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征文范文

时间:2023-11-27 10:43:01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篇1

关键词: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认同;国际理解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爱国"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有许多"爱国"的感人事迹值得我们学习,也为我国当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积累了大量的素材,面对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爱国主义正在以其不一样的姿态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基础性,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有与其他教育不同的地方,笔者旨在追本溯源,从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征入手,分析当下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小学生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关于爱国主义的概念,国内理论界有各种不同的阐述,比较普遍的是列宁所提,"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定义,体现在心理情感层面,确切的说是爱国情感。

小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由于自身的稳定性差,可塑性强,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所以其爱国主义教育也具有特殊性,笔者认为,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旨在通过知识的传授,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并且使他们学会如何爱国。

二、 当下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

根据爱国主义所赋予的时代特征,以及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当下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结合":活动性和讲授性的结合;传统性和时代性的结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结合。关于活动性和讲授性的结合,一方面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在活动中传授学生爱国知识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另一方面对于必要的爱国主义的知识也要结合教师的讲授。关于传统性和时代性的结合,一方面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还应当延续下来,如小学生国旗下的讲话,另一方面,当下的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具有时代的特征,扩大有时效性的爱国主义题材。关于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结合,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当从民族性入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使小学生对祖国的文化、疆土、历史等有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在传播本国文化的同时,要兼容并包,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了解国外的政治制度,文化特色,对小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

三、当下我们如何进行小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

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应当从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入手,针对当前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

(一)以活动为主,讲授为辅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加之爱国主义教育本身的抽象性,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应当更多的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法要避免形式化,教条化。

校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活动方式展开,班主任可以有计划的制定关于爱国主义的班会主题,让学生对于国家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学校可以组织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要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活动的氛围中引领学生追忆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以长沙市为例,从2004年开始,长沙市建立了青少年活动纪念地、刘少奇故居等爱国主义基地,建立了如湖南烈士纪念塔,徐特立故居等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参观,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当前我国小学中组织升国旗,奏国歌,国旗下的讲话等各种活动,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重要的意义,应当继续延续下来。

当前教材中也渗透了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组中,所有的课文均是围绕爱国主义展开,如"圆明园的毁灭"讲述其昔日的辉煌和毁灭之后的灰烬,"狼牙山五壮士"讲述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大部队撤离,英勇牺牲的事迹,等等,都激发了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扩大、完善传统的爱国主义内容,使其具有时代性。

对于一些陈旧的教育内容,应当改进和完善,一直以来,小学的德育内容中的爱国主义版块存在着脱节现象,有的不符合当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的则没有跟上时代潮流,学生学习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办法体现在生活实践中,导致许多学生不知道怎样才算是爱国主义。

当前网络的普及让小学生可以接触大量爱国主义的信息,教师将有代表性,有时代性的爱国主义内容带到课堂,如时事热点问题,事件等,让小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对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增强小学生对祖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中,对小学生进行文化的教育是最容易也是最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在当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要注重文化的民族性,加强对小学生传统中国文化的熏陶,抵制,弱化不良外国文化的侵蚀,从文化入手,提高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当前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存在缺失的情况。小学生对于民族的优秀文化了解较少,对于中国传统的京剧、毛笔字等知道的不多,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需要教师不断进行重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当前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学生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当下小学生对于洋节日了解的甚至比中国的传统节日还多,不少小学生成为了麦当劳、肯德基连锁经营店的主要消费群体。

针对当前的态势,加强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势在必行,学校应当为学生开设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让小学生从小多多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国的剪纸,民族音乐,民族戏剧,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等都应当融入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多多创设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组织学生在节日里开展各种活动,搜集经典的民间故事,扩大小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小学生对中国节日的认同和理解,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学校可以有意识的向中国传统文化倾斜,例如,学校可以把学生的书法,绘画,等贴于画墙上,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这些措施在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都有重大的作用。

(五)加强小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争做世纪新人。

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国内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结合当下理论界的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当下小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包括四层内涵,第一,理解本民族精神,第二,关注重大国际问题,拥有全球视野,第四,拥有平等,宽容的心态。

对小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又由于小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智力,心理还不成熟,对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笔者认为对小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小学生关注国际问题的兴趣,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对于国外文化,国外小朋友有一颗平等宽容的心。

各个小学由于资金、规模、师资等情况的不同,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力度也不相同,有条件的小学经常请外教进行授课,举行一些中外小朋友交流活动,对于小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很有帮助,提高小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但是对于条件一般或者较差的小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校本课程进行弥补,学校或者班级可以组织一些国际理解教育的主题活动,同时也可以在具体的学科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讲述了异域文化,"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等课文,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渗透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要注意创设异国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树立国际意识。

由于当下国内小学生在爱国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之更加开放和宽广的时代环境,也赋予了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新的内涵,在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小学阶段的培养对于学生将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培养新一代适应国际形势的青年,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任务重大。

参考文献

[1]裘元伦:《经济全球化内涵的八对矛盾》,载《世界经济》1997年。

[2]罗大文:《试析爱国主义的内涵、结构与功能》,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6期第58页。

[3]石惠新孙学文:《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载《课程・教

材・教法》2006年。

[4]曾水兵:《加强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理性思考》,载《中国教育学刊》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篇2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

 

 

 

摘要: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财富,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源流、价值目标和观念特性上具有共通性。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需把握理想信念引领、道德自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和育人合力构建等四个着力点。

 

关键词:长征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01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001-06

 

 

 

 

 

2016年10月21日,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精神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1]长征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旗帜。党的十八大提出和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凝练而成的思想结晶,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在文化源流、价值目标和观念特性上具有共通性。深刻把握两者的逻辑关联,有助于我们将长征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一、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通性

1.在文化源流上具有共通性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诞生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从文化源流上分析,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通性,两者都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长征精神打上了深深的中华文化烙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集中和最高体现。总书记在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2]长征集中展示了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团结友善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这些精神的形成无不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吸取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互助友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长征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代的思想升华与创新性转化。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和理论根基,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寄托着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讲仁爱、崇正义、倡公平、重民本、尚和合、守诚信等价值观念一脉相承,延续和蕴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具体来说,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和合、富国强民、以民为本的理念。如秦朝商鞅认为“故治国者,其传力也,以富国强民也。”儒家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道家倡导的“天人合一”、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就分别与“富强民主和谐”价值观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也深刻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从“各尽其职就是正义”到“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平等和公正观念的认识和不懈追求。[4]而从公民层面的价值观而言,同样吸取了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精髓,相关的论述和典故比比皆是。比如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济世安民的价值理念,“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思想传统,孔子“主忠信”的道德观,孟子提倡“与人为善”等都与公民个人层面价值观的具体价值准则不谋而合。

2.在价值目标上具有共通性

从现实价值目标上看,长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具有共通性。两者都以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为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都致力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长征精神孕育和凝练的历程,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追求远大理想和目标的生动写照,多少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后来者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不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现阶段中国社会“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共识,同样以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为最高理想和目标表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正如同志所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5]实现伟大的梦想,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实干才能兴邦,坚持才能成就梦想。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们吃菜根、啃树皮,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却越挫越勇,坚持斗争不轻言放弃。现时代我们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就要发扬长征精神中不怕困难、团结拼搏的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强大力量。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早日圆梦提供精神支撑。

3.在观念特性上具有共通性

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意识形态范畴,两者在指导思想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都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思想成果,两者都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征;都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都具备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特质。

遵义会议之前,王明等人脱离中国实际,实行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红军接连失利。惨痛的教训促使我们党开始深入思考党的思想路线问题。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立场,从而找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将中国革命事业引向了胜利。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中国文化现状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价值理念的有机统一,符合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也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二、弘扬长征精神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价值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7]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全体社会成员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8]深入学习和理解总书记关于长征精神的重要论述,利用长征精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1.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对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的深度把握是获取人民群众情感支持和理性认同的关键。马克思曾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词义虽然简单实则有着丰富的内涵,然而现实却是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理论阐释失语或乏力的窘境,教学内容停留于碎片化和浅表化,教学方法则呈现出抽象化和单一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渊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而在阐释过程中要与我国文化和革命传统接轨,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10]长征精神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丰富的话语资源,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比如大量有关长征题材的历史资料、文化书籍以及音像制品就能很好地适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中,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渊源的认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一词为例,在教育中可以用长征途中工农红军为挽救民族危亡,以非凡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抗敌的英模事迹来进行解读,通过深入浅出、情理交融的内容阐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有利于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

作为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已经逐渐融入到高校校园中。因其便捷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新媒体逐渐成为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方式。长征精神的媒体宣传,为高校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媒体平台。比如,借用网络交流平台和网络课程,在方便快捷的互动中帮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借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引导大学生养成自强不息、团结合作的精神品格,用创意而又接地气的互联网思维方式继续传递长征精神。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能在沟通反馈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效度。

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必然要求。长征的革命遗址与纪念馆,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载体。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党员带头组织传承长征精神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开展长征精神志愿服务万里行活动,锻炼学生体魄、磨练学生意志,促使广大学生发扬和传承红军将士艰苦朴素、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用实际行动做红色传人;组织学生参观长征历史纪念馆,走访慰问老红军和老战士,使大学生从红军长征的感人事迹中接受红色教育。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养成,增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有利于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神力量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是朝夕之功,其过程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从其诞生的那天开始,就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的质疑、批判和攻击,在高校表现得尤其集中。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任重而道远。近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泛滥,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不时遭其恶意曲解;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历史伟人不时遭其恶意丑化。历史虚无主义者“经常随意假设历史,随心所欲地虚构裁剪历史”[11],种种不实言论的涌现造成部分大学生意识混乱与迷茫。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失时机地将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向我国传播和渗透。在此情境下,高校教育者能否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的语境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引导“80后”、“90后”大学生抵抗错误思潮的侵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将是一次全新考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依然可以从那场声势浩大的长征征途中汲取精神力量。红军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抒写的不朽传奇能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荡起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而努力拼搏的决心和勇气。具体而言,“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指引我们要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决不被错误的谣言所蛊惑,要树立苦中作乐的乐观心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胜的信念;“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指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指引我们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不能照抄照搬、盲目借鉴他国经验,而应当从我国实际出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和“同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指引我们各条战线的群众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中华民族向世界舞台中心挺进的磅礴伟力。

三、弘扬长征精神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着力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把握以下四个着力点。

1.坚持以理想信念的引领为核心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民群众战胜困难、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精神支撑。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2]长征的胜利即理想信念的胜利,总书记明确指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13]“革命理想高于天”是长征途中广为流传的口号。正是因为拥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独腿战士钟赤兵拄着双拐走完了长征路。红军作为一个共同体能够完成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穿越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征服人类生存极限,长驱二万五千里,根本原因也在于红军具有铁一般的革命意志和信仰。

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帮助大学生思考“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和为什么学”的现实问题,明确做人的根本。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解决当前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乏力的关键。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就是要帮助青年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积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过程中,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比如组织开展“大学生党员红色服务”实践活动,激励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帮助身边同学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高校要以弘扬长征精神为契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坚持以道德自觉的培养为基础

长征的生命力在于它是一种蕴涵道德自觉品行的生动实践。在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这既是红军严格遵守党规党纪的行动展示,更是红军将士高尚品格的道德示范。长征途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把自己仅有的粮食、衣物,甚至生存的希望让给战友,而把饥饿、苦难和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的英雄道德模范。正是因为高度道德自觉的驱动和感召,才激发了红军将士们英勇顽强的革命斗志,并收获民心,发动人民群众一道共同抗敌。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时代进步的尺度。崇德修身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而言都极其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和体现了中华民族道德素养的精髓。同志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4]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立德树人的问题,其重点还在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觉。道德自觉主要体现为道德主体在道德认知、道德内省和道德约束方面具有清醒的自主认识与自律意识。“只有在清醒认识道德现状、注重把握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坚持以向真、向善、向美的‘内驱力’,努力克服自身局限性,避免急功近利,最终得以守望共同的精神家园。”[15]缺乏道德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失去动力和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观念不断传入我国,部分大学生受其影响道德品质呈现逐渐滑坡的迹象。目前诸多高校反复开展大学生诚信应考、遵纪守法等教育活动,即是对大学生现实道德状况的回应。在此情境下,有必要在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坚持把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强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激发他们的道德自省和自觉性,从而“迈向从他律到他律与自律结合、最终实现自律的修德境界”[16]。为此,可以发挥长征精神的感召和教化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用长征精神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辨识力。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是道德实践的榜样。要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红军长征道德模范学习实践活动,创新宣传形式,注重活动实效,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大学生的生动实践,在高校校园内营造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3.坚持以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为重点

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繁衍和发展的精神命脉。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我国各民族、各阶层团结一致的强大动力,支撑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荣的伟大实践。长征的胜利,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于抗争、不怕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自古至今都是中国社会始终强调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需要以纪念长征胜利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重点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受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袭,当前我国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歪曲和误解爱国主义的错误论调,有的人甚至认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已无需再提民族国家的主权与利益,更无需提倡爱国主义;还有的人以盲目抵制、鲁莽行事等非理性行为来表达爱国之情。对此,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准确讲解和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全面厘清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引导大学生将深厚的爱国情感、理性的爱国认识和务实的爱国行动相统一。高校要加强和重视党史国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带领大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此增进大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使命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坚持以育人合力的构建为保障

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团结各方力量、紧密联系和依靠各地各族人民群众是战胜一切困难、凝聚人心的法宝,长征的胜利是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和团结人民的结果。长征途经12个省中,有6个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少数民族群众起初对红军抱有敌视态度,后经过红军战士耐心的讲解和高尚品德的感召,逐步化解了误会。红军每到一地,都深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废苛捐,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

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单靠一方或某个人的力量难以取得成效。我们应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的长效机制,努力创设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搭建全方位齐抓共管、多方面协调配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格局。在家庭层面,家长要以身作则,重视家风教化,以良好家风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启蒙、品性养成、革命传统教育,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从社会层面而言,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各地结合区域特点和历史传统,有序开展长征地域文化资源的研发,重视长征物质遗产的保留与修复,鼓励旅行社积极开辟长征主题红色旅游专线;组织创作弘扬长征精神的歌曲、影视剧和文学作品,营造精神振奋、民心鼓舞的社会氛围。在高校层面,党委要对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切实履行党委主体责任;高校教师要将长征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深入研究长征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把握长征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构建科学规范的价值观话语体系;积极创设弘扬长征精神的实践载体,邀请老红军或红军后代到高校开讲座,加深大学生对中国革命斗争史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和体会。总之,高校各部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协同效应,激励大学生自觉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教育强则国强,人才兴则国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7]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长征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用长征精神立德树人,在弘扬长征精神中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既是必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2][8][13].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9,9,9,11.

 

[3].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1).

 

[4]房广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10.

 

[5]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9.

 

[6][7]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9-10.

 

[10][14].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11]徐玉明.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基础批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54.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110.

 

[15]杨红英.道德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J].学术论坛,2013(4):9.

 

[16]于成学,孙嫣雪.他律走向自律:大学生修德的思想境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01.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篇3

重视升国旗仪式

国旗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人人都要养成对国旗的崇敬和热爱,而学校所进行的升旗仪式正是养成这种心理的重要方式。我们学校从1981年就开始进行升旗仪式,并为旗手专门制作了服装,每周一的升旗义式,学生都身穿校服。实施《国旗法》以后,学校认真组织学习,并依法进行升国旗仪式。爱国不是抽象的,要从爱集体、爱校做起。我们学校有校训、校徽、校歌。校训是:求实、创新、勤奋、献身。我们的校徽是从全校同学设计的37个方案中投票选中的。

我们的校歌是发动全体教师集体创作的。师生们履行校训,佩戴校徽,高唱校歌,有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

善于捕捉激励爱国热情的有利时机

时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一个教育原则。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屹立在神秘的银色宝库一一乔治岛上,中国人民为南极勇士们的这一伟大壮举而振奋不已。学校请来了南极考察队的党支部委员给同学们报告英雄们的光辉业绩,随后又举行了“学习南极精神”?演讲会。?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前后,学校围绕着“我为亚运做贡献”、“弘扬亚运精神”等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树立亚运意识,发挥亚运精神,为振兴中华而拼搏。

高教育于参规游览的活动之中

活动是一种符合青少年心理、性格特征的动态教育。我们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甘肃、青海的名山大川去游览,或开展夏令营活动,使学生对这些美丽的山川名胜产生一种倾心的爱。学校还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组织他们参观兰州科学院、兰州大学、兰化公司的生产厂、刘家峡水电站和龙羊峡水电站,让他们了解祖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建设的伟大成就。

寓教育于体育之中

体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这几年我们逐步探索出三条教育途径。

一是学校对优秀运动员采取鼓励政策。1986年,我校田径代表队主力运动员郎秀花选入国家青年女子垒球队,又于1987年到美国参加国际比赛。出赛前,校长和体育教师都先后写信鼓励她为国争光,并用她的事迹教育全校学生。二是由体育教研组编写了《中国现代体育简史》,作为体育室内课的爱国主义教材。三是从1979年开始,学校每年举行一次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象征性长跑。如1979年开展了“由兰州经西宁过唐古拉山口登上世界屋脊一一珠穆朗玛峰”的象征性长跑,198l年开始“从兰州到台湾”的象征性长跑,1985年开始“从兰州到香港”的象征性长跑,1989年开始从“兰州到北京亚运村”的象征性长跑,激励同学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举行各种报告会,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学校以多种形式开展国情教育,陆续举办了“中国历代著名科学家”报告会,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讲到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认张衡的地震仪讲到李四光的第四纪冰川,从四大发明讲到人造通讯卫星上天,教育学生不能数典忘祖。

学校还举办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爱国人物和事件”专题讲座。“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报告会,“一二,九”报告会,观看“老山英模报告团报告”录像等,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开展评论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遗产学校通过文学艺术的评价活动,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教育。l986年有一段时间,学生中流行歌曲特别盛行。于是,我给全校学生作了一个以谈音乐美为主的艺术报告,从《苏武牧羊》讲到《阿里山的姑娘》,从《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讲到《十五的月亮》……。我们审定了40首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歌曲,录制成《校园歌声》专辑。每天在校园播放,并提倡学生学唱。

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中学历史教材中有不少章节的史事记述,我们采用正反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比较和对照方法讲述,不仅使学生辨善恶、明爱憎,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继承前辈的爱国主义传统,为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祖国进步献身的精神。还如初中语文课本中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就是爱国民主志士的宣言书和绝命书。他那“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视死如归的忠诚的爱国之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珍宝,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开展军事训练,树立国防观念

军事训练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真刀真枪的刻苦训练,体验军人的生活、军人的感情和军人的追求,?从而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思想感情。我校从1985年夏开始了学生的军事训练。军训学生与部队官兵同吃、同注同练,不仅受到了正规的军事训练,而且受到了艰苦奋斗的教育,增强了国防观念和爱国意识。

经常进行形势教育

形势教育也要以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安危进退为宗旨,使大家经常了解国家所处的环境,国家的发展变化,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教育的方式要多样,要广开言路,平等对话,要置疑解难,点拨诱导。

我校每年元旦前后都要在黑板报上系统公布国家统计局的关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各种数字,作师生家庭经济收入和家用电器的变化情况的调查报告,发动学生写家乡变迁的作文和城镇市场情况的调查报告。此外,还请宣传部门的负责同志来校解答生对国内外政治、经济、事;外交等方面的问题,学校领导举行学生记者招待会和对话会,接受学生记者的录音采访,还应邀到班级作小型报告,效果都是比较好的。学校还组建了:“少年团校\",对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团的知识教育和培训。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篇4

[关键词]“红色资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和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它是动员、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实力、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而“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提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这种精神的真谛所在。因此,运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

一、“红色资源"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1.“红色资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今天,情感已成为人类行动的动力机制和调控机制。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机与艰难环境中的“红色资源”,包含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祖国浓烈的挚爱之情,他们把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铺洒在国家独立和崛起的坎坷道路上,铸起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座丰碑。这份爱国情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天的大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成长的一代,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因此,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可以使他们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激励,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弥补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体现“红色资源”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塑造爱国主义精神中的独特作用。

2.“红色资源”保证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不论革命形势怎样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立场坚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一些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数字:在367天的长征中,红军进行了300多次战斗,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什么让红军将士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最根本的就是理想信念。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今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红色资源”提供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方式是身临其境式的实践体验方式。全国各地的红色基地、图片、资料、实物、健在老红军老战士的亲身经历等,使“红色资源”具有直观、贴近的优势。这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为实践体验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地解决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论问题。

二、运用“红色资源"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对策

运用“红色资源”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必须有机结合,要根据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生活阅历、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人文历史知识这些特点,努力寻求多种方式深刻挖掘这些“红色资源”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这样才具有时效性。

1.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政府的倡导和支持。首先,注重“红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陕西“全省具有影响的红色旅游资源共有486处,其中延安360处,榆林37处,西安30处,宝鸡5处,咸阳9处,渭南18处,铜川4处,汉中12处,安康7处,商洛4处”。“红色资源”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属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毁损,将无法挽回。因此,挖掘、整合“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意味着一种盲目的、过滥的开发,而应开发和保护并重,树立保护第一的观念。陕西省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革命走向成功的新起点,这里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开发“红色资源”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旦开发和保护相冲突、相矛盾时,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而不能以开发为借口,以牺牲“红色资源”为代价。也不能以城市建设、旧城改造、住宅新区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等为由,毁损“红色资源”。其次,政府对各类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基地,要逐步对全社会开放,首先是对省内大学生实行免票,以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渐推向外省。因为陕西省高校数量在全国名列前位,吸引众多学子汇集在这里,若能实行对大学生的免票制,就可为大学生开辟一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绿色通道”,真正体现“红色资源”的价值。

2.通过“红色资源”进校园,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疆界变得模糊,必然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使爱国主义情感淡化。”因此,要通过“红色资源”进校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首先“红色资源”进课堂。学校的公共课本身具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这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应充分挖掘这种教育资源优势。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理论讲授、播放影像资料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因为这是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文化给养,“是获得历史知识、承继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同时,结合实际积极宣传陕西省的“红色资源”,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在陕西13年的艰难岁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其次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一是注重对校园硬件设施的美化工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学校要积极举办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集体活动。多举办专题报告、学术讲座,利用广播、橱窗等宣传媒体开辟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弘扬“红色资源”中的爱国精神,如“五四”精神、长征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同时,通过征文、演讲、班会、党团组织活动及评选文明大学生、文明宿舍、文明班集体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多种渠道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行动教育。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体现,更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最终目的是落实到爱国主义行动上,这也是运用“红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所在。既要把“红色资源”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又要精心组织各种方式的实践活动,包括参观、社会调查、各种纪念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可结合实际,经常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参观陕西省的革命历史纪念馆,激发大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烈士的缅怀之情,更加珍惜今日的生活,热爱我们的国家;同时可利用学校假期,动员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工农,调查访问,了解国情,使他们亲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感受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激情,并以此为动力,勤奋努力,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三、运用“红色资源"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新的途径和手段,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一种极其珍贵的教育资源。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运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而言尚处于摸索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要正确处理“红色资源”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关系。“红色资源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红色资源”包括各种遗迹文物、纪念场馆、历史文献、文艺作品等物化形态,精神“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中所培养形成的价值取向。前者是后者形成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炼和升华。一般而言,物化形态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易于被运用和接受,多被重视,而精神领域中的产物较抽象且枯燥不易理解,常常被轻视而不去深入研究,无法收到较好效果。因此,在运用“红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既要避免简单说教,又要防止流于肤浅。由于思想具有传承性,因此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挖掘和研究,要充分利用陕西省丰富的物质“红色资源”,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共同进行探讨,凝炼出在爱国主义方面所形成的精神成果,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红色资源”的真谛所在,切实发挥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2.要把“红色资源”的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充满着矛盾。如何把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相统一,把爱国之情化作爱国之行?这些问题是当今大学生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大学校园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崇尚个人主义,在实际活动中漠视班集体的活动,在生活作风上赞成享乐主义,对勤俭节约的行为不屑一顾,在学习态度上急功近利,工具原则盛行,缺乏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考试中作弊行为屡禁不止,混文凭者不乏其人。虽然这些问题只存在于少数学生中,但以这样的作为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呢?爱国思想若不转变成爱国的具体行动,游离于学生成长的轨迹之外,这种爱国主义就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所以,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时,要对物化形态成果详细讲解并进行精神层面分析,如对延安诸多“红色资源”的宣传,让学生认识到伟大的精神孕育在平凡的事迹中,是无数最普通的革命和建设者,通过把身边的点滴小事做好,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国家增添了最宝贵的财富,体现出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启发学生去思考并转化成现实的行动,使爱国思想与爱国行动统一起来。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篇5

(一)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连续性

爱国主义教育在时间维度上具有阶段性、实时性和连续性的特征。国庆60周年,不仅仅是一个实时性和阶段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它更是一个连续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而这往往是以重大历史事件和纪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所忽略的。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入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变挑战为机遇、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积极培养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国庆60周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日常的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为后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做好铺垫,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连续性。

(二)找准爱国主义教育的兴奋点

重大历史事件和纪念活动往往能较大限度地激发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热情,因而历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契机。在2008年抗击自然灾害和举办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大学生迸发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行为极大地证明了这种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国庆60周年,同样是能够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的教育契机,把握好这个契机的关键在于是否找准了兴奋点。兴奋点即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的时刻、场景,它们是爱国主义最真实的表现,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契机。

(三)侧重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和国内新变化,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就业的压力。而多元化的价值观在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间的同时,也必然产生一定冲突,导致他们内心矛盾,使他们难以形成清晰明确且始终如一的评价尺度和评判标准,因而很容易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对其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性和针对性。基于此,国庆60周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关键要勇于面对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等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将爱国认知、爱国情感、爱国行为有机统一、并引导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和国家安全观念。

二、信息维度:国庆60周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挖掘

从信息维度来讲,国庆60周年,是具有丰富信息内涵的概念,它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一)挖掘历史财富的当代价值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既凝聚了民族传统,又富有时代特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从历史的财富中寻找源头,又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凸显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这也是国庆60周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是我们巨大的历史财富,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深刻、最重要的时代内涵。

(二)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度共鸣

在开放的环境中,国家的繁荣富强建立在民族文化中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基础之上。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考验、最终赢得的伟大胜利的历史,由此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具有巨大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是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最生动的教材。因此,国庆60周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引导大学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传承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是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的教育。

(三)挖掘时代形势的大国胸襟

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脱离大国胸襟的教育。60年来,新中国经历数次政治的、经济的、自然的和社会的考验,不但没有被压倒,反而愈加强大,这是我国将民族精神与大国胸襟有机结合而取得重大胜利的最好证明,也是国庆60周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因此,国庆60周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引导大学生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又要帮助大学生在全球化浪潮对传统民族国家思维方式、国家主权等观念的冲击中,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客观形势下加强民族国家意识、强化主权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空间维度:国庆60周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渠道的开拓

(一)课程与活动相结合的渠道

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以学校教育为主体,而课程又是学校教育的载体。因此,国庆60周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需要发挥课程的载体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对大学生实施专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大学生受教育的形式又具有丰富多样性,活动是一种生动的教育形式和渠道,它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是颇具体验性、参与性、真实性的教育。

(二)团体与个体相结合的渠道

大学生的学习既具有团体性,又具有很强的个体性,这为国庆60周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渠道的开拓提供了依据。团体与个体相结合的渠道既能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定动作”,又能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自选动作”,具有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征,也能满足团体和个体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团体和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渠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逐渐弥补了实体教育的局限,以其时间上的跨越性、空间上的广泛性、言论发表的自由性等特点,已成为教育不可缺少的载体。国庆60周年网站的建立、论坛的创建等充分发挥网络的特点,使受教育者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自由地参与教育活动,起到了实体教育所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当然,网络并不能取代实体,网络的虚拟性也带有较大的弊端。要将实体与网络两种教育渠道有效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标。

(四)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渠道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篇6

一、各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师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机构,确保领导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

二、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讲话精神。各学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活动,以座谈会、主题班会、党团组织生活等形式,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把握当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要求,增强对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

三、把爱国主义融入教育教学,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要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中小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细化落实到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融入到各学科教学实践和考试评价的全过程。广大教职员工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身体力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把爱国主义教育落细落小落实,注重习惯养成。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律进学校及师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增强实效性。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细化到中小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之中,细化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成为师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遵循。要从小处着眼、小事着手,从师生认知发展、情感培养、习惯养成等方面入手,把爱国主义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五、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丰富爱国主义载体。要有效拓展课堂内外、网上网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营造浓郁氛围。要精心组织好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校体育、艺术、科技、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努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丰富的校园人文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长廊、校史室等。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性强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升活动吸引力。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篇7

根据××市××中学德育工作计划,十月份是我校爱国教育主题月。其教育目标是深化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延伸到爱家乡、爱学校的朴素情感。现将爱国主题月的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1、主题背景:各班自行组织介绍选择这一主题的主要意义。

2、主题阅读:各班选择与主题相关的诗词、美文,推荐阅读2011年10月《江海人文·爱国篇》。

3、主题实践:

(1)10月8日前各班组织“祖国我爱你”、“我心目中的祖国”、“我与祖国共成长”为主题的××市第五届青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

(2)10月11日前各班级组织以“我爱家乡美”为主题的摄影比赛。

(3)10月15日前各班组织以“我们未来的能源”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学生征文比赛。

(4)初一年级由学生会举行“祖国献你一首诗”朗诵比赛;初二年级各班由团委组织举行“爱校一策”活动,重点是发动学生为××中学发展献计献策;初三年级举行“反思今日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怎样学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国力”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征文活动。征文截止时间为10月20日晚前。

(5)10月12日全校各班举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初一(2)班、初二(10)班的主题班会在本年级进行展示。同年级的分插领导、班主任、班长到班观摩。观摩时间由年级主任确定。

(6)全校举行《江海人文·爱国篇》读后感评比,各班交优秀读后感5篇于10月30日晚前交政教处宋军老师处。

(7)10月26日,全校举行爱国主义诗朗诵评比,由团委、学生会负责。各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参赛,朗诵时间不超过3分钟。

(8)10月12日前各班完成纪念国庆60周年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将组织评比。学校三块园地完成国庆黑板报专刊。

(9)各班组织聆听台湾教育家高震东的演讲。

(10) 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其他活动。

4、主题展示:

(1)汇编优秀征文、发展学校一策和听后感。

(2)表彰“十月爱国主题月”各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班级。

(3)展示爱国诗会集锦及优秀黑板报。

5、主题反思:即“暮省”板块,体现每日一省,以学生随笔和教师随笔为主要形式。每班于10月30日晚前应交优秀反思文章两篇进行评比。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篇8

高校承担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在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迎来的全新的发展机遇,高校教育逐?u向着普通教育和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剧,国外各种文化不断涌入国内,这其中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和思想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就需要我们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适应时展,不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

一、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应有的实践经验,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遵循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一个个体的性格特点是一个人身上经常性的、稳定性的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也可以说人的性格是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社会性是人个性的本质特征。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特定的青年群体,有他们自己的个性特点。大学生的个性主要是指经常性的、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综合,其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个性逐渐趋于稳定性

个性的稳定性主要是指大学生个性特点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特征,而不是个体学习和生活中偶尔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当然这种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动态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再加上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现实生活中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经历的反应个性特征来说,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性和复杂性和发生变化。但是从整体的发展趋势来说,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日趋成熟,他们的性格特征会变得越来越稳定。

2.大学生个性逐渐趋于完整性

个体的完整性是指个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能将一个个体的性格特征看做是所有个体的性格特征简单的相加。人的性格特征之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个体个别的性格特征只有在个性的整体才具有特定的意义。就当代大学生群体来说,常见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思维敏捷、思想开放、敢于尝试、敢说、敢做,有敢于奋斗的精神,他们之间的个体越来越趋于完整,相互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3.大学生个性鲜明独特

个性的独特性是一个个体和另一个个体区别的心理特征,我们常常说世界上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一个个体,即便是同卵双生的双胞胎,出生之后也会拥有不同的个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实践次数不断增多,这种个性之间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因为个体的个性是在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性的社会性直接决定了个体个性的差异性。当代大学生尽管在校园生活和学习,但是社会中的多种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因此大学生的个性变化很大,相互之间的差异性也十分显著。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因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彼此之间成为好朋友,但是有时也会因为个性之间的冲突而产生各种矛盾,这是大学生个性鲜明独特的表现。此外,当代大学生还具有兴趣爱好广泛,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我国传统事务和传统文化持有批判的精神,而对于新时期出现的新鲜事物不假思索的全部接受。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大学生个性受到巨大的冲击,学生思想变得难以把控。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影响需要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二、针对大学生个性特点的思政教育创新对策分析

1.重视大学生国家情感和思想差异研究,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

首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革命史、地方史和校园历史等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同学、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坚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手段,用典型的故事案例,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性和吸引力,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通过开展传统经典诵读、唱红歌、爱国主义理论研究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尊师重道、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和关心集体,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其次,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在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精神主要通过血与火的洗礼而锻造,而在和平年代艰苦奋斗精神主要通过严格锻炼和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因此,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爱国服务、爱校勤学、爱党忠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大学生思想、作风和意志力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在促进学生艰苦奋斗和认真学习的基础上,锻炼当代大学生的意志力和顽强拼搏的作风,保证当代大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开展学习,培养一批甘于奉献、敢于拼搏、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

2.注重应用当代大学生社交活动媒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上一篇:考试顺利的祝福语范文 下一篇:生病祝福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