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结束语范文

时间:2023-10-22 07:50:10

ppt结束语篇1

一、PPT课件好用、适用、够用,是首选语文课件

有很多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flash、director、powerpoint等,功能各有千秋,如果真要对比起来以竞赛评比角度来论,powerpoint可能是“最不起眼”的课件制作软件了,它简便、实用、好学,我对它情有独钟。其实,选择一个课件制作软件,达到“三用”标准足矣:好用、适用、够用。PPT简单易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老师来说容易掌握,便于修改;最适合日常教学使用,随时根据教学流程可调整幻灯片内容和顺序,开发周期短;它功能强大,可整合多媒体流行的媒体素材,再结合VBA和触发器、超链接、动作设置,完成可以设计出交互性强悍的课件作品。从这几方面来论,PPT课件完全满足辅助教学应用,是首选的第一个课件开发工具软件。如果在掌握PPT课件的基础上,再计划提高课件制作技术,建议学习矢量动画课件制作软件flash,这可以有效弥补PPT自身动画功能薄弱这一功能。

因此,我提倡选择相关课件制作软件时,首选powerpoint软件—PPT课件技术相对于微机操作基础薄弱的教师来说,是最适合高效学习,并有效应用的选择,足以“应付”日常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掌握PPT课件设计流程,流水化开发课件

PPT课件设计开发是一个严格的“流水线式”的开发流程。基本上,一个人就可以“单打独斗”完成PPT课件设计、开发、测试、应用流程。以初中语文《谈生命》为例:

(1)分析《谈生命》课件辅助目标。所设计的PPT课件要根据人教版教材特点和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谈生命》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初步确定PPT课件框架和技术表现方法、技术实现难度,形成设计草案。

(2)撰写《谈生命》课件脚本。这个PPT课件脚本设计没有统一格式,只是笔者按着PPT幻灯片页数顺序写的一个具体内容列表和实现细节,只要是表述出PPT课件的设计蓝图,必要时画出PPT课件相关框架图,可细化到课件某个环节的具体表现方法和内容。

(3)整理《谈生命》课件相关媒体素材。本节《谈生命》PPT课件,需要一些图片、欣赏视频和朗读视频,还有相关文字材料等,前期的音视频媒体素材收集、整理、分类、加工处理是一项繁杂工作,有时,图片素材也要加工处理,多网上下载的不一定能完全适用。

(4)整合PPT功能设计《谈生命》课件。根据PPT课件框架,结合课件脚本设计的引导,充分整合PPT各种功能,融合各种媒体素材,灵活设计出符合最终目标的多媒体《谈生命》课件,这个环节是最考验教师PPT功力时期,如果操作能力强,开发周期少效果好,否则就是头脑想法美好,鼠标却不知道如何操作

(5)反复测试PPT《谈生命》课件。PPT课件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音视频播放、插入flash、VBA编程、超链接等,所以一定经过严格的测试修改,才能交付使用。尤其是换台“纯净”的电脑进行测试,按设计脚本和功能目标进行查错、纠错,并实时试运行检验,记录修改细节。另外,还要在《谈生命》教学实践中,验证这个课件是否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实现应用的最优化。

(6)成品《谈生命》课件“打包”。PPT课件终于制作完成,根据不同应用环境,进行生成“打包”,生成一个安全稳定使用的独立课件。当然,还要求教师要掌握PPT课件操作技巧,备课的同时,还要备课件内容、备课件操作。

三、掌握PPT课件设计框架,课件开发不是难题

只有掌握了PPT课件设计框架,才能有效地完成PPT课件开发,提高设计效率。

PPT就是所谓的幻灯片,以页为单位,把一节课所要呈现信息展示出来,主要以一种线性结构为主,一页页的课件内容进行鼠标点击控制播放。这其中个别的素材有不同展示效果和控制选项,以及通过幻灯片自定义动画选项和切换效果等丰富PPT课件展示效果。

严格地规范PPT设计框架,可包括:片头、片尾、封面、导航结构、内容页、控制按钮组等框架结构。

例如,笔者在设计初中语文《谈生命》课件时,总共设计了74页幻灯片。可根据需要利用自定义动画设计一个简单片头,这节课笔者没有设计片头。第一张是标题页所谓的封面:精美的背景上显示教材的版本信息、课程标题、相关动态教程内容、单位作者信息等。可通过封面了解《谈生命》课件内容和课程的概要信息。从第二张开始一直到74页都是内容页,这其中设计了导航结构,按着导入、新授、小结等教学流程把总共73张幻灯片分六部分:一是作者简介、二是学习目标、三是课文朗读、四是合作探究、五是拓展延伸、六是音乐欣赏。每一部分都可以通过超链接联结,可灵活地控制跳转和返回。具体的每一页内容都结合呈现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不同类型素材,处理好颜色、位置、控制、搭配、深度叠加等问题,让教学内容有效地展现出来,摒弃无用信息,不炫耀技术,真正辅助教学,为本节课《谈生命》教学目标服务。最后一页幻灯片,我只显示了版权信息,当然也可在PPT课件播放结束时,或显示谢谢观赏,表达谢意;或显示一段有意义的话语,或直接显示课件结束字样。

ppt结束语篇2

暑假结束了,老师要求我们用PPT上台做读书交流。看着每天早晨这一个个的同学都通过了,我的心里越发的紧张,PPT明明已经做好了,我却每天晚上都要根据今天上台同学的缺点多自己的PPT进行更正,再把它读熟。就这样,我每天都处在极度紧张的高压之下。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终于轮到我讲PPT了,我松了一口气,可是紧接着,又一紧,PPT要怎么讲呢,同学们会不会笑话我?于是我一遍又一遍地审查着我的PPT,直到深夜才睡觉。

第二天很快就来了,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谁知这天早自修是物理老师,我的心却没有放松,赶忙去问老师自己什么时候讲PPT。老师却平静地说:“语文课!”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如晴天霹雳打在了我的头上。

语文课到了,我慢慢吞吞地走上了讲台,将U盘插入了电脑,一切准备就绪后,我紧张地张开了嘴,却怎么也吐不出半个字。我调整呼吸,重新张开了嘴:“今……今天我讲的是朝花夕拾!”我的声音异常的轻,可是在这安静的语文课上,这个声音却像平静的水面上的一缕波纹,渐渐开去。教室依旧是那么的寂静。可是这句话一说,不知为何,却格外的轻松。读书交流也不过如此嘛!于是我顺利地讲完了PPT。

这件事虽小,但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有些事就像气球,看似很困难,可是拿针一扎,就会“原形毕露”。许多事情只有试一试才会知道,只有试一试才能克服恐惧。万事开头难,尝试乃成功之母!

ppt结束语篇3

关键词: 多模态 多模态话语 模态配合

1.引言

模态是物质媒体经过社会长时间塑造而形成的意义潜势,是用于表征和交流意义的社会文化资源(Kress & Leuwen 2001)。由于人类社会活动所介入的物质手段日渐丰富,在传统上主要通过语言表达意义的做法已逐渐被多种媒介共存的复合话语取代,多媒体化(multimediality)体现了社会实践的常态,多模态化(multimodality)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系统的固有特性。在教学领域,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屏幕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图像、动画等成为交际的主媒体(Kress 2004),在教学中也是如此,这为教学环境的多模态研究提供了方便。

在语言教学中,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其他模态只是在不同程度地起着辅助、衬托、强化和补充的作用(张德禄,李玉香,2012),但即使如此,仅仅从语言这一角度对课堂话语进行研究是不够的,还需要将语言和其他模态组合在一起探讨课堂话语。

2.理论框架

2.1模态

Kress将模态(mode)定义为一种表征和交流的符号表达方式(Kress & Leuwen 2001)。在《多模态语篇》(Multimodal Discourse)(Kress & Leuwen 2001)中,模态被定义为符号资源。Jewitt认为多模态与符号相关,所有模态都包含整套符号资源,人们在特定场合下利用并构建这些资源对事件和关系进行表征。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话语最合适的理论模式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社会符号学基于韩礼德的语言符号观(Halliday 1978),他认为做一个社会符号系统,即一个表义系统,语言的语法并非是一系列的规则,而是表意的资源,这就是Hodge和Kress发展社会符号学理论的基础。语言外的其他表义系统还有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这些表义系统与语言共同实现社会意义。这种观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主要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由五个层面的系统组成(Martin 1992),分别是:(1)文化层面,包括作为文化的主要存在形式的意识形态和作为话语模式选择潜势的体裁或者体裁结构潜势;(2)语境层面,包括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组成的语境构型;(3)意义层面,包括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话语意义,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4)形式层面,实现意义的不同形式系统,包括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和其他各种模态的表意形体和语法系统及各个模态的语法之间的关系;(5)媒体层面,是话语最终在物质世界表现的物质形式。

2.2多模态与教学

课堂教学就是由多种模态共同完成的,包括空间、手势、身势、移动、声音、腔调、音乐、三维事物、口语、书面语、图形、表格、图画和动画等(Jewitt 2009)。这些不同的模态各自都是一个符号系统,在合适的语境中表达意义,达到交际的目的。但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单独用以达到交际目的,而是和其他模态共同配合达到交际目的,即使是语言也是如此。

在教学中,对多模态交际和体现的研究日益增多。在Lemke编辑的《语言学与教育》中,研究者对课程中的多模态进行检验,尤其检验数学和科学学科。O’Halloran用系统功能观对数学课堂上的多符号系统的运作进行分析。Baker,Street在数学教育领域研究了多模态计算能力,其中包括行动、图示和符号模态。这些研究表明,在不同模态之间的转换问题是导致学生学科难点的来源。

新兴的热点是对多模态识读(multiliteracy)的研究。多模态识读(multiliteracy)指具有能阅读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媒体和模态的信息,并循此产生相应的材料,如阅读互联网或互动的多媒体。传统的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在多媒体时代已不够用。其次,教育中的多模态化来自教室中不断增加使用的多种媒体,如图像操作软件、电子音乐、科学模拟、存在于计算机上的虚拟剧场等。多模态化和多元符号学试图给这些信递形式理论化,鉴别各种图像、词语和动作的模态如何互相依赖,以产生整体意义(Williamson 2005)。重要的是有时一种模态需要依赖其他模态完成信递行为,如没有口述的词语说明,图表将毫无意义;没有模型课件,教师用手做的节奏性动作就没有意义,因而每一种模态,作为符号资源,对所做的表达都有贡献。学生的任务是将教师的各模式和符号资源转变为理解。

本文根据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语境探讨各种模态之间的协同配合关系。

3.语料及研究方法

本文的语料选自第五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职业院校)总决赛特等奖录像,时长22分钟。教学过程在一个按传统模式安排的讲台和桌椅的教室进行,配有可供书写的黑板和PPT投影设备。教师主要在讲台讲,有时到学生中间走动;学生主要坐在座位上听课,有时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互动。

4.课堂话语

4.1课堂教学描述

作为教学比赛,教学有一定的表演性,每堂课一般为50分钟,而这堂课只有22分钟。教学的主题是“网瘾”(computer addiction),课文题目为“Teenager Committed Suicide When His Computer Broke down”。整个教学过程由老师控制,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提供者、学生能力提高的使能者;学生是学习者、被控制者、被促使提高能力者。交际的方式是面对面口头交际,包括手势、动作、口气和强调等,PPT提供教学重点及图像。

4.2w裁结构

这堂22分钟的课包括10个阶段,分别是:(1)上课仪式:教师学生相互问候。(2)导入:首先以某位知名明星吸毒为例,引出单词addiction的含义。(3)点出主题:引出网瘾(computer addiction)这一主题。(4)课文讲解:学生泛读、小组活动、组内讨论、练习巩固。(5)讲解习题:学生回答习题中的填空,讲解单词词意,并扩展练习题内容。(6)剖析课文:再次点题,提问学生,分析文中主人公的问题,练习上一环节填空中的单词。(7)互动提问:如何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寻求平衡,提出解决提议。(8)角色扮演朗读:进一步对课文进行熟悉,并对单词therapist(治疗师)有更深刻的了解,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设计好的对话。(9)总结重点:回顾课文知识。(10)结束:布置作业,结束课文。

4.3模态在语法层面的配合

这堂课的PPT共有21张,分为两个类别:显示文字、显示图像和文字。文字是一个语篇片段,一个幻灯片显示一个语篇片段,由一个句子或者一系列句子体现;文字和图形本身是多模态的,是两个语篇片段的协同共建语篇意义,由各自的语法结构体现。

幻灯片1由文字与图像构成,包括标题和一个教师上课的图片,它们共同完成了标题的语篇功能,为教师的口语话语提供支持。标题体现为一个句子(Teenager Committed Suicide When His Computer Broke down),图像为老师上课的图像,表明这是一门教学课。

幻灯片2与3相似,都是由图像加文字构成,其中包括阶段导入标题、文字提示和图片(某吸毒明星照片、抽烟图),幻灯片2中的文字为两个英文单词(Addiction,prison),为老师的引入提供信息引导,幻灯片3的文字则为“上瘾”这一单词的英文解释。与幻灯片2相似,它们不仅为口头语篇提供了文字信息,而且提供了实例,进而引出了文章主题。

这个教学片段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进行导入,引出主题“网瘾”,预示着课文将围绕网瘾展开。

幻灯片4和5完全由文字构成。其中包括课文标题和环节设计(“学习目标”的展示),这两张幻灯片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教师的话语(例如,“我们将重点学习本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与网瘾有关的一些单词表达”)提供支持,并为口语模态提供指导,为口语语篇的发展提供了路径。

幻灯片6和其后与练习题和其讲解的幻灯片都由图像和文字构成,图像为箭头与圆圈,用以引入及标注信息,文字为练习题(如Jason未来可能做什么工作?What kind of job will Jason do in the future?),重点标注的是答案。整个片段为教师口语(例如,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Good job!;对回答进行复述:He will be a computer engineer.)提供支持,提供信息,用此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及口语水平。

4.4课堂话语中的模态配合

以上是对一段教学比赛录像片段中使用的PPT体裁结构进行的分析,但它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是PPT所表现的一段多模态话语。在整个课堂话语中,各种模态共同发挥作用,特别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口语模态和PPT所表现的文字、图像模态。下面简略探讨它们之间的协同配合。

口语是课堂教学的主模态,但是它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借助其他模态,特别是PPT所承载的模态来完成。这样,PPT和口语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协同关系。

下面分别从10个环节探讨它们是如何协同完成教学任务的。(1)上课仪式:主要模态为口语:教师及学生通过寒暄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2)导入:主要模态为口语、图像和文字:口语为教师授课,图像和文字模态通过PPT呈现,具有导入文章主题的作用;(3)点出主题: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和图像:文字主要辅助提供信息,教师提问学生,引出话题,引起兴趣;(4)课文讲解: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和图像:学生讨论,做练习题,对课文内容进行熟知、掌握,图形为文章线索的一步步发展提供支撑;(5)讲解习题: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次阶段:老师提问及学生回答。(6)剖析课文: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这一阶段老师主要对学生提问发散性问题,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课文;(7)互动提问: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口语模态通过老师和学生互动完成,文字主要体现在呈现在PPT上的问题;(8)角色扮演朗读: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这一阶段,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对话,完成对重点单词的理解;(9)总结重点: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老师对本课进行总结;(10)结束:主要模态为口语:老师布置作业,结束课文。

5.讨论

在传统教学中,主要采取教师和学生肢体模态和文字补充,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PPT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多的模态出现为口头模态提供了支持。课堂教学中,一种模态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往往需要其他模态补充、协同,由其他模态提供新的内容,进行强化或者引导。在上述分析中,文字和图像模态为教师的口语模态提供支持,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PPT课件展现生动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方面获取相关信息,快速获取所学材料。

6.结语

ppt结束语篇4

[关键词]专题教学 电子课件 PPT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30-03

一、引言

自从Power Point(PPT)软件被引入多媒体教学实践以来,很快就在我国的高校和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现在只要一提起“课件”,人们往往会自然地联想到使用PPT软件制作的演示文档,可见其普及程度之高。自普及以来,广大师生对于采用PPT辅助教学的评价就褒贬不一。尽管在采用PPT后的利弊得失上有分歧,但众多教育工作者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仍有相对的一致性,那就是:人始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应发挥主导作用;PPT只是教学辅助工具。意见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应用PPT以及实际的收效究竟如何等方面。

纵观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与PPT应用有关的教学论文,绝大多数的应用背景局限于传统的课程教学任务中。许多文献对此要么语焉不详,或者就是对PPT制作的目的性缺乏考虑。对于当下日益兴盛的专题教学模式,如何制作PPT课件并有效地辅助教学,却鲜有论文进行专题讨论。本文就此结合专题教学的经历与体会,对专题教学中PPT制作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传统课程教学

在讨论专题教学之前,本文首先就传统的课程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所谓的课程教学是指教师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时计划安排好每次的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系统讲授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课程教学模式由来已久,被普遍应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具有课程本身自成体系、教学内容结构层次分明、各阶段教学任务明确、历时周期长等特点。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在教学过程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系统教授、联系和运用,虽然在课程起始阶段也有课程介绍和课程总结等教学计划,但不构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课程教学的效果一般需要通过考试进行检验,考查学生是否系统、全面地掌握了该课程所含的专业知识。

三、专题教学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和观念的更新,我国的教学模式日益多元化,各类非学历目的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专题教学作为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笔者对于专题教学特点的理解是,专题教学一般仅针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展开,其中即使存在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也仅是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专题教学中的知识点一般不是系统介绍的。虽然通过多次专题教学可以构建起一个课程体系,但各个子专题之间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专题教学的一些典型方式有:各类学术讲座、研讨课程、公开课等。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教育部目前正在推广的各类视频公开课等。依托电视、网络等传媒的各类视频课程,目前以专题教学为主要模式,其原因与时间限制、服务对象及教学目的等因素紧密相关。考虑到受众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学习目的、时间和兴趣迥异,所以网络资源上的课程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专题教学的特点,便于大众有选择性地听取。

四、如何制作某个专题的PPT

对专题教学的特点及动态进行了简要讨论之后,下面对在专题教学中如何制作PPT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笔者认为,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学,在制作专题教学PPT之前就必须明确教学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弄清楚专题教学的实践环境:是在课堂上、学术报告厅中,还是通过后期制作变成视频资源。展示环境的不同,PPT的用途和作用也将不同。

以教学比赛的公开课为例,展示环境一般是多媒体教室,下面有充当听众的少量学生。而观赛评委的视野十分开阔,不仅包含教师、黑板、投影屏,还有学生及整个课堂。例如,一些“原生态”的教学录像,展示的视野随时发生变化,这就与传统的公开课、观摩课的展示环境非常类似。在上述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PPT只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众多信息源之一,可以看做是电子化的板书工具。但是一些依靠电视或网络传播媒体的专题教学资源,虽然也有学生充当听众的镜头,甚至设计有学生提问等参与环节,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镜头主要是对准教师,有时则对准展示屏幕。这时候PPT就不能看做是充当固定板书的工具,仅起到展示关键知识点和一些图像及动画的作用。

明确了专题教学的活动环境之后,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来设计PPT。用于专题教学的PPT存在一些共性的地方,下面简要列出并加以讨论。

(一)页数宜精不宜多

专题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无论是观摩课,还是视频公开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始终掌握着专题内容的展开。如果PPT页数太多,学生就有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忙于做笔记,从而忽略了教师的语言,出现“听而不闻”的现象,即仅仅记下几行文字,生动丰富的讲解反而没听仔细,“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提纲挈领而不是包罗万象

专题教学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应该跟随着教师的指挥而不断转移,且大部分时间是停留在教师身上,被教师的语言和个人魅力所吸引。在这种情况下,PPT所涵盖的内容就不应该像课程教学那样是整个课程知识点,而仅仅应该是需要学生看屏幕的知识点。与课程教学模式不同,专题教学中PPT可以适当降低对完整性的要求,因为专题教学自身对此的要求也有所降低。

(三)转换表现形式提起兴趣

虽然专题教学中以教师的生动讲述为主,但是时间长了难免会让人注意力下降。这时候适当地转向PPT,通过转化表现形式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有些知识点虽然很重要,但是如果用语言难以描述或是效果欠佳,那么也可以充分利用PPT在生动活泼方面的优势,以更直观的表现形式来展示知识点。

(四)图文并茂的隐性暗示

专题教学往往受限于时间限制,很难有专门的停顿供学生思考。这时候可以充分利用PPT图文并茂的展示特点,在讲课时将PPT停留在某个精心设计好的页面上,而该页面则充分利用背景图案、文字、图片等方式对专题或知识点进行隐性暗示,启发或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时候的画面切忌过于靓丽花俏,或是播放对启发思考毫无帮助的动画(如一只奔跑的小兔子),否则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违背了初衷。

(五)满屏彰显关键性话语

不管是课程教学还是专题教学,一般都会有对知识点进行精辟概括性的关键性话语。教师有时需要重复一次,以提醒学生注意。此时可以满屏章显这些关键性的话语,只要背景风格一致,就不要惧怕破坏了PPT的整体编号或模板风格。满屏彰显出来的关键性话语,感觉上虽然打断了PPT的播放进程,但实际上起到了突然吸引强调的目的,就如同电视节目中插入广告的效果。当然,这种方式的使用不能频繁,一次专题教学中最多出现几次。教师必须有所取舍,选取最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述。

总的来说,专题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焦点,PPT制作的课件只是帮助其快速板书的工具。尽管如此,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的设计工作仍然不可小觑。精心设计的PPT课件不仅可以展示出必要的图文信息,还能对专题教学的主题起到烘托作用。

五、经验与体会

作为年轻教师,笔者有幸参与某专题公共课程的视频资源建设工作,负责其中的PPT课件制作。经过几轮专题教学实践的探索之后,在PPT制作方面总结出以下几点切身体会供参考。

(一)控制章节标题层级数

课程教学由于体系结构完整、教学内容多、前后相关性紧密等原因,在课件制作时一般都编排层次结构非常详细的章节编号。但在专题教学中,一个课时只有30分钟(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这是获取最佳授课效果的时长),授课内容十分有限,而每次课程又都有自己的子专题名称。这种情况下,每次专题教学的PPT课件最多只安排三级标题,多数情况下两级标题足够区分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

(二)PPT课件只是列出简要的提纲

用提纲形式写出的PPT页面更有利于教师按照备课内容自然讲述。如果在每一页中都密密麻麻地写上完整的句子,不仅影响放映效果,还使得教师或多或少地去“照本宣科”,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注释是一本从不翻开的教案

专题教学本来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备课,尤其是在录制后剪辑成视频资源的要求下。教师需要更加熟悉教案,甚至要做到像演员熟悉剧本那样,如此才能严格控制好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可以有所发挥,但是又不能出现太多的临场发挥。我们尝试用利用PPT的注释功能添加类似“脚本”的教案,通过字数统计并预测授课时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非常熟悉他所要讲述的每一句话,目视课堂而不是紧张地盯着屏幕宣读。

(四)画面动静有序

整个专题的PPT课件如果从头到尾都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不免让人感觉有些索然无味。因此,在页面切换以及展示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动画效果以凸现重点。但是动画效果过后,最终要将文字或图片停止下来,一方面便于教师做详细讲解,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录像的镜头大部分都是对准教师的,不停活动的动画效果并不会被一直收录。

(五)大字体展示重点内容

需要重复的关键知识点要敢于用大字体进行展示。有些老教师喜欢称PPT为“屏片”(初期投影仪的玻璃片),这种称谓正是看重了PPT可以方便地单片(满屏)展示大号字体,使得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来阐述简要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深刻内涵。具体的运用方式在前面讨论中已有提及。

(六)背景色彩素雅为主

色彩过分鲜明的背景不仅影响文字的观感,而且容易喧宾夺主,抢走学生对于教师语言、手势、姿态等教学活动的注意力。如果以流行的网络图片做背景,则容易引起学生在思想上“开小差”,甚至是私下议论,严重影响教学的严肃性。

六、结束语

专题教学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浓缩和提炼,也是未来教育资源共享的大趋势。PPT课件作为专题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具,其制作经验和技巧有别于以往的课程教学模式。笔者有感于目前针对专题教学的PPT制作探讨较少,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体会进行了若干讨论和些许建议。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广大教师对此问题的研究与交流。

[ 参 考 文 献 ]

[1] 于忠海,赵丽娜.大学PPT教学的异化归因及其规范走向[J].江苏高教,2012,(1):85-87.

[2] 徐林强,肖庆国.大学PPT教学的调查与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3] 谢同祥.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效能分析――以PPT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2):38-41.

[4] 王超.PPT课件在化学课堂的有效使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70-72.

[5] 吕峰.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PPT的优化问题[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6):74-76.

ppt结束语篇5

【关键词】PPT课堂演示 英语专业 综合能力

2000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3]。《大纲》颁布十多年来,各高校英语专业的管理者和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都在有效贯彻《大纲》,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方法的遗留影响,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在语言组织和表达(包括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逻辑思辨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欠缺。具体主要体现:首先,语言表达能力薄弱,如何用英语就某一话题进行言之有物、逻辑清晰的延续性讨论和交流,是很多学生头疼和胆怯的事情;其次,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对现实问题认识肤浅,“缺乏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4];再次,学生学习方法陈旧、学习动机缺乏,学生将老师视为学习活动的主导和主体,而自己作为学习活动被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较弱,不习惯也不善于独立思考和逻辑思辨。

为求改变现状,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一线实践中发现,应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进行PPT课堂演示(presentation),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英语作为一种技能,其教学多以学生为主体,以交际为目的, 因此PPT十分适合运用于英语教学,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1]。不仅如此,“PPT具有操作简便、交互性强等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程度”[2]。

笔者就以笔者讲授的《英美概况》课程为例,阐明PPT演示在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功效与作用。《英美概况》是一门以介绍英美两国政治、历史、经济、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英语专业课程,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可供讨论的话题众多,成为进行PPT演示的极佳场合。学生在老师规定的选题范围内分组进行,分配任务、自选题目、搜集材料、制作PPT并进行演示讲解,因而能在以下诸多方面提高和改善自身的能力。

一、获取信息和组织材料的能力

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地获得所需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合理安排与组织,是信息爆炸时代不可或缺的能力。学生在图书馆、互联网上搜索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众多原始材料,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是对此项能力的有效锻炼。

二、PPT制作能力

这不仅仅是一项计算机技能,熟练地掌握PowerPoint的软件使用,并不代表能制作出集知识性和趣味性的PPT演示文件。大量文字与图片的堆砌、多媒体链接的叠加,反而成为信息传递和阐明问题的障碍。学生在制作PPT的过程中,从观众的心理和需求出发,以明确传递信息和准确说明问题为目标,选择合适的模板、适当的标题、切题的图片和视频音频,练习制作吸引观众且简洁明了的PPT。

三、PPT演示能力

这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概况》课的PPT演示要求用英语阐明问题并回答观众提问。演示过程不仅要求学生语音清晰、表达流畅、语法和词汇应用准确,而且,演示结束后,观众可就演示过程中的模糊点提问,也可质疑演示者的相关观点和态度,或者就演示题目进行更深层次的辩论,这更是对PPT演示者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验和锻炼。不仅如此,面对众多的观众及其提问,演示学生还要训练自己克服紧张情绪,培养优雅的站姿,树立良好的台风。

四、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这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核心和最终目标。学生在准备演示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任务分配和分工合作。如何确保高效分配资源,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各尽其职,并协调各个环节和步骤而出色完成最终产品,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无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不仅如此,学生在演示中,打破常规思路,不断创造和增加新的演示方式,丰富演示内容,也显示了其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潜力。例如,有学生在讲述英国亨利八世国王的婚姻时,就临时挑选了六个观众配合表演他的六个妻子,形式新颖,大胆活泼,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当然,PPT演示,作为课堂活动的一部分,必然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教师应与学生密切配合,提出参考意见,并在演示后给予热情点评。例如,对于演示题目的选择,教师应适当地限定,题目不能过大,面面俱到却所述不清,也不能太过琐碎而失去演示的意义。

笔者几年来主持此项教学活动的经验证明,PPT演示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提高专业基础水平、培养综合能力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利玲. PowerPoint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浅探[J]. 教育导刊,2010 (11).

[2]张征. 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J].中国外语,2010(5).

[3]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

ppt结束语篇6

关键词:一致性原则;教学PPT;影响因素;方案设计及流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7-04

一、研究背景

目前,教学PPT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其中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与传统教学媒体相比,它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文献整理发现,教学PPT设计后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PPT的设计存在以下问题:①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密度较大。在整个教学PPT中,文本、图片、动画等都是信息,每个信息所包含的密度是不同的。但是,并不是信息的密度越大越好,而要将信息密度把握适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PPT中信息密度的多少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②设计风格不统一。一些设计者设计教学PPT易轻视整体设计风格,使版面风格不统一,大大影响了教学内容传递的有效性和科学性。③缺乏亮点。在教学PPT中要体现出设计亮点,要利用视觉焦点法和对比法,考虑教学PPT颜色明暗、图形排列和动静结合。这样设计出的教学PPT才会吸引学习者去学习。④总结不完善。部分教学PPT在结束时只是简单的回顾所讲内容,并没有系统性的概括。所以,教学PPT要做到有逻辑性的概括:首先回顾内容,把前面所讲内容简单的梳理一遍,强调主要观点;然后,整理逻辑,梳理观点间的联系,将信息系统化;最后,提出结论,结论要明确。

教学PPT中呈现的内容杂、乱、繁、过,视觉效果没有达到清晰明了。因此,针对以上问题,设计教学PPT考虑一致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一致性原则的意义是减少不相关自由度的一个集体操作模式,与认知功能的知觉、注意、感觉运动整合、学习、记忆、意识、决策等有联系[1]。

二、相关理论

1.一致性原则

梅耶在《多媒体学习》一书中提出了七大原则,分别是认知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一致性原则、通道原则、冗余原则、个体差异原则。我们重点讨论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当多余的文字、 图片、资源或无关材料被排除而不是被包括时,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2]

梅耶通过对一致性原则的充分论证,得出结论:对于多媒体中增加不相关的词和图片、背景音乐和声音以及词与符号应遵循“少即是多”的原理。

2.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是指人类信息加工过程中能够加工的信息总量,主要包括工作记忆对信息进行存储和加工的总量,揭示出如果教学在单位时间内提供的信息超出了学习者短时记忆的容量,那么那些多余信息就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它会造成学习者的认知出现过载,从而损害其认知加工过程,影响学习的结果。[3] 根据人类认知加工的过程,应考虑有效信息的容量,选择有效信息呈现给学习者,使学习者的学习容量保持有限性,进而促使学习者的记忆空间得到最大有效利用。

3.容量有限假设

基于工作记忆模型,梅耶为多媒体学习的科学研究建立了第二个假设――容量有限假设,即人在每个通道中一次加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2]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不同个体和群体的视觉记忆容量存在显著差异,这不仅表现在存储容量上,也表现在处理变化信息的能力上。视觉工作记忆容量是制约视觉注意力的关键因素,工作记忆编码及其注意力的有效维持对视觉对象的认知和行动具有重要影响。[2]人类把视觉和听觉接收到的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在工作记忆中形成言语模型与图像模型,将人类长时记忆中的先前知识调用出来,与当前知识进行再度整合,进而存储在工作记忆中。而工作记忆的存储量就影响了人类大脑的记忆。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的方法及问题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选取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学生需要回答以下问题:所学专业,课堂使用PPT的频度,你认为课堂中使用的PPT存在哪些不一致的问题,如何才能使PPT更完善。

2.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主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对30名学生进行访谈,涉及到的专业分别有汉语言、数学、历史、地理、化学、英语、政法、经管、体育、物理10个专业。如表1所示。

3.数据处理

访谈后,针对访谈的内容进行整理,将整理的内容导入到NVivo11中进行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学PPT设计反馈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10个专业都会用到PPT进行教学,但使用的频度各不相同。汉语言、历史、地理、英语、政法和经管使用的频度较高,而数学、化学、体育、物理使用的频度较低。

教学PPT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通过对30名学生的访谈,我们将访谈内容绘制成学生对课堂使用PPT的看法表,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只有个别学生对教学PPT制作的效果满意,而大部分学生对内容、交互技术、文字、图片、动画等有不满意的看法。通过以上不同学科对设计教学PPT的不同看法,说明了教学PPT设计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2.影响教学PPT设计的因素

用PPT进行教学时,PPT中包含许多媒体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便于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因此,在使用PPT进行教学时,要考虑多种媒体不同组合方式的使用。为探寻哪些因素影响了教学PPT设计的一致性,我们利用NVivo11,将收集到的访谈内容经过整理之后导入此软件中,经过软件分析获得影响教学PPT设计因素的词语云,如图1所示。

(1)每页所呈现的内容

教学PPT中每页所呈现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针对性,要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制作过程不要将大段文字复制粘贴到PPT中,这种大段文字的出现会给学习者造成视觉疲劳,降低了学习者的注意力。部分学习者可能会放弃观看PPT,而另一部分学习者可能会关注PPT上的内容,但由于教学PPT上的内容多而繁杂,造成学习者认知加工负荷,加大了学习者的学习负担。

设计教学PPT时,应把大段文字进行简短概括,把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及难点清晰简练的呈现给学习者,使教学PPT的容量适度,做到合理取舍。每页所呈现内容的知识点不应过多,要做到“少即是多”。有些设计者可能会把收集到的所有信息都搬到教学PPT上,这种堆砌的做法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PPT所选内容要真正做到“少即是多,少即是好”的原则。

(2)技术

教学PPT中还会渗入一些技术的运用,这些技术应具有易操作性、实用性、交互性。教学PPT设计要做到方便、简洁、灵活,易于操作者的使用。为方便学习者的学习,要合理设置好教学PPT界面上各部分技术的衔接,使这些技术更加实用。对于那些需要做出即时应答的教学内容,就需要设置交互性技术来帮助实现其功能。技术的使用要符合学习者的视觉效应,同一张幻灯片不要出现多种技术,避免杂乱无章,没有逻辑性,防止学习者只注重技术的使用而忽视了教学内容。

(3)设计

教学PPT的设计要突出重点,在同一PPT中出现的元素不应过多,减少学习者频繁关注无关信息的干扰。

①文本一致性。根据教学PPT版面大小,合理安排文本排放。字体的种类、大小以及字体色彩的运用会干扰学习者的学习。在整个教学PPT中,字体种类较少会给人一种文雅、精致的感觉,而字体种类较多会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通常以粗细一致的非艺术字为主,所选类型要依据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爱好设计。在教学PPT中,对于题目、目录、标题等具有标志性的信息,他们字体的大小要根据不同页面布局的标准进行合理缩放,把标志性信息的字体与正文的字体区分开,使页面整体看起来更加醒目,方便学习者学习。

教学PPT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色彩的运用,如果色彩运用的好,给人的视觉效果就会眼前一亮。字体色彩要根据教学PPT整体背景进行合理搭配,将背景色彩作为标准色,选取一、两种色彩作为辅助色,但不要采用太花哨的色彩,因为这样会使学习者产生阅读困难,尽量色彩简单,避免学习者只关注色泽的转换,而忽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不同颜色的搭配,给学习者造成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效应是不同的,尽量减少干扰学习者学习的影响因素,使PPT整体效果达到和谐统一。

②图片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教学PPT在呈现教学内容时除了文本需要保持一致性外,还需要将所选图片信息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性。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中的注意分离效应,当呈现图片和文本信息时,两者应该同时呈现,否则会造成注意分散,并且当学习者在头脑中将两者建立关联时需要占用额外的认知资源,会增加工作记忆负担。[4]当教学内容需要图片进行搭配时,要注意所选图片信息是否合适,只有图片与教学内容有联系时才可以将二者同时放在一起。如果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却把它们放在同一张教学PPT中,此时的图片会对文本信息造成干扰,学习者除了加工文本之外,还需加工图片,而这张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片就占用了大脑的记忆容量,增加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使大脑的有限记忆空间减少。

根据注意分离效应,图片与教学内容同时出现时,二者具有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是重复表达同一内容,造成冗余效应。出现相同的内容,学习者在理解时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浪费精力。在包含文字和图片的同一张教学PPT中,学习者更倾向于观看图片信息。一方面这是因为图片具有把抽象转化为具体的特点,并且可视化较强,观看的瞬间就能完成知识的理解,与文字相比阅读速度更快。因此学习者对文本信息一瞥而过不进行深层阅读,忽视文本信息。另一方面,学习者认为只要简单了解图片就可以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图片呈现的信息固然重要,但文本信息我们也要认真阅读,有时文本信息包含了图片所不能表达的信息,这时就需要以某种强调的方式让学习者同时注意图片信息和文本信息。

③动画一致性。设计教学PPT时要注意动画的动静结合。通常在教学PPT中设置动画可以改变事物的呈现方式,能够有效的把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但是,太多的动画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Lowe 的研究发现,对于新手学习者来说,他们更容易被动画中具有显著知觉特征的信息吸引,而难以关注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内容。Kettanurak 等人也证实,新手学习者缺少必要的知识来识别教学动画中最有用的信息,而且高速变化的动画也会对他们造成较高的认知负荷。[4]

将动态信息与静态信息进行比较,如果静态信息能够给学习者提供与动态信息同等的教学效果,就不要采用动画形式,避免动态对学习者的干扰。动画的设置是否合理、有效,不能简单的界定,而要因人而异。对于先前学习水平和年龄较低的学习者,他们的视觉会更多地集中在动画效果上,因为动画能够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起到强调作用,迫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相反,对于已有一定知识结构的学习者来说,动画的设置可能会使他们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他们除了要把教学PPT中的信息与原有工作记忆中的知识进行整合之外,还需要应对各种动画连续性转变的方式,这样的认知加工过程反而需要占用学习者更多的工作记忆空间,加大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因此,如何设置动画,什么地方需要设置,需要进一步加深研究。

动画播放速度也是影响动画一致性的重要因素。动画速度的快慢极大的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如果动画的速度太慢容易使学习者失去耐心,造成学习者工作记忆暂停,阻断了认知加工过程;而动画速度太快会使大脑高度紧张,造成视觉疲劳,学习者不太容易对信息进行记忆,工作记忆区域还没来得及对信息进行选择,更谈不上之后的组织与整合。只有把动画的速度控制在合理的时间段内,动画的速度才不会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干扰因素,才能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加深印象,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因此,设计教学PPT时,尽量合理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材料,把大量的文本进行简化,要将图片与教学内容进行互补,合理选择动画的使用,避免教学PPT中有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

3.教学PPT设计方案及流程

通过以上分析,为了将一致性原则更好地运用在教学PPT中,我们绘制了教学PPT设计方案鱼骨图,如图2所示。

(1)了解教学对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制作不同类型的教学PPT。通过学习要让学习者掌握某些知识或技能。设计者要对所收集的材料以及教学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整体把握。

(2)制作。所选材料要做到简单易懂;确保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以及交互有效结合。

(3)设计。内容结构条理清晰;视听元素及交互活动合理排放在教学PPT页面中。

(4)试演。将做好的教学PPT进行播放。

(5)评价。通过播放查看制作效果从而进行修改。

一个优秀的教学PPT并不是盲目做出来的,它需要一定的步骤,因此我们绘制了教学PPT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

流程图是制作教学PPT的首要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出优秀的作品,就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掌握,才能够有效地辅助设计者制定教学PPT。

五、教学成效及启示

1.教学成效

第一,教学PPT要合理选择材料,不仅要考虑学习者对所选材料的难易程度、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还要考虑教学PPT制作的效果是否与预期效果一致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把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排除在外,合理考虑文字、图片、动画的组合方式。只有适当的把各种教学材料组合在一起才能呈现出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不同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对于认知水平较低的学习者,文字加图片的组合方式更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得。对于不同认知风格和空间能力的学习者而言,多媒体学习效果也不一致,也就是说,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应当多考虑学习者的特征和需求。[5]

第三,教学PPT要运用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

2.启示

设计教学PPT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涉及到许多不同学科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能力。在设计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将文本、图片、动画等信息合理地安排在恰当的位置。因此,在今后的课件制作过程中,应删除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遵循梅耶等人提倡的“越少就是越多”的理念,从而确保知识的有效性。[6]

参考文献:

[1] Matej Plankar,Simon Bre zan,Igor Jerman.The principle of coherence in multi-level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J].Information Sciencces,2013(111):8-29.

[2]郑旭东,吴秀圆,王美倩.多媒体学习研究的未来:基础、挑战与趋势[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17-22.

[3]王建中,曾娜,郑旭东.理查德・梅耶多媒体学习的理论基础[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2):15-24.

[4]赵立影.基于工作记忆的多媒体学习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1(8):98-102.

[5]王宇熙,兰国帅,张一春.媒体类型不同组合方式对大学生多媒体学习效果的影响[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2):48-53.

ppt结束语篇7

【关键词】微课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7-01

随着计算机和无线网络在中小学得到普及,教育部全面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1]。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时代的产物不断出现,并且快速发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知识碎片化”等等新概念扑面而来,让我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作为课程创新的重要形式,微课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教师制作微课,既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需要,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应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

我校多次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了微课理念、制作及教学应用等培训,并且在校内进行了微课程的比赛,在我学习、探索、亲手制作微课以及在教学中应用微课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有益的经验,现与大家分享如下:

1.策划准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一步至关重要。微课的核心特征体现在“微”上,即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同时,微课的持续时间短,一般认为5-10分钟较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把问题讲精说透,让学生学会,难度是很大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微课前一定要做好策划准备。首先,要对学生的需求、特点进行分析。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一个复杂的对象和巨大的群体。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学习问题和学习需求。在设计制作微课前,必须要找到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考量来进行微课选题和设计,这样制作的微课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和促进学生学习[2]。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微课题目明确过后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常用的多媒体课件一般是由PPT课件、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素材组合在一起形成的。PPT课件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也是教师最熟悉的课件形式。PPT课件的内容应该包括引起注意,告知目标,讲授新知,总结等环节[3]。

由于微课时间短,切入课题必须快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可以从生活中现象、实际问题,也可以是一个实验或操作等引入课题。切入课题后明确教学目标。在讲授中,要尽可能的只有一条主线索,沿着主线索将一个特定的知识点讲解透彻,可以精要讲授,可以启发引导[4],也可以将一个大的知识点有逻辑的切割成几个小的知识点。总之,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最后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使微课的结构也趋于完整。PPT课件的版式应包括封面页、教学目标页,内容页,结束页。封面页应一目了然的写清知识点和作者。结束页可加入感谢语、谢谢观看等语言。PPT课件的整体背景应简洁,美观,能烘托字体,不能太过艳丽,文字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要起到对内容的提示作用。每张PPT之间可设置翻页动画来增加动感。可穿插图片、动画等表现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演示原理过程、讲解操作步骤等,但不宜过多,以免在主线索上生出过多旁枝末节分散学生注意力,弄巧成拙。

3.录制微课

录制微课的软件很多,例如Camtasia Studio录制屏幕工具、WE课件制作工具、PPT自带录制功能及手机等,比较常用的是Camtasia Studio录制屏幕工具。将Camtasia Studio打开后可利用录制功能对制作好的PPT进行录制,在录制之前要确定环境安静,电脑分辨率1024×768,颜色位数为16位。在录制过程中可能没有学生,但教师要做到“现场无学生、心中有学生”,教学过程应和常规教学一样,教师该提问就提问,该布置就布置,该指导就指导,该点拨就点拨,该评价就评价,这些教学过程都要一一呈现,要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教师要讲普通话、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要准确地掌握教学的节奏,张弛有度,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部分要慢、稳而准,适当停顿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非重点部分可以一带而过,不要“连珠炮”似的将讲稿从头念到尾,免得造成主题不突出及听觉疲劳。

4.后期制作

微课录制结束后其片段可以在Camtasia Studio软件上进行随意的剪切和修饰,录制的声音大小也可以调节。如果觉得哪里没录好可以把那部分剪掉,然后重新录制剪掉的部分,不需要全部重录。微课主体制作好后,一般要在主体前后添加片头和片尾,软件上提供了很多片头片尾的表现形式,可以自由选择。片头主要体现微课的题目,讲解人姓名、单位等。片尾主要体现制作人、版权人和制作时间等。注意片头、片尾加上微课主体的整个时间应控制在5-10分钟内。还可以利用软件为微课添加音频,建议片头、片尾用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增加学生的代入感。主体部分可用比较舒缓的钢琴曲等作为背景音乐,音量不要超过讲解人的音量。整体制作完成后课自动生成视频格式。

总之,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微课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不仅要充分研究学情,吃透教材,还要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探索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

[2]胡铁生. 中小学精品微课的五步制作法[J].学校品牌管理杂志.2016(5)

[3]卜彩丽.ADDIE模型在微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24)

[4]卢丽芬.利用微课模式实践高效教育[J].黑河教育.2013(11)

作者简介:

ppt结束语篇8

关键词:微课;改进措施;录制软件

随着微课的深入推广,很多教师都逐渐掌握了微课录制的技巧,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但是随着微课数的增多,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很多教师的微课是不规范的,是不符合网络用户习惯的。对于大多数从事微课制作的教师来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微课的要求

微课绝不仅仅是一个视频那么简单,从视觉、听觉上要舒服,从网络技术上讲文件越小越好,所以要求PPT要简洁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从网络用户习惯上讲希望能精确搜索,所以要求微课名称要包含知识点,体现适用对象;从学习者角度来看,希望越容易懂越好,所以建议要做微课设计。所以前期的微课设计、简洁大方的PPT制作、主题明确的微课名称、有信息提供的片头、有逻辑的正文内容、有引导性的片尾,这些都是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做好以上这些,再注意处理以下细节,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微课。

二、微课最重要的元素

微课最重要的元素是声音,其他的元素都是起辅助作用的,所以一个具备教学意义的音频也可以说是一个微课。声音包含了大部分的信息,讲解时用“你”而不用“你们”满足的是用户被重视的心理,响亮清晰能够使人振奋,语言活泼自然能让人不觉得呆板,作者与用户的交流包括情感的交流大部分都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

三、微课录制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大量的微课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现在大家录制的微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有部分老师在微课录制中,对办公软件还不太熟悉,经常出现画中画遮挡PPT内容的情况。甚至有老师对讲授的课程内容不熟悉,教师的微小错误在课堂上容易忽略,但是在微课里就尤为突出。

(2)语言不规范。很多微课的教授老师口头禅太多,说完一句话总是有“嗯”“啊”“哈”等词汇,在视频当中听起来很不舒服。甚至还有一大部分老师的普通话还不标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微课的效率和积极性。

(3)一些微课的PPT制作不规范,花里胡哨,文字密密麻麻没有重点。有的微课出现老师头像的时候,老师的头像占了屏幕的一大半,这样微课的视觉效果就不好了。

(4)一些微课的讲解过于严谨,像是在重大场合举办演讲比赛一样,显得极不自然,相信大家在课堂上绝不是这样讲的。很多微课出现群授词汇,例如,“大家”“我们”等。由于微课是针对用户个人观看的,不同于课堂授课,不是课堂教学的片段。

(5)适用对象不明确,做微课前没有明确定位这个微课适用于什么群体。

(6)微课命名无要点,体现不出这个微课要讲的内容,这样的微课互联网用户是不会去点击的。

四、改进措施

1.加强软件学习

接触新事物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没见过的困难,要有耐心一一去解决,老师要树立信心,守住耐心。多摸索录屏软件的使用方法,现在网上各种教程都有,微课平台也给大家提供了视频教程,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自己去学习。

2.以评促改

多了解各种微课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最好的学习素材。有目标后才有改进的方向。多点评别人的微课,学习别人的思路和美感,将自己录制好的微课给同事和学生看,请他们给出意见,从而提高自己。

注重微格训练,可以录制一段视频,对自己的说话进行纠正,掌握自己的说话速度。

3.做好微课录制前的微课设计

一定要做好微课的脚本设计。在录制一个微课之前,首先要想到的是,你这节微课要讲什么内容。毕竟微课本身就定位在“微”上,时间很短,一般都是在4~5分钟,不宜超过10分钟。课件页数应该控制在5~8页,同时在页面上应该力求简洁、大方、重点突出。

4.微课录制过程要用心

在微课录制的过程中,要注意周围的环境,一定要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最后录制出来的微课效果更好,如果录制中视频需要显示自己,那么在着装和坐姿都要注意。其次把一些无关的页面关闭,还有一些自己的个人信息要不要泄露出来,因为录制时会截取屏幕的。还有就是录制过程中要注意语速,语速与鼠标点击要对应好,以免有不真实之嫌。最后就是录制结束时注意及时点击“结束”按钮。

一个微课录制结束之后,一定要把之前的视频从头到尾看一遍,由于之前录制时录制完不知道结束按钮在哪,就导致后面多出了一段视频,所以要进行视频剪切,再转换成相应的格式。

微课的录制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真正要录制一个高质量的微课,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本文根据笔者自己的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能对微课的发展有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26):1-13.

[2]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74-77.

[3]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05):31-35.

上一篇:中国梦征文要求范文 下一篇:强国梦强军梦征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