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结束语范文

时间:2023-09-21 11:44:09

论文结束语

论文结束语篇1

首先,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以行政管理学的一个遗漏点,即行政系统中的非正式组织为切入点进行探索。通过对图书馆近百本著作进行调查,我发现其中仅有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行政学原理、公共行政学涉及到了行政系统中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作为官场中的“第二种友谊”,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论题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为矛盾的统一体,任何行政组织内都会产生一定的非正式组织结构。行政组织或多或少受到非正式组织的影响,纵观非正式组织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它可能成为正式组织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成为正式组织发展的阻力。因此,组织管理者应对其加以正确认识并积极引导,把握其概念、和特点和作用,正确运用其正向功能,克服其负向功能,从而使非正式组织朝着更有利于组织发展和目标实现的方向迈进。

其次,在结构框架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行政系统中非正式组织概述,包括行政系统中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特点及其沟通。

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对行政系统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进行剖析。

第三部分介绍了行政系统中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对策。

最后,在遣词造句上,虽然我对全文做了细致修改,但个别语句语序凌乱、语句僵硬、口语化的问题依然不可避免。另外,全文仅是对行政系统中非正式组织的一次初探,对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领导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期盼今后加以完善。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知道了毕业论文怎么写。通过此次毕业论文写作,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和视野的狭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小拙作,敬请各位老师雅正。

论文结束语篇2

关键词:约束原则,汉语反身代词“自己”

 

引言

管约理论(GB Theory)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管辖与约束理论(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的简称。Chomsky根据名词的指涉功能把名词分成照应语(anaphor)、指代词(pronominal)、指称语(referential)三类。他认为每种语言中都存在且只有这三类起指称作用的词语。他总结出三条基本规律,即约束原则(binding principle):(a) 照应语必须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b)代名词必须在管辖语域内自由; (c)指称语必须自由。简单地讲,约束原则就是通过考察名词和先行语之间的地位高低和所处的区域内外等结构关系,来最终确定二者是否可以共指。

对于立足英语于发展起来的约束原则来说,虽然它能够为大量的英语事实所证实,但其他语言的情况又如何呢?各国语言学家纷纷用本国语材料加以验证。汉语中的“白己”也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浓厚兴趣。据研究表明,汉语“自己”一词的照应用法与英语反身代词存在大量的不同之处。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从管辖语域和统领关系这两个角度分析汉语反身代词所指的不同并对此现有的解决办法做一简单的评述。

1.从管辖语域看汉语反身代词所指的不同

1.1长距离约束(long distancebinding)

当生成语法学者把约束理论用于汉语,他们首先发现汉语“自己”一词的先行语可以越出其局部范围,即“自己”可以在约束原则所规定的管辖语域之外受到约束。这种现象被称为长距离约束(long distance binding)。例如:

老张i知道[小李j喜欢自己i/j]。

老张i听说[小李j骂自己i/j]。

按照约束理论,两句中“自己”的管辖语域分别为括号所示,“自己”只能受“小李”的约束。然而,事实是大多数讲汉语的人都认为两句中的“自己”既可以指“小李”也可以指“老张”。这一现象不仅使得汉语反身代词与英语反身代词形成对立,而且对Chomsky(1981)所提出的第一约束原则构成了至少是表面上的反例。那么,如何解释汉语中的这种现象?汉语中的长距离约束应受哪些句法限制?

王嘉龄等(Wang&Stillings1984;Mohanan1982)提出的方案是更改Chomsky的名词词组分类,认为“自己”不是照应语、代名词或指称语中的任何一类,应归属于新的一类名词,并称之为“照应指代词”。为此,他们建议应在约束原则中再增设第四条来处理这类词语。但这样做不但会引起一些严重的理论问题,同时对汉语句子中何时允许长距离约束,何时不允许长距离约束仍然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

1.2阻塞效应(blocking effect)

随着研究的深入, 学者们又相继发现汉语中的长距离约束会受到这样的限制:位于反身代词近处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会阻挡“自己”以位于远处的名词作为先行语。这种现象被称为阻塞效应(blocking effect)。,汉语反身代词“自己”。阻塞效应最早是由黄运骤(Y H. Huang 1984)和汤志真〔Tang1985,1989)等提出。他们认为,只有当所有可能的先行词在人称和数量特征上保持一致时,对“自己”的长距离约束才能实现,如果根句主语和“自己”之间被一个有不同人称的名词短语隔离时,长距离约束就会被阻断。例如:

张三i觉得我j对自己j没有信心。

他i觉得你j对自己i/j没信心。,汉语反身代词“自己”。

自阻塞效应提出后,,阻断效应就成了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研究的热点。众多学者为解释阻断效应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并为此争论不休。但是从总体上讲,他们基本上都是用一种方法来解释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的阻断效应。

2. 从统领关系看汉语反身代词所指的不同

汉语中的“自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管辖区域的限制,而且,大量的事实表明它也不受统领关系的严格限制。简言之,统领在汉语中既非必要条件,又非充分条件:统领用于汉语,有时会失之过严,有时又会失之过宽。

2.1失之过严――次统领

按照约束理论,只有统领反身代词的成分才能充当它的先行语。然而,汉语中的情况并非始终如此。如:

小张i的阴谋害了自己i。

小张i那样做对自己i不利。

两句中,虽然“自己”均不受“小张”统领,但只能指“小张”。,汉语反身代词“自己”。显然,汉语中的反身代词并不一定要被先行语统领才可与其共指。

为了说明汉语中的先行语与反身代词受一定的结构限制,Tang和Huang & Tang等提出了次统领的概念(sub-command),即如果一个名词词组统领反身代词,那么在这个名词词组所属范围内的任何一个成分,都可以认为统领反身代词;另外,先行语和反身代词之间不能再有一个有资格约束反身代词的其他成分出现。然而,徐烈炯认为,即使这样做仍不能解决汉语中的所有问题。有些情况下,某些语义方面的差异或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在话语功能方面的差异,似乎是决定“自己”所指的更重要的因素。,汉语反身代词“自己”。

(a) 张三i的爸爸j的钱被自己i/j的朋友偷走了。

(b) 张三i的爸爸j的阴谋被自己j的朋友识破了。

(a) 他i认为我们j的做法会害自己j。

(b) 我i立刻明白他们j的话针对自己i/j。

(a)(b)两句的结构大致相同,单纯句法限制很难对“自己”所指的这种差异做出合理解释,这不能不促使我们认为,这种差异是由语义或语用因素引起的。,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徐烈炯(1992)认为这两个因素对“自己”的约束也有重大作用。他提出:当其他因素相等时,题元等级高的主目语有担任“自己”先行语的优先权,基本顺序为施事、(心理)经验者、主题(theme)、受事(patient)等。他把这一现象称为“题元等级效应”。

2.2失之过宽――主语倾向性

统领的概念除了有时会失之过严外,有时也会失之过宽。研究者们发现,汉语中的“自己”往往把句子的主语当作先行语,称之为主语倾向性。如下面两句中的“自己”,虽既受“老王”的统领,也受“小李”的统领,但它只能指“老王”而不能指“小李”。

老王i告诉小李j说自己i要来。

老王i送给小李j一本自己i的书。

虽然研究者们对汉语中这种主语倾向性的分歧很大,但他们大都承认“自己”的所指具有这种倾向,并且尝试在句法范围内进行解释。黄正德(1982)、Mohanan(1982)、Cole等(Cole andSung, 1990)不少人认为主语倾向性是长距离照应语对先行语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他们建议把第一约束原则参数化,规定一部分反身代词在其管辖语域中受主语约束,甚至不受管辖语域限制,只受主语约束,以此容纳汉语、朝语、日语等语言中长距离反身代词的特性。

结束语

总的说来,约束理论在解释英语语言中的照应关系时具有普遍意义,但在解释类似汉语反身代词这类语言现象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汉语反身代词“自己”。10多年来,汉语生成语法学者们以Cbomsky的管辖与约束理论为背景和基本理论框架;从新的角度对汉语“自己”一词进行了广泛深人的研究与探讨,发掘了不少语言现象,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深化了人们对“自己”特性的认识。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要辨别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真正所指并不完全是从句法的角度考虑,语义,语用等非句法因素在理解过程中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王广成.从约束原则看生成语法对自然语言的共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2,(3):70-74

[4]程工.生成语法对汉语“自己”一词的研究[J].外国语言学,1994,(1):34-40

[5]李京廉.现代汉语中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的阻断效应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4,(1):6-9

[6]林家庆.乔姆斯基约束理论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1996,(3):31一34.

[7]陈治安,蒋光友.试论约束理论的解释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1):58-61

[8]傅友相.谈汉语中的“自己”[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3):40-44

 

论文结束语篇3

关键词:约束理论 英汉反身代词 语法功能

1.引言

近10年来,汉语反身代词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的一个热点。汉语反身代词包括简单和复合形式反身代词:“自己”和“代词+自己”。一般情况下,英汉反身代词具有相同的语法性质,都可以用乔姆斯基发明的约束理论来解决。

自Chomsky提出管辖与约束理论以来,很多学者利用“照应语须在本管辖语域内受约束”这第一约束原则,但是管辖语域因语言而异。因此,本文试图从约束理论的角度对英汉反身代词的语法功能异同进行详细的对比与分析。

2. 约束理论

根据约束理论所述,按照[±照应性]及[±代词性]特征,显性名词性成分可分为照应语、代词和指称语。照应语具有([+照应性,一代词性])特征,包括反身代词和相互代词;这里的代词是传统的普通代词,具有([一照应性,+代词性])特征,这里的指称语包括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具有([一照应性,一代词性])特征。这些先行名词性成分分别受三条原则的制约,即在本管辖语域内,照应语必须受到约束;在本管辖语域内,代词必须是自由的;指称语也必须是自由的。

“约束”是指受主宾语这样的主目成分统治,并与之有相同的下标,这属于主目约束,起约束作用的成分叫“先行词”,“自由”指不同的下标。至于管辖语域,乔姆斯基最先的定义是:a是b的管辖语域, 当且仅当a是包含b和b的管辖成分的最小语域, 其中a=NP或S(从句)。受约束是指受论元约束,被在论元位置的成分所统率,且与之有共同下标。这里统牢概念所指的是, 如果a统率b, 则a与b彼此互不管辖, 且a属于一个管辖b的节点(node),如:

(1) She hates herself. 她恨自己。

这个结构树中,从统率概念来认读,a(她)统率b(自己),a(她)与b(自己)互不管辖,且a(她)属于一个管辖b(自己)的节点(s),并与其有相同的下标。因此可以改写成:[s她i恨自己i]。其中, s是个管辖语域,“她”处于论元位置的主语,“ 她”统率“自己”,并与其有相同的下标。也就是说,“自己”在语域内受“她”约束, 因此“自己”就指代“她”。

3.英汉反身代词的共性分析

反身代词是代名词的一种形式,当句子的直接或间接受词与主词所指的是同一人或同一事时,使用这种代名词。英语反身代词具有完备的屈折特性,在性、数和人称三方面与先行词保持着完全一致的关系,在指称上有最简性,在分布上与代词呈互补性,但在形态上不具最简性。汉语反身代词没有屈折特征,除了在人称之外不需要与先行词性数一致;在指称和形态方面不但可以在局部区域内与代词互补,还能出现在代词不能出现的非主目位置上。由此可见,反身代词在语言中均有照应、强调作用。

3.1英汉反身代词作主语

约束理论和反身代词要求反身代词在做照应语时必须与先行语照应,并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必须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因此,反身代词在语法功能方面,可以充当非时态句的逻辑主语,但却不能担任时态句的主语。如:

(2)Every cat considered itself to be loved.

(3)The cat thinks itself to be a cut pet.

例(2) 和(3)中的反身代词itself分别担任着不定式主语和动词宾语,与先行语保持性数一致,遵守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 英语反身代词不能担任时态句主语,但汉语反身代词却不同,主要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当上层主语是量化名词,或者疑问短语之时,下层主语必须是“自己”,或者是“自己”的组合词时才能形成共指关系。但英语比较简单,普通代词就可以取得上述共指效果。(2)具有泛指用法,表达说话人心目中普遍的真理或事实。

3.2英汉反身代词作宾语

英汉反身代词可以担任动词和介词的宾语,作宾语的反身代词与普通代词在指称方面的对立显得最明显,能体现出最强的照应性。如:

(4a) He hurt himself while rescuing the child.

(4b) 我能在这里看见自己。

(5a) He thinks too high of himself.

(5b) 对于自己,她没勇气想那么多。

例(4a)和(4b)表明,汉语反身代词在对应先行词时不受严格的句法限制,但在管辖域外受到限制,遵守“长距离约束”原则。例(5a)和(5b)中的英汉反身代词也显现照应特征。二者在此时特征完全一致。

3.3英汉反身代词作同位语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在语法功能上反身代词都可以担任主语的同位语,二者都具有照应特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如:

(6) John himself told her the news (himself).

(7) 她自己也想去北京旅游。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的对比可以发现英汉反身代词都可作同位语,起强调作用,在局部区域内受限制。但两者的位置不同,当反身代词强调主语时,其位置显得较灵活,而在汉语中,反身代词的位置却相对固定,其语义指向是根据上下文及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确定的。

4.英汉反身代词的差异

“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的语法特性可以从约束、分布及用法三个方面加以区分。

4.1英汉反身代词体现出的约束特性

“自己”可以跨越所在的管辖语域受到长距离约束,这与英语反身代词截然不同。如,

(7) 李四i说王五j不喜欢自己i/j。

(8) 李四i说王五j对自己i/j没有信心。

以上例子中,“自己”在受到本小句主语“王五”约束限制的同时,也受到了更上层根句主语“李四”的约束限制;所不同的是英语中的反身代词则是“局部的”。如:

(9)Mary thought [that the cat was pride of itself/*herself]

例(9)中,小句中的“itself”可以回指该小句的主语“the cat”,但是反身代词“herself”却不能用于照应本小句之外的根句主语“Mary”。

另外,“次统治约束”是汉语“自己”体现长距离约束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如:

(10)[王俊i的自负]伤害了自己i。

(11)[王俊i勤奋努力]救了自己i。

例(10)和(11)中,主语是复杂结构。例(10)中,名词“王俊”处在主语“自负”领属语位置上;例(11)中,“王俊”充当主语。但无论怎样,出在宾语位置的反身代词都会受到两者的约束。但是,次统治约束在英语中却是禁止的,在类似汉语反身代词”自己“所处的地方不能使用反身代词,只能用相应的代词形式代替。

4.2英汉反身代词的分布特性

对汉语反身代词“自己”一词的分析,很少有学者提到其分布特征。但是,在分布方面,其实际情况却是“自己”与英语中的反身代词有所不同。概括地说,汉语中“自己”的分布是极为自由的,可以处于汉语中名词短语所能够出现的任何位置,包括主语、宾语、附加语、名词短语的领属语等所处的位置。如:

(13a) [主语]李平说[自己是对的]。

(13b) [宾语]李平很讨厌自己。

(13c) [领属语]李平不喜欢自己的钢笔。

(13d) [附加语]他准备回家/王俊自己也想回河南。

从分布情况来看,英语反身代词受到较严格的约束,不会出现在时态句主语和主语领属语的位置。因此,与例(13a)和(13c)相对应的英语句子例(13e)和(13f)不合语法。如:

(13e)Li Ping said [herself was right].

(13f)Li Ping dislikes herself's pens.

4.3英汉反身代词的用法特征

汉语反身代词“自己”主要有以下三种用法:(1)照应用法,用于回指某一个先行词,但不能下指;(2)强调用法,用于强调某一成分或通过对比突显某一方面;(3)泛指用法,用于表达某个信念或事实,该信念或事实具有普遍性。

一般情况下,像所以其他语言中的反身代词一样,英语反身代词也具有照应和强调作用。但是,泛指却不具有普适性,其中反身代词就没有这种用法。在英语中,表示泛指的主要是代词,像“one”或“he”等。如:

(14)One should have confidence in oneself.

总之,我们可以发现汉语中的“自己”与英语中的反身代词有明显不同,而导致这些差异的因素可归结语言差异与词汇差异。

从语言差异的角度来看,汉语 “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所不同是英汉语言形态差异造成的,因为英语是句法性的语言而汉语是语用性的,由此造成了汉英反身代词与先行词在约束层面的差异。英语反身代词严格按照反身代词的定义要求予以运用,汉语却不同。汉语缺乏表示一致关系的词缀AGR,因此反身代词可以担任时态句的主语。当汉语中的反身代词“自己”所照应的AGR和处于高层结构的另一ARG连在一起,且受到位置较近的AGR约束时,该反身代词就把处于较远距离的主语当做了先行语。

从词汇差异的角度来说,汉语“自己”所反映出来的特性完全是由该词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决定的。在句法上,“自己”可以占据汉语中名词短语所能具有的所有位置,这种极端自由的分布在英语中是绝对不会不存在;在用法上,“自己”除了具有其他语言中反身代词所共有的照应和强调用法之外,还具有英语中所没有的泛指特征,用于表达某个带普遍性的事实或信念。

5.结语

历年来,不少学者语言差异说、生成语法中的移位差异说、参数差异说等不同角度对英汉反身代词进行了反复研究,但它们都有各自的弊端。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用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对英汉反身代词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语法功能上有共性,也有区别。英汉反身代词是一种特殊的代名词,从语法功能上来讲,两者都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同位语、表语等句法成分用于强调某一句子成分。至于区别,两者在约束特性、分布特征和用法特征等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具体来说,在约束特性方面,汉语反身代词受到长距离约束,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而英语反身代词在管辖语域内只受到局部的约束;在分布方面,汉语反身代词比较自由,可以出现在名词能出现的所有位置,而英语反身代词不能放在主语和主语限定词的位置;在用法方面,汉语反身代词可用于强调、照应及泛指,而英语反身代词只能用于强调和照应两方面。以上仅是笔者从约束理论的角度对英汉反身代词进行的一个初步分析,希望以后能做更深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Chomsky,Noam. Lectures on Governing and Binding[M].Fooris Publication, Dordrecht,1981.

[2]程工.汉语 “自己“一词的代词性[J].现代外语1994(3)

[3]潘海华,胡建华,2002,汉语复合反身代词与英语反身代词比较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 241-247

[4]徐烈炯.反身代词的所指现象:共性与个性[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论文结束语篇4

娜姑中学2004年秋季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朱 红

语文是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源远流长,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文教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应使他们掌握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能力,也就是对语言(包括语言文化以及以之有关的种种现象)的全方位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扬弃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第五册的阅读课文分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五课,按照课文反映的生活内容,由近及远进行编排。单元内容的顺序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小说实世界,古代生活,古代生活。

全册中,教读课文17课,每课一般用二至三节课时。课文前面有预习提示,后面有练习。预习提示或者提供背景材料,或者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不要求回答);同时提出一些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去理解和掌握。练习的意图分为: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最精彩之处,通过动口动手来应用课文中学的东西,通过联想、比较等进行扩展阅读。

自读课文13课,每课一般用一课时。少数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自读课文的提示中所提的问题也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要求学生回答。课后的练习,要求学生在自读过程中选做。课文注释从简,有些生字生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初中第五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其中有三个单元是议论文,着重培养议论的吸收和表达能力。阅读,要学习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还要培养良好的读书方法,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写作,主要学习写作议论文,安排七次整篇作文实践,其中两次为自由写作实践,可以自由自在地说自己想说的话;五次命题作文,也可以撇开参考题目,自拟题目。

语文实践活动安排四次,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也可穿插于课堂让学生作适当练习,力图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汉语知识短文,教师作适当讲解再让学生结合课文阅读。

教学进度:

暑假补课:结束五、六单元;

第2周,结束3、4、5课;

第3周,第一单元作文讲评、单元检测及讲解,结束第6课;

第4、5周,结束第二单元;

第6、7周,结束第三单元;

第8、9周,上至第四单元18课;

第10周,期中考试;

第12周,结束第四单元;

第14—16周,结束第六册的第五单元;

第17—18周,结束第六册的第六单元;

第19周至期末,复习及期末考试。

论文结束语篇5

关键词:北京话 语气词 哪 话语功能

一、引言

(一)北京话口语语气词的重要性

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在日常交际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特殊的话语功能。北京话的日常生活用语带有鲜明的特色,丰富有趣的语词特别是语气词等功能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对北京话口语语气词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现代汉语的特点,发现新的汉语有的言语现象,对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的规范化、语言教学特别是第二语言的教学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气词“哪”虽然被认为是“啊”的变体形式,但是,它在实际运用中却有着不同于“啊”的特殊功能。本文以话语功能理论为基础,着重考察北京话口语中的“哪”在语境中的作用。

(二)前人的研究

北京话研究从20世纪开始起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曹志耘、张世方《北京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00)梳理了20世纪北京话研究的基本状况,为北京话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文章还特别提出应注重北京话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总的来说,以往的研究大体上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语气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4)、陆志韦《北京话单音词词汇》(1956)、赵元任《北京口语语法》(1953)和《汉语口语语法》(1979)、熙《语法讲义》(1982)等,这几部著作的特点是对大量的北京话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举例说明汉语语法的特点,是我们进行北京话和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的重要参考指南。胡明扬《北京话研究》(1992)运用调查统计的方法挖掘出一些语法事实,为北京口Z语法的详细描写提供了方法上的新参考。

语气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一直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探究也最多、最深。

2.语气词的话语功能

李讷、安珊笛、张伯江《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1998)、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 呢 啊”的话语功能研究》(2003)、李咸菊《北京话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2008),都是从功能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崔希亮《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功能》(2011)从语篇角度,结合“哈”的三种语音形式[XA0][XA55][XA51]探讨“哈”的功能,证明其核心意义就是“寻求证实或认同”“赞同或附和”“表示惊异”。这篇文章为我们研究“哈”这个北京话中比较特殊的语气词提供了新的理解方式和观察角度。

从话语、篇章的角度出发,考察语气词的表达功能是较为新兴的研究方法,这一领域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尝试、摸索与探究。

3.语气词的社会分布

胡名扬《北京话社会调查》(1981)、曹志耘《语气词运用的性别差异》(1987)、贺阳《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1994)都是运用社会语言学的调查方法,进行特定词类的调查分析,从事实中找出新的语言现象,使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紧密结合,给出令人信服的数据和结论。这也说明我们应该更多地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对北京话的语气词进行多维度的研究。

(三)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

以往的学者往往从对话语体入手,把一些经典的剧本、台词作为研究对象,考察语气词的用法,得出了一些结论,但很少使用独白体作为分析材料。本文只以独白体中的语气词“哪”为主要研究对象,把语气词和其出现的上下文语境紧密结合起来,重点考察它在整个语境中的话语功能。另外,“哪”一直被认为是“啊”的变体,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但在使用中它已经有了自己特殊的功能。

(四)语料来源

2010年,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建设完成的“北京口语语料库”正式投入使用,该语料库是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口语调查”研究项目的基础上转写完善而成,374名被试者的谈话全部被制作成186万字的文本语料,均为真实自然的口语,所有语料均有相应的录音,并按社会语言学要求收集,例如包括了各种因素的说话人,语料具有历史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再调查性,而且所有语料均为独白体。“北京口语语料库”的建成,对北京话研究、现代汉语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等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我们研究北京话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文的语料全部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的北京口语语料,我们对语料中有“哪”的句子采用逐条分析、合并归类的方法来分别探讨它们的话语功能。

(五)话语功能

话语功能的讨论可以结合具体的句子和篇章展开。汉语的书面语是规范的长句子,而口语以短句为主,一些特殊的词语从句法的角度分析几乎没有意义,但它们却是促使篇章话语连贯的重要手段,具有一系列不可忽视的话语功能。比如停顿、预设新话题、延续旧话题、话题转换、结束话题、抢话轮、维持话轮、思索推理、话语联系、话隙填充、话轮接受、话语修正、确认探求、亲密关系标志、犹豫标记、语界标记、敦促态度标记、模糊限制手段等。种种话语功能的得体使用,使特定的谈话内容与谈话背景高度融合,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目的。

二、“哪”的话语功能

我们在北京口语语料库中检索出带“哪”的语料共2583条,剔除“哪”作副词语素(如:哪怕)和作方位代词语素(如:哪儿、哪里)的条目,还有转述性质的话语(如:老头儿呢,八十,跟我们说话,也是“您哪”,“麻烦麻烦您哪”,嗯,“您帮我解决解决呀”,都这,比较,比较那什么),作语气词的“哪”是1368条,通过分析发现,“哪”出现的位置有“句中”“小句尾”“句尾”三种,它们在语境中的话语功能按“哪”的位置将在下文分别列出。

这一类的句子前后的逻辑比较混乱,是口语中经常出现的句子,“哪”在这里可以让说话者有充分的时间整理思绪,从而把话题继续下去。

6.列举并话隙填充

这是综合了列举和话隙填充两者的功能,“哪”通常用在最后一个列举项的后边,同时起语音上的停顿作用,填补语音上的空白。如:

(18)我呢,就是这么一个邋遢惯了,不讲究这个穿哪什么的。(1917年生,男,满族,小学)

(19)密云水库哇,嗯,还有这个,各大公园儿啊,像颐和园哪,动物园哪等等。(1932年生,女,汉族,高中)

有时候,这样的“哪”和语气词“哈”连用,在举例的同时和听者有一个交流,崔希亮(2011)提到:“哈”的核心意义就是“寻求证实或认同”。如:

(20)单过呢之后呢,下班儿了以后哇,买菜呀,做饭哪哈,有时候儿晚上还要写点儿什么东西哈。(1949年生,男,汉族,初中)

(21)喜欢什么那个古典小说,或者看看历史书什么的。哎,什么建筑方面哪哈。(1962年生,女,汉族,大学)

(二)“哪”在小句尾的话语功能

“小句尾”的意思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却用了逗号,目的是不和后边的内容脱节。“哪”在小句尾的条目共有77条,话语功能只有一种:停顿并延续话题。如:

(22)都是在年啦,节啦时候儿啊,就是搞联欢哪,是哇,这个有说的,有唱的,有拉的,这个搞联欢,这个娱乐。(1920年生,男,汉族,小学)

“哪”代表着概括说明的结束,停顿之后开始详细分说列举:“有说的,有唱的”等,并延续前面的话题,抓住听话者的注意力。

(三)“哪”在句尾的话语功能

“哪”在句尾的条目共有129条,话语功能如下:1.结束话题(118);2.列举并结束话题(7);3.思索(3);4.提示注意(1)。详细分析如下:

1.结束话题

在口语中通常以“哪”结尾来表示一个话轮的结束。如:

(23)哎,过去你要是干嘛呀,不容易好,更慢,没有人关心哪。(1910年生,男,汉族,小学)

2.列举并结束话题

表示列举项的结束。如:

(24)退休因为什么你这个,早晨起来要买菜呀,做饭哪。一退休以后就想让他们吃得舒服点儿了,就跟现在不一样了。(1928年生,女,汉族,高中)

3.思索

这种情况一般属于自问自答。如:

(25)在她的心里也能记住,是哇,老前辈们什么贡献,是哇,我爱人哪?我爱人是初中,他也初中,他文化也不高,都是文化不高。(1933年生,女,回族,小学)

或是只自问却不答,给自己留出思索的时间。如:

(26)有时候啊,就是我们说,还是在什么时间哪?有时候儿,我们就吃上混合面儿了。(1926年生,女,汉族,大学)

4.提示注意

(27)哟,大妈您还没休息呢?或者,大婶儿您还没歇着呢?没呢您哪,或您也没睡呢?(1925年生,男,汉族,小学)

“您哪(呐)”连用,是北京话中一个特殊的习惯性用法,表示其前面是对对方问题的答复,又有提示注意的意味,又如“看车了您哪”。

三、结语

北京话口语中“哪”在句中、小句尾、句尾这三个位置上共承担8种话语功能:1.停顿并延续话题;2.列举;3.话隙填充;4.提示注意;5.思索;6.列举并话隙填充;7.结束话题;8.列举并结束话题。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话语标记“哪”主要出现在“句中”,其次是出现在“句尾”,出现在“小句尾”的情况最少。“哪”位于句中的主要话语功能是“1.停顿并延续话题”,在句尾的话语功能主要是“7.结束话题”,位于小句尾的主要话语功能也是“1.停顿并延续话题”。可见,“停顿并延续话题”“结束话题”这两种话语功能在句中和句尾呈一种互补分布的状态。

通过数据显示,“1.停顿并延续话题;2.列举;3.话隙填充”出现最多,这三者出现的数目为1172条,占总条目的85.7G,因此,可以说“哪”的主要话语功能是“停顿并延续话题、列举、话隙填充”,一般“停顿并延续话题、列举”的时候,一句话并没有说完,只是为了避免过长的句子在口语中出现,因此分为若干短句并且中间加上停顿,便于听话者更好地理解,这时的“哪”通常出现在“句中”。

周一民(1998)把北京话中常用的语气词概括为以下25个:“了、的、啊、呀、呢、吗(嘛)、哈、吧、喽、嗒、呶、?、啵、口奈、呗、嘞、哟、嘿、口欧、哎、哪、啦、来着、着呢、的话”。在这些常用的北京话口语语气词中,“啊”的句法位置最灵活,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和句尾。它的音变形式也是最多的,“呀、哇、哪”都是它的音变形式。胡明扬(1981)在调查中发现少数人的语言中有独立的“呀”,在同一语音环境中出现,意义对立。同时,他提出北京话有没有一个独立的、不是连读音变的“呀”,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经过证明,说明独立的叹词“呀”确实存在,而独立的语气词“呀”是否存在,胡明扬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随着这些年北京话进一步的发展,许多词的功能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由此,笔者想通过语料分析的方法,考察“啊”和它的三个变体之间在功能上究竟存不存在对立互补的关系。

本文分析了“哪”的话语功能,后续研究将陆续揭示“啊”及另外两个变体“呀、哇”的功能用法,把语气词和其出现的上下文紧密结合起来,重点考察“啊”“呀”“哇”“哪”在整个语境中的语功能,以及它们是否存在话语功能和使用上的对立互补关系,“呀”“哇”“哪”能否从变体的角色中独立出来,不再作为“啊”的变体而是具有独立话语功能的语气词和“啊”并存于北京话的口语中。

参考文献:

[1]曹志耘.语气词运用的性别差异[J].语文研究,1987,(3).

[2]曹志耘,张世方.北京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于根元.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3]崔希亮.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4).

[4]贺阳.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J].方言,1994,(1).

[5]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J].中国语文,1981,(5、6).

[6]胡明扬.北京话社会调查(1981)[A].北京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999.

[7]胡明扬等.北京话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8]李讷,安珊笛,张伯江.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J].中国语文,1998,(2).

[9]李咸菊.北京话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0]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1]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

[12]邵敬敏,朱晓亚.好的话语功能及其虚化轨迹[J].中国语文,2005,(5).

[13]孙汝建.语气和口气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

[14]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15]王红旗.“是”字句的话语功能[J].语文研究,2010,(3).

[16]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2006.

[17]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 呢 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8]赵聪.应答词“是、对、行、好”的话语功能分析[D].延吉: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赵元任.北京口语语法[M].李荣编译.北京:开明书店,1952.

[20]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21]周一民.北京口语语法・词汇卷[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1996.

[22]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论文结束语篇6

教务首页

教务通知

即时事务

考试专栏

教学动态

机构设置

教务文件

专业设置

下载专区

教学委员会

教学视导团

教务处科室

政策法规

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

质量监控与评估

学籍管理

考试管理

教务管理

经济学

管理学

工 学

文 学

理 学

教育学

法 学

医 学

考试专栏 - 三峡大学 2011 年 6 月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考生须知

三峡大学 2011 年 6 月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考生须知

考试专栏

加入时间:2011-04-19 10:19:03

点击:

667

一、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 英语四级: 00英语四级: 2011 年 6 月 18 日上午 9:00-11:20 考生进场时间 8:45 语四级: 00-11:15 法(俄)语四级:2011 年 6 月 18 日上午 9:00-11:15 考生进场时间 8:45 英语六级: 15:00考生进场时间:14: 英语六级: 2011 年 6 月 18 日下午 15:00-17:20 考生进场时间:14:45 英语三级: 00考生进场时间: 英语三级: 2011 年 6 月 19 日上午 9:00-11:00 考生进场时间: 8:30 引导音乐: 二、引导音乐:FM88MHz 梁 祝 三、各级别考试过程 1、英语四级 8: 45 考生进场 1,答题卡 9: 00 禁止考生入场 发答题卡 1,答题卡 2 考试正式开始。考生做写作部分( 分钟) 9: 10 考试正式开始。考生做写作部分(30 分钟) 9: 35 发试题册 写作部分考试结束,考生打开试题册做快速阅读理解部分( 分钟) 9: 40 写作部分考试结束,考生打开试题册做快速阅读理解部分(仅 15 分钟) 9: 55 收答题卡 1 播放英语听力部分( 分钟) 10: 00 播放英语听力部分(35 分钟) 考试结束( 和试题册) 11: 20 考试结束(收答题卡 2 和试题册) 2、英语六级 14:45 考生进场 1,答题卡 15: 00 禁止考生入场 发答题卡 1,答题卡 2 考试正式开始。考生做写作部分( 分钟) 15: 10 考试正式开始。考生做写作部分(30 分钟) 15: 35 发试题册 写作部分考试结束,考生打开试题册做快速阅读理解部分( 分钟) 15: 40 写作部分考试结束,考生打开试题册做快速阅读理解部分(仅 15 分钟) 15: 55 收答题卡 1 播放英语听力部分( 分钟) 16: 00 播放英语听力部分(35 分钟) 考试结束( 和试题册) 17: 20 考试结束(收答题卡 2 和试题册) 、英语三级 8: 30 考生进场

发试题册、 8: 50 发试题册、答题卡 禁止考生入场,考试正式开始, 9: 00 禁止考生入场,考试正式开始, 播放考试录音带 11: 00 考试结束 考生必须填写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后领取准考证,持准考证、身份证、考试证(或学生证) 、考生必须填写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后领取准考证,持准考证、身份证、考试证(或学生证)参加 考试,缺一不可。 考试,缺一不可。 、为端正考风、严肃考纪,打击买卖答案等利用

手机舞弊行为,各考场将安装手机信号屏蔽仪和手 为端正考风、 严肃考纪, 打击买卖答案等利用手机舞弊行为,各考场将安装手机信号屏蔽仪和手 机信号探测器,考试期间发现将手机等通讯工具带入考场者无论开机与否均按舞弊论处。 机信号探测器,考试期间发现将手机等通讯工具带入考场者无论开机与否均按舞弊论处。根据湖 北省教育考试院鄂综考[2009]24 号文第三条第一款规定: 考试被认定为作弊和答卷雷同的考 北省教育考试院鄂综考[2009]24 号文第三条第一款规定: 考试被认定为作弊和答卷雷同的考 CET 生,在取消当次考试成绩和学校给予相应处分的同时,还将取消 CET 考试报考资格一年。 在取消当次考试成绩和学校给予相应处分的同时, 考试报考资格一年。 全部采用网上评卷方式,各考生在填涂答题卡时一定要规范,不得超出填写范围, 、CET4 和 CET6 全部采用网上评卷方式,各考生在填涂答题卡时一定要规范,不得超出填写范围, 否则将会影响到考试成绩。 卷区分. 否则将会影响到考试成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试卷已不再有 AB 卷区分. 、CET4 和 CET6 题型共分为听力、阅读、综合和写作四个内容,其中听力满分为 249 分,阅读满分 题型共分为听力、阅读、综合和写作四个内容, 为 249 分,综合满分为 70 分,写作满分为 142 分,合计 710 分。 试卷结构为六大部分, 上进行写作、快速阅读部分的考试, 八、试卷结构为六大部分,考试时首先在答题卡 1 上进行写作、快速阅读部分的考试,完成后监 考教师回收答题卡 1,之后在答题卡 2 上完成听力(听力时间为 35 分钟)、仔细阅读、完 考教师回收答题卡 上完成听力( 分钟)、仔细阅读、 )、仔细阅读 型填 空和翻译部分的考试, 和试题册。 空和翻译部分的考试,考试结束收答题卡 2 和试题册。 九、严禁考生将答题卡和试题册带出考场,如带出考场按舞弊处理。 严禁考生将答题卡和试题册带出考场,如带出考场按舞弊处理。 三峡大学教务处 2011 年 4 月 12 日

论文结束语篇7

引言部分对该书要涉及的问题、内容、初衷及原动力进行了简单描述。本章分为六小节,第一小节:Linguistics:The Science of Language。作者认为作为一种语言的语法,首先应具备的是这部语法能够提供它所描述的语言的特点,而且应该是一套原则和规定的连贯的系统,这些原则和规定是以自然语言为基础。第二小节:The Native Speaker:Grammality and Acceptability。作者认为说本族语的人一般来说在判断句子时不能决定句子的组成是否合乎语法规则,只是对句子是否可以接受有较强的意识,即可以接受的句子并不一定合乎语法,同样合乎语法的句子不一定可以让说本族语的人接受。第三小节:Knowledge of Language:Universal and Specific Properties of Language。作者引用Chomsky的话认为,普遍语法是一套原则和规定的系统,这套系统是人类所共有的,并且是天生的,但这套天生的人类固有的普遍语法并不足以让人类说一种语言,不同语言之间还有许多不同之处,有些语言特征为该语言所特有,不能完全由普遍语法确定。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按照生成语法的观点如下所示:

(1)

如图所示,儿童大脑中生来具有一套以原则和参数形式存在的普遍语法,在后天经验的作用下,随着参数的确定,普遍语法发展成母语的个别语法,形成本族语的语言知识。

第一章作者主要涉及到句子结构和组成句子的单词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为:句子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单词的词汇信息决定的。作者因此引出了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题元结构(thematic structure)、语类再分框架(subcategorization frame)等概念,这些都是词语的词汇信息。例如动词love的论元结构为:love:verb;[NP,NP],也就是说love是一个动词,其要求两个主目语,一个内主目语和一个外主目语。根据生成语法理论,一个句子的基本结构是否合乎要求,还得通过题元结构的检验,题元结构要求动词给主目语分配题元角色,进行题元标记。如love的题元结构要求其给内主目语分配述题角色,给外主目语分配施事角色。因此,动词的信息与句子的基本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句子有几个主要成分、动词有没有补语、有几个补语等取决于动词的主目结构,取决于做主目语的句子成分类型是否得当,例如主目语能否承担某种题元结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词汇信息对句法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Lexical information is syntactically represented),这就是普遍语法的原则之一:投射原则(Projection Principle)。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像幻灯片上的图象、文字被投射到屏幕上一样,生成句子时词汇信息被“投射”到句子中,决定句子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结构。这条原则在普遍语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作者介绍了x-阶标理论(x-bar theory),讨论了短语和分句的内部结构,第一节讨论了动词短语、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介词短语的内部结构,提出了反映人类所有具有语音形式的短语结构共性的x-阶标图示(x-bar schema)

(2)

XPSpecifier;X1

X11X1,YP

X1X;YP

此外,作者介绍了几种结构关系:C-统领(constitute-command),M-统领(maximal-command)和管辖(government)。

第三章作者主要讨论了格理论。格理论是在形式上对句中的名词短语提出要求,这一要求表述为格检验式:句中的每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具备抽象格(Every overt NP must be assigned abstract case)。这一章的第一节区分了抽象格(abstract case)和形式格(morphological case)。作者认为,英语中抽象格在形式上的表现不如其他语言丰富(例如德语)。在第二节中作者介绍了抽象格的两种形式:结构格和内在格,英语中的结构格包括主格和宾格,主格是由带时态的屈折词授予的,而宾格是由介词和动词授予的;英语中的内在格是所有格,由名词和形容词在深层结构中在分派题元角色是授予的。在表层结构中通过“of插入”或所有格标记’s体现出来。作者还讨论了不定式从句中主语的获格情况:①for作为授格成分。例如For him to attack her would be surprising中him的宾格是从for处获得;②例外授格(Exceptional case-marking)例如John considers him to be a liar中him的宾格是从consider处获得;③小句的主语。例如Mary considers the taxi driver entirely innocent中小句主语the taxi drive的宾格是从consider处获取的。在第三节中作者介绍了两种抽象格的授予条件:

(3)结构格授予条件:

如果A是授格成分,且A管辖B则A能够授结构格与B

(4)内在格授予条件:

如果A是一个内在格授予成分,那么只有在A给NP分派题元角色的情况下,A才能给NP授格。

在第四节中作者介绍了邻接性条件(adjacency condition),即授格成分除了满足其授予条件外还必须与之相邻。第五节讨论了被动化动词的授格情况,动词的被动形态变化使动词丧失了分派外题元角色的能力,也丧失了给补语位置授予结构格的能力。

第四章作者探讨了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讨论句中的两个名词短语在指称意义上的关系,即正确理解名词短语的所指所需要的句法条件,介绍了约束理论的三个原则:

(5)第一原则:照应语在管辖范围内必须受到约束(An anaphor must be bound in its governing category)。

第二原则:代词在管辖范围内不得受到约束(An pronoun must be free in its governing category)。

第三原则:指称语在任何范围内不得受到约束(R-expression must be free everywhere)。

什么是管辖范围?作者把管辖范围定义为:若X为包含Y,Y的管辖语和Y的可及主语的最小范围,则X为Y的管辖范围。

第五章介绍了空语类PRO以及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控制理论是规范PRO的分布和解释的理论。本章主要讨论的关于空语类的问题有以下几个:第一,PRO具有[+anaphor,+pronominal]的特征,在句中要求既受约束又不受约束,因此它只能出现在非时态分句的主语位置,即必须没有管辖范围,这就是PRO定理(PRO theorem):

(6)PRO theorem

PRO must be ungoverned。

PRO的特征告诉我们PRO不能与句中的显性名词短语转换,第二,有些情况下PRO的所指受句中显性名词短语的控制,有些情况下PRO是任指的;第三,空语类PRO的分布,在补语从句中和附加语从句中,PRO受到强制性的控制,而在主语从句中有很多情况。

第六章讨论了被动句和提升结构中的NP-移位。被动动词和提升动词或形容词由于其特殊性,既没有能力授予宾格也没有能力分派外题元角色,为了通过格检验式,名词短语必须移位,因此NP-移位是在格的驱动下进行的。移位后会留下语迹,移动的名词短语和语迹之间构成了一个语链。接着作者介绍了可以用以解释名词短语移位的Burizio定律:

(7)Burizio定律

①没有外主目语的动词不能授予宾格;

②不能授予宾格的动词不能分派外题元角色。

作者还讨论了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的关系。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的转化遵循结构保留原则:在深层结构中构建的结构在表层结构中必须保留。此外,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生成语法中的这些原则是如何在这两层结构中体现出来的,是在深层结构中还是表层结构中或是在两层结构中都有体现。

第七章讨论了WH-移位、其移位对象的特点、其落脚点的特点以及其语迹的特点。WH-移位是一种非主目语的移位,起点可以是主目语位置也可以为非主目语位置,其主要发生在WH-问句中。在WH-问句中,WH短语移到位置[Spec,CP],同时,作者讨论了某些关系分句的演变中的WH移动,但是WH移位遵循领属条件(Subjacency condition):

(8)领属条件

移位不得越过一个以上的界限节点(IP和CP)。

同时本章还介绍了标句词-语迹连用限制(that-trace filter):显性的标句词后紧接语迹构成的序列不合语法(The sequence of an overt complementizer followed by a trace is ungrammatical)。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限制并不是对每种语言都适用(these filters are language-specific)。

第八章在对前几章讨论过的空语类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引出了第四种空语类pro,并且讨论了寄生空位的特点。空语类的特点可用以下图示表示:

type Overt

+anaphor, -prominal

-anaphor, +prominal

-anaphor, -prominal

+anaphor, +prominal anaphor

pronouns

R-expressions

…… NP-trace

Pro

WH-trace

PRO

作者对如何区分语迹与空语类进行了详细论述,总结了语迹之间和语迹与空语类之间的相同特性和不同特性,由此引申出了第四种空语类pro,pro一般出现在时态句的主语位置,称为“代词省略”(pro-drop)。作者认为这种现象一般存在于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如意大利语,但是有的学者认为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也存在这种现象(例如汉语),因此这种语言现象是呈参数变化。

此外,作者讨论了空语类原则,分析了先行语管辖(antecedent-government)与题元管辖(theta-government)两种管辖。

最后,作者探讨了寄生空缺现象(parasitic gap)。作者列举了关于寄生空位研究的两种假设,一种认为寄生空位是一个PRO,另一种认为是一个语迹,与Chomsky的看法一致。作者认为寄生空位是空算子移位留下的语迹,其依赖于真正的语迹而存在,其解释取决于真正语迹所在的语链。

第九章作者介绍了生成语法理论中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逻辑式。逻辑式是一种逻辑语义表达式,是在s-结构的基础上经过“α-移位”形成的,逻辑式中的“α-移位”操作称为“抽象移位”,包括“量化词提升”和“WH-提升”。本章还讨论了ECP对逻辑式的影响。表层结构和逻辑式之间的成分移动会产生语迹,而语迹遵循空语类原则。作者假设在逻辑式中空语类原则受到限制,从而不起作用,但实践证明其中留下的中间语迹同样遵循空语类原则。

本书主要介绍了Chomsky的GB(Government and Binding)理论模块。作者对Chomsky普遍语法的理论模块的介绍比较全面,分析透彻,其深刻的理论概念辅以了众多的例证予以证明,使那些抽象的、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概念清晰明了。全书的体系安排完整、简明易懂,作者从语言事实出发,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全面介绍语言理论,例证典型有代表性,有极强说服力,堪称介绍管约论的经典书籍。

结构上,文章安排合理,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由浅到深。作者首先对普遍语法的性质特点进行初步介绍,然后一层一层,由表及里介绍每个理论模块,前面的介绍为后面作铺垫,后面部分进而解决前面没有解决的问题。每章的开头Introduction部分总结上一章介绍的理论,并承上启下让读者对本章所要解决的讨论的问题及其结构安排进行简单介绍,因此整体看来内容连贯性很好,每章内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首尾呼应。此外,每一章的后面有个对本章介绍的内容的总体概括,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本章理论要点的回顾与了解,每章后的练习安排得当,作者还用脚注的方式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关于某些理论概念的信息。综观全书,作者对本书的内容安排非常有利于读者把握全书的内容,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当然,笔者认为该书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有的章节的内容安排不够恰当:作者在第五章中介绍了空语类PRO,然后又在第八章中仅用一小节介绍了另外一种空语类pro,笔者认为这种安排不是很可取,这两种空语类出现的位置不同,但其具有很多相似的特性,因此把它们放在一起讨论可以使读者更容易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更便于读者理解这两种空语类的句法特征。此外,笔者认为,如果作者能为每章后的练习题提供相应的解题思路,将更有利于扩宽读者的思维。

(本文受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焦点结构的生成语法研究”(11WHL24)资助。)

参考文献:

[1]Noam Chomsky.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 Pisa Lectures[M].Dordrech and Providence:Foris,1981.

[2]Noam Chomsky.Some Concep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M].Cambridge:MIT Press,1982.

[3]程工.语言共性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何元建.现代汉语生成语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论文结束语篇8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结束语 设计策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是成功的另一半。准确、恰当的结束语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将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从而为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因此,精心设计结束语这一教学环节,对于教学效果的增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结束语的功能与作用

课堂结束语是新授结束时,以精练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总结,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1.归纳总结,点明主题。

结束语可以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加以“画龙点睛”,总结归纳,提纲挈领地加以强调、梳理或浓缩,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技能理解得更清晰、准确,抓住重难点,记忆更牢固。

2.承前启后,连接要点。

知识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旧知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结束语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在总结中为新课创设教学情境,埋下伏笔,使前后内容衔接严密,过渡自然。

3.加强实践,培养能力。

新课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练习或提出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对提高知识的运用巩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4.设置悬念,引导拓展。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结束语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技能训练,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既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

二、结束语的方法和功效

结束语有许多种,不论哪种都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把学生思维吸引到结束环节上,使他们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1.首尾呼应。

生物课堂教学,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力争达到首是首、尾是尾、不偏不倚、浑然一体的境界,可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也能给学生以不小的惊奇。另外,还应处理好这堂课尾与下节课首的衔接与呼应。

2.讨论比较。

将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通过分析进行讨论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点和不同点,找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同点,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

3.达标巩固。

课堂结束或部分教学内容结束时,都可以适时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及时反馈,从而获得下面或下节课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的调整信息。达标巩固包括实验操作、习题训练,可以让学生讨论比较、做题组测验、解题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练习。

4.巧设歌诀。

达标巩固练习或布置作业,是生物课堂常用的“收尾”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会厌倦。如果教师设计出富有哲理性、新颖性的歌诀、谜语,则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收尾”练习可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会即刻激发学生探求每句歌诀所蕴含的知识内容的兴趣。

5.冶情励志。

在某些课堂“收尾”时,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给学生树立起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巧妙地寓政治思想教育于本课“收尾”教学之中。如讲“探索生物的奥秘”时,联系我国明代杰出植物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的辉煌事迹:他常常是头戴斗笠,肩背药筐,“东西南北中”,江湖田野山村处,搜罗百氏,访采四方,用了27年时间付出大半生心血,完成了世人瞩目的巨著——《本草纲目》。还可简介我国现代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的事迹。又如讲“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时,简介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平事迹:他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采集昆虫,制作生物标本,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作观察记录,特别是在“贝格尔”号上长达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收集大量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和证据。经大量观察研究分析,终于成功地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在世界上引起极大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通过实例,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至今,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报效祖国。

三、在结束语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束语的方法很多,根据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在结束语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准确性。

结束语要以科学为指导,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教材自然地进行思想教育,不可信口开河。

2.明确性。

结束语应从教材内容出发,紧扣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方法,或从重难点拨,或从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予以引导,针对性强,不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3.启发性。

结束语应重点突出,切中要害,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语言精练干净利落。要给学生以启发,要“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思维火花,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收效良好,意味隽永。

4.趣味性。

在设计结束语时,应在“趣”字上下工夫,尽可能地设计得生动活泼,有趣味,使学生乐学,切忌从头到尾简单重复。

5.紧凑性。

学生实践活动及内容要安排得合理恰当,要求明确,作业数量恰当。结束语环节的安排要紧凑,不要拖堂。

6.多样性。

结束语有法,但无定法。它要求教师匠心独运,既要知常又要晓变。因此,在设计结束语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不同,知识的难易,学生的特点等各方面情况,形式要新颖,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上一篇:晚会结束语范文 下一篇:结婚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