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法实施条例范文

时间:2023-10-05 06:03:23

森林法实施条例

森林法实施条例篇1

第一条 为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森林防火,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火灾的预防和扑救。除城市的市区外,一切森林防火工作,都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

国家积极支持森林防火科学研究,推广和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第四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一制。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森林防火工作负有重要责任,林区各单位都要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部门和单位领导负责制。

第五条 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二章 森林防火组织

第六条 国家设立中央森林防火总指挥部,其职责是;

(一)检查、监督各地区、各部门贯彻执行国家森林防火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重大行政措施的实施,指导各地方的森林防火工作;

(二)组织有关地区和部门进行重大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

(三)协调解决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部门之间有关森林防火的重大问题;

(四)决定有关森林防火的其他重大事项。

中央森林防火总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

第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当地驻军设立森林防火指挥部,负责本地区的森林防火工作。倒级以上森林防火指挥部应当设立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负责日常工作。

地方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森林防火工作的方针、政策,监督本条例和有关法规的实施。

(二)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制定森林防火措施,组织群众预防森林火灾;

(三)组织森林防火安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四)组织森林防火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培训森林防火专业人员;

(五)检查本地区森林防火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组织有关单位维护、管理防火设施及设备;

(六)掌握火情动态,制定扑火预备方案,统一组织和指挥扑救森林火灾; 

  (七)配合有关机关调查处理森林火灾案件;

       (八)进行森林火灾统计,建立火灾档案。

         未设森林防火指挥部的地方,由同级林业主管部门履行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职贵。

         第八条 林区的国营林业企业事业单位、部队、铁路、农场、牧场、工矿企业、自然保护区和其它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村屯、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相应的森林防火组织,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系统、本单位范围内的森林防火工作。

        森林扑火工作实行发动群众与专业队伍相结合的原则,林区所有单位都应当建立群众扑火队,并注意加强训练,提高素质;国营林业局、林场,还必须组织专业扑火队。

        第九条 在行政区交界的林区,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森林防火联防组织,商定牵头单位,确定联防区域,规定联防制度和措施,检查、督促联防区域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营林业企业事业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在林区建立森林防火工作站、检查站等防火组织,配备专职人员。森林防火检查站的设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专职授权的单位批准。森林防火检查站有权对入山的车辆和人员进行防火检查。

        第十一条 国家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在大面积国有林区开展航空护林,加强武装森林警察部队的建设,逐步提高森林防火的专业化、现代化水平。

第十二条 有林的和林区的基层单位,应当配备兼职或者专职护林员。护林员在森林防火方面的具体职责是:巡护森林,管理野外用火,及时报告火情,协助有关机关查处森林火灾案件。

 第三章 森林火灾的预防

        第十三条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划定森林防火责任区。确定森林防火责任单位,建立森林防火责任制度,定期进行检查。

         在林区应当建立军民联防制度。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经常性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做好森林火灾预防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火灾发生规律,规定森林防火期;在森林防火期内出现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时,可以划定森林防火戒严区,规定森林防火戒严期。

        第十五条 森林防火期内,在林区禁止野外用火;因特殊情况需要用火的,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一)烧荒、烧草场、烧灰积肥、烧田埂、烧秸棵、炼山造林和火烧防火隔离带等生产性用火,必须经过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授权的单位批准,领取生产用火许可证。

     经批准进行生产用火的,要有专人负责,事先开好防火隔离带,准备扑火工具,有组织地在三级风以下的天气用火,严防失火。

       (二)进入林区的人员,必须持有当地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单位核发的进入林区证明。

        从事林副业生产的人员,应当在指定的区域内活动,选择安全地点用火,在周围开设防火隔离带,用火后必须彻底熄灭余火。

       (三)进入国营企业事业单位森林经营区内活动的,必须持有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授权的森林经营单位核发的进入林区证明。

        第十六条 森林防火期内,在林区作业和通过林区的各种机动车辆,必须安设防火装置,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严防漏火、喷火和机车间瓦脱落引起火灾。行驶在林区的旅客列车和公共汽车,司乘人员要对旅客进行防火安全教育,严防旅客丢弃火种。

        在铁路沿线有引起火灾危险的地段,由森林防火责任单位开设防火隔离带,配备巡护人员,做好巡逻和灭火工作。

        在林区野外操作机械设备的人员,必须遵守防火安全操作规程,严防失火。

        第十七条 森林防火期内,禁止在林区使用枪械狩猎;进行实弹演习、爆破、勘察和施工等活动,必须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授权的森林经营单位批准,并采取防火措施,做好灭火准备工作。

        第十八条 森林防火戒严期内,在林区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对可能引起森林火灾的机械和居民生活用火,应当产格管理。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单位有计划地进行林区的森林防火设施建设:

       (一)设置火情瞭望台;

       (二)在国界内侧、林内、林缘以及村屯、工矿企业、仓库、学校、部队营房、重要设施、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等周围,开设防火隔离带或者营造防火林带;

       (三)配备防火交通运输工具、探火灭火器械和通信器材等;

       (四)在重点林区,修筑防火道路,建立防火物资储备仓库。

        开发林区和成片造林,应当同时制定森林防火设施的建设规划,同步实施。

        第二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森林防火专用车辆、器材、设备和设施的使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检查,保证防火灭火需要。

        第二十一条气象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当联合建立森林火险监测和预告站(点)。各级气象部门,应当根据森林防火的要求,做好森林火险天气监测预报工作,特别要做好高火险夭气预报工作。报纸、广播、电视部门,应当及时森林火险天气预报和高火险天气警报。

第四章 森林火灾的扑救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一旦发现森林火灾,必须立即扑救,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

        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森林防火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组织当地军民扑救,同时逐级上报省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或者林业主管部门。省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对下列森林火灾,应当立即报告中央森林防火总指挥部办公室:

       (一)国界附近的森林火灾;

       (二)重大、特大森林火灾;

       (三)造成一人以上死亡或者三人以上重伤的森林火灾。

       (四)威胁居民区和重要设施的森林火灾;

       (五)二十四小时尚未扑灭明火的森林火灾;

       (六)未开发原始林区的森林火灾;

       (七)省、自治区、直辖市交界地区危险性大的森林火灾;

       (八)需要中央支援扑救的森林火灾。

        第二十三条 扑救森林火灾,由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森林防火指挥部统一组织和指挥。接到扑火命令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迅速赶赴指定地点,投入扑救。

        扑救森林火灾不得动员残疾人员、孕妇和儿童参加。

        第二十四条扑救森林火灾时,气象部门应当做好与火灾有关的气象预报;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应当优先提供交通运输工具;邮电部门应当保证通信的畅通;民政部门应当妥善安置灾民;公安部门应当及时查处森林火灾案件,加强治安管理;商业、供销、粮食、物资和卫生等部门,应当做好物资供应和医疗救护等工作。

        第二十五条 森林火灾扑灭后,对火灾现场必须全面检查,清理余火,并留有足够人员看守火场,经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森林防火指挥部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撤出看守人员。

        第二十六条因扑救森林火灾负伤、致残或者牺牲的国家职工(含合同制工人和临时工,下同),由其所在单位给予医疗、抚恤;非国家职工由起火单位按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给予医疗、抚恤。起火单位对起火没有责任或者确实无力负担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医疗、抚恤。

        第二十七条 扑火经费按照下列规定支付:

       (一)国家职工参加扑火期间的工资、旅差费,由其所在单位支付;

       (二)国家职工参加扑火期间的生活补助费,非国家职工参加扑火期间的误工补贴和生活补助费,以及扑火期间所消耗的其他费用,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由火灾肇事单位或者肇事个人支付;火因不清的,由起火单位支付。

  (三)对本条第二项所指费用,火灾肇事单位、肇事个人或者起火单位确实无力支付的部分,由当地人民政府支付。

第五章 森林火灾的调查和统计

         第二十八条 森林火灾分为:

        (一)森林火警:受害森林面积不足一公顷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

        (二)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一公顷以上不足一百公顷的;

       (三)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一百公顷以上不足一千公顷的;

       (四) 特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一千公顷以上的。

        第二十九条 发生森林火灾后,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森林防火指挥部,应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起火的时间、地点、原因、肇事者,受害森林面积和蓄积,扑救情况、物资消耗、其他经济损失、人身伤亡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进行调查,记入档案。

        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三款第一至三项所列的森林火灾,以及烧入居民区、烧毁重要设施或者造成其他重大损失的森林火灾,由省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建立专门档案,报中央森林防火总指挥部办公室。

        第三十条 地方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森林火灾统计报告表的要求,进行森林火灾统计,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统计部门。森林火灾统计报告表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家统计部门备案。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事迹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一)严格执行森林防火法规,预防和扑救措施得力,在本行政区或者森林防火责任区内,连续三年以上未发生森林火灾的;(二)发生森林火灾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组织扑救的,或者在扑救森林火灾内起模范带头作用,有显著成绩的;

       (三)发现森林火灾及时报告,并尽力扑救,避免造成重大损失的;

       (四)发现纵火行为,及时制止或者检举报告的;

       (五)在查处森林火灾案件中做出贡献的;

       (六)在森林防火科学研究中有发明创造的;

       (七)连续从事森林防火工作十五年以上,工作有成绩的。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第一项至四项行为之一的,处十元至五十元的罚款或者警告;有第五项行为的,处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罚款或者警告;有第六项行为的,责令限期更新造林,赔偿损失,可以并处五十元至五百元的罚款:

       (一)森林防火期内,在野外吸烟、随意用火但未造成损失的;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进入林区的;

       (三)违反本条例规定使用机动车辆和机械设备的;

       (四)有森林火灾隐患,经森林防火指挥部或者林业主管部门通知不加消除的;

       (五)不服从扑火指挥机构的指挥或者延误扑火时机,影响扑火救灾的;

       (六)过失引起森林火灾,尚未造成重大损失的。

        对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责任人员或者在森林防火工作中有失职行为的人员,还可以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二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决定。

        当事人对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四条 违反森林防火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应当处以拘留的,由公安机关决定;情节和危害后果严重,构成罪犯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所指的林区,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划定,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森林法实施条例篇2

昆明市森林防火条例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云南省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森林防火工作遵循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以专为主、专群结合、科学扑救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防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分级管理。森林防火经费纳入同级地方财政预算。涉林单位和管理部门应当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森林防火工作。

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森林防火的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第六条林区、林缘地带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制定森林防火的村规民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森林防火工作。

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负责其经营范围内的森林防火,落实管护人员和防火措施。

第七条预防森林火灾是每个公民和单位的义务。

第二章 机构与职责

第八条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政府分管负责人是主要责任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是行政管理责任人,森林、林木、林地经营单位的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

第九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应急预案制定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方案。

第十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分管负责人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的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森林防火指挥机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涉林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森林防火指挥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工作人员。

第十一条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森林防火工作方案,开展宣传教育;

(二)开展森林防火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指导森林防火队伍建设,组织森林防火专业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

(三)分析研究森林火情动态,制定扑救方案,组织和指挥扑救森林火灾;

(四)通报森林火情、火灾信息,协调解决森林防火的有关问题;

(五)监督建立森林防火责任制,进行森林防火工作检查。

第十二条市、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森林防火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相邻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确定森林防火联防区域,建立联防机制,共同做好联防区域内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三章 森林火灾的预防

第十四条每年12月1日至翌年5月31日为全市森林防火期,2月1日至4月30日为森林高火险期。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火灾发生规律命令,调整森林防火期和森林高火险期,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以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广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活动,设置森林防火告示。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配合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工作。

教育部门应当对全市学校学生开展森林防火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森林、林木、林地经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其经营区域内进行森林防火安全教育,并设置森林防火警示牌、宣传牌。

交通运输运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对驾驶员、乘务员和乘客进行森林防火安全教育。

每年12月为森林防火宣传月。

第十六条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重点林区建设瞭望台(塔)、防火隔离带、蓄水池、视频监控系统等防火设施,合理规划防火通道。

第十七条市、县(市、区)、乡(镇)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配备森林防火专用车辆,列入特种车辆管理,按照国家规定喷涂森林消防标志图案,安装警报装置。

第十八条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建立森林防火专业队伍;林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重点水源林区等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需要建立森林防火专业队伍。

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应当配备必要的装备,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第十九条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根据森林防火需要建设物资储备仓库,储备必要的防火扑火物资。

第二十条在森林防火期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每百公顷林地面积配备不少于1名护林员,高火险期内应当按照每百公顷林地面积配备不少于2名护林员。护林员应当持证上岗,配戴标识。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当提高护林员和防火队员的待遇,购买相应的保险。

第二十二条 在林区内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防火设施、器材,对从业人员和游人宣传森林防火安全,设置警示牌,排查和消除火灾隐患。

第二十三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害、毁坏森林防火设施,非法占用、干扰森林防火专用电台频率。

第二十四条 森林防火期内,在森林防火区禁止下列行为:

(一)吸烟、烧纸、烧香、烧蜂、烤火、野炊、使用火把照明;

(二)燃放烟花爆竹和孔明灯;

(三)烧山狩猎、焚烧垃圾;

(四)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森林防火区;

(五)产权单位未采取防火措施,架设输电线路、电信线路和铺设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等;

(六)未经批准实施计划烧除、炼山造林、勘察、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等野外用火;

(七)未经批准进行烧灰积肥,烧地(田)埂、甘蔗地、牧草地、秸秆,烧荒烧炭等野外农事用火;

(八)经批准野外农事用火,但不符合相关要求的;

(九)其他野外违规用火的。

第二十五条 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被监护人的监护义务,防止被监护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用火、玩火引发森林火灾。

第二十六条 森林防火期内,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森林防火检查站(哨),对进入森林防火区内的一切车辆和人员进行防火检查、实名登记,做好森林防火安全宣传。

第二十七条 森林高火险期内,禁止野外用火。

第二十八条 森林高火险期内,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划定森林高火险区,实行封山并公告。在封山期限内,除林区内的单位职工和居民外,禁止擅自进入封山范围。

第二十九条 在森林防火期内确需野外用火的,按照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和《云南省森林防火条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报批。

经批准野外用火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森林火险等级在三级以下;

(二)有专人负责和必要的防火措施;

(三)组织扑火人员,配备灭火工具;

(四)用火时专人看守,用火后彻底熄灭;

(五)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范围内进行。

第四章 森林火灾的扑救

第三十条 森林火警电话为12119。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森林火情,应当立即拨打森林火警电话。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立即核实情况,采取相应的扑救措施并将火情和扑救情况按规定上报。

第三十一条 发生森林火灾,当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刻赶赴火场指挥处置。

市、县(市、区)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启动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成立火灾现场指挥部,快速有效的组织力量,扑打明火、清理余火、看守火场,同时做好后勤保障。

现场指挥部应当及时疏散、撤离受火灾威胁的群众,做好火灾扑救人员的安全防护,避免人员伤亡。

第三十二条 森林扑火队伍由各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指挥调度。

调动县(市、区)森林火灾扑救队伍,由县(市、区)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决定。当地驻有武警森林部队的,由县(市、区)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决定调动,向市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报告;当地没有武警森林部队的,由县(市、区)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向市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申请调动。

第三十三条 发生森林火灾时,参加火灾扑救的队伍、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服从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做好扑救森林火灾工作。

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火灾现场及周边治安秩序、交通秩序,查处森林火灾案件。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人员、物资的运输及道路通畅。

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救护。

气象部门负责气象情况分析,设置火场移动气象台,及时提供火场气象数据,适时组织人工增雨。

通信部门负责保证现场通信畅通。

电力部门负责电力保障和线路运行安全。

第三十四条 因扑救森林火灾的需要,市、县(市、区)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可以采取开设隔离带、清除障碍物、应急取水、交通管制等措施。

因扑救森林火灾征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决定。

第三十五条 扑救森林火灾应当以森林防火专业队伍为主。不得组织残疾人、孕妇和未成年人以及其他不适宜人员参加森林火灾扑救。

第五章 灾后处置

第三十六条 森林火灾扑灭后,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调查,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调查报告,同时可以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对受灾情况进行评估。

第三十七条 扑火工作结束后,及时返还被征用的物资、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并依法给予补偿。

第三十八条 在扑救森林火灾中受伤、致残或者死亡的人员,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医疗保障、评残和抚恤;符合烈士条件的,按规定上报评定。对因森林火灾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给予基本生活救济。

第三十九条 森林火灾扑灭后,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恢复火烧迹地森林植被。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八条规定,尚未造成损失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20xx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个人处以10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侵害和毁坏森林防火设施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5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非法占用、干扰森林防火专用电台频率的,由无线电管理机构没收设备和违法所得;情节轻微的,可并处20xx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规定,未引起森林火灾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引起森林火灾的,责令限期更新造林,对个人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规定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4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用火、玩火引起森林火灾造成损失的,由其监护人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各部级、省级开发(度假)园区管委会,以及涉林街道办事处参照本条例执行。

森林法实施条例篇3

广西森林防火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和灾后处置。

第三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科学扑救、积极消灭的方针。

森林防火工作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将森林防火经费列入本级预算。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工作;建立专职指挥制度,确定专职指挥员负责提出森林火灾扑救方案,采取火场应急处置措施,协助灾后处置等工作。

森林防火区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成立森林防火指挥机构。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森林防火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承担本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财政、交通运输、卫生、气象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七条 森林防火区的森林、林木、林地经营单位和个人,按照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承担其经营范围内的森林防火责任。

森林防火区的村(居)民委员会按照森林防火责任,协助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第八条 森林防火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确定森林防火联防区域,建立联防机制和制度,开展联防工作。

第九条 森林防火实行重点监管县制度。根据自治区有关规定被确定为森林防火重点监管县(市、区)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督促整改,通报全区,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参加森林火灾保险。

各级人民政府和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劳动人事关系为所属的专业、半专业森林火灾扑救队伍成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鼓励森林防火区的村(居)民委员会、非国有林业经营单位和个人为所属的森林火灾群众扑救队伍成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以及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森林防火宣传工作,普及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和森林防火安全知识,增强全社会森林防火意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其经营范围内通过设置森林防火警示、宣传标志等方式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教育。

新闻、广播、电视、文化、教育、网络等单位和公共媒体应当配合做好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

每年3月和10月为全区森林防火宣传月。

第二章 森林火灾的预防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森林火灾发生特点编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森林防火区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制定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办法。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组织森林防火区的村(居)民委员会以及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制定扑救森林火灾的具体办法。

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指导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制定高火险居民区和重要设施周边等特定地块的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办法。

第十三条 自治区实行全年森林防火,每年9月10日至次年5月10日为重点森林防火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划定森林防火区和重点森林防火区,设定森林防火期和重点森林防火期,并向社会公布。

重点森林防火期内,预报有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的,以及春节、清明、三月三、重阳等森林火灾高发时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定森林高火险期,划定森林高火险区。必要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森林禁火令或者禁止林区野外用火通告,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对可能引起森林火灾的居民生活用火应当严格管理。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森林防火规划,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森林防火信息通讯系统、预警瞭望监测系统和阻隔系统;

(二)森林火灾扑救队伍配套设施、扑火设施、宣传教育设施和火源管理设施;

(三)森林防火安全通道和安全避险区;

(四)其他森林防火基础设施。

第十五条 在林区依法开办工矿企业、设立旅游区或者新建开发区的,其森林防火设施应当与该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在林区成片造林或者工程造林的,应当同时配套建设森林防火设施。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以及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对森林防火设施的维修、保护。

各类森林防火隔离带应当达到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鼓励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禁止破坏、挪用、拆除、侵占森林防火设施;禁止堵塞森林防火通道、阻碍开设森林防火隔离带。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森林面积、气候特点、森林火灾发生规律等实际情况组建专业森林火灾扑救队伍。

森林防火区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组建专业或者半专业森林火灾扑救队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引导森林防火区的村(居)民委员会以及非国有林业经营单位和个人组建森林火灾群众扑救队伍。

专业或者半专业森林火灾扑救队伍可以结合其他应急抢险救灾队伍组建,也可以就近与林场、自然保护区等合作组建。

专业、半专业和群众森林火灾扑救队伍应当配备扑救工具和装备,并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第十八条 鼓励森林防火区的村(居)民委员会以及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组建群众性森林防火协作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工作。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专业森林火灾扑救队伍、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国有森林公园等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配备指挥车、灭火水车等森林防火专用车辆。

森林防火专用车辆应当喷涂标志图案,安装警报器和标志灯具。

第二十条 在森林防火区从事林业、农业和其他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确定责任人和责任区,加强森林防火安全教育和管理,遵守森林防火制度,配合有关部门查处森林火灾案件。

在森林防火区进行生产、建设、勘察等活动的,应当与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明确各自的防火责任,并接受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铁路、公路的经营单位或者养护单位应当负责本单位所属林地的防火工作,并配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做好铁路、公路沿线森林火灾危险地段的防火工作。

电力、电信线路和石油天然气管道的森林防火责任单位,应当在森林火灾危险地段开设防火隔离带,并组织人员进行巡护。架设电力、电信线路和铺设石油天然气管道穿越林区的,业主单位、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进行安全检测检修,采取防火措施,消除火灾隐患。

第二十二条 在林区依托森林资源从事旅游服务的景区景点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清理经营范围内的道路两旁、活动场所周围的枯枝落叶等可燃物,设置森林防火警示、宣传标志。导游、讲解员和其他景区工作人员应当对进入林区的游客进行森林防火提醒、警示。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办公室和国有森林、林木、林地经营单位实行全年值班,重点森林防火期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值班人员的合法权益应当予以保障。

第二十四条 重点森林防火期内,当地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以及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森林火险预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急准备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降低森林火险等级。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森林防火区内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森林防火工作、防火设施建设与维护等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森林火灾隐患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下达森林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消除隐患。

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不得阻扰、妨碍检查活动。

第二十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森林防火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森林防火巡查。执行检查、巡查任务的人员应当佩戴专用标志。

重点森林防火期内,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重点森林防火区设立临时性的森林防火检查站,对进入林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森林防火安全检查,记录相关信息,并对其携带的火种和易燃易爆物品实行集中保管,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第二十七条 重点森林防火期内,重点森林防火区的县级、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组建野外火源管控队伍,负责对野外火源的巡查、报告和临时处置。

鼓励重点森林防火区的村(居)民委员会组建野外火源管控队伍,负责对野外火源的巡查、报告和临时处置。

第二十八条 森林防火期内,禁止在森林防火区野外用火。因防治病虫鼠害、冻害、造林炼山、烧荒、烧牧场等特殊情况确需野外用火的,应当向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野外用火的,用火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监管。用火单位和个人应当开设防火隔离带,并安排人员监管和看守;用火结束后应当检查、清理火场,严防失火。

经批准在毗邻其他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地区野外用火的,用火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用火时间、地点、类型和规模,告知毗邻地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毗邻地区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提醒当地有关单位和个人注意森林防火。

第三章 森林火灾的扑救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每年组织一次以上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演练。森林火灾扑救指挥人员应当熟悉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或者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办法。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公布森林火警电话。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森林火情,应当立即报告。接到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调查核实,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并按照规定逐级报上级人民政府和森林防火指挥机构。

发生森林火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立即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自治区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按照规定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并及时通报有关部门:

(一)国界两侧五公里以内;

(二)造成人员死亡或者重伤;

(三)威胁居民区、村庄或者重要设施;

(四)超过六个小时尚未扑灭明火;

(五)发生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重点生态公益林区等区域;

(六)火场跨越或者可能跨越县级以上行政区域;

(七)其他影响重大的森林火灾。

第三十一条 森林火灾扑救实行分级响应,快速处置。

发现火情后,当地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森林、林地、林木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迅速采取措施开展扑救。

火灾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根据需要迅速组织森林火灾扑救队伍扑救。

火灾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根据需要迅速调动森林火灾扑救队伍支援扑救。

设区的市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根据需要调集森林火灾扑救队伍支援扑救。

护林联防地区应当积极支援扑救。

第三十二条 发生森林火灾,县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启动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设立扑火前线指挥部,统一组织和指挥森林火灾的扑救。

上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根据火灾发生地扑火前线指挥部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报告的火场情况,派出工作组,指导当地开展森林火灾扑救处置工作。

第三十三条 扑救较大森林火灾、重大森林火灾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应当制定扑救方案,明确扑火任务、指挥员、队伍、战术和后勤保障等内容。必要时,可以将森林航空消防、外来支援队伍等纳入扑救方案。

第三十四条 扑火前线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森林火灾的现场扑救,其组成人员可以由当地森林防火指挥机构领导成员、专职指挥员、熟悉火场地形和林情的人员,以及森林防火专家组成员构成。

第三十五条 森林火灾扑救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及时疏散、撤离受火灾威胁的群众。

参与火灾扑救的人员,以专业、半专业森林火灾扑救队伍为主,当地群众为辅,不得动员残疾人员、孕妇、未成年人以及其他不适宜参加森林火灾扑救的人员参加。

没有安全转移路线,或者地形不清、火情不明的,应当在确保火灾扑救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实施火灾扑救作业。

第三十六条 森林火灾扑灭后,火灾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以及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火灾扑救队伍清理余火,看守火场,并经当地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检查验收,确保无复燃隐患后,方可撤离看守人员。

第三十七条 扑救森林火灾时,火灾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以及相关单位应当为火灾扑救提供必要的扑火用具、扑火装备用油、生活必需品、食宿、医疗卫生等后勤保障。

第三十八条 扑救森林火灾需要砍伐他人林木或者其他经济作物开设防火隔离带的,扑火工作结束后,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补偿。

第四章 灾后处置

第三十九条 一般森林火灾和较大森林火灾的原因、损失和责任分别由县级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和评估。

重大森林火灾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的原因、损失和责任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和评估。

第四十条 一般森林火灾和较大森林火灾信息分别由县级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向社会。

跨行政区域森林火灾信息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向社会。

重大森林火灾、特别重大森林火灾信息依据国家有关规定。

第四十一条 参加森林火灾扑救人员的误工补贴、生活补助以及扑救森林火灾所发生的其他费用的补偿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二)未按照规定对森林防火设施建设进行检查监督;

(三)发现森林火灾隐患未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

(四)未按照规定森林禁火令或者禁止野外用火通告;

(五)对不符合森林防火要求的野外用火等活动予以批准;

(六)未按照规定将用火时间、地点、类型和规模,告知毗邻地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

(七)瞒报、谎报或者故意拖延报告森林火灾;

(八)接到火情报告后,未及时组织扑救或者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九)不依法履行森林防火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破坏、挪用、拆除、侵占森林防火设施,或者堵塞森林防火通道、阻碍开设森林防火隔离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法赔偿损失,并对个人处5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森林防火期内未经批准擅自在森林防火区内野外用火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2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自20xx年10月1日起施行。

森林防火:火灾原因森林火灾的起因主要有两大类:人为火和自然火 :

(一)人为火包括以下几种:

1.生产性火源:农、林、牧业生产用火,林副业生产用火,工矿运输生产用火等;

2.非生产性火源:如野外炊烟,做饭,烧纸,取暖等;

3.故意纵火 :燃烧干草,燃放爆竹礼花等;

在人为火源引起的火灾中,以开垦烧荒、吸烟等引起的森林火灾最多。在我国的森林火灾中,由于炊烟、烧荒和上坟烧纸引起的火灾占了绝对数量。

森林法实施条例篇4

关键词 森林分类经营;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实施措施;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142-0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forest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introduced the measur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st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ore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forest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ecological forest;commercial forest;implementing measures;development proposal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就是按照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划分,从源头上调整林业发展结构,优化林业资源配置,使林业生产从以木材生产管理为主转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为主,以利用性采伐为主向经营性采伐为主转变。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在于着力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效益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形成以生态公益林为主导的森林生态系统发展格局,以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让林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不断提高林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1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必要性

1.1 是提升林业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

林业的特点是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生产实践中,这三者往往无法兼顾。如果直接体现了经济效益,就失去了其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很难直接体现经济效益。实行森林分类经营,能协调处理好林业三大效益的关系,可从根本上调整林业发展结构、优化林业资源配置。

1.2 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更有效的管理与保护

生态公益林追求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能直接表现为经营者,导致经营者投入产出不相符。实施分类经营,采取针对森林的生态公益功能的具体经营措施,实行森林效益补偿机制并由政府投入,使其不再成为经营者的负担,可以有效理顺经营者投入产出关系[1]。

1.3 使商品林得到有效管理与发展

商品林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经营目标。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可以为商品林开拓一个充分的发展空间,使商品林真正市场化,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并能吸引大量社会投资,调动广大林农、林业企业的投资热情,增加林业投入,也提高了林农和林业企业收益。

1.4 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实施分类经营对提高林地生产力、农民收入、林业综合效益,推进林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限的林地资源决定了不可能通过无限扩大经营范围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提高林地生产力和产出率,实施森林分类经营,使商品林实行集约经营,满足人们的经济需求,对生态公益林加强管护、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5 是转变林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条件

目前,为了追求绿化效果,大量造林还是通^政府行政手段干预,特别是生态公益林造林,这不利于调动林农的积极性,造林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后,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并与造林质量挂钩,商品林真正放开,实现自主经营。林农的收益得到了保障,可以有效调动林农造林积极性,真正转变林业发展模式,让林业主管部门走上提供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的发展轨道[2]。

1.6 可以有效降低基层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行政风险

林业行业本身属于粗放型行业,而制订的技术规程却过于细密,如《森林采伐作业规程》规定:主伐皆伐作业5%坡度以下不能超过30 hm2、6%~15%坡度不能超过20 hm2,这些规定在南方林区实际生产中缺乏可操作性,也与商品林经营者的自主经营不相符。并且《森林法实施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应用法律的几个问题的解释》指出:盗伐林木2 m3或滥伐林木10 m3以上属于数量较大、情节严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因此,林业部门工作人员涉嫌失职渎职工作风险很高。2008―2012年,广东省检察机关共查办林业系统渎职犯罪案件180人,是所有行政部门中被查办人员最多的,因而林业部门也成了渎职犯罪的高风险部门。另外,现在采伐工具较为先进、路网发达、运输方便,很容易出现超数量、超面积采伐,林业人员监督管理不到位,就可能涉嫌失职渎职。由于森林资源安全保护工作任务重、困难大,并时刻承担涉嫌失职、渎职犯罪的压力,所以目前基层工作人才流失严重。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后,政府适度放宽商品林经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生态公益林管护,可以有效保护基层林业队伍降低行政风险。

2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措施

森林分类经营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其实质是森林经营的集约化和细分化。因此,应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管理措施,制订有针对性的法律支撑和政策扶持,建立与森林分类经营相对应的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制度,制订相对应的森林经营方案和作业规程,实行不同的经营管理措施,管住、管好生态公益林,放开、搞活商品林,实现管护与放活的目标,而不是一刀切。

2.1 生态公益林

2.1.1 高标准高质量造林,确保成活率和保存率。一是因地制宜选择树种,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立地条件,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二是以封山育林、天然更新为主,采取全封、轮封等形式,采用混交、抚育间伐、人工促进更新等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三是严格更新造林验收监管,将责任落实到人,细分到山头地块;四是强化抚育措施,根据立地条件和树种有针对性地选择施肥、防病虫、防火等抚育管护措施。

2.1.2 加大投入,强化管护,不断提高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等级。一是强化政府的组织管理。生态公益林应按照社会公益性由国家和社会团体出资组织建设,通过宏观调控、政府主导,以总体功能最佳为目标,追求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营造的生态公益林,可以采取林场管理的组织形式,同时还可以积极引入造林承包、管护承包以及招投标等管理方式,以提高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效率。二是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是实施分类经营的核心政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经营权和收益权由集体转变为个人,林农对森林、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林地的使用权,拥有完全的处置权、收益权。林农种植桉树等速生丰产林或其他经济林的收入远比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高,很多林农不愿意将森林划入生态公益林。因此,只有提高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使广大林农得到真正的实惠,群众愿意将商品林调整为生态公益林,才能让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发展。三是加大投入,不断提升生态公益林功能等级。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护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主要用于管护抚育以及森林防火、病虫害监测等。要逐步改变现行的造林投入和管理方式,政府部门造林投入,应以生态公益林造林、改造提升生态功能等级为主,投入比例与造林质量考核挂钩,逐步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公益林功能等级。四是创新机制,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森林生态效益直接受益单位补偿为辅”的公益林补偿机制。水电、旅游、矿产等生态效益的直接受益单位,应从其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补偿。拓宽补偿资金渠道来源,建立异地补偿反哺机制,下游受益地区应该为森林生态效益给予相应合理的补偿[3]。

2.1.3 严格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考核,建立生态效能等级考核制度。一是对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能等级进行考核,科学考核、奖惩分明,对达到标准的给予一定奖励,对不合格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二是严格管护,各层次各方面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严格管护,提高工作绩效。

2.2 商品林

商品林的发展受市场经济制约,所以要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和管护,自负盈亏,并由由各经营者自主决定采伐方式、采伐年限。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承包、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由各经营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产业化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实现单位面积林地的产出率最大化,促进商品林走向市场化、集约化、基地化、林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真正达到“搞活商品林”的目的,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和干预,也不宜采取严格的计划与目标去控制和考核,而应完全由企业根据市场发展做出选择。

3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建议

3.1 修订《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关于法律责任的认定

根据当前社会法制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修订《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关于法律责任的认定,适当提高责任认定标准。林业各项方针政策最终都要通过基层林业工作人员落实到村、户和山头地块,工作十分繁重,目前的法律责任认定标准偏低,基层林业工作人员很容易出现失渎职犯罪。因此,应切实有效保护基层林业队伍的安全,让他们可以安心工作。

3.2 制订分别针对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的采伐作业规程

目前的《森林采伐作业规程》并没有区分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议根据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制订相对应的采伐作业规程,管严生态公益林,适度放开商品林。对商品林的采伐按面积控制,将采伐作业规程适当放开,不再细化。

3.3 科学规划,循序渐进,逐步调整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比例

以肇庆市为例,目前肇庆市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30%,比例偏低,应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生态公益林发展作出科学规划,提高生态林比例,降低商品林比例[4]。

3.4 调整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是工作的方向标,应区分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生态公益林追求生态效能,商品林追求经济效益、满足社会需求,两者追求目标不同,沿用同样的考核标准不利于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有效发展,更会掣肘速生丰产林的发展,严重挫伤林农、林业企业投身林业的积极性。

尽管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矛盾,但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是提升林业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转变林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条件,是一项涉及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经济政策、管理措施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 参考文献

[1] 张敬文.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171.

[2] 谭开湛.对林业分类经营的几点认识[J].云南林业调查规划,2000,25(2):13-16.

[3] 唐瑞德,张燕.结合陕西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谈森林的分类经营[J].陕西林业科技,2000(3):15-21.

森林法实施条例篇5

关键字:林业能力法制建设和谐发展

一、林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林业行政能力角度看,林业部门主要存在机构组织结构、林业法制建设和科学技术应用这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林业行政能力的正常发挥。

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跟不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越位、错位和缺位同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界面过宽,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2)是职责不到位,应由林业行政部门履行的职责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3)是职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不作为、乱作为。4)是责任泛化,模糊了责任主体。

2、机构设置不合理1)机构的设置和精简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科学性、法制性。我国的行政机关虽然经历了5次机构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2)机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机构设置考虑上下对口、照顾现实多,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少;分工过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造成各自为阵、多重管理或管理真空。

3、机关运作不规范近几年,各级各部门都制定了一些工作制度、办事指南,并推行了政务公开,但是在林业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在曰常审批办事中,往往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规范和审批标准,办事机构和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潜规则”常常起关键作用;传统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思维模式仍然影响着实际的运作。

4、行政成本意识淡薄目前我国的运行成本处于历史高位,缺乏成本意识还表现在,“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做事“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思想仍然左右着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式。

5、管理方式、手段落后在管理方式上,主要表现在重事前审批、轻曰常管理,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忙于繁琐的行政审批。

6、林业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我国现行林业法规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森林法规和与林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组成,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的林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也还有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作进一步修改。

二、精心打造高效的林业行政机构

决策科学、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效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基本角色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是责任、法治、服务、透明、高效的统一体,是实现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的基础。建设效能不是一项单纯的政治任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观念、体制、管理模式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精心打造起来的,实质上是全方位的==再造工程。就林业部门而言,要建设高效的运行机制,应该从林业的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意识建设等方面入手。

1.切实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确保林业机构高效运行,首先,必须严格行政管理边界,即凡属市场行为或法律管辖范畴的事务,都通过市场法则和法律的途径予以解决。其次,借分类经营之机,将现有企业与原投资或主管单位彻底剥离,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家”,放开企业手脚,把其推向市场。

2.合理设置林业组织机构

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法制化、规范化的原则,进一步改革现行林业机构,系统、科学地设置办事部门,厘清部门职责,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清理、压缩并严格控制各类非常设机构,切实发挥现有职能机构和工作体系的作用。要按照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明确执法主体,解决政、事不分的问题;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合理调配行政审批事权调整后的人员编制。

3.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首先要从加大行政文化建设入手,提高林业职工的服务和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是要强化林业意识,提高林业社

4.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引进竞争机制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在组织内部建立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建立相关市场的监管构架,制定公正、公开、透明的程序、规则,制订并强制实行林务公开制度,提高林业行政事务透明度,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

三、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建设现代化林业

将当今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及时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发展先进的林业生产力,全面提高林业发展速度,实现林业现代化。

1.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要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现代化,并以此为契机,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整合共享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移动通讯、远程办公等,改进办文、办会、办事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要以门户网站为政务信息、网上办事服务的总平台,通过内网改造和业务系统建设,逐步构建全天候、一站式的“电子”,从而极大地提升林业行政效能。

2.科技兴林,建设发达的大生态产业体系转变观念,加强高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将当今先进成熟的高新技术迅速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林业法制建设

林业政策是林业战略理论的实践,林业法规则是林业政策具体应用。因而,林业政策法规建设只有在先进的林业战略理论指导下,才能使林业活动符合林业客观规律,实现林业高速发展。

1.森林法的修改对现行所有的有关森林法律法规进行清理,简化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并入森林法或者森林法实施条例。例如,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中的要点是条款并入森林法,将其中的详细规定并入森林法实施条例。

2.森林法实施条例修订细化林业许可制度,细化林业调查规划管理、林业工程建设管理监督、林业职工岗位责任制管理与监督等条文,增加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管理内容,将所有森林公园和所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纳入林业管理。

森林法实施条例篇6

关键字:林业能力,法制建设,和谐发展

一、林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林业行政能力角度看,林业部门主要存在机构组织结构、林业法制建设和科学技术应用这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林业行政能力的正常发挥。

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

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跟不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越位、错位和缺位同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

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界面过宽,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

2)是职责不到位,应由林业行政部门履行的职责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

3)是职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不作为、乱作为。

4)是责任泛化,模糊了责任主体。

2、机构设置不合理

1)机构的设置和精简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科学性、法制性。我国的行政机关虽然经历了5次机构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2)机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机构设置考虑上下对口、照顾现实多,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少;分工过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造成各自檎蟆⒍嘀毓芾砘蚬芾碚婵铡

3、机关运作不规范

近几年,各级各部门都制定了一些工作制度、办事指南,并推行了政务公开,但是在林业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在曰常审批办事中,往往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规范和审批标准,办事机构和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潜规则”常常起关键作用;传统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思维模式仍然影响着实际的运作。

4、行政成本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的运行成本处于历史高位, 缺乏成本意识还表现在,“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做事“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思想仍然左右着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式。

5、管理方式、手段落后

在管理方式上,主要表现在重事前审批、轻曰常管理,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忙于繁琐的行政审批。

6、林业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

我国现行林业法规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森林法规和与林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组成,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的林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也还有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作进一步修改。

二、精心打造高效的林业行政机构

决策科学、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效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基本角色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是责任、法治、服务、透明、高效的统一体,是实现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的基础。建设效能不是一项单纯的政治任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观念、体制、管理模式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精心打造起来的,实质上是全方位的再造工程。就林业部门而言,要建设高效的运行机制,应该从林业的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意识建设等方面入手。

1.切实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确保林业机构高效运行,首先,必须严格行政管理边界,即凡属市场行为或法律管辖范畴的事务,都通过市场法则和法律的途径予以解决。其次,借分类经营之机,将现有企业与原投资或主管单位彻底剥离,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家”,放开企业手脚,把其推向市场。

2.合理设置林业组织机构

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法制化、规范化的原则,进一步改革现行林业机构,系统、科学地设置办事部门,厘清部门职责,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清理、压缩并严格控制各类非常设机构,切实发挥现有职能机构和工作体系的作用。要按照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明确执法主体,解决政、事不分的问题;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合理调配行政审批事权调整后的人员编制。

3.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首先要从加大行政文化建设入手,提高林业职工的服务和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是要强化林业意识,提高林业社

4.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引进竞争机制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在组织内部建立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建立相关市场的监管构架,制定公正、公开、透明的程序、规则,制订并强制实行林务公开制度,提高林业行政事务透明度,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

三、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建设现代化林业

将当今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及时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发展先进的林业生产力,全面提高林业发展速度,实现林业现代化。

1.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要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现代化,并以此为契机,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整合共享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移动通讯、远程办公等,改进办文、办会、办事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要以门户网站为政务信息、网上办事服务的总平台,通过内网改造和业务系统建设,逐步构建全天候、一站式的“电子”,从而极大地提升林业行政效能。

2.科技兴林,建设发达的大生态产业体系

转变观念,加强高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将当今先进成熟的高新技术迅速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林业法制建设

林业政策是林业战略理论的实践,林业法规则是林业政策具体应用。因而,林业政策法规建设只有在先进的林业战略理论指导下,才能使林业活动符合林业客观规律,实现林业高速发展。

1.森林法的修改

对现行所有的有关森林法律法规进行清理,简化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并入森林法或者森林法实施条例。例如,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中的要点是条款并入森林法,将其中的详细规定并入森林法实施条例。

2.森林法实施条例修订

细化林业许可制度,细化林业调查规划管理、林业工程建设管理监督、林业职工岗位责任制管理与监督等条文,增加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管理内容,将所有森林公园和所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纳入林业管理。

只有建立结构合理、决策科学、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林业组织机构,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决定精神,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发图强,才能把我国林业推向快速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森林法实施条例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紧紧围绕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减少一般火灾的发生目标,不断创新森林防火宣传形式,努力推进全区森林防火宣传工作再上一个台阶,为全区森林生态建设安全,实现森林重庆作出新贡献。

二、宣传内容

(一)广泛深入宣传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重庆市森林防火条例》和“区人民政府关于森林防火的通告”、区人民政府的“森林防火禁火令”,提高全民的森林防火意识。

(二)宣传普及森林防火基本常识和扑救森林火灾的安全避险知识,提高防范和扑救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

(三)开展森林防火先进典型、森林火灾典型案例的宣传,树立森林防火先进,警醒林区单位和个人违规用火行为。

(四)大力开展文明祭祀宣传,倡导文明祭祀新风。

三、宣传形式

(一)科普宣传。根据《重庆市森林防火条例》规定,每年3月为全市森林防火宣传月,结合3月26日第17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有针对性地组织、协调当地教办联合在中小学校开设森林防火课,开展以森林防火为主题的竞赛活动,普及森林防火常识。

(二)媒体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登载、播发森林防火文章、短语、森林火险预报等,做到电台有声音,电视有图像,报纸有文章。

(三)网络宣传。充分利用楼宇广告、通讯网络、手机短信编发森林防火公益广告,宣传森林防火。

(四)社区宣传。广泛组织林区社会单位、企业,落实森林防火宣传责任,采取张贴森林防火通告,书写森林防火标语,发放护林公约,森林防火告知书,出动宣传车,设置宣传站等形式宣传森林防火。

(五)集中宣传。通过农村赶场天、召开会议、在林区主要道路口设置防火检查站等,加强对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重庆市森林防火条例》的宣传、森林防火常识和扑救知识的宣传,让社会各界人士、经营单位了解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四、宣传时间

森林防火宣传是一项全年性的工作,区上确定,3月为全区森林防火重点宣传月。各乡镇、街道及区级相关部门和林区企业单位,在1月至5月,7月至10月森林防火期内,特别是3月份,要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森林防火、参与森林防火、支持森林防火工作。在此基础上,突出抓好森林防火关键时段的森林防火宣传工作。

五、措施及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森林防火工作责任重大,宣传工作是关键,是预防森林火灾的第一道屏障,做好宣传工作是《森林防火条例》赋予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各级领导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宣传工作,确保森林防火宣传工作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森林法实施条例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四求先行”的大局,深入落实“四用发展”的要求,依照市森林防火试点工作总体方案,按照《森林防火条例》、《市区处置森林火灾事故应急预案》规定,围绕防火责任、火源管理、队伍建设、设施建设、扑火指挥、扑救战术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在全镇组织推广开展森林防火试点工作,通过森林防火试点的推广,全面提升我镇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能力建设,促进我镇森林防火工作上新台阶,确保森林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和健全森林防火责任体系

按照《森林防火条例》规定,进一步建立和规范“六条线”森林防火责任制。

1、健全和完善森林防火责任制。依照《森林防火条例》有关森林防火职责的规定,制定镇村两级政府责任书,规定每年年初镇村两级分别召开森林防火工作会议,镇政府与村分别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明确规定镇党政领导包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山头地块的野外火源“三包”管理机制和经济奖罚措施。

2、健全完善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责任制。明确政务办、农业服务中心、纪委、社会事务办、财政所、中小学校、卫生院、派出所、供电所等部门森林防火职责,制定森林防火责任书。

3、建立森林、林木、林地经营单位和个人森林防火责任制。由镇政府组织辖区内森林、林木、林地经营单位(包括林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按照《森林防火条例》规定的责任制、责任区、责任人以及加强设施、设备建设的要求,全面落实防火责任。森林林木、林地经营个人与村委会签订责任状。

4、建立村级护林员防火责任制。严格选聘村级护林员,健全森林管护各项规章制度,镇人民政府与村护林员签订防火责任书,全面落实护林员巡山护林、火情报告、宣传教育、火灾扑救等保护森林资源的职责。

5、建立森林防火责任实施检查考核制度。制定森林防火责任书执行情况检查考核办法,规定考核内容、方法、程序、评定及奖惩;按照《森林防火条例》的要求,修订森林防火责任追究制度,实现森林防火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次年1月20日前,镇政府负责对各村委会及村护林员进行考核,并将开展对村委会和村护林员考核工作情况。

(二)完善野外火源管护机制

一是建立森林防火宣传机制。制定森林防火宣传工作方案,重点从宣传教育的时机、内容、形式、手段、组织方式以及多部门合作等方面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在各村的村道或进山路口设立森林防火警示宣传牌;在每个村人口集中区设立森林防火宣传栏,用于张贴森林火险预警信号标志和禁火令等;在林区道路、易燃性高林分、重要坟场设立宣传警示标志。

二是全面推行“六个100%”野外火源管理制度。即所有农户要100%与村民委员会签订野外生产性用火责任书;防火期内护林员100%在岗在位巡山护林;高火险时段,巡山管护100%覆盖林地;林区农事和林事生产性用火要100%执行用火许可证制度,并签订野外生产性用火安全责任书;林区的聋、哑、痴、呆、精神病人要100%落实监护人责任,对外来的可疑残障特殊人员要及时进行监控和送离;对偏远地区的山中墓主、山边田主、进山业主、寺庙“住持”实行100%实名登记。

三是建立高森林火险预警响应机制。按照《省森林火险预警警报响应主要工作内容及一般程序》和《市森林火险预警响应状态实施细则》的要求,逐级进行细化规范。

镇级响应:⑴镇召开会议部署执行禁火令,启动镇应急预案;⑵镇扑火队进入戒备状态;⑶召开护林员会议,部署巡山工作;⑷监管痴呆傻等特殊人员;⑸张贴禁火令,将高森林火险预警信息传达到村;⑹镇包村工作队组成巡查组查禁火源。

村级响应:⑴村委会将禁火令传达至每家每户;⑵村委会组织警示与巡山;⑶通知村级扑火队员做好扑火准备;⑷村级护林员见到烟火第一时间向村主干、镇包村干部及镇林业站报告,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置。

四是完善农田林缘可燃物计划烧除的组织与实施机制。森林防火指挥办公室从计划烧除区域、责任单位、用火审批程序、用火规程、烧除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烧除计划,把好申报、审批、实施、保障等各个环节,各村要按照镇制订的烧除计划任务,严格执行,抓好落实。

五是健全野外火源检查的组织与实施机制。对野外火源检查进行分类梳理与规范,从人员分工、检查方式、处罚实施切入,形成操作性强的“三查”机制。一是日常巡查制度。护林员每天必须坚持进行护林巡查,每周进行二次全面巡山,做好巡查记录,发现带火种上山立即没收,发现野外生产用火立即制止,发现野外火点及时报告并积极扑救。二是重点时段督查制度。在春节、清明、冬至、重阳等重大节日,对落实野外火源管理情况进行督查,对扑火队伍待命情况进行点验,对护林员巡山情况进行抽查,对没有落实野外火源管理的村将进行通报,对没有履行护林合同的护林员坚决给予“一票否决”。三是重要部位严查制度。由镇党政领导、包村干部、林业站等人员组成检查组,在每年的春季防火期、秋冬季防火期及高森林火险等级时段,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火灾隐患大排查活动,重点排查垃圾焚烧场、易燃易爆点、寺庙旅游景点、重要坟场等处的森林防火措施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发出整改通知书,责成隐患单位、经营者限时整改,不按时整改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罚。

(三)推进森林火灾扑救队伍建设

一是统一装备标准。1、镇扑火队装备如下:①挂包1个/人(内装手套1双、手电筒1把);②水壶:1个/人;③柴刀:1把/人;④扑火头盔:1顶/人;⑤扑火服:1套/人;⑥胶鞋:1双/人;⑦二号扑火工具:1把/人;⑧风力灭火机:3台/队;⑨对讲机:3部/队;⑩高音话筒:10部/队。2、各行政村扑火队要装备如下工具:①挂包1个/人(内装手套1双、手电筒1把);②水壶:1个/人;③柴刀:1把/人;④二号扑火工具:1把/人;⑤高音话筒:2部/队。

二是统一组织演练。防火期到来时,组织各村扑火队伍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和进行扑火演练。

(四)强化扑救组织指挥体系

按照《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关于加强森林火灾扑救指挥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不断完善扑救森林火灾指挥体系的建设。

一是完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体系。根据新修订的《森林防火条例》,修订完善镇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各村按照镇应急预案,依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办法。

二是落实指挥场所建设。镇将按照《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关于加强森林火灾扑救指挥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及《省森林防火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管理规定》规定配备台式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便携式电脑、扫描仪、对讲机、全球定位系统(GPS)、投影设备、高倍望远镜等必要的设备。购置反盗警报器、灭火器、资料柜等,建立扑火装备储藏室和扑火资料档案室,完成镇指挥场所或值班室的建设。

三是明确指挥编成和指挥程序。按照区、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的有关规定,制定扑火指挥编成和各自的职责,明确火灾扑救的指挥程序,并在每年组织一次指挥演练,确保灭火作战高效指挥。

(五)加强镇村两级森林火灾扑救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1、规范储备库建设标准。镇政府建设扑火器材储备库1间,面积20平方米。村要建设扑火器材储备库1间,面积20平方米;

2、规范物资储备标准。镇储备库储备对讲机5台、油锯2部、风力灭火机3台、二号扑火工具100把、柴刀30把、劈刀30把、斧头15把、灭火弹100颗、水枪10支、高音话筒8个等。村储备库要储备二号扑火工具30把、柴刀10把等。

3、规范储备库管理制度。建立和规范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镇、村两级森林火灾扑救应急物资的日常管理,确保应急需要。

(六)大力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建立林带建设与造林工程“四同步”(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的机制,改善防火林带树种结构,积极引导林农营造经济林带和油茶林带,达到林火阻隔体系建设和农民群众致富双赢的目的。全镇每年新建生物防火林带5-10公里,每年抚育生物防火林带5-10公里。

(七)开展森林火灾扑救战术研究。各村扑火队伍根据所辖区域内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和地形、植被、气侯以及扑火队伍状况,从受理任务、接近火场开展扑救、装备使用、各种火势的扑救方式、看守与清理火场等五个方面剖析典型案例,研究扑救森林火灾战术战法,不断提高扑火效能。

三、推广森林防火试点工作范围

在全镇有林村同时全面铺开。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10月上旬):深入动员,精心部署。结合我镇的实际,认真梳理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进行动员部署。相应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全面启动。

第二阶段(10月中旬—11月):组织实施,深入开展。各村按照实施方案和工作步骤,认真组织实施,固强补弱,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阶段(12月):总结成果,推广经验。12月下旬总结工作开展情况,并把开展情况分别向镇森林防火办公室报告。

五、工作方法

(一)工作应按照“分级组织、上下联动”的原则实施。森林防火工作由镇森林防火指挥办公室、林业站具体指导,各村负责组织实施,形成以下为主、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防火工作应采取“三先三后”方法开展。即先梳理(存在问题)后研究、先研究后开展、先总结后推广。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征求基层一线村干部和广大林农的意见,总结各地森林防火工作经验和教训,分析梳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完善防火工作。各村要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广应用成功的经验做法,注重总结提升,推动工作开展。

(三)防火工作应全面而有重点。要按照“急需先干、成熟先行、逐步完善”的原则,有条不紊、全面铺开。认真对照方案要求,分项实施,成熟一项,实行一项,确保森林防火工作取得成效。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从推动科学发展,提高对防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抓好组织实施。一是各村要成立领导小组。由各村主任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按照防火工作的具体要求,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落实经费保障,确保物资、库房、装备等建设资金的筹措,争取全面完成本项工作。

(二)强化指导监督,加强信息沟通联系工作。各村指定专人负责,实行月报告制度,及时报告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于每月日前将推广试点工作开展情况书面上报镇森林防火指挥办公室。

上一篇:落实措施范文 下一篇:保护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