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诗歌范文

时间:2023-11-11 09:22:44

现代儿童诗歌

现代儿童诗歌篇1

1.现行的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给了我们启示与引领

诗歌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长春版中占有很大权重。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以及课后的“读一读背一背”中共有诗歌55首。而上册的“汉字家园(一)”又是以邵雍的“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之花”来开篇的,也是诗歌。在二年级教材的课后练习中还有“我也能写诗”“这是我的诗”等习作导向,也是倾向于诗歌。本套教材是吉林省专门组织的学术机构权威人士编审,让诗歌有如此之大的权重,它定然代表着新课程理念,定然代表着先进的教育思想。

2.古代神童佳作告诉我们诗歌与儿童的心灵有相通之处

在我国古代有不胜枚举的神童佳作。骆宾王七岁的时候,家里的客人在池塘边指着白鹅叫他作诗。骆宾王望着水中想了一会儿,就作诗一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唐朝时的薛涛在八岁时就能为父亲的“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续对上“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北宋年间的汪洙自幼聪明好学,九岁便能作诗:“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支朝天子,先来谒相公。”还有容貌盖世的南齐名妓苏小小,十几岁便作词:“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斜插玉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梦断彩云无觅处,夜凉明月生南浦。”在我国古代七八岁孩童因能诗而誉为神童的举不胜举。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诗歌肯定与儿童的思维或心灵有相通之处。说明儿童适于作诗。

3.事实证明:小学生的习作练习应从诗歌入手

笔者所在的农安县龙王小学从2006年起,尝试指导学生进行童诗创作,效果很好。通过对比2006年所存档的三年级学生的记叙文和2009年三年级学生的诗歌作品,发现学生的诗歌创作水平远远高于记叙文。到目前为止,已有十余名学生的诗歌作品在正规刊物上发表。最能说明问题的是,2008年全国小学生语文读写能力大赛二年级的作文内容是要求学生写“筷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平时的习作练习只是看图说话或片段练习,不容易写出完整的文章。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考场上很多学生都束手无策无从下笔。而我校的孙骁同学在刚升入二年级时,就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了诗歌写作。当他在读完作文要求后,不到二十分钟就完成了一首关于筷子的诗歌:“筷子一般高的个头/一般粗的腰/一起行走/一起睡觉/真诚的友谊/是为了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当然,这首诗歌不是很理想,甚至字里行间还夹杂着错别字或拼音,但从稚嫩的诗行里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有写诗的天赋。

另外,浙江宁海县中小学儿童文学实验班的28名小学生,在雪野老师指导下,一年多就创作了二百多首童诗,在全国十多家儿童报刊上发表了40多首,儿童诗选《六月》就是精选的80首诗集。看来儿童作诗替代以记叙文为主的习作练习,并非天方夜谭。

“诗是心灵自然流露的记录”。(美国当代诗人金斯堡)只要在生活中对所见、所闻有所感,诗歌创作也就有了素材。况且小学生思维空间小,诗歌的结构短小便于驾驭。所以,当你为学生作文习作为难时,不妨尝试着从诗歌入手。

(作者单位:吉林省农安县龙王中心校)

现代儿童诗歌篇2

我国是具有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度,素以重“诗教”被人称道,对现代的小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并尝试写童诗是对祖国诗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教学要关注儿童特点,研究儿童诗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研究儿童诗的阅读与儿童诗创作的一般方法,探索儿童诗创作的理念,在儿童精神成长的背景下,召唤儿童的本真,回归童年的梦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童诗创作 策略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重“诗教”的传统,从《三字经》《龙文鞭影》等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到传统文化在启蒙文学读本中的渗透。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童诗的创作相对于其他体裁来说要薄弱一些,但仍涌现出以金波、雪兵、王宜振、邱易东、谭旭东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的佳作。儿童诗阅读与儿童诗创作是儿童诗教学研究的两个重点,也是儿童诗教学研究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儿童诗阅读教学是针对儿童诗文本进行的教学,对低中高不同学段的教学侧重点不同,阅读、感悟、体验、理解、吸收是共性。儿童诗的创作跟习作相比较,更多的体现了儿童的独创性、发散性、探索性。相对于一般的习作而言,更能体现儿童的主题色彩和个性特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童诗教学的意义

(一)学诗写诗让学生参与生活。当前学校和家庭对儿童参与意识的培养比较忽视,造成了儿童思维发展的缓慢性和被动性,我们应该看到从小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操作实践能力等一系列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素质,让儿童的身心得到一个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让孩子学写儿童诗可以提高孩子参与生活的能力。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寻找写诗的素材。这样,孩子学会了主动积极地观察生活,学会了用儿童的视角解读生活,学会了交往,学会了表现自己的才能。写诗让他们迈开了参与生活的第一步。

(二)学诗写诗让学生体会创新。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的使命。写童诗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彩色的日子》中有这样的诗句“我决定了/新的一年/一定要学会画画/我要给每一个新日子/都涂上好看的颜色。”这里给“日子涂上好看的颜色”,期待每天的美好,不是孩子们愿望的创新吗?有谁想到好看的颜色可以让日子也变得彩色,只有孩子的思维中有这样创新的想法。

(三)学诗写诗让学生懂得积累。写诗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只有饱览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才能在迸发出诗的灵感之时,运用厚实的语言功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学诗的过程中,孩子们爱上了看书,各种文集,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学诗写诗让学生学会做人。诗歌是通过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来陶冶儿童情感,培养审美观、道德观。儿童对于诗歌的领会和创作过程是一个细微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美育过程,也是引导孩子学诗做人的教育过程。诗可以使人正,诗可以诗人思,诗可以使人美。写诗让学生受益无限。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诗创作的策略

(一)关注儿童天性。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由于儿童年龄比较小,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认识的程度不深,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主观视野的限制。他们往往使用浅显的语言和表达形式表达丰富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认知。他们往往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关照丰富多彩的世界。有时,他们很难把自己与外界事物绝对分开,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往往通过自身的经验、感受对外界事物进行模糊判断。因此,他们的语言和认识往往带有幼稚可笑的一面。几句连贯的儿童语言都能凸显儿童的心思、儿童的智慧、儿童的创造。即使是错误的理解,也体现了儿童的眼光,所以就显得更加可贵。

(二)关注童诗课堂。童诗课堂是儿童诗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把童诗课堂实践稍加整理就会形成儿童诗教育的文章。在整理课堂实录和学生写的儿童诗之后,要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整体关照,关照的依据是课题研究的思想和理念。把儿童诗、训练的过程、结果串起来了是很简洁的写作方法。简洁不是简单,复杂不是深刻。简洁而不模糊,深刻而不艰涩,自然而不做作。这是儿童诗的特点,也应当成为儿童诗阅读教学和儿童诗教学论文撰写的规范。

(三)关注形神结合。形似与神似是儿童诗内在形象系统的两个侧面和两个紧密相关的表现阶段。一般地讲,小学生乃至成人在诗歌学习阶段都会不由自主地模仿,人们往往只注意形式上的相似,忽视精神的相似。所谓精神的相似,是指诗歌的语言格式、句式、修辞、意象、情感、节奏、结构的高度相似。仿写诗歌,要抓住所选的意象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其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流动而变化,切不可胡乱堆砌形象,否则会干扰诗歌的主题。同时,还要注意捕捉意象,运用写作技巧,更要饱含深厚真挚的情感,情感是诗歌的根本,是读者通过阅读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关键。童诗创作不能刻板地追求形似,更重要的是让文字在诗行中流淌出心灵的音乐,让读者能够透过文字把握作者情感的脉搏。

(四)关注儿童文化底蕴。儿童诗以其鲜明、生动、形象的韵味唤醒儿童生命的本真,为儿童精神文化底蕴奠基。当儿童牙牙学语的时候,儿童诗就被长辈们用声音嘤嘤有韵地“灌输”给每一个儿童。儿童诗以有趣的语言韵律,鲜明的人物形象,奇特瑰丽的幻想深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儿童认知视野的扩大和延伸,精神吸收的触角向各种文学样式延伸。儿童聆听、阅读童诗,继而感悟、欣赏,在感悟、欣赏的过程中模仿、创作的愿望便萌生了。儿童诗的创作是儿童不断阅读童谣、童诗,积累歌谣的语言格式,感悟歌谣的语言魅力,感受歌谣的情趣,浸润熏染,形成儿童诗创作的模板的过程。

现代儿童诗歌篇3

中国是个诗的王国,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其中儿童诗歌的历史也应该说是悠久的。在浩如烟海的历代文人创作的诗篇中,也不乏文字浅显、内容健康、感情真挚、艺术精湛、适合儿童阅读的名篇,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杜甫的《绝句》、李白的《夜宿山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杜牧的《山行》、袁枚的《所见》、王安石的《泊船瓜州》、范仲淹的《江上渔者》、苏轼的《望湖楼醉书》、崔道融的《溪居即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都是很好的儿童诗。

大量的吟诵,孩子充分欣赏到儿童诗的意境美、音律美以及无处不在的童真、童趣,更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平凡的事物,只要加上丰富的想象和真情实感的流露,就可以变得那么美丽、动人、绚丽多彩。

二、仿写,表达美好的想象

现代儿童诗中,也不乏许多经典之作。在我们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就选用了许多现代儿童诗,如《小小的船》《柳树醒了》《两只鸟蛋》《四季》等。这些诗歌是孩子仿写的最好范文。在“依葫芦画瓢”的摹写过程中,学生窥探到诗歌创作的技巧,得到启迪与灵感,打开诗歌创作的大门。

此外,我们还可以搜集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下子能勾住孩子心灵,让孩子动心、动情的优秀诗歌,为他们的仿写提供更多的素材。如儿童诗《数字9》“在妹妹的眼里/9是一枝又香又甜的棒棒糖/ 在爸爸的眼里/9是一根无烟草的烟斗/ 在农夫的眼里/9是一把万能的锄头/ 在我的眼里/9是个被老师罚站的我”。当孩子们读完这首诗时,忍不住笑了,眼睛里露出兴奋的光芒,仿佛是自己在诉说心声。

仿写的过程,就是在规范语言的过程。看看他们的作品,这些恰当的数量词及动词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三、创作,书写生活的精彩

儿童诗是离孩子最近的文学,每个儿童身上都有诗的灵魂,他们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独特、天真的视角,以及无处不在的童心智慧和可爱的思考,使他们成为天生的诗人。在大量诵读、积累和仿写中,诗歌创作不再是那么神秘,孩子们渐渐喜欢上了诗歌这种表现形式,开始大胆创作。我们不奢望童诗的指导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诗人,但希望孩子们能保持童心,让想象不再枯竭;用独特的视角看世界,看生活充满诗意;希望孩子们会用另一种方式——用最简约、最精练的文字来倾吐自己的心声,抒发自己的感受,享受诗意的生活。仰望星空才会充满希望。就让我们的孩子在仰望星空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吟诵自己的诗歌。

现代儿童诗歌篇4

早期的童诗之旅

圣野早在金华蒲塘读高中一年级时,就于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三日的《前线日报》副刊“学生之友”上,以周大鹿原名,发表了平生第一首儿童诗《怅惘》。不久,居然得到了一元钱的稿费,令他喜出望外,赶紧到附近的民智书局买了一本萧红的诗体自传小说《呼兰河传》,一得空就到村后的小山坡上大声朗读。又巧遇青年诗人畸田,给圣野寄来了一册艾青诗歌的手抄本,令他捧读不舍。因身在蒲塘,圣野还斗胆与一位爱诗同学组织了一个叫“蒲风”的诗社,他哪知道,真有一个叫蒲风的诗人,却从未读过他的诗。可见“初生牛犊不怕虎”。读初中时,圣野在五哥槐庭的帮助下,读到了冰心的不少新诗,以及徐志摩的许多诗,他特别钟爱那册中国文学研究会出的诗选集《雪朝》。读高中一年级的圣野,在爱上萧红小说的同时,又在民智书局购得胡危舟、鸥外鸥主编的《诗创作》,从中读到了艾青、田间的诗。一九四七年起,他与儿童文学作家鲁兵一起,业余担任了《中国儿童时报》的文艺编辑,负责儿童文学版,这就进一步密切了他与孩子们的联系。如此,圣野渐渐摸到了写童诗的门路,且大着胆向上海《新民报》副刊“夜光杯”投稿,儿童短诗《他睡》和一组散文诗《感情的花朵》等竟意外得以发表。此后,《浙江日报》副刊“江风”,《当代日报》的“学生园地”,《天行报》副刊“原野”等一批国统区的报纸副刊,常常刊用他的诗稿。《天行报》的编辑史坚还约他一同主编“原野诗辑”,并以每期赠送三百份作为报酬。乐于以诗会友的圣野,将诗报广赠诗友,和外面世界的联系,便日益扩大。

一九四七年八月,圣野先生的第一本儿童诗集《啄木鸟》问世,以“旗社诗丛”的名义出版发行。诗集的封面上是一幅木刻,一只大大的啄木鸟正在啄树干上的害虫,简洁扼要地点明了主题。收入集子的五十七首短诗,已初步显示出圣野儿童诗的特色。他写《蜜蜂》:“我们/一群向春天出发的/美丽的/采访员/我们介绍/花朵与花朵/结婚/把花朵的/一份心底的/最甜的感谢/带回来”。此诗用的是拟人法,读来亲切有味。集子中有一些讽刺诗,亦以儿童口吻写出,如讽喻当局滥发贬值纸币的《印钞机谣》:“印钞机/摇呀摇呀/白的进去/花的出来。印钞机/摇呀摇呀/信用进去/强盗出来”。这些诗,是圣野儿童诗写作的最初成果。诗评家刘岚山看到《啄木鸟》后,用方元笔名在《新民报》副刊“夜光杯”上撰写了热情洋溢的推介文章,这是对圣野儿童诗最初的评论文字。后来圣野才知道,身为"夜光杯"编辑的刘岚山,是大量采用圣野诗文的责任编辑,每每接到诗稿,他就马上送审,负责终审的原来是著名诗人袁水拍先生。

一九四八年三月,圣野接着出版了儿童诗味更浓的《小灯笼》,列入“小草丛刊”第二辑,同辑出版的还有鲁兵的童话寓言集《桥的故事》等。圣野的这部儿童诗集,计三十六首,都以“小妹妹”为小主人公。这些诗,展示了更多的童心、童趣、童情,是儿童文学园林中格外亮眼的一束迎春花,既充分展示了圣野儿童诗的写作才华,又显示其亲切、生动、贴切的儿童诗独特写作风格,写出了儿童眼里的大千世界。这册《小灯笼》诗集,得到颇多赞誉,著名九叶诗人唐亦在《中国儿童时报》上专门写了诗评。

一九四八年,诗人田地、黄耘在青岛主编《星诗丛》,圣野以《列车》为书名,出版了第三本诗集。这时的圣野,因与史坚合作编《天行报》的“原野诗辑”,得以结识公刘、田地、徐朔方等一大批诗人,视野更开阔。那时,沙鸥在上海编《新诗歌》,曹辛之编《诗创造》,吴在湖南《国民日报》编“诗与木刻”,苏金伞在河南编《诗之页》等等,圣野与他们取得广泛联系,以十来个不同的笔名,轮换着发表作品,是当时相当活跃的青年诗人。从《列车》的几十首诗作看,圣野的诗创作显然有了突破。他的观察,不再留在表层,而是融入自己更多的思考。他对丑恶现象的揭露,对社会的批判,都有了更大的容量与深意,而又不失儿童诗的意趣。如:“狗咬醒了黄昏/黄昏又咬醒了我”(《黄昏》);如:“我穿着衣服/像穿着一身荆棘/一身的蛇”(《黑夜》)。《列车》亦为六十四开本,正正方方又薄薄的小册子,共十几张纸三十八页码,小巧玲珑惹人喜爱。现今这样的小册子,出版社是不会感兴趣印行的。可以说,这册《列车》,是圣野在民国年间创作儿童诗的一个小结。从《啄木鸟》《小灯笼》到《列车》,可清晰地看出,圣野在儿童诗的创作上,一步一步留下由浅渐深的印痕。圣野还在一九四七年编选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儿童诗选《小母亲》。可以说,圣野是我国儿童诗写作的力行者与开拓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是至今最为年长的老一辈儿童诗人。

解放后,圣野调到少儿出版社任编辑,后又长期主编《小朋友》杂志,先后创作出版了六十多本儿童诗集。然而,没有早期的三本儿童诗集打下扎实的创作基础,就不可能有日后的丰实硕果。

中国儿童诗不知从何起步。在有关现代文学史甚至新诗发展史的书籍中,常常忽略了儿童诗的存在,然从早期新文学史料看,冰心的《春水》《繁星》,其儿童诗的韵味已初露端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下了不少儿童歌谣,他是极力主张用优秀儿童诗来陶冶少年儿童心灵的先行者。熟悉现代文学史料的人都知道,民国时期专写儿童诗的诗人寥寥无几,儿童诗集的出版,亦是凤毛麟角。而圣野在短短的几年中,相继出版了三本儿童诗集,这极为难得。摩挲三册他的童诗旧著,甚觉异常珍贵。当初,正是这些诗集的艰难出版,坚定了圣野毕生为儿童写诗的信念。

以诗养生颐晚年

国外有一种“诗歌疗法”,就是通过写诗、朗诵等诗歌活动,使人得到心灵慰藉,有益身心健康。在我国,尚无人作此实验。但老诗人圣野,则堪称以诗养生的典范。

与圣野老人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常深受感染,令人难忘。他语调缓慢,亲切,随和,就觉得我是在听一个“老小孩”说话,充满童趣,心底纯洁透明。谈起养生话题,他总离不开诗,真可谓“为诗快乐为诗忙”。他说:“我的脑子一开动,就进入诗中,身体一走动,亦是为诗而动”。但他不是忙乱,是忙而不乱,多少年来,已形成自己以诗养生的规律。比如,走在路上,圣野也在构思着诗,每得佳句,就立刻捕捉下来,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这样的小本,他已记满两百多本。他按照这个规律,逐渐形成自己探求长寿的独特秘诀。

每天,他都要散步去附近的邮局,除了取挂号邮件,就是寄信,给全国各地小朋友修改儿歌,向他们推荐优秀儿童诗歌范本等。

每周二,这一天他像过节一样,准会兴致勃勃来到光复西路三小,给孩子们讲诗。在他的悉心辅导下,“玉兰诗社”的孩子们,创作了大量诗歌,其中六百多首刊发在全国各种儿童报刊上。而对圣野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到孩子们中间去,与他们交朋友。天真烂漫的儿童,不仅是他创作的源泉,而且使他童心不泯,越活越年轻。他先后担任《儿童诗》及全国几十个儿童诗社顾问。这令他无限快乐,仿佛忘了自己的年龄。

每隔半月,他就要亲自操瓢,自编自印一份叫《诗迷报》的儿童诗小报。他买来复印纸,用自己的家用复印机,选编优秀儿童诗,排版装帧后,一份份复印,然后寄发给孩子们阅读、欣赏。

每年夏季前,他更是为一年一度的“全国小诗人夏令营”而忙碌。大量的组织工作,从化缘筹款,选定会址,到邀请几百个小朋友欢聚数日,一起赛诗评诗,他忙得不亦乐乎。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诗的养分,随着有规律的生活节奏,悄无声息地滋润着老诗人的一颗童心。

圣野说:“人要有爱好,不论什么爱好。当他进入老年时,总得有事可做,也叫精神寄托吧。也许,我的爱好与众不同。儿童诗,别人以为‘小儿科’,我则乐此不疲。几十年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觉得越活越有活力。”时下,诗歌不景气,更不用说儿童诗,可圣野一写就是六十多年,矢志不渝地坚守这块圣洁的园地。他以诗来充实自己,亦给别人带来无穷乐趣。

有一年,为筹备第四届“全国小诗人夏令营”,他与《儿童诗》主编黄亦波去浙江武义打前站,不慎在火车站摔了一跤,造成左股骨骨折,急送华山医院动手术。在住院的十七天里,他仍乐哈哈地天天写诗,《摔跤》《一个骨折病人的请求》《躺着》等儿童诗,接连发表。如《摔跤》中写道:“老人最怕摔跤/可小孩却说/摔跤最好玩/我们小孩/就是在摔跤中长大的”。童趣跃然纸上。他不但写自己,还给同室病友每人写一组诗,结合各人情况,写得亲切而贴切,博得大家阵阵喝彩,在嘻嘻哈哈的快乐声中,有的人康复很快,有的人甚至提前出院了。不知这是不是一种“诗歌疗法”,或者说,圣野于不经意中,发现诗歌确能给人带来神奇的疗效。

葆有孩童般的纯真

在我交往的文化老人中,依然葆有一颗纯真童心的,圣野是最为典型的一位。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可对于他来说,不但处处爱护人帮助人,而且从无防人之心。在他的眼睛里,世界如同童话世界,充满爱充满童心般的纯真。他不但把这种爱心给了儿童,也给了家人,给了邻里。

圣野说:“夫妻恩爱,是家庭充满欢乐的基础。”他与妻子方彩香结婚六十多年,养育五个子女,妻子把一切都包办了。他们相爱一生,从来不曾吵过一句嘴。妻子说他不会烧饭菜,不会洗衣服,不会买东西。除了一天到晚给孩子们改诗,给孩子们写回信;除了一起床就拿起一支笔写诗,他什么都不会。妻子虽然因病离开了人世,然而,每当想起相濡以沫的半个多世纪,圣野感到心头温馨而宽慰,仿佛妻子仍在陪伴他,支持他多写儿童诗。圣野说:“只要做我喜欢做的事,写我爱写的儿童诗,妻子在天堂也会莞尔微笑的。”

他的五个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尤其是他的诗教。圣野的长子周方方,从小在父亲的调教下,从牙牙学语起,就能哼几句童谣一样的山歌。五十年代在复旦中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免试直升外语学院。小女儿周晓波,更是继承了他儿童思维的基因,成为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出版了《当代儿童文学面面观》《现代童话美学》等多种专著。在女儿眼中:“老爸一生与儿童诗结缘,他生活中的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与诗有关,他好像就是生活在他的诗歌里,离了诗,他似乎什么都不会。他是一个纯粹的、童心永驻的老诗人”。

圣野家在长风公园附近住了十多年,成了公园感情深笃的邻居。在这里,从每天早起的晨练,到夕阳西下的散步,他留下了数不清的儿童诗:“我们被花包围了/我们被香气包围了/我们成了美丽的俘虏”。临到乔迁之际,他依依不舍,感叹“银锄湖畔柳如丝,翠拂行人惹梦思”。他写居家旁的那条小街:“剃头的老师傅/一刻钟可以给你理个发/价钱公道又便宜/假如闷得慌/他会打开收音机/让你听一曲迷人的江南丝竹”。

现代儿童诗歌篇5

诗歌教学是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孔子《六艺》中就有《诗》这门功课。用诗歌来对儿童进行语文教学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诗歌的精神。而当下儿童诗歌的教学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材中儿童诗歌数量的贫乏

纵观小学语文课本,一至六年级的课文中儿童诗歌仅只有十几首,而且以低年级为主。如金波的《鲜花和星星》、冰心的《雨后》等,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富有情趣的诗歌的数量还是少了一些。谭旭东老师在《童诗在困境中挣扎》一文中将童诗的尴尬处境精辟地概括为:(1)儿童文学家庭里的失宠儿;(2)新诗家族里的流浪儿。

2.教学方法单一

诗歌往往用凝练的语句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短短几十个字就能展现诗意的美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地对诗歌进行分析,将流畅的语句肢解为单纯的字或词,在分析字词的过程中,不但一点点抹杀了孩子对诗歌仅存的那点好奇心,而且破坏了诗歌所创设的那种意境,那种美好。

3.儿童诗创作的苍白

当下的语文课堂,儿童诗创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大部分老师总是认为学生的能力有限,诗歌的创作对孩子来说是很难的。于是,课堂上只是读诗、解诗,很少涉及儿童诗歌的创作。在台湾,语文教学明确规定,小学低段的课文以韵文为主,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写诗是写文的基础。台湾教育界认为,让低段的孩子写诗比写文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二、诗歌教学策略的思考

面对以上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反复琢磨,希望能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幸福地徜徉于诗海。

1.及时的补充

儿童热爱大自然,倾情于多样的生活,但又很难将自己对生活的这份喜爱、这份体悟表达出来。许多儿童诗歌作品则做到了,帮助儿童更准确、更细致地去感受生活,更活泼、更鲜活地去描摹大自然。因而,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一首诗的教学,拓展一个作家诗歌阅读;由一位儿童诗人诗歌的阅读,拓展到其他儿童诗人创作的诗歌的阅读。这样,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意的美好。诗人笔下的星空、明月、春风、夏雨、秋实、冬雪、飞鸟、走兽……都与孩子的情感水融。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第14课《鲜花和星星》时,笔者在课堂上与孩子们一起欣赏了著名儿童诗人金波的这首小诗,在反复朗读之后,在看图背诵之后,孩子们是越来越喜欢这首小诗,因为诗中的鲜花是那么美丽,那么繁多。置身于花海,孩子们仿佛就是花海中的一朵花或一只蝶;诗中的星星更是勾起了笔者与孩子共同的回忆——在晴朗的夜空下,举起小手,一颗一颗数着满天的星星。于是,出示金波的儿童诗集《长出翅膀的太阳》就水到渠成了。孩子们带着对儿童诗歌的好奇,带着对金波的崇拜走进书中,走进一首首小诗里。

2.儿童的立场

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有一颗童心,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用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性情去学习甚至欣赏一首童诗。

如今,我们总是站在成年人的立场去阅读儿童诗,总觉得那些诗歌平淡无奇,没有深度,有时甚至会怀疑诗人的想象力。总之,把一切看得太过简单,太过容易,缺少了那份童真,缺少了那份浪漫。我们真的是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怎样上好儿童诗的课?

(1)读一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这句话让我深深地明白了朗读在儿童诗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儿童诗简单易懂,形象生动。首先可以鼓励孩子各自去大声朗读。自主性的阅读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在朗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全体孩子拿着书本,大声朗读。此时,因为有了对诗歌的理解,他们朗读起来,就津津有味了。最后,个别学生示范性地朗读,更是可以激起孩子学习诗歌的热情。各具特色的朗读让孩子对诗歌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想一想。记得严清老师在听完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力量,在冥思中拔节》后,曾说:“这堂课,我们不禁去关心蝴蝶的命运,不禁跟孩子一起通过美的文字去领略一种美的感情,去体悟一种人生的哲理,去享用一种凄美的诗意。这种很宝贵的情感是文化,这种很质朴的哲理是文化,这种凄美色彩的诗意是文化。”是啊,诗歌中内藏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课堂上,孩子在大声朗读之后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由“闹”到“静”,鲜明的对比,更是给孩子插上了思考的翅膀,在诗中让思绪飞扬,在诗中让情感交融。

比如,雪天,我领着我的小狗/从冰上走过/小狗也会叹息/它说,很寂寞。——《雪天,我领着我的小狗》

短短的几句话,纯净得令人心颤。读了之后,我们眼前马上会出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纯美意境。整个天地之间是一片纯净的雪白,在这样的世界里,仿佛只剩下“我”和那只可爱的小狗,悄悄地从冰上走过,就如画家手执画笔,在一块巨大而洁白的画布上轻轻地画下两条生命律动的线。世界仿佛静止了,但生命就如冰面下的河水一样在涌动。简单的语言和凄美的画面表达的是一种纯净、寂寞的思想。这看似简单的诗句却透着深意,透着深度。孩子们可以根据诗句去思考,读了诗句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诗歌的情感就跃然纸上了。我们真的是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我们的诗歌教学的课堂,也只有

当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才能在课堂上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共同成长。

(3)做一做。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起,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

现代儿童诗歌篇6

一、猜测阅读

看到题目,先别急着往下读(读经典的文本,最好都能有这样的阅读习惯)。如教学林良的《沙发》。读完题目,可以让学生想想诗人会怎样下笔;看到家里的沙发,你会想到些什么?……也许学生见到沙发的模样会说“请坐,请坐”,因为心中有一份传统美德;但我们万万想不到在诗人眼里,这居然是“抱抱你的/姿势”。在猜测阅读中,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童诗的“意想不到”,而童诗独特的思维和视角,也就在不经意间和学生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二、整体观照

儿童诗歌一般都短小、有趣,忌讳割裂,不适合进行分析性阅读。课堂教学中宜从诗歌的整体入手,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中体会诗歌大意,在整体观照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最后通过整体诵读达到对诗歌的理解。

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包括古诗和现代诗歌教学都是一致的。以五上的《最后一分钟》为例,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在通读全诗后,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最初的、最直观的、最真实的感受:“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分钟?”由于学生个体原有文化积淀和认知水平的差异,他们的感受是参差不齐的。大部分学生感受到这最后一分钟是难忘的、激动的、高兴的,这是比较浅层次的感受;也有小部分学生感受到这是漫长的、崭新的一分钟,这是比较深层次的感受。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贯穿诗歌始终的情感线,也是贯穿教学始终的气脉。有了整体观照为基础,就为深入研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意象感知

意象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依托生动的意象完成诗意的传达。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和跳跃,所以有些意象并不那么容易为孩子所直接感知,教学时需要教师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意象具象化,通过想象,将静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声音、形象和色彩。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体验

儿童诗中的意境往往是非常生活化的,课前或课中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体验,或开展游戏,或引导表演,都能让学生顺利地进入诗歌意境,与诗中人物展开情感交流。如《雨后》一诗描写了一群孩子玩水的热闹景象,尤其表现了兄妹俩的快乐与矛盾之心。可以让学生趁雨后玩玩校园里的积水,体验丰富了,学生很自然地就把诗中的人物转换成他们自己,感情到位,朗读也就有声有色了。人教版低年级教材中类似的儿童诗歌比较多,如《比尾巴》《鞋》等,都可以采用游戏或表演的办法,让学生加深体验,更好地学习。

(二)图像补充

有些诗歌的意象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教师就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领学生丰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如《最后一分钟》,香港百年的屈辱史是学生所陌生的,然而只有感受百年来曾经的痛苦,才能体会此时此刻的欢乐。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补充鸦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内中国人的种种屈辱,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当然,诗歌的想象是无尽的,适当的图像补充只是一种引领、一种载体、一种铺垫,而不能完全代替,更不能就此剥夺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阅读链接

当诗歌内容比较抽象时,可以引进新的阅读资源进行支持和补充。如在教学《最后一分钟》时,笔者就准备了关于香港回归和虎门销烟的阅读材料作为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虎门”“紫荆”等意象。

(四)诵读

儿童诗歌的朗读比起古诗来有更多的自由,它不受格律的限制,更多的是依情感的起伏变化而定,甚至有的儿童诗歌在分行时就考虑到其中的情感元素了。指导诵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边想象边自然地按自己体会到的节奏表达情感,童诗的趣味就流露出来了。

有些诗歌甚至可以有多种读法。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依着各自的理解读,反而更能读出童诗真正的趣味。如上海的卢雷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谈到一首儿童诗的教学。“绿水草,红金鱼,小弟弟,数金鱼,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这样的诗歌该怎么读呢?他让一年级的学生自己读。结果有一生读成“一二三/四五六/七——/”,理由是有一条金鱼藏起来又游出来被发现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此首诗歌的言语秘妙就在这,虽然只有简单直白的几个字,却生动刻画出金鱼在鱼缸中游动嬉戏的情状。而朗读就是打开这首诗歌言语秘妙的钥匙。这也提醒我们关注童诗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言语实践。

四、言语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儿童诗歌教学也同样要重视言语实践。

(一)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学生对诗歌的言语实践最重要的方式是诵读。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不同目标、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书声琅琅、诗韵悠悠。

同样以《最后一分钟》为例,在“初读诗歌、读通诗句”板块,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笔者安排了“读准短语,发现规律”这一环节。请学生读第一行词语:脊(jǐ)梁、悄(qiǎo)然落地、旗杆,在朗读中完成多音字正音。又请学生读第二行词语:风雨归程(chéng)、叩问(wèn)、嘴唇(chún)、伤痕(hén)、灵魂(hún)、沸腾(téng)、钟声,在朗读中扫清字词障碍,并且渗透诗歌的一大特点——押韵。紧接着安排“送词回诗,读顺诗句”环节,将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的词语,送回诗行的末尾,再读诗歌,读出韵味。

(二)根据诗歌的表达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许多优秀的儿童诗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在《最后一分钟》一课中,诗歌的第二小节“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这首诗歌中最具特征的诗歌语言形式。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引导他们发现诗歌的语言规律,感知诗歌的语言形式。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提炼诗歌的意象,尝试仿写,用诗歌的语言将画面定格。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诗歌学习时,可以通过比较,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共同点,也可以通过比较,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同时,还可以适时进行中外同题诗歌、同一作家的多篇诗作、古诗和现代白话诗等的拓展比较阅读,在诗文比较中加深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体会。

模仿是儿童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有了范本依托,学生容易通过模仿进行语言积累、内化和迁移。诗歌的模仿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观察视角的独特性。同一样事物,诗人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哪一点?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如果让我们来观察,会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从观察视角入手,把学生的思维打开,练习观察与思维的独特性。其次是模仿诗歌的表达形式。诗歌表达形式的独特性体现在用词上,也体现在分行上,甚至体现在文字的排列上。通过让学生多读、背诵,体会诗歌形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引领学生适当模仿,从而提高表达质量。

儿童诗歌是唱着儿童心曲的歌。不管是儿童诗阅读、欣赏还是写作,都要用童心聆听,用童真回应,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这美妙的世界,在他们的心田里播下美的种子,让他们沐浴着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快乐成长。

附:小学阶段教材内儿童诗歌(现代诗)统计 (人教版)

册数 课文 作者 国籍

一上 拼音4《轻轻地》 郑春华 中国

一上 拼音5《猜一猜》

一上 拼音6《在一起》 李秀英 中国

一上 拼音7《“过桥”》 邓元杰 中国

一上 拼音8《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上 拼音9《小白兔》 刘 御 中国

一上 拼音10《有礼貌》 李光迪 中国

一上 拼音11《月儿弯弯》 王清秀 中国

一上 拼音12《登山》 蒋文美 中国

一上 拼音13《彩虹》 程逸汝 中国

一上 复习四读读背背《秋叶飘飘》

一上 识字(一)课文第4课《操场上》

一上 课文第3课《小小竹排画中游》

一上 课文第4课《哪座房子最漂亮》 杨霞丹 中国

一上 课文第7课《小小的船》 叶圣陶 中国

一上 课文第9课《影子》 林焕彰 中国

一上 课文第10课《比尾巴》 程宏明 中国

一上 语文园地(三)读读背背《东西南北》

一上 识字(二) 第1课《比一比》 杨福康 中国

一上 识字(二) 第3课《菜园里》 寒 枫 中国

一上 识字(二) 第4课《日月明》

一上 课文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 王宝柱 中国

一上 课文第13课《平平搭积木》 田 地 中国

一上 语文园地(五)我会读《天上的小白羊》

一下 课文第1课《柳树醒了》 雪 兵 中国

一下 语文园地(二)读读背背《鞋》 林武宪 中国

一下 语文园地(三)读读背背《小鸟》

一下 语文园地(五)我会读《人有两件宝》

一下 课文第25课《快乐的节日》 管 桦 中国

一下 选学课文第1课《春风吹》

二上 课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上 课文第5课《一株紫丁香》 滕毓旭 中国

二上 课文第9课《欢庆》 郭荣安 中国

二上 课文第23课《假如》 白 冰 中国

二上 课文第26课《“红领巾”真好》

二上 选学课文第1课《四季的脚步》

二下 课文第6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二下 课文第20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二下 选学课文第1课《春的消息》 金 波 中国

三上 课文第12课《听听,秋的声音》 毕国瑛 中国

三上 语文园地(三)趣味语文《花鸭和彩霞》 阮居平 中国

三上 选学课文第6课《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 金逸铭 中国

三下 课文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 薛卫民 中国

三下 选学课文第1课《山城的雾》 蒲华清 中国

四上 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雨中的树林》 金 波 中国

四上 选学课文第1课《延安,我把你追寻》 祁念曾 中国

四下 课文第2课《桂林山水》阅读链接《浓碧》 袁 鹰 中国

四下 语文园地(二)趣味语文《说“信”》

四下 课文第16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高洪波 中国

四下 课文第21课《乡下人家》阅读链接《在天晴了的时候》 戴望舒 中国

五上 课文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阅读链接《神奇的书》 艾米莉·

狄金森 美国

五上 课文第6课《梅花魂》阅读链接《故乡》 杨 牧 中国

五上 课文第18课《慈母情深》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 冰 心 中国

五上 课文第24课《最后一分钟》 李小雨 中国

五上 选学诗歌第2课《斗笠》 王宜振 中国

五下 课文第3课《白杨》阅读链接《帐篷》 艾 青 中国

五下 课文第9课《儿童诗两首》

《我想》《童年的水墨画》 高洪波

张继楼 中国

中国

五下 选学诗歌第9课《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叶 浪 中国

六上 课文第6课《怀念母亲》阅读链接《我的中国心》 黄 霑 中国

六上 课文第8课《中华少年》 李少白 中国

六上 课文第20课《有的人》 臧克家 中国

六上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太阳的话》《白桦》

阅读链接1《我们去看海》

阅读链接2《致老鼠》

阅读链接3《爸爸的鼾声》 艾青\

叶赛宁 中国\

俄罗斯

金 波 中国

阎 妮 中国

六上 选学课文第6课《我们的方阵》 吴 珹 中国

六下 课文第5课《手指》阅读链接《手》

六下 回顾拓展三 日积月累《囚歌》 叶 挺 中国

六下 课文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链接《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刘倩倩 中国

六下 课文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 蔡桂林 中国

六下 毕业 依依惜别 4《同学录》

六下 综合复习课文第2课《生活是多么广阔》 何其芳 中国

现代儿童诗歌篇7

【关键词】童谣儿歌;灰色童谣;拯救童谣儿歌

一、儿童歌谣理论的界定

“儿童歌谣”取一、三字就是“儿歌”;取二、四字就是“童谣”,在古代,人们多采用“童谣”的词,在现代,大部分的人都采用“儿歌”。有些学者认为儿歌和童谣虽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就像“西红柿”和“番茄”,名称不同但却是同一物。但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我们仍可将童谣和儿歌做出区别:儿歌是有固定的旋律,每次唱法相同,着重的是音调和旋律;而童谣重视其歌词之内容、文字的优美,其重点并非在音乐上。

二、古代童谣儿歌

(一)童谣儿歌的起源

《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据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在我国文学史上,能够与它比“老资格”的,就只有《诗经》中的某些篇章了。

(二)古代童谣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童谣多称为“孺子歌”或“小儿语”,内容包罗万象,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有些是教导孩童习字,有些是编列一些训诲,让童子在传唱之余,也能不知不觉中记得待人处世应有的礼仪规范。

童谣的前身是民谣,其创作目的并非为了儿童,经学者考察结果发现“童谣”有以下五个特征:

1.重政治,很少关涉儿童生活,如:《晋献公时童谣》。

2.表现为老百姓的议论、讽刺、评断,如:《始皇时童谣》

3.没有一定的结构形式。

4.时间性的限制。一旦时过境迁,谣就不再流传,不像一般的民歌流传那么久远。

5.宗教色彩浓烈。例如:《清真观童子歌》。

三、 现代童谣儿歌

(一)现代童谣儿歌的格式 (本部分主要以四川当地童谣儿歌为例)

现代童谣的种类很多,它们简短有趣琅琅上口,小朋友都喜欢读。总体来说,有以下九种:

1.数数歌:它是数字与文字的巧妙结合,能帮助幼儿掌握一些数的概念。《拍手歌》是其中流传甚广的代表: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开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梳小辫儿;

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吃饼干;……

2.游戏歌:儿童二人(有时是一个大人跟一个幼儿或一个幼童)或三人以上在做各种游戏时,常伴唱者或诵述者的童谣,就是游戏歌。

如:小皮球,学校里,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一二,二三七,……

3.问答歌:童谣中的这些问题可以启发儿童分析及 思考能力。如:什么船儿上月球/宇宙飞船上月球/什么船儿海底游/潜水艇儿海底游…

4.绕口令:由读音相近又易混淆的字组成儿歌,可以训练儿童发音能力。如:妈妈摘瓜瓜/花花捧瓜瓜/花花追瓜瓜…

5.猜谜歌:此外还有大量启智的谜语童谣。能使幼儿开动脑筋,增加记忆,提高识别真伪能力,并在其中学到大量自然知识。这个问题大家耳熟能详。

如:什么两条腿儿?什么四条腿儿?什么六条腿儿?什么八条腿儿?什么没有腿儿?什么肚子下全是腿儿?

鸡鸭两条腿儿,猫狗四条腿儿,蜻蜓六条腿儿,螃蟹八条腿儿,蜈蚣肚子下全是。

6.首尾蝉联的连锁歌:运用“顶真“的手法结构全歌,逐句相连,易念易记。如:山喳尾巴长,嫁给李三娘。李三娘脚拐,嫁给盘海,盘海脚多,嫁给白鹤,白鹤嘴尖,嫁给犁辕。…..(盘海――螃蟹,耗子――老鼠)

7.具有时代特征的自由式童谣:有钱的人,大不同,身上穿的是灯草q,手一捞(音:“老”意:抬)。金手表,脚一提,华达尼,眼睛一眯收音机。

8.风俗歌:这是描写长期形成的民间风尚歌。这种风俗,约定俗成,留下了历史的某种真实影子。

9.摇篮曲:这是一种旧日妇女(主要是母亲或别的亲人)用手轻拍着在摇篮或怀抱中的婴儿或幼儿催眠时,徐徐哼出的歌。

(二)童谣的格式

童谣的格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句式能产生不同的节奏,它的句式和节奏的变化,主要依据不同年龄对象和内容而定,常见的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三言句式:排排坐,吃果果,幼儿园,朋友多;……

2五言句式: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放屁就是他。….

3七言句式:月儿弯弯挂树梢,好像一把小镰刀,我要借它用一下(音ha去声),割(音guo阴平)把青草喂羊羔。

(三)现代童谣的特点

童谣以自然平易的声音,以朴素、真实、充满童趣的语言,同时也以日常生活经验为背景,随时向现实生活取材,因此,让人细细读来,特别觉的真切有味、触动人心。因此通常具有:

A.民俗性:童谣是民俗心理的表现,含蕴着许多古代制度仪式的遗迹,可从其中得到考证的数据。

B.教育性:歌吟是一种儿童的天然需要,便顺应这个要求,供给他们适用的材料,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C.文艺性:童谣中有许多可以供人取法的风格与方法,并可供欣赏。

D.音律性。

四、童谣儿歌的作用

童谣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传唱在儿童之间的没有乐谱的歌谣。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趣教育

儿童诗歌的内容,特别重视趣味及情感;它能够改变儿童的气质,陶冶儿童的性情,培养儿童天真活泼、爽朗优雅的个性。儿童诗歌的趣味,也蕴含着深切的情感,能满足儿童好奇的天性,透过丰富的想象力,发觉其中属于他们自己的喜悦与刺激。在情趣教育上,使儿童从中受到启示,进一步去扩大、深入地去欣赏、观察,体会周遭的一切事物,从中感受到生活中的幽默、快乐与人情味。例如:可以画的童谣《丁老头》

四川童谣说的丁老头儿,是一种可以边说边画的童谣:“从前有个丁老头儿,养了两个儿,三天不吃饭,围到锅边转,买了三跟葱,用了三毛三,买个大冬瓜,用了八毛八,买了两根油条,用了六毛六。”

(二)德行教育

有些儿童诗歌也蕴含着伦理道德、劝勉讽诫的教育性内容,使儿童能够陶铸品行,善化心灵。例如,亮泽根据八荣八耻改编的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八荣八耻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为了祖国要出劲?你拍三,我拍三,铺张浪费要揭穿?你拍四,我拍四,做人不能自顾自。

(三)文学教育

儿童诗歌也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儿童在文学方面的欣赏及创作能力。

(四)智识性

儿童诗歌能扩大儿童的生活经验,增进儿童的智识。子曰:“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指的就是儿童诗歌的智识教育效果。

五、童谣的现状

如今童谣在城市化进程中很难得到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孩子们难得有群体性活动和游戏。很难想像,一大伙儿童,放开让他们撒野,骑驴打仗、斗鸡、捉迷藏,迸发其原始的儿童天性,那么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口承文化,童谣就会发扬光大。当然,假如小学语文识字课本里,能遴选三五则童谣,既能提高儿童的记忆力也能加深儿童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认识,对民间民俗文化的发掘和延续能起到意料不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灰色童谣

童谣是孩子始于摇篮的教育,具有任何动画、玩具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首好的童谣是一个时代童年的写照。然而,随着社会日益的物质化,孩子们口中传唱的,不再是经典、健康的童谣,而是带着嘲讽、甚至恶搞的灰色童谣。“拯救童谣!”部分有识之士发出疾呼。探寻灰色童谣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好载体的缺失。现代社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仅仅只针对应试教育这一块,却忽略了最有民族性的东西以及能帮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东西。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同样是极度匮乏,自从踏入学校的大门,生活中充斥的就只有自然科学知识,有趣的童谣只能靠道听途说。

2.适合孩子们的童谣太少。

3.童谣的缺失导致“灰色童谣”代位。

(二)前景展望

现代儿童诗歌篇8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古至今,人们对儿童文学的研究从未停止。儿童文学无论是语言抑或是情感表达方面,均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儿童文学读物专门为儿童创作,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目前,国内外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很多,为进一步丰富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笔者特选择本课题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儿童文学读物的认识和了解。

一、儿童文学的概念界定

何谓儿童文学呢?截至目前,对儿童文学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王泉根(2009)编撰的《儿童文学教程》指出:儿童文学也可称之为少年儿童文学,其阅读对象为十八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依据读者的年龄层次不同,可将其分为如下三个层次:(1)幼年文学;(2)童年文学;(3)少年文学。基于上述概念界定,我们可将儿童文学简单理解为:是针对十八岁以下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形式,它是整个文学大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儿童文学读物是儿童最爱的文学形式

在苏联学者梅拉赫看来,艺术作品均是有生命的。不论是任何文本形式,唯有读者真正参与进来,对其进行欣赏和阅读,才能赋予文本以灵魂。因此,从接受美学角度审视,我们可发现唯有那些可被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方能真正受到儿童的喜爱,其文学价值方能真正得以体现。儿童文学读物无疑是儿童最喜爱的文学形式,具体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一)儿童文学的语言魅力

众所周知,儿童的审美经验及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儿童文学的语言大都通俗易懂,内容也较为活泼、浅显、轻快,所用文学语言也大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词汇。儿童文学读物描述的内容大都是具体的,再加上轻松活泼的语言运用,往往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成效。此外,儿童文学的语言运用亦充满形象性。儿童读到这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时,可以获得更多愉悦的情感体验。正因为儿童文学读物独特的语言魅力,才使得儿童文学读物成为儿童最喜爱的文学形式。

(二)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

对于每个儿童而言,玩游戏是其天性。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得其乐、摆脱成人的束缚,获得更好的情感宣泄,体验到精神的愉悦。在儿童文学中,不同程度上渗透有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正是儿童普遍喜爱的。儿童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充满游戏性的美好世界,通过阅读文字让儿童更好地体验到自由、快乐,实现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游戏愿望。

三、儿童文学读物的具体分类

儿童文学读物有很多形式,具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动物小说

所谓动物小说,即是指以动物为小说主角,通过特定环境及故事情节描述创造的一种叙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动物小说将动物视为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个体,在小说中对相关动物的命运、生活及遭遇进行描述,进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引发阅读对象对生活、生命及人生的思考。典型的动物小说主要包括:《酷熊贝鲁克的烦恼》、《春田狐》、《大泽蛙国》、《最后的藏羚群》、《秃尾巴的捣蛋鬼》、《蚂蚁王国的奇闻》等。通过上述动物小说的阅读,可将儿童带进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帮助儿童从小建立环保意识,引导儿童亲近自然。另外,动物小说中塑造的各种可爱的动物形象也会更好地引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二)儿童故事

儿童故事讲述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涉及:(1)儿童的社会生活;(2)儿童的学校生活;(3)儿童的家庭生活;(4)与儿童相关的历史事件及自然世界等。儿童通过阅读儿童故事在极大程度上可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如探险、好奇及求知心理等。通常而言,儿童故事的篇幅不会太长,大都短小精悍。在情节描述方面虽然较为简单,但却极为生动有趣,较易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儿童故事具有三方面特征,即完整性;生动性;口头性。正是基于上述特征,它才能更容易地引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在我国,《贝瓦故事》《儿童睡前故事大全》等均是经典儿童故事的代表。

(三)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读物的重要表现形式,深受儿童喜爱。童话具有幻想性特征,纵观国内外所有童话,均具有较强的幻想性特征。童话故事作者在创作童话时,会积极运用自身想象,有机构勒出一个虚幻世界。在童话世界中,充满着奇异的事物,且都传递着快乐,可极大程度上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此外,童话还富有隐喻性和游戏精神,语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阅读童话时,儿童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童话世界,享受童话世界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及《一千零一夜故事》等均为童话的经典之作。

(四)儿童诗

儿童诗较为适合6~12岁之间的儿童阅读、吟诵,亦是儿童极为喜爱的文学作品形式。儿童诗涉及题材广泛,主要包括:(1)社会生活;(2)校园生活;(3)家庭生活;(4)自然;(5)人物等。在所有儿童诗中,反映校园题材的儿童诗占大部分。之所以产生此种情况,主要因为6~12岁之间的儿童主要生活在校园中,反映校园题材的儿童诗更易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儿童诗的文字内容大都较为浅显易懂,在写作手法上喜欢采用象征、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除此之外,儿童诗还往往具有诙谐、幽默的趣味元素,符合儿童的天性。例如,我国著名作家金波创作的儿童诗《春的消息》便是儿童诗的典型代表。

(五)儿歌

儿歌的形式大都较为短小、精悍,儿童诵读起来也容易,适合记忆。儿歌大都运用较为简洁优美的韵语创作,其内容不仅生动活泼,阅读起来也较为琅琅上口,极为符合广大儿童的认知特点。古时,儿歌也被称为童谣。童谣在民间广泛流传,不同程度上具有民歌的韵味。发展至现代,很多作家和诗人会专门为儿童创作儿歌。因为其读者对象较为明确,即为儿童,所以,作者在创作儿歌时,往往会下意识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特点及审美能力,创作的儿歌也大都生动、有趣,如儿歌《平平搭积木》等。除此之外,儿歌的形式大都节奏明快、极富感染力,并富有一定的音乐美。

(六)儿童散文

儿童散文亦是儿童文学读物的重要表现形式。儿童散文大都为作者对自身童年生活的回忆,极为适合儿童欣赏及阅读。儿童散文具有散文的典型特点,即在选材、形式及写作手法上均表现的极为灵动和自由。正因如此,儿童散文才更符合儿童的率真天性。通常而言,儿童散文往往充满更多个性化特征,抒发人性情感,描述的大都是作者童年时期的真实生活和客观感受,充满着浓浓的儿童情趣。

四、结语

儿童文学读物是针对十八岁以下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形式,它是整个文学大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文学读物除了包括动物小说、儿童故事、童话、儿童诗、儿歌、儿童散文等重要形式之外,还包括寓言。儿童文学读物是儿童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为加深人们对儿童文学读物的认识和了解,我们还应进一步对儿童文学进行探索与研究,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让更多儿童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获得更多情感体验、认知发展的机会,不断提升广大儿童的文学素养。

上一篇:法制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政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