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技巧范文

时间:2023-12-13 06:20:42

诗歌朗诵技巧

诗歌朗诵技巧篇1

关键词:诗歌 教学 朗诵 音乐美 韵律美 情感美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批评朝政触怒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并序)》正是此时所作。《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叙事长诗,在当时就流传很广,后来又流传到日本。诗中叙述了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内心悲苦相映衬,势如江潮涌雪,奇境迭出,曲尽长篇歌行之妙。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视学生为客体,教育理念是知识重于探究过程,教学模式主要是注入、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从而使语文课堂失去了活力,学生普遍地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教与学的矛盾及脱节显得愈来愈突出。以往我对这首长诗的课堂教学也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的方法,费尽心机的将以上内容讲完后发现诗歌本身的韵味被分解式的讲授破坏殆尽,因为生硬的课堂讲解,学生对诗歌的情韵之美和诗中描写的音乐之美难以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语文教学,如何谋求一种师生互动交往的教学环境,如何摆正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创建一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新课堂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几经考虑后我进行了一次不同于以往的尝试,较为详尽的记录下来,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通过自学与合作,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 ,基本把握诗歌内容,即了解诗歌所叙之事

在布置提前预习的前提下,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通读全诗,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师生交流的方式解决诗歌中读音、字、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问题。白居易的诗向来以语言朴实、通俗晓畅而著称,因此把握诗歌内容不会成为学生自学的障碍。在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交代作者的情况,让学生了解诗中所言的“迁谪意”,然后较系统地总结诗歌所叙之事:送客偶闻琵琶声――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和《六幺》――琵琶女自叙昔盛今衰的沦落身世――作者自叙“迁谪”遭遇。同时初步了解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传达的无尽悲苦和绵延意韵。

二、通过聆听名家朗诵和示范性朗诵,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进一步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传达的“迁谪”之悲苦,同时了解一些基本的朗诵技巧

在这一次教学尝试中,我准备了三位名家的朗诵录音和教师、学生的示范性朗诵。

名家朗诵方面分别准备了孙道临,瞿弦和和雅坤的朗诵录音。孙道临老师的朗诵沉郁顿挫,有一种识尽人间百味后的沧桑和内在的深沉感,音色本身的岁月感是技巧无法赋予的;瞿弦和老师的朗诵声情并貌,永远贯穿着“三情”,即热情、真情、激情,不禁令人随其吟诵;雅坤老师清脆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带给人一种空灵感,引导听者用情去关照诗歌中的人物。

听完名家朗诵之后由教师现场示范朗诵,尽管不能与名家相媲美,但力求读出诗歌的韵律之美、音乐之美和悲苦情感,为学生的朗诵起到示范作用。学生示范朗诵由我班曾经参加校园艺术节诗歌朗诵比赛并获得一等奖的十位同学来完成。他们以齐声朗诵、男女声单独朗诵、二重朗诵等多种编排方式将诗歌中的音乐美、韵律美以及琵琶女和作者内心的沦落之悲表现的淋漓尽致,颇受大家好评。

听完名家朗诵和示范性朗诵后,让学生谈一谈各自的感受,在师生交流中了解一点关于朗诵的基本要求,调动起大家的朗诵热情。

三、安排课外作业,准备下一阶段的课堂诗歌朗诵比赛

在基本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基调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的排练。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以班级的自然小组为单位或让学生自由组合,可以让那些擅长朗诵和喜欢朗诵的学生作各小组的负责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我的班级中,我安排上面提到的那十位学生分别负责各小组的排练,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明确分工之后,也要明确排练的基本要求,比如:

1.按普通话的要求读准字词读音;

2.朗诵要传达出诗歌本身的韵律之美;

3.朗诵要体现出诗歌中的音乐之美和情感之美;

4.根据诗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

5.根据需要选择多彩而恰当的朗诵方式和小组内部的分工配合方式等。

四、全员参与课堂朗诵表演,全方位感受诗情之美

学生在一两天的准备后,可利用两节课的时间进行《琵琶行》诗歌朗诵比赛和评价活动。在班委的协调运作下,由各小组分别为全班同学朗诵诗歌,同时要求全体学生作好评价准备,作出详尽的朗诵感受和作为听众的欣赏感受记录。

在各小组的朗诵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们的表现欲很强,能够精心选择背景音乐,编排形式各具匠心。女孩子的齐声朗诵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声音表现的淋漓尽致;男孩子激越奔放的展现了“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精彩;擅长朗诵又感性的学生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尽悲苦感染了每一个听众……各小组朗诵结束之后,让大家参与整体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朗诵技巧、朗诵效果、参与这次朗诵比赛的收获和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对诗歌的认识等。

诗歌朗诵技巧篇2

关键词:诗歌教学;语文教学;应用

北师大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对中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学好诗歌,懂些诗歌尤为重要。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诗歌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上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优越,更适合。

一、诗歌朗诵的意义

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正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虎豹离不开山林,花木离不开土地一样。分而述之,诗歌朗诵有如下意义:

1.启悟人性美

朗诵诗歌,既为人类,也为个人。首先,人类需要诗歌为生命找一个理由。该如荷尔德林所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 其次,老年如散文,中年人像小说,青少年是诗歌。于朗诵中青年人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于吟诵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

2.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3.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4.理解思想美

古人读书当是今人之朗诵。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

5.感受语言美

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

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二、朗诵的技巧与策略

朗读是一种再创作活动,要求师生用有声语言表现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从而使听众领悟作品内容,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1.恰当选材,陶情养性利其诵

“凡事预则立”,这必要求选好朗诵材料。对高中生来说,好的朗诵材料应该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内核,以积极进取、乐观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依托,以无穷的诗意为动力,以富于形象性而适于口诵的简约质美的语言为外观,以节奏、韵律、音乐的美感为引线。

2.正确理解,把握内容悟其义

古语说“诗言志”,古诗词往往用唱的形式来表现,在音乐的美感中传递动人之情,凸现其深邃的思想和喻世的道理。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应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要准确透彻地理解作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其次,理解作品主题。主题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理解主题是理解作品的关键。朗读要求再现作品原貌,要准确传达作品思想,表达作品感情,阐明作品观点,说明作品道理。再次,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对中学生来说,基本了解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风格并不困难,同时也很有必要。如《诗经》是现实主义之源,《楚辞》是浪漫主义之头。汉魏古诗悲怆凄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等。

3.朗诵以法,激情激趣融其境

朗诵有法多矣,但教无定法。对于高中生来说,领导读、抽签读、对话读、高低音读大可弃之不顾,而伴读法、接读法、交互读、齐读法等不宜多用。以下略举几例常用的诗歌朗诵法:范读法、分组轮读法、自由读、指名读、表情读、引读法。

4.技巧为辅,吐纳珠玉悦其声

(1)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的断和连。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也是朗诵者的生理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意、传达感情的需要,还是给听者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的需要。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2)重音

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而被强调的这个词或短语通常叫重音,或重读。

(3)语调与语速

语调千变万化,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基本类型。惊疑召唤用升调,肯定赞扬是降调,严思冷淡悲为平,曲是强调夸和讽。语调在朗读艺术中扮演了主要角色。朗读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其语调起伏变化明显,语意表达在抑扬顿挫中更加顺畅、明晰、突出。

朗诵的速度则依托于文章的思想内容。一般来讲,急剧变化宜快,平静严肃宜慢;紧急欢乱宜快,悲沉缅悼宜慢;抨斥控辩宜快,叙说追忆宜慢;年轻泼辣宜快,年老迟钝宜慢。朗读者要根据作者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快时吐字清晰不含混不清,慢时声音明朗实在不疲沓松垮。总之,要做到“快而不乱”和“慢而不拖”。

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可见,听、说也是一种“行为”,也“必须养成习惯才行”。

中国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目前,教育改革高潮迭起,语文教育正在逐渐回归诗性和人性,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花季雨季的中学生们,让我们一起来爱诗、读诗吧,让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厚壤上放飞心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韩志湘.再谈课文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文教资料,2006(9).

[3]王群峰.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研交流,2009(12).

Abstract: Aloud-read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erceive textbook and the main approach to acquire contents. It can not only improve reading ability, but also strengthen art appreciation, what’s important is to cultivate taste and enhance understanding,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appreciating languag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adequately apply aloud-reading to mo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in poem teaching, thus to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诗歌朗诵技巧篇3

本学期我们兴趣小组,对小朋友的朗诵技巧方面加强了培训,主要包括:

一、停顿

不管是说话或朗读很自然都要换气,就是话与话之间的停顿时间。此停顿不只是生理上的需要,也可用来表情达意,使听话的人更能领略说话者或朗读者的意思。停顿时间的长短与段落、句子与标点符号都有关连。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时间最长,接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而标点停顿的时间则较短。以标点符号来说,又因符号不同而停顿的时间也跟着改变。句号、问号、感叹号与删节号的时间较长,分号、破折号、冒号次之,逗号较短,顿号最短。有时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由于语气的需要也要暂时停顿,这种停顿虽也有断句的作用,但是气不可以中断。

二、速度

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影响朗读的速度,通常表现高兴、紧张、害怕、激版权所有!动、愤怒等内容时速度较快,悲伤、失望、生病、哭泣等内容的速度较慢。

不过,跟停顿一样,速度也不是坚守原则一成不变。为了更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可随时有变通的处理方式,务必要灵活运用。正如唱一首歌一样,有人能把歌曲的速度和该停顿的地方处理得宜,也就是诠释得很恰当,就能引起聆赏者内心的共鸣。反之,若把握得不得当,旋律不对或节奏不准,我们就说他唱得不好。‘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一句话,也可作为朗读技巧的重要参考。

三、轻重

因为重读的字词不同,感觉所强调的重点就不一样,重音用得适切,可以使语句的意思更加鲜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

四、升降

升降指的是语句里的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句里有了这些变化,才会有动听的语调。所谓声音的高低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搭配得宜,节奏感好,词句就富有音乐的美感。句调的升降变化,虽是对整句说的,但是一句话句调特别显著的变化,却是表现在最末一个音节上。一般句调有四种变化:

高升调:前低后高,语气上扬,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降抑调:前高后低,语气降低,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平直调:整句语句平直舒缓,没有明显的高低变化,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一般的叙述或说明也用平直调。曲折调:句子的高低,有曲折变化。一般开始和结尾,声音都比较低,中间声音升高,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诗歌朗诵技巧篇4

诗歌 品味 兴趣

如何要改变诗歌教学现状,变学生的“不欢喜读诗”为“喜爱读诗”,提高学生的趣味,就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读诗兴趣。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浓厚的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乐此不疲,努力学习。

在此,本人结合小学语文及学校古诗文考级的诗歌教学,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各位老师探讨。

一、巧用背景资料,以故事激趣

教材上选取的诗歌都是一些著名诗人的作品,一般来讲学生都很熟悉他们的名字,但对作者的身世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并不熟悉,而他们往往对这些非常好奇。所以,教师要在课前认真研读这些诗人的传记和有关资料,可以参阅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上网查看。背景资料可由教师介绍,也可以让学生介绍。比如纳兰性德《长相思》,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荒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他在想些什么呢?以此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空间,激发兴趣。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苏轼是大多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大诗人,但课文中对苏轼的介绍很简单,教师就要搜集他在仕途上那些坎坷的经历,以及与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的纠葛冲突的史料,向学生做介绍。如果我们的诗歌教学一开始以讲名人故事的形式出现,就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用听故事的兴趣来读诗。

二、活用朗诵形式,以诵读激趣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因为文本是言语内容的载体。如果把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比作一条小溪,那文本就是这条溪流的源头。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水平,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直接兴趣。让学生模仿朗诵。朗诵不同于一般的朗读,朗诵之初,教师除了必要的技术指导外,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模仿朗诵,在模仿中提高水平,培养兴趣。教师要尽可能地借助现代媒介,利用录放机、收音机、扩音机进行诗歌教学。比如教师在教学金波的《我们去看海》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完全可以利用录音磁带反复播放,让他们模仿朗诵。学生比赛朗诵。在单元结束后,教师可以在班内举行学生个人或小组的诗歌朗诵比赛,也可以在课外发动整个年级的学生,举办配乐诗歌朗诵会,营造学习诗歌的氛围。不管班内还是整个年级的比赛,学生们为了自己能有出色的表现,都会认真准备,从而以比赛的氛围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三、巧问精析,以品味诗歌情感激趣

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演好课堂教学的新角色,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诗歌本身淡薄情节,教师要少一些无趣的讲解,而且诗歌中有好些地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教师要做的是怎样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使他们喜欢诗歌教学课堂,学生兴趣才可能得以发展。通过教师的巧问和精析,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不觉得累,反而觉得诗歌学习是一种乐趣,能在诗人身上发现许多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他们才会较长时间地热爱诗歌,热爱诗歌教学课堂,他们才有可能把自己对诗歌兴趣加以激发与巩固。以品味诗人构思之巧激趣。教学诗歌,教师还须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真切感受它的美,在品美中得到愉悦以巩固兴趣。比如,让学生揣摩诗人的巧妙构思,寻找自己与诗人的差距,在“揣摩”和“寻找”中发展他们的兴趣水平。教师可以用一些课外的、短小的、形式整齐的诗歌设置悬念,因为这类诗歌学生易学,也感兴趣。在学生揣摩、填写后,教师再写出原诗的诗句。这样,通过教师的层层设疑、答疑,学生的不断揣摩,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巩固下来。

四、寻找内部动机,造就学生成功之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生对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对客观规律和基本原理的兴趣,构成了认识兴趣的高级水平。它将会有力的推动着学生自觉而努力的学习或工作。背诵名诗佳句,潜移默化。背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运用频率很高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培养语感,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也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要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的兴趣水平和知识水平,对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背诵要求。对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背诵得多一点,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他们学习兴趣本就不浓,要求他们同接受能力好的学生一样在短时间内背诵较多的内容,他们就会产生恐惧感,会减弱他们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所以,从长远利益出发,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的要求可以低一些,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尺度。通过一个阶段的诗歌学习,学生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希望通过创作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所以教师要适时地让学生写诗。中学生写作文,有一个从阅读向写作发展的过程,即有一个从模仿到独立写作的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这种写作心理规律,通过写诗来培养他们学诗的志趣,形成他们对诗歌的兴趣。自由创作。学生或写诗水平比较高的,或经过模仿后,想摆脱原诗的“束缚”自己创作的,教师都要适当的引导,适时地给他们自由创作,以巩固他们的创作热情,形成他们对诗歌的兴趣。鼓励评价。不管是模仿还是自由创作,学生完成自己的诗作之后,都想从老师那里得到恰当的评价,尤其是鼓励性的评价,以衡量自己的写诗水平,以确定自己在写诗方面的潜力。展示成果。对学生的诗作,教师要尽可能地以多种形式展示出来,以示鼓励,以示肯定,让他们产生成就感。自然比看到真正诗人们的诗作更感兴趣。

以上所表述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诗歌兴趣的培养,是从理论上去描述他们的发展趋势。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认识兴趣的发展并不一定有明显的环节。往往是一个环节渗透到另一个环节或产生于另一阶段,或伴随着其他的阶段。总之,各阶段之间要重视做到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只要教师有这种认识,并有意从这个角度进行诗歌教学,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趣味,实现诗歌教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4.

[2]林崇德.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1.

[3]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4]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

诗歌朗诵技巧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65-0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仅唐一代,就有奔放飘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通俗平易的白居易,清新俊拔的杜牧,奇诡险怪的李贺,绮丽精工的李商隐。他们的诗歌如山一样巍峨高耸,如海一般波澜壮阔。他们多姿多彩的创作,让诗歌的天空云蒸霞蔚,五彩缤纷。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因此,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应成为高中生必修的语文素质。

而朗诵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 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 ……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曰:‘读书千遍, 其义自现。’谓熟读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在《训学斋规》中也说:“余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诵读更推崇备至,他认为:“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 的 一 种 方 法 。”“ 不 朗 读 ,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读”也是语文教学所培养学生的四种基本能力之一。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文朗读背诵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可见,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读懂诗歌、把握内涵、体味情感的重要方法。

但是,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讲授诗歌,教师一味地分析内容、讲解表现手法,很少留给学生诵读的机会和时间,学生诵读的兴趣越来越小,读书的兴趣也越来也小,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诗歌学习渐渐失去了诵读这一主阵地,诗歌在语文课堂渐渐也失去了其独有的魅力。因此,在诗歌学习中加强诵读教学不仅有重要性,更有迫切性。

我认为诵读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有五方面意义。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正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虎豹离不开山林,花木离不开土地一样。分而述之,诗歌朗诵有如下意义:

1.1 启悟人性美: 朗诵诗歌,既为人类,也为个人。首先,人类需要诗歌为生命找一个理由。该如荷尔德林所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 其次,老年如散文,中年人像小说,青少年是诗歌。于朗诵中青年人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于吟诵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

1.2 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1.3 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1.4 理解思想美: 古人读书当是今人之朗诵。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

1.5 感受语言美: 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 朗诵的技巧与策略

朗读是一种再创作活动,要求师生用有声语言表现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从而使听众领悟作品内容,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2.1 恰当选材,陶情养性利其诵 。

“凡事预则立”,这必要求选好朗诵材料。对高中生来说,好的朗诵材料应该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内核,以积极进取、乐观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依托,以无穷的诗意为动力,以富于形象性而适于口诵的简约质美的语言为外观,以节奏、韵律、音乐的美感为引线。

2.2 正确理解,把握内容悟其义。

古语说“诗言志”,古诗词往往用唱的形式来表现,在音乐的美感中传递动人之情,凸现其深邃的思想和喻世的道理。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应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要准确透彻地理解作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其次, 理解作品主题。主题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理解主题是理解作品的关键。朗读要求再现作品原貌,要准确传达作品思想,表达作品感情,阐明作品观点,说明作品道理。再次,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对中学生来说,基本了解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风格并不困难,同时也很有必要。如《诗经》是现实主义之源,《楚辞》是浪漫主义之头。汉魏古诗悲怆凄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等。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这是诗歌的起源.既然最早的诗歌是人们在劳动中喊出来的,那么就让我们引导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体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孤独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意;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揣摩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还诗歌课堂琅琅的读书声,让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其美丽的色彩,使语文课堂呈现出独有的魅力,是我们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

诗歌朗诵技巧篇6

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语言艺术,其基础是诵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拜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期刊发的周海燕老师的《品味文化 感受魅力――〈泊秦淮〉〈如梦令〉教学实录》,觉得此课技术性指导到位,但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课例中,周老师先让学生听“名家”朗诵,要求学生注意听清语气、节奏。接着介绍杜牧,学生读“杜牧简介”。然后请学生“把这首诗齐读一遍,要注意朗读的基本要求:一读准字音,二把握节奏,三突出重音,四读出感情”,然后老师依次按照这四个基本要求对学的朗读进行点评和点拨。“第三点突出重音,这首诗哪些字需要重读?”“第四点读出感情,应该根据诗歌内容处理好语调平降升调。比如‘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尤其以‘恨’为甚。”“有时某个字的读音要有所拖延,比如‘隔江犹唱《花》’,‘唱’字应该略为延缓,造成一种回味感,‘花’要一字一顿。”

这些指导注重了朗读技巧的讲解,却忽略了对诗歌的充分理解。这些字为什么要重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为什么要这么读?还有其他更好的读法吗?这些问题应该抛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探究的兴趣,从而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韵味。可以说,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值得玩味。可惜课例有些为了朗读而朗读,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玩味把握,特别是对诗的最后两句没有好好引导理解。“夜泊秦淮近酒家”为什么没有听到歌声?是“夜泊”,为什么不是白天?是“近酒家”,为什么不是“靠酒家”?歌舞繁华地的秦淮酒家理应有歌吹,为什么没有听到,而是听到“隔江”的歌声?“隔江”那边是什么?“隔了江还能听到歌女的歌唱,为什么?不但“犹唱”下得妙,“隔江”亦见功力!这两句诗真让人浮想联翩。如果周老师能在这里引导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有个性的朗读,把理解感悟和朗读结合起来,学生的感受一定是真切的独特的,那学生的朗读一定是有个性的,比起单纯的传授朗读技巧来,教学效果肯定好得多。

诵读的基础是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福建霞浦县六中 355100

诗歌朗诵技巧篇7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展开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前,应充分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旋律。《冰心诗三首》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都是诗歌体裁的文章,容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晶莹剔透的小诗里蕴含着伟大的力量,也滋养了我们的心灵。这三首小诗为我们传达了三种不同的思想境界,《成功的花》向我们表达了成功的背后都浸透着血和泪;《嫩绿的芽儿》传达出人生应该有发展、贡献和牺牲的精神;《青年人》告知青年人要把握现在,着眼未来。小诗的语言精练,思想丰富。通过学习此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审美情趣。教师在做完初步的教学分析后,结合本诗的内容和意境,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展开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冰心诗三首》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学习感受小诗的语言美感和感情基调,并初步体会诗歌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技巧,能够通过阅读,结合具体的语境,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欣赏文学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品德。

三、教学重难点预设

《冰心诗三首》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和吟诵这三首小诗,初步感悟诗句含义。诗歌的语言和感情表达都是含蓄的,所以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有感情阅读,把握深层次的诗歌意境。然后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一些词语或语句,通过重点鉴赏加深理解。教学难点: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歌中去,在阅读中体会每一个词、每一句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有技巧地朗读。

四、教学方法分析

在《冰心诗三首》阅读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感知法。朗读感知法是让学生初步阅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感,把握诗歌的情感旋律。《冰心诗三首》是三首清新优美的小诗,可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吟诵,在反复朗诵中直接与作者对话,使学生感受诗意氛围。(2)联想诵读法。联想诵读法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诗歌内容融入自己的想象,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通过这一系列联想,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景中,体会诗句内涵。(3)重点朗读法。重点朗读法是通过逐字逐句地斟酌,重点赏析某个词语、某一句话。加强重点诗句的阅读,把握文章重点。如《嫩绿的芽儿》中,可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三句,体会作者运用这种对比递进方式的意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分别蕴含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和步骤的设计。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将教学目标体现出来,并根据教学目标和方法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要根据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况层层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了解文章或作者背景,为阅读作铺垫。

在赏读本篇文章前,先让学生回忆冰心以前的一些诗句或文章,了解冰心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点,使学生在脑海中能初步形成对冰心诗集的认识。教师向学生介绍冰心的人物背景及其生活所在的社会背景,使学生体会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为进一步学习作铺垫。

2.创设情境,进入诗歌意境。

教师带领学生初步阅读诗歌,并根据诗歌内容创设情境。如《成功的花》,看到题目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大自然缤纷的花朵;《嫩绿的芽儿》使学生联想到充满生机的绿草;《青年人》象征着生机和活力。教师在学生初步阅读后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

3.朗读吟诵,感受语言美感。引导学生朗读、吟诵,可先集体诵读再单独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自己与诗歌对话,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文笔,体会语文阅读的乐趣。

4.有感情地精读,体会诗歌思想。在学生大致了解诗歌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精读,体会诗歌的思想。在《成功的花》这首诗中,让学生想象那些有着明亮色泽和美艳姿态的花儿,它们开得如此美丽需要经过大自然的风吹雨打,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耕耘,吸取天地精华。而读到“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让学生感受花儿成长过程中的艰辛,同时将这种联想和感情折射到生活中,那些成功的人都是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通过有感情地精读,可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精髓,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朗诵技巧篇8

每学期开学第一节课上,我都会从新发的课本上找一首比较容易背诵的古诗或古词,先让学生试着默读,再找一名学生读给全班听,师生一起评议他朗读的情况:字音读得准不准,节奏划分得正确不正确,等等。然后我就带领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大意,画出名句,体味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明确朗诵的语言技巧:停连、重音、节奏、语气等。学生掌握这些后,顺便提出诵读要求:明天课前检查背诵。一首古诗或古词,就那么几句话,又进行了诵读指导,学生很快就能背诵,第二天检查时,纷纷举起手来。我先指名三四位同学背诵,见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都能背诵了,再提议全班齐背,点面结合,共同进步,增强学生背诵的信心。这样学生会认为古诗词背诵并不枯燥乏味,而是产生一种成就感,渐渐的就培养出背诵的兴趣了。我接着布置了第二首的背诵任务……

语文课大都是一天一节。就这样,容易背诵的,第一天布置,第二天就可以完成了;较难一些的,第三天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全册包括“课外古诗词(十首)诵读”的古诗词只是二十多首,每周背诵二――四首,六七个叫教学周就能背完了。

全册古诗词背完之后,下一步开始复习巩固。巩固基本上是一天一首,多是第一天布置,第二天检查背诵、理解、名句默写完成后,接着布置第二天要坚持的内容。课堂上采取教师指名和学生自由发言相结合的形式,先指名同学背诵,进一步说出诗词大意、名句内涵等,然后师生自由评议,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个环节至多四个教学周。

余下来的时间里怎么办呢?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背诵。找出思想内容、行文技巧相似、或同一诗人、同一时代、或相同题目等等的诗词,两天或三四天一首,先是由学科代表或喜爱书法的同学抄在后黑板上,我给点拨一下诗词大意和表达技巧,每节课前三分钟内,或课余时间,学生有意无意地朗读。一学期下来,也积累不少,不仅拓展了诗词学习内容,还掌握了一些理解、欣赏的规律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距期末考试还有两三周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有计划地复习,主要复习课本上二十多首。每节课采取指名上台默写和其余在台下默写的方式,或默写整首诗词,或默写其中的名言警句,让每个学生检查各自的不足和疏漏,增强所背诵的诗歌的运用能力,包括应试能力。

就这样,全册诗歌学习整零推进,情趣引领,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学习古诗词的压力。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了审美情趣,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无论是期末考试还是中考,我所带的班级语文成绩,在全校全镇乃至全区都是名列前茅,其中,试卷上考查古诗词的题目学生极少失分。腹有诗书气自华,平日学生说话和作文不自觉引用古诗词,渐渐文雅起来。

学生背诵古诗词不仅丰富了自己,还有不少同学仿写古诗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副产品,例如:学生养成了每课必读的习惯,及早进入上课状态,提高了语文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词背诵指导有切身的体会。

一、采取整零进行的策略

中学语文每册选作课文的和附录中编辑的古诗词大都是二十篇左右,集中在几天内或一两周内学习,学生要理解、背诵、默写、巩固等,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把全文的古诗词化整为零,一两天一首,化整为零,不集中突击,让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读读背背,在诵读中一步步理解,学生就会感到轻松愉快,越背劲头越大。

二、运用激趣的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 古诗词浩如烟海,理解其语句、结构等更是有一定的难度。要把握诗的丰富内涵,感受诗的瑰丽语言,培养对古诗的阅读兴趣,一定要多读。机械地读不行,敷衍地读不行,必须有学习古典诗词的情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朗诵情趣呢? 每天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日读成趣:每天与古诗见一面,读一读、背一背、品一品、议一议。 “朝夕相处”,“日久生情”, 定会收到令人惊喜的的学习效果 。

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每学期第一节课,我都是选择学生容易记背、琅琅上口的一首,让学生觉得背诵古诗并不难。接着选取比较容易的一首,这样有易而难,循序渐进,每天自读自悟,教师及时检查,反馈和补救。学生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诗歌鉴赏力。

四、不忘巩固运用的环节

上一篇:圣诞诗歌范文 下一篇:廉洁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