂取土形成的较深采坑,因雨季积水,防护措施不当,极易发生坍塌、人畜坠落、溺水等安全事故。

(八)新建莲花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周边地区。在建莲花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是我县的重点工程,尚未经受储水、防洪的检验,存在在建工程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应进行实时监测。

(九)各大煤矿煤矸石山和白石乡花岗岩废渣、石粉堆放点。唐阳、义桥、阳城煤矿煤矸石山和白石乡花岗岩废渣、石粉堆放点长期堆放,汛期会因强降雨等重力地质因素诱发崩塌、渣石流等地质灾害。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要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394号令),把地质灾害防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二)认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避险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迅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排查工作要细致,不留死角。对排查出的每个隐患点要落实防灾预案,做到受威胁范围明确、监测预报方法明确、报警信号明确、转移疏散路线明确、避灾地点明确、抢险救灾方案明确,将防灾措施落实到相关单位及责任人,并保障通讯联络畅通。对存在严重威胁的隐患点要实行全天候的专人监测。需要采取避让或治理的,要及时果断采取避让或治理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气象、水利、地震、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充分运用各自的监测网络,密切监测气象、水文、地震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并加强信息沟通,密切协作配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同时,各乡镇政府要指派专人注意收听、收(查)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要根据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时提醒当地村镇和单位,预先做好防范工作。

(四)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机构体系,落实工作责任制。各乡(镇)政府与县政府各部门要建立政府责任制与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要完善落实本乡(镇)、本部门的汛期值班制度、灾害防治巡查制度、灾害速报制度。对地质灾害危险点要逐级签定防治责任书,将监测与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采取群测群防的方法进行监测、防治。各乡镇近期内要结合实际,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汛期到来前,县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县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区进行调查摸底,逐点登记建卡,提出防范措施。

(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在认真学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尽早行动,全面贯彻落实。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全社会减灾防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要把日常宣传与重点教育结合起来,在进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调查的同时,向当地群众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避灾与防灾的基本技能,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六)落实灾害速报制度,提高应急能力。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加强防灾措施落实的同时,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有关部门务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做好紧急调查处理,根据灾情大小,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国土资发〔*〕15号)上报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同时迅速启动《*县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赶赴现场进行应急调查和抢险救灾。

五、*县地质灾害防治机构体系

*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为*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发生灾害后即为抢险救灾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人武部、发改局、安监局、交通局、水利局、民政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的落实,发生地质灾害后组织救灾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篇8

地质灾害防治经费请示一自治州人民政府:

为切实做好自治州20xx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州实际情况,我局拟定了《博州20xx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如无不妥,请批转执行。

地质灾害防治经费请示二县人民政府:

我县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防治任务繁重。经排查,目前,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79处(滑坡396处、崩塌22处、泥石流7处、地面塌陷54处),其中桐木湖塘、长平狮形、桐木焦源为重要隐患区,涉及面积达24.5平方公里,有7处已列入全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崩塌4处、滑坡3处)。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总人数达4734人,威胁财产约1679万,地质灾害防治形势非常严峻。

20xx年4月1日,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视频会上,姚木根副省长对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他要求各级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发[20xx]20号文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赣府发[20xx]8号)文件要求确保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并给予监测员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元的财政补助。

20xx年,我县被评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有县”,现已基本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其中共有157个村级组织专、兼职地质灾害监测人员233人,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元的财政补助,监测员每年所需财政补助27.96万元。为应对我县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需添置定位仪、报警器、监测仪等必要设备和地灾巡查、应急调查、警示牌、明白卡等地灾防治费用30万元,今特呈文申请拨付20xx年度地灾防治专项经费57.96万元,并将每年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57.96万元列入财政预算。

以上报告,敬请批准!

地质灾害防治经费请示三县委、县政府:

我县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地质灾害分布点多、线长、面广。20xx年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我县地质灾害进行了为期二个月的全面调查,共调查了10个乡(镇、场)、163个行政村(居委会)的2882个村小组和41个矿山、112公里傍山公路、12座水库等地的地质灾害隐患。共完成调查面积725.92平方公里,发现地质灾害点539处,其中滑坡423处、崩塌24处、泥(水)石流7处、地面塌陷57处、高陡斜坡28处,其中重要隐患点46处,威胁人数7208人,威胁财产2733.5万元(详见附表1)。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尽量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xx]46号)和《关于印发萍乡市20xx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萍府办字[20xx]66号)文件精神及我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需要,我局拟配备地质灾害巡查越野车一辆、卫星定位仪(GPS)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照相摄像和通信设备等必备的地质灾害防治设备。同时在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监测员,派专人进行监测,发现地质灾害及时组织人员撤离,确保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特呈文请求购置设备,预计费用33万元(详见附表2),并将每年地质灾害防治费用79.68万元(详见附表3)纳入财政预算。

上一篇:游戏惩罚措施范文 下一篇:节能减排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