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格式范文

时间:2023-10-03 19:12:00

心得体会格式

心得体会格式篇1

大学生个人实习心得体会格式一

大学生带薪实习是重庆市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大学生知行合一教育的重要途径。努力做好大学生带薪实习工作,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市情、民情,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锻炼,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着和接班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孟德斯鸠说: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人的一生不仅要接受家庭的教育,更要接受社会的考验。今年暑假,我们参加了重庆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大学生带薪顶岗实习作为重庆市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幸运的,带薪顶岗实习是重庆市针对重庆各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实行的一项切实有效的政策,通过这种实习方式,让我们这些长期待在学校这座象牙塔的孩子们更早的认识社会、更快的了解社会,为我们大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锻炼的机会。

通过此次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本学不到的东西,,时间的宝贵,人生的真谛,仿佛自己一下子成熟了。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懂得了学习的意义,明白了人世间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勇敢去面对人生中的每个挫折坎坷,此次我看到了工人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他们劳动的艰辛与付出,这让我清楚地感到自己肩上己的人生方向。

我们很荣幸地被分配到了重庆市长寿区区政府办公室。带队负责人武老师把我们带到了政府办公室报到。因为是政府核心行政部门,所以我们不免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好奇和期待。这是一个宝贵的机会,我们在这里可以从各方面提高自己,接触社会,了解政府机关运作,积累经验。政府办公室的领导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严肃,他们非常热忱的接待了我们,并将我们安排到了一个葛兰镇的工厂实习,工厂的叔叔阿姨对我们也很照顾,当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们会耐心的给我们讲解,做错了事情也会认真的给我们指正。在他们的帮助下,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慢慢熟悉和掌握了工厂的工作流程和职能。每天都会有很多产品要出厂,这些工作,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工厂的职能,也提高了我们对社会每部分的认识。

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在学校时,老师总强调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参加实习后我们才深刻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除了语言文字和计算机操作外,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的很少,工作中的问题更多的需要我们勤思考、善分析、多动手。

作为实习生,我们总是积极主动,整理厂房、积极配合其他员工的工作,并主动与办公室的同事交流学习。我们也常常翻阅文件,了解时事动态和最新政策,了解工厂在哪些方面、通过哪种途径为社会,给人民带来了便利。办公室的前辈们说:办公室工作会经常加班加到很晚,特别是在召开重大会议之前,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加班很正常。领导们更是经常办公到深夜,白天他们有很多牵头工作,年底慰问也多,但只要有颗奉献的心和热忱的态度,工作就一定会做好。听后更能体会到政府工作的辛苦和意义所在。

实习期间,我从末出现无故缺勤。我勤奋好学. 谦虚谨慎,认真听取老同志的指导,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虚心听取。并能够仔细观察、切身体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并努力学到把学样学到的知道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尽力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最佳状态,培养了我执着的敬业精神和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也培养了我的耐心和素质。能够做到服从指挥,与同事友好相处,尊重领导,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我知道工作是一项热情的事业,并且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在这段实习期间里我觉得重要的是,我第一次真正的融入了社会,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掌握了一些与人交往的技能,并且在次期间,我注意观察了前辈是怎样与上级交往,怎样处理之间的关系。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实习中,我们感悟颇深。很多事情需要亲自去体验。很多东西书本上是学不来的,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要运用灵活的思维与头脑去稳重处理事情,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用心观察,用心学习。作为一名大学生,言行举止,态度都关系着整个大学的形象。见微知著,一个小小的举动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修养。办任何事情都要耐心,细心,用心。就办工厂职工这一岗位来说,服务,奉献,创新也很重要。而从这一岗位放大到整个学习生活,我们更应该勤学习,善思考,常修身,敢创新。

此次实习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得到了锻炼,培养了能力,更领悟到了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态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身实践,结合自身所学,方能提高自己。

回想自己在这期间的工作情况,不尽如意。对此我思考过,学习经验自然是一个因素,然而 更重要的是心态的转变没有做到位。现在发现了这个不足之处,应该还算是及时吧,因为我明白了何谓工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朝这个方向努力,我相信自己能够把那些不该再存在的特点抹掉。感谢老师们在这段时间里对我的指导和教诲,我从中受益非浅。

时光荏苒,很快带薪实习的一个月就要过往了,回首过往的三十天,内心不禁感慨万千时间如梭,转眼间又将回到学校,迎接新的挑战。回首看,虽没有大张旗鼓的战果,但也算经历了一段对我来说很重要的考验和磨砺。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成长的平台,让我在人生中收获第一笔宝贵的财富,使我明白在做中学,在学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慢慢的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才能,回首过往,学校无论是过往,还是将来都陪伴我走过人生得每一个阶段,也使我懂得了很多。

大学生个人实习心得体会格式二

时光飞一般的流逝,转眼间来到已经快2个月了。这两个月里我自认为自己是很幸福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幸福的是我能呆在一个比较好的团队,大家都能够做到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这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学校的时候一直听说社会是如何如何黑暗,社会上的人都很现实,都是只忙着做自己该做的事,都会摆出一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情态。可是来完美网络的这近2个月里,我根本就没感觉到这样的事情发现,我体会到的是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是一个集体,个人的事就是集体的事,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只要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问任何人,哪怕是公司老总。在这样的集体里工作,我觉得是幸福的,是一种享受。同时,我幸运的是我做的正是我在学校所学的,我能发挥我的所长,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开展自己的工作,这也正是我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大好机会,这还是我学习的最佳时机。比起另外两个同事,我是幸运的。我觉得我自己应该珍惜!

来完美网络的第二天,我就开始正常上岗工作了,任务是两星期之内完成完美网络公司《员工手册》和《培训资料》的编写工作,刚开始接受此项任务时我倍感压力,虽然这是自己份内的事,可是对于一个对网络一概不知的我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员工手册》勉强还能应付,但是对于《培训资料》我确实是无从做起,无从说起,无从聊起,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我该编辑些什么,我自己都是第一次接触互联网这个行业,我无法把握这里面的要点,我自己都需要学习,我哪来编写这部书的能力。我很困惑我很苦恼,我不知道我到底该怎么办。我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只能在公司的帮助中心查找一些资料及问题。在编写《培训资料》的这十天里,我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还要明确哪些是学习的重点。不过,这十天里我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的的确确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十天里我涉足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知道了互联网这个行业从事的工作,什么是域名,什么虚拟主机,什么服务器租用与托管,什么是软文,什么是企业邮箱,什么是站点卫士这十天的所学可以说胜过大学三年所学。在这十天里,公司刘总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他一直鼓励我说我行的。没有他的鞭策我估计我肯定会选择放弃,因为我在那个时候我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办,整个人都快绝望了!7月24日星期六,同事都休息了,我因为没有顺利完成工作,没办法只有来加班了,那天我虽然忙了整整一天,但是我心里的大石头落下来了,因为我第一阶段的任务完成了,我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了!

接下来的7月26日,我又开始了自己的另外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对国家电子商务老师进行培训。当我听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真的不敢相信我自己,我可以吗?我对我始终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我怀疑我自己的能力,因为我对互联网这个行业仅仅限制于我10天里对它的了解。我不敢班门弄斧,捅出篓子我怕负不起这个责任,但是我又不得不做,于是我毅然决然的领命了!不过还好,那些老师的确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难对付,反而觉得自己俨然成了一名老师,一名身兼重任的老师。这个任务还在继续,我会加倍努力!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会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加熟悉了解下公司的业务与操作流程,多多动手实践下,我希望公司能够提供这样的实践机会。接下来的两到三周,每周一到周三对国家电子商务老师进行培训,并且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要进行调查访问记载。周四、周五在完成日常任务的同时加强对公司业务的进一步了解。周六完成一周的收尾工作,并整理国家电子商务老师学习体会的报告。

我庆幸我来到了完美网络,这里是我人生之路的第一站,我希望它也是我人生之路的最后一战;这里是我人生之路的起点,我也希望它也是我人生之路的终点。

一、要掌握过硬的基本理论知识

我们的实习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源在于我们有过硬的基本理论知识,虽然我有幸当上组长,但是我们组的同学学习成绩都不错,平时学习也比较认真,班长学习委员都在我们组,实在是太棒了。其他同学也都很棒,对仪器的使用十分正确和熟练,对数字处理特别认真,并且严格按照基本规定,如误差的范围限制,由整体到局部,由控制到碎部等稳步进行。总之,大家平时的努力学习是这次实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二、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

虽然,我们平时感觉学习得不错,但是,到了动手实践的时候,我们开始真的是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手。不过,我们敢于实践,敢于摸索,勇于创新,终于,我们完成了一份又一份作业。而我们的实习报告奇迹般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再到完整,最终成为一份完美的答卷。我为我们能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感到高兴、自豪。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应该好好利用这份财富!

三、要有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

在前两天的测量实习当中,我们为了赶进度,各项工作进行的都很快,没有及时处理数据,结果,到了测距里数据时,我们发现我们的数据根本不能用,然而,我们并没有放宽自己,我们大家一致要求重新再做,经过我们再三测量,我们终于得到了合理的数据,交了一份满意的作业。我想,我们搞建筑的人不只是在搞测量时一定要有求真务实精神,在搞任何工作都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建筑行业中的人才。

四、失败是成功之母,熟能生巧

经过一次次的错误,一次次的重测,一次次的计算,我们对仪器的操作水平得到进一步得提高,测量的速度也在愈来愈快,数据的准确性越来越高。这也多亏了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地重整旗鼓,一次次地练习。同时,失败也磨练了我们的意志,越搓越勇。

五、小组内的团结批评再团结很重要

小组内要充分发挥民主,又要实行民主之上的集中。一个人不是万能的,要靠大家,一个人的知识不可能全面的,要靠集体,一个人有错误是不可怕的,要敢于在大家面前暴露错误,接受大家的批评。在不断的争论中我们才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小组内最正确的意见。这应该叫做在团结基础上要敢于批评,又以团结地工作为目的吧!当然,小组内的团结互助就不用说了吧。

六、老师的精心指导非常重要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难免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多谢有了张老师仔细、耐心的指导,我们才茅塞顿开,思维也更加开阔。我们有如此的成绩首先要谢谢我们的张老师。

对实习中的建议:

1、我希望在老师的整体安排下,每一个小组也要有自己的进度计划。不能像我们开始一样盲目的测量使得我们做了很多的无用功。

2、测量前每个同学都应该多看书,把理论搞扎实。这样就不会出现一个人搞错了而其他人

也跟着出错。

心得体会格式篇2

这段时间认真观看了《鉴史问廉》,感到受益匪浅,感慨良多。使我对党的纪律和反腐败工作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学习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使我更加坚定了努力方向;通过学习、、李真、等人走向犯罪道路的反面教材,使我深受启示和警醒。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大公无私,勤政廉政,才能正确看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保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下面谈谈几点体会:

一、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等这些腐败分子蜕变的轨迹警示我们:党员干部一定要从自身抓起,严于律已,廉洁自律,做到戒尺在握,警钟长鸣。、、李真、等腐败分子最终沦为阶下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注重理论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政治信仰颓废。他们的腐化堕落首先是从思想上打开缺口,潘多拉魔盒涌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就乘虚而入,逐渐充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他们从生活上追求奢华开始,在灯红酒绿中消极沉沦,在物欲面前彻底丧失自我,逐步变成一个裸地大搞权钱交易的典型,与不法商人相互利用,巧取豪夺,疯狂敛财,此外还利用职权,大搞权色交易,道德败坏,生活糜烂。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了党的宗旨,严重触犯了党纪国法。

、、李真等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的教训是深刻的。他们就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金钱、官位、名利的诱惑下,逐步放弃了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出现了“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钱财,不讲原则”等现象。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党员干部一定要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实在的,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警醒自己,世界观的改造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来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从根本上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的诱惑,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省能力,才能经受各种考验,立于不败之地

二、官有所畏,业有所成

“清廉”,是“官德”的内在要求。一名领导干部如果在思想上深怀爱民之心、心存为民之想,在工作上求真务实,而在作风上的要求就是清正廉洁。马克思曾经说过:“不可收买是最崇高的政治道德。”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如何才能加强自身的廉洁呢?先要怀有“有所畏”的心态。邓小平同志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一文中曾经说,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古语说“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祸。”领导干部只有做到有所“怕”、有所“畏”,才能洁身自好,抗得住各种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杨震刺史,赴任途中路经昌邑,县令王密夜访,“怀金十斤”,声称“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无言以对,赧然退出。杨震不以暮夜无知者而放胆妄为,他“不畏人知畏已知”,严格的道德自律成就了他一生清廉的美名。

身为领导干部,所作所为,甚至是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党的形象,所以,开展工作要时时怀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惧之心,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在建立和完善阶段的复杂环境下,心中要时刻保持一种警觉,“官有所畏,业有所成”。

三、以人为鉴明自身,加强修养固防线

古人云:“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想得到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必须要有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有一股敬业奉献的精神。只有清正廉洁,才能增强班子的号召力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取得领导工作的主动权。“正人先正己”,群众对领导干部是要听其言,察其行的,如果说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台上讲反腐败,台下搞不正之风,就不可能取得群众的信任与拥护,也就丧失了做领导的资格和条件。

因此,作为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我要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从政之德,从思想上建立起坚固的反腐防线。带头执行好各项廉洁自律规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准别人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以模范的实际行动,维护政协领导班子的纯洁性与先进性,维护领导的权威。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不但要做到洁身自好,还要带头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严治家、慎交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做事。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加强学习,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一个良好的机制建立之前,领导干部更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修其身”。修其身,自身才能正;自身正,才能不令而行;不令而行,才能使天下廉。天下廉,最终才能实现天下平。

四、常修“七慎”之德 常练“四自”之道

党员干部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保一生平安。就要认真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不断增强修养,筑牢抵御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要去掉侥幸心理,常修“七慎”之德,常练“四自”之道。

常修“七慎”之德:

一是慎始,谨防第一次。人生贵在善始,没有好的开始,很难会有好的终结。加强官德修养做人,保持自身廉洁,关键在于“第一次”。把好“第一次”这一关,就掌握了主动权,就能在各种腐蚀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第一次”这一关把不住,第一道防线被冲破了,往往是“兵败如山倒”,第一道河堤被冲垮,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特别是在“不义之财”面前,慎重对待“第一次”,果断地拒绝“第一次”,对每位领导干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现象虽难以避免,但对每个具体的人来说又是可以避免的,关键是把握自己,时刻警惕“第一关”,莫把自己拖进腐败的泥坑。

二是慎微,谨防积小成大。我们有的党员干部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干工作,吃一点,喝一点,占一点,玩一点,乐一点,是人之常情,是小节,无损于大节。有的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小错误小毛病组织上会宽容原谅的。甚至有的人还认为,别人搞腐败可以逍遥法外,自己小捞点算得了什么。正是这种心理,使我们的一些干部,放松了自我约束,今天占一点,明天捞一点,后天贪一点,最后陷进腐败的深渊。小节并非无大害,而是一切大害的开始。所以,我们领导干部一定要在“慎微”上下功夫,从小节上严格要求自己,“去小恶以保本事,积小善以成大德”。

三是慎好,谨防嗜好误前程。嗜好人皆有之,领导干部并不例外。但是领导干部切不可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恣情放纵,而应当把它与官德修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官德修养的扬之,不利于官德修养的弃之,介于中间的节之。如果领导干部对自己的爱好不善节制,就会被别人投其所好。赖昌星就惯用这一手段,把众多的高级干部拉下水。赖昌星非常露骨地叫嚣,“不怕政府有法规,就怕领导没爱好”。我们从赖昌星一案中是可以吸取足够教训的。

四是慎欲,谨防无度。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在权、钱、色等的诱惑下坠马落崖,究其原因,无不是为欲所困,为欲所害,都是官欲、权欲、、利欲、占有欲、享受欲太盛。“无欲则刚,欲盛方寸乱”。欲望是人生的一种动力,无欲不可,而又为害无穷。那么,如何把握自己的欲望,唯一的是以理导欲,以理制欲,就是要通过理性把欲望控制在“无过无不及”的程度,做到“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要认清正欲和邪欲,扬正制邪,择其善而行之。同时要把好节欲与制欲关。追求个人欲望的实现,千万任性不得,放纵不得,不能逾规越法,不择手段,谨防伤身败德。

五是慎权,谨防权力滥用。领导干部如何对待和动用权力,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官德好坏的试金石。权力是把“双刃剑“。正确运用权力,掌权为公,执政为民,就会使权力造福人民;否则,权力滥用,掌权为已,,就会使权力祸国殃民。因此,领导干部在运用权力时,一定要“如履薄水,如临深渊”地谨慎行事,要正确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领导干部掌握的权力越大,社会责任就越重,越是应该为人民谋更多的利益,切不可滥用权力 。

六是慎独,谨防自我放纵。慎独讲的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自己也要严格约束自己。我们正处大改革的过程中,新旧制度转换造成的某些空隙,给那些作奸犯科者提供了可乘之机。这对于我们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来说,做到“慎独”,不断修身是非常必要的。党纪国法是建立在高度自觉基础上的,光靠强制很难保证一个人不犯错误。我们的一些同志往往在公开场合、集体活动时,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按章办事,严格要求自己。而在无人监督的时候,就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抱着侥幸心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往往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七是慎终,谨防晚节不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说的是没有人不肯善始,但持之以恒,做到善始善终就很不容易。我们的领导干部大多是由于努力工作,做出了成绩才被提拨到领导岗位上来的,有的在领导岗位上工作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国为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我们一些同志心理便出现了失衡,产生一种失落感,他们盲目地同大款攀比,甚至还同那些强占狂贪者比。逐渐产生了人家能捞我为什么就不能捞的邪念。于是也搞起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把戏,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弥补自己所谓的“损失”,其结果是伸手被捉,刚下了轿车,又上了警车,刚离开办公室,又住进了班房,有的甚至凄惨地踏上了黄泉路。我想别人的教训足以成为我们的警示,切不可善始而不能善终。

坚持“四自”之道:

一是“自重”。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任何时候都不要失于轻浮庸俗,狂妄自大,妄自菲薄,要堂堂正正地做人,明明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地做事。

二是“自省”。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经常反省自己,检点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毛病,随时修正自己的错误。

三是“自警”。就是要时时处处用党纪国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越轨的事不去做,在各种诱惑面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为钱色所动。

四是“自励”。就是要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积极不倦的工作态度,朝气蓬勃地把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做好。

心得体会格式篇3

关键词:阿德勒;人格教育;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2-0047-04

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以个体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对人格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

一、人格教育的内涵

要理解阿德勒的人格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阿德勒视野中的人格特质。阿德勒认为,人格有健康人格与不健康人格之区分。前者的表现是,具有较高的社会兴趣,懂得互助合作,具有奉献精神,能够选择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生活目标及生活风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往往能够灵活地成功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变化,“他行为的方式显得好像认清: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他们做的每件事情似乎都被其同类的喜好所指引,当他遇到困难时,他会用不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方法来加以克服”[1]。因而他们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是未来定向的人。后者的表现是,缺乏社会兴趣和从属感,不善于交际和与别人合作,社会情感较低。影响这种不健康人格的情景是器官缺陷、被娇纵和被忽视。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与性格密切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格就是性格。所谓性格指的是一个人尝试去适应他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来的特殊作用。性格特点好比是一种生存模式,它不是遗传的,它是我们在潜意识的说话、行为中表现出的人格。性格是人为了在生活中维持独特的习惯而取得的。据阿德勒观察,由于行为模式的需要,性格特点在我们出生没多久就产生了,它们不是首要元素,而是次要元素,它们是由人格的潜在目的而被迫产生的,目的是影响一个人生命格调、活动、行为、世界观等的重要因素。在孩子灵魂的幽暗背景中,这个目的已经在那里,从幼年起即指挥着他的心理发展,这个目的给予孩子生命形态和性格,并且负责使每个人成为一个特殊的单位。此单位之所以区别其他的人格,乃是因为他生命中的活动和表现,全部由一个常见但独特的目标导向。若能明白这一点,就会知道,如果想深刻地认识一个人,必须掌握他的行为模式。

阿德勒虽然没有对人格教育下一个定义,但我们通过他对人格的阐释,结合他的个体心理学,不难描述他的人格教育的内涵:教育者运用个体心理学,了解儿童的行为模式,引导儿童战胜自卑,追求优越,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解决儿童的身心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活动。

二、人格教育的特征

综观阿德勒的人格教育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阿德勒的人格教育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差异性等特征。

1.人格教育的整体性

阿德勒认为,无论是家庭人格教育,还是学校人格教育,都要注重人格教育的整体性,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解决儿童的人格问题,因为儿童的人格具有整体性。在阿德勒看来,“整体人格内在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每个个体代表了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每一个个体又为其整体人格所塑造。每一个个体既是一幅画作,又是画作的作者。个体是他自己人格的画作者”[2]。这个整体的人格就是他个人的基调,无论行为方式如何变化,基调是不会改变的。其次,儿童的肉体和灵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说:“我们认为肉体和心灵这对关系都属于生活的表现,都是整体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用整体的概念来解释和剖析它们的相互关系。”[3]他把肉体和灵魂看作是互助合作的整体。他打比方说,心灵是一辆汽车,它利用它在肉体中能发现的一切潜能,帮着肉体将它带入到这样一种境地,就是对各种困难都是安全而有优越感的地位。肉体的每个活动、每种表情,我们都能找到心灵的踪迹。人们各自活动着,又在自己的活动中有意义地存在,人们活动着自己的眼睛、舌头、脸部的肌肉,让自己的脸呈现一种表情。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给予这种意义的幕后操作者就是心灵。

由此,个体心理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这就是对儿童的整体人格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它的发展可能性。“按照个体心理学的理解,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因此,个体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的所有陈述都精确地体现了这些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4]由于个体心理学者了解到人格是一个整体,因此,他无法不看到对人生一个方面的错误想法也会在所有其他方面重复,一个犯罪或犯错误的人缺乏社会兴趣,那么在他所有表现形式里都会看到这一特色。

基于个体心理学的理解,阿德勒强调,“学校必须学会把儿童视为一个具有整体人格的个体,一块有待琢磨和雕饰的璞玉。学校还必须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对特定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判断。学校不能把特定的行为视为一个孤立的音符,而是要把它视为整个乐章的组成部分,即整体人格的组成部分”[5]。如果要评测一个人的性格,除了清楚他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环境外,还应整体地考察他的生活状况。如果我们从他的生活中揪出单一现象,并且单就这个现象来评判(比如只考虑他的身体状况、只考虑他的环境、只考虑他的教育等),就一定会被迫做出错误的结论。因此,“重要的是要记住,单个的行为如果脱离了整体的人格就没有意义,我们只有联系整个人格,才能对它加以研究”[6]。

2.人格教育的社会性

人格教育的社会性是阿德勒人格教育的重要特征。阿德勒认为,无论是正常儿童的人格教育,还是问题儿童的人格教育,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要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人生下来以后就置身于社会环境中,依赖于他人的帮助和各种社会关系而维持生存。这昭示出他是一种社会的存在,过的是一种群体的生活。软弱的儿童不可能单独生活,更不具备能单独生活的能力。但“为了在这个行星上继续生存,他们必须为其软弱的躯体补充许多人造的东西。那便是灵魂,而灵魂的本质则处处体现着群体生活的需要”[7]。维持人类继续生存的最佳保障就是社会。

既然社会决定儿童的存在,那么我们只有通过环境、在环境中,才能了解儿童的人格,了解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判断他在环境中的特定境遇,断定他如何与生活保持联系。更重要的是,认识儿童对环境和生活中诸如社会关系问题、职业问题、两性问题的态度。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完全不可能将两个婴儿的行为方式混淆,因为他们已表现出了相当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随着儿童的成长,会日渐清晰,不会再发生变化。儿童的精神生活会越来越受到其社会关系的影响。与生俱来的社会感的最初迹象显露出了他对温情的寻求,这导致他寻求与成人的接近。儿童热爱生活总是指向他人,而非像弗洛伊德所说,总指向自己的身体”[8]。由此,他得出结论:“必须把人理解为一种社会存在。一旦掌握了这点,我们就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助手,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行为。”[9]

由此出发,阿德勒认为,人的任何伟大成就、人的能力的任何发展总是在社会生活中朝向社会情感的方向实现的。学校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社会情感。所谓社会情感,是指儿童想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它影响着人的其他能力(如理解力和逻辑感)的发展。没有前者,后者的发展几乎不可能。社会情感的意义指向合作和奉献,这既有利于个人的自我完善,也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进步。因为“假如一个人在他赋予生活的意义里,希望对别人有所贡献,并且他的情感也指向了这个目标,理所当然地,他会把他的人格塑造到一种理想的境界——某种对他人和社会有贡献的状态。他会根据自己的目标不断调整自己,根据自己对社会的感觉来训练自己,并且在练习中获得种种能力和技巧”[10]。因此,阿德勒强调,学校肩负起重要使命,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情感,使他们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确保他们在社会的这个大乐队中和谐地‘演奏’好自己的角色”,尽可能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切。

3.人格教育的生活性

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是阿德勒人格教育的关键词。他反复阐明了它们的重要性: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决定了一个人对目标的选择和行为的实施。把握了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就能掌握人格教育的钥匙。阿德勒以松树作比喻来说明生活方式。他指出,一颗长在狭谷里的松树和一颗长在高峰上的松树是不一样的。尽管它们都是同一棵树——松树,但是它们有两种生活方式。长在高山顶上的方式与长在狭谷里的方式不一样。松树的生活方式是表达它自己,并在一个环境中塑造它自己的个性。当它长在一个与我们所期望的不同的环境背景时,我们就认出它的方式,因为这样一来,我们体认到每一棵树都具有一种生活方式,并不只是对环境的机械式反应。

人类的情形亦然。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分析不同的人与所在的不同环境、背景下的真正关系,正如心灵随着环境的转换而变化一般。如果一个人处于一个有利的情境之下我们便不能够清楚地看到他的生活方式。而在一个新的情景之下,特别是当他面对困难时,他的生活方式就显得清清楚楚。人们可以找出他不同的一举一动及特性。因为生活方式是一个整体,它是从早期生命的困难和争取目标中成长出来的。

阿德勒认定人们对将来比对过去感兴趣。为了要了解一个人的将来,我们必须了解它的生活方式。即使我们了解了本能、刺激、欲望等等,也无法预知会发生什么。一些心理学家确实试图借着注意某些本能、印象或创伤来得到结论,但是都找不到较精确的测验结果,因为所有这些元素都预示着一种持续的生活方式。因此,不管什么东西刺激了我们,刺激只解放或固定了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个人具有的生活方式,有时候只靠着与他谈话并让他回答问题,就能够预知他的将来。因为我们知道生命的阶段、困难和问题,我们可以以这个方式来预知。因此,从一些事实的经验和知识,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经常与人隔绝的、寻求支持的、迟疑的小孩,将会发生什么事。

在阿德勒看来,人的具体行为、思想与人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是息息相关的。儿童从小就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即对伟大、完善和优越的追求。这个目标不仅决定了他的思想,而且还主宰着他的具体行为。

而一个人的目标的达成也离不开生活模式。据阿德勒观察,一个人总是运用他的经验达到相同的目的。他的所有经验都必须适合他的生活方式,与他的生活模式丝丝入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人们总是从他们的经验中得出他们渴望得到的结论。

因此,阿德勒强调,掌握儿童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模式,发现儿童生活的意义,对于教育者而言,极为重要,它就“如同掌握了整个人格的生命之钥”。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教会儿童如何生活,获得生活的知识和生活的艺术。“如果教育得法,学校自然也能弥补儿童早期教育的欠缺和缺失。理想的学校可以成为家庭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中介;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授书本知识的地方,它还应该是传授生活知识和生活艺术的场所。”[11]如此一来,学生自己就会主动地去开拓生活,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来自生活的各种挑战,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宰者和生活意义的守望者。

4.人格教育的实践性

阿德勒非常重视在实践中在行动中展开他的人格教育。这是因为他坚信,儿童的人格是通过他的行为来表现,而不是通过言论来表现。儿童是根据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所在。“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等等特征,无不体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他的行为方式让我们相信,他似乎对某种关于自身对生活的解释深信不疑,他的某个举动都代表着他对这个世界和对他自己的看法。”[12]据此,他的人格教育很重视儿童尤其是问题儿童的行为表现,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研究儿童。在他看来,个体心理学有别于其他的心理学,它不能容忍理论与实践脱节。它之所以与生物学与生理学不同,是因为通过对个体行为的了解而彰显意义,增进个体的幸福。“个体心理学集中研究整体人格,并将自己的科学目标投向整体人格对其发展和可能表现的充满活力的追求。从这一立场出发,个体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知识,因为所谓知识也就是源于对错误和谬误的认识;不论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自己,谁要是拥有这样的知识,谁就马上懂得实际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人格的发展。”[13]

从教育学的视角看,教育学对任何希望在其中进行探索,并把他在人性科学研究中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应用到其中的人来说,是一个真正的无主人的宝藏。因为教育学的知识就像人性科学一样,并非来自书本,而是来自实践。

5.人格教育的差异性

阿德勒认为,由于每个人生活方式的不同,人格教育呈现出差异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又是变化莫测的。要找到两个绝对相同的人实乃天方夜谭。因此,如果我们说到生活类型,那只是智慧上的发明,以便了解个人的相似性。如果我们阐述智慧上的分门别类,并研究其特殊性,我们就可以评定得更佳。然而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并不一直使用同样的分类法;我们使用更能找出特殊相似性的分类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之所以能通过个体的出生顺序、记忆、梦等来认识、研究、教育个体,是因为个体的身心状况、行为习惯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阿德勒通过举例进一步认为,一个无法适应社会的人,必是过着荒漠生活、毫无任何社会兴趣可言的异类。这是区分个人的一种方法,或者这是最重要的方法。但是让我们看看完全注重视觉事物的人,虽然他的兴趣是有限的,这种人与兴趣完全集中在口欲满足的人大大不同。但是这两种人都可能无法适应社会,并且发现他们很难与伙伴们建立关系。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类型只是方便的抽象物,就很可能会认为它混淆了来源。

阿德勒通过正常人与患心理症的人的对比得出的结论是:正常人是我们衡量各种不同类型人物的标准。正常人生活在社会中,其生活方式能够适应社会。不论他喜欢与否,社会都能从他的工作中,获得某些利益。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他都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应付。患心理症的人则缺少这些特质,他们没有办法适应社会,在心理上也没有调适每日的工作与生活。教育他们应有所区别。

阿德勒提醒我们:“人类虽然生活在同样的事实世界之中,但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来塑造自己。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塑造自己,他的有些看法在心理上是健康的、正确的;有些看法则是不健康的、错误的。我们要永远考虑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要考虑到他童年早期时的心理障碍和问题,因为这些心理问题和障碍会影响到他后来的人生轨迹。”[14]。

综上所述,阿德勒全面地揭示了人格教育的内涵,从整体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差异性的维度深刻地论述了人格教育的特质。这些论述不仅赋予了人格教育以新的内涵和特质,推动了人格教育的发展,同时对当代儿童特别是问题儿童的人格教育富有启示价值。

参考文献:

[1]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黄光国,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13.

[2][4][5][6][11][13][14]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2.23.174.6.1-2.3.

[3][10][12]阿德勒.超越自卑:送给孩子最好的生命礼物[M].郁丹,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9.12.4

[7]阿德勒.阿德勒的智慧[M].刘烨,曾纪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7

[8][9]阿德勒.理解人性[M].陈太胜,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24-25.25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Adler’s Personality Education

LIU Li-m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connotation of Adler’s personality education means that educators apply individual psychology to gain insights into children’s behavior patterns, lead them to overcome inferiority and pursue excellence, cultivate their social interest, develop their cooperative and contributive spirits, and solve their problems with mind and body so that their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could be promoted maximally. Its features include the natures of holism, society, life, practice and differences.

心得体会格式篇4

关键词: 格式塔心理学 音乐教育 整体论 顿悟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它于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过程。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心经验。在观察对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所以称为格式塔心理学。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成为柏林学派,主要代表人是维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对音乐教育的启发

“格式塔”意为“完形”、“整体”,这一学派否认对心理现象的认识等于对其分解的种种元素的认识,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直觉和问题解决方面。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动物和人都是以相互关系来感知、学习的,事物相互间体积的大小、颜色的深浅、位置的上下左右、呈现时间的先后长短等关系才是感知、学习和记忆的关键。

在音乐教学中,联系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理论,可以运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弄清学科的结构,就能发现一系列个别事实和技巧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知识迁移,以后的学习就会变得容易,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学科材料。例如,在合唱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法是一个声部一个声部地教和学,每一个声部在演唱的时候尽量不要互相交流,等到每一个声部学会了,再合起来演唱,并在合唱时要求各声部不要去听其他声部的演唱,以免受到干扰。而在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的指导下,则首先要求教师尽力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所有声部合起来的音响形象,并要求各声部在演唱时随时注意倾听其他声部的演唱,在了解其他声部的基础上达到配合一致。在器乐教学中,传统教学法是一段一段地学习,再整体连起来演奏。而整体教学法则要求教师先讲述这首乐曲的整体风格,然后分段讲解,其中必须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逐段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会注意段落之间的关系,并会在段落过渡时做相应的情感转变的处理。如果依照传统教学法,就割断了乐曲段落之间的联系,在表现乐曲上缺乏完整性和对乐曲的宏观理解。声乐艺术中的“整体”概念是指:人的思想感情与演唱能量整体运作的整体展现。例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就是演唱方法与感情表达、声音色彩、演唱风格等种种要求同时到位的效应。思想感情是指演唱者对歌曲情感的处理和艺术升华。演唱能量是指演唱者的歌唱技巧,如歌唱的呼吸、咬字、共鸣、声音的强弱、音色的明暗,等等。声乐教学的整体概念指的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我们将它归纳为一个由多个部分构成的整体,部分与整体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是层层制约、环环相扣的,并且整体教学取得的效果不仅仅是部分之和。整体与部分理论指导下的声乐教学要求我们做到把声乐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看成一个整体来对待,尽管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层次的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有步骤、有计划及侧重点,但是却不能把演唱者的声音、语言、情感分割开来单独进行训练,片面强调声乐单方面某个表现,往往会阻碍声乐训练的进展,这是不可取的。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理论对音乐教育的启发

顿悟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以有名的“接竿问题”实验得出来的结论。把饥饿的猩猩关在笼里,食物放在笼外一定距离处,笼与食物之间猩猩伸手可及的地方则放了几根木杆,每根都不能单独够着食物,但木杆之间有机关可连接。猩猩在几次无效地尝试之后,突然显出明白的样子,把两根木杆接起来,达到了取食的目的。这就说明:这并非练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而是猩猩观察、试探了整个情境,明了情境中各种条件之间的联系后,产生了顿悟。格式塔学者认为,顿悟是思维的基础,只有对事物整体的思维才会真正理解问题,并领悟解决问题的原则,而这种原则的迁移就是“触类旁通”,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从音乐学习来看,对音乐语言的概念的理解、对音乐表现内容及风格特点的把握等,适合用顿悟的学习模式。而在技能技巧学习中,除了模仿、练习之外,有时也要用到顿悟学习模式。顿悟实际上是一种在感知、想象、联想和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基础上渗透着理性色彩的直觉。音乐艺术作品最深层次的意蕴,往往是将无穷之意蕴在有尽的形式之中,具有多意性和模糊性。在很多时候,这种“弦外之音”,仅仅靠感性直觉、体验或是单纯的理解都难以把握,只有欣赏者将自己的心灵完全沉浸在艺术的境界里,在一霎时获得顿悟,才能把握住。

心理学认为,顿悟可以通过一定的情境或情绪来激发。那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情境,营造符合音乐情绪的某种特殊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顿悟的形成。例如在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时,教师可以选择一种配有电视画面的vcd作为音响载体给学生欣赏。强劲有力的音乐伴随着黄河之水奔腾跳跃的壮观画面,在课堂里营造出雄壮豪迈的情境和氛围,学生对音乐艺术形象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进而对作品所蕴涵的情感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结合关于作品创作的基本介绍,他们很容易就联想到这雄伟豪迈的音乐所描绘的奔腾不息的黄河,不正象征了抗日战争中整理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考夫卡.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大桥正夫.钟启泉译.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4]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

[5]姚姚.浅谈格式塔学习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6.

心得体会格式篇5

[关键词]心理咨询;面谈策略;人格研究

[作者简介]张华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文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4―0124―03

心理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般认为以每次50分钟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能随意延长咨询时间或者间隔。因此如何在每次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咨询效率,更好地为来访者服务就显得特别重要。个体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其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来访者对其经历的重要生活事件的描述来把握他的人格特征将会有益于发掘来访者问题产生的根源和为咨询者调整策略提供方向。人格是个体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人格的不同维度以及与人格密切相关的一些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和预测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心理咨询的面谈过程中,通过倾听、解释、反馈以及非语言了解来访者核心的人格特征,必然会对咨询的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心理咨询的实践出发,笔者认为影响来访者心理健康的核心人格维度或与人格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应对方式、自我概念、归因方式、社会比较方式、社会支持以及人际关系等,因而是心理咨询面谈过程中应重点考查的对象。

1.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

个体的应对方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与冲突时内心产生的一种摆脱烦恼、减轻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适应倾向,主要有推诿、压抑、否认、合理化、幻想、退避等方式;心理调节机制,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情境时采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调适行为,主要有调整心态、调整情绪、调整认知和总结经验等方式;强化外部疏导机制,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时借助于外部力量和外在手段以减轻内心焦虑的行为方式和手段,主要有转移、宣泄、倾诉求助等方式。从应对效果的角度来看,可以分成积极的应对方式、消极的应对方式和中间型的应对方式。积极的应对方式主要有调整心态、调整情绪、调整认知、总结经验和转移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主要有推诿、压抑、幻想、退避和宣泄等,中间型的应对方式主要有否认、倾诉求助和合理化等。

实证研究表明,个体的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症状自评总分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心理调节机制各维度与心理症状总分有显著负相关。心理防御机制各维度与心理症状总分有显著正相关,在外部疏导机制的维度中,转移与心理症状得分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宣泄与心理症状得分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应对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虽然应对方式很多时候往往和具体情境有一定的关系,但对个体而言仍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一种核心的人格特征。咨询面谈中,通过考查来访者对一系列生活事件,尤其是那些对个体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同时了解他们主导的、稳定的应对方式,判断它们是成熟的还是不成熟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到底哪种应对方式占优,可以便于咨询师对来访者核心人格的把握,有利于发掘来访者问题的根源,也有利于咨询师就优化来访者的应对方式作出建议。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意指个体对自己人格的觉知,是个体感受和理解自己各个层面的方式。个体的自我概念可能是正确的、积极的,也可能是偏倚的、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影响个体现实的行为方式和对过去经验的解释,而且影响个体对未来的期望。

Rogers在对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个体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是诱发神经症的重要原因。Higgins更具体地研究了个体自我概念的不同侧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他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自我差异分别与不同的负性情绪体验相关联。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中,个体由于其愿望、理想未能实现而处于肯定性结果缺失的动机状态,因而易于产生抑郁类型的情绪,导致沮丧、悲伤、失望等体验;在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中,个体认为自己未能履行职责,将受到责备、惩罚,这种否定结果的出现常常导致焦虑类型的情绪。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概念与客观实际不一致往往是个体焦虑、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的根源。个体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其偏倚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密切相关,因此在心理咨询的面谈过程中,应当认真地分析考查来访者的自我概念,了解他们的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详细情况,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是否客观,他们主导的自我概念是客观的还是偏倚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样有利于了解来访者心理问题形成的人格背景,使咨询变得更有成效。

3.归因方式。归因方式是个体对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木可控的。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在稳定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则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归因方式是个体在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归因方式的偏差往往是导致个体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心理咨询的面谈过程中,要对来访者的归因方式作系统的考查,详细了解来访者归因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动机偏差,并对其进行归因训练,使来访者的归因方式朝着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4.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个体将自己的个性

品质、观点和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它使个体产生新的自我知觉、自身处境知觉及生活质量知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和对未来的期望,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不同社会比较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检验表明,在社会比较方面的总体消极特征较为明显,或者在社会比较的控制感方面的外控程度、易比性上的对社会比较的依赖程度、体验性方面的自我怀疑等负性情绪强度、突出性上的偏执程度较高,属于“消极的社会比较组”的大学生被试,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那些在社会比较方面总体上具有相对积极的特征,或者在社会比较的控制感方面具有适宜程度的内外控特点,在易比性方面对社会比较能够灵活运用,在体验性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自信,在突出性上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选择社会比较的对象、事件和看待比较的结果,属于“积极的社会比较组”大学生被试。

个体的人格特征密切地影响着其社会比较方式。高自尊、高度外向的个体更易作向下比较,高宜人性、开放性的个体易作向上比较。高宜人性的个体往往比较谦虚,更多表扬他人;低宜人性的人往往对他人怀疑,认为自己高出大多数人,更多地与他人竞争,而不是合作。在心理咨询面谈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对来访者的社会比较方式进行考查,如来访者社会比较的内外控特点、社会比较的方式是刻板的还是灵活的、对社会比较结果的体验更多的是自信还是自卑等,然后引导来访者形成灵活的社会比较方式。如建议他们进行社会比较时,既要联系自己的过去,同时尽量和自己情况相当的个体进行比较,要避免总是与情况优于自己的个体相比较来对自己作出评价,尤其应当避免将自己的短处去与别人的长处比。如果发现自己的情况不如他人而产生沮丧感时,可以采用向下的社会比较,即在相同的评价尺度下,与情况比自己更糟的人进行比较。

5.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以个体(被支持者)为核心,由个体和他人(支持者)通过支持行为所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它包括三个维度:客观支持(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主观支持(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到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体验密切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使用社会支持的多少)。社会支持在心理健康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在于其对身心健康的增进及维护,通过心理学家20多年的研究和有关理论的发展,目前得到普遍承认的研究结果集中在两个方面: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和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独立作用,不一定在心理应激存在下才发挥作用,社会支持可以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有益于健康;缓冲器模型普遍认为,社会支持本身对健康无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提高个体对现实刺激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达到缓冲生活事件对健康损害的作用。事实上,主效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都肯定了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区别仅仅在于其作用到底是直接还是间接,很多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结果,社会支持良好的个体能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差的个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差。

社会支持不是某种人格维度,但与个体的人格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个性外倾的个体较易获得社会支持,并且对支持有着良好的主观体验、较高的满意度和利用度;而具有精神质和情绪不稳定倾向的个体往往社会支持不良。在心理咨询的面谈过程中,详细了解来访者获得的客观支持状况,了解他们主观上能够受到的社会支持状况,尤其要重点考查他们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有利于对来访者问题的把握,也有利于让来访者领悟和提高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6.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个体必然会碰到、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之一。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而来。个体无法避免的人际关系会使其产生各种身心症状,终止这种关系,症状则立即消失。就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也会成为持久而顽固的困扰个体日常生活的因素。可见人际关系始终都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个体的人际关系存在不同类型。从效用来看,有些能够促进人际双方的友好相处、积极交往、共同提高,可称为有益的人际关系;有些却妨碍人际双方的和谐相处、健康交往、共同发展,可称为有害的人际关系;有些效用不明显,可能起积极作用,也可能起消极作用,可称为中性的人际关系。从人际关系的形成来看,有些是自动产生、无法避免的,称为不可避免的人际关系,如个体的父母、家人、老师和同学等;有些是个体能够主动选择的,称为自由选择的人际关系,如朋友等。对个体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的往往是那些有害的同时又是不可避免的人际关系,如人际关系中出现控制一被控制、胁迫一被胁迫、猜疑一被猜疑而又摆脱不了的情形。

心得体会格式篇6

[关键词]格式塔 秩序感 “纯真之眼” 知觉形式

20世纪初期,西方重要的心理学学派诸如行为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等纷纷出现并广泛介入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其中如李格尔、贡布里希、阿恩海姆、沃尔夫林等艺术理论家都曾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设计理论做过深入的研究,成就斐然。

其中,以阿恩海姆(Rudolf Amheim1904―2006)为代表的格式塔理论和贡布里希(Sir Ernst H.Gombrich1909-2001)的秩序感概念在装饰理论研究领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将美学思想中的知觉心理学成果运用到装饰艺术研究中成功范例,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本文拟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剖析,完整呈现它们在装饰理论中的前后衔接关系。

一、格式塔理论

1、视觉形象应该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

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模式,对装饰设计艺术有着直接的影响。它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们在观看时眼、脑是共同作用的,不是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的状态,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2、每一个格式塔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觉形式”

作为格式塔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阿恩海姆,他以“格式塔(完形)理论”作为理论支柱。强调知觉趋于简单形式的趋向,以此为基础来研究视觉式样的“图――底关系”、“平衡图式”、“结构骨架”和“心物同构”。实现了知觉心理学在设计理论中的成功嫁接。

阿恩海姆认为:每一个格式塔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觉形式”(知觉式样),其中体现着主观的参与。当人们一旦习惯了对基本格式塔的心理感受。正所谓“熟视无睹”,它也就会逐渐失去原有的舒服感。不再能够引起任何刺激。对知觉毫无意义,于是对一个稍为复杂的格式塔结构的需求就会产生。如此反复,各种复杂的格式塔结构也就不断产生出来。格式塔结构从简单向复杂的发展,伴随着对心理刺激性的加强,而心理接受能力的加强,又反过来会要求更复杂的知觉形式。

阿恩海姆认为一旦艺术家掌握了其中的秘密,也就会自觉地使形式复杂。有意使知觉受阻。创造出富有意味的结构。以求表现出更多的刺激性,让观者获得复杂的心理感受。装饰艺术家的职责就在于把自然中的实际形式转变成富有意义和表现力的知觉形式。因此,一部装饰艺术史,其实也就是格式塔即知觉形式发展的历史,即知觉形式(格式塔)不断复杂化的历史。

二、秩序感概念

1、“预先匹配”或“秩序感”

贡布里希在其著作《秩序感》第二版序言中写有这样的句子:。大胆地说,我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本书的副标题中宣布的‘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是为了建立和检验主标题中宣称的理论:有一种‘秩序感’的存在。它表现在所有的设计风格中,而且,我相信它的根在人类的‘生物遗传之中’”。

贡布里希强调:“有机体在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中发展了一种秩序感。这不仅因为它们的环境在总体上是有序的。而且因为知觉活动需要一个框架,以作为从规则中划分偏差的参照”,这种“框架”是一种内在的预测功能,也即他所说的“预先匹配”或“秩序感”。

关于“预先匹配”或“秩序感”的解释,贡布里希是这样说的:“所谓‘预先匹配’就是要形成能够支配我们的预测的内在模式:”又说:“我把这种内在的预测功能叫做秩序感”。其实,“预测的内在模式”与“内在的预测功能”意思相近,“预先匹配”指的就是在知觉活动中的“秩序感”。在贡布里希看来。人的“秩序感”是在其长期的为生存而斗争的进展中发展起来的。在艺术创作或鉴赏的知觉活动中,“秩序感”也遵循“先制作后匹配”的原则。也就是说,先制作最简单的图式。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图式进行修正和矫正,使其由简单趋向复杂,这种解释很好地呈现了装饰设计发展变化的深层动机。

3、预期到的就是“多余的”

无规则图案组合比规则图案组合更加丰富,但却让人无法完全把握或记忆,我们应如何去评价它?贡布里希运用信息论观点对这样的现象做了合理的理论分析:“在信息传递技术中,信息量的大小是根据意外程度的高低来衡量的。……预期到的就是‘多余的’。”“不管我们如何去分析规则结构与不规则结构之间的差异,最终我们必须能够说明审美经验方面的一个最基本事实,即审美来自于对某种乏味和杂乱之间的图案的观赏。简单的图案难于吸引人的注意力,过于复杂的图案则会使我们的知觉系统负荷过重而停止对它进行观赏。”这就是为什么很容易被感知的图案会让人感到单调、乏味。

三、秩序感对格式塔的扬弃

格式塔和秩序感一致反对当时流行的“纯真之眼”的理念,贡布里希更在充分肯定格式塔心理学成就的同时,进一步对格式塔心理学的两个错误的基础命题加以批判,与此同时也完善了自己的装饰理论体系。

1、认同:反对“纯真之眼”的理念

时值贡布里希著书之时,作为格式塔心理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就明确地指出人脑存在着这样一种神经机制,即优先选择某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例如直线、圆形等等――作为认知对象,或者说。人的认知行为偏爱简单秩序。这个观点直接与“纯真之眼”的观点相对立,因为格式塔认定人脑并非白板,而是具有某些内在的特性。

“纯真之眼”认为要真正再现现实,就要摒弃先入之见,恢复“纯真”的视觉。这个理论与贡布里希的“秩序感”概念也是尖锐对立的。贡布里希曾反驳说:“……一双无偏见的眼睛的假定就立论于空中楼阁。组织事物是活着的生物体的基本任务。因为格言说得好。哪里有生命,哪里就不仅有希望,还有恐惧、猜测和预测,这些功能通过检验、变形、再检验,对传入信息进行分类和赋形。那纯真之眼是编造的神话。”当艺术家用眼睛去观察的时候。他的观察,必定是充满着各种预期的。也就是贡布里希说的希望、猜测和预测。

贡布里希在这个基础上得出秩序感的概念,并称“有一种‘秩序感’的存在,它表现在所有的设计风格中。而且我相信它根源于人类的遗传之中。”他的这种假设类似于格式塔理论,当然也有着明显的超越。

2、质疑之一:“格式塔”的简单化趋势

格式塔认为人类的知觉活动有一种“简化”的倾向,喜欢简约完美的形式,“凡是被感知为最简单的形状,也就是最基本的形状”。这就是最基本的格式塔结构。一个简约的格式塔呈现于眼前,知觉活动不会受阻,就会感到舒服:但若是一个残缺的图形呈现在前,就会引起紧张和憋闷,直到在知觉中建构起格式塔结构,才会归于松弛与顺畅。

贡布里希在他《秩序感》的1984年第2版序言中就明确提及了这一点:“格式塔理论强调知觉趋于简单形式的趋向,而我对事实的解释(受波普尔哲学和信息理论技术的影响)使我做出了极为不同的强调。”贡布里希的具体论述不仅是对格式塔心理学的批判。同时也包括了自己的理论建设――秩序感的存在、生成和认识。

贡布里希反驳格式塔理论中的下述基础命题:人脑内置着某种装置或机制。能接收和解释规则的几何图形。这种大胆的猜想不仅一直得不到现代脑生理学研究的支持,也与更有说明力的波普尔的理论榫眼不合。贡布里希认为。与其说人脑具有某种天生的机制,不如说人在认知的时候,是以最简单的假设开始的,并逐步在尝试和反驳中逼近现实的复杂情况。

3、质疑之二:格式塔认为“秩序是知觉认知活动的焦点”

对于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基础命题。即“秩序是知觉认知活动的焦点”。贡布里希也提出了异议。他通过实例得出结论,过分严谨的秩序和过分的混乱一样都让人无法进行较好的认知活动,贡布里希认为。正是视觉的中断――例如突然的断裂、跳跃、反常等等一才是知觉认知活动的焦点。

人在认知的时候会产生出许多猜想,贡布里希将之称为“预先匹配”:“……‘预先匹配’强调了反应所具有的假设性特性。如果预期的情况发生了。那么‘预先匹配’就成了自动的过程,我们便不会去注意它。如果预期的情况没有发生,这就叫‘匹配错误’。‘匹配’错误会使人惊醒……”这就是秩序感的焦点转移之源。

小结

心得体会格式篇7

【关键词】房地产;定价;心理模式

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活动最重要和最敏感的因素,关系到买卖双方的切身利益。而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心理对相关信息刺激反应的外在表现,因此,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特征,采取合理的定价策略,使企业产品的价格首先在心理上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是企业促进销售、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目前,个人购房已成为房地产消费市场的主流,普通消费者在购房时考虑最多的仍是价格因素。如何使房地产价格既能让消费者接受,又能让地产商的投资有较好的回报,并能有效合理的控制和调整价格,是房地产营销面临的难点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房地产经济运行过程的特点使其与其他行业相比,地产市场的投资者和消费者进出难度更大。投资者因房地产投资额大,资本回收期长,进入市场前,要做大量的市场调查和研究;确定目标市场后,还要筹措资金,组织人力,工程招标;进入市场后,建设、销售、资金回收周期也较漫长。消费者则因购买房地产资金较大,使用周期较长,购买时则十分挑剔房地产的质量、价格、配套、环境、物业管理等。从而导致房地产经济运行时间上的滞后,给房地产市场营销在时间上的控制带来困难。

因此,房地产企业需从项目全局的角度通盘来考虑营销问题,才能在竞争激烈、不断变化的买方市场面前处于主动位置,赢得市场、赢得利润,同时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创造福祉,实现开发商、消费者、商、广告商、设计师等的多方共赢。

房地产营销中,最敏感也最为消费者感兴趣的就是房地产开发商对其产品的定价。而房地产销售的过程比较漫长,市场营销环境又复杂多变,开发商在确定了开盘定价策略后不可能一直不变,相反要根据楼盘和市场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价格。那么如何调整,随机应变显然会处于被动的局面,使销售工作面临困境。只有从房地产整体销售过程出发,采取合适的整体定价策略,制定周密的计划,谋定而后动,才能时时处于主动,顺利完成营销工作。

传统市场营销学中,有关价格制定的4P理论其实质仍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营销,即以产品为出发点,企业根据产品成本等因素,决定一个能够达到一定目标利润的价格,经过企业主控的销售渠道,进行一定的促销活动,设法把产品卖出去。在营销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这种营销模式的四个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就价格而言,在现实的交易中,只有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较为合理,才能使交易成为现实。房地产营销必须考虑到消费者愿意付出和能够付出多少成本,把消费者所接受的价格作为决定性因素。以购房者的价格心理活动规律、心理价位为基础来制定定价的策略,就可以形成销售势能,引发购买热潮,否则,往往就会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

总结以上论述,从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心理反应的角度分析房地产整体定价策略的效果,进而提出相应完善的对策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二、房地产整体定价策略

房地产整体定价策略指房地产或楼盘从其预售开始到售完为止的整体销售过程中,开发商根据项目及市场的发展情况不断调整价格,引导价格发展走势的定价方案或策略。概括来说,房地产项目的整体定价策略分为低开高走、高开低走、平稳推进和波浪螺旋四种。

低开高走策略指在房地产项目综合素质较高,但初期优势不明显,市场状况不好或市场发展趋向不明朗的情况下,为取得市场认同,房地产项目采取相对于同种品质物业均价而言的低价入市,根据销售工作进展的好坏,视具体情况适时决定价格提升的策略。当然,如果项目综合素质确实较低,在市场认同感差、市场状况不好、竞争较为激烈的情况下,房地产项目也可能顺势采取低报价,以价格取胜的低开低走策略。

高开低走策略指在房地产项目综合素质高,而市场状况不好,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采取突出房地产项目优秀品质,以相对于同种品质物业均价而言的高价入市,树立项目的形象和知名度,然后逐步降价,以较低价格争夺客户和市场份额的策略。当然,在市场状况好,竞争不激烈,项目自身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高价报盘,高价成交,短期内迅速营造氛围、获得市场认同的高开高走策略。

平稳推进策略指在房地产项目素质一般,规模较大,各楼座素质差距较小,而市场状况较好的情况下,采取报价符合项目实际成交价,价格变动较为平稳的定价策略。

波浪螺旋策略指在房地产项目素质一般,规模较大,而市场发展趋势不很明朗的情况下,结合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而调整价格发生同步周期性波动的策略。调价周期以房地产市场周期、项目的销售速度和最终利润的回收作为判断标准,也可根据工程进度及不同楼座的销售速度差异,对提价幅度及周期作进一步的细化和调整。

三、消费者价格心理反应模式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理解程度,即心理反应模式,不仅影响着商品在消费者心理的主观感受和认知,而且直接影响着企业对商品的定价以及价格调整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商品价格产生心理反应的基本模式有价值评估模式、意识比拟模式和平衡协调模式三种。实际消费活动中这三种模式同时存在、作用于消费者个体,对其行为发生作用。具体那种模式发挥主导作用则是消费者个体因素、专家因素、商品本身因素、购物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综合的结果。

价值评估模式指消费者将商品价格和商品的价值、品质联系起来,把商品价格的高低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和品质标准的一种心理活动。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认为价格昂贵的商品价值就大,品质就好;价格低廉的商品,价值就小,品质就差。零数定价、习惯性定价、折扣定价、特种商品定价等是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意识比拟模式指消费者通过联想把商品价格的高低同个人的愿望、情感和个性联系起来,进行有意、无意的比拟,利用商品的价格来显示其身份或社会地位高低的一种心理活动。如商品定价中的声望定价、理解价值定价、类别顾客定价、分档定价等。

平衡协调模式指消费者在接受了某种商品的价格时,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而当其价格发生变化,心理平衡就被打破,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这时消费者就会努力来恢复心理的平衡的一种心理活动。消费者心理的平衡协调模式实际上就是消费者对商品价格调整的适应和接受过程。该模式可用来解释消费者对商品价格调整的反应,主要应用于新产品定价和产品价格调整中,如新产品定价中的撇脂定价、渗透定价策略等。

四、分析与对策

具有资本品和消费品二重性的房地产,加之其本身的长期使用性,使得以价值评估模式为基础的理性消费成了房地产市场上消费者的首选。但其不可移动性、异质性、附加收益性和与周围社区环境的相互影响性,也为房地产开发商调整价格,适应市场变化提供了可能。

现实中,许多开发商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有时随意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结果是直接降价,不仅严重挫伤已购房者的利益,而且使该项目商誉下降,失去市场;直接提价,购房者心理极不平衡,很有可能抑制消费等等。这种有失科学性的随意变价正是对房地产整体销售过程定价策略心理效应的忽视。

下文从消费者价格心理的角度分析房地产整体定价策略的应用。

1、低开高走策略

买时物美价廉、买了保值增值是每一个购房者的愿望,低开高走策略就迎合了消费者这一需求。开盘低价一旦比消费者的心理价格低,消费者价格心理的价值评估模式会让消费者感到实惠,从而聚集人气,吸引产品客户群的注意,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以抢占市场先机。

等到房地产项目达到一定知名度时,再逐步抬高售价。这时,消费者价格心理的平衡协调模式会让已购者更趋协调,易形成好的口碑。而让那些迟疑不决的客户心理上产生不平衡和一定程度的紧迫感,以促使其下决心最终成交,继而推动销售工作稳步前进。如此良性循环直到楼盘售完,所以,这种策略在实际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但是,配合低开高走价格策略的产品投放策略是将项目的各个楼盘和产品按照品质由低到高的顺序推向市场。对消费者而言是价格的心理价值评估模式也会产生的低价低品质、“便宜没好货”的感觉,有损楼盘的形象。所以要注意产品品质价位要高于定价,否则拥有的人气将是昙花一现,使销售陷入僵局和被动。同时,还要注意提价的频率和幅度,如果楼盘的单价涨幅过大,或者涨价过快,消费者的价格心理可能给后续到来的购房者造成一种被骗的感觉,从而造成销售呆滞的局面。再者,每次提价要有一个新的说辞或卖点,或是产品品质本身的提升,或是其他要素的改善,即要让消费者价格心理的平衡协调反应模式通过价值评估和意识比拟模式达到新的平衡。

2、高开低走策略

采取相对于同种品质物业均价而言的高价开盘,在消费者价格心理的价值评估模式作用下,容易形成先声夺人的气势,给人以高品质楼盘的形象。在意识比拟模式的作用下也会吸引需求弹性较小的高收入人群,得到最大的边际利润。但难以聚集人气,有一定的营销风险。随后,随着价格的走低,后期消费者在价格心理的价值评估和平衡协调模式作用下会感到获得了一定的实惠,促使其成交,促进楼盘的销售。但前期消费者在价格心理的平衡协调模式作用下就感到非常的不公平,为了寻求心理平衡会对开发商的品牌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同上,配合高开低走价格策略的产品投放策略是将项目的各个楼座按照品质由高到底的顺序推向市场。要注意降价的频率和幅度,防止消费者价格心理的价值评估模式产生的低价低品质效应,影响销售活动的深入。

3、平稳推进策略

这种策略在整个营销期间,开盘价格和尾楼价格基本保持一致,不相上下,给客户一种放心的心理满足。在消费者价格心理的协调、平衡下,价格的价值评估和意识比拟模式将发挥作用,使对这个房地产项目感兴趣的消费者逐渐接受其定价,继而形成对此楼盘良好的印象和口碑。企业最终则可取到较好的市场业绩。

当本区域内房地产市场供求平衡、产品的差异性较小,或者在供不应求的状况下,房地产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及时购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有的商品房全部售完,均可采用此策略。多数情况下适用于经济适用房项目和规模不大的普通住宅项目。

4、波浪螺旋策略

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整体定价策略,但在现实中很难维系,缺乏可操作性。因为位置、景观、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项目的各楼座素质差距较大,而且市场状况的好与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很难及时作出判断。

同时,从消费者价格心理的角度看市场反应也是不好的。一方面,价格的不断波动导致消费者价格心理的平衡协调模式不断被打破,形成内心冲突加大、不知所措的状态,易造成持币观望的局面。另一方面,配合波浪螺旋价格策略的产品投放策略是将项目的各个楼座按品质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序,每一期推向市场的产品品质是高低搭配的。这样消费者的三种价格心理反应模式中价值评估模式将会对消费者的决策产生影响,使消费者想买到物有所值的房子,但房价又不断变化,从而影响到购房者的积极性。所以,在实际中很少独立使用该策略,一般配合其他经营策略使用,如其他定价策略、财务策略、风险规避策略等。

诚然,房地产项目的整体定价策略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不管是哪种策略都不是绝对的。作为开发商,关键的问题是要以消费者价格心理为导向,按照选择定价目标、确定定价方法、明确市场定位的步骤,综合权衡物业的形态、品质、市场态势等因素,重点考虑市场和消费者的承受力,进而采取合适的整体销售过程定价策略,才能真正赢得市场。

参考文献:

[1]叶剑平,孙晓岚.房地产营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第2版).

[2]冯军.消费心理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第1版).

[3]孙冰,唐德才,孙燕.房地产营销理论与问题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3(11):26-28.

[4]康征.消费者价格心理现象的分析[J].价格月刊,2006(5):6-8.

[5]肖胜昔.供求、竞争与房地产定价问题研究——以商品住宅为例[J].中国物价,2009(5):39-43.

心得体会格式篇8

关键词:美国品格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133-04

从古至今,道德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在美国历史上,品格教育曾经是一种传统道德教育流派,从美国建国以后便牢牢占据学校德育的主流位置。在20世纪中叶,品格教育一度走向衰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品格教育运动”的复兴,并不是对传统品格教育的简单回归,而是在继承传统之上有了新的超越。研究美国品格教育的兴衰,探讨美国品格教育成效,总结美国品格教育得失,对我们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益借鉴。

一、美国品格教育概要

美国的品格教育始于殖民地时代,19世纪开始,随着移民潮的涌入,学校道德教育的任务转向培养具有美国精神和民主价值观的公民。20世纪初,品格教育是每一所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每个城市或州都有明确的品格教育指南。1911年全国性的“品格教育协会”(The Character Association)成立,制定了《儿童道德规范准则》(Children's Morality Code),提出“十项正当生活的规则”[1],多次举办有关品格教育全国性的讨论和竞赛,同时,一些青少年组织也建立起来,以推动品格教育。

20世纪20年代以前,传统的品格教育模式一直在美国学校中占统治地位。传统的品格教育有这样的基本特点:在教育性质上,它是一种强制性、灌输的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它旨在维护社会的道德秩序,塑造一定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公民或使年轻一代社会化;在内容上,是教给学生诸如诚实、勇敢、节俭、忠诚这样的相对固定的和具体的规则和美德;在方法上,一般采用说教、训诫、榜样、纪律、奖惩等直接的教育方法。

然而,传统的品格教育模式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受到了巨大的挑战。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和宗教研究机构就学校品格教育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评估,得出的结论是,现行的道德教育的方式和道德行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对学校传统德育是巨大的打击。同时,受到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进步主义教育者对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批判,认为“道德”和宇宙间其他事物一样,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和永恒不变的美德。[2]二战的爆发进一步动摇了人们的道德信念,在强权和技术面前,道德和道德教育显得苍白无力,人们对科学技术顶礼膜拜,唯科学主义泛滥。二战结束和冷战的到来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看法,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旨,人的德性的培养退到了次要位置,在科学和技术课程的冲击下,学校品格教育形同虚设。

20世纪中叶以后,忽视道德教育的种种弊端开始显现,美国青少年的自杀率、暴力犯罪率、非婚生子女出生率等指标明显上升。于是,道德教育以一种不同于传统品格教育的形式重新回归学校。这一时期学校德育奉行价值相对主义,强调价值的相对性以及道德教育的过程而非道德教育的内容。价值澄清理论是这一时期有影响力的德育观点之一,它认为价值观来自个人经历,不同的个人经历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经历的不同会导致个人价值观的变化。因此,价值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且,每个人都可按他个人的价值观行为。同时,价值观也是不能够进行教授的。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将教师认可的价值观教授给学生。[3]

然而,相对主义德育模式虽然在反对传统、机械的品格教育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也导致过分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削弱家庭、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责任,缺乏核心价值,滋长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等。70、80年代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急剧滑坡,社会道德风气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面对如此严重的道德危机,美国民众强烈要求联邦政府采取行动重建道德价值观,改进教育。在反思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品格教育的传统价值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认识到相对主义德育模式是对传统品格教育的矫枉过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了“新品格教育”运动(New Character Education Movement)。这一运动不仅得到了美国总统和国会的大力支持和倡导,而且也得到了广大企业、宗教团体和市民的拥护和响应。新品格教育肯定“美德”的客观存在,但抛弃了机械灌输的教育模式,综合了多种现代德育方法,注重在德育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习惯,并且借鉴和运用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及价值澄清理论的许多积极因素,是对传统品格教育的扬弃。

二、美国品格教育的特点

纵观美国品格教育发展,尤其是新品格教育,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正面教育,回归传统教育模式

品格教育随着相对主义德育模式的兴起而式微,又随着对相对主义德育模式的批判而复兴。传统品格教育采用强制灌输的教育模式,在简单的教育方法下,学生学到的只是关于道德的知识和各种道德规则。价值澄清模式让学生通过道德推理选择自己的价值观,教师对学生的选择不做任何价值评判,适应了人们对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但同时也消解了道德的作用。新品格教育重新采用正面教育为主的方式,强调学校、教师及课程在品格教育中的地位,树立道德榜样,使用道德纪律规范学生行为,纠正相对主义道德观,形成了崇尚道德的氛围。

2.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强调核心价值观

在经历了20世纪中期的衰退后,品格教育在20世纪后期又重新占领了美国道德教育的主流。新品格教育并非抛弃原有的美国传统文化和美国精神,而是在坚持吸收传统品格教育精华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变化和受众特点进行革新。1992年,美国成立了“品格关注联盟”(Character Counts Coalition,简称CCC),这个联盟确认了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可信赖性、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公民责任,并认为这六大支柱就是人们所应当遵循的共同价值。另一个成立于1993年的团体“品格教育联盟”(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简称CEP),提出的价值为:关心、尊重他人、负责、公平、关心他人的幸福、诚实。[4]另外,各州、学区、教育组织和教育专家也都提出了不同的品格教育的核心价值。纵观这些不同组织提出的林林总总的核心价值,可以发现以下美德被广泛提及并认同:慎思、勇敢、自律、公正、关心、尊重、负责、诚实。前四个属于西方传统的四主德,后四个则是针对当今社会青少年的道德现状提出来的,传统道德文化和现代道德要求结合,构成了新品格教育的核心价值。

3.吸收各学科研究成果,采用综合性的教育手段

从品格教育到新品格教育,始终坚持以正面教育的方式,直接向学生传输道德价值规范。但在价值多元化时代,面对学生个性张扬的特点,仅仅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新品格教育运动的倡导者们将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成果和教育理论吸收到品格教育的实践中。美国品格教育研究所(the Character Education Institute)设计了一门品格教育的课程,采用故事教学法进行品格教育。波士顿大学“伦理与品格促进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thics and Character)提出的“促进品格教育100法”中包括了名言警句、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座谈、发现榜样等多样化的方法。[5]这些综合性的教育手段都指向道德养成和品格培养的教育目标,以其灵活的形式和丰富的载体,与课程正面教学相得益彰,有效提升了品格教育的效果。

4.倡导全民参与,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融合

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除了学校注重对学生的品格塑造外,更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教育体系。经历过上世纪中叶道德危机的美国社会深刻意识到,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受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影响,同时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又关系到未来社会的道德风尚。品格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全社会都应当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承担起责任。因而,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在学校教育以外,还注重运用家庭、社区、企业的力量,共同塑造德育环境。

5.构建质量评价体系,监督教育效果

此外,美国品格教育还注重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品格教育联盟(CEP)依据品格教育专家的研究提出的《有效品格教育的十一条原则》与《品格教育质量标准》对于学校与教育机构设计开展品格教育、选择品格教育项目、评价品格教育进展有着综合的指导意义。

《品格教育质量标准》以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为标准,并在每条标准下提出3~4条细则,细则下又有若干观测点。[6]接受评价的学校在学校教育共同体或其他机构中选择客观、中立的评价者,评价者针对每一细则进行打分,平均后得出该校品格教育的综合得分以及每项标准的具体得分。这样的一套量化标准可以比较不同学校品格教育的实施情况,还可以发现某一学校品格教育的优点与不足,得到下一步的改进思路。

三、对美国品格教育的评价

美国品格教育复兴以来,很多品格教育研究机构对品格教育的效果进行调查显示,当代美国品格教育运动卓有成效。根据对加利弗尼亚某中学的调查显示,自1997年该中学进行品格教育以来到2000年,“违纪现象减少了88%,退学现象减少了88%,勒令退学现象减少了73%,排他现象减少了88%。”在内布拉斯加州,“85%的教师认为他们教的学生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善。73%的教师认为学生一直在使用他们从品格教育课上学习的规范语言。75%的教师认为品格教育也改变了他们自己的行为。61%的教师承认他们发现学生比以往更加愿意互相帮助。55%的教师承认他们不大发现有学生相互指责。55%的教师承认他们发现学生比以往变得更加值得信任。”[7]品格教育的效果得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致认可。

在肯定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效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美国青少年道德问题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校园枪击案件、暴力案件时有发生,吸毒、酗酒和非婚屡禁不止,奥运会8枚金牌获得者、美国“飞鱼”菲尔普斯也难逃吸毒丑闻,在美国热播的电视剧《Gossip Girl》中,高中生们表现出的阴谋诡计、拜金攀比、欺凌弱小等种种行为也让我们不得不对美国品格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阻力担忧。由于品格教育在理论建设方面存在先天缺陷,在品格教育的定义、内容、方式、组织和教育者等方面都没有统一定论,这也使得品格教育遭到了一些学者、教师和家长的质疑,品格教育运动的前路依然漫长。

1.品格教育缺少统一的理论指导

品格教育借用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构建了综合性的理论框架,然而,就品格教育本身而言,并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在品格教育研究中,以实践研究为主,缺少系统理论研究。也许品格教育本就是以行动为目标,通过实践策略,改变受教育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然而,不同的品格教育的实践者们采用的却是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美国曾经一度盛行价值澄清教育模式,并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就是品格教育自身理论缺位的结果。

2.品格教育缺少统一的组织领导

美国品格教育的相关组织繁多,全国性的品格教育研究组织和机构有“品格关注联盟”(CCC)、“品格教育联盟”(CEP)、“价值观驱动学校联盟”、“公民教育中心”、“伦理与品格促进中心”、“第4和第5R中心”、“社群主义者之网”等,这些组织有的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有的是学校的研究机构,有的由某些社会组织或宗教团体建立。各地还有地方性品格教育组织,以华盛顿特区为例,就有“美国教师联盟”、“公共社区成员网络”、“关怀社区”、“伦理资源中心”等组织机构。[8]这些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品格教育组织各有其推崇的价值观、教育主张和评价标准。虽然这些组织都致力于推动青少年道德教育和品格塑造,但由于各自为政,缺乏统一领导,大多数精力都耗费在说服学校、社区及家长接受并施行其组织的主张,而学校、社区和家长也疲于应付不同组织的声音,难以形成推动品格教育的合力。

3.品格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均含混不清

品格教育在美国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其内涵和外延依然模糊不清。什么是品格教育?品格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品格教育教授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品格教育的方法、步骤和计划是什么?这些问题在理论界都没有形成共识。在全美各地开展的品格教育,成为了各州、各社区乃至各学校自治的行为,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塑造他们认为符合美国传统伦理道德形象的“新美国人”,这样势必导致本意在于形成统一道德价值的品格教育,最终依然产生了多元化的效果。由于品格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模糊,对品格教育的实效性研究也陷入困境。

4.来自学校内外部的阻力影响了品格教育的开展

即便在学校教育中,品格教育的开展也非一帆风顺。品格教育要求所有教师都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即使是非道德类课程也应当有道德养成的功能。这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增加了工作压力,也超越了他们的能力。并非每个教师都是道德模范,也并非每个教师都具有从事道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成长于道德滑坡年代的教师可能自身就缺乏道德素养。这些都使得品格教育在学校教职员工中间步履维艰。

同时,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多元社会,每个民族有自身的道德传统,一些家长对于子女在学校接受统一美国价值观教育心存疑虑,认为这样会抹杀本民族传统价值。一些宗教团体也担心品格教育会破坏学生的。由于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品格教育的成效也受到影响。

四、美国品格教育对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必要条件。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特点的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挑战和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美国品格教育历百年发展,经兴衰成败,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地方,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思索和借鉴的经验。

1.从教育发展历史看,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道德教育,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学生思想

在美国历史上,品格教育曾一度陷入低谷,道德教育不被重视,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只注重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忽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其结果必然是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发展的步伐。因而,无论在何种社会环境下,都必须旗帜鲜明地进行道德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品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社会的急剧变革造成了多元价值观的并存,道德自由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也有一定市场,我们必须以开放的胸怀接受多元价值,但这并非说社会不需要核心价值。美国品格教育虽然有诸多内容,但其教育内容中从未放弃对于美国精神和统一价值的追寻。在当前社会,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统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学生思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从教育的方法看,要将课堂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动员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合力育人的氛围。

长期以来,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在道德类课程建设上花大功夫,而在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实践类课程的建设中,却没有融入德育的内容,造成德育智育两张皮的现象,解决了学生道德认知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学生道德行动的问题,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的知行不统一,甚至形成双重人格。品格教育提倡所有教师都负有道德教育的责任,所有课程都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要让学生有道德实践的机会,要形成学校、社区、家庭联动的道德教育环境,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现在,我们大力推动学生社会实践以及志愿者服务的开展,就是给学生提供了道德实践的机会,然而,在如何形成全员育人、全社会育人的氛围上、调动非道德类课程教师参与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等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从教育的实施看,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品格教育组织繁多、各行其是的现象是品格教育有效性受到影响的一个原因,然而,美国品格教育的各种组织结合所在地和所在社区的不同情况提出教育主张,易于被学校、家长和学生接受,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在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部、等中央部委的统一领导下部署开展的,具有美国模式无法比拟的组织优势,但是有时无法顾及到各地各校的差别,有些要求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应在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各地各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3.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看,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对象性关系,他们互为前提、相互作用,通过互相之间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和谐互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受教育者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对教育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给学生表达权,给他们创造更多参与的机会,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品格教育通过讨论、提问、表扬、设置并解决问题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得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到教育中来,不失为一种教育的有效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田贵华.美国学校品格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8-9.

[2][3]林洁.当代美国品格教育运动述评[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6-10.

[4]班建武.美国的品格教育运动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6):32-36.

[5]施铁如.美国品格教育实践与研究[J].教育导刊,2001(4):9-12.

[6]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76-77.

[7]林洁.当代美国品格教育运动述评[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30.

上一篇:海子的诗歌范文 下一篇:关于生命的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