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法实施条例范文

时间:2023-11-16 21:42:04

审计法实施条例

审计法实施条例篇1

2010年2月2日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全文共7章58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审计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的有关规定予以了明确和细化,使审计监督机制更加健全,审计监督职责更加明了,这对于规范审计监督行为,强化审计监督指导和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各地审计机关正在普遍宣传、学习贯彻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法实施条例2010年5月1日就将正式实施,如何正确贯彻实施,是摆在各级审计机关面前的一件大事,本人通过学习审计法实施条例及以往的审计工作情况,针对几个具体问题谈点自已的体会供同仁参考。

一、审计依据问题

目前各地审计机关在编制审计方案、制发审计通知书和审计报告中审计依据有两种操作方式:一是以审计法第三章16条至30条规定的相关内容为审计依据,二是除以审计法第16条至30条规定外,将各级政府批转审计机关年度项目审计计划文件作为补充依据。

上述两种操作方式,谁对谁错有待明确,笔者倾向第二种做法,依据是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

新审计法第五章审计程序第38条规定“审计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事项组成审计组,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遇有特殊情况,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实施条例第五章审计程序第三十四条“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按照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确定年度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通过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审计机关执法依据除法律、法规规定外,还应按照本级政府的要求确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遇有特殊情况的须经本级政府批准才可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依据审计法的相关规定作为审计依据就存在不完整性。

二、审计查出违纪违规问题定性、处理、处罚依据问题

目前,各级审计机关项目审计结束后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作为审计定性的依据,审计处理、处罚依据有两种表现:一是依据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相关规章中明确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二是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作为审计处理、处罚依据。

上述两种做法和表现形式都存在与新修订的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相衔接和完善的问题。

新审计法第四十一条“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并对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一并研究后,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

审计法实施条例第5条第二款“审计机关依照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政策、标准、项目目标等方面的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的决定”。

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四十九条“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区别情况采取审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处理措施,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审计机关认为应当给予处分的,向有关主管机关、单位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行政法规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处理、处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目前,相关部门起草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都明确有执法主体单位,直接借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条款作为审计处理处罚的依据就存在执法体资格不合法的问题。

三、审计救济途径及受理单位问题

新审计法第四十八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

新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审计机关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不能根据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的,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

根据法律和法规规定,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有本级政府安排的和上级审计机关授权或委托的审计项目,审计决定中告之的被审计单位救济途径的受理机关有待进一步明确。

如何正确贯彻执行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更好地运用实施条例,推动审计工作更好更快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是当前和今后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一件大事。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供同仁参考:

一、审计依据

应依据审计法相关条款规定和各级政府批转的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完整表述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x条规定和《xxx人民政府批转xxx局关于xxxx年审计工作计划安排意见的通知》(xx政发[xxxx]xx号)……

二、审计查出违纪违规问题定性、处理、处罚依据问题

审计定性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作为审计定性的依据,审计处理、处罚公两种情况:一是若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无明确的处理、处罚意见的,依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作为审计处理、处罚依据,二是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有明确的处理、处罚意见的,参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理、处罚种类及幅度,依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条款规定进行处理、处罚;需移送或由相关主管机关处理的制发移送处理和审计建议书。

三、审计决定书中告之被审计救济途径及受理单位问题。

审计法实施条例篇2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执行好《审计法实施条例》是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认真学习条例,深刻领会精神

学习好《审计法实施条例》是宣传好、贯彻好、执行好《审计法实施条例》的基础,必须学好弄懂。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是对《审计法》的细化,坚持了与《审计法》的规定相衔接,与依法行政的要求相一致,与时俱进和保持稳定相结合的原则,其主要精神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进一步健全了审计监督机制,强化了审计监督手段。主要包括:明确将国家有关政策、标准和项目目标作为审计评价依据;突出强调了社会公众对财政财务收支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权利,并要求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及时处理;进一步明确了审计机关派出机构独立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地位;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赋予了审计机关对违反审计法规或者违反国家有关财务收支规定的被审计单位有关责任人员的处罚权;赋予了审计机关对逾期仍不执行审计决定的有关责任人员的处分建议权。

(二)进一步明确了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主要包括:明确了财政收支审计监督的范围,将取得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接受和运用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纳入审计监督范围;明确了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范围;明确了“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范围,并调整了对政府投资项目相关单位的审计监督范围;明确了专项审计调查所涉及特定事项的范围以及调查程序和方法;明确了内部审计自律组织的法律地位和审计机关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方式;明确了审计机关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的核查方式和处理方式。

(三)进一步规范了审计职权行使,切实维护被审计单位合法权益。主要包括:规定了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银行账户和以个人名义存储的公款的查询程序和保密义务;规定了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料和资产的封存程序和封存期限;明确了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和程序;明确了审计机关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计划告知义务;增加了审计听证程序,明确了被审计单位不服审计决定提请政府裁决和复议、诉讼的事项范围和相关程序。

(四)进一步完善了审计程序,确保审计质量。主要包括:明确了可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的“特殊情况”;明确了审计方案、审计取证、审计记录、审计结果办理等审计质量控制要求;明确了审计机关实行审理制度;明确了专项审计调查中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程序;完善了审计文书的送达方式,明确了送达日期的确认方式;并细化完善了审计机关层级监督机制。

二、形式多样,广泛宣传

学法、知法更需要普法、守法。贯彻执行《审计法实施条例》,仅审计机关自身学法、知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配合。因此,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切实抓好《审计法实施条例》的普法宣传工作。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各种媒体以及展板、开展专题研讨和审计现场等多种形式和措施,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向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以及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公众,广泛宣传修订后的《审计法实施条例》,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监督的指示和近年来审计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促使被审计单位依法接受审计监督,促使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审计工作,为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贯彻施行和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贯彻执行好《审计法实施条例》,依法履职

学习好、宣传好《审计法实施条例》的最终目标是贯彻好、执行好《审计法实施条例》。各级审计机关要在深入学习领会《审计法实施条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工作,研究制订配套措施,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审计行为,强化监督职责,把《审计法实施条例》的新精神更好地体现到履行职责中。

(一)要严肃审计项目计划管理。要根据审计工作“二十字”方针,围绕党政工作中心从以下五个重点方面展开:一是以促进“保增长、扩内需、保民生、促稳定”为主线,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二是以“三农”、文化、社会保障等重点项目和资金进行全面审计为重点,加强行业和专项资金审计;三是以推动调结构、促改革和抵御风险为目的,强化企业与地方金融审计;四是结合扩内需和建设领域工作专项治理,开展对民生工程、基础建设项目、重点建设项目、新增投资项目审计;五是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

(二)加强审计内部控制。要根据《审计法实施条例》有关拓宽审计监督范围、强化审计监督手段、完善审计程序、切实维护被审计单位合法权益等方面制定、修订管理制度。

1.加强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对审计执法活动中失位、缺位、不作为、越位、错位、不到位,甚至乱作为、胡作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隐瞒审计事实,以审计成果作交换谋取私利,甚而受贿、索贿的必须予以惩处,决不姑息。切实做到权自法授,依法审计,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过错要追究,以打造出和谐审计,廉洁从审的队伍。要高度重视审计机关自身建设,严格规范审计职权行使,不断完善审计程序,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全面推进审计工作科学转型。

2.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在审计活动中,要以张贴审计公示书、发送审计纪律反馈表、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举报等多种形式,监督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广泛接受被审计单位和群众的监督。借助外部监督,强化依法审计,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树立审计机关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三)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审计机关履行经济监督职责,《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赋予了处理处罚权。审计机关在审计执法过程中,不但要依法审计,从严执法,同时更要注意依法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动用处理处罚权时,一定要在法定范围内进行。处理处罚的程序要合法,事实要清楚确凿,依据的法律法规要准确,自由裁量度要合理合法,决不能超越法律法规的规定,乱用滥用处理处罚权。作出处理处罚决定时,要履行告知义务,倾听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诉,采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符合行政复议、听证条件的,当事人提出复议、听证要求的,要及时搞好行政复议、听证的受理、审查、裁决工作,及时纠正、撤销不当行政行为,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四)严格执法,正确履行职责。审计监督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对弄虚作假、严重违法违纪以及舞弊腐败问题,必须依法严厉查处,决不手软。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追究行政责任。要以贯彻《审计法实施条例》为契机,在发现查处大案要案中有所作为,在推进廉政建设中发挥作用。

1.要注重揭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完善和落实,服务科学决策;要注重发现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推动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建设;要严格监督检查各项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推动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利益。

2.积极推进审计公告制度。审计公告就是审计机关向社会公众公开审计管辖范围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按照《审计法实施条例》的精神,今后公开审计结果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这是对审计机关的行政能力和工作质量的大检验。事实证明,只要从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讲真话,讲实话,把好关,用好权,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以此不断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

审计法实施条例篇3

一要强化监督范围。新《条例》对审计监督范围的界定更加清晰,进一步优化了审计环境,拓宽了审计监督范围。一是拓宽对财政收支全口径和全范围的审计监督范围。要按照新《条例》第三条规定:对财政收支包括纳入预算管理收入和支出、以及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收费、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收入、应当上缴的固有资本经营收益、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等财政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全口径和全范围的审计监督;二是拓宽其他取得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的审计监督范围。要按照新《条例》十五条规定:加强“其他取得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接受、运用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真正把总理提出的“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指示落到实处。三是拓宽专项审计调查范围。要按照新《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加强对预算管理或者固有资产管理使用规定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特定事项的审计调查,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相关审计报告的核查,使审计报告更具有公平性、合法性和可靠性。

二要强化监督程序。新《条例》从计划的编制到审计通知书的下达,从实施审计方法到审计报告的内容,从审计文书送达方式到审计档案制度的健全,对审计程序全过程进行了规范和完善。我们要以贯彻落实新《条例》为契机,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大力推进审计执法标准化建设。将审计计划、审计调查、审计方案编制、审计实施、审计审理、审计报告和审计处理等环节进行细化,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审计操作规程,统一工作标准和程序;二是着力保证审计权力行使安全。进一步健全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审计执法责任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审计风险防范指南等制度,尽快构建以审计履责风险、法律风险、质量风险、廉政风险、中介风险、安全风险为主要防控内容的风险防控制度体系;三是全力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从制度建设到执法过程的立体式网络监督体系,对审计执法进行全过程监督;四是倾力推进审计公平。加大审计信息宣传工作力度,扩大审计影响,努力提高审计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要强化监督重点。按照新《条例》要求,须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监督:首先要抓好财政预算执行监督。关注政府财政资金的安全,保证公共资源配置和使用合法有效,在政府预算源头上强化监督管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其次要抓好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要按照新《条例》的要求,把50%以上财政资金投资和50%以下财政资金但政府拥有实际控股权的建设项目全部纳入审计视野,积极探索前移审计关口,实行投资项目全程跟踪审计的方式方法;再次要抓好民生资金的审计监督。加强对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就业、住房、扶贫、“三农”等民生资金的全面审计,加强对重大民生热点问题的审计监督,使审计成为推广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利器。

四要强化监督手段。新《条例》增加了查询账户和存款的具体程序,增加了封存资料、资产的程序和期限,扩大了可以公布的审计结果和范围,明确了审计机关可不事先通知而直接审计的情形等,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审计监督手段。作为基层审计机关必须切实掌握好方法,有效运用好这些权限,加大审计工作执法力度。第一,时限上要量化。要及时审查被审单位的疑点和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封资料和资产;第二,工作上要细化。要制定好审计方案、张贴好审计公告、公布好审计结果,做群众的贴心人。第三,措施上要硬化。要充分运用查询、封存、“突击检查”和结果公告等手段,严肃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确保查深、查透、查实,提高审计质量,树立审计权威。

五要强化监督效果。新《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审计监督地位,作为基层审计机关就要按照新《条例》的要求,使依法审计监督在经济管理和社会事业发展上见实效。一是通过对财政投资监督,促进提高政府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二是通过对预算执行监督,促进合理安排预算,提高预算透明度,推进廉洁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建设;三是通过对政府债务监督,促进政府加强财务管理、改进工作方法,降低和规避财政风险;四是通过对民生资金的监督,促进民生项目的落实,体现审计的社会效益;五是通过对融资平台的监督,促进对项目建设的监管,更好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为了把审计法实施《条例》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还必须做到“四个到位”。

一是组织学习要到位。贯彻落实好审计法实施《条例》,必须学习掌握审计法实施《条例》的各项要求,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学习贯彻新《条例》与提高审计干部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效能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二是要把学习贯彻新《条例》与推进审计工作创新审计方法结合起来。进一步更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完善跟踪审计、绩效审计等方法,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三是要把学习贯彻新《条例》与指导审计实践结合起来。围绕新《条例》提出的新课题和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思考、分析、研究,形成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审计实践,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二是宣传发动要到位。贯彻执行审计法实施《条例》,仅审计机关自身学法、知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配合。一要抓好广播、电视宣传。要将新《条例》的意义、内容和要求及各地学习贯彻新《条例》情况及时做好跟踪宣传和报道,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内有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要抓好报刊杂志宣传。要开辟专栏和专题,除抓好系统内报刊杂志宣传外,还要抓好系统外的报刊杂志宣传,营造好贯彻执行新《条例》氛围;三是要抓好会议培训宣传。要通过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等方式,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积极抓好新《条例》的普法宣传工作,必要时还要进行考试和测验,促使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审计工作。

三是健全制度要到位。要根据新《条例》要求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一是要废止不合法的旧制度。要抓紧清理有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不符合新《条例》规定的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制度要及时废除,积极疏通新的执行渠道。二是要完善不合规的老制度。要加快推进审计准则修订进程,积极推动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审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出台,及时修订和完善与新《条例》不一致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三是要健全适应新《条例》要求的新制度。要抓紧研究制定审计机关审计复议规定、审计机关行政控诉管理规定、跟踪审计实施办法等配套规章,及时启动风险防患预警机制和审计指南体系构建工作,推动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贯彻落实。

四是严格执法要到位。“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审计机关是执法机关,要在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基础上严格执法。一要严格遵守和贯彻执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各项规定。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切实履行法定审计监督职责;二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执行力度,对民生工程和资金的审计力度,对重大违规违法问题的揭露和查处力度,对体制机制性问题的揭示和反映力度,为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作出贡献;三要严格遵守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身边工作人员,更好地发挥审计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审计法实施条例篇4

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发现被审计单位有违反有关财政、金融、税务、价格、投资、海关等法律、法规及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能否依据这些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处理处罚呢?这也就是审计机关的执法主体资格问题。对此,有两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审计机关无权进行处理处罚。理由是: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主管机关是执法主体,只能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主管机关进行处理处罚。有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是执法主体,审计机关没有执法主体资格,审计机关进行处理处罚是越权行为。

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机关有权进行处理处罚。理由是:《审计法》及《审计法实施条例》赋予审计机关具有有关法律法规的执法主体资格,审计机关据此完全有权进行处理处罚,不是越权行为。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即审计机关具有国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方面的法律法规等的执法主体资格,有权进行处理处罚,不是越权行为。

二、审计机关能够成为有关法律法规执法主体资格的法律依据

审计机关开展审计活动依据的法律主要有三类:一是《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以及行政机关共同适用的法律法规(如《行政处罚法》)。这些法律法规主要规定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和审计程序等。二是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这些法律法规主要规定对违法行为处理处罚的具体种类和幅度等,数量很大。三是解决审计争议的法律、法规,如《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

审计机关是《审计法》的执法主体。根据《审计法》及《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审计机关除了是《审计法》的执法主体外,还可以是其他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等规定的执法主体,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审计法》和其他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等规定进行评价、处理、处罚。

《审计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处理。”第四十五条规定:“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审计机关、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以及采取其他纠正措施,并可依法给予处罚。”这里的“依法给予处罚”是个原则规定,《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四条第二款进一步明确规定:“审计机关以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为审计评价和处理、处罚依据。”

因此,审计机关的执法主体资格虽然没有(也没必要)一一规定在有关法律法规中,但规定在了《审计法》及《审计法实施条例》中。根据上述规定,审计机关具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的执法主体资格。不能以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某主管机关是执法主体,没有规定审计机关是执法主体,就认为审计机关不具有执法主体资格。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某个法律法规,应当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去看待和理解法律法规的规定。上述立法含义在1994年审计法起草审议过程中,审计署、原国务院法制局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过反复研究,形成了一致意见,是符合立法本意的。

《审计法》是审计机关的法律适用规范,起着指引的作用,指引审计机关依照其他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等规定进行评价、处理、处罚,其中包括财政、金融、税务、价格、投资、海关等法律、法规,此时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等规定就成为审计机关进行处罚的准据法,审计机关就成为其他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等规定的执法主体。比如审计机关可依照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具体处罚幅度、数额对违反规定的被审计单位进行处罚。为了消除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执法主体资格的质疑,审计机关在作出审计决定时,除了引用被审计单位违反的上述规定外,最好将《审计法》第四十五条、《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一并引用。

三、作出上述规定的原因

《审计法》及《审计法实施条例》之所以作出上述规定,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审计机关是宪法唯一明文规定的地位超脱的专门监督机关。审计机关是我国《宪法》第九十一条和第一百零九条规定的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专门经济监督机关,地位超脱,与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人事和经济利益关系。

第二,《审计法》不可能对各行各业的各种违法行为作出统一的处罚规定。审计机关的审计范围和对象非常广泛,审计机关对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不可能对性质不同的各行各业的纷繁复杂的各种违法行为作出统一的非常具体的处罚规定,只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若《审计法》及《审计法实施条例》不作出上述规定,则审计机关就无法发挥法定作用。按照《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审计监督,发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在当前经济领域存在违法乱纪的现象甚至有时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如果不赋予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的执法主体资格,那么审计机关势必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宪法》和《审计法》规定的作用。

第四,赋予审计机关执法主体资格有利于节约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分清法律责任。如果不赋予审计机关执法主体资格,那么审计机关在审计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行为时,自已不能处理处罚,必定要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处罚,但这样一来,被移送的主管机关必定要重新核实违法事实,重新取证,最后再作出处理处罚决定,这就浪费了行政资源,增加了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如果主管机关不去重新核实违法事实,重新取证,而是直接采用审计机关查出的事实作出处理处罚决定,那么一旦发生行政争议时,就很难分清是哪个机关的责任。所以赋予审计机关执法主体资格有利于节约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分清法律责任。

上述规定在我国法律法规中是不多见的,管理机关和兼有监督与管理职责的机关在其法律法规中都没有类似规定,这些机关的设立和职能也没有规定在《宪法》中。所以赋予审计机关执法主体资格也不会造成执法混乱的现象。

四、审计实际工作中的做法

2000年,某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发现有的被审计单位(企业)与其他单位(企业)签订贷款协议、擅自放贷,于是请示审计署:审计机关是否有权依据《贷款通则》(中国人民银行令1996年第2号)第七十三条关于“企业之间擅自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出借方按违规收入处以1倍以上至5倍以下的罚款,并由中国人民银行予以取缔”的规定进行处理、处罚?

《审计署关于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反金融管理法规有关审计处理、处罚权限问题的批复》(审法发[2000]73号)指出:根据《审计法》第四十五条、《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审计机关有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令1996年第2号《贷款通则》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对企业之间擅自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的,对出借方按违规收入处以1倍以上至5倍以下的罚款。同时,审计机关依据《审计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对企业上述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有权予以制止。

1999年,某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发现被审计单位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行为,并取得收入,请示审计署可否依照价格法处理处罚。《审计署办公厅关于审计机关对价格违法行为处理、处罚问题的批复》(审办法发[1999]129号)指出:对违反价格法取得的收入,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其他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理、处罚。

1999年,某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超限额留存现金、预算外收入未及时缴存专户的行为,违反了《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并依据该条例给予罚款处罚。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机关能否依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进行处罚的问题产生了争议。《审计署办公厅关于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等问题的复函》(审办函〔2000〕197号)指出:超限额留存现金、预算外收入未及时缴存专户的行为属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审计机关依据国务院《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国人民银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条第二款第二项的规定,对上述行为作出罚款处罚,是符合审计法的规定的。

《税收征收管理法》于2001年修订后,该法第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对审计机关、财政机关依法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有关机关的决定、意见书,依法将应收的税款、滞纳金按照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缴入国库,并将结果及时回复有关机关。”

按照该规定,审计机关对税收违法行为有权作出审计决定,税务机关根据审计决定将应收的税款、滞纳金按照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缴入国库。就该法第五十三条第二款如何操作的问题,审计署办公厅发出审办法发[2001]202号文,即《审计署办公厅关于转发<湖南省财政厅、审计厅、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关于财政机关、审计机关依法查出的税收违法资金缴库问题的通知>的通知》。该通知的主要精神是:湖南省财政机关、审计机关在依法检查中查出有因税收违法行为应追缴的税款、滞纳金的,应将检查决定书抄送有关税务机关,并责成被检查单位向当地税务机关缴纳。税务机关应当根据财政机关、审计机关的检查决定书,依法将应收的税款、滞纳金按照税款入库预算级次收缴入库,并在入库后15日内将缴库情况表连同入库凭证复印件及时回复财政机关、审计机关。财政机关、审计机关查补的税收,国税不能计提超收分成,地税不计提征收经费,同时也不参与税务稽查分成。

五、审计机关进行处理处罚应注意的事项

审计机关依照其他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等规定进行处理、处罚时,应当注意下列事项:

第一,处理处罚不能超出审计机关的法定职权范围。审计机关的处理权主要包括:责令限期缴纳、上缴应当缴纳或上缴的财政收入;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责令冲转或者调整有关会计账目;依法采取的其他处理措施。审计机关的处罚权主要包括:警告、通报批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依法采取的其他处罚措施。审计机关在上述权限内结合具体法律法规等规定进行处理处罚,超出上述范围就是越权。如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就不是审计机关的权限,审计机关不能行使。

第二,必须是被审计单位违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方面的法律法规等规定。如财政、金融、税务、价格、投资、海关等规定。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无关的规定不能适用。如当事人违反《档案法》、《国旗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就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无关。

第三,处理好与《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的关系。《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由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依照本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对违法取得的资产作出处理;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被审计单位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审计机关认为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的,向有关部门、单位提出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的建议。”审计机关必须是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没有处罚规定的情况下,才适用该款规定。所以该条第二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另有处理、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处理好与主管机关的关系。审计机关与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加强协调配合,如果有关主管机关已经对被审计单位同一违反行为作出处罚决定,那么审计机关就不再处罚。当然,如果审计机关已经对被审计单位同一违法行为作出审计决定,有关主管机关也不应再处罚。审计机关对不属于自已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依法移送有关机关处理。

审计法实施条例篇5

关键词:安装工程概预(结)算审核

一、安装工程概预(结)算编制常犯错误分析

(1)取费项及费率取错

在计取措施费、其他项目费、工料调差费,利润、税金时,其中措施费没有根据工程实际发生情况计取,而是生搬硬套,例如乱套赶工措施费和夜间施工增加费,以为在夜间加班施工就可套“赶工措施费”和“夜间施工增加费”,赶工措施费是要在发包人要求的合同工期小于定额工期时,才可计算因赶工所发生的措施工费。夜间施工增加费要因施工条件不允许在白天施工的的工程才能计取。工料调差费不及时了解当地价差文件,经常出现工料调差滞后。税金不了解相关政策文件,现现错套。例如广东省范围内的工程税率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粤府办【2011】10号文件分别调整为市区为3.47%、城镇为3.41%、其他为3.28%,如果没有及时留意政府的相关取费信息继续采用原来的税率计算就会造成税费计取的错误。

(2)定额子目套用错误

分部分项子目的名称未按定额书上规定套用,存在重项、漏项或错项。重项是原来应该是一个子目而分解成了2个子目套用,例如“薄钢板通风管制作安装”项中已含吊托支架制作安装,所以套“薄钢板通风管制作安装”定额后,不能再套“设备支架制作安装”定额;漏项是应该列上的子目却没有列上,例如“沟槽式卡箍连接的钢管安装”中的管件和卡箍要套用相应定额子目,但很多人只另计管件及卡箍的主材费,无套用管件和卡箍的安装定额子目;错项就是套错工艺或规格,套错工艺例如“钢管安装”中有“螺纹、焊接”等工艺,无详细了解设计要求而套错连接方式。套错规格例如“套管制作安装”所套子目直径应为穿过套管的管子公称直径,而不是所用的套管公称直径。 (3) 工程量计算错误

工程量计算错误大致有4种情况:①没有看清施工图纸上标注的具体尺寸比例,例如本应是50平方米,却算出了100平方米这种成倍数的错误;②未注意定额表上所示计量单位,工程量计算单位与定额上的计量单位不相符,例如管道的安装定额工程量表上的计量单位是10m,如果工程量计算的数字是183m,则应该在定额工程量表上的工程数量项中填18.3,如果填183则工程量就扩大了10倍;③计算规则错误,例如电缆沟揭、盖板的数量不是按图纸或现场测量的距离100米计算工程量,揭后盖上,应按每揭或每盖一 次的延长米计,即工程量应为200米;④预留量和损耗量计算错误,定额计价中的预留量和损耗量不能以现场经验数值来计算,应根据定额书上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主要材料耗量率表”来计算。

(4) 单价套取错误

在套单价中往往会出现这2种常见错误:①换算错误,例如管道价格,厂家或信息指导价书上的报价可能是48元/支/6米,有些人没注意换算成定额单位的8元/米,就直接将48数值填入定额计价表中的主材费里。②忽视定额单位,例如灯具定额单位为10套,若每套为50元,输入定额计价应为500元,但很容易按报价习惯输入为50。③没有准确套用相应材料规格型号单价,例如同种管材报价一般有不同的厚度或压强的报价,或设计标示为给水管,有些造价人员在没有弄清楚是采用PP-R、PE还PVC-U的情况下就随便套用一个价格造成错误。

(5) 各项费用计算差错

对于措施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利润、税金等各项费用,在计算数字上有差错,例如在输入广州市税金3.47%时,在预(结)算书上应输入数值0.0347,而由于疏忽大意输成0.347,影响工程项目总造价的准确性。

造成以上在编制安装工程概预(结)算中常范的5种错误原因是:1)不理解取费项目含义;2)对定额子目内容理解不透彻;3)不熟悉工程量计算规则;4)经验不足;5)运算过程疏忽大意。

二、安装工程概预(结)算审核方法

工程概预(结)算审查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来进行,其审核方法既受到项目时间、范围、深度、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监督。因此,选择合适的审核方法进行审核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按概算、预算、结算3个部分来简单论述其各自的审查方法。

1、初步设计概算的审查

首先初步设计是工程设计过程中一个关键性阶段,也是整个设计构思基本形成阶段,其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初步设计概算就是其经济合理性的重要体现。可见初步设计概算的审查是整个项目造价控制的首要任务。其审查常用方法有:对比分析法、查询核实法。

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一种主要是通过建设规模、标准与总投资控制目标对比。例如: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开发项目时,通常是对准备开发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总投资控制目标进行规划,确定项目建设的总目标。因此在审查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时,第一个步骤就是将初步设计方案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概算总投资与预期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总投资控制目标进行对比,确定设计方案及投资是否合理,将工程数量与设计图纸对比,材料设备、人工单价与市场信息对比等等。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比,我们很容易找到设计概算存在的问题或偏差。另一种对比分析法是指标对比分析法,这种方法,具有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便于掌握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时必须注意各技术经济指标的可比性和时效性,做到这一点需要审查人员养成勤总结,多积累的良好习惯。技术经济指标对比的前提是拿同类建筑项目作对比,如安装工程中的消防安装工程,大型购物商场的消防安装工程造价必需拿同类型或相近类型的大型购物商场的经济指标作对比,而不能拿某大型住宅小区的消防安装工程的经济指标作对比。因为不同功能建筑物的消防设计规范不同,如管道、设备密度等不同,直接关系到单位平方米的造价不同,即经济指标不同。所以指标对比分析法的前提是同类功能项目。

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比,我们很容易找到设计概算存在的问题或偏差。

(2)查询核实法

查询核实法即是针对项目的关键部位、重要设备(设施)、工程图纸不齐全且投资较大的地方进行与相关方查询核实的审查方法。重要设备价格通常通过向生产厂家、设备采购部门或招标公司查询核实;项目关键部位通常向有丰富经验的同行企业(部门)查询了解情况;工程图纸不齐全且投资较大的地方一般先是通过向工程项目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或概算编制人员进行查询核实;采用查询核实法可以提高概算审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2、施工图预算的审查

施工图设计阶段是设计人员把设计意图通过图纸的表现形式完整的表达出来,达到用来指导施工的规程规范要求水平的设计阶段;施工图预算是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在开工前,预算人员根据已经批准的施工图纸,采用现行的预算定额、费用定额、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单价,设备采购合同价并依据相应的取费标准进行计算,所得出施工图设计方案相应的投资文件;施工图预算是初步设计概算的细化结果,其受控于初步设计概算,通常是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或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所以对施工图预算的审查是非常重要的,其常用的审查方法有如下两种:标准预算审查法、重点抽查审查法。

(1)标准预算审查法

标准预算审查法是利用标准图纸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先集中力量编制标准预算,以此为准来审查工程预算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时间短、效果好、易定案。其缺点是适用范围小,仅适用于采用标准图纸的工程。如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某住宅小区某一期项目中,多栋楼房多种户型的室内装饰、安装工程,具有分类性、统一性的特点。因此可以统计出户型种类,将各类相同户型或相近户型作为标准图纸进行逐一、详细编制标准预算,以此为准来审查全项目工程预算,这样大大提高了预算效率,也缩小预算造价的偏差。 (2)重点抽查审查法

重点抽查审查法从工程预算总体中有选择地抽选某主导工程进行详细审查的一种方法。重点抽查法摆脱了详查法不分主次、一律审核的大量而繁重的工作,具有高效率、低费用、省时省力的优点,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此类审查法只适应于工程量大、造价高、工程结构复杂等情况。如某大型住宅小区的高低压配电安装工程(住宅室内照明除外),其造价在整个小区安装工程造价中占有很大比例。因其预算特点是分部多、子目多、工程量大、工程量繁琐。若采用重点抽查法,抽查审查高低压配电设备分部的子目、工程量,算出此部分造价,由经验得出此部分造价约点整个高低压配电安装工程总造价的65~70%。此造价比例已足够衡量该预算造价的准确性、偏离性。由此例子证实重点抽查法具有重点突出、审查时间短、效果好的特点。

3、竣工结算的审查法

竣工结算是指施工承包单位根据施工图设计图纸和施工承包合同的要求完成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通过业主和相关部门的验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给业主单位用来核实施工单位在项目中的投资结算文件。因此竣工结算无论对业主单位还是施工承包单位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其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双方的经济利益,其竣工结算方法有合同条款审查法、现场实物核实审查法和现场签证审查法。

(1)合同条款审查法

合同条款审查法是根据施工合同中的结算条款进行逐项逐条的核查。合同条款审查法具有细致性,严肃性的特点。其审查细致性主要体现在根据逐项逐条的结算条款审查结算书,最重要的是审核结算方式,例如是总价包干、固定综合单价包干、经济指标包干还是调差式按实结算等方式。①总价包干,主要审查是否按合同文件中规定的施工范围进行施工。此种审查方式最为简单,适合于金额较小的造价工程。②固定综合单价包干,主要审查竣工图工程量,工程量审查需按相关计量规则进行计量,其次还要审查固定综合单价的项目特征是否和竣工工程项目综合单价的项目特征相同,若项目特征不同,按照相关合同条款内容进行调整。此种审查方式花费时间较多。③经济指标包干,此包干方式比较简单,只要按设计图纸统计出来的建筑面积或功能受用面积进行计算即可审出工程总造价,此种审查方式较简单。但风险较大,需在有大量经验数值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在工程造价管理中较少应用。④调差式按实结算,此种结算方式中的合同价往往为暂定合同总价。结算时按合同已约定的某一套计价定额标准、规范为基础,再根据施工时期的材料价、人工、机械价等进行按实结算。此种审查方法最为复杂、繁琐。也无法及时控制投资项目总造价,因此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很少应用。审查严肃性主要体现在根据奖罚条款审查结算书,按奖励条款该奖励的项目应按承诺将奖励金额在结算总金额中将此项费用体现出来,按罚款条款该处罚的项目应遵守规则将罚款金额从结算总金额中扣除出来。合同条款审查法是竣工结算中必需遵守的首要条件,也是核心条件。

(2)现场签证审查法

现场签证审查法是根据现场签证单内容按合同约定计价方式审查结算金额。

现场签证的分类从结算结果上分成二种,第一种是已经发生或履行完毕事项的签证:如土方外运量的签证、隐蔽工程签证,一般可以直接作为结算依据。第二种是准备发生或未履行完毕事项的签证,如设计变更联系单(4层楼改为5层楼),必须与履行资料结合才能作为结算依据;现场签证的分类从目的上分成三种,第一种是工期签证即避免工期罚款的签证,第二种费用签证是追加工程价款的签证,第三种是工期+费用签证,两者兼而有之。以上这此情况是否认同签证,结算一般需要结合合同条款进行审查确定。现场签证审查法是竣工结算审查的补充方式,虽所占金额不多,但多数工程竣工结算都会发生,所以作为预结算人员还是要掌握此种审查法。

(3)现场实物核实审查法

现场实物核实审查法就是根据竣工图纸核查现场情况而进行结算的审查方法。在竣工结算审查时通常发生竣工图纸与竣工结算书不一致,造成有争议的地方或竣工图纸不清楚、资料不齐的地方而采用现场实物核实审查法,一般是对工程实物进行对照核查,通过现场测量、取证、拍照等具体手段来进行,以达到审查的预期目的。因此种审查法花费人力多,时间多,所以只有在双方对结算数值、内容有很大异议的情况下才执行现场实物核实审查法。

三、结束语

审计法实施条例篇6

第二条市、区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以下简称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的项目前期审计、项目预算执行审计和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以及对建设、施工、勘察、设计、监理、采购等单位与项目建设有关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的审计监督,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政府投资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利用政府预算内资金、土地开发基金以及其他财政性资金所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

第三条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等单位承办的与项目审计相关的业务质量的监督检查。

第四条投资来源是市本级的或者主要是市本级的项目,由市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投资来源是区级的或者主要是区级的项目,由区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对审计管辖有异议的,由市审计机关确定审计管辖。

市审计机关可以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项目授权区审计机关审计,也可以直接审计区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项目。

第五条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项目审计监督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审计机关履行项目审计监督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应当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安排,列入财政预算。

第六条政府部门以及其他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并协助审计机关对目的审计监督工作。

第七条审计机关应当按下列规定对项目进行审计监督:

(一)对投资额在市、区人民政府规定的限额以上或者虽然在限额以下但关系到辖区国计民生的项目,审计机关应当进行全面审计;

(二)对其他项目,审计机关应当进行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并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程序、提高效率的要求和项目的特点以及年度审计计划,有选择地进行项目前期审计或者项目预算执行审计;

(三)对政府投资的应急工程项目,审计机关应当进行同步跟踪审计。

第八条审计机关应当按照本条例第七条的规定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将其内容和调整情况告知有关部门以及被审计单位。项目的审计监督应当按计划进行。

第九条项目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不计入审计时限。

第十条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个人应当执行。

审计计机关作出的其他审计结论性文书,对被审计单位、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个人具有约束力。

第十一条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结论性文书应当载明认定的事实及其理由、依据等事项。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性文书有异议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机关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向被审计单位作出书面答复。

第十二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项目审计监督情况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审计机关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将项目审计结果向有关部门通报,并可以向社会公布。审计机关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

承办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应当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第十四条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聘请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或者相关专业机构协助项目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聘请人员和机构的监督管理。

审计机关不得以任何名义向被审计单位收取费用。

第二章项目前期审计

第十五条本条例所称项目前期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在项目开工前对其前期准备工作、前期资金运用情况、建设程序、施工图预算(总预算、分项预算或者单项工程预算)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一致性进行的审计监督。

第十六条项目计划主管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时,应当将项目投资规模和标准、年度投资安排和建设内容、总概算和分项概算等内容抄送审计机关。

第十七条列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应当进行项目前期审计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报送下列资料:

(一)项目审批文件、计划批准文件和项目分项概算、总概算;

(二)项目前期财务支出等有关资料;

(三)施工图预算(分项预算或者单项工程预算)及其编制依据;

(四)与项目前期审计相关的其他资料。

本条例所称分项预(概)算是指按照项目建设内容和招投标计划编制的分部分项工程预(概)算。

第十八条项目前期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建设规模、内容和标准是否符合经批准的项目计划;

(二)项目总预算、分项预算是否符合总概算、分项概算;

(三)项目征地拆迁、勘察、设计、监理、咨询服务等前期工作及其资金运用的真实性、合法性。

第十九条审计机关进行项目前期审计,应当在被审计单位交齐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出具审计结论性文书,送达被审计单位、项目审批机关及其他有关部门。

第三章项目预算执行审计

第二十条本条例所称项目预算执行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工程造价、现场签证、设计变更、设备材料采购、工程结算以及与项目有关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监督。

第二十一条审计机关进行项目预算执行审计时,被审计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报送下列资料:

(一)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资料;

(二)有关招投标文件、评标报告、合同文本;

(三)项目管理中涉及工程造价的有关资料,包括设备材料采购单、工程计量单、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有关指令和会议纪要等;

(四)项目结算造价资料,包括造价书、工程量计算书、有关计价文件以及计价依据等;

(五)与项目预算执行审计相关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二条因设计变更或者现场签证导致变更后的预算超过分项概算或者总预算的,建设单位应当于设计变更或者现场签证之日起五日内书面报审计机关备案,审计机关应当于工程结算时一并审计。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进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是否符合法定审批程序;

(二)产生的原因和责任;

(三)变更部分的工程内容和工程量的真实性、合法性;

(四)计价是否符合招标文件、合同和其他计价文件的规定。

因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导致变更后的预算超过总预算或者分项概算的百分之五且金额超过五十万元以上的,建设单位应当通知审计机关派员现场见证,审计机关应当及时派员到场,并在十日内予以确认。

第二十三条审计机关对工程结算进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是否高估冒算,虚报工程款;

(二)是否重复计算,增大工程量;

(三)是否随意变更工程内容,提高造价;

(四)单项工程结算是否符合单项工程预算。

审计机关应当在被审计单位交齐结算资料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对单项工程进行结算审计,出具审计结论性文书。单项工程结算(分项结算)超过预算的,审计机关应当建议本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查明责任,暂缓拨付超额部分款项。

第二十四条建设单位在订立与项目有关的各项合同时,应当约定保留一定比例的待结价款。根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需要进行审计的,保留的待结价款在结算审计后结清。

第二十五条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在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成本的归集;

(二)待摊投资的核算;

(三)单项工程成本的计算。

审计机关对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程序和审计处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审计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审查项目设计、施工各个环节财务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第四章项目竣工决算审计

第二十七条项目完成后应当进行项目竣工决算审计。

第二十八条建设、施工等与项目建设相关的单位,应当在项目完成竣工验收之日起九十日内,向审计机关提交下列资料:

(一)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资料;

(二)竣工资料,包括工程竣工图、竣工验收报告;

(三)工程竣工决算报表;

(四)与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相关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九条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竣工决算报表和竣工决算说明书的真实性、合法性;

(二)项目建设规模及总投资控制情况、资金到位情况以及对项目的影响程度;

(三)征地、拆迁费用支出和管理情况;

(四)建设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无转移、侵占、挪用建设资金和违法集资、摊派、收费情况;

(五)项目建筑安装工程核算、设备投资核算、待摊投资的列支内容和分摊以及其他投资列支的真实性、合法性;

(六)交付使用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

(七)项目基建收入的来源、分配、上缴和留成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

(八)项目投资包干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和包干结余资金分配的合法性;

(九)项目尾工工程未完工程量和预留工程价款的真实性。

第三十条审计机关进行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应当自被审计单位交齐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资料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出具审计结论性文书。

确有必要延长审计期限的,应当经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十五日。

第三十一条项目经过项目竣工决算审计、财务决算批复,方可办理产权登记和移交手续。

第五章绩效审计

第三十二条本条例所称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在对项目的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审查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的专项审计行为。

第三十三条审计机关进行绩效审计时,被审计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报送下列资料:

(一)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概算审批文件、计划主管部门立项审批文件;

(二)项目招投标文件、定标文件;

(三)建筑设计合同、施工图、建设施工合同等有关资料;

(四)银行开户资料、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财务资料;

(五)与绩效审计相关的其他资料。

第三十四条项目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性,包括项目立项、招标、设计、施工等各环节的质量、投入和项目造价控制;

(二)效率性,包括项目立项、招投标、设计、施工等各环节的管理政策、原则、制度、措施、组织结构、资金利用及其执行情况;

(三)效果性,包括项目的预期目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保护设施与工程建设的同步性、有效性。

第三十五条审计机关进行绩效审计时,评估、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当配合审计机关的工作。

第三十六条审计机关应当对项目可行性、投资管理、资金使用、投资效果等事项进行审计评价,向本级政府提交绩效审计结果报告。绩效审计结果报告应当作为政府进行投资决策以及管理的参考依据。

审计机关认为应当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的,可以在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的基础上,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意见书。被审计单位应当依据审计意见和建议进行改进,提高投资效益。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八条和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不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提供有关资料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的,由审计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追究责任。

第三十八条因勘察、设计单位的过错而造成项目重大预算失控和投资损失的,审计机关应当报告政府并责成建设单位或者项目法人依法追究勘察、设计单位的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应当建议有关部门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依法吊销其资质证书。

第三十九条建设单位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筑装饰和设备购置标准以及建设计划外工程的,审计机关应当建议有关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未经法定程序审批的,审计机关应当建议有关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条工程结算中多计工程款项的,审计机关应当责令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予以调整;已签证多付工程款的,审计机关应当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收回或者直接收缴。

施工单位偷工减料、虚报冒领工程款金额较大,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理,并依法追究责任单位或者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四十一条改变项目资金用途,转移、侵占和挪用项目建设资金的,审计机关应当予以制止,责令有关单位限期收回。

应计、应缴而未计、未缴各种税费的,审计机关应当督促有关单位补计、补缴,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二条对虚报投资完成、虚列建设成本、隐匿结余资金行为的,审计机关应当责成有关责任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现行会计制度予以纠正。

第四十三条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审计机关应当建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一)超越资质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从事工程造价编制和咨询活动的;

(二)故意少算、高估冒算工程造价的;

(三)串通虚报工程造价的;

(四)涂改、出租、转让资质证书的;

(五)编制工程结算文件,其工程造价高于或者低于按规范编制价格百分之五以上的。

第四十四条对不属于审计机关法定职权范围内的有关事项,审计机关应当向有关主管部门移送相关证据材料,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处理。

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认为涉及有关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向有关部门提出审计建议,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

第四十五条对项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由审计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六条审计机关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或者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七条审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给予行政或者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明知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而不主动回避并产生不良后果的;

(二)泄露国家秘密或者被审计单位商业秘密的;

(三)索贿、受贿或者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职务的不当利益的;

(四)隐瞒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财经法纪行为的;

(五)、、的;

(六)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其他行为的。

第四十八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审计决定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或者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复议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议决定。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复议决定的,经复议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三十日。

审计法实施条例篇7

原因分析

一是各级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对审计回避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审计回避意识不强,甚至根本没有回避意识。且目前我国各级审计机关普遍按行业分类设置审计业务部门,审计人员的组成局限于本业务部门,如果实行回避制度,个别项目,有可能组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审计组,何况现在各级审计机关由于编制的关系,一线审计人员明显偏少。为完成审计项目,有时想执行回避制度也难以执行。

二是现行的回避制度存在缺陷,不能很好地约束各级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自觉执行。

其一,体系不完整。笔者查阅了现行的所有审计法律、法规,发现有关审计回避的规定仅在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基本审计准则》中有几条并不具体的规定,并无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专门规定。现行的审计回避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做样子的摆设。

其二,不具有可操作性。由于没有一个具体的、可供实际操作的专门规定,现行的审计回避制度对审计回避如何申请、审查、决定等如何操作没有明确规定。基层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对此想执行,也难以执行。

其三,没有法律强制力。现行的审计回避制度对违反审计回避的行为没有明确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因而制约了回避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各级审计机关对违反审计回避制度的行为不仅不认为是违法行为,甚至认为是不循私情、光正不阿的先进榜样。这真是对审计回避制度的莫大讽刺。

三是被审计单位没有依法实施监督。法律虽然授予了被审计单位申请回避的权力,但其出于本单位利益的考虑,秉着人熟好办事的理念,往往也不愿对此实施监督。

完善审计回避制度的思考

一、加强认识,树立审计回避意识。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从维系审计工作的生命力,保护审计权威与形象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审计回避的重要性,切实树立审计回避意识。强化执行审计回避制度的自觉性。杜绝哪种把违反审计回避制度的行为当成是不循私情、光正不阿的先进榜样现象再度发生。

二、深化审计系统内部改革,打破以行业分类设置职能业务部门的机构设置体系,建立以审计组长为主体的新型运行机制,审计组长可以在本机关范围内选聘审计组成员。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因实行回避制度,而出现个别项目无法组成合适的审计组的情况发生。同时,如果即使出现此类情况,可以采用报请上级审计机关,进行交叉审计,或者借助中介审计机构的力量进行审计。

三、对现行的审计回避制度加以完善,国家审计署应当制定一个完整的、有可操作性的《关于审计回避的规定》。笔者对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与建议,以供参考。

1、审计回避的情形。《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了三种应当回避的情形。《国家基本审计准则》对上述三种情形做出了明确解释。笔者认为还应当增加岗位回避。因为一个审计组,如果长期审计同一单位,很有可能与之建立特殊关系,从而影响其独立性。而设立审计回避制度的初衷就是从制度上控制各种特殊关系对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实行岗位轮换。此外还应当要明确评判标准,笔者认为判断是否应当回避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或审计事项是否有直接利害关系。有就应当回避。二是是否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是就应当回避。这两个标准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就应当回避。

2、审计回避的范围。审计回避的对象,《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未作明确规定,笔者依据对《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的理解,审计回避的范围应限于实施审计事项的有关审计工作人员,具体包括:审计组成员、复核人员(包括业务部门复核人员与审计机关复核机构的复核人员)、重大审计事项参与研究讨论的审计业务领导小组成员、听证人员、复议人员(听证与复议的回避已有专门规定,在此不作阐述)、审签审计文书的分管领导。对审计回避对象的确定,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考量:一是要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性与独立性,二是要有利于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要有利于审计处理处罚的落实。

3、审计回避的方式。《审计法实施条例》第11条规定了两种回避方式,即自行回避与申请回避。笔者认为除上述两种回避方式外,还应增加责令回避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违反审计回避行为的发生。

4、审计回避的审查程序。对审计回避的审查,《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均未做出相关规定。笔者认为:对审计回避的审查应当分为审计机关自查与被审计单位监督。审计机关自查应当贯穿审计事项的始终,即从实施审计调查,编制审计方案时开始,直至发出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书并执行完毕时止,重点在审计准备与现场审计阶段。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回避纳入审前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审计组成员及其他人员。审计组组长在编制方案、草拟审计通知书时,应当对审计组成员是否存在有回避情形进行审查,并做出说明。在现场审计时,审计组成员要保持高度的审计回避意识,发现存在回避情形时,应及时依规做出处理。法规复核部门在审签审计通知书,复核审计组现场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时,应当将是否存在回避情形作为重点审查。

在向被审计单位下发审计通知书时,应当依法履行告知义务。申请回避既是被审计单位的依法享有的权力,又是被审计单位依法监督审计机关的义务。向被审计单位告知申请回避权是审计机关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但目前审计机关普遍未履行这一义务。

5、审查回避申请的时限。有关审计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审查回避申请的时限。笔者建议,对于申请回避(包括自行回避与申请回避)的审查决定,应当规定一个期限,审计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予以审查答复,超过规定期限未决定的,应当视为同意。这个期限,笔者建议确定为三个工作日较为合适,太长不利于审计工作开展,太短难以进行仔细审查。

6、审计回避的决定。《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作了如下规定:审计人员的回避,由审计机关负责人决定;审计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人决定。笔者认为该规定不便操作。同时与审计组长负责制相悖。为此建议实行分级决定制,即:审计组其他成员的回避由审计组组长决定;审计组组长与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计机关法制复核机构负责审查,报请审计机关负责人决定;对审计机关负责人的回避应由上级审计机关负责人决定。对审计机关负责人的回避一般不必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因为审计工作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同级人民政府对审计回避的审查欠缺相应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判断力,不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对责令回避应当由本级审计机关复核部门提出,报请审计机关负责人审查决定。上级审计机关在检查下级审计机关工作时,发现有应当回避而未实行回避时,应当要求下级审计机关予以纠正,必要时可实行责令回避。

对审计机关做出的回避决定(含责令回避)不服的,应当允许复议一次。由审计组组长决定的,可由法规复核部门复议,由审计机关负责人决定的,可由审计机关复核领导小组集体复议,必要时,可提请上级审计机关复议。由上级审计机关决定的,应由上级审计机关复议。复议期间,原决定仍然有效,对回避决定的复议应当以一次为限,复议决定即为最终决定。

审计法实施条例篇8

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是《宪法》和《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职权。审计监督是一种执法监督活动,要求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作出处理处罚的审计决定。然而,对于哪些法律法规能够成为审计机关进行审计评价、作出处理处罚的执法依据,还存在不同认识,尤其是对于已规定了有关主管部门为执法主体的法律法规,常有人质疑审计机关是否还具有执法主体资格,能否依据其作出审计处理处罚决定。修订后的《审计法》增加这款规定,实际上已经明确上述,这对于进一步澄清认识,解决审计法律适用的实际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明确审计机关的执法依据

审计机关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时,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审计评价,作出审计决定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这是依法审计的必然要求。由于《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主要是关于审计机关的组织形式、审计人员、审计监督职责范围、审计权限手段、审计程序及法律责任的法律规范,具有组织法和程序法的性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被审计单位各类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作出全面的、列举式的规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上述各类违规行为的具体审计处理处罚种类和幅度作出具体规定。我国关于调整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关系的法律规范分散于财政、税务、海关、、投资、物价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中,这些法律规范分别规定了一些不同的违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行为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比如《预算法》、《税收征管法》、《法》、《证券法》、《保险法》、《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等。这些法律规范对被审计单位均有效力,均应成为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时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审计实践中,审计机关需要对查出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进行定性和处理处罚时,必须适用或者依照这些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相关的法律规范,在这些法律规范只规定违规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未规定相应处理处罚措施的情况下,还可以依据《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五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处理处罚。因此,只有在《审计法》中通过对审计监督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指引性的规定,才能明确审计机关的执法依据。

明确审计机关作出处理处罚的执法主体资格

在我国许多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规范中,都明确规定了某个管理部门为其中某类经济活动的主管部门,并且规定由该主管部门对违规的单位作出处理处罚,但往往没有将审计机关明确为共同的执法主体。例如《会计法》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并规定对违反《会计法》的行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如何进行处理处罚。因此,有人会质疑:审计机关是否有资格依据这些已明确了执法主体的法律法规作出处理处罚?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审计机关与有关主管部门的职责关系。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指出:“各级行政机关要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工作,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决定。”审计机关作为专门监督机关,专司综合性经济监督职能,而财政、税务、海关、金融、投资、物价等主管部门,在履行各自专业管理职能的同时,也都具有某一特定的监督职能,这种监督职能一般是结合自身的管理职能来履行的。审计机关不但要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还要监督对这些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负有监管职责的主管部门,对主管部门所管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承担着再监督的职责。由此可见,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的监督,与有关主管部门在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方面的职能是重合的,而且也是不可避免的。审计机关与有关主管部门都应当成为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的执法主体。在这些法律规范中之所以要规定相关主管部门的执法主体资格,是为了明确各项经济活动的管理责任者,避免在主管职责上出现交叉重叠或者空缺。但作为专门监督机关的审计机关,对各类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均具有监督职责,确实难以将其执法主体资格在每个相关法规中加以明确,如果不在《审计法》中概括性地明确审计机关适用审计法规之外的其他有关法律规范的执法主体资格,审计执法就容易受到质疑,这与行政机关职权法定原则不相符,也不适应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所以有必要在《审计法》第三条中增加这一款规定,在明确了审计机关的执法依据的同时,也明确了审计机关作出处理处罚审计决定的执法主体资格,规定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并不意味着已明确有关主管部门有权处理处罚的事项,不再属于审计机关的法定职权范围,而恰恰表明,凡是属于审计机关法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也就是违反国家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审计机关都有权依据相关法律规范作出处理处罚的审计决定。

理解修订后《审计法》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应当注意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准确理解把握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的含义。具体讲应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审计机关必须向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作出审计决定。修订后的《审计法》第二条对审计机关监督范围作出原则规定,第十六条至第二十六条对审计监督范围作了具体规定。其中第二十六条规定:“除本法规定的审计事项外,审计机关对其他、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至第二十四条又对审计监督范围作出进一步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只能对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作出审计决定,如果对不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进行处理处罚,则超出了审计机关的职权范围。比如:依据《审计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时,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取证。尽管被调查的单位不仅限于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但审计机关却不能对集体、私营企业等不属于其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作出审计决定。

二是必须对违反国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作出审计决定。对于超出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范围的事项,审计机关无权作出审计决定。比如:《法》法律责任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本法规定”等问题,均属于主管部门管理的事务,不直接涉及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审计机关就不能直接作出处理处罚,而应移送财政部门来处理。

三是审计机关作出审计处理、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应当符合《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有权作出的处理、处罚的种类和幅度。根据修订后的《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可采取的处理措施包括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责令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和其他处理措施。根据《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审计机关有权作出的处罚种类包括警告、通报批评、罚款和没收违法所得。因此,如果审计机关作出了吊销被审计单位营业执照之类的审计决定,就超出了审计机关的法定职权范围。

上一篇:防汛措施范文 下一篇:自然保护区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