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2-12 06:36:31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数字化模拟法庭;法学;实践

法学是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其中,数字化模拟法庭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一直都被认可为是在法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环节,而数字化模拟法庭是法学实践教学中一个新类型。近年来,伴随着数字庭审在国内的普及,数字化模拟法庭被各大院校陆续引进,随着法学教育改革与实践教学在国内院校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正逐步加强对于数字化模拟法庭的建设和应用,也在不断深入对模拟法庭相关的研究。数字化模拟法庭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数字化模拟法庭的教学方式正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如今我国对与此的研究仅仅止步于理论研究和技术层面,对于建设完成数字化模拟法庭之后如何应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的实践研究却少之又少。很多高校在数字化模拟法庭建设好后,因为设备较贵或不会操作等种种原因,在实践教学中其往往是不能物尽其用的,这样并不能展现先进设备的优势和功能。此情况下,一些关于数字化模拟法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数字化模拟法庭概述

数字化模拟法庭指的是借助于现代数字技术装备指的是通过现代的数字技术扩展传统法庭功能,进而强化庭审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审判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的现代化智能审判场所,其可综合应用网络技术、数据库、自动控制系统等,是一个集语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真正的庭审多媒体系统。

数字化模拟法庭的庭审活动是指以法官为中心,当庭各相关人员的交互活动。单从审判业务的角度来讲,科技审判法庭可达到庭审效果、效率等多方面的提升,并对提高审判工作公正公开的要求有更多帮助。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集多种处理技术并综合应用科技智能的真正的多媒体系统。

数字法庭系统具有的基本功能:语音激励视频跟踪功能,可确保庭审过程录像的完整和流畅;庭审影像视频参数调整功能,可保证在不同的环境下,庭审录像质量达到最佳;多画面同屏浏览人工编辑视窗功能,可保证庭审过程画面的完整性;庭审视听资料重点段落即时标识功能,可保证对庭审过程中当事人、法官对任何重点的发言进行举证;庭审视听资料片头文字叠加功能,可保证庭审信息的完整性;视听资料当事人视频真迹签名确认功能,可保证庭审录像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光盘数字加密实时直录功能,可保证视频资料的法律有效性,能够作为司法证据进行保存和;庭审视听资料库存储、备份功能,可保证庭审视听资料的数据安全性;庭审网络直播、点播功能,可保证法院系统内,在有授权权限的情况下进行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且将数据存入统一的电子档案系统。

二、目前我国数字化模拟法庭存在的问题

1.资金匮乏

虽然我们国内目前很多院校重视法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工作,模拟法庭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也被重视,但目前国内部分院校由于缺少专项经费,想申请国家、社会或学校经费项目的资助,资金投入简直难上加难。

2.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建成后的数字化模拟法庭,没有相对应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老师们只是根据自己过往使用传统模拟法庭的经验操作数字化模拟法庭,既无科学评价指标,也无系统的培训学习,无法充分发挥出数字化模拟法庭的效果和作用。目前国内就关于高校数字化模拟法庭的建设中教学方案或法理或信息化方面的研究来说都是空白领域。阻碍了院校数字化模拟法庭的建设速度的原因是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严重缺失。而且就目前来看,有些院校只是当做传统模拟法庭来实用数字化模M法庭,有些甚至只是当做普通多媒体设备来使用。这样随意对对数字化模拟法庭的使用缺乏科学的使用机制,阻碍了数字化模拟法庭的可持续发展,等于浪费宝贵资源。

3.学生缺乏数字化知识

众所周之,在美国绝大多数法学院都开设模拟法庭这门课,但美国的法学生普遍具备高文化素养和较为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相比之下我国诊所式的法律教育则只是一种本科教育,普遍现象表现为学生缺乏社会经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于此仍值得深入探讨我国院校是否可以达到适应数字化模拟法庭的预期效果。

4.缺乏“双师型”队伍

数字化模拟法庭需要真正办过实际案件的指导老师来培训学习操作,而这些学习需要大量“双师型”的教师,即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参与整个办案流程,并需要老师传授实践经验。这些都需要具备丰富法律实务经验的教师。但是现如今高校体制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日趋严重,无论是评职称还是绩效考核,科研工作的影响比例非常之大,以致于院系聘请名牌大学高学历人士成为常态。而这样做往往会造成只有较高理论水平但缺乏实务经验的现象。这样做对其他有实务经验的教师来讲,由于工作量或职称等等的原因,会造成对耗时耗体的数字化模拟法庭缺乏兴趣,致使数字化模拟法庭难以持续展开。

三、构建应用数字化模拟法庭的方案研究

1.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高校的数字化模拟法庭应借鉴国外模拟法庭的成功经验,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加强与地方基层法院等其他社会资源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等合作机制,邀请地方法院来院校开庭,加强合作和交流,从而达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在邀请真实模拟法庭进校园的同时,还应积极取得社会媒体的关注。不仅可以开展更为广泛的普法宣传教育,发挥舆论的力量,宣传模拟法庭教育目的,让社会认识、知悉模拟法庭,提高模拟法庭在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还可以引起一定的社会反响,让更多企业冠名赞助学生的模拟法庭活动,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渠道模式。

2.完善数字化模拟法庭评估体系

由于数字化模拟法庭不同于传统的模拟法庭教育模式,所以,传统的使用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难以适用于这一新的数字化模拟法庭教学模式,因此,还应该建立专门的数字化模拟法庭的教学评估机制。

完善数字化模拟法庭评估体系应包括课程评估体系、教师评估体系和学生评估体系。课程评估体系应以模拟法庭实际使用的学生为主,以其所学所感来对该课程进行统一评估,从而得出改进和完善意见。教师评估课程应全面考虑诊所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实践课程方面也应列入工作量考核,应与传统法学课堂理论教学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评估体系应根据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学习态度、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各因素进行考量来综合评定。

3.探索精英教学模式

模拟法庭一般是为法学专业学生开设的社会实践课,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为期四周,自第16至第19周。法学专业学生经过两年多学习,法学基础课程大部分已经开设,对法学知识有了基本了解,具备了一定法学专业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体现法学专业应用性特点,故在第六学期安排此课程。使学生通过模拟法庭训练,从而深刻学生对于有关法律的理解程度,使学生熟记庭审基本程序,使学生在真实环境里具备从事法律事务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法庭训练,从而让学生对其所承办的案件的结果更加在意,这样学生会更加关心案件各当事人对案件结果的感受,对自己办理的案件方面的感受也会更加注重,从而对法治、政治、经济、社会、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零距离思考顿悟,培养与提高学生社会认知力、法律思辨力和实务操作力,增强学生法学实践素养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4.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的首要条件我认为是建设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就目前各个院校的评价体系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取得学位或荣誉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经历,法学实务大多来自课堂教学案例,这些其实并不足以指导学生进行司法实践。于此,应鼓励没有或有很少实务经验的教师,去相关实践基地挂职锻炼,以亲身接触实务的方式来帮助自身提升法律适用能力。再者,各个院校可对已具备丰富法律实务经验的教师们作出一些奖励或支持方式。模拟法庭是一门很强的实践性课程,这不仅要求任课老师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还需要任课老师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从案件受理到最后的出庭参与诉讼等各个环节,在这些过程中学生都需要教师给予全面准确的指导,但对于国内一些院校会将实践课时和实验课时按照不同方式来计算的这一方法来看,或多或少会消磨老师上课的积极性。

四、结语

随着建年来我国时展的必然趋势来看,我国各项法律的不断完善和改变传统庭审模式的工作方针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法院的重要标准,通过实施数字化科技法庭系统的方式来实现公正判决,提高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度,是法院管理发展的重要突破,也是法院对审判工作监督制约的一个重要创新。紧密结合数字化科技法庭系统和相关科技手段可以帮助各级法院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庭审过程中可对当庭各相关人员与各人证、物证等有关资料进行实时录播,满足庭审资料存档要求,也为领导监督管理提供了方便。

因此,模拟法庭实验室的改造建设,核心目的是建设一个符合当前趋势的数字化法庭。通过借助于现代科技智能装备,可扩展传统法庭有限的功能,为社会人民群众提供一个更公正、更有效率、更准确的数现代化审判场所,是一个多功能,综合应用各种相关科技技术的真正的多媒体系统。

首先,打造一个完善、便捷、并且可适用于多种证据类型的庭审证据展示系统是目前要着重开展的。通过这一系统,教师在教课时模拟庭审举证程序会更加规范化,并加强证据可视性,这样学生会理解的更透彻,对以后从事的法律工作可以更加得心应手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证据重要性的认识。也可将各类将数字化的各类证据存网证据库,以便于制作数字化案件卷宗。

其次,案例库可视化可实现典型案例庭审实况的数字化存储,这样可为今后教学、研究、审判等相关工作提供详尽的原始资料。并可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接收更多的优质的案例研究经验。

再者,构建网上播送平台,可以实现向本校学生乃至社会公众播送模拟庭审的录像资料。这既有利于增长学生的自律意识,也有利于学校品牌的推广。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法律教学;模拟法庭;实践教学

近年来,法律教学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优化,引入各种实践教学方法,成为目前教学工作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模拟法庭教学能让学生对法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最直观的运用,在法律教学中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构建实战综合平台

1.模拟法庭的教学以突显学生学习法律的主体地位

在中职法律课程教学中,采用模拟法庭教学的方法可以转变课堂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教学转为主动学习,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实行“模拟法庭”教学方法就是将“学法”“说法”和“演法”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于实际法律法庭的好奇心,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对学习法律的求知欲望。在进行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合理配合,同时充分地调动学生与教师两大教学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模拟法庭教学的真正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兴趣,在兴趣中提高学习的学习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2.模拟法庭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实战演习”平台

学生在模拟法庭中可以全面地将实际的法庭内容作为模拟中的主要活动,在模拟法庭中扮演各种诉讼角色。一个场景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战演习平台,在该平台上可以很好地体现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和表演水平。学生在演习过程中不仅可以亲身体验到法官、检察官、原告、被告、律师等一系列角色的活动过程和心路历程,同时在模拟法庭中还必须根据模拟案件对零散的案件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还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材料,科学合理地对案件材料进行探析、归纳和筛选,从而形成向法庭陈述的事实材料。在进行审讯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根据案件情况发现其中的法律要点,以点带面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所学以及查阅的法律知识使其形成法律规范,从而形成自己辩护或的意见、案件审理等全部环节,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演习经验。

3.模拟法庭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参与模拟法庭审理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在针对审理事件将实体知识与法律程序运用到其中,并根据诉讼中存在的每一个环节和问题都可以依据法律知识进行解决,促进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法律条文中去粗取精、辨别出有用的知识,学会在法庭中形成自我意见,并结合法律知识进行论证。在开庭中进行陈述和辩论时,还需要细心地发现对方在进行陈述和辩论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找出法律要素以解决冲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学生的法律意识还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学生学会利用法律手段去维护自己以及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优化模拟法庭教学,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1.案例所涉及的知识面要广

在模拟法庭中对一件案例进行审讯时,如果案例所涉及的知识面狭窄,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还无法使学生学到较为丰富的法律知识。这就要求选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包含人身权、侵犯财产权以及生命安全权,犯罪年龄、伤害程度、涉及金额,证人、共犯以及相关人员等,使学生通过模拟法庭学会更多的法律知识和应用技巧。

2.案例选择应该具有较强的争议性和可辨性

一个案例只有存在较多的争议性和可辨性,才能使案例在审讯过程中涉及较多的知识点。在审讯过程中如果案犯存在较大的争议,罪名如何确定,在案件发生过程中是否存在蓄意杀人行为,涉案金额是否被领取以及是否可以酌情减刑等,都能够促进学生对这些争议进行辨析,并运用法律知识进一步探讨。

3.教师要悉心指导,做好充足准备

在进行模拟法庭时,教师需要提供合理的案例和相关证据,并对学生说明整个案件的基本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与案件情况相结合。在法庭进行之前,教师还需要将法庭的基本程序进行详细的说明,辅助学生进行案例情境准备。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角色,分为审判、控诉、被告、证人以及法警四组,各组间需要进行充分的讨论,理清审判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注意在选择成员时一般最好选择专业知识较强、心理素质较高并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的学生担当,从而为模拟法庭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职法律课对于模拟法庭教学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当不断丰富模拟法庭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全面提升模拟法庭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冷凌.试论模拟法庭在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及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2(36):157-158.

[2]张卫东.浅谈模拟法庭在法学教学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2010(7):110.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篇3

一、模拟法庭教学的含义

所谓模拟法庭教学,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对诉讼的中心环节――开庭审理进行模拟实践,即模拟法庭审判的全过程,通过角色投入,实践开展庭审中的各项工作,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复合型人才,必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司法实践能力。长期以来,《法学概论》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掌握实际司法工作技能的训练,学生只知死记硬背,不懂创造和求新,不懂批判地思考法律问题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缺乏认识法律、理解法律和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而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法律素养和司法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模拟法庭教育是实践教育, 不是传统的课堂上的宣讲式教育, 它以“实景”为课堂, 以客观存在的案件和纠纷为内容, 以学生获取对问题的妥善解决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是集理论学习、方法训练和实际操作为一体, 融法律的理想、规则和技能于一炉的综合素质教育。正因为模拟法庭教育独特的教育功能, 它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从英美法系特别是美国、印度等国家兴起后,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成为这些国家法律教育的“新星”模式。

二、模拟法庭教学的运行过程

1、课前准备

这一阶段应做好案例的选择、总体部署、指导学生熟悉案情、组织预演等工作。选择的案例应难易适当、案件材料齐全,包括基本案情的材料、询问双方当事人的笔录、起诉状和答辩状、反诉状、各种证据材料等。准备阶段的总体部署工作,应将全班同学分成法官组、原告组、被告组、第三人组、证人组、书记员组。每个学生必须加入一个组并尽可能担任一个角色。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各组推选出“诉讼参与人”。由于法官组是法庭的核心角色,教师必须重点指导其制定详细的审理提纲,学会抓住案件的关键问题,懂得全面把握案件审判各阶段及审判工作的进度等。分组后应组织预演,使学生熟悉开庭审理的活动过程和步骤。

2、模拟审判

开庭前,教员负责介绍法庭审判席、公诉席、辨护席、被告席、证人席的布置情况,使坐在旁听席上的学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消除对法庭的陌生感。然后让模拟法庭小组成员走向各自的位置进行表演,开始法庭审判的一般程序。这样,就把法院的审判活动搬进了课堂,打破了学员对庭审活动的抱有的神秘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直观的学习形式。

3、课后总结

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结束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组织学员写体会、谈感想、提建议,注意搜集整理学员对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并把学员提出的切实可行的好建议记录下来,作为下一次的教学备课内容,不断完善教学形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模拟法庭教学心得

1、教学效果好

模拟法庭教学活动激发了学员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模拟法庭”小组成员的体会更加深刻,可以说给他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同样,坐在旁听席上的学生们被模拟法庭小组成员的精彩表演深深打动,现场气氛热烈。他们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对台上发生的一切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在法庭辩论中,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似乎都有其一定的道理,学生们都在认真思考,如果自己是法官,对其中的是非曲直应该如何评判。模拟审判结束后,有些学员还在争论,余兴未尽。

2、灵活性强

从时间上看、教师可将模拟法庭活动列入教学实施计划、列入课表,在课程进行到后期时进行,有足够的准备时间。从空间上看,模拟法庭可在教室、礼堂、俱乐部等任何一个场所进行。参加的人数可以自由调整。从审判程序土看,模拟法庭可以使学员看到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休庭到重新开庭、判决、闭庭等一整套过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了解庭审全过程。

3、有利于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和司法实践能力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篇4

高职法律职业教育模拟法庭教学操作实践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的长期教育方针,也是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工作者,而高职法律教育主要为社会培育高素质的专业法律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学习和掌握法律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走向社会时可以迅速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而模拟法庭教学法将教学与现实相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

一、模拟法庭教学在高职法律职业教育中实施的意义

(一)模拟法庭教学实施对职业院校产生的积极影响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实用型的人才,但观察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高职教育的发展并没有达到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率不算理想。究其原因还在于教学质量,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授课方式和本科的理论性教学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教学的内容没有与现实内容相结合,教学的形式也依旧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很难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而法学更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有所突破,而模拟法庭教学则为高职法律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另外,模拟法庭教学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通过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把握社会需求,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模拟法庭教学实施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模拟法庭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模拟法庭教学,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定角色,为了扮好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学生需要积极地动手去搜集资料,完善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模拟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参与到模拟法庭教学时,需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分析判断案情,从而提高了分析能力,参与到模拟法庭中,学生还可以全方位的了解司法审判的流程,学习学校传授不到的知识。

二、模拟法庭教学的合理应用及实践操作

(一)科学、规范地建设模拟法庭教学场所

模拟法庭教学需要有专门的教学场地,很多学校由于资金等原因,没有配备专门的模拟法庭实验室,甚至仅仅是把学生的教室进行简单的布置,充当法庭,面对熟悉的场地,学生很难产生对法律的敬畏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因此学校必须配备专门的模拟法庭教学实验室,并根据法庭的实景,严谨布置,应该参考《人民法院法庭规则》,无论是法庭的各个角色的服装,还是审判的工具,都应该具备,从而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实感;模拟法庭实验室还要配备多媒体等现代的教学工具,从而在需要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工作。

(二)打造高水平的模拟法庭教学师资团队

虽然模拟法庭教学可以让学生变为学习的主角,但这并不意味着模拟法庭教学可以完全离开老师的指导。相反,老师的指导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受限于经验和知识面,学生在实施的各个环节肯定会出现纰漏,这时需要老师加以指导,在模拟法庭开庭的全过程,也需要老师的全程参与,老师要根据各人的表现进行点评,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下一次加以改进。因此,学校需要为模拟法庭教学配备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要求指导老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到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还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现实经验,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模拟法庭教学的操作,为此,学校可以有计划地派一些教师到司法基层参与锻炼,从而提高教师的司法经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有条件的法学院还可以聘请当地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作为特聘教师进行指导。

(三)系统、合理地实施模拟法庭教学

1.掌握好模拟法庭教学实施的时间

虽然模拟法庭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教学模式适合所有阶段的学生,首先它不适用于刚入学,还缺乏必要法律知识基础的学生,这是因为模拟法庭教学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要求比较高,如果法律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生在模拟法庭教学中很难有能力完成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样的话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挫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当学生处于临近毕业的阶段,由于就业压力比较大,这时候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如果这个时间进行模拟法庭教学,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但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安心学习,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模拟法庭教学法应该在学生学习完基础的法律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才可以进行模拟法庭教学。

2.严格遵循模拟法庭教学实施的原则

模拟法庭教学应该遵循学生为参与主体,教师为主导引领教学全过程,着重训练学生能力的原则,学生是模拟法庭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通过不同的分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判断,去推进案情的发展,而老师的主要作用则是全程指导,解答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是在幕后,而不能喧宾夺主。

3.系统、合理地开展模拟法庭教学的各个步骤

第一,要选择案例,选定案例是模拟法庭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案例选择是否合适、恰当直接影响到整个模拟法庭教学过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首先要选择典型的案例,案件一般由学生选取,但需要老师加以指导,案例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要有一定的范围,可以根据所要学习的主体去确定案件的类型。还要注意避免选用存在争议或者比较复杂的案件,防止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

第二,划分小组,可根据案情将学生分为审判组、原告组(控诉组)、被告组(被告和辩护组),各小组应该注意单独讨论,指导老师也要注意分组指导,从而保证客观性。

第三,务实模拟。务实模拟是模拟法庭教学中的最重要部分,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开庭,确保庭审过程中的正规性、严肃性,参与人员要严肃认真地扮好自己的角色,防止走过场了事。

三、结语

模拟法庭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在高职法律职业教育中大力推广,在进行模拟教学时,应该注意规范,建立健全的实验场地,配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并指导学生系统合理地进行模拟,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云蕊,赵桂生.论模拟法庭教学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J].学理论,2012,(33).

[2]吴东镐.论模拟法庭教学方式[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36).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篇5

完整的模拟法庭活动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几个重要环节,需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流程如图1。

(一)前期准备阶段

1.筛选案件。案件适当是模拟法庭取得良好结果的关键所在。首先由各组同学选一个自认为好的案例,再从几个案例中,由导师挑选确定一个。导师一定要把握挑选案例的三原则:一是案例的难易程度要适中;二是注意选择那些有一定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有一定理论深度或争议的案件,特别是近年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型案件;三是模拟法庭案件的类型要全面,三大类案件即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都要有。模拟法庭活动中采用多种案件,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检查和复习。2.角色分配。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法警,原告、被告及其人、证人、记者、观众等各种角色都需要相应的学生扮演。模拟法庭应调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尽可能给同学平等的锻炼机会。如果班级人数多,就多设置几次模拟法庭,让同学们都能参与到角色中。每次模拟法庭,审判长的人选必须重点筛选,组织和控制法庭局面能力强的同学应优先选择;另一角色就是控辩双方都要有至少一名优秀辩手,这样才能把模拟法庭搞得有声有色。3.训练准备。模拟法庭活动质量高低、能否成功,取决于学生事先的准备工作。而老师精心安排、充分指导是重要的环节。为使模拟法庭活动不至流于形式,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法庭的准备工作,即进行模拟法庭的模拟训练,包括状、答辩状、词、判决书等法律文书写作的训练;书记员庭前准备的训练;庭审调查的训练;法庭辩论的训练;调解的训练;合议庭合议的训练;宣读口头判决的训练等等。模拟训练将学生置于一个特定的虚拟情景之中,让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法律问题,学会独自或共同应对,增加学生实战的感觉和经验。由于我们没有固定的模拟法庭教室,所以每一次模拟法庭前都要准备国徽、法槌、座位牌、服装等。

(二)模拟庭审阶段

模拟庭审时,审判长是审判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审判长临场发挥是关键环节。虽然普通程序的各个阶段(庭前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最后陈述、法庭调解、合议庭合议、口头宣判)不能省略,但每一阶段的具体过程可以创造性地发挥。为保证模拟庭审与现实的司法实践相一致,庭前应组织学生观看法庭审理教学片,并详细讲解庭审过程,让学生有一个真实的感悟,并使学生理解自己所担任的“角色”。这样在模拟时,学生才能准确把握角色,让所有诉讼参与人、旁听人由衷地产生一种真实感和威严感,收到预期的学习和教育效果。

(三)点评总结阶段

针对模拟法庭审判活动情况,先由旁听学生进行评议,再由老师进行综合点评,并讲解模拟庭审中争论的焦点问题和各种技巧。学生评议是基础,老师点评是关键。学生评议能看出模拟教学的效果,老师点评能使模拟教学画龙点睛。

二、模拟法庭教学法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一)选择模拟法庭案例要适合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

工科院校学生与法学专业学生相比,法学基础知识薄弱,对较深的法学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做恰当地筛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筛选案例:其一,根据以往成功的模拟案例让下一届学生继续采用;其二,先由各组同学各自选出一个案例,然后由各组代表进行展示和讲解案例,再征求全体同学的意见,最后由指导老师确定。这样筛选出的案例,再进行模拟,更适合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

(二)模拟法庭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模拟法庭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法之一,是法学教育多元化模式中的一环。采用案例教学可以使大学生从研究和学习实际个案出发,了解法律的基本精神,巩固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并做到法学理论同司法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当今世界,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影响和主导着世界各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学教学。在法学教学上,大陆法系以注释主义教学为主要特色,强调法学教学的理论性、体系性。英美法系是判例法。在法学教学上强调对实际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国由于历史原因,深受大陆法系法学教学方法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近年来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日渐被人们认识而受到质疑和批评。

(三)模拟法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法律推理能力、咨询能力等等。模拟法庭教学重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和锻炼,并将这种综合能力的培育和锻炼贯穿于模拟法庭活动的始终,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实用人才。

(四)模拟法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与其他教学法不同,在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模拟法庭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运用多门法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的这些知识,教师除了给予必要指导和讲解外,不能灌输,主要靠学生们自学。学生们分担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后,为了扮演好各自角色,他们会身临其境地分析案情,学习扮演该角色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追求最佳的法庭效果,在不知不觉中自学能力及综合能力便会得到提高。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篇6

(一)影响国际法学教育模式

朱文奇教授在谈到中国法学教育时曾总结道:“中国法学教育的落脚点在于介绍法律制度,逻辑起点是理论,终点也还是纯粹的理论。”①这种教学模式在国际法学教育中体现的更为彻底,因为国际法学教学研究与司法实践之间的隔阂远大于国内法。但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推理,掌握理论熟背法条不等于能够运用。仅以一事为例,在IHLMoot竞赛现场有参赛学生引用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编著的《日内瓦四公约附加议定书评注》②中的内容去支持自己的控罪,而法官显然对此提出质疑,于是质询学生这一理据是否具有法律拘束力(authority),虽然国际法的渊源和《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是国际法教学中的重点,但显然学生并未能将所学正确地运用于实践。联合国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大法官刘大群也认为,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暴露出的首要问题是我国法学教育制度应当改进,通过教会学生辩论、写作、说理,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运用法律。③

(二)启发国际法双语教学方式

国际法双语教学中常常面临的困惑是:外语授课和中文授课的比重如何分配?有学者认为,“所谓双语教学,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④但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否在短短54个课时内使用学生不熟悉的英文专业术语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让人怀疑。也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的媒介语,从而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言的最终目标,”⑤按照这种观点在国际法双语教学中同时使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因学生对中文的天然倾向而使英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平衡教学语言和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呢?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带来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浸入”模式(ImmersionModel)可以为国际法双语教学借鉴。首先,“浸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指作为教学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该模式使学生一定时间内,被完全“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该模式因其在加拿大法语教学中的成功而成为各国学生第二语言能力训练的有效方法。⑥

所以浸入式教学方法对语言能力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国际法教学不能片面追求语言能力而忽略专业素养,在本科教学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铺开的情况下,选取部分教学内容采取浸入式教学方法,既能保证教学效果,也能营造全英文的国际法语境。最后,在其他法学主干课程无法采用双语的前提下,授课对象即使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法律专业英语的词汇量和惯用语的欠缺强调双语教学的课前准备,效仿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这样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前准备,能够避免学生仅从事繁杂的课程预习作业,带着思考和问题开始双语教学,反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拓展模拟法庭教学方法

模拟法庭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运用有悠久的历史。1921年起,东吴大学法学院就开始开设模拟法庭课程。⑦模拟法庭教学发展至今,其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办案经验累积、职业品格养成、竞争意识锻造中的作用得到共识。但我国法学教育中模拟法庭的教学内容还是集中在国内法范围内,案例内容涉及国内民法、刑法和行政法,庭审程序也采用国内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程序,模拟法庭教学方法很少被运用至国际法领域。

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一是因为国际法案例选择较难,其来源远不如国内法那样丰富,且大多案情复杂、证据繁多,模拟案件的设计难度较高。二是因为国际法教学本身重实体轻程序、重理论轻实践,使得用于实践教学的模拟法庭难有用武之地。三是对学生而言开展国际法模拟法庭所必须的法源较为广泛,获取难度亦大于国内法。四是除国际私法案件由国内法院审理外,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很多案件都需要在国际司法机构审理,而对这些机构普遍采用英美法国家庭审程序,对庭审模式的不熟悉也成为开展国际法模拟法庭的障碍。而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成功开展说明,模拟法庭这种传统方式也可以被运用到国际法教学中去。虽然在案例设计、庭前准备、文书写作、庭审程序等方面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但说到底国际法和国内法一样都是法律职业训练,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共同目标,因此也需要采取模拟法庭这样的实践教学方法。

二、借助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推动国际法实践教学

德国法学家萨维尼(Savigny)在分析法律的特性时指出,法律的本质是一体两面,法律的理论性与实务性是不可偏废的。与之对应的法学教学也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但国际法教学活动普遍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因此成为国际法教学的短板,亟待改进。

(一)实践教学对国际法教学提出的挑战

相较于国内部门法,国际法领域实证研究的不足使得国际法实践教学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根源于国际法本身学科体系尚不健全。在国际法领域,实在法与应然法构成的多元法律体系之间的界限不明、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的发展过度依赖学说理论都使得实证研究难以开展,⑧从而影响实践教学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国际法律关系的发生频率远不及国内法律关系,使得国际法通常被认为是脱离实践的“屠龙之术”,再加之由于种种原因相关部门的国际法实践资信不够公开,导致实践教学资料的获取更加困难。国际法教师授课中面临的共同困惑是,案例教学无法像民法中那样信手拈来以一个普通的水杯来解释复杂的物权,也无法像刑法中那样以身边的社会热点案件为例去解释定罪量刑,国际法中的案件常常是古老而稀缺的。因此,实践教学之于国际法的难度远大于部门法。

但当前法律人才培养要求对国际法实践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1年教育部联合中央政法委员会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⑨中硬性规定“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法学实践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数的15%。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开发法律方法课程,搞好案例教学,办好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这就使得国际法教学活动不得不面对实践教学的挑战。

(二)模拟法庭教学方法在国际法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现已提出并被运用的法学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七种: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诊所式教学、庭审观摩、法律实习、影像教学和法律咨询。⑩法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是培养学生将法律运用于案件的能力,因而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要求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案件教学。上述七种实践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参与度不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案件,如案例教学、庭审观摩和影像教学;另一类是以操作者的身份参与案件,如模拟法庭、诊所式教学、法律实习和法律咨询。如果说前类对学生的要求还主要停留在“学”上,后类对学生的要求则上升至“做”的层面,因此以参与者的身份操作案件对法科学生而言更能有利于其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受制于国际法律关系本身的特点,涉外民商事法律纠纷的发生就已经远少于国内法律纠纷,更勿论数量相对更少的国际法主体之间的法律纠纷。诊所式教学、法律实习和法律咨询这些在国内部门法教学中屡试不爽的实践教学方法难以普及到国际法教学中去,模拟法庭的教学方法在国际法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凸显。

(三)模拟法庭竞赛在国际法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具体而言,国际法实践教学可以在以下方面借助于模拟法庭竞赛:

第一,以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的案件为素材进行模拟法庭教学活动。长久以来,将模拟法庭教学方法运用于国际法教学的困难之一是案件设计。所选择的案件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既要有一定的争辩性,又要适于学生能够根据其现有的知识水准和能力把握的案件。11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使用的案例都是有经验的专家编写的,有着严密的证据链、隐藏的争议点并反映了当前理论热点,因此成为国际法实践教学的绝佳素材。

第二,以国际法模拟法庭赛程设计为参考组织模拟法庭教学活动。国际法模拟法庭教学活动开展的另一难题是,国际法模拟法庭的组织(国际私法案件除外)不像国内模拟法庭教学那样可以直接参考我国法院的诉讼程序,所以以这种参考模拟者的方式组织我国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一条相对科学、也不偏离实际庭审的途径。

第三,以国际法模拟法庭“与法官对话”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现有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评分规则的共同之处是重视法官询问环节参赛者的表现,这与传统模拟法庭强调学生的对抗性完全不同。“与法官对话”是在国际法庭上说服法官的重要手段,在模拟法庭竞赛中,“与法官对话”既是接受法官的质询,同时也能强化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在法庭程序中担当法官的角色,通过现场提问,及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

第四,以国际模拟法庭的训练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述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的赛程皆包括书状比赛和口头答辩两部分,在准备过程中教练需要从案件分析、材料收集、文书写作、口头答辩等诸环节进行引导。应该说,这些赛前训练比竞赛本身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国际法实践教学中可采用同样的训练方式建立起以学生自主研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卓越法律人才;模拟法庭教学;特征;基础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43-02

一、卓越法律人才的界定

(一)卓越法律人才的提出

卓越法律人才概念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顺应全球化背景对法律人才的新需要而提出来的,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也是知识优化结构,丰富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制定的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针对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针对高校的法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教育改革要求。

教育部对卓越法律人才解释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制定法律人才培养国家标准,探索高校与政法、司法等实际部门、国内与海外高校联合培养法律人才的新模式,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基地,稳步推进分类分层法学教育改革试点,建设一批具有广阔国际视野、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国际法律事务高端人才和高素质执法、司法专门人才。”教育部对卓越法律人才的定义和意指,实际是政治化的、意识形态化的。对于卓越法律人才目前在国内并没有统一明确的认识。基于学术的视角,对于卓越法律人才,我们可以理解为指能够娴熟的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既精通国内法律规则也精通国际或地区性法律规则,既能有效处理国内纠纷更能有效处理国际纠纷的专门法律人才。概括来说,卓越法律人才应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1)法治精神;(2)丰富的法学知识;(3)充足的法治实践;(4)法律的国际化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法学教育有着一定的成就,但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一方面,法律社会人才市场呈现人才过剩的局面,包括外国律师进入中国律师行业,增加律师业的竞争性,而另一方面,我国法律界缺乏高层次,高品质的高端法律人才。这种复杂的人才市场,要求法学教育应探讨如何利用优秀的人才培养机制,适应社会的需要,做到“适销对路”。模拟教学文化是当今法学教育培养高级法律人才的中心环节,也是法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提高法学教育整体办学水平,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丰富教学模式单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解决培养层次多样化与教学目标单一化相冲突;加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衔接问题;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法律人才等问题。

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针对法学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的目标应定位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法律人才培训方式,以提高法律人才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大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面向应用的,复杂的法律人才。

二、模拟法庭教学的概念及特征

高校法学教学的实践环节除了模拟法庭教学以外,还有法律诊所、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专题辩论和实习等多方式。模拟法庭教学能够更为全面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将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

所谓模拟法庭教学,是指通过选择适当的真实案件,让学生分组模拟其中的当事人、公诉人、法官、辩护人、诉讼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角色参加法庭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动,其目的是锻炼学生各种能力,从而为学生将来从事法律实务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随着我国法学教育由注重理论教育向注重实践教育的转变,模拟法庭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较好地弥补了传统法学教育的一些缺憾,被应用于现代法学教学中,为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开辟了一条新路。简单来讲,模拟法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促进学生参与法律学习的主动性。在模拟法庭教学当中,由于学生各自担任不同的角色,因此必须像真正的法律工作者那样处理案件。学生了解案件后,进行分析,明确案情及争议焦点,明确现有的证据与解决争议所需的其他证据等程序问题。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参与整个模拟法庭活动的热情。在巩固、利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应变能力方面,这对学生的产生深远的影响。

2.提高学生研修法律的热情。学生通过参与模拟法庭活动,熟悉司法审判的运行过程,收获了作为专业法律人才进行诉讼活动所必需的一些实务方面的技能。在模拟法庭的训练过程中,学生模拟扮演当事人、证人、律师、检察官或法官,亲自参与案件处理的全过程,解决具体的司法案件,因而必须考虑所处的角色的利益,设计场景,争取最佳结果。模拟法庭的顺利进行必须依靠自己来解决演习中遇到的麻烦和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实行模拟法庭教学,不仅能尽可能保障教师的主导地位,又给参与模拟的学生展示自身才能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体现出了诉讼的民主性,为正确处理案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从事法律实务的能力。学生通过全面介入模拟审判活动,扮演各种诉讼角色,须将掌握的各种法律知识,如与案件相关的实体法、程序法等加以综合模拟。同时,要把案件处理好,有的时候还需掌握其他专业学科的知识,如行政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通过模拟法庭,还可以综合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应用写作能力等多种能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的一次综合检验。

三、模拟法庭教学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作用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体系及机制,对于我国的法律教育有着一定的质量保障作用,而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在此期间影响着学生参与培育过程的效果。高校法学教育可以综合卓越法律人才的内在要求与学生的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理论研讨”的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将模拟法庭用于法学教学对于贯彻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具有提高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作用

我国法学教学的主要模式是老师通过课堂讲解、分析,学生听课、记笔记或者案例讨论。学生把掌握法律知识体系作为学习目的,通过掌握法学理论知识,熟知法律条款作为学习的目的。这也是现行法学教学的目标。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相对比较明显,即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锻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正确运用到实践活动之中的能力很不利。参加模拟法庭的同学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仔细分析案件的情况下,严格按照程序法的要求做好开庭准备,并且在模拟法庭上表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班级同学不可能同时都参与到模拟法庭的角色分配中,对于没有担任角色的学生,可以进行案情讨论、旁听总结。这种方式也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实践操作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和技能解决法律及其他相关问题的能力;对于疑难案例和实践当中发现的问题,学生还可以进行制度和理论上的综合反思。周期为四年的法学本科教育,让法学在校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模拟法庭教学活动。高校通过模拟法庭这种方式承担法律职业技能训练任务显然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法律人才。

(二)积累办案经验的作用

法律工作是一种经验性很强的工作。处理的案件越来越多,经验越丰富,在以后的办案活动中就越能得心应手。因而在某种义上说,法学也是一种经验之学,法学教育肩负着向学生传递、帮助学生积累经验的功能。因此,通过拟法庭审理案件,对学生的法律诠释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论证能力以及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有着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从而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一定的基础。为学生顺利走上法律职业之路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三)培养法律职业素质的作用

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法律人才的综合素质有着新的要求,法学教育的目标也开始转向素质型教育的质量类型。虽然我国的一些大学法学院系开设了“法律职业道德或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但就课程内容而言,基本上是相同的公众道德,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法律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学生对法律实践进行真实的体验。模拟法庭教学挑选的案例多为真实案例,进而由学生以准法官、准公诉人、准律师等身份来参与设计、决定案件的处理。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肩负维护公平正义、法律权威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担和责任。因此在模拟庭审中,同学们往往都是热情洋溢,积极加入,并有着强烈的职业责任心,尽心竭力地做好分内之事。通过不同角色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使其深入了解不同职业的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忠于事实、忠于律、忠于职责的法律人品格,树立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进一步提高职业素养,为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增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的作用

法学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因此理论与实践有力结合是对学生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模拟法庭这一中介,使学生投入到案件审判实践活动,真实的体验案情。这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相比,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学习的主动性,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具体案件的能力。为了能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模拟法庭,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环节给学生分配角色时,一般是在全面参与的基础上,教师在此基础上考虑学生的法学基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反应能力等决定最为合适的成员担任角色,参加审判活动。在模拟过程中的其他成员可以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可见,模拟法庭教学,对锻造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较强实践能力的法律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全球化要求多元型、复合型、国际化的法律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要求法学教育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模拟法庭教学在这一任务中担任重要角色,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中,模拟法庭教学形式还需要不断提升,为更好地促进教学,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育,2011,(7).

[2]杜承秀.模拟法庭教学的地位、作用及组织实施[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3]房文翠.法学教育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模拟审判;法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5-03

法学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应当能够胜任各级政法机关、行政机关政策法规部门、律师事务所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法务部门等单位的工作岗位要求,具备较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掌握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能够较好地解决具体的法律问题。为了达到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必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既传授理论知识,也指导实践操作。为了更好地贯彻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工作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借助所担纲的模拟审判课程,着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满足新时期法学教育特别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模拟审判的概念界定

对任何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对概念的解析。“概念乃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需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1]追根溯源,“模拟审判”这一称谓是从英文mock trial翻译过来的,在美国意指一种模拟的审判活动(imitation trial)。它类似于模拟法庭(moot court),但模拟审判模仿的是低级法院的审判,而模拟法庭则模仿的是上诉法院的听证程序。模拟审判是一种课外项目(extracurricular program),学生通过参与排练性的审判来以一种比较的方式学习法律制度[2]。在美国,校际间还举行模拟审判竞赛。此外,律师在正式开庭前也有可能运用由志愿者扮演相关角色而组成的模拟审判来测验某一理论或者与他人进行实验。国内高校的法学院系在引入模拟审判时,基本是在“模拟的审判活动”含义上来使用该概念。结合笔者指导模拟审判课程的实际,笔者认为,模拟审判可以被界定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吸收教师和实务部门人士)扮演审判人员和诉讼参与人角色,以选定的案件为对象,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模拟再现庭审程序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二、模拟审判的教学安排

当前,开办法学专业的院校数量庞大,不同院校对待模拟审判的态度不尽相同,做法也不尽一致。从主要的做法来看,有的院校将模拟审判安排为一门课程,比如辽宁大学就在大三时集中开设[3];有的院校将其作为“课中课”设置,比如厦门大学的模拟审判就依附于其诉讼法课程[4];还有的院校则将模拟审判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笔者所在的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自2003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一直到2009年春季学期,一直是以上述第三种模式来举办模拟审判。基于模拟审判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经过广泛调研,学院修订了2007版的培养方案,从2007级开始在大三上学期以课程形式开设(也就是从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正式进入课表),为期四周,计四个学分。2010版培养方案则进一步将模拟审判析分为民事案例、刑事案例和行政案例,前两类案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行政案例在下学期开设。下面就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模拟审判的教学安排简要做一介绍:

(一)模拟审判的案例选择

模拟审判通常选用某一部门法领域内比较典型的案件,同时注意贴近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从而达到既照顾学生当时学习的进度,又兼顾校园普法宣传教育的目的。在过去的三年中,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已结课的模拟审判所选取的案例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既高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比如许霆恶意取款案、北京某小区业主诉请返还停车位租金案、伪劣商品侵犯消费者权益案等),也贴近大学校园生活(比如因考试作弊不授予学位提起的行政诉讼、校园内学生因琐事发生的故意伤害案、学生兼职劳务报酬纠纷等),力求在案由、难易程度、诉讼形式等多重因素中寻求一种平衡。

(二)模拟审判的角色挑选

在课程化改革之前,作为课外活动的模拟审判一般在全院学生中进行海选,根据报名情况敲定各角色。基于学生学习的进度,由高年级学生担纲主要角色,低年级学生则扮演除审判人员、公诉人、辩护人、委托人以外的角色或直接旁听审理而不参与角色扮演。课程化改革后,则将每一个开课班级分为两个小组,每组设组长,根据选定的案例由组长协调分配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三)模拟审判的具体运作

模拟审判坚持“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大致遵循下述的各个阶段运作:

1.宣传分组阶段。一般是在开课前的2周即着手进行,并延续到开课后的第二周。开课前一般先指定好学生总负责人,对各班进行分组并确定小组负责人。在第一堂课上,指导教师将向学生全面讲述模拟审判课程开设的意义、具体安排以及考核方式。课后各小组挑选1~2个案例并在第2次课上当堂以PPT形式进行展示汇报,如所选案例没有大问题则于课下完成角色分配,如所选案例未能通过则重新挑选或由指导教师指定。

2.全面准备阶段。在案例人选确定后,由个人根据自己的角色自行搜集资料、整理材料、撰写法律文书、制作证据或者从事其他后勤辅助工作,务必做到“人尽其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在准备过程中既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又强调团队的合作性;既要求克服畏难情绪,又要求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准备过程中,笔者作为指导教师之一会全程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集思广益,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并就其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建设性的探讨与协商。此外,通过播放中国法庭教学片以及组织学生前往郑州市各基层人民法院以及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旁听,不断增加学生对真实庭审的感性认识。

3.排练演习阶段。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首先由学生自己在课外安排进行小范围的分散单独排练。在分散排练比较成熟以后,将视情况安排若干次统一彩排,务求及时暴露各方面的问题,以保证正式开庭的质量和效果。统一彩排在课堂上进行,指导教师将当场给予点评,不参加彩排的小组均在场旁听。通过彩排,使学生能够边排练边学习边巩固边提高,从而确保正式开庭的流畅性、熟练性、可观性和真实性。

4.正式开庭阶段。正式开庭一般分为开庭审理、休庭互动、当庭宣判、教师点评等四个部分。对于某些案情较复杂的案件,还增加一个案情回放环节。正式开庭前均张贴开庭公告并在校园网上开庭信息,力争让更多的学生到场旁听以发挥模拟审判的校园法治宣传功能。

5.考评归档阶段。在模拟审判正式开庭结束后,各小组负责人将结合庭审情况组织本小组成员修改、完善各项法律文书并装订成册提交指导教师,同时学生每人提交一份参与本课程的心得体会。指导教师根据开庭与文书制作的情况,按组分别打出一个分数,其中开庭环节总分50分,文书制作30分,同时对各人的心得体会结合其本人的表现进行评分,此项为10分;小组负责人则对本小组成员根据其在整个课程中的表现打出一个分数,该项亦为10分。四个分数合在一起则为本课程的总评分数,鉴于模拟审判更多体现出一种团队合作的精神,所以庭审和文书均按小组整体表现打分,藉此也强调小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同舟共济;而心得体会与组长打分则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不同表现,从而将共性与个性的表现有机结合起来。所有课程材料收集齐全后由任课教师提交学院教学办归档并作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材料长期保存。

三、对模拟审判开设效果的评估

自模拟审判作为一门实践性教学课程正式开设以来,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相长,促进了法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完善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是一个成立时间不长的新学院,从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法学专业本科生。作为一个年轻的法学院,我们一直在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出路,努力实现由“灌输式教学模式”向“启发式教学模式”的过渡与发展。通过开设模拟审判课程,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具体案件的解决过程之中,也使教师能够发现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全面开花,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模拟审判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也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在整个模拟审判的筹办、排练和正式开庭中,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锻炼,为今后的学习、工作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技巧。

(三)以点带面,既丰富了学生活动,也活跃了学术氛围

模拟审判作为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已经在四个年级的学生中顺利进行,分别由法学2007~2010级的学生负责,而课程化改革前学院其他年级的学生也积极参加作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模拟审判。以之为契机,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学院的学术文化活动,激发了学生自觉学习、认真研讨的热情,活跃了学生群体中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也保持了学生活动的生机与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一举两得,实现了对广大在校生进行普法宣传的目标

模拟审判不仅是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的一项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对全校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河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通过选取与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可以有效地普及大学生群体尤其是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提高大学生遵守法律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为构建一个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高校法治环境奠定基础。

四、未来模拟审判课程改革的路径思考

模拟审判作为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要阵地之一,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基于笔者近三年来指导模拟审判的教学心得,从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的实际出发,结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加强其建设:

(一)进一步优化案例的选择

要真正解放思想,敢于选择更新、更活、更具可辩性的,且与高校实际相结合的真实案件。一方面,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案例的难度要适中,“不宜选择案情太复杂、争议太大的案例,否则,庭审可能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影响教学效果”。[5]另一方面,案例本身不能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从而造成一方具有压倒对方的优势,要尽量指导学生选择那些在法律层面而非事实层面具有可辩性的案例,要多鼓励学生参阅司法实践中已经审结的案件,减少案例编造的痕迹,避免模拟审判与现实审判的脱节,真正通过模拟审判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指导

要广泛地动员和安排更多的专业教师,特别是具有高级职称、有法律实务从业经验、已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教师参与其中,形成同事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研讨的良性互动局面。近年来我院新引进的博士大多具有检察官、警官或者律师的从业经历,他们的加入必将推动模拟审判课程的快速发展。同时,要破除学院的门户界限,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理念,在全校范围内整合可用的师资力量,让更多教师进入到模拟审判的指导教师队伍中,不断壮大指导力量。通过扩充指导教师队伍,使模拟审判的指导进一步细化,改变过去因师资力量不足、一个教师指导多个小组而使指导流于形式或有流于形式危险的情况。

(三)进一步加强校地共建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已与包括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在内的数十家单位建立起了良好的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合作关系。以此为纽带,借助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广阔平台,可以积极吸纳上述单位参与模拟审判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协商邀请法院直接来校开观摩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此前,学院已经邀请中原区人民法院来校开庭两场,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6],今年,学院的新模拟法庭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相信可以满足更大规模观摩庭审的开庭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延请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直接参与模拟审判的指导或与学生同台演绎庭审,改变过去指导教师来源单一的局面,从而进一步增强模拟审判的实战性。

参考文献: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486.

[2]http:///wiki/Mock_trial.

[3]侯晓蕾,田春雷.试论模拟法庭实践教学[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65.

[4]于晓丽,高云鹏.“模拟法庭”课程设置分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4):88.

[5]吴东镐.论模拟法庭教学方式[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6.

[6]河南法制报[N].2010-04-29(11).

上一篇: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