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范文

时间:2023-11-29 08:22:52

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篇1

我受县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平阴县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年计划草案的安排意见,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县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思路,围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平阴,突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狠抓节能减排,加强城镇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圆满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6.3亿元(预计,下同),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65.5亿元,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25.8亿元,增长16.4%。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一)发展方式积极转变。三次产业构成由20*年的15.2:61:23.8调整为14.1:61.6:24.3。从产业内部结构看,农业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畜牧、蔬菜、林果、玫瑰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4.2%;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推进,机械装备、医药化工、食品加工、水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利税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均超过80%;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4亿元,增长16.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1%。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家,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3%。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万元GDP水耗下降5.7%,万元GDP电耗下降2.9%,规模以上工业重复水利用率达到95.5%。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7.5%,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4311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3892.8吨以内。

(二)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8家,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利税21.7亿元、增加值56亿元,分别增长17%、20%和21.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65%,提高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4亿元,增长17%,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为69%。金融实力有所提升,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3.7亿元,分别增长5.7%和28.1%,存贷比达到55.1%。

(三)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5亿元,增长20.2%,投资率达到50.3%,拉动全县经济增长9.3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一产投资3.9亿元,二产投资37.2亿元,三产投资12.4亿元,分别增长27.3%、19.1%和21.3%;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去年的7:70.1:22.9调整为7.3:69.5:23.2。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伊利日产250吨冷饮生产、海川炭素炼钢用炭电极、福胶机械加工等14个工业项目年内竣工投产。外向型经济势头良好,实际利用外资314万美元;引进内资24亿元,增长16.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4.9%。出口创汇完成1.86亿美元,增长16%,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亿元,增长16%,拉动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

(四)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锦东新区,函山路、锦东大街等主干道路建设基本完成,职教中心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劳动力市场、路政征缴大厅、农林服务中心、教师公寓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玫瑰湖湿地公园,编制了核心区详细规划,开展了400余亩地上附属物清理工作。县城片区改造扎实推进,原针织厂、锦源居、外贸公司等重点片区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县城片区开展了土地整理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安城片区、孝直片区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为招商引资搭建了新的平台。济菏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20国道拓宽改线工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拆迁工作全面展开,平阴开始融入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新的成绩,硬化道路通村率达到99%,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进展顺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城乡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全面完成综合整治任务。

(五)各项改革稳步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进展快速,体育中学整合基本完成。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出台了平阴县政府投资项目签证管理、资金管理和审计监督等三个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暂行配套办法。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粮油购销企业改革逐步完善,商业、供销、物资系统所属企业改革进入扫尾阶段,乡镇村办集体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医疗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在所有乡镇医院实施了药房托管。

计划经济篇2

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进一步处理好自身发展与服务全国的关系,进一步处理好提升城区功能与增强郊区实力的关系,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处理好人口、产业、基础设施、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进一步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注重全面统筹协调,全力推进十二项重点任务,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第五章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继续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按照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以信息化为基础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物流、文化等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以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为载体,集聚高端人才,加强综合集成,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提升服务业的规模与能级。

重点发展金融业。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体系。按照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有效方式,优化整合地方金融机构,引进和组建新兴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积极促进金融衍生品、保险和再保险、离岸金融、债券等市场和业务发展,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和完善资本、货币、外汇、期货、黄金和产权市场建设。加强托管、交易、清算结算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融市场之间的连通互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继续建设金融安全区。积极发展金融辅助产业,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重点发展金融业

重点发展物流业。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依托*、航空港及铁路、公路网络,促进国际中转物流发展,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积极培育现代物流服务市场,构建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完善*、*、*和*等物流基地的服务功能。促进物流技术的标准化和物流信息化应用。

重点发展物流业

重点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建设相对完善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体系,大力促进科技、创意与文化融合发展,加大开放和创新力度,着力促进文化休闲娱乐业、创意和时尚、印刷包装等产业发展。以网络动漫、影视传媒等为突破口,建设一批各有特色的数字文化内容产业基地和园区,加快文化功能区域和核心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竞技表演等行业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左右。

积极发展会展旅游、专业服务、社区服务等产业。培育国际会展品牌,发展都市特色旅游产品,建设若干大型旅游基础设施,推动会展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广告、经纪等专业和中介服务业。拓宽社区服务业发展渠道,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扩大就业。

稳定发展商贸、房地产等产业。大力发展批发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新型商贸业态,调整和优化商业布局结构,加快推动郊区、社区、交通枢纽型商业发展,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发展房地产业,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优化供给结构,保持适度规模,加强交易秩序监管,保持房地产价格基本稳定,延伸发展房地产服务,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大产业、大项目和大基地建设,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从发展中调整向发展中提高的转变。

着力提升汽车、装备等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汽车产业,以形成自主品牌汽车生产能力为突破口,推进新能源汽车开发和生产,发展以汽车电子为核心的关键零部件产业,促进汽车金融、租赁、体育和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攻关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核电成套设备、F级燃气轮机等电站设备,进一步提升数控机床、微电子装备、轨道交通设备、煤液化制油装备的国产化水平。

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

超大型装备。形成核电、水电等大型电力设备、超大型装备及零部件的极端加工能力,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和轨道交通车辆的制造能力。

大型船舶。*形成年产800万载重吨以上,拥有多品种、系列化、标准化船型,世界级现代化造船基地。

航空航天。推进支线飞机研发、制造,开展干线飞机国际合作,加快通用直升机的规模制造。在应用卫星、运载火箭等领域形成若干产业群。

汽车研发。建设*汽车工程研究院。逐步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车身、整车和发动机自主开发能力。

集成电路与数字显示。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研发中心、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和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

生物技术与医药。推进人源化单抗、治疗性疫苗等创新药物产业化;重点支持血液筛查系统、新型诊断试剂、组织工程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制。

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等战略产业。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重点推进基于中药先导物的创新药物、诊断试剂与基因工程疫苗的自主创新,在介入治疗器械和数字影像设备方面实现自主设计能力的突破,加快生物技术在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攻关光伏产业和风能等装备和材料,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半导体照明材料、节能建筑材料等新材料产业。船舶制造业,重点突破LNG(液化天然气)船舶和海上浮式储油装置的技术瓶颈,实现船舶大型曲轴等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开发。航空航天产业,大力推进新支线飞机研制,积极发展航空维修业和民用飞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航天产业发展。支持发展军民兼容产品。

优化发展钢铁、石化等基础工业。要按照完善规划、调整结构、集约发展的要求,钢铁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造船用钢、不锈钢、碳钢、特种钢等领域的精品钢材;石化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延长产业链。

(三)以信息化为基础提升产业能级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和融合发展。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提升产业和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围绕金融、物流、文化等服务业发展方向,以信息技术支撑服务手段多样化、服务产品个性化,以及服务范围拓展和服务效率提升。围绕汽车、装备、造船等制造业的能级提升要求,以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和优化工艺流程为重点,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创新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以研发设计、自主品牌建设为重点,加快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等关键技术研发及核心产业发展,建设和完善软件开发测试、无线通信等公共开发平台,大力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汽车电子、数字音视频、互联网内容服务等产业发展,尽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四)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促进产业优胜劣汰。按照国家鼓励、允许、限制和淘汰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要求,结合*实际,积极壮大优势产业、稳定发展均势产业、加快淘汰劣势产业。支持符合城市发展方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参与和发起制定行业标准。促进均势产业保持和创造就业岗位,在稳定发展中优化调整。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技术、用地、能耗、排放、效益等标准,严格市场准入,主要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依法淘汰高耗能、高耗水、占地多、低效率、污染重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

大力实施自主品牌战略。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一批拥有知名品牌、核心技术、主业突出、综合集成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分工协作,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要振兴、引进、培育和保护知名品牌,努力将*建成品牌孵化培育中心、品牌集聚辐射中心和品牌交易运作中心。增强“老字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连锁经营能力和品牌营销能力。

(五)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布局

着力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心城区要进一步吸引国内外各类服务机构,完善高端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工业建筑,规划建设一批知识密集、多元文化、充满活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郊区要推进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生产业集聚区。

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基本建成国际汽车城、精品钢铁基地;加快*化学工业区、部级微电子产业基地和生物医药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临港新城装备产业基地和*船舶工业基地建设。继续推进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加快*等传统工业集中地区的改造、调整和转型。加快工业向部级、市级工业园区集中。到2010年,市级以上工业区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以上。

六大产业基地

第六章着力构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城市创新体系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知识创新为基础、技术创新为重点、制度创新为保障、科技中介服务为纽带的城市创新体系,知识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聚焦自主创新关键领域

着眼国家战略,立足*优势,围绕构建健康*、生态*、精品*、数字*等战略需求,实现有限领域重大科技创新的突破。

努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紧密结合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强“部市合作”和“院地合作”,在生物与医学、物理与信息、材料与化学、海洋与环境、航空航天等领域,攀登科技制高点。建设和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部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到2010年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总量达到50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达到90个。

加快提高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眼于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现代装备、交通运输、新能源等领域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坚持开放式创新,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更好地结合起来。组织开展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电子标签、平板显示、创新药物、半导体照明、氢能和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民用航空航天等战略产品的研发,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自主创新关键领域示意图

优化创新基地布局。深化“聚焦张江”战略,推动*、*知识创新区和松江大学园区建设,实现园区、校区和社区联动发展。建设一批综合性、示范性的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推进科技世博园、智能新港城、崇明生态岛建设。探索新的研发机制,整合科技资源,建设生命健康等创新基地。

(二)构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按照市抓实力、区抓活力、企业抓动力的要求,形成全市创新创业的强大合力机制。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到2010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市研发投入比例达到65%以上。完善国有企业考核机制,考核重心从资产保值增值向自主创新能力和资产长期收益能力转变,重点产业集团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要逐步达到5%以上。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地方科技攻关项目申报和实施。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鼓励外资研发机构技术创新成果实施本地化和产业化。

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鼓励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完善科教兴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运作机制,建立市场化的筛选、投入、评估和退出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组织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逐步建立开放式学科发展体系。

(三)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施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专利、商标、技术秘密等管理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发展知识产权交易、专利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强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工作。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好政府各类科技攻关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向关键领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倾斜。完善创新载体公开招标制度。继续做好研发、人才、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多种形式技术中介服务模式,形成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加快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促进科技成果流动扩散和转化。

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切实加强科普工作。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网络和功能,到2010年全市专业科普场馆达到40个,科普教育基地达到200个

主要专业科普场馆布局

(四)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加强人才培养、开发和使用。着力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加强对领军人才的教育、培养和使用,加快培养一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大力推进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实施各类人才培训工程,造就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队伍。到2010年每万人中研发人员达到45人,全市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5万人左右,常驻*的境外专家达到15万人,各类归国留学人员达到8万人。

完善激励人才发展的制度。健全人才选拔、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形成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规范人才市场管理,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第七章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按照建设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要求,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节约优先,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政策引导和法制建设,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

物排放,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围绕重治本、重机制、重实效,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一)加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土地资源需求调控和管理,实施和完善批项目、核土地制度,严格限制不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用地,稳步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合理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以轨道交通站点和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为重点,加快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节能降耗。采取强有力措施,严格限制耗能高、效益低、污染重的项目发展,分阶段强制淘汰明显高于同行业能耗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强制进行用能设备节能改造;新建建筑要严格实施国家规定的节能50%的设计标准,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大型公共建筑使用分布式供能系统和太阳能利用设施;推进交通节能。加强节水管理。对高耗水行业实行计划用水管理,推广节水型设备和器具,进一步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失率,推进中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较“十五”期末下降16%。推进节约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逐年提高新建住宅全装修的比例,推进包装减量化,逐步减少或取消一次性用品。

(二)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

市级以上工业区和六大产业基地内企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化工、冶金、纺织、医药等重点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试点。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重点推进汽车、家电、轮胎等大件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进一步提高高钙粉煤灰、电厂脱硫灰渣和废弃混凝土的综合利用能力。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推进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扩大商品有机肥使用面积。

(三)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技术支撑

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加快建立反映供求和稀缺程度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制定资源消耗评价标准,建立建设项目的土地占用、能耗、水耗、污染排放综合评价制度。制定和落实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财税政策。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创建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循环经济园区和企业。各类教材要增加资源节约的教育内容,继续组织好各类宣传活动,倡导理性消费,形成节约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

着力提高水环境质量。加快完善中心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升级改造竹园、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基本完成污水西干线改造工程,建成污水三期工程和竹园第二污水处理厂,初步建立污水处理设施与收集管网相配套的郊区污水处理体系。以截污治污为重点加快推进河道整治工作,完成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巩固和提高中心城河道整治的成果,加快推进郊区河道治理,进一步改善郊区河道水质。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按照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十五”期末减少35%的目标,以燃煤电厂烟气脱硫为重点,有效控制煤烟型污染。建设基本无燃煤区和烟尘控制区。强化对各类扬尘污染源的规范化管理。实施更严格的青浦等一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开展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及资源化利用工作。。

环境保护和治理主要目标

全面加强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强化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创建市容环境示范区域、规范区域和达标区域,加强市容环境管理难点和顽症治理,继续推进中心城架空线入地工程,确保以良好的市容环境迎接世博会的召开。

继续推进吴泾等工业区环境整治。加快建设和完善工业区污染治理设施,在有条件的工业区实行集中供热。开展环保重点监管企业达标治理,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完善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体制机制。加强环保执法和监管,完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五)加强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

完善城乡一体的绿化系统。加快生态绿化建设,推进绿化布局的系统性、均衡性,建设世博园区配套绿化项目,中心城以完善***“一纵两横”生态走廊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公共绿地建设,推进郊区试点城镇绿化建设,重点建设辰山国家植物园、东滩国家湿地公园、海湾国家森林公园等,有序推进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等林业建设。到201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

加强自然生态和海洋生态保护。以*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继续强化生态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金山三岛、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和水源地等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强郊区自然村风貌保护。加强外来物种的安全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测管理,发展海洋经济。

第八章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

按照规划布局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良好、人文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加强的要求,努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郊区。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加快推进“*”,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初步形成城镇体系框架。到2010年郊区城市化率达到75%。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以发展种源农业、装备农业、数字农业为重点,运用工业化手段和规模经营方式,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科技强农。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100万亩设施粮田和3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农业发展布局

提高农业组织化和市场化水平。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培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拓展农业服务领域,建设多功能的农产品交易和物流平台,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

完善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根据农业发展布局、重点和产品结构,确定不同的农业投资扶持政策,重点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进步和农产品安全监管等领域的投入,创新投融资手段,吸引各类资金参与郊区建设。

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非农创业与就业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扩大非农就业,稳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完善郊区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完善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政策,拓展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征地留用地制度,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二)稳步推进城镇体系建设

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目标,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建设一批与*国际大都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城、新市镇,促进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吸引农民进入城镇,逐步归并自然村,提高郊区的城镇化和集约化水平,构建和谐村镇。

“*”城镇体系框架

加快推进以*、*和*为重点的新城建设。按照逐步建设成为服务功能完善、人口集聚功能较强的现代化综合性城市的要求,依托产业基地、开发区和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重点推进*、*和*新城建设,加快其它新城的规划与建设。

*新城主城区规划效果图

大力推进新市镇的开发建设。按照建设成为形态和功能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市镇的要求,依托工业园区、高速公路节点和综合交通站点,继续推进试点城镇开发建设。选择具备良好条件的新市镇,因地制宜地推广试点城镇的做法和经验。

积极推进中心村的规划建设。按照建设成为居住功能和观赏功能有机统一的新型农村集中居住社区的要求,依托郊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村建设和农村人口集聚,提高基层社会管理能力。

(三)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水平

加快郊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区(县)两级财政对郊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设重点新城与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联系,完善郊区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城郊停车换乘枢纽系统。与城镇建设相配套,加快郊区电力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郊区城镇的集约化供水和雨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框架,建设郊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系统。

提高郊区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公共教育经费投入,提高郊区义务教育水平。加强郊区镇、村基层卫生机构、公共文化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不断完善郊区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四)推进崇明三岛联动发展

有序推进综合开发和生态保护。按照*三岛功能定位和建成崇明生态岛群的总体目标,分步实施发展规划。“*”期间重点进行基础性开发,以长江隧桥工程和*造船基地建设为契机,统筹三岛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城桥、陈家镇(东滩)试点城镇和一批重要项目。按照环境优先、生态优先的要求,根据永久保护区、开发控制区、战略储备区和适度建设区的功能区划分,保护好湿地、河湖等自然生态,合理利用岛域土地资源,重点发展循环农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

*三岛发展规划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协调崇明生态岛建设,落实生态专项支持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崇明三岛公共支出的保障水平,加强崇明发展的人力资源积累。

第九章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加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郊一体、内外衔接、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强化城市资源供应保障,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目标,网格化为抓手,信息化为手段,管理资源整合为保障,运用多种手段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完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

继续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基本确立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建成洋山*区二期及后续工程,完善洋山、*、罗泾港区总体布局。加快调整港口结构,优化黄浦江两岸功能,推进重点地区开发,加快发展北外滩等地区航运交易服务。加强以*机场为主、虹桥机场为辅的*航空枢纽港建设,初步确立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地位。完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基本完成虹桥机场改造扩建工程,到2010年货邮吞吐能力达到500万吨。构建枢纽航线网络,积极推进基地航空公司向枢纽运营模式战略转型。加快航空货运物流业发展,初步建成空港物流园区。

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磁悬浮、高速铁路、普通铁路、轨道交通、公交出租、长途客运、航空港等多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便捷换乘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完善高速公路网和内河航道网。建成*长江隧桥工程、崇启高速公路(A14)、沪苏高速公路(A16)、*机场高速公路(A15)和沿江高速公路(二期)(A13),建成沪青平高速公路(A9)、莘奉金高速公路(A4)出境段,拓宽沪宁高速公路*段(A11),与江、浙高速公路出口增加到10个,车道数增加到60个,市域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约880公里)。建成赵家沟、大芦、杭申、苏申外港线等多条Ⅲ级航道,初步形成高等级内河航运框架。

高速公路网

进一步提升*铁路客运枢纽功能。优化调整铁路布局,建成沪宁城际、沪乍嘉铁路*段,建设沪杭城际快速轨道交通项目,适时开工建设沪通铁路。形成*站、*南站、虹桥站三个主客站布局,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二)提高城市交通便捷化水平基本建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把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作为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的重点,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400公里,提高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水平。

轨道交通基本网络

提升公交服务水平。优化和完善地面公交线网,建设中心城100公里以上公交专用道,加强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以轨道交通多线换乘站和中环交通枢纽等为重点,推进公交枢纽和停车换乘系统建设,公共交通出行占市民出行比重逐步提高。

完善中心城路网和越江通道布局。全面建成中环线,完善高架系统,拓宽河南路、瑞金路等骨干道路,形成包括200公里以上快速路和400公里以上主干路,以及次干路、支路等组成的中心城道路网络。建成上中路、路等7处越江设施和打浦路隧道复线,中心城越江通道达到17处、94车道。完成中心城苏州河桥梁新建或改造。

着力提升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城市交通的规划和建设管理,逐步建立交通影响评价机制。综合运用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改善交通方式结构。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增强市民交通法规意识。加快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三)强化重要资源供应保障

加快建设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以LNG项目建设为重点,形成西气、东海气、LNG三气源互补供应格局,建设气源应急储备站。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城乡一体的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建成华能*燃机电厂、*电厂三期工程。加快市内外电力输电通道和市外电力基地建设,市外建成500千伏第三通道、三峡-*直流、皖沪特高压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市内建设500千伏、220千伏电网和变电站,全市接受外电能力超过1000万千瓦。建设崇明等三岛电力电源和联网工程。提高煤炭、石油等供应和储备能力,建设罗泾煤炭储备中转基地,扩建*海滨油库、建设航空燃油码头和油库。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型建筑和公共性项目积极发展利用光伏发电和光热工程,在崇明、南汇、奉贤等建设风电场,建设沼气回收发电示范工程。建设世博能源中心。

可再生能源

提高供水保障服务水平。扩大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青草沙水源地,建成长江陈行引水三期工程。建设金海等水厂,全市日供水能力提高到1260万立方米。中心城注重提高水质,郊区推进集约化供水。

加强土地等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确保现有基本农田面积。建立城乡土地储备和保障体系。加强岸线、滩涂和海洋空间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四)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促进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人口、法人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提升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完善全市统一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加快推进规划、房地、环保、市政、绿化、水务、气象等城市管理信息深度开发和共享交换,着力推进防灾应急、交通管理、人口管理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

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加快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软交换、智能光网络等技术的试验和应用。继续推进“三网融合”,扩大宽带接入网和数字电视网的规模和服务能力。提升高性能计算平台服务能级。全面增强信息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基本建成亚太地区信息枢纽之一。

保障城市信息安全。加快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完善信息安全长效机制与管理体制,提高信息安全防护、监控与应急处理、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

完善信息化应用环境。加强法制、政策、标准的建设和衔接配套,推动信息化知识普及,完善以信息化服务外包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积极推进城市旧区改造

继续保持旧区改造力度。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切实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环境,到2010年累计完成市区40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继续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

完成市区40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

发挥基础设施的布局引导作用。统筹人口、产业、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运用多种手段使基础设施达到合理水平,促进城市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六)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

进一步理顺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市与区(县)基本衔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权责对应、调控有力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区县、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和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加强城市基础测绘和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网格化

城市管理网格化是以信息化为核心,以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决策数字化为特征的城市现代化管理模式。其主要内容是以街道、社区为基础,按照1万平方米网格为单元,建立城市管理信息综合管理数据库,实现市、区、街道三级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建立城市管理网格监督员队伍,由区统一指挥,街道负责日常管理,配备专用信息化工具,对各类事件处置情况进行责任到人式的监督,提高城市管理处置能力。

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继续提高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能力,强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有效控制地面沉降。提高水安全防御能力,加强海塘江堤、城市防洪、区域除涝和城镇排水系统建设。提高地震、灾害天气等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和应对能力,加强物资储备、减灾队伍和民防工程等建设。

第十章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立足于本市不同区域的发展基础和区位特点,发挥优势,强化功能,形成特色,逐步形成区县错位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依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服务长江三角洲、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

(一)明确城市区域功能定位

明确四大功能片区定位。*南汇地区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先行先试的作用,建成以金融、物流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中心城区是体现*繁荣繁华内涵与历史文脉特色的地区,要着力完善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服务功能,建成服务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区域。郊区是提升*经济实力水平的重心所在,要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基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和新兴城镇体系。崇明三岛地区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要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

加强区县分类指导。区县发展要立足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和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区县发展特点,依托大学、大院所、大企业,逐步完善区县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政策,加强分类考核,促进区县协调发展。

(二)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提升

加强区域交通、能源、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合作。按照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的要求,积极推动公路、铁路、港口、航空、内河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相互配套和协调发展,共同构筑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合理、衔接顺畅、优势互补、智能化、信息化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增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对外辐射能力。共同构筑安全、清洁、高效的区域能源体系,进一步提高区域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灾害防治,建设跨区域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大项目,逐步建立区域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完善区域环境管理和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加强在信息、港口、产权交易、科教、文化和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联手推进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推进长江三角洲通关一体化改革,加强区域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知识产权联合保护机制。

完善区域合作交流机制。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确立企业在区域合作中的主体地位,以企业合作带动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内资源的流动,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社会研究机构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区域合作机制。

(三)加强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互动发展

服务于中西部发展和东北振兴。积极贯彻中央关于西部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鼓励本市优势行业和企业走向全国,加强地区间能源、原材料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等多样化合作。加强地区间沟通和协调。

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按照国家统一规划,与沿江省市共同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以集装箱船型标准化为核心,逐步推进长江航运设施和航运服务标准化,提高长江沿岸航运业发展水平,推动长江流域发展。

(四)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落实中央要求,全力做好*、、新疆、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的对口支援,把帮扶与资源开发、产业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帮扶协作的长效机制。对口支援要围绕发展边疆经济,向农牧区和农牧民倾斜,援建一批安康工程、健康工程和希望工程。对口支援新疆要以促进地区发展稳定和提高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为重点,全方位开展帮扶协作。对口帮扶*要实施以整村推进为主要模式的开发式扶贫项目,加大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援助力度。对口支援三峡库区要围绕帮助库区发展经济,推进移民就业基地建设,促进移民就业和增收。

对口支援重点地区

第十一章全力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中国2010年*世界博览会

中央“*”规划《建议》明确,要办好*世博会。世界博览会是各国展示和交流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成果的盛会。经过激烈竞争,中国赢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中国2010年*世博会会期从2010年5月1日到10月31日,展期184天,预计有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参观人数将达到7000万人次。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五个副主题分别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为办好这次世博会,国家专门成立了世博会组织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市专门成立了*世博会事务协调局。

要把举办好中国2010年*世博会作为实施国家战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依托全国支持,举全市之力办好世博会,全面带动*城市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互动,共抓办博机遇,为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提供平台支撑。

(一)有序推进世博会各项建设和筹办任务

按照国家和国际展览局对*世博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和管理世博会,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世博会筹备工作,重点推进园区内企业和居民搬迁、世博园区主体工程以及配套项目的建设任务,统筹世博动迁基地和试点城镇建设,带动全市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科学合理规划世博园区功能布局,形成“园、区、片、组、团”的规划布局。高效组织世博会交通体系,带动全市服务功能配套。坚持节约办博,充分利用或改造现有建筑及相关配套、市政公用设施,实现场馆、土地、新增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综合利用。加强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做好安全和应急处置预案,确保世博会成功举办。

中国2010年*世博会规划平面图

(二)创造性地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

紧紧依靠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以举办好世博会为契机,全面展示中华文明魅力和悠久历史文化。把办博与提升*国际大都市精神面貌相结合,充分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和谐城市为理念,充分演绎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的*世博会理念。加强主题宣传和推介,充分展示好世博会主题和副主题,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深化活动。

(三)积极营造人人参与办博的氛围

鼓励和发挥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扬主人翁精神,以各种方式参与到世博会的各项活动中来,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办博的良好氛围。加强办博的专职队伍、基本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展现良好的文明风貌。深入实施《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整体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精神文明程度。创新世博招展机制,吸引世界各国、跨国企业和各省市到*来展现最精彩的项目、科技、文化与设计等未来城市发展理念。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吸引全国各地的关注和参与。

(四)统筹规划好世博会后续发展

着眼于为“十二五”开局平稳较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加强世博会举办之后世博园区内外布局调整和建设,逐步建成具有会展旅游、商务贸易等综合功能的新的多功能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使世博园区成为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区开发和再造的典范,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放大世博品牌效应。

中国2010年*世博会规划效果图

第十二章继续发挥好*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中央“*”规划《建议》*,要继续发挥**新区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005年6月,国务院第96次常务会议正式批准**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机遇。*综合配套改革要按照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要求,推进试点总体方案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滚动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力争经过不懈努力,率先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经济运行规范和体制环境,为全面推进改革积累有益经验。

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重大决策十五周年、*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新起点上,要继续高举*开发开放旗帜,全面贯彻国家关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战略部署,聚焦*、东西联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把*建设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

(一)*新区改革开放再上新台阶

全面提升外向型经济层次。注重引资与引技、引智相结合,着力吸引和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能级提升。进一步加快在金融、物流、电信、专业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开放的先行先试。改善海关监管模式,进行综合贸易通关模式改革试点。

率先建成公共服务型政府。赋予*新区更大的自主发展权,建立条块互补、职能整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财政体制。探索实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探索功能区域一体化管理模式和相对集中许可权及综合执法模式。

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保障。推进土地处置、社会保障和户籍管理“三联动”,率先试行农村人口户籍改革,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资源,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

(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再塑新功能

*金融贸易区要成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载体。强化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要素集散、资源配置和综合服务功能,推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成为国家金融创新试验区。

加快形成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实施金融集聚战略,巩固和完善证券、期货等部级交易市场,培育新兴市场,大力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和金融高级人才,尤其是总部、业务中心等机构集聚。积极配合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推动金融产品、技术、市场、机构与机制创新。以金融业为核心,加快形成以金融贸易、会展商务和专业服务等为主导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进一步优化金融集聚区发展环境。支持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一道三区”的发展布局。加强政策支持。大力完善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等基础设施。

(三)实施“聚焦张江”战略再有新突破

*高科技园区要成为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重要载体。大力提升研发创新、孵化创业和转化辐射功能,推动张江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产业化重要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园区。

进一步放大张江品牌效应。按照综合平衡、分期推进的原则,加快形成以张江为核心、覆盖全市的高新技术园区布局。支持张江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软件开发和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形成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产业链,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集群。支持国家重大产业化基地、部级或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落户张江。继续深化和扩大张江政策。

(四)区域联动发展再拓新空间

支持*新区探索区镇联动体制。通过资源整合,深化区镇联动,高起点规划和建设若干个新市镇。加快区域功能一体化发展,形成功能特色明显、布局合理、配套完善、重点突出的“一轴三带六个功能区域”的空间布局。

*新区发展布局

注重区域联动发展。依托洋山*、航空枢纽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部级开发区,进一步增强航空、航运、物流功能,带动南汇等地区加快发展。结合世博动迁基地和长江隧桥工程建设,加强*与*、*等区县的联动发展。

第十三章实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新突破

按照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保障的要求,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重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市场体系,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层次,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规划《建议》*,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加强改革开放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注重把行之有效的改革开放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实行管办分离,理顺政府与行政执法类、社会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的关系,将一部分专业行政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转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

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促进经济社会管理重心下移。突出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合理性和均衡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财政供给方式,建立健全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政策机制。加强财税行政执法的监督效能,严格会计诚信监管,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建立规范高效的财税运行秩序。

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企业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促进公共领域的社会投资,加快实施特许经营权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健全政府投资管理制度,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

(二)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推进国有资本向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企业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有序流动的机制,增强国有资本的流动性。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国有控股公司改革重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健全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和监管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产权代表授权制度,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清理和废止有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部门政策及规章,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改制,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以及法律未限制的一切领域,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

(三)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产权、技术、人才、航运物流等全国性、区域性大市场。进一步打破垄断,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市场竞争和要素自由流动。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制假贩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加强对交易标准、规则的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以制度建设和有效应用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信息采集、加工和信用产品使用等环节的法规规章以及失信惩戒、信用监督等制度,健全个人和企业联合征信平台。

(四)加快推进社会领域改革

探索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运作模式。完善公共服务行业管理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通过公办民助、合作经营、股份制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加快培育能够承担事务性工作、提供公益、调节民间纠纷、发展慈善事业的社区民间组织。继续推进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发展改革,支持行业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并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开放中介服务领域。

(五)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

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大力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依托口岸综合优势,发挥洋山保税港功能,加快发展转口贸易。积极做好进口工作。

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拓宽利用外资渠道,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重点引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项目。加大力度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

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力度。引导和推进有条件、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发重要资源能源,购并拥有先进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的海外企业,承接海外工程和输出劳务()。加快培育本土跨国企业。积极防范境外投资风险。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不断扩大与*经济合作与交流。推进与**、*在金融、物流、贸易、旅游等各个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加强与台湾的经济贸易技术合作,做好台商的服务工作。

(六)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

积极拓展各种国际大型活动载体,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往来,扩大国际交流。积极吸引国际性组织入驻*。创造国际化的生活和服务条件,提高教育、医疗、居住、语言和出入境等服务的便利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口岸管理体制和贸易便利措施,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完善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完善法规保障、政策引导、统计监测、信息制度。建立健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和跨部门综合应对机制。切实维护经济安全。

第十四章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确保公益、促进均衡、注重内涵、激发活力的要求,加强公共财政对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的保障作用,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和优化社会事业的结构和质量,逐步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一)加快建设现代教育体系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均衡化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强化政府义务教育保障责任,逐步扩大义务教育的免费范围,在对城乡困难家庭学生继续实施免杂费和课本费、提供寄宿生活费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对农村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差距,鼓励优秀教师到郊区任教。继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扩展优质高中资源。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鼓励多元办学,重点改善郊区和新建住宅区的幼儿园及托儿所条件。加强对来沪从业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服务和管理。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既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的需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期间,*将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力争到2010年,重点建设好100所左右示范性职业学校或学院,建成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若干开放式实训平台。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层次结构,促进各级各类高校协调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重点建设若干所高水平大学和一批特色学科,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完善困难家庭学生教育资助政策。积极鼓励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扩大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技能为核心,加大投入,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整合,建设一批与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实效明显、具有品牌优势的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开放式实训基地。加大职业教育资助力度,建立困难家庭职校学生助学制度。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推进教育管理创新,促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高校依法办学的自。确保教育投入“三个增长”,继续保持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期间,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新增部分重点向郊区倾斜。鼓励社会投资教育和捐资办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相关政策。强化对教育经费使用和绩效的科学评估。

(二)建立有效便利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功能建设。健全包括应急处置、信息、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和人才建设等系统在内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预防控制疾病的能力。加强艾滋病预防和源头控制,加强新老传染病,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疾病、慢性病、职业病和精神疾病等疾病防治。继续推进健康城市建设,进一步拓宽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的渠道,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参与模式。

提高基本医疗的均衡化和可及性。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把政府投入重点转向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和郊区基层服务,大力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使部分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推进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改善郊区基本卫生条件,促进三级医院与郊区医院的合作,提高郊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级医疗机构纵向整合,推进双向转诊,促进基本医疗服务重心下移。加强全科医师培养,全科医师总量比“十五”期末增加一倍。围绕建设亚洲医疗中心城市的目标,建设30个左右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临床医学中心和若干所现代化综合性、特色专科医院,推进国际医学园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全面发展。健全医疗质量控制网络。完善医疗救助帮困和慈善助医体系。

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按照保障医疗、减少浪费、促进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责任。建立卫生全行业管理和医保契约化管理的联动机制,加强医疗费用的总量控制和医保费用的总额预算管理,继续整顿和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的市场秩序,加强监督管理,制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逐步缓“三医联动”改革

根据国家提出的推进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医药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提出要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即“三医联动”改革,其基本目标是:充分发挥政府调控的导向作用和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建立医疗、医保、医药互相支撑配套的运作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促进卫生事业、医疗保险和医药产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三)建立基本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加大对公共文化领域的投入力度。增强文化原创力,推进文艺创作“精品、优品、新品”工程,图书出版“专、精、特”工程和电影品牌崛起工程。按照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要求,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换运行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对学生、老人和低收入人群开设公益场的范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推动档案事业发展。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作用,新建一批特色博物馆(纪念馆)和剧场;完成区县级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完成基本覆盖全市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一批社区信息苑建设,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18平方米。推进世博会文化场馆群、文化广场、*图书馆二期(含少儿图书馆)等重大文化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加强城市雕塑建设。完善“一轴、两河、多圈、特色文化街区以及文化服务网点”的文化形态布局。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目标

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升各类文化节庆活动的内涵和水平,充分发挥好世博会的文化交流功能,积极打造新型文化交流品牌,注重加强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对历史风貌保护区、历史文化名镇(街区)、优秀历史建筑以及优秀民间和民俗艺术等的保护。

(四)提高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水平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管理,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学校等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和村镇都有公共体育活动场地,使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50%。继续建设亚洲体育中心城市,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力争*年奥运会取得更好成绩;加强体育与教育结合;每年举办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体育赛事活动。

体育活动场所建设目标

(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以海纳百川而服务全国、在艰苦奋斗中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进一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诚信教育,坚持不懈实施文明工程和“七不规范”,大力推进“七建”工作,提高市民道德素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密切地联系各方面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

深入持久地推动创建学习型城市。整合各类资源,建设城市开放大学,积极发展社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继续教育。按照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终身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结合,动员全社会力量,分阶段、分人群、按需求、有重点地推进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学习,使广大市民掌握真才实学,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本领和综合素质。

第十五章努力形成有序有效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民间组织、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公益组织等的积极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坚持城区社区建设与郊区村镇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平安建设,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

(一)着力构建和谐社区与和谐村镇

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发挥社区和村镇等基层组织服务群众、便民利民的综合功能,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促进就业、帮困救助、社会福利、人口管理等职能。整合社区行政事务受理服务机构,设立综合性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并逐步覆盖到全市所有镇(乡),到2010年受理项目一次办结率达到80%。完善“一门式”服务方式,推进电子社区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有序推进村镇体系建设。

社区服务基本网络

健全基层管理机制。扩大基层民主,探索建立由社区居民、驻区单位、民间组织、群众团队和社区党政组织代表等共同参与的民主组织形式和社区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推进居委会直选工作,到2010年实行直选的居委会占总数的85%。完善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和居务村务公开等制度。推进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公共管理和社会援助等活动,推进社区专业社工和义工制度建设,新增社工3万人、义工30万人。

(二)全面加强人口工作做好人口综合管理和服务。按照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建立适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人口管理新模式,保持人口规模与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到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预计为1900万人左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进一步优化人口布局,中心城区坚持“双增双减”,积极引导人口向郊区转移,推动郊区农村人口向新城、新市镇和中心村集中。加强市级综合协调、强化区级综合管理、落实社区具体实施,加强对来沪从业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完善居住证制度和房屋租赁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居住证制度全覆盖,健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人口属地化管理格局。

加强对老年人的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大力发展居家养老,逐步扩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对象范围。健全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10万张。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整合社会资源,加强老年护理床位建设。继续完善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做好对独居老人的结对关爱和紧急援助服务。推动老年文化、体育、教育等事业和产业发展,倡导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尊敬和精神关爱。

改善养老服务

保障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合法权益。加强妇幼卫生保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依法保护妇女、青少年和儿童的各项权益。有效治理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尤其是来沪人员出生性别比升高问题。

加强对困难人群的服务和保障。办好2007年*世界特殊奥运会,建成特奥中心。进一步做好残疾人、精神病人的服务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三)积极推进平安建设

保障市民食品药品安全。继续加强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控网建设,全面推进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强化对食品、餐饮卫生等的检测和监管,重点食品抽检平均合格率较“十五”期末进一步提高。加强对药品生产和使用的监管。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强化综合交通安全管理,减少交通事故。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防、应急指挥、应急救援三位一体架构,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以中小企业、危险化学品、建筑、火灾、燃气等为重点,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职业危害监管,保障职工健康。

健全治安防控网络。适应社会治安面临新形势的需要,完善*现代警务机制建设,实施社会治安评估。健全防控网络和应急联动中心运作机制,整体提高治安防控的科技含量,建立健全专业部门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及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严格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

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联动体系,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建立预防和减少问题的长效工作机制,畅通、拓展群众诉求渠道,改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完善预防和处理各类群体性矛盾的工作机制,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工作,加强民兵防空、民兵预备役力量建设。提高国防动员和国民经济保障能力。

第十六章进一步完善就业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体系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落实政府责任,动员社会力量,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社会保障水平;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扩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新增就业岗位计划。建立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有机结合的促进就业机制,大力支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对吸纳市民就业量大的均势产业进行必要的扶持。

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创业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力度,优化创业环境。发挥好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市、区两级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和资助创业,进一步营造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运用公共财力创造或购买的就业项目和岗位,重点用于安置生活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双困”人员就业。巩固政府补贴的公益性就业岗位,提高困难人员的就业稳定率。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就业政策与保障政策联动,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积极就业。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促进就业责任体系。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施第二轮“三年技能振兴计划”,完成100万人次职业培训,注重加强面向郊区农民、青年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依法强化劳动监察和执法力度,逐步推行特殊岗位就业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鼓励国有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措施安置富余人员。加快推进就业立法。

努力扩大就业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按照要分类、有梯次、保基本、广覆盖的要求,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和方式,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0年本市市民各类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98%左右。逐步落实解决城镇职工老年遗属、70岁以上无劳动保障关系的城镇老年人员等的医疗保障和生活保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到2010年参加城保、镇保、农保等基本社会保险的总人数达到1050万人。

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统账分理”,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进一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增强统筹调剂能力。重组少年儿童住院基金为未成年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强化小城镇社会保险的个人缴费机制,适度提高门急诊医疗的保障程度,以离土农民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农村养老保险以区县为主统筹,形成农民养老金合理增长机制。完善郊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逐年递增的筹资机制,逐步提高本市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规范企业参保,逐步提高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的覆盖面,到2010年,参保人数争取达到350万人。探索建立城保、镇保、农保等不同社会保险制度相互衔接的基础平台。大力发展补充保险,鼓励发展商业保险。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完善社会保障监管机制。

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事业。继续实施“分类施保”,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等单项救助政策,并加强对困难群众的综合帮扶。完善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金年度增长的调整机制。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公益利设施。进一步做好拥军优抚安置工作。继续发挥慈善基金会、红十字会等组织的示范作用,通过税收等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慈善和公益事业。

改善困难家庭和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通过扩大廉租住房、实行公有住房低租金和旧公房改造等措施,逐步解决生活和居住困难家庭的安居问题;通过适当放宽购房贴息条件、建立租售并举新机制等途径,逐步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

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

(三)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管理制度,加强对垄断性行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监管。完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和信息体系,加强个人收入税收征管。逐步建立收入分配差距的预警预报机制。

计划经济篇3

关键词: 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改革开放

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算起,到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这30年,中国的变化是惊人的、举世瞩目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有亲身的经历。

我们谁都不是先知先觉者,谁都不可能在1978年就能预知此后的中国经济会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我们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学习、提高、成长。

回顾这30年,使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异常牢固?第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起步的?在序言中,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异常牢固

在已经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改革是非常艰难的。尽管中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可以照常维持下去。这一体制的性质决定了它有可能顽强地存在下去。原因是: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把企业置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企业既不能自主经营,又不能自负盈亏。企业的生产数量、生产品种、价格以及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与生产成果的销售都处于政府计划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机构的控制之下,企业如果想自行决定生产和经营,稍稍摆脱一下计划的安排,稍稍违背一下行政主管机构的意愿,就会受到制裁,直到把企业领导人撤职或给予其他处分。行政权力支撑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转。因此,一个企业想背离计划经济的轨道,是十分困难的。同样的道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居民个人实际上也处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个人作为劳动者,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就业和担任什么工作,都由劳动人事机构按计划安排好,流动难以如愿,抵制这种安排等于自己断送了继续工作的机会。

个人作为消费者,也要由计划部门安排,具体表现为生活必需品是凭票证供应的、住房是由单位提供的、甚至子女的升学就业也无一不同行政主管机构的安排有关。假定居民个人想离开计划经济所安排的居住地点或工作单位,他在生活上将遇到很大的困难。这样,从居民个人的角度来看,同样可以认为计划经济的运转得到了行政权力的支撑。

第二,计划经济体制是由若干个次一级的体制组成的。例如,计划的企业体制、计划的财税体制、计划的金融体制、计划的价格体制、计划的劳动用工体制与人事体制等等。它们彼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个次一级的体制依存于另一个次一级的体制,而另一个次一级的体制又依存于第三个次一级的体制,盘根错节,难解难分,此存则彼存,此损则彼损。于是,要想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对任何单个的企业或单个的居民个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就算某个企业或某个居民个人在某种情况下能够违背计划经济体制的规定而使自己的经济活动有所发展,那也只能被当作偶然的、非常规的事情,而不可能成为经常性的、别人可以效法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或单个居民都只好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安排采取默认和顺从的态度,企业和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同强大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是太微不足道了,无法挣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第三,计划经济体制有一种被认为是正确无误、不容怀疑的计划经济理论体系作为支柱,这种经济理论为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辩护,把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说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唯一选择,把任何背离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行为都说成是修正主义的。这就是说,通过计划经济理论的解释,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使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出现了这种或那种问题,但一来这是历史所注定的选择,无法更改;二来如果要离开计划经济的轨道,那就是滑到了资本主义的邪路上去了,对社会、对企业、对个人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因为这等于背叛。计划经济体制既有行政权力作为支撑,又有计划经济理论体系为之进行辩护和论证,要想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仅如此,由于长时期内计划经济理论在意识形态方面占据着统治地位,被确定为正统的经济理论,任何对计划经

济提出怀疑,甚至想作出修正的观点都被打成异端。由于人们从学校里、从书籍报刊上、从电影电视中所读到的和看到的都是宣传计划经济的东西,于是人们也就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对各种想摆脱计划经济束缚的行为加以谴责、加以抵制。某个企业或某个居民个人如果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方面有些举动,就会陷于非常孤立的境地,周围的人鄙视他、嘲笑他、斥责他,使他不得不屈从于舆论的压力、周围的人的压力。尽管这些压力往往是无形的,以致于到后来,连最初怀疑过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也会进而怀疑自己可能真的错了:立场错了,观点错了,于是本来正确而且很有创新意义的改革尝试,就这样被扼杀了、消失了。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起步的

从当初迷信计划经济体制到怀疑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到下决心摒弃计划经济体制,必须归功于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归功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历史性的决策,归功于理论工作者和经济实践者这些年来在推进改革与开放中的努力。

可以回想一下,当时,在“两个凡是”的思想统治下,要在改革开放方面迈出第一步是何等困难。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从而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这场讨论受到了“左”的方面的压制。邓小平同志支持了这场讨论,并领导了全国范围内的思想解放运动。

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进行了重大创新。他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他所设计的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案与道路,以及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填补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空白,揭开了这一理论的新的一页,并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宝库。毫无疑问,假定没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上的突破,中国的经济改革不可能取得进展,计划经济体制也就不可能被逐渐打破。

改革开放初期,从1979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兴起和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三个方面取得了成绩。正是这些冲击的结果,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阵地,最终不得不趋于解体。

要知道,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兴起、经济特区的建立,无一不依赖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依赖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解放。如果没有这些,即使有的农村中出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也不可能持久,而且更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甚至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在农村普遍挨饿的条件下,可以容忍家庭承包,只要经济形势稍好一些,马上就展开攻势,把家庭承包取消了。再说,即使有的乡镇办起了一些不受计划经济控制的小企业,那它们也顶多只是小型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生产一些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所不注意或不屑于生产的小商品,起着拾遗补阙的作用,不可能扩大生产规模,不可能成为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争高下的经济力量。而更有可能的是:它们迟早会被上级主管部门以各种方式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朝着所谓“更高级的公有制形式”过渡。

至于经济特区的建立,那更是绝不可能的。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乡镇企业的兴起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和乡镇企业的兴起,最初纯粹是自发性的,而不是政府部门有意识地倡导的,只是在政府领导人发现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处及其意义,发现了乡镇企业的作用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不可替代性之后,经过研究甚至辩论,统一了认识,才加以肯定,给予扶植。经济特区则不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经济特区没有自发建立的任何可能性,经济特区的建立完全是政府的有意识的行动。只有这样,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才有可能出现深圳等经济特区。从经济特区建立与发展这一事实,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计划经济体制与行政权力怎样牢固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假定不是政府采取有意识的行动,那是不可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与行政权力牢固结合的条件下,使某一个地区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按市场经济的规则来发展经济的。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终于发生了有深远意义的变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了,乡镇企业兴起了,经济特区建立了。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给人们这样一种启示,即只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僵硬控制,让农民能够自主经营,自己承担生产经营的风险,并得到自己劳动成果中应当归于本人的部分,蕴藏于广大农村中的生产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使农村的经济走向繁荣;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就给人们这样一种启示,即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

术上的差距是可以通过改革与开放而大大缩小的。只要计划经济少一些,市场调节多一些,经济就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会以较大的幅度提高。

启示的威力是巨大的,农村经济改革和特区经济建设的成就向全国人民传达了一个信息:城市经济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滞后了,必须抓紧时机,推进改革。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经济改革预示着一场更深刻、更艰巨的改革即将展开。它们就像投向死气沉沉的计划经济体制湖面的大石头,激起层层波浪。它们打破了长期的、不正常的寂静,造成了再也平静不下来的经济格局,使中国经济不可逆转地走向改革,走向开放,走向市场经济。

这就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初历史的写照。

计划经济篇4

2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大环境,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和总书记两次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和困难,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结构继续优化、民生持续改善、价格冲高回稳的良好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887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18.1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4137.4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3318.7亿元,增长11%。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6:46.6:37.4,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工业化率由上年的37.4%提高到39.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485元,突破2000美元,为2**5美元。

1、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34亿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粮食产量604.7亿斤,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产24.4亿斤,增长4.2%;油料产量228万吨,增长14.5%;棉花产量36.8万吨,下降1.7%;肉类总产量343.9万吨,增长6.3%。

2、工业生产较快增长,效益基本稳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259.7亿元,增长22%,增幅比全国高9.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比上年上升4位,在中部地区居首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年中我省工业增长出现波动,全年增幅比上半年回落2.9个百分点;但从4月份开始,增幅连续9个月在全国居前4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911.1亿元,增长21.4%;重工业增加值2348.7亿元,增长22.3%。37个工业行业中,仅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生产下降,其他36个行业均保持增长。在重点监测的44种工业产品中,有32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其中原煤增长33.5%,发电量增长29.1%,水泥增长15.8%,成品钢材增长7.7%,洗衣机增长22.3%,电冰箱增长22.9%。工业在生产较快增长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42.8亿元,比上年下降0.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9,为历年同期最好水平。

3、投资较快增长,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88.9亿元,增长33.3%,连续4年保持30%以上增长,增幅比全国高7.8个百分点。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投资累计6470.6亿元,增长34.3%;房地产投资1351.6亿元,增长51.6%,比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投资在较快增长的同时,结构继续优化。一方面,一产投资得到加强,全年增长66.4%,增幅比上年提高61.1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最高水平;另一方面,装备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增幅为4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8个百分点。而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则大幅度回落,全年增长12.5%,比上年回落37.3个百分点。

4、消费稳定增长,增幅创近12年新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5.5亿元,增长23.4%,增幅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为近12年最好水平。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635亿元,增长23.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330.5亿元,增长23%,城乡增幅差距由上年的2.9个百分点缩小为0.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增长22.9%,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6.3%,其他增长19.3%。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39.3%,建筑及装潢材料增长36.6%,日用品增长36.2%,金银珠宝增长35.7%。

5、出口平稳增长,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204.4亿美元,增长28.3%,增幅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13.5亿美元,增长28.8%,回落0.2个百分点;进口90.8亿美元,增长27.6%,回落3.7个百分点。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4.9亿美元,增长16.4%。

6、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年财政收入突破1300亿元,达到1326亿元,增长28.2%,增幅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24.6亿元,增长33.3%,提高6.3个百分点。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财政支出1622.8亿元,增长30.5%。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支出增长明显快于全省,增幅分别为32.7%、55.4%、1.2倍和42.6%。

7、金融存贷款稳定增加,余额增幅高于全国。2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303.3亿元,比年初增加1897.8亿元,同比多增591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2.6%,增幅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2.9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948.7亿元,比年初增加1211.1亿元,同比多增300.6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0%,增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

8、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90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4202元,增长18.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101亿元,同比多增632.3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4.2%,同比提高12.7个百分点。

9、物价冲高回稳,涨幅略高于上年。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2%,涨幅比上年高0.9个百分点。年中2月份CPI最高上涨10.1%,3、4月份涨幅分别为8.8%和9.1%,5-12月份逐月回落,12月份当月上涨1%。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4%,涨幅比上年高4.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4%,涨幅比上年高7.3个百分点。

从全年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看,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冲击不可避免,但我省经济运行表现出一定的“抗跌”性。我省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而全国比上年回落7.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全国回落5.6个百分点;GDP增幅回落的幅度也明显低于全国。

计划经济篇5

成立市政府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市政府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县政府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乡镇(街道)政府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级部门、企业、社区落实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

二、部署和落实普查工作(*年11月~*年12月)

市政府部署、区县政府部署、市级部门发文安排和支持配合经济普查工作;市政府经济普查工作会议;市政府与区县政府签订经济普查目标责任书;市政府经济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市政府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市政府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全体会议;区县政府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会议;区县统计局长、普查中心主任会议;区县政府经济普查办公室主任会议;经济普查专项和片区工作会议、座谈会、调研会。

三、编写制定工作细则和文件(*年3月~2010年3月)

制定*经济普查办法、*经济普查补充规定、*经济普查小区地图绘制实施细则、*经济普查清查摸底工作细则、*经济普查基础整顿工作细则、*经济普查阶段质量控制标准和验收办法、*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细则、*经济普查物资印制和发放工作细则、*经济普查宣传工作细则、*经济普查普查员选调培训实施细则、*经济普查数据评估论证实施细则、*经济普查目标考核实施细则、*经济普查数据实施细则、*经济普查资料开发实施细则、市政府经普办与有关部门经济普查联合文件;制定统计目录、统计标准;*经济普查问题解答。

四、试点工作(*年3月~12月)

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市级试点(综合、个体户、清查摸底、基础整顿、宣传、数据处理)、区县试点、乡镇(街道)试点。

五、业务培训(*年3月~12月)

制定培训工作方案;参加省级培训;开展市级综合业务培训、市级专项业务培训;区县综合业务培训、区县专项业务培训、区县年报单位培训;乡镇(街道)业务培训。

六、清查摸底(*年3月~12月)

制定清查摸底工作方案、制发清查摸底工作文件、召开清查摸底工作会议;市级部门资料清理、区县部门资料清理、划分小区和编写地址码;部门清理资料上报;绘制普查小区地图(手工、电子地图);普查小区逐户清查填表;条块结合核对清查底册;摸底资料上报反馈;清查摸底复查和审核。

七、普查宣传动员(*年12月~2009年3月)

制定宣传规划和工作方案、制定宣传工作文件、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开展*经济普查知识竞赛;制发宣传用品及材料;全面启动宣传项目开展宣传活动[市、区县、部门、乡镇(街道)、社区、单位];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宣传月活动(市、县、乡镇、街道、单位);*经济普查宣传效果测评。

八、基础工作整顿((*年3月~12月)

制订基础资料整顿工作方案、发基础整顿工作文件;区县制订实施细则和启动准备工作;召开基础整顿工作会议;实施基础整顿工作;基础整顿资料工作复查、验收资料。

九、普查经费物资(*年10月~*年12月)

编制市级经费预算、编制市级物资预算;制定全市经济普查物资生产方案;组织普查物资政府采购和生产;组织普查物资派送和分发。

十、现场入户登记和复查(*年12月~2009年5月)

市政府经济普查公告;市长发表经济普查电视讲话;个体户登记;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登记;党委、政府、参与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视察经济普查;开展入户登记工作;区县复查;国家、省、市复查。

十一、质量检查、抽查和验收(2009年3月~5月)

质量检查验收(乡镇、街道、县);事后质量抽查(国家、省、市)。

十二、普查执法检查和违法案件查处(2009年1月~12月)

十三、普查数据处理(*年3月~2009年5月)

制定数据处理方案;筹划数据处理设备;编写数据处理审核程序和辅助程序;培训数据处理程序;设备软件安装调试;普查表手工汇总数据;普查表手工汇总数据上报;普查表审查编码;普查表数据录入;经济普查数据汇总查询上报。

十四、普查数据评估论证(2009年4月~8月)

乡镇(街道)普查数据评估论证、区县普查数据评估论证、市级普查数据评估论证;各级普查数据评估论证流程:普查办公室(专业)评估论证、部门(行业)评估论证、政府(综合)评审论证。

十五、普查数据资料(2009年9月~2010年6月)

*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编印《*经济普查数据提要》、《*经济普查年鉴》、《*经济普查国内生产总值历史资料》、《*基本单位年鉴》;建立*经济普查数据系统;规范整理提供经济普查数据。

十六、成果开发应用(*年6月~2010年6月)

制定成果开发应用工作方案;规范经济普查基础成果;组织资料开发应用培训(综合、专项);集中开展简明信息、专题分析和课题研究;全面更新基本单位名录库(市、县);建立经济普查数据库(市、县);建立经济普查地理信息系统(市、县);编印《*经济普查优秀课题选编》。

十七、总结表彰(*年10月~2010年12月)

制定经济普查总结表彰工作方案;开展普查工作总结、普查技术总结、宣传工作总结、数据处理工作总结;编写经济普查报告书;评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召开市政府经济普查总结表彰会议;编印《*经济普查光荣册》、《*经济普查文件汇编》、《*经济普查工作画册》;经济普查资料档案管理。

十八、普查管理工作(*年10月~2009年12月)

计划经济篇6

一、安倍经济复兴计划主要内容

日本经济复兴计划(下简称复兴计划)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未来10年实际GDP、名义GDP分别实现年均2%和3%的增长②。此外,复兴计划将在未来10年使日本人均国民收入至少增加150万日元,即年均增长率超过3%。这是安倍政府首次提出中长期经济增长目标,与执政时提出的经济增速目标保持同一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标,复兴计划拟定了相关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开发区战略等政策措施,并继续实行上任政府确立的财政整顿计划,以确保实现上述战略目标。

(一)经济增长战略基本框架

复兴计划拟定了经济增长战略,其基本框架由日本工业振兴计划、国内市场开发战略和国际市场开发战略组成。

日本工业振兴计划提出了促进私人投资、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国内市场开发战略提议发挥日本的比较优势,开发具有成长潜力的市场,为日本经济开辟新的增长点。国际市场开发战略旨在最大化日本的全球利益,从而支持日本的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整顿

复兴计划高度重视财政的可持续性,强调要继续执行上届政府设定的2015年将“基础财政收支赤字”减至2010年一半的目标。

为此,复兴计划拟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以如期实现上述目标:一是编制中期财政预算以及中长期经济及财政预测分析报告;二是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对各项财政支出的审查力度、严格执行“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循环,加强对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估等;三是适当减少财政刺激计划,保障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精简地方政府支出以改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支持能有效刺激私人部门需求或带动私人部门创新的项目,确保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项目的支出力度。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优先保障能刺激私人需求和节约成本的项目,推进公私合作(PPP)及私募计划的发展,鼓励私人部门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弥补财政的资金缺口。

(三)产业政策

为重塑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复兴计划拟定了鼓励行业整合、减免企业税负以及促进就业市场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

一是推进行业整合。日本在制造业领域企业数量众多。过度竞争导致企业利润率低下,导致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时缺乏活力。通过税收减免方式鼓励企业并购和行业整合,以提高日企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减轻企业税负。复兴计划拟定了一系列鼓励企业改造老化生产设备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为鼓励创新,在开拓新领域时企业也可获得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

最后,日本老龄化严重,政府计划进行就业市场的改革,同时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复兴计划提议改变终生雇佣制③;同时,就业政策的导向从维持就业水平转向大力支持就业流动。此外,就业政策将致力于在不增加失业的情况下提高就业市场的流动性。为此,将对促进劳动力在行业内有序流动的企业予以财政补贴。此外,还提出建立一定数量的儿童托管中心,并出台其他支持性措施,以提高女性的就业比例。

(四)贸易政策

复兴计划提出,通过实施积极的贸易政策,推进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谈判,以扩大日本的海外市场。到2018年自由贸易协定覆盖的贸易额目标为70%,远高于当前的19%。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外,继续推进与欧盟、韩国和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此外,到2020年使FDI规模增加至35万亿日元,比当前17.8万亿日元的规模翻一番。为此,提议设立经济特区,以吸引海外技术、人才和资金,放宽对外国医生就业、国际学校设立等方面的管制,打造国际一流水准的营商环境。

(五)深化体制改革

为激发医疗服务业、零售业、建筑业和农业等成长性行业的内在活力,将继续推进上述行业在内的体制改革,以夯实经济复苏的基础。

一是改革医疗服务业,解禁混合治疗措施。日本医疗基本服务费用由强制保险支付,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有限;同时,过度医疗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为此,将允许患者混合使用日本全国保险计划承保范围之内和承保范围以外的治疗措施。

二是深化零售业改革。日本存在大量家庭经营的零售商业,其所构成的供应链错综复杂。当前日本法律规定只有在2/3以上本地居民同意下,连锁商才能在该地区开设新的连锁店。许多诸如沃尔玛的大型连锁商,只能通过购并当地店铺而非申请许可开设新商店。当前日本零售业现状不仅助长了贸易保护主义,也造成了效率和福利的损失。

三是农业改革。日本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粮食长期依赖进口。2010年日本农业实现了4.6万亿日元的产出,却获得了4.6万亿日元的财政补贴,即日本农业实际上是零产出。因此,降低进口关税、减少农业补贴及在农业领域引入更多竞争是安倍政府的农业改革的施政重点。复兴计划提出2020年至少有5万家企业拥有农业业务的目标,即在当前基础上翻两番。在促进企业参与农业的同时,日本政府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产品出口等计划。

四是深化公共部门改革。进一步下放权力,允许私有企业更多地参与公共服务,打造世界一流的电子政务平台,改革国家公务人员人事管理系统。

二、影响及看法

(一)复兴计划影响相对有限

安倍将该复兴计划称为日本经济增长战略的“第三支箭”,认为其将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利器。事实上,所谓“第三支箭”更多是象征性的举措,以便为来势汹汹的“安倍经济学”画上一个句号,凸显其经济增长战略的完整性。而安倍发表完日本复兴计划的演讲后,日经指数即以收跌3.8%至两个月低点表明了市场的态度。

安倍上任旋即推出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计划为主要内容的“两支箭”,一方面,固然有改变日本长期通货紧缩,刺激经济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安倍亟需经济在短期内有所起色,以巩固其执政地位。不可否认,“安倍经济学”前“两支箭”确实为安倍赢得短暂的时间窗口。但日本经济长期来看面临的人口老龄化、体制僵化、创新能力不足等结构性问题,仍然是横亘在安倍政府面前的“三座大山”,日本经济若想摆脱通缩,恢复正常的增长周期仍需要对相关领域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二)量化宽松损人不利己

就前“两支箭”来看,“安倍经济学”似乎正发挥着一定积极作用。过去12个月,日元相对美元累计贬值约25%,相对人民币和韩元则贬值更多。这大大刺激了日本出口,2013年一季度日本GDP同比增长3.5%,其中一半以上由出口带动。同时,2012年东京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300.8万亿日元,较2011年上涨15.57%,日经225指数上涨22.49%。

然而,前“两支箭”除催生日元将进一步贬值的预期外,并未推高通胀预期。2012年,日本通缩状况并未好转,截至年末通胀率连续7个月为负。考虑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曾表示“安倍经济学”主要是为了摆脱通缩,“安倍经济学”解决通缩乏力的影响超出其本身,更大的负面影响在于其或将降低日本政府的可信度。

“安倍经济学”前“两支箭”取得的实际效果可能使中国、中国台湾和韩国等反日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诱发贸易争端甚至汇率战争。另外,大量日本企业倚重外包生产,长期来看,日元贬值对日本出口带动作用有限;鉴于日本国内能源匮乏,日元贬值很可能使日本进口处于不利地位,增加某些国内企业的成本。

(三)财政可持续仍任重道远

日本债务状况正不断恶化。据IMF估计,2012年日本公共债务占GDP比例升至236.56%,年度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超过10%。为实施“紧急经济对策”(“第二支箭”内容之一),2012年日本政府增发了5.2万亿建设国债,2012年新发国债超过50万亿日元。尽管日本常年维持大规模贸易顺差和高额国民储蓄,如此大规模的刺激性财政政策将使日本债务难以为继。据日本财务省估算,只有在经济名义增速3%的同时削减预算支出,才可能实现2015年将“基础财政收支赤字”减至2010年一半的目标。“安倍经济学”短期内刺激了日本经济增长,但长期而言将对日本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隐忧。

注:

①“安倍经济学”包括“三个火箭炮”:一是宽松货币政策,二是财政刺激政策,三是包括《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放松管制和促进创新等在内的一揽子增长战略。

②过去10年日本年均实际GDP、名义GDP的增长率分别为0.89%和-0.46%。

③有观点认为,“终生雇佣制”是日本劳动生产率低于经合组织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目前日本的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60%—70%。

计划经济篇7

关键词:棉花加工企业市场化改革政策

一、引言

在1998年以前,中国的棉花加工企业仍旧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因为棉花市场尚未放开,而生产和价格都由国家进行控制,并且收购和销售环节由供销社统一经营。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从1999年开始,棉花流通领域开始出现松动。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路子”的改革思路,从而使得新的棉花流通体制基本确立。

国家相继放开棉花市场,为棉花流通开辟了新的道路,棉花加工企业更是异军突起。按照国务院的决定,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格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棉花市场放开后,棉花加工企业根据市场合理安排自身的生产与经营,经济效益明显增长;由于国有企业占据资金、设备以及技术和人员方面的优势,规模迅速膨胀,依靠其雄厚的实力,很快赢得了市场;同时,打破了棉花经营中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多渠道经营和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调节棉花生产、流通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私营加工业的成长带来了发展空间。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已经从计划经济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现在市场上具备棉花收购资格认定的企业有8000家,但据棉花协会不完全统计,实际存在的收购企业达1.8万家。

放开棉花购销的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几十年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形成的棉花加工行业体系被彻底打破,一种新型的、具有活力的棉花加工新格局、新机制将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棉花加工企业如何适应新形势,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棉花加工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放开棉花购销渠道后,我国仍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质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都可以从事棉花收购、加工业务。因此,供销社棉花加工企业要抓住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机遇,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广采博览,以新的姿态迎接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

(1)棉花加工企业的机遇。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棉花加工业将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这正是涉足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发挥集团优势,做到优质、高产、安全、低耗,才能以优质的、低廉的棉花产品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从而促进我国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同时,放开棉花购销渠道,更有利于棉花加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社会经济实力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2)棉花加工企业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来自国内的挑战。放开棉花购销渠道以后,棉花加工企业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非棉花企业会通过各种方式涉足棉花加工行业,使加工能力已经过剩的现有棉花加工企业受到严重威胁,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在所难免。对此,棉花加工企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其次是来自国际的冲击。“入世”以后,国外一些棉花财团,会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到中国的棉花加工行业。他们有可能不惜代价,占领中国棉花市场,直接挑战中国的棉花产业。一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景象可能会在棉花加工行业发生,并最终达到平衡,形成新的格局。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棉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棉花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棉花加工企业的实力与规模仍然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国内和国际棉花市场。

(一)重复性投资严重,原料供应紧缺,造成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由于市场的放开,棉花加工企业经济效益尤为可观,一些小型棉花加工企业纷纷上马,棉花加工能力急剧扩大,虽然当地许多棉贩每年都会从相邻棉区购进大量棉花,但仍然不能满足当地棉花加工企业的生产需要,企业普遍存在着开工不足和设备闲置的问题

(二)技术装备落后。由于我们国家棉花市场长期没有放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棉花加工企业缺少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所以,长期以来棉花加工企业的设备存在老化想象,不能够适应提高生产率的要求,这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棉花加工企业实行《经营许可证管理制度》不规范。国家放开棉花市场,只是不再由政府直接进行统购统销,改为许可证管理制度。按照有关规定,棉花加工企业必须持有省级以上工商、计划、经贸等五部门核发的《棉花收购与加工资格认定证书》,但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这部分无证企业给予一定的保护政策,使得新上无证棉花加工企业越来越多。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新上棉花加工企业并没有棉花加工许可证。

四、市场化条件下棉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的对策

针对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棉花加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当引起重视:

(1)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棉花加工企业早已达成的共识。棉花加工设备技改是提高棉花加工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大举措。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根据现在的棉花加工企业的现状,需要在籽棉的清理,籽棉的烘干,皮棉的加湿上抓效益。另外,还要在发展机采棉上下功夫,这也是势在必行的。

(2)树立质量意识,狠抓产品质量。全面制定产品质量制度、产品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配备各种质量管理人员,制定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标准和质量监督考核制度。要求全厂所有参加棉花加工的人员,人人都要有质量意识,而且人人都有产品质量标准。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质量要求,环环相扣,哪一级出了问题哪一级负责。厂质检考核小组不定期到车间一线抽查产品质量,发现不合格产品,立即责令生产车间及时整改,调整各种机械性能,确保皮棉的加工质量。另外,如生产出不合格产品,将和工人的工资挂钩,进行经济处罚。

(3)金融支持要与产业政策相结合。金融部门特别是基层农村信用社在对棉花加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时,不能盲目,要有选择性,对那些国家已经批准、有棉花经营许可证且管理完善、经营前景好的企业,应重点给予资金支持;相反,对那些没有取得棉花经营许可证的棉花加工企业,不予信贷支持,已经贷款的应逐步收回。

参考文献:

[1]李明,.加工食品价格上涨棉花价格继续回落——2007年4月全国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变动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5).

[2]杨杰,马天云,尹凯,.议棉花加工企业质量保证能力报停制度[J].中国纤检,2007,(6).

[3]董宁.棉花市场放开后规范棉花加工企业的建议[J].商业会计,2002,(11).

计划经济篇8

一、*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切实把中央精神与本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保持了国民经济增长较快、效益较好、活力较强的良好势头,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了市*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4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5%,年度增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9%,增速为“*”以来最高。二、三产业增幅差距从上年8.1个百分点缩小到2个百分点。

全市生产总值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本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19.7亿元,增长24.5%(,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分别增长33.1%和40.3%。

地方财政收入

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预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010亿元,增长22.9%,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汽车、精品钢材等六大重点发展行业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重达到69%(,比上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工业利润构成(预计)

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继续提高。预计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116.9亿美元,增长12.6%;实际到位金额为65.4亿美元,增长11.8%。功能性外资项目明显增多。

功能性外资项目

(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成效明显

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84.7亿元,增长25.8%,增幅比一季度下降11.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开发区清理整顿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开发区数量核减了54.8%,规划面积核减了37.9%。清理后,部级和市级开发区规划面积占全市开发区的比重近80%。

信贷过快增长得到抑制。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5%,比一季度下降8.5个百分点。中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预计比年初下降2.9个百分点。

*年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及增幅

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3.6。

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同比走势

能源和粮食安全得到保障。通过错避峰和轮休等能源综合调控措施,减少夏季高峰电力负荷需求160万千瓦,调控后用电最高负荷为1500万千瓦,增长10.1%,用电情况总体较为平稳。全年粮食总产量21.3亿斤,粮食市场供应及价格保持稳定。

*年夏季高峰电力供需平衡情况

(三)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预计全市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6%。其中,信息、金融、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1.3%、10%、8.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完善。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2895亿元,增长20%,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9%()。全市注册登记的各类企业达到53.6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户数占全市企业总户数超过7成。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出口结构继续优化。预计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增长1.3倍,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产品结构

消费结构升级效应有所显现。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54.6亿元,增长10.5%,自1998年以来首次达到两位数增长。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达到27.6%。

(四)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加快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预计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170亿元,增长32%,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29%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89.4%。首批29个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全面启动。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

教育事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高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在99.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7.7%。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实验楼等一批卫生事业项目,完成了40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新华发行集团等股份制改造,实施电影集团转制,建成东方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事业项目。成功举办了国际艺术节、F1中国站比赛等重要文化节庆和赛事,本市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的就业政策效应显现。预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实现新增就业岗位60.8万个,比上年增加14.6万个;新增非农就业岗位约15.3万个。“万人就业项目”吸纳就业困难对象约6.7万人,困难群众就业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城镇就业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预计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6683元和7337元,分别增长12.2%和10.2%(,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比上年减少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20.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廉租住房受益家庭累计扩大到1.35万户。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约58.7万人,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9.4万人,包含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在内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对生活困难群众的保障和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从570元提高到635元,退休人员月养老金增加了55元。改善了部分退休劳模生活待遇。每月养老金低于75元的65岁以上老年农民得到了政府托底补贴。

(六)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预计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为2825.8亿美元,增长40.4%。*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3596万人次,增长45.3%。*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55.4万标准箱,增长29%(见图14),继续保持了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地位;货物吞吐量突破3.8亿吨,首次超过鹿特丹港,成为世界第二大港。

*港集装箱吞吐量

要素市场建设继续加强。证券、期货、外汇、黄金和产权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联合产权交易所成为中央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试点机构,*证券交易所获准推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正式上市。

要素市场发展情况

公共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为44亿人次,增长6.1%;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21公里,日均客运量达到131万人次,增长18%。

旅游、会展经济日趋活跃。本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数8505.1万人次,增长11.9%。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达到491.9万人次,增长53.8%。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预计为69%,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接待国际邮轮58艘次。举办国际会展202次,展览总面积306万平方米。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60届年会、全球扶贫大会、第二届世界工程师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顺利召开。

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国际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已见成效,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日查询量达到6000份。政府公开信息目录超过万条,“市民信箱”电子邮件系统、“付费通”业务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行。

(七)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能源综合利用水平继续提高。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1.02吨标准煤,在全国继续处于先进水平。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预计全市环保投入225.4亿元,增长17.6%,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3.03%。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启动项目250项,占项目总数91.6%。

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

二、*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市委*六次全会对*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总体工作部署,建议*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的确定,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环境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既考虑了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发展的条件。现对有关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11%左右,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实现这一预期目标是有可能的。*年国内外发展环境总体向好,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国际产业加速转移;全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本市经济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为*年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第二,本市发展也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瓶颈和难题。城市资源瓶颈与环境压力有所增加,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市民关心的就业、交通、动拆迁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着力解决,汇率、利率、油价、房价、股价等要素和重要商品价格联动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本市发展的影响也需要积极应对。

第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考虑经济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本市要把握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既要通过较快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难题,也要统筹考虑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确定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我们把工作的重心进一步放到优化结构、突破瓶颈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来,为“十一五”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关于科技研发、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预期目标提高到2.4%。确定这一预期目标,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全市方方面面全面贯彻“两个第一”的思想,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资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吸引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海外等各方资金投入,放大政府投入效应,确保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同时,培育产学研互动的创新机制,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最大限度地把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

反映本市资源节约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期目标为1.02吨标准煤以下,反映环境建设的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预期目标为3%以上。这两个预期目标的提出,主要是考虑在当前全国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本市能源供求仍较紧张,同时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也日趋明显。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节能降耗、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努力形成促进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和社会氛围。同时,要着眼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继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全面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切实做到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三)关于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的预期目标

外贸出口预期增长15%。一方面,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是本市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出口增长的基数较高,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保持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因此,我们要在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引导各方面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强口岸功能,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利用外资预期有所增长。本市利用外资继续保持一定的规模是有条件的。全球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入后过渡期,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这些都有利于本市利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更重要的是,本市利用外资要进一步在提升功能和质量上下功夫,注重优化外资结构,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参与境外能源及重要资源的合作开发。

(四)关于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的预期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期目标为4.5%左右,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目标为分别增长10%和8%左右。这些预期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到当前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任务仍然较重;又要考虑到市、区两级政府共同促进就业的机制已初步形成,市场促进就业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年将继续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同时,随着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有望稳步提高。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完善就业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要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升级对扩大就业的联动影响。二是促进就业和扶持创业的关系,要努力改善创业环境,着力解决生活困难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三是促进就业和政府救助的关系,着力形成联动机制,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群就业脱贫,进一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努力缓解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矛盾。

(五)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目标为103。主要考虑当前价格形势比较复杂。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为稳定物价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价格上涨的压力比较明显。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近年来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对下游行业和产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将逐步显现;

粮食和主要副食品价格变动尚有不确定性因素;调整和改革部分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的任务仍然较重。

物价问题关系经济全局,关系群众生活,关系社会稳定。我们要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这既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也是保持本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实现价格预期调控目标,既要加强对重要商品价格的监测和监管,又要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但必须统筹安排价格调整的时机、频率和力度。

为实现*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我们要全面落实市委*六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所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继续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重点围绕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构建和谐社会,深化各项改革。已决策部署的改革,要明确节点目标和责任主体,加快推进实施;已明确方向和目标的改革,要找准突破口,抓紧完善改革方案,争取适时启动。要统筹兼顾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确保本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年*市重大项目建设计划

*年是“*”计划的最后一年,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将如期建成。重大项目安排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项目选择突出了重大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全年共安排正式项目50项,预备项目8项,年内建成与基本建成项目24项。

(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立足增强城市功能,加快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交通设施服务能力,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安排正式项目27项,其中建成项目14项,新开工项目1项。

加强枢纽型对外交通项目建设。建成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并抓紧后续工程前期工作,为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支撑。全面实施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上半年建成浦东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并投入使用,开工建设二期航站楼和第三跑道,加快*航空枢纽建设。基本建成*铁路南站、浦东铁路南段工程。全面建成A30郊环、A7亭枫等高速公路,基本形成“153060”市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推进长江隧桥工程建设。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体系。为尽快建成本市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全力推进轨道交通4号线、8号线等项目实施进度,加大正在向国家报批的6号线、9号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力度,4号线与3号线实现“C”字型共线运营,8号线年底全线19座车站结构封顶,7号线年内开工建设。结合城市道路、交通枢纽建设,突破难点,保障重要节点的实施进度。确保中环线浦西北段、西段以及翔殷路越江工程年内建成通车,推进上中路越江工程建设,初步形成全市高架、地面、地下一体化交通网络。

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主要河道实现“面清、岸洁、有绿、畅流、水净”的整治目标。加快实施污水治理三期等工程,使城市整体环境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加快电源、电网项目建设。争取化工区热电联产项目第一套机组在迎峰度夏中发挥作用,年底第二套机组并网发电。推进华能*燃机电厂建设,为2006年上半年正式投产奠定基础。加快外高桥电厂三期和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前期工作。

(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围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依托重大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安排正式项目10项,其中建成项目6项。

推进汽车产业基地新一轮项目建设。建设*通用金桥厂区扩建项目,年底前新一代中高级轿车投入批量生产。建成*大众动力总成合资项目,稳步提升整车生产能力。

加快建设*化工区主体工程。上半年建成赛科90万吨乙烯工程,年底前完成*联合异氰酸酯项目土建工程,初步实现*化工区“一体化”运转。

全面建成钢铁精品基地骨干项目。上半年,宝钢宽厚板轧机工程投产、冷轧带钢工程完成设备安装,一钢不锈钢扩建工程年内完成无负荷试车,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替代进口的高端产品。

加快*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建设。争取基本建成软件研发基地,吸引一批国内外大企业入驻,扩大本市软件出口规模。

(三)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

体现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围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建设,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安排正式项目13项,其中建成项目4项,新开工项目2项。

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项目建设。推进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光源项目建设,建设国内第一个汽车整车风洞项目,开工建设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继续推进微小卫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区设施建设。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区“校区、园区、社区”联动发展,建成复旦大学光华楼、中央社区一期工程以及复旦大学新江湾城校区一期部分项目,全面提升杨浦知识创新区整体水平。

推进“外滩源”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中山东一路33号大绿地园林建设,以及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风貌街区。

建成卫生、体育领域重点工程。年内建成设施先进、学科领先、服务优质的第一人民医院松江新院。建成*旗忠森林网球中心项目,确保11月世界网球大师杯总决赛顺利举办。

(四)世博会前期项目建设

体现实施国家战略,抓紧开展世博会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推进宝钢浦钢公司搬迁、中船江南造船厂搬迁项目。其中,宝钢浦钢公司搬迁工程年内土建施工全面展开,中船江南造船基地一期工程部分造船设施和船坞上半年开工,以保障世博会主体工程建设场地按节点完成动拆迁。

现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一、*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切实把中央精神与本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保持了国民经济增长较快、效益较好、活力较强的良好势头,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了市*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4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5%,年度增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9%,增速为“*”以来最高。二、三产业增幅差距从上年8.1个百分点缩小到2个百分点。

全市生产总值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本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19.7亿元,增长24.5%(,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分别增长33.1%和40.3%。

地方财政收入

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预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010亿元,增长22.9%,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汽车、精品钢材等六大重点发展行业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重达到69%(,比上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工业利润构成(预计)

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继续提高。预计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116.9亿美元,增长12.6%;实际到位金额为65.4亿美元,增长11.8%。功能性外资项目明显增多。

功能性外资项目

(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成效明显

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84.7亿元,增长25.8%,增幅比一季度下降11.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开发区清理整顿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开发区数量核减了54.8%,规划面积核减了37.9%。清理后,部级和市级开发区规划面积占全市开发区的比重近80%。

信贷过快增长得到抑制。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5%,比一季度下降8.5个百分点。中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预计比年初下降2.9个百分点。

*年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及增幅

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3.6。

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同比走势

能源和粮食安全得到保障。通过错避峰和轮休等能源综合调控措施,减少夏季高峰电力负荷需求160万千瓦,调控后用电最高负荷为1500万千瓦,增长10.1%,用电情况总体较为平稳。全年粮食总产量21.3亿斤,粮食市场供应及价格保持稳定。

*年夏季高峰电力供需平衡情况

(三)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预计全市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6%。其中,信息、金融、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1.3%、10%、8.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完善。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2895亿元,增长20%,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9%()。全市注册登记的各类企业达到53.6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户数占全市企业总户数超过7成。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出口结构继续优化。预计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增长1.3倍,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产品结构

消费结构升级效应有所显现。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54.6亿元,增长10.5%,自1998年以来首次达到两位数增长。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达到27.6%。

(四)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加快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预计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170亿元,增长32%,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29%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89.4%。首批29个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全面启动。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

教育事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高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在99.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7.7%。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实验楼等一批卫生事业项目,完成了40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新华发行集团等股份制改造,实施电影集团转制,建成东方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事业项目。成功举办了国际艺术节、F1中国站比赛等重要文化节庆和赛事,本市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的就业政策效应显现。预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实现新增就业岗位60.8万个,比上年增加14.6万个;新增非农就业岗位约15.3万个。“万人就业项目”吸纳就业困难对象约6.7万人,困难群众就业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城镇就业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预计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6683元和7337元,分别增长12.2%和10.2%(,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比上年减少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20.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廉租住房受益家庭累计扩大到1.35万户。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约58.7万人,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9.4万人,包含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在内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对生活困难群众的保障和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从570元提高到635元,退休人员月养老金增加了55元。改善了部分退休劳模生活待遇。每月养老金低于75元的65岁以上老年农民得到了政府托底补贴。

(六)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预计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为2825.8亿美元,增长40.4%。*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3596万人次,增长45.3%。*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55.4万标准箱,增长29%(见图14),继续保持了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地位;货物吞吐量突破3.8亿吨,首次超过鹿特丹港,成为世界第二大港。

*港集装箱吞吐量

要素市场建设继续加强。证券、期货、外汇、黄金和产权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联合产权交易所成为中央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试点机构,*证券交易所获准推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正式上市。

要素市场发展情况

公共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为44亿人次,增长6.1%;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21公里,日均客运量达到131万人次,增长18%。

旅游、会展经济日趋活跃。本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数8505.1万人次,增长11.9%。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达到491.9万人次,增长53.8%。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预计为69%,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接待国际邮轮58艘次。举办国际会展202次,展览总面积306万平方米。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60届年会、全球扶贫大会、第二届世界工程师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顺利召开。

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国际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已见成效,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日查询量达到6000份。政府公开信息目录超过万条,“市民信箱”电子邮件系统、“付费通”业务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行。

(七)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能源综合利用水平继续提高。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1.02吨标准煤,在全国继续处于先进水平。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预计全市环保投入225.4亿元,增长17.6%,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3.03%。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启动项目250项,占项目总数91.6%。

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

二、*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市委*六次全会对*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总体工作部署,建议*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的确定,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环境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既考虑了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发展的条件。现对有关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11%左右,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实现这一预期目标是有可能的。*年国内外发展环境总体向好,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国际产业加速转移;全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本市经济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为*年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第二,本市发展也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瓶颈和难题。城市资源瓶颈与环境压力有所增加,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市民关心的就业、交通、动拆迁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着力解决,汇率、利率、油价、房价、股价等要素和重要商品价格联动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本市发展的影响也需要积极应对。

第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考虑经济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本市要把握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既要通过较快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难题,也要统筹考虑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确定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我们把工作的重心进一步放到优化结构、突破瓶颈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来,为“十一五”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关于科技研发、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预期目标提高到2.4%。确定这一预期目标,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全市方方面面全面贯彻“两个第一”的思想,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资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吸引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海外等各方资金投入,放大政府投入效应,确保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同时,培育产学研互动的创新机制,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最大限度地把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

反映本市资源节约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期目标为1.02吨标准煤以下,反映环境建设的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预期目标为3%以上。这两个预期目标的提出,主要是考虑在当前全国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本市能源供求仍较紧张,同时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也日趋明显。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节能降耗、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努力形成促进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和社会氛围。同时,要着眼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继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全面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切实做到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三)关于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的预期目标

外贸出口预期增长15%。一方面,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是本市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出口增长的基数较高,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保持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因此,我们要在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引导各方面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强口岸功能,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利用外资预期有所增长。本市利用外资继续保持一定的规模是有条件的。全球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入后过渡期,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这些都有利于本市利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更重要的是,本市利用外资要进一步在提升功能和质量上下功夫,注重优化外资结构,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参与境外能源及重要资源的合作开发。

(四)关于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的预期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期目标为4.5%左右,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目标为分别增长10%和8%左右。这些预期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到当前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任务仍然较重;又要考虑到市、区两级政府共同促进就业的机制已初步形成,市场促进就业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年将继续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同时,随着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有望稳步提高。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完善就业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要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升级对扩大就业的联动影响。二是促进就业和扶持创业的关系,要努力改善创业环境,着力解决生活困难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三是促进就业和政府救助的关系,着力形成联动机制,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群就业脱贫,进一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努力缓解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矛盾。

(五)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目标为103。主要考虑当前价格形势比较复杂。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为稳定物价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价格上涨的压力比较明显。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近年来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对下游行业和产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将逐步显现;

粮食和主要副食品价格变动尚有不确定性因素;调整和改革部分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的任务仍然较重。

物价问题关系经济全局,关系群众生活,关系社会稳定。我们要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这既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也是保持本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实现价格预期调控目标,既要加强对重要商品价格的监测和监管,又要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但必须统筹安排价格调整的时机、频率和力度。

为实现*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我们要全面落实市委*六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所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继续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重点围绕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构建和谐社会,深化各项改革。已决策部署的改革,要明确节点目标和责任主体,加快推进实施;已明确方向和目标的改革,要找准突破口,抓紧完善改革方案,争取适时启动。要统筹兼顾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确保本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年*市重大项目建设计划

*年是“*”计划的最后一年,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将如期建成。重大项目安排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项目选择突出了重大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全年共安排正式项目50项,预备项目8项,年内建成与基本建成项目24项。

(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立足增强城市功能,加快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交通设施服务能力,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安排正式项目27项,其中建成项目14项,新开工项目1项。

加强枢纽型对外交通项目建设。建成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并抓紧后续工程前期工作,为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支撑。全面实施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上半年建成浦东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并投入使用,开工建设二期航站楼和第三跑道,加快*航空枢纽建设。基本建成*铁路南站、浦东铁路南段工程。全面建成A30郊环、A7亭枫等高速公路,基本形成“153060”市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推进长江隧桥工程建设。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体系。为尽快建成本市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全力推进轨道交通4号线、8号线等项目实施进度,加大正在向国家报批的6号线、9号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力度,4号线与3号线实现“C”字型共线运营,8号线年底全线19座车站结构封顶,7号线年内开工建设。结合城市道路、交通枢纽建设,突破难点,保障重要节点的实施进度。确保中环线浦西北段、西段以及翔殷路越江工程年内建成通车,推进上中路越江工程建设,初步形成全市高架、地面、地下一体化交通网络。

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主要河道实现“面清、岸洁、有绿、畅流、水净”的整治目标。加快实施污水治理三期等工程,使城市整体环境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加快电源、电网项目建设。争取化工区热电联产项目第一套机组在迎峰度夏中发挥作用,年底第二套机组并网发电。推进华能*燃机电厂建设,为2006年上半年正式投产奠定基础。加快外高桥电厂三期和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前期工作。

(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围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依托重大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安排正式项目10项,其中建成项目6项。

推进汽车产业基地新一轮项目建设。建设*通用金桥厂区扩建项目,年底前新一代中高级轿车投入批量生产。建成*大众动力总成合资项目,稳步提升整车生产能力。

加快建设*化工区主体工程。上半年建成赛科90万吨乙烯工程,年底前完成*联合异氰酸酯项目土建工程,初步实现*化工区“一体化”运转。

全面建成钢铁精品基地骨干项目。上半年,宝钢宽厚板轧机工程投产、冷轧带钢工程完成设备安装,一钢不锈钢扩建工程年内完成无负荷试车,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替代进口的高端产品。

加快*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建设。争取基本建成软件研发基地,吸引一批国内外大企业入驻,扩大本市软件出口规模。

(三)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

体现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围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建设,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安排正式项目13项,其中建成项目4项,新开工项目2项。

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项目建设。推进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光源项目建设,建设国内第一个汽车整车风洞项目,开工建设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继续推进微小卫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区设施建设。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区“校区、园区、社区”联动发展,建成复旦大学光华楼、中央社区一期工程以及复旦大学新江湾城校区一期部分项目,全面提升杨浦知识创新区整体水平。

推进“外滩源”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中山东一路33号大绿地园林建设,以及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风貌街区。

建成卫生、体育领域重点工程。年内建成设施先进、学科领先、服务优质的第一人民医院松江新院。建成*旗忠森林网球中心项目,确保11月世界网球大师杯总决赛顺利举办。

(四)世博会前期项目建设

体现实施国家战略,抓紧开展世博会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推进宝钢浦钢公司搬迁、中船江南造船厂搬迁项目。其中,宝钢浦钢公司搬迁工程年内土建施工全面展开,中船江南造船基地一期工程部分造船设施和船坞上半年开工,以保障世博会主体工程建设场地按节点完成动拆迁。

一、*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切实把中央精神与本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保持了国民经济增长较快、效益较好、活力较强的良好势头,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了市*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4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5%,年度增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9%,增速为“*”以来最高。二、三产业增幅差距从上年8.1个百分点缩小到2个百分点。

全市生产总值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本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19.7亿元,增长24.5%(,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分别增长33.1%和40.3%。

地方财政收入

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预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010亿元,增长22.9%,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汽车、精品钢材等六大重点发展行业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重达到69%(,比上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工业利润构成(预计)

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继续提高。预计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116.9亿美元,增长12.6%;实际到位金额为65.4亿美元,增长11.8%。功能性外资项目明显增多。

功能性外资项目

(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成效明显

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84.7亿元,增长25.8%,增幅比一季度下降11.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开发区清理整顿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开发区数量核减了54.8%,规划面积核减了37.9%。清理后,部级和市级开发区规划面积占全市开发区的比重近80%。

信贷过快增长得到抑制。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5%,比一季度下降8.5个百分点。中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预计比年初下降2.9个百分点。

*年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及增幅

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3.6。

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同比走势

能源和粮食安全得到保障。通过错避峰和轮休等能源综合调控措施,减少夏季高峰电力负荷需求160万千瓦,调控后用电最高负荷为1500万千瓦,增长10.1%,用电情况总体较为平稳。全年粮食总产量21.3亿斤,粮食市场供应及价格保持稳定。

*年夏季高峰电力供需平衡情况

(三)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预计全市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6%。其中,信息、金融、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1.3%、10%、8.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完善。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2895亿元,增长20%,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9%()。全市注册登记的各类企业达到53.6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户数占全市企业总户数超过7成。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出口结构继续优化。预计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增长1.3倍,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产品结构

消费结构升级效应有所显现。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54.6亿元,增长10.5%,自1998年以来首次达到两位数增长。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达到27.6%。

(四)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加快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预计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170亿元,增长32%,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29%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89.4%。首批29个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全面启动。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

教育事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高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在99.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7.7%。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实验楼等一批卫生事业项目,完成了40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新华发行集团等股份制改造,实施电影集团转制,建成东方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事业项目。成功举办了国际艺术节、F1中国站比赛等重要文化节庆和赛事,本市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的就业政策效应显现。预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实现新增就业岗位60.8万个,比上年增加14.6万个;新增非农就业岗位约15.3万个。“万人就业项目”吸纳就业困难对象约6.7万人,困难群众就业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城镇就业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预计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6683元和7337元,分别增长12.2%和10.2%(,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比上年减少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20.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廉租住房受益家庭累计扩大到1.35万户。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约58.7万人,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9.4万人,包含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在内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对生活困难群众的保障和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从570元提高到635元,退休人员月养老金增加了55元。改善了部分退休劳模生活待遇。每月养老金低于75元的65岁以上老年农民得到了政府托底补贴。

(六)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预计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为2825.8亿美元,增长40.4%。*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3596万人次,增长45.3%。*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55.4万标准箱,增长29%(见图14),继续保持了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地位;货物吞吐量突破3.8亿吨,首次超过鹿特丹港,成为世界第二大港。

*港集装箱吞吐量

要素市场建设继续加强。证券、期货、外汇、黄金和产权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联合产权交易所成为中央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试点机构,*证券交易所获准推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正式上市。

要素市场发展情况

公共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为44亿人次,增长6.1%;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21公里,日均客运量达到131万人次,增长18%。

旅游、会展经济日趋活跃。本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数8505.1万人次,增长11.9%。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达到491.9万人次,增长53.8%。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预计为69%,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接待国际邮轮58艘次。举办国际会展202次,展览总面积306万平方米。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60届年会、全球扶贫大会、第二届世界工程师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顺利召开。

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国际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已见成效,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日查询量达到6000份。政府公开信息目录超过万条,“市民信箱”电子邮件系统、“付费通”业务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行。

(七)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能源综合利用水平继续提高。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1.02吨标准煤,在全国继续处于先进水平。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预计全市环保投入225.4亿元,增长17.6%,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3.03%。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启动项目250项,占项目总数91.6%。

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

二、*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市委*六次全会对*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总体工作部署,建议*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的确定,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环境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既考虑了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发展的条件。现对有关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11%左右,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实现这一预期目标是有可能的。*年国内外发展环境总体向好,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国际产业加速转移;全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本市经济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为*年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第二,本市发展也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瓶颈和难题。城市资源瓶颈与环境压力有所增加,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市民关心的就业、交通、动拆迁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着力解决,汇率、利率、油价、房价、股价等要素和重要商品价格联动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本市发展的影响也需要积极应对。

第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考虑经济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本市要把握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既要通过较快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难题,也要统筹考虑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确定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我们把工作的重心进一步放到优化结构、突破瓶颈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来,为“十一五”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关于科技研发、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预期目标提高到2.4%。确定这一预期目标,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全市方方面面全面贯彻“两个第一”的思想,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资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吸引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海外等各方资金投入,放大政府投入效应,确保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同时,培育产学研互动的创新机制,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最大限度地把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

反映本市资源节约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期目标为1.02吨标准煤以下,反映环境建设的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预期目标为3%以上。这两个预期目标的提出,主要是考虑在当前全国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本市能源供求仍较紧张,同时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也日趋明显。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节能降耗、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努力形成促进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和社会氛围。同时,要着眼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继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全面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切实做到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三)关于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的预期目标

外贸出口预期增长15%。一方面,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是本市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出口增长的基数较高,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保持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因此,我们要在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引导各方面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强口岸功能,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利用外资预期有所增长。本市利用外资继续保持一定的规模是有条件的。全球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入后过渡期,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这些都有利于本市利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更重要的是,本市利用外资要进一步在提升功能和质量上下功夫,注重优化外资结构,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参与境外能源及重要资源的合作开发。

(四)关于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的预期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期目标为4.5%左右,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目标为分别增长10%和8%左右。这些预期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到当前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任务仍然较重;又要考虑到市、区两级政府共同促进就业的机制已初步形成,市场促进就业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年将继续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同时,随着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有望稳步提高。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完善就业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要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升级对扩大就业的联动影响。二是促进就业和扶持创业的关系,要努力改善创业环境,着力解决生活困难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三是促进就业和政府救助的关系,着力形成联动机制,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群就业脱贫,进一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努力缓解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矛盾。

(五)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目标为103。主要考虑当前价格形势比较复杂。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为稳定物价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价格上涨的压力比较明显。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近年来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对下游行业和产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将逐步显现;

粮食和主要副食品价格变动尚有不确定性因素;调整和改革部分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的任务仍然较重。

物价问题关系经济全局,关系群众生活,关系社会稳定。我们要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这既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也是保持本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实现价格预期调控目标,既要加强对重要商品价格的监测和监管,又要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但必须统筹安排价格调整的时机、频率和力度。

为实现*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我们要全面落实市委*六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所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继续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重点围绕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构建和谐社会,深化各项改革。已决策部署的改革,要明确节点目标和责任主体,加快推进实施;已明确方向和目标的改革,要找准突破口,抓紧完善改革方案,争取适时启动。要统筹兼顾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确保本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年*市重大项目建设计划

*年是“*”计划的最后一年,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将如期建成。重大项目安排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项目选择突出了重大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全年共安排正式项目50项,预备项目8项,年内建成与基本建成项目24项。

(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立足增强城市功能,加快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交通设施服务能力,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安排正式项目27项,其中建成项目14项,新开工项目1项。

加强枢纽型对外交通项目建设。建成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并抓紧后续工程前期工作,为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支撑。全面实施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上半年建成浦东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并投入使用,开工建设二期航站楼和第三跑道,加快*航空枢纽建设。基本建成*铁路南站、浦东铁路南段工程。全面建成A30郊环、A7亭枫等高速公路,基本形成“153060”市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推进长江隧桥工程建设。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体系。为尽快建成本市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全力推进轨道交通4号线、8号线等项目实施进度,加大正在向国家报批的6号线、9号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力度,4号线与3号线实现“C”字型共线运营,8号线年底全线19座车站结构封顶,7号线年内开工建设。结合城市道路、交通枢纽建设,突破难点,保障重要节点的实施进度。确保中环线浦西北段、西段以及翔殷路越江工程年内建成通车,推进上中路越江工程建设,初步形成全市高架、地面、地下一体化交通网络。

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主要河道实现“面清、岸洁、有绿、畅流、水净”的整治目标。加快实施污水治理三期等工程,使城市整体环境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加快电源、电网项目建设。争取化工区热电联产项目第一套机组在迎峰度夏中发挥作用,年底第二套机组并网发电。推进华能*燃机电厂建设,为2006年上半年正式投产奠定基础。加快外高桥电厂三期和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前期工作。

(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围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依托重大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安排正式项目10项,其中建成项目6项。

推进汽车产业基地新一轮项目建设。建设*通用金桥厂区扩建项目,年底前新一代中高级轿车投入批量生产。建成*大众动力总成合资项目,稳步提升整车生产能力。

加快建设*化工区主体工程。上半年建成赛科90万吨乙烯工程,年底前完成*联合异氰酸酯项目土建工程,初步实现*化工区“一体化”运转。

全面建成钢铁精品基地骨干项目。上半年,宝钢宽厚板轧机工程投产、冷轧带钢工程完成设备安装,一钢不锈钢扩建工程年内完成无负荷试车,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替代进口的高端产品。

加快*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建设。争取基本建成软件研发基地,吸引一批国内外大企业入驻,扩大本市软件出口规模。

(三)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

体现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围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建设,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安排正式项目13项,其中建成项目4项,新开工项目2项。

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项目建设。推进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光源项目建设,建设国内第一个汽车整车风洞项目,开工建设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继续推进微小卫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区设施建设。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区“校区、园区、社区”联动发展,建成复旦大学光华楼、中央社区一期工程以及复旦大学新江湾城校区一期部分项目,全面提升杨浦知识创新区整体水平。

推进“外滩源”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中山东一路33号大绿地园林建设,以及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风貌街区。

建成卫生、体育领域重点工程。年内建成设施先进、学科领先、服务优质的第一人民医院松江新院。建成*旗忠森林网球中心项目,确保11月世界网球大师杯总决赛顺利举办。

(四)世博会前期项目建设

上一篇:父亲节感言范文 下一篇:初中毕业生感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